『壹』 簡述中國乾旱區乾旱生態地理環境的成因
中國乾旱半乾旱地區生態環境的成因主要是乾旱氣候影響。氣候形成原因主要是海陸位置和地形的影響。旅歷納
中國爛培乾旱半乾旱地區主要分布於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西北部。西北地區深居內陸距離海洋遙遠,加之地形阻擋,海洋水汽難以到達,空氣乾燥降水稀少,形成比較乾旱的氣候。在氣候影響下形成乾旱半乾旱的地理拆沒環境。青藏地區西北部海拔更高,深居內陸,海洋水汽難以到達,氣候乾旱,形成高寒的、乾旱的地理環境。
『貳』 西北乾旱半乾旱地區的最主要自然地理特徵及對其他特徵的影響
西北乾旱地區自然地理概況
1.區域自然地理概況
西北地區位於我國西北邊疆,西與北面至國境;東與內蒙區以乾燥度4.0等值線為界,大致通過狼山、賀蘭山西坡至河西走廊東端的烏鞘嶺;南與青藏區的界線,西起帕米爾高原,經昆侖山北坡、布爾汗布達山,東延至青海湖附近的日月山、拉脊山與華北區相接。柴達木盆地自然景觀與河西走廊類似,阿爾金山、祁連山具有與天山相似的乾旱區山地垂直帶結構。行政區劃亡,本區包括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全部、內蒙古自治區西部、甘肅河西走廊、青海省西北部,面積遼闊,約占國土總面積的20%。
西北地區深居內陸,四周多高山,來自海洋的濕潤氣流很少能夠到達,因而形成我國最乾旱的地區。境內大部分屬於干荒漠。東西兩側邊緣地區屬於荒漠草原。境內高大山地的迎風坡面可以獲得較多的降水,形成荒漠中的「濕島」,高山上孕育了眾多的冰川積雪,山坡上還有綠色的草原和蒼翠的森林,發源於高山冰雪區的河流,在山前平原又形成了大片綠洲沃野,改變了荒漠地區的單調景色。
西北地區,雄偉的高山環抱著巨大而深陷的內陸盆地:中昆侖山與阿爾金山、祁連山環抱著柴達木盆地;阿爾泰山和天山之間為准噶爾盆地;天山與昆侖山、阿爾金山之間為塔里木盆地;北山山地以北為阿拉善高平原,北山與祁連山之間為河西走廊。這種山地與盆地的相間分布,構成了本地區地表結構的基本特徵。山地海拔一般在4000m以上,有不少高峰6000m。天山、祁連山、阿爾金山等都是典型的褶皺斷塊山,山地內部分布有一爛滾系列斷陷盆地或谷地。青藏高原的巨大山嶺的屏障作用,加劇丁內陸盆地的乾旱程度。高山與巨大盆地成為本區主要地貌單元,也是引起區域內部自然景觀分異的主要因素。
荒漠盆地邊此山緣的高山不僅是盆地中地表堆積物的供應源地,而且它們的排列形式,對氣流的運行和氣候形成有很大影響。高山對氣流有明顯的屏障作用,這在天山的南北兩側表現得最為明顯。天山北坡為迎風坡,由於地形阻滯,常形成靜止鋒,降水較多,冬季在山前常有冷空氣聚積,山地常出現逆溫現象,有利於山區冬季牧場的利用。天山南坡為背風側,降水稀少,山體中部森林帶不明顯。山坡物理風化強烈。北來的冷空氣通常需要繞過天山才能進入塔里木盆地,由於冷空氣變性,氣溫增高,使大氣乾旱程度增強,甚至出現旱風。烏魯木齊的東南風、伊犁河谷的東風多具有焚風效應。
大盆地內部,地表結構一般呈環狀或帶狀排列。在盆地邊緣與山麓帶,形成洪積扇及洪積扇平原。隨著地勢向盆地中心傾斜降低,物質相應逐漸變細,形成洪積—沖積平原。洪積扇與洪積—沖積平原接觸地帶,地下水豐富,常有綠洲分布,沖積平原上沙丘連森歷中綿不絕。再往盆地中心,進入河流尾間,物質更細,盆地中心為鹽湖,形成沖積—湖積平原,組成物質為粉沙夾亞黏土,鹽湖周圍為鹽鹼灘。
戈壁沙漠分布廣泛也是西北地區自然地理主要特徵之一。據統計,我國戈壁沙漠總面積約128萬平方公里,其中約有90%分布在賀蘭山、烏鞘嶺一帶的西北乾旱區內。
『叄』 乾旱地區對人類地理環境的影響
乾旱從古至今都是人類面臨的主要自然災害,那麼乾旱會帶來哪些危害呢?乾旱對人造成的危害有哪些?下面請大家來佰佰安全網尋找答案吧。
乾旱對人造成的危害有哪些?小編總結如下:
1、農業方面:農作物缺水會減產,甚至枯死;
2、工作方面:工作用水困難,可能面臨停產;
3、水電方面:水力發電數量減少,部分地區用電緊張,甚至停電,給人們生活帶來嚴重困難;
4、生活方面:生活用水緊張,嚴重時影響飲水,威脅人類生命健康,可能導致珍惜物種滅絕,生物多樣性減少,道路暴曬可能會出現問題,影響交通。
乾旱的發生是由於該地區長期不降雨或者降雨量偏少造成空氣中水蒸氣的含量偏低、土壤缺水的現象,在我國的乾旱和半乾旱地區,發生上述現象的次數拍嫌較多。在農業上一旦出現乾旱狀況受到影響最大的就是種植的農作物。這時期農作物常常會出現因嚴重缺水,影響其正常的生長發育從而造成農業上的旱災。長期乾旱形成的旱災會使農作物大幅度減產,甚至是造成絕收的嚴重危害。
乾旱現象的頻發會嚴重的影響到農業的正常生產,因此採用有效的管理措施降低乾旱對農業生產的損失,通過耕作保墒防早旱,植被覆蓋防旱襲游手等措施來降低乾旱對農作物的影響。
以上內容磨輪由佰佰安全網調查整理,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期自然災害安全小知識內容更加精彩,大家不要錯過哦。
( 責任編輯: 何顯搶 )
『肆』 乾旱區地理的發展歷史
2007年經中國地理學會專業委員會審核同意,中國地理學會正式接納《乾旱區地理》為學會主辦的學術期刊,成為中國地理學會旗下少數幾個由京外研究所主辦的科技期刊之一。
期刊的刊載范圍具體包括:自然地理、區域地理、全球變化、地理信息與遙感技術的應用、土壤學、水文與水資源,環境變化、氣候、氣象、植物生態與植物地理以及植被恢復、動物生態學與動物地理學、乾旱區生態與及其生態系統建設、災害與防治、資源開發閉如與利用、乾旱區與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和人類活動之間的相互作用,特別是乾旱區資源環境研究重大科學問題:即乾旱區生態系統與演化機制、乾旱區生態建設與環境治理、資源開發利用與區域發展,並反映乾旱區地理學的研究成果返尺,乾旱區研究報道、為促進國內外學術交流、繁榮和發展乾旱區地理學提供漏態高論壇,同時還歡迎對《乾旱區地理》發表的文章進行討論和評論。主要讀者對象:地理工作者、高等院校師生、中學教師,以及農、林、牧、水利、氣象、地質、工交、貿易、城建、旅遊、規劃等部門的科技工作者和決策者和國內外科技工作者。
1992年開始至今由北京大學出版的《中國核心期刊要目總覽》之中,《乾旱區地理》一直被確定為地理核心刊物。1993年在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在國家自然基金的幫助下進行了期刊的評比,確認《乾旱區地理》為地球類核心刊物。《乾旱區地理》目前已被 《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中國科學技期刊文摘 (CSTA)資料庫》(英文版)、《中國地理文摘(英文版)》、 Chinese Geographical Abstracts〉和《中國國土與自然資源文摘》等綜合性、專業性資料庫和文摘類期刊列為引文刊物或核心來源刊物。 《乾旱區地理》從1990年至今一直被《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列為該資料庫地學類核心期刊。 《乾旱區地埋》漢文版已在 1998年加入「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清華大學光碟版」」、 「中國期刊網」、「萬方數據--數字化期刊群」、「科技部西南信息心《中文科技期刊資料庫》」原文收錄。
《乾旱區地理》國外具有一定的影響和知名度,已被國際檢索刊物和資料庫GeoRef,CAB,AGRIS,AGECONCO(CD)、PLANTGENE(CD)、CAB HEALTH和國際第四紀聯合會(INQUA)的黃土委員會(Loess Commission)的會刊黃土通訊(Loess Letter)列為引文刊物。
據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2007年度《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 《乾旱區地理》漢文版2007年度的影響因子為1.447,總被引頻次1397次。
『伍』 乾旱區研究,乾旱區地理,乾旱區資源與環境,三者影響因子排名
《乾旱氣象》是中國氣象局蘭州乾旱氣象研究所,中國氣象學會乾旱氣象學委員會主辦的季刊。
《乾旱區資源與環境》是中國自然資源學會乾旱半乾旱區研究委員會主持下的綜合性學術刊物。現已為國內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兩大系統的核心期刊之一。是國內500名精品期刊之一。
如果內容都合適,作為國內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兩大系統的核心期刊之一的《乾旱區資源與環境》當然是比《乾旱氣象》期刊要好多了。
『陸』 地質類核心期刊有哪些
國外:science、nuture,EI(The Engineering Index),這三個是研究生的論文發表的硬性雜志。
一般看出版單位,一般是中科院、地大、北大這些學校出的相關報刊質量高些。
當然中石油、中石化等一些能源公司的出版刊物也有相當高的份量。
給你一份2011年地學期刊的影響因子排名靠前的
石油勘探與開發 2.43
地理學報 2.31
礦床地質 2.097
石油與天然氣地質 2.086
地質學報 1.783
石油學報 1.701
中國沙漠 1.691
岩石學報 1.561
地球物理學報 1.56
地理研究 1.483
岩石力學與工程學報 1.434
地球學報 1.374
中國科學D 1.354
第四紀研究 1.323
岩礦測試 1.319
地質力學學報 1.30
地理科學 1.281
大地構造與成礦學 1.252
乾旱區地理 1.239
石油實驗地質 1.18
自然資源學報 1.165
煤炭學報 1.119
古地理學報 1.086
沉積學報 1.077
天然氣工業 1.006
『柒』 中國期刊中哪些被CSCD收錄
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CSCD)分為核心庫和擴展庫,其中,核心庫期刊:669種(以*號為標記); 擴展庫期刊:378種。CSCD已被中國科學院院士主席團指定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推選人查詢庫,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列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申請項目、基金資助項目後期績效評估、國家重點實驗室評估等指定查詢庫。
A
* Acta Mathematica Scientia * Applied Mathematics.series B:A journal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 Acta Mathematica Sinica.English Series 癌變.畸變.突變 * Acta Mathematicae Applicatae Sinica * 癌症 * Acta Mechanica Sinica 安徽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 Acta Pharmacologica Sinica 安徽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安徽農業科學 * Algebra Colloquium 氨基酸和生物資源 B
* Biomed Environl Sci * 北京理工大學學報 半導體光電 * 北京林業大學學報
半導體技術 * 北京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 半導體學報 北京醫學
爆破 北京郵電大學學報 爆破器材 * 北京中醫葯大學學報 * 爆炸與沖擊 表面技術
北方交通大學學報 * 冰川凍土 * 北京大學學報.醫學版 * 兵工學報 * 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 兵器材料科學與工程 * 北京工業大學學報 * 病毒學報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 * 波譜學雜志 北京化工大學學報 玻璃鋼/復合材料 * 北京科技大學學報
C
* Cell Research 蠶業科學 * Chem Res Chin Univ 草地學報 Chin Ann Math B 草業科學 * Chin Geograph Sci * 草業學報 * Chin J Aeronaut 測繪科學 * Chin J Astronomy Astrophysics * 測繪學報 * Chin J Cancer Res 測井技術 * Chin J Chem Eng 測控技術
* Chin J Lasers B 茶葉科學 * Chin J Mech Eng 長安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 Chin J Nuclear Physics 長江科學院院報 * Chin J Oceanol Limnol * 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 * Chin J Polym Sci 腸外與腸內營養 * Chin Phys * 沉積學報 * Chin Phys Lett 沉積與特提斯地質 * Commun Theor Phys * 成都理工學院學報 * 材料保護 城市規劃匯刊 * 材料導報 城市環境與城市生態 * 材料工程 * 感測技術學報 * 材料科學與工程 * 感測器技術 材料科學與工藝 純粹數學與應用數學 * 材料熱處理學報 磁性材料及器件
* 材料研究學報 * 催化學報 D * 大地測量與地球動力學 地質找礦論叢 * 大地構造與成礦學 * 第二軍醫大學學報
* 大豆科學 * 第三軍醫大學學報 大連海事大學學報 * 第四紀研究 * 大連理工大學學報 * 第四軍醫大學學報 大連水產學院學報 * 第一軍醫大學學報 * 大氣科學 * 電波科學學報 大慶石油學院學報 電池 彈道學報 電鍍與環保 彈箭與制導學報 電鍍與塗飾 導彈與航天運載技術 電工電能新技術 低溫工程 * 電工技術學報 * 低溫物理學報 * 電化學 * 低溫與超導 電機與控制學報 * 地層學雜志 電力電子技術 * 地理科學 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學報 * 地理科學進展 * 電力系統自動化 * 地理學報 電路與系統學報 地理學與國土研究 電氣傳動 * 地理研究 * 電網技術 * 地球化學 * 電源技術 * 地球科學 電子測量與儀器學報 * 地球科學進展 * 電子技術應用 * 地球物理學報 * 電子科技大學學報 * 地球物理學進展 電子器件 地球信息科學 * 電子顯微學報 * 地球學報 * 電子學報 * 地學前緣 * 電子與信息學報 * 地震 電子元件與材料 * 地震地質 * 東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 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 * 東北林業大學學報 * 地震學報 東北農業大學學報 * 地震研究 * 東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 地質地球化學 * 東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 地質科技情報 * 東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 地質科學 * 動力工程 地質力學學報 * 動物分類學報 * 地質論評 * 動物學報 地質通報 * 動物學研究 * 地質學報 * 動物學雜志 * 地質與勘探 鍛壓技術
E* Entomologia SinicaF * 發光學報 分子植物育種 防災減災工程學報 * 粉末冶金技術 * 紡織學報 * 福建林學院學報 飛行力學 * 福建農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 非金屬礦 福建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 分析測試學報 福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 分析化學 * 輻射防護 * 分析科學學報 * 輻射研究與輻射工藝學報 分析試驗室 * 腐蝕科學與防護技術 分析儀器 * 復旦學報.醫學版 * 分子催化 * 復旦學報.自然科學版 分子科學學報 * 復合材料學報 G* 乾旱地區農業研究 * 功能高分子學報 * 乾旱區地理 古地理學報 * 乾旱區研究 * 古脊椎動物學報 * 乾旱區資源與環境 * 古生物學報 甘肅工業大學學報 * 固體電子學研究與進展 甘肅農業大學學報 固體火箭技術 * 感光科學與光化學 * 固體力學學報 * 鋼鐵 * 管理工程學報 * 鋼鐵研究學報 * 管理科學學報 * 高等學校化學學報 * 管理評論 * 高等學校計算數學學報 * 管理世界 高電壓技術 灌溉排水 * 高分子材料科學與工程 * 光電工程 * 高分子通報 * 光電子.激光 * 高分子學報 光電子技術 * 高技術通訊 光譜實驗室 * 高能物理與核物理 * 光譜學與光譜分析 * 高校地質學報 * 光散射學報 * 高校化學工程學報 光通信技術 * 高校應用數學學報 光通信研究 高血壓雜志 光學技術* 高壓物理學報 * 光學精密工程 * 高原氣象 * 光學學報 * 給水排水 * 光子學報 工程勘察 廣東微量元素科學 * 工程熱物理學報 廣西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工程設計學報 * 廣西農業生物科學 * 工程數學學報 * 廣西植物 工程塑料應用 廣州化學 工程圖學學報 * 硅酸鹽通報 工業工程 * 硅酸鹽學報 工業工程與管理 貴金屬 工業建築 貴州農業科學 工業水處理 桂林工學院學報 工業微生物 * 國防科技大學學報 工業衛生與職業病 果樹學報 * 功能材料 * 過程工程學報 功能材料與器件學報
『捌』 乾旱區資源與環境查重率要求
查重率要求在百分之十五以下。
《乾旱區資源與環境》創刊於1987年,是由內蒙古農業大學主管,中國自然資源譽埋學會乾旱半乾旱地區研究委員會、內蒙古農業大學主辦的自然資源核心期刊。據2018年7月《乾旱區資源與環境》編輯部官網顯示,《乾旱區資源與環境》編輯委員會編委有28人。據2018年7月24日中國知網顯示,《乾旱區資源與環境》共出版文獻7112篇、總被下載2299451次、總被引84847次、(2017版)復合影響因子為1.939、(2017版)綜合影響因子為1.278。據2018年7月24日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台顯示,《乾旱區資源與環境》載文量為5769篇,被引量為53254次,下載量為67195次;影響因子為1.49。
報道內容:《乾旱區資源與環境》以區域性、綜合性、學術性為報道內容。以刊登乾旱區形成、演變及環境特徵、資源合理利用與環境整治、乾旱地區綠洲建設與綠洲化、乾旱地區產業結構布局與調整理論及技術方面的論文為特色。主要欄目:《乾旱區資源與環境》主團虛慶要欄目有乾旱區形成、演變及環塌握境特徵、資源合理利用與環境整治、乾旱地區綠洲建設與綠洲化、乾旱地區產業結構布局與調整理論及技術方面的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