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有效應用案例進行高中地理教學
一、案例教學理論闡述
案例教學法是美國首創的,後推廣到全世界。其最先應用於醫學教學,隨後很多學科都引入這種教學方法。案例教學是一種開放式、互動式的新型教學方法。它事先需要制訂周密的計劃,做好充分的准備工作,做好案例的選擇,在教學中要組織學生展開討論,提升學生思考問題的方法及專業水平。在這個過程中,案例的選擇非常重要,這個案例要基於一定的事實,又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能夠讓學生通過案例分析,提高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案例教學要重視教學計劃、學生討論、雙向交流等內容和環節。
二、高中地理案例教學建議
1.制訂恰當的教學計劃
高中地理知識涵蓋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區域地理知識,理論性很強,需要學生具有一定的邏輯思維能力。教師制訂科學的教學計劃,遵循由淺到深的認識規律,尊重學生的發展規律,在進行案例教學時尤其要如此。案例教學時,制訂教學計搜弊慧劃要注意兩點:一是計劃的制訂要符合地理教學大綱的精神要求。教學大綱是教學的指揮棒,是教師教學的原則和方向,所有的教學內容都要在大綱的指導下進行。二是地理教學計劃的制訂要符合學生的實際。由於到了初中才開始地理課,學生學習地理的時間較短,很多學生對地理不感興趣,導致其學習基礎差,這就需要教師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
2.選擇合適的教學案例
案例教學,選擇合適的案例尤為關鍵。在地理案例教學中,教師課下一定要備好課,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認真鑽研教材,精心挑選恰當的教學案例。例如,在學習「常見天氣系統」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討論「為什麼新疆地區長期乾旱少雨,而東南沿海會有那麼多的台風光顧」。學生通過已經掌握的大氣運動等知識進行分析,然後提出不同的意見,最後教師綜合學生的各種意見進行正確的理論講解和指導,學生就能全面掌握天氣系統知識。又如,在學習「區域經濟發展」這一部分內容時,可以設計問題,讓學生了解自己家鄉的發展模式以及該模式的利弊,由於涉及家鄉的具體內容,學生熟悉且感興趣,這樣的案例更適合學生進行探討研究。
3.學生要有豐富的綜合知識
地理是一個系統的知識圈,前後聯系緊密,尤其是前面的自然地理對後面的人文地理的學習,對人類的實踐活動具有直接的指導作用。案例教學需要學生具有豐富的知識積累和較廣的知識面。高中生在進行地理知識學習時,一定要加強綜合知識的積累。這個綜合知識,既有地理學科的綜合知識,如各種地理理論知識及人文地理的實踐知識;又有其他學科的知識,如時政熱點、傳統文化、民族習俗等知識。掌握綜合知識既可以增加案例教學的有效性,也是應對地理考試、提高地理實用能力的有效手段。
4.通過問題導向來加強案例教學
對於案例教學,引入的案例要讓學生通過案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解決問題是地理學習的根本目的。地理案例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設置問題引導學生進行學習。例如,在學習「氣象災害」時,教師可以設置問題,讓學生列舉生活中常見的氣象災害,然後說出每一種氣象災害影響的主要地區以及發生的主要季節,然後讓學生分析其形世答成的主要原因,然後讓學生針對具體的氣象災害做出可行的監測和防禦措施等。
5.注重理論聯系實際
學習任何知識都是為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地理學科也不例外。因此,案例教學需要聯系實際,讓學生用學到的地理理論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難題。例如,在學習「自然災害與防治」的內容時,學生可以用學過的原理,為自己家鄉或某一城市設計合理的預防災害的應急預案,達到解決問題、學以致用的目的。又如,學習「環境保護」這部分內容時,可以用地理理論知識,對自己所在城市的主要環境問題進行分析,給出環境保護的主要措施,幫助政府分憂解難。
三、總結
總之,教師在高中地理教學中運用案例教學,必須認真研究學生,做好各項准備工作,以提高學生運用地理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為核心,加強對案例的把關,從而提高案例教學卜孝的實效性。
『貳』 如何上好地理課
伊川思源實驗學校 陳萌
很多學生認為地理學科是小科,其意義相比較中考其它科目而言顯而易見,因此,學生、家長在思想認識上不能做到足夠的認識。如何改變這種白費力氣的狀況,使地理課堂的45分鍾成為有效課堂,讓學生在地理課上願意學、有所學。
1.做好課前復習。上課前五分鍾讓學生復習上節課所學內容,並對學生進行提問,使學生能夠溫故而知新。
2.進行有效的預習課本。讓學生用5分鍾的時間進行課堂預習,先通讀課本,再完成基礎訓練課前預習題。讓學生明確本節課學習的目標,使學生有明確的前進方向。
3.在講課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投入學習過程, 這是有效課堂的關鍵行為。課堂 45 分鍾要使每個學生每分鍾都在學習,難度很大。我盡可能多的使用能夠吸引學生注意力的方法,例如:講授《印度》這節課時,先讓同學們說說他所看過的印度電影《摔跤吧爸爸》,同學們立即興致勃勃,想要去了解更多關於印度的知識。
4.進行課堂檢測,當節課的內容盡量讓學生在課堂上掌握,講授完讓學生先背誦,再做練習題,讓學生對這節課所學知識有個整體的把握。
『叄』 地理優質課怎麼上
地理課堂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陣地之一。如何選擇正確途徑, 為提高學生的素質服務, 是擺在每一個地理教師面前的一項重要任務。地理學科與人類生產、生活包括吃、穿、住、行等方面關系密切,學好地理是現實生活和工作的必然要求,如何幫助學生學好地理,大有文章可做。筆者結合教學實踐就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效益談一些看法。
一、轉變教學觀念,加強學科研究
課堂不是教師表演的場所, 而是師生之間交往、互動的場所, 是引導學生發展的場所。 課堂不能只注意傳授給學生知識, 而更應該引導學生主動去探究知識。現代教育思想更關注學生的生活心理世界, 打破書本世界和生活世界的無關現狀, 給學生以主動探索、自主支配的時間和空間, 創設對學生有挑戰性的問題或問題情景, 從而使教師所教與學生所學、所需能有機結合,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事實證明,課堂效果如何, 教師的教育觀念至關重要。作為地理教師, 必須不斷地學習國內外教育理論, 密切注視教育發展的新動向, 認真研究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把精力集中在課堂教學上, 最大限度地提高每堂課的教學效率, 實現輕「負擔」、高質量,而且同時還要有較高的教育科研水平, 把課堂教學當一門科學藝術來研究, 改向經驗要效率為向教育科研要效率;改向題海戰術要質量為向教學改革要質量。在新課改的要求下,地理教師切實以素質教育為教學重心,結合地理學科的特點, 以改革為動力, 在新條件下適應時代發展要求, 抱著終身學習的態度, 堅持理論實踐研究,不斷提高課堂教學及科研水平,努力提高地理課堂教育效果。
二、激發學習興趣,融洽師生關系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沒興趣了學生還能學好地理知識嗎?中學階段學生對地理課多無多大興趣, 造成這種情況的重要原因, 學生要麼是感覺地理知識過於淺顯, 很多知識通過自學便可以從書本上理解掌握, 課堂教學對學生失去吸引力, 要麼是覺得知識過於抽象、空洞、難以理解, 沒有學習意義, 從而失去學習興趣。挑戰慾望強烈、逆反心理強烈是當代中學生普遍存在的共性, 抓住這一心理特徵, 在地理課堂上有效地巧設情景, 吸引學生課堂注意力, 剌激他們征服困難、解決問題的決心, 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是激發學生學習地理興趣眾多因素中的關鍵。通過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讓學生願意上你的課, 這也是提高教學效果的重要途徑。中學生處在這樣一個特定的年齡階段, 他們往往是喜歡一個教師就會去喜歡這個教師所教的科目, 課堂上注意力也會比較集中。教師詼諧的語言、優雅的教態、淵博的專業知識、高尚的職業素養、某一個特長等等, 這些都可成為學生崇拜的焦點, 也是良好關系建立的條件。這樣就可形成自崇拜到願意和你接近, 願意上你的課, 教學效果自然會達到最佳效果。 這就要求教師要不斷提高自己的素質, 包括道德、思想、業務及工作素質, 還有業余愛好特長素質。
三、常備直觀教具,教學形象生動
地理教學與其它學科有不一樣的地方,直觀教具的使用就非常必要了。地球儀、掛圖、自製教具等運用得好,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學生識圖時,我聽說有一種地圖拼圖游戲玩具,就去買了一個回來,這個拼圖是由許多小塊組成的,每一小塊代表一個地區。在課堂上我當著學生把拼圖推亂,然後再根據旁邊的整體圖形的式樣,通過自己的智力拚圖,還原成原來的圖形。在講中國疆域時,每一小塊拼圖代表一個省,我讓學生參加分組活動,親自動手將亂推的拼圖,還原出一幅中國地圖。 在拼圖過程中,學生就記住了地名和這個地名在整個圖形中的地理位置了,既增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又掌握了地理知識,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呢?現代教學手段可使課堂生動、形象地再現生活, 使課本內容與現實有機結合。
地理課堂上適當使用多媒體,能調動學生多種感知器官參與學習,手、腦、眼、耳並用,化抽象為形象,激發學生的地理興趣,幫助學生把握學習重點,突破學習難點。我們教師可根據教學需要,適時運用 將要表現的地理事物由小變大、化遠為近, 使事物的運動變化過程由快變慢或由慢變快, 將事物的本質要素突出地展現於學生面前。例如通過電腦動畫可以模擬板塊運動過程, 以及演示板塊運移過程, 解釋構造地震的成因、板塊構造學說等, 這將大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提高教學效果。
『肆』 怎樣把生活地理案例在地理課堂教學中的合理運用
怎樣把生活地理案例在地理課堂教學中的合理運用
在素質教育年代,地理知識成為了社會主義建設者所具備的必不可少的知識內容之一,應用性廣泛,實用性很強。在新的一輪課程改革中也更加註重了地理知識的實用性,更加貼近生活。那麼教師如何做到把生活地理案例恰如其分地運用到課堂中呢?
1對教材要掌握透徹
教師要認真分析教材,知識體系和教材結構都很好分析,但是使用什麼教學方法運用在教學過程中是教師認真准備的。對新課程標準的掌握又是分析好教材的基礎。教師還應該能夠對這些後備的信息資源進行分析、篩選,知道應該給學生什麼,學生應該得到什麼。教師要做到心中有數。還要根據學生的具體的學習狀況對教材能夠再創造,重新進行最佳組合。只有對教材熟練得掌握,才能知道去捕捉哪些有用信息資料。
2要深入學生,了解學生的喜好
教育的對象是學生,學生的個體的發展在不同階段有不同特點,中學生的學習有很大的因素是興趣愛好,教師如果提起不了他的地理學習興趣,成績就很不理想。所以教師要對學生進行研究,了解學生的不同階段的思維活動特點和成長的需要,投其所好,用他們關注的焦點把它們的注意力吸引到地理課堂中來。對教師來說,要與學生多交談,多接觸,無論是學習、還是生活都要進行觀察,及時發現學生的新動向,並能夠在課堂上甚至課下運用教材涉及到的知識原理及時地解決學生生活中的地理問題。
3要有目的性的進行信息的收集,做好分類,歸納
在充分了解教材的基礎上,教師應該針對教材設計的內容去收集信息資料,並把這些資料通過不同的方法保存。可以按照教材的教學順序把資料插入到課本中,也可以對其進行分類存放。要注意及時地更新,及時地總結。要加大對這些信息資料的利用率,否則,這些信息會被遺忘掉。此外,還可以從學生那裡獲取信息,即使學生的網路游戲中的信息也可以。因為在很多的網路游戲中都涉及到地理知識,以次引導學生學習地理,因為如果不學好地理連游戲都玩不明白。
4要發動學生,師生之間建立互動平台
為了使地理課成為生活中更有用的課,更能夠解決學生生活的實際問題,師生之間要建立橋梁,互相溝通,可以利用網路,在家隨時建立地理課堂,互通有無。無論什麼時候學生發現了問題都可以到網路中與老師聯系,互相探討,解決問題。
5在教育界,建立共享資源網路
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時間和精力都不可能讓一個教師去完成這么繁重的任務,為了提高效率,集縱家之精華,有必要建立一個共享資源網路。教師不僅要為這個網路提供及時的資料,更是這個資源網路的受益者。
『伍』 怎樣上好地理課的分析探究
興趣是第一位老師,要愛上地理。然後帶著問題上課,老師提的問題納緩也搏茄仔要積極思考,不可偷懶基汪。當然地圖冊和地球儀是不可缺少的。
『陸』 如何實現初中地理課堂的有效教學
一、精彩導入,提高地理課堂的趣味性
【案例1】:八年級地理下冊2.10《祖國寶島—「台灣省」 》
同一課題,三節平行課,三位來自不同中學的教師,三種不同類型的課堂導入:
筆者作為其中的第一位上場的開課教師,在講授「祖國寶島—台灣省」時,採用了以下的導入方式:
(欣賞鋼琴和小提琴協奏曲《鼓浪嶼之波》,展示鼓浪嶼日光岩圖片。)
教師講授:每當這悠揚的旋律響起的時候,很多人的心中都會湧起一股思鄉之情,這是一首很多廈門人耳熟能詳的歌曲,名叫《鼓浪嶼之波》。「登上日光岩眺望,只見雲海蒼蒼,我渴望,我渴望,快快見到你,美麗的基隆港。」這首歌的歌詞樸素而真摯,像老水手對親人講故事一般,深情地把鼓浪嶼與美麗的基隆港聯系在一起。那作者朝思暮想的基隆港究竟位於哪裡呢?
學生回答:台灣省
教師講授:對了,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第二章「沿海萬里行」的第十節「祖國寶島——台灣省」。
教師2:以視頻《七子之歌——台灣》導入,並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因為台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神聖不可分割的領土
教師3:以《反分賀宏裂國家法》引入,接著播放視頻、圖片等說明台灣省自古以來就是我國的神聖領土。
無論是歌曲欣賞、視頻資料,還是其它方式的導入,三位老師對該課的導入都做了精心的准備。「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成功的地理課,往往需要一個恰當的課堂導入。它或者給人眼睛為之一亮的感覺,或者巧妙地切入主題,能為教學設計的層層深入做好流暢的銜接,使課堂一開始就像一塊無形的磁鐵將學生緊緊吸引,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趣味性,也能有效促進教學目標的完成。當然,課堂導入的用時要恰當,一般是3~5分鍾,它作為課堂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不能脫離教學內容。
二、優化教師課堂提問
教師的課堂提問是一節優秀課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安排提問環節的課堂教學,無論教學設計如何完整出彩,教師的「獨角戲」如何惟妙惟肖,缺少了學生主動參與、各抒己見的舞台,它終究是不成功的。課堂提問涉及問題的設計和問題拋出後的「後續處理」。
(一)問題設計清晰明了,目的明確。
【案例2】:七年級地理下冊2.2《南亞》之「南亞的位置和范圍」
在講授《南亞》一節中的「南亞的位置和范圍」時,其中一位教師進行了這樣的教學安排:先請同學用紅筆畫出南亞與亞洲其他地區的界線,用藍筆描出印度半島的海岸線,再用紅筆描出北回歸線。當學生將這些重要線條勾勒完後,他提出了這樣的問題:南亞位於哪些地理事物之間?大部分學生感覺一頭霧水,舉手回答者寥寥無幾。
究其原因,關鍵在於這個問題問得太模糊了。哪些地理事物?它可以是山脈、河流,又或是寬廣的海洋?選擇的餘地太多,反而造成了不必要的誤導。倘若把這問題改成:「南亞位於什麼山脈和什麼大洋之間?」那麼學生選擇回答的內容就非常明確,也才有利於教師有效控制教學進程和方向。由此可見,課堂上所提的每一個問題都必須精心設計,具有明確的指向,陳述盡量具體化,突出啟發性,切忌含含糊糊、不得要領。
(二)問題提出後,要學會等待、善禪橘冊於傾聽
【案例3】:《祖國寶島—「台灣省」 》之景觀圖片欣賞
有一位教師在用課件展示完「阿里山、玉山、日月潭」等景觀圖片後,提出問題:同學們,你們覺得台灣風景如何?學生回答:太美了,可惜沒有去過伍陸。接著該教師進一步設問:我知道班上有位同學來自台灣,請舉手一下。這時底下的那位台灣籍學生非常興奮地舉了手,並已做出要站上來發言的准備。可惜這位教師並沒有給他發言的機會,用了一句「哇,你這些地方都去過了,太讓人羨慕了!」敷衍了事。
面對這種情況,我們不禁要問:既然有一名台灣籍學生,為何不給他機會來向同學們介紹自己的家鄉呢?本來可以塑造的課堂教學亮點就這樣無端地錯過了。因此教師在進行課堂提問時,應該鼓勵學生自主發問或回答,切忌漠視與干涉;另外,問題提出後,不能一問完就馬上叫人回答,要給學生留有充足且有一定深度的思考空間。學生回答問題時,教師要認真傾聽,讓學生感受到老師對他的尊重;學生回答完後,教師還應作中肯評價。
三、不可或缺的教學承轉
(一)由已學知識承轉到新知識:
【案例4】:《南亞》之「南亞的地形」
教師講授:在講南亞地形特點之前,我們回顧一下北美洲的地形特點。
北美洲地形呈三大南北縱列帶:西部是高大的山系;中部是廣闊的平原;東部是低緩的高地。
那麼,南亞的地形特點又如何呢?
學生紛紛舉手發言,教師概括總結:
北部:喜馬拉雅山地
三大地形區中部:恆河平原、印度河平原
南部:德干高原
這樣的教學承轉不僅讓學生回顧了已學知識,還鼓勵他們在原有知識儲備的基礎上,積極探索新知識,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推向更高的層次。
(二)由相互關聯的兩個知識點之間自然承轉
【案例5】:《南亞》之「南亞的河流」
教師講授:一般來講,大江大河往往是地形地勢的塑造者。一條大河經過的地方會沖積形成平原,比如世界上最大的平原亞馬孫平原,是由亞馬孫河沖積形成的。那麼,南亞中部的平原(印度河平原、恆河平原)主要由哪兩條大河沖積而成的呢?
學生回答:印度河和恆河。
教師講授:那這兩條河流有沒有受到地形地勢的影響呢?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南亞河流流向受地形、地勢制約,由北部山地流入中部平原區。南亞地形受河流影響,在中部塑造了廣闊的沖積平原,成為主要農業區和人口密集區。
一個個發現在教師的及時引導下,成為新教學內容的起點。同時也正是在這一過程中,伴隨每個承轉引出的探究活動步步深入,讓學生自主感悟到了「地形與河流」之間「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的微妙關系。地理課追求精細化教學,正是這些「功不可沒」的教學承轉保證了課堂教學如行雲流水般順暢。但值得一提的是:各教學環節之間那些不可或缺的承轉,終究不是教學內容的重點所在,過渡時應該簡化處理。
四、合理安排課堂練習
課堂練習是要求學生在課堂上當堂完成的一些學習任務或活動,也是課堂教學落實基本知識點、強化重難點的有效方式。教師在安排課堂練習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教材「活動」模塊里的題目本身就是很好的課堂練習,是對教材內容的及時補充,教師分發布置的課堂練習材料應該是在「活動」模塊里的題目順利完成的前提下進行,切忌喧賓奪主。
(二)課堂練習題的設計從標題到內容,都應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點,盡量新穎有趣、富於變化而又難度適中。
1、在標題用詞方面,將傳統的「填空題」改為 「這些知識你記住了嗎?」,「單選題」 改為「你能找到正確答案嗎?」,「連線題」改為「找搭檔」,「讀圖題」改為「這些地理事物你熟悉嗎?」,僅僅幾個字的變化有時能於無形中激發學生做練習的興趣,並通過練習產生有意義的學習。
2、在內容選擇方面,應與教學目標相一致,除了給學生一些知識記憶性的練習外,還可布置一些能夠給學生提供思考和運用所學知識發揮空間的題目。
(三)先小結後練習:初中生正處於智力發育成長期,接受知識容量較為有限,他們很難在短時間內將大量課堂上教師傳授的知識立刻「消化」成自己的知識,更別說靈活運用到題目中。因此,課堂練習前,教師要給學生以適當的幫助:學生獨立做練習前,教師對作業做適當的解釋並先復習幾個和課堂練習里相關的例子;學生開始做練習後,教師應在小組間來回巡視,及時給那些解題有困難的同學提供必要的講解。
總之,有效的課堂教學滲透於教學過程中的方方面面。教師應具備深厚的專業素養和在專業實踐歷練中不斷加以鍛造;樹立「開放性」課堂教學理念,為學生提供更加廣闊的探究舞台,用創造性的「教」引導學生創造性的「學」,切實有效地優化課堂教學環節,提高學科教學質量。
『柒』 如何在初中地理課中使用好案例
當前,雖然正在進行減負活動,但是我國部分初中學生的學習負擔仍然較重,在地理學習中,教學內容大多圖文分離學生依靠死記硬背,不但學習效率低下,同時也極大的浪費了時間。這樣的教學方法不但極大的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效率,同時,由於圖文分離,學生所學知識沒有足夠的空間概念加以支持,對具體問題難以實際分析,極大的影響了地理教學工作的開展以及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1、研究背景地理學科自2006年被列為中考科目,要求為考查科目,也就是要求學生完成新課標中的教學任務。但在實際教學及考試中發現的確有一些學生無法完成規定的教學任務,老師也用了許多時間及精力幫助這些學生,但成效並不明顯。經過粗略統計,初一剛進校的學生,有46%的同學在小學中沒有接觸過地圖,家庭中也沒有地圖,日常生活中更沒有利用地圖的經歷。經過一個月的地理學習,我發現地理學習困難的學生與沒有接觸過地圖的學生是--對應的,由於缺乏基本的讀圖能力,導致地理學習無法下手,在課堂中只是被動地跟著老師學習,形成上課聽聽有趣,而實際上沒有掌握每一個知識要點。針對這些學生的學習情況,只有加強地圖教學的有效性,才能幫助學生掌握地理學習的方法。2、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地圖的實際作用2.1鍛煉學生的想像力通過對地圖的觀察分析,教師能夠引導學生形象化地圖中的各種符號,並通過觀察、分析與實際存在的地理現象與事物等進行聯系,進而幫助學生找到其中的關系所在,通過對地理規律以及地圖的發展,探索,能夠幫助學生直覺思維的產生,從而提高學生的創造性思維。2.2激發學生的興趣傳統地理教學圖文分離,大量的文字只會讓學生感到無趣,無法激發學生對地理學習的熱情。而通過圖文結合的法進行教學,將地圖引入到現代初中地理教學之中,通過形象的地圖進行講解,不但可以極大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通過這樣的教學方法也能夠幫助學生加深記憶,從而形成練好的地理學習習慣。2.3引導學生理清地理事物間的內在聯系通過對地圖的研究可以引導學生更好的額研究並判斷各種地理現象的內在聯系,從而讓學生更加了解各種地理事物間的聯系。如在海南島的自然環境一課中,通過對當地地形圖及氣候圖的判斷,讓學生從海南島的地形特徵、地理位置等因素出發,推斷出島上的河水流向,並結合氣候圖對地形對島上氣候的影響以及氣候變化對島上水資源的影響等進行推論。3、地圖在地理教學中的有效性3.1「地理事物分布圖」的講解地圖一般載有較大的信息量,其種類繁多,內容較為重要,最為常見的是政區圖和地形圖。政區圖和地形圖都不難理解,但內容龐雜,記憶起來比較困難。課堂教學中教師精心選擇好一副地理教學圖,不僅能有效運用多種學習方法,還能融合多個知識點。如一副中國政區圖,它裡面不僅包括中國行政區劃,還有長江和黃河的流程圖。那麼,我們可以先讓同學們認讀圖中34個省級行政單位。然後,縱向聯系中國河流,在這副圖上分別找出長江、黃河流經的區域及流經的地勢高低,一一地對應其行政單位。再進行對比,不難看出長江流經的區域廣,而黃河流經的區域小一些,但是長江和黃河都源自青海省,都是自西向東流經中國地勢的三級階梯。同時,又可將長江和黃河做一個橫向對比,會發現除了以上的異同點之外,各自有其不同的獨特之處,如黃河整個流程呈現出一個巨大的「幾」字形,而長江則支流眾多,恰似一顆枝繁葉茂的大樹。如此,通過這個地理事物分布圖,同學們在掌握了有關中國政區知識的同時,能較輕松的學到有關長江和黃河的知識,達到了各個知識點之間的融會貫通。例如:七年級下冊的知識,很多學生覺得知識點太多、太亂而失去學習的興趣,但是稍作思考便可理清楚這個思路,你立刻會發現知識點特別少。思路如下:在七年級下冊第一章第一節我們就學習了亞洲的自然環境,課後的活動還通過地圖(如圖)給大家教會了亞洲的分區,這其實已經給大家展示了一個地理學習的藍圖。放眼望去,本冊書後面的日本、東南亞、印度、俄羅斯等章節,都離不開這張圖。順序上從東亞(日本)→東南亞→南亞(印度)→北亞(俄羅斯),按照順時針順序編排課本。學完這些章節以後,相信你會發現這些知識點根本不覺得陌生。再想知道這些地區的自然環境,還是可以藉助地圖,既然已經知道這些國家和地區在亞洲的哪個分區,我們可以利用已經學過的「亞洲地形圖」和亞洲氣候圖」,推斷出這些國家地形、氣候等自然環境要素。實際教學中,分別講每個國家的自然環境時,只要用好了地圖,這些都可以讓學生通過地圖自己得出結論。3.2恰如其分的利用「地理簡圖」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除了運用好掛圖、版圖和地圖冊之外,有時還需要在黑板上迅速勾畫一副地理簡圖。地理簡圖通常取其神似,不計細節,抓住基本,突出特點,鮮明醒目。例如,在講解中國地形分布時,對於我國西北部地區「三山夾兩盆」的地形分析時,教師可在黑板上畫出三條粗橫線夾著兩個圓形的簡圖,然後再結合此簡圖進行講解:這三條線自北向南分別代表「阿爾泰山山脈」、「天山山脈」和「昆侖山脈」;兩個圓則代表「准格爾盆地」和「塔里木盆地」。如此簡單的幾筆圖畫,不僅很清晰地揭示了這種地理事務的分布規律,而且具有突出的表現能力,便於學生理解和記憶。此外,地圖的運用除了能使學生對所學知識產生感性認識,曾強記憶,融會貫通,還能情景交融,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一副精美的「景觀地圖」,能讓學生在欣賞自然美景時油然而生一種「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竟折腰」的豪情壯志。4、結語地圖在幫助學生理解空間的抽象概念,改善學生的智能結構和智慧品質,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想像力和思維力以及在促進學生能力全面發展方面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提高地圖教學的有效性,為提高學生學業成績,提高學生素質,提供了便捷的通道
『捌』 在地理教學中如何實現學生的探究學習
一、精心設計問題,讓學生有探究的激情在地理教學中開展探究性學習,必須設計探究性問題。創設有利於自主探究的氛圍,發學生的情趣,讓學生在一定的情境中發現問題,獲得情感體驗。
1、從教材中確定探究的主題。教材中的某些基本原理、概念、成因等知識,雖然前人已有定論,但對學生來說還是未知的。可以把這類問題設計成讓學生自己去發現的過程。如在學習初中地理八年級下冊《西雙版納》一課時,可將「西雙版納特有的動植物資源、旅遊資源」及「優越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等作為探究課題,讓學生通過查閱資料,利用網路及各種媒體等多種形式收集資料。探究的課題要注意適合學生進行研究,不切實際的大而空的課題往往得不償失。
2、從生活中選擇與學科內容有關的問題。探究性學習注重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並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解決身邊與學科內容有關的實際問題,學生可通過親身參加生活實踐活動,如收集資料、調查、訪問等去直接感受。這樣讓地理生活化,讓學生感受生活中離不開地理知識,感受到地理的魅力,學生就有興趣學。
二、問題由易到難,讓學生有能力去探究。不同學生的生活體驗、知識水平、認知能力差異很大,這就要求教師在設計探究問題時,要由易到難使每個學生都有所得,都有提高。例如,在學習了「亞洲」的自然地理後,根據新課標的要求,要讓學生具備如何去分析一個大洲或地區的自然環境的能力。
三、保證時間,給學生提供自由的探究空間如果教師希望學生開展真正的探究並有所收獲,就要為學生設計有利的情境和過程,並把探究活動引入一個明確的方向,為其提供探究空間。例如,在學習《海陸分布》這一節時,可讓學生准備一個地球儀,上課時讓每個同學拿起地球儀並仔細觀察:手先碰到地球儀上的海洋部分還是先碰到陸地部分,通過統計手先碰到海洋的同學佔多數,而手先碰到陸地的同學佔少數,教師趁勢引導為什麼地球海陸分布這樣不均?讓同學們帶著這個問題計算出海洋和陸地各自佔地球總面積的百分之幾,由此得出地球上是三分陸地,七分海洋。使學生投入到真實的情境中去,在探究的過程中逐步學習知識,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養成對科學的積極探索態度。
『玖』 如何在高中自然地理教學中進行探究教學
一、科學編排小組、給予學生均等的成功機會 學習小組的組建是順利開展合作探究學習活動的前提。在 學生自願的基礎上,我們成立了地理學習小組,一般由4~6 人 組成。各小組力求由性別、成績、學習能力等方面存在差異的 學生構成,既達到平衡又便於公平競爭。為了實現小組學習目 標,實行小組長負責制,並對小組成員做出明確的職責分工, 要求每個成員對小組成績都有所貢獻。如在調查社區垃圾問題 時,有的組員要到垃圾回收部門了解垃圾分類回收利用的好處 和難度,有的組員要向當地居民了解垃圾堆放情況及其對居民 生活的影響,有的組員要查閱有關垃圾處理的文獻資料……在 分頭搜集資料的基礎上,小組成員一起分析和處理有關信息, 在小組研討推導結論的過程中,強調每個人都要發表自己的見 解,並把大家的意見綜合起來,得出小組研究結論。
二、有效調控、誘思點撥,促進合作探究活動的深入 合作探究學習要求教師把問題放手給學生進行合作探究, 但是放手並不等同於放任不管,必要的監督和指導是必不可缺 少的。教師要加強巡視,傾聽學生的發言,有時也要有針對性 的參加個別小組的討論探究活動,有效地發揮教師的調控作用, 防止學生活動偏離主題。為了防止學生合作探究學習停留在表 面的轟轟烈烈上,促進探究活動的深入,提高學生合作探究的 效益,我們作為老師還要充分發揮指導者和促進者的作用。當 學生對探究活動的程序和方法還不夠熟悉時,我們可以為他們 提供必要的指導說明,如探究活動的大致過程或適當的提示或 提供相關的資料,以免學生因難度大而放棄努力;當學生不能 把探究活動與所學知識密切聯系時,我們可以向學生提出一些 反思性的問題,如「你能得出什麼結論?」「你是怎麼得出這一 結論的?」「這能說明什麼?」「你怎麼知道這樣可以?」「還有 沒有別的想法或可能性?」「這與我們學過的知識有什麼聯 系?」等等。
三、創造條件,積極開展課外探究活動 為了充分開發、合理利用地理課程資源,理論指導實踐, 實踐印證理論,除完成課內探究活動外,我們還要積極引導學 生開展課外探究活動,如開展地理觀測、地理考察、地理實驗、 地理調查和地理專題研究等實踐活動,開闊他們的視野,增長 他們的見識,進而提高他們的能力。我們在教學實踐中,立足 學校實際,積極創造條件,努力使開展的活動,貼近學生生活 實際,充分激發他們探究的熱情。例如,為了幫助高一新生盡快 熟悉新環境,了解新同學,高一新生開學第一周的第一節課, 我們就布置了這樣一個活動課題,即以小組為單位,繪制校園 平面示意圖。實用性和趣味性,使學生們積極參與,不但增進 同學間的了解和合作,在實踐中學生們動手、動腦,還彌補了 以往學習上「紙上談兵」的不足。沒有想到的是,在這次活動 中,有的學生還表現出較強的人文關懷和創新精神:如有的學 生在教室與學校一些主要服務區之間,標注了行程的大約時間, 以便同學合理利用課間的活動時間;更有的學生將校園內一些 不起眼的小小障礙做了特殊說明,以提醒大家日常經過時注意。
四、積極評價,滿足學生心理需求 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重視學生的心理需求,如表現自我 的需要、學習成果被尊重的需要、體驗成功的需要等等。所以 在學生交流小組合作探究學習成果時,我總是耐心傾聽,積極 評價。學習成果適合展出的,就要求學生在黑板上寫出或張貼 在牆上,讓同學們互相評價,評點優劣;學習成果適合課堂交 流的,就規定每個小組都要推薦一名同學參加課堂交流。交流 成果獲得課堂肯定的,整個小組都能獲得相應的課堂表現考核 成績,並計入個人課堂交流記錄表上(由課代表負責當堂記錄)。 所以在小組交流時,各抒己見、據理力爭,往往成為課堂的主 流和亮點,從而達到了「讓學生動起來、讓課堂活起來、讓效 果好起來」的教學要求。
『拾』 初中地理如何進行探究式教學
一、探究式教學及其本質
探究式教學改變了以往以教師傳授為主的教學方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其充分參與其中,從而達到教學的真正目的。
探究式教學就是用探究的方式達到尋求真理、解決問題的一種教學方式,是以探究為基本特徵的一種教學活動形式。
探究式教學的實質就是著眼於學習者自身學習過程中的「有意義學習」,即在探究式教學里,學生們不僅僅是獲得知識,而且是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學會學習。正因為如此,我國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已將探究教學作為一種重要的教學理念提出,即探究教學已不再局限於純粹的科學探究。那種認為只有從問題的提出、證據和資料的收集,到實驗過程、解釋的形成及檢驗和結論的得出都是由學生自主發現、獨立完成的活動才算探究,實際是將探究式教學神化而人為地抬高探究式教學模式門檻的狹隘認識。當然,我們也反對教學中隨意地結合一些人們早已熟悉的教與學的形式貼上探究的標簽的做法。只有對適宜探究的內容進行有效的探究才能真正發揮探究式教學的作用。
二、中學地理探究式教學適宜性分析的思維框架
探究式教學作為一種學習方式和教學方法,是教師和學生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教學目的的教學策略之一。教學實踐證明,教學成敗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師是否選擇了適當的教學方法。探究式教學只是眾多課堂教學模式的一種,是否選用該模式進行課堂教學,要視知識的特點而定。通常所說的「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表明教學方法設計的原則性和靈活性。同樣探究式教學方法有其自身的特點、適用范圍和適用條件。
1.探究式教學應服從於教學目標
教學方法是為實現一定的教學目的而服務的。教師需根據每節課的教學目標選擇相應的教學方法。對於較低層次的地理教學目標,可選擇教學信息傳輸量較大的教學方法,比如,系統講授法和圖示講授法、講演法等。對於較高層次的教學目標,則可選擇探究式教學方法等。
2.探究式教學應符合教學內容特點
不同地理知識探究性的強弱或適宜探究的深度有所不同。有些知識內容,不易於設計成通過探究式的學習活動去獲取;一些內容的學習,用探究的方式不僅效率低,而且效果往往不如直接學習。
以現代認知心理學關於廣義知識的定義來考察,地理知識可分為陳述性知識、程序性知識和策略性知識三類。地理陳述性知識是回答「在哪裡」「是什麼樣」的知識,如地理術語、地理名稱和地理分布等地理事實性知識。地理陳述性知識對學生的能力要求一般以觀察、記憶為主,通過聽講或閱讀就可以為學生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