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內蒙古的地理和特點
1、地理位置
內蒙古自治區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北部邊疆,由東北向西南斜伸,呈狹長形。東起東經126°04′,西至東經97°12′,橫跨經度28°52′,東西直線距離2400多千米;南起北緯37°24′,北至北緯53°23′,縱占緯度15°59′,直線距離1700千米。
全區總面積118.3萬平方千米,佔中國土地面積的12.3%,是中國第三大省區。東、南、西依次與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山西、陝西、寧夏和甘肅8省區毗鄰,跨越三北(東北、華北、西北),靠近京津;北部同蒙古 和俄羅斯接壤,國境線長4200千米。
2、地形地貌
內蒙古自治區地勢較高,平均海拔高度1000米左右,基本上是一個高原型的地貌區。 在世界自然區劃中,屬於著名的亞洲中部蒙古高原的東南部及其周沿地帶,統稱內蒙古高原,是中國四大高原中的第二大高原。
3、氣候
內蒙古自治區地域廣袤,所處緯度較高,高原面積大,距離海洋較遠,邊沿有山脈阻隔,氣候以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為主。有降水量少而不勻,風大,寒暑變化劇烈的特點。大興安嶺北段地區屬於寒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4、水文
內蒙古自治區境內共有大小河流千餘條,中國的第二大河——黃河,由寧夏石咀山附近進入內蒙古,由南向北,圍繞鄂爾多斯高原,形成一個馬蹄形。
其中流域面積在10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107條;流域面積大於300平方千米的有258條。有近千個大小湖泊,主要有呼倫湖、貝爾湖、達里諾爾湖、烏梁素海、岱海、居延海等。
5、礦產資源
內蒙古自治區是中國發現新礦物最多的省區。自1958年以來,中國獲得國際上承認的新礦物有50餘種,其中10種發現於內蒙古,包括鋇鐵鈦石、包頭礦、黃河礦、索倫石、汞鉛礦、興安石、大青山礦、錫林郭勒礦、二連石、白雲鄂博礦。
❷ 關於內蒙古
內蒙古的地理位置:內蒙古自治區。
地形:以高原為主。
氣候:典型的中溫帶季風氣候。
惡化現狀原因及保護措施:一來是環境惡劣,多年少雨,二來是過度放牧,造成植被被破壞
風俗人情:
草原盛會一那達幕:即游藝、聯歡的意思,源於七百年前。那達幕之日商販雲集,說書獻藝應有盡有,熱鬧非凡,最扣人心弦的莫過於賽馬、摔跤、射箭。多在草原牛羊肥壯、稻穀飄香的8月份舉行。
蒙古包:蒙古包一詞來自於滿族人對蒙古族住所的稱呼,是游牧生活的產物。一般高七八尺,寬丈余,先用木桿、牛皮訂成網狀方架數片,然後連成園倉式,再用園木組成傘形園頂,頂中 央有一個圓形天窗,晴啟陰合,用以流通空氣,吸收陽光,是草原牧區最喜歡的居住用具,也是外地遊人最感興趣的下榻場所。
祭敖包:這是蒙古族傳統的宗教活動,敖包是在草原、山坡或沙丘高地上用石頭、土塊、柳條等壘築而成的。「敖包」最早是在茫茫無邊草原上建立起來的能識別方向、道路、邊界的標志,後成為祭祀山神、路神的地方。祭敖包多在7、8月份舉行。祭祀時敖包上插樹條,上面掛有五顏六色的布條或紙旗。在蒙古族人民心中,敖包是神聖的凈地。
獻哈達:哈達以白布帛或絲綢為主,長短不一,一段約一尺二寸至一尺五寸長,兩端有絲脫出,約半寸許,其長短均視被交者和場合而定。獻哈達是蒙古族迎送客人、饋贈禮品、年節交往中的禮節,有時還伴隨吟唱和祝詞,更染敬重的氣氛。
手扒羊肉:蒙古語稱手扒羊肉為「布和力麻哈」。是草原上蒙古民族簡便實惠的待客食品。做法是剛屠宰後的羊,挑選好的部位,(頭蹄下水除外)白水下鍋,原汁清煮。羊吃草原上的五香草,調味齊全,不加任何調味品,只要掌握清煮技術,就能做得美味可口。在食用時不用餐具,用手扒著吃。
蒙古族敬酒:蒙古族斟酒敬客最考究,美酒是食品之精華,五穀之結晶,是最能表達朋友之忠誠的珍貴食品。主人將美酒斟在銀碗或金杯中,托在潔白的哈達上,唱起感人的祝酒歌,表達自己的真誠與感情,此時客人理應隨即接過酒,能飲則飲,不能飲則品嘗少許,然後將酒歸還主人,萬不可推推讓讓、拉拉扯扯,謝絕主人的敬酒,否則他會認為您對主人瞧不起,不願交朋友、不能以誠相待。
❸ 內蒙古自治區的地理位置 主要風俗習慣 節日
內蒙古自治區的地理位置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北部邊疆,首府呼和浩特,橫跨東北、華北、西北,接鄰8省區。 主要風俗習慣為草原盛會一那達幕、蒙古包、祭敖包一類的。節日包括全國節日及那達慕節等。
內蒙古自治區地處歐亞大陸內部,東西直線距離2400公里,南北跨度1700公里,土地國境線長4200公里。現轄9地級市3盟,面積118.3萬平方公里,佔全國總面積的12.3%;2014年末全區常住人口為2504.8萬人,主要分布有漢族、蒙古族,以及滿、回、達斡爾、鄂溫克等49個民族。
草原盛會一那達幕:即游藝、聯歡的意思,多在草原8月份舉行,源於七百年前。那達幕之日商販雲集,說書獻藝應有盡有,主要傳統運動項目有賽馬、摔跤、射箭。
蒙古包:蒙古包一詞來自於滿族人對蒙古族住所的稱呼,是游牧生活的產物。
祭敖包:蒙古族傳統宗教活動,敖包是在草原、山坡或沙丘高地上用石頭、土塊、柳條等壘築而成的。「敖包」最早是在茫茫無邊草原上建立起來的能識別方向、道路、邊界的標志,後成為祭祀山神、路神的地方。
蒙古族人的傳統飲食比較粗獷,以羊肉、奶、野菜及麵食為主要原料。烹調方法相對比較簡單,以烤最為著名。崇尚豐滿實在,注重原料的本味。特色美食有烤羊腿、全羊席、手抓羊肉、乳酪、馬奶酒、莜麥面、資山熏雞、肉乾、哈達餅、蒙古餡餅、蜜麻葉、德興元燒麥等。
❹ 內蒙古特產是什麼
好多好多好吃的
❺ 內蒙古的春節習俗和地理位置有什麼關系
內蒙古自治區的地理位置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北部邊疆,首府呼和浩特,橫跨東北、華北、西北,接鄰8省區。 主要風俗習慣為草原盛會一那達幕、蒙古包、祭敖包一類的。節日包括全國節日及那達慕節等。
蒙古包習俗:蒙古包一詞來自於滿族人對蒙古族住所的稱呼,是游牧生活的產物。
祭敖包習俗:蒙古族傳統宗教活動,敖包是在草原、山坡或沙丘高地上用石頭、土塊、柳條等壘築而成的。「敖包」最早是在茫茫無邊草原上建立起來的能識別方向、道路、邊界的標志,後成為祭祀山神、路神的地方。
❻ 蒙古族的服飾與其地理位置有什麼關系
和北方的寒冷有直接關系。
古代蒙古人沒有手工業,不會紡織,過著茹毛飲血的原始生活,處於奴隸社會,人們只能穿著各種皮毛衣服來抵禦嚴寒,這就是最早的蒙古袍。後來蒙古先後被遼、金統治,貴族開始得到賞賜的衣服。到蒙古興起,滅掉漢化的金朝後,貴族的絲綢、布料衣服才有條件流行。但蒙古人天生狂傲,把全國人分為四等,處於最優等的蒙古人自然不願學習手工業,以至於明朝滅元後,蒙古人只能頻繁的南下結伙搶劫,為的就是各種手工業產品。
❼ 內蒙古的地理位置
位於中國華北地區,內蒙古界於北緯37°24′-53°23′,東經97°12′-126°04′之間。
東北部與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交界,南部與山西、陝西、寧夏相鄰。
西南部與甘肅毗連。
北部與俄羅斯、蒙古國接壤。
(7)內蒙古特產和地理位置有什麼關系擴展閱讀:
內蒙古的基本信息:
內蒙古自治區,簡稱「內蒙古」,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首府呼和浩特市。
內蒙古自治區地勢由東北向西南斜伸,呈狹長形,全區基本屬一個高原型的地貌區。
全區涵蓋高原、山地、丘陵、平原、沙漠、河流、湖泊等地貌,氣候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地跨黃河、額爾古納河、嫩江、西遼河四大水系。
截至2017年底,內蒙古自治區下轄9個地級市,3個盟,共有17個縣,49個旗,3個自治旗,11個縣級市,23個市轄區。
❽ 內蒙古飲食文化與其地理位置的關系
蒙古族由於地理位置、自然條件、生產發展狀況的差異,在飲食習慣上也不盡相同。
在牧區,蒙古族以牛羊肉、乳食為主食,史書以「游牧民族四季出行,惟逐水草,所食
惟肉酪」來形容游牧生活形成的飲食習慣。烤肉、燒肉、肉乾、手抓肉均為蒙古族家常食
品,其中手抓肉最有名,四季都可以食用。而吃全羊則是宴請遠方賓客的最佳食品。吃全羊
有兩種做法:一是煮食,即把全羊分解為數段煮熟,在大木盤中按全羊形擺放好,就可食
用。二是燒全羊,把收拾干凈的整羊入爐微火熏烤,最後刀解上席,蘸板鹽食用。炒米也是
蒙古族特別喜愛的一種食品,可干嚼可泡奶,是牧民外出放牧的極好食物。
乳食是蒙古族居民一天中不可缺少的食品。奶食、奶茶、奶油、奶糕等均為蒙古族根據
季節變化經常食用和飲用的食品。此外,夏季里人們還喜食酸奶,或拌飯或清飲,以清暑解
熱。蒙古族牧區夏天還喜歡飲馬奶酒。
在農區、半農半牧區,蒙古族因與漢族雜居.所以飲食習慣已逐漸與漢族大體相同。農
區的蒙古族主食以玉米面、小米為主,雜以大米、白面、黃米、蕎面、高梁米。隨著溫室、
塑料大棚的普及,農區蒙古族食用蔬菜的品種不斷增加。在菜餚烹制上,農區以燉、炒為
主.也加以燒烤,吃些牧區食品如手抓肉、奶製品等。蒙古族農民多保留了牧區的好客習
俗,來了客人要先敬茶,無茶或不沏新茶皆為不恭,而且以「滿杯酒、滿杯茶」為敬,不同
於「滿杯酒、多半杯茶」的漢族習俗。
蒙古族豪放、粗獷、開朗熱情.待人誠懇、實在,處處顯現出塞外草原博大的胸懷。
❾ 內蒙古人民居住環境和地理位置有什麼關系
內蒙古一帶的許多牧民,因為放牧的關系,經常搬遷。什麼地方草多,就搬到什麼地方居住、放牧。有的整村整鄉地遷徙,所以連學校也時遷時搬。這里的自然環境別有情態,綠茵草原,一望無際,「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敕勒歌》)。環境條件決定了他們的住宅也別具一格。
❿ 內蒙古特產
內蒙古地域遼闊,資源豐富。有著豐厚的特產,包括風味佳餚烤全羊、烤羊腿、蒙都風干牛肉乾、風味名食奶皮子、奶豆腐、馬奶酒、錫林郭勒草原口蘑、河套蜜瓜;鹿茸、肉蓯蓉、黨參、枸杞、黃芪、黑木耳、發菜、麝香、熊膽、熊掌、鹿尾、水獺、旱獺、犴鼻、內蒙古地毯、蒙古族銀器、呼和浩特純低粗毛線、阿拉善駝絨、山羊皮、駝形蒙古組合刀、蒙古靴、多倫馬鞍、中華麥飯石、巴林彩石等等。
參考資料:http://ke..com/view/11529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