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初中地理微問題研究有哪些

初中地理微問題研究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3-03-21 14:41:48

㈠ 初中地理知識點總結

6《初中地理》網路網盤資源免費下載

鏈接: https://pan..com/s/1XHe4QzHkLetq4Oy29UTvlw

?pwd=mk15 提取碼: mk15

初中地理重點知識歸納,囊括80%考點!高中生在學習地理的時候都比較吃力,其主要原因就是在初中階段沒有打好基礎。

㈡ 初中「地理」所有必背的知識點(人教版)

看看人教版的高中所學內容 有針對性的學習 地理不是很難

一、影響日照時間長短的因素:
1、晝長;2、地勢(地勢高,日出早,日落晚,日照時間長);天氣狀況。
二、影響太陽輻射強度的因素(即影響大氣對太陽輻射削弱作用的因素)
1、太陽高度(即緯度);2、天氣狀況;3、地勢;4、空氣密度。
如為什麼青藏高原太陽輻射最強?①緯度較低,太陽高度較大;②晴天多;③地勢高;④空氣稀薄,大氣潔凈。
三、影響氣溫高低的因素:
1、緯度;2、地形、地勢;3、下墊面性質(海陸位置、植被狀況);4、天氣狀況。
四、影響氣溫年較差的因素及變化規律:
1、緯度:低緯小,高緯大;
2、下墊面性質:海洋小於陸地,沿海小於內陸,有植被的小於裸地;
3、天氣狀況:雲雨多的地方小於雲雨少的地方。
五、河流的治理措施:
上游:治理原則是調洪,做法是修水庫、植樹造林;中游:治理原則是分洪、蓄洪,作法是修水庫,修建分洪、蓄洪工程;下游:治理原則是泄洪、束水,做法是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道,開挖河道。
六、河流洪澇災害的成因分析:
自然原因(主要從三個方面考慮:水系特徵、水文特徵、氣候特徵);
人為原因(主要從兩個方面考慮:植被破壞,圍湖造田)。
例如,長江洪災的原因:
一自然原因:
1、水系特徵:
①流域廣,支流多;
②中上游植被破壞嚴重,含沙量增大;
③中下游多為平原 ,河道彎曲,水流緩慢,水流不暢。
2、水文特徵:流經濕潤地區,降水豐沛,幹流汛期長,水量大。
3、氣候特徵;有些年份,氣候異常,流域內普降暴雨,造成洪水泛濫。
二人為原因:1、過度砍伐,植被破壞嚴重,水土流失加劇,造成流域涵養水源、調節徑流、削峰補枯能力降低;泥沙入江、淤積抬高河床,使河道的泄洪能力降低。
2、圍湖造田,泥沙淤積,從而導致湖泊萎縮,調蓄洪峰能力下降。
七、分析河流水能豐富的原因:
主要從兩個方面分析:一是流速(位於階梯過渡地帶,河流落差大);二是徑流量大(看降水量的多少、流域面積的大小、蒸發量的大小)。
一凌汛的形成條件:
凌汛的形成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有冰期;二是流向高緯。在我國凌汛最嚴重的是黃河,主要發生在上遊河段和下遊河段(即山東河段)。
二潛水等水位線的應用:
判斷潛水的流向:垂直於潛水等水位線從高水位指向低水位的方向,即為潛水流向。
潛水面的坡度(潛水水力坡度):確定潛水流向之後,在流向上任取兩點的水位高差,除以兩點間的距離,即為潛水面的坡度。
潛水埋藏深度:等水位線與地形等高線相交點,二者高程差即為潛水埋藏深度。若所求地點的位置不在等水位線與地形等高線交點處,則可用內插法求出該點地面與潛水面的高程,潛水的埋藏深度即可求得。
潛水與地表水的相互關系:根據潛水流向來判定。
利用等水點陣圖合理地布設取水井和排水溝,一般應沿等水位線布設水井和排水溝。
三解決缺水問題的措施:
主要從開源和節流兩個方面入手:保護有限的水資源,防止水污染;開發水資源,提高供水能力;加強用水管理,增強節水意識,提高用水效率,控制需水量的增長;控制人口增長。
八、影響雪線高低的因素(雪線是指存在冰雪下線的海拔高度)
主要影響因素有兩個:一是0℃等溫線的海拔;二是降水量的大小(影響降水量的因素是坡向,即迎風坡降水量大),因此喜馬拉雅山的南坡比北坡雪線低。
註:可根據該特點來判斷迎風坡或背風坡。
九、影響山地垂直帶譜的因素:
一是山地所處的緯度(緯度越高帶譜越簡單);二是山地的海拔(海拔越高,帶譜可能越復雜)。
另外,影響同一帶譜的海拔高度主要取決於熱量(即陽坡和陰坡)
十、衛星發射基地的區位選擇:
自然因素(氣象條件需要天氣晴朗,地球自轉的初速度:取決於緯度和地勢,地形平坦開闊);人文因素(地廣人稀,交通便利,符合國防安全需要)。
十一、開鑿隧道問題:
開鑿隧道應注意兩個問題:一是滲漏問題;二是塌方問題。因此,開鑿隧道要選擇在背斜處,因為背斜岩層向上拱起,地下水向兩側滲流,不容易發生滲漏問題;並且,背斜為穹形構造,不易塌方。
十二、水庫壩址的區位選擇:
主要考慮以下3個方面:1、選在河流較窄處或盆地、窪地的出口(因為工程量小,工程造價低);2、選在地質條件較好的地方,盡量避開斷層、喀斯特地貌等,防止誘發水庫地震;3、考慮佔地搬遷狀況,盡量少淹良田和村鎮。
十三、農業區位因素分析:
一自然條件
土地(地形、土壤)+氣候(光照、熱量、降水、晝夜溫差)+水源(指灌溉水源)
註:自然因素的改造:通過培育良種、改良耕作制度等技術改革,擴大某種農作物的區位范圍;另外,人們根據經濟技術條件,對不適宜農業生產的自然因素進行改造,使之適宜發展農業。
二社會經濟因素:
1、市場:市場需求量最終決定了農業生產的類型和規模。市場區位及需求的變化,對農業區位的影響最為突出。
2、交通運輸:交通運輸條件的改善和農產品保鮮、冷藏等技術的發展,使市場對農業區位的影響在地域上大為擴展,即市場對農業區位的影響減小。在最適宜的地方形成區域專業化生產,從而形成區域性或世界性的農產品生產基地。如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法國、阿根廷5國成為世界主要商品糧生產國;荷蘭、丹麥、紐西蘭等成為世界主要的乳畜產品供應國;拉丁美洲、非洲以及東南亞和南亞成為世界熱帶經濟作物的生產基地。
3、政策
4、勞動力
5、科技
6、工業基礎
十四、如何分析某一作物生長的氣候條件:
1、從有利條件和不利條件兩個方面去分析;
2、從光照、熱量、降水、晝夜溫差、氣象災害等方面去分析;
3、從春、夏、秋、冬4個季節的氣候條件分段分析。
例如,試分析華北地區棉花生長的氣候條件。
有利條件: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秋季雨水少,天氣晴朗,有利於棉花後期生長和收摘。
不利條件:播種期適逢春旱,灌溉水源不足。
十五、工業區位因素分析:
一自然條件:位置、土地、水源。
二經濟因素;農業基礎、原料、燃料、市場、交通、勞動力、技術。
三社會因素:政策、個人偏好、工業慣性、社會協作條件、國防安全需要、社會需要、歷史條件、政策。
四環境因素;主要用於微觀布局。
工業區位因素是多方面的,在諸多的區位因素中,某種工業的區位選擇所要考慮的主導因素可能只有一個(或少數幾個),因此,在現實的區位選擇中,要首先考慮其主導因素或具有明顯優勢的條件。
註:①原料地對工廠區位的影響逐漸減弱(原因是工業所用原料的范圍越來越廣,可替代原料越來越多,加上交通運輸條件的改善);②市場對工廠區位的影響在逐漸加強;③沿海、沿江港口、鐵路樞紐、高速公路沿線地區,對工業具有很大的吸引力;④信息通信網路的通達性越來越重要;⑤勞動力素質對工業區位的影響在逐漸加強。
十六、區域工業發展條件分析:
一分析思路:
某地發展工業的條件,一般從以下幾方面來加以分析:地理位置;資源條件;農業基礎(農業可以為工業提供糧食、副食品、原料、勞動力等);交通條件;市場條件;勞動力條件;技術條件;歷史條件;政策條件等9個大的方面。
註:①在分析某地工業發展條件時,不需要把每個方面都分析到,要抓住當地特色,前面提供的只是分析角度;②分析時應從有利條件和不利條件兩個方面去分析。
二舉例:
例1:分析我國沿海四大工業基地發展工業的條件是:①均位於我國東部沿海,海運方便,有利於對外開放,鐵路、公路、水運、管道運輸連接國內各地,便於物資、人員、信息交流;②當地及鄰近地區資源或原料豐富,如,遼中南地區的鐵、石油,京津唐地區的煤、鐵、石油、海鹽、棉花等;③京津唐和滬寧杭地區科技力量雄厚,遼中南地區工業基礎好,珠江三角洲靠近港澳台和東南亞,為僑鄉,有吸引外資、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的優勢;④四大基地中有不少的開放城市和經濟特區,享有發展經濟的優惠政策。
例2:上海建立大型鋼鐵企業的有利條件是什麼?海南為何目前仍沒有建立鋼鐵企業?
上海無煤無鐵,缺乏原料、燃料,它之所以能發展鋼鐵工業具有以下有利條件:
①位置優越,交通便利。上海位於長江入海口,居我國大陸南北沿海航運中點,京滬、滬杭兩條鐵路在此相接,是水陸交通樞紐。可以利用便利海運、廉價的河運從內地和國外輸入煤、鐵,發展臨海型鋼鐵工業。
②接近消費市場。上海市是全國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基地,上海所在的長江三角洲工業區又是我國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區,各種工業的發展需要消耗大量鋼鐵,建立鋼鐵企業,可以就地消費,減少運輸費用,降低成本。
③工業用水方便。上海位於長江入海口,大型現代化寶山鋼鐵聯合企業就建立在長江之濱,工業用水極為方便。
④技術力量信雄厚。上海工業的發展有悠久的歷史,是我國沿海地區老工業基地,知識技術密集,高等教育、科學技術都很發達,能為我國生產高、精、尖、新的產品,為全國鋼鐵企業培養和輸送高級技術和管理人才。
海南島雖然蘊藏著豐富的富鐵礦,但由於能源短缺,開發較晚,技術落後,市場狹小,目前還沒有建立大型鋼鐵企業。自從1986年成立海南省以來,它已成為我國最大的經濟特區,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入,海南的鋼鐵工業也會興起的。
十七、影響城市的區位因素:
一自然因素:
1、地形:
⑴世界上的大城市多數位於平原地區。因為平原地區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便於農耕,且有利於交通聯系和節省建築投資,是人口集中分布地區,也是城市發育的理想環境。
⑵在熱帶地區,低地悶熱,居住條件不利,所以,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
⑶山區城市一般都沿河谷或在比較開闊的低地分布。
2、氣候:世界上的城市大多分布在中低緯度氣溫適中,降水適度的沿海地區。
3、河流;河流對城市區位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供水和運輸功能上。城市最容易出現在河運的起點或終點、河流的匯合處或河口。
⑵社會經濟因素:
1、自然資源;
2、交通;
3、政治、軍事、宗教;
4、科技和旅遊。
十八、交通運輸網中線的區位因素分析方法:
包括社會經濟因素——決定因素;自然因素——制約因素;科技因素——保障因素。
1、從自然因素考慮歸納如下;
⑴地形:地勢平坦,對交通線的選擇限制少;地形起伏大,鐵路多要築洞架橋;工程難度大,公路、管道需沿等高線延伸,延長里程;河流湍急,不利航行;但對航空影響小。
⑵地質:喀斯特地形——防塌陷、滲漏;地質不穩定——加固地基,避開斷層等。
⑶氣候:暴雨、洪澇、凍土、泥石流——公路、鐵路;氣象災害(大風、霧等)水運、航空。
⑷土地;少佔耕地,尤其是良田。
2、從人為因素考慮,歸納如下:
⑴合理布局交通網——分配交通線上的客貨運量,獲取最大經濟效益。
⑵經濟:經濟發展了——客貨運量大增,資金充足;反過來,交通建設——加快物資流通,促進區域發展。
⑶資金——盡量減少橋梁、隧道,縮短里程,節省投資。
⑷人口分布——盡量聯系城鎮、人口稠密區,最大限度受益。
⑸污染——干線不要穿過城區,遠離重要文物古跡等。
⑹政治;京九線——維持香港穩定與繁榮;進藏鐵路——加強援藏,鞏固國防等。
⑺科技——如在凍土上修築鐵路的技術已解決等。
注;公路選線的分析方法:
⑴國道選線的一般原則;路線基本方向以直達運輸為主,並適當照顧沿線重要經濟點,盡量縮短線路長度,以節省運營時間。
⑵地方性公路選線的一般原則:地方性公路以滿足地方經濟發展和居民的需要為主,可以盡量多地通過當地的居民點、鐵路車站、碼頭等。
⑶公路選線的一般原則:
①從宏觀上要考慮自然、社會經濟、科技等因素:
②從微觀上考慮是在交通量最大、線路最短、佔用耕地最少三者之間尋求平衡。
十九、交通運輸網中點的區位因素:
1、交通運輸點的區位選擇同樣也要受社會經濟、技術、自然等因素的影響,但是不同的點主導因素是不同的。如對港口來說,自然因素起決定作用;而對火車站、汽車站、航空港來說,社會經濟因素起主導作用。從總體上說:點的區位選擇需要考慮以下因素:
火車站、汽車站、航空港需要考慮場所條件、交通條件、客貨流集中程度等。
港口需要考慮自然條件(水域、陸域)、經濟腹地、城市等。
2、影響港口的區位因素:
⑴水域條件(包括航行條件、停泊條件)
河港:沿河,水深、流緩、河寬——提供淡水和空間。
海港:沿海,水深、易靠岸、有避風浪的港灣
⑵築港條件:
地質穩定、地形平坦、坡度適當——有利於安排建築用地、港口設備。
⑶腹地條件:
經濟腹地:經濟腹地的大小影響著客貨流量,客貨流量影響著港口的興衰。
經濟性質;決定港口性質(綜合港、專業港)
⑷城市依託:城市為港口提供人、財、物的優勢,有利於港口建設和發展。
⑸政策條件:
自由貿易港
對外開放港口
注;對港口來說,自然因素決定港口的位置;社會經濟因素影響著港口的興衰。
應用:如分析紐約港的主要區位因素:①哈得孫河為港口提供了淡水,避風的深水海港並且保證了入港航道應有的寬度和大量船舶拋錨所需的空間;②哈得孫河口地勢平坦開闊,為港口設備、建築以及紐約市進行合理的平面布局提供了有利條件;③紐約港的經濟腹地是美國最發達的東北部工業區,有多條鐵路通往美國各地;④紐約港以紐約市為依託,紐約市是美國最大的工商業城市和對外貿易口岸,人、財、物的優勢對港口的建設和發展有良好的促進作用。
3、影響航空港的區位因素:
汽車站區位選擇的總原則是能夠最大限度地方便旅客。具體來說,要考慮以下4個因素:①路寬;②與市內交通聯系;③與市外交通聯系;④工程量。
4、影響航空港的區位因素:
⑴自然條件:航空港對自然條件的要求比較嚴格;①地形;有平坦開闊、坡度適當的地形,以保證排水;②地質:有良好的地質條件;③氣候條件:少雲霧。
⑵社會因素;要與市內有便利的交通聯系。
⑶經濟因素:需要建在經濟發達的地區。
二十、交通運輸中的點、線的典型案例與區位選擇:
1、京九線、南昆線和青藏線區位選擇的異同
⑴從完善路網、經濟發展需要、人口與城市分布、自然條件、科學技術5個方面加以比較。
⑵突出共同點:社會經濟條件是主導因素,自然條件是限制因素(主要是地形地質條件的限制)。
⑶不同地位:京九線是全國南北干線,南昆線是西南地區出海通道,青藏鐵路有利於開發邊疆,加強西藏和內地聯系。
⑷不同的自然條件:京九線突出溝通五大水系,多穿山跨河;南昆鐵路穿越喀斯特地形;青藏鐵路需穿越高山高寒氣候區,此處地質地貌復雜。
2、「西氣東輸」管道建設的區位因素分析:
⑴建設「西氣東輸」管道的主要目的,是把西部塔里木盆地及沿線地區的天然氣輸送到能源緊缺的東部沿海地區,最終到達上海市。
⑵沿線選點的主要區位因素:沿線油、氣田的分布(西段)以及人口和城市的分布。
沿線穿越多座大山,三垮黃河並穿越多條河流。

㈢ 地理教研活動主題有哪些

1、基於閱讀活動提升初中生地理素養的方法研究

2、初中地理教學中探究式教學的運用研究

3、利用教材「問題研究」模塊培養學生「地理實踐力」研究

4、初中生地理綜合思維素養培養策略研究

5、基於地理實踐力培養的農村中學研學旅行校本課程建設研究

6、Steam教育與校本地理課程資源庫構建相結合的模式研究

13、基於「詩歌融合」視角下的初中地理教學設計研究

14、基於差異化教學的初中生地理讀圖能力指導策略的實踐研究

15、指向有效教學的初中地理課堂教學行為的實踐研究

16、指向深度學習的初中地理高效作業設計

17、指向深度學習的初中地理微課教學設計及應用效果研究

18、運用地圖提高農村初中地理教學有效性的實踐研究

㈣ 初中地理教研活動總結

一學期結束,學校一般都會要求各學科進行教研活動總結的,那麼,以下是我給大家整理收集的初中地理教研活動總結,供大家閱讀參考。

篇一:初中地理教研活動總結

本學期,中學地理教研工作主要圍繞新課程有效教學的實踐與研究展開。在全市地理教師的共同努力下,各項工作基本能按計劃有序、有效地進行,主要工作總結如下:

一、認真做好新課程高考備考復習指導工作

1、認清形勢,有效備考

針對xxx屆高三地理新課程、新高考、新教師多,地理考生人數增多(810人),且以C、D、E類學校的中下層面學生為主等形勢,本著「抓早、抓實,立足基礎、穩中求勝」的原則,於開學初組織了高三教師備考復習培訓,統一思想,提高認識,深刻領悟備考18字決:「詳計劃,精組題;多分層,勤輔導;調心態,抓落實」。在高三學科教師隊伍中樹學習之風、團結之風,多聽課、多交流(本學期共組織了四次高三課例研討),攜手共創地理高考新成績。在廣州教研室地理科組織的高三地理考生參加的第一屆奧林匹克地理知識競賽中,我市獲廣州一等獎67人,二等獎145人,三等獎82人。

2、做好增城與廣州統測的分析與總結

根據兩次統測學生答題暴露出來的問題,採取集中分析與個別溝通相結合的辦法,指導教師及時調整復習策略,加強第二卷綜合題的答題規范訓練,摸清學生基底,對不同層次學生因材施教。

3、組織考試大綱與考試說明的學習

強調考試大綱與考試說明是最權威、最可靠的參考信息,復習過程要依綱靠本,有效組構與呈現復習內容,抓住穩定的,關注變化的,並通過具體課例對考試說明要求進行解讀,以扎實的基礎從容應對百變的高考試題。

二、積極開展新課程有效教學的實踐與研究

圍繞「有效的教學目標確定」、「有效的教學內容選擇」、「有效的教學內容呈現」、「有效的教學策略與模式」、「有效的教學活動」、「有效的學生活動」、「有效的教學評價」等主題,舉辦專題學習研討會,為全體地理教師提供學習與交流的平台;組織部分地理骨幹教師到香港參加「兩岸四地的地理課程改革與有效教學交流研討會」,認真吸取各地先進的教學理念與有效的教學經驗;開展有效教學設計與實施評優活動,選取各年級有效教學的典型課例,供教師觀摩研討。活動剪影刊登在《增城教育》(xxx、4),並在增城教研室組織的理論學習中作了「新課程背景下有效教學的理念與策略」專題發言。

通過組織有效教學的系列研討活動,促使地理教師轉變教學觀念與教學行為,體現科學、高效的教育思想,重視教學過程的反思,認真總結並應用有效的教學策略,關注學生的進步與發展,從而培養一批青年骨幹教師和課改積極分子,進一步提高我市中學地理教研質量與教學效益。

三、教研與科研結合,成果與質量並舉

指導廣州「十五」規劃立項課題「高中地理案例教學研究」課題組成員開展研究與結題工作,撰寫結題報告,初步成果獲增城市「十五」教育科研成果評比二等獎,結題報告刊登在增城科研成果集《探索的足跡》,本人被評為增城市「十五」教育科研先進工作者。另英華學校朱穎老師負責的課題「網路環境下鄉土地理學習的教學設計與評價研究」 成果亦獲增城市「十五」教育科研成果評比二等獎,研究論文刊登在增城科研成果集《探索的足跡》。通過課題帶動,提升地理教師的科研積極性與水平,提高學科教學質量。

四、骨幹帶動,提高學科教師隊伍質量

發揮新一屆教研會理事、中心組成員、課題組成員的骨幹力量,很抓科組建設,進一步完善教研網路,以點帶面,群策群力,有序、有效地完成工作計劃,涌現出一批青年骨幹,本學期增城中學郭志梅、高級中學吳雪蓮、英華學校朱穎三位老師被評為增城市第三屆教學能手。

篇二:初中地理教研活動總結

時間過得真快,轉眼一個學期又將結束。回首望,本學期的教學教研工作有得有失有喜有憂,為了更好地開展地理教研工作,提升本學科組教科研水平,特將本學期教研工作總結如下:

一、繼續加強網路教研,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指導本教研組教師積極響應學校教導處的教學教研工作的號召,認真及時地做好理論學習的隨筆反思及網路博客內容的充實工作,使自己在教學教研中不斷提高、不斷發展。

1、 利用新教育實驗活動的契機,繼續學習蘇霍姆林斯基《教育的智慧》,並及時寫出心得體會,及時上傳到博客中,讓廣大的教師可以藉助網路這個平台互相學習和借鑒,不斷提高認識,形成自己的理論體系。

2、繼續學習相關教育理論,寫好學習筆記補充博客內容。

3、 堅持教學反思制度。教師每周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就某一個教學問題進行深入的探討和研究,寫出教育敘事或者教學反思並上傳至博客。

二、積極進行課題研究

充分利用教研日活動開展校本教研活動。大膽創新,積極進行教學改革。根據日常生活中的困惑,開展主題研究活動,力爭把我校的網路教研搞出特色,搞出水平,具體的教研日活動內容另行說明。

三、加強畢業年級即八年級地理會考工作的教學研究和交流。

指導教師制定好切實可行的復習教學計劃,包括復習進度,復習方法以及階段性測試和考查等,做好學業水平考試及政策的學習交流。

根據學校新教育實驗的要求,繼續開展新教育理論學習,力促教師的教學理論再創新高度,並形成獨具特色的教育教學模式。

四、積極配合學校工作安排,開展聽評課活動。

1、藉助教育局督導檢查的契機,開展青年教師聽評課活動,並及時進行評課交流活動,促進青年教師的專業發展。

2、通過骨幹教師示範課和青年教師匯報課活動,開展教學交流活動,使各位教師在聽評課活動中不斷提升,提高地理課堂的有效性。

雖然地理教研組在本學期開展了許多教學教研活動,但還有很多不足,願本教研組的教研工作在學校教導處的指導下更上層樓,同時也祝願我校的教學教研工作開展得更加有聲有色,更加扎實有效,更加絢麗多彩!

篇三:初中地理教研活動總結

本學期,全組認真學習和貫徹新課程理念,實施新課程標准。重點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充分發展師生的潛力,鼓勵師生創新。積極開展教研教改,使每位老師的業務水平得到全面提高。

(一)加強集體教研和集體備課

隨著高效課堂改革的進一步深入,這就更需要我們加強教研,加強集體備課。通過集體教研,全組教師交流經驗,提高認識,達成共識,大大提高每一位教師對教材的理解、處理和運用能力,更加主動地落實新課程標准及高效課堂的推進。

通過集體備課,研究每節課的教學內容、重難點、教法、學法、能力培養、練習測試,研究新課如何導入,「活動」如何處理,知識如何落實,能力如何培養,課標如何實現,精心進行教學設計,備出更多更好的精品課。發揮集體智慧,齊心協力,並和教學反思活動緊密結合,切實提高教師了的業務素質,促進了課堂教學改革,提高教學效果。

(二)認真作好聽課評課活動 。

本學期,學校繼續舉實聽課、評課活動,聽課前組織全組教師為被聽課的教師集體備課,要求被聽課教師說課,課後要及時組織教師評課,指出其教學過程中的閃光點和不足之處,坦率而真誠地交流意見,並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

藉助了張彩玲老師的公開課及優質課比賽、於文燕老師骨幹教師的評選、暑期遠程研修的磨課、微課程的評選等活動,加強了教師的業務學習,努力提高自身素質,不斷推陳出新,組員之間形成了互相學習的良好氛圍,力爭形成一個高素質的教研組。

(三)抓好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效率。

課堂是教育的主陣地,教育質量的提高也主要是依靠課堂教學來完成。為了提高教學效率,強調了優化課堂教學,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思想,研究學生的心理特點與求知需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制定教學策略,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變「教」為「誘」,變「學」為「思」。使學生獲得分析、綜合、評價、概括、比較等各種能力。教師致力於促進學生的學習和體驗,讓學生掌握接受、探究、質疑、討論、體驗等不同的學習方式,使學生的'學習成為在教師指導下主動而富有個性的學習過程。

(四) 繼續重點抓好圖示教學法課題研究工作。

地圖是地理教學最重要的工具,是「地理學的第二語言」。圖示教學法,是一種通過圖形或圖象來揭示地理事物現象或本質特徵,以激發學生跳躍式思維,加快教學過程的一種教學方法。本學期主要從以下方面的研究。

1、讀圖方法研究

包括學生讀圖習慣的培養,各種類型地圖、圖表的讀法,讀圖形式的利用,讀圖能力的提高等等。

2、多媒體地理課件的實用性研究、地理課件的製作、傳統教具與現代教學手段的整合等。

(五)創建切實高效的課堂教學模式

要想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使學生能高質量的完成學習任務,切實有效的課堂教學模式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地理組全體任課教師積極努力,繼續探索有關地理教學各種課型的有效教學模式。其程序如下:

1、情景導入、認定目標。通過情景導入,抓住學生的思維,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其進入最佳學習狀態;再根據教學內容,在恰當的時間以恰當的方式把三維目標呈現給學生,明確學習任務和學習要求。

2、 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在對教材充分研究和了解學生實際的基礎上,提供豐富的感性和理性材料,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知識,生成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以小組為單位合作學習,簡單的問題學生獨立完成,難一點的問題小組內交流完成,解決不了的問題提供到班上共同探討。

3、交流展示、拓展目標。讓學生展示其學習情況,根據學生展示交流情況,適時講解學生不明白的地方,講解過程中,注重引導學生聯系實際解決生產和生活中的地理現象和問題,以達到拓展知識,培養能力,升華情感的教學目標。

4、小結提升、訓練達標。

根據學校要求,本學期把達標測試作為重點研究。

認真做好了帶新工作,在教學、講評方面予以指導。尤其是督促年輕老師做好迎接區跟蹤指導課的准備,苦練基本功,爭取好名次。

本學期組織教師參加了本年度地理優質課評比,微課程評比,骨幹教師的評比、公開課的展示取得了很好的成績。

篇四:初中地理教研活動總結

本學期地理組成員踐行以生為本的理念、提高教育教學實效為中心,提高教師教學教研能力為重點,認真落實教學常規,提高教學效率;積極參加公開課的評課與學習,加快成長。在專業知識技能和教學方面取得較大的提高。以下就本學期的工作總結如下:

一、堅持集體備課、聽課、互相學習,取長補短。

重視集體備課,把它作為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環節來抓。對教學體會進行交流,一起交流教案,教案中的教學目標,教學程序,精選例題、習題等,教學方法得到取長補短。又使初一和初二的教學更好地融合在一塊,使地理學科的教學質量得到顯著提高。

我們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為了課堂教學"活"起來,激發學生的思維,學生學習質量得到提高,充分利用學校的資源優勢,堅持多媒體教學,讓學生身臨其境加深印象,提高興趣,因勢利導。

二、堅持教帶研,以研促教。

我們組的教研理念是一切無益於學生成長的教研都不是好的教研。一貫堅持教帶研,以研促教,使教研真正成為每位教師成長的沃土。

我組的教研專題「地理教學與生活地理」,使地理回歸生活,學習有用的地理;關注地理與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之間的聯系,闡述其中的地理背景;關注地理與生產之間的聯系,闡述地理在生產中的應用;緊密聯系生活實際,設計地理探究活動;關注社會熱點,培養社會情感。

三、堅持發揮學科帶頭人、骨幹教師的作用。

發揮學科帶頭人、骨幹教師的引領作用,對有關地理學科的教材、教法、教學思路等從備課、講課、聽課對本組的老師進行分析與指點。

四、充分發揮網路優勢,提高教師綜合素質

互聯網在給生活帶來極大方便的同時,也給我們的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展示和交流空間。為了更快地促進教師自身成長,本學期我們教研組嘗試通過網路等方式進行教學心得的交流,嘗試資源共享。網路教研,給我們提供了更為廣闊的教學平台,拓寬了我們的視野,更迅速地促進了我們的專業化成長。

不足之處:教師的參與度不是很高,使得本組的教研沒有充分的得到進一步的交流與探討。

總之,在日後本組還是以不斷的學習和提高自我為主,從教學能力和培養學生方案進行討論與提高,認真務實、一步步成長。

㈤ 如何製作初中地理微課

首先,准備好一個課件PPT,用2010以後的版本,可以直接在線錄制的,就在PPT文件里就可以。
如果利用一些平台軟體,用一些工具來做微課的話,效果會更好一些。比如說用

就非常好,打開軟體直接點擊錄制微課,在您原來的PPT里講解就OK了。錄制完之後,還可以進行一些修改,剪輯、渲染等,然後生產一個有用的微課啦。

㈥ 初中地理教研工作計劃

初中地理教研工作計劃一

一、工作目標

1.不斷學習,提高自身素質,做「學習型」、「專家型」教研員和教師,做先進教育思想引領人。

2.進一步加強骨幹教師、青年教師的培訓力度,有效提高教師的專業化水平和研究能力。

3.深入學習和研究山東省素質教育精神,聚焦課堂教學,加強教學科研,推進教學質量的提高。

4.加強對全市初中地理教學的宏觀調控,進一步調研、探討初中地理新課程評價方式,進一步完善初中地理學業水平測試工作。

5.進一步加強教研工作的科學化和精細化,加強教研常規的落實。

6.繼續實驗實施「板圖導學教學模式」及相關課題的研究。

二、主要工作及措施

(一)不斷學習,提高自身素質,做「學習型」、「專家型」教研員和教師,做先進教育思想引領人。

1.深入學習,更新教育教學觀念,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

本學期著重加強對「山東省中小學素質教育工作會議精神」和《山東省普通中小學管理基本規范》的學習,轉變觀念,提高認識,增強加快教育改革和發展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注重理論聯系實際,堅持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手段等方面的創新,提高教育教學研究水平。

2.進一步加強新課程理念和現代教育教學理論的學習。

進一步加強現代教育教學理論的學習,提高理論水平,並及時用於指導自己的教學實踐,在實踐中總結和完善。倡導青年教師建立學習筆記並撰寫心得體會。進一步加強對課程標准和中考考試說明的學習,在教學實踐中落實,使工作有的放矢。

(二)扎實有效地開展地理教學研究

3.進一步健全教研網路,扎實開展集備和校校合作。

利用新型教研網路,藉助各方力量,資源共享。形成「教研室─學科教研聯組─學校教研組─全體教師」的教研網路,明確責任,積極開展教育教學研究。

4.深入開展新課程標准要求下的地理教學策略、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

進一步實施地理學科「五化」的教學策略;推廣青島市優秀教學法「地理四步循環導學法」。實行「探究式」、「問題解決式」、「圖文結合式」等教學模式。積極研究新教法、新學法,使地理課堂充滿生機和活力。

5.藉助「公開課」,大力加強課堂教學研究。

廣大教師特別是青年教師應積極開設公開課,以次在自己備課和其他教師的指導和幫助下,不斷提高和進步。提倡名師、教學能手舉行公開課,切實起到示範和幫帶作用。

6.在基礎年級大力開展地理研究性學習。

要求各校教師結合地理主幹知識,研究確定一些新穎、科學、有價值、易操作的研究課題,加強對學生的方法指導,提高研究性學習的質量和層次。

7.進一步探討深化學案導學教學法,採用超周備課制度。

(三)落實課堂教學的主渠道地位,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效益

8.落實「課堂教學效益年」系列活動,在減輕學生負擔、提高教學質量上下足功夫。以課堂教學為抓手,以改進教學與學習方式為突破口,結合教學能手的評選、公開課的開設等,積極探索新方法、新形式。

9.開展優秀骨幹教師開放課堂活動和城鄉課堂教學交流活動。

本學期推出2人和一個教研組,分別實施開放課堂活動和城鄉交流活動。以次推出有實效、可推廣的優秀課例,供一線教師學習和借鑒。

10.切實抓好各級培訓。

本學期進一步加強教師培訓工作,採取分聯片培訓、日常教研活動、城鄉交流等方式強化各級培訓。針對不同層面,確定不同主題,突出解決問題,探討案例教學,提高培訓教研的質量與效果。將課程標准、實驗教材研讀與轉變教育理念、提高專業化水平等方面有機結合起來,增強廣大教師的課程意識和問題意識。

(四)加強對全市初中地理教學的宏觀調控,進一步做好初中地理學業水平考試總結工作。進一步加強初、高中地理教學的銜接工作。

11.進一步做好對各教研聯組教學研究的服務和指導工作。

12.完善、修訂20xx年初中學業水平考試說明。

13.加強調研,學習20xx年青島市初中學業水平考試命題思路及導向,進一步提高期末診斷性測試命題質量。

(五)加強青年教師的培養,優化師資隊伍建設

14.加強學習要求。嘗試實施40歲以下青年教師建立學習筆記制,圍繞教育理論的學習、課堂教學的實踐撰寫學習性和反思性,學期末舉行教研活動,每位教師提交論文進行展評。

15.重視發揮先進教研組的帶頭作用,發揮優秀老教師和聯組組長的傳幫帶作用,培養青年教師快速成長。

(六)組織觀摩山東省地理優質課比賽。

三、具體工作及活動

1.進行xx年地理會考工作總結反饋及20xx年初中學業水平考試說明的修訂

2.學案導學教學法及超周備課制度的推行。

3.市公開課選拔工作。

4.各種專題及形式的下校調研與指導及區片教研活動。

5.公開課、送教課的開設。

6.地理優秀教學法的總結與推廣。

7.開放課堂和城鄉課堂教學交流活動。

8.青年教師培訓活動及課堂教學的學習性和反思性論文展評。

9.舉行會考復習公開課暨新課堂教學模式課堂展示。

10.完成診斷性檢測試卷命制及質量分析工作。

11.觀摩山東省地理優質課比賽。

初中地理教研工作計劃二

1、以培養學生的素質為根本任務,啟發和增強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方法和能力,讓課堂煥發生命活力,加強教研組、備課組的教學研究,全面提高課堂的科學性,思想性、趣味性和效益性。

2、及時總結素質教育課題研究成果,積極撰寫教學論文及組織學生開展地理小論文的寫作、參加省創新大賽的比賽,如有可能進行地理野外觀察實踐活動。

3、加強本教研組的檔案和資料建設,對本組近幾年來的教研,教學的活動情況和課題等整理成冊,為今後工作提供一定的`積累。

4、加強教研組和備課組的團結合作,形成合力,使全組成員都有進步,在一種比較和諧的氛圍中成長工作。全組所有成員努力將工作做到最優。都能成為學校放心的教學骨幹。

5、整體構建教研組,進一步規范教研組活動制度,提高教研活動的實效性,每次活動有主題、有針對性,通過一系列活動將全校地理教師凝結為一個整體,強化整體意識,發揮整體作用,實現智慧互滲。

6、堅持集體備課制度。我組由於人員少,學校沒有給設備課組長。因此我們教研組自成初一和初二備課組。依據學校的安排主要進行進度的統一,作業的統一,考試要求的統一。

7、加強組內聽課制度的管理。本學期在組內進行每位教師公開課堂教學一節,為了真正促進組內教研,加強聽課是最好最有效的措施。

8、為了減負增效,本學期教研組將在學生的作業量、教師教案、學生考試成績、課外活動輔導等方面對組內教師有一定的要求,並在學期結束對教師進行評價。

9、充分利用多媒體等輔助教學手段,信息技術作為教學的輔助手段,帶來了觀念的更新。上學期我們組內成員每個教師相對以前的教學來講在運用多媒體和製作課件方面有很大的進步。當然這是順應課改所需,課改過程中,課程與課時的矛盾非常突出,傳統的地理教學無法滿足。而多媒體等輔助教學手段能彌足很多不足。可以增大容量,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於變抽象為具體,培養學生的求知慾和探索欲。這學期會加強課件資源的共享,進一步增強濃厚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的氛圍。

10、在提高教師的學科素養方面,組內教研時會自覺關心當前國際國內重大社會、政治、經濟問題,及時與教材進行有機的結合,使教學理論聯系實際。並及時總結經驗,力爭到學期結束寫1—2篇有份量的教研論文。

11、教研組工作要突出「研究」。要研究課程改革中探索性問題,研究教學常規中普遍性的問題,重點是要研究課堂。圍繞本期課堂主攻方向,擬定專人教師上一堂對外公開課。

12、做好以青年教師的培養為中心的師資隊伍建設。對青年教師做好一年期、三年期和五年期的培養要求。鼓勵青年教師參加市級以上層次的公開課、專題課等課堂教學活動。

初中地理組全體教師將一如既往地積極進取,不斷努力,使地理教學更進一步達到更高的水平。

㈦ 初中地理知識點總結

亞洲—自然環境
亞洲的地理位置、地勢特點和各大洲的分界限。
亞洲的九大或雹之最與氣候分布圖。
亞洲氣候的三大特點與氣候復雜的原因。
亞洲的河流分布圖、 河流呈放滲團知射狀流向周邊海洋。

亞洲—自然環境
人口稠密地區與人口自然增長率高低(最高和最低)
人口與土地的聯系。
亞洲的三個文明發祥地和兩河流域。
亞洲民族的數量與百分比。
不同國家的生活條件。
亞洲的經濟發展狀況,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三類產業。

日本
日本的領土構成和面積大小(最大和最小)。
日本的輪廓特徵與好處。
日本的板塊位置,工業分布圖與工業主要分布地帶。
日本的主要經濟和分布、文化、投資對象、農業特點、資源與漁業情況。
日本經濟的脆弱性。工業分布在沿岸的原因。

東南亞
地理位置、氣候分布、馬六甲海峽的位置與作用、組成部分(中南半島與馬來群島)
主要糧食、唯一的內陸國、徑流國家最多的河流。
人口稠密、主要城市的分布、火山最多的國家。
熱帶雨林氣候的主要降水形式,最大的平原。
不同國家的農業生產。
國家與旅遊勝地。
首都與河流的正確組合。

印度
面積大小、人口、耕地面積、主要糧食分布、綠色革命。
主要地形、氣候、最重要的河流。
工業發展分布的狀況(主要礦產)降水充足的地方及其原因。
商科技工業的地位。四個城市的分布與工業農業特點(新德里、孟買、班加羅爾和加爾各達)。

俄羅斯
國土面積大小、地理位置、資源、主要氣候特徵、亞歐分界線、地勢特點。
礦產、工業的狀況以及分布圖(四大工業區)、發達的交通、鐵路的分布、客運貨運的主要運輸部門。歐洲最長的河流、五海通航。
最大的城市和第二大城市和重要海港,中年不凍港,太平洋沿岸的海港。
紅場和克里姆林宮、芭蕾舞。

中東
地理位置、交通要道、豐富的石油資源。
石油運輸航線、石油的主要分布、運輸的目的地。
貧乏的水資源、湖泊的分配和爭奪。
文化差異、氣候種類、主要人種。
土耳其海峽、蘇伊士運河的作用。
三大宗教(集中地區)。

歐洲西部
地理位置、人口密度、國家發展狀況。
國際組織成員、簡稱、著名的乳畜大國、徑流國家最多的河流。
經濟地位、製造業為主的工業、三大半島的位置。
傳統的乳畜業、愛吃牛肉的原因、主要氣候。
主要地形、山脈、繁榮的旅遊業、山脈走向。最著名的海灣。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最大的沙漠和最大的河流、徑流量最大的河流。
地理位置、地勢特點、主要氣候、自然增長率。
單一商品為主的經濟(初級產品生產、進口出口)
主要人種、外來移民和原始居民分布。
三大高原、剛果盆地(最大的盆地)、剛果河(水利資源最豐富)三大主要問題。(見地理書P12)
糧食的供應不足、遲到附近的高原、山地、海岸線叫平直。
最大的海灣和島嶼。

澳大利亞
兩種特有的動物、地理位置、地勢特點、人口密度。
農牧業生產情況、重要的兩種農作物出口、本國經濟的支柱。
礦產資源豐富、兩種稱號、地勢最低的湖。
城市和人口主要分布、最大的工業中心和港口地區以及第二大城市。
東中西的地形不同。最大的河流。

美國
美國的領土范圍(本土+海外)。
美國的土著居民、華人華僑的分布位置。
美國最長的河流和四大河流。
美國的叢消農業特點,著名的山脈以及山。
五大湖的分布以及礦產分布,最大的淡水湖,降水的主要來源。
世界高心技術產業基地、經濟最發達的地區、影視中心、石油 、宇航中心。

巴西
領土面積、人口數量、占溫度帶最大的國家,人口主要分布。
豐富的殖民色彩和土著居民,瑪雅文明、世界首位的農產品。
四大世界之最。90%的人口居住,最大的城市與工業中心。
三種著名的出口產品、巴西首都從里約熱內盧遷往巴西的主要原因。
亞馬孫平原的發展,鐵礦石的主要分布。伊泰普水電站。

極地地區
南極的領土范圍、周圍的大洲大洋。
南極洲的經度與緯度,兩大世界之最。
我國兩個考察站的位置(南極圈內和南極圈外)
1912年簽定的條約。

㈧ 怎樣學好初中地理有哪些方法和技巧

初中地理怎麼學?如何提高初中地理成績?一直是很多初中生難以解決的問題,其實學習地理知識關鍵還在課本上,將課本的知識學懂、學透,加上對地圖的深入理解,通常情況下地理成績都錯不了,下面就來說說初中地理的學習方法和技巧。

一、培養空間概念,學會正確的讀圖、用圖方法

種類繁多、數量巨大的地圖是地理課區別於其他學科課程的突出特點,於是有人說,「沒有地圖就沒有地理學」。只要掌握了正確的讀圖方法,培養良好用圖習慣,形成基本的地理技能,你就已經掌握了學習地理課的最重要的工具。

首先,養成良好的讀圖、用圖習慣。要知道地理知識不僅存在於課本的文字當中,也蘊含於地圖之中。在地理學習中,我們要做到左圖右書,注意隨時運用地圖,查閱地圖,善於從地圖中發現地理知識,尋找地理規律。長期堅持下去,你就能夠做到眼中有字,心中有圖,文字和圖象有機結合在一起,形成正確的空間想像。

其次,要掌握正確的讀圖方法。讀圖要注意先後順序,先看圖名、圖例、比例尺和方向,知道該圖表現的主要內容、范圍等,再觀察圖的具體內容。觀察要仔細全面,不要漏掉每一個信息。

例如:我們在《森林資源》一課中曾經學過的原理圖,其圖名叫做「護坡林帶保持水土示意圖」。我們以這幅圖作為例子,討論閱讀原理圖的幾個主要步驟。

第一步,獲取信息,是獲取原理圖中所顯示的各種信息。在「護坡林帶保持水土示意圖」中,我們可以觀察到有山坡、兩道林帶、降水和河流,一些不同粗細、不同顏色以及不同指向的箭頭,還有 「微量清水入河」和「泥沙徑流」等文字。

第二步,分析地圖,是要分析我們在圖中獲取的各種信息和內容之間的相互關系。在圖中我們可以看到:山坡從上到下,表示地表徑流的箭頭由粗到細,顏色也由深變淺,最後變成「微量清水入河」。這些說明了大氣降水在從空中降落到地面的過程中,受到了林木枝葉、枯枝落葉層的阻滯,促使大量雨水下滲,導致地表徑流流量不斷減小,含沙量逐漸減少。護坡林降低了泥沙流失的程度,起到保持坡地水土的作用。

第三步,說明原理,明確原理圖所說明的原理。這幅「護坡林帶保持水土示意圖」,說明了森林具有含蓄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

二、對地理原理,概念的理解要把握住要點、抓住關鍵。

對地理原理、要領的掌握,並不要求象物理、數學分式、定理那樣精確,只要抓住其中的關鍵、要點便十分容易地理解並把它們掌握住了。例如:「在自然界中,對人類有利用價值的陽光、空氣、水等都是自然資源」這一對自然資源概念的理解。我們應該抓住兩個要點:第一,自然界中存在的,不是工業產品。如,汽油,雖然對人類有利用價值,但不是人類從自然界中直接獲得的,它是工業產品。第二,是對人類有利用價值的。沒有利用價值的不是,如沙漠雖然在自然界中存在著,但目前,對人類沒有利用價值,也不是自然資源。這樣就可以了。

學習地理有一個正確的方法十分重要,但有一個端正的學習態度對學好地理同樣也十分重要。希望同學們端正學習態度,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把地理課學好。

三、學會讀書,掌握科學的讀書方法

地理教材是我們獲取地理知識、提高地理素養的重要途徑。怎樣才能學好教材上的地理知識呢?我們應該注意把握以下幾個要點。

1.讀出書中有什麼

閱讀教材,首先要讀懂,明白書中講了些什麼。比如,教材在介紹某個地理區域時,一般從構成這一區域的各地理要素分別進行論述。這個區域在哪兒?這里的自然概況怎樣?經濟發展情況如何?存在什麼問題?等等

2.讀出知識網路

地理環境是一個有機整體,組成地理環境的各個要素是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的,其中任何一個地理要素的改變,都可能影響到其他要素的變化。我們應該將理清這些地理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在頭腦中形成這一地域的知識網路。

例:通過世界地理的學習我們知道,南極大陸一塊特殊的大陸,這里的地理環境特徵與眾不同,烈風、暴雪、嚴寒是南極大陸最顯著的氣候特徵,這里有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大陸冰川,動植物種類稀少,有極晝極夜現象,還有美麗的極光等等。而形成這些地域特徵的最關鍵的因素就是由於南極大陸絕大部分位於南極圈以以南的高緯度地區,其他諸多的地理特徵都與這一要素緊密相聯。

3.學會梳理知識

①教材對於同類知識的論述角度具有相似性和規律性

地理教材所涉及的內容具有范圍廣、信息多等特點,但是它對同一類型知識進行描述的角度和方法,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和規律性。

㈨ 初中地理問題

巴西獨立,建立健全國內的經濟結構:①農業仍然是巴西重要的國民經濟基礎部門,熱帶經濟作物咖啡、甘蔗、柑橘的產量居世界第一,成為熱帶經濟作物的重要出口國。②巴西的礦產資源豐富,尤以鐵礦儲量豐富,質地優良,產量和出口量都居世界前列。③巴西利用豐富的鐵礦資源,大力發展重工業,鋼鐵、造船、汽車、飛機製造等工業已躍居世界重要生產國家的行列。④巴西的水力資源也比較豐富,與巴拉圭合建的伊泰普水電站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水電站。⑤重工業主要分布在東部沿海地區,聖保羅、里約熱內盧等是巴西的工業中心。⑥巴西已經發展成為一個擁有完整國民經濟體系的發展中的工農業大國。
(五)熱孝逗帶雨林的危機
北部的亞馬孫河是世界上最大的河流,亞馬孫河流域覆蓋著地球上面積最大的熱帶雨林,60%在巴西。熱帶雨林可以提供大量木材水;還具有涵養水源、保護土壤、防止水土流失、凈化空氣等環境效應。但巴西廣闊的熱帶雨林正遭受著嚴重的破壞,僅巴西的亞馬孫河流域就減少了30多萬平方千米。熱帶雨林危機產生的原因主要是任意砍伐和掠奪式的伐木農業造成的。
由於熱帶雨林被大量砍伐,因此影響了巴西,甚至全球氣候,使生物資源減少,水土嚴重流失,全球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巴西政府為保護熱帶雨林,1989年制定了「我們的大自然計劃」,重點保護亞馬孫流域的熱帶雨林。
(六)城市化問題
1.巴西人口分布極不平衡,全國90%的人口居住在東部沿海地帶,尤其是東南沿海地區;而北部、西部、中部人口稀少。聖保羅是巴西最大的城市和工業中心。里約熱內盧是巴西第二大城市。
2.城市化反映了一個國家經濟的高速發展,工業化進程加快,但快速城市化也會帶來很多問題,如:資源緊缺、交通擁擠、住房困難、污染嚴重等,為了解決城市化問題,巴西決定將首都從沿海的里約熱內盧遷至中部高原巴西利亞,以促進內地的發展。

4.分析亞馬孫雨林現狀和遭受破壞的原因,找到保護森林的相應措施,幫助學生樹立環保意識。 5.通過巴西遷都事例的學習,認識到當今世界快速的城市化進程及城市化所帶來的影響。 內容結構
巴西是拉丁美洲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經濟最發達的國家,它的經濟發展過程、社會背景、文化特點基本上代表了拉丁美洲的發展進程和社會現狀,所以說可以通過對巴西的分析、研究,來認識、了解和掌握拉丁美洲的相關內容。巴西是拉丁美洲的縮影,對巴西的學習不僅了解的是一個國家,實際上也間接了解了拉丁美洲。
巴西(拉丁美洲)的發展是從「新大陸的發現」開始的,當時,資本主義殖民主義者為了獲得大量的生產資料,在世界范圍內建立了大量的殖民地,拉丁美洲是西方資侍氏本主義國家的重要殖民地之一。因此,巴西這個美洲主要國家的各項發展自始至終受到殖民統治的影響,不論是社會文化還是經濟發展都深深帶有殖民統治的烙印。所以本節內容有一根主要線索貫穿始終:殖民統治的影響。在巴西這節課中,首先介紹了「民族大熔爐的縮影」,其核心內容是,巴西的居民主要有原殖民統治者(白人)、販賣來的奴隸(黑人)、當地土著居民(印第安人)和他們相互通婚形成的混血兒。巴西的居民和文化是長期受到殖民統治影響的結果。其次,「發展中的工農業大國」所要講授的主要內容有:長老慎散期以來由於受到殖民主義者的統治,巴西經濟是以農礦產品的生產為主的單一經濟,這使得巴西長期受到殖民主義者的剝削和控制,經濟十分落後。隨著巴西的獨立,在發展民族工業的過程中巴西建立了完善的工農業體系,成為拉美地區經濟最發達的國家。第三,「熱帶雨林的危機」和「城市化問題」,這兩部分內容主要介紹了在擺脫殖民統治,大力發展民族經濟的過程中巴西所面臨的社會與環境問題:熱帶雨林被大量砍伐破壞、環境日益惡化;人口向城市高度集中所造成的城市化現象。通過分析可以看出第一、二部分內容實質上是講殖民統治對巴西文化、經濟、社會的影響;第三、四部分內容實質上講殖民地國家在擺脫殖民統治後,在發展經濟過程中面臨的困難及需要解決的問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定先把握本節內容的脈絡和結構,讓學生了解巴西從一個深受殖民統治的貧困落後國家如何發展成為拉美經濟最完善、最發達的國家。
內容點析
1.本節開頭的圖9.18「巴西在世界中的位置」直接點出了巴西的獨特位置。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看這張圖得到以下信息:巴西所處的地區和大洲,巴西的海陸位置,特別是距離歐亞大陸的距離,點出「新大陸」的概念,為介紹殖民侵略打下基礎。
2.本節首先介紹了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者在美洲拓展領地,發展種植園的內容。學習完這一部分要使學生意識到從最初開始,巴西的各個方面就受到殖民統治的影響,巴西各個方面的發展過程具有濃厚的殖民色彩。接著又介紹了黑人奴隸貿易,暗示出奴隸貿易的結果是使得不同的人種(白人殖民者和資本家、黑人奴隸等)匯集在巴西,這為巴西的民族融合及獨特的拉丁文化的形成做好了鋪墊。
3.課本閱讀材料「印第安人和瑪雅文化」講述的是拉丁美洲的土著居民及他們所創造的早期文明。讓學生了解到土著居民印第安人的人口構成是單一的黃色人種。瑪雅文化在當時已經相當發達,形成世界獨特的藝術文化。這些與巴西現代的人口構成、社會文化有明顯的不同。應該將這部分內容與巴西現在的居民和拉美文化進行對比,認識到巴西殖民統治前後完全不同的居民構成與社會文化,進一步說明了殖民統治對巴西的深遠影響,有助於理解社會環境對民俗的形成有著重要的影響。

4.課本圖9.22「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列出了三張圖片,綜合分析三圖的內容,可以進一步證實,巴西這個民族大熔爐里來自不同地域的文化相互融合、發展,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拉丁文化。這部分內容又一次說明社會環境對民俗有重要的影響。
5.16世紀初(葡萄牙殖民者發現巴西)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巴西是歐洲列強的殖民地,國內經濟以單一經濟為主,充當資本主義殖民者的原材料供應地,經濟完全受外國殖民者的控制。經濟落後是這一時期巴西經濟的顯著特徵。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至今,巴西擺脫殖民統治建立了獨立的主權國家,通過建立健全國內的經濟結構,巴西已經發展成為拉丁美洲地區經濟最發達的國家。通過對比可以看出殖民統治前後的巴西經濟存在著巨大的差別。說明帝國主義列強的丑惡面目和本性,深刻反映出廣大發展中國家只有擺脫殖民統治,建立、發展獨立的民族經濟才能真正實現富裕、強大。
6.單一經濟是指一個國家的經濟主要以生產和出口一兩種礦產或農產品為主。這種經濟結構主要是受到殖民者長期的殖民統治和殘酷剝削而產生的。殖民統治者為了最大限度地獲取所需要的生產資料,利用對殖民地的控制,採取暴力、經濟、政治等手段迫使殖民地地區生產他所需要的礦產和農產品,並以極低的價格進行收購。同時由於單一經濟對當地造成其他生產、生活資料和產品的嚴重缺乏,殖民地國家不得不向殖民統治者高價購買大量的基本生產、生活用品,這樣殖民統治者既獲得大量的原材料又通過向殖民地高價出售商品獲取大量資金,對殖民地進行雙重剝削。所以單一經濟不僅使殖民地國家低價賣出原材料、高價買入成品而加劇當地的貧困,而且不得不在經濟上被迫依賴於殖民統治者,長期受它的剝削。
7.巴西的農礦產品既是殖民統治者過去掠奪的目標,又是現在巴西經濟發展的物質基礎。巴西充分利用本國熱帶為主的氣候這一條件,發展了熱帶經濟作物,成為熱帶經濟作物的重要出口國,巴西的咖啡、甘蔗、大豆、可可等農產品產量居世界前列並大量出口。巴西鐵礦儲量豐富,產量和出口量都居世界前列。巴西的主要農業區位於東南沿海地區,巴西東部的聖保羅、里約熱內盧等城市是巴西的工業中心。綜合分析自然、經濟、人口、社會等多方面因素,說明為什麼巴西的工農業分布十分集中?進一步說明了人類經濟發展的狀況與自然環境、經濟條件、資源狀況、人口分布、社會等因素密切相關。通過這部分內容可以培養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
8.伊泰普水電站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水電站。坐落在巴拉那河上,由巴西和巴拉圭兩國合作建成。水庫主壩高176米,裝機容量達1 260萬千瓦,全年發電量750億千瓦時,它對巴西和巴拉圭兩國的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9.「熱帶雨林危機」這部分內容主要介紹了三個層次的問題。(1)熱帶雨林的作用。森林扮演著雙重角色,一方面提供大量自然資源,如木材、水果、葯材、動物等;另一方面具有維護生態平衡、凈化空氣、涵養水分、防風固沙、防止水土流失等環境效應。在這里教師可以讓學生分析課本圖9.26「熱帶雨林的作用」中的每一個方面,並總結出熱帶雨林的資源蘊藏和環境效應。(2)破壞熱帶雨林的主要現象和原因。通過閱讀課本中的文字、圖片來總結出當今巴西國內有哪些破壞熱帶雨林的現象。例如,有外國的掠奪,環保意識的淡薄,國家的貧困等。(3)認識到21世紀應該是可持續發展的時代。要使學生理解可持續發展的內涵和意義,幫助學生樹立人、環境、經濟、社會相互統一協調的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10.巴西人口集中分布在東南沿海的狀態與巴西的自然條件關系十分密切,巴西絕大部分國土位於南回歸線和赤道之間,它是世界上佔有熱帶面積最大的國家,境內1/3為亞馬孫平原,屬熱帶雨林氣候,終年炎熱多雨,開發困難;巴西國土的2/3為巴西高原,屬熱帶草原氣候,比較溫和;巴西東南部為亞熱帶濕潤氣候,溫和濕潤,加之東南部海上交通便利,歐洲殖民者和他們擄來的黑人首先到達這里,形成了今天的人口分布特徵。所以通過對巴西人口分布不均的原因分析要給學生一種意識:人口的分布是受到氣候、地形、經濟、社會等多種因素的綜合影響。

11.「城市化問題」是一個國家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時的必然產物,主要表現在農村人口向城市遷移和集中。特別是剛剛進入工業化的初期階段,往往是城市化問題的突發期。因此城市化現象的出現從側面反映出該國的工業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經濟開始進入高速發展的快車道。但是如果過分強調城市化或不加控制,城市規模太大也會產生一些城市化問題,如農村勞動力不足、城市環境污染加劇、城市就業緊張、城市資源供給不足、城鄉差距加大等。巴西就是由於城市的規模太大且過於集中才產生一系列城市化問題。
12.巴西的最大經濟中心是聖保羅,首都和政治中心是巴西利亞,商業和金融中心是里約熱內盧。巴西首都從里約熱內盧遷至巴西利亞,包含了三層意思:(1)促進內地的發展;(2)分散里約熱內盧的城市職能;(3)對巴西利亞的城市規劃。以巴西遷都為例讓學生討論出預防和解決城市化問題的措施。
教學建議 【巴西概況】
請學生觀察老師准備的「拉丁美洲掛圖」,尋找並回答拉丁美洲面積最大的國家。找一個同學在掛圖中指出。讀課本圖9.19,說出巴西的海陸位置,找出巴西的鄰國。通過幾個讀圖活動既點出本節課的學習對象是巴西,又對學生上一節課學過的「如何在地圖上確認國家領土構成及位置」的讀圖技能進行鞏固和檢測。
教師補充世界人口數量和土地面積前10位的國家(參閱參考資料),讓學生對比分析統計資料,使學生認識到在世界各國中,巴西國土面積僅次於俄羅斯、加拿大、中國、美國,居第5位,人口數量僅次於中國、印度、美國、印度尼西亞,居世界第5位,且位居拉丁美洲各國之首,從而說明巴西是一個國土廣大、人口眾多的國家。
【民族大熔爐的縮影】
1.首先可以讓學生閱讀課本圖9.20和閱讀材料「印第安人和瑪雅文明」,使學生知道拉丁美洲的土著居民是印第安人,以及古印第安人創造了燦爛輝煌的古代文明──瑪雅文明。
2.讓學生分析課本圖9.21所描述的卞卡一家人的血統情況,並思考問題:卞卡的祖父是非洲黑人,祖母是歐洲白人,他們怎麼會生活在拉丁美洲?接著讓學生繼續閱讀課本圖9.22「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總結出A、B、C三張圖中分別展示了哪一項文體活動?圖中展示的每一項活動的發源地在哪兒?(A圖的桑巴舞源於葡萄牙的民歌和游戲,B圖的狂歡節是歐洲天主教的節日,C圖的足球發源於英國。)提出疑問:為什麼其他大洲的人種和文化會出現在巴西?
3.讓學生對比古今巴西的人種和社會文化差異,進一步思考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是什麼?先請學生討論、回答問題,然後教師講解。15世紀初,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資產階級需要大量生產資料和巨額的財富或貨幣資本。因此西方殖民者紛紛進行海外擴張。隨著美洲新大陸的發現、種植園的創建、金銀礦的開發,殖民主義國家把美洲作為巨額財富的來源地和礦產基地。為了讓大量的勞動力來到種植園和礦山中勞動,西方殖民者把目光轉移到了貧瘠而落後的非洲。最早掠賣黑奴的是葡萄牙和西班牙殖民者。隨著殖民者(白人)和奴隸(黑人)的到來,歐洲與非洲的文化也流傳到拉丁美洲。
4.讓學生總結造成民族大熔爐的原因:現代拉丁美洲的人種、文化是受殖民統治影響的結果。

【發展中的工農業大國】
1.首先通過對巴西經濟的過去和現在進行對比,我們會發現巴西經濟的快速發展是從巴西擺脫殖民統治建立獨立的主權國家開始的。因此是否受到殖民統治成為巴西經濟能否迅速崛起的分水嶺。這樣我們可以分兩個階段來研究巴西經濟。第一階段16世紀初(葡萄牙殖民者發現巴西)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這一時期巴西經濟十分落後。第二階段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至今,在這段時間里,巴西已經發展成為拉丁美洲地區經濟最發達的國家。
2.讓學生閱讀課本材料,找到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巴西的主要經濟部門(殖民初期出口木材,16世紀種植甘蔗,17世紀出口礦石,19世紀種植出口咖啡),確認巴西經濟是單一經濟。教師介紹單一經濟的實質和殖民者對殖民地的剝削掠奪過程(巴西長期以來是一個殖民地國家,當時巴西的經濟以生產和出口一兩種礦產或農產品為主,即單一經濟結構。單一經濟會導致廉價出口原材料、高價進口成品的惡性循環,這樣使得殖民地國家的資源和資金都被殖民統治者掠奪走。巴西國內日益貧困,經濟十分落後)。
3.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巴西擺脫了資本主義殖民者的統治建立了獨立的主權國家。巴西開始改變單一的經濟形式,發展多種經濟結構,加快工業化的步伐,經濟取得飛速發展。在這里要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認識到資本主義人剝削人、人壓迫人的本質,加強學生的熱愛社會主義祖國的信念。
4.讓學生讀課本圖9.23「巴西的農產、礦產和工業」,思考以下幾個問題。(1)巴西的主要農產品有哪些?(2)巴西的主要農產區分布在何處?(3)巴西的主要工業部門有哪些?(4)巴西的主要工業中心分布在何處?
5.教師指導學生閱讀分析課本圖9.19「巴西的地形」和圖9.29「巴西的人口和城市分布」,綜合分析巴西的自然條件、人口分布、歷史背景、經濟發展等因素對巴西農業和工業布局的影響。既總結出影響工農業發展的因素,又培養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同時給學生傳達了一種地理學思想:經濟布局具有地域性,它是受到自然條件和人文環境綜合影響的結果。
【熱帶雨林危機】
1.首先看教材上熱帶雨林的景觀圖片,對熱帶雨林有一個感性認識。
2.讀課本圖9.25「亞馬孫熱帶雨林的作用」,引導學生分析總結亞馬孫熱帶雨林對人類的作用(提供自然資源,有經濟效益;保護改善環境,有環境效益),使學生認識到熱帶雨林(樹木)對地球環境的影響。
3.有條件的學校可以請同學們看一段熱帶雨林錄像,注意觀察熱帶雨林的景觀,仔細傾聽解說中有關熱帶雨林的作用,亞馬孫河流域熱帶雨林的現狀。亞馬孫河流域熱帶雨林的價值、作用,開發利用中存在的問題、原因及解決方法。
4.如果沒有錄像,老師也可以參閱教參中的參考資料,將有關熱帶雨林的作用、熱帶雨林的現狀、熱帶雨林的價值等資料念給學生聽或復印給學生,使學生懂得保護熱帶雨林的重要意義,認識正確處理人和地
【城市化問題】
1.先讓學生讀圖9.28「巴西的人口和城市分布」,找出巴西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區,找出巴西的幾個大城市的位置。明確巴西人口的分布特點(巴西人口分布極不平衡,全國90%的人口居住在東部沿海地帶,

尤其是東南部,為巴西人口最密集的地區,這里的聖保羅和里約熱內盧是擁有1 000萬以上的人口特大城市,而北部、西部、中部人口稀少)。最後請學生總結出影響巴西人口分布的因素(氣候、經濟、資源、交通)。
2.讓學生閱讀課本圖9.29「聖保羅城市發展三部曲」,分析聖保羅在不同的城市發展階段的人口數量及其聚集原因都有何不同。第一階段是建市階段,聖保羅適宜的氣候使2萬印第安人定居於此。第二階段是咖啡繁榮階段,主要因為咖啡的生產與銷售需要便捷的交通,也需要大量勞動力與商人。不同的人種匯集於此達24萬之多。第三階段是工業化階段,主要因為聖保羅經濟繁榮、城市發展擴大,吸引大批農村勞動力進入城市,最終達1 600萬。分析三個階段,確認出城市化發展最快的是哪一個階段(工業化階段)。
3.提問:快速城市化反映了一個國家的經濟處於何種狀況?(經濟高速發展,工業化進程加快) 4.請學生聯系中國大城市的現狀,討論總結出快速城市化會帶來哪些問題?(資源緊缺、交通擁擠、住房困難、就業緊張、污染嚴重、犯罪增多等)

詳見http://wenku..com/view/f06339340b4c2e3f5727637b.html

㈩ 優秀初中地理小課題開題報告

優秀初中地理小課題開題報告範文

地理是一門關於生活在地球上的人與他所處地理環境之間關系的學科。地理所涉及的范圍包括人類生活的各種環境,也就是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

研究課題:初中地理圖冊閱讀方法的指導研究

研究的目的和意義:古語雲: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是說閱讀文章、書籍讀得多了,其中的含義自然就會了解、掌握了。古人對閱讀的理解既獨到又深刻,就是現代的中小學生 聽、說、讀、寫 也是必須具備的基本功。那麼,地理圖冊的閱讀不同於一般的文學書籍,它有特定的范圍和含義,它是地理信息的最佳載體,是地理教材的補充和延伸,它可替代大量語言文字,既形象直觀,又抽象概括,既是我們學習地理的工具又是地理考核的重要內容。因此,需要專門的訓練和指導。怎樣閱讀地理圖冊?如何更有效地將圖文結合起來形成系統的地理知識?這將使我們本次研究的主要內容。

研究對象:初一年級(1)班、(2)班和初二年級(1)班、(2)班。

研究實施計劃:

總結階段20XX年6月。對研究情況進行分析、歸納,對課題實施效果進行評價。 整理研究材料,完成課題結題報告和論文撰寫,申請課題結題。

預期結果及表現形式:1、預期成果:初步形成一系列提高地理課堂教學效率的對策。 2、成果形式:論文、學案、課堂實錄、多媒體課件、課題研究報告等。

選題背景:

20××年國際地理聯合會發表《地理教育國際憲》,針對地理學在解決日益突出的全球性人口、資源、環境等問題上的巨大優勢,高屋建瓴地指出 地理教育為今日和未來世界培養活躍而負責任的公民所必需 地理在各個不同的級別的教育中都可以成為有活力、有作用和有興趣的科目,並有助於終身欣賞和認識這個世界 ,明確提出 地理教育要培養現代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 。學生在初中階段學習的地球概況、各大洲及主要國家的自然人文地理特點等基本知識,閱讀和使用地圖,運用地理圖表等基本技能,收集和分析地理信息以及地理觀察觀測等能力方法,初步形成的愛國主義情感和可持續發展觀念等等,正是地理素養的重要組成,是對學生生活有用、對學生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

可長期以來,地理學科在學校課程中被視為小科、副科 ,而作為非中考科目的初中地理更是地位低下。隨著現在初高中分離辦學,許多初級中學受中考指揮棒的影響,沿用傳統的教學評估標准衡量教師的教學,使教師 穿新鞋走老路 ,不能真正實施新課程改革,也使學生學習地理積極性不高,學習效果差強人意,無法為高中地理學習或走向社會打下一定的基礎。而今年開始,初中地理又得受新頒的會考制度的指揮,可能回到為應試而教學。

雖說現代地理教學的研究在國內外都不是一個新課題,但是系統研究 生活中的地理 並結合新評價機制和整合歷史地理教材的研究較少,特別是立足初中地理教學開展的此類研究更少。基於以上思考,我們提出了《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學的實踐研究》的課題。本課題將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尊重學生的興趣和經驗,以生活化的教學為突破口,優化和整合初中地理教材,構建一種開放的、探究的教學環境,真正賦予地理教學以生活的意義和生命的價值,實現三維目標,提高學生地理素養,從而產生進一步學習高中地理的內在需要,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地理學習中去。

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約翰、杜威的實用主義教育理論

在實用主義教育思想體系中,杜威首先論述了教育與生活的關系。從批判傳統教育出發,他明確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的觀點。杜威認為,在教育成為促進美好生活的一種手段的同時,教育本身也應該是一種美好的生活。因為正是在這種美好生活的過程中,生活擴大並啟迪學生的經驗,刺激並豐富學生的想像。他強調說: 學校的第一任務是教學生在他發現自己所在的這個世界裡生活,理解他在這個世界上分擔的責任,使他在適應社會方面有個良好的開端。只有當他把這些事情做得很成功,他才有時間或興趣去從事純屬智力活動方面的修養。

經驗是杜威實用主義經驗論的基石。這一概念有兩層意思,一是經驗的事物;二是經驗的過程。杜威認為,經驗總是處於流動、變化和更新之中的,已有的經驗是獲得新的經驗的基礎。在杜威看來,經驗和生活又是密不可分的,學生的發展不可能脫離具體的生活,脫離學生的經驗,經驗發展的連續性同樣表現在學生個人生活與社會生活的統一性和完整性上。學生的學習過程實際上就是學生的生活過程,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生活,教育的本質就是生活。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

生活教育理論是陶行知在推行鄉村教育的過程中提出的。 生活即教育 社會即學校 的觀點來源於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的改造。陶行知認為杜威的觀點只是把社會生活中的東西搬一點到學校里做點綴,就像鳥籠里放上一兩根樹枝一樣。因此陶行知強調指出: 要先能做到 社會即學校 ,然後才能講學校即社會;要先能做到生活即教育,然後才能講教育即生活。

這樣的學校才是學校,要這樣的教育才是教育。

生活教育理論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其本身是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這個體系的主要內容包括三個方面: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對我們面向生活的中學地理教育很有啟發,我們既不可能讓學生像徐霞客那樣天天跋涉於山水之間,也不能讓學生天天關在學校里,像只籠中鳥,與生活世界隔離。我們要把生活與教育,學校與社會緊密結合起來,讓中學地理教育處處面向生活。

建構主義教育理論中面向生活的理論啟示

皮亞傑和維果斯基被認為是建構主義的直接先驅。根據皮亞傑的觀點,個體的認知結果通過 同化 和 順應 而不斷發展以適應新的環境。同化即為當個體遇到新的刺激時,把這種新的刺激對象納入到自己已有的認知結構之中;順應則是對已有的認知結構進行調整,以使其與環境相適應。個體的認知結構就是通過同化和順應之間的平衡過程逐步建構起來的。而在維果斯基看來,學習是一種 社會建構 ,強調認知過程中學習者所處的社會文化歷史背景的作用,重視活動和社會交往在人的高級心理機能發展中的地位。

因此,逐漸形成的建構主義的教育理論的基本思路表現為以下四個方面:①注重以學生為中心進行教學。②注重在實際情境中進行教學。③注重協作學習,提倡師徒式傳授。④注重提供充分的資源,讓學生自我探索。建構主義的基本思路與面向生活世界的教育的思路有許多相通之處。在中學生的生活世界中,挖掘真實的生活教育資源作為教學情景,指導學生對地理系統學科知識的學習,是當前教學體制下面向生活的中學地理教學最應該實現的方式之一。

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中蘊涵的面向生活的教育理念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是個性全面和諧發展教育思想的倡導者和代表人物。在他看來,人的全面發展同掌握高深的知識、同積極的社會活動和勞動活動、同任意選擇職業的可能性聯系著。蘇霍姆林斯基多次強調,學生不可能永遠呆在學校,接受教育者的監督,他們早晚是要走向社會,走向現實生活的,如果沒有自我教育的能力,他們就無法有計劃地安排自身的工作、學習和生活,難以抵制不良傾向的侵蝕,其成長過程就會受到極大的影響。他認為在孩子越小的年齡時,越多地把社會的現實情況教給他們,越有助於使其形成永恆的價值觀。因而,我們應該使教育貼近生活,促進學生在生活中真實的成長。

課題研究的意義

有利於體現地理學科的價值

地理學科具有科學、文化、生活、社會價值等諸多價值,特別是我們當前正在大力提倡建設和諧社會,強調社會責任感,地理教學應當培養學生保護地理環境的責任感。由於傳統地理教學的弊病,使得原本非常生活化的地理離學生疏遠了,以至於他們產生疑問: 地理學了究竟有什麼用? 因此,突出對生活有用的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學的實踐研究,能夠讓學生感覺 生活中處處有地理,地理知識就在我們的身邊 ,從而對地理學習建立一種需求感 我需要地理知識,同時也建立了一種責任感、學好地理知識是一個公民應盡的社會責任。

有利於增強生活能力

鑒於學生缺乏生活技能的傾向,地理可以結合生活實際,進行有關地理技能的操練,有效地幫助學生應對生活中的困難,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增強生活能力,提高對未來生活的適應能力,更大程度地滿足生存的需要。

有利於激發學生對地理的樂學心理。

樂學,指學生喜歡學地理。學生要能樂學,就要培養其興趣愛好,激發其求知求新的慾望。五彩繽紛的生活景觀,多種多樣的社會生活現象與問題,會引起他們的好奇感和探究心理,從而激發他們學習地理的興趣。只要教師在地理教學中,經常將生活化的素材帶入課堂中,運用適當的教學技巧,學生的興趣會大大增強。而且地理教學生活化,真實自然,記憶深刻。良好的地理基礎和濃厚的學習興趣將為高中地理的學習和走向社會產生良好的促進作用。

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

本課題研究的基本內容是:(1)對初中地理課程中蘊涵的生活實例的分析。(2)對初中學生已有生活經驗和學習地理的興趣點的調查與分析。(3)高一學生學習地理的困難調查與分析。(4)分析初中歷史課程中滲透的 生活地理 的內容。(5)優化和整合初中教材與校外課程資源中的 生活地理 ,構建 生活化 的地理教學。(6)按新課標的理念構建師生互動的激勵性評價機制。

本課題研究的重點是: (1)按新課標的理念構建 生活化 的地理教學。(2)按新課標的理念構建師生互動的激勵性評價機制。

本課題研究的難點是: 探索構建 生活化 的地理教學。

課題研究的主要方法:

調查法。在研究前、中、後期採用問卷、談話、比賽等方法進行調查,為研究提供科學依據。

;
閱讀全文

與初中地理微問題研究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4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97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4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36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77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93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14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48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78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2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51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1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0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42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1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79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