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大自然給人類提供了什麼
1、大自然給人類提供了賴以生存的環境,大自然(nature)是指狹義的自然界。它是與人類社會相區別的物質世界。即自然科學所研究的無機界和有機界。自然界是客觀存在的;它是我們人類即自然界的產物本身賴以生長的基礎。
2、自然,哲學名詞,廣義而言指的即是自然界,規模,大至宇宙衡大,小至基本粒子,包括物理學宇宙、物質世界及物質宇宙。亦指道家咐哪豎術語。東漢至六朝的佛教深受道教自然影響。至南北朝時期左右本土化佛教逐漸完成,由佛教所挑起的關於自然、因緣的爭論。《楞嚴經》:「非因緣生,非自然性」,《道德真經廣聖義》:以無為體,以無為用,自然為體,因緣為用。此皆無也。
更多關於大自然給人緩行類提供了什麼,進入:https://www.abcgonglue.com/ask/af2c041616097875.html?zd查看更多內容
㈡ 為什麼說自然地理環境提供了社會生活和生產資料的來源
因為地理環境和人類社會是相互作用的。人類能夠改造自然,使地理環境為人類造福;人類的活動又會消耗自然資源,造成自然環境的破壞。
地理環境和人口因素是人類社會賴以存在和發展的永恆的必要條件,也是加速或延緩社會發展的基本因素,但它們不能決定社會制度的性質和發展方向,它們必須轉化為現實的生產要素,納入生產過程,才能影響社會的發展,其作用的大小決定於社會生產發展的狀況。地理環境是社會物質生活條件之一,是任何社會存在和發展的自然前提。
自然地理環境的優劣對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產生積極或消極的影響,並對社會發展起促進或延緩的作用。自然地理環境是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永恆的、必要的條件,是人們生活和生產的自然基礎。
社會存在各要素的作用
社會存在是社會生活的物質方面,主要是指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方式,也包括地理環境和種群數量因素。
地理環境是社會生存和發展的永恆的、必要的條件,而且它作為勞動對象也不斷進入物質生產領域。同時,種群數量因素也是重要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對社會發展起著制約和影響的作用。
㈢ 自然地理環境對人類活動具體有哪些影響,二者之間關系應如何處理
自然地理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自然地理環境為人類社會提供物質和能量;二是自然地理環境為人類容納廢棄物。
處理兩者關系:遵循自然規律,合理利用自然資源,使環境得到保護和改善
㈣ 自然地理環境在社會生存和發展中的作用
自然地理環境在社會生存和發展中的作用如下:
所謂地理環境是指人類生存和發展所依賴的各種自然條件的總和。地理環境是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必要的經常的條件。
自然環境直接影響著社會的物質生產和再生產,影響著社會經濟的狀況,因而對社會的發展起著加速和延緩的作用。
㈤ 自然對人類的好處
大自然給人類帶來的好處就是提供讓人類存在並發展的環境。
1、給人類提供了美麗的海洋美景以及各地不同的異域風光。
2、提供了滿足人類的基本生存發展需要的生物資源及礦產資源和岩敬遲太陽能量。
3、給粗李人類提供了人類以及稿掘生物最為重要的水資源。
4、給人類提供了適合人類生存的大氣環境等。
(5)自然地理環境為人類提供了什麼擴展閱讀
一、廣義
廣義的大自然,包括人類社會在內的整個客觀物質世界。此物質世界是以自然的方式存在和變化著的。人的意識也是以自然方式發生的物質世界。人和人的意識是自然界發展的最高產物。物質世界具有系統性、復雜性和無窮多樣性。它既包括人類已知的、也包括人類未知的物質世界。
二、狹義
狹義的大自然,指與人類社會相區別的物質世界。即自然科學所研究的無機界和有機界。
自然界與人類社會的關系:自然界就好比麵包邊緣的奶油,而人類社會是麵包,社會單指科技,人文,綠化,競爭,商業,是虛的東西,自然界是實的東西。
㈥ 人類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人類與自然地理環境息息相關。人類的產生和發展依賴於自然地理環境,而人類的出現又意味著自然地理環境進入了一個質變的階段,人類成為環境演化的能動因素。
(一)自然環境對人類發展的影響
1.人類是自然地理環境的產物
人類的進化與自然環境密切相關。第三紀晚期是古猿的繁盛時期,同時草原植物開始向森林進逼,奪得了廣大空間。自然條件的變化迫使古猿開始適應新的、較為不利的生活環境。於是,森林古猿中衍生出一支地棲性的草原古猿,當地面生活的古猿不僅學會使用工具,而且學會製造工具時,人類就誕生了。原始的人類一方面改造著自己的形體和大腦,以適應變化的環境;另一方面又不斷地擴展到世界各地,以尋求各種適於生存的環境。
2.人種形成的自然地理因素
地球上的人類劃分為3個基本的種族,即尼格羅人種,歐羅巴人種,蒙古人種。
尼格羅人種形成於熱帶炎熱的草原曠野上,那裡日照強烈,而色素較深的黑色皮膚和濃密的卷發能對身體和頭部起保護作用,寬闊的口裂與外黏膜發達的厚唇以及寬大的鼻腔也有助於冷卻吸入的空氣。
歐羅巴人種主要形成於歐洲的中部和北部,那裡的氣候寒冷、雲量多而日照弱,因此人體的膚色、發色和眼睛色都較為淺淡,人的鼻子高聳、鼻道狹長使鼻腔黏膜面積增大,這有利於寒冷空氣被吸入肺部時變得溫暖。
蒙古人種形成的環境沒有非洲的炎熱和歐洲的寒冷,故形成較為適中的體質形態特徵,典型的蒙古人種具有內眥褶,可能與草原和半沙漠的環境有關,這樣的結構能保護眼睛免受沙塵土的侵襲,並能防止冬雪反光對眼睛的損害。
自然地理環境對人種形成的作用隨著社會生產力發展而減弱,人類的種族特徵愈來愈失去其適應生存環境的意義,只是在現代人類中還以其殘余形式繁衍著。
3.人口質量的自然地理因素
自然地理環境對人口質量的作用,主要表現在對人口健康的影響方面。一方面,人類由自然地理環境中攝取空氣、水、食物等生命必需物質,以維持機體的正常生長和發育;另一方面,人類在代謝過程中,將各種不需要的代謝產物排入環境中。因此,環境中的某些化學元素的含量的多少必然會影響到人體的生理功能,甚至可能對健康造成影響而引起疾病。如環境缺碘或碘超量,均可導致地方性甲狀腺病;環境中氟含量過多,可引起氟骨症。
4.人類社會發展的自然地理因素
在人類社會發展的早期階段,生產力還十分原始的時候,自然地理環境對社會發展的影響表現得特別強烈。人類早期的社會大分工,便是以自然為基礎的。在那些水草豐足適於放牧的地區,逐漸出現了專門從事畜牧業的部落;而在那些土地肥沃宜於墾殖的地區,逐漸出現了專門從事農業的部落。
另外,自然資源分布的不平衡,造成了生產條件的差別。一般說來,優越的自然環境有助於加快社會發展的進程,惡劣的自然環境則會阻礙社會的發展。亞非的一些大河流域氣候溫和、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有利於人類定居和耕作,往往形成古代文明的中心,如北非有尼羅河流域的埃及,西亞有兩河流域的巴比倫,南亞印度河流域的印度,東亞黃河流域的中國。
(二)人類發展對自然地理環境的影響
人類具有主觀能動性,能夠積極作用於自然界,從而成為自然界發展變化的重要因子。隨著科學技術不斷地發展、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人類活動對自然界的作用越來越廣泛,也越來越深刻。地質學已將人類對地球的作用稱為第三地質營力。人類對自然地理環境施加的種種作用及其影響,既有建設性的一面,也有破壞性的一面。
1.人類活動對自然地理的影響
(1)改變地表狀態
今天,人類已開拓陸地的表面約56%,其中強烈開拓區佔全球陸地表面的15%。人類的各項活動,可把相當數量的岩石、砂土、水、植物等地表物質從一個地方遷移到另一個地方。人類的這些活動大大改變了原有的地表狀態,並造成一系列的人為景觀。如城市建造、水庫修築、礦山開采、森林砍伐等。
(2)改變物質循環
人類改變物質循環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對水的控制是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很久以來,人類為了改變地表水分布不均勻的狀況,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一是用儲水排灌的方法來改變一個流域內的水平衡;二是採取大型調水工程來改變一個或一個以上的水文網的水平衡。地表水的人為匯集,引起水分蒸發加強和降水量增加,從而改變了局部的水循環。此外,人類不斷向自然環境中排放污水和廢氣,也是改變物質循環的一種形式。
(3)改變熱量平衡
人類活動改變了地表形態,即改變了地表面的反射率和其他熱力特性,從而改變了區域的熱量平衡。森林是一種特殊的下墊面,其氣溫日(年)較差比林外曠地小,從而降低了氣候的大陸度,而砍伐森林則起了一種相反的作用。城市對熱量平衡的影響非常顯著,城市的熱島效應使其中心區氣溫要比周圍郊區高好幾度。水庫對熱量平衡的影響與湖泊相似,由於水的熱容量大,使水庫及其附近地區氣溫的日(年)較差變小,年均氣溫也有所提高。據研究,一個水面為32km2的水庫,庫區的平均氣溫可比外圍地區高出0.7℃。
此外,人類規模生產活動又會向周圍大氣發散各種化學物質和微粒,尤其是二氧化碳氣體的不斷增加,可造成顯著的「溫室效應」。有人進行過計算,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達到今天的兩倍時,氣溫將平均上升3℃。
(4)改變生態平衡
自然生態系統由於人類活動而處於變化狀態,有人類集居的地方就會有人類活動的干擾。在中緯度大陸表面的許多地段,精耕細作的農業、牧業或都市化,幾乎完全處於人類的支配之下。人類改變原有的生態平衡,代之以新的平衡。人類生態系統並不總是帶來危害,如珠江三角洲特有的桑基魚塘生態系統構成了一個彼此有利、相互促進的生態循環。新加坡的城市化過程十分注意城市局面和環境綠化,因而創造出理想的城市生態系統。
(5)改變自然過程速率
人類大規模的經濟活動打破了原有的自然生態平衡,迫使自然地理過程朝著新的方向發展,同時,也促使自然地理過程的速率發生變化。有人曾作過計算,在土壤侵蝕過程中,由於人的作用,全球每年每平方千米土地上平均損失掉的土壤為1500~85000m3;而天然侵蝕的背景值僅為12~1500m3,前者是後者的125~170倍。也就是說,由於人類活動,使得土壤侵蝕過程加快了150倍左右。
2.人口增長對自然地理環境的壓力
20世紀以來,世界人口快速增長,至2006年2月25日,地球人口達65億,預計至2050年地球總人口將達90億。人口劇增對自然地理環境的壓力,首先表現為人類對自然資源消耗量的急增,其次是加劇了環境的惡化。
(三)自然地理環境與可持續發展
1)自然地理環境是人類社會生存的基礎,有3個主要功能:提供人類活動所必需的各種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消納和同化人類活動產生的廢物和廢能量;滿足人類生存的精神享受,提供優美舒適的環境。
2)自然地理環境質量的逐漸惡化,影響到人類的前途和生存。隨著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人類活動對自然地理環境的影響愈加激烈,引起各類環境問題,如全球氣候變暖、酸雨、臭氧層耗損、淡水資源耗竭、地質災害頻發、荒漠化、土地退化、生物多樣性銳減等,已構成對人類社會持續發展的嚴重威脅。
㈦ 因為自然環境為人類提供了多種什麼
自然環境為人類提供多種自然資源。頃賣
自然資源(natural resources):凡是自然物質經過人類的發現,被輸入生產過程,或直接進入消耗過程,變成有用途的,或能給人以舒適感,從而產生經濟價值以提高人類當前和雀轎逗未來福利的物質與能量的帆返總稱。
㈧ 地理環境對人類生存有何意義
地理環境是人類物質生活的必要條件之一,人類生存依賴著地理環境。人類對地理環境的依賴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地理環橘桐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場所。離開適合人類生存的地理環境,人類就無法生存。現在尚圓首坦未發現在地球以外有適合於人類生存的環境條件。因此,我們必須十分愛惜、妥善保護、合理利用我們所處的地理環境。
第二,地理環境為人類提供生活資料和生產建設的資源。這些資源可以分為三類:(1)生態資源(又稱恆定資源)。如太陽輻射、氣溫、水分等,它們不依人類意志為轉移。這類資源具有明顯的地區性,如能因地制宜,發揮所長,合理利用,可以長久使用。(2)生物資源。如森林、草原、鳥獸魚蟲等動植物以及菌類和土壤。此類資源具有再生機能,如能合理地加以使用,並給以科學管理和撫育,不僅能生生不已,而且可以根據人類意志,有計劃地繁殖擴大。(3)礦物資源。包括煤、鐵、石油、天然氣芹棗等各種礦藏,此類資源儲量有限,基本上屬於非再生資源,一定要有計劃地合理採用。如果胡亂開發和浪費,將造成礦藏能源危機,危害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後患無窮。
㈨ 地理環境對人類和人類社會所起的作用有哪些
地理環境,或者說,社會發展的自然環境、自然條件、自然基礎,是社會物質生活和社會發展的經常的必要條件之一.它包括在歷史上形成的與人類社
會生活相互起作用或可能相互起作用的自然條件,如地理位置、地形、氣候、土壤、水文、礦藏、植物、動物,等等.1 人是因自然地理環境下進化而來的
2 人的物質生活條件來源於自然,各種環境為我們提供了生產生活資料,
3 地理環境的不同對人有不同的影響
㈩ 人類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一)地理環境對人類社會的影響
1.地理環境是人類出現、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
人類是地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沒有對人類出現和生存適宜的地理環境,就沒有人類。地球具有太陽系其他星體所沒有的適合於生物和人類生存的地理環境。地球上之所以有人類出現,人類之所以能夠繼續生存、繁衍,地理環境是根本的前提。
地理環境為人類生產和生活提供了廣泛的空間、豐富的資源和適當的氣候條件。地球總面積為5.1×108 km2,其中海洋為3.61×108 km2,陸地為1.49×108 km2,為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提供了巨大的場所。盡管世界人口已達60億,盡管在一部分地區由於人類不適當的經濟活動而使地理環境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壞,但目前地球上仍有大片的陸地沒有人類居住。地理環境不僅為人類提供了居住空間,而且還為生產和生活提供了豐富的自然資源,如土地資源、水資源、生物資源、礦產資源以各種能源資源等。這些資源是人類社會生產和生活的基本條件。
2.地理環境對人類社會影響的形式
地理環境對人類社會的影響可分為兩種形式,即直接影響和間接影響。
(1)地理環境的直接影響
地理環境對社會的直接影響在勞動生產率、產品質量、城市和區域發展、工農業布局等方面都有反映。「蜀道難,難於上青天」指的是山地環境對四川交通的直接影響。重疊的險峰、陡峻的峭壁、兇猛的山洪、泥石流和塌方等,是古代交通巨大的障礙。山區和平原修建運力相同的鐵路,造價相差三倍以上。甘泉釀美酒,名酒產地大都有優質水源。由於油田自然狀況的差別,長慶、四川、延長和江漢油田的開采成本等於大慶油田的兩倍以上。京漢鐵路沿線位於太行山沖積扇地帶,地下水豐富,地表有一定坡度,可灌可排,歷史上一直是我國政治和經濟活躍的地區。
(2)地理環境的間接影響
地理環境對人類社會的多數影響是間接的,通過媒介來體現。第一類間接影響是「自然—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型連鎖反應。我國東南沿海盛產柑橘、菠蘿等水果和水產,罐頭工業原料豐富,成為我國罐頭工業比較發達的地區。美國芝加哥在附近農牧業基礎上,發展肉類加工工業、食品工業和農業機械製造業。它們的背景都是適宜的農業地理環境。第二類間接影響是「自然—上層建築—經濟」型連鎖反應。地理環境通過政治、文化、意識形態等上層建築要素對經濟活動產生間接反應,不容易引起人們的注意。實際上這類間接影響廣泛地存在於世界各個角落。在世界地圖上可以看到不少國界與山脈、河流、湖泊等自然體一致。如以山為界的有中國和尼泊爾之間的喜馬拉雅山等,以河為界的有美國和墨西哥之間的格蘭德河等,以湖為界的有美國和加拿大之間的四個大湖等。這些自然體,一旦成為政治邊界,對於邊界兩側的社會經濟分異就會產生間接影響。
3.地理環境對人類社會影響的階段性
地理環境對人類社會的影響不斷變化,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具有明顯的階段性。
(1)採集和狩獵經濟階段
在人類社會發展的早期,人類的衣食住行對地理環境的依賴性較大。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受自然界的氣候、地形和動植物分布的制約。只有在少數動、植物資源豐盛的地區,人類的生息才比較活躍。
(2)農業社會階段
在該階段,栽培的作物、馴化的家畜、家禽是主要的生活來源。平坦的地形、肥沃的土壤、供灌溉的河水、溫暖的氣溫、充足的日照,這些是農業社會的自然基礎。亞熱帶和暖溫帶中的大河流域沖積平原、三角洲、盆地,是農業文明的發祥地。如我國的黃河與長江、埃及的尼羅河、印度的恆河與印度河。
(3)工業社會階段
煤、石油、水力等能源,鐵礦、銅礦等金屬資源,航道、港口等交通要道,是傳統工業和商品貿易的基礎。地理環境包含的自然條件對農業社會和工業社會產生不同的影響。這些自然條件可以從經濟上分為兩類,一類是豐富的生活資料自然資源,如肥沃的土地、富有魚類的水等;另一類是豐富的勞動手段自然資源,如可航行的河道、樹木、金屬、煤炭等。在人類文化初期即相當於農業社會階段,前一類自然資源有決定作用;在較高的發展階段即工業社會階段,後一類自然資源起決定作用。
(4)後工業化階段
新技術產業興起,自然資源對社會的整體影響相對下降,環境質量對社會的整體影響上升。新技術產業區主要在環境質量優異的地區落腳,如日本九州、德國南部都是環境質量較好的地區。新技術產業區必然是知識密集區,優異的環境才能吸引科技人員定居,提高科研效率,形成新技術產業集聚效應。此外,環境優異有利於提高新技術產品的質量。
(二)人類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人類對地理環境的影響程度是有明顯差異的。隨著歷史的發展和生產力的提高,人類與地理環境的相互關系日益密切,人類對地理環境的影響規模越來越大,影響程度越來越深刻,特別是對環境造成了很多不良的影響。
在人類誕生以後的漫長歲月中,生產力水平極為低下,人類僅僅是為了生存而適應和利用環境,進行採集和狩獵,很少有意識地改造環境。在長期的實踐中,人類學會了栽種植物和馴化動物,從而出現了農業和畜牧業,這是人類生產發展史上的一次大革命。後來,隨著社會的發展,又出現了集市貿易、城鎮和手工業。人類利用自然的規模有所擴大,程度逐步加深,改造環境的作用日趨明顯。但總的來說,這一時期人類以利用自然資源和條件為主,對自然環境的依賴性很大,生產方式原始、落後,生產工具簡單,社會經濟發展緩慢。由於人類生產活動具有較大的盲目性,只考慮對地理環境和自然資源的利用,而沒有考慮對它們的保護,從而產生了較多的環境問題。大量砍伐森林,過度放牧,引起嚴重的水土流失;盲目興修水利,不合理灌溉,引起土壤鹽鹼化和沼澤化。這些都會促使土地退化,甚至產生荒漠化。有些古代經濟、文化很發達的地區也因此而淪為廢墟或荒漠。
從18世紀中葉開始,出現了現代化工業,人與環境的關系從此進入了新的階段。蒸汽機的普遍使用揭開了工業革命的序幕。在生產中,機器代替了手工勞動,勞動生產率大幅度提高,人類利用和改造環境的能力大大增強。同時,人口迅速增長,對自然資源的利用和消耗劇增,農村人口向城市集中。人類通過工農業活動,使環境的組成和結構發生巨大的變化,人類活動范圍明顯擴大,食品和其他物品的消費快速增長。現代化工業的生產主要是生產資料的生產,礦產資源與能源以空前的規模被開采出來,在生產過程中形成的廢水、廢氣和廢料等「三廢」又以空前的規模被排放出去,主要在城市及其周邊地區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空中煙霧籠罩,地面污水橫流,工業垃圾和廢物堆積如山,工廠和交通運輸產生的噪音在空中回響。有些「三廢」對生物和人類有很大的毒性,給人們健康帶來了極大的危害,甚至常常造成人員死亡。
20世紀以來,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繼續加劇。人類更大規模地開采和耗用自然資源,發明並大量使用內燃機,大規模地發展有機化學工業,這些都使環境污染變得更加嚴重。20世紀50年代以來,由於一些新技術和交通運輸工業的發展,地球上過去未受嚴重污染的區域也受到很大影響。世界上發生了許多致使人員傷亡的事件,如著名的1952年倫敦煙霧事件,因吸入含SO3 和H2 SO4 的氣體,導致5天內4000人死亡。眾多巨型油輪在海洋上航行,海上鑽井設施投入普遍使用,使海洋污染越來越嚴重。航空航天技術的發展,使高空大氣的污染日益加劇。就連人跡罕至的高寒山區和兩極地區,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如今,地球上已經很難發現潔凈的、未受污染的地區。
開采和利用礦產資源和能源是人類活動對地理環境最強烈的影響形式之一。其對周圍環境的不利影響有以下幾種形式:①耗竭不可再生的自然資源,把可燃性礦物轉變為CO2和碳酸鹽類,消耗、分散經地質作用積聚而形成的金屬和非金屬礦產,形成化學成分發生變化的新的地理環境;②通過挖掘和堆積作用而破壞土地,在露天或井下開采礦石、建築材料和煤,會造成大量的地表堆積物和許多地下空洞;③岩土體的平衡狀態受到破壞,容易誘發地面塌陷、崩塌、滑坡和泥石流;④影響地表水及地下水的補給、徑流與排泄條件,降低地下水位,改變水文網狀態,影響河流的侵蝕與沉積作用;⑤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⑥污染大氣,在開采和堆積的過程中產生大量的塵埃,在加工冶煉礦石(特別是含硫化物礦石)和燒燃料時都會對大氣產生污染;⑦含硫和其他元素的重金屬礦周圍的土地極易受到污染;⑧海洋受到污染,運輸石油、礦石,從海底開采礦產(特別是石油),從陸地向海洋排放礦渣,這些活動都會造成海洋污染。此外,開采和加工礦石有時會直接危害人體健康,如礦井塌方造成的傷亡事故、吸入粉塵導致的呼吸道和肺部疾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