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高中地理)可持續發展的三條原則
公平性原則 同代公平、代代公平、區域公平和人與生物公平
持續性原則 核心是人類的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不能超越資源和環境的承載能力
共同性原則 環境問題的全球性,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採取全球共同的聯合行動
以這題為例,美國不遵守《京都協議書》,不參與全球共同的二氧化碳減排行動,就違背了共同性原則。
顧名思義,「共同」就是大家一起,美國不和別國一起合作,就是違背了共同性原則。
❷ 初一地理:請解釋「可持續發展」的概念
可持續發展」的明確定義是「在滿足當代人需要的同時,不損害後代人滿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
❸ 從地理角度分析,中國可持續發展主要採取了哪些措施
從植被來看,植樹造林,增加植被覆蓋率;
從農業來看,退耕還林,退耕還牧,發展立體農業,生態農業;
從工業來看,調整產業結構,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第三產業;
從能源利用來看,改善能源消費結構,增加新能源和清潔能源的比重。
❹ 高中地理知識點:可持續發展
①人地關系思想的歷史發展:
人地關系思想的發展經歷了四個階段:崇拜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謀求人地協調。
②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和原則:
可持續發展:它既滿足其當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損害後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它的內涵概括為:生態持續發展(基礎)、經濟持續發展(條件)、社會持續發展(目的)。實現可持續發展,需要遵循的三個基本原則:公平性、持續性、共同性。
③中國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1994 年3 月,國務院發布了《中國21 世紀議程---中國21 世紀人口、環境與發展白皮書》提出了中國實施可持續發展的總體戰略、對策以及行動方案。這是全球第一部國家級的《21 世紀議程》。
❺ 可持續發展的三個原則 高一地理
(1)公平性原則。這包括同代人之間、代際之間,人與其它生物種群之間,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的公平。(2)持續性原則。地球面積是有限的,這決定了地球的承載能力也是有限的。人類的經濟活動和社會發展必須保持在資源與環境的承載能力之內。為此,人類應做到合理開發與利用自然資源,保持適度的人口規模,處理好發展經濟與保護環境地關系。(3)共同性原則。地球是一個整體,地區性問題往往會轉化成全球性問題,這要求地方的決策和行動,應該有助於實現全球整體的協調。例如,解決全球氣候變暖、酸雨蔓延等跨國界問題,必須進行國際間的合作。對於全球共有的大氣、海洋、生物資源等,需要在尊重各國主權與利益的基礎上,制定各國都能接受教育全球性目標與政策。
❻ 地理課的可持續發展是什麼意思
可持續發展
簡介:可持續發展是一種注重長遠發展的經濟增長模式,最初於1972年提出,指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損害後代人滿足其需求的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之一。
廣泛性定義:是在一九八七年由世界環境及發展委員會所發表的布倫特蘭報告書所載的定義,其意即:
可持續發展是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對後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它們是一個密不可分的系統,既要達到發展經濟的目的,又要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大氣、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資源和環境,使子孫後代能夠永續發展和安居樂業。可持續發展與環境保護既有聯系,又不等同。環境保護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是發展,但要求在嚴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質和保護環境、升罩毀資源永續利用的前提下進行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發展是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人是可持續發展的中心體;可持續長久的發展才是真正的發展。使子孫後代能夠永續發展和安居樂業。也就是江澤民同志指出的:「決不能吃祖宗飯,斷子孫路」。
相關能力建設:如果說,經濟、人口、資源、環境等內容的協調發展構成了可持續發展戰略的目標體系,那麼,管理、法制、科技、教育等方面的能力建設就構成了可持續發展吵備戰略的支撐體系。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建設是可持續發展的具體目標悶鋒得以實現的必要保證,即一個國家的可持續發展很大程度上依賴於這個國家的政府和人民通過技術的、觀念的、體制的因素表現出來的能力。具體地說,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建設包括決策、管理、法制、政策、科技、教育、人力資源、公眾參與等內容。
參見網路:http://ke..com/link?url=__8-GpYqk_
❼ 求大神:從地理學的角度舉例說明對可持續發展的理解
可持續發展:既能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影響滿足後代人需求的發展。有三層內涵:生態可持續發展是基礎,經濟可持續發展是主導,社會可持續發展是目的。
關於可持續發展的文章很多,自己搜一下。比如從:工業循環經濟、農業——生態農業、資源回收再利用等方面入手。
就是要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之間的協調發展。
發展科技增強科學創新能力。
節約能源,實現生產的低消耗,同時探尋新能源,求的發展。
提高勞動生產率,以實現高效率生產。
努力發展交通運輸業,交通是對外交流以及生產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發展新型工業取代高耗能低生產的傳統工業。
努力推動第三產業的進步與發展。
❽ 高中地理。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措施
2.1政府主導調控機制
2.1.1合理規劃,整體協調。我國幅員遼闊,各地區自然條件、經濟發展水平等方面差異較大,為此,發展農業循環經濟不可「一刀切」,應因地制宜、合理規劃,既要考慮整體布局,也要考慮本地特點,揚長避短,趨利避害。
2.1.2提高技術水平。政府應重點組織開發有重大推廣意義的資源節約技術、替代技術、再利用技術、資源化技術、系統化技術等。支持建設農業循環經濟信息系統和技術咨詢服務體系,及時向社會發布有關技術、管理和政策等信息,開展信息咨詢、技術推廣、宣傳培訓等。
2.1.3實現資源和農業廢物的綜合利用。在農業結構調整過程中,要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和有機農業,使農業系統內部的能量、物質合理流動與轉化,通過生態系統內部食物鏈、生態網路和農業廢棄物的再生、綜合利用,以彌補資源的不足,既節約能源、變廢為寶,又改善了生態環境。
2.2構建可持續發展機制
2.2.1政府調整和落實投資政策,加大對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資金支持。要把發展農業循環經濟作為政府投資的重點領域之一,對一些重大項目進行直接投資或資金補助、貸款貼息的支持,以解決農業生產者資金不足的難題。
2.2.2通過調整使農業生產者對環境保護的外部效益內部化,按照「污染者付費、利用者補償、開發者保護、破壞者維修」的原則,大力推進生態環境的有償使用制度。
3 還要構建社會參與機制
3.1農業生產者的參與職責。農業生產者是農業循環經濟的主體,農業循環經濟能否發展,關鍵在於他們。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為追求利益最大化,很多農業生產者不願意清潔生產,結果造成了嚴重的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因此,政府各部門必須通過多種手段,調節農業生產者的行為,使他們意識到發展循環經濟是他們義不容辭的社會責任。同時,政府各部門要加大對農業生產者宣傳教育力度,使他們的行為能落到實處。
3.2使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理念深入人心,變成公眾的自覺行為。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主戰場在農村,只有讓廣大公眾(特別是農民群眾)明白其科學道理和經濟效益,才能提高他們參與的積極性。各地區、各有關部門要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宣傳教育活動,如舉辦專題講座、經驗交流會、成果展示會和印發宣傳品等,運用廣播、電視、報紙雜志、互聯網等手段進行廣泛宣傳,普及農業循環經濟知識,定期發布有關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方面的信息,使廣大公眾享有知情權,通過參與,增強全社會的資源憂患意識和環境責任意識,使公眾能把環境意識上升到民族意識、生存意識和可持續發展意識的高度,逐步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
❾ 高考地理 放牧業 可持續發展措施有哪些,涉及方方面面
合理利用和保護天然草場,減輕人為破壞;控制畜群數量,實行以草定畜,圍欄封育,劃區輪牧;加強人工草場的建設,培育新品種,建立人工飼草基地。西北乾旱區要發展節水灌溉技術,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強化對流域水資源的統一調配和管理,開展人工增雨作業,開發利用空中雲水資源,同時保護山區林草植被,涵養水源。青藏高原區要以保護現有自然生態系統為主,保護生物多樣性,嚴禁不合理開發和捕獵,實現自然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