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誰看過美國國家地理紀錄片《旅行到宇宙邊緣》
使用網路網盤免費分享給你,鏈接:https://pan..com/s/190-UvzQjMnXL-L6ZHzTEIw
提取碼:okmw
該劇是一部最新、目前為止電視上最好看的宇宙科普紀錄片!影片從離我們最近的月球開始,一路引導我們探索太陽繫到銀河系以至人類所認知的宇宙的「邊緣」。細致呈現太陽系八大行星的神奇地貌,奇幻的氣象變化,3D製作效果極致真實,帶領你逐步走出太陽系,飽覽整個宇宙的神奇景象,科幻和天文愛好者絕對不能錯過的好片!如果我們能夠前往宇宙的邊緣,我們會看見什麼?是什麼力量凝聚了宇宙,現在有什麼力量導致宇宙的最終毀滅?國家地理頻道新推出四個特別節目,將帶領觀眾進行跨越宇宙的史詩之旅,詳細觀察恆星如何誕生、宇宙的終極命運、其他行星上的生命、以及最神秘也最駭人的現象:黑洞。這一系列特別節目利用精心設計的電腦合成影像,有效地說明地球之外的環境。宇宙會被徹底撕碎到只剩下最小的基本粒子嗎?或者全部的恆星將逐漸熄滅,只剩下冰冷而且無生命的宇宙?
『貳』 國家地理的雜志內容
在過去的幾年,雜志的開篇文章總是涉及到環境,森林砍伐,化學污染,全球變暖和瀕危物種,一系列的主題遠遠超過了地理探索的好奇心。雜志發表的一些文章還重點涉及到歷史和新產品,新技術在當今社會中的應用,比如說一種金屬,基因技術,食物和農產品或者是新的考古發現。有時整個一期雜志的焦點集中到一個國家之上(它的過去的文明,自然資源,或其他題目)。在最近的幾十年裡美國國家地理學會還發行了其他的,主要關於其他主題的雜志。
在冷戰時,該雜志試圖扮演一種超於鐵幕的角色,向讀者提供關於一個國家的自然與人文的客觀均衡的觀點。雜志在不同的地點印刷,其中包括德國的柏林,奧地利,蘇聯和中國,在關於美蘇太空競賽時,國家地理主要集中在當時的科學貢獻上而避免涉及同軍備競賽聯系的核武庫的擴張。 除了那些關於眾人皆知的關於科技,歷史和介紹世界上人跡罕至的地方的文章外,雜志還因為其印刷質量和圖片的標准得到了世界的公認,這也使得這本雜志成為來自世界各地的攝影新聞記者夢想發布自己的照片的地方。早在20世紀初期,國家地理已經開始使用一些當時很罕見的彩色照片了,盡管這種技術在當時還是很罕見的。在20世紀三十年代,路易斯·馬登(Luis Marden,生於1913年,卒於2003年)國家地理的撰稿人和攝影師說服雜志允許攝影師們使用35毫米照相機用的電影膠片來代替當時普遍使用的大體積,三腳架的照相機。在1959年雜志開始在其封面上發表照片,很快國家地理在其雜志和官方網站中廣泛地使用了數碼照片。在以後的幾年中,雜志決定保留其封面上的亮黃色邊框而去掉橡樹葉飾紋和關於介紹本期內容的文字,以騰出地方來發表更大的照片。同其他的雜志不同,國家地理經常被讀者經年收藏,從2006年起,國家地理參加了由超過18個國家參與的國際攝影競賽。
《國家地理》雜志創建之初只是一本學術性很強的科學雜志。從1979年起,該雜志開始以地理為切入點,融入了新聞、生態、環境和人文等多種因素,成為大眾雜志。此後,該雜志照片水準一直很高,文字淺顯易懂,同時具有文學特質。 為追求圖片和文字質量,該雜志不惜巨資投入。看過《國家地理》的人都知道,其上刊登的照片絕不是在一般雜志中所能看到的,拍攝者往往需要親身前往常人難以到達的環境,以特殊手法進行拍攝。例如,該雜志的攝影師要近距離拍攝兇猛的野獸,或潛入深海。《國家地理》平均每年要拍攝和撰寫150個專題故事,為此,在世界各地的簽約攝影師旅行里程超過100萬英里,每個專題都需要耗費幾百個膠卷,每幅刊出的圖片,都是從上千張候選照片中選出來的。至於拍攝本身,甚至可以與拍電影相提並論。 1992年,為了在西伯利亞做深水拍攝,該雜志的攝影師克里斯托夫把價值100萬美元、重達15噸的攝影器材運至貝加爾湖,總共動用了171個箱子,而最終只刊出6張照片。1995年,為拍攝一個關於恐龍的報道,攝影師皮奧斯和助手托運了42個箱子,僅托運費用就高達6位數。
美國《國家地理》雜志於2015年底發布了其精挑細選的幾幅2015年度最佳「每日美圖」,令人叫絕,包括裂縫的冰湖、女子水下與萬千水母合照、對鏡頭好奇的企鵝。見下圖。 作為對文章的補充,國家地理有時還提供被介紹地區的地圖。國家地理學會的地圖曾經為美國聯邦政府所採用以彌補軍方地圖資源的不足。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白宮地圖室里地圖大部分是國家地理的地圖。國家地理歐洲地圖被收藏在倫敦溫斯頓·丘吉爾博物館里,地圖上可以看到當時丘吉爾在由盟軍和蘇聯領導人劃分戰後歐洲參加的雅爾塔會議上的標記。
『叄』 誰能介紹一下國家地理雜志
國家地理是美國的一個雜志
另外有一個 中國國家地理
國家地理
美國國家地理(National Geographic)學會成立於1888年,以「增進並普及地理知識」為宗旨。學會資助了對世界最遠的角落的探索,同時還發行了數百種獲獎的出版物,包括它的旗艦出版物-《國家地理》雜志。美國國家地理學會是世界上最大的非贏利性組織和教育機構之一,它擁有一千萬會員。
美國國家地理在一個世紀中的探索與發現,覆蓋了美國國家地理學會的各項主題,比如:陸地生物、水下生物、世界文化和科學-從太空到考古到人文。圖片抓住了自然界珍貴的瞬間和世界各地人們的生活。這些極富魅力的圖片展現了美國國家地理學會攝影師高超的技藝和豐富的想像力。
國家地理頻道於1998年在亞洲成功開播後,業績卓著,日新月異。時至今日,其24小時收視戶已突破3900萬,成為亞洲有線電視發展史上增長速度最快的頻道之一。
在中國內地,國家地理頻道與國內40多家地方電視台合作推出了《神奇的地球》和《狂野周末》兩檔節目,這些節目均為國家地理頻道播出節目中的精華製作,他們以其卓越的品牌質量和深厚的文化內涵,感染並吸引數以萬計的內地觀眾。
集合國家地理電視的精華之作,國家地理頻道將國家地理深造廣博的資源,無與倫比的質量和真正的英雄帶給全世界。其黃色長框標識己成為探險發現的代名詞,深入千家萬戶。迄今為止,該頻道的節目已用25種語言、在144個國家和地區播出。
國家地理,是美國國家地理學會的官方雜志,在國家地理學會1888年創辦的九個月後即開始發行。現在國家地理雜志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廣為人知的一本雜志,其封面上的亮黃色邊框以及月桂紋圖樣已經成為象徵,同時這些標識也是國家地理雜志的注冊商標。
雜志每年發行12次(一月一次),但偶爾有特版發布則不在此限。雜志的內容為高質量的關於社會、歷史、世界各地的風土人情的文章;其印刷和圖片之質量標准也為人們所稱道。這也使得這本雜志成為來自世界各地的攝影新聞記者們夢想發布自己照片的地方。早在20世紀初期,國家地理雜志即已經開始使用一些當時罕見的彩色照片。
雜志的另一特色是經常提供高質量地圖。國家地理學會的地圖檔案曾經為美國聯邦政府所採用以彌補美國軍方地圖資源的不足。2001年國家地理發布了一套8張CD的合集,內容包括從1888年至2000年12月的所有雜志地圖。雜志訂閱者對這本雜志的收藏愛好也是其與眾不同之處(大部分其他種類的舊雜志一般人都是看完就扔),訂閱者也可以選擇全年合集購買。
1915年一月號國家地理雜志封面1960年開始, 雜志開始在其封面刊登照片(原先只有文字)。接下來的幾年,雜志去掉了封面上那著名的橡樹葉飾紋。
1985年有一張封面描述的是阿富汗難民——一位用刺骨的綠眼看著鏡頭的年輕阿富汗小女孩。她的照片後來變得非常著名。在美軍擊敗阿富汗塔利班政權後,國家地理雜志第二次發起人力尋找她。2002年,普什圖族婦女Sharbat Gula被認出就是當年的那位女孩。她的故事被刊登在2003年三月號的國家地理雜志上。
1995年,國家地理雜志開始發行日文版,這也是第一個本地化版的國家地理。現在,國家地理的本地語言版本已經在全球大大擴展,包括:日文、西班牙文、希伯來文、希臘文、法文、德文、波蘭文、印度尼西亞文、韓文、葡萄牙文、繁體中文、捷克文、羅馬尼亞文、俄文、挪威文、土耳其文、荷蘭文、瑞典文與克羅埃西亞文。
中文環境中第一本國家地理雜志的譯版,是在台灣發行,使用繁體中文編輯,創刊號是2001年1月號。
2005年4月,印尼版的國家地理雜志開始被雅加達發行。
現在在中國內地也可以買到《國家地理》雜志,但只有繁體和英文版,現在還沒有簡體中文版。而中國內地的《華夏地理》雜志則會從每一期的《國家地理》雜志中選擇文章發表。
中國國家地理》雜志
什麼是「國家地理」?「國家地理」是一種刊物類型,適合高素質成年讀者的閱讀需求。許多國家都創辦了這類雜志,如《地球》(GEO、德國)、《國家地理》(National Geographic、美國)、《地球》(The Earth、美國)、《地理》(Geographical、英國)、《加拿大地理》(Canadian Geographic)、《澳大利亞地理》(Australian Geographic)、《科學與生活》(Science et Vie、法國)、《世界》(World、美國)、《自然歷史》(Natural History、美國)、……。這些雜志都是以傳導自然關懷和人文情感為己任,精美絕倫的圖片、生動有趣的文字,吸引了社會的主流階層。
《中國國家地理》是中國最具成長性的雜志。1949年4月,南京解放。為了適應時代轉變的需要在南京的中國地理研究所的科研人員和南京大學地理系教師,在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南京分會的領導下,經與中學地理教師多次座談,一致認為需要一份知識性和自我教育的學習刊物。這個刊物首先要刊載一定水平的地理教材,以彌補當時缺乏完善地理教科書的不足;其次為各級幹部和大中學生、廣大群眾提供必需的地理新聞和必須具備的地理知識;第三,作為廣大地理工作者共同學習的園地。
但在當時,百業待興。要創辦一個刊物是十分不容易的。幾位熱心的地理工作者,如周立三、吳傳鈞、高泳源、施雅風、李旭旦、胡豁成、楊紉章、王熙檉等,經過多次熱烈的商討,決定編輯出版定名為《地理知識》的普及刊物。推選南京大學地理系主任李旭旦教授任主編。在出版過程中,首先面臨的是出版印刷費沒有著落。在當時工資很低的情況下,大家自願捐款,並物色價格低廉的小印刷廠印刷,同時以科協地理組的名義向南京市軍事管制委員會申請了登記證。經過緊張的籌備,大家期盼的地理界最早的科普刊物《地理知識》創刊號終於在1950年1月問世了。這份「創刊號」只有薄薄的8面,共刊出6篇短文和若干訊息,封面上刊登了由施雅風寫的發刊詞。創刊號僅印刷了600冊,形式簡陋,但出版後,立即受到地理學界和中學地理教師的歡迎和好評。隨著刊物影響的不斷擴大,文章質量和編輯水平的不斷提高,得到上海亞光輿地學社社長金擎宇的青睞,主動表示願意出資承印。於是從1950年第8期起改由亞光輿地學社出版銷售,印數擴至2000份以上。
郭沫若院長為《地理知識》題寫刊名,後改名為《地理》,1966年又恢復原刊名
亞光輿地學社接印不久,由於印刷質量得到提高,備受讀者歡迎,也受到中央的重視。1951年初編輯部突然接到中共中央辦公廳的來函,盛贊這個刊物辦得好,並索要已經出版的各期。當時任中共中央宣傳部副部長的徐特立同志還約見施雅風面談,對《地理知識》給予極大的鼓勵和鞭策。編輯部每月召開1-2次編委會,商量組稿、審稿事宜。參與辦刊的幾位積極分子,積極寫稿,充實稿源,以保證稿件的質量,外來投稿數量也日益增加。1951年7月改由北京開明書店及其後改名的青年出版社出版。1953年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成立,《地理知識》編輯部掛靠在地理研究所內。郭沫若院長親自為《地理知識》題寫了刊名。從1954年第1期起正式啟用郭老題的刊名。同年10月改由科學出版社出版。50年代,《地理知識》主要介紹祖國的大好河山和國民經濟建設。在向蘇聯學習的口號下,大量刊載蘇聯社會主義建設成就、五年計劃的實施情況以及介紹東歐新成立的社會主義國家。作者隊伍不斷擴大。
在全黨全民大辦農業,大辦糧食,以農業為基礎,為農業服務的號召下,《地理知識》的編輯方針已跟不上形勢的需要,於1960年8—12月停刊整頓。1961年1月,《地理知識》以新的面貌出現,並改名為《地理》。整頓後的《地理》成為一份中級刊物。經過5年的實踐,認為未能認真貫徹以普及為主、在普及的基礎上提高的編輯方針,而且刊登的稿件偏深偏專,既不像中級水平的刊物,又不像科普讀物。有一段時期,還採取由各地理機構輪編的形式,各機構之間又缺乏緊密的溝通,致使刊物質量下降,讀者為此提出很多意見和建議。他們需要一份打破「老框框」、「洋框框」的普及性刊物,反對冗長繁瑣的文章,要求短小精悍、生動活潑、圖文並茂。為此經有關部門批准,於1966年第2期起又恢復《地理知識》的刊名。1966年5月起,全國爆發了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地理知識》和其他刊物一樣,遭到停刊的厄運。
文革中最早復刊的刊物之一,發行量曾高達40萬
1972年10月,停刊了6年的《地理知識》,頂著「文化大革命」後期的風浪,率先復刊了。在地理研究所和中國地理學會的領導支持下,由高泳源、李汝燊、朱德祥、張慶祥、鄭平、李志華組成編輯部,高泳源任主任負責進行籌備,首先兵分兩路,到京廣、京滬沿線各?⑹形���俊⒏鞔笞ㄔ盒5乩硐島偷乩硌芯克��檣芨純�囊庖搴妥謚跡�髑笠餳��櫓�寮�T詰筆比嗣強是籩�丁⒖釋��暗那榭魷攏�兜乩碇�丁返母純��玫攪說乩砉ぷ髡摺⒌乩砝鮮�陀泄夭棵諾娜惹櫓С幀L乇鶚求每設甯痹撼せ襝ぁ兜乩碇�丁犯純�南�ⅲ��中牢浚�春�婊�鮮Ψ堆г旱乩硐翟�諺�淌冢�齦嬤С幀暗乩斫逃�鋇睦改俊?
《地理知識》的復刊,是緊密結合了當時的形勢,正如復刊號上編者話所闡明的:本刊是一地理科學普及刊物,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針,向廣大工農兵群眾、知識青年和革命幹部普及地理知識,宣傳辯證唯物主義,進行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教育是本刊的根本任務。並規定刊物的內容為:介紹偉大祖國的錦綉河山和日新月異的地理面貌;介紹我國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豐富經驗;介紹世界各國的地理情況,幫助人們對國際事物的了解和關心;介紹大自然發生的各種地理現象和一般規律;交流地理教學的經驗和體會等,同時還把批判地理學領域的各種資產階級思想列為內容之一。
復刊後的《地理知識》,分三大欄目運作:國內地理、外國地理和基礎知識。每期32頁,為月刊,訂價0.13元,1972年10—12月共出了三期。但當時由於工廠停產學校停課,地理工作者也停止了研究工作,致使紙張短缺,稿源不足,在復刊的第二年即改為雙月刊,一直到1975年的上半年。1975年7月後又恢復為月刊,訂價為0.15元,這一訂價一直穩定了6年。廣大讀者認為《地理知識》是一本物美價廉的刊物。當時發行的刊物較少,《地理知識》在被列為限制發行刊物的情況下(由於經濟方面的原因郵局列為限制發行),發行量還迅速增加到近40萬冊,被稱為一花獨秀。是為《地理知識》的火紅年代。期刊如林,競爭激烈;《地理知識》艱難開拓 進入80年代,隨著各種老刊物的復刊和新刊物的大量涌現,裝幀簡單、堅守老傳統的《地理知識》逐漸被淹沒在如林的期刊中。1982年發行量下降到20多萬份,到1988年時僅剩下10幾萬份了。
為了走出困境,編輯部全體同仁努力開拓思路,尋求改革,1989年實現了四封彩色印刷。為了擺脫舊的體制,在主辦單位未給任何經濟支持下,於1993年第一個從科學出版社脫離出來,成立了《地理知識》雜志社,開始自己設計,自己排版,自己聯系印刷廠。1995年在彩色封面的基礎上又增加4個彩色插頁,頁面由32頁增加到48頁。然而,刊物質量雖然有了進一步的提高,但仍沒跳出傳統的老框框,加上新潮雜志的不斷涌現,本刊發行量繼續下降。
改革開放的大好形勢使大家開拓了眼界,《地理知識》的編輯們並沒有被發行不景氣嚇住,相反,更促使大家把眼光瞄準了美國的《國家地理》雜志,在編輯會上,不時談論起美國《國家地理》的編輯風格和內容,探討如何能將《地理知識》辦成一本高水平的雜志。此時一些讀者也通過電話、信件傳達了這樣一種希望:中國能有一本美國《國家地理》那樣的雜志就好了!
編輯的願望、讀者的希望凝聚成了一個目標:要辦一本與國際接軌的中國國家地理。為了實現這一目標,1997年5月地理所調曾到南極、北極進行科考研究,登過珠峰的李栓科研究員來雜志社任社長,開始了《地理知識》的全面改版工作。
《中國國家地理》雜志大事記
1949年9月以《地理知識》為名在南京創刊, 1950年1月正式發行,
1961-1966年一度改名《地理》。發行量曾高達400,000冊
998年1月,改為全彩色進口銅版紙精印,版面擴至84頁;
1999年1月,擴版至100頁;
2000年10月,更名為《中國國家地理》;
2001年6月,中文繁體版在台灣及其他大陸以外地區發行;
2001年11月,「中國國家地理基金會」成立;
2002年1月,以《中國地理紀行》為刊名在日本發行日文版;
2002年1月,擴版至132頁;
2002年2月,《中國國家地理》影視版推出;
2002年3月,「世界華人地理學會」成立;
2002年6月,《中國國家地理少年版》問世;
2002年6月,中國國家地理中文網正式開通;
2002年7月,「中國國家地理系列圖書」發行;
2003年1月,《中國國家地理英文版》發行;
2003年1月,中國國家地理中文網改版完成;
2003年1月,中國國家地理青少網開通;
2004年1月,「中國國家地理博物館」奠基。
『肆』 中國國家地理雜志
1、你說那雜志應該叫《中國國家天文》,也是由中科院主管的,但它並不歸《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管。《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系列還有《博物》和《中華遺產》兩本雜志。
2、這些都是不是特別知名的刊物,都沒怎麼看過,《走近科學》了解點兒,但離科普二字太遠了;而《科學畫報》那還真是完完全全的科普,但內容實在太少,不詳細,只能對一個事物有十分粗略的了解,但或許這也是「科普」的准則。
3、《中華遺產》可以,但如今其特別策劃的選題越來越小氣,其他文章倒還不錯;《華夏地理》英文譯稿馬馬虎虎,自製的獨立專題太差,跟游記差不多了;《地圖》,中國地圖出版社辦的科普期刊,可看度較高,尤其是「皇帝回憶錄」和「14軍陣地」已成為招牌欄目!《科學美國人》、《新發現》、《人與自然》、《文明》、《西藏人文地理》、《Deep中國科學探險》、《Newton科學世界》也都還將就,但科普雜志真是越來越難看了!其實國外的好期刊多得很,鑒於閱讀的困難,這兒就只介紹中國的了。
『伍』 《國家地理》雜志DVD有什麼內容有很大價值欣賞嗎
內容很多,涉及到歷史 地理 生物等等等等……我覺得有很大價值欣賞。
這是國家地理百年紀念典藏全集的介紹和內容:
一個不容錯過的絕佳典藏品正式問世!它讓您坐在家中就可以遨遊世界、感受各地獨特的風土民情,穿梭古今,走過歷史,更帶領您深入原始的野性世界。國家地理<百年紀念典藏>第一、二輯,精選全球紀錄片領導品牌 – 國家地理一百部代表影片,主題內容包羅萬象,讓您一次珍藏。
除了詳實而深入的內容之外,專業的拍攝團隊和世界級頂尖攝影師們,足跡行遍世界各個角落,甚至冒著生命危險,在剎那間捕捉令人瞠目結舌、驚嘆不已的永恆畫面,帶給觀眾無比的影音視覺享受。包括寰宇采風、世界最後最美的地方、掠食王國、探險、歷史懷舊、最喜歡的動物、生態巡禮、狂暴大地、珍稀動物、搶救生態、發現古文明、考古探險、軍事戰略等系列節目。
◆片單明細:
1.埃及:永恆之路、
2.浴火重生、
3.雨林、
4.情同手足黑猩猩、
5.重返喜馬拉雅山、
6.超視覺世界、
7.北極冰原、
8.黃石公園、
9.巴拿馬生態、
10.大堡礁、
11.澳洲袋鼠王國、
12.神秘三角洲、
13.埃及秘辛、
14.飽受劫難的聖城、
15.鬼斧神工巴里島、
16.西班牙之魂、
17.偉大的印度鐵路、
18.飛越非洲、
19.恐龍獵人、
20.貓咪的秘密日記、
21.好馬一族、
22.狂野的海豚、
23.狗兒真奇妙、
24.拯救大熊貓、
25.時空大冒險、
26.世紀探險家、
27.茫茫深海鐵達尼、
28.南極冰原、
29.神秘的地底世界、
30.火車之戀、
31.失落的馬雅文明、
32.世紀寶藏、
33.非洲野生動物、
34.澳洲動物探秘、
35.虎域、
36.鱷魚王國、
37.犀牛的哀歌、
38.白狼、
39.象族、
40.美女與野獸-豹的故事、
41.維蘇威火山的陰影、
42.國家地理百年紀念、
43.俾斯麥戰艦、
44.超級攝影師、
45.暗夜之王、
46.非洲歷險、
47.眼鏡蛇王、
48.森蚺奇境、
49.貓謎、
50.滄海浮生記、
51.獵鯊、
52.愛爾蘭駿馬、
53.捍衛花園、
54.加拉帕哥髭蜥、
55.窺探自然、
56.深海搜奇、
57.黑猩猩、
58.小宇宙:致命一擊、
59.雨林頂探險家、
60.叢林海戰、
61.偉大的吳哥窟、
62.白宮、
63.大雪崩、
64.致命流沙、
65.火山、
66.憤怒的地球、
67.殺人浪、
68.氣旋風暴、
69.雪地之虎、
70.安地斯山羊駝、
71.美國頻臨絕種動物、
72.喀拉哈里之狐、
73.大海怪、
74.加勒比海底世界、
75.非洲古文明、
76.中國大漠之寶、
77.印度帝國、
78.印加古城之迷、
79.美索不達米亞文明、
80.西藏禁地、
81.珍珠港、
82.自然的蛻變、
83.與象共舞、
84.孤鷹林白、
85.生命之歌、
86.深海探險隊、
87.中途島戰役、
88.二次大戰秘辛、
89.巴拿馬運河、
90.興登堡飛船、
91.航向太空、
92.超越顛峰、
93.絲路、
94.地中海沉船之迷、
95.瑪雅王國之秘、
96.愛琴海古文明、
97.冥界的呼喚、
98.人類起源之迷、
99.響尾蛇、
100.鱷魚的最後晚餐。
『陸』 National Geographic
分類: 社會民生
問題描述:
有誰能提供一些關於<<國家地理>>雜志的簡介?
最好是中英文對譯的啊!
謝謝了!!
解析:
teacherblog/blog/3505/archives/2006/55693.s
發明家貝爾的貢獻並不僅僅在於他革命性地推動了人類的交流,更在於他革新性的精神所帶來的意義。這同樣體現在對《國家地理》的影響上——他的兩項決定為《國家地理》奠定了日後發展的基礎:一是推行了會員制,將雜志賣給每一位想入地理學會的人,買雜志就是入學會、交會費,這為《國家地理》日後在商業上的巨大成功創建了獨一無二的模式;二是大膽起用了只有23歲的年輕教師葛羅夫納。葛羅夫納上任後一改《國家地理》的傳統編輯模式,將版面三分之二的篇幅讓給圖片,精美絕倫的大圖片所造成的巨大視覺沖擊效果使它迅速引起讀者的關注,加之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和樸素的自然狀態,《國家地理》很快以它傲視全球的視角和廣闊的思維立足於競爭激烈的雜志業。
發明家貝爾所倡導的革新精神為《國家地理》注入了永恆的活力。1910年,《國家地理》採用黑白與淡彩的照片和生動的插畫;30年代,《國家地理》開始使用萊卡相機和柯達底片;1959年,《國家地理》固定用彩色照片製作封面,60年代,《國家地理》的領域開辟到了太空和海底世界。而到了70年代,雜志的領導層則再次打破了堅持幾十年的傳統,率領雜志邁向具有爭議性的領域,開始報導化學污染、核能發電、非法野生動物買賣和人類演化等等課題。同時,唯美的風格又讓它顯得卓爾不凡。《國家地理》近千分之一的選片率雖然顯得苛刻,但一大批充滿理想和浪漫主義的優秀攝影師、記者在這里誕生,而那些有靈魂有 *** 的作品則往往代表了一種標准。它對文字的要求同樣嚴格,它講究字字珠璣,強調文字與圖片的和諧。它注意帶給讀者的不僅是知識性,更是藝術感。創新而非迎合,唯美但絕不自賞,把握時代脈搏並具有一定的新聞性,這也使它吸引的不僅僅是自然的愛好者。
這種革新的精神同樣表現在其所取得的巨大的商業成功。《國家地理》的會員制使它在全世界發展了上百萬的會員,它的核心品牌戰略使它的產品由期刊推廣到圖書、印刷品、圖片庫及教育產品、地圖、電視節目、網站、CD-ROM電子產品乃至日用品,它的淡黃色方框和「NationalGeographic」的字樣被人們所熟知。這也使美國國家地理協會成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非盈利組織。它同時注重發行和國際化,在發行渠道的多元化和適應潮流的國際化方面都頗有建樹。盡管不斷有人強調「強勢媒體」的文化侵略性,但卻不能改變它日益擴張的勢頭——《國家地理》在全球的發行量已接近千萬。
世界各地的地理雜志當然不只有《國家地理》,英國的《地理》雜志、加拿大的《加拿大地理》、德國地理雜志《GEO》以及法國的《科學與生活》,都是倡導自然和人文的刊物,但由於地域性強的特點使得這些雜志的讀者群大多集中在某一地域之內。中國的地理雜志近些年來得到迅速發展,最出名的當屬背靠中國科學院地理所的《中國國家地理》。這本脫胎於有著幾十年歷史的科普刊物《地理知識》的雜志一直以科普內容作為主線,即便在改版後仍堅持著嚴謹務實的科學態度。《中國國家地理》靠發行為主要收入,這使它驕傲地宣稱內容的獨立性,而作為第一家向海外出售版權的刊物也使它對未來的發展頗有雄心,但脫胎於科普刊物的《中國國家地理》顯然在內容上科普多於人文,典藏性大於時代感。這便不難理解在美國《國家地理》和另一本中文地理雜志《文明》在如火如荼地做著伊拉克專輯時,《中國國家地理》仍然在不緊不慢地介紹著古老的圓明園。在2002年9月之後,與《時尚旅遊》雜志的版權合作,已經讓這個充滿魅力的黃色方框出現在了中國。
沒有人能否認《國家地理》所取得的巨大成功,以及它一貫彰顯和堅持的革新與唯美,這是這本雜志始終如一堅持的氣質。
獨家圖片堪稱無人能及
美國《國家地理》雜志創建之初只是一本學術性很強的科學雜志。從1979年起,該雜志開始以地理為切入點,融入了新聞、生態、環境和人文等多種因素,成為大眾雜志。此後,該雜志照片水準一直很高,文字淺顯易懂,同時具有文學特質。
為追求圖片和文字質量,該雜志不惜巨資投入。看過美國《國家地理》的人都知道,其上刊登的照片絕不是在一般雜志中所能看到的,拍攝者往往需要親身前往常人難以到達的環境,以特殊手法進行拍攝。例如,該雜志的攝影師要近距離拍攝兇猛的野獸,或潛入深海。
美國《國家地理》平均每年要拍攝和撰寫150個專題故事,為此,在世界各地的簽約攝影師旅行里程超過100萬英里,每個專題都需要耗費幾百個膠卷,每幅刊出的圖片,都是從上千張候選照片中選出來的。至於拍攝本身,甚至可以與拍電影相提並論。
1992年,為了在西伯利亞做深水拍攝,該雜志的攝影師克里斯托夫把價值100萬美元、重達15噸的攝影器材運至貝加爾湖,總共動用了171個箱子,而最終只刊出6張照片。1995年,為拍攝一個關於恐龍的報道,攝影師皮奧斯和助手托運了42個箱子,僅托運費用就高達6位數。
然而,一些評論人士也認為,盡管實力強勁,但在百花齊放、競爭激烈的時代,美國《國家地理》也仍面臨嚴峻的生存壓力。這也是該雜志不得不使盡渾身解數,製造「眼球效應」的原因之一
『柒』 國家地理雜志是什麼性質的書刊主要發表哪方面的讀物
記錄地理、記錄世界政治經濟歷史和文化的變遷,權威性、科學性通行全球的美國《國家地理》。
創刊於1888年的美國《國家地理》雜志至今已走過了117年的歷史,著名的黃色方框是它在全球通行的標志。在過去的一百多年裡,它的視角立足全球,從南非的部族到加利福尼亞的沙漠,從海底到太空,從見證帝王、君主的加冕到對科索沃恐怖暴行的無畏報道,美國《國家地理》雜志不僅僅記錄了地理的概貌,而且記錄了一百多年來世界政治、經濟、歷史和文化的變遷,記錄了人類的夢想和追求。美國《國家地理》意味著權威性、科學性,它更像是一本網路全書而非單純的一本雜志。美國《國家地理》雜志的圖片,尤其是那些傑作,總是能夠抓住讀者的視線,強烈地感染著每一位讀者,滿足了人們渴望冒險、追求新鮮與刺激的心理需求。一百多年來,美國《國家地理》一直堅持苛刻的品質追求和唯美與革新的信念,使它贏得了世人的尊敬。
為了使中國的讀者更多地了解美國《國家地理》雜志,名為「超越視覺」的「美國《國家地理》百年攝影作品中國巡展」首次大規模登陸中國。本書所精選的全部圖片均來源於此次巡展,內容涉及人文、景觀、探索、動物等領域,囊括了美國《國家地理》雜志一百多年來的經典攝影作品一百餘幅。
『捌』 浩瀚的太空中如何接觸太陽系
如今,天文學家可以辦到最令人瞠目的事。要是有人在月球上劃一根火柴,他們能看到那個火焰。根據遠處星星最細微的搏動和抖動,他們能推算出行星的大小和性質,甚至潛在的適於棲居的可能性,而這些行星可是遠得根本看不見的啊——它們如此遙遠,我們乘宇宙飛船去那裡也要花50萬年。他們能用射電望遠鏡捕捉到一絲一毫的輻射,而這種輻射是如此微弱,自開始採集(1951年)以來,所採集到的來自太陽系之外的全部能量,用卡爾·薩根的話來說:「還不到一片雪花落地時所產生的能量。」
總之,宇宙里沒有多少東西是天文學家發現不了的,只要他們願意。因此,想起為什麼在1978年之前還沒有人注意到冥王星有一顆衛星,這就更不可思議了。那年夏天,亞利桑那州弗拉格斯塔夫的美國海軍天文台有一位名叫詹姆斯·克里斯蒂的年輕改段侍天文學家,正在對冥王星的照片作例行審查,突然發現那裡有什麼東西——模模糊糊、不大確定的東西,反正肯定不是冥王星。他跟一位名叫羅伯特·哈靈頓的同事討論片刻以後下了結論:他觀察到的是顆衛星。它還不是一般的衛星。相對於那顆行星而言,它是太陽系裡最大的衛星。
這對冥王星的行星地位實際上是個打擊,而這個地位又從來沒有牢固過。原先認為,那顆衛星佔有的和冥王星佔有的是同一個空間。這意味著,冥王星比任何人想像的要小得多——比水星還要小。實際上,太陽系裡的七顆衛星,包括我們地球的衛星,都要比冥王星的衛星大。
此刻,你自然會問,為什麼發現我們自己太陽系裡的一顆衛星要花那麼長的時間。回答是:這跟天文學家把儀器對准什麼地方、他們的儀器旨在探測什麼東西有關系,也跟冥王星本身有關系。最重要的是他們把儀器對准什麼地方。用天文學家克拉克·查普曼的話來說:「大多數人認為,天文學家在夜間去天文台掃視天空。這是不真實的。世界上差不多所有的望遠鏡都旨在觀察遙遠天空中的極小東西,觀察一顆類星體,或尋找黑洞,或觀察一個遙遠的星系。惟一真正用來掃視天空的望遠鏡網路是由軍方設計和製造的。」
我們受了藝術燃喊家藝術表達的不良影響,以為圖像的清晰度很高,這在天文學里其實是不存在的。在克里斯蒂的照片上,冥王星暗淡無光,非常模糊——只是一片宇宙絨花——它的衛星並不像你會在美國《國家地理雜志》上看到的那種球體:背景很亮,非常浪漫,線條清晰,陪伴著冥王星;而只是小小的、極其模糊的一團。事實上,正是由於這種模糊,人們過了7年時間才再次見到那顆衛星,從而確認它的獨立存在。
克里斯蒂的發現有一點妙處:它發生在弗拉格斯塔夫,冥王星就是1930年在那裡首次發現的。這個天文學上的重大發現,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天文學家珀西瓦爾·洛厄爾。洛厄爾出生於波士頓一個最古老、最富裕的家族(就是那首關於波士頓是豆子和鱈魚故鄉的著名歌謠中提到的家族。歌詞中說,洛厄爾家族只跟卡伯特家族說話,卡伯特家族只跟上帝說話)。他捐贈了以他的名字冠名的著名天文台,但人們最不會忘記的是他這樣的看法:火星上到處是由勤勞的火星人修建的運河,用來積儲來自極地的水,以灌溉赤道附近那乾旱而又豐產的土地。
洛厄爾另一個令人不忘的看法是:在海王星以遠的某個地方,存在著未被發現的第九顆行星,他給它起名為行星X。洛厄爾的這種看法是基於他在天王星和海王星的軌道上發現的不規律的現象。於是,他把生命核吵的最後幾年致力於找到那顆氣態巨星。他斷定它就在那裡。不幸的是,他於1916年突然去世。至少在一定程度上,這是他的探索工作過於疲勞所致。洛厄爾的繼承人為了遺產爭吵不休,探索工作暫時擱置下來。然而,1929年,某種程度上是為了轉移對火星運河傳說的注意力(到那個時候,它已經成為一件非常令人難堪的事),洛厄爾天文台的負責人決定恢復探索,並為此從堪薩斯州請來了一位名叫克萊德·湯博的年輕人。
湯博沒有受過成為天文學家的專門訓練,但他既勤奮又聰明。經過一年的搜索以後,他在明亮的天空里終於看到了一個暗淡的光點:冥王星。這是個奇跡般的發現。這個發現更引人注目的是,它證明洛厄爾的觀測結果是錯誤的,雖然是可以理解的,洛厄爾曾根據這些觀測結果來預言海王星以遠的地方存在一顆行星。湯博馬上意識到,這顆新的行星根本不是像洛厄爾所認定的那樣是個巨大的氣球——但是,他或別人有關這顆新行星的性質所持的任何保留,在極其興奮之中很快就一掃而光。在那個容易激動的時代,差不多任何重大的新聞故事都會激起這種情緒。這是第一顆由美國人發現的行星。有人認為它其實只不過是遠方的一顆冰粒,但誰也不會被這種看法轉移視線。它被命名為冥王星,至少一定程度上是因為它的頭兩個字母是由洛厄爾姓名的首字母組成的交織字母。已經不在人世的洛厄爾到處被頌揚為一流的天才人物,而湯博在很大程度上已被人們忘得一干二凈,除了在研究行星的天文學家當中,他們往往對他懷有崇敬之情。
現在,有的天文學家繼續認為,冥王星之外也許還有行星X——一顆真正的龐然大物,也許有木星的10倍之大,只是它太遙遠,我們看不見。(它被照到的陽光太少,幾乎沒有反射的光。)他們認為,它不會是像木星或土星這樣的普通行星——它太遠,不可能是那個樣子;我們推測也許有7.2萬億公里之遠——而更會像一個沒有形成的太陽。宇宙中的大多數恆星體系都是成雙的(雙星體),這就使我們孤零零的太陽顯得有點兒怪。
至於冥王星本身,誰也不大清楚它有多大,是什麼組成的,有什麼樣的大氣,甚至它到底是個什麼東西。許多天文學家認為,它其實算不上是顆行星,而只是我們在銀河的廢墟帶(稱之為凱珀帶)發現的最大的物體。凱珀帶理論實際上是1930年由一位名叫F.G.倫納德的天文學家提出來的,他用這個名字來紀念一位在美國工作的荷蘭人傑勒德·凱珀。凱珀發展了這個理論。凱珀帶是所謂短命彗星的源泉——那種經常一閃而過的星星——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哈雷彗星。比較長命的彗星(其中有最近光顧的海爾一博普彗星和百武彗星)產生於遙遠得多的奧爾特雲,我們過一會兒就會談到這個問題。
冥王星的表現與別的行星很不一樣,這種看法肯定沒錯兒。它不但又小又模糊,而且它的運行方式變化不定,一個世紀以後誰也說不準冥王星到底會在哪裡。別的行星多少在同一平面上轉動,而冥王星的運行軌道(似乎)是傾斜的,不和別的行星處於同一平面,而是形成一個17度的角,猶如有人頭上瀟灑地歪戴著帽子。它的軌道很不規則,在它寂寞地繞太陽轉動的過程中,每一圈都在相當長的時間里比海王星距離我們更近。事實上,在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的大部分時間里,海王星實際上是太陽系裡離我們最遠的行星。只是到了1999年2月11日,冥王星才回到外側的軌道,此後它將在那裡停留228年的時間。
因此,如果冥王星真是一顆行星,那肯定是一顆很怪的行星。它很小,只有地球的四百分之一大。假如你把它蓋在美國上面,它還蓋不住美國本土48州的一半面積。光這一點就使它顯得極其反常,這說明,我們的行星系統是由4顆岩質的內行星、4顆氣態的外行星和1顆孤獨的小冰球組成的。而且,完全有理由認為,我們很快會在同一空間發現別的更大的冰球。接著,問題又來了。克里斯蒂發現冥王星的衛星以後,天文學家開始更加仔細地觀察宇宙的這一部分,截至2002年12月初止,又在天王星以外發現了600多個這類物體,其中一顆被命名為伐樓拿星,差不多和冥王星的衛星一般大小。天文學家現在認為,也許存在幾十億個這類物體。困難在於,它們當中有許多暗淡無光。一般來說,它們的反射度只有4%,大約相當於一塊木炭的反射度——當然,這些「木炭」是在60多億公里以外。
這到底有多遠?幾乎難以想像。你看,空間大得不得了——簡直大得不得了。出於了解和娛樂的目的,我們來想像一下,我們就要乘火箭飛行器進行旅行。我們不會走得太遠——只到我們自己太陽系的邊緣——不過,我們先要明白:空間是個多麼大的地方,我們占據的是個多麼小的部分。
哎呀,恐怕是壞消息,我們回不了家吃晚飯了。即使以光的速度(每秒30萬公里)前進,也要花7個小時才能到達冥王星。而且,我們當然無法以這種速度進行旅行。我們不得不以宇宙飛船的速度前進。這個速度就很慢了。任何人造物體所能達到的最高速度是「旅行者1號」和「旅行者2號」宇宙飛船的速度,它們現在正以每小時5.6萬公里的速度飛離我們。
當時(1977年8月和9月)之所以發射「旅行者」號飛船,是因為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排成了一條直線,這種現象每隔175年才發生一次。這就使得兩艘「旅行者」號飛船能夠利用「引力幫助」技術,以一種宇宙甩鞭的形式,被從一顆氣態巨星連續甩到下一顆氣態巨星。即使這樣,它們也要花9年時間才能到達天王星,要花12年時間才能越過冥王星的軌道。好的消息是,要是我們等到2006年1月(這是美國國家航空和航天局暫定向冥王星發射「新地平線」號宇宙飛船的時間),我們就可以利用有利的木星定位法,加上一些先進的技術,只用10年左右的時間便能抵達那裡——雖然再次回到家裡恐怕要花上相當長的時間。無論如何,這是一次漫長的旅行。
你可能首先意識到,空間這個名字起得極其恰當,空間是個平淡無奇的地方。在幾萬億公里范圍內,最充滿生氣的要算我們的太陽系,而所有可看得見的東西——太陽、行星及其衛星、小行星帶的上億塊翻滾的岩石、彗星和別的各種飄浮的碎石——僅僅充滿不足現有空間的萬億分之一。你還很快意識到,你所見到的太陽系圖是根本不按比例製作的。在教室里的大多數圖上,行星們一顆挨著一顆,相距很近——在許多插圖里,外側巨星的影子實際上落在彼此身上——但是,為了把所有的行星畫在同一張紙上,這種騙術也是必不可少的。海王星其實不是在土星以外一點兒,而是在土星以外很遠的地方——它離土星的距離比土星離我們的距離還要遠5倍。它在外面那麼遙遠的地方,接受的陽光只有土星的3%。
實際上,距離是那麼遙遠,無論如何不可能按比例來畫太陽系圖。即使你在教科書里增加許許多多折頁,或者使用長得不得了的標語紙,你也無法接近這個比例。在一張成比例的太陽系圖上,如果將地球的直徑縮小到大約一粒豆子的直徑,土星便會在300多米以外,冥王星會在2.5公里外的遠處(約為一個細菌的大小,因此你怎麼也看不見它)。按照同樣的比例,離我們最近的恆星比鄰星會在1.6萬公里以外。即使你把一切都加以縮小,使土星像英文的句點那麼小,冥王星不超過分子的個兒,那麼冥王星依然在10多米以外。
所以,太陽系確實是巨大的。當我們抵達冥王星的時候,我們已經走得那麼遙遠,太陽——我們那暖暖和和、曬黑我們皮膚、賦予我們生命的親愛的太陽——已經縮小到了針尖大小。它比一顆明亮的恆星大不了多少。在這樣冷清清的空間里,你會開始理解,為什麼即使是最重要的物體——比如冥王星的衛星——也逃過了人們的注意力。在這方面,絕不只是冥王星。在「旅行者」號探險之前,人們以為海王星只有兩顆衛星,「旅行者」號又發現了6顆。在我小時候,人們以為太陽系只有30顆衛星。現在的衛星總數至少已經達到90顆,其中起碼三分之一是在剛剛過去的10年裡發現的。在考慮整個宇宙的時候,你當然需要記住,我們其實還不知道我們太陽系的家底。
現在,當我們飛越冥王星的時候,你會注意到另一件事:我們在飛越冥王星。要是你查一查旅行計劃,你會明白這次旅行的目的地是我們太陽系的邊緣,我們恐怕還沒有到達。冥王星也許是標在教室掛圖上的最後一個物體,但太陽系並不到此為止。實際上,離終點還遠著呢。要到達太陽系的邊緣,我們非得穿過奧爾特雲,那是個彗星飄游的茫茫天際。而我們——我為此感到很遺憾——還要再花1萬年時間才能抵達奧爾特雲。冥王星遠不是太陽系外緣的標志,就像教室里的掛圖上隨便暗示的那樣,它僅僅是在五萬分之一路程的地方。
當然,我們沒有打算去做這樣一次旅行。做一次38.6萬公里遠的月球旅行,對我們來說依然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老布希總統曾一時頭腦發昏,提出要執行一次去火星的載人任務,但後來不了了之。有人估計,這要花費4500億美元,最後很可能落個全體乘員命歸黃泉的結局(他們無法遮擋高能的太陽粒子,DNA會被撕得粉碎)。
根據我們目前掌握的知識和理智的想像,任何人都絕對不會前往我們自己太陽系的邊緣——永遠不會。實在太遙遠了。事實上,即便使用哈勃望遠鏡,我們也看不到奧爾特雲,因此我們實際上不知道它在那裡。它的存在是可能的,但完全是假設的。
關於奧爾特雲,有把握的只能說到這種程度:它始於冥王星以外,向宇宙里伸展大約兩光年。太陽系裡的基本計量單位是天文單位(Au),代表太陽和地球之間的平均距離。冥王星距離我們大約40個天文單位,奧爾特雲的中心離我們大約5萬個天文單位。一句話,它非常遙遠。
但是,我們再作一次假設:我們已經到達奧爾特雲。你首先注意到的是,這里非常寧靜。現在,我們離哪個地方都非常遙遠——離我們自己的太陽那麼遙遠,它甚至算不上是天空里最明亮的星星。想一想啊,遠處那個不停閃爍的亮點是那麼微小,卻有足夠的引力拖住所有這些彗星,這真是不可思議。這種引力並不很強,因此這些彗星只是很壯觀地慢慢移動,速度大約僅為每小時354公里。由於引力的細微攝動——也許是由於一顆路過的恆星,在這些孤獨的彗星中,不時會有一顆被推出正常軌道。有時候,它們被彈進空盪盪的空間,再也沒有蹤影。但是,有時候它們會進入圍繞太陽的漫長軌道。每年大約有三四顆這類彗星,即所謂的長命彗星,從太陽系裡側行通過。這些迷途的訪客只是偶然會撞上堅硬的東西,比如地球。這就是我們現在到這里來的道理——因為我們見到的那顆彗星剛剛開始朝著太陽系的中央經歷漫長的墜落過程。在這么多的地方中,它的方向偏偏是艾奧瓦州的曼森。它要花很長時間才能抵達那裡——至少三四百萬年——因此我們先把它擱置一下,到本書快要結束時再來討論它。
這就是你所在的太陽系。太陽系之外還有別的什麼?哎呀,也許什麼也沒有,也許有很多東西,這取決於你怎麼看這個問題。
從短期來說,什麼也沒有。人類創造的最完美的真空,都不如星際空間那樣空空盪盪。那裡有大量的這種「空空盪盪」,直到你抵達下一個「有點東西」。宇宙里我們最近的鄰居是比鄰星,它是那個三星雲團的組成部分,名叫α星,位於4.3光年以外,這在星系用語中只是微不足道的一點時間,但仍然要比去月球旅行遠1億倍。乘宇宙飛船去那裡,至少要花25000年;即使你真的做這次旅行,你仍然到不了任何地方,只會看到茫茫空間的中央懸著一簇寂寞的星星。若要抵達下一個有意義的陸標天狼星,還有4.6光年的行程。因此,如果你想要以「越星」的方式穿越宇宙的話,情況就會是這樣。即使抵達我們自己銀河系的中心,也要花上比我們作為人的存在長得多的時間。
我再來重復一遍,空間是巨大的。恆星之間的平均距離超過30萬億公里。即使以接近於光的速度去那裡,這對任何想去旅行的個人來說都是極富挑戰性的距離。當然,為了逗樂,外星人有可能旅行幾十億公里來到威爾特郡種植莊稼,或者來到亞利桑那州哪一條人跡稀少的路上,把行駛中的小卡車上的哪個可憐蟲嚇得魂飛魄散,但這種事似乎永遠不會發生。
不過,從統計角度來看,外層空間存在有思想的生物的可能性還是很大。誰也不清楚銀河系裡有多少顆恆星——估計有1000億顆到4000億顆——而銀河系只是大約1400億個星系之一,其中許多比我們的銀河系還要大。20世紀60年代,康奈爾大學的一位名叫弗蘭克·德雷克的教授為這么巨大的數字所振奮,根據一系列不斷縮小的概率,想出了一個著名的方程式,旨在計算宇宙中存在高級生命的可能性。
按照德雷克的方程式,你把宇宙某個部分的恆星數除以可能擁有行星系的恆星數;再用那個商除以理論上能夠存在生命的行星系數;再用那個商除以已經出現生命,而且生命提高到了有智力的狀態的行星系數;如此等等。每這樣除一次,那個數字就大大縮小——然而,即使以最保守的輸入,僅在銀河系裡,得出的高等文明社會的數字也總是在幾百萬個。
這種看法多麼有意思,多麼激動人心。我們也許只是幾百萬個高等文明社會中的一個。不幸的是,空間浩瀚,據測算,任何兩個文明社會之間的平均距離至少在200光年。為了讓你有個清楚的概念,光這么說還不行,還要作更多的解釋。首先,這意味著,即使那些生物知道我們在這里,而且能從望遠鏡里看到我們,他們所看到的也只是200年以前離開地球的光。因此,他們看到的不是你和我。他們看到的是法國大革命、托馬斯·傑斐遜以及穿長絲襪、戴假發套的人——是不懂得什麼是原子或什麼是基因的人,是用一塊毛皮摩擦琥珀棒生電、認為這挺好玩的人。我們收到這些觀察者發來的電文,很可能以「親愛的大人」開頭,祝賀我們牽著駿馬,能夠熟練地使用鯨油。200光年是如此遙遠的距離,我們簡直無法想像。
因此,即使我們其實並不孤單,實際上我們還是很孤單。卡爾·薩根推算,宇宙里的行星可能多達100萬億億顆——這個數字遠遠超出我們的想像力。但是,同樣超出我們想像力的,是它們所散落的宇宙的范圍。「要是我們被隨意塞進宇宙,」薩根寫道,「你在一顆行星上或靠近一顆行星的可能性不足十億億億億分之一(即10-33)。世界是很寶貴的。」
因此,這也許是好消息:1999年2月,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正式裁定,冥王星是一顆行星。宇宙是個又大又寂寞的地方。我們能有多少個鄰居就要多少個鄰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