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2020年初中地理教案優秀範文集錦
教師在教學可以運用圖片展示學生熟悉的地理問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出問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慾。以下是我整理的初中地理教案範文,希望可以提供給大家進行參考和借鑒。
初中地理教案範文一
地理是初一學生剛接觸的新學科,在教學中是通過大量的幻燈圖片,從學生接觸到的地理知識或地理現象入手,使學生直觀的感知地理首卜散,引導學生認識地理,親近地理,進而熱愛地理。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並初步知道學習的方法,就是我這節課的主要目的。
本節課分三大模塊來進行:
一、「什麼是地理」。
「天有日月星辰謂之文,地有山川陵谷謂之理」我國東漢王允對天文、地理有深入的研究。在西方,地理的意思是「大地的記述」。
教學中,我運用多媒體播放我們居住的地球以及學生感興趣的圖片,對地理的概念有了一定的印象。
地理學: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環境中各種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以及它們之間相互關系的學科的科學。它包括自然地理:如地貌、地質、天文、水文、氣候、土壤等;人文地理:如人口、人種、宗教、城市、經濟等合作探究:談談我們身邊的地理
二、「為什麼要學地理」?
(一)解開地理之「謎」
運用圖片展示學生熟悉的地理問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出問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想一想:你還知道哪些地理問題?
(二)地理與日常生活
教學中從吃穿住行等方面入手,展示地理與生弊歷活息息相關,引導學生學習身邊的地理知識。
合作探究:我國南方、北方居民的主食有何不同?為什麼?
(三)地理與生產建設
主要從農業生產、工業生產等入手,重點列舉了歐洲發達者氏的國家「荷蘭的風車」,讓學生認識到地理環境對荷蘭農牧業的影響。
想一想:建設服裝廠、乳品加工廠該如何選址?
(四)地理與風土人情
展示大量的地理圖片,從服飾、體育活動等入手觀看不同地區的風俗活動。在授課時,我以「阿拉伯服飾」為重點,分析服飾與地理環境的關系。學生對千姿百態的風土人情非常感興趣,老師引導學生學好地理能更好的做到「入鄉隨俗」。
三、「怎樣學習地理」
地理是初中階段的一門重要學科,對學生提出必要的學習要求:
1、課前:准備好《地理課本》、《地理填充圖冊》、《地理圖冊》。
2、課堂上:
(1)會聽,根據預習情況有針對性的聽講,聽重點、難點。
(2)會看,看地圖是學習地理的基本途徑,養成「一手書一手圖」的習慣
(3)會記:對重點知識做好標記,同時也要做好筆記。
3、課下:及時復習所學知識,認真完成作業。
初中地理教案範文二
對於剛剛從小學走上初中的學生來講,上好初中地理第一課對學生的來講就更為重要。是為學生從小學階段向中學階段轉換而設置的銜接課。通過給學生講解有趣的地理現象和人地關系方面的地理趣味知識,以增強學生對地理學科的重新認識,提高學生上好地理課的自覺性,使學生逐步養成熱愛地理科學、鑽研地理科學的良好風氣。
以疑激趣
教學片段一:(同步展示圖片)——
教師問:西亞的沙烏地阿拉伯,人們把旅店的床位安排在屋頂上,大家說為什麼呀?
學生1:他們那地方很窮,修不起房子。
學生2:不對,沙烏地阿拉伯很富裕,石油資源非常豐富,所以不可能是因為窮。
學生3;老師,是不是因為那地方環境優美,住在屋頂可以盡情地欣賞周圍的風光,站的高,看的遠。
學生4:不對,那晚上就不怕冷?也不怕下雨?
老師:同學們,要想搞清楚原因,就的好好學習地理,學好了你的知識自然就豐富起來了,你就能解釋了這些奇怪的現象。
學生們:老師,我們現在就很想知道沙烏地阿拉伯為什麼把床位安排在屋頂上?
老師:好吧,請同學們看地圖,沙烏地阿拉伯位於熱帶、__帶地區,終年氣溫很高;氣候乾旱,很少下雨,可謂「滴水貴如油」,人們把床位安排在屋頂上,沒有被雨淋濕的後顧之憂,這是與當地氣候條件相適應的一種特殊的人文景觀。
學生們:啊?原來如此呀!
教學片段二:——
老師問:來自非洲東部高原地區的運動員經常能取得好成績的原因是什麼?
學生1;他們沒有鞋子穿,已經練出了赤腳走路,所以跑起來快。
學生2:不對,沒有鞋子穿與跑的快沒有關系。
學生3:可能是因為他們經常追趕野獸練出來的。
學生4:是不是因為他們經常沒有水喝,鍛煉出了忍飢挨餓的本領,在跑步中不覺得渴、餓。
老師:大家思維很活躍,老師感到很是欣慰,不過,你們說的還是沒有科學的依據,要想弄清楚原因,大家就的學好地理。現在我就給大家講為什麼。請看圖,非洲東部是高原地區,高原地區由於地勢高,大氣中含氧量相對較低,長期生活在高原地區的人,適應了缺氧的環境,中長跑運動員需要有較強的有氧耐力和無氧耐力,而來自高原地區的人,無氧耐力具有優勢,比較適合中長跑運動,這也是來自東非高原的運動員取得好成績的一個重要原因。
教師:通過探究一些問題,同學們,你們說,學習地理這門課好不好呀?有趣沒趣呀?
學生:好,很有趣。
評析:
教師提出了一些的問題抓住學生好奇的心理特點,以疑激趣使學生形成對地理的好奇心和興趣,激發探究地理問題的動機,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和審美情趣。同時,老師讓學生先七嘴八舌地發言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以談話、聊天的形式來和學生對話,體現了師生關系民主、融洽。也很符合《地理新課程標准》中學習「學習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的理念。
引導學生明白學習地理的方法
教學片段:
教師問:同學們,既然地理課能讓我們內知道很多道理,那麼如何才能學好地理課呢?
學生1:做好課前預習
學生2:及時做作業和復習
學生3:上課認真聽講,不說小話、不做與課堂無關的事情。
學生4:要有堅持不懈的毅力,不能三天打魚,兩日曬網。
教師;如果你想了解一些地方或者了解一些地理現象,你還的必須首先知道它們在地球的什麼地方,然後才能進一步去分析產生一些現象的原因,對不對呀?
學生們:對
學生5:老師,像我國南方為什麼就熱,北方為什麼就冷,這要看地圖才能分析出來。
學生6:為什麼俄羅斯的東部地區人煙稀少,這也的看地圖就能分析出來。
學生7:如果不看地圖,我們就不知道西藏在什麼地方,美國在什麼地方。
教師:同學們分析的很對,學習地理離開了地圖,就等與空中樓閣,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教師:要想學好地理的確需要大家做好課前語系、課後復習、上課認真聽講,你們說的這些道理是學習每一門課程所要求的做到的地理學科除了要求做到以上幾方面以外,我們還得重視學會讀圖,提高讀圖、識圖能力。
評析:
長期以來,所有的課程的學習都好似教師講,學生聽,滿堂灌,一言堂,根本沒有學生發言的權利,以上對話就徹底打破了傳統的學習方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課堂充滿了民主的氣氛,從對話中也能感到學生的認識問題的能力還是很強的,那種把學生看成什麼也不知道的陳舊的觀念在這里盪然無存。
案例反思:
本課以「聊天」、「談話」的方式,與學生共同研討地理與生活的關系,盡量從學生的經驗出發,遵循從感性認識開始,然後再上升到理性認識。盡量利用創設學生熟悉的學習環境,使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積極思維、積極發言,學習有興趣。堅持了「以學生的活動為主,教師講述為輔,學生的思維在前馬腳市的點撥在、評價在後」的原則,使學生樹立起了自主學習的意識。
初中地理教案範文三
一、分析本課在地理教學中的位置
本節課放在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初級中學教科書第一冊的第一節,是為學生從小學階段向中學階段轉換而設置的銜接課。通過給學生講解有趣的地理現象和人地關系方面的地理趣味知識,以增強學生對地理學科的重新認識,提高學生上好地理課的自覺性,使學生逐步養成熱愛地理科學、鑽研地理科學的良好風氣。
二、分析教學對象
學生由小學升入初中,由於環境的巨大變化,往往給心理上造成了不適應。為了扭轉這種情況,除社會、家庭、學校採取一系列針對性的措施外,作為地理教師也應從心理學、教育學、地理教學法上入手,從這節課開始就使學生認識地理與社會環境的關系,教育他們認識地理在國民經濟建設中的巨大作用。
三、分析教材內容
1.教學目標:①使學生了解學習地理的內容和意義,從而激發學生主動學習地理的強烈__和興趣。②引導學生懂得學習地理課的方法,為學生學好地理課指出正確的途徑。
2.知識結構(如下表)
3.教學重點介紹學習地理的內容和學習方法。
4.教學難點教師要用「磁性效應」強烈地吸引住學生,使學生有效地掌握學習地理的方法。
5.教學思路①採用提問、講解、讀課文等綜合方法,啟發學生積極思維。告訴學生,學習地理與人們生活的關系,培養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②通過「想一想」,利用彩__片、地圖冊、電化教學等教學方法,演示一些有趣的地理現象,讓學生初步掌握從5個方面思考的學習地理方法。③課後組織課外地理興趣小組。從課外閱讀、看電視、看電影、聽廣播中增加地理知識的學習。辦地理小專刊、黑板報。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地理課外興趣小組。
6.課程類型閱讀欣賞課。
7.課時安排1課時
8.教具准備①自製本課知識結構圖。②自製學習地理五步法圖表(貼在教室)。③收集有趣的地理知識圖片2~3張。
9.學具准備課本、地圖冊、填充圖、紅藍鉛筆。
10.組織教學(3分鍾)
四、教學過程
教師用信任的目光,將學生看一遍,然後充滿__地向學生講道:「寧靜的夜晚,我們看到天空密密麻麻的星星,它們每一個都像地球一樣,甚至比地球大得多,滿天的星星組成了龐大的銀行系,銀河系外面還有更大的河外星系。地球僅是銀河系內的一個成員,太陽系裡的一顆行星。如果說,河外星系就像我們的學校,銀河系就像我們的班級,太陽系則是班上一個小組,地球就是我自己」。我們今天就學習地理課第一節『學習地理認識人類之家』板書課題。
2.講授新課①為什麼要學習地理(13分鍾)我們生活在地球上,但對地球的真正面目還認識不清楚。例如,我國「現代地殼運動和地球動力學研究」測量出我國大陸每年向東偏南運動8毫米;科學家預言地球軌道正面臨隕石進入的高峰期,美國科學家自1994年開始利用衛星控測隕石突破大氣層後的軌跡;我們附近的小造紙廠給我們環境造成的嚴重污染。這些問題都是地理課中要研究的問題。教科書中講了7個地理學中學生們最感興趣的問題,同學們分成小組討論一下,就可以對這些問題作出正確的回答。
教師板書7個問題將在地理課本中的那些章節詳細講解:地球運動──氣候──地形──地殼運動──資源的利用及工農業生產──人口分布──環境保護等章節。
教師小結:地理課的內容遠比這些問題廣闊的多,中國的、外國的、本地的,同學們在初中、高中、大學的地理專業學習的內容都有很大差別,學習研究的目的都是了解認識人類之家,讓人們在地球上生活得更好。
②看彩圖,想一想我們生活中的地理知識(8分鍾)
引導學生看彩圖:火山噴發
東方明珠香港圖片
初中地圖冊
讓學生想一想:舉例說明地理知識在我們生活中的用途。「旅行、書報、看電視、天氣預報、築路、治理環境等等」
③怎樣學好地理(13分鍾)教師將學好地理應思考的5個方面貼在黑板上引導講解。學習什麼內容──在什麼地方──是什麼原因──同人類有什麼關系──用什麼方法處理好人類同自然環境的關系。
學會閱讀地圖,掌握繪制地理圖表的技能,初步形成觀察自然和社會環境的能力。
引導組織地理課外活動,積極參加課外活動小組,辦地理小專刊,收集地理自然景觀圖片等,以豐富自己的地理知識和才智,啟發探索大自然的奧秘和興趣。
④地理小游戲(3分鍾)話說世界稀奇事。活動內容始終圍繞地理題材,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3.課後小結(5分鍾)
講地理科學的發展前景。培養熱愛「人類之家,建設人類之家──地球」的遠大情懷。
B. 初一地理《地球的運動》教案設計大全
地球上許多自然現象同地球在宇宙中的空間位置,特別是同太陽的空間位置分不開。接下來是我為大家整理的初一地理《地球的運動》教案設計大全,希望大家喜歡!
初一地理《地球的運動》教案設計大全一
教學設計 個性化審閱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理解地球自轉、公轉的方向、周期,及產生的地理現象,知道五帶界線、范圍及光照情況。
2.過程與 方法 :
通過運用地球運動儀演示,說明地球自轉公轉特點,及產生的地理現象。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了解地球是不斷運動著的,地球上許多地理現象都與地球運動有關,從而樹立唯物論和無神論觀點。
教學重點
1.地球自轉和公轉的定義、方向、周期和地理意義。
2.二分二至日太陽照射情況的差異。
3.五帶的劃分及特徵。
教學難點
1.由於地球的自轉所產生的地方時差。
2.二分二至日太陽照射情況的差異。
3.四季的形成。
教具
地球儀若干、手電筒若干、地圖冊、自製地球自轉儀
教學方法
講授法、演示法、啟發式教學法
課時安排
2~3課時。
建議第1課時講地球的自轉及地理意義、公轉的方向和周期;
第2課時講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
第3課時復習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講五帶的劃分。
教學設計
第1課時
(新課導入)
日月星辰的東升西落、寒來暑往的四季變化,是我們非常熟悉的自然現象。那麼大家知道這些現象的形成原因嗎?學習本節內容後,同學們就能找到答案了。
第二節地球的運動(板書)
活動1 請一名同學讀教材P9閱讀材料「是天轉還是地轉?」
問:這段材料說明了什麼?請談談你的感想?(同學回答)
教師:請同學們記住這位偉大的科學家——哥白尼,學習他勇敢的科學精神
活動2 (布置自學內容)請同學自讀教材關於地球自轉內容,完成下列內容(教師在學生閱讀時板書以下內容)
(說明:自轉相關概念簡單,學生可以自行歸納,橫線不板書)
初一地理《地球的運動》教案設計大全二
基本信息 課題 人教版七年級第一章第二節地球的運動 作者及工作單位 江西省德興市實驗學校:應站吉 教材分析 1.本節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地球和地球儀,本節課的地球的運動則體現了事物是運動的哲學原理,更是第三章中的氣溫的變化與分布的基本地理原理之一;
2.本節的知識點有二個:地球的自轉及其產生的地理現象;地球的公轉及其產生的地理現象。 學情分析 1.學生讀圖能力、綜合分析及概括能力不強,空間 想像力 也不夠豐富。
2.通過觀察地球的自轉和公轉 總結 出地球運動的性質及其產生的地理現象,符合學生由到抽象的認知規律。
3.地理環境對人類的影響——人地關系學生很難分析全面。 教學目標 1、掌握地球運動兩種形式的概念及特點;
2、理解地球自運動分別產生的地理現象;
3、初形成對地球運動的好奇心和探索心理,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教學重點和難點 1、地球自轉和公轉的定義、方向、周期和地理意義;
2、二分二至日太陽照射情況的差異;
3、五帶的劃分及特徵
難點:由於地球的自轉所產生的地方時差和晝夜更替;二分二至日太陽照射的差異;四季的形成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預設學生行為 設計意圖 引言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地球和地球儀》,知道地球的形狀,那麼地球的運動狀態如何?又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什麼影響呢?這節課我們就來共同探討這些問題 導入 顯示誇父逐日的圖片
引導學生讀出北半球中的季節差異及太陽的東升落 1、講 神話 故事
2、認識誇父逐日中體現出來的地球運動現象 神話故事提高學習興趣,並激發學生的探知欲 自學 出示地球運動兩種形式的表格 閱讀課本第11——14頁,完成地球的兩種運動形式對比 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地球的自轉 出示地球的自轉及晨昏線圖,引導分析地球自轉的性質及其產生的地理現象
提醒:晨昏線不一定經過南北兩極 觀察地球自轉,歸納出自轉的定義及其性質;
觀察晨昏線,小組探討出自轉產生的晝夜更替 觀察能力及分析歸納能力的培養
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學習意識 理論歸納 歸納由上兩個環節中觀察得出的理論 做筆記 提升理論素質 能力拓展一 出示南、北兩極的俯視圖 辨別南、北兩極的地球自轉情況
歸納:南順北逆 觀察能力及分析歸納能力的培養 過度:地球除了繞地軸自轉外,還會與 其它 七個行星一起繞著太陽公轉 地球的公轉 出示地球在太陽系中的位置及二分二至直射點圖,引導分析地球公轉的性質及其產生的地理現象
「日心說」的意義 觀察地球公轉得出公轉的性質;
觀察二分二至圖,完成太陽直射點位置表格 觀察能力及分析歸納能力的培養
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學習意識 理論歸納 歸納由上兩個環節中觀察得出的理論 做筆記 提升理論素質 能力拓展二 引導學生分析太陽直射的移動規律及各時間段北半球的晝夜分布情況 觀察四季變化,太陽直射點的變化;
小組合作得出各時間段北半球晝夜長短的變化 觀察能力及分析綜合能力的培養 南北回歸線 展示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引導南北回歸線的地理意義 觀察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總結南北回歸線的意義 觀察能力及分析歸納能力的培養 五帶的劃分 引導學生分析熱量的分布 觀察得出地球的五個溫度帶 觀察能力的培養 小結 利用表格,完成對本課的小結;引導學生分析誇父逐日故事中的地理現象發生的地理原理 准確地完成表格內容;
分析神話故事中的地理現象:季節變化和太陽的東升西落 運用知識能力的培養 課堂鞏固 公轉方向及二分二至的標注;二分二至太陽直射點的位置;晝夜長短在實際生活中的判定 標注公轉方向
標注二分二至
初一地理《地球的運動》教案設計大全三
教學准備
1. 教學目標
1.運用自製教具演示地球公轉,獲得對公轉特點的認識。
2.在正確演示地球公轉中觀察,並結合公轉示意圖和生活體驗,比較分析北半球二分二至日時的晝夜長短、太陽照射情況的差異,理解四季的變化。
3.了解地球五帶的劃分依據、范圍及地理特徵。
2.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1.學會模擬演示地球的公轉運動,在參與演示工程中認識並理解地球的公轉。
2.能夠用四季更替和不同緯度地區熱量的差異等地理現象說明地球的公轉。
難點:
能使用自製學具模擬演示地球的公轉運動,並列表說出二分、二至時太陽直射點的位置及當地的晝夜長短狀況,感悟當地不同季節獲得熱量多少的不同。
3. 教學用具
課件
4. 標簽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課件展示:視頻(鄒城四季景觀)
講述:短短的視頻讓我們感受到了鄒城春夏秋冬不一樣的美麗,四季的變化讓我們的生活多姿多彩,那麼產生四季變化的原因是什麼呢?今天我們一起走進地理課堂探討地球公轉的奧秘。
新授課:
第一模塊:觀察與發現—地球公轉的基本特點
1、觀察地球的公轉運動,結合課本16頁文字,快速完成多媒體展示的問題:
?學生回答問題以上問題。教師強調:地球公轉的方向自西向東(逆時針),公轉姿態:地軸傾斜,北端始終指向北極星附近,方向保持不變。(教師邊講解,邊演示。)
2、用教具演示地球的公轉運動。第一步:介紹教具;第二步:擺位置;第三步:學生自主演示;第四步:糾錯;第五步:學生示範演示。
?第二模塊:演示與記錄---比較分析二分二至時陽光直射點的差異
1、地球在公轉時,它總是傾斜著身子,這就導致了太陽直射點發生移動,那麼它會在哪個范圍內移動呢?同學們再次演示地球的公轉,讓地球儀停在 春分 、 夏至 、 秋分 、 冬至 的位置,注意觀察太陽分別直射哪條緯線?把觀察結果記錄下來。
?2、學生匯報演示觀察結果。教師完整演示一遍地球在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的位置時陽光的直射點。教師邊演示邊講解。講述:北半球春分時,陽光直射赤道;過了春分,太陽直射點開始向北移動,到夏至日,陽光直射在北回歸線,這一天陽光直射點到達了它在地球上的最北界限(23.5°N)因為過了這一天,太陽就該回頭向南移動,所以我們把23.5°N稱為北回歸線;秋分時,陽光再次直射赤道;過了秋分,太陽直射點開始向南移動,到冬至日,陽光直射在南回歸線,這一天陽光直射點到達了它在地球上的最南界限(23.5°S)因為過了這一天,太陽就該回頭向北移動,所以我們把23.5°S稱為南回歸線;第二年的春分時陽光又直射赤道,地球公轉一周就結束了。
3、隨著地球公轉一周,你能發現太陽直射點在哪兩條緯線之間往返移動呢?(生答)
?第三模塊:探索與發現---明白四季產生的原因
(一)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規律
1、太陽直射點的回歸移動,使地球上產生了很多地理現象;比如貝貝發現自己的影子在夏季、冬季時不一樣,為什麼呢?影子的長短與什麼有關系呢?我們聯系一下我們的生活,一天中,你的影子什麼時候最長(早晨、正午)?(生答);什麼時候最短(早晨、正午)?(生答);一天中,什麼時候太陽高度最高(早晨、正午)?(生答);什麼時候太陽高度最低(早晨、正午)?(生答);結合圖片,說出影子的長短與什麼有關系?(生答);
?2、同理,一年中正午太陽高度是如何變化的?咱們以北半球的A地為例,這次的觀察點是:A地正午太陽高度隨陽光直射點移動是如何變化的?教師演示動畫,學生觀察,完成表格中的內容。
?整理:一年中北半球:夏至日太陽高度最高—影子最短
冬至日太陽高度最低—影子最長
初一地理《地球的運動》教案設計大全四
第一章地球和地圖
第二節《地球的運動》教學設計(第2課時)
個案設計 個性化修改 教學設計
第2課時
復習導入
(復習自轉的相關知識,內容略)
講授新課
教師:地球在自轉的同時,還圍繞太陽不停地公轉。
二、地球的公轉(板書)
活動1請同學自讀教材關於地球公轉內容,完成下列內容
(教師在學生閱讀時板書以下內容)
二、地球的公轉(板書)
1.方向:自西向東(逆時針)
2.周期:一年
3.公轉中心之一:太陽
4.軌道:近似圓形的橢圓
結合圖1.19地球公轉示意圖
教師演示1:地球的公轉(充分利用地球儀、電筒等材料。演示時務必注意地軸的傾斜方向),請同學們認真觀察並思考:
1.地球繞什麼在公轉?地球公轉的方向是什麼?(太陽。自西向東)(學生回答,教師略作歸納,並講述公轉的周期)
2.地球在公轉的過程中地軸是傾斜的還是豎直的?地軸指向是否發生了變化?(傾斜的。沒有)
(板書)5.特徵:a、地軸與公轉軌道夾角66.5度
b、地軸的北極總指向北極星附近
教師演示2:教師在講台上擺好地球的「二分二至日」的四個位置,將自製的十字光源放在四個地球位置中間,觀察太陽直射情況。
學生與老師一起畫出地球公轉示意圖,邊討論邊填表格。
節氣
日期
太陽直射的緯度
北半球晝夜長短
獲得太陽光熱
冬至
12.22前後
23.5°S
白天最短,夜晚最長
最少
春分
3.21前後
0°
一樣長
一樣多
夏至
6.22前後
23.5°N
白天最長,夜晚最短
最多
秋分
9.23前後
0°
一樣長
一樣多
(板書)6.產生現象:四季變化
(說明:「二分二至」是初中地理學生時的難點,教師演示時一定注意地軸傾斜角度及方向,並邊演示邊畫圖,注意分解難點)
活動2請2名學生上講台,用自己的腦袋當太陽和地球,根據自己的理解演示「地球公轉」。
(設計說明:讓學生在表演中體驗地球公轉的真實狀態,為理解地球公轉特徵打基礎。歷屆教學證明,這個活動學生非常喜歡,記憶深刻。哈……這絕對是本節課的亮點。)
初一地理《地球的運動》教案設計大全相關 文章 :
1. 7年級地理教案:地球的運動
2. 初中一年級地理地球的運動教案
3.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儀》教案大全
4. 初一地理地球的運動及答案
5. 初一地理地球運動知識點總結
6. 2020初一地理的教學計劃
7. 2020初一地理學課上冊的教學工作計劃
8. 2020初一地理的教學工作計劃5篇
9. 地球運動的知識點總結 地理地球運動的知識點
C. 如何進行地理教學設計
過去,我們稱之為「備課」,而如今叫「教學設計」。它們之間不僅是名稱的變換,而其本質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那麼,如何為初中地理進行有效的教學設計呢? 一、教學設計的出發點 1、地理教學設計的課程理念 過去,我們教學地理緊緊圍繞教材知識、地圖表格、地球儀等,以及幾年來電子信息、電子備課等多種手段。在地理課上,老師們取得了顯著的成績,獲得了豐碩的成果、奪得了輝煌的成功。這一點,人人皆知,不可否認。然而,在構建和諧社會的今天,新課程.新課改的思想已深入人心,這大大促進了地理教育者進行地理改革的積極性,使得越來越多的地理教師一心一意地投身到地理教育教學的實踐活動中來。他們對地理的教育教學探討得越來越深刻、越來越全面。他們一致認為:地理的教育教學要開啟學生智力,發展學生思維;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生發展有用的地理;培養現代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滿足學生學習需要。對這些有著強烈的時代感、責任感、急迫感的教育新理念,我們必須加以重視。 2、地理教學設計的基本特徵(1)教學設計的理論基礎是教學理論、學習理論和傳播理論。(2)教學設計是解決教學問題的科學方法。(3)教學設計是操作和規劃教學活動的程序和過程。(4)教學設計是以反饋評價對教學效果進行價值判斷。(5)教學設計是一門理論和實踐兼備的應用性學科。 3、地理教學設計的教學目標 教學設計是指運用相關理論和系統方法,對參與教學活動的諸多要素所進行的一種分析和策劃的過程,是在教學活動開始之前,對教學的預謀和籌劃,是對「教什麼」和「如何教」的一種操作方案,它先從「教什麼」入手,對學習者,學習目標,學習內容等進行分析,然後從「怎麼教」入手,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運用恰當的媒體,對教學績效做出評價,以確保教學和學習獲得成功。 二、地理教學的基本內容和設計過程 1、地理教學的基本內容(1)分析教學需求,確定教學目標,即教學目標設計。 (2)設計教學策略,即教學策略設計。(3)進行教學評價,即教學評價設計。 2、地理教學的設計過程(一)教學內容分析 教學內容的分析是進行課堂教學策略設計的一個重要環節。它將影響教師對教材的把握,直接影響對學習水平的確定和教學目標、學習目標的陳述,以及教學媒體的選擇和使用效果等等以後各個環節。(二)教學目標的確定 目標是教師和學生從事教學活動的指南和出發點,是教學活動過程中所的依據,同時也是評價教與學活動的依據。教與學的目標是影響教學策略的制定和選擇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制約教學策略的關鍵。教學策略是否有效,一般是以能否實現教學目標和學習目標為標準的。 (三)教學設計的理論指導 教學策略的設計、選擇與實施的各個階段,不可能離開理論的指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每一個有意識、有目的的行為的背後,必然會有相應的理論或原則作為指導,有時是在不自覺的情況下發生的。(四)了解實際環境條件 為了使教學方案更加具有針對性,方案的制定應以一定的因素為基本依據,其中包括三個內容,學生、教師和教學條件。作為教師在這里應該深入全面地把握這三個因素。(五)教學方法的選擇 教學方法是指為達到教學目的,實現教學內容,運用教學手段而進行的,由教學原則指導的,一整套方式組成的,師生相互作用的活動,教學策略解決戰略問題,而教學方法解決戰術問題,教學策略指導教學方法的選擇和運用。(六)課堂教學組織形式的選擇和確定 所謂教學組織形式,我們可以定義為教學活動中師生相互作用的結構形式,或者說是師生的共同活動在人員、程序、時空關繫上的組合形式。 (七)教學媒體的選擇 教學媒體的選擇是教學傳遞策略重要的內容,是教師設計教學時需要認真思考的一個重要問題。面對眾多的可供使用的媒體,我們需要回答怎樣選擇,為什麼這樣選擇,依據什麼選擇等一系列問題,媒體選擇的成功與否會直接影響到教學效果的高低。因此,樹立正確、科學的媒體觀是教師的當務之急。(八)確定課堂教學過程的結構 確定課堂教學過程的結構是指將前面確定的各個教學要素,主要包括教師的活動、學生的活動、教學內容、教學媒體等,按照一定的時間順序,以一定的結構關系組織起來,形成一個有序的流程。(九)形成可操作性教學設計方案 需要將前面各部分的工作進行全面的總結和落實,要充分考慮前面各項研究,匯集各種研究內容,將其綜合化、系統化和具體化,最後產生一個由一系列表格組成的,具有真正可操作性的課堂教學策略方案。 總之,我們教學的一切是為了學生。只有你設計的空間越大,學生思考的面就越廣,學生的思維更容易發展。如果你的設計很死板,是固定的模式,是無懈可擊的真理,那麼說明你並沒有真正懂得地理教學設計的含義。
D. 初中七年級地理上冊教學設計
寫好教學設計是 七年級地理 教師的職責。我整理了關於初中七年級地理上冊教學設計,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初中七年級地理上教學設計
海陸的變遷
一、 學習和導學目標
1、知識積累與疏導:知道地球表面的海陸變遷和大陸漂移、板塊運動的基本觀點,了解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帶的分布。
2、技能掌握與指導:運用地圖說明大陸漂移、板塊運動的基本觀點和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帶的分布規律。
3、 智能提高與訓導:通過教材的組圖和資料補充,從中領悟到科學的探
究思路和 方法 。
4、情意修煉與開導:通過課堂活動,用實例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增強學生的探究興趣。
5、觀念確認與引導:通過了解大陸漂移——板塊運動學說的發展過程,使學生得到一次科學史 教育 及科學興趣、科學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養。
二、 障礙與生成關注
學生對大陸漂移——板塊運動學說的基本觀點,和對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帶的分布規律的理解不深,感性認識不多,教者應通過引導或多媒體課件演示幫助學生理解。
三、 學程與導程活動
教師准備:多媒體課件
學生准備:收集有關海陸變遷的資料。
(一)、創設場景 引出問題
用南通由海成陸的實例引出問題。
(從當地由海成陸的實例引出問題,不僅使學生感到好奇,也為今後學習 平原的形成和鄉土地理埋下伏筆。學生通過思考產生疑問,進而引出「滄海桑田」海陸變遷的話題。這就形成了教學的問題場。)
(二)、閱讀教材 自主學習
1、「滄海桑田」原為什麼意思?
原意為海陸的變更,後人用此 成語 比喻世事變化很大。
2、學生活動1: 看教材圖2.10——圖2.12 分別反映了哪些地理現象?
從閱讀材料和圖2.18魏格納與大陸漂移說的 故事 中,我們得到了什麼啟示?
對學生的科學史和科學觀教育及科學興趣和探究精神的培養,應在教學中給予充重視。
(圖表及文字材料是教學資源,也是教學媒體。利用好這些資源進行教學活動,這是教學情景場的主要表現形式。)
(三)、合作學習 加深理解
地球上的海陸輪廓是怎麼形成的?
學生活動2:參考教材和課外知識分小組討論,找出(1)科學依據(2)科學理論,用自己的語言敘述。
(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了解海陸變遷的發現過程,從中領悟到科學的探究思路和方法。認識科學成果的形成是科學家們不斷進行科學探究的結果,形成教學問題場與教學情景場的疊加)
(四)、看圖釋文 形成概念
學生活動3:看圖2.19——圖2.24 說出六大板塊的分布、板塊運動、山系及火山、地震帶的分布規律和一些地形的成因
(教師進一步引導,深化教學情景,促使學生自然而然的進入教學的情境場。這給學生一個很好的展現自己能力的機會,在生生互動、師生互動中,學生的思維活動和語言表達能力得到強化,形成個體意境場,這為下面的探究活動創設了因人而宜的個體意向,形成了個體意向場。)
四、筆記與板書提綱
第二節 海陸的變遷
不變的(錯誤)
1. 地殼的變動
一、海陸的分布
2. 海面的升降
變化的——「滄海桑田 」 海陸變遷
3. 人類的活動
4. 其他的原因
二、偶然的發現 偉大的假說
1、 大陸漂移——板塊運動
2、 六大板塊與山系及火山、地震帶的分布
五 、練習與拓展選題
單項選擇題
1. 喜馬拉雅山中有海洋生物的化石,說明 ( )
A. 喜馬拉雅山原來是海洋島嶼上的山脈
B. 喜馬拉雅山所在地區原來是一片汪洋
C. 海洋生物原來生活在山上
D. 有人將海洋生物帶到了山上
2. 幾乎全部位於海洋中的板塊是 ( )
A. 印度洋板塊 B. 太平洋板塊
C. 南極洲板塊 D 美洲板塊
.3. 喜馬拉雅山脈是由亞歐板塊與( )板塊擠壓而成的 ( )
A. 印度洋板塊 B. 太平洋板塊
C. 非洲板塊 D. 亞歐板塊
4. 板塊張裂的地方常形成 ( )
A. 裂谷 B. 島弧 C. 海溝 D. 海岸山脈
5. 冰雪覆蓋的南極洲分布有巨大的煤田,這說明 ( )
A.南極地區好久以前,氣候非常暖濕
B.南極大陸原來處在暖濕的低緯,並形成了煤,大陸漂移帶到今天的位置 C.該地的煤不是由森林演變而成的
D.南極大陸總體上向低緯漂移了
6.地球科學研究表明,大陸漂移是由( )引起的 ( )
A. 地球公轉 B. 地球自轉 C. 板塊運動 D. 海水運動
探究活動: 除了今天課堂上了解到的海陸變遷實例舉證外,課外還能找到哪些海陸變遷、地形變化的例證?請整理好有關資料後,在班上討論交流。
(學生通過對地球表面海陸變遷和大陸漂移、板塊運動的學習,初步建立起了個體意向場,其中包括解決問題的知識技能、解決問題的態度方法、解決問題的情感和價值判斷,可以實現新課標的三維目標。)
六、 個別與重點輔導
學生名單略
七、 反思 與點評記錄
本課使學生初步了解了海陸變遷的科學依據和科學理論的基本觀點,使學生初步懂得了科學探究的思路和方法,對學生的科學史和科學觀教育及科學興趣和探究精神的培養,具有很高的價值。
整個學教過程注意生生互動、師生互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習慣,同時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使全體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於此。
初中地理課堂提問問題及對策
摘要:
課堂提問是教學重要的組成部分,是通過師生間的相互作用,達到學習知識、運用知識和鞏固知識等完成教學目標的目的。課堂提問是滲透在教學之中的,是有技巧的。但是,在實際調查中發現,教學過程中存在著種種不合理的、不科學的課堂提問。 文章 以人教版地理七年級下冊《俄羅斯》一節為例,指出初中地理課堂提問常見問題及應對策略。
關鍵詞:
初中地理;課堂提問;問題;對策
一、課堂提問表面熱鬧,華而不實
在《俄羅斯》一課的教學中,出現了一些這樣的提問:「是不是啊?對不對啊?會了嗎?」等淺層次的、可問可不問的問題。這一類問題主要集中在 畢業 不久的教師身上。這些問題思維含量低、沒有深度,設置太過簡單,更像是為了提問而提問,把課堂提問當作了「完成任務」,根本沒有達到課堂提問的目的。課堂提問要科學合理,要在研究學生、教材和教法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設置問題。通常情況下,要在一節課開始處設疑,以便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習的積極性;要在知識的重點和難點處設問,這樣有助於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有助於學生更好地接受新知識;要在結尾處提問,師生共同 總結 歸納知識點,同時檢驗學生知識的掌握情況。
二、課堂提問問題缺乏層次性
在《俄羅斯》一節課中,教師共提出14個問題,其中學生回答不完整、不全面的有7個問題,需要教師引導、其他學生補充完成。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是:有的問題設置太難,學生理解不了;有的問題設置缺少鋪墊,教師急於求成。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提問時,要有層次性地提出問題,尤其對於難點內容的提問,需要化整為零、各個擊破,把一個大問題分解成一組小問題,循序漸進地解決,最終達到突破難點的目的。針對不同的知識,課堂提問可分為低級與高級兩大類。低級提問針對的是不需要學生深入思考、判斷較容易的知識;而高級提問則針對的是需要學生深入思考,把「舊知」遷移轉換到「新知」,進而做出判斷的知識。據此,教師可以採取有針對性的提問,把不同難度的問題對應地提問給不同層次的學生,使每一位學生都能獲得展示自我的機會,都能得到發展。
三、課堂提問的方法不當
在《俄羅斯》一節的教學中,教師共提出14個問題,其中有4個問題提問方法不夠合理,導致學生不知如何作答。針對這類問題,要求教師課堂提問的方法要得當。一方面,提出的問題要具有吸引力,能夠激發學生思考;另一方面,提出的問題不能過於復雜,避免學生不知道究竟在問什麼,更不知道怎麼回答。當遇到比較復雜的問題時,可以將其分解為幾個小問題,引導學生層層推進,最終得出正確答案。
四、課堂提問的時機選擇不當
在《俄羅斯》一節的教學中,教師讓學生觀看視頻,然後,教師針對視頻內容向學生提出了問題。教學設計得很好,可就是教師提問的時機選擇不當,在學生看完視頻後才提出問題,導致學生看視頻沒有針對性。類似的問題在其他的課堂上也出現過。有的教師課堂提問時,先點學生名字再提出問題,好像問題是為某學生「量身定製」的,和其他學生無關;還有的教師課堂提問時,剛一拋出問題,學生還沒來得及思考和討論就讓學生作答。這些都體現出課堂提問的時機選擇不當,效果也大打折扣了。因此,我們教師在課堂提問時一定要選擇好時機,要避免隨意性。課堂上「什麼時候問」「問什麼」「向誰提問」必須建立在對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和學情分析的基礎上。
五、課堂提問過分依賴教案而缺乏隨機應變
在教學中,有的教師「一個教案走遍天下」,對於不同層次的學生、不同時期的學生,都用同一個教案,並且過分依賴教案,缺乏隨機應變。學生是有差異的,我們教學不可能「一個教案走遍天下」。所以,課堂提問環節,教師要對學生傾注更多關注,並盡量走下講台,深入學生中間,關注學生的反饋,這是教學的契機,是進一步深化教學的出發點。滿意的反饋是進一步深入教學的基礎,不全面的反饋需要進一步加以完善,錯誤的反饋需要教師和學生共同找出問題的症結。教學中的「生成」是鮮活、寶貴的資源,是不容忽視的。
六、結語
總之,課堂提問是一門藝術,是有技巧的,它是教學重要的組成部分,影響著學生的認知和教學目標的達成。這就要求教師不斷地反思、改進課堂提問,以科學合理的課堂提問打造優質高效的課堂。
作者:劉江波 單位:河北省石家莊市第四十一中學
看了「初中七年級地理上冊教學設計」的人還看了:
1. 初一地理教案設計
2. 初中七年級地理優秀教案
3. 七年級上冊地理教案
4. 人教版七年級地理上冊教案
5. 七年級地理上冊教案免費下載
E. 七年級上冊地理教案
作為一位傑出的教職工,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案,教案有利於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於教研活動的開展。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我整理的七年級上冊地理教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讀圖說明歐洲西部地區的范圍、位置;在地圖上找到主要的國家及首都,說明本區重要的地理環境特徵。
2.通過圖表分析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在工業上的差異,說明製造業在本區工業中的主導地位,讀圖說明本區工業區的分布特徵。
二、過程與方法
學會運用地圖、統計圖表說明歐盟在本區內的作用以及在世界經濟和政治領域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通過本節教學,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以及對地理信息的提取、歸納、推理、對比及分析判斷等思維能力。
2.通過本節教學,使學生樹立人地協調的發展觀念。
3.使學生從歐洲西部區域經濟聯合發展的成功經驗中獲得啟示。
教學重點
1.歐盟對世界政治、經濟的影響。
2.歐盟主要成員國及分布。
3.歐洲西部工業區的分布。
教學難點
1.眾多國家的名稱及分布。
2.各種圖表的判讀與分析。
教學方法
依據本節教材的特點,緊扣新課標要求,在整體把握新課程標準的基礎上,制定適合具 體學情的教學目標,以媒體輔助教學法、引導啟發教學法為主,適時補充各種圖文資料,開闊學生視野,提高學習興趣。布置學生課前搜集有關歐洲西部的各種資料,培養學生搜集和整理資料的能力,課堂上給學生展示的機會,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注重合作探究法、圖
導圖練法、讀圖分析法、總結歸納法等學法指導,使學生通過運用地圖和相關資料解決相關問題。
課前准備
教師:查詢最新網路資料,製作多媒體課件。自備歐洲旅遊勝地圖片若干張,自製歐洲西部空白輪廓圖。
學生:根據導學案的要求,預習課文。歐洲西部氣候圖、歐洲西部政區圖、歐洲西部的一些風景圖片。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利用多媒體展示歐洲西部美麗的風景區景觀圖片。
教師:我們通過等媒體看到了美麗的歐洲,大家還都看到了什麼?
學生:看到了法國埃菲爾鐵塔、挪威的峽灣風光、荷蘭風車、羅馬古斗獸場?? 學生踴躍回答,教師評價。
教師:大家說的都很好,我們不但看到了歐洲西部的美麗,也看到了歐洲西部的富足,那麼大家想不想了解一下歐洲西部?想不想到歐洲西部一游?如果我們要去歐洲旅遊,需要做好哪些方面的准備呢?
二、新課學習
1、工業密集,發達國家集中(時間15分鍾)
(1)地理位置
教師:結合圖8.14(歐洲西部在世界的位置圖),讀圖分析相關問題。
①請描述一下歐洲西部的海陸位置。
②找出穿過歐洲西部重要的緯線,北極圈位於歐洲西部的哪個位置,判斷其主要的溫度帶。
學生預設回答:歐洲西部北臨北冰洋,南臨地中海,西臨大西洋,位於歐洲西半部。主要位於北溫帶和北寒帶。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獨立自主的讀圖分析和歸納總結,明確歐洲西部的海陸位置和緯度位置。
(2)國家首都
教師:讀課本53頁圖8.16(歐洲西部的國家圖),找出歐洲西部的下列國家,並識記其首都,完成下面的連線題。
瑞典倫敦
芬蘭柏林
英國斯德哥爾摩
法國馬德里
比利時 巴黎
德國羅馬
西班牙 赫爾辛基
義大利 布魯塞爾
【課時安排】
建議本節安排1~2課時。
【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
1.引入新課
(1)由啟發性問題引入新課:關於我國人口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學生對這一「話題」已有一定的知識儲備和各種各樣的看法。由啟發性問題直接引入新課,一方面可通過學生發表意見,在學生思考討論中形成活躍的教學氣氛,另一方面也是引入人口觀點教育的有效途徑之一。
(2)由與世界面積和人口大國的對比中引入新課:可聯系以前學過的世界地理的知識,提問世界人口總數,世界前十位人口大國和前五位面積大國,再與我國人口和面積數值進行計算和對比。例如算一算中國的人口數分別是俄羅斯、加拿大、美國和巴西人口的多少倍,中國在世界上人口1億以上的國家中的排位,中國與印度在人口國情方面的異同點,從而說明我國人口在世界的地位,加深對中國人口最多的印象。
2.轉折深入
(1)結合課本「我國人口的增長(公元初~2000年)」圖,說明人口增長折線圖的繪法,引導學生從圖中分析出我國在1578年後和1949年後兩個人口增長高峰,特別是1949年後人口增長過快的特點。
(2)學生基礎較好的學校可進一步分析:從以前學過的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長率三者之間的相互關系進行分析,補充說明解放後我國人口增長快的.主要原因是經濟文化發展,醫療衛生條件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死亡率下降,平均壽命延長,同時人口出生率長期保持較高水平。
隨後,聯系正文的「話題」,引出1970年我國人口自然增長率為2.59%(特別是1960~1970年,某些年份的人口自然增長率高達3%以上,平均每年新增人口2 000多萬,超過澳大利亞的總人口數1 875萬);我國1999年的人口自然增長率為0.88%,每年新增人口1 200萬(接近荷蘭的總人口數1 570萬,超過南斯拉夫、希臘、比利時、捷克、匈牙利、白俄羅斯、葡萄牙這些人口總數為1 000萬左右的歐洲國家),近30年少生2.5億人(接近美國總人口數2.78億),僅撫養費一項就為社會節約開支約3萬多億元。說明70年代以來,我國實行/Article/Index.html>計劃生育使人口出生率有所下降的事實,並分析由於人口基數這個人口「分母」太大了,每年凈增人口數很大的事實,突出「人均」觀念,從而使學生明確我國人口基本國策的重要意義,教育學生自覺地執行與宣傳我國人口國策。
(3)提出人多好不好的問題,展開討論,啟發學生明確人是生產者,也是消費者,人口數量的發展要與經濟發展相協調,與環境與資源相協調的人口觀。再由學生聯系實際,結合課本活動教材,舉例說明我國人口基數大、增長過快所帶來的突出的人口問題,以及晚婚晚育對人口增長的影響。
3.組織學生分組活動
學生基礎較好的學校可印發一些資料,引導學生進一步討論分析我國的人口構成和人口素質。例如利用「中國文化程度構成百分比變化」「中國人口文化程度的構成」「中國每10萬人中各種文化程度人口的增長」圖表,說明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人口素質正在逐步提高的事實,加強愛國主義、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教育。還可以舉例說明我國四化建設,特別是改革開放,加速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對人口素質提出更高要求,而以上圖表反映我國人口中大學、中學文化程度的百分比數值還不高,再依據「中國各省(區、市)文盲、半文盲人口比」圖及「各省(區、市)人口的文化素質」圖,分析我國文盲、半文盲仍占較大的比重,各省區文化素質有較大的地區差異,說明進一步提高我國人口素質的重要性,並結合人口教育的宣傳圖片,教育學生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質,為建設祖國打好基礎。
教學內容
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教學目標
讓學生知道地球是個不規則的球體,地球與赤道的平均半徑以及赤道周長
通過設計探討地球形狀的滑動和相關事例,用簡單的方法證明地球的形狀
激發學生探索地球奧秘的好奇心和學習地理的興趣,體驗到科學探究的方法,嚴謹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受到科學史和辨證唯物主義的教育。
教學重點
地球的大小
教學難點
地球形狀的認識
教學具器材
地圖
教學過程
(一)新課引入
課前:[歡迎畫面]自製歡迎畫面:世界地圖和一個小姑娘探究頭像及歡迎詞:歡迎你進入地理知識殿堂!(製造一個研究地理學科的學術氛圍,利用文字和女孩頭像使氣氛嚴肅而不失親切。這對剛剛進入地理學習的學生來說很重要,他們有了被尊重的感覺,也激發他們熱愛地理科學,願意學習地理學科的願望。)
(二)新課講授
上課:歡迎大家進入我們的地理知識殿堂!作為一個地球人,你合格嗎?(老師親切地說,配合黑板文字進行。)
[合格地球人的考察]:(根據課堂內容,聯系生活實際,設計1到5個有關問題,在考察學生的同事引入教學,下劃線處是連接內容。)
1、你觀察到的太陽、月亮、星星是什麼形狀的?
2、小時候你是否想過「地球是什麼形狀」的問題?
3、現在你認為地球是什麼形狀的?你能舉出相關事實進行說明嗎?
4、你怎樣用數據描述籃球的大小?地球的大小呢?這些問題可以指定學生回答,也可以大家討論回答,回答的過程就是談話過程,是師生交流過程,學生討論過程,也是從生活升華到科學的過程。讓學生體會到地理知識來源於生活,地理學科研究的是生活中的地理。
問題1:太陽是圓的,稍加引申,可以得出太陽是球形的結論;月亮看起來不同時間形狀不一樣,實際上也是球體,至於為什麼不一樣,有的學生也許能夠說出來,說不出來也不要緊,告訴學生以後我們會研究;星星是點狀的,其實也是球形的,只是因為離我們太遠,就縮小成點了……
問題2:實話實說,鼓勵學生多思考,多觀察。
問題3:球體,這點學生已經知道,為什麼呢?不同學生獲取這一概念的來源不同,可以任由他們敘說,重在激發興趣,提高學生參與意識。
追問:如果只是根據你觀察的現象,你認為地球是什麼樣的?平的……古人也和你們有同樣的想法,圍繞地球的形狀問題,不同地區、不同階段的學者曾經提出過不同的主張。下面我們了解一下人們對地球形狀的探索過程。
引申總結:哪些證據可以說明地球是一個球體?
1、海上帆船——大地不是平的,登高望遠——大地不是平的。
2、月食——地球也是圓的。
3、麥哲倫環球航行——證實地球是個球體。
學生朗讀《麥哲倫船隊的環球航行》,根據人們對地球形狀的探索過程請同學們談感受,各抒己見,引導學生明白下列道理:
F. 七年級地理上教學設計人口與人種
教學設計是七年級地理教師有效組織教學的重要載體,下面我給大家分享一些七年級地理上教學設計人口與人種,大家快來跟我一起看看吧。
人口與人種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理解世界人口增長、分布的特點及世界三大人種的特點和分布。
(2)理解世界人口問題對社會、環境和經濟的影響。
能力目標:
(1)運用地圖、資料,說出世界人口分布狀況,以及世界人種的分布
(2)學會根據有關人口統計數據繪制人口增長柱狀折線圖。
(3)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進行地理思維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1)通過分析人口多產生的壓力,使學生認識到人雀春褲口的增長一定要與經濟的增長相適應,與資源、環境相協調,樹立正確的人地觀。
(2)通過對世界三大人種特點的了解,讓學生樹立正確的種族平等思想。
[教學重點]
(1)人口增長和分布特點。
(2)人口增長與社會、經濟的發展相適應,與環境、資源相協調。
(3)世界三大人森雀種的特點及分布地區。
[教學難點]
(1)人口自然增長率、人口密度的概念。
(2)人口增長的地區差異。
(3)人口問題及對策。
(4)三大人種的地區分布。
[教學方法]
讀圖分析、推理、比較、討論法、談話法、小品表演等主的教學方法。
[教學准備]
課前把全班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上網搜集有關人口問題的資料。
[教具准備]
投影儀、課件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導入新課
地球是人類的家園。 人們把地球稱為“地球村”,而把自己則稱為“地球村的居民”。在上個世紀下半葉地球村的居民急劇增長,以致人們驚呼“人口爆炸了”。可見人口問題已成為舉世矚目的全球性問題。所以世界人口的數量、增長、分布和人種等知識,樹立正確的人口觀,是我們每位中學生都必需了解的地里知識。現在我們就來學習第一節 人口與人種。
第一節 人口與人種
講授新課
[教師提問] 同學們,你們知道現在地球上有多少人嗎?地球上的人口總數又是怎樣變化的呢?
[活動1] 讓學生結合課本65頁活動1,並根頃簡據平時的了解展開討論。並出示幻燈片(資料:地球上第50億位和第60億位居民)
[過 渡] 同學們都講的很好,接下來我們一起來探討世界人口是怎樣增長的?
一、世界人口增長
[活動2] 讀圖分析問題。投影展示“世界人口增長曲線圖”從該曲線圖的變化你知道了哪些信息?教師可以提示學生曲線圖中,曲線的傾斜程度越大,說明人口增長的越快,然後引導學生分時段,邊觀察曲線的傾斜程度,邊分析人口增長速度的特點。(通過讀圖,培養學生綜合分析的能力)
[學 生] 分組討論,自由回答。
[師生歸納總結] 從“世界人口增長曲線”圖,我們可以看出:在18世紀以前,世界人口增長得十分緩慢;18世紀以後,特別是20世紀以後,世界人口增長的速度大大加快.
[追 問] 為什麼在18世紀以前,世界人口增長得十分緩慢,而從20世紀中期開始,世界人口增長的速度大大加快?
[學 生] 分組討論回答。
[小 結] 1830年以來,由於現代醫療衛生技術的進步,人們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提高,嬰兒死亡率降低,人的壽命延長,世界人口增加的速度就越來越快。
[設問過渡] 那麼一個國家或地區人口增長的快慢又用什麼來衡量呢?
[活動3] 請同學們閱讀課本P64頁“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長率示意圖”,思考以下幾個問題(1)什麼是人口自然增長率?它和哪兩個因素有關,並列出計算公式?(2)當人口自然增長率>0、<0或=0時各表示什麼意思呢?
[學 生] 分組討論並由各小組選代表回答。
[師生歸納總結] 人口自然增長率是指某一地區在一定時期內出生人數減去死亡人數與同期人口總數之比,反映的是人口在出生和死亡相互抵消下的增長情況。人口自然增長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當人口自然增長率>0時,表示人口增加,數值越大,表示增加越多,也就是人口增長快;當人口自然增長率=0時,表示人口既不增長,也不減少,也就是人口停止增長;當人口自然增長率<0時,表示人口減少,數值越大,表示減少越多,也就是人口減少快。
[過 渡] 接下來我們就用上面所學的知識來解決以下幾個問題。(學以致用,讓學生真掌握所學知識。)
[練一練1] 分組完成,請同學們完成課本P65頁活動2,計算四個國家1998年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長率。
國家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長率
奈及利亞
高
高
高
巴西
英國
德國
(1) 比較表中四個國家自然增長率的大小,並從大到小排列。
德國的人口自然增長率與其他3個國家有什麼不同,這意味著什麼?
[學 生] 學生討論回答
[練一練2] 世界上不同的國家或地區,人口增長的速度是不同的。而從大洲來看,非洲的人口自然增長率是最大的,下面我們依據非洲人口統計數據,完成非洲人口增長柱狀折線圖?請兩位同學到黑板上畫。
[教師投影演示] 在學生繪制完柱狀圖後,教師再用投影圖給學生演示繪制過程,使學生真正掌握。
[過 渡] 通過以上一系列活動,我們可以看到世界人口在不斷增長,而且增長速度在不斷地加快。但各國由於國情的不同,人口的增長速度不一,從而導致世界人口的分布極不均衡。
二、世界人口的分布
[承 接] 不同的國家或地區人口的疏密程度也是不一樣的,我們通常用人口密度這一指標來衡量。那麼什麼是人口密度呢?
[活動4] 請同學們完成課本P67頁活動題1,想想人口密度是怎樣來計算的呢?
[師生小結] 人口密度一般是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內居住的人數,它反映了一個國家或地區的人口分布狀況。人口密度=該地區的人口總數/該地區的總面積
[活動5] 接下來請同學們看“世界人口分布圖”,找出世界人口分布稠密地區和稀疏地區?那麼影響世界人口分布的主要原因是什麼呢?(投影展示“世界人口分布圖”)
[學 生] 引導、組織學生分組討論回答。
[師生總結歸納]
世界人口密集區:(1)亞洲東部和南部——自然條件好,農業發展早。
(2)歐洲、北美洲東部——工業發展早,經濟發達。
世界人口稀疏區:(1)氣候過於潮濕的雨林地區(2)極端乾旱的沙漠地
(3)終年嚴寒的高緯度地區(4)地勢高峻的高原、山區
世界人口分布不均主要是受自然條件、經濟、社會、歷史等的綜合影響形成的,其中與經濟條件的關系最為密切。自然條件優越、歷史悠久、經濟發達的地區,人口就密。自然條件惡劣的干、濕、冷、高的地區,不適合人們的生產和生活,人口就稀少。
[活動6] 從地形、氣候等自然條件和經濟發展水平,請你選擇你願意工作和生活的地方,說出你選擇的理由,並在小組內討論交流。
第二課 時
三、人口問題
[教師提問] 有人稱人類進入了“人口爆炸”的時代,現在世界上每年增加近8000萬人,請你按一年365.25天,計算一下每天、每小時、每秒各增加多少人?一節課45分鍾時間內世界增加了多少人?引導學生說出對這組數據的想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習的興趣,調動求知慾)
[活動1] 組織學生進行計算比賽,看誰算得快、算得准。附表:
每 年
每 天
每小 時
每 分 鍾
每秒
8000萬人
219028人
9126人
152人
2.5人
[結 論] 世界人口的增長速度很快。
[過 渡] 那麼人口增長過快會產生什麼問題呢?
[小 品](活動) 以小組為單位編小品,內容是反映人口增長過快帶來的一系列問題。
啟發:教師可根據學生的認識水平,適當的補充有關人口增長過快帶來的問題方面的圖片資料,啟發學生從世界糧食問題、自然資源和能源消耗、環境污染、社會治安等方面去展開討論。
[學生表演、教師評價] [小組討論、交流]: 各小組成員把課前搜集到的有關人口增長過快所帶來的問題的資料進行討論、交流 ,以擴展認識。(學生小組討論,一方面可實現資源共享,另一方面可培養學生的團結合作、互相競爭的精神)
[師生共同探討、歸納總結] 略
[質 疑] 人口增長過快、過多帶來了以上一系列的問題,那麼人口增長是不是越慢越好呢?請你說說對與不對的理由。
[討 論] 學生各抒己見,大膽發表自己的看法.
[師生共同探討、歸納總結] 人口增長過慢或停止增長或不斷的減少都不好,也會帶來不少問題。例如:人口老齡化、勞動力短缺、國防兵力不足等等。
[過渡提問] 人口增長過快與過慢都不利於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請大家想想辦法,看看人口問題應該如何合理解決?(引導學生分析問題並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人口觀。教師對學生的回答給予客觀評價並加以鼓勵,維護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
[討 論] (引導學生閱讀教材P69頁閱讀材料)學生自由發言,教師點評、引導、補充,讓學生明確解決人口問題的措施及目標
[拓 展] (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 1、假若你是一位宣傳大使,現在你身在一個人口增長過快的國家,你打算怎樣做?請你為它們設計一些宣傳口號,讓人們能正確認識到人口問題所帶來的影響。(學生發散思維、各抒己見、大膽創新) 2、發揮想像力,展露創造才華: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結合你的所見所聞,用你最擅長的方式(詩歌、繪畫、歌曲等)來表達你是如何理解世界人口問題的。展示學生的課堂上練習成果。(加深理解,開闊視野)
[師生歸納總結] 正確的人口觀應是:人類必須控制自己,做到有計劃的生育,使人口的增長與社會、經濟的發展相適應,與環境、資源相協調。此外,還應大力提高人口素質,使人們能夠受到良好的教育,健康成長,適應現代化社會的需要。
[過 渡] 在世界人口不斷增長的同時,世界上許多國家還出現了鄉村人口不斷向城市大規模遷移的現象。那麼為什麼城市對農村人口有如此大的吸引力呢?
[活動2] 把全班同學分成兩大組進行辯論,辯題為“農村人口向城市遷移”。 正方:農村人口向城市遷移,對城市發展不利 反方:農村人口向城市遷移,對城市發展有利
[學生辯論] (略)
[師生歸納] 農村人口向城市遷移,一方面為城市帶來了大量的勞動力,另一方面也帶動了城市商業活動,為城市的建設與發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但農村人口大量涌人城市,也會使城市交通、環境衛生、社會治安帶來一定的壓力。
[過 渡] 我國目前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東部沿海是世界上的人口稠密地區之一。隨著改革開放,到我國訪問、經商、投資、留學、定居的外國人越來越多,他們抱著共同的心願來到中國,但他們的皮膚、頭發、面部特徵卻是不同的。接下來我們來看看世界上主要的幾大人種。
四、不同的人種
[活動3] 投影展示黑種人、黃種人和白種人生活地區的景觀及生活場面的圖片。小組討論、交流對世界三大人種的認識。(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學生易於把自己的生活體驗表達出來,學生在交談中掌握新知,並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通過讀圖鑒別,培養學生綜合分析的能力)
[學生自由發言] (略)
[活動4] 投影展示世界三大人種的圖片和 “世界人種分布圖”,完成下列表格以認識世界三大人種的體貌特徵和分布情況。
膚 色
頭 發
面 部
體 毛
主要分布地區
白種人
淺
波 狀
鼻高、唇薄
多
歐洲、北美洲、
大洋洲、西亞
黃種人
黃 色
棕 色
黑 直
扁平
中 等
東 亞
黑種人
黑 色
卷 曲
嘴唇厚
少
非洲、大洋洲、
美國
[師生歸納總結] 世界上的所有人種都是平等的,沒有優劣之分。一些有種族偏見的人,把某個人種說成是“高等”或“優等”的,並對“低等種族”的人加以歧視和壓迫,都是應該遭到反對並且譴責
[課堂小結] 教師引導學生共同歸納本節探討的四個問題:人口增長過快對環境及社會、經濟的影響;解決人口增長過快的措施、策略,樹立正確的人口觀;鄉村人口湧入城市對城市發展的影響;世界三大人種的體質特徵及主要分布地區。
板書設計
第一節 人口與人種
一、世界人口的增長
1、人口總數:1999年60億
2、變化特點:緩慢—加快—更快—變慢
3、人口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
4、世界各地人口增長速度不同
二、 世界人口的分布
1、什麼是人口密度
2、世界人口分布
稠密區
稀疏區
3、影響人口分布的原因
三、人口問題
1、人口問題
2、人口問題帶來的問題
3、正確的人口觀
4、人口政策
四、不同的人種
1、三大人種
2、不同人種的分布
3、人類有人種的不同,但沒有優劣之分
能力提高與反饋訓練
1.下列不屬於人口過快增長帶來的問題是()
A.住房緊張,交通擁擠 B.就業困難,糧食短缺
C.大氣污染,土壤沙化 D.農作物產量低
2.人口增長緩慢,或停止增長,或負增長帶來的影響是()
A.人口老齡程度提高 B.國防兵源充足
C.勞動力資源過剩 D.減少對環境的壓力
3.大量鄉村人口遷移城市帶來的問題是()
①住房緊張,交通擁擠②水土流失③垃圾、雜訊污染,環境污染 ④就業、入學、醫療緊張⑤供水、供電負擔重⑥揚沙天氣增多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⑥ D.①③④⑤
4.鄉村人口遷往城市的原因中錯誤的是()
A.經濟水平提高,鄉村有剩餘勞動力
B.人口增長太快,鄉村居住不下
C.城裡有更多更好的發展機會
D.城裡教育、醫療、生活條件好
5.下列關於人口問題的敘述正確的是()
A.人口增長過快,是世界各國普遍存在的問題
B.鄉村人口湧入城市的現象,集中在發達國家
C.世界各國都要控制人口數量不能增長
D、人口增長必須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與環境、資源相協調
6.下面是不同的人們對解決大城市交通擁擠發展的意見,你認
為正確的是( )
A.在市中心建環行路,修停車場,鼓勵私人購買小汽車、減少
公共汽車的壓力。
B.禁止大貨車白天駛入市中心區,在市中心區小汽車實行單雙
日行駛制
C.鼓勵市民使用公共汽車等公共交通工具
D.將生活區和工業區連在一起,居民少流動
課外活動
社會調查:結合所學知識內容,調查南昌市人口變化情況。
時間 1950年前後 1970年前後 1900年前後
人口數量:
原因:
摘要:
在現代信息技術的推動下,網路技術和多媒體技術越來越多地進入到了教學領域,推動了新的教學改革。作為一種新生事物,E學習的平台得到了蓬勃的發展。E學習的平台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創新能力和基本學習能力,對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改變。然而課堂E學習不能純粹化,因此E學習的平台與傳統課堂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受到了廣大教育者的廣泛關注。本文在初中地理教學中以E學系平台為基礎,開展混合式教學,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供相關人員參考借鑒。
關鍵詞:
E學習的平台;初中地理;混合式教學
在科技發展的過程中,人們有了更多的方式進行交流和獲取信息,也對現代教育方式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所謂的E學習指的是E-Learning(ElectronicLearning),也就是網路化學習、電子化學習、數字化學習。純粹應用E學習的平台來進行教學又會忽視了人與人之間的基本交流,因此將傳統課堂教學和E學習的平台結合起來的混合式教學模式,被視為一種更為科學、更為實用的教學模式。
1.混合式教學模式
E學習的平台的出現給傳統的教學模式帶來了極大的沖擊,E學習,又被翻譯為網路化學習、電子化學習和數字化學習,不同的翻譯方法也表明了對E學習的不同觀點,而這3種觀點都強調將網路資源和數字化內容結合起來,通過數字技術來對教育進行引導,從而實現快速學習和網路傳播的目的,逐漸向無紙化教學、虛擬化教學的方向發展。然而純粹應用E學習的平台進行教學也會帶來很多問題,其中最突出的問題就是E學習的平台中在線交流的模式忽視了最快捷、最基本的交流方式,減少了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正面的語言交流,從而使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心理距離被逐漸拉大。而且E學習的平台在一些操作方法和操作技能方面的教學中也並不適用,因此一些教育學者提出了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概念[1]。也就是將網路學習和課堂學習混合起來、將現代媒體和傳統媒體混合起來、將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混合起來。
2.基於E學習的平台的初中地理混合式教學策略
2.1將網路學習和課堂學習混合起來
所以教無常法,在初中地理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和學情來選擇合適的教學組織形式。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教師主要是通過個人表現、教學語言、肢體語言和板書,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實現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良性互動和交流。而基於E學習的平台的在線教學可以突破時空限制,體現良好的人機互動性。因此初中地理教師要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將這兩種教學模式結合起來。例如初中地理《降水的變化和分布》這一章的教學中,要對降水和人類之間的關系進行討論。教師可以充分應用E學習的平台的分組討論功能,設計一個“我想對你說”的教學環節,教師先通過分組研討功能在E平台上向學生發布一些極端降水的數據和圖片,激發學生的心理波動,然後再讓學生選擇一種極端降水天氣,向受極端天氣影響的人們送去自己的關心和祝福。這個教學環節既使學生對極端降水的天氣有了一定的了解,培養了學生的人文情懷,引導學生對生活中的細節予以關注,起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2.2將現代媒體和傳統媒體混合起來
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就要用到現代媒體,也要應用到傳統媒體,二者的混合能夠起到更好的教學效果。例如通過信息技術和黑板板書的結合,能夠創造一個數字化的信息資源教學環境。一直以來在教學的過程中都非常強調積極應用各種現代媒體,例如多媒體、EDA技術、多媒體CAI課件等,這些現代媒體在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中的應用,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一個真實、生動的教學環境,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例如教師可以應用多媒體課件來展示各種天氣現象,展示世界各地區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通過生動有趣的圖片、視頻、音樂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但是教師要考慮到如果只使用現代媒體,學生也可能因長時間的集中注意力而感到疲勞,或者被過多的無效信息所干擾,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因此傳統的,黑板板書也不可偏廢。在學生觀看多媒體課件之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多媒體課件中的一些知識重點進行總結,並將其製作成為簡明扼要的板書[2]。
2.3將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和教師的教學主導作用混合起來
以學為中心和以教為中心是兩種不同的教學理念,我國傳統的教學模式以教師為中心,比較重視教師的教學,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而在西方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影響下,出現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論,但是帶來了學生學習過於散漫、隨意的問題。混合式教學模式應該結合這兩種教學觀點,在突出學生學習主體地位的同時,也不能忽視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使教學達到和諧的境界。在混合式教學中,教師可以對教學過程進行有效的控制,並對學生的自主學習進行指導,適當地組織課堂教學,維持學習的高效性和有序性。而學生可以以教師設計的問題為依據進行討論交流和自主探究,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3]。
3.結語
混合式教學模式是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以E學習的平台為基礎,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應用混合式教學模式能夠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提高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將所有的學生納入到課堂教學中來,學生也可以通過E平台的展示功能來暢所欲言,進一步促進了師生之間的交流,提高初中地理教學的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
作者:李妍 單位:常州市新閘中學
[參考文獻]
[1]門路,王祖源,何博.MOOC本土化的可行性和關注點———基於MOOC平台的大學物理課程混合式教學實踐[J].現代教育技術.2015(01).
[2]薛芹.混合式學習模式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J].考試與評價.2014(12).
[3]邰金俊.職業學校物理教學中混合式學習理念的應用[J].文理導航(中旬).2011(06).
G. 七年級下冊地理教學設計
教案是 七年級地理 課堂教學設計的載體,是課堂教學質量的基礎。下面我給大家分享一些七年級下冊地理教學設計,大家快來跟我一起看看吧。
七年級下地理教學設計
中 東(第一課時)
一、課程標准
1、 能在地圖上找出中東地區的位置和范圍,讀圖說出其地理位置的特點。
2、 能運用地圖和資料,說出中東地區石油資源的分布、生產、出口等情況。
二、教學重點
1、 認識中東地區三洲五海之地的重要性。
2、 了解中東地區的石油儲量、生產和輸出在世界的地位及對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影響。
三、講授 方法 和教學前准備
1、學生收集有關中東地區的資料,准備課上發言。
2、有關2003年美伊戰爭的錄象。
3、教學課件
四、教學過程
師 生 活 動
教學提示與建議
[導入]展示課件,談談同學們印象中的“中東”。
[講述、提問]:中東,我們對它的熟悉主要來自於電視、報紙等媒體的頻繁報道,這里已成為最受世界關注的地區。請同學說一說你所了解的中東是什麼樣?
[學生]:根據課前收集的資料發言,說一說中東地區的資源情況、政治局勢、宗教問題、領土問題等。
[教師]:播放一段錄象,內容有關美伊戰爭的簡單介紹,讓學生對中東地區的緊張局勢有感性的認識。
[教師]:從同學們對中東的介紹和我們看的錄象,我們想到一個詞,與中東地區最相關,那就是“戰爭”。為什麼中東地區戰亂如此頻繁?我們主要從地理位置、資源及 文化 來分析其根源。
[一灣二洋三洲五海之地]
[教師]:戰爭並沒有解決中東問題,能不能用非戰爭的方式解決中東 熱點 問題?今日我們用地理的角度來探究“中東”。
首先從“中東”名稱由來說起。
[學生]:展示課件,學生回答
[教師]:顯示中東地圖
這是我們經常提到的“中東”,對比“亞洲地理分區圖“所包括的國家和地區與什麼分區有類似之處。
[教師]:中東究竟有哪些國家呢?
展示課件
[學生]:讀圖
[學生]:配合學生回答,進行“三洲兩洋空間位置分布”課件演示
[教師]:請同學們讀中東地區圖,找到土耳其海峽和蘇伊士運河,中東地區的地理位置有何特點?
展示課件:
[學生]:土耳其海峽是歐洲和亞洲的分界限,蘇伊士運河連接著紅海和地中海,是亞洲和非洲的分界線。中東處在亞、非、歐三洲交界處。
[教師]:設問:如何評價中東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二洋三洲五海之地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歷來是兵家和商家必爭之地。使中東備受關注,成為熱點地區。
[轉折]看來地理位置確實給中東地區帶來深遠影響,可是,“獨木難成林”,還有沒有別的原因使中東成為熱點地區?下面我們繼續來學習。剛才我們談到“美伊戰爭”,美國插手中東問題的關鍵性原因?
[豐富的石油資源]
[教師]:石油用途廣泛,是重要的原料和能源,特別在現代化工業發展中,石油被稱為“工業的血液”。
展示課件
而中東地區是世界上石油儲量最大,生產和輸出石油最多的地區。
[學生]:讀53頁圖8。5,通過圖表了解中東石油的儲量、產量、出口量佔世界總量的比重。
[教師]:中東地區的石油,都集中分布在哪裡?主要產油國家有哪些?
學生:展示課件,中東石油集中分布地和主要產油國的位置。
[教師]:中東出產這么多石油,都是自己國家用嗎?當然不是。大部分石油都供出口。假如你是中東地區石油公司的老闆,你會把石油賣到哪些地方?選擇什麼樣的運輸路線效益最好?
[學生]:小組討論後寫下自己認為最理想的貿易國家和地區,並設計石油運輸路線,邊指圖邊闡述觀點:如為什麼選擇這些國家和地區做貿易,自己設計的運輸路線有什麼好處等。討論發言後完成53頁活動3,填出三條主要石油輸出路線。
[教師]:中東的這些國家靠出口石油賺了很多錢,石油出口成為它們的經濟支柱。請同學思考:這樣的經濟發展特點存在什麼樣的問題?
[學生]:從石油資源的不可再生,國力綜合發展來討論單純依靠石油出口對國家經濟的不利影響。
[小結]
中東地區是一個重要的交通樞紐,地理位置十分特殊。這里的石油資源豐富,在世界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即給中東帶來更加財富,同時也使得中東地區局勢動盪,戰亂不斷,給人民帶來了深重災難,成為一個長期“熱點地區”。中東地區的和平已成為世界人民的共同願望。
課堂小結圖表:
[教師]:我們的解讀“中東”活動沒有結束,下節課我們再繼續。
活動
1、學生看錄像,讀圖培養學生地理讀圖能力
2、利用學生熟悉的時事熱點出發,引起學生興趣
二洋三洲五海是本節重點
採用填圖、添色等形式識記最基本的地理知識
了解中東戰略地理位置
讓學生學會利用圖表、地圖分析地理事物
學生思考(知識的遷移)
學生活動
問題升級
六、板書設計
第八章 東半球其他的國家和地區
第一節 中 東
一、長期的熱點地區
長期熱點地區
二、重要的地理位置
1、范圍
2、二洋 三洲 五海 之地
三、豐富的石油資源
1、石油儲存、生產、出口在世界上的地位
2、中東石油的分布及主要產油國
3、石油輸出路線
第八章 東半球其他的國家和地區
第一節 中 東(第二課時)
一、課程標准
1、通過讀圖分析,使學生了解中東地區水資源貧乏這一特徵,以有造成這一特徵的根本原因 ――氣候乾旱
2、使學生了解中東地區文化的多樣性,以及由於多種文化的匯聚而產生的沖擊,從而進一步了解中東地區成為世界焦點的原因
3、通過了解阿拉伯國家的一些風俗習慣,使學生認識到人類對生活環境的適應性;通過了解以色列的乾旱農業,使學生認識到人類對生活環境的主觀能動性。
二、教學重點
1、 中東地區乾旱的氣候
2、 中東地區的文化差異
三、講授方法和教學前准備
4、教學課件
5、查找一些資料和照片,內容包括以色列的乾旱農業以及中東地區的各宗教和民族
6、查找中東地區的新聞資料,分析其中的原因
四、教學過程
師 生 活 動
教學提示與建議
[導入]上節課我們已經了解中東地區發展經濟的優勢條件;現在請大家看看這幅圖
圖
展示課件:中東的河流圖
學生:沙漠面積廣大
講述:阿拉伯半島上竟然一條河流也沒有。想一想,為什麼這里沙漠廣布,河流稀少?
活動:“麥地那年內各月氣溫和降水圖”,請學生描敘熱帶沙漠氣候的氣候特徵。
展示課件:中東的河流圖
提問:上面的說明這里常出現很多國家爭奪一條河流的情況,你能解釋一下為什麼會這樣?
提示:由於乾旱氣候,才使水資源在這里顯得尤為珍貴
講述:
這樣的氣候特徵對當地人們的生活造成了哪些影響呢?(閱讀材料課本56頁)
轉接:
既然這里水資源如此缺乏,那麼這里能不能發展農業?
(可以發展節水農業)
展示圖片:(以色列的節水農業、噴灌、滴灌)
解釋:
以色列國土三分之二都是沙漠,全年7個月無雨。然而,正是在這塊貧瘠缺水的土地上,以色列人靠科學用水,建成了現代農業,令世界驚嘆。滴灌使水、肥利用率高達90%,同時防止了土壤鹽鹼化。
小結:
我們中國西部也有與以色列相類似的情況,在農業生產上,也應該向他們學習。
轉接:
我們已經了解了中東地區戰爭頻繁的自然原因,有沒有人文原因?你們已經查找了中東地區沖突的相關資料,誰能為大家分析一下?
(民族、種族、宗教、領土、歷史等方面)
總結 :
學習了這一節內容,你們應該對中東地區有一個全面的認識。請大家回去寫一篇小論文,對中東戰爭根源從地理的角度進行全面的分析。
六、板書設計
第八章 東半球其他的國家和地區
第一節 中 東
四、貧乏的水資源
水資源分布特徵:分布不均、多國共用
解決辦法:
(1)淡化海水(沙烏地阿拉伯)
(2)節水農業(以色列)
(3)從外引水(阿富汗)
五、文化差異
初中地理多媒體課堂教學優化
摘要:
社會的發展讓人們步入信息化時代,電子產品在人類日常生活中已成為不可缺少的輔助工具。就教學領域而言,多媒體已經廣泛運用於大部分學校,使教學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本文就多媒體教學對提高初中地理教學的有效性方面進行了分析,以便對多媒體課堂教學有更直觀的了解。
關鍵詞:
多媒體課堂;初中地理;含義;現狀;有效性
多媒體給教學工作帶來的直觀效果最為明顯。利用多媒體教學能彌補傳統教學的缺陷和問題,打破以文本解析、圖片展示為主的傳統教學模式。多媒體能從聲音、圖片、動畫、視頻等方面來促進學生學習,這是傳統教學無法做到的。尤其像地理學科,需要用到的地圖、圖片多,多媒體可以為老師和學生提供大量標準的資源。學生也可以利用多媒體進行課後復習、拓展、考試等,滿足學生學習要求。多媒體教學是課程改革的產物,體現了教學的與時俱進。
一、多媒體課堂教學含義
多媒體課堂教學是指 教育 者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根據制定好的教學目標和所教學對象的特點,通過教學設計,合理應用現代電子教學媒體,並與傳統教學有機結合的教學過程,以多感官全方位的形式刺激學生學習神經,優化教學結構,提高教學質量。目前常用的多媒體教學基本上都是藉助於多媒體計算機和先前制定好的教學軟體來進行教學活動,因此現階段的多媒體教學又被成為計算機輔助教學。多媒體教學是利用計算機、網路、通訊等技術來實現對教學、教研等活動的規范管理,將信息進行歸類整理、集成,數字化,以構成統一的用戶管理、資源管理和許可權控制。
二、多媒體課堂教學現狀
1.據有關統計數據表明,我國學校教學對多媒體的利用在逐年增加。多媒體教學的優勢有目共睹,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教育部提出今年將實現全國中小學生互聯網接入率百分之九十五的比例要求,基本實現全國中小學生都有多媒體的輔助教學。超過半數的普通教室要配備多媒體設備,加大對條件相對較差的農村和偏遠山區的扶持力度,盡可能讓這部分學校盡快使用多媒體進行課堂教學,以滿足學生的學習。
2.就目前初中地理課堂來看,多媒體給老師和學生帶來了直觀便利。我作為初中地理老師中的一員,對此深有體會:多媒體節省了上課作圖、板書和知識鏈接的時間,並且通過多媒體作圖和板書比傳統在黑板上板書要准確、工整得多,更能幫助學生有效理解和記憶。多媒體超大容量的存儲功能減少了傳統紙質資料的浪費,降低了資源的消耗,能將相關知識和需要拓展的知識點進行鏈接,將其快速、准確地展現在學生眼前,滿足學生課外拓展知識的學習。
3.在使用多媒體教學的過程中也存在相應問題。教育者把多媒體教學和傳統教學進行有機結合,能讓學生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當然,若教育者沒有把握好對多媒體輔助教學的“度”也會導致一些問題的出現。例如,多媒體在節省老師板書、作圖時間的同時,也在無形中相應地加快了課程進度,導致學生沒有足夠的時間記筆記和消化課堂內容,不利於學生課後的鞏固和復習;網路教學常常會在課堂教學進行中彈出與教學無關的信息和畫面,分散學生注意力。這就需要老師結合課堂實際情況,靈活處理在利用多媒體教學中出現的問題,保證教學質量,把多媒體教學的優勢發揮到最大化。
三、多媒體課堂優化初中地理教學的有效性
1.有利於提高初中生的興趣和主動性。利用多媒體進行初中地理教學能調動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正所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在教學過程中,初中地理老師通過電子白板展示,將知識點以圖、文、聲、像的具體形象方式來促使學生主動參與和積極思考,刺激學生的眼、耳、口、手、腦多種感官,使得學生思緒處於較為興奮的狀態,手腦並用,集中注意力,提高上課效率。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興趣教學是現代教學的要求,也是提高學生主動學習的關鍵。多媒體能很好地發揮情景教學優勢,其豐富的色彩、真實的畫面、精準的地圖和數據,能讓學生融入一種較為真實的學習場景,親身體現和感受所學地理知識的真實場景,加深印象。情景教學能大大提高初中學生對地理的關注和興趣,活躍課堂氣氛。
2.有利於鞏固理論知識並有效把握重難點。多媒體可以鞏固理論知識,並有效把握重難點。初中地理相對來說比較抽象,經常需要學生在腦海里呈現地圖、地貌,分析地理信息。有時候單靠老師一人的講解,學生理解起來很費力。若藉助多媒體的形象展示,能將地理知識無形化有形,讓學生更為直觀地看到信息圖和信息網,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
3.有利於幫助學生建立空間概念。初中地理概念的學習需要學生“有感而知”,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以前的傳統 教學方法 ,基本都是老師一遍遍解釋文本,再配合例子讓學生理解。但地理本身就是一門空間性和立體感強的學科,全靠老師的講解很難讓學生在課堂上吸收知識,也無法幫助學生構建空間概念。而巧用多媒體可以讓學生形象地看到地球的內、外部活動,不僅能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地理知識,也能幫助學生構建地理的空間概念, 發散思維 ,從而更好地掌握地理運動規律和分析地理現象。
4.有利於陶冶學生的審美情操和健全學生的道德品質。多媒體通過圖、文、聲、像的方式全方位展示地理知識,能刺激學生的多種感覺器官,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白電子白板豐富的色彩和真實的聲音能陶冶學生的審美情操,健全學生的道德品質。多媒體更多的是給學生帶來視覺上的沖擊,絢麗的色彩和整齊規則的排版格式,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也能感受到科技進步給課堂帶來的審美改變。
總之,多媒體輔助教學是教育領域革命性的改變,它給教學注入了新鮮血液,彌補了傳統教學的缺陷,豐富了教學手段和內容,使課堂教學充滿樂趣,有利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教學質量。教育者應與時俱進,充分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做到傳統教學和現代教學有機結合,形成互補,使教學優勢發揮到最佳狀態。
作者:付飛飛 史波 單位:山東省淄博市高青縣第二中學
參考文獻:
[1]王樹聲:《中學地理教學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2]李家清:《中學地理教學設計與案例研究》[M].科學出版社,2012。
[3]劉瑩:《初中地理課堂生活化情境的創設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2014。
[4]施良方:《學習理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H.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儀》教案大全
編寫教案要依據教學大綱和教科書,從學生實際情況出發,精心設計。接下來是我為大家整理的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儀》教案大全,希望大家喜歡!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儀》教案大全一
教學設計:
第一章 地球和地圖
第一節 地球和地球儀
第一部分 課例背景分析
一、課標及課標解讀
(一)課程標准:
①了解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過程;
②用平均半徑、赤道周長和表面積描述地球的大小;
③運用地球儀,說出經線與緯線、經度與緯度的劃分;
④在地球儀上確定某地點的經緯度。
(二)課程標准解讀:
①了解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過程。要求同學們通過閱讀「人類認識地球形狀過程」圖和閱讀材料「麥哲倫船隊的環球航行」,了解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過程和該過程中人類對於真理的勇於探索和執著追求精神。
②用平均半徑、赤道周長和表面積描述地球的大小。對於平均半徑、赤道周長和表面積並不要求學生記住,只要求會用這些數字來描述地球的大小。
③運用地球儀,說出經線與緯線、經度與緯度的劃分。這里要求學生一定要把地球儀當作一種學習工具來看待,通過對地球儀的觀察,說出那些事經線,哪些是緯線;本初子午線為0°經線,從它開始向東為東經,向西為西經,各劃分為180°;赤道為0°緯線,從它向北為北緯,向南為南緯,各劃分為90°。
④在地球儀上確定某地點的經緯度。該標准有以下要求:一是給出某地的經緯度,能在地球儀上找出該地;二是地球儀上任意一點,都可以用經度和緯度來確定某位置。描述一個地點的位置,必須把東西經和南北緯以及度數講明確。
二、學情分析
①學生年齡特點分析:本節課的授課對象是初一年級的學生,大多在11-12歲左右,對世界充滿了好奇。
②學生已有知識 經驗 分析:學生第一次接觸地理課,沒有系統學習過地理課程。在生活中有一些經驗;大多學生知道地球是「球」,但不知其所以然。
③學生學習風格分析:此階段學生對於自己熟悉但不知道原理的事物會有很強的好奇心和求知慾,由於沒有系統學習過地理學科的相關知識,所以對很多問題敢於大膽猜測和解釋。
三、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分析
本節課選自初中地理人教版七年級升測第一章《地球與地圖》第一節《地球與地球儀》,本節課以人類認識地球的形狀的過程為主線展開,逐步闡述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過程、地球的大小以及地球的模型——地球儀。
地球的形狀和大小是初中學生接觸初中地理課程的第一節課,地球儀是學習地理的重要工具。上好本節課,對於初中學生樹立地理學習興趣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2、知識關聯結構圖
3、教學重、難點的確立
(1)教學重點及確立依據:
教學重點:
地球的形狀和大小、地球儀、地球上的經線和緯線及其劃分、本初子午線的位置和含義、運用經緯網確定某一點的位置。
確立依據:
把上述知識點作為教學重點,依據如下:一是課程標準的要求;二是上述知識點是地理學科要學會的基本知識或者技能,尤其是運用經緯網確定某一點的位置,不管是在學習地理還是在日常生活中都可以用到,作為新課程標准「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教學理念,更要把它作為本節內容的重點。
(2)教學難點及確立依據
教學難點:
經線和緯線的特徵及劃分、東西半球的劃分、經緯網的作用。
確立依據:
A、經線和緯線在地球上是不存在的,這只是人們為了方便而認為製造的概念,是虛擬的,遠遠超出了初中生的想像,遠離實際;B、經緯網確立地理坐標要求學生在熟悉經緯線及經緯度的基礎上運用經緯網圖,本身就具有難度。
4、多媒體課件製作與開發
詳見多媒體課件
第二部分:教學 實施方案 (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①了解地球是宇宙空間的一顆普通行星,是人類之家;
②掌握地球的形狀、大小;
③知道地球儀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軸、兩極、本初子午線、赤道,知道經線和緯線的特徵;
④掌握經緯度的劃分 方法 ;
⑤記住低緯、中緯、高緯的劃分,東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劃分;
⑥會用經緯網確定某一點的位置。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儀》教案大全二
一、教材分析:
本節主要教學內容如下。
(一)認識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1、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過程(天圓地方、天如斗笠,地如覆盤、麥哲倫環球航行證實是球體、地球衛星照片確證地球是球體)。
2、地球是球體的主要證據(海邊看船、月食、地球衛星照片、環球航行、陸地上旅行的人,如果向北走去,一些星星就會在南方的地平線上消失,另外一些星星卻在北方的地平線上出現。如果向南走去,情況就相反。這些現象,只有大地是弧形的才好解釋。北半球不同緯度的地方北極星的高度不同、從歸航的輪船看陸地的小山)。
3、地球大小的三組數據。
(二)地球儀
1、設計原則。
2、地球儀及作用
3、地球儀上的大致方向(面對地球儀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為後邊的經緯線指示方向、經緯度的排列規律、南北半球東西半球的判定做基礎鋪墊)。
4、簡易地球儀的製作不做教學要求。
(三)經線和緯線
1、地軸、緯線、經線、北極、南極的概念。特殊的經線和緯線(本初子午線、20°W、160°E、180°經線,赤道、南北回歸線、南北極圈)。
2、經線、緯線的性質(形狀特徵、長度特徵、指示方向、數量特徵)。
3、各條經線、緯線的區別方法—經度和緯度。
①經度、緯度的劃分及表示方法。②經度和緯度的排列規律(判定)。
③半球的劃分及范圍(判定)。
(四)利用經緯網定位
1、經緯網的目的及用途。 2、點的描述及表示。
二、教學目標確立
(一)知識目標:
1、理解地球是球體的主要證據,記住描述地球大小的三組數據。
2、理解地球儀的設計原則、作用、地球儀上的方向表示。
3、知道地軸、緯線、經線、北極、南極的概念。能在地球儀上找到特殊的經線和緯線
3、通過觀察地球儀探究得出經線和緯線的性質
4、知道經度和緯度的劃分及表示方法,探究得出經度和緯度的排列規律並能運用排列規律判定東西經度和南北緯度。
5、知道南北半球和東西半球的劃分界線,讀圖探究各半球的范圍,能運用半球范圍來判斷點的所屬半球位置。
6、知道經緯網的目的及用途,能描述及表示點的經緯度位置。
(二)能力目標:
通過對地球儀、經緯網的學習初步培養同學的自主學習能力、探究思辨能力、空間思維能力
(三)情意目標:
1、通過對「人類對地球形狀認識的漫長過程」的學習,讓學生感受前人勇於探索的精神,從中受到科學觀的 教育 。
2、通過一系列的探究活動,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的意識,增強他們的自主意識和合作精神。
3、通過本節課「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的學習,增強學生對地理知識的學習興趣。
三、教學重難點
1、重點:地球儀上的方向表示、經線和緯線的性質、經度和緯度的排列規律、各半球的范圍。
2、難點:運用排列規律判定東西經度和南北緯度、運用半球范圍來判斷點的所屬半球位置、經緯度位置的判斷和表示。
四、課時劃分:三課時
五、教學用具:地球儀(至少每兩人一個)、多媒體課件。
六、板書設計
第一節 地球與地球儀
SHAPE MERGEFORMAT
七、教學理念及 教學方法 :
1、體現地理新課標「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
2、體現洋思中學「先學後教,當堂達標」 教學理念。
3、體現新課程改革所倡導的探究式學習的理念。
4、體現張店七中地理組「主題帶動策略下課堂教學結構的優化」 課題研究部分成果。
八、教學流程:
【導入新課,揭示主題】
導語:在晴朗的白天,我們能夠看到太陽像一個火紅的圓球;在農歷每月15日的夜晚,我們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圓盤。但是,我們居住的地球是什麼樣?我們自己卻看不見。站在地球表面,我們無法看到地球的的整體面貌,那麼,古代人是如何了解地球是一個巨大的球體的呢?時至今日我們能找到哪些可以證明地球是球體的證據呢?(板書課題:第一節 地球和地球儀)。
【目標認定,板書結構】
1、屏幕出示知識目標,學生朗讀認定。
2、教師敘述,板書一節知識框架,強調重點難點。
SHAPE MERGEFORMAT
【主題帶動,自主合作】
第一課時
(一)「地球的形狀和大小」部分的教學
1、學生自學,教師巡視
2、自學效果檢測,教師導撥, 總結 升華。
(1)找學生敘述人們對地球是球體的認識過程,教師屏幕出示相關的圖片加以說明。
(2)讓學生就P3-4活動1的(1)、(2)(3)談自己的看法,教師配以圖片說明。對於其他證明地球是球體的例子學生和教師相互補充,最終必須明確最能夠證明地球是球體的證據是地球衛星照片。
◆總結升華:讓學生談從人們認識地球形狀的過程中感悟到了什麼?(讓學生感受前人勇於探索的精神,從中受到科學觀的教育)
(3)提問:描述地球大小的數據:平均半徑6371千米、赤道周長4萬千米、地球表面積5.1億平方千米。
▼承轉:地球,我們人類共同的家園;生活在地球上的人們都非常想了解認識地球,但是地球太大了,要想方便的了解地球還得多運用一下地球儀。
(二)「地球儀」部分的教學
教師講解、演示:
設計原則:仿照地球的形狀,並且按照一定的比例縮小
作用:P4最後一句。
地球儀上的方向:北極豎直朝上,我們面對地球儀「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承轉:地球儀有好多種類型,不管哪一種都標畫著經線和緯線。
(三)「經線和緯線」的教學(基本概念理解、特殊的經緯線、經緯線的性質)
1、自主探究,教師巡視
2、自學效果檢測,教師導撥。
(1)提問、演示,引導學生繼續探究:(要敢於讓學生說,讓學生暴露錯誤,還要注意激勵學生,激發探究的慾望)
經線 緯線 形狀特徵 半圓 圓圈 長度特徵 都相等 ◆教師導撥(教師多方收集學生的觀察結果,要善於因勢利導):「赤道是最長的緯線」、「越往兩極緯線越短,最後成一點」、「不等長」、「有沒有長度相等的緯線」、「長度相等的緯線有什麼分布特點---以赤道為中心南北對襯的等長」。 指示方向 指示南北方向 指示東西方向 數量特徵 無數條 無數條
(2)引導並講解:本初子午線、180°經線、赤道、北回歸線、南回歸線、北極圈、南極圈特殊之處。本初子午線是地球儀上的0°經線;180°經線與本初子午線對著組成一個大的經線圈;赤道是地球儀上最長的緯線,與南北兩極的距離相等,為0°緯線。北回歸線、南回歸線、北極圈、南極圈這些緯線在第二節學習是會頻繁用到。
(3)教師說明:地球里並不真的有地軸、地球表面也沒有畫出經線和緯線。
▼承轉並預留伏筆:我們為什麼要在地球儀畫上那麼多經線和緯線呢?到下一節課大家就明白了。
第二課時
(四)「經度和緯度的劃分及表示」部分的教學。
1、設疑:地球儀上有無數條經線和緯線,怎麼來區別各條經線和緯線呢?(標定不同的度數,分別叫做經度和緯度)
2、繼續設疑:經度和緯度是如何讓劃分的呢?又是如何表示呢?請同學觀察圖1.10,結合手中的地球儀探究內化經度的劃分,准備發言。(學生發言,教師隨時引導--本初子午線為0°經線,對著的為180°經線,本初子午線以東到180度經線為東經度,用E表示;本初子午線以西到180度經線為西經度,用w表示。
3、繼續引發探究:請同學觀察圖1.11,結合手中的地球儀探究緯度的劃分,准備發言。(學生發言,教師隨時引導--赤道為0°緯線,以北為北緯,用N表示,最北端為北極點緯度為北緯90°;赤道以南為南緯,用s表示,最南端為南極點緯度為南緯90°)
(五)「經度和緯度的排列規律及東西經度和南北緯度判定」部分的教學。
1、出示例一、例二:判斷東經度還是西經度,引導學生探究並應用圖1.10中東西經度的排列規律。
SHAPE MERGEFORMAT
讓學生上黑板表示經度:首先關注經度的表示方法,如:東經30或者是30°E。
(2)引導學生小組討論:讓學生說明判斷上題中為東經度或者是西經度的原因。讓學生發現東經度的排列規律:從本初子午線向東度數在增大;西經度的排列規律是由本初子午線向西度數在增大。進而提煉出東經度和西經度的判定方法:向東增大的為東經度;向西增大的為西經度。
2、出示例三、例四:判斷南緯度還是北緯度,引導學生探究並應用圖1.11中南北緯度的排列規律。
SHAPE MERGEFORMAT
(1)讓學生上黑板表示緯度:首先關注緯度的表示方法,如:北緯30°或者是30°N。
(2)引導學生小組討論:讓學生說明判斷上題中為南緯度或者是北緯度的原因。讓學生發現南緯度的排列規律:從赤道向南度數在增大;北緯度的排列規律是由赤道向北度數在增大。進而提煉出南緯度和北緯度的判定方法:向南增大的為南緯度;向北增大的為北緯度。
3、承轉:同學們我們學了緯線、緯度,學習了經線、經度,經線和緯線相互交織就構成了經緯網,現在我們考慮一個問題,我們為什麼要學習經緯網?你能舉生活中的例子加以說明嗎?(有同學會回答「為了確定地球表面某一點的位置」,有同學會據電影院找座位的例子、班內找同學的例子,教師肯定、表揚鼓勵)
(六)「經緯網定位」部分教學
1、學生閱讀P8圖文信息,體會點的表示方法,及經緯網的目的和用途。屏幕出示汶川大地震震中經緯度。
2、做例題,確定點的描述方法和表示方法,應用經度、緯度的判定方法。
SHAPE MERGEFORMAT
(1)強調描述方法:A點是
東經61°和北緯30°的交叉點,表示為30°N 、61°E
(2)其他各點的經緯度位置:
B 30°N 、61°E
C 30°S、170°E
D 50°S 、170°W
▼承轉:在生活中還經常用到半球來定大致位置,比方說中國位於北半球、東半球。
第三課時
(七) 「南北半球、東西半球劃分」 、「半球的范圍」教學
1、讓學生讀課本P7圖.12和1.13找到南北半球和東西半球的分界線赤道和20°W和160°E組成的經線圈。(學生可能的問題①認為東西半球的分界線是一條經線②認為東西半球的分界線是本初子午線和180度經線③不太明白為什麼非得是20°W和160°E組成的經線圈)
2、讓學生觀察圖1.12和圖1.13,得出南、北半球和東、西半球的范圍(注意規范學生表述的准確性)
(1)南、北半球范圍:(略)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儀》教案大全三
地球和地球儀
「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地球的模型——地球儀」
教學設計
單位:邢塘街道中心學校
姓名: 宋佩佩
時間:2016年9月26日
eq avs4al(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地球是宇宙空間的一顆普通的行星,是人類之家。
(2)掌握地球的形狀、大小。
(3)知道地球儀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軸、兩極、本初子午線和赤道,知道經線和緯線的特徵。
能力目標:
(1)提出證據說明地球是個球體。
(2)用平均半徑、赤道周長和表面積描述地球的大小。
(3)藉助地球儀,使用觀察法、演示法、討論法、列表比較法等了解經緯線的含義並比較它們之間的差異。
情感目標:
(1)了解人類對地球形狀與大小的認識過程,知道人類對客觀事物的認識是無窮盡的以及科學技術的發展對人類生產和生活的重要性。
(2)培養學生認真學習的態度和探求科學奧秘的志趣。
(3)培養學生的觀察力、 想像力 、空間思維能力,為培養學生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奠定基礎。
eq avs4al(教學重點)
學會利用相關地理現象和數據說明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運用圖表分析緯線的特點和緯度的劃分
eq avs4al(教學難點)
學會觀察和使用地球儀
教學方法
1.講授法 2.合作探究法 3.多媒體輔助教學法
教學准備
多媒體教學課件、地球儀、地圖冊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我們都知道人類生活在地球上,但是地球到底是什麼樣子、有多大?可能沒有幾個人能夠准確地說出來。我們今天就一起來了解一下我們人類的家園。
[板書]第一節地球和地球儀
講授新課
1.先通過動畫,使學生對人類認識地球的過程有個了解,然後鼓勵學生通過觀察、想像畫圖,表示出人類認識地球的過程,同時表明教師的觀點:「我畫出我想像的示意圖,同學們看看如何」,通過一點一滴使學生在對地理產生興趣的同時,不再只是崇拜教師的權威,培養創新的意識。
[講解]地球的形狀是不規則的球體,為了研究方便,我們取地球的平均半徑,即6371千米。
2.地球儀
地球是自西向東繞地軸運動的,在轉動過程中始終斜著「身子」繞地軸轉動。地軸與地球有兩個交點,即南極和北極。在擺放地球儀時,將地軸指向北極星方向,大家擺一擺,互相評判一下。(注意教室的方向)
(學生觀看:地軸、兩極的空間位置)
[設計意圖]觀察地球儀時,首先使學生認識到建立事物的模型是解決問題的一種方法,然後著重講解地軸的位置作用,如對地軸作用的認識設計了 籃球 與地球儀運動的比較,很清楚地可以看出地球繞地軸運動的重要性。為了更好地理解地軸在地球儀中的位置,設計動畫演示,使學生既有實踐的應用,又有直觀地觀察;為了將實際的方向與地球儀表示的方向一致,特讓學生擺放地球儀,將地軸指向北(沖北極星)方,並且互相評判。這一部分主要是將地球的空間方位納入到學生頭腦已有的知識系統中。另外地軸的指向在將來學習地球公轉時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必須打好基礎。
[講解]地球儀是按地球形狀縮小而成的(實際是一個特殊的立體地圖),因為它比地球縮小很多倍,所以地球儀都做成正球體。
[提問]地球儀上有什麼地理事物?
合作探究
在地球儀上有縱橫交錯的網——經緯網,通過它可以確定地球表面任何一點的位置,當然在真正的地球上沒有,它是人為畫出來的。下面我們學習經線和緯線的知識。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儀》教案大全相關 文章 :
1.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儀教案
2.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儀教學視頻
3. 七年級地理東南亞教案
4. 初中地理會考復習資料:地球和地球儀
5. 7年級地理經緯線咋標
6. 7年級地理教案:地球的運動
7. 初二地理會考知識:地球和地球儀
8. 高中地理地球與地球儀知識點
9. 地球和地球儀教學反思
I. 初中地理的教案有哪些
第一節 亞洲及歐洲教學設計
● 教學設計思路 本節《亞洲及歐洲》是世界區域地理的第一節,也是大洲地理中最重要的一節。學習內容較多。因此,教學中注重教會學生利用地圖、數據、圖片等資料分析問題,並掌握分析大洲自然地理特徵方法。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參與意思。本節教材安排的特點是「學習亞洲,練習歐洲」,關於歐洲的地形特徵和氣候特徵,作為練習題,本節只要求了解,不要求掌握。關於「西歐氣候的成因」,作為練習題,本節只要求了解,不要求掌握。
●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初步認識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運用地圖說明亞洲和歐洲的經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
2.通過標准時間和國際日期變更線的介紹,培養學生簡單的時區和日期換算能力。
3.通過分析亞洲氣候特徵,使學生掌握氣候特徵的分析方法,並在閱讀地圖和分析資料的基礎上總結出歐洲氣候的特點。
4.通過地形圖引導學生分析亞洲河流特徵,並找出亞洲境內著名的湖泊。讓學生從歐洲氣候和地形入手解釋歐洲河流特徵,了解歐洲著名的河流。
5.讀「亞歐人口分布圖」說明亞洲人口分布,分析人口分布不均的原因,學會閱讀亞歐政區圖。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學生對地圖的閱讀,使學生學會從地圖上學習地理知識的能力
2.指導學生分析亞洲氣候復雜多樣的原因及表現,讓學生結合已學的氣候隱空知識,分析並解答出有關歐洲氣候的思考題,從而培養學生的讀圖、歸納、對比分析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熱愛我們所居住的大洲--亞洲的良好情感,激發學生的自豪感。
2.通過對國家和人口的學習,可以培養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 ● 教學重難點
1.學會運用地圖說出某地區的地理位置。
2.亞洲和歐洲的地理位置特點。
3.亞洲的地形特徵和氣候特徵。
(二)教學難點
1.學會簡單的時區和日期換算。
2.亞洲和歐洲的氣候及成因。
3.亞洲及歐洲河流特點的成因。
● 教學方法 復習引導法、讀圖分析法、對比分析法。 ● 教學媒體 地圖冊、多媒體課件。
● 課時安排 4課時。
J. 初中地理教學設計天氣與氣候
教學目標:
1、知道天氣與氣候的區別,並能在生產、生活中正確使用這兩個術語;
2、識別常用天氣符號,看懂簡單的天氣圖;
3、養成收聽、收看天氣預報的習慣;
4、認識氣候與人類生產、生活的相互關系,形成保護大氣環境的意識。
教學重點和難點:
1、正確區別天氣與氣候;
2、識別常用的天氣符號。
教學用具:
多媒體投影儀。
學法指導:
1、「從生活實際入手,學習有用的地理」。學習時一定要緊密聯系實際生活,化枯燥為有趣,時時處處感受有用的「地理」。
2、「在游戲中學習地理」。天氣預報的符號多而不好記,怎樣才能快速有效地記住呢?同學們之間不妨比一比、試一試,看誰記得快,或者堅持收聽收看天氣預報節目,自己也學做天氣預報員,播報天氣預報。
教學過程:
導入課題:播放不同地區的圖片,展示不同地區的.生活環境,說明人類生活的環境存在很大差異,然後讓學生回答是什麼原因造成了不同地區的環境差異?(氣候)「那麼世界的天氣與氣候是怎樣的呢?這一節就讓我們共同來學習吧。」
投影:
第一節天氣與氣候
師:1、播放「上學路上的四幅圖」,讓同學們思考:這四幅圖中分別是什麼樣的天氣?(晴、雨、大風、雪)感受如何?(結合自己的親身體會回答天氣變化快還是慢?)引出「天氣」的概念與特點(學生通過讀書來回答)。
投影:一、天氣
1、概念
2、特點
師:「天氣是變化的,我們怎樣才能知道每一天的天氣狀況呢?在民間有許多關於天氣的諺語,咱們交流一下,看誰知道得多?」(師生交流,活躍課堂氣氛)。
投影:關於天氣的諺語。
過渡:「光靠諺語是不能准確掌握天氣變化的,那麼怎樣才能准確知道每天的天氣狀況呢?」(看天氣預報)
師:「通過什麼來知道天氣狀況呢?」生:「要靠衛星雲圖」。
投影:衛星雲圖。
師:講解衛星雲圖上的藍色、綠色、白色分別代表什麼?然後讓學生看圖回答,青藏高原和自己家鄉所在的位置是什麼樣的天氣?
設問:在天氣預報圖上怎樣識別天氣情況呢?(根據天氣符號)
投影:「常見天氣符號」圖,指導學生逐一識別常用的天氣符號。
活動:1、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記憶天氣符號的比賽,看哪一組記得又對又快。2、選擇幾個天氣符號,看誰畫得好。
投影:「相信你能行」(目的是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興趣中獲取地理知識)。
師:結合「沙塵暴」的符號,補充沙塵暴的有關知識,同時讓學生思考我國西北地區為什麼經常發生沙塵暴?應採取什麼措施?(形成保護環境的意識)。
投影:「風」的符號,設問:如何識別不同的風呢?(說明:第一,什麼是風桿、風尾、風旗。第二,風向的判斷。第三,風級的表示方法。)
投影:「考考你」(測試題),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過渡:「熟記了「天氣符號」,假如給你一幅城市天氣預報圖,你能當一次預報員嗎?」
投影:「世界主要城市天氣預報圖」,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城市,發布天氣預報(目的是活躍課堂氣氛,加強對天氣符號的記憶)。
過渡:「人們知道每天的天氣情況,就可以合理安排戶外活動。」
投影:課本第59頁活動2的圖,解答問題。(目的是讓學生養成收看天氣預報的習慣,然後根據天氣狀況安排戶外活動。
師:讓學生談談春、夏、秋、冬四個季節的特點,引出「氣候」,然後讓學生讀書,掌握氣候的概念與特點。
投影下面的表格:
天氣氣候
概念
區別
學生結合表格把問題寫出來(目的是加深對天氣與氣候的理解)。
投影:判斷下列詞語描述的是天氣還是氣候?①風和日麗②暴風驟雨③四季如春④陰轉多雲(讓學生判斷,目的是正確區分天氣與氣候)。
閱讀「大氣環境監測」,讓學生知道現在人們越來越關心大氣的質量,列舉一些事實說明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問:我們能為保護環境做哪些事呢?(學生分組討論)
小結:讓學生談談本節課的收獲。
課後活動:搜集天氣諺語,並驗證其准確性。
板書設計:
天氣與氣候
一、天氣
二、氣候
1、概念1、概念
2、特點2、特點
三、天氣預報
1、衛星雲圖
2、天氣符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