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河源市」名稱是怎麼來的,有什麼流傳故事
河源市位於廣東省東北部,東江中上游,是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之一。東江自北向南流經市區,新豐江從西向東繞城而過,兩江在市區東面交匯,使得整個城市三面環水,看起來象浮在水上的木筏,因此而得名。是粵東北重要的交通樞紐。
河源客家山歌流傳的故事: 河源客家山歌的流傳,是因為他們從中原遷徙來河源地區時與客家先民有關,他們所落居的地方都是山區、人煙稀少的荒山野嶺,山高林密,是猛虎野獸縱橫的所在地。客家先民在此落居後,從事開墾、耕耘,生產生活非常艱辛,人們上山砍柴、開山種植、下田耕作或過戶交談,都要走一段很偏僻的山間小路。因此,他們一出門就有一種幽僻感覺,或怕遇上毒蛇猛獸的危險。因而就喜歡用大聲響氣、用大嗓子來「吊個聲腔」唱幾句山歌,一來壯壯膽,驚嚇野獸;二來便能呼喚對方,得到有個照應,以驅散山裡的寂寞,久而久之,便養成了愛唱山歌的習慣。
長期以來,居住在偏僻山區的客家人,大部分缺乏文化,尤其是婦女,在封建社會里很少有受教育的機會,由於封建社會的束縛,她們只能私下用山歌來表達自己的感情。有的女孩子長大成人後為了表達自己的愛情,只能趁父母長輩不在家,或出去溪邊挑水、洗衣的空間機會,與愛慕的男青年隔遠招呼,互相用山歌來表達愛戀之情。所以愛情山歌在客家山歌中佔了很大的份量。後來由於客家居民大都沒有文化,只能看到什麼或想到什麼就唱什麼,因此客家山歌的「比」、「興」的表現手法就形成了常用的規律。
客家山歌作為勞動人民的一種口頭文學,他的素材是在人們的勞動生活中長期積累起來的,它以勞動人民生產、生活為基礎,在生產斗爭中反映的是勞動人民的理想和願望;所表現的形式和手法是勞動人民所喜好的,它有濃郁的生活氣息,有通俗易懂的地方語言和風俗習慣,容易溝通接受,所以有強烈的民眾性、地方性、流傳性,因此受到客家居民的歡迎和喜歡。
河源客家山歌經過長期的流傳、演變和不斷發展,既保留它的民間文學傳統,又在各個發展階段,按照歷史風貌不斷有所創新和進步,從傳統的口頭文學中推陳出新,發展到文字記載,並且在音樂旋律上,也不斷得到創新和發展。如:客家山歌的「賦」、「比」、「興」和「雙關」、「對偶」、「排比」、「誇張」等表現手法,以及四句七言格式的音韻和常見的山歌引歌號子,尾駁尾,五句板,發展到山歌小演唱、山歌表演唱、山歌說唱、山歌劇等客家戲。因為它的語言豐富、通俗易懂、形象生動、情深意切,直接反映了各地方風土人情,有豐富的思想內涵,使當地群眾容易接受。如全國獨有的戲種──紫金的客家花朝戲,就是從客家山歌長期發展創新、提高、提煉出來的藝術形式。
河源客家山歌,是在河源五縣一區300多萬人口中流傳最久、最廣的民間藝術,它屬於民間流傳的口頭文學。另外,客家山歌是用客家方言唱的,所以客家人最愛聽,也最喜歡唱。因為它琅琅上口,娓娓動聽,是深為人們喜聞樂聽的一種藝術形式。千百年來,人們用它歌唱勞動、歌唱情感,抒發思想和激勵鬥志。它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和獨特的藝術風格。特別是上了年紀的人覺得,唱起山歌來就會「山歌唱得心花開,山歌解得千般愁」,山裡人一唱客家山歌,唱起來就能使人忘了苦和累,心胸開闊,心情輕松。正像客家山歌所唱的:
客家地方客家人,客家風俗客家情;
客家音唱客家歌,客家山歌格外親。
客家山歌情意長,好比河西麥牙糖;
又甜又韌又滑口,緊扯緊梆緊甜香。
山歌唱出情和愛,唱出人生歡悲傷;
唱盡心中愁與苦,唱得心頭亮堂堂。
從前,有一個青年山歌手去赴圩,他走在山路上,邊走邊觸景生情地唱起山歌來:「隔崗瞧來隔崗瞧,隔崗瞧妹系瀟條;隔崗瞧妹花一朵,莫把風吹日曬朝(方言「朝」即「痿」)。同妹隔崗又隔崗,柑子好吃隔包囊;柑子好吃隔了咪,同妹相好隔心腸。」他唱的歌聲悅耳動人。正巧,有個年輕美貌、也愛唱山歌的妹子被他的山歌聲吸引住,情不自禁地尋聲趕上來。當趕至三丫路口,她看見唱山歌的人相貌很平常,臉上還有片片汗斑,心裡感到失望。於是她以山歌取笑道:「聽到歌聲趕過山,這山風光也一般(「般」即「斑」),只問阿哥話一句,哪條道路下陰間?」
妹子用借問路去陰府為名,暗喻遇見了鬼。話中含蓄,尖銳辛辣。但青年山歌手毫不介意,誠懇唱道:「由妹下來由妹上,各人主意各人想;茶果好看唔好吃,荔果皮皺甜過糖。」
妹子見他為人忠實,情意真切,山歌比喻發人深思,暗中佩服他,自愧自己不該以貌論人。她偷眼細瞧青年歌手,竟覺得心裡甜滋滋的,不由得羞紅了臉。
② 地理上的天然河流是什麼意思
天然河流是陸地表面上經常或間歇有水流動的線形天然水道。河流在中國的稱謂很多,較大的稱江、河、川、水,較小的稱溪、澗、溝、曲等。藏語稱藏布,蒙古語稱郭勒。每條河流都有河源和河口。河源是指河流的發源地,有的是泉水,有的是湖泊、沼澤或是冰川,各河河源情況不盡一樣。河口是河流的終點,即河流流入海洋、河流(如支流流入幹流)、湖泊或沼澤的地方,在乾旱的沙漠區,有些河流河水沿途消耗於滲漏和蒸發,最後消失在沙漠中,這種河流稱為瞎尾河。
除河源和河口外,每一條河流根據水文和河谷地形特徵分上、中、下游三段。上游比降大,流速大,沖刷占優勢,河槽多為基岩或礫石;中游比降和流速減小,流量加大,沖刷、淤積都不嚴重,但河流側蝕有所發展,河槽多為粗砂。下游比降平緩,流速較小,但流量大,淤積占優勢,多淺灘或沙洲,河槽多細砂或淤泥。通常大江大河在入海處都會分多條入海,形成河口三角洲。通常把流入海洋的河流稱為外流河,補給外流河的流域范圍稱為外流流域。流入內陸湖泊或消失於沙漠之中的這類瞎尾河稱為內流河,補給內流河的流域范圍稱為內流流域。中國外流流域面積佔全國面積的63.76%。為溝通不同河流、水系與海洋,發展水上交通運輸而開挖的人工河道稱為運河,也稱渠。為分泄河流洪水,人工開挖的河道稱為減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