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長城的地理位置,
中國北方在中國北方,東起河北省渤海灣的山海關,西至內陸地區甘肅省的嘉峪關。
長城(TheGreatWall),又稱萬里長城,是茄族中國古代的軍事防禦工程,是一道高大、堅固而連綿不斷的長垣,用以限隔敵騎的行動。長城不是一道單純孤立的城牆,而是以城牆為主體,同大量的城、障、亭、標相結合的防禦體系。
長城資源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陝西、甘肅、內蒙古、黑龍江、吉林、遼寧、山東、河南、青海、寧夏、新疆等15個省區市。其中陝西省是中國長城資源最為豐富的省份,境內長城長度達1838千米。
根據稿做文物和測繪部門的全國性長城資源調查結果,明長城總長顫敬弊度為8851.8千米,秦漢及早期長城超過1萬千米,總長超過2.1萬千米。
(1)長城地理概念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以北京地區為核心修築長城的歷史,可以從西周初期分封到北京地區的燕國開始說起。商朝滅亡後,西周的宗室召公_的兒子克被分封到當時遙遠寒冷的北京小平原,建立了燕國,作為周朝北方的屏藩,抵禦東北方向商朝同姓國孤竹國和山戎部落的進攻。
不過,因為地處偏遠,直到春秋時代,有關燕國的歷史記載並不多。這一時期的燕國為了防禦,是否曾在燕山修築過烽燧或是邊牆,現在還不清楚。
到戰國初期,燕國已經發展成為一個較強的國家,位列七雄之一。燕昭王時,燕國達到了鼎盛時代,這一時期,燕國征發百姓修築了燕北長城。
燕北長城西起造陽,一種說法就是今天河北省張家口市北部,向東經過今河北北部和內蒙古自治區交界一帶,延伸到了襄平,即今遼寧遼陽,再向東一直跨過鴨綠江,到達今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清川江畔。這道長城遠在燕山山脈的外圍。
2. 長城的人文地理意義
長城的人文地理意義
長城以北泛指我國北方,即通常所說的塞北.包括內蒙古自治區及甘肅省和寧夏回族自治區的北部.地形以高原為主.屬溫帶乾旱半乾旱氣候.少數民族集居地區之一.主要有漢、滿、回、蒙古、裕固、哈薩克等民族.地域遼闊,資源豐富,是中國重要的鋼鐵生產地和畜牧業基地.
長城以南就很難定義.可以指河北.甘肅,寧夏南部等地! 有時候也可以理解為中原地區!因為歷史上還把長城作為北方游牧民族與中原農業民族的分界線.
中國北方地區的位置和自然地理特徵:
依據全國各地在地理位置、自然地理(地形、氣候、植被、河流、土壤等)和人文地理(人口、民族、經濟、交通、城市等)方面所表現出的旦孝不同特點,可將全國分成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四個區域.
北方地區是指我國秦嶺——淮河以北、長城以南、大興安嶺以東的廣大地區.西到祁連山東端的烏鞘嶺,東臨渤海和黃海,北面與俄羅斯、東面與朝鮮為鄰.主要包括東北的黑龍江、吉林、遼寧三省,黃河中下游的河北、北京、天津、山東、山西的全部和河南、寧夏、陝西、甘肅的部分地區,以及江蘇、安徽兩省的北部地區.面積佔全國1/5,人口卻佔了近40%.黃河中下游地區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歷史悠久,人口稠密.
北方地區地形以平原為主,兼有高原和山地.東北平原和華北平原是我國面積最大、最完整的二個大平原.東北平原位於大興安嶺、小興安嶺、長白山之間,主要由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和遼河平原三部分組成.華北平原位於燕山以南、太行山以東、淮河以北,東面瀕臨海洋.華北平原是地質歷史時期黃河、海河所挾帶的泥沙沉積作備緩用形成的沖積平原.黃土高原位於太行山以西、烏鞘嶺以東、長城以南、秦嶺以北之間的地區.這里的黃土是地質歷史時期風力沉積作用堆積而成的.那時,強勁的偏北風吹揚起沙塵南下.隨著風力減弱、沙土沉積、形成了平坦高聳的黃土源.後來隨著植被遭到大規模破壞、疏鬆的黃土容易遭受沖刷.水土流失嚴重,形成仿遲模了溝壑縱橫的黃土丘陵(黃土溝谷、黃土梁、峁).黃土高原、華北平原被稱為是「黃土地」.
3. 長城運用地理知識解釋
戰國秦長城是中國古代修築最早的長城之一,反映鍵敗了秦國軍事家深謀遠慮的軍事思想,折塌消射出農業文明與牧業文明的區別和聯系,對民族融合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戰國秦長城也是一條團亮知自然地理環境分界線,農業和牧業在這一地帶交錯發展,互相促進,對北方地區社會經濟發展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4. 長城的地理位置和特點
長城的地理位置在中國北方,東起河北省渤海灣的山海關,西至內陸地區甘雹帆肅省的嘉峪關。萬里長城有長喊段、堅固、歷史悠久、施工精湛、工程量大等特點。是中國古代的軍事防禦工事,是一道高大、堅固而且連綿不斷的長垣,用以限隔敵騎的行動。長城不是一道單純的城牆,而是以城牆為主體,同大量的城、障、亭、標相結合的防禦體系。
長城,又稱萬里長城,是中國古代的軍事防禦工事,是一道高大、堅固而且連綿不斷的長垣,用以限隔敵騎的行動。長城不是一道單純源滲雹孤立的城牆,而是以城牆為主體,同大量的城、障、亭、標相結合的防禦體系。
長城修築的歷史可上溯到西周時期,發生在首都鎬京的著名典故烽火戲諸侯就源於此。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爭霸,互相防守,長城修築進入第一個高潮,但此時修築的長度都比較短。秦滅六國統一天下後,秦始皇連接和修繕戰國長城,始有萬里長城之稱。明朝是最後一個大修長城的朝代,今天人們所看到的長城多是此時修築。
5. 有關長城的資料(地理)
長城( The Great Wall),又稱萬里長城,是中國古代軍事防禦工程。
長城修築的歷史可上溯到西周時期,著名的典故「烽火戲諸侯」就源於此。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爭霸,互相防守,長城修築進入第一個高潮,但此時修築的長度都比較短。秦滅六國統一天下後,秦始皇連接和修繕戰國長城,始有萬里長城之稱。明朝是最後一個大修長城的朝代,今天人們所看到的長城多是此時修築。
國家文物局和國家測繪局2009年4月18日聯合公布,明長城東起遼寧虎山,西至甘肅嘉峪關,從東向西行經遼寧、河北、天津、北京、山西、內蒙古、陝西、寧夏、甘肅、青海十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156個縣域,總長度為8851.8公里。經過壕塹359.7公里,自然天險2232.5公里。
2012年6月5日,國家文物局在北京居庸關長城宣布,歷經近5年的調查認定,中國歷代長城總長度為21196.18公里,包括長城牆體、壕塹、單體建築、關堡和相關設施等長城遺產43721處。這是中國首次科學、系統地測量歷代長城的總長度。此次長城的調查和認定,不僅認定了2009年測定的明長城長度,還開展了秦漢及其他時代長城的資源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