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文化地理學基本理論問題是什麼

文化地理學基本理論問題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3-04-14 06:32:04

㈠ 文化地理學研究的關鍵問題是文化現象的空間分布與文化現象的形成判斷對與錯

對,文化地理研究的關鍵問題是文化現象的空間分布和文化現象的形成

人文地理學的研究對象和內涵是什麼

地理學是研究地球表面的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空間分布以及兩者間相互關系的一門學科,人文地理學和自然地理學是相互密切聯系的兩大組成部分。因此,人文地理學的發展對於地理學的發展有重要作用。

人文地理學同經濟學、人口學、政治學以及環境科學、生態學、區域科學、行為科學結合,可以為解決世界性的資源短缺、人口危機、自然災害、環境污染和生態平衡以及城市問題等作出貢獻,尤其是對於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發展規劃起到重要作用。

(2)文化地理學基本理論問題是什麼擴展閱讀

問題和趨勢:人文地理學仍然缺乏完成大區域宏觀研究和小區域微觀研究之間的聯結所需的理論和方法,仍是許多分支學科鬆散組合的一門學科,有待於進一步的發展。

此外,有關人地關系的理論探討,數量統計方法和模型、系統的運用,行為科學的引進,以及對社會實際問題的研究,也尚處於初始階段。人文地理學仍存在一些問題和薄弱環節,但在現代社會發展中,人類的作用和科學技術的作用日益顯著,使得地理學人文化的趨勢加強。

㈢ 社會文化地理學的著名理論

各地的人口數量、分布和遷移是重要的地理現象,人文地理學者十分關注。維達爾-白蘭士的《人文地理學原理》第一章即論述了人類在地球上的分布、密度以及各洲的人口狀況。第一次世界大戰後,I.鮑曼分析了中歐的人口地域分異現象 ,瑞典地理者遲渣學家 S.德·耶爾深入研究瑞典人口分布並制出人口分布圖。從此,人口地理學成為人文地理學的一門分支學科。聚落是一種重要的文化景觀,既反映自然環境的特徵,也表現人類文化的差異。德國地理學家J.G.科爾最早對聚落作系統的研究,他於1841年發首悄表了《人類交通居住與地形的關系》。白呂納則把房屋這一聚落現象列為人文地理事實的第一綱第一目,包括房屋類型、村落形式、都市位置及其與環境的關系。此後,聚落地理研究在一些國家形成各自的風格。如德國著重聚落景觀,法國重視經濟對聚落的影響,英國偏重聚落歷史地理,美國則關注白人拓荒者居住問題。聚落地理學形成後,最初包括在其中的城市地理學由於發展迅速,逐漸獨立成為人文地理學的一個分支,使得聚落地理學現在實際上是研究鄉村聚落地理。以鄉村地區的經濟、社會以及資源和環旦閉境問題為研究對象的鄉村地理學也是在聚落地理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但其研究內容已超出鄉村聚落地理范疇。

㈣ 王恩涌的《人文地理學》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闡述人文地理學...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是人類面臨的重要問題,也是人文地理學研究的主要內容.
第一章

1、說明人文地理學的研究對象,主要內容及主要特徵。

2、什麼是生產關系決定論?分析其產生的時代背景。

3、對人地相關論與人地協調論進行分析比較。

4、試舉出具有代表性的地理環境決定論的觀點,並對其進行分析和評價。

5、什麼是人地相關論?詳細闡述人地相關論的代表性觀點,並加以分析和評價。

7、建國以來,我國人文地理學發展的階段特徵是什麼?

8、為什麼說人地關系論是人類地理學的基本理論?人地關系有何特徵?

第二章

1、 什麼是文化景觀?詳述文化景觀的主要組成成份。

2、 文化地理學研究的主要課題是什麼?

3、 文化景觀與自然景觀有何聯系?

4、 簡述文化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5、 舉例說明文化的遷移擴散與擴展擴散有何不同。

6、什麼是環境感知?舉例說明環境感知在人類活動中的具體表現。

7、舉例說明形式文化區與功能文化區有什麼區別。

第三章

1、影響人口空間分布的因素是什麼?

2、世界人口分布特徵及一般規律是什麼?

3、中國人口分布有什麼特點?

4、人口的空間移動有什麼社會經濟意義?

5、現代國際人口遷移有什麼特點?

6、現代國內人口遷移的主要特點是什麼?

7、人口遷移的主要機制是什麼?

第四章

1、人口增長有何地區差異?其所造成的後果是什麼?

2、試分析中國的人口增長轉變模式有什麼特點?為什麼?

3、試分析工業革命以來,世界人口迅速增長的具體表現及其引發的問題。

4、原始社會時期的人口發展有什麼特徵?

5、農業社會時期的人口發展有什麼特徵?

6、 蘭迪的人口轉變模式的基本特點是什麼?

第五章

1、分析農業起源對社會發展的影響。

2、分析比較世界五大古文明起源的地理環境條件。

3、闡述原始農業的特點及區域分布。

4、比較東西方傳統農業的特點。

5、闡述現代農業的主要特點及其地域類型。

第六章

1、分析現代工業產生的原因和條件。

2、說明現代工業的發展歷程。

3、從影響工業分布的因素及其變化,分析現代工業的空間格局有什麼特點。

4、工業發展對社會經濟有什麼影響?

第七章

1、比較分析東西方城市產生和發展的差異。

2、闡述鄉村聚落發展的基本特點。

3、試以具體城市為例分析城市區位及自然環境對城市形成發展的影響。

4、城市地域結構形成和發展的機制是什麼?城市地域結構的主要模式有什麼特點?

5、分析比較不同類型鄉村形成的原因及其特點。

第八章

1、政治地理研究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2、國家的基本特徵是什麼?

3、影響國家權利的主要因素是什麼?

4、為什麼需要對國家實力進行綜合分析?

5、試說明當代全球政治地理格局基本特點。

第九章

1、 導致資源問題產生的原因是什麼?我國的資源問題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2、 環境問題的地區差異及形成原因是什麼?

3、 從不同角度分析自然資源的類型。

4、 人類對環境問題的共識主要有哪些?

5、 我國的人口問題主要表現在什麼方面?

6、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原則是什麼?分析比較區域可持續發展的基本類型。

㈤ 歷史地理理論

改革開放以來,對歷史地理學科理論的探索已不限於學科整體,20世紀90年代以來已經深入到歷史自然地理、歷史人文地理各個分支領域。 編繪歷史地圖是歷史地理學領域取得的最突出的成就,早在20世紀30年代即有討論(26),《中國歷史地圖集》、《北京歷史地圖集》、《西安歷史地圖集》分別是復旦大學、北京大學、陝西師大歷史地理學術單位的代表作,因此歷史地圖編繪的經驗、教訓值得總結。《中國歷史地圖集》除了內容豐富、收羅宏博的特點外,還在科學性、思想性和精確性方面大大超過了其他同類地圖集。黃盛璋《編制歷史地圖的一些理論與方法上初探》對歷代疆域、政區、交通、產業分布地圖的繪制提出了一套系統的做法(27)。韓光輝、尹鈞科、俞美爾在全面總結《北京歷史地圖集》方面連續發表三篇論文(28),就歷史地圖集的編制內容、性質、理論基礎、歷史地圖(集)與讀史地圖(集)的本質區別等基礎理論問題,以及歷史地圖(集)的總體設計和技術處理的具體細節進行了深入系統的探討,這對促進我國城市和區域歷史地圖(集)的研究編制將有所裨益。有的學者還提出了歷史地圖為國家制定長遠規劃提供宏觀趨勢圖幅的設想(29)。不過,總體上對這方面的理論性研究還相當缺乏,對已有歷史地圖的評論也很不夠。 若說在編繪的方法上有所新的突破,則要數20世紀末開始的CHGIS項目。 葛劍雄認為:理想的數字化歷史地圖集不僅將基本解決《中國歷史地圖集》這類印刷地圖所難以解決的矛盾,而且匯時間、空間、人類活動的各種信息於一體,成為一套具備各種不同層次的檢索手段和鏈接、完全開放的、具有無限開發潛力的歷史地理信息系統,成為各類歷史地理信息可靠的空間平台。經過多年的探索與籌備,「中國歷史地理信息系統」(China's Historical Geography Information System,縮寫為CHGIS)項目已於2000年啟動(30)。 關於自然環境演變的研究,過去主要局限在有文字記載的近三、四千年的時期以內,極少涉及到「史前」時代。侯仁之指出最近研究的趨勢已開始上溯到地質時代最後階段的全新世,從而與古地理學的研究直接銜接起來,即從未經人類干預的原始地理景觀的形成開始,去逐步復原在歷史時期內由於人類活動而發生變化的整個過程。這必將更全面更深刻地揭示出人類活動如何一步又一步改變了大地的自然面貌,並為進一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提供更加可靠的科學依據(31)。張修桂認為:作為全新世環境研究的中堅力量的歷史自然地理工作者,除了繼續發揮本學科在晚全新世研究的優勢、深入發掘歷史文獻資料進行科學地分析研究之外,應當努力吸取相關學科的理論與方法,並如侯仁之所倡導的拓寬自己的時空研究領域,更好地研究歷史自然地理演變的全過程,為經濟建設和環境保護工作做出更大的貢獻(32),並認為:「新中國成立以來,歷史自然地理的研究是歷史地理學領域中最具生命力、最為繁榮的一個分支學科」(33)。毛曦從人地關系論、歷史文化地理學研究對象、歷史文化發展連續性等方面論證了舊石器時代納入歷史地理學研究范圍的必要性與可行性(34)。朱士光曾預言:「歷史自然地理學將是中國歷史地理研究中最有生機、最富社會價值的分支之一。歷史自然地理學家應更加積極努力,把握當前的大好時機,大力進取,使歷史自然地理學得以屹立於當今現代科學之林,發揮出自己應有的作用」(35)。 隨著研究工作的繼續深入,歷史自然地理學逐漸與某些分支學科密切結合起來,從而派生出新的歷史地理學的分支——「歷史地貌學」。曾昭璇《我國某些歷史地貌學問題的芻議》(36),指出歷史地貌學主要研究人類歷史時期地貌的變遷,不但復原過去時代地貌情況,並且要尋找地貌變化規律性,說明目前地貌形成的過程和特點。他從理論高度提出獨立框架,創建了歷史地貌學這一歷史自然地理的分支學科,填補了學科的理論空白,具有開創性的意義。曾昭璇、曾憲姍合著《歷史地貌學淺論》(37) 是目前國內外這方面的第一部專著, 書中明確指出:歷史地貌學是研究歷史時代地貌的變遷即第四紀全新世以來的地貌發育,有兩個具體任務:第一個是古代地貌的復原,第二個任務是地貌年代的確定。正是由於歷史地貌學可對地貌發育過程的規律性進行科學的研究,人們便可根據其規律提出對生產實踐的意見,這就反映了歷史地貌學為生產建設服務的重要價值,展示了這個新興學科發展的光輝前景。張修桂則提出了中國歷史地貌學性質、對象、內容、方法等基本問題的構想(38)。歷史地貌學的創立,是歷史地理學界的一件大事,更是歷史自然地理學研究的一個新的里程碑。 沙漠化是全球中緯度地帶受到的共同威脅,中國的沙漠地貌面積廣闊,沙漠研究走在世界前列。侯仁之開創了歷史沙漠地理研究領域,成就斐然。李並成以河西走廊歷史上的沙漠化研究為例,探討了歷史沙漠地理的有關理論問題,總結了沙漠化的四種途徑(沙漠化發生的地域、沙漠化作用的途徑,沙漠化發展的趨勢、沙漠化土地的逆轉),認為因綠洲水資源的移動和重新分布而導致綠洲的轉移過程,並不一定意味著綠洲的縮小或消失,沙漠化土地在一定條件下是可以逆轉的(39)。後來,李並成又探討了人口因素在沙漠化歷史過程中的作用(40)。這是對歷史地貌學理論的深化。 沿革地理研究中,歷代疆域與政區的研究是傳統輿地學的核心內容之一,這方面的研究成果最為豐富、方法最為完善,但還沒發展到歷史政治地理學的程度。為此,周振鶴在《建構中國歷史政治地理學的設想》(41) 作了系統論述。他認為觀察中國古代的政治地理學可以從思想家對於理想政治制度中地理因素的闡述、歷史學家或地理學家將地理要素作為政治體制一個組成部分的觀點、政治家的利用地理因素解決政治問題的具體操作過程三方面著眼,指出政治地理學「對國家尺度而言,則有疆域的伸縮、與鄰國的地緣關系,有邊疆區與核心區的變遷,有首都定位的地緣政治基礎等等。對地方尺度而言,重點則是行政區劃與行政中心的變遷」。所以在他眼裡,中國歷史政治地理學的研究在行政區劃方面應該包括以下三個步驟:第一,應該仍以復原疆域政區歷史變遷的全過程為目的。第二,應該是就疆域政區本身的要素來進行分解式的以及政治學角度的研究。第三,工作的重點在於研究政治過程對地理區域變遷的影響。作者因此倡議,這一切都有待於我們從豐富的歷史文獻中去研究,「從而在歷史政治地理研究方面以至政治地理理論建構方面作出我們應有的貢獻」。在不遠的將來,「歷史政治地理學」有望取代傳統的歷代疆域與政區研究。 歷史城市地理是歷史地理學中最為成熟的一個分支。馬正林闡述了城市歷史地理學研究的對象和任務,認為作為歷史地理學一個活躍分支的城市地理學,其研究對象是具有地理實體的城市,所謂地理實體就是指整個城市的地理基礎、地理特徵和地理價值;其研究任務就是要揭示地理條件在城市發展中的作用和規律性,為當前的城市規劃、建設服務(42)。李孝聰認為,城市史和歷史城市地理學的研究不能總局限於單一城市的描述,應從歷代區域中心城市入手,闡明區域城市體系形成的原因和過程。同時,加強歷史城市地域結構和文化分異的對比研究,將是多學科方法的引入和開展中、外城市比較研究的一條途徑(43)。嚴艷等探討了歷史城市地理學的理論體系及其研究內容(44)。 中國古代以農立國,農業是先民的主要生產部門,所以歷史農業地理研究應該是所有歷史地理研究中最為主要的領域,可惜目前重視程度不夠。最近20年來,在史念海倡導之下,這一領域取得了很大成績,已出版專著十餘部。王社教探討了歷史農業地理學的一些基本理論,認為它是研究歷史時期農業生產諸要素的地域分布及其相互間作用、變化、發展規律的科學,其研究內容主要包括人口的增減和墾田的盈縮、農作物的構成及其分布、農業生產的區域差異、規律的總結等方面;可劃分為區域性歷史農業地理、專題性歷史農業地理和歷史農業地理學理論等多種類型和層次(45)。王社教《關於中國歷史農業地理研究的幾點思考》(46) 分析了現有的巨大成績和在內容、理論、水平三方面的不足,指出了今後應加強對農林牧副漁各業的綜合整體研究、積極開展對西部內陸地區的研究等四個努力方向。同樣,李令福認為,歷史農業地理學是歷史地理學中歷史經濟地理學的一門分支學科,主要研究歷史時期農業生產布局及其結構的演變發展過程與規律,具有鮮明的區域差異、時代發展與結構綜合的特性,「時間」、「空間」、「部門」構成了歷史農業地理學的三大要素(47)。蕭正洪系史念海高足,其專著《環境與技術選擇——清代中國西部地區農業技術地理研究》一書的出版,被認為「標志著歷史農業地理學理論體系的完善和成熟」。 歷史文化地理是新興領域,近年的成果很多,但對於其理論探討稍顯不足。雍際春《論歷史文化地理學的研究對象、科學內容及其任務》一文(49),論述了歷史文化地理學的一些基本理論問題,指出歷史文化地理學研究的科學內容主要包括歷史時期文化的源地、文化傳播、文化區域、文化景觀的空間分布以及文化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等方面,並同時提出了六大研究任務。毛曦對歷史文化地理學的學科界定、學科屬性、主要內容、研究方法等問題進行了有益的探討(50)。「歷史宗教地理學」是介永強提出的概念,他認為歷史宗教地理學是歷史文化地理學的分支學科,是研究歷史時期宗教形成、傳播和發展的區域性特徵及其分布變遷規律的一門學科,它包括理論、部門、區域三大部分,研究內容主要有歷史時期宗教源地的形成、宗教傳播的途徑、宗教景觀的分布、宗教的區域性特徵以及歷史時期地理環境與宗教發展的相互關系等,除歷史學、地理學方法之外還需要借鑒民族學、文化學、考古學等成果和方法。 中國的古典文學發達,胡阿祥提出了「文學地理」新觀念,並對於如何運用歷史地理學的理論與方法來探討歷史時期文學現象的地理分布、組合及變遷,揭示文學與地域的關系等問題提出了一些很好的構想(52)。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多民族國家,故歷史民族地理研究十分活躍。黃盛璋、孫進己、劉錫疇曾就歷史民族地理學的有關理論問題發表了自己的見解(53)。李並成在《西北民族歷史地理研究芻議》(54) 一文中將其歸納為,歷史民族地理學研究的對象主要是歷史時期不同地域上的民族及其民族群體的起源、發展、遷徙、演變的歷史過程及這一過程和地理環境的關系,並倡議展開西北歷史民族地理研究,包括民族分布地域、活動范圍的進一步研究、民族遷徙路線的研究、民族城邑聚落的研究、民族古地名研究、民族農牧業土地開發及其對自然環境影響的研究等五個方面。提出這些認識,必將促進從地理角度研究有關民族問題。 龔勝生提出了創建歷史醫學地理學的設想(55)。他認為,歷史醫學地理學是研究歷史時期人類疾病、健康與地理環境相互作用關系及其空間分布變遷規律的新興學科。這門學科不僅對地理學、歷史學、災害學等學科理論體系完善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地方病防治、人口優生優育、中葯資源開發與保護、環境變化、健康預警等具有現實指導意義。其主要研究領域有歷史疾病地理、歷史健康地理、歷史葯物地理、歷史災害醫學地理、歷史醫學地理學史、歷史醫學文化地理、歷史環境醫學地理、歷史軍事醫學地理等。研究方法主要有歷史文獻分析、野外實地考察、醫學地理制圖等。他還對中國先秦兩漢時期的疾病地理思想和健康地理思想作了深入探討(56)。 歷史社會地理是歷史地理學的一個新興分支,王振忠倡議最早,他的《社會史研究與歷史社會地理》闡述了歷史社會地理研究的價值和意義,認為它的研究內容是歷史時期各地人群的形成、分布及其變遷,研究地理因素對社會現象的影響,社會風尚的區域特徵等,力圖汲取社會史、文化史及人類學研究的相關成果,對各地人群、社會現象及社會風尚等諸多方面作地理的透視。主要內容包括:1、 歷史時期社區的地理研究,研究不同自然地理背景下,經過歷史傳承積淀而形成的社會文化及其在異地的擴散和傳播。2、歷史時期社會現象的地理研究,它包括「區域人群」、風俗地理和社會變遷,以及從事歷史社會地理研究的基本史料的發掘和利用等(57)。吳宏岐等撰文《歷史社會地理學的若干理論問題》(58) 認為,歷史社會地理學來源於歷史學、地理學和社會學,即是歷史地理學一個帶有部門性的綜合性分支學科,也是社會地理學一個帶時序性的分支學科,其研究對象是歷史時期的社會,包括各種社會集團的區域分布、形成過程、空間結構、行為特徵、心理差別、社會問題及時空演變系統,研究內容為歷史時期的社區研究、不同區域人群興衰的地理背景、不同區域人群的空間結構及時空演變規律、不同區域人群的社會行為和歷史時期社會問題的空間研究。 關於歷史科技地理,趙海軍《論歷史科技地理》(59) 在深入分析我國輝煌科技史基礎上,闡明了進行歷史科技地理研究的必要性,初步構建了歷史科技地理學科的輪廓。 現代地理學發展趨勢之一是展開區域研究,歷史地理學也莫能外。1998年在沈陽召開的歷史地理學術會議,主題就是歷史區域地理。在歷史區域地理學理論上,韓光輝、朱士光、鄧輝、侯甬堅、魯西奇均有建樹(60)。侯甬堅探討了華夏民族在先秦等時代業已形成的劃分不同地帶的區域觀點,以及一整套原則(61)。魯西奇繼發表《論歷史地理研究中的區域問題》後,又發表了續篇《再論歷史地理研究中的區域問題》(62),深入闡述了建立連續的區域歷史地理剖面是歷史區域地理研究的重要思路。 除了上述以外,還有學者呼籲建立其他的學科分支如歷史邊疆地理、歷史災害地理等(63),因無公開論文發表,在此姑妄一提。

㈥ 什麼是人文地理人文地理基本內容

人文地理是高中地理教學中的重要部分,對於地理老師而言,教好人文地理具有重要的意義。什麼是人文地理呢?下面是我整理的什麼是人文地理,歡迎閱讀。

什麼是人文地理

人文地理學:是研究地球表層地理環境的結構、分布及其發展變化的規律性以及人地關系的學科。

人文地理學的學科性質及研究對象:

學科性質:以人文現象為研究主題,側重於揭示人類活動的空間結構及其地域分布的規律性。

研究對象:人文現象的空間分布,以及在地理環境影響下的形成過程、發展規律和演變趨向。

人文地理學在地理學分類體系中的地位:

與自然地理學、經濟地理學同為地理學的三大分支,當前人文地理學與自然地理學研究正有分離走向相互結合,深入洋酒國家建設和解決社會問題,為社會發展和決策起到日益顯著的作用。

人文地理學的發展經歷了知識積累、學科形成和理論演變、學科分化,以及理論和方法的革新等過程。按其發展順序,可分為古代、近代、現代三個階段。

人文地理發展簡史

探討各種人文現象的地理分布、擴散和變化,以及人類社會活動的地域結構的形成和發展規律的一門學科,是地理學的兩個主要分支學科之一。“人文”二字與自然地理學的“自然”二字相對應,泛指各種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現象。人文地理學一般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人文地理學包括社會文化地理學、政治地理學、經濟地理學等,狹義的人文地理學則指社會文化地理學。[1]

古代階段

古代階段是人文地理知識的積累時期,以片斷記述為主,出現了各種關於人地關系的論述。

在中國古籍中,載有許多關於人地關系的論述,其中既有《禮記·王制》篇中“廣谷大川異制,民生其間者異俗”這種帶有地理環境決定論的思想;又有《孟子·公孫丑下》中主張“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定勝天的思想;也有東漢時期王充的《論衡·明雩》篇中“夫人不能以行感天,天亦不能隨行而應人”的主張人、地各有規律,反對人地關系絕對化的思想。不過中國古代並沒有產生系統表述人地關系思想的人文地理著作來。

在西方,地理學一直是把地球作為人類的家鄉來研究,古希臘、羅馬學者如希羅多德、斯特拉波等,都在其著作中對各地的人文地理現象作過論述。中世紀的西歐形成一些相互隔離、閉關自守的君主制國家,經濟、文化處於衰落狀態,人文地理學的發展相應處於停滯狀態。與此同時,阿拉伯國家的地理學獲得較大發展,伊德里西等學者在著作中記述了不少人文地理現象。

近代階段

15~17世紀,歐洲航海者開辟新航線以及“發現”新大陸後,歐洲各國陸續出版了各種地理著作,其中有不少篇幅是關於世界各地人文地理的描述,大多偏重於種族、聚落等方面的研究,對於人文地理學的發展起到巨大促進作用。

現代階段

在19世紀里,地理學開始形成自然和人文兩大分支,近代科學地理學的奠基人洪堡德和李特爾,分別為自然地理學和人文地理學的研究創立了早期理論。從此,人文地理學出現一系列理論,各分支學科陸續建立並形成了體系。

人文地理學的理論的形成和演變是從李特爾用經驗法和比較法,研究世界各地區各種地理現象的因果關系開始的。李德爾在他的《地理學-地理對人類素質和歷史的關系》一書中,探討了自然現象與人文現象的相互關系,把自然作為人文的基本原因,強調自然界對人類歷史的影響。在他去世後,人地關系理論在各國有不同的發展。

德國

德國地理學家拉采爾在1882年和1891年出版的《人類地理學》-書中,論述了人類作為環境的產物,其活動、發展和分布受到環境的嚴格限制。以後他的學生美國地理學者森普爾和亨廷頓等人更加強調地理

環境對人類文明的決定性作用,他們的觀點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形成系統的環境決定論。

法國

幾乎與此同時,法國的地理學家維達爾·白蘭士提出了另一種人地關系論,後人稱之為可能論或或然論。他認為地理學的任務是闡述自然條件與人文條件在空間上的相互關系,自然環境提供一定范圍的可能性,而人類在創造居住地時,按照自己的需要、願望和能力來利用這種可能性。他的這一觀點在其學生白呂納1910年發表的《人地學原理》一書中得到進一步發揮,白呂納認為自然是固定的,人文是無定的,兩者之間的關系常隨時代而變化。維達爾·白蘭士和白呂納等人的觀點對法國地理學影響很深,從而形成法國學派。

英國

英國利物浦大學的羅士培教授受法國學派的影響,1920年創用了“調節”一詞,創立“適應論”。他認為調節包含兩重含義,即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限制,以及人類社會對環境的利用和利用的可能性。羅士培認為人文地理學研究人-地之間雙向的相互關系,主要探討人類社會活動對環境的適應能力。

美國

美國地理學家巴羅斯1923年發表“人類生態學”一文,提出生態調節論。他主張人文地理學是研究人類的生態的觀點,在人地關系中人是中心論題,其他現象只是當它們涉及人及其對它們的反應時,才有必要說明。他還認為歷史學研究人類在時間上的關系,地理學則應側重於分析人類在空間上的關系。

其他

20世紀初,德國學者施呂特爾提出文化景觀的概念,認為探討原始景觀轉變為文化景觀的過程是地理學的主要任務。以後美國地理學家索爾又提出,人類按其文化的標准,對天然環境的自然現象和生物現象施加影響,將它們改變為文化景觀。

隨著人文地理學的理論發展,研究內容和范圍也不斷擴大,人文地理學同自然地理學-樣開始分化,陸續出現了一些分支學科,並形成人文地理學的學科體系。人種地理學、人口地理學、聚落地理學、文化地理學、政治地理學、商業地理學、經濟地理學、工業地理學、農業地理學、交通運輸地理學等,都是在此階段形成並發展的。

人文地理研究方法

學科介紹

在很長一段時期內,歐洲許多的大學地理課是由歷史學者講授的,他們十分強調地理學研究,特別是人文地理學的研究與歷史學關系密切,而且歷史地理學的研究也長期囿於歷史人文地理的內容,因此歷史地理學曾是人文地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英國的學者達比等自20世紀30年代以後,開始研究歷史自然

地理,使歷史地理學不僅研究歷史時期人文地理現象的變化,也研究歷史時期自然地理現象的變遷,從而成為地理學的一門獨立分支。

20世紀60年代以來,由於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人文地理學在理論、方法以及研究內容等方面發生了巨大變化。

在人地關系理論方面,已由過去的環境決定論、可能論以及適應論轉變為和諧論。在生態學和環境科學發展的影響下,分析並和諧人與環境的關系已成為人文地理學的新課題。

數學方法

在觀察和分析方法方面,數學方法的出現極大的促進了人文地理學的發展。1965年,美國華盛頓大學地理系教授加里森開設研究班,用數學統計方法培養了一批地理學者。其中的英國學者喬利和哈格特在1960年以後把數量方法引進劍橋大學和布里斯託大學地理系,使得這種革新很快在各國地理學者中傳播開來,對地理現象分布差異的表述開始從定性向定量階段發展。

電子計算機的應用

使地理學者能夠處理多種變數的復雜計算,對一些空間規律的研究採用新的統計方法和技術手段,進行精確的度量,並用數字形式表達人地關系,說明區域差異及其變化。

自20世紀50年代系統論創立以後,美國地理學家阿克曼於1966年提出:地理學者應當探索許多各自不同,但又相互依賴的變數的一種系統的概念,從時空角度處理人與環境的系統。60年代開始,不少學者已在研究生態系統、政治系統、經濟系統、社會系統以及地域系統方面作出貢獻。定量計算和系統論思想的引進,使地理學開始採用模型來表述所研究的地理現象。

60年代行為科學興起後,出現了行為地理的研究。70年代,行為研究在地理學中十分盛行,通過研究不同人類社會集團、階層、階級對不同環境的反應和行為決策這一過程,使地理學為解決實際問題的決策可發揮更大的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旅遊業蓬勃發展,旅遊收入對於國民經濟收入的重要性日益提高,使得旅遊地理學發展很快,成為人文地理學的一個新分支。人類以各種不同的社會集團的形式存在,各集團的不同文化既是社會環境的組成部分,又是人們行為制約的因素。因此,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研究空間中的社會現象和文化差異的社會文化地理學重要性日益提高。同時,許多國家重建城市的需要,新的城市迅速增加、城市規模日益擴大的趨勢,促使城市化進程加快,使城市地理學在人文地理學中逐漸居於重要的地位。

傳統的人文地理學以小區域研究、經濟區劃和文化景觀類型為其主要論題,現在則轉向分析解決現實社會問題為主,涉及國土整治、環境保護、貧窮和飢餓、種族歧視、資源合理利用以及改善人民生活等問題。20世紀中期以來,人文地理學開始面向社會問題,從而在研究中打破各分支學科人為界線,出現新的綜合。

人文地理基本內容

人文地理學經過長期發展已形成一個較完整的學科體系。一般可以分為綜合理論部分、通論部分(部門人文地理學)和專論部分(區域人文地理學)。

人文地理學綜合理論部分主要指對人地關系理論的研究。人文地理學通論部分可分為經濟、政治、社會文化三個方面,也有一些學者將其分為社會文化和經濟兩個方面。人文地理學專論部分則包括對各種地區人文要素的區域地理研究。

經濟地理學是以闡釋人類生產和生活資料的生產、流通和消費分配等人類經濟活動的地域分布和空間組織為主要任務。近代地理大發現以後,人類的商業活動空前繁榮,從而產生了經濟地理學的前身——商業地理學。

傳統的經濟地理學關心各種資源、生產及商業的分布同自然環境的關系,以生產布局、區位分析為研究的核心。其中區位論和中心地學說曾對地理學和其他學科的發展起到過重要作用。

現代經濟地理學的研究開始注意社會結構、政府決策以及人們的行為決策對經濟布局的影響,出現了國土經濟學,重視國土整治問題。有些學者認為旅遊地理學研究所涉及的旅遊屬於經濟活動范疇,因此旅遊地理學也是經濟地理學的組成部分之一。

政治地理學是通過研究國民與領土的關系來分析政治現象的地域體系,並分析以政治、軍事、經濟和宗教為背景的各種國家集團對世界和地區所起的作用。

1897年出版的拉采爾的《政治地理學》,將國家當作附著於地球上的有機物,並提出“生存空間”的概念。以後,麥金德於1904年提出陸心說。由於他們及其他學者的努力,政治地理學成為人文地理學的重要分支。

20世紀30年代,豪斯霍弗把地緣政治學引入為德國納粹的侵略政策服務的歧途,使得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政治地理學的發展受到影響。現代分析技術及模式的應用,使地理學者得以制定各類各級政治區域的效率和效果,並開始研究政治行為和政府決策的地理背景。例如,參與對國土整治的決策、首都的定位、大都市區的結構、國家公園的設置、選票地域分布模型以及領海界線和沿海捕魚權等課題的研究。

很早以來,地理學的著作中已注意到種族和民族的分布,以及自然環境對人類的影響。拉采爾的人文地理學代表著作即以“人類地理學”命名。在維達爾·白蘭士和白呂納的人文地理學著作中,也都包含種族和民族地理的內容。不過,現在人種地理學和民族地理雖然仍是介於人種學、民族學和地理學之間的邊緣學科,但研究者則多為人種學和民族學者。

各地的人口數量、分布和遷移是重要的地理現象,人文地理學者十分關注。維達爾·白蘭士的《人文地理學原理》第一章即論述了人類在地球上的分布、密度以及各洲的人口狀況。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鮑曼分析了中歐的人口地域分異現象,瑞典地理學家德·耶爾深入研究瑞典人口分布並制出人口分布圖。從此,人口地理學成為人文地理學的一門分支學科。

社會地理學分析空間中的社會現象,研究各種社會類型的區域分布並分析比較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在探討人地關繫上強調社會因素對地區文化景觀、生活方式的影響。研究內容包括人口、聚落、民族、宗教、語言行為和感應等方面的地理問題,並致力於解決社會問題。

文化地理學則從人類文化的空間組合的角度,解釋各種文化要素如何使不同地區具有各種區域特徵,研究對象和內容與社會地理學有許多相同之處。但前者主旨是研究人類不同社會集團的地域特徵及其與環境的關系,後者則是研究人類創造的文化地域。有些學者將社會地理學和文化地理學的內容合稱為社會文化地理學。

人文現象的分布、擴散和變化雖然受到自然環境的制約,但是社會、經濟、文化和政治等因素,尤其是社會生產方式和社會經濟制度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人文地理學可以說是地理學中的一門人文科學或社會科學。

人文地理學同經濟學、人口學、政治學以及環境科學、生態學、區域科學、行為科學結合,可以為解決世界性的資源短缺、人口危機、自然災害、環境污染和生態平衡以及城市問題等做出貢獻,尤其是對於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發展規劃起到重要作用。

目前人文地理學仍是許多分支學科鬆散組合的一門學科,還有待於進一步的發展。此外,有關人地關系的理論探討,數量統計方法和模型、系統的運用,行為科學的引進,以及對社會實際問題的研究,也尚處於初始階段。

盡管人文地理學仍存在一些問題和薄弱環節,但在現代社會發展中,人類的作用(尤其是人的素質)和科學技術的作用日益顯著,使得地理學人文化的趨勢加強。人文地理學地位的提高,將使地理學的發展進入一個新的階段。有多種對中國地區的習慣的劃分方法。

人文地理研究特點

人文地理學的研究特點既有綜合性、地域性和動態性等地理學各分支學科所共有的特徵,又有以人文現象作為研究主體的特徵;其研究對象雖與社會科學有相同之處,但其注重地域分布特徵及人文現象與地理環境的相互關系,又不同於社會科學,從而形成其特有的理論和方法,成為一門跨學科的邊緣性科學。作為地理學中一門接近人文或社會科學的學科,人文地理學在研究方法上既採用地理學中傳統的方法(如實地調查、運用地圖等)和現代方法(如航空像片、衛星像片、地理模型等),也引進大量的社會科學方法(如抽樣調查、定量技術、心理學和行為學等研究方法)。地理學是研究地球表面的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空間分布以及兩者間相互關系的一門學科,人文地理學和自然地理學是相互密切聯系的兩大組成部分。因此,人文地理學的發展對於地理學的發展有重要作用。

人文地理

人文地理環境: 是人類的社會,文化和生產生活活動的地域組合, 包括人口,民族, 聚落,政治,社團,經濟, 交通,軍事,社會行為等許多成分.它們在地球表面構成的圈層, 稱為人文圈或社會圈,智慧圈,技術圈..人文地理環境是指人類為求生存和發展而在地球表面上進行的各種活動的分布和組合,如疆域、政區、軍事、人口、民族、經濟(農業、手工業、商業)、城市、交通、文化等等。人文地理環境地理環境的的重要方面,人類是引起以上各類地理分布及變化的主要載體,民族又是人類中具有特色的群體,於是人口的增長、分布和遷徙,民族分布和融合,成為歷史人文地理中十分重要的部分。

人文地理地理劃分

按照大行政區劃分

華北,東北,華東,華中,華南,西南,西北,港澳台。

華北,東北,華東,中南,西南,西北。

按照經濟戰略劃分

中國東部,中國中部,中國東北,中國西部。

按照南北劃分

南方和北方,中國以秦嶺和淮河為南北分界,這種劃分一般只限於漢族主體居住區。

其他劃分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是北京,中華民國的首都是南京、重慶,中華民國政府當前所在地為台北。除了北京和南京外,歷史上的中國還曾長期以西安、洛陽、開封、杭州為國家的施政中心。

㈦ 文化地理學的研究范圍

盡管文化地理學的主題比較分散,但研究分析問題的方法比較一致。景觀研究在小區域主要依靠直接考察和形態分析,具有經驗的、觀察的和歷史的研究特徵。從大范圍講,文獻資料更為重要。廣泛收集文獻和實物的第一手資料,從而進行整理排比和分析論證。文化地理學是論述相對於自然而言的各種文化現象的地理規律的科學。其中包括政治、宗教、民族、種族、人口、城市、農業、工業和交通的起源、景觀、擴散分布及生態等方面的論述。內容涉及國家的起源與職能;宗教的產生與傳播,民族和種族的習俗;民間文化與流行文化的特點;工、農業的區位;交通的作用與發展;城市的產生和職能;商業網點的布局;人口的理論與動向,人們居住地的選擇。 從內容來說,文化地理學的研究是考古學、歷史學、人類學和自然地理學的多變的復合。由於一個地區的文化體媳有它的歷史傳統,歷史地理學與文化地理學有不可分割的關系,它們之間可以互相補充,形成文化-歷史地理,但文化地理學對歷史地理學的依靠更多。由於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文化地理學和社會地理學有互相交叉的研究課題,所以歐美國家有時將兩者合稱為社會文化地理。從它的研究內容來說,就是狹義的人文地理學。文化地理學與經濟地理學有共同的研究對象,但側重不同。例如對農業,文化地理著重研究它對人類生活方式所起的作用,勞動工具的起源和傳布,以及農業景觀的形成等,而農業地理學著重研究農業生產地域分異規律。此外,政治地理學研究常常要涉及文化地理學的內容。聚落地理學、城市地理學同文化地理學也有許多重疊的研究領域。
具體分支學科
地理學概述(地理學導論、地理科學導論)、自然地理學、地貌學(動力地貌學、構造地貌學、氣候地貌學、應用地貌學)、生物地理學(植物地理學、動物地理學)、冰川學、凍土學、古地理學、水文地理學、土壤地理學、化學地理學、綜合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經濟地理學、農業地理學、工業地理學、商業地理學(公司地理學、企業地理學)、交通運輸地理學、旅遊地理學、人口地理學、人種地理學、聚落地理學、鄉村地理學、城市地理學、社會地理學、文化地理學、醫學地理學、政治地理學、軍事地理學、地圖學、地名學、理論地理學、歷史地理學、區域地理學、應用地理學 社會地理學研究各種社會類型的區域分布並分析比較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在探討人地關繫上強調社會因素對地區文化景觀、生活方式的影響。研究內容包括人口、聚落、民族、宗教、語言、行為和感應等方面的地理問題,並致力於解決社會問題。文化地理學從人類文化的空間組合的角度,解釋各種文化要素如何使不同地區具有各種區域特徵,研究對象和內容與社會地理學有許多相同之處。但前者主旨是研究人類不同社會集團的地域特徵及其與環境的關系,後者則是研究人類創造的文化地域。有些學者將社會地理學和文化地理學的內容合稱為社會文化地理學。
很早以來,地理學的著作中已注意到種族和民族的分布以及自然環境對人類的影響。拉采爾的人文地理學代表著作即以人類地理學命名。在維達爾-白蘭士和白呂納的人文地理學著作中,也都包含種族和民族地理的內容。不過,當今的人種地理學和民族地理雖然仍是介於人種學、民族學和地理學之間的邊緣學科,但研究者則多為人種學和民族學者。 各地的人口數量、分布和遷移是重要的地理現象,人文地理學者十分關注。維達爾-白蘭士的《人文地理學原理》第一章即論述了人類在地球上的分布、密度以及各洲的人口狀況。第一次世界大戰後,I.鮑曼分析了中歐的人口地域分異現象,瑞典地理學家 S.德·耶爾深入研究瑞典人口分布並制出人口分布圖。從此,人口地理學成為人文地理學的一門分支學科。聚落是一種重要的文化景觀,既反映自然環境的特徵,也表現人類文化的差異。德國地理學家J.G.科爾最早對聚落作系統的研究,他於1841年發表了《人類交通居住與地形的關系》。白呂納則把房屋這一聚落現象列為人文地理事實的第一綱第一目,包括房屋類型、村落形式、都市位置及其與環境的關系。此後,聚落地理研究在一些國家形成各自的風格。如德國著重聚落景觀,法國重視經濟對聚落的影響,英國偏重聚落歷史地理,美國則關注白人拓荒者居住問題。聚落地理學形成後,最初包括在其中的城市地理學由於發展迅速,逐漸獨立成為人文地理學的一個分支,使得聚落地理學如今實際上是研究鄉村聚落地理。以鄉村地區的經濟、社會以及資源和環境問題為研究對象的鄉村地理學也是在聚落地理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但其研究內容已超出鄉村聚落地理范疇。

㈧ 文化地理學的核心內容是什麼

文化地理學五大核心理論舉例分析

00926038亓明文

文化地理學是人文地理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其主要研究對象也即其五大核心理論:文化景觀,文化起源與擴散,文化生態學,文化空間相互作用,文化區。

一、文化景觀

文化景觀是地球表面文化現象的復合體(由自然風光、田野、建築、村落、廠礦、城市、交通工具和道路以及人物和服飾等所構成)。文化景觀是人類活動所造成的景觀,它反映文化體系的特徵和一個地區的地理特徵。

文化景觀也是以某個區域為研究對象,我就已北大為研究對象說說自己的理解。北大以圖書館以及化學樓和文史樓等和二教三教四教以及新建樓群等為代表的兼具古典風格和現代氣息的建築群,還有以未名湖和博雅塔以及校園北部的鏡春園、朗潤園、鳴鶴園為主的自然風光,以及錯綜復雜的道路,各個宿舍樓以及數以萬計的學生以及大量的自行車等,這些都是物質實在。除物質實在以外還有精神的東西,那就是作為一所大學的學術氛圍以及道德風尚以及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以及其他一些其他事物有機結合的復合體。這就是我的理解。

二、文化起源與擴散

文化源地:人類重要的思想和行為最先形成的地方稱為文化源地。一個文化源地形成若干個文化復合體,往往超出該文化區而傳布到的其他文化區。

文化擴散:又稱文化傳播,是指思想觀念、經驗技藝和其他文化特質從一個社會傳到另一個社會、從一地傳到另一地的過程。

以中華文明為例。在黃河流域、長江流域由於其比較適宜的自然環境,導致古人類在這兩地大量聚集、繁衍,並逐漸形成自己的文化特色。因此兩河流域就是中華文化的發源地。在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伴著生產力的發展,各地區各民族的文化由於人的行動范圍的擴大而不斷擴大著自己的影響范圍。在文化的碰撞中,文化逐漸融合,成為一體。這中間不僅有中國土生土長的文化,也有來自南亞、來自中亞、來自西亞、來自東南亞的文化的融入,同時又有對東亞其他國家的文化輸出。尤以朝鮮、韓國和日本最為突出。在上述三國,有很多建築、民俗、藝術形式、價值觀、倫理道德等是從中國傳過去的。這就驗證了文化的擴散。另外,現在遍布全球的孔子學院也體現文化擴散,而已經為全世界人所接受的西方的體制和思想也體現了文化的擴散乃至侵略。

三、文化生態學

所謂文化生態學,按照《中國大網路全書》里的定義,是指用人類生存的整個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各種因素交互作用的生態理論研究文化產生、發展規律的一門社會分支

㈨ 自然地理基本問題,人文地理基本問題有哪些

你所提問的兩個內容都屬於地理學科中的內容。
自然地理學可分為綜合性的和部門性的兩組分支學科。

綜合性的分支學科

有綜合自然地理學、區域自然地理學、古地理學和歷史自然地理學等。
部門性的分支學科

有地貌學、氣候學、水文地理學,土壤地理學、生物地理學、冰川學、凍土學、
化學地理學和醫學地理學等。
人文地理可分為古代、近代、現代三個階段。人文地理學一般有廣義與狹義之分,
廣義的人文地理學包括社會文化地理學、政治地理學、經濟地理學等。
狹義的人文地理學則指社會文化地理。

㈩ 現代人文地理學研究發展歷程

人文地理學的發展歷程
人文地理學發端於19世紀的德國地理學家李特爾和拉采爾,當時稱為人類地理學。由於他們過分強調"地對人的控制",因而不可避免地陷入環境決定論的泥坑。20世紀20年代,法國地理學家韋達 白蘭士及其學生白呂納提出"人地相關論"稱其學說為人文地理學。他們的觀點成為人文地理中"或然論"的理論基礎。本世紀20年代始,地理學注意的重點逐步轉向社會科學,離開了單純的地球科學,探討地理學新起點的各種學說競相爭鳴。各種學說的共同點都與環境決定論相對立,都拋棄了以往那種"自然為因,人生為果"的命題,從人本主義出發,探討人地關系。

3.當代人文地理學研究
3.1 研究的主要內容[2]
人文現象的分布、擴散和變化雖然受到自然環境的制約,但是社會、經濟、文化和政治等因素,尤其是社會生產方式和社會經濟制度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人文地理學可以說是地理學中的一門人文科學或社會科學。人文地理學經過長期發展已形成一個較完整的學科體系。"空間"和"地方"是人文地理學的兩個核心論題。20世紀80年代以來,由於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人文地理學在理論、方法以及研究內容等方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當代人文地理學的基本理論主要涉及空間、全球化、城市化、人口、遷移、文化、景觀、發展和地緣政治等,其內容主要包括:(1)社會經濟發展的全球化特徵與地區差異之間的關系;(2)人類與其周圍生活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3)不同空間尺度,包括世界、國家、地區和城市的政治、經濟演化特徵與趨勢;(4)與民族、種族、性別、年齡、階級等因素相連的社會特徵及其對空間發展的影響。
綜上所述,不難看出,盡管當代人文地理學的發展仍存在一些問題和薄弱環節,但在現代社會發展中,人類的作用和科學技術的作用日趨明顯,使得地理學人文化的趨勢加強。人文地理學地位的提高,將可能使地理學的發展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3.2 研究的主要方法[3]
幾個世紀以來,哲學家們已經提出了以下的研究方法:(1)意識形態觀念學。尋求知識的社會或政治的支持理由或目的。(2)認識論。知識是如何獲得的?有關我們如何認識世界的假設(我們認識了些什麼?我們是如何認識的?)(3)本體論。支持理論或觀念體系的一系列特定的假設(什麼可以被認識)。(4)方法論。一套可以應用於進行調查研究某種現象的計劃和程序。人文地理學是研究社會、空間、地方和環境相互關系的科學,在不太長的時間內形成了一系列研究方法論。

4.人文地理學的發展趨勢:
4.1 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高度綜合
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高度綜合表現為以人地協調發展為目標,以區域為主要研究對象,實現資源、人口、環境、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這克服了以往拼盤式或形式綜合的缺點,體現了當今地理學走向統一的趨勢。
4.2 加強了對非物質生產領域的研究
加強對非物質生產領域的研究,並開拓了許多新的研究領域,如商業地理學、旅遊地理學、文化地理學、行為地理學。其中旅遊地理學雖然起步較晚,但發展迅速,迄今為止,已在旅遊資源分類與評價、旅遊客源市場與遊客行為、遊客空間結構、旅遊開發與規劃、旅遊地形象設計與營銷、生態旅遊與持續發展、旅遊影響等取得了豐富的研究成果。少數研究成果同國際水平相比已無明顯差異,如旅遊地綜合個案研究、旅遊資源分類和評價、旅遊環境容量、國內旅遊者行為規律、主題公園的研究等。
4.3 密切關注我國社會經濟發展中出現的一些新問題[4]
如對農村工業化的研究。中國鄉鎮企業高速增長以及對農業發展的帶動,是世界各國工業化進程中的一種獨特現象。相關研究包括鄉鎮企業影響因素及環境,農村工業化差異,產業聯系與農村工業發展,外向型農村工業的省際差異分析等。其它新興領域還包括企業發展的地理學研究,農村鄉、村級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建設的研究、城市感應空間的研究等。
4.4 理論研究逐漸加強
中國地理學的理論建樹不多,人文地理學與自然地理學相比,理論研究又較為薄弱。中國與西方國家在社會制度、文化傳統、價值判斷、思想理念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異,具有滋生新理論的土壤,但我們的理論建設卻滯後了,這與重實踐輕理論的大氣候有關,也與人文地理學一開始就表現出與國土規劃相結合的特點有關。可喜的是,相當一部分學者在地理學的理論研究方面做出了努力。
4.5 服務於決策和管理的應用研究仍然是人文地理學發展的支柱
地理學中人文地理學屬應用性較強的學科。80年代以前,人文地理學的決策支持系統在我國主要集中在農業發展、工業資源的開發、重大項目的選址等領域,隨著人與自然協調發展思想的興起,區域可持續發展調控與決策,區域產業結構和布局,區域經濟戰略和區域政策,城市和農村發展等成為人文地理學應研究的熱點。
4.6 研究技術的多樣化
地理學包括人文地理學都經歷了從個別地理知識的記載到地理現象歸納解釋,從定性文字描述到定量化地揭示地理現象發生發展規律的過程,從最初的多元統計與線性規劃的應用,到後來系統科學、灰色描述在人地相互關系,社會發展因子相關分析等方面的應用,到今天GIS技術在城市規劃、區域發展、資源開發方面的大量應用,人文地理學研究技術手段的豐富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可以認為當代人文地理學也正在從經驗科學走向實驗科學,從宏觀進人微觀。

閱讀全文

與文化地理學基本理論問題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03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7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16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09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4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6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59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70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49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88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21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47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58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2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12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00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05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87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51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