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經濟地理學學到什麼

經濟地理學學到什麼

發布時間:2023-04-17 10:26:39

1. 經濟地理學完心得體會

0世紀前的經濟地理學相關研究,大致可分為史志描述、商業地理研究和經濟地理學研究三個階段。
新近出現的跨國公司研究、經濟活動全球化研究以及結構主義思維方式反映了經濟地理學發展的新趨勢。
經濟地理學是研究經濟活動區位、空間組織及其與地理環境相互關系的學科。包括經濟活動的內容、經濟活動區位、經濟活動空間組織、經濟活動與環境的關系。
企業經營的范圍並不局限於產業的劃分。現代企業的跨產業部門發展已十分普遍。由於企業是經濟活動的主體,對經濟活動的產業劃分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企業所從事的各部門經營。為此,一些學者們開始從企業組織角度來認識經濟活動。
著名經濟學家克魯格曼(P.Krugman)指出,經濟學長期忽視區位研究①,然而,經濟地理學對經濟學具有重要意義。
區位理論有兩層基本內涵,一層是人類活動的空間選擇;另一層是空間內人類活動的有機組合。
區位因子則是對於生產者而言,由於場所不同表現出其生產費用或利益的差異。
市場地域大小與商品的市場價格、地域人口數量和居民收入有關。人口密集和收入水平高的地域是區位選擇的最佳侯選地,特別是現代區位選擇主要表現為接近消費地。
盡管在區位決策過程中,經濟因子中的成本以及收入因子都在起著重要的作用,但有時與經濟因子毫無關系或者說關系不大的一些非經濟因子也在起作用。在這些因子作用下進行的區位選擇一般追求的不是成本最低,也不是利潤最大,而是某種程度上的滿足。
勞動、自然和資本是生產的最基本的要素,在經濟學的生產理論中通稱為生產的三要素。
由於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所能提供的地租差異,城市內部土地利用的圈層分化較顯著
土地作為經濟活動的一個影響因素主要是通過自身的特性以及所處的經濟區位所決定。
地理慣性
資本是生產要素中流動性最大的要素。
經濟活動的核心生產要素開始從資本、有形資產、一般勞動力轉為知識、科技勞動力、風險資金、無形資產以及優美環境。
市場規模也直接影響到經濟活動的合理性,這是因為規模經濟在起作用。規模經濟一般分為內部規模經濟與外部規模經濟。
社會學和管理學在對信息流通渠道的研究中發現,絕大部分對決策起重大作用的關鍵信息來自於偶然
生產與消費的空間分離是現代經濟活動的一個重要特徵。
影響經濟區位活動的包括要素投入(土地、原材料、能源、資本、勞動力)、市場(市場規模、市場戰略、市場特性、其它市場條件)、區域環境(產業環境、政策環境、環境因素、可進入性)、交通。
自給性農業經營的存在是導致杜能模式與現實農業空間分布狀況產生偏離的最大原因之一。
最小運費指向是韋伯工業區位論的骨架
相互依存區位論主要是研究在不完全競爭條件下,均衡狀態的形成過程。探討在直線市場條件下,存在兩個競爭企業時,區位與市場地域的關系,其中比較有影響的是霍特林模式。
按照廖什的理論,區位空間達到均衡時,最佳的空間模型是正六邊形。
企業家的經營手段不同可造成區位模型的變化;因政府的區位補貼或高額稅收等區位政策可造成的區位變化
高級中心地按交通原則布局,中級中心地布局行政原則作用較大,低級中心地的布局用市場原則解釋較合理
企業增長在戰略上可分為一體化擴張和多樣化擴張。一體化擴張又可分為橫向一體化(水平一體化)和縱向一體化(垂直一體化)。實現這些擴張的方法包括內部發展和外部發展(合並和合資等)。
市場進入、市場拓展和生產發展是公司發展的基本策略。
大多數跨國公司的總部和區域總部位於少數主要都市。被稱為「全球性城市」或「世界城市」,是全球經濟的地理控制點。

第二篇 經濟活動區域分析
區域經濟結構是指一個區域內各經濟單位之間的內在經濟、技術、制度及組織聯系和數量關系,是影響區域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之一,它決定了區域資源配置的基本模式。
區域產業結構是區域進行資源配置,實現資源增值的載體。
支柱產業不等同於主導產業,因為,支柱產業雖然在本區域的經濟總量擴張中佔有較大的比重,但在全國的同類產業中所佔比重卻較小,或者與其它區域的同類產業相比並不具備發展的優勢,產品輸出率低,因而它不能發揮區際分工的作用,也就不具有主導產業應有的功能。
如果一個產業的感應度系數和影響力系數都高,那麼它就是主導產業的最佳選擇
所謂創新是指對資源、資金、技術和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進行新的組合,從而創造出新的產品、新的生產方法,開發出新的原材料,引入新的產業組織形式,開拓出新的市場等等。
只有具備下列特徵的產業才能作為主導產業:高比較優勢系數(區位熵)、高產業關聯度、高需求收入彈性、高生產率上升率、高產業創新能力。
對本區域沒有條件發展的關聯產業,應該尋求區際合作的方式來解決配套問題。
在構建區域產業結構時,必須考慮如何根據世界技術進步的大趨勢和全國經濟發展的總體走向,以及本區域的具體經濟發展狀況與條件,選擇有巨大發展前景的新興產業作為潛導產業。
區域產業結構的演進機制有兩個,一是市場機制,另一個是政府幹預
市場機制對區域產業結構產生作用的途徑是供需關系、價格機制和競爭機制。
政府幹預是指政府運用宏觀經濟杠桿和產業政策對區域產業結構變化進行有目的的調控,彌補市場機制的不足,以推動區域產業結構合理化。
後進國家的產業發展是按「進口—國內生產—出口」的模式相繼交替發展。這樣一個產業結構變化過程在圖形上很象三隻大雁在飛翔,故稱之為「雁行形態說」。
由城鎮所組成的線是區域空間結構中一種綜合性的重要的線,在區域經濟發展中具有特殊意義,因而往往被稱之為軸線。
區域空間結構有以下幾種較典型的模式:極核式空間結構、點軸式空間結構、網路式空間結構。
依託網路空間結構,充分利用各種經濟社會聯系就能夠把區域內分散的資源、要素、企業、經濟部門及地區組織成為一個具有不同層次、功能各異、分工合作的區域經濟系統。
影響區域空間結構形成與發展的機制:區位指向、要素和經濟活動的集聚與擴散、經濟影響的空間近鄰效應。
集聚機制的形成源於三個方面:經濟活動的區位指向、經濟活動的內在聯系、經濟活動對集聚經濟的追求。
在集聚引力的作用下,區域經濟在空間上會發生一系列的變化。首先,集聚導致區域的極化現象。其次,集聚將加劇經濟發展的空間差異與不平衡。第三,集聚是促進發達地區、城市、城市密集區、專業化地區、產業密集帶等形成和發展的主要力量。第四,集聚還能夠引發和加劇經濟發達地區與落後地區、城市與農村、專業化地區與一般地區等之間形成發展關繫上的「馬態效應」。
擴散機制的形成源於以下幾個方面。第一,避免集聚不經濟。第二,尋求新的發展機會。第三,部分經濟活動區位指向的作用。第四,政府的政策作用。
擴散機制有就近擴散、跳躍式擴散、等級擴散和隨機擴散四種表現形式。
集聚與擴散的關系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在區域空間結構形成與發展的不同階段,集聚與擴散機制發生作用的強度不一樣。其次,集聚機制與擴散機制的作用都存在一定的慣性。雖然,集聚與擴散機制的作用有一定的慣性,但是,其作用也是有限度的。
空間近鄰效應是指區域內各種經濟活動之間或各區域之間的空間位置關系對其相互聯系所產生的影響。
各種經濟活動或區域的經濟影響力是隨空間距離的增大而呈減小的趨勢。這就是地理學的空間距離衰減原理。
城市對區域發展的作用:組織和帶動區域發展(城市是區域的生產中心、流通中心、服務與管理中心、人力資源培育中心、對外交流中心、創新中心)、構造區域空間結構、城市化推動區域經濟和社會的演進。
城市體系就是一定區域內的一組相互依存、彼此間有較穩定的分工和聯系、分布有序的城市群。
每個城市都與周圍地區構成大小不等的地域單元。這些地域單元依據其中心城市在城市體系中的空間關系進行組合,並與各種網路結合在一起,就把區域連成了一個有機整體。城市體系實際上就構成了區域的空間框架。
城市化是根源於城市發展而興起的區域經濟、社會結構和空間結構以城市為模式的演進過程。具體表現是,農村人口轉變為城市人口和城市地域不斷擴大。
由於在現實中城市用地往往因城市的經濟和社會結構,城市所在地的自然環境等而存在較大的差異,可比性有限,所以,一般都採用人口指標來對城市化進行測度。
城市化在時間上的變化過程總體上為一條S形曲線,大致分成3個階段,即初始階段、加速階段和終極階段。
城市化在空間上的變化稱為城市化的地域推進,分成兩個部分,一是近域推進,另一個是廣域推進。
農村工業化使得農村與城市之間的界限開始趨於淡化,農村從自身這邊努力主動地建立新型的城鄉關系,使城鄉之間在發展上關聯互動。
技術創新的結果主要有,發現新的原材料或新的原材料供給來源,生產出全新概念的產品或增加產品的新功能、新品質,開發出新的消費市場,引入新的經營管理方法,產生新的企業組織形式等。
制度是用於支配特定的行為模式與相互關系的一套行為規則。
技術創新使得區域經濟增長的方式發生了重大變化。內涵式的經濟增長方式日益被接受,即依靠科技進步,改善實體性生產要素的質量,提高勞動生產率和生產資料的利用率。
技術創新對區域結構變遷的作用機制如下:技術創新引起產品、產業的更替;技術創新引導和改變消費需求;技術創新引發和促進制度創新;技術創新增強了區域的經濟競爭力。
區域經濟發展是指區域經濟總量的增長和結構的演進。
現代區域經濟發展是一個多目標的過程,包括了經濟目標、社會目標和環境目標。
我們從資源配置的角度把區域經濟增長的因素歸結為資源稟賦、資源配置能力、區位條件和外部環境等四個方面。
現代區域經濟增長對技術進步的依賴程度越來越大。
資源配置能力主要由經濟體制、政府的經濟管理能力、企業的組織水平和產業結構等構成。
區位條件只是影響區域經濟增長的外在條件之一,實質上是其它相關因素產生影響的綜合反映,區域的經濟增長狀況不可能完全受制於區位條件。而且,區位條件也是在不斷地發生變化。因此,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所具有的好的區位條件,促進區域經濟增長;另一方面,還可以通過改善對外交通條件、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等來改善區位條件,使其向有利於區域經濟發展的方向轉化。
佩魯認為,經濟增長首先出現和集中在具有創新能力的行業,而不是同時出現在所有的部門。這些具有創新能力的行業常常聚集於經濟空間的某些點上,於是就形成了增長極。
區域經濟增長機制:區域增長極理論、循環積累因果原理、乘數作用和加速原理。
區域經濟中的增長極是指具有推動性的主導產業和創新行業及其關聯產業在地理空間上集聚而形成的經濟中心。
增長極通過支配效應、乘數效應、極化與擴散效應而對區域經濟活動產生組織作用。
增長極的極化效應和擴散效應的綜合影響稱為溢出效應。
加速原理說明了經濟增長中收入或消費量的變化如何引起投資量的變動,即在工業生產能力趨於完全利用時,消費品需求的微小增加就會導致投資的大幅度增長。
在經濟增長過程中,乘數作用和加速作用是同時存在的,並且相互發生作用,即投資的變動引起國民收入的成倍變動,國民收入的變動又會反過來影響投資的加速變動。在乘數作用和加速作用的影響下,經濟增長就出現了周期性變化或波動。
區域經濟增長階段理論:胡佛-費雪爾的區域經濟增長階段理論、羅斯托的經濟成長階段理論,以及我國學者提出的區域經濟增長階段理論。
部門經濟區的邊界劃分主要考慮某個行業或幾個行業在空間上的集聚程度,同時,還要根據該行業在資源利用、生產或經營活動所涉及的主要空間范圍,共同確定邊界所在。
就國家的經濟發展而言,國民經濟的發展分解在空間上主要就是各個區域的經濟發展問題。
區域間經濟發展關系理論:赫希曼的極化-涓滴效應學說、梯度推移學說、中心-外圍理論(核心-邊緣理論或中心-邊緣理論)、區域相互依賴理論。
梯度推移說的基本觀點是,一個區域的經濟興衰取決於它的產業結構,進而取決於它的主導部門的先進程度。
他提出了所謂的不發達模式,說明處於外圍的國家在其殖民時代的初期就被納入了世界經濟體系(即資本主義經濟體系)之中,從而導致了它們立即陷入困境。在外圍國家與資本主義的中心國家之間存在一條無限的宗主——衛星鏈,外圍國家創造的剩餘價值就通過這條鏈而流入到了中心國。可見,如果說衛星國地位是外圍國家經濟不發達的原因,那麼,宗主——衛星聯系的減弱就可以減輕結構性的不發達或更有可能使外圍國家發展起來。因此,他主張唯一的解決問題的辦法是外圍國家通過社會主義革命而從對資本主義國家的依賴中擺脫出來,否則,繼續留在資本主義體系中不可避免地結果就是不發達。
空間相互作用發生的前提條件:區域之間的互補性、區域之間的可達性、干擾機會。
區域分工理論:成本學說、要素稟賦學說。
區域合作包括了區域之間的要素自由流動、建立共同市場、建立經濟聯合組織、協調資源開發、合理保護環境、協調經濟發展政策、共同維護經濟秩序、保持經濟的穩定性、對外採取一致的經濟政策和行動以增強競爭力等等。從形式上看,區域合作主要有行業合作、區域全面合作。
行業合作包括了區域性的生產合作、商業合作、運輸合作、物資合作、金融合作和綜合的行業合作。
區域經濟差異是指一定時期內全國各區域之間人均意義上的經濟發展總體水平非均等化現象。
區域經濟差異警戒線
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是90年代初我國理論界提出的解決區域經濟發展差異問題的新概念。
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必須解決好以下幾個問題:促進區域之間經濟體制環境的統一、促成區域之間要素市場的統一、推進區域產業協調發展、推動和規范地方政府間的區域經濟合作、鼓勵企業跨區域發展、中央政府應在繼續發展經濟相對發達區域的同時注重採取措施加快欠發達區域的經濟發展。
區域之間產業轉移是引起區域產業結構有序調整、協調發展的有效方式。自主選擇、互惠互利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區域之間產業轉移需遵循的基本原則。
第三篇 經濟活動全球化
一般說來,一體化是指事物通過一定的組織形式將各個分散的部分組合成一個整體,世界經濟一體化指世界各國通過一定協議、規則使其經濟活動成為一個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整體。而經濟全球化則是指世界各國、各地區之間經濟聯系日益緊密的現象。
從世界經濟一體化的發展進程來看,一體化以貿易自由化為先導向金融國際化發展,進而向生產一體化推進。
影響經濟全球化的因素包括科學技術、跨國公司、國家政策、金融市場等方面。
信息產業成為當代世界發展勢頭最迅猛的新產業,它的高速發展對國際分工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首先,以信息產業為核心的一大批新產業的產生和發展使工業本身國際化分工加深;其次,由於信息產業與生俱來的全球化特徵,使各國在信息產品上幾乎不存在明顯的比較優勢,因而該領域能表現出充分的產業內部分工,從而推動了同一水平國際分工合作的進一步發展。
企業內部運行機制的信息化將導致企業中層管理的萎縮,降低管理成本,克服企業所屬工廠之間的距離障礙,推動生產的全球化管理,促進跨國公司的發展。
跨國公司的成長過程大體上可以分為產品出口、設立海外分銷機構、建立海外裝配生產企業、建立海外完整生產設施和具有獨立法人地位的子公司、在海外設置研究與開發機構、把海外子公司納入總公司全球經營網路等幾個階段。
跨國公司有力地促進了世界經濟的發展和全球化進程。具體表現在:第一,跨國公司加速了生產與資本的國際化,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第二,跨國公司促進了技術進步和國際技術交流。第三,跨國公司的生產經營活動擴大了國際貿易量,促進了世界貿易的發展。第四,跨國公司的國際金融活

2. 經濟地理主要研究什麼

主要關注區域和城市發展的傳統經濟地理問題,專注於應用和發展經濟地理學的定量方法,以及在新經濟地理學和機構對經濟發展的影響等領域推動學科的發展界限。其中一個研究重點是房地產市場,包括房地產市場監管及其與環境外部/公共產物(如教育和犯罪)和基本城市經濟理論的關系。

3. 經濟地理學主要內容是什麼

我上個學期剛學完,雖然可能每個學校版本不一樣,但內容應該差不多的。
緒論就只是介紹一下這門學科的研究對象和研究意義,整個的體系與其他學科的大概聯系。
然後學習經濟活動區位的內容,經濟活動區位本身也是一個概念,然後結合經濟與地理區位來分析主要的影響因素,比如要素投入(土地、原材料、資源等)、交通、整個的人文與自然環境;還會介紹經典的經濟學和地理學上的著名區位論,比如杜能農業區位論、韋伯工業區位論、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論等,也會講一下關於多部門企業和跨國公司區位。
接著就是經濟活動區域分析,分析區域的結構組織、區域經濟的發展包括產業集群和經濟地域綜合體等,區域之間的空間組織這些,主要就是圍繞經濟與區域。
以上基本上是重點學習的內容,
當然也會學到經濟活動的全球化,那些趨勢還有經典的行業案例比如汽車製造、服裝加工,也會提到發展中國家的一個問題。
最後就會介紹一下經濟地理學研究方法和目前的研究進展什麼的,其實就是講講經典的經濟地理學研究的方法有哪些,還有目前經濟學家一些新的看法和思路什麼。

希望能幫到你啦。

4. 經濟地理學是研究什麼的學科

經濟地理學屬於地理學下屬學科,是經濟學和地理學融合發展的交叉學科,也叫邊緣學科。經濟地理學主要研究臨近地區間的經濟分布規律。

5. 經濟地理學的基本內容

對於經濟地理學的研究對象和任務,多年來一直是各國經濟地理學者探討的一個理論問題。在歐美各國,大致認為經濟地理學主要研究包括生產、交換、消費的廣義的經濟活動,這種研究是在地區基礎上或以一定的地區為單位而進行的;不僅研究經濟活動的分布,而且聯繫到經濟的空間結構;在聯系有關因素時,把地理環境擺在重要地位,著重探討經濟活動和地理環境的關系。
經濟地理學所研究的經濟活動的地域系統,即包括各經濟部門在地域上的布局,也包括各地區經濟部門的結構、規模和發展,以及地域布局和部門結構的相互聯系。因此經濟地理學涉及自然、社會經濟、技術條件多方面的綜合性問題,具有綜合性特徵。經濟活動必然發生在一定的地域內,與一定的地理環境相關,因此經濟地理學又具有明顯的地域性。
與經濟活動有關的條件是多方面的,包括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技術條件。因此經濟地理學的研究工作具有自然—社會經濟—技術相結合的特點。經濟地理學根據國民經濟發展的要求,聯系一定地區的各種有關條件來論證經濟活動的地域布局系統,有助於國家和地區的發展和經濟建設。 由於經濟地理學所研究的特殊領域具有自然、技術、經濟相結合的特點,可以認為它是一門與自然科學和技術科學有著密切聯系的社會科學范圍內的邊緣科學。
經濟地理學是人文地理學的重要分支學科,它同人文地理學的其他分支如人口地理學、城市地理學、社會地理學、文化地理學等有互相交流觀點、方法和資料的密切聯系,研究領域也有部分重疊。經濟地理學和新興的國土經濟學、生態經濟學、區域科學(區域經濟學)也有許多共同的研究對象。
此外,由於基本理論和分析方法的發展以及社會的需要,現代經濟地理學研究內容不斷豐富,與有關學科互相滲透,在地理科學體系內部產生了一系列新的邊緣科學,如資源地理學、應用地理學、建設地理學、數量地理學、發展地理學、預測地理學等。
經濟地理學根據研究對象和范圍的不同,可分為綜合經濟地理學、部門經濟地理學和區域經濟地理學3類,主要是對經濟地理學中一些帶普遍性的綜合問題和基本理論、方法論等問題進行規律性研究,如經濟活動和自然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自然資源的經濟評價、經濟發展對資源的遠景需求及進行地區間平衡的可能性、生產布局的一般規律和原則,經濟活動地域系統的形成和發展規律、經濟地理學方法的革新、經濟地理學史等。

6. 談談你對經濟地理學的認識

經濟地理學在地理學中的地位
地理學是研究地理環境在空間上的變化發展規律以及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關系的科學,其介於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之間.地理學可劃分為通論地理學、區域地理學和應用地理學.這三個分支學科各又包括一系列次一級的分支學科.經濟地理學是地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文地理學中最為發達的一門分支學科.
經濟地理學在解決當今世界重大實際問題中的作用
人口問題:人地關系的協調問題,特殊地區的人口生存問題,經濟地理學家均可開展相應的研究.
資源問題:主要指不可再生資源的萎縮.在經濟發展中,注重對資源可持續利用的研究,經濟地理學家大有用武之地.
環境問題:由於經濟地理學研究中強調經濟發展與環境的關系,這便決定了它比其它許多學科更能在提出如何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告誡人們注重與環境的關系問題.
貧富差異問題:從經濟地理學的角度,可以研究貧富差異的區域格局以及引起這些差異的地理條件,並藉助一定理論提出縮小這些差異的措施.

閱讀全文

與經濟地理學學到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4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97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4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36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77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93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14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47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78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2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49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1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0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42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1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79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