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地理的資料有哪些

地理的資料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3-02 16:22:26

❶ 推薦一本地理資料

你好,本人高中時地理還可以,以我經驗來看,精髓都在課本里,把課本研究一遍,只要課本理解透了,萬變不離其宗,再弄懂老師平時要求做的同步習題,就差不多了。大量做題是下學期的事情。如果書本都不熟悉,做起題來會很吃力,而且效果不好很容易就忘了。至於資料每本真的都差不多,而且老師推薦的一般都是比較好的,資料不在多,只要選中一本,從頭到尾研究透就可以。輔導書的名字現在是忘了,但是要買的話就買那種對書本知識點有講解和概括的,可能對你比較有幫助,還有要有答案詳解的。至於大題也是有套路的,要多總結,比如講一個地方如何節約水資源就結合該地的氣候、地形、人口、工農業等要點從開源和節流兩方面來說,最忌段落答題,要要點分明。總之,多看書多理解多背,特別是自然地理需要理解透。沖刺階段建議做真題,如《五年高考三年模擬》。希望對你有幫助吧。。。

❷ 中國所有地理資料

中國所有地理資料可以在網路文庫或網路網頁上自查。國立圖書館也能查到相關資料。

❸ 都有哪些地理資料

好多了,初高中的都有

❹ 給我一些關於地理的資料

初中地理資料――七年級上冊
第一章 地球和地圖
第一節 地球和地球儀
1.地球的形狀: 的不規則球體
2.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徑 最大周長 表面積
3.地球是球體的證據:⑴ ⑵ ⑶
⑷ ⑸
4.經線和緯線的區別(見P5—P7)
緯線 經線(又名 )
定義

形狀
長度
指示方向
相互關系
5.經度和緯度(見P6-P7)
經度 緯度
劃分起點
劃分方法

數值范圍
表達方式
數值變化
規律
半球劃分

另:經線圈——
例題1
1. 寫出A、B的坐標
解題方法:①確定經線、緯線:直線型經緯網中橫緯豎經;其他經緯網看線條的相互關系,相交或最終會相交的線條為經線,始終平行的是緯線
②判斷東、西經,南、北緯:有0°的可以直接判斷,0°經線以東是E、以西是W,0°緯線以北是N、以南是S;沒有0°經線或緯線的經緯網根據數值的增加方向來判斷—數值向東增為東經(E),數值向西增為西經(W),向北增為北緯(N)向南增為南緯(S)『註:判斷的起點,要依據此圖的經(緯)度間距來確定』
2. 判斷A、B的半球位置
①根據緯度判斷南、北半球。緯度後面的字母為N即北半球,為S即南半球,既無N也無S即在赤道,位於南北半球的分界
②根據經度判斷東、西半球,有兩種方法:其一數軸法,畫出半球劃分數軸(如上),將要判斷的點在數軸相應的位置標出,然後讀出半球位置。其二數值法,大大在西,小小在東.即經度大於160°在西半球,經度小於20°在西半球,經度大於20°小於160°的則看後面的字母,E為東半球,W為西半球. 20°W和160°E在東西半球的分界處(既不在東半球,也不在西半球)
3. A在B的 方向
解題方法:①根據經度判斷東西方向:東經度大在東,西經度大在西(如:甲110°E乙10°E,則甲在東乙在西;丙110°W丁50°W,則丙在西丁在東;戊10°E己40°W,則戊在東己在西;兩地一地在東經度一地在西經度時,要特別注意兩地經度度數和是否超過180°,若超過180°則東經度在西,西經度在東如:庚100°W辛100° E,則庚在東辛在西)
②根據緯度判斷南北方向:北緯度大在北,南緯度大在南
③綜合①②判斷結果即為所求方向
例題2
1.標出C、D的經度
解題思路:由中心的北極點(N)知,此圖為北極俯視圖,
由北逆南順知此圖中地球自轉方向為逆時針(可在圖
中用鉛筆標出該方向,以輔助答題)。A的經度為0°,
B的經度為180°,可知C、D的經度均為90°。自A至C
數值增大,且增大方向與地球自轉方向相同,即向東增
大,所以C為東經度即90°E。自A到D數值也增大,但
增加方向與自轉方向相反,即向西增大,所以D為西經度90°W
2. A在E的 方向
求A在E的何方向,即求A相對於E的方位,A為要確定方向的點E為參照點。解題思路如下:①判斷東西方向:從參照點出發到要確定方向的點去,若行進方向與自轉方向相同則要確定方向的點在參照點的東方,反之在西方②判斷南北方向:離北極點 (N)近則為北方,離南極點(S)近則為南方③綜合①②判斷的方向即為所求方向
鞏固強化
1.下列關於經度的敘述,正確的是 ( )
A.經度最大值為90° B.經度最大值為1 80°
C.經度自南向北逐漸減少 D.經度自西向東逐漸減小
2.下列有關經線的敘述,正確的是 ( )
A.所有經線長度都相等 B.所有經線都是一個圓圈
C.經線指示東西方向 D.地球儀上可畫360條經線
3.緯度的變化規律是 ( )
A.從南向北逐漸增大 B.從東向西逐漸增大
C.從赤道向兩極逐漸增大 D.從兩極向赤道逐漸增大
4.本初子午線是 ( )
A.東、西半球的分界線 B.南、北半球的分界線
C.東、西經度的分界線 D.南、北緯度的分界線
5.下列地點中,其位置符合東半球、北半球、低緯度三個條件的是 ( )
A.25°W,5°N B.15°W,25°N
C.165°E,5°S D.25°E,15°S
6.某地東側是西半球,西側是東半球,南側是南溫帶,北側是熱帶,該地的位置是( )
A.25°W,23.5°S B.20°W,23.5°N
C.160°E,23.5°N D.160°E,23.5°S
7.某一地點,以北是北半球的高緯度,以南是北半球的中緯度,以東是西半球,以西是東半球,該點位於 ( )
A.經度180°,北極圈 B.經度180°,北緯60°
C.東經160°,北極圈 D.東經160°,北緯60°
8.關於東經116°,北緯39°這個點的正確敘述: ( )
A.屬於東半球,低緯度 B.屬於西半球,中緯度
C.屬於東半球,北半球 D.位於西半球,北半球

遷移拓展
9.讀下列經緯網圖,填下表

經緯度 東西半球 南北半球 高、中、低緯
A點
B點
10.讀下圖1-8,完成下列要求
(1)寫出A、B兩點的經、緯度A.______、B.______
(2)用彩色筆在圖中畫出東、西半球的分界線,並寫出它們的經度______和緯度______。

❺ 初一地理有哪些復習資料

第一章 認識大洲

第二章 第一節亞洲及歐洲

1、 半球位置:亞洲、歐洲位於東半球和北半球。

2、 緯度位置:亞洲北部深入北極圈內,南部延伸到赤道以南,地跨寒溫熱三帶,大部分在北溫帶。 歐洲大部分在北溫帶,沒有熱帶。

3、海陸位置:亞洲北臨北冰洋,南面瀕臨印度洋,東面瀕臨太平洋,西連歐洲,西南以蘇伊士運河為界與非洲相連,東隔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望。歐洲北臨北冰洋,西臨大西洋,南臨地中海。

(一)亞洲:

1、地形特點:

① 地形以高原、山地為主,平均海拔高。② 地勢中部高,四周低。地面起伏大,高低懸殊。

2、氣候特點:

① 氣候復雜多樣② 氣候的大陸性特徵顯著③ 季風氣候典型。

3、河流特徵:亞洲河流特點:(1)大河眾多(2)大河多發源於中部的高原山地,順地勢呈放射狀向四周奔流入海(3)內流區面積廣大
大河多發源於中部的高原、山地,向四周呈放射狀注入海洋。(與地勢中部高,四周低有關)

(二)歐洲:

1、 歐洲地形特點:

(1)歐洲地形以平原為主 (2)歐洲地勢低平,是世界上海拔最低的洲(3)歐洲山地主要分布在南北兩側(4)歐洲地形深受冰川作用影響

2、歐洲氣候特點:

(1)歐洲以溫帶氣候為主(2)歐洲的溫帶海洋性氣候和地中海氣候在世界上分布范圍最廣、最為典型(3)歐洲氣候海洋性特徵顯著

第二節非洲

1、世界上國家最多的大洲――位置特點:

(1)緯度位置:南北回歸線穿過南北,赤道穿過中部,大部分在熱帶。(被稱為「熱帶大陸」)(2)海陸位置:東臨印度洋、西臨大西洋、北臨地中海(3)相對位置:位於東半球的西部,地跨赤道南北

2、高原為主的地形――地形特點:

(1)地形以高原為主(被稱為「高原大陸」)(2)地勢東南高、西北低(「非洲屋脊」――衣索比亞高原,最高峰――乞力馬扎羅山)乞力馬扎羅山被稱為「赤道雪峰」的原因:海拔高(3)極具特色的地形區有:剛果盆地(最大)、東非大裂谷帶(最長)、撒哈拉沙漠(最大)

3、炎熱氣候――氣候特點:(1)以熱帶氣候為主(3/4,20℃以上)(2)世界上乾旱區面積最大的一個洲(3)熱帶草原面積廣闊(在各大洲中面積最大)(4)氣候類型大致呈南北對稱分布

4、河流:世界第一長河------尼羅

5、豐饒的資源――「富饒大陸」(1)礦產資源種類多,儲量大(金剛石、黃金、鉻鐵礦、磷酸鹽)(2)動植物資源豐富(熱帶經濟作物、森林資源、草場資源)(3)野生動物種類多、數量多

6、亟待發展的經濟(1)人口自然增長率超過世界上其他大洲(2)世界上經濟發展水平最低的一個洲(3)農業是最重要的部門:玉米種植面積最大,是主食;小麥、水稻要進口;出口熱帶經濟作物。

7、明確邏輯關系:(1)人口問題――人口多――糧食需求量大――開墾荒地、過度放牧――破壞環境――糧食減產――人口問題更加凸顯(2)非洲成為世界上經濟發展水平最低的一個洲的原因:一是長期的殖民統治,造成經濟基礎薄弱,經濟結構畸形。二是人口自然增長率超過世界上其他大洲,經濟發展負重大。

第三節美洲

1、新大陸:(1)美洲大陸以巴拿馬運河為界分為北美洲和南美洲。(2)美國以南的美洲地區稱為拉丁美洲。(3)美國、加拿大通行英語,為發達國家;拉丁美洲通用西班牙語和葡萄牙語(巴西)。

2、南北各異的自然環境:

項目 :北美洲 南美洲。

五帶中的位置 :大部分在北溫帶 大部分在熱帶

最長的山脈: 落基山脈 安第斯山脈

最長的河流 :密西西比河 亞馬孫河

主要的氣候類型 :以溫帶大陸性氣候、亞寒帶針葉林氣候為主 以熱帶雨林氣候和熱帶草原氣候為主

面積最大的國家 :加拿大 巴西

主要人種 :以白色人種為主 以混血人種為主

國家類型 :美國、加拿大是發達國家 大多數為發展中國家

3、巴拿馬運河與蘇伊士運河的區別:

運河名稱 聯系大洲(位置) 溝通海洋

巴拿馬運河 北美洲與南美洲之間 溝通大西洋與太平洋

蘇伊士運河 亞洲與非洲之間 溝通大西洋與印度洋

4、地形特點:地形分為三大南北縱列帶:西部是高大的山系,中部是廣闊的平原,東部是低緩的高地。南美洲西部是安第斯山脈,東部是平原與高原相間分布。

5、世界第一大島:格陵蘭島

6、世界上最長的山脈――安第斯山脈

7、世界上最濕潤的大洲是:南美洲。

8、移民與經濟:

第二章了解地區

第一節 東南亞

1、東南亞位於亞洲的東南部,包括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的大部分。

2、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的區別:

地區 地形特徵 氣候特徵 河流特徵

中南半島 山河相間、縱列分布 熱帶季風氣候為主 由北向南流,水力豐富

馬來群島 地形崎嶇、多山嶺、火山地震 熱帶雨林氣候為主 短小湍急

3、印度尼西亞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國家,被稱為「火山國」。

4、東南亞地理位置重要性:

東南亞處在亞洲與大西洋、印度洋與太平洋的「十字路口」,是世界海洋運輸和航空運輸的重要樞紐,馬來群島與蘇門答臘島之間的馬六甲海峽是溝通太平洋與印度洋的天然水道,也是聯結歐洲、印度洋沿岸港口與太平洋港口的重要航道。

5、富饒的礦產:世界上天然橡膠、油棕、椰子等熱帶經濟作物的重要產地。

泰國天然橡膠和棕櫚油的產量、出口量均居世界首位。

菲律賓是世界上出產椰子、出口椰油最多的國家。

印度尼西亞的石油,馬來西亞的錫都居世界第一位。

泰國、越南、緬甸是世界上重要的稻米出口國。

6、海外華人的最大聚居地:

(1)東南亞是世界上人口稠密的地區之一。

(2)人口集中分布在大河的沖積平原、河口三角洲以及沿海平原,而山區和島嶼的熱帶雨林地區則人口稀少。

(3)東南亞是世界上海外華人分布最集中的地區。

(4)我國被稱為僑鄉的是:廣東、福建。

第二節 南亞

1、南亞次大陸:它東瀕孟加拉灣,西瀕阿拉伯海。

2、三大地形區:

北部是高大的喜馬拉雅山脈,中部是恆河平原和印度河平原,南部是德干高原

3、熱帶季風氣候一年分三季: 3-5月為熱季;6-10月為雨季;11至次年2月為涼季

4、南亞農業生產的主要水源是:西南季風帶來的豐沛雨水。西南季風到來的時間和強弱程度不一,降水的年際變率大,容易發生旱澇災害,給農業生產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害。

5、農作物的分布:水稻――印度東北部和西部沿海地區和孟加拉國西部;小麥――西北部乾旱少雨區;黃麻――恆河下游地區;棉花――德干高原西部地區。

6、宗教與社會:

(1)發源地:佛教(斯里蘭卡、不丹)、印度教(印度、尼泊爾);(2)伊斯蘭教:巴基斯坦、孟加拉國、馬爾地夫。(3)泰姬陵――印度

7、人口與經濟:世界人口稠密地區之一

(1)南亞人口最多、經濟發展最快的國家:印度(2)印度的電腦軟體產業在世界上佔有重要地位。

第三節 西亞

1、西亞地理位置重要性――五海三州之地

2、西亞地處亞、非、歐三大洲的交界地帶,位於阿拉伯海、紅海、地中海、黑海、裏海之間。

3、乾旱環境中的農牧業:畜牧業和灌溉農業為主

(1)畜牧業:西亞的傳統經濟部門。(2)農牧業:分布在河谷平原和沙漠中的綠洲上(3)以色列節水農業

4、阿拉伯國家――基督教、猶太教、伊斯蘭教的發源地

(1)基督教、猶太教、伊斯蘭教都把耶路撒冷奉為聖城。

5、世界石油寶庫:

(1)石油儲量最為豐富、產量和輸出量最多的地區。(2)西亞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灣及其沿岸地區。(3)西亞石油主要輸往:西歐、美國和日本。(4)重要產油國:沙烏地阿拉伯、伊朗、科威特、伊拉克。(5)石油輸出路線:

①波斯灣―霍爾木茲海峽―阿拉伯海―紅海-蘇伊士運河-地中海-大西洋-西歐、美國

②波斯灣―霍爾木茲海峽―阿拉伯海-印度洋-好望角-大西洋-西歐、美國

③波斯灣―霍爾木茲海峽―阿拉伯海-印度洋-馬六甲海峽-太平洋-日本

第四節歐洲西部

第五節北極地區和南極地區

1、冰雪世界:

項目 北極地區 南極地區

范圍 北極圈以北,含北冰洋、亞歐大陸和北美大陸的北部及一些島嶼 南極大陸及其沿海島嶼與陸緣冰,含南太平洋、南大西洋、南印度洋的一部分

位置 緯度最高、跨經度最多、最北的地區 緯度最高、跨經度最多、最南的地區

海陸分布 以海洋為主(北冰洋) 以陸地為主(南極洲)

氣候特徵 與南極相比氣溫較高、降水較多、風力較小 酷寒、多狂風、降水稀少

代表動物 北極熊 企鵝

資源 石油、天然氣、淡水 煤、鐵、石油、天然氣、淡水

2、在北極圈內,當地的土著居民主要是因紐特人和拉普人,南極洲則沒有國家和定居人口。

3、極地科學考察:南極地區有中國的長城站、中山站;北極地區黃河站。

4、世界上風力最大、風暴最多、降水最少的地方是:南極洲。

第三章 走進國家

第一節 日本

1、東亞島國--位置、領土組成、輪廓特點

日本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北部,位於北溫帶。

主要由北海道、本州、四國和九州四大島和其它島嶼組成。

輪廓與人口:地狹人稠

2、自然地理基本特點:

(1)多山的地形: 以山地、丘陵為主,火山、地震活動頻繁。關東平原是日本最大的平原。富士山為日本最高峰,著名的活火山。(2)溫濕的氣候:主要屬溫帶季風氣候和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的海洋性特徵明顯。(3)河流短小湍急。

3、東西融合的文化:在古代,日本文化受我國影響。在近代,歐美文化廣泛影響到日本。

4、發達的經濟:

(1)經濟概況:國內生產總值僅次於美國,居世界第二位。

經濟模式:「進口-加工-出口」型經濟,(對國際市場依賴大)。

主要貿易對象:美國、中國、歐洲。

(2)日本經濟發展有利條件:便利的海運,發達的科技,高素質的勞動力,高效率的管理。

不利條件:礦產資源缺乏,絕大部分依賴進口。

(3)工業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瀨戶內海沿岸。

原因:這些地區多優良港灣,交通便利,利於進口原料、燃料,也利於出口工業產品。

(4)日本耕地面積狹小,農業勞動力不足,但農業生產水平很高。是世界上的漁業生產大國。

(5)主要城市:

①東京――首都,是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是世界特大城市之一

②著名古都和文化旅遊城市――京都和奈良

③新興的科學城――築波

第二節埃及

1、地跨兩洲:非洲東北部和亞洲的西奈半島。亞非的洲界線:蘇伊士運河

這里的阿拉伯人多信奉伊斯蘭教,講阿拉伯語。首都:開羅(千年古都,非洲最大城市)。

地理位置重要性:既是亞、非之間的陸上交通要沖,也是大西洋和印度洋之間的航運要道,扼守著世界上最重要的石油運輸線的咽喉,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2、沙漠廣布:埃及北部屬地中海氣候;大部分地區屬熱帶沙漠氣候。終年炎熱,乾燥少雨。

3、埃及「母親河」――尼羅河(世界上最長的河)

4、文明古國(埃及旅遊業十分發達的原因):金字塔、雄偉的獅身人面像、神秘的木乃伊、庄嚴的神廟、象形文字、天文歷法。

5、發展中的工農業:農業集中在尼羅河谷地和三角洲,這里是非洲農業現代化水平最高的地區,以生產長絨棉著稱,長絨棉的產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第一。

6、埃及古跡分布集中在尼羅河兩岸。游覽主要景點應選擇適宜的交通工具是輪船。

第三節 俄羅斯

1、 面積最大的國家,也是唯一地跨兩個大洲和東西半球的國家。首都:莫斯科

2、 俄羅斯傳統上認為是歐洲的國家:首都在歐洲, 3/4人口在歐洲,歷史上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都在歐洲。

3、自然地理環境特點:

(1)平原廣大①地形以平原為主(70%), ②地勢東高西低,南高北低。③主要地形區有東歐平原(烏拉爾山脈)西西伯利亞平原(葉尼塞河)中西伯利亞高原(勒拿河)東西伯利亞山地。大河和山脈成為大的地形區的重要界線。

(2)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冬季漫長而嚴寒,夏季短促而涼爽,降水稀少。

(3)豐富的資源:

①貝加爾湖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也是世界上淡水最多的湖泊。②森林面積約占國土面積的1/3 ,有世界上面積最大的亞寒帶針葉林帶。③石油開采量居世界第三位,僅次於美國和沙烏地阿拉伯。④黃金產量居世界第2位,僅次於南非。⑤有色金屬――烏拉爾山脈。

4、改革中的經濟――重要的工業大國

(1)能源、鋼鐵、機械、化學、航空航天等部門地位突出。

(2)工業主要分布在歐洲部分。

(3)主要工業區:莫斯科、聖彼得堡、烏拉爾和新西伯利亞工業區。

工業分布在礦產資源產地附近。

(4)東歐平原的伏爾加河流域和頓河流域是主要的農業區。

(5)主要城市:

①首都莫斯科--位於東歐平原,最大的城市。②聖彼得堡――第二大城市,波羅的海重要海港。③符拉迪沃斯托克――太平洋沿岸港口。④摩爾曼斯克――北冰洋沿岸主要港口(北冰洋沿岸惟一不凍港)。

5、西伯利亞的開發

工業由西向東發展:近年來,加大了對東部的開發,建立了新西伯利亞高科技園區和一系列工業基地。

第四節法國

1、歐洲的經濟大國:

(1)平原和丘陵佔全國的4/5。

(2)地勢:東南高,西北低。

(3)氣候:

①大西洋岸――溫帶海洋性氣候:冬暖夏涼,降水均勻――巴黎盆地是歐洲小麥重要產區(歐洲出口小麥最多的國家)。②地中海沿岸地區――地中海氣候:夏季炎熱乾燥,冬季溫暖多雨――夏季氣溫高,降水少,盛產葡萄――葡萄酒行銷世界各地

(4)首都:巴黎,位於巴黎盆地。

(5)法國的工業也很發達,煤、鐵等礦產比較豐富,以汽車、飛機製造為主體,核電比重高。

2、文化與旅遊:

(1)法國擁有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時裝和香水享譽全世界。

(2)1999年,法國是世界上接待遊客人數最多的國家。旅遊業已成為法國經濟的重要支柱。

(3)巴黎的象徵:埃菲爾鐵塔、凱旋門、羅浮宮。

第五節美國(地理填充圖冊26-27)

1、美國的領土——地跨北美洲、大洋洲的國家

(1)領土組成:本土48個州和哥倫比亞特區,海外州有夏威夷州和阿拉斯加州。

(2)緯度位置:跨熱帶、溫帶、寒帶,本土大部分在北溫帶(北極圈穿過阿拉斯加州,北回歸線穿過夏威夷州)。

(3)海陸位置:本土:東臨大西洋,西臨太平洋,東南瀕臨墨西哥灣。

(4)相對位置:北有鄰國加拿大,南有鄰國墨西哥。

2、自然環境

(1)地形:南北縱列三大地形區:西部是落基山脈,中部是平原,東部是阿巴拉契亞山脈

(2)氣候: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

(3)河流:密西西比河和五大湖

3、高度發達的經濟

(1)美國是世界上農業大國

――農業生產專門化(生產過程各環節機械化)和農業地區專門化(農業帶)

(2)美國是世界上出口糧食最多的國家,但咖啡、可可、天然橡膠等熱帶農產品需要大量進口(原因:本土大部分在北溫帶)。

(3)美國農業生產的有利條件:

①大部分位於北溫帶,多面臨海,受海洋影響較大,水熱條件配合好;②地形以平原為主,為美國農業發展提高面積廣大的耕地;③密西西比河和五大湖為美國的農業發展提高便利的灌溉水源。

(4)主要農業帶:

①乳畜帶、玉米帶、棉花帶、小麥區(會填美國農業帶圖)②主要影響因素:受氣候條件、土壤、城市需求的影響

乳畜帶分布於五大湖沿岸地區,一有充足的水源,氣候溫暖濕潤利於優質牧草生長,二靠近消費市場,因為五大湖是美國發達的工業地區,人口眾多。

(5)美國農業過去大量使用化肥、農葯以及濫墾土地,造成環境污染和生態平衡破壞,美國曾多次發生「黑色風暴」災難。――治理措施:實行輪作制度和免耕法,以保護耕地。

4、美國是世界高新技術產業基地,是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工農業總產值居世界首位。

① 是世界上工業大國。擁有最發達、最完整的工業體系。東北部地區、南部地區、西部地區、。 ②信息技術、宇航技術、生物工程技術、核能利用等的研發,均居世界領先地位。以高技術為核心的新興工業部門呈現蓬勃向上的發展趨勢。③美國既是輸出工農業產品最多、出口貿易額最大的國家,也是世界上進口小汽車、石油、紡織品最多的國家。

5、主要城市。首都――華盛頓,位於哥倫比亞特區;

紐約――美國人口最多的城市,最大的港口,世界四大金融中心,(曼哈頓區-紐約的象徵)

杉磯――美國太平洋沿岸的最大港口城市和經濟文化中心。(好萊塢,迪斯尼樂園)

聖弗朗西斯科(又稱舊金山)――美國太平洋沿岸金融、貿易、教育和文化中心之一,也是著名的天然良港。(唐人街,以斯坦福大學為依託的「矽谷」是世界最大的高新技術產業區)

芝加哥――美國的交通中心;底特律---汽車工業中心;匹茲堡----鋼鐵工業中心休斯敦――新興的宇航工業中心。芝加哥――公牛隊;休斯敦――火箭隊;西雅圖――超音速隊;底特律――活塞隊

6、種族、民族、人口

①種族――移民國家 。 ②民族構成――白種人(80%)、黑種人、印第安人、黃種人

③人口――人口分布不均,集中在沿海平原和五大湖附近,西部高原山地人口稀疏④語言――英語

第六節巴西--南美洲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經濟實力最強的國家

1、亞馬孫平原與亞馬孫河:

(1)位置:赤道穿過北部,南回歸線穿過南部,大部分在熱帶。東臨大西洋。

(2)地形:北部是亞馬孫平原,佔1/3,是世界最大的平原;南部是巴西高原,佔2/3,是世界最大的高原。

(3)氣候:亞馬孫平原是熱帶雨林氣候,是世界最大的熱帶雨林區,有「世界動植物王國」之稱。巴西高原是熱帶草原氣候。

(4)河流:亞馬孫河,是世界上流域面積最廣、水量最大、長度第二的河流,號稱「河海」。

2、發展迅速的經濟:

(1)經濟地位:南美洲經濟實力最強的國家。

(2)工業:完整的工業體系,發展水平比較高。

(3)農業:機械化程度較高,是世界最大的咖啡生產國和出口國,蔗糖、香蕉、劍麻產量居世界首位,牛肉大量出口。

(4)資源:鐵礦儲量大,且大部分是富鐵礦。巴西水力資源豐富――伊泰普水電站。

3、人口與城市:

(1)人口分布特點:主要在東部沿海地帶,其中東南部人口尤為稠密。

(2)主要城市:最大城市――聖保羅;里約熱內盧――最大海港,第二大城市;

巴西利亞――首都(遷都的原因是為了加快內陸地區的開發建設)。

(3)主要人種:白色人種(50%),混血種人(40%)

(4)城市人口比重大(70%以上)

第七節澳大利亞――世界上唯一擁有整個大陸的國家,大洋洲最大的國家。

1、擁有一個大陸:

(1)范圍:包括澳大利亞大陸、塔斯馬尼亞等周圍島嶼。

(2)位置:南回歸線穿過中部,大部分在熱帶亞熱帶;東瀕太平洋,西臨印度洋;西北面與亞洲相鄰,南與南極大陸相望。

2、低平的地形:

(1)以高原為主佔60%;

(2)地勢低平,是世界上地勢起伏最和緩的大陸,東西高,中部低;

(3)自西向東可明顯分為三大地形區:

①西部高原(艾爾斯巨石――世界上最大的獨塊岩體),②中部平原(「大自流盆地」和艾爾湖)③東部山地(大分水嶺)

3、古老的動物――動物特性(古老性和特有性):袋鼠、樹袋熊、袋狸、鴨嘴獸、鴯鶓、考拉。

4、發達的農牧業和工礦業:

(1)經濟地位:南半球經濟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

(2)主要部門結構:

①工礦業――「坐在礦車上的國家」:鐵、煤、鋁土

②農牧業――「騎在羊背上的國家」:世界上綿羊最多的國家,世界上重要的羊毛生產國和小麥、羊毛輸出國。

5、人口和城市:

(1)人口分布特點:集中在東南部沿海

(2)城市:

堪培拉――首都;悉尼――最大的工業中心和港口城市;墨爾本――第二大城市。

(3)通用語言是英語。

6、最大的河流是墨累河――發源於大分水嶺;自東北向西南流,注入印度洋。

7、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礁群――大堡礁,位於澳大利亞大陸東北側海中。

❻ 中國所有地理資料

鏈接:

提取碼: z3fc 復制這段內容後打開網路網盤手機App,操作更方便哦

探秘華夏地理

❼ 什麼有關地理的資料有作業手冊

地理第二冊5-1:泰姬陵 地理第二冊5-2:哈薩克

地理第二冊5-3:死海 地理第二冊5-4:埃及

地理第二冊5-5: 乞力馬扎羅山 地理第二冊5-6:烏龍院

地理第二冊5-7: 倫敦 地理第二冊5-8:印第安人

地理第二冊5-9:荷蘭 地理第二冊5-10:撒哈拉沙漠

地理第二冊5-11:亞馬遜河 地理第二冊5-12:少林寺

地理第二冊5-13:哥倫布 地理第二冊5-14:阿拉斯加

地理第二冊5-15: 澳大利亞 地理第二冊5-16:巴拿馬

地理第二冊5-17:毛利人 地理第二冊5-18:倩女幽魂

地理第二冊5-19:南極洲 地理第二冊5-20:巴西

地理第二冊5-21:英語 地理第二冊5-22:地中海

地理第二冊5-23:阿爾卑斯 地理第二冊5-24:中華英雄

❽ 地理資料

什麼地理資料

❾ 有沒有地理資料

www.zhouej3.bokee.com

❿ 關於地理的資料

地球的基本資料

在太陽系九大行星之一,按離太陽由近及遠的次序為第三顆。它有一個天然衛星——月球。地球大約有46億年的歷史。不管是地球的整體,還是它的大氣、海洋、地殼或內部,從形成以來就始終處於不斷變化和運動之中。
地球自轉一圈約為23時56分4秒,在地球赤道上的自轉線速度為每秒465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是橢圓的,與太陽的平均距離為 1億4千9百57萬3000公里,轉一周需365.25天,公轉平均速度為每秒29.79公里。黃道與赤道交角為23 度27分,因為有這個角度,自轉和公轉運動的結合產生了地球上的晝夜交替且長短不均、四季變化和五帶(熱帶、南北溫帶和南北寒帶)的區分。地球自轉的速度是不均勻的,有長期變化、季節性變化和不規則變化。同時,由於日、月、行星的引力作用以及大氣、海洋和地球內部物質的各種作用,使地球自轉軸在空間和地球本體內的方向都要產生一些變化。
地球赤道半徑為6,378,140米,極半徑6357公里,赤道周長為40076公里。地球不是正球體,而是扁球體,或者說,更象個梨狀的旋轉體。人造地球衛星的觀測結果表明,地球的赤道也是個橢圓,地球自轉產生的慣性離心力使得球形的地球由兩極向赤道逐漸膨脹,成為目前的略扁的旋轉橢球體形狀,極半徑比赤道半徑約短21公里。地球內部物質分布的不均勻性,進一步造成地球表面形狀的不規則性。日、月對地球的引力作用使地球上的海洋、大氣產生潮汐現象。
地球的質量為5.976×1027克(或約6×1021噸),平均密度為每立方厘米5.52克。地球上任何質點都受到地球引力和慣性離心力的作用,二者的合力就是重力。重力隨高度遞增而減小,也隨緯度而變化。有些地方還會出現重力異常現象,這反映出地球內部物質分布的不均勻性。地球因受到日、月引潮力的作用,它的重力加速度也有微小的周期變化。
地球可以看作由一系列的同心層組成。地球內部,有核、幔、殼結構。地球外部,有水圈、大氣圈,還有磁層,形成了圍繞固態地球的外套。磁層和大氣圈阻擋著來自空間的紫外線、 X射線、高能粒子和眾多的流星對地面的直接轟擊。
地球表面積約5億零960萬平方公里,其中十分之七以上為藍色的海洋所覆蓋,湖泊、江河只佔地球表面水域很少的部分。地球表面的液態水層,叫做水圈,從形成至今至少已有30億年。地球的表層由各種岩石和土壤組成,地面崎嶇不平,低窪部分被水淹沒成為海洋、湖泊;高出水面的陸地則有平原、高山。地球固體表面總垂直起伏約為20公里,它是珠穆朗瑪峰頂和馬里亞納海溝之間的高差,它超過大陸地殼平均厚度的一半。洋底像陸地一樣不平坦,也不平靜。洋底岩石年齡要比陸地年輕得多。陸地上大多數岩石的年齡小於二十幾億年。陸地上到處可以找到沉積岩,說明在遠古時期這些地方可能是海洋。地表雖有少量的環形山,但難以找到類似月球、火星和水星那樣多的環形山,這是因為地球表面受到外力(水和大氣)和內力(地震和火山)的作用,不斷風化、侵蝕和瓦解的結果。
地球上部不僅有垂直運動,而且還有更大的水平運動,海洋和大陸的相對位置在地質時期也是變化著的。有科學家認為,地球早先存在兩塊古大陸——南半球的岡瓦納古陸和北半球的勞亞古陸。後來由板塊運動的巨大力量把原先的大陸塊撕開,使各碎塊分別逐漸漂移到今天的位置。科學家進而認為全球大地構造是洋底不斷擴張的直接結果。
地球最上層約幾十公里厚的一圈是強度很大的岩石圈,其下幾百公里厚的一層是軟流層,強度較小,在長期的應力作用下這一層的物質具有可塑性。岩石圈漂浮在軟流圈上。在地球內部能量(原始熱量和發射性熱)釋放時,地內溫度和密度的不均勻分布,引起地幔物質的對流運動。地幔對流物質沿著洋底的洋中脊的裂隙向兩側方向運動,不斷形成新的洋底。此外,老的洋底不斷向外擴張,當它們接近大陸邊緣時,在地幔對流向下拖曳力的作用下,插入大陸地殼下面,致使岩石圈發生一系列的構造運動。這種對流作用可使整個洋底在三億年左右更新一次。岩石圈被一些活動構造帶所割裂,分成幾個不連續的單元,稱為大陸板塊。如歐亞板塊、美洲板塊、非洲板塊、太平洋板塊、澳洲板塊和南極板塊。海底的擴張導致大陸板塊發生運動。板塊的相互擠壓造成了巨大的山系,自阿爾卑斯山經過土耳其和高加索,最後到喜馬拉雅山的山系正是屬於這種情況;也有的地方,兩個板塊的岩石同時下沉,造成洋底的深淵;此外,板塊的運動還造成了火山和地震。
對地球起源和演化問題進行系統的科學研究始於十八世紀中葉,至今已經提出多種學說。現在流行的看法是:地球作為一個行星,遠在46億年以前起源於原始太陽星雲。它同其他行星一樣,經歷了吸積、碰撞這樣一些共同的物理演化過程。地球胎形成伊始,溫度較低,並無分層結構,只有由於隕石物質的轟擊、放射性衰變致熱和原始地球的重力收縮,才使地球溫度逐漸增加。隨著溫度的升高,地球內部物質也就具有越來越大的可塑性,且有局部熔融現象。這時,在重力作用下物質分異開始,靠近表面的較重物質逐漸下沉,地球內部較輕的物質逐漸上升,一些重的元素(如液態的鐵)沉到地球中心,形成一個密度較大的地核(地震波的觀測表明,地球外核是液態的)。物質的對流伴隨著大規模的化學分離,最後地球就逐漸形成現今的地殼、地幔和地核等層次。
在地球演化早期,原始大氣逃逸殆盡。伴隨著物質的重新組合和分化,原先在地球內部的各種氣體上升到地表成為第二代大氣;後來,因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進一步發展成為現代大氣。另一方面,地球內部溫度升高,使內部結晶水汽化。隨著地表溫度逐漸下降,氣態水經過凝結、降雨落到地面形成水圈。約在三、四十億年前,地球上開始出現單細胞生命,然後逐步進化為各種各樣的生物,直到人類這樣的高級生物,構成了一個生物圈。
在地球引力作用下,大量氣體聚集在地球周圍所形成的包層叫大氣層。大氣隨著地球運動;日、月的引力也對它起著潮汐作用。大氣層對地面的物理狀況和生態環境有決定性的影響。地球大氣的質量約佔地球總質量的百萬分之一。大氣密度隨高度的增加而下降,大氣總質量的90%集中在離地表15公里高度以內, 99.9%在50公里高度以內。在2,000公里高度以上,大氣極其稀薄,逐漸向行星際空間過渡,而無明顯的上界。
地球大氣的密度、 溫度、 壓力、化學組成等都隨高度變化。可以按照大氣的溫度分布、組成狀況、電離程度這些不同參數,對地球大氣進行分層。
按大氣溫度隨高度的分布可以分為:
對流層:靠地表的底層大氣,對流運動顯著。其厚度因緯度、季節以及其他條件而異,在赤道區約16~18公里,中緯度區約10~12公里,兩極區約7~8公里。一般來說,夏季厚而冬季薄。對流層與地表聯系最密切,受地表狀況影響最大,大氣中的水汽大部集中於此層,形成雲和降水等現象。對流層的上部稱為「對流層頂」,厚約幾百米到1~2公里。對流層的溫度幾乎隨高度直線下降,到對流層頂時約為零下50攝氏度。
平流層:(又稱同溫層)由對流層頂到離地表50公里高度的一層,大氣主要是平流運動。層內溫度隨高度增加而略微上升,到約50公里高度處,達到極大值(約零下10~零上20攝氏度)。
中間層:(又稱散逸層) 高度在離地表50~85公里的一層,溫度隨高度增加而下降,到離地表高度85公里的中間層頂,溫度接近最小值,約為零下攝氏度。
熱層:中間層以上的一層,溫度隨高度增加而上升,在離地表500公里處,即熱層頂,達到1100攝氏度左右。這一層的溫度因為大氣大量吸收太陽紫外輻射而升高。熱層頂以上為外大氣層。這里的大氣已極稀薄。
按大氣的組成狀況可以分為兩層:離地表約100公里以下是均質層(大氣由各種氣體混合組成);以上是非均質層。在均質層中離地表10~50公里處,太陽紫外輻射的光化作用產生臭氧,形成臭氧層,這一層的高度大抵與上述平流層相當。在離地表20~30公里處,臭氧濃度最大,不過這部分大氣中的臭氧含量仍然不到這一層大氣的十萬分之一,各種氣體依然視為均勻混合的。臭氧層吸收掉危害生命的太陽紫外輻射,使之不能到達地表。
按大氣的電離程度可以分為兩層:從地表到離地表80公里這一層,大氣中的分子和原子都處於中性狀態,稱為中性層。離地表80~1000公里這一層,大氣中的原子在太陽輻射(主要是紫外輻射)作用下電離,成為大量正離子和電子,構成電離層。電離分為4層,這些層的高度和電離情況都隨一天中的不同時刻、一年中的不同季節和太陽活動程度而發生變化。許多有趣的天文現象,如極光、流星等都發生在電離層中。電離層還能反射無線電短波,從而使地面上可以實現短波無線電通訊。
近地表大氣中78%為氮,21%為氧,其他還有二氧化碳、氬等多種氣體成分以及水汽。水汽是大氣中最不穩定的組成部分。在夏季濕熱處,水汽在大氣中的含量可以達到4%;而在冬季干寒處,它的含量可下降到0.01%。除水汽外,離地表 3公里內還有塵埃、花粉、火山灰及流星塵等微粒。地球形成初期的原始大氣已不存在,它已全部或大部散逸到空間。後來,由於放射性元素的衰變和所謂「引力致熱」,地球處於一種熔化階段,從而加速了氣體從地球內部逸出的過程。地球的引力使這些逸出的大氣漸漸積蓄在地球的周圍。這種第二代地球大氣缺少氧,主要由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和氨組成,稱為還原大氣。後來,主要是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其次是來自太陽的輻射使水分解為游離氧,從而使還原大氣變為以氮和氧為主的氧化大氣。有的科學家通過分析赤鐵礦中的沉積物,推斷出氧存在的時間至少在25億年以上。從那時起,大氣中便含有豐富的游離氧了。
地球是一個非均質體,內部具有分層結構,各層物質的成分、密度、溫度各不相同。人們主要通過對地震波來研究地球內部結構。地震波的傳播速度與地球內部物質的密度和性質密切相關。在不同性質和狀態的介質中,地震波傳播速度有顯著變化。依據地球內部不同部分的地震波傳播速度的資料,可以分析地球內部的結構。分析表明,地球內部存在兩個間斷面,這兩個間斷面把地球內部分成三個主要的同心層:地殼、地幔和地核。
地殼又稱A層,它的厚度是不均勻的,大陸地殼平均厚度約30多公里(中國青藏高原的地殼厚度可達65公里多),而海洋地殼僅5~8公里。密度為地球平均密度的1/2。大陸地殼上層的成分約在花崗閃長岩和閃長岩之間,下層岩石可能是麻粒岩和閃岩。海洋地殼是橄欖岩。據目前所知,地殼岩石的年齡絕大多數小於 20多億年。這意味著現在地球殼層的岩石不是地球的原始殼層,是以後由地球內部的物質通過火山活動與造山運動而形成的。
地幔的物質密度由近地殼處的每立方厘米3.3克增至近地核處的每立方厘米5.6克,地震波傳播的速度也隨之增大。地幔分為三層。B、C兩層稱為上地幔。再往下到2,900公里處稱為D層,即下地幔。地幔物質的主要成分可能是同橄欖岩相似的超基性岩。
地核也分為三層。E層是外地核,可能是液體。 F層是外地核和內地核之間的過渡層。G層是內地核,可能是固體的。地核雖只佔地球體積的16.2%,但由於它的密度相當高(地核中心物質密度達到每立方厘米13克,壓力可能超過370萬大氣壓),根據有些學者計算,它的質量超過地球總質量的31%。地核主要由鐵和鎳等金屬物質構成。
地球內部的溫度隨深度而上升。根據地震波傳播情況得知:地幔是固體狀態的,100公里深處的溫度已達1300攝氏度,300公里深處的溫度是 2000攝氏度。據最近估計,地核邊緣的溫度約4000攝氏度,地心的溫度為5500~6000攝氏度。由於地球表層是熱的不良導體,來自太陽的巨大熱量只有極少一部分能穿透到地下極淺處。因此,地球內部的熱能可能主要來源於地球本身,即產生於天然放射性元素的衰變。
地球的重力加速度也隨深度而變化。一般認為,從地表到地下2900公里深處,重力大致隨深度而增加,在2900公里處重力達到最高值,從這里再到地心,重力急劇減小,到地心為0。
地球不停地繞自轉軸自西向東自轉,各種天體東升西落的現象就是地球自轉的反映。地球自轉是最早用來作為計量時間的基準(見時間及其計量),這就形成了通常所用的時間單位——日。二十世紀以來,天文學的一項重要發現,是確認地球自轉速度是不均勻的,從而動搖了以地球自轉作為計量時間的傳統觀念,出現了歷書時和原子時。到目前為止,人們發現地球自轉速度有三種變化:長期減慢、不規則變化和周期變化。
地球自轉的長期減慢,使日長在一個世紀內大約增長1~2毫秒,使以地球自轉周期為基準所計量的時間,二千年來累計慢了兩個多小時。地球自轉的長期減慢,可以通過對月球、太陽和行星的觀測資料以及古代日月食資料的分析加以確認。通過對古珊瑚化石生長線的研究,可以知道地質時期地球自轉的情況。例如,人們發現在泥盆紀中期,即3億7千萬年以前,每年約有400天左右,這與天文論證的地球自轉長期減慢的量級是一致的。引起地球自轉的長期減慢的主要原因,可能是潮汐摩擦。潮汐摩擦引起地球自轉角動量減少,同時使月球離地球越來越遠,進而使月球繞地球公轉的周期變長。這種潮汐摩擦作用主要發生在淺海地區。另外,地球半徑的脹縮,地核增生,地核與地幔之間的耦合也可能會引起地球自轉的長期變化。
地球自轉速度除長期減慢外,還存在著時快時慢的不規則變化。這種不規則變化同樣可以在月球、太陽和行星的觀測資料以及天文測時的資料中得到證實。根據變化的情況,大致可以分為三種:幾十年或更長的一段時間內的相對變化;幾年到十年的時間內的相對變化;幾星期到幾個月的時間內的相對變化。前兩種變化相對來說比較平穩,而最後一種變化是相當劇烈的。產生這些不規則變化的機制,目前尚無定論。比較平穩的變化可能是由於地幔與地核之間的角動量交換或海平面和冰川的變化引起的;而比較劇烈的變化可能是由於風的作用引起的。
地球自轉速度季節性的周期變化是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發現的。除春天變慢和秋天變快的周年變化外,還有半年周期的變化。這些變化的振幅和位相,相對來說,比較穩定。相應的物理機制也研究得比較成熟,看法比較一致。周年變化的振幅約為20~25毫秒,主要是由風的季節性變化引起的。半年變化的振幅約為 9毫秒,主要是由太陽潮汐引起的。由於天文測時精度的不斷提高,在六十年代末,從觀測資料中求得了地球自轉速度的一些微小的短周期變化,其周期主要是一個月和半個月,振幅的量級只有1毫秒左右,這主要是由月球潮汐引起的。

閱讀全文

與地理的資料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04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72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17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10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48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6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6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71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5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89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22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48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5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29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13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01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06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8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52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