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請問地理教學目標的功能有哪些
教學目標是指通過教學活動對學生身心發展變化的期望。高中地理教學目標則是指通過高中地理教學活動而對學生地理知識、技能、方法和地理觀念的發展的期望。 一、教學目標是通過教學活動實現的
教學目標不是學生自然發展而達成的,而是通過教師設計的有組織、有計劃教學活動實現的。教學活動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多邊活動。
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起主導作用。教師作用的發揮是以教師角色轉變為前提的。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角色要多元化,既是知識的傳遞者,也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組織者、咨詢者、促進者,同時也應該是教材(課程)的開發者與實施者。新課程實施過程中,教師還要成為教育教學的研究者。教師只有扮演好這些角色,才能真正有效地在教學活動中起到主導作用。
學生學習目標是在學習活動中實現的。不同的學習活動有不同的效率。教師要引導學生改變過去單一的接受學習為多種學習方式的有機整合。要根據不同教學內容確定相應的學習方式。
二、高中地理教學目標領域
高中地理教學目標分為三大領域: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課程標准對各個領域提出了基本要求:
1.知識與技能
●獲得地球和宇宙環境的基礎知識;理解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環境的主要特徵,以及自然地理環境各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
●了解人類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理解人文地理環境的形成和特點;認識可持續發展的意義及主要途徑。
●認識區域差異,了解區域可持續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和解決途徑。
●學會獨立或合作進行地理觀測、地理實驗、地理調查;掌握閱讀、分析、運用地理圖表和地理數據的技能。
2.過程與方法
●初步學會通過多種途徑、運用多種手段收集地理信息,嘗試運用所學的地理知識和技能對地理信息進行整理、分析,並把地理信息運用於地理學習過程。
●嘗試從學習和生活中發現地理問題,提出探究方案,與他人合作,開展調查研究,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
●運用適當的方法和手段,表達、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學習和探究的體會、見解和成果。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激發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和動機,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提高地理審美情趣。
●關心我國的基本地理國情,關注我國環境與發展的現狀與趨勢,增強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情感。
●了解全球的環境與發展問題,理解國際合作的價值,初步形成正確的全球意識。
●增強對資源、環境的保護意識和法制意識,形成可持續發展觀念,增強關心和愛護環境的社會責任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貳』 怎樣理解和使用高中地理新課程標准
怎樣理解和使用高中地理新課程標准
「運用示意圖」屬於行為條件, 「說明」屬於行為動詞,「地殼物質循環過程」屬於認知的內容.
第二,依據國家課程標准中的學習水平與行為動詞的相應關系,確定其學習水平.國家課程標準的學習水平與行為動詞對應中(見下表),「理解水平」包括有「解釋、說明、運用、……」,我們可以確定,本條標准認知要求屬於理解水平層次.
『叄』 怎樣理解和使用高中地理新課程標准
首先,對這條標准進行分解,確認其「行為動詞」、「行為條件」、「認知內容」是什麼。從這條標准可看出:「運用示意圖」屬於行為條件, 「說明」屬於行為動詞,「地殼物質循環過程」屬於認知的內容。
第二,依據國家課程標准中的學習水平與行為動詞的相應關系,確定其學習水平。國家課程標準的學習水平與行為動詞對應中(見下表),「理解水平」包括有「解釋、說明、運用、……」,我們可以確定,本條標准認知要求屬於理解水平層次。
課程標准行為動詞與水平要求
行為動詞
認知水平
知識
說出、了解、識別、辨認、回憶、舉例、列舉、描述、再認等
了解水平
解釋、說明、比較、歸納、分類、概述、概括、判斷、區別、推斷、收集、整理等
理解水平
運用、應用、使用、編輯、質疑、辯護、設計、解決、撰寫、檢驗、計劃、總結、推廣、證明、評價等
應用水平
技能
模擬、再現、重復、模仿、例證、臨摹、擴展、縮寫等
模仿水平
完成、計算、查閱、表現、制定、解決、擬定、安裝、繪制、測量、嘗試、試驗等
獨立操作
水平
聯系、轉換、靈活運用、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等
遷移水平
(了解:要求對所列地理基礎知識的含義及其相關背景有初步的、感性的認識,知道這一知識是什麼,並能(或會)在有關的問題中識別它。理解:對所學的地理基礎知識、地理事物及現象有正確的理會,能夠解釋、舉例或變形、推斷,並能利用知識解決(如解釋或說明)問題。應用:將所學的地理概念、原理運用於新情境中,進行總結、推廣;建立不同情境下的合理聯系等。)
第三,依據「行為條件」分析課程標准對學生「學習過程與方法」或者說基本能力的要求。從本條標准中「運用示意圖」可知,要求學生具有讀圖分析能力,通過閱讀並分析地殼物質循環示意圖,解釋岩石是怎樣形成,它們是如何相互轉化的。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引導學生學會閱讀地殼物質循環示意圖的基本方法與步驟。在學生學習效果評價中,要通過「讀圖分析」題型,判別學生是否掌握讀圖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以及通過閱讀示意圖能否提取三大類岩石的相互轉化關系,進而歸納和解釋地殼物質循環的基本過程。
第四,重構合理明晰的教學目標
依據重點組合以及目標陳述的規范,敘寫明確的教學目標。以學生為行為主體、運用可觀察、可測量的具體行為動詞,在一定的行為條件下,指出學生達到目標的最低表現水準。對該條標准可細化為:能夠說出岩石的分類及三大類岩石的形成過程,三大類岩石與岩漿之間的相互轉化關系,閱讀並能繪制簡單示意圖說明地殼內部物質的循環過程。
在教學過程中,從「行為條件」、「行為動詞」的要求,可按照以下的步驟進行:
(1)知識鋪墊——岩石的分類、三大類岩石的形成;內、外力作用及其表現形式。
(2)閱讀並分析教材中的地殼內部物質循環示意圖,引導學生通過圖中所示箭頭,說明各類岩石之間、岩石與岩漿之間的相互轉化過程,並分析其涉及的主要內、外力作用;
(3)把復雜的地殼內部物質循環示意圖簡化為簡單的框圖,讓學生標注岩漿和各類岩石,並繪畫其相互間的箭頭,解釋岩石循環的基本過程。
舉例:描述地球所處宇宙環境,運用資料說明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1)分解標准,確認「行為動詞」、「行為條件」 「認知內容」。 (2)依據課程標准中的學習水平與行為動詞的相應關系,確定其學習水平。(理解水平)
(3)依據「行為條件」分析課程標准對學生基本能力的要求。
(4)細化課標如下:1、用圖形語言(示意圖、層級圖)和文本語言描述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2、通過太陽系模式圖和八顆行星基本數據分析說明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了解區域的含義」
細化如下:學生能夠說出區域的概念,描述區域的特徵,能夠列舉常見的重要區域,例如,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環渤海地區、中國東北地區以及美國東北部等,並能夠從所給出的有關區域圖中辨認出上述區域。
「以兩個不同區域為例,比較自然環境、人類活動的區域差異。」
細化如下:學生能夠通過對比探究松嫩平原和長三角兩大區域,填寫出區域對比的分析框架,並運用區域對比的框架來比較分析其他典型區域自然環境和人類活動的具體差異。
闡述太陽對地球的影響。
了解太陽能量的來源。理解太陽輻射對地球的影響。了解太陽大氣層的結構及太陽大氣中太陽活動的主要類型。理解太陽活動(主要是黑子和耀斑)對地球的主要影響。
「分析農業區位因素,舉例說明主要農業地域類型特點及其形成條件」 (必修2第八個內容標准)
【學習要求】
①能分析說明影響農業生產的主要區位因素。
②了解農業地域類型的含義。
③舉例說明主要農業地域類型的特點及其形成條件,並進行區位因素分析。
【知識與技能目標】
①了解農業地域類型的概念
②知道農業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結果
③理解農業地域類型的形成是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
「舉例說明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 (必修2第二個內容標准)
【學習要求】
①知道人口遷移的含義。②說明影響人口遷移的主要因素。③能夠舉例說明某地區或某時期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
【過程與方法目標】
①通過對國際人口遷移與國內人口遷移兩概念及其事例的比較,掌握地理比較的方法。
②通過剖析「美國的人口遷移」「我國古代的幾次人口遷移」等案例,學會綜合分析的方法。
③經歷小組學習過程,學會與同學合作與交流。
「運用有關資料,概括城市化的過程和特點,並解釋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必修2第六個內容標准)
【學習要求】①運用圖表、數字等資料,概括城市化的過程和特點。②會用科學的語言解釋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產生的影響。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①認識到城市化是社會進步的表現,進一步認識到加快我國城市化進程的重要意義。
②通過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的學習,認識到在城市建設中,減少污染,並使城市景觀與自然景觀保持協調,建立良性循環的重要性。
對於如何分解課程標准,我們已經上路了,但我們要走的路還很遠,願與大家一起探索
『肆』 初中地理課程標準是什麼
相關博主已經分享了,那我就分享一個關於初中學習的資源網站吧,裡面資源齊全。
初中網路課堂資源較線下來說更豐富,與此同時學生的選擇會更多一些,比較容易找到適合自己的老師,提升成績更為方便。
這里推薦幾個查找初中教育資源的方法:
一、到網路知道去搜索相關教育網盤資源,或者懸賞提問。
二、上網搜索免費初中教育資源分享網站,這里推薦學習口袋網。網站擁有豐富的試題、課件、教案等初中教學資源,而且所有的資源均可免費下載。
分享下免費的初中在線教育資源:網路網盤鏈接: https://pan..com/s/1V5gDa-VsrKWmb0DX36KO_A
『伍』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准》要求教師培養公民的哪些地理素養
1、掌握地理知識的素養
地理知識素養是指現代公民必須學習和掌握的現代地理科學的基本知識,在地理素養中地理知識素養處於基礎地位,是其他相關地理素養形成的基本載體。「課標」中的內容標准要求學生掌握的地理知識既是現代公民必備的地理知識的素養,也是學生學習地理技能、過程與方法,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基礎。
2、運用地理技能的素養
地理技能是學習地理知識與解決地理問題的方法和手段。地理技能的訓練與地理知識的學習是地理教育的兩大方向,地理知識素養的重要性不容質疑,如果擁有熟練的地理技能素養,更能使學生在形成地理知識素養中相得益彰。地理技能素養主要包括:地圖運用技能、地圖分析技能、地理圖表繪制技能、地理觀察與調查技能、地理統計與計算技能、地理觀測儀器操作技能、地理教具和學具的使用技能等。
3、獲取地理信息的素養
地理信息素養是指運用信息技術手段獲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地理信息素養在現代公民的生產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已引起世界各國的高度關注。高中地理「課標」十分重視培養高中生獲取地理信息的素養,在「內容標准」中規定了學習「地理信息技術應用」的基本內容。
讓學生通過收集和分析地理信息,從而培養學生獲取地理信息和運用地理信息
的能力。
4、探索地理問題,培養可持續發展觀念的素養認識地理環境,協調人地關系,促進可持續發展,需要探究地理問題,解決地理問題。培養高中生探究地理問題的素養也是培養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的基本途徑。我國高中地理「課標」強調了探究地理問題在地理學習中的重要性,要求聯系實際探究地理問題。課標的內容標准要求和活動建議,對培養中學生探究地理問題的素養,具有重要意義。
學生聯系實際探究地理問題,可以更好地認識自己所生活的地球,培養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可持續發展理念是世界各國決策和行動的指針,對學生進行深入的可持續發展意識教育,培養可持續發展素養,爭做21世紀合格世界公民,是地理教育的重要職責。
5、關愛鄉土、關愛祖國、關愛全球的素養
現代公民是家鄉社會經濟發展的建設者。地理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使學生更加准確的認識自己的家鄉從而激發愛鄉之情。「課標」要求培養學生關愛鄉土的素養。
「有國才有家」。愛國是現代公民的基本職責,公民應具有關愛祖國的素養。愛國需要認識國情,國情教育有其獨特作用。國情地理是反映國情最基礎部分之一,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基本內容。通過地理學習,一定要讓學生能從正態和負態,多角度、多方面地認識國情,培養學生關愛祖國的素養。
一個地區、一個國家的發展必須依賴相關地區和相關國家的支持和發展;一個地區、一個國家的資源問題、生態問題和環境問題必然影響到相關地區和相關國家,乃至全球。地理教育在培養學生關愛全球的素養中具有重要作用,培養學生關愛全球的素養有重要意義。
6、學會學習與合作的素養
知識經濟時代,教育應該較少地致力於傳遞和儲存知識,而應該讓學生尋求獲得知識的方法,學會如何學習。因此高中地理教育就應該培養學生學會學習的素養。「課標」把「過程與方法」作為課程目標的重要組成,並用各種行為動詞描述「過程與方法」的結果性目標和體驗性目標。這些目標既是學習目標,又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既是學習方法,又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學會學習的素養。
『陸』 高中地理課程標准
高中地理課程標准參考如下:
★必修一
【課程標准】
1、宇宙中的地球
描述地球所處宇宙環境,運用資料說明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闡述太陽對地球的影響。·分析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
說出地球的圈層結構,概括各圈層的主要特點。
2、自然環境中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
運用示意圖說明地殼內部物質循環過程。
結合實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態變化的內、外力因素。
運用圖表說明大氣受熱過程。
繪制全球氣壓帶、風帶分布示意圖,說出氣壓帶、風帶的分布、移動規律及其對氣候的影響。
運用簡易天氣圖,簡要分析鋒面、低壓、高壓等天氣系統的特點。
運用示意圖,說出水循環的過程和主要環節,說明水循環的地理意義。
運用地圖,歸納世界洋流分布規律,說明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3、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
舉例說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環境形成和演變中的作用。
舉例說明地理環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運用地圖分析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
4、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舉例說明地表形態對聚落及交通線路分布的影響。
根據有關資料,說明全球氣候變化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以某種自然災害為例,簡述其發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以某種自然資源為例,說明在不同生產力條件下,自然資源的數量、質量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意義。
『柒』 如何認識新課標基本理念下的評價,能夠促進學生的學習和發展
1、有效促進學生發展的評價方式現狀
新地理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是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新地理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是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改變地理學習方式;構建開放式地理課程;構建基於現代信息技術的地理課程;建立學習結果與學習過程並重的評價機制。目的是要求我們「改變過於注重傳授知識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也成為學習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的過程」。「強調學生通過實踐增強探究和創新能力,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主動的富有個性的學習,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促使學生獲得發展。
傳統的課題教學中,我國中小學教育評價存在著諸多問題,主要表現在:過分強調評價的甄別與選拔功能,忽視促進學生發展的功能;評價指標單一,基本以書本知識為核心,忽視對實際能力、學習態度的綜合考查;評價方法多採用紙筆考試,過於注重量化;過於注重對結果的評價,忽視對過程的評價;強調統一標准,忽視個體差異;評價忽視學生的參與並發揮其主動性等。這種對學生的評價方式嚴重地制約了素質教育的推進,也嚴重影響了億萬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在這樣的評價方式下所培養出的人,是難以適應未來社會發展需要的。
課程改革的實施對學生地理學業評價作了新的要求。教師們普遍認識到:傳統的地理學業評價過多地強調甄別與選拔的功能,而新課程對學生的評價則要求全面反映學生的成長歷程,強調要採取多元的評價方式促進學生能力的發展。也就是說,此次新課程改革正在逐步被廣大教師所接受。但是目前我國基礎教育的學生地理學習評價的還存著不少問題,主要表現在:
(1)、評價的目的單一
目前的地理課程評價方式比較簡略,尤其缺乏對促進學生學業評價的明確指導和依據。新課程改革以後出台了相關的中考改革方案或說明,其中涉及一些地理學業評價的建議,但大體上還是籠統的,缺乏指導性研究和操作性研究。這種評價沒有把學生的發展作為主要的因素,因此,在這種評價體系下,關注的是評價的甄別功能,忽視的是學生的情感及態度,結果挫傷了許多學生學習地理積極性和自信心。只有研究開發出與地理課程標准相配套的學業評價方式,才可以從根本上擺脫學生地理學業評價的困境。從學生評價的需要出發,具體說明學生在不同關鍵階段應達到怎樣的目標以及如何證明學生達到了目標,說明如何測量到學生在地理學科知道什麼和能做什麼。
(2)、評價的方式、主體單一
評價的方式主要是筆紙測驗,關注的是終結性結果,對知識與能力的過程的形成不太關注;評價的主體是單向的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不能自己評價自己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水平。
(3)、評價結果沒有很好的起到促進學生學習作用
評價時只看到學會的、沒有掌握的內容,而不關注已學會、已掌握的內容。評價的結果主要對學生進行分數排隊、比較,而對學生自身的發展關注不到。
(4)、評價結果呈現形式單一
評價的結果大多隻有單一的百分制的分數量化呈現形式,沒有指出不同差異的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的個性特點和不同的發展,不能切實反映學生的整體學習情況,未能很好體現學習水平及能力。
2、有效促進初中地理學習的評價方式
新的國家地理課程標准提出了全新的和帶有明確指向性的評價理念:「地理學習的評價,既要關注學習結果,也要關注學習過程,以及情感、態度、行為的變化。實現評價目標多元化、評價手段多樣化、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創設一種『發現閃光點』、『鼓勵自信心』的激勵性評價機制。」 評價的目的不是為了檢查、甄別和選拔,而是通過評價促使學生改進學習,促進其發展。而建立的新的教學評價方式不是完全推翻過去傳統的教學評價方式,而是在過去基礎上的一種完善和提高。本研究在課程改革背景下,對課堂教學評價體系的建立在理論與實踐上,提出了一套符合地區實際情況的課堂教學評價構想。
(1)、設計專門地理課堂教學評價標准。
地理課程目標明確指出:「通過7-9年年級地理課程的實施,學生能夠了解有關地球與地圖、世界地理、中國地理和鄉土地理的基本知識,了解環境與發展問題:獲得基本的地理技能以及地理學習的能力;使學生具有初步的地理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養成愛國主義情感,初步形成全球意識和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地理新課程標准[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第4頁]這與其他學科對學生的知識與技能要求、過程與方法的培養有著很大的差異,因此,只有針對地理課堂的教學設計的評價標准才符合科學性、合理性的原則。
(2)、評價主體多元化
傳統的教師評價是自上而下的,評價者主要是:校領導、專家。這種評價的目的是把教師作為鑒定和管理的對象,不利於評價者與評價對象之間的雙向交流。地理學習發展性評價提倡改變單一的教師評價主體方式,鼓勵學生本人、同學、家長乃至學校及社區的相關人員也要參與到評價中來。將評價作為促進和激勵教師發展的手段,新的教學評價的主體應該力求多元化,既包括自上而下的校領導、專家的評價,也要包括自下而上的學生對教師的評價以及同行之間的評價、教師的自評等。
教師不再唱獨角戲似的評價學生,而應讓學生參與評價,是評價成為雙向甚至多項的活動。在教學中,可以積極創造評師的問題情境,鼓勵學生大膽評價老師,勇於向老師提問題,發表獨特的見解。
(3)、評價方式多樣化
多主體的評價有利於調動學生地理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能促進學生反思,有助於培養學生的獨立性、自主性和自我發展的能力。同時也是學生之間互相學習和交流的過程,使學生能更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的優勢與不足。多主體參與還有助於調動和整合教育合力,使學生地理學習評價更全面、更客觀、更系統,有利於學生更全面地認識自我。
多主體的評價方式主要包括學生自評、學生互評及家長評價。①學生自評,生自評即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對自我學習過程和學習效果進行評價。其目的在於使學生能客觀真實地反映自己學習過程中的優勢及存在問題,在反思、教育、發展中,讓學生學有所獲。②學生互評,學生互評就是在不忽略教師的作用下,讓學生對對方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效果進行評價,可以是同桌互評、小組評價、組與組之間評價、班與班之間評價等等,其目的在於讓學生發現同學中的閃光點,提高學生的參與意識,提高學生的鑒別、判斷能力,以此相互認識。相互激勵。相互提高。在學生之間互評階段,教師並不是完全置身於外,教師的作用也不容小覷。教師應引導學生彼此多進行鼓勵性評價,用贊賞的眼光去看每一位同學,多給對方贊美—即使有時同學提出的觀點是錯誤的,也不能一味諷刺和挖苦,而是要對其積極參與予以肯定,真正幫助對方認識到錯誤而不傷害其積極性。③家長評價,家長評價也是評價體系中必不可少的.因為現在的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是緊密相連的,如請家長在學生的作業上寫上評語。吸收家長參與評價,一方面可以加強學校和家庭教育的聯系與合作;另一方面,家長通過參與評價,能更清楚學校的教育目標和孩子的學習情況,也有利於改進家庭教育的方式。所以必須把家長和與學生地理學習相關的人員也吸收到評價中來。
(4)、重視評價的激勵性、發展性
基礎教育改革綱要中特別提出了,全新的教育教學評價要求:淡化評價的甄別與選拔功能,建立評價內容多元,評價方式多元,著眼於學生的發展和教師的提高。地理新課標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基本理念,即建立學習結果與學習過程並重的評價機制。地理學習的評價既要關注學習的結果,也要關注學習的過程,以及情感、態度、行為的變化。教師的教育教學工作是一個長期不斷進行的過程,學生的學習也是一個長期不斷積累的過程,因此,要達到教學相長,就必須使教學評價貫穿在教學的過程中,成為教學中的一個基本的反饋環節,使教師了解教學過程,及時發現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及困難,鑒別教學上可能存在的缺陷,調控教學行為的重要手段。因此,要促進教師和學生的發展和提高,評價功能就必須落實在激勵性方面,而不是甄別性、選拔性方面。
(5)、建立評價記錄檔案袋
「檔案袋」評價是在20世紀80年代西方中小學評價改革運動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一種新的質性評價方式。它是指教師和學生有意識地將各種有關學生表現的材料收集起來,並進行合理的分析與解釋,以反映學生在學習與發展過程中努力、進步的狀況或成就。評價只有貫穿於教學過程的始終,才能對教師和學生及時提供有效的改進意見和措施,否則只能更多的起到甄別的功能。對學生的評價要有及時性和延時性,應注重過程而不是注重結果。因此,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個性發展、自主發展、主動發展、可持續發展、主體發展,改變過去單一的以分數定優劣的評價體制,建立了以「成長檔案袋」為主體的全方位、全過程的評價體制。
3、新課標下初中地理學習有效評價方式的實踐體會
根據新課程標准,引導學生有意識地將自己的相關作品及其他有關證據收集起來,通過合理的分析和解釋,反映學生在學習和發展過程中的優勢和不足,反映學生在達到目標過程中付出的努力與進步,通過學生的反思和改進取得更高的成就,促進學生最大程度的發展。本研究以南沙區黃閣中學7-9年級初中地理課題教學為例,對促進學生發展的評價方式進行應用。
在附錄問卷結果中,「你校地理課的考查方式是」中的選項「既考試也採用其它方式考查」佔81.2%,「其他方式」主要包括開放性作品評價成績和平時表現評價,學業考試成績、開放性作品評價成績及平時表現評價的比例由原先的8:1:1上升至6:2:2。在教學評價上,改變了過去重視結果,重視基本知識,忽視過程、忽視方法的評價方式,對教學過程中的「過程與方法」評價進行積極的探索,加強了學生課堂教學表現性評價,加大了開放性考試的力度,重視學生作品、社會調查、實踐活動的評價。學生對「學生成長記錄袋」的了解度佔到87.4%,有49.7%的學生對「學生成長記錄袋」重視並認真完成。
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評價機制對教師行為都有著重要的導向和激勵作用。課程改革背景下課堂教學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必須充分體現新課程理念,必須在突出導向功能,在評價教師「教」的同時,更要重視評價學生的「學」,還要統籌考慮響課堂教學的各種因素。從評價的維度上來看,從關注知識的本位到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生成。
4、結語
廣州市南沙區黃閣中學是一所公立初級完全中學,現有來在校學生2000人左右。近幾年來,我校在市、區教育局及教科所領導的全力幫助和指導下,在教育科研方面有長足進展,是南沙區一所真正開展起研究性學習課程的學校。但是,由於該校地處城鄉結合地帶,學生基礎等方面與城區重點中學有較大的差距,因此,我們必須緊緊跟上教育發展的時代步伐,徹底轉變觀念,加強對課程改革方面的更多有益的探索,建立一套適合該校初中地理課堂教學的有效評價方式。
『捌』 高中地理課程標準是什麼
一、課程性質和理念
地理學是研究地理環境以及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關系的科學。高中地理課程是與初中地理課程相銜接的一門基礎性學科課程。
開設高中地理課程的終極目標是:「使學生具備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地理實踐能力等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具備從地理的視角認識和欣賞自然與人文環境,懂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道理,提高學生的生活品位和精神境界。
二、課程結構
基於核心素養的提出,新版課程標准對課程結構也做了較大的調整。高中地理課程分為必修、選擇性必修和選修三類課程。
三、課程內容
圍繞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地理課程內容選擇上變化幅度較大。總體而言,在設計思路上,必修內容「寬而淺」,不追求地理學科特定的系統性,在原有內容基礎上增加土壤地理、自然災害、地域文化、國家戰略、海洋權益等內容,但普遍降低了要求。
四、學業質量
地理學業質量是學生在完成本學科課程學習後的學業成就表現,學業質量標準是地理學科核心養及其表現水平為主要維度,結合課程內容,對學生學業成就表現的總體刻畫。
課程設計思路
1、高中地理課程注重與實際相結合,要求學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實的基礎上,逐步學會運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過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規律等。
2、高中地理課程內容的設計以可持續發展為指導思想,以人地關系為主線,以當前人類面臨的人口、資源、環境、發展等問題為重點,以現代科學技術方法為支撐,以培養國民現代文明素質為宗旨,從而全面體現地理課程的基本理念。
3、高中地理課程由共同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組成。高中地理共同必修課程共6學分,由「地理1」、「地理2」、「地理3」(各2學分,36課時)三個模塊組成,涵蓋了現代地理學的基本內容,體現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區域地理的聯系與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