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談一談在品德與社會課程中,為什麼說歷史,地理等知識的教學是與品德教育融
《品德與社會》課程推進到五、六年級,我們遇到了一個難題:面對教材中大量的社會知識,許多老師在教學目標的把握上容易出現偏差,一不小心就把品德與社會課上成了知識型的社會課,忽視悄兆了品德學科的特性。那麼,我們到底應該怎樣理解這門課程的性質,准確地解讀教材,處理好知識教學與品德教育的關系呢?
(一)明確課程的性質
關於課程的性質,課程標准給我們做了這樣的表述:「品德與社會課程是在小學中高年級開設的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魯潔教授也給我們做了這樣的概括:「它是兒童學習過有道德的社會生活的課程。」由此可見,品德與社會課程是綜合課程,而品德性是它的靈魂。
歷史,實際上是道德教育的重要載體。在國外沒有專門的品德課,如果說有的話,那就是歷史和文學(包括宗教)。歷史所蘊含的是一種選擇的道德(對善惡進行選擇),文學是人性深處的一種道德。我們說要通過生活講道德,其實,歷史就是生活(歷史人的生活),文學也是生活(細節化的生活)。歷史、文學都是人寫的,是人的活動,我們解讀歷史,就是要把它還原成人的活動,用一種細節化的方式來呈現,讓歷史中有一個人,一個能與學生對話的人。
地理,其實是指人類的生活空間,這個生活空間是我們人類的活動場景與活動資源。人類和自然環境不是對立的,而是相互依存、融為一體的。在全球化時代,道德不只是人與人之間的規范,還應當包含著人與自然的道德規范。在整個世界上,自然跟所有的人都發生了聯系,有著各種各樣的矛盾。作為一個公民,就必然存在著一個怎樣對待自然的問題。因此,我們不僅僅是要讓學生獲得地理方面的知識,更要培養學生寬容、共贏、共生的品格,學會呵護自然。
由此可見,在品德與社會課程中,歷史、地理等知識的教學是與品德教育融為一體、不可分割的!
(二)尋求兩個通道 1、走進生活的通道
高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逐漸加大了知識的含量,容易遠離學生的生活世界,因此,需要教師想方設法使教學能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或熟悉的生活開始,找到一條生活的通道。
如,學習《隔海相望》(蘇教中圖版品德與社會六年級上冊第6課)一課,可以從學生對台灣企業的了解,對台灣人的了解(比如有台灣來的學生在學校上課;家裡有親戚在台灣;和他們說過話,看他們寫過字。),對台灣的電影、電視,歌星、影星的了解,對台灣商品的了解等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入手,從而使學生感受到,我們同根同源,我們都是中國人,台灣是祖國血脈相連的一部分。這樣的教學就能使學生既了解台灣的社會生活,又受到了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
再比如《李奶奶身上的傷痕》(蘇教中圖版品德與社會五年級下冊第11課)一課中有一則「新聞鏈接」:「最新消息:2003年8月4日,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一建築工地發生化學毒劑傷人事件,這些毒劑正是侵華日軍當年所遺留下來的。……」 一段新聞立刻成為了鏈接遙遠歷史與現實生活的橋梁,它會帶著學生走進歷史,去和歷史對話,思考歷史對現實的啟示。我們用類似的方法處理教學,可以使許多看似枯燥的歷史、地理知識生動起來,還原為學生所熟悉,至少能理解的現實生活,從而激發他們的情感,促使他們做出價值的判斷。
2、走進心靈的通道
傳統的歷史課往往採取宏大敘事手法,淹沒了歷史中的人和生命,使歷史變成了一種只需要記憶的年代、事件和人物。品德與社會課程中則大量採用了生命敘事,藉助於同樣有著生命和心靈的人物去找到走進學生心靈的通道。
歷史本來就是由人創造的,歷史的「人化」就是把隱藏在歷史事件中的人凸顯出來,讓人走向前台。我們教材的呈現方式是:把歷史以生命敘事的方式表達,讓一個個與兒童同構的活生生的生命體彷彿站在了兒童的面前,與兒童展開對話。在這種對話中,兒童的生命在與「歷史人」融合中就會獲得更為豐富的文化內涵。那麼,我們的教學就是要引領學生努力去尋找「歷史人」的心搭芹靈蹤跡,感受他們的真實故事,他啟枝租們的痛苦和快樂,他們的艱苦與辛勞,他們的追求與希望,等等,從而產生移情體驗。
比如學習《戰爭何時了》(蘇教中圖版品德與生活六年級下冊第10課)一課,教材就是從具體的故事入手,以歷史還原法,用戰爭中的兒童的生命故事引發學生們的情感體驗,如《請把我埋得淺一些》這個故事,就表現了戰爭的殘酷,對生命的漠視與摧殘,從而激起學生的同情與對戰爭的痛訴(我想把這個故事讀一讀,讓我們來感受一下它的魅力p76)。其實,歷史本身就是感性的,過去純知識體系的教學把很多感性的東西抽空了。而現在,我們應該思考如何使知識的學習融入更多的情感體驗,真正走進學生的心靈。
(三)實現三個轉換
1、從「面對客體」轉換到「面對主體」
品德的形成,主要是解決一個態度的問題,也就是我們怎樣對待人,怎樣對待自然,是認同、還是抗拒,是接受還是反對,我們和它是一個什麼樣的關系,它對我們有什麼價值和意義。
傳統的社會課,是被老師當作知識來教的,作為知識課,要解決的往往是「是什麼」「為什麼」的問題。在這樣的課堂中,教師需要做的就是把事實講清楚,因為這是客觀存在的現象。這樣的課它要達成的目標其描述詞是「知道」、「了解」、「掌握」等。但是,品德與社會課課程的性質發生變化,課程目標也發生了變化。我們必須要實現一個轉換,即從對客觀世界的一味探求轉換為主體通過知識的學習,學會怎樣生活,用什麼態度對待生活,用什麼方式去生活,也就是從「面對客體」轉換到「面對主體」。只有通過這樣的轉換,學生主體才能進入,學生的品德才能得以形成。
比如,學習《自然資源取之不盡嗎》(蘇教中圖版品德與社會六年級下冊第9課)一課,在談到「有限的自然資源正在頻頻告急」這一問題時,許多學生感到這似乎和他沒什麼關系,離他遠著呢!魯潔教授舉例說,我們可以這樣轉換一下:「當你到30歲的時候,你身邊的什麼物種可能沒有了;當你到50歲的時候,什麼物種可能沒有了。我們怎麼做才能不讓這些自然資源從我們的眼前消失呢?」類似這樣的提問,就能夠把問題轉換到與他們的自身生活密切相關的一些問題上來了,讓學生知道人與資源是一個什麼樣的關系。這樣的提問,就讓學生作為主體進入了,他就覺得資源與他的生活是密切相關的,而不是事不關己。
2、從「知識認知」轉換到「心理體驗」
知識課的學習只停留在認知的層面,而品德與社會教學不光要認識到,還要體驗到。進入體驗,才會有知、有意、有情、有行,才會有價值引導,而不是僅僅佔有知識。知識是通過認知來獲得的,態度則需要體驗。總之,我們在讓學生獲得知識的同時,也要讓學生形成相應的品德,這種品德的形成過程是一種自然的融合,而不是強加於人的,這就必須重視學生的心理體驗。
在這里,我們要特別注意區分傳統社會課里的歷史部分與品德與社會課中的歷史部分編寫的指導思想,後者不僅是告訴學生一段客觀的史實,更重要的是通過這段史實對學生進行品德的陶冶。所以,品德與社會課中的歷史,總是通過一種情感的導入,用有血有肉的歷史事實來感染人,也就是努力將歷史事實轉化成孩子的情感體驗,用一種生命敘事的方式講述出來,盡量還原到當時具體的歷史情境中,不再僅僅關注於宏觀的歷史事實,而在於具體的人和事。
《戰爭何時了》(蘇教中圖版品德與社會六年級下冊第10課)一課中的生命敘事引起了學生對戰爭的憎恨,給了學生極大的心靈震撼,使他們由此感受到了戰爭的殘酷,但這種心理體驗不一定要學生馬上說出來。生活中有許多知識是緘默的,我們把它叫做緘默知識,緘默知識可以讓學生在內心對話。我們的品德教育便要重視學生這樣的內心感受,而不一定要科學地表述歷史知識。
3、從「見物即物」轉換到「以物及人」 「德育面對的是人而不是物,即使是物,我們也要顯示它背後的人,顯示它和人的關系。」(魯潔)因為,這些物都是由人創造、製作、運作的,在它們的背後都蘊藏著「人」,蘊藏著人的智慧與勞作、人的需要與情感等。
一位老師准備上《有多少人為了我》(蘇教中圖版品德與社會三年級下冊第8課)一課,她問魯潔老師:「為什麼要把這一課放在三年級呢?」魯老師告訴她:「因為它已進入了三年級兒童的生活,只是他們沒有認識到,體會到。比如,很多學生可能都喝過牛奶,這已成為他們生活中的一部分。但是牛奶怎麼來的呢,哪些人為此付出了辛勤的勞動呢?學生可能沒有想過,沒有認識到。教師如果能讓學生想到、認識到、體驗到,讓勞動者能在學生的心中活起來,找到感覺,讓書本上的東西活起來,讓學生與生命對話,你就是一個高明的教師。」比如學習《金字塔下留個影》(蘇教中圖版品德與社會六年級上冊第7課)一課,講埃及的金字塔,金字塔是由古代的埃及人建造起來的,埃及這個國家也是由人組成的,我們就要把背後的人推出來。只要在教學中講到人的創造,人的活動,自然就建構了品德。這樣就能在人性的基礎上把自然與人聯結起來,把歷史與人結合起來,把知識與道德融合起來,成為一個有血有肉的有機體!
B. 為什麼要把歷史作為一門學科,學歷史有什麼
想學好一門課,有一個很重要的方法,就是要把知識在腦子里,心裡,織成一個網!橫豎交叉,繁而不亂。例如你所說的歷史,第一部要熟讀課本,較熟地掌握課本內容;第二步就要自己理出一個線索。書中的知識是摻雜在一起的,需要你來理順,這也是所謂的「把書讀薄」。例如列一張大表,以年代為線索的,把每一年發生的事細致地按時間排列。在列一張表,以國家為線索,把一個國家多少年來發生的事排列,一個國家一個國家的來。這樣你就編出了一個網,豎線是時間,橫線是國家。每次背時先按時間線路背一遍,再按國家線路背一遍(當然這樣整個背一遍需要幾天),慢慢的你會發現自己已能融會貫通,別人怎末問都沒問題,因為在你腦子里已經形成了清晰的脈絡。其實這即可謂總結歸納。我還要告訴你,想學好一門課,不要求多求難,先好好把書吃透,如果有興趣再看其他相關書籍,因為一來課本是多少老師多年來總結出來的,就是針對學生的難度和廣度;二來市面上的相關書籍太多,並且正史野史你恐怕難以辨別,即便是正史單太細的史書你不需要看。「亂投醫」很可能會適得其反。其他可也一樣,有些可能需要多些線索,即除了橫豎線外可能還要織條斜線,但只要脈絡形成了,一來你背起來更科學,二來你掌握得更全面,可以融會貫通。這是我一個過來人的箴言,
歷史這門學科有什麼用?我們先從古人學歷史的原因來看看,在古代中國社會,學習歷史是士人求學過程必經的過程,讀書人學歷史,最重「鑒往知來」,尤其是皇帝,讀史書是小皇帝從小必修的功課,為什麼?因為古代的人普遍相信,歷史中提供的經驗有助於統治者處理政事,也是教人做人做事的材料,從孔老夫子開始,他就用周朝的歷史書『尚書』來教他的學生,他自己也寫歷史書--『春秋』,他很用心的用道德標准挑選了一些史事,根據孔夫子的想法,他認為好的史家要『直書』,不管好或壞的事都要寫下來,好事誇贊他壞事要批評他,目的是什麼?為了讓後世的子弟學習,也因此古代的中國人都很重視自己死後的歷史評價。讀書人也會為了教育的目的編寫史書,著名的編年史書『資治通鑒』就是宋代的大臣們寫給皇帝的教科書,這本教科書古代皇帝幾乎都要讀。
好,老師說了半天,或許你現在就會開始想,那我們現在的人學歷史作什麼?要學習做人做事的道理嗎?或者是從事政治嗎?要學會做人做事的道理那有上過公民課就可以了、況且我長大以後要做張忠謀賺大錢,我也不從政,那我們學歷史幹嘛?如果我們從結果論來看問題,的確是這樣子。可是,這就忽略了學問的特性,思考方式也太簡單。世界上所有的學問研究到高深的地方幾乎都不是實用的,舉個例子,我們國小畢業的數學程度就足以應付日常生活所需,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高中學的數學,甚至物理、化學甚至大學的科目不都沒用了嗎?那我們為何還學?其實,這是因為我們要學習的東西深度不同。舉個例子來說,我們都曾經坐過車,坐車很容易,但是設計一輛車很難,這背後有許多復雜的思維方式,大學教的就是要你設計一輛車,因此我們在高中階段就開始用這些科目訓練人的思維,目的是幫助你處理比較復雜的事物,我們需要這種學習歷程,因為這是成為科學家必經的思維訓練。
歷史這門科目也是訓練我們的思維的一種方式,目的是什麼?為了應付現代人復雜的社會與生活環境,成為解決人文社會問題的專家。古代人的學歷史,其實是他們認為歷史這門學科可以當作是思維的訓練,他們選擇有關做人做事道德的題材、有關政治的題材,目的是希望訓練出道德高的政治家。但是現在的人要求的更多,我們要從歷史思維理訓練得不止是政治家,還有經濟學家、社會學家、藝術家等…..具備人文社會科學思維的現代人,高中階段選擇的歷史題材比國中更寬廣、學的也更多,從古到今、學貫中西、題材有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包山包海內容實在很多,老師剛剛說了半天古人為何要學習歷史,其實想要說的是,古人其實是選擇了歷史的一小部分,用來訓練古人的思維,我們現在人要選擇的題材的更多,目的也是用來訓練你們的思維。
還有,歷史這門學科屬於人文社會科學,所以它還有另一個功用,就是培養人的人文素養,所以歷史課裡面一定有文化史,尤其是要念社會組的學生,高三都要修文化史,是因為我們希望你們人文素養要比自然組的學生還要高。
好,現在我們知道高中教歷史的原因了,那什麼樣的人可以把歷史學好?答案很簡單,就是具備歷史思維的人。那要怎麼增進歷史思維呢?簡而言之,是你的『深度』要增加,當我們說思維的時候,表示你要常常思考,因為這樣才會有「思維」會出現,那什麼東西可以增進人的思考?孔夫子曾說過:「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就是這五種功夫可以增進你的思考,簡單的說,就是你閱讀的功夫要做的好,多讀書、要多問問題把問題的症結搞懂、謹慎的思考問題、分辨問題意識所在、把所學謹慎的驗證實行它。或許有人還會問,老師,我當然知道要讀書的第一步就是要多讀書,但是我現在上高二了,這樣還來得及嗎?當然來得及,讀書只恨不開始,只要開始了都不嫌晚,如果要節省功夫,老師可以直接推薦你好書啊!那更快可以增進閱讀的成效。在研讀歷史這們學問上,多讀史書是第一道功夫,尤其是好的書,可以幫助我們可以知道歷史知識與事件的精華部分,中國歷史上第一本的最好故事書就是『史記』,『史記』里有很多人物的故事,當你以看故事的心情去看這些古代人物的『列傳』、多讀史書,慢慢的你的Data多了、如同電腦記憶庫資料多了,思維就會慢慢出來了,當你看的歷史事件隨時間而增多,你慢慢的也會推導出因果關系來,進而有自己的想法與評價,看完人的故事,然後你可以再看歷史事件的經過與影響,然後慢慢的去找出問題的核心,這樣你的「歷史思維」就會一點一滴的出來,你的歷史自然也學的很好了。
說到這里,我們再來談談『如何學好歷史?』根據近年來學測與大考中心、新課程的改革,其實他們共通點就是強調歷史思維的重要性,題目強調思考的邏輯。高中生除了必須學會區分歷史解釋、歷史事實的能力,也要具有因果關系、實證推理、記憶歷史知識這幾種能力。因此,學生必需具備三種武功,一、找重點:從沒見過的「資料」找出符合時代背景與歷史的知識;二、做整理:學到一件歷史上的重要史實與事件,必須要統整史實找出脈絡,或是從歷史脈絡里找出背後的事件;三、找因果:從史實中歸納、找出事物間的因果關系。這三個功夫培養出來了,面對任何復雜的試題,很快就會應付自如,如果再加上你認識許多的歷史知識,那更是天下無敵了。
我們最後再來談談歷史這門科目在考試准備的一些小技巧,在准備學測的考試方法上,由於學測屬於社會科範圍,學測考題主要是測試學生的思維能力與觀念,不是歷史知識的記憶,因此掌握觀念與良好的歷史思維能力就十分重要。社會科要拿高標,歷史掌握了關鍵的分數,因為地理和公民主義的題型比較固定,難度比較好掌握,歷史科由於課程綱要未定,因此題目變動比較大,這在指定科目考試時尤其如此,因此在准備考試上,高二先精讀高一中國史、中現的部分,世界史的上冊部分,高三準備考試時最好能多看幾個版本的教科書、精熟歷屆的「推甄」「聯考」「指考」考古題,在西洋史方面對政治、經濟、社會的范圍資料要多讀,以補充教材里偏重文化史的不足。另外台灣史的部分要多讀,因為這是近年考試的大重點,但偏偏課本教材卻講的不夠多,因此課本之外,最好一定要讀一些增進知識的小文章,如『歷史月刊』、『台灣史小事典』都是很好的補充。
C. 為什麼歷史總是在地理之後,分析
地理是空間。歷史是時間。
科學上說世界的誕基李生是產生於大爆炸,而那時已有空間,卻沒有時間,有了空間,俗稱地理環境,有了時間信巧才能前進,今天是明天的歷史啊。
其實象黑洞白洞什麼的是沒有時間的,空有空間,也就是說,一樣東西的存在,時間是可有可無的,就象速度到了光速,時間可以靜止,但東西照樣存在。
所以滑鋒鍵,先產生空間,再產生時間的,同理,現有地理,才有歷史啊
D. 世界各國為什麼都重視歷史課程的開設
因為歷史,它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一個記憶,如果說沒有歷史,那麼這個國家,這個民族在這一方面就會缺失,這個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說,文化的一個重要。
E. 歷史和地理兩門課有什麼關聯嗎為什麼
史地不分家,歷史和地理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背,上課認真聽講是最重要的,好好整理筆記,聯系生活實際復習內容,比如你在看書時想到如何形成視覺[思路分析]地理環境空間廣大,地理事物多種多樣,地理關系錯綜復雜。學習地理尤其要注意學習方法,只有掌握好學習方法,才能化難為易,學得扎實而靈活。介紹一下方法,共參考,每個人學習習慣不同,還要注重自己的學習規律。[解題過程]1、學會使用課本教科書既是掌握知識、技能的工具,又是培養自學能力的依據。目錄提示著全書的要領和前後的聯系,要經常翻閱,以便對全書內容心中有數。精讀課文、常看深思,抓住要點,記下問題,要特別重視插圖和表格,領會圖表所說明的問題。2、學會使用地圖地圖是地理信息的載體,它能將我們不能親眼見到的廣大地理環境變得一目瞭然。地圖又是學習地理的工具,通過分析地圖,可以認識地理特徵、原理、成因,找到利用改造的途徑,要學會讀、用各種地圖,首先要記住最基本的地圖。對於世界地理而言,首先要記住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3、重視地理觀察觀察就是邊思考邊細看。看一看當地的地理環境的面貌,以及人們在當地是怎樣活動的。通過報刊、電視節目、圖片獲得地理信息,鍛煉我們的才智。4、善於地理想像觀察只能得到局部直觀,地圖只能提供位置直觀,想像才能使二者聯系起來,使你獲得地理環境的全面景觀,進而向你展示地理的未來。5、要善於動腦經常向自己提出問題,地理問題的一般思路是:①學什麼?如黃河及其水文特徵。②在哪裡?如黃河流經的省區和流域范圍。③為什麼?如黃河的水文特徵是怎樣形成的。④有何利弊?如怎樣評價黃河對我國北部地區提供的有利條件和不利條件。⑤怎樣協調好人地關系?如怎樣使人類與黃河的關系協調起來,應當怎樣合理利用改造它。6、要勤於動手經常用手寫,動筆畫,動手製作學具,這不僅使你心靈,還能使你手巧。方法對頭,事半功倍,你將越學越愛學。[解題過程]1、學會使用課本教科書既是掌握知識、技能的工具,又是培養自學能力的依據。目錄提示著全書的要領和前後的聯系,要經常翻閱,以便對全書內容心中有數。精讀課文、常看深思,抓住要點,記下問題,要特別重視插圖和表格,領會圖表所說明的問題。2、學會使用地圖地圖是地理信息的載體,它能將我們不能親眼見到的廣大地理環境變得一目瞭然。地圖又是學習地理的工具,通過分析地圖,可以認識地理特徵、原理、成因,找到利用改造的途徑,要學會讀、用各種地圖,首先要記住最基本的地圖。對於世界地理而言,首先要記住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3、重視地理觀察觀察就是邊思考邊細看。看一看當地的地理環境的面貌,以及人們在當地是怎樣活動的。通過報刊、電視節目、圖片獲得地理信息,鍛煉我們的才智。4、善於地理想像觀察只能得到局部直觀,地圖只能提供位置直觀,想像才能使二者聯系起來,使你獲得地理環境的全面景觀,進而向你展示地理的未來。5、要善於動腦經常向自己提出問題,地理問題的一般思路是:①學什麼?如黃河及其水文特徵。②在哪裡?如黃河流經的省區和流域范圍。③為什麼?如黃河的水文特徵是怎樣形成的。④有何利弊?如怎樣評價黃河對我國北部地區提供的有利條件和不利條件。⑤怎樣協調好人地關系?如怎樣使人類與黃河的關系協調起來,應當怎樣合理利用改造它。6、要勤於動手經常用手寫,動筆畫,動手製作學具,這不僅使你心靈,還能使你手巧。方法對頭,事半功倍,你將越學越愛學。
F. 歷史課的重要性在哪裡
歷史重不重要?在家長眼裡,是課就重要,但是在學生眼裡,可能就是洞虧一節可以用來睡覺,寫其他作業,聽故事的課程了。在這里,我站家長了,歷史很重要,但顯然 歷史課的重要性不頃顫裂僅僅是在於教學生銘記過去,還在於教導學生形成思想,關於如何對待國家,如何看待社會的思想,在中國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有著長時間的榮光,很多愛歷史的學生們會從骨子裡透出一種驕傲,這是對於國家的驕傲並且因此會對未來產生的自信。同時,我們近代有著短暫的百年屈辱史,這在許多人心中埋下了仇恨的種子,他們的統一特點就是排外,歧視。其實歷史已經是歷史了,過去的,無論是榮耀還是屈辱,都不是讓人放到現在來津津樂道的。我們既不能因為過去的光榮而自滿,亦不能因為過去的屈辱而固步自封。過去的榮光使我們有走上復興之路的底氣,因為過去我們能,現在我們能。過去的屈辱讓我們吸雀閉取教訓,謙虛奮進,彌補了曾經的缺點,才能在復興的路上更進一步,超越祖先們為我們帶來的榮耀。歷史課的分數可能不多,但他能帶來的不僅僅是那點分數,更能幫助每一個年輕人了解中國的過去,以歷史為教訓,約束自己,將來努力做到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願每一個新時代的新青年新同胞,都能做到讀史愛史,正確看待中國歷史的正反面。人人了解歷史,使天下明。
G. 小學四年級補地理和歷史課有用嗎
補地理和歷史課還是有用的。
學生補習地理和歷史可以為初中甚至是高中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補地理和歷史課讓學生可以更好的理解學習中遇到的一些文化知識。
學習歷史的要義就一個看書。歷史總共分為三大塊政治史,經濟史,文化史。用這種分類方法進行學習,速度比較快。
地理的關鍵在圖。按照圖片記憶會更牢固,如每個地方的地域特色等大多在書上都是有圖的。
H. 學習歷史地理學課程有何現實意義
平時是為了陶冶情操.
其實歷史確實是一個鏡子,看史書有時候能讓人的心靈沉澱,升華。
地理也是一個有意義的學科,能了解一些基礎的常識,比如什麼星星了,氣旋了的.
大學以後學習,就是比較專業的了。
歷史可能為了更好的了解中國和世界的文化,從中找到可以借鑒的東西甚至找到比如幾個國家之間友好/仇恨的根源等等。
地理個人認為更偏重理(盡管高考劃到文),因為他是對地球的構造,氣象等的了解,對了解地球,預測災難來說都有重大的意義。
I. 同是四小科,初二女兒為什麼政治,歷史就比生物,地理好呢
因為政治歷史屬於文科內容。而地理生物理科的成分多一些。這說明孩子適合學文科。
J. 數學、語文、英語、物理、地理、生物、科學、政治、歷史、計算機、美術、音樂。哪個科目在社會最重要呢
歷史最重要。歷史是一面鏡子,往往可以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或者身邊的人的影子。這恰好可以指導你去明白自己該怎麼做。恰如你去選擇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