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地理學如何研究人地系統

地理學如何研究人地系統

發布時間:2023-04-27 17:24:42

『壹』 地域系統中的各個方面,地理學的研究核心是什麼

其實我們可以發現這樣的一個問題,就是在地域系統的各個方面,地理學的研究核心也是有著一定的定論的。那麼對於地理學的研究,核心來說,每個人的看法都是非常不同的。對於有一些科學家或者是一些地理學家,他們在研究的這樣的一個地球表層與人和自然的關系的時候,都會感覺人與自然是有一定的反饋作用的。人在保護自然也會反饋給人一些比較好的生活環境,那麼這個時候我們也要正式的認識,人類和地球環境之間的關系非常的不一般。

主要探索的目的就是能夠看在一定的地理環境下,人與自然的發展關系。而且這樣的一個關系也是會影響我們自己在地理學當中的一些探究的。並且對於這樣的一個研究的核心來說,也是會讓我們感覺到,如果我們自己的研究沒有取得一定的發展的話,就會因為這樣的一些事情,讓我們自己失去一定的成就。

『貳』 誰知道《經濟地理》中「人地關系」的定義啊謝謝

1.人地系統(即人地關系的地域系統)理論《形成過程》
人地系統研究具有跨學科的特點,人地系統是一個動態的、開放的、復雜的巨系統,為此要從空間結構、時間過程、組織序變、整體效應、協同互補等方面去認識和尋求全球的、全國的或區域的人地關系的整體優化、協調發展及系統調控的機理,為區域可持續發展和區域決策與管理提供理論依據,其中心目標是協調人地關系,重點研究人地系統的優化,並落實到區域可持續發展上。在人地關系協調中,人口與經濟社會發展同自然資源和環境之間,存在著直接和間接的反饋作用並相互交織在一起。自然資源與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有促進與抑控作用;人類對自然系統投入可控資源、治理自然災害、改善環境質量、開發各種資源,從而實現產出並予以優化。任何區域開發、區域規劃和區域管理都必須以改善區域人地相互作用結構、開發人地相互作用潛力和加快人地相互作用在地域系統中的良性循環為目標。
吳傳鈞 廣州 認為人地關系系統主要內容包括:人地關系的形成過程、結構和發展趨向的理論;各子系統相互作用強度的分析、潛力估算、後效評價與風險分析;兩大關系間相互作用和物質傳遞與轉換的極力、功能和結構、整體調整的途徑與對策;地域的人口承載里分析;根據一定地域人地關系系統的動態仿鎮模型以及系統內各個要素間相互作用結構潛力,預測特定的地域系統演變趨勢;地域分異規律和地域類型分析;不同層次、不同尺度的各種類型地區人地關系協調發展的優化調控模型。
對人地關系提出系統理論的是拉采爾
2.區域可持續發展理論
1992年6月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通過了全球可持續發展的總體戰略綱領《21世紀議程》。隨著《21世紀議程》在全球范圍內的貫徹實施,中國政府於1994年制定了《中國21世紀議程——中國21世紀人口、環境與發展白皮書》,可持續發展被納入全國、各省區和一些大城市的國民經濟計劃之中。隨著可持續發展實踐工作的開展,地理學者也展開了對可持續發展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研究。可持續發展是整個人類社會發展的目標,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是實現這一目標的基本手段,而人地關系的協調需要從全球、國家和地區等不同尺度和層次上進行。人口、經濟發展、資源、環境和生態等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問題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無不表現出明顯的區域差異。不同的地域,其人口、資源、環境和發展的內涵也不同。區域尺度的可持續發展研究是地理學更能發揮優勢的領域。地球上凡是有人類居住的地區,以人類和人類的經濟社會活動為一方,以地球表層包括岩石、大氣、水、土壤、生物為主體的,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理環境為另一方,組成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綜合體,即人地系統。人地系統包括人對地的依賴性和人的能動作用,它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變化。歷史經驗表明,人和地之間應保持和諧、協調的關系,人類應當自覺地按照客觀規律去利用和改造「地」,妥善處理好兩者的關系,才能達到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3.勞動地域分工理論 古典經濟學一開始就注意到地域分工的經濟效益,並將其應用到國際貿易方面,隨後,區域經濟又將其發展和推廣,作為引導地域分工,促進區域專業化的理論基礎;亞當。斯密的絕對利益原則;+大衛。李嘉圖的比較利益學說;俄林的價格差異說。這三個是權威學說,但昂惕夫發展俄林模式並不成立,叫昂惕夫之迷。巴朗司機將地理分工分為兩種:一是自然條件根本不能生產,二是成本高;隨著技術進步,運費減少,勞動地域分工的廣度加大,而關稅是超經濟因素。其他學說:list主張用貿易政策扶持弱小的德國工業,「扶持幼小產業說」日本學者認為暫時的劣勢可以變成優勢,不應該放棄,應該扶持,「動態的比較生產費用學說」
4.經濟區位理論(杜能的農業區位理論、韋伯的工業區位理論、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論、廖什的市場區位理論、佩蘭德、胡佛、艾薩德的區位理論;現代區位研究學派:成本—市場學派(成本與市場相依存的關系);行為學派(以人為主題的發展目標);社會學派(政府幹預迂曲經濟發展);歷史學派(空間區位發展的階段性);計量學派(定量研究的可能性和准確性))

2.人地關系的含義
「人地關系」是一概括用語,它並非僅指一般的人口與土地關系,而是有著更為廣闊的內涵,它指的是人類社會和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有時,人們用它來泛指人與自然的關系。人地關系這一名詞現在已逐漸為人們熟悉、關心和使用。不僅是地理學,在環境學、土地學、人口學、經濟學、農學、社會學等學科中也已日益引起重視和研究,所不同的是,地理學是從空間觀點出發去研究人地關系的。
人地關系屬人與自然關系的范疇,但是作為地理學的理論概念,它又不同於一般人與自然的關系。一般的人與自然關系,是人與空氣,人與動、植物,人與礦產,人與山脈、河流、湖泊、海洋等之間的關系。作為地理學的理論概念的「人地關系」應當是:「人」,是指社會性的人,是指在一定生產方式下從事各種生產活動或社會活動的人,是指有意識地從事同自然進行物質交換而組成社會的人,是指在一定地域空間上活動著的人;「地」,是指與人類活動有密切關系的、無機與有機自然界諸要素有規律結合的地理環境,是指在空間上存在著地域差異的地理環境,也是指在人的作用下,已經改變了的地理環境,即經濟、文化、社會地理環境。「人地關系」,就是指人類社會不停地向前發展,人類為了生存的需要,不斷地擴大和加深改造與利用地理環境,增強適應地理環境的能力,改變地理環境的面貌,同時,地理環境也更加深刻地影響著人類活動的地域特徵和地域差異。①
對人地關系的研究有不同的側重點和出發點,或側重於人;或側重於地;或強調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或強調自然對人類的控制。
人地關系的探討一直是地理學的主題之一,許多地理學者把人類的居住地(人的環境)作為研究對象,這是地理學的古老傳統。
近代地理學產生以來,人類與自然界的相互依賴關系就一直是地理學研究的一個著重點,可以說,一直到本世紀20年代,人地觀點一直在地理學中起著主導作用,特別是在人文地理學中,不管是環境控制或環境影響的論點,還是人和環境之間相互影響的論點,其著重點是相同的,都在研究人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接著,地區差異和空間結構的研究在地理學中先後受到重視。到了70年代,地理學研究中的人地觀點令人注目地復興了,並與空間觀點密切地結合起來,也與地區研究的觀點結合並相互補充。
人地關系研究復興是因為:第一,由於人們已經認識到自然現象與人類活動是無法割裂開來研究的,脫離了人類活動的純自然或脫離了自然環境的社會生產既不真實,這種研究也不利於地理學科的前進;第二,由於公眾對環境問題的關心日益增強,這種關心掀起一種強大的聲勢,使得對人與環境關系的研究成為地理學的一個發展方向;第三,由於地理學更趨於深入到國家建設和解決社會問題的實踐中。1970年英國的費希爾(C.A.Fisher)在「區域地理學往何處去」一文(載英國《地理學》雜志55卷373—389頁)中,極力呼籲要恢復以人與環境為主旨的區域地理學,並認為它當然是地理學的核心。但70年代的人地關系已不同於30年代的人地關系,過去講的是因果關系,現在側重於函數關系。目前,人與環境的關系已用空間系統來研究,即用數學模型來探索位置、距離、方向、范圍、密度、演替等人地空間要素在函數上的重要關系。這些新的理論和方法為研究人與環境關系提供了豐富的內容。這也說明了新的人地觀點是如何與區域觀點和空間觀點相互結合和相互補充的。

『叄』 人地關系的四個階段

人地關系的四個階段:採集漁獵時期的崇拜自然階段;農業文明時期的改造自然階段;工業文明時期的征服自然階段;後工業文明時期的謀求人地協調。

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長河中,人地關系也在不斷的發生著變化,那麼下面我就來跟大家說一說人地關系的四個階段分別是什麼。

詳細內容

  • 01

    在古代人地關系的認識中,中國有以「天命論」為基礎的神怪論和不可知論,也有以「人定勝天,天定勝人」為代表的樸素的人地相關思想。西方既有埃拉托色尼等為代表的把地球作為人類家鄉的觀點,也有神的干預和上帝主宰一切的思想。歐洲文藝復興和資本主義出現以後,J.博丹和孟德斯鳩等學者開始提出氣候對人類活動的影響的思想。隨著歐洲18~19世紀包括近代地理學在內的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地關系論逐漸系統化,成為地理學重要的理論概念。

  • 02

    近代地理學的奠基人A.von洪堡和C.李特爾對人地關系論的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洪堡認為,人是地球這個自然統一體的一部分,地理學是研究各培兄種自然和人文現象的地域結合。李特爾把自然現象的研究與人文現象的研究結合起來,把地球看作人類活動的舞台,認為地理學的中心配中喚原理是自然的一切現象和形態對人類的關系。這些思想對後來環境決定論的形成起到一定作用。F.拉采爾詳細探討了地球表面居民分布、人類遷移和民族特性等對於地理環境的依賴關系,並將C.R.達爾文的生物進化學說引入人文地理學,認為各地區人類活動的特徵決定於各地地理環境的性質。以後這種思想被E.C.森普爾和E.亨廷頓等學者片面地誇張,進一步發展成為環境決定論,也有人稱之為「決定論」或「必然論」。

  • 03

    20世紀初,以法國的P.維達爾-白蘭士為代表的法國地理學派,對地理環境決定論提出異議,主張自然環境為人類活動提供了多種可能性,但這種可能性變為現實,則完全是由於人類方面的諸條件所決定。他認為自然界對於人類沒有必然,只不過提供機遇或阻難,人類是選擇或支配這種機遇的主宰。這種觀點被稱為可能論,是對人地關系論的重要發展。他的學生培凱J.白呂納進一步發展了人地相關思想,並提出人地關系認識中的「心理因素」,為以後出現的行為地理和感應地理提供了認識來源。1952年,英國地理學家O.H.K.斯帕特將環境決定論和可能論折衷,提出或然論的觀點。20世紀上半葉,歐美地理學界還出現了適應論、生態調節論、文化景觀論等觀點,從不同的角度研究人地之間的相互關系。

  • 04

    60年代以來,地理學數量化的發展,方法手段的革新,使人文地理學的研究更深入到人地關系的微觀領域,進行人文與自然統一的綜合性研究,人地關系論又有新的發展。在文化景觀論和生態論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地理系統論,強調地理環境系統與人類社會系統的動態聯系。人類對人地關系的認識,是一個逐步深入的過程。人地關系論各種學說的發展,就是這種認識過程的反映。

『肆』 為什麼人地關系是人文地理學研究的核心

一、從人文地理學的研究對象和研究內容看。 1人文地理學的研究涉及復雜多樣的社會現象和事物,但其核心內容都離不開人地關系的研究。 2、人文地理學的研究對象和內容是地球表面的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的關系所形成的現象的分布與變化。 3、現代人文地理學以人地關系的地域系統為研究核心。人地關系的地域系統是以地球表層一定地域為基礎,由人類社會和地理環境兩個相互聯系又相互作用的子系統交錯構成的開放的系統。 二、從人文地理學的發展過程看 1、從近代地理學產生到20世紀20年代,人地關系一直是人文地理學的核心內容,在拉采爾、白蘭士等學者的著作中表現十分明顯。 2、後來重視地區差異和空間結構,使人們一度忽視了人地關系的研究。 3、到了20世紀70年代,由於人類面臨日益突出的人口加速增長、環境惡化、資源供求失調等全球性問題,使地理學的研究重心又轉到人地關系研究上來,把人地關系作為人文地理學的研究核心。三、人文地理學的研究包括部門研究和區域研究。 1、部門研究的對象是各種人文地理要素,即社會現象和社會事物。 2、它不同於相應的社會科學之處在於,它所揭示的人文地理要素的空間地理特徵,必須分析人文地理要素與其地理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和關系。 3、區域人文地理學主要研究特定區域的人文地理環境,即一定空間各種人文現象和事物所構成的地域系統。 4、對該系統特徵的認識,要考慮系統內部各要素的相互作用關系,以及人類社會地域系統與自然環境的關系。

『伍』 人文地理的研究方法

在很長一段時期內,歐洲許多的大學地理課是由歷史學者講授的,他們十分強調地理學研究,特別是人文地理學的研究與歷史學關系密切,而且歷史地理學的研究也長期囿於歷史人文地理的內容,因此歷史地理學曾是人文地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英國的學者達比等自20世紀30年代以後,開始研究歷史自然地理,使歷史地理學不僅研究歷史時期人文地理現象的變化,也研究歷史時期自然地理現象的變遷,從而成為地理學的一門獨立分支。
20世紀60年代以來,由於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人文地理學在理論、方法以及研究內容等方面發生了巨大變化。
在人地關系理論方面,已由過去的環境決定論、可能論以及適應論轉變為和諧論。在生態學和環境科學發展的影響下,分析並和諧人與環境的關系已成為人文地理學的新課題。 在觀察和分析方法方面,數學方法的出現極大的促進了人文地理學的發展。1965年,美國華盛頓大學地理系教授加里森開設研究班,用數學統計方法培養了一批地理學者。其中的英國學者喬利和哈格特在1960年以後把數量方法引進劍橋大學和布里斯託大學地理系,使得這種革新很快在各國地理學者中傳播開來,對地理現象分布差異的表述開始從定性向定量階段發展。
電子計算機的應用
使地理學者能夠處理多種變數的復雜計算,對一些空間規律的研究採用新的統計方法和技術手段,進行精確的度量,並用數字形式表達人地關系,說明區域差異及其變化。
自20世紀50年代系統論創立以後,美國地理學家阿克曼於1966年提出:地理學者應當探索許多各自不同,但又相互依賴的變數的一種系統的概念,從時空角度處理人與環境的系統。60年代開始,不少學者已在研究生態系統、政治系統、經濟系統、社會系統以及地域系統方面作出貢獻。定量計算和系統論思想的引進,使地理學開始採用模型來表述所研究的地理現象。
60年代行為科學興起後,出現了行為地理的研究。70年代,行為研究在地理學中十分盛行,通過研究不同人類社會集團、階層、階級對不同環境的反應和行為決策這一過程,使地理學為解決實際問題的決策可發揮更大的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旅遊業蓬勃發展,旅遊收入對於國民經濟收入的重要性日益提高,使得旅遊地理學發展很快,成為人文地理學的一個新分支。人類以各種不同的社會集團的形式存在,各集團的不同文化既是社會環境的組成部分,又是人們行為制約的因素。因此,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研究空間中的社會現象和文化差異的社會文化地理學重要性日益提高。同時,許多國家重建城市的需要,新的城市迅速增加、城市規模日益擴大的趨勢,促使城市化進程加快,使城市地理學在人文地理學中逐漸居於重要的地位。
傳統的人文地理學以小區域研究、經濟區劃和文化景觀類型為其主要論題,現在則轉向分析解決現實社會問題為主,涉及國土整治、環境保護、貧窮和飢餓、種族歧視、資源合理利用以及改善人民生活等問題。20世紀中期以來,人文地理學開始面向社會問題,從而在研究中打破各分支學科人為界線,出現新的綜合。

『陸』 人地關系地域系統的特徵

人地關系地域系統的特徵如下:

人文地理學的研究特點既有綜合性、地域性和動態性等地理學各分支學科所共有的特徵,又有以人文現象作為研究主體的特徵;其研究對象雖與社會科學昌激有相同之處,但其注重地域分布特徵及人文現象與地理環境的相互關系,又不同於社會科學,從而形成其特有的理論和方法,成為一門跨學科的邊緣性科學。

作為地理學中一門接近人文或社會科學的學科,人文地理學在研究方法上既採用地理學中傳統的方法(如實地調查、運用地圖等)和現代方法(如航空像片、衛星像片、地理模型等),也引進大量的社會科學方法(如抽樣調查、定量技術、心理學和行為學等粗滑研究方法)。

『柒』 為什麼人地關系理論是人文地理學的基本理論

人文地理學是關於人類活動的空間差異和空間組織以及人類與地理環境之間相互關系的學科。人與環境的關系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人文地理學研究人文現象空間特徵與人類活動賴以生存的地理環境之間的關系,揭示自然環境對人類社會活動、人類活動對地理環境作用的變化和規律以及探討如何適應環境和改造環境,以協調人地關系。 在人地關系中,「人」指社會屬性的人,具體來說,指在一定地域空間和一定生產方式下,從事各種社會活動和生產活動的具有群體行為的人。「地」指地理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具體而言,指與人類活動有密切聯系的,空間上存在地域差異的自然、經濟、人文復合系統。人地關系是一種普遍存在的客觀關系,是人文地理學研究的中心課題。 所謂人地關系理論是指各種人文現象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在人們頭腦中的反映,即人們對自然環境在文化(包括經濟)發展中作用的看法。它是人類文化系統的重要要素,是文化價值觀的核心內容之一,對人類利用和改造自然環境的方式和強度有著重要的影響和作用。 人地關系論應是人文地理學的重要理論,影響到人文地理學的各個要素和方面。人地關系論,當前應突出研究如人口、資源環境如何協調、可持續發展等問題。從人的文化適應中,可以看到人類與環境的關系是反映在物質文化、制度文化與精神文化三個方面。如果將這三種文化及其相互間與環境的關系做深入研究,也就會對人與環境的關系有全面了解。與人地關系論相比,文化景觀論與行為論雖然有著各自的理論價值和獨到之處,但各自的弊端也是顯而易見的。如文化景觀只是過去人文活動的結果,並不能說明人文活動的動力和原因。行為論只能說明人在某種環境中的一些行為。 人地關系理論是地理學最基本的理論。長期以來它左右著地理學的發展。19世紀到20世紀初,人類社會與地理環境的關系曾經是地理學界最熱衷的話題,當時興盛一陣的地理環境決定論曾經為二次世界大戰的帝國主義侵略政策做過理論上的辯護;第二次世界大戰前不久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前蘇聯、中國等社會主義國家對地理環境決定論的過「左」批判,曾經導致這些國家除經濟地理以外的人文地理學大衰退;關於人與環境的關系,不僅是現代地理學、哲學,而且是整個社會所關心的論題。關於人與自然共生的社會生態學思想已經為絕大多數學者所接受。地理學從以往的形態學方法向生態學方法轉化,體系性更強了,它給地理學的理論建設和各個分支領域的學術建設帶來了新的生機。從一定意義上講,人地關系理論是地理學研究的出發點和立足點。

『捌』 人文地理學分析方法有哪些

一、人文地理學研究的調查研究方法

地理社會調查
科技文獻資料
地理調查和信息獲取的新技術與新方法
區域地理方法:描述、比較和歸納

二、人文地理學研究的空間模型方法

(一)人文地理學研究的主要數學模型
統計分析模型規劃與管理模型系統分析模型
(二)數學方法在人文地理學中的應用
分布型分析相互關系分析類型研究 網路分析 趨勢面分析 空間相互作用分析 系統模擬研究 過程模擬與預測研究 空間擴散研究 空間行為研究 地理系統優化調控研究

三、人文地理學研究的社會學方法

(一)人文地理學中的現象學方法
(二)時間地理學方法
(三)人文地理學研究的社會生態方法

四、人文地理學研究的系統分析方法

系統分析是對系統要素的性質、功能、相互關系進行分析,對系統的各種不確定因素、系統的組織、結構、狀態和可能的變化,通過綜合處理,建立模型,反復驗證,以作出判斷,並提出抉擇方案。

『玖』 論述為什麼人地關系理論是人文地理學的基本理論

  1. 人文地理學是關於人類活動的空間差異和空間組織以及人類與地理環境之間相互關系的學科。人文地理學研究人文現象空間特徵與人類活動賴以生存的地理環境之間的關系,揭示自然環境對人類社會活動、人類活動對地理環境作用的變化和規律。

  2. 人地關系理論是指各種人文現象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在人們頭腦中的反映,它影響到人文地理學的各個要素和方面。人地關系是一種普遍存在的客觀關系,是人文地理學研究的中心課題。

  3. 人地關系理論是地理學最基本的理論,長期以來它左右著地理學的發展。關於人與環境的關系,不僅是現代地理學、哲學,而且是整個社會所關心的論題。從一定意義上講,人地關系理論是地理學研究的出發點和立足點。

『拾』 人文地理學人地關系

地理學中的人地關系中的。人。是指社會的人,是指在一定的地域空間中,一定社會生產方式下從事保種生產和生活活動的人。人地關系的地指的是地理環境,即與人類各項社會活動密切相關的各種要素,通過空間相互結合的整體。地理環境表現為一個以人為中心事物的系統。

人地關系是人們對人類與地理環境之間關系的一種簡稱。該關系是以人類社會和地理環境的相到作用為基礎,以人地之間的物質流和能量流為紐帶建立起來的。

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一系列關系都是以人地關系為基礎建立起來的,如生產關系,血緣關系,政治關系,經濟關系。(對於這些,你可以自己舉例加以說明)

自然環境處於永恆不斷、合乎規律的變化和發展中,人文要素和自然要素都以不同的速度變化著,而人文環境比自然環境隨著時間的推移,具有更大的變動性,所以,人地關系是處於不斷發展變化的動態關系,在不同發展階段的社會經濟條件和環境條件中,其人地關系的特徵並不相同,人地關系的平衡只是一定狀態下的平衡,這種平衡過程就是不斷打破各種舊平衡,建立新平衡的過程。自然環境所建立的某種平衡,未必有利人類的長遠發展,在人地的對象性關系中,人是主體,在人地構成的調控體系中,人是控制者,她不僅能調節人地之間的物質、能量交換,而且還能跳出這個系統,有目的、有意識干預和管理人地關系,通過植樹造林、設立自然保護區、制定各種法律法規,消除自然的負面影響。可持續發展是建立在適度管理和干預下的人口、資源、環境、經濟的高度統一,使各種平衡能為人類社會的長遠發展提供持續的經濟利益和環境效益。人地關系協調實質上是一種有序化過程,是對無序、混亂的不斷克服,是可持續發展理論的核心。

與地理學如何研究人地系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4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97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4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36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77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93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14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47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78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2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49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1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0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42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1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79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