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提高地理教學質量
如何提高地理教學質量
由於地理知識涉及面廣,對學生來說,大量的地理概念、規律、特徵等常常不易分辨、掌握。不少學生感到地理難學、難記而對地理學習無興趣,使得教學效果不佳。那麼如何改變這一現象呢?下面我就如何提高地理教學質量談談我的幾點看法。
一、提高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興趣是學生接受教育的感情基礎,是入門的向導,是學生探求知識、促進思維發展的巨大動力。因此,在地理教學中應注重對興趣這個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其一,我們應該將課本的知識與現代社會的發展聯系起來,賦予學科一定的生命力,使其呈現知識的價值,這樣學生學習積極性就能調動起來。課上我們可以通過講一些地理知識在社會發展與實際生活中的應用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例如:地理在國土規劃、合理布局工農業生產、政府決策的應用,在協調人口和資源及環境的關系的應用,在交通運輸上的應用等等。這樣,學生就會覺得所學的知識有用,於是就有興趣去學。其二,我們可以通過直觀的教學和科學的記憶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直觀教學能把難於理解的地理知識變得易於掌握,而科學的記憶方法則可降低學生學習難度。這樣,學生對學好地理充滿信心而使得學習興趣倍增。其三,我們在講課時可以穿插一些資料以提高學生的興趣並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學生各種能力的發展,都是以領會知識和掌握技能為基礎的。學習興趣在一定程度上,也取決於對知識的 掌握和理解程度,明白得越多,知識掌握越好,興趣也就越濃。在課堂上如果適當引用一些平時搜集的資料, 就會促進知識的理解,提高趣味性。除上述三種方法外,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還有很多。如還可以設疑激思,讓學生去思考課內外與地理知識相聯系的問題等等。愛好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最大的動力。在教學中,我們應積極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提高教學質量。
二、提高備課質量以保證教學質量。
教研專區全新登場教學設計教學方法課題研究教育論文日常工作
認真、扎實地備課和編寫地理教是保證教學質量的基本。我認為備課與教案的編寫應注意以下幾點:1.深鑽大綱、教材,確定教學目的。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不偏離教學的方向。2.教學內容的安排要符合公民素質教育的要求和學生的年齡、心智特徵。3.教學的內容和要求要具體、明確、清晰 ,便於講授。4.簡化和降低一些較偏較深知識的要求,減輕了學生的負擔,有利於教學的順利進行。5.區別教材主次,突出教學重點 。教案要做到突出重點、排解難點、抓住關鍵,以達到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的目的。6.設計教學方法,准備直觀教具。教師應據課本內容而精心設計教學方法。教師要估計到上課時可能出現的情況和問題,想好如何發揮教師在課堂教學的主導作用,使教學有聲有色、緊張有序地進行。此外還要考慮好直觀教具何時用、如何用,應做到心中有數。總之,地理備課是一項經常、艱巨的工作。這需要教師認真、細致、周密地考慮各種教育因素,不斷地 學習、探索,付出辛勤的勞動,克服困難,做到備知識、備能力、備素質的教學步步到位,達到備課的更高要 求,以保證教學的質量。
三、運用對比法加深學生對知識的記憶與理解。
高中的地理知識涉及面廣,概念繁多,規律、特徵不易分辨、掌握,這是學生感到學習地理困難的主因。我在教學中體會到比較法可以很好地解決這一難題,有利於學生掌握新知識的同時,復習並鞏固舊知識,前後形成一個統一的知識體系。下面我具體談下比較法在教學中運用的幾種形式:1.對比法:把分別獨立或不同課時的幾個地理事物、現象或規律,並列到一張圖表上進行對照,讓學生理解它們之間的差別與聯系。例如:在講城市的三種基本功能區時,可以對商業區、住宅區、工業區進行對比區分。2.借比法:在教學中往往會遇到一些比較抽象的地理事物或現象,只靠簡單的語言文字表達很難達到效果,這時我們可以藉助日常的事物借喻地理事物使得抽象的地理事物或現象具體化、 形象化、簡單化。例如:通過書本受擠壓變形,來說明褶皺的形成原因。這些抽象難懂的知識運用借比法講述,能引起學生興趣,利於學生消化知識。3..類比法:有些教學內容存在著不同程度的相似性,此時可以藉助以前學過的內容來幫助學生理解記憶新的知識並形成系統的知識體系。例如:在解釋區域經濟一體化可以類比世界經濟全球化進行講解。4.專比法:為了讓學生更好理解某一地理事物或現象的特點,可以把該地理知識和另外知識點進行逐一對比。例如:在講中國A區域時,可以通過對比A區與B區地理環境,A區與C區的經濟結構, 6、群比法:在系統復習過程中,為了幫助學生尋找知識間的聯系,達到對所學知識認識上的新的飛躍,一 般進行綜合性比較,例如:對我國的三大經濟地帶的全面對比。這們有利於學生把厚書讀薄,馭駕各個知識點。綜上所述,地理教學中若能把比較運用得當,注意選擇比較對象和比較方法,就能取得好的教學效果。但要注意,不是所有的地理知識都可以相互比較,應該根據教學需求而靈活運用,才能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總之,提高地理教學質量是調配每個教學環節至最佳狀態,是一個系統性的問題,需要在每個教學環節中不斷地磨合,切實地從細微處入手。最重要的是,我們應該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認真、扎實備好每一堂節,積極探究科學的授課方法,以保證地理教學的最
㈡ 初中世界地理教學的幾個難點
教學的難點是指學生不易理解的知識,或不易掌握的技能技巧、教師難於講清的知識點。它猶如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絆腳石,容易使學生「望而生畏」,阻礙著學生獲取新知識。難點不一定是重點。也有些內容既是難點又是重點。難點有時又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來定,同樣一個問題在不同班級里不同學生中,就不一定都是難點。在一般情況下,使大多數學生感到困難的內容,教師要著力想出各種有效辦法加以突破,否則不但這部分內容學生聽不懂學不會,還會為以後學習的新知識和掌握新技能造成困難,因此我覺得突破教學難點既要分析教學難點,也要分析學生的認知水平的差異,要因材、因生施教。以下是我在教學中對教學難點的分析與突破方法:
一、初中地理教學難點分哪幾類
1.抽象性教學難點。中學地理教學中,抽象性難點主要是地理概念、地理事象的成因和地理原理等內容,這些知識有較高的抽象性、或對學生空間想像能力和空間聯系能力要求高,往往成為教師授課的挑戰以及學生自我突破、自主學習的瓶頸。一般來講,空間想像要求高、抽象性強、靈活性大、綜合性高、分散性大,這些知識點常常成為地理教學中的難點,例如:「地球的運動」、「地球公轉的意義」等,對於初一的學生來說非常抽象。學生很難弄懂為什麼地球自轉運動就會產生白天黑夜的變化、就會使不同的地方出現時間差?為什麼地球公轉就會產生晝夜長短變化、太陽高度角的變化等等。
2.識記性教學難點。識記是知識再識記與再呈現的過程,只有把所學知識識記並能清晰准確地再呈現,才能聯系知識和分析解決問題,進而形成能力。中學地理教學中的識記性難點,主要是一些看似集中而彼此間又聯系鬆散的地理知識。例如:大洲的分布及其分界線、34個省級行政區、主要商品糧基地等等,學生總是弄得稀里糊塗。對這些知識,如果不找出識記規律、訣竅,是很難實現長久識記的。
3.應用性教學難點。中學地理教學中的應用性難點多存在於如何應用地圖和使用地理原理去解釋一些具體地理現象和解決地理問題等方面。例如:天氣與氣候一節中雨帶的推移、經緯網圖上方向的判讀、等高線地形圖的判讀等。應用性難點的突破方法應講究應用問題的針對性,巧設問題情境、問題層次,減緩問題的梯度,在必要時應用相關圖表甚至實物或模型,以啟發學生層層深入分析,逐步解決問題,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4.綜合性教學難點。地理概念之間的因果聯系,是地理事物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反映,地理概念之間的多種關系是地理事物綜合性聯系的反映。一般來講,具有多因、多果、多層次關系的地理知識,這樣的地理知識往往涉及的概念、原理、規律比較多,而且前因後果、主次之分也常因具體情況的變化而發生改變。掌握這樣的知識,不僅要有深厚扎實的基礎知識,而且還需要有較強的分析問題能力,同時也需要靈活多變的能力,正是因為這樣才成為教學中最為突出的難點。比如氣候知識層次較多,各層次之間因果關系十分復雜,每個層次又含有多個知識要點。如「世界氣候分布規律」按緯度位置,可分為低緯、中緯和高緯;按海陸位置可分為大陸東岸、大陸西岸和中部,影響氣候因素則可分為太陽輻射、大氣環流、海陸分布、地形、洋流等等。各知識要點的主次地位,又常因具體情況的變化而發生改變。如在一般情況下,太陽輻射是一個地區氣候形成的最基本的因素,但對世界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來說,地勢高則成為影響其氣候的主要因素,因為地勢高故而空氣稀薄、太陽輻射強、大氣逆輻射弱。
二、如何突破教學難點
俗話說「知己知彼,方能百戰百勝」。對於教師來講,學生與教材就是教學活動中的「彼」。我們教學要求的實質是:把學生的已有知識擴展和加深到新課標要求的水平;將學生的認識,提高到理解、掌握和運用新知識應達到的水平。了解這兩方面的基本情況,教師講課時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才能有針對性地根據不同的教學難點採取不同的教學方法。教學難點的解決是一個老話題,但又是一個新內容,它需要我們教師不斷地尋找解決難點的最佳途徑和方法。
1.利用直觀教具突破難點。地理研究的對象,其時空界限跨度大,內容涉及多學科知識,單純依賴學生的視野和見聞是難以理解與掌握的,為了幫助學生理解難點,使感性知識理性化,實現知識的長久識記和靈活運用,在突破抽象性難點時,要講究教法的直觀、形象和具體,要講究新舊知識之間的前後聯系,要化抽象為直觀。藉助各種直觀教具、動畫,藉助現代化的多媒體教學等手段,把教學內容直觀生動地展現在學生面前,方能引起學生學習興趣。地理教師為了更好地教學完全可以將電教、多媒體等現代化教學手段充分在課堂中應用,發揮其積極的輔助教學作用。如我在教「地球的運動」這一難點知識時,展示多媒體課件:用動畫展示地球在自轉的同時,繞太陽公轉,黃赤交角的存在,太陽直射點周年回歸運動規律,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的季節變化,極晝極夜現象的范圍及變化規律,加上簡潔的解說詞或者文字,事先印製關於二分二至日的日期、太陽直射點的位置、南北半球晝夜長短情況、極晝極夜現象的范圍等的表格填空練習。這樣學生的注意力集中了,興趣也有了。我們知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學生對知識掌握的就可以由難變易。在這部分教學設計中通過恰當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使抽象地理概念、地理事象的成因更直觀、更形象,使學生自覺、主動、積極的去獲取知識,教學難點也就得以突破。
㈢ 如何提高初中地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淺談如何提高初中地理課堂教學有效性
內容摘要:在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中,認真磚研和設計教學目標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保障;著眼於誘導,抓「興趣點」能使學生「愛學」,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前提;著眼於疏導,抓「知識點」能使學生「學會」,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根本;著眼於指導,抓「能力點」能使學生「會學」,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關鍵。教師要通過精心導入、優化教材、講究教法,來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落實「三抓」,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使初中地理課堂充滿生命力,有利於學生地理知識的學習,有利於促進學生認知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等的全面發展。
關鍵字:地理 課堂 教學 興趣 知識 能力 有效性
有效教學是新課程倡導的一種教學理念,是指教師在遵循教學活動客觀規律的前提下,以盡可能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好的教學效果。為滿足社會和個人的教育價值需求而組織實施的教學活動。教師的什麼因素決定了課堂教學質量的高低呢?研究結果表明教學行為直接影響教學效果,只有增加有效教學行為,才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即通過教師有效地「教」實現學生有效地「學」。本人就提高初中地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作了以下嘗試。 一、鑽研課程標准 科學設計教學目標
課程目標是課堂教學的「指南針」。從宏觀上看,初中地理課程目標包括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三個方面。通過課程的實施,使學生能夠了解有關地球與地圖、世界地理、中國地理和鄉土地理的基本知識,了解環境與發展問題,獲得基本的地理技能以及地理學習能力;使學生具有初步的地理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養成愛國主義情感,形成初步的全球意識和可持續發展觀念。每堂課的教學又有相應的具體教學目標。為此,教師要鑽研課程標准,課前認真備課,既熟悉每堂課教材的內容、體系、特點和優勢,用好教材、超越教材,又熟悉學生實際,科學設計教學目標、獨創性地擬寫教案,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剖析熱點、科學的組織課堂教學進程。 二、激發學生興趣
興趣是指一個人經常趨向於認識掌握事物,並具有積極情緒色彩的心理傾向。郭沫若說:「興趣出勤奮,興趣出天才。」興趣是學習的摯友,是學習的一種原動力。當一個人對某種事物發生興趣時,他就會產生強烈的好奇心,主動地、積極地、執著地探索該事物的奧秘。因此,在地理教學中,要提高教學質量,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無疑會收到良好的效果。如何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導語激趣
良好的開端等於成功的一半。在地理新課開始時要緊扣教材精心設計一個「開場白 」,或提出疑問,或創設情境,或反激情,或以舊引新,讓學生迅速進入課堂學習的最佳狀態,做到「課伊始,趣已生」。 2、行程激趣
「領導標新二月花」。地理教學過程應是一種生動活潑、引人入勝的美的行程。為此,教師要精心設計好地理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讓學生感覺到上地理課
就象漫步在景色宜人的山間小道上,令人感到目不暇接,美不勝收。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在教學內容、方法上要努力使學生對所學知識感到驚訝、刺激、疑惑、懸念,產生「逼人期待」的教學魅力,從而打動學生的感情,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演示激趣
地理研究的對象,其時空界限廣闊而遙遠,內容涉及多學科知識,單純依賴學生裝的視野和見聞是難以掌握的,必須藉助地球儀,各種地理教學掛圖、拼板、地理景觀圖、電視錄像、幻燈片、投影儀和各種課件,把教學內容生動地展現在學生面前,方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4、語言激趣
教學中對於內容比較抽象而無掛圖、插圖的內容,利用生動有趣、富於啟發、和諧動聽、節奏明快的語言,可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掌握地理知識。可巧借古詩教學:如講氣候時用「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春):「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夏):「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秋):「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冬)。還可採用成語和謎語進行教學。 5、插敘激趣
教材中常用一些比較重要但又很抽象的內容,教師若適當地引用一些教材有密切關系的,學生愛聽的,且真實的、生動的、形象的、有趣的材料加以印證,一方面可以深化學生所學的知識,另一方面也能引起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6、討論激趣
分小組討論地理知識,能使每個學生都有發言的機會,這種討論范圍小,周邊環境熟悉,學生敢想敢說,無拘無束,興趣高。討論式教學給學生的主動性學習提供了很大的空間,在討論中,學生能抒發自己的見解,當對同樣的問題持有不同的看法時節,討論給予參與者解釋自己的觀點的機會,這樣學生在討論過程中不僅解答了自己的疑問,同時在解答其它同學的疑問的同時對自己所掌握的問題有了進一步的深化,同時教師還可以通過參加小組討論,傾聽小組討論結果的匯報等了解學生對知識掌握的程度,並作適當的指導,從而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真正提高課堂效率。 7、歌謠激趣
教學中可抓住地理知識的關鍵內容,編成簡潔明快、琅琅上口的歌謠,學生頗感興趣,記憶較快。如學習「黃河的治理」,可編歌謠「黃河之水天上來,萬里奔騰入渤海,捲走黃沙十六億,填充華北覺降帶,走南闖北拐大彎,泥沙滾滾多危害,淤寒河道高築壩,造成懸河飛天外。」又如學習「極地地區」(「科學考察的寶地」)可編歌謠:「南極地區,資源豐盛;鐵礦煤炭,淡水儲存;海洋生物,鯨蝦成群;冰川地質,需要考證;長城中山,南極紮根,北極考研,大功告成;深海取樣,采雪鑽冰;科學考察,如同會診。」同時適當引用民謠、諺語進行教學,通俗易懂,且易生趣,可加深對地理知識的理解和運用。 8、情感激趣
在教學中投入教師的情感,就是情感教學,實踐證明:情感教學是上好地理課的有力保證。師生之間的情感是一種特殊的情感,它是在師生教學過程中逐步建立起來的。教師的情感,不僅影響著自己的教學方法和態度,也影響著學生的學習和發展。如果教師能熱愛自己的學科,關心學生,愛護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循循善誘,就必然能感染學生,使之與教師的情感產生共鳴,激起學生的求
知欲。而師生之間的情感,主要取決於教師的情感。 三、對「知識點」的把握要做到如下幾點: 1、抓住主幹知識,構建知識體系
知識體系,就像一棵大樹,有主幹、有細枝、還有末葉。但在學習過程中,一定要抓住主幹知識,沒有主幹,枝葉就沒有了依託。構建知識體系,使主幹知識凸現眼前,知識脈絡清晰,便於學生理解掌握。 2、抓住知識聯系,說透因果關系
任何一個地理事物都是和周圍其他事物聯系的,一個地區的地理環境或地理特徵正是在多種因素綜合影響下形成的。因此,地理課堂教學還不能只著眼於學生知識的積累,還應注重培養學生掌握知識的內在聯系,這樣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學的知識。
在地理課堂教學中,尤其在講述一個區域自然環境時,更要注意地理位置、地形、氣候、植被、河湖等自然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和影響。例如:歐洲的氣候深受大西洋的影響,與同緯度的亞洲和北美洲的氣候相比,其主要特徵是比較溫和濕潤。這是因為:(1)歐洲大部分地區處在盛行西風帶;(2)西瀕遼闊的大西洋,海岸線漫長曲折,眾多的內海和海灣深入內地;(3)沿岸有世界最強大的暖流——北大西洋暖流經過,源源不斷地給歐洲大陸輸送熱量,使西風更加溫暖濕潤;(4)地形以平原為主,且東西連貫成片,主要山脈多呈東西走向,便於濕潤的氣流送進大陸內部。由於這些因素的綜合作用,形成了歐洲氣候的突出特徵。其中溫帶大陸西岸的地理位置是形成氣候的主要因素,而地形、海陸輪廓和洋流則起到促進和加深的作用。再往縱深聯系,歐洲的地形和氣候特點,又決定了歐洲河網稠密、水流平穩的水文特徵,從而為發達的內河航運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布魯納指出:「掌握事物的結構,就是允許許多別的東西與它有意義地聯系起來,並以這種方式去理解它。」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抓住知識聯系,有助於學生全面地分析思考問題,獲得明確而全面的地理概念。 3、抓住重點難點,達到理解突破
在地理課堂教學中,重點知識是對學生學習和發展有用的關鍵知識,在課堂教學中要深入、突出,但並非機械重復。如中國地形知識中「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的重點知識,教師可先從海拔高度與地形類型入手,加深三級階梯概念並具體說明階梯界線,然後深入分析其對氣候、河流、交通、水能等方面的影響,最後從平面圖到剖面圖,印證概念,建立空間立體的概念。
難點知識一般是學生難以感知和體驗的知識。在地理學習中,很多知識往往既是重點又是難點,所以理解這些知識是學生能否掌握和運用新知識的關鍵。教師要藉助多種教學手段,予以點化,使之清晰。例如,在學習「西北地區」時,為了讓學生能形象地感悟到西北地區的乾旱以及乾旱對人們生活的影響,可在教學中插入通過電影「美麗的大腳」中的一段情節——年輕的城市女教師第一次來到西北農村,洗漱完畢後,正想把水倒掉,鄉村女教師趕緊阻止,並把用過的水端到孩子們面前,讓好長時間不捨得用水洗臉的孩子沾點水洗洗,然後再把剩下的水讓驢也飽喝一頓„„這一情節無疑會對學生產生強烈的震撼,對西北地區「乾旱」這一突出區域特徵的掌握自然迎刃而解。 四、加強對學生的能力培養
新的課程理念認為:「教會知識只能讓學生擁有過去,而教會學生方法才能真正的面向未來。」因此,課堂教學的根本目的不僅僅是為了讓學生「學會」,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會學」,即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能力培養與知識傳授緊密結合,是伴隨著一系列的思維活動進行。知識向能力轉化,思維是橋梁,思維能力是智力發展的核心。由於地理學科中的感性知識和理性知識都很豐富,因此抽象思維和形象思維在地理教學過程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根據地理學科具有鮮明的區域性和綜合性的特徵,在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時可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1.充分利用地圖,可活躍學生的地理空間思維能力。
地理學不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和空間結構,而且闡明地理事物的空間差異和空間聯系,並致力於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間運動、空間演變規律。因此,地圖作為地理事物空間分布的信息載體,是地理教學中不可或缺的直觀教具。空間概念的建立,必須憑借地圖來呈現,這是地理學習的重要特徵。教師在地理課堂教學中可構建以地圖教學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模式,每一個環節都應注意充分運用地圖,引導學生讀圖、識圖、析圖、填圖、繪圖„„只有掌握地圖技能,熟悉地理的圖像語言,牢記地理事物的空間位置,才會靈活地進行空間想像,開展空間思維活動。
2.加強區域對比分析,能發展學生的綜合分析思維能力。
區域性是地理學研究的核心,初中地理內容也以區域地理知識為主。各種地理要素在地域組合上的不同,導致了各地區之間的差異。因此地理課堂教學中可通過指導學生區域對比分析,如從地理位置、地形、氣候、礦產、植被„„等諸地理要素對「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青藏地區」進行分析,使學生能更容易掌握各地區的綜合特徵及其形成原因,並由此培養了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
3.講清地理要素之間的相互聯系,是促進地理思維的關鍵。
由於地理事物普遍聯系的,因此地理學科具有綜合性的特點。教師要講清地理要素之間的相互聯系,引導學生在不同的地理事物之間建立起聯系,這是促進地理思維的關鍵。要善於把不同的地理事物聯系起來,首先要善問:「為什麼?」這樣便會養成由果推因的良好地理思維習慣。如學生在學習中了解到世界雨極是印度的乞拉朋齊。那麼為什麼乞拉朋齊會成為世界的雨極呢?結合地圖,根據乞拉朋齊所處的地理位置和南亞季風氣候的特點便可分析出,乞拉朋齊位於喜馬拉雅的迎風坡,會形成大量的地形雨。這樣,氣候便與地形、位置等地理要素相互聯系起來,促進學生地理思維,也有利於對知識的理解。
實踐證明,在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中,認真磚研和設計教學目標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保障;著眼於誘導,抓「興趣點」能使學生「愛學」,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前提;著眼於疏導,抓「知識點」能使學生「學會」,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根本;著眼於指導,抓「能力點」能使學生「會學」,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關鍵。教師要通過精心導入、優化教材、講究教法,來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落實「三抓」,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使初中地理課堂充滿生命力,有利於學生地理知識的學習,有利於促進學生認知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等的全面發展。
--網路文庫
㈣ 如何解決初中地理教學中《地形圖的判讀》這一難點
1.在等高線地形圖上,識別山峰、山脊、山谷,判讀坡的陡緩,估算海拔與相對高度。
2.在地形圖上識別五種主要的地形類型。
該學習目標可以分解細化如下。
1.閱讀圖文資料,理解海拔和相對高度的含義,會在地形圖上判斷某一點的海拔,計算兩地間的相對高度。
2.對照山地模型繪制等高線地形圖,建立等高線地形圖的概念。
3.對照模型和等高線地形圖,歸納坡度陡緩和等高線疏密的關系,學會判斷坡度的陡緩。
4.對照模型和等高線地形圖,歸納等高線地形圖上山脊、山谷、鞍部、陡崖和山頂的特點,並准確地識別。
5.在地形圖上識別山地、高原、平原、盆地、丘陵五種主要的地形類型。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理解並讀出某點的海拔,計算兩地的相對高度。
2.繪制等高線地形圖,建立等高線地形圖的概念。
3.在等高線地形圖上識別山峰、山脊、山谷、鞍部和陡崖,辨別坡度的陡緩。
【教學難點】
1.在等高線地形圖上識別山脊和山谷。
2.在等高線地形圖上辨別坡度的陡緩。
3.根據等高線地形圖繪制地形剖面圖。
4.根據地形剖面圖判斷地勢的起伏和坡度的陡緩。
㈤ 如何高效推進地理教學
一、從教師而言
(一)改變教學方式。
以前的地理課教學,教師在課上講,學生在下面聽、畫、背,純粹是灌輸式教學,課堂無滋無味,死氣沉沉。地理是一門常識課,應根據內容的需要適當選取自學式、引導點撥式、動手動腦操作式、學案導學式等方法進行教學。
(二)熟練運用教具使課堂生機盎然。
地球儀、地圖等教具地理課必不可少,而新教具多媒體、展台的應用更能把課堂容量增大,同時使一些抽象的知識生動、形象地再現,讓學生直觀地感受知識的探索過程。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製作合理化、便於操作的實用的多媒體課件,並適時引用,發揮現代教育技術的強勁優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了高效課堂的生成。
二、從教學而言
創造積極的學習氛圍,調動學生的思維是打造高效課堂的基礎。創造積極的學習氛圍,讓學生的思維總處於活躍狀態,積極地探索知識並試圖將剛剛獲得的知識轉化為能力。我認為這就是一節高效的課、成功的課。
㈥ 如何提高高中地理課堂教學質量
如何提高高中地理課堂教學質量
近年來,在推進新課程改革中,廣大教師對學生的學習興趣、生活關切、心理特點、認識規律和能力培養等越來越予以關注,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理念逐漸成為人們教育下一代的靈魂,所以說追求達到「最優、高效與和諧發展」狀態,這樣就為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戰,為此,本文特就高中地理教學中如何提高課堂教學質量這一論題作如下探討:
一、教師應深入挖掘地理教材
現行的高中地理教材中蘊含了較豐富的教育內容,正在試用的新編高中地理教材的核心內容就是 "人與環境、環境與發展的關系",教師要吃透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中環境教育因素,針對學生的知識水平,選擇好教學與環境教育的最佳結合點,及時捕捉契機,完成環境教育的滲透。例如:在學習陸地資源時,可以不失時機地引入我國資源現狀,以增強學生的憂患意識,樹立正確的資源觀;另外,還可以結合教材內容,把每年國家環保總局公布的"中國環境狀態公報"引入課堂,運用"公報"中的統計數據引導學生分析我國當前大氣環境、水環境、海洋環境以及城市環境問題之發展趨勢,關心我國氣候變化、水質污染、大氣污染以及土地資源利用狀況和自然災害的增減程度,關注我國政府對應的各種環保措施及行動以及近幾年來取得的成果,了解我國目前的環保工作重點。這種滲透式的教學不僅使學生學習到了地理知識和技能,而且接受了環境教育,提高了學生對環境問題的關注程度、環境保護意識以及了解了環境保護的行為准則,達到環境教育的目的。
二、課堂教學應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的方法
要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使其養成習慣,自然而然的運用地理思維和方法去分析和解決問題,就必須從平時的教學過程抓起。我認為可以採取以下幾個做法:
1、養成讀圖、用圖的習慣——培養區域性思維:
地圖是地理學的重要工具,善於運用地圖是學習地理的最有效辦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讓學生懂得從地圖上發掘信息,利用獲得的信息,直接或間接地解決問題,還要教給學生把學到的地理知識轉換成圖形的技能,使學生養成圖文互換的習慣。這樣,經過長期的訓練之後,學生腦海里就會逐漸形成比較完整的區域地理框架,養成區域性思維。比如我在講「中圖版」的《地理必修1》中的「地球的圈層結構」內容的時候,先讓學生閱讀課本上有關地球各圈層的插圖,把圖上的信息逐一 找出,再讓學生閱讀課本對各圈層的文字介紹,兩相對比,學生對各圈層的特點、所處的位置就認識得比較深刻了。然後我再布置學生完成畫圖作業,要求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在同一 幅圖上把各個圈層都表示出來。這時學生會比較完整地畫出地球的圈層圖,而之後只要提起地球的各個圈層,學生腦海里就會很快浮現出完整的畫面,進而分析和解決問題。
2、養成收集、整理地理筆記和資料的習慣——培養綜合性思維: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要緊跟教師的教學思路,思考並回答教師提出的各種問題,所以在做筆記方面可能會做得比較零亂。
教師可以通過檢查筆記的形式,督促學生課後整理、補充筆記,尤其在每個單元學習之後,要引導學生做好單元知識網路的構建,從中把握主幹知識,明確基本知識點,關注知識之間的聯系,做到「既見樹木,又見森林」,在把書由「厚」讀「薄」的同時,還可以在分析問題時知識明確、綜合、清晰。此外,宇宙中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更不是靜止的,都有它存在的環境條件,都在不斷的變化發展。因此,要讓學生養成整理資料的習慣,以某個問題為中心,去探討它的相關問題,便於形成一個總體的綜合認識。例如在學習「大氣的水平運動」時,通過整理,將與大氣的水平運動——風相關的知識拉到一起,形成一個新的知識塊,它將幫助學生對風形成一個綜合的認識,進而能解決與風有關的各類問題。 三、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應注意新教材內容體系的改變
新課標高中地理教材正文簡短,圖、活動、案例增多,很多知識點到為止,內容非常突出時代信息,許多新內容教師沒有接觸過,這對我們教師來說是變相地加重了負擔。設計的探索活動靈活新穎,學生很活躍,但由於活動過程多,一些活動需花費很長時間,一節課很難講完,往往按設計把試驗做了,但後面的內容難以進行完,出現了地理教學任務重,課時不足的現象。並且有些探索活動沒有現成的答案。答案開放性過大,這對我們教師的要求非常高。因此,講哪些、講多少、講多深、怎麼講,很難把握。
在這種形式下,作為一線教師在業務上要加強自身修養,強化教育理論與地理知識的學習,及時更新自己的存量知識,使自己的地理教學能力提高,跟上新課程的時代步伐,進而推進新課程改革的落實。備課時要加強集體備課、統一要求、集體討論,按單元進行課時備課,對每一節課要講的內容統籌安排(講多少、講哪些、講多深、怎麼講)。並緊密結合實際、尋找生活中的一些和地理知識相關的案例,搜集相關地理教材和充分利用網路資源,參考不同版本的教材,豐富相關知識點,發動學生觀察現實生活和搜集相關材料。對於實驗課等花費時間長這一點,在課前就對學生說明該實驗的目的,操作過程,提前准備,如「沙塵暴的成因和風沙災害的防治」。這樣既不耽誤時間,又保證了課堂教學的流暢性。
四、結合生活實際,拉近學生與地理學科的距離
在學生的觀念中地理是一門抽象的、枯燥的、難懂的又沒有什麼用的學科。但事實上,地理學是研究人與環境的科學,是一門與社會現實關聯性很強的學科。一切地理環境的發生、發展與變化都與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是一門實用性很強的學科。因此,在地理教學中將學生感興趣的一些鄉土地理、生活中的自然現象和時政熱點等地理素材引入地理課堂中,就很容易拉近學生與地理學科的距離。比如講「氣象災害」一節時,我們可用江南丘陵地區在6—7月的梅雨天氣或者是7—10月浙東沿海的某一台風為例,講述暴雨與洪澇災害;又以江南丘陵地區在7—9月的伏旱和某一年冬季該地區柑桔的凍害為例,來講述乾旱與寒潮災害。所有這些鮮活的鄉土地理,都可讓學生感悟到地理就在我們身邊,地理與我們的現實生產和生活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我們沒有理由不學好地理。
總之,高中地理教學中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是一個龐大而又復雜的系統教育工程,不是靠一朝一夕或輕輕鬆鬆地去做就可以完成的。在這之中需要我們教師用心思考和不斷實踐,通過良好的教育途徑,促成學生「知、情、意、行」的全面發展,樹立起崇高的社會責任感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如果我們教師能充分利用地理教學的優勢,並腳踏實地承擔起學生正面教育的重任,那麼高中地理課堂教學質量必將能得到很好的提高。
㈦ 如何加強地理課堂教學
一、創設融洽師生關系是構建有效地理課堂的前提
融洽的師生關系是形成寬松和諧教學氛圍、激發學生高昂學習情緒、挖掘學生創造潛能的直接因素,把這種和諧的融洽帶進課堂,讓學生感覺到課堂就像溫暖的家,學習時輕松自如、自由發揮,從而建構有效課堂教學的學習氛圍。這將有利於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的培養以及對以前不良習慣的糾正。當然,這也需要學校、班主任、課任教師的共同配合,共同管理。那麼怎樣形成融洽的師生關系?古訓雲:親其師才能信其道。我們教師應該理解每一個學生,熱愛每一個學生,使學生體會到信任、親情與愛護,這樣才能便於教師與學生間的情感溝通、交流,從而把學習氛圍營造起來,」
二、課前准備是建構有效地理課堂的基礎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調動全體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就需要教師,精通本學科,精心備課。教材是教師實現有效教學的主要載體,教師不僅要對教材的內容熟練掌握,而且要對教材的圖表、案例等進行提煉,並梳理知識間的條理關系,使知識理性化,做到「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另外,要依據課程標准,做到總體把握教材,注意學生知識學習的階段性,總體把握章節之間的關系,知道所講的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與作用,融會貫通,既將現學知識原有的知識相聯系,也能夠為後繼學習做准備。
專研教材的同時,我們更要重視對學生的分析研究。教師就要用心研究學生現有的實際水平和認知能力選擇靈活高效的教學方法,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在課堂上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大力培養每一個學生的課堂參與意識,另外每位教師還應備自己,發揮自己的特長上出自己的特色
三、高效的課堂設計是建構有效地理課堂的關鍵
上課是整個教學工作的中心環節,也是實現地理有效課堂的最重要途徑。下面我就從上課的幾個主要環節來說一說我的做法。
1、激發學生興趣的情景設計
俗話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課堂上更是這樣,如果想要取得好的課堂效果,那麼首先要讓學生對你的課堂充滿興趣,所以說,上課前的情景設計就顯得非常重要,那麼有效地理課堂的情景設計怎麼做才能吸引學生的興趣呢?
教師在創設地理教學情境時,既要抱著務實的態度,又要具有創新的意識,做到「到位而不越位」。要根據教學的需要,圍繞教學的重難點,創設具有「地理韻味」的情境,引發學生的積極思考,促進地理知識的建構,從而真正發揮情境在地理教學中的作用。可以創設懸念情境,其能刺激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進對所學內容反思,促進獨立思考。例如,新教材人教版必修(1)第二章第四節「全球氣候變化」,可以引用2003年太平洋島國吐瓦魯將被迫舉國遷移的案例來導入。,講新加坡時,可以設問:赤道附近的典型氣候類型是什麼?(學生答:熱帶雨林氣候)氣候特點是什麼?(學生答:全年高溫多雨)新加坡地處赤道附近,其氣候特點呢?學生答:(全年高溫多雨)那麼新加坡的水資源會緊缺嗎?學生往往回答是「充足的」,答案剛好相反,在學生的一片「噓……」聲中,教師引出新加坡的「地狹人稠」。
還可以創設問題情境,「問題是地理的心臟」。要讓學生帶著問題有目的地去探索去學習,就必須要創設有效問題情境。問題情境要能夠激起學生的想像,要有挑戰性。只有為了達到某種目的,原有認知結構無法解決,即過去的手段和方式已不夠用的情景中才需要思維。
再有,教師可用優美的語言來和多媒體手段創設教學情境。教材中的不少章節,或描述了美妙的景色,或敘述了古老的景觀。教師可以具體形象的描述,聲情並茂的表述,為學生營造一個或優美或動人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可以通過多媒體手段來創設教學情境。多媒體手段以其新穎的設計,賞心悅目的動畫,奇妙的影響效果,能夠製造一種與文章情境相應的氛圍,先聲奪人地吸引學生的全部注意力,激發學生的情感和興趣。
2、學習過程
學習過程是課堂的精髓所在,一節好課,應該有好的學習過程。如學生主動參與、合作探究、對話互動,氣氛活躍。
怎樣讓學生主動參與?首先得有好的課堂提問。而好的課堂提問應該能引發學生的有效思考,疏通學生的思考思路,活躍學生的思維。所提出的問題的難度要適合學生的認知結構,通過思考能得到答案的問題。也能夠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會分析問題的方法,從而培養學生能力。提問可作為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或生生互動的主要形式。其次,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起一個主導作用,但不是一言堂。這樣老師必得先明白這節課「該講什麼、怎樣講」。「該講什麼」就是核心問題必講,思路方法必講,疑難問題必講;「怎樣講」學生能講的學生講,學生能想的學生想,學生能做的學生做。也就是說就是講的時間不能過長,內容不能過多,節奏不能過快,提倡讓學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學習。課堂上「講」的境界就是要追求精確、精煉和精彩。再次,課堂上的「討論」。地理有效課堂是建立在課堂上的有效討論學習基礎上的,老師要根據問題的難度和廣度,給學生足夠的談論時間,而不是急於走形式,簡單化、隨意化。
3、查補缺漏提高能力的練習
精講多練,講練結合是地理教學法的重要原則之一。首先要精選練習的內容。精選的原則是:①從學生實際程度出發,面向多數兼顧兩頭;②以復習進度為依據,以認識規律為准繩,由淺入深,從易到難;③重點和難點部分要反復練,不選偏題怪題,否則要使學生迷失方向,喪失信心;④緊密結合教材。其次多練 "多練"不僅能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而且是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能力的重要途徑。再次,要根據教材的內容和學生的認識能力、個性差異,設計不同層次的練習與作業,因材施教。最後要設置可拓展遷移性練習。課後練習的設計要「寬」,要留給學生充分的選擇空間,要求學生根據自身情況靈活機動地完成。
4、課堂小結
凡是都要善始善終,地理課堂也不例外,也應該有課堂總結。老師在引導學生對本節課進行總結的同時,不僅能激發學生對學習內容的進一步鞏固強化,而且也能引導學生在課下主動收集資料解決疑難問題。
四.恰當運用信息技術,整合教學媒體資源,是建構有效地理課堂的手段
地理是一門趣味性比較強的學科,很多地理知識可以利用多媒體將知識以生動有趣的方式呈現在學生面前,同時很多地理現象也可以利用多媒體動畫來模擬。通過這些多媒體方式可以讓學生很形象的認識地理現象,不再局限於傳統教學中的「口授」,讓學生通過調動多方面的感官,科學形象生動的掌握好地理知識和地理現象,進而提高對地理學習的興趣。信息技術的使用,使我們的課堂教學更有趣,更豐富,更加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更能為學生所接受,大大提高課堂效率,使本來枯燥的課堂變得豐富多彩,讓課堂變得更「活」。所以我們在地理教學中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的優勢,盡量把最多最好最生動的知識傳達給學生。 但是在地理教學中並不是每節內容都適合用多媒體,教師在教學設計過程應根據教學需要恰當地處理好用還是不用,或是怎麼用的問題。 地理教學地圖、板畫是一種圖解式板書,它能直觀、形象地反映出地理事物之間的特徵和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以及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雖然多媒體可以設計出更加精美的板書、板圖和板畫,但是,邊講邊畫的效果卻無法替代。如如:在講洋流的時候,可以讓教師在黑板上劃出各大洲的輪廓,然後讓學生填寫各個洋流;在講鋒面與天氣的時候,可在黑板上繪製冷鋒、暖鋒的示意圖等。運用多媒體動畫不一定就能達到最佳教學效果,運用板書板畫更有利於學生識圖、讀圖和畫圖能力的提高,也有助於培養學生的想像力,使學生印象深刻,教學難點也將隨之攻破。
總之,我們要恰當的使用信息技術,使之與教材完美的結合,這樣我們才能建構更有效的地理課堂。
五、教給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是建構有效的地理課堂的途徑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比教會他某個知識點更重要,因為他學會了方法,就能獲取更多知識。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要使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讓學生輕松學習有用的知識。主要從兩方面進行:一方面是教師精心設計課堂教學滲透學法或為學生作出學習方法的示範;另一方面是教師通過專門的學法講授和學法指導,在平時的教學中特別注意加強學生對圖表的判讀,提高對信息的提取、分析與運用能力及將地理知識應用到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課堂中注意地理語言的規范性,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提醒學生易寫錯的字詞,讓學生養成規范答題的好習慣。平時上課做練習或講試卷的時候加強解題方法的點撥和解題技巧的總結,並做成專題,在平時教學中滲透解題思路,讓學生看到類似題目就會想起答題思路和套路。
六、注重教學評價是建構有效課堂教學的橋梁
教學評價可以檢驗教學效果、診斷教學問題、提供反饋信息、引導教學方向、調控教學進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教學評價,這樣我們的教學質量才有可能不斷提高,我們才能了解學生學習的狀況和存在的問題,發現造成學生學習困難的原因,從而調整教學策略,改進教學措施,有針對性地解決教學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學生也可以清楚地了解自己學習的好壞優劣。我們也能客觀地判定教學的效果,合理地調節、控制教學過程,使之向著預定的教學目標前進,也正是教學評價追求的基本目的。這樣,我們的地理課堂才能更有效。
綜上所述,提高高中地理教學效率不僅是地理教學研究與改革的問題,同時也牽涉到教育整體,還包括一些外部環境的研究等等,但只要我們在廣泛地吸取傳統的地理教育營養的基礎上,大膽革新,勇於探索,我們的地理教學效率就一定會得到不斷提高的。
㈧ 如何提高初中地理教學質量
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有位教育家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才能激發他們 的學習慾望,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的參與到學習中來,變被動為主動。這樣才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
二、課堂上要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傳統的教學中,我們不難發現,課堂上老師的「獨腳戲」收效甚微。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不能主動思考,積極參與,注意力不集中,還容易使學生疲憊,他們經常在課堂上打瞌睡、看課外書、做小動作,甚至逃課等。因此,在課堂教學中,老師要為學生創設一個自主學習的情境,讓他們積極參與,主動思考。幫助他們發現問題,探究問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精神和能力。
三、重視讀圖、識圖和填圖能力的培養,提高學生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
初中地理新教材,有大量的地理圖表,並配有地圖冊和填充圖冊。教學中要善於引導學生,通過讀圖表提出問題,分析圖表解決問題,讀圖填圖鞏固知識,養成學生讀圖、用圖的良好習慣,讓學生掌握地圖的「順序觀察」、「整體與局部結合觀察」、「抓住重點或特點觀察」等方法,讓學生圖文結合學習,提高學生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
四、採用多媒體等教學手段,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多媒體直觀教學,就是利用掛圖、標本、模型、投影、幻燈、錄像、電影乃至電腦等媒體,將傳統教學媒體與現代化教學媒體優化組合而成的新型教學模式,以其圖、形、聲、色吸引學生,化遠為近、化靜為動、化抽象為具體等優點,極大地活躍課堂教學活動,以利於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經過實際教學,發現在使用多媒體教學的時候,學生的認知能力得到了更大的發揮,更利於學生掌握知識點,同時學生的興趣也得到極大的提升,並且在課堂上老師在解決地圖等方面更輕松更有效率。
㈨ 怎樣突破高中地理教學重難點
thxsxf:
你是一位地理老師嗎?
假如是,我想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應該教會學生解題是要注意答題的基本要素,例如:題目為甲地氣候為何與理論氣候不一致?那你就首先要告訴學生的不是答案,而是影響氣候的因素是:太陽輻射(緯度,大陽高度角),大氣環流(行星風系,季風環流),地面狀況(海拔高低,地勢,洋流,山的背風映風坡等)。教到真正的解一道題,教會一類題。
假如你是學生,不僅要有做到有上述一樣的解題思路,更要仔細快速審題,因為地理的讀圖題目中往往內涵答案(直接,暗示)。
我希望我的建議能對你有所幫助,謝謝!
㈩ 如何利用教育技術上好高中地理課
如何利用教育技術上好高中地理課
《 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准(試行) 》 明確指出:在學科教學過程中把信息技術、信息資源和課程有機結合,建構有效的教學方式,促進教學的最優化。現代教育技術一方面作為一種教學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傳統教育模式的不足,並解決傳統教學中存在的許多難以解決的問題。它打破了「粉筆加黑板,教師一言堂」的傳統教學方法,不但在教學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大大提高了教學有效性和質量。開學第一課是地理學習的開端,學生主動學習是學好地理的前提,高中地理知識點多,與圖結合性強,綜合性強,是學生學習地理興趣難以保持的原因。以下,我以實際教學案例,談談如何利用現代教育技術使學生地理產生濃厚的興趣。
一、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可以模擬情境,使得學生的感覺與思維都為地理而動,引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地理教學空間性強,往往是學生看不清、聽不見、摸不著,感知不深、想像不到、理解不透的事物和現象。而多媒體組合,能通過多種渠道、多種方式,刺激學生的多種感官,使學生能利用多種感官分析器進行學習,從而建立地理事物的空間觀念。通過電腦播放一些該國家或地方的資料,讓學生感受那裡的風土人情,名勝古跡,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把抽象的知識感性化,讓學生容易理解和掌握該知識。例如展示世界十大地理之謎,世界最美的地區,中國最適合人居的城市這些學生比較關注的地方。
二、運用google地圖等現代技術教學,培養學生讀圖、用圖的能力。 1 、地理教學的一大特點是要求學生把地理事物的位置落實到地圖上。現代教育技術通過軟體控制,可把地圖任意放大、縮小,既能看到全圖,也可突出某個地點,做到點面結合,便於學生掌握地理知識。展示google 地圖,讓學生對電子地圖形成初步認識。
2 、介紹google 地圖的基本使用方法,讓學生進行初步實踐。充分掌握google地圖的基本使用方法。
3 、尋找典型目標地,引導學生,使用學會的基本使用方法,找到該目標地,增強學生對電子地圖的認識。4 、設定小目標地,讓學生通過剛才掌握的尋找方法,獨立尋找,小組合作,共同完成。
5 、小組討論,從google地圖上尋找感興趣的地理事物,小組內相互合作幫助;形成小組分工合作的習慣。
三、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教學,加大課堂密度,展示地理學科的時代性和科學性。
高中地理知識涉及面廣,理論性強,知識抽象,學生難於掌握,容易使學生產生枯燥感,從而對地理課不感興趣,甚至產生畏難的情緒,對知識的學習極其不利。利用 GIS 的技術,選擇兩個差別比較大的區域:東北區域和長江攜侍流域。兩地最大的差別是氣溫和降水,元素為溫度圖、降水量圖,學生按年分布的降水變化圖、溫度圖、積溫圖放進去,東北冷濕、長江熱濕的特徵就明顯體現。再如是我國有一條很重要的冬小麥界限,我們課以我們把溫度、濕度、農業的耕作制度、農業的作物分布放到一起幾個地理要素輸人,可以得出長江一帶的一年三熟制或者是三年兩熟制部分地區。利用 3S在生態環境問題的研究中,比如說荒漠化或者水土流失用一些 GIS 的手段也可以表示得非常地清晰。地理信息系統和遙感結合就會更清晰,比如說中國的荒漠化,拿遙感可以直接看荒漠化的范圍,在分析荒漠化產生的原因的時候就要結合 GIS 了。荒漠化是個過程,所以需要時間上的溫度、濕度的變化,老師拿兩個或者三個時間的溫度圖、降水量圖放到一起,可以看到自然環境本身是一個鋼化過程。這則洞個時候再來討論人類的活動對荒漠化影響。教師還可以考慮把這些資料、這些圖像都給學生,如果學生初步地能夠掌握一些 GIS 的分析方法,讓他去探討這個原因究竟是怎麼出現的,這就比教師直接講給他效果要好得多。
四、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教學,可以突出重點、淡化難點,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 。
高中的地理對於人文地孫隱枯理的教學是一個教學難點,因為學生的生活環境與這些生產環境脫節,理解起來較難。突破這一類教學難點的方法如下:(以高中「農業生產地域類型」一節教學為例)
運用空白世界地圖投影一一學生做小小農業專家,填出各地該種植哪些農作物,原因是什麼一一利用地圖復習舊知,啟發、設疑,導人新課;運用多媒體課件一一掌握世界各地不同的自然及社會經濟條件一一聯系舊知,以圖釋文、學生歸納分析;學生繪制簡易圖表——根據圖表分析各地農業生產特點一一學生進行圖表聯想,分析歸納,建立區域分布概念;運用電教媒體一一出示農業生產地域類型圖實例圖像一一化抽象為具體,指導學生找出規律,改進記憶方法;運用空白世界地圖投影一一進行填圖訓練一一強化記憶。在利用多媒體提供聲像結合、圖文並茂、豐富多彩的知識信息的同時,教師必須進行由淺人深、由表及裡、畫龍點睛的語言誘導,啟發學生帶疑思考,並通過分析、比較、綜合、判斷、推理等思維過程,將視聽得到的知覺形象和表象轉化為概念,從而獲得科學知識。根據地理教學難點的「難」處不同,教師應選擇恰當的手段進行教學。
在實際教學中,各種方法還可視具體情況,靈活掌握。
當然,用現代教育技術提高地理教學有效性,作為年青教師,我們還僅僅是剛剛起步探索階段,許多方面仍未較好利用,方法也未必使用恰當。而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現代教育教學中的運用會越來越廣泛。發揮現代教育在教學中的優勢,關鍵是教師如何設計教學,以發揮現代教育的最佳效益。在這一方面,希望與廣大同仁來共同研究、探討,使現代技術的利用也能走出一條「高效、高標、優質」的道路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