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初一地理復習筆記
七年級下冊復習提綱
第六章亞洲
1、亞洲的地理位置:地處東、北半球,東北方向以白令海峽與南美洲為界,西北以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裏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和土耳其海峽與歐洲為界,西南與蘇伊士運河與非洲為界,南面隔海與大洋洲相望。
2、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面積最大,跨緯度最廣,東西距離最長。
3、人們按地理方位把亞洲分為:東亞、南亞、西亞、北亞、中亞、東南亞;中國位於東亞,東亞的國家有:中國、日本、朝鮮、韓國、蒙古。
4、分層設色地形圖:(中部(深棕色——粉紅色)海拔較高,四周顏色逐漸由淺黃色到淺綠的顏色——海拔逐漸變低)——亞洲地形的特點:中間高,四周低。
5、能在地圖中找出下列地名,說出這些地理事物的表現形式:喜馬拉雅山脈、珠穆朗瑪峰(黑色小三角)、青藏高原(深褐色區域)、西西伯利亞平原(綠色區域)、裏海、貝回爾湖、死海(封閉的淺藍色)、阿拉伯半島、馬來群島、華北平原、印度河平原、德干高原、帕米爾高原、伊朗高原。
6、河流分布特點:發源於中部,呈放射狀流向四周。主要河流有:長江、黃河、湄公河、恆河、印度河、鄂畢河、葉尼塞河。
7、亞洲氣候特點:氣候類型復雜多樣,季風氣候著,大陸性氣候分布較廣。分析其它大洲氣候特點的方法:氣候類型的分布規律和那種氣候類型分布最廣。季風氣候的特點:夏季高溫,冬季低溫,降水季節變化大,集中於夏秋季節,雨熱同期。
8、按人口排序:亞洲、非洲、歐洲、南美洲、北美洲、大洋洲;按人口自然增長率排序:非洲、南美洲、亞洲、大洋洲、北美洲、歐洲。
9、國家的產業結構是衡量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指標,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越高的國家,經濟越發達,第三產業大,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起低的國家,經濟越落後,第一產業比重越大。
10、亞洲經濟差異:東部沿海經注發達,西部內陸經濟較落後,不同的海陸位置經濟發展不同,不同的社會歷史條件下的經濟發展不同。
第七章:我們鄰近的國家和地區
1、地理位置:海陸位置(太平洋西北部)、大洲位置(亞洲東部)、緯度位置(經緯度跨度較廣)23°N——46°N、122°E——148°E,日本南北國土狹長,並與經線斜交,使得日本的地理環境更為復雜多樣,跨緯度最廣,南北溫差就大,跨經度廣,東西地方時差就大。
2、地形特點:典型的島國,以四大島(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四大島)和3900多個小島組成;國土面積37.7萬平方千米;海岸線曲折,多優良港口(如神戶、橫濱),地形以山地為主、平原面積狹小、多火山、地震(日本地處太平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的交界處,地殼活動頻繁,不穩定)
3、發達的加工貿易型經濟:日本是世界經濟強國,屬加工型貿易型經濟,對外依賴嚴重,要從國外進口原材料,出口製成品。
4、日本的主要工業區:京濱工業區、名古屋工業區、瀨戶內工業區、阪神工業區、北九州工業區;分布特點:日本工業高度集中,主要分布於瀨戶內海沿岸和太平洋沿岸地區。
5、東西方兼容的文化:傳統色彩與現代氣息並存,中日文化交流源流長。
6、日本投資措施:擴大海外投資,建立海外的生產和銷售基地,主要向美國、西歐和東南亞地區; 海外投資建廠給日本帶來的好處:利用發展中國家的廉價勞動力;降低工業生產的投入成本;加入國際經濟技術的合作和國際市場的競爭;保護本國的自然資源,減緩資源消耗,保護本國環境,減少運輸成本的投入。 日本在海外投資建廠對其它國家的影響:日本把污染嚴重的企業移到海外,會使其它國家的環境受到污染,導致環境質量下降;日本從本國利益出發,保護本國資源的意識很強,但是大量進口木材或遠洋超量捕撈,將導致世界其它地區或國家的資源嚴重破壞,進而導致全球生態環境失調。
7、東南亞的范圍:包括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國家(共11國):越南、寮國、印度尼西亞(千島之國,世界上最大的群島國家)、柬埔寨、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汶萊、東渧汶。 地理位置:緯度位置(10°S——25°N)主要位於熱帶;海陸位置:西臨印度洋,東臨太平洋,大部分國家都是臨海國和島國,受海洋影響較大;交通位置:位於南北兩個大洲(亞洲和大洋洲)東西兩個大洋(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處於「十字路口」。 馬六甲海峽:位於馬來半島和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島之間,是從歐洲向東航行到東南亞,東亞各港口最短航線的必經之地,是連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
氣候類型 分布地區 氣候特徵 對農業產生的影響
熱帶雨林氣候 馬來半島南部和馬來群島大部 全年高溫多雨 農作物可以隨時播種,四季都有收獲
熱帶季風氣候 中南半島,馬來半島以及菲律賓群島北部 全年高溫,有旱季和雨季 雨季播種,旱季收獲
2、東南亞的糧食作物為什麼 以水稻為主:水稻是一種主產的糧食作物,但它的生產需投入大量的勞動力,並且要求有高溫多雨的條件,東南亞人口稠密,耕進較少,高溫多雨,將水稻作為主要的糧食作物是因進制宜的必然條件。 東南亞熱帶經濟作物的分布狀況:泰國、越南、緬旬是世界重要的稻米出口國;泰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橡膠生產國;菲律賓是世界上最大的蕉麻生產國和椰子出口國;馬來西亞是世界最大的棕油生產國;印度尼西亞是世界是最大的椰子生產國。
3、東南亞的河流大部分發源於我國的青藏高原地區,如湄公河(瀾滄江)、薩爾溫江(努江)、河流特點:南北縱列、山河相間,河流上洲流經山區,兩岸高山聳立,水流湍急,蘊藏豐富的水能資源,下洲河谷展寬,水流緩慢,泥沙沉積,河岸兩側形成沖積平原,入海口形成河道縱橫,地勢低平而土質肥沃的河口三角洲。
4、為什麼城市分布在河流沿岸及河口三角洲:因為這些地方土地肥沃,地勢平坦,易於灌溉,交通便利,是東南亞人口稠密,農業發達的重要農業區,也為城市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如我國的重慶,武江,上海。
5、印度的地理位置:位於我國的西南部,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印度的鄰國有巴基斯坦、中國、尼泊爾、孟加拉國、緬甸,以及隔海相望的斯里蘭卡,印度的地形可以他為三大地形區:北部為西馬拉雅南側山地,中部為恆河平源,南部為德干高原。
6、印度的人口總數己經超過了10億,是世界第二人口在國,50年間印度人口增長了近三倍,印度人口問題的主要特點:人口增長速度過快。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印度政府採取了人口控制政策及獎勵計劃,但是印度廣大農村的傳統觀念還十分強烈,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印度人口每年凈增量會越來越大。印度由於人口過多,使印度無論是人均自然資源佔有量,還是人均糧食產量和鋼產量與世界平均水平相比,都有較大的差距。這就說明,人口的過度增長會對一個國家的資源、環境以及經濟發展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
7、印度的大部分地區處熱帶和亞熱帶,以熱帶季風氣候為主,熱帶季風氣候的主要特點是:全年高溫,雨旱兩季。雨季(6——9月)風從海洋吹向陸地(西南風),旱季(10月——次年5月)風從大陸吹向海洋(東北風)。季風使得印度水旱災害頻繁,如是季風來得早,退得晚,風力強的時候,形成水災,季風來得晚,退得早,風力弱的時候就形成了旱災。
8、印度糧食迅速增長的突破口在於推行了「綠色革命」。水稻和小麥是印度主要的糧食作物,二者的產量均居世界前列。水稻主要分布在降水充足、地勢平坦的恆河平原和沿海平原上;而小麥則主要分布在降水少、光照足的恆河上游和德干高原西北部。這也說明農業生產和自然條件的關系是極為密切的。
9、印度的工業,英國統治時主要發展紡織工業和采礦業,這是由於英國出於本國經濟發展的需求,對印度工業嚴格控制,印度當時科技水平相當落後,獨立後,印度積極引進外資和先進技術,重視培養科技人才,努力發展本國工業,主要有:鋼鐵工業、機械工業、化學工業和棉麻紡織工業,而且在原子能、航天、計算機軟體等高科技領域也有一定的成就。
10、俄羅斯自然概況:①地形:比較平坦,以平原為主,烏拉爾山以西為平原,以東依次為西西伯利亞平原、中西伯利亞平原、東西伯利亞同地。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東西長1萬平方千米,南北寬約4000千米,面積超過1700萬平方千米;②氣候: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各地差異較大,北部有終年寒冷的極地氣候,南部有地中海氣候和溫帶草原性氣候,東部是溫帶季風氣候。俄羅期的氣候牲:冬季長而寒冷,夏季短而溫暖; ③河流與湖泊:伏爾加河是歐洲最長河,水力豐富,最主要的內河航道。鄂畢河、葉尼塞河、勒加河,富水能,封凍期長。貝加爾湖為世界最深的湖泊; ④自然資源豐富。種類多,儲量大,地區分布不均,東部多,西部少。主要礦產有:石油、天然氣、煤、鐵礦、有色金屬等,產地主要有庫爾斯克鐵礦、庫茲巴斯煤礦、秋明油田。
11、四大工業區:以莫斯科為中心的工亞區,分布在俄羅斯的歐洲部分,這里是俄羅斯工業最發達的地區,主要有鋼鐵、汽車、飛機、火箭和電子等工業部門;以聖彼得堡為中心的工業區,分布在俄羅斯的歐洲部分波羅的海沿岸。這里的石油化工,造船、電子、造紙和航天業十分發達。也是俄羅斯食品和紡織工業最發達的地區;烏拉爾工業區,在烏拉爾山區,位於亞歐分界線上。這里主要生產石油、鋼鐵和機械等產品;以庫茲巴斯為中心的西伯利亞工業區:這里主要生產煤炭、石油、天然氣、電力、鋼鐵等重工業產品和軍事工業產品。
12、亞伯利亞大鐵路為什麼沿南部山修建:首要原因是南部山區有著豐富的礦產資源,其次俄羅斯北部地區由於緯度高,終年寒冷,氣溫低,有著很深的凍土層,而在凍土層上修建鐵路,難度大,且安全系數較低。管道運輸是將線路和運具合二為一的新型運輸方式,主要運輸石油和天然氣。交通運輸的兩種主要方式:公路和鐵路;貨運的兩種主要方式:管道和鐵路。
第八章 東半球其它國家和地區
1.中東是以歐洲為中心劃分的地理區域。17世紀歐洲國家向東方擴張時,按距離的遠近,將部分東方國家分為近東、中東和遠東。中東地區主要包括阿富漢外的西亞各國(沙烏地阿拉伯、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敘利亞、黎巴嫩、約旦、土耳其、巴勒斯坦、以色列、埃及),以及北非的埃及,其中西亞不包括土耳其的歐洲部分,而中東卻包括土耳其的歐洲部,也就是說中東的地理位置比較特殊,地跨亞洲、歐洲和非洲,被譽為兩洋三洲五海之地(亞洲、歐洲、非洲;大西洋和印度洋;黑海、地中海、裏海、紅海、阿拉伯海),特殊的地理位置也是本區成為熱點地區的原因之一。土耳其海峽與蘇伊士運河分別為亞洲與歐洲、亞洲與非洲的分界線。中東猶如世界的交通要沖,古代這是曾是「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現在也還是東西方的交通要道,尤其是蘇伊士運河的開通和土耳其海峽的利用,更顯其地理位置的優越,中東還是世界交通的「空中走廊」,許多國際航線都要經過這里,因此,中東過去是帝國主義、殖民主義侵略擴張的地區,如今一些大國為爭奪世界霸權,都想把它置於自己的控制之下,他們的斗爭十分激烈,這就造成了中東的局勢的不穩定。
2、豐富的石油資源:中東是目前世界上石油儲量最大、生產和輸出石油最多的地區(石油儲量佔65.4%,產量佔30.5%,出口量佔44.7%),在世界上佔有重要地位,被譽為世界石油寶庫。中東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灣沿岸,主要運往美國、日本、西歐各國。
第六單元 我們生活的大洲——亞洲
一、亞洲的地理位置、地形及河流
1.地理位置:
① 亞洲的半球位置:亞洲大部分位於東半球和北半球、但它又同時地跨東西半球和南北半球② 亞洲的緯度位置:亞洲大致位於10S——80N 之間,地跨熱帶、溫帶和寒帶,是世界上跨緯度最廠的大洲。③ 海陸位置:亞洲東臨太平洋、北臨北冰洋、南臨印度洋、西與歐洲相連,分界線是烏拉爾山、烏拉爾河、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土耳其海峽、地中海。西南隔蘇伊士運河與非洲為鄰,東隔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望,東南隔海與大洋洲相望亞是東西距離最長的大洲。
2.大小:亞洲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洲。七大洲按面積大小排列為:亞非北南美,南極歐大洋。
3.地理分區:習慣上把亞洲分為6 個地區:東亞、東南亞、南亞、中亞、西亞和北亞。各個地區和國家如下表所示:
地 區 國 家
東亞 中國、蒙占、朝鮮、韓國、日本等
東南亞 緬甸、泰國、寮國、柬埔寨、越南、馬來西亞、新加坡、汶萊、印尼、東帝汶等
南亞 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錫金、不丹、孟加拉國、斯里蘭卡、馬爾地夫等
西亞 土耳其、以色列、約旦、沙烏地阿拉伯、伊拉克、伊朗、阿富汗、科威特等
北亞 俄羅斯的一部分
4.地形:
① 地形特點:以高原和山地為主,平均海拔高;地而起伏很大,既有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山峰― 珠穆朗瑪峰(8844米),也有世界上海拔最低的低地—— 死海(一400 米),是世界上地面起伏最大的大洲;地勢中部高,四周低。
② 亞洲的世界之最:最高的山脈:喜馬拉雅山脈;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瑪峰;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最大的鹹水湖:裏海;最深和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貝加爾湖;陸地表面最低點:死海;最大的半島:阿拉伯半島;最大的群島:馬來群島;最大的內陸國:哈薩克;人口最多的國家:中國;最長的運河:京杭運河)
5.河流:亞洲大河受地勢影響,多發源於中部的高原山地,順地勢呈放射狀向四周奔流入海,主要河流如下表奔流人海:
河 流 流 向 特 征 注入海洋
長江 自西向東 長度、流量亞洲第一,世界第三 太平洋
黃河 自西向東 長度5500千米,中國第二長河 太平洋
湄公河 自西北向東南 在我國境內稱瀾滄江,亞洲流經國家最多的河流 太平洋
鄂畢河
葉尼塞河
勒拿河 自南向北 位於亞洲北部,緯度較高,冬季河流冰期較長 北冰洋
恆河 自西向東 位於亞洲南部,流經印度、孟加拉國 印度洋
印度河 自北向南 位於亞洲南部,流經巴基斯坦 印度洋
二、復雜的氣候
1.氣候特點:
①氣候復雜多樣:亞洲地跨寒帶、溫帶和熱帶,東、北、南三面瀕臨海洋,西南深人到亞歐大陸內部;地形復雜多樣。受緯度位置、海陸分布、地形的影響,亞洲的氣候復雜多樣。除溫帶海洋性氣候以外,世界上的各種氣候在亞洲都有分布。
②季風氣候顯著:亞洲背靠世界上最大的陸地——亞歐大陸,瀕臨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太平洋,海洋和陸地之間的熱力推異十分顯著,形成了世界上最典型的季風氣候區。熱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帶手風氣候都有分布,其中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季風氣候惟獨亞洲有分布
③大陸性氣候分布(溫帶大陸性氣候幾乎占亞洲的一半):亞洲為世界第一大洲,面積廣大,亞洲內陸距海遠,受海洋影響小。夏季內陸升溫快,冬季降溫也快,因此冬冷夏熱;由於內陸距海遠,海洋水汽難以到達,因此降水少,且集中在夏季。
2.氣候對農業的影響:在亞洲,季風氣候對農業的影響尤為突出。在亞洲東部和南部季風氣候區,降水與夏季風的強弱有著密切的關系。一般說來,夏季風強的年份,從海洋上帶來的水汽多,降水也多;反之,夏季風弱的年份,降水也較少。如果降水過多,就可能造成洪澇災害;反之,降水過少,就可能形成旱災。因此,亞洲東部和南部(季風區)雨熱同期,使農作物得以旺盛生長,但常受不穩定的夏季風影響而發生旱澇災害,嚴重威脅著農業生產。
精講:( l )世界人口最多的大洲:亞洲人口佔61% 。
①世界各大洲或地區按人口數的多少排序為:亞洲、非洲、歐洲、拉丁美洲、北美和大洋洲。按平均人口自然增長率的高低排序為:非洲、拉丁美洲、亞洲、大洋洲、北美、歐洲。
②世界上人口超過1億的國家共有10 個,其中有6 個位於亞洲:東亞的中國、日本,東南亞的印度尼西亞,南亞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
③眾多的人口對資源、環境的影響:
2.多樣的地域文化:亞洲大小民族共有1000個左右,約佔世界民族總數的一半(不同地區的民族,在建築、服飾、音樂、舞蹈、禮儀等方面表現出不同的文化藝術風格和不同的民風民俗。如:日本的抗震建築、沙烏地阿拉伯的帳篷和長袍。亞洲的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印度河流域和美索不達米業平原(兩河流域),因其適的溫帶或熱帶氣候、豐富的水源、肥沃的土地,而分別成為人類文明的發祥地。
3.經濟發展旅異:亞洲除日本是發達國家外,其餘國家為發展中國家。各國經濟發展的差異很大。主要原因是:除日本外,各國過去長期遭受殖民統治,工業基礎一般較薄弱。從20 世紀70年代開始,新加坡、韓國、馬來西亞、泰國等經濟發展較快。
第七章:我們鄰近的國家和地區
問題一、日本的自然環境特徵
1、領土組成:由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等4個大島、3900多個小島及其周圍海域組成。
2、主要城市沿海分布,如東京、橫濱、名古屋、大阪、神戶、北九州、長崎等。
3、地形特點:以丘陵、山地為主。平原面積狹少,分布在沿海地區。關東平原為日本最大的平原。
4、多優良港灣:海岸海曲折,多優良港灣,尤其是太平洋沿岸和瀨戶內海為最好,這對日本的漁業、造船業、海上運輸和對外經濟聯系十分有利。神戶和橫濱是兩個最要的對外貿易港。
5、多火山地震:日本地處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的交界處,地殼運動比較活躍,屬於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所以,日本多火山、地震。每年有感地震達1500多次。被稱為「地震國」和「世界火山博物館」。日本最高的山——富士山就是一座活火山。也是日本第一高山,日本人民奉為「聖岳」。
6、日本南北國土狹長,並與經線斜交,日本大部分處在23ºN——46ºN之間,跨經緯度廣將使日本的地理環境更為復雜多樣,如跨緯度廣,日本的南北溫差就大,跨經度廣,東西地方時間差就大。
問題二、日本的經濟
1、日本發展經濟的不利和有利條件。日本地域狹小,鐵礦、石油、煤炭等礦產資源貧乏,絕大部分依賴進口。國內市場狹小,產品大部分靠出口。但日本也有發展經濟的的優勢:a、島國多港灣,海運便利;b、勞動力素質高;c、管理效率高。
2、「進口——加工——出口」型經濟模式。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日本大量進口原料、燃料,然後依靠高技術和充足的勞動力資源,對進口原料進行加工,製成高品質的工業產品,再銷往世界各地,形成了以加工貿易為主的經濟。對外貿易對象主要有美國、中國和歐洲。
3、近年來,日本加速擴大海外投資,建立海外生產和銷售基地。日本投資建廠的主要對像是美國、西歐、東亞和東南亞地區。好處:①利用發展中國家的廉價資源和廉價勞動力,降低生產成本;②加入國際經濟技術的合作和國際市場的競爭;③保護本國的自然資源,減緩資源消耗,保護本國資源;④減少運輸成本的投入。 對其它國家的影響:①日本把污染嚴重的企業移到海外,會使其它國家的環境受到污染,導致環境質量的下降;②日本從本國利益出發,保護本國資源的意識很強,但是大量進口木材或遠洋超量捕撈,將導致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資源嚴重破壞,進而導致全球生態環境失調。
4、工業分布特點及原因:日本工業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瀨戶內海沿岸的狹長地帶。
5、日本經濟的有利和不利影響:日本經濟對外依賴嚴重,有利的影響是可促進日本科技水平的迅速提高,可促進勞動力素質的提高,從而使日本的工業產品在國際市場上更具有競爭力;不利的影響是世界經濟危機的發生,必然使日本的經濟受到沉重的打擊。
問題三:東南亞的位置,河流與城市
1、十字路口的位置:東南亞包括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兩部分。中南半島的南部又稱馬來半島。東南亞地處亞洲與大洋洲、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十字路口」。尤其是馬來半島與蘇門答臘島之間的馬六甲海峽,是溝通太平洋與印度洋的天然水道,是從歐洲、非洲向東航行到東南亞、東亞各港最短航線的必經之地,是連接太平洋與印度洋的海上通道,日本把它稱為「海上生命線」。
2、東南亞的國家:東南亞共有11個國家。其中與中國陸地接壤的是:緬甸、寮國、越南;惟一的內陸國是寮國;印度尼西亞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島國家,被稱作「千島之國」。
3、河流與城市的關系:中南半島的大城市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及河口三角洲。
⑵ 地理怎麼做筆記
首先,記筆記是必要的,但還需要地圖,區域地理對地圖熟識要求較高,你可以分塊來記,比如先記東南亞,再是中亞,等等,這部分不需要太多筆記,需要了解很多地方,各地的經緯度要求准確了解,沒事多翻地圖,沿著一條經線或緯線走一圈,看看都有哪些地形區。
人文地理其實比較需要筆記,重點記"最",其實就是背。
自然地理是高中地理的重點也是難點,首先,請不要喪失信心,我是因為純粹喜歡,才學得好,我最好的就是自然地理.其實只要找到規律就行.你需要理解好幾個圖:晨昏線與節令的關系.時區的計算,時差換算,地球上新的一天占...(根據零點經線和180度經線的位置)也就這些。
地球和太陽的結構特點,星體運行,地球上各類氣候分布,農業分布,地形等,還是記的多。
筆記實際你的課本和參考書上應該就夠,地理便理,沒那麼多記的,那些規律記住並且會發散思維就夠用了。
您好,答題不易
如有幫助請採納,謝謝
⑶ 初中一年級地理上冊筆記
初中學生在接觸一年級地理時,從上冊開始就要養成記筆記的好習慣。下面是我為您帶來的初中一年級地理上冊筆記,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初中一年級地理上冊筆記:第一章
1、地圖的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圖例和注記。
⑴、方向 ①、平面上的八個方向:東、南、西、賣鄭北、東北、東南、西北、西南。
②、地圖上方向的表示法:
a、有指向標的地圖,應根椐指向標所標方向去辨認(箭頭指向北方);
b、沒有指向標的地圖,通常採用「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的規定確定方向;
c、在經緯網上應根椐經緯網所指的方向確定方向,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圖上距離
⑵、比例尺:①、比例尺=————實地距離
②、比例尺的方式:數字式 1/1000或1:1000;
文字式 圖上1厘米等於實地距離100千米;
線段式 0 1 2 3
③、比例尺的選擇: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圍越小,內容越詳細;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圍越大,內容越簡單。如:學校平面圖應選擇較大比例尺;畫中國政區圖應選擇較小的比例尺。
⑶、圖例和注記:讓學生識記一些常用的圖例。
初中一年級地理上冊筆記:第二章
一、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1、地球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球體。依據:麥哲倫船隊環球轎鎮航行的實例。
2、地球的表面積是5.1億平方千米,平均半徑6371千米,赤道周長約4 萬千米。
二、地球儀
在地球儀上識記以下內容。南、北極,赤道,南、北回歸線,南北極圈。
三、緯線的緯度
⑴緯線:在地球儀上,赤道和與赤道平行的的圓圈叫緯線。
緯線有三個特點:①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②緯線的長度不相等(赤道最長,從赤道向兩極,緯線逐漸縮短,最後成一個點);
③圓形。
⑵緯度:
①赤道為0°,赤道以北為北緯(0°—90°N),赤道以南為南緯(0°—90°S)。
赤道將地球平分南、北兩個半球。緯度數從赤道向北、向南逐漸增大。緯度最
大值90°。
②人們規定:0°—30°為低緯度;30°—60°為中緯度;60°—90°為高緯度。
四、經線和經度
1、經線:在地球儀上,連結南、北兩極並垂直於緯線的弧線。
經線有三個特點:⑴、指示南北方向;⑵、長度都相等;⑶、自成半圓。
2、經度:
⑴、經度的起點是0°經線,也稱「本初子午線」。0°經線以東為東經(0°—180°E);以西為西經(0°—180°W),所以東西經最大度數為180°。經度數從0°經線向東、向西逐漸增大。
⑵、180°經線:180°E和180°W重合的經線。
⑶、任何一個經線圈,都把地球分成相等的兩個半球。國際上規定20°W和160°E兩條經線組成的經線圈,作為劃分東西兩個半球的分界線。如:15°W位於東半球;165°E位於西半球。
五、經緯網
1、利用經緯網確定地面上任何一點的位置。
六、世界的海陸分布
1.地球上陸地面積佔地球表面積的29%,海洋佔71%,簡單的說,地球表面是半球與南半球比較,北半球陸地集中;東半球和西半球比較,東半球陸地集中,但是地球不管怎麼劃分為兩半,海洋面積都是大於陸地面積。
2.印度洋和北冰洋。緯度最高、跨經度最多的大洲是南極洲;緯度最高、跨經度最多的大洋是北冰洋。
3、四大洋:⑴、面積最大,最深的是太平洋;面積最小,最淺的是北冰洋。
⑵、大西洋呈「S」形,地跨南、北半球。
4.重要的州界線:
①亞洲與歐洲的分界線是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裏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土耳其海峽{烏烏 里大黑土地}。
②蘇伊士運河閉配粗是亞洲與非洲的分界線(蘇亞非)。
③巴拿馬運河是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分界線(巴兩美)
七、世界的地形
1、五種基本地形的特徵:
2、在等高線地形圖上,識記山頂、鞍部、陡崖、山脊、山谷(如上圖所示)。
註:在等高線地形圖上,等高線越密集,表示坡越陡;等高線越稀疏,表示坡越緩。
八、海陸變遷
1.1915年提出了大陸漂移學說。
2.板塊構造學說內容:板塊構造學說將全球劃分為亞歐板塊、印度洋板塊、太平洋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這6大板塊。板塊處在不停的運動之中,板塊內部相對穩定,板塊交界處地殼運動活躍。板塊運動有兩種,碰撞擠壓和張裂拉伸。碰撞擠壓的地方容易形成高山;張裂拉伸的地方容易形成裂谷或者海洋。
3.用板塊構造學說解釋下列現象:紅海不斷擴張(原因:紅海處在非洲板塊和印度洋板塊交界處,板塊運動表現為張裂,所以不斷擴張)、喜馬拉雅山不斷長高、地中海不斷縮小、大西洋擴張等現象。地中海縮小,東非大裂谷。
4.火山、地震帶的分布與板塊運動有關,凡是板塊交界的地方,地殼運動活躍,多火山地震。兩大火山地震帶分別是:地中海—喜馬拉雅地帶、環太平洋沿岸地帶。
初中一年級地理上冊筆記:第三章
一、人口
1、人口的增長: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人口增長的速度就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決定的),人口增長的地區差異:人口自然增長率最高的是非洲,最低的是歐洲;發展中國家人口增長快,發達國家人口增長慢。
2、人口的分布:人口分布的疏密程度用人口密度來衡量,人口密度等於人口總數除以總面積。世界人口分布不均勻。
①人口稠密地區:中低緯度近海的氣候溫和濕潤的平原地區,(亞洲的東部和南部、歐洲西部、南北美洲東部:亞洲東部和南部這里自然條件優越,農業發展較早;歐洲、北美洲東部這里工業發展較早,經濟發達。)
②人口稀疏地區:地形陡峻的高山、高原區(青藏高原和喜馬拉雅山脈),氣候過於乾旱的沙漠地區(撒哈拉沙漠)或過於濕熱的雨林地區(亞馬孫平原)及非常寒冷的極地地區(南極洲)。
3、人口問題:
①人口增長過快產生的問題:交通擁擠、居住條件差、就業困難、飢餓貧困等。人口增長過慢帶來的問題:人口老齡化、勞動力短缺、國防兵源不足。③對策: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使人口的增長應與社會、經濟的發展相適應,與資源環境相協調 。我國解決人口問題的基本國策是,實行計劃生育。
二、人種 語言 宗教
1、人種:
①劃分人種的依據:人類體質體質方面的特徵。分黃種人、白種人、黑種人。
②人種的分布:
白種人:主要分布在歐洲、北美洲、大洋洲、亞洲的西部和南部、非洲的北部。
黃種人:主要分布在亞洲東部和東南部、美洲地區(印第安人和因紐特人)
黑種人:主要分布在非洲中部和南部、大洋洲、美國、印度南部等地。
2、語言
①、聯合國工作語言:漢語、英語、俄語、法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
②漢語:是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 英語:是使用范圍最廣泛的語言。
3、三大宗教:____:信仰人數最多的宗教。形成於亞洲的西部,目前主要分布在歐洲、美洲和大洋洲。(教堂、《聖經》) 伊斯蘭教:產生於阿拉伯半島,主要分布在亞洲的西部和東南部、非洲的北部和東部。其教徒稱為穆斯林,在我國舊稱為回教、清真教。(清真寺、《古蘭經》) 佛教:創始於古印度,現在主要分布在亞洲的東部和東南部,在中國藏傳佛教又被稱為喇嘛教。(寺廟、塔,《佛經》)
三、聚落
①、聚落分類:城市和鄉村。一般來說,先有鄉村後有城市。
②、聚落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區,聚落分布較密集。
③、聚落形成與發展因素:a、水源充足;b、土壤肥沃、適宜耕作;c、地形平坦;d、交通便利;e、自然資源豐富等。
④、聚落的發展與保護:傳統聚落是歷史時期人類活動和自然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它們從不同側面記錄了當時社會經濟、政治、 文化 和民俗等信息。因此應保護好聚落中有價值的紀念地、建築群和遺址,處理好聚落發展與保護的關系。
4.二分二至日:
(1)回歸線:太陽直射點在南北緯23.5°之間有規律地移動,所以稱這兩條緯線為回歸線。23.5°N緯線叫北回歸線,23.5°S緯線叫南回歸線,它們是太陽直射點能夠到達的最北和最南界線,一年得到一次直射,而它們之間的地區一年可以得到兩次直射,它們之外地區沒有太陽直射。
(2) 春分 ,3月21日前後,太陽直射赤道,全球晝夜平分; 夏至 ,6月22日前後,太陽直射北回歸線,北半球晝最長夜最短,北極圈以北出現極晝現象; 秋分 ,9月23日前後,太陽又一次直射赤道,全球又一次晝夜平分; 冬至 ,12月22日前後,太陽直射南回歸線,北半球晝最短夜最長,北極圈以北出現極夜。直到次年春分,太陽直射點再次回到赤道,全球再次晝夜平分。南半球與北半球晝夜長短情況、出現極晝極夜情況、季節都相反。
(3)北半球的人們通常將3、4、5月作為春季,6、7、8月作為夏季,9、10、11月作為秋季,12月及次年1、2月作為冬季。由於回歸線與極圈之間的中緯度地區,終年既無陽光直射、又無極晝極夜現象,所以四季變化最為明顯。
3、地球上五帶的劃分:
⑴、熱帶:回歸線之間23.5°N—23.5°S(太陽光有直射);
⑵、北溫帶:北回歸線與北極圈之間23.5°N—66.5°N(有四季變化); ⑶、南溫帶:南回歸線與南極圈之間23.5°S—66.5°S(有四季變化); ⑷、北寒帶:北極圈內66.5°N—90°N(有極晝、極夜); ⑸、南寒帶:南極圈內66.5°S—90°S(有極晝、極夜);
註:從五帶分布來看,非洲最熱,南極洲最冷。
4、海陸分布:緯度相同地方,夏季陸地氣溫高,海洋氣溫低,冬季則相反。 5、地形地勢的分布:
⑴、不同的地形區,氣候不相同。如:安第斯山脈東西兩側的降水和氣溫則不相同。
⑵、隨地勢升高,氣溫降低。一般情況下,地勢每升高100米,氣溫降低0.6℃。
6、人類活動可以影響局部地區氣候。如:人工造林、修建水庫和灌溉工程等。
第四節、世界主要氣候類型
1、熱帶氣候:最冷月氣溫高於15度
2、亞熱帶氣候:最冷月氣溫高於0度
3、溫帶氣候:最冷月氣溫低於0度
4、寒帶氣候
①寒帶氣候又稱極地氣候,包括冰原氣候和苔原氣候。②冰原氣候分布在南北極地區(南極洲和格陵蘭島),終年嚴寒,降水稀少。苔原氣候分布在亞歐大陸和北美洲的北冰洋沿岸地帶,長冬無夏,降水稀少。
5.在中緯度的高山高原地區,如青藏高原、安第斯山脈等地區,由於海拔高,終年低溫,形成了高山高原氣候,自然景觀垂直變化顯著。
⑷ 湘教版七年級地理上冊筆記提綱
初中學好地理,要提高學習效率,因為它需要閱讀、理解、記憶、掌握運用的知識較多。下面我給大家分享一些湘教版 七年級地理 上冊筆記提綱,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歡迎閱讀!
湘教版七年級地理上冊筆記提綱
天氣與氣候
1.天氣有兩個重要特點:天氣反映一個地方短時間里的大氣狀況;同一時刻,不是地方的天氣可能差別很大。
2.風向及風力參見課本第45頁圖3。4。
3.氣溫和氣溫的分布
①一天中的氣溫出現在午後2時左右,最低氣溫出現在日出前後。
②一年中,北半球氣溫,大陸上7月,1月最低。
一年中,南半球氣溫,大陸上7月最低,1月。
③從赤道向兩極,氣溫逐漸降低。
④據觀測,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氣溫約下降0。6℃。
⑤用等溫線圖表示氣溫的水平分布。
4.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①從大氣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統稱為降水。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霧、露不是降水。
②由赤道往兩極,總的趨勢是年降水量逐漸減少。
③南北回歸線附近,大陸東岸降水多,大陸西岸降水少。
④在溫帶地區,大陸內部降水較少,沿海地區降水較多。
⑤用等降水量線圖表示降水量的分布情況。
⑥世界「雨極」——乞拉朋齊;世界「干極」——阿塔卡馬沙漠。
⑦通常情況下,山地的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降水少。
5.世界的氣候
①氣候是一個地方多年的天氣平均狀況,一般變化不大。
②世界氣候分布圖參見課本第58頁。
③赤道附近(熱帶雨林氣候);兩極地區(寒帶氣候);回歸線附近的大陸東岸(亞熱帶季風和季風性濕潤氣候);回歸線附近的大陸西岸(熱帶沙漠氣候);中緯度內陸地區(溫帶大陸性氣候)。
④熱帶雨林氣候特點:全年高溫多雨;地中海氣候特點:高溫時期少雨,低溫時期多雨。
⑤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形,也是影響氣溫和降水的主要因素。
⑥《地理圖冊》中的有關本節內容。
居民與聚落
1.人口與人種
①人口增長的速度是由出生率與死亡率決定的。
②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
③人口密度表示人口疏密的程度。人口密度一般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內居住的人口數。
某區域的人口數(人)
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該區域的面積(平方千米)
④人口稠密地區:中低緯度近海的平原地區。
人口稀疏地區:極端乾旱的沙漠地區、氣候過於潮濕的雨林地區、終年嚴寒的高緯度地區或地勢高峻的高原、山區。
⑤白種人主要分布地區:非洲北部、歐洲、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東岸、亞洲西部
黃種人主要分布地區:亞洲東部、北美洲北部、南美洲西北部
黑種人主要分布地區:非洲南部、大洋洲西北部
⑥從16世紀中期開始,歐洲殖民者開始擄奪非洲黑人販賣到美洲為奴隸,以彌補美洲勞動力的不足。
2.世界的語言和宗教
①漢語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英語是世界上使用范圍最廣的語言。
語言主要分布地區
漢語中國
英語歐洲西部、北美洲、亞洲的南部等
俄語俄羅斯
法語法國、非洲的中部和南部
西班牙語西班牙、拉丁美洲的許多國家
阿拉伯語亞洲西部、非洲北部
②_、佛教、伊斯蘭教是世界三大宗教。
③_是世界上信仰人數最多的宗教。
④伊斯蘭教徒稱為穆斯林。伊斯蘭教在中國又稱為回教或清真教。
⑤_——教堂;伊斯蘭教——清真寺;佛教——寺廟。
3.人類的居住地——聚落
①聚落不僅是人們的居所,也是人們進行勞動生產和社會活動的場所。
②一般來說,先有鄉村聚落,後有城市聚落。
③鄉村聚落的居民主要從事耕作、放牧、 捕魚 、伐木等生產活動。城市聚落的居民主要從事工業、服務業等工作。
④目前,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區,聚落分布比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區,少有或沒有聚落。
⑤在全年炎熱多雨的熱帶,鄉村聚落中常見雙層木樓或竹樓(高腳屋或高架屋)
在熱帶沙漠地區,當地的房屋具有牆厚、窗小的特點
發展與合作
1.目前世界上有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分布在除南極洲以外的各大洲。
2.從陸地面積看,的是俄羅斯,中國位居世界第三位。
從人口來看,最多的是中國,印度居世界第二。
3.世界各國的政治制度主要有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種。
4.一些還沒有獲得獨立的殖民地和屬地,叫做「地區」。目前世界上有30多個地區。
5.國界主要依據山脈、河湖、海洋、經緯線來劃分。
6.國界范圍以內的領陸、領水和領空,總稱領土。
7.目前,世界上有20多個發達國家,主要分布在歐洲、北美洲和大洋洲。亞洲的日本也是發達國家
8.目前,世界上有150多個發展中國家,大部分是二戰後新獨立的國家,主要分布在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
9.在國際上,習慣把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之間的政治、經濟商談稱為「南北對話」;把發展中國家的互助合作稱為「南南合作」。
「南」——發展中國家主要分布在南半球及北半球的南部。
「北」——發達國家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也有少數分布在南半球。
10.目前,世界上的國際組織是聯合國,正式成立於1945年,總部設在美國紐約,其基本宗旨是「促進國家發展,維護世界和平」。
怎樣學好初中地理的 方法 技巧
1.學會概括
有的章節內容繁多,但重點內容少,學習時,只要抓住重點,便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南亞地型復雜,可用八個字概括,即山河相間、縱列分布。東北三省的氣候可用四個字概括,即長冬短夏。我國季風氣候的優點可概括為:預熱同期。
2.要熟悉地理課本中的基本概念
要想了解所學地理知識,必須要從基本概念入手,如果什麼是地勢、什麼是地形都弄不清楚,又怎麼能了解後續所講的知識呢?因此,弄清概念,才能學好地理。
3.理清知識脈絡
其實,地理難就難在不同地方的氣候、環境、人文都不一樣,需要同學們區別對待;而這也恰恰是地理簡單的一面,只要我們理清地理要素有哪些,找出它們之間的聯系,就能理清知識脈絡,進而形成知識網。
4.與生活聯系起來
地理總是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如果與生活聯系起來,就不會感到乏味了,"學習人口、糧食與環境"時,特別是農村學校,可結合當年大量開荒毀林而遺留下來的荒坡荒地的現象,讓學生作為社會調查,了解當年開荒毀林的背景、原因及情景,以此激發起學生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並樂於學地理的情操。
5.分析成因學習地理
如東西半球的劃分初一學生學的比較艱難,但是如果搞清楚為什麼不從0?和180?經線劃分東西半球的原因後,就會比較容易學懂了。很多地理事物之間都是有關聯的,比如位置決定氣候,氣候決定植被,氣候也會影響人口的分布,經濟的發展等。
初中地理怎麼學才能學好
1.明確學習的內容
學會使用地圖,地圖是地理信息的載體,它能將我們不能親眼見到的廣大地理環境變得一目瞭然。地圖又是學習地理的工具,通過分析地圖,可以認識地理特徵、原理、成因,找到利用改造的途徑,要學會讀、用各種地圖,首先要記住最基本的地圖。對於世界地理而言,首先要記住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
2.理清知識脈絡
其實,地理難就難在不同地方的氣候、環境、人文都不一樣,需要同學們區別對待;而這也恰恰是地理簡單的一面,只要我們理清地理要素有哪些,找出它們之間的聯系,就能理清知識脈絡,進而形成知識網。
3.形成地理思維能力
形成地理思維能力,有助於初中生更好的認知地理、更快的掌握地理知識,培養地理思維能力也是初中地理課程的重要目標。初中地理相對來說比較簡單,只要我們在某一章節中從中能找出一兩個關鍵要素就基本上能串聯整章內容。而初中地理主要側重於區域地理,所以,思考問題時圍繞地理位置這一關鍵因素,去分析其他地理要素的特徵,這樣學起來就會非常的輕松。
4.及時提問
如果老師在上面講,講的不是很清楚,或者是自己沒有聽懂,可以舉手示意,讓老師再講詳細一點。因為老師站在講台上沒辦法清楚每一位同學對於新知識的接收程度,你不說,老師就不知道你沒聽懂,所以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要及時提問,及時消除疑問,不要等到考試的時候才想起來,哦這里我都沒聽懂。
湘教版七年級地理上冊筆記提綱相關 文章 :
★ 湘教版七年級地理上冊復習知識點
★ 湘教版七年級上冊地理知識點
★ 湘教版七年級地理上冊教學計劃
★ 七年級地理下冊湘教版課本知識點
★ 初一地理學習方法指導與學習方法總結
★ 湘教版初中地理知識點歸納
★ 七年級地理上學期教學計劃
★ 七年級下冊湘教版地理書知識點
★ 湘教版七年級下冊地理知識點總結
★ 湘教版七年級地理下冊知識點
⑸ 七下地理怎樣在課本上標注筆記
您好,標注筆記是一個很棚悄閉重要的知識積累方式,可以幫助您更好地理解課本中的內容。標注筆記的方法有很多,您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來選擇。例如,您可以使用不同顏色的筆鏈裂來標記重要的知識點,使用箭頭來標記重要的關系,使用括弧來標記重要的概念,使用星號來標記重要的例子等。此外,您還可以在課運禪本上添加自己的筆記,以便更好地理解課本中的內容。
⑹ 七年級生物地理速記方法
學習生物地理方法介紹
學好生物地理的常規要求,首先要做到的就是上課認真聽講,思維要跟著老師走;詳細做好筆記,北大學生談學習經驗時也說筆記是學習的生命;還要認真及時地完成作業,千萬不能應付了事;課後要多記多背,落實學校布置的地理生物每天背誦的內容。
學好生物地理其它體會:
一是心中有圖。
鄭板橋畫竹,是心中有竹。
學好地理,就是要心中有圖,這個圖就是各類地圖。
所以,家裡的地球儀、地圖是萬不可少的,而且要擺放張貼在最顯眼最方便查看的地方,看電視、聽新聞或說起某個地區某個國家時,可以隨時查看地圖,這樣,心中就會留下直觀的印象,不至於出項南美洲在哪都不知道的現象。
二是理解記憶,學以致用。
要在理解的基礎上靈活記憶,並盡可能地在生活中加以運用。
比方說,在餐桌上運用所學的生物知識,分析營養成分及消化吸收特點,指導健康飲食。
在日常生活中,用地理知識解釋氣候等自然現象,要經常把自己所學的指示賣弄出去,學以致用,把知識轉化成能力。
三是放眼世界。
現在的學習不能光滿足於書本,不能再像過去那樣「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 了,考試中,除了基礎概念,也有一些綜合性很強的題目,需要結合實際進行綜合分析。
比如,有一道關於索馬裏海盜的題目,有的同學連聽都沒聽說過,完全摸不著邊。
所以,讓同學們看看新聞,了解一些世界關注的熱點問題,還是很有必要的。
四是合理安排。
後段的學習時間緊、沖粗悶任務重,我們不僅要爭取在生地會考中取得好成績,還不能讓語數外等其他學科落下來,因此,學會合理分配時間是很重要的。
我認為,後段學習中,要提高語數外及物理課的課堂效率,課堂上一定要專心聽課,思維跟上老師的節奏,要清晰、有條理,當堂理解、當堂強記。
生物地理的背誦要按部就班地進行,每天按進程表背誦相關內容,睡前再將知識梳理一遍,加深記憶。
政治、歷史就只能力爭課堂上全部解決了。
學習初中生物的學習方法
一、 「 先記憶,後理解 」 ,掌握基本知識要點
與學習其它理科一樣,生物學的知識也要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記憶,但是初中階段的生物學還有著與其它學科不一樣的特點:面對生物學,同學們要思考的對象是陌生的細胞、組織、各種有機物、無機物以及他們之間奇特的邏輯關系。
因此只有在記住了這些名詞、術語之後才有可能理解生物學的邏輯規律,既所謂 「 先記憶,後理解 」 。
在記住了基本的名詞、術語和概念之後,把主要精力放在學習生物學規律上。
這時要著重理解生物體各種結構、群體之間的聯系(因為生物個體或群體都是內部相互聯系,相互統一的整體),也就是注意知散彎識體系中縱向和橫向兩個方面的線索。
二、注重理論聯系實際,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生物學的理論知識與自然、生產、生活都有較密切的關系,在生物學學習中,要注意聯系這些實際。
聯系實際的學習,既有利於扎實掌握生物學知識,也有利於提高自己的解決問題的能力。
1 .聯系自然實際。
居住地附近的農田、草地、樹林、公園、花園、動物園、庭院、路旁都會有許多動植物在那裡生活,學習有關知識時,到這些地方去參觀考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大有益處。
當學到生物與環境的知識時,更要想到保護當地的動植物資源和保護周圍的生態環境。
2 .聯系生產實際。
生物學中的許多原理都和工農業生產有密切的關系,學習這些原理時,就要考慮它能幫助解決凳褲生產上的什麼問題。
這樣做,不僅有利於原理的掌握,而且還能為當地的經濟建設服務。
3 .聯系生活實際。
生物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的關系更直接、更普遍,所以在生物學學習中密切聯系生活實際就更為重要。
生活實際包括已有的生活常識和未來的生活行為兩類。
生活常識可幫助我們理解生物學知識,生物學知識也可以指導我們的生活行為。
三、掌握正確的記憶方法能直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簡化記憶法。
即通過分析教材,找出要點,將知識簡化成有規律的幾個字來幫助記憶。
2 .聯想記憶法。
即根據教材內容,巧妙地利用聯想幫助記憶。
3 .對比記憶法。
在生物學學習中,有很多相近的名詞易混淆、難記憶。
對於這樣的內容,可運用對比法記憶。
對比法即將有關的名詞單列出來,然後從范圍、內涵、外延,乃至文字等方面進行比較,存同求異,找出不同點。
這樣反差鮮明,容易記憶。
4 .綱要記憶法。
生物學中有很多重要的、復雜的內容不容易記憶。
可將這些知識的核心內容或關鍵詞語提煉出來,作為知識的綱要,抓住了綱要則有利於知識的記憶。
學習生物學知識要重在理解,勤於思考,生物學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規律,是在大量研究的基礎上總結和概括出來的,不能單靠記憶,要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在記憶的基礎上深入理解,融會貫通。
作為一名中學生應勤於思考,善於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地 理
興趣 + 天賦 + 地圖 + 記憶 + 總結 = 成功的地理學習者。
1. 手中有圖、心中有圖
2. 課本第一、資料第二
3. 反問問題
4. 學有所用,聯系實際
5. 關注重熱點地區
6. 點、線、面逐步展開學習
7. 多筆記,多心記(找適合自己的方法)
8. 經常翻書、看地圖冊(有計劃)
9. 有信心去質疑
10. 空間想像
11. 興趣是關鍵
地理的基本學習方法
一、抓 「 概念 」 重 「 消化 」 。
在學習地理時,要重視概念的學習,要對所有的地理概念一一消化、理解、吸收,不留夾生飯。
只有概念清楚了,判斷、推理問題才能正確無誤。
要把那些特別容易混淆的概念羅列出來,一一對比其差異。
諸如:天體、天球;日冕、日珥;近日點、遠日點;恆星日、十太陽日 ; 角速度、線速度;時區、區時;短波輻射、長波輻射;氣旋、氣團;天氣、氣候;寒潮、寒流;礦物、礦產、礦床;岩溶、熔岩;生態系統、生態平衡、生物群落;地質作用、地質構造;國土、領土 ; 等等。
當然,概念學習不是孤立的,要在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進行。
二、抓 「 原理 」 重 「 理解 」 。
從基礎知識抓起,扎扎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地過 「 地理原理 」 關。
如:地球表面熱量分布不均的原因;四季、五帶的產生和劃分的依據;海陸熱力差異形成的季風與季風氣候;氣溫與氣壓的關系;海拔與氣溫、氣壓的關系;空氣的水平運動與垂直運動的成因;水循環的動力及其過程;內力作用與外力作用的發生及其變化機制;生態平衡的條件;光、熱、水、土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影響工業布局的因素;人類與環境的對立統一等等。
掌握了這些原理、法則和規律,分析事物就有了說服力。
三、抓 「 綜合 」 重 「 聯系
綜合性即地理環境的整體性、統一性,就是地理環境各要素之間內在聯系及其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系。
例如:為什麼亞馬孫河流域成為世界最大的熱帶雨林?這不僅僅是緯度決定的,與大氣環流、地形結構、洋流影響也有密切關系。
西歐為什麼成為典型的溫帶海洋性氣候?影響因素也是多方面的。
在多角度、多層次、全方位、綜合性分析問題上,要做如下努力:
有計劃地做一批綜合性典型訓練題,學習從自然因素到經濟因素全面考慮問題的方法。
關於這一點,你要多注意老師或網校中的典型例題分析,將其積累起來,轉化為自己的知識。
地理環境是一個整體,要注意因素之間的內在聯系。
四、抓 」 共性 「 重 」 個性 「
地理環境既有共性,更具個性。
因此在學習過程中要重視事物共性的總結和個性的分析。
如陸地上的自然帶,從赤道向兩極,大致可分為熱帶雨林帶、熱帶草原帶、熱帶荒漠帶、溫帶草原帶、溫帶森林帶、苔原帶和冰原帶。
這是共性。
但實際分布中,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又具有緯度地帶性、經度地帶性、垂直地帶性及非地帶性。
這就是個性。
具體實際情況中可能個性更具特點。
五、抓 」 歸納 「 求 」 規律 「
這是歸納推理的思維方式,從特殊性的地理事物中,歸納出普遍性的規律。
如通過觀察,分析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三大洋的洋流系統後,根據分布和成因,可歸納出:( 1 )每個大洋都有完整的洋流系統;( 2 )除印度洋北部外,各洋流在北半球熱帶、副熱帶海區呈順時針方向(反氣旋型)運動,南半球呈反時針方向運動;( 3 )在中、低緯度海區,每個環流系統的西部都是暖流,東部都是寒流。
上述結論,就是通過對三大洋洋流分析後,推及出來的普遍規律。
六、抓 」 一般 「 推 」 特殊 「
」 一般 「 往往代表的是普遍現象,當這種一般現象出現了異常,就必然有其特殊性。
那麼,這種特殊性的產生是必與其當地的特殊地理事物有關,從而,我們就可得出相應的結論。
如,太陽輻射在地理表面的分布是沿緯線分布的,根據其熱量的分布狀況,我們將全球化分為五帶。
由此可知,等溫線、陸地自然帶等分布也應沿緯線分布。
但在實際中,我們發現,它們的分布並非都沿緯線分布,那麼,這又是什麼原因呢?經仔細觀察和分析,我們發現它們的分布還與地表形態、海陸熱力性質、洋流、人為活動等因素有關。
具體分析時,就看當地與其它地區之間的差異是什麼?特殊的差異,也就決定了其特殊性。
七、抓 」 對比 「 找 」 異同 「
在地理學習中,你會發現許多相似或類似的概念、原理、規律等。
理解它們較好的方法就是用圖表進行比較,找出異同。
如同緯度的歐洲西部和北美,為什麼歐洲西部是以溫帶海洋性氣候為主,而北美卻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解決此問題,我們可以對照兩個區的地形圖,用表格來比較它們所處的緯度位謾⒑ B 椒植肌⒌匭巍⒀罅鰲⑵ 勾頭緔鵲乩硪氐囊焱 4 佣 貿齙匭我蛩囟雲淦虻撓跋炱鷸韉甲饔謾 ?
八、抓 」 運算 「 促 」 智能 「
地理計算在 」 雙基 「 中是一種不可忽視的能力。
為了培養、提高地理運算能力,要做如下分類練習;
1 . 比例尺與圖上距離、實際距離換算。
2. 地方時與區時的換算。
3. 絕對高度、相對高度與等高線的計算。
4. 垂直氣溫的計算。
5. 太陽高度角的計算。
6. 恆星日與太陽日的換算
7. 晝夜長短的計算。
8. 人口密度與人口自然增長率的計算。
9. 各種百分比的計算等。
通過反復練習,熟練掌握計算技巧,從計算結果中,闡明地理事物的性質、特徵及其變化規律。
九、抓 」 讀圖 「 明 」 空間 「
地圖具有形象、直觀的作用,可以培養觀察力、想像力,發展思維能力和記憶能力,可以進一步明了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空間聯系、空間組合。
為了培養查閱、填繪地圖習慣,要求: 1. 書上的圖必須一一理解,學會分析、應用。
2 .充分利用填圖冊,按要求和規格填寫地理事物。
3. 無論是平面圖、立體圖,還是示意圖、景觀圖,要求能畫出大體輪廓,以加深印象和記憶。
地理學習方法談
地理 課是中學生認識地理環境、形成地理技能和可持續發展觀念的一門必修課程。
我國將初中地理課程的總目標定位為:通過初中地理課程的學習,了解有關地球與地圖、世界地理、中國地理和鄉土地理的基本知識,了解環境與發展問題;獲得基本的地理技能以及地理學習能力;使學生具有初步的地理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培養愛國主義情感,形成初步的全球意識和可持續發展觀念。
地理學是研究地理環境以及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相互關系的一門科學。
地理學的研究對象,決定了它具有兩個突出特點:第一,綜合性。
上至宇宙空間,下到地球內部,還有我們生活的人類社會,這些都是地理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也都屬於地理學的研究范疇。
所以我們說,地理學是一門兼有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雙重性質的綜合性科學。
第二,地域性。
不同地區,地理環境是不同的。
地理學研究的正是地理環境的差異、分布規律及其成因。
除此之外,地理學還具有極強的實用性。
地理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我們可以在生活中觀察到許多有趣的地理現象,在生活中學到許多有用的地理知識;反過來,我們還可以運用所學的地理學理論指導我們的實踐活動。
不僅如此地理學在現代科學中佔有重要地位,對於解決當今世界所面臨的人口、資源、環境和發展等問題起著重要作用。
既然地理如此重要,我們怎樣才能學好地理呢?有些同學認為,地理不難,關鍵是記性好,只要死記硬背就行;還有的同學認為地理課沒意思,除了背還是背。
其實不然,地理環境的發展變化是有規律的,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之間的關系也是有規律可尋的,地理學也有自己獨特的學習方法和技巧。
只要我們掌握了這些學習方法和技巧,我們就會學得既簡單又有趣。
一、培養空間概念,學會正確的讀圖、用圖方法。
種類繁多、數量巨大的地圖是地理課區別於其他學科課程的突出特點,於是有人說,」沒有地圖就沒有地理學「。
只要掌握了正確的讀圖方法,培養良好用圖習慣,形成基本的地理技能,你就已經掌握了學習地理課的最重要的工具。
首先,養成良好的讀圖、用圖習慣。
要知道地理知識不僅存在於課本的文字當中,也蘊含於地圖之中。
在地理學習中,我們要做到左圖右書,注意隨時運用地圖,查閱地圖,善於從地圖中發現地理知識,尋找地理規律。
長期堅持下去,你就能夠做到眼中有字,心中有圖,文字和圖象有機結合在一起,形成正確的空間想像。
其次,要掌握正確的讀圖方法。
讀圖要注意先後順序,先看圖名、圖例、比例尺和方向,知道該圖表現的主要內容、范圍等,再觀察圖的具體內容。
觀察要仔細全面,不要漏掉每一個信息。
例一:在」經緯網圖「上我們觀察到的知識就有: ①我們在這幅圖上可以看到有許多線,其中連接南北兩極的線是經線,與經線垂直相交的線是緯線。
②經線與緯線的特點:所有的緯線都是圓並相互平行;緯線圈有長有短,赤道最長,向兩極逐漸縮短,最後成一點。
所有的經線都是半圓;長度都相等且相交於極點。
③指示的方向: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④經緯度的變化規律是:0º經線以東為東經度,0º經線以西為西經度;自西向東,東經的度數逐漸增大,西經的度數逐漸減小。
緯度以赤道為界,以北是北緯,以南是南緯;自北向南,北緯的度數由大到小,南緯的度數由小到大。
⑤經緯網:確定地球上某一點的位置。
例二:我們在《森林資源》一課中曾經學過的原理圖,其圖名叫做」護坡林帶保持水土示意圖「。
我們以這幅圖作為例子,討論閱讀原理圖的幾個主要步驟。
第一步,獲取信息,是獲取原理圖中所顯示的各種信息。
在」護坡林帶保持水土示意圖「中,我們可以觀察到有山坡、兩道林帶、降水和河流,一些不同粗細、不同顏色以及不同指向的箭頭,還有 」微量清水入河「和」泥沙徑流「等文字。
第二步,分析地圖,是要分析我們在圖中獲取的各種信息和內容之間的相互關系。
在圖中我們可以看到:山坡從上到下,表示地表徑流的箭頭由粗到細,顏色也由深變淺,最後變成」微量清水入河「。
這些說明了大氣降水在從空中降落到地面的過程中,受到了林木枝葉、枯枝落葉層的阻滯,促使大量雨水下滲,導致地表徑流流量不斷減小,含沙量逐漸減少。
護坡林降低了泥沙流失的程度,起到保持坡地水土的作用。
第三步,說明原理,明確原理圖所說明的原理。
這幅」護坡林帶保持水土示意圖「,說明了森林具有含蓄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
二、學會讀書,掌握科學的讀書方法。
地理教材是我們獲取地理知識、提高地理素養的重要途徑。
怎樣才能學好教材上的地理知識呢?我們應該注意把握以下幾個要點: 1.讀出書中有什麼 閱讀教材,首先要讀懂,明白書中講了些什麼。
比如,教材在介紹某個地理區域時,一般從構成這一區域的各地理要素分別進行論述。
這個區域在哪兒?這里的自然概況怎樣?經濟發展情況如何?存在什麼問題?等等 2.讀出知識網路 地理環境是一個有機整體,組成地理環境的各個要素是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的,其中任何一個地理要素的改變,都可能影響到其他要素的變化。
我們應該將理清這些地理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在頭腦中形成這一地域的知識網路。
例:通過世界地理的學習我們知道,南極大陸一塊特殊的大陸,這里的地理環境特徵與眾不同,烈風、暴雪、嚴寒是南極大陸最顯著的氣候特徵,這里有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大陸冰川,動植物種類稀少,有極晝極夜現象,還有美麗的極光……等等。
而形成這些地域特徵的最關鍵的因素就是由於南極大陸絕大部分位於南極圈以以南的高緯度地區,其他諸多的地理特徵都與這一要素緊密相聯。
緯度高 風庫 冰雪高原 極晝極夜現象 低 溫 多大陸冰川 動植物稀少 寒極。
3.學會梳理知識 ①教材對於同類知識的論述角度具有相似性和規律性 地理教材所涉及的內容具有范圍廣、信息多等特點,但是它對同一類型知識進行描述的角度和方法,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和規律性。
氣候特徵 氣溫 降水 年溫差 年平均氣溫 降水時空分布 氣溫的分布 年降水量溫 例如描述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的氣候特徵,往往要從氣溫和降水兩個方面來加以說明。
而氣溫又包括著年平均氣溫、年溫差和氣溫的分布等內容;降水主要是由年降水量、降水的時空分布所組成。
除了這一點外,我們還可以將差異性或相似性較明顯的國家或地區,進行對比梳理。
②將差異性或相似性較明顯的國家或地區,進行對比梳理不同的國家和地區的地理環境或地理要素之間存在著明顯的差異性或相似性。
我們就可以根據這一點,採用對比的方法進行學習,對比差異性,找到相似性。
如我們在學習印度和巴西、日本和英國、我國的南方和北方、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非洲和南美洲等地時,就可採用這種方法。
例:我國南方地區與北方地區,無論是在自然條件、經濟發展還是在生活習慣方面都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如果我們採用對比的方法進行歸納和概括,那麼南方地區與北方地區的諸多的差異便一目瞭然。
糧食 作物油料 作物糖料 作物主要 水果主要 能源主要金屬礦產人們 主食傳統 交通 工具運動 項目 北方地區小麥花生甜菜蘋果 梨煤、石油鐵麵食馬車滑冰 滑雪 南方地區水稻油菜甘蔗柑橘香蕉水力有色金屬大米船游泳 賽龍舟
我們不僅要明確兩個地區或兩個國家之間的差異,而且也要思考這些差異是怎樣形成的。
我國南方地區與北方地區的這些差異主要是由於所處的地理位置不同,導致了自然環境的差異。
我們不僅通過對比梳理找到差異性,我們還能找到相似性,如印度和巴西兩個國家,雖然位於不同的大洲,但它們在許多方面具有相似性,利用對比歸納的方法,我們就能夠將兩個國家的主要的地理特徵知識點梳理得一清二楚。
印度和巴西都是位於熱帶的臨海國家;地形以平原和高原為主;優質的鐵礦資源豐富;都是世界上著名的熱帶經濟作物的生產國和出口國;近年來電子工業和信息產業得到了迅速發展,是發展中國家工業比較發達的國家。
三、培養地理思維能力 培養地理思維能力,是初中地理課程的重要目標,對中學生學好地理非常重要。
組成地理環境的各要素之間是相互聯系、互為因果的,任何地理事物的發生發展都不是由單一的因素造成的,而是由多種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
但是,在這諸多的地理因素中,有某一、兩個要素起著關鍵性的作用。
我們應當學會找出這一關鍵性的因素,並以此為線索,將其他的各要素聯系起來,從而正確理解各地理要素之間的內在聯系。
初中地理主要側重於區域地理的學習。
一般來說,影響某區域的地理特徵的最主要因素就是該區域的地理位置(也就是我們經常講的區位因素),這一點從教材內容先後順序中就已經明顯地表現了出來。
同時,在對每個區域的論述中,首先提出的也是該地的地理位置,位於哪個半球?什麼緯度?海陸位置如何?有哪些鄰國?等等。
所以思考問題時應抓住該地的地理位置,以此為突破口,去分析其他地理要素的特徵。
關於地理位置影響自然環境,最具有代表的地區是我國西北地區。
與我國其他地區相比較,西北地區具有許多獨特的地理特徵。
如沙漠廣泛分布,人煙稀少,地表植被以草原、荒漠為主,河流湖泊多為內流河和內陸湖,動植物具有明顯的耐旱特徵,農業生產以畜牧業為主,灌溉農業發達……等,這些現象產生的直接原因是這里的大陸性氣候顯著,降水稀少,而造成降水稀少,氣候乾旱的根本原因又是這里」深居內陸「的地理位置。
當然,」地形閉塞「也對西北地區乾旱的氣候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追問
地理地圖怎麼記憶最迅速快捷
追答1、閱圖憶文,看文思圖
掌握地圖知識的落點應放在發現特徵、理解概念、揭示規律、闡明成因上。
如果片面閱圖而不思文,知識顯得支離破碎。
反之死記課文,地理概念失去具體形象的支持,必然造成張冠李戴、桃李不分。
2、人為設圖,圖形賦意
為使圖像內地理事物的相互區位關系更加明確,把地理事物依附在人為設計的幾何框架之內。
如長江三角洲工業區,可在圖上將無錫、蘇州、宜興、湖州圍繞太湖連成一側立的梯形;說明英國五大城市位置採用金線穿珠的辦法,將利物浦、曼徹斯特、謝菲爾德、伯明翰、倫敦用反「S」形穿起來說明英國五大城市位置。
又如:澳大利亞東南部悉尼等三城市構成「三星式」;裕溪口和蕪湖構成「隔河連珠」。
還可將圖形作形象說明,例如用「Y」表示波羅的海的外形等。
在填圖訓練中,根據整體——局部——整體的原則,大小圖結合,按先讀圖,後簡化,最後復原的程序練習。
即:先看總圖,再出示暗射圖,在腦海中浮現和拼圖;接著簡化填繪、仿製,最後打開地圖冊驗證復原。
由於調動了各個感官協調動作,使地圖知識記得住、記得牢。
3、豐富聯想,詞圖對照
一味背圖、填圖是乏味的。
應根據人和動物共有的反射機制,對信息源做恰當處理。
採用多辦法 *** ,以獲得運動記憶和情緒記憶的最佳效果。
把抽象的地圖符號化作具體物象激發聯想,如柴達木盆地區域圖有礦區,有鐵路,編成「冷湖向東把魚(魚卡)打,打柴(大柴旦)南去錫山(錫鐵山)下,揮汗(察爾汗)砍得格爾木,火車東運到茶卡」,一邊看圖一邊誦詞,很快就能記住這部分圖。
4、要點精減,信號提示
對地圖承載的信息要分析、加工、分化、改組;提高其精度;縮小范圍,排除干擾渠道。
正確的做法應該是:(1)以示意圖為基礎,先易後難,如鐵路採取干線為本,樞紐填准,變曲為直的辦法,就易掌握。
(2)用單色筆和多色彩筆勾畫插圖,然後再和地圖冊對照。
這樣先看「黑白」後看「彩電」,可起突出重點,互相彌補作用。
(3)對難記內容進行強化,揭示區域圖的關鍵點,如在圖例練習課和快速查圖比賽中可不停地揭示,如「水電站應畫在水庫的上游還是下游?」「基爾運河是在國界上通過嗎?」「石太線的中點是哪個礦區?」「吳哥窟畫面上有幾個塔?」等等。
(4)抓住文字特徵,簡化信號。
如在學習朝鮮東部港口時,讓學生邊看圖邊吟誦「清津金(策)、咸興興(南)、無山(釜)山」,這樣,省時省力又好記。
⑺ 初中地理教學筆記怎麼寫
目 錄
第一部分 前言
一,背景
二,課程性質
三,基本理念
四,設計思路
第二部分 課程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二,過程與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第三部分 內容標准
一,地球與地圖
二,世界地理
三,中國地理
四,鄉土地理
第四部分 實施建議
一,教學建議
二,評價建議
三,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四,教材編寫建議
第一部分 前 言
一,背 景
當今世界,人口,資源,環境問題日益突出,南北發展差距不斷擴 ,在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的曲折發展中,和平與發展仍是時代的主題.在我國,要堅持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促進人與自然的協調與和諧,改善生態環境,增強區域經濟發展活力,加速現代化進程.這些都給地理課程改革提出了挑戰和有待探索的新課題.關注全球性問題和我國新世紀所面臨的發展問題,建設符合時代要求的地理課程是當前的迫切任務.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全球定位系統,對地觀測系統,地理信息系統的廣泛應用,數字地球概念的建立,都為地理課程革新注入了活力.
全面推進素質教育,要求地理課程改革必須轉變 "學科本位","知識中心"的教育觀念,著眼於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結合地理學科的特點,創設有助於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地理問題的學習情境.
二,課程性質
地理學是研究地理環境以及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相互關系的科學.它具有兩個顯著的特點:第一,綜合性.地理環境由大氣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及人類智慧圈等圈層所構成,是地球表層各種自然現象,人文現象有機組合而成的復雜系統.因此,地理學是一門兼有自然科學性質與社會科學性質的綜合性科學.第二,地域性.地理學不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和空間結構,而且闡明地理事物的空間差異和空間聯系,並致力於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間運動,空間變化的規律.地理學是一門既古老又年輕的科學,在現代科學體系中佔有重要地位,並在解決當代人口,資源,環境和發展問題中具有重要作用.
地理課程是義務教育階段學生認識地理環境,形成地理技能和可持續發展觀念的一門必修課程,兼有社會學科和自然學科的性質.
三,基本理念
1.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課程要提供給學生與其生活和周圍世界密切相關的地理知識,側重基礎性的地理知識和技能,增強學生的生存能力.
2.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反映全球變化形勢,突出人口,資源,環境以及區域差異,國土整治,全球變化,可持續發展等內容.使所學內容不僅對學生現在的生活和學習有用,而且對他們的終身學習和發展有用.
3.改變地理學習方式.要根據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聯系實際安排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的經歷與體驗出發,激發學生對地理問題的興趣,培養地理學習能力,鼓勵積極探究,使學生了解地理知識的功能與價值,形成主動學習的態度.
4.構建開放式地理課程.地理課程要充分重視校外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形成學校與社會,家庭密切聯系,教育資源共享的開放性課程,從而拓寬學習空間,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求.
5.構建基於現代信息技術的地理課程.在課程內容選擇,教學方式方法改革和教學評價中,要充分考慮現代信息技術的影響,為發展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創造適宜的環境.
6.建立學習結果與學習過程並重的評價機制.地理學習的評價,既要關注學習結果,也要關注學習過程,以及情感,態度,行為的變化.實現評價目標多元化,評價手段多樣化,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並舉,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相結合,創設一種"發現閃光點" "鼓勵自信心"的激勵性評價機制.
四,設計思路
1.7~9年級地理課程是基礎教育地理課程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7~9年級地理課程以區域地理學習為主,原則上不涉及較深層次的成因問題.
2.7~9年級地理課程內容分為四大部分:地球與地圖,世界地理,中國地理,鄉土地理.為了體現地理課程的靈活性和選擇性,課程標准對學習順序不作規定.教材編寫者和地理教師可以自行選擇教材編寫和授課的順序.例如,可以先教授中國地理,也可以先教授世界地理;"地球與地圖"的知識可以集中學習,也可以分散學習.
3.地理要素採用單獨列出和與區域地理結合兩種方式.例如,世界地理的自然部分只列出氣候,地形,自然資源等不再單獨列出,而是放在地區和國家的學習中,減少內容的層次和難度.無論是中國地理還是世界地理,均大幅度減少部門地理的內容,重點突出能夠說明地理問題和實現區域地理教學目標的內容.
4.世界地理和中國地理的分區部分,只列出區域的基本地理要素和學習區域地理必須掌握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以及必選區域的數量,而不再規定必須學習哪些區域.具體區域的劃分和選擇由教材編寫者和教師決定,以增強課程的開放性和彈性.例如,本《標准》規定,必須從世界范圍內選擇至少一個大洲,五個地區和五個國家編寫教材和組織教學,教材編寫者和教師可選擇非洲(洲),南亞(地區),英國(國家)等,也可選擇其他大洲,地區,國家.
5.提倡把鄉土地理作為綜合性學習的載體.學生可以通過收集身邊的資料,運用掌握的地理知識和技能,進行以環境與發展問題為中心的探究性實踐活動.
第二部分 課程目標
通過7~9年級地理課程的實施,學生能夠了解有關地球與地圖,世界地理,中國地理和鄉土地理的基本知識,了解環境與發展問題;獲得基本的地理技能以及地理學習能力;使學生具有初步的地理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養成愛國主義情感,形成初步的全球意識和可持續發展觀念.
一,知識與技能
1.掌握地球的基本知識,學會運用地球儀的基本技能;掌握閱讀和使用地圖和地理圖表的基本技能,初步學會簡單的地理觀測,調查統計以及運用其他手段獲取地理信息等基本技能.
2.能初步說明地形,氣候等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環境形成中的作用,以及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初步認識人口,經濟和文化發展的區域差異,以及發展變化的基本規律和趨勢.
3.知道世界,中國和家鄉的地理概貌,了解中國與世界的聯系;初步學會根據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的地理信息,歸納其地理特徵.
4.了解人類所面臨的人口,資源,環境和發展等重大問題,初步認識環境與人類活動的相互關系.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各種途徑感知身邊的地理事物,並形成地理表象;初步學會根據收集到的地理信息,通過比較,抽象,概括等思維過程,形成地理概念,進而理解地理事物分布和發展變化的基本規律.
2.嘗試運用已獲得的地理概念,地理基本原理,對地理事物進行分析,做出判斷.
3.嘗試從學習和生活中發現地理問題,提出探究思路,搜集相關信息,運用有關知識和方法,提出看法或解決問題的設想.
4.運用適當的方法和手段,表達自己學習的體會,看法和成果,並與別人交流.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初步形成對地理的好奇心和學習地理的興趣,初步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和地理審美情趣.
2.關心家鄉的環境與發展,關心我國的基本地理國情,增強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感.
3.尊重不同國家的文化和傳統,增強民族自尊,自信的情感,懂得國際合作的價值,初步形成全球意識.
4.增強對環境,資源的保護意識和法制意識,初步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觀念,逐步養成關心和愛護環境的行為習慣.
第三部分 內容標准
內容標准總體結構的說明如下:
(1)內容標准由標准,活動建議等部分組成.
(2)"標准"是學生學習地理課程必須達到的基本要求,以行為目標方式陳述.
(3)"活動建議"是為開展教學活動提供的參考性建議.
(4)"說明"是對標准中某些問題的進一步解釋.
地理課程(7~9年級)內容標準的基本結構如下圖所示:
一,地球與地圖
(一) 地球和地球儀
標 准 活 動 建 議
1.地球的形狀,大小與運動
● 提出證據說明地球是個球體.
● 用平均半徑,赤道周長和表面積描述地球的大小.
● 用事實分別說明地球自轉,公轉及其產生的地理現象
2.地球儀
● 運用地球儀,說出經線與緯線,經度與緯度的劃分.
● 用經緯網確定任意地點的位置.
● 用乒乓球或其他材料製作簡易的地球儀模型.
● 用地球儀演示地球的自轉和公轉.
● 比較不同季節正午太陽光下物體影子的長度.
說明:
● "提出證據說明地球是個球體"一項,旨在通過該內容的學習使學生受到有關的科學史教育.
(二) 地圖
標 准 活 動 建 議
●運用地圖辨別方向,量算距離,估算海拔與相對高度.
●識別等高線地形圖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
●在地形圖上識別五種主要的地形類型.
●根據需要選擇常用地圖,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養成在日常生活中運用地圖的習慣.
●知道電子地圖,遙感圖像等在生產,生活中的用途.
●利用泡沫塑料,沙土等製作地形模型.
●實地踏勘並繪制校園,社區等小區域的平面草圖.
●組織一次使用地圖"尋寶",定向行軍等活動.
●在地圖上查找地名,並選擇到達該地點的最佳交通路線.
說明:
●"知道電子地圖,遙感圖像等在生產,生活中的用途"一項,只要求學生知道電子地圖光碟,公共場所設置的電子查詢系統,電視天氣預報節目中的衛星雲圖等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二,世界地理
(一) 海洋與陸地
標 准 活 動 建 議
1.海陸分布
●運用地圖和數據說出全球海陸所佔比例,描述海陸分布特點
●運用世界地圖說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概況.
2.海陸變遷
●舉例說明地球表面海陸處在不斷的運動和變化之中.
●知道板塊構造學說,說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系.
●填繪全球海陸輪廓略圖.
●開展七大洲,四大洋拼圖游戲.
●有條件的學校可使用計算機軟體模擬演示"大陸漂移".
●講述魏格納提出大陸漂移說的故事
說明:
●"知道板塊構造學說……"一項,側重於科學史教育及科學興趣,科學方法的培養.
(二) 氣候
標 准 活 動 建 議
1. 天氣與我們的生活
●知道"天氣"和"氣候"的區別,並在生活中正確使用這兩個術語.
●識別常用天氣符號,能看懂簡單的天氣圖.
●用實例說明人類活動對大氣環境的負面影響及保護大氣環境的重要性
2.氣溫與降水的分布
●初步學會閱讀世界年平均氣溫分布圖,說出世界氣溫的分布規律.
●初步學會閱讀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圖,說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異.
●使用氣溫,降水資料,繪制氣溫曲線和降水量柱狀圖,並讀圖說出氣溫與降水的變化規律.3.主要氣候類型
●在世界氣候分布圖上說出主要氣候類型的分布地區.
●舉例分析緯度位置,海陸分布,地形等對氣候的影響.
●舉出日常生活中的實例,說明氣候對生產和生活的影響.
●收聽,收看廣播,電視的天氣預報節目,並做記錄,討論當地天氣情況,並根據天氣預報合理安排自己的活動.
●有條件的學校可參觀當地的氣象台站或大氣環境監測站.
●有條件的學校可建立氣象園地,使用常用的測量儀器進行氣溫,降水和風向等觀測;或將每天從廣播,電視節目中記錄的天氣資料繪製成圖表.
●如有條件,讓去過外地(或外國)的學生,描述對不同地區氣候的感受.
說明:
●天氣符號和天氣圖,是指電視台天氣預報節目中出現的常用天氣符號和簡單天氣圖.
●要求學生從世界氣候分布圖上指出主要氣候類型,培養讀圖能力以及通過讀圖獲得相應地理知識的能力.
(三) 居民
標 准 活 動 建 議
1.人口與人種
●運用地圖,資料,說出世界人口增長和分布的特點.
●舉例說明人口問題對環境及社會,經濟的影響.
●說出世界三大人種的特點,並在地圖上指出三大人種的主要分布地區.
2. 語言和宗教
●運用地圖說出漢語,英語,法語,俄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的主要分布地區.
●說出世界三大宗教及其主要分布地區,舉例說出不同國家和地區存在著不同的宗教信仰及文化傳統.
3.聚落
●運用圖片描述城市景觀和鄉村景觀的差別.
●舉例說出聚落與自然環境的關系.
●懂得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意義.
●組織有關人口問題的辯論會.
●搜集世界三大宗教特色建築的圖片資料,配合地圖進行展示.
●收集聚落景觀圖片,辨別某一景觀及其與自然環境,人類活動的關系.
(四) 地區發展差異
標 准 活 動 建 議
1. 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
●運用數據和實例,說出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發展水平的差異.
●知道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地區分布特點.
2. 國際合作
●用實例說明加強國際合作的重要性.
●說出聯合國等國際組織在國際合作中的作用.
●搜集能反映世界上不同國家發展水平的資料,進行比較並開展討論.
●從報刊中剪輯有關聯合國等國際組織的活動信息,通過板報,小報,宣講等形式展示和交流.
(五)認識區域
標 准 活 動 建 議
1. 認識大洲
●運用地圖說明某一大洲的緯度位置,海陸位置.
●運用地圖和有關資料歸納出某一大洲的地形,氣候,河流特點及其相互關系.
●運用有關資料說出某一大洲存在的人口,環境,發展等問題.
●通過實例說明某一大洲內部的經濟發展水平是不平衡的.
2.認識地區
●在地圖上找出某一地區的位置,范圍,主要國家及其首都,讀圖說出該地區地理位置的特點.
●運用地形圖和地形剖面圖,描述某一地區地勢變化及地形分布特點,說出地形與人類活動的關系.
●運用圖表說出某一地區氣候的特點以及氣候對當地農業生產和生活的影響.
●運用地形圖說明某一地區主要河流概況,以及河流對城市分布的影響
●運用地圖和資料,指出某一地區對當地或世界經濟發展影響最大的一種或幾種自然資源,說出其分布,生產,出口等情況.
●舉例說出某一地區發展旅遊業的優勢.
●說出某一地區最有影響的區域性國際組織.
●運用資料描述某一地區富有特色的文化習俗.
●說出兩極地區自然環境的特殊性以及開展科學考察和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3.認識國家
●在地圖上指出某一國家的地理位置,領土組成和首都.
●根據地圖和資料,說出某一國家自然環境的基本特點,指出特有的自然地理現象和突出的自然災害,並簡單說明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運用地圖和資料,聯系某一國家自然條件特點,說出該國因地制宜發展經濟的實例.
●用實例說明高新技術產業在某一國家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舉例說出某一國家在開發利用自然資源和保護環境方面的經驗,教訓
●根據資料和地圖,說出某一國家交通運輸特點以及主要城市.
●根據資料和地圖,說出某一國家的種族,民族,人口,宗教,語言等至少一個方面的概況.
●用實例說明某一國家自然與社會環境對民俗的影響.
●舉例說出某一國家與其他國家在經濟,貿易,文化等方面的聯系.
●分組准備某一大洲的資料,整理歸納後,選出代表向全班匯報.
●收集,整理其他大洲的資料,並與所學大洲進行對比.
●結合地區熱點問題,收集有關資料,並展開討論.
●模擬一次暑期出國旅行,選擇旅遊路線,說出經過的主要國家和城市,描述可能見到的景觀.
●以極地科學考察為主題,出一期牆報,或者舉辦一次科普報告會,或者觀看錄像片.
●結合歷史等課程,利用不同時期的世界地圖,探討國家名稱和版圖的變化.
●觀看介紹某一國家地理概況的錄像.
●討論某一國家特有自然現象的形成原因.例如,展示澳大利亞特有的野生動物袋鼠,樹袋熊,針鼴,鴨嘴獸等圖片,討論為什麼這些動物惟獨生活在澳大利亞. ●進行一次針對某一突發性自然災害的自救演習.
●通過角色模擬討論有關地理問題.例如扮演政府官員,熱帶叢林土著居民,世界環保組織成員,開發商等角色,討論亞馬孫流域熱帶雨林的開發與保護問題.
●通過搜集材料等方式,了解華人與華僑對所在國科學技術與社會文化發展的貢獻.
●選擇某一主題,從互聯網上下載有關資料,製作計算機演示文稿,並在全班演講.
說明:
●本單元通過從世界范圍內選學部分大洲,地區,國家,認識所學區域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徵,初步掌握學習區域地理的一般方法.
●教材編寫者和教師必須從世界范圍內選擇至少一個大洲,五個地區(例如南亞)和五個國家編寫教材和組織教學.
●在編寫教材和組織教學中,所選擇的"洲-地區-國家"的組合,其內容必須涵蓋所列各項"標准";就某一具體區域而言,可以選擇若干條"標准",合理組織材料;不一定是一個區域對應一條"標准".
●安排學習不同尺度的區域地理,主要目的在於通過探究性學習,使學生初步掌握學習和研究不同尺度區域地理的基本方法.
三,中國地理
(一) 疆域與人口
標 准 活 動 建 議
1.疆域與行政區劃
●運用地圖說出我國的地理位置及其特點.
●記住我國的領土面積,在地圖上指出我國的鄰國和瀕臨的海洋,說明我國既是陸地大國,也是海洋大國.
●在我國政區圖上准確找出34個省級行政區,記住它們的簡稱和行政中心.
2.人口與民族
●說出我國人口總數,運用有關數據說明我國人口增長趨勢,說出我國的人口國策.
●運用人口分布圖說出我國人口的分布概況.
●運用民族分布圖,說出我國少數民族分布特徵.
●在地圖上計算出我國大致的東西經度差和南北緯度差,並以此來說明我國經度與緯度跨度大;分析我國相對於亞歐大陸和太平洋的具體位置.
●開展我國省級行政區拼圖游戲.
●收集,交流反映我國主要少數民族風俗,服飾的圖片,資料,了解這些少數民族的風土民情.
說明:
●"在我國政區圖上准確找出34個省級行政區……"一項,省級行政區的名稱,簡稱和行政中心要求學生在中國地理的學習過程中逐步記住,而不是在本節課中全部記住.
(二)自然環境與自然資源
標 准 活 動 建 議
1.自然環境
●運用中國地形圖,說出我國地形,地勢的主要特徵.
●運用資料說出我國氣候的主要特徵及其影響因素.
●在地圖上找出我國的主要河流,說出長江,黃河的概況.
2.自然資源
●舉例說出什麼是自然資源,它有哪些主要類型.
●運用資料,說出我國土地資源的主要特點.
●運用資料,說出我國水資源的時空分布特點以及對於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
●運用實例,說出我國為解決水資源分布不均而建設的大型工程.
●聯系生活經驗並運用有關資料,討論季風對人們日常生活的影響.
●搜集有關土地資源方面的資料,與俄羅斯,美國,印度等國進行對比.
●調查當地的主要自然資源,列舉合理或不合理開發利用方面的事例,並撰寫簡要報告.
說明:
●"標准"沒有要求面面俱到地講述各種類型的自然資源.教學中應注意以水,土資源為案例,引導學生了解我國自然資源總量大,人均少,時空分布不均的特點,並滲透節約資源的教育.
(三) 經濟與文化
標 准 活 動 建 議
1.經濟發展
●運用資料並聯系實際,說出我國農業分布概況,並舉例說明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必要性.
●運用資料,說出我國工業的地理分布.用實例說明高新技術產業在工業發展中的作用.
●比較不同交通運輸方式的特點;運用地圖說出我國交通運輸網路的大致分布格局.
⑻ 地理筆記怎麼做
地理筆記,可以在地理課上記錄重點,在課後進行整理,建議最好結合地理地圖,比如地形地勢圖、人口分布統計圖、世界地圖等等,結合具體內容在地圖上做筆記這樣效果會更好。
⑼ 七年級上冊地理我們怎樣學地理筆記
七年級上冊地理《我們怎樣學地理》筆記如下:
方向、比例尺、圖例和注記是地圖的三要素。
①比例尺又叫縮尺,表示圖上距離比實際距離縮小的程度。根據比例尺公式能計算出比例尺、圖上距離或實際距離。
注意:利用公式求比例尺時,分子、分母的單位要統一,且分子為1;如果求的是圖上距離,結果要變成以厘米為單位;如果求的是實地距離,計算結果則以米或千米為單位。
②表示方式有文字式、數字式和線段式。其中數字是不帶單位,如果轉換成文字或線段式,則要把單位加上。
(3)圖例與注記。
①圖例:地圖上表示各種地理事物和現象的符號。
②注記:用來表示地理事物的文字和數字都叫注記。注記的書寫,要求字跡清晰勻正,字體大小合適,排列橫寫從左到右,豎寫自上而下,並注意點狀事物不離點,線狀事物不離線,面狀事物不出面。
高中地理學科有以下特點:
1、綜合性:地理學主要是研究地理環境,地理環境是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地理環境的綜合。
2、地域性:地理事物或現象的空間差異,具有顯著的地域特色。
3、時空性:地理環境的各要素都存在時空變化。
4、實踐性:注重與生活的聯系,高考試卷中體現明顯。
⑽ 怎樣整理好初一上冊的地理筆記
把老師說的要點及課本主要知識記下整理出來即可,我就是地理老師,我們有整理好的也會上傳到網路文庫。你也可以根據需要下一份,然後再作修改。
我覺得你不應該局限於地理筆記怎麼做,可以買一些筆記方面的書,比如目前很有名的康奈爾筆記、方格筆記、還有思維導圖法,每門課都要在掌握後,腦子里對書,對內容有具體的框架結構,這需要你下功夫,老師們也是在教材以及考點特別熟悉的情況下作出的,這對一些剛入職的老師都有難度,所以你有疑問也很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