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描述一個區域自然地理概況
地形地貌,平原、山區、沙漠、深林、草原、濕地、戈壁、丘陵、高原等等;
河流、山川 有哪些主要的河流及山川;
氣候 常年氣候狀況,降雨、降雪、溫度情況、氣候特點等等;
❷ 地質報告怎麼寫
一般都是「八股文」
套格式 不過不簡慧鉛同階段的報告要求不一樣碧蠢
看看別人怎麼攔好寫 組織一下就行
❸ :5萬區域地質調查報告編寫
區域地質調查成果報告的編寫要依據任務書、設計書、設計審查意見書、設計審批意見書、任務變更和工作調整批復意見書、野外驗收意見書,以及有關技術標准和要求進行。成果報告應全面、系統、客觀地反映項目的工作情況和工作成春啟果,應力求文字簡練、流暢,附必要的圖表、圖冊、附件,附圖要清晰、美觀。成果報告完成編寫並通過初審後,報告編寫單位應向組織評審單位提出評審申請。
區域地質調查報告的編寫應以現代先進地質理論為指導,以圖幅豐富詳實的實際資料為基礎,實事求是地總結客觀地質規律。報告編寫必須在各種資料高度綜合整理的基礎上進行,內容要求全面、重點突出,既要實事求是地反映圖幅地質研究水平,又要敢於從地球科學國際先進領域的高度和深度揭示深層次規律問題。因此,區域地質調查報告既是實際工作成果的總結,同時又是基礎地質科學研究成果的體現,具有很高的理論性和很強的實用性。區調報告編寫要有綜合性、邏輯性和藝術性,應做到內容真實、文字准確通順、主題突出、層次清晰、圖文並茂、插圖美觀、圖例齊全、各章節觀點統一。
1:5萬區域地質調查報告按項目聯測圖幅片區編寫。
區域地質調查報告的基本內容,應根據各項目的具體任務要求和聯測區圖幅實際地質素材進行編寫,鼓勵在地質報告中應用新理論、新觀點總結歸納各類地質資料。
1:5萬區域地質調查報告編寫提綱內容如下,本提綱和附表概括了各類地質景觀的圖幅,不同的圖幅根據具體情況,其內容可以有所增減。
第一章 緒論
簡要說明上級下達項目任務書文號及其任務要求,工作起止時間。
簡要說明調查區范圍、地質地理位置及其坐標、地形地貌、交通、氣候、覆蓋程度、經濟地理概況等。
簡要說明調查區的地質研究史及其主要成果(表9.1)。
簡述調查區或圖幅任務完成情況及其工作量(表9.2)。
(附:交通位置圖、研究程度圖、完成工作量表)。
第二章 地層
按時代由老至新,介紹調查區地層系統,闡明各岩石地層單位的岩性、岩石組合、接觸關系、基本層序特徵及規模和橫向變化規律,簡述沉積作用特徵及其與成礦關系。總結區域地層時空展布特點,建立區域地層格架和模型,進而論述地層序列形成的環境,結合其他地質作用,建立區域沉積盆地形成演化模式。(區內發育較好、研究詳細的時代附區域地層格架圖、相模式圖、綜合區域層序地層柱狀圖、盆地演化模式圖,視需要可附有關岩石化學、地球化學圖解等)。
說明岩石地層單位與生物地層、年代地層以及其他地層單位的關系(表9.3),新建地層單位應說明其歷史沿革和建立依據(表9.4)。
對火山岩地層除按地層學進行論述外,還應對其火山岩石學、火山噴發旋迴、火山構造和古火山機構進行敘述(表9.5)。火山岩發育地區可單列一章火山岩,提綱參照侵入岩。
第三章 岩漿岩
概述各類侵入岩填圖單位成分、成因類型及其分布規律。敘手罩述各侵入體的接觸關系、礦物成分(表9.6)、岩石化學成分(表9.7)、微量元素(表9.8)、稀土元素(表9.9)及有關參數(表9.10)等特徵和同位素年齡測定成果(表9.11)。敘述典型岩體的組構特徵和就位機制。論述岩漿侵入活動時空演化規律及其與成礦關系。
具體內容及編排可參考以下內容。
第一節 超基性-基性侵入岩
按時代從老到新,並按超基性岩、基性岩順序,分述各時代侵入岩的特徵,出露面積、岩體(群)數量產出部位、產狀、形態、與圍岩的接觸關系及不同岩相不同侵入體間的接觸關系;岩石類型、礦物組合及成分、結構構造,原生構造和次生變化;岩石化學、岩石地球化學特徵;蝕變、內外接觸帶特點,岩性岩相劃分等。並以研究較詳細的岩體為例,反映岩漿岩特點。不同侵入體單元的同位素年齡及其特徵。綜合各種資料,結合野外客觀特徵,探討與岩扒薯如漿岩活動有關的大地構造環境(測區內如僅有極少量「蛇綠岩」產出,可編入此節內;如有蛇綠構造混雜岩可單獨編寫成章,置於第四章,原第四章及其後章節編號順延)。
第二節 中-酸性侵入岩
應包括上述內容。全面反映調查區花崗岩類的野外地質特點和室內分析鑒定綜合特徵,可按概述、各論和綜合特徵對比研究等三部分編寫。
一、概述部分
主要簡述調查區花崗岩類活動規模、產出地質位置、形成時期、產狀以及岩石類型和各自所佔比例。填圖單位劃分。
二、各論部分
一般以填圖單位劃分從早到晚依次敘述。首先簡述每個單位(或獨立單元)出露地理位置、面積、單位劃分、岩體數量等。然後分節或分段詳細敘述每一單位的下列特徵:
1.地質特徵;
2.岩石學特徵;
3.組構、節理、岩脈岩牆及包裹體發育情況和產狀變化規律;
4.蝕變作用和接觸變質作用;
5.岩體的侵入深度、剝蝕程度及形成物理化學環境、侵位機制等。
三、綜合對比
綜合對比各時代、各岩漿岩序列特徵,對各論部分具共同性的問題統一綜述,不能肯定屬於哪個序列的一些問題,如隱伏岩體的預測等可在此部分敘述。可按下列內容:
1.各時代、各超單元或序列花崗岩類的特徵對比和演化特點;
2.各岩類成因;
3.各岩類的就位機制;
4.隱伏岩體的預測;
5.綜合上述特徵建立區內中-酸性岩類岩漿活動形成演化環境的認識,為區域地質發展史的重塑提供依據。
附:侵入岩分布圖、主要岩體剖面圖、岩體岩石化學、地球化學特徵、副礦物等鑒定、對比資料和接觸關系資料等。
第三節 火山岩
火山岩產出層位時代,空間分布特徵(火山岩地質體的產出分布狀態和火山岩相劃分)、岩石地層、岩石單位(填圖單位劃分)、岩石-地層層序特點、接觸關系、火山噴發旋迴和韻律特點;總結區域各時代火山岩岩石學特徵(岩石類型、礦物成分、結構構造等)、岩石化學和地球化學特徵;以研究較詳的火山機構為典型,詳細總結區域火山岩漿噴發活動特點,結合其他地質作用,探討火山作用的大地構造環境及有關成礦作用。
第四章 變質岩
包括如下方面:
1.概述區內變質岩發育程度和分布規律(變質侵入體原則可按侵入岩填圖單位敘述)。
2.敘述區內各類變質岩岩石學特徵以及不同岩石類型間的接觸關系和序次關系(表9.6~表9.11),探討變質原岩特徵。
3.敘述變質相、變質相系和變質帶特徵,總結變質作用特點,探討變質時代及變質作用與成礦關系。
4.敘述變質作用與構造變形、火山-沉積建造、深成侵入作用的關系(表9.12)。
具體內容為:在全面論述變質地質體特點的常規內容(岩石學特徵、礦物共生組合、變質相帶、變質相系、變質作用類型劃分及特徵、原岩恢復、變質期次劃分及其時代等)的基礎上,以地質事件(包括建造事件、構造變形事件、變質作用事件、岩漿作用事件等)演化的觀點,合理劃分構造變形相、構造層次,根據變質變形疊加改造關系並結合區域構造運動特徵,建立構造變形序列。將變質與構造變形相結合,分析各種事件的時、空關系,劃分地質事件的演化階段,歸納總結演化趨勢,探討隨著地質事件演化所反映出的構造環境的變遷,盡可能使地質報告和地質圖能反映地質事件的動態演化過程。附簡要變質地質圖,突出表示測區變質岩地質特徵;有條件時可附變質變形構造序列表等。
第五章 地質構造及構造發展史
1.概述調查區構造基本特徵及其在區域上所處構造位置;區域地質構造背景,劃分構造單元,敘述各構造單元間界線特徵及性質,歸納總結各構造單元沉積作用、岩漿活動、變質作用和構造變形特徵等;
2.描述各單元主要構造形跡(褶皺、斷裂、韌性剪切帶、區域性面理發育及置換特點、節理等)的形態、類型、產狀、規模及展布范圍、性質與組合關系、運動學特徵(構造組合樣式、構造群落特徵)和總體構造特點。論述各種構造之間的序次、級次關系(表9.13,表9.14);
3.對區內發育的推覆構造、滑脫構造、拉伸構造以及疊加褶皺等,應闡明其特徵並進行運動學、動力學的初步分析。
敘述各構造層次、構造變形相的構造變形特徵,不同構造運動體制構造變形變質和構造運動時間,綜合反映各種地質作用過程及成礦作用特點等,建立區域地質構造演化模式,重塑區域地質發展史。造山帶地區,應確定造山帶類型。敘述造山帶不同構造單元特點,逆沖-推覆構造、伸展剝離斷層、平移剪切帶等的產狀、性質和運動學特徵等。敘述造山帶總體構造特徵,結合構造變形、變質作用和岩漿活動等,建立造山帶的構造演化模式,結合與造山作用有關的盆地沉積作用形成的層序,重塑盆、山轉變演化歷史。對造山帶「混雜岩」,需分別按基質和外來岩片(塊)詳細描述其物質組成、時代依據、岩相特徵、形成的大地構造環境和變形變質歷程分析,並闡述其在造山帶區域地質歷史發展中的形成演化過程。
4.論述構造旋迴與沉積作用、岩漿作用、變質作用、成礦作用、控礦作用的關系,闡明新構造特徵及其影響。如條件允許,都應詳細收集有關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學資料,結合地表地質歸納總結區域深部構造特點,探討深部和淺表構造關系;敘述新構造運動特點,在地震和滑坡、塌陷等地質災害多發區,應根據實際資料,分析其發生的構造背景,推論今後發展趨勢。
5.按地質發展階段和區域地質事件簡述地質演化的特徵(表9.15)。
附:構造綱要或地質構造圖,構造剖面、斷面圖,地質構造演化模式圖,造山帶演化模式圖等。
第六章 遙感影像特徵及應用
簡述圖區的數據源,針對解決的問題選擇合適的遙感數據圖像及圖像特徵;簡述遙感地質解譯工作方法及程序;簡述圖像處理及遙感影像圖製作過程(包括彩色合成處理、衛星數據糾正和配准、數據融合、圖像鑲嵌、整飾與注記等);簡介解譯方法,解譯程度分區;系統建立岩石地層單元、侵入體、線形構造、環形構造的解譯標志;解譯成果評述與討論。
第七章 經濟地質及災害地質概況
簡述區內礦產情況及主要礦產成礦地質條件。城市及重要經濟區對建築材料的「砂、石、土」資源及水文、工程地質條件要有所說明。
簡述區內對生產建設和人民生活危害的一些環境地質問題,如泥石流、滑坡、活動斷層、地震等,以引起有關方面的注意。
簡述區內有開發遠景的地質旅遊資源,提出開發及保護措施的建議。
第八章 地質空間資料庫
按1:5萬數字地質圖空間資料庫建設技術要求與實施細則,結合測區地質實際,全面建立圖區的空間資料庫。簡述建庫流程;說明地質圖空間資料庫數據模型,包括基本要素數據集、綜合要素數據集、對象數據集和獨立要素類;單幅地質圖空間資料庫文件物理儲存路徑結構;數字地質圖空間資料庫各數據項定義等。
第九章 專項調查與專項研究
根據任務要求,針對測區存在的重大基礎地質問題(如超高壓榴輝岩帶組成及形成機制等),或針對重大科學發現與進展(如珍稀生物群、國際地質層型剖面等)進行專項調研,或面向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做環境地質、災害地質、工程地質、農業地質等方面的專項地質調查工作,一般應在區域地質報告中增加此章(或以專報形式)進行敘述。
第十章 結論
簡述本次工作取得的主要成績(特別是新進展、新發現、新認識),存在的主要問題,結合測區實際提出今後工作意見,使報告做到重點突出、具有特色。(附最終驗收決議書)。
附:參考文獻;圖版。
表9.1 調查區地質研究史
表9.2 調查區完成工作量
表9.3 沉積岩岩石地層單位特徵
表9.4 地層名稱和術語解釋的變化
表9.5 火山岩岩石地層單位特徵
表9.6 岩漿岩(××岩石(層))岩石礦物成分
表9.7 岩漿岩(××岩石(層))岩石化學成分
說明:依不同岩石類型、不同目的可適當增補項目,如火山岩、變質岩增加CO2等。
表9.8 ××岩岩石微量元素含量
說明:依據研究目的不同可適當增加或減少項目。
表9.9 ××岩岩石稀土元素含量
說明:依研究目的不同可適當增加或減少分析項目。
表9.10 ××岩岩石地球化學有關參數
表9.11 同位素年齡測定成果
表9.12 構造變形序次表
表9.13 主要斷裂特徵簡表
表9.14 主要褶皺特徵簡表
表9.15 區域地質事件表
❹ 地質實習報告的編寫
一、地質實習報告
(一)地質實習報告編寫要求
在野外填圖工作結束以後,就轉入室內整理階段。
首先要整理野外的所有原始資料,完成野外實際材料圖;審閱野外記錄本;清理和核對標本;對化石標本詳細研究,准確確定地層的時代;整理各項鑒定、化驗成果等。其次要清繪地質圖,對圖面進行整飾,出露不好的推測地段用虛線表示。圖面上的界線、符號、數據都要清繪得整潔、美觀、勻稱。畫好圖廓,寫好圖名、圖例、比例尺等。
最終成果整理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編寫報告。編寫實習報告是對實習期間所觀察到的各種地質現象進行分析、歸納、綜合,並以簡練流暢的文字表達出來的過程,是系統化地認識實習內容的過程,也是進行地質思維訓練、熟悉地質研究成果及科研報告編寫程序的過程。實習報告內容要真實、豐富,圖文並茂,有理有據。因此衡量地質報告質量的標准就是地質報告的完整性、報告中資料的真實性、精確性以及報告組織的合理性和流暢性等。具體要求如下:
(1)每位同學編寫一份,歸納、分析觀察到的地質現象,綜合成文;
(2)資料應主要來自野外觀察,內容符合實際情況。可參考教師講課及實習指導書上的內容;
(3)使用地質術語,重點突出,有理有據,概念正確,條理清楚,文字通順,字跡工整。
(4)文字敘述與圖件相配合。圖件要求:內容正確,結構合理,整潔美觀,要素齊全。
(5)字數要求在5000~10000字之間。報告要有封面、目錄和章節。
(二)地質實習報告內容
地質報告的主要章節有:前言;地層;岩石;構造;礦產;區域地質發展史;結束語。根據工作任務和工作手段可增加一些專門性的章節,如水文地質、地震地質等。各章節的一般內容簡述如下:
1.前言
實習區的地理位置和行政區劃,圖幅編號、名稱、范圍和總面積;自然地理特徵,山川形勢,地形的特徵,山嶺及河谷的絕對標高和相對標高,露頭情況,植被覆蓋程度,氣候特徵等。
實習區的經濟和交通概況,工業、農業的發展情況,人口密度,資源開發及交通路線等。
實習區所處大地構造位置,地質構造的最主要特徵,以往地質研究的歷史及研究程度簡述及評價。
本次實習的性質、目的、任務,主要解決哪些地質問題,實習的組織情況,實習時間的安排,實習中主要採用的方法、手段,最終提交的成果等。
最好附有「測區交通位置圖」、「地質研究程度圖」和「大地構造位置圖」等。
2.地層
概述實習區地層發育情況,所有地層時代,主要岩性特徵,古生物化石的概貌等,然後應該根據地層時代的新老關系,由老至新詳細敘述地層各組、段的分布特徵,出露情況,岩性特徵,所含化石的種屬、時代劃分及其依據、接觸關系、厚度等。
這一部分的內容主要根據實測剖面及實測填圖時的野外記錄綜合敘述,並附上實測或路線地質剖面圖、素描圖等。
3.岩石
敘述實習區出現的岩石類型,詳細描述其特徵和分布規律。可按照岩漿岩、沉積岩、變質岩的順序分別敘述,說明各類岩石的成分、結構、構造、產狀、成因、地質時代等。
對於岩漿岩的敘述首先應該進行分類,按照基性、中性、酸性,或者按照侵入岩、噴發岩,或按岩體的大小進行分類命名。綜述區內的岩漿岩發育的特徵之後,應該逐一描述該區出露的各個岩體的特徵,包括岩體出露的位置、規模,所處的構造部位,岩體的形狀,與圍岩接觸關系及產狀特徵,岩體內的分相情況,岩石類型及名稱,岩體內外接觸帶的蝕變特徵等。然後要敘述岩石的物質組成,包括岩石的礦物成分和化學成分、岩石的結構構造特徵,岩石所經受變化及改造等。說明岩石類型、形成時代,與圍岩的關系、含礦性等。
沉積岩主要按照物質來源分為外源沉積岩和內源沉積岩。外源沉積岩主要包括陸源碎屑岩和火山碎屑岩,以前者為主;內源沉積岩在實習區主要是碳酸鹽岩。分別就各類岩石的岩性特徵及其產狀、成因、形成過程等進行分析、描述。
變質岩在實習區出露較少,可簡單描述。
岩石學的研究除在野外詳細收集第一手資料外,還需進行鏡下鑒定及各種化學分析測試工作。通過這些資料的深入研究,尋找其內在的規律性。
4.構造
首先概述實習區構造的總體面貌及所處大地構造位置,然後分別描述具體的構造單元。
對於褶皺的描述要根據所收集的資料,先敘述褶皺構造的位置、范圍、規模,後敘述組成褶皺的地層,包括褶曲核部的地層時代、岩性,褶曲翼部的地層時代、岩性、層序等。進一步應該詳細地描述褶皺的形態,如褶皺軸的方向、褶皺軸面和樞紐的產狀,將褶皺進行形態分類,討論褶皺形成時期,褶皺的形成機制等。
對於斷裂構造要側重區域性斷裂的描述。如斷層的位置、規模(一般用斷層所經過的兩個或幾個地名來命名);斷層面的走向、傾向和傾角;斷層兩盤的地層時代、岩性以及構造變動。斷層的構造現象,如構造角礫、片理化、斷層泥、透鏡體、拖曳褶皺、伴生節理、地層的牽引現象;斷層面的形態變化、斷面上的擦痕及其產狀。推測斷層形成及發展演化的歷史,斷層產生的力學機制等。
構造分析,要將褶皺、斷裂作為一個統一的整體,根據不同時期分析它們的形變特徵,推斷地殼活動的規律性。更重要的是論述構造與礦產、工程地質、水文地質及地震地質的關系。
構造形態特徵和空間關系往往用圖能夠更明確和直觀地表達,因此要盡量用各種圖件幫助敘述,如各種比例尺的剖面圖、素描圖、照片、錄像等。
5.區域地質發展史
根據地層、岩石、構造等綜合分析,反映出當時古地理、古氣候、古生物,以及沉積演化、構造演化、岩漿活動、地殼運動等地質變遷過程,恢復實習區地質發展歷史。簡明扼要地、由老到新地按地質時代連續陳述各地質時期所發生的各種地質事件。本區太古界以後地史時期中地層缺失O2、O3、S、D、C1、T1、T2、T3、K及R。出現4次角度不整合(不考慮孫家梁組與第四系之間的角度不整合),3個平行不整合,1個沉積不整合接觸關系。這些是重要的討論線索。可按這些基本地質事實恢復該區的地質發展史,進而了解華北地區的地質演化史。
6.礦產
從最主要礦產開始,說明礦產所在位置、礦種、礦床類型、規模,各種化驗分析數據,礦物組合,地球化學特徵,各種工程揭露的實際資料,各種經濟指標,找礦標志及礦床成因等。目的是為進一步找礦勘探提供依據。
分別敘述金屬礦產(如鐵、銅、鉛、鋅等)和非金屬礦產,尤其是煤和石油等。根據區內地質特徵的綜合分析,提出找礦遠景和找礦方向。
地質報告中除以上必不可少的章節外,還可有些專門性章節內容,如「地貌-第四紀地質」、「水文地質」、「地震地質」等,但要經過專門性工作之後,才能單獨列章節。
7.結束語
結束語是對整個地質測量工作的結論和評價,要明確而簡練。概括性地肯定工作的主要成果,新的發現,新的認識等;簡明敘述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有哪些問題需待解決;對進一步的工作提出建議。
結語要實事求是,對工作要正確評價,認真負責。地質測量工作的質量反映在全部工作的成果中,而不在於結論寫得冠冕堂皇。也不必過於謙虛,埋沒成績。對於存在的問題和今後工作的建議要准確而中肯。
需要指出的是,工作中所使用的地質符號與圖例應符合國土資源部門規定的圖式圖例。本次實習可用實習指導書中所提供的圖例和符號。
二、實習成績評定
實習成績的評定應綜合考慮學生的學習態度,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遵守紀律的情況及所編寫實習報告的質量。實習總成績應包括平時成績、小測驗成績和實習報告成績三部分。
平時成績側重於學生在野外和室內學習的認真程度,野外記錄簿記錄的質量,遵守紀律的情況等。
小測驗成績包含野外現場提問,室內講課提問和室內考核,目的在於檢查學生掌握地質基礎知識的程度及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
實習報告成績應考慮資料選用、章節安排、內容取捨、專業術語的應用等是否得當,論述是否有據、合理,圖件內容、要素是否齊全,文筆是否通順等。
實習總成績採用五級制:優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
❺ 怎樣寫專題地圖編輯設計書實驗報告
實驗步驟:
1 、 分析研究編圖資料,確定資料的使用程度和加工處理的方法
2 、 研究專題內容與區域地理的聯系與特點
3 、 根據編圖目的進行初步的地圖設計工作,經過一些試驗,把設計中的有關項目
給予明確
4 、 將初步設計研究卜睜脊的成果,寫出地圖編輯設計書。設計書應包括以下內容:
( 1 )地圖的主題、內容、用途
( 2 )圖幅范圍、比例尺、投影、開本
( 3 )使用的基本資料、補充資料,參考資料
( 4 )資料加工和處理的基本方法;數據資料的統計方法及分類、分級的規定;圖
像資料的運用
( 5 )專題內容在圖上的表現形式。選擇表示方法,設計符號系統及製作圖例
( 6 )專題內容的地圖概括。根據所設計地圖的內容作具體規定,對點、線、面素
的選擇、簡化、分類、合並等方面提出具體要求等
( 7 )選擇編稿底圖,確定成圖底圖的內容型滲和綜合取捨的程度,設計底圖各要素的
表示方法及符號系統
( 8 )設計圖面早局配置方案:在圖幅面上如何安排圖名、圖例、主圖、附圖、附表、
比例尺、圖廓,做到既合理使用幅面,又能突出主題。
❻ 寫一篇關於介紹某國或某地區的地理和人文知識的文章(400)字
東亞
自然地理 東亞位於亞洲東部,地形復雜多樣,總體上是西高東低,氣候以溫帶季風性和亞熱帶季風為主。自然資源豐富,以有色金屬為最多。東亞以西高東低,階梯形分布。 人文地理 東亞是世界上人口分布最多的地區之一,這里有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中國。日本人口總量也位於前十位。國家有:中國,韓國,蒙古,日本,朝鮮。 2東南亞 自然地理 東南亞位於亞洲的東南部,這里氣候溫暖濕潤,常年高溫多雨,沒有冬季,這里是世界上降雨最多的地區之一。這里地勢比較平坦,島嶼分布極多,是世界島嶼最多的地區。僅印度尼西亞就有13667個。也是火山多發區之一。經濟以農業為主。 人文地理 東南亞也是世界上人口比較稠密的地區。這里的佛教非常著名。(以泰國為最)旅遊業十分發達。近年來是世界上經濟發展最快的地區之一。國家有:泰國,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柬埔寨,越南,寮國,緬甸,馬來西亞,東帝汶,汶萊。 3南亞 自然地理 南亞位於亞洲南部,這里的地理位置很重要,它溝通了亞洲東部和歐洲的海上交通要道。以高原和平原為主。氣候以熱帶季風氣候為主,冷,熱,雨三季更替變換。這里的河流主要有印度的恆河,布拉馬普特拉河。其中孟加拉國被稱為「千河之國」。沿海島嶼,沙洲眾多。 人文地理 南亞也是世界上人口分布主要地區之一,這里有世界上的第二大人口國————印度。孟加拉國人口也位於前十位。經濟以農業為主。人們信奉佛教。國家有:印度,孟加拉國,不丹,錫金,斯里蘭卡,馬爾地夫,尼泊爾,巴基斯坦。 4中亞 自然地理 中亞位於亞洲中部,地形以高原為主,氣候是最典型的大陸性季風氣候,這里一年四季溫差變化較大,氣候乾燥,是世界上最大的內陸地區,部分國家以沙漠和半沙漠為主。 人文地理 中亞農牧業比較發達。信奉伊斯蘭教,以采礦業,食品加工為主。國家有:哈薩克,塔吉克,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土庫曼。 5西亞和北非 自然地理 西亞位於亞洲西部,這里是溝通亞洲和歐洲的交通要塞。氣候以地中海式氣候為主,礦產豐富。尤其是石油資源,佔世界的一半以上,農業比較發達,土耳其安哥拉山羊很有名,信奉伊斯蘭教。 人文地理 西亞各國領土都比較峽小,經濟以石油為主。這里是世界上戰爭至今還在上演的地區。國家有:土耳其,喬治亞,亞美尼亞,亞塞拜然,塞普勒斯,敘利亞,伊拉克,沙烏地阿拉伯,科威特,葉門,阿曼,伊朗,阿富汗,阿聯酋,約旦,以色列,巴勒斯坦,黎巴嫩,巴林,卡達。 北非 自然地理 北非位於非洲北部。這里北靠地中海,西部是大西洋,東部是紅海,地理位置極其重要,特別是埃及,被世界稱為「咽喉位置」,氣候乾燥,經濟以農業為主。蘇伊士運河為歐,亞,非三洲交通樞紐。 人文地理 埃及是世界上文明古國之一,歷史悠久,文化輝煌,有金字塔,旅遊業十分發達。國家有:埃及,突尼西亞,阿爾及利亞,摩洛哥,利比亞。 6撒哈拉以南非洲 自然地理 這里是世界上典型的熱帶沙漠氣候,常年乾燥,(剛果除外)自然資源極其豐富。動物學家把這里稱為「動物樂園」。沿海地區以熱帶海洋性氣候。人口比較稀疏。這里有非洲第一高峰——乞力馬扎羅山。世界著名非洲大裂谷。 人文地理 這里多為非洲黑人。英語為官方語言,經濟以農牧業為主,公路,鐵路是這里的主要交通方式。國家有:剛果,安哥拉,坦尚尼亞,盧安達,蒲隆地,尚比亞。 7西歐 自然地理 西歐位於歐洲西部,這里是世界上經濟最為發達的地區之一,氣候以溫帶海洋性氣候為主。島嶼分布不多,以平原為主。只有法國境有部分高山。地理位置很重要是歐洲海上貿易的必經之地。 人文地理 西歐以白人為主,文化發達,有以香水,服裝為代表的法國,也有老牌資本主義發達國家——英國。荷蘭的鮮花和木鞋很有名,比利時被稱作歐洲的總部。歐洲經濟共同體的中心就是布魯塞爾。國家有:英國,法國,比利時,荷蘭,愛爾蘭。安道爾。 8東歐 自然地理 東歐位於歐洲東部。這里是歐洲主要的農業生產區,土地以平原為主,氣候呈區域特徵,由西向東,由溫帶海洋性氣候向大陸性過渡。河網稠密,湖泊眾多。煤,銅,鉛,儲藏較大。 人文地理 國家有:波蘭,白俄羅斯,烏克蘭,摩爾多瓦。工業農業都比較發達,鋼鐵,有色冶金,紡織輕工業也相當規模,農業以糧食為主,波蘭首都有「綠色之都」美譽。 9北亞 自然地理 北亞位於亞洲北部 ,這一地區主要是俄羅斯的東部和北部,以平原和苔原為主。冬季特別漫長,寒冷,乾燥,資源豐富,特別是煤和石油,這里是俄羅斯主要生產石油地區。北部島嶼分布較廣。 人文地理 不詳。 10北美 自然地理 北美位於美洲北部,地形復雜多樣,北部以平原為主,南部有高山,氣候多樣,既有寒帶和溫帶針葉林氣候,又有南部的熱帶氣候,這里的水力資源和森林資源世界聞名。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礦產區。 人文地理 北美是世界上經濟的中心,主要以美國,加拿大為主,城市化很高,機械化生產聞名,漁業,農業,工業,信息產業,都極為發達。美國工農業生產規模。國民生產總值均居世界首位,工業以汽車和建築業為重要支柱,電子,電力,機械,化工,航天能源都極為發達。交通體系完備,有全球高度的航空運輸網,和發達的公路交通。國家有:美國,加拿大,墨西哥,瓜地馬拉,貝里斯,宏都拉斯,尼加拉瓜,巴拿馬,哥斯大黎加,古巴,巴哈馬,牙買加,海地,多明尼加,格瑞那達,巴貝多,多米尼克共和國,特立尼達和多巴哥。 11拉美 自然地理 拉美位於美洲的南部,以巴拿馬運河為界的以南地區。這里是世界上熱帶雨林分布最多的地區,僅巴西就佔到3/4,氣候以雨林氣候為主,南部以高山氣候,沿海也有海洋性氣候,這里的資源豐富,特別是水資源,森林資源。 人文地理 拉美自擺脫了西班牙和葡萄牙的西方統治,經濟發展很快,農業為主,但工業近年來發展迅速,巴西是世界上主要的發展中國家,其土地和經濟總量佔到整個拉美的一半以上,阿根廷的畜牧業世界聞名,其中以牛肉的生產出口世界第一。巴西和阿根廷還是世界足球之鄉。國家有:巴西,阿根廷,巴拉圭,烏拉圭,哥倫比亞,委內瑞拉,蘇利南,蓋亞那,法屬蓋亞那,厄瓜多,秘魯,智利,玻利維亞。 12大洋洲 自然地理 大洋洲是世界七大洲中除南極洲最乾燥的一個洲,這里分布著廣大的沙漠,只有沿海少部分地區是適合人類居住,氣候以熱帶雨林,熱帶沙漠,熱帶草原和亞熱帶地中海氣候。 人口稀少。以礦石為最,澳大利亞的鋁土,鐵,鈾,鉛,鎳,鋅含量豐富。漁業資源豐富。 人文地理 大洋洲以澳大利亞為典型的國家,這里經濟發達,資源豐富。動植物珍稀獨特。人口主要分布在東部沿海平原地帶。澳大利亞的游泳很有名,旅遊業十分發達。公路,海運和航空有很大的規模。紐西蘭主要有南北二島,旅遊業較為發達,以陸路交通為主,畜牧業發達。 國家有:澳大利亞,紐西蘭,巴布亞紐幾內亞,湯加,萬那杜,諾魯,吉里巴斯,吐瓦魯,西薩摩亞,索羅門群島。斐濟。 13南極 自然地理 南極洲是目前沒有受到破壞的唯一一塊大洲,這里雖然有許多冰山,可以說水資源非富,因為是常年不化的冰山。所以卻是世界上最乾燥的洲,也是海拔最高的洲,常年積雪,冰川,狂風,農作物皆不能生長。 人文地理 很少,只有部分科學家在此考察,目前有許多國家加大了開發的力度,以淡水和漁業為主,建立了科學考察站,我國有中山站,長城站。
❼ 如何描述一個區域自然地理概況
從它的:地理位置、自然氣候、地質地貌、主要的生物種類、主產什麼農作物、主要的礦產資源或者其他獨有的資源,這些方面進行描述。
比如:四川,位於中國西南腹地,地處長江上游,佔地面積達到48萬平方公里,盆地地形,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川最低海拔300-700米,最高海拔4000-4500米,是最典型的盆地地形。
四川是全國的農產品供應大省,是國家最大的糧、油、豬生產基地之一。產作物油菜籽、甘蔗、茶葉、毛竹等作物。同時,四川礦產資源豐富且種類比較齊全,能源、黑色、有色、稀有、貴金屬等均有分布。
四川還是國寶熊貓的棲息地,四川大熊貓棲息地擁有豐富的植被種類,是全球最大最完整的大熊貓棲息地,著名的卧龍熊貓基地就位於四川。
同時四川的是我國的氣象災害多發地之一,發生頻率高,范圍大,主要是乾旱,暴雨、洪澇和低溫等也經常發生。同時地殼活動比較頻繁,是近現代地震多發區之一。
不是很嚴謹,也不是特別全面,僅供參考。其實描述的語句盡量簡單,易於閱讀。
❽ 高中地理研究性學習報告(周圍的自然地理或人文地理現象)
現階段世界能源消費呈現以下熱點:1)受經濟發展和人口增長的影響,世界一次能源消費量不斷增加;2)世界能源消費呈現不同的增長模式,發達國家因進入後工業化社會,經濟向低能耗、高產出的產業結構發展,能源消費增長速率明顯低於發展中國家;3)世界能源消費結構趨向優質化,但地區差異仍然很大;4)世界能源資源仍比較豐富,但能源貿易及運輸壓力增大。未來,伴隨著能源消費的持續增長和能源資源分布集中度的日益增大,對能源資源的爭奪將日趨激烈,爭奪的方式也更加復雜;同時,化石能源對環境的污染和全球氣候的影響將日趨嚴重。面對以上挑戰,世界能源供應和消費將向多元化、清潔化、高效化、全球化和市場化趨勢發展。鑒於國情,我國應特別注意依靠科技進步和政策引導,提高能源效率,尋求能源的清潔化利用,積極倡導能源、環境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並積極借鑒國際先進經驗,建立和完善我國能源安全體系。能源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資源。但由於世界能源資源產地與能源消費中心相距較遠,特別是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世界人口的劇增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世界能源需求量持續增大,由此導致對能源資源的爭奪日趨激烈、環境污染加重和環保壓力加大。近幾年我國出現的「油荒」、「煤荒」和「電荒」以及前一階段國際市場超過50美元/桶的高油價加重了人們對能源危機的擔心,促使我們更加關注世界能源的供需現狀和趨勢,也更加關注中國的能源供應安全問題。
一、世界能源消費現狀及特點
1. 受經濟發展和人口增長的影響,世界一次能源消費量不斷增加
隨著世界經濟規模的不斷增大,世界能源消費量持續增長。1990年世界國內生產總值為26.5萬億美元(按1995年不變價格計算),2000年達到34.3萬億美元,年均增長2.7%。根據《2004年BP能源統計》,1973年世界一次能源消費量僅為57.3億噸油當量,2003年已達到97.4億噸油當量。過去30年來,世界能源消費量年均增長率為1.8%左右。
2. 世界能源消費呈現不同的增長模式,發達國家增長速率明顯低於發展中國家
過去30年來,北美、中南美洲、歐洲、中東、非洲及亞太等六大地區的能源消費總量均有所增加,但是經濟、科技與社會比較發達的北美洲和歐洲兩大地區的增長速度非常緩慢,其消費量佔世界總消費量的比例也逐年下降,北美由1973年的35.1%下降到2003年的28.0%,歐洲地區則由1973年的42.8%下降到2003年的29.9%。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成員國能源消費佔世界的比例由1973年的68.0%下降到2003年的55.4%。其主要原因,一是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已進入到後工業化階段,經濟向低能耗、高產出的產業結構發展,高能耗的製造業逐步轉向發展中國家;二是發達國家高度重視節能與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3. 世界能源消費結構趨向優質化,但地區差異仍然很大
自19世紀70年代的產業革命以來,化石燃料的消費量急劇增長。初期主要是以煤炭為主,進入20世紀以後,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石油和天然氣的生產與消費持續上升,石油於20世紀60年代首次超過煤炭,躍居一次能源的主導地位。雖然20世紀70年代世界經歷了兩次石油危機,但世界石油消費量卻沒有絲毫減少的趨勢。此後,石油、煤炭所佔比例緩慢下降,天然氣的比例上升。同時,核能、風能、水力、地熱等其他形式的新能源逐漸被開發和利用,形成了目前以化石燃料為主和可再生能源、新能源並存的能源結構格局。到2003年底,化石能源仍是世界的主要能源,在世界一次能源供應中約佔87.7%,其中,石油佔37.3%、煤炭佔26.5%、天然氣佔23.9%。非化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雖然增長很快,但仍保持較低的比例,約為12.3%。
由於中東地區油氣資源最為豐富、開采成本極低,故中東能源消費的97%左右為石油和天然氣,該比例明顯高於世界平均水平,居世界之首。在亞太地區,中國、印度等國家煤炭資源豐富,煤炭在能源消費結構中所佔比例相對較高,其中中國能源結構中煤炭所佔比例高達68%左右,故在亞太地區的能源結構中,石油和天然氣的比例偏低(約為47%),明顯低於世界平均水平。除亞太地區以外,其他地區石油、天然氣所佔比例均高於60%。
4. 世界能源資源仍比較豐富,但能源貿易及運輸壓力增大
根據《2004年BP世界能源統計》,截止到2003年底,全世界剩餘石油探明可采儲量為1565.8億噸,其中,中東地區佔63.3%,北美洲佔5.5%,中,南美洲佔8.9%,歐洲佔9.2%,非洲佔8.9%,亞太地區佔4.2%。2003年世界石油產量為36.97億噸,比上年度增加3.8%。通過對比各地區石油產量與消費量可以發現,中東地區需要向外輸出約8.8億噸,非洲和中南美洲的石油產量也大於消費量,而亞太、北美和歐洲的產消缺口分別為6.7億、4.2億和1.2億噸。
煤炭資源的分布也存在巨大的不均衡性。截止到2003年底,世界煤炭剩餘可采儲量為9844.5億噸,儲采比高達192(年),歐洲、北美和亞太三個地區是世界煤炭主要分布地區,三個地區合計佔世界總量的92%左右。同期,天然氣剩餘可采儲量為175.78萬億立方米,儲采比達到67。中東和歐洲是世界天然氣資源最豐富的地區,兩個地區佔世界總量的75.5%,而其他地區的份額僅分別為5%~7%。隨著世界一些地區能源資源的相對枯竭,世界各地區及國家之間的能源貿易量將進一步增大,能源運輸需求也相應增大,能源儲運設施及能源供應安全等問題將日益受到重視。
二、世界能源供應和消費趨勢
根據美國能源信息署(EIA)最新預測結果,隨著世界經濟、社會的發展,未來世界能源需求量將繼續增加。預計,2010年世界能源需求量將達到105.99億噸油當量,2020年達到128.89億噸油當量,2025年達到136.50億噸油當量,年均增長率為1.2%。歐洲和北美洲兩個發達地區能源消費佔世界總量的比例將繼續呈下降的趨勢,而亞洲、中東、中南美洲等地區將保持增長態勢。伴隨著世界能源儲量分布集中度的日益增大,對能源資源的爭奪將日趨激烈,爭奪的方式也更加復雜,由能源爭奪而引發沖突或戰爭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隨著世界能源消費量的增大,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灰塵顆粒物等環境污染物的排放量逐年增大,化石能源對環境的污染和全球氣候的影響將日趨嚴重。據EIA統計,1990年世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約為215.6億噸,2001年達到239.0億噸,預計2010年將為277.2億噸,2025年達到371.2億噸,年均增長1.85%。
面對以上挑戰,未來世界能源供應和消費將向多元化、清潔化、高效化、全球化和市場化方向發展。
1. 多元化
世界能源結構先後經歷了以薪柴為主、以煤為主和以石油為主的時代,現在正在向以天然氣為主轉變,同時,水能、核能、風能、太陽能也正得到更廣泛的利用。可持續發展、環境保護、能源供應成本和可供應能源的結構變化決定了全球能源多樣化發展的格局。天然氣消費量將穩步增加,在某些地區,燃氣電站有取代燃煤電站的趨勢。未來,在發展常規能源的同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將受到重視。在歐盟2010年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中,風電要達到4000萬千瓦,水電要達到1.05億千瓦。2003年初英國政府公布的《能源白皮書》確定了新能源戰略,到2010年,英國的可再生能源發電量佔英國發電總量的比例要從目前的3%提高到10%,到2020年達到20%。
2. 清潔化
隨著世界能源新技術的進步及環保標準的日益嚴格,未來世界能源將進一步向清潔化的方向發展,不僅能源的生產過程要實現清潔化,而且能源工業要不斷生產出更多、更好的清潔能源,清潔能源在能源總消費中的比例也將逐步增大。在世界消費能源結構中,煤炭所佔的比例將由目前的26.47%下降到2025年的21.72%,而天然氣將由目前的23.94%上升到2025年的28.40%,石油的比例將維持在37.60%~37.90%的水平。同時,過去被認為是「臟」能源的煤炭和傳統能源薪柴、秸桿、糞便的利用將向清潔化方面發展,潔凈煤技術(如煤液化技術、煤氣化技術、煤脫硫脫塵技術)、沼氣技術、生物柴油技術等等將取得突破並得到廣泛應用。一些國家,如法國、奧地利、比利時、荷蘭等國家已經關閉其國內的所有煤礦而發展核電,它們認為核電就是高效、清潔的能源,能夠解決溫室氣體的排放問題。
3. 高效化
世界能源加工和消費的效率差別較大,能源利用效率提高的潛力巨大。隨著世界能源新技術的進步,未來世界能源利用效率將日趨提高,能源強度將逐步降低。例如,以1997年美元不變價計,1990年世界的能源強度為0.3541噸油當量/千美元,2001年已降低到0.3121噸油當量/千美元,預計2010年為0.2759噸油當量/千美元,2025年為0.2375噸油當量/千美元。
但是,世界各地區能源強度差異較大,例如,2001年世界發達國家的能源強度僅為0.2109噸油當量/千美元,2001~2025年發展中國家的能源強度預計是發達國家的2.3~3.2倍,可見世界的節能潛力巨大。
4. 全球化
由於世界能源資源分布及需求分布的不均衡性,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已經越來越難以依靠本國的資源來滿足其國內的需求,越來越需要依靠世界其他國家或地區的資源供應,世界貿易量將越來越大,貿易額呈逐漸增加的趨勢。以石油貿易為例,世界石油貿易量由1985年的12.2億噸增加到2000年的21.2億噸和2002年的21.8億噸,年均增長率約為3.46%,超過同期世界石油消費1.82%的年均增長率。在可預見的未來,世界石油凈進口量將逐漸增加,年均增長率達到2.96%。預計2010年將達到2930萬桶/日,2020年將達到4080萬桶/日,2025年達到4850萬桶/。世界能源供應與消費的全球化進程將加快,世界主要能源生產國和能源消費國將積極加入到能源供需市場的全球化進程中。
5. 市場化
由於市場化是實現國際能源資源優化配置和利用的最佳手段,故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特別是世界各國市場化改革進程的加快,世界能源利用的市場化程度越來越高,世界各國政府直接干涉能源利用的行為將越來越少,而政府為能源市場服務的作用則相應增大,特別是在完善各國、各地區的能源法律法規並提供良好的能源市場環境方面,政府將更好地發揮作用。當前,俄羅斯、哈薩克、利比亞等能源資源豐富的國家,正在不斷完善其國家能源投資政策和行政管理措施,這些國家能源生產的市場化程度和規范化程度將得到提高,有利於境外投資者進行投資。
三、啟示與建議
1. 依靠科技進步和政策引導,提高能源效率,走高效、清潔化的能源利用道路
中國有自己的國情,中國能源資源儲量結構的特點及中國經濟結構的特色,決定在可預見的未來,我國以煤炭為主的能源結構將不大可能改變,我國能源消費結構與世界能源消費結構的差異將繼續存在,這就要求中國的能源政策,包括在能源基礎設施建設、能源勘探生產、能源利用、環境污染控制和利用海外能源等方面的政策應有別於其他國家。鑒於我國人口多、能源資源特別是優質能源資源有限,以及正處於工業化進程中等情況,應特別注意依靠科技進步和政策引導,提高能源效率,尋求能源的清潔化利用,積極倡導能源、環境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2. 積極借鑒國際先進經驗,建立和完善我國能源安全體系
為保障能源安全,我國一方面應借鑒國際先進經驗,完善能源法律法規,建立能源市場信息統計體系,建立我國能源安全的預警機制、能源儲備機制和能源危機應急機制,積極倡導能源供應在來源、品種、貿易、運輸等方式的多元化,提高市場化程度;另一方面應加強與主要能源生產國和消費國的對話,擴大能源供應網路,實現能源生產、運輸、采購、貿易及利用的全球化. 樓主,看我粘貼的這么辛苦,採納我吧 ——czh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