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簡介一下德國的地理位置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位於歐洲中部,東鄰波蘭、捷克,南接奧地利、瑞士,西接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法國,北接丹麥,瀕臨北海和波羅的海。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簡稱德國(兩德統一前簡稱西德或聯邦德國),該國由16個聯邦州組成,首都為柏林,領土面積357167平方公里,以溫帶氣候為主,人口約8267萬人,是歐洲聯盟中人口最多的國家,以德意志人為主體民族。
德國是一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歐洲四大經濟體之一,其社會保障制度完善,國民具有極高的生活水平。以汽車和精密機床為代表的高端製造業,也是德國的重要象徵。
(1)德國地理為什麼不好擴展閱讀:
德國的地理環境:
地形地貌
德國的地形變化多端,有連綿起伏的山巒,高原台地,丘陵,有秀麗動人的湖畔,及遼闊寬廣的平原。整個德國的地形可以分為五個具有不同特徵的區域:北德低地、中等山脈隆起地帶、西南部中等山脈梯形地帶、南部阿爾卑斯前沿地帶和巴伐利亞阿爾卑斯山區。
氣候特徵
德國處於大西洋東部大陸性氣候之間的涼爽的西風帶,溫度大起大落的情況很少見。降雨分布在一年四季。夏季北德低地的平均溫度在18℃左右,南部山地為20℃左右;冬季北德低地的平均溫度在1.5℃左右,南部山地則為-6℃左右。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德國
Ⅱ 德國的地勢特點及其原因
德國地勢北低南高,呈階梯狀,可分為四個地形區:德國北部是平均海拔不到100米的平原,是波德平原(中歐平原)的一部分,臨北海和波羅的海,地勢低平,氣候夏季涼爽,冬季陰冷,土壤較為貧瘠,主要利用草場發展畜牧業,也種黑麥、燕麥和馬鈴薯;中部是由東西走向的高地構成的山地;西南部是萊茵河谷地區,萊茵河兩旁谷壁陡峭的山地為森林和高山牧場;東南部是巴伐利亞高原和阿爾卑斯山區,河谷地帶日照時間較長,土壤肥沃,盛產煙草和葡萄等水果和用於釀造啤酒的啤酒花,阿爾卑斯山脈中的楚格峰(海拔2963米)是德國境內的最高峰。
影響中歐平原(波德平原)、東歐平原的主要外力作用及其表現:地質時期的冰川侵蝕;平原呈波狀起伏
Ⅲ 為什麼德國始終沒有成為世界級大國呢
大起個鳥作用,老百姓幸福才是硬道理
Ⅳ 德國的自然地理特徵怎樣
位於歐洲中部,北瀕北海和波羅的海,南靠阿爾卑斯山脈,海岸線長達1333公里。主要河流有萊茵河、易北河、以及多瑙河。較大的湖泊有博登湖、基姆湖等。德國地形北低南高,可以分為五個地形區a.南部阿爾卑斯山區和巴伐利亞高原;b.西南部萊茵斷裂谷地帶;c.中德山地,北德平原以南,多瑙河以北的中部山地;d.北德平原e.北部的北海沿岸(多沙丘和沼澤)。屬溫帶氣候,但西北部為海洋性氣候。往東、南逐漸向大陸性氣候過渡。年降雨量為400~1000毫米,南部山地有時多些。礦產較貧乏,但媒儲量大,最大煤田在薩克森和下萊茵地區……
Ⅳ 德國的地理環境是怎樣的
德國,位於歐洲中部,東鄰波蘭、捷克,南接奧地利、瑞士,西接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法國,北接丹麥,瀕臨北海和波羅的海,是歐洲鄰國最多的國家。
地勢北低南高,可分為四個地形區:北德平原,平均海拔不到100米;中德山地,由東西走向的高地塊構成;西南部萊茵斷裂谷地區,兩旁是山地,谷壁陡峭;南部的巴伐利亞高原和阿爾卑斯山區,其間拜恩阿爾卑斯山脈的主峰祖格峰海拔2963米,為全國最高峰。
德國處於大西洋東部大陸性氣候之間的涼爽的西風帶,溫度大起大落的情況很少見。降雨分布在一年四季。夏季北德低地的平均溫度在18℃左右,南部山地為20℃左右;冬季北德低地的平均溫度在1.5℃左右,南部山地則為-6℃左右。屬於例外的是氣候溫潤的上萊茵河谷,以及經常可以感到從阿爾卑斯山吹來的燥熱南風的上巴伐利亞和山風刺骨、夏季涼爽、冬季多雪,從而構成自己獨特氣候區的哈爾茨山區。因各地區地理條件的不同,德國最高溫度在攝氏20-30℃之間,最低溫度在1.5-﹣10℃之間。
德國的北部是海洋性氣候,相對於南部較暖和。西北部海洋性氣候較明顯,往東、南部逐漸向大陸性氣候過渡。平均氣溫7月14~19℃,1月-5~1℃。年降水量500-1000毫米,山地則更多。
主要河流有萊茵河(流經境內865公里)、易北河、威悉河、奧得河、多瑙河。
較大湖泊有博登湖、基姆湖、阿莫爾湖、里次湖。
Ⅵ 德國的自然地理特點是什麼
德國的地形特點:地勢南高北低。地形類型以山地、平原為主,北部是平原,南部是山地。
德國的地形變化多端,有連綿起伏的山巒,高原台地,丘陵,有秀麗動人的湖畔,及遼闊寬廣的平原。整個德國的地形可以分為五個具有不同特徵的區域:北德低地、中等山脈隆起地帶、西南部中等山脈梯形地帶、南部阿爾卑斯前沿地帶和巴伐利亞阿爾卑斯山區。
德國地勢北低南高,可分為四個地形區:北德平原,平均海拔不到100米;中德山地,由東西走向的高地塊構成;西南部萊茵斷裂谷地區,兩旁是山地,谷壁陡峭;南部的巴伐利亞高原和阿爾卑斯山區,其間拜恩阿爾卑斯山脈的主峰祖格峰海拔2963米,為全國最高峰。
(6)德國地理為什麼不好擴展閱讀:
德國位於歐洲中部。它周圍有9個鄰國:北鄰丹麥,西部與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法國為鄰,南邊是瑞士和奧地利,東部與捷克共和國和波蘭接壤。它是東西歐之間和斯堪的納維亞與地中海之間的交通樞紐,其間水、陸、空道路條條通過德國。
作為歐盟和北約的一員,德國被稱為「歐洲的走廊」。最外的邊境點是:北部是濟耳特島.上的理斯特,西森察部是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的塞爾夫康特,南部是巴伐利亞州的奧伯斯特道夫,東部是薩克森州的泰斯卡。地形
德國從北到南可劃分為五大地形區:北德低地:北海海岸的低濕地一宏春帶直延伸至沿海岸高燥地邊緣的海岸。沿波羅的海地區有一-部分是平緩沙灘,一部分是多岩的陡峭海岸。在北海與波羅的海之間是被稱為「荷爾史泰恩的瑞士」的低矮丘陵地。
高燥地、黏土台地與草原、泥沼、中等山脈隆起地帶將德國的北部同蔽蘆南部隔開,中萊茵峽谷和黑森窪地是南北交通的天然准線,哈茨山位於德國心臟地區,東邊是重要的森林地帶。
西南部中等山脈梯形地帶、南德阿爾卑斯山前沿地帶以及巴伐利亞阿爾卑斯山區,西南部中等山脈梯形地帶包括上萊茵低地及其邊緣山脈黑森林、奧登森林和施佩薩爾特山。
貫穿德國南北交通最重要的樞紐--萊茵河,在賓根與波昂之間的峽谷流過,穿出萊茵頁岩山區。該山區的高地土壤較貧瘠,人煙稀少。南德阿爾卑斯山前沿地帶包括巴伐利亞高原的-一部份,南部的丘陵、大湖泊,以及遼闊的碎石平原。該地區的典型特徵是沼澤地、圓形山頂式的湖泊丘陵帶。
Ⅶ 德國為什麼失敗
1、從經濟上看,德國作為後起資本主義國家,面臨著本國發展對殖民地的強烈需求和世界殖民地已經被先起國家(英法)基本瓜分完畢的不利情況。而德國因為地處歐洲舊大陸,又不具備同屬後起國家卻地處新大陸的美國那樣的地理優勢。所以,德國要發展,就勢必要與實力強大的老牌資本主義強國英法對滾啟抗,實力上就不如對手。
2、從地理上來看,德國地處中歐,戰略上不利於兩線作戰,而英法極力拉攏俄國,有利的牽制了德國大運如的有生力量。
3、從人的角度上看,一戰、二戰時德國悄或的統治者都犯了很多戰略錯誤,導致了最後的失敗。
Ⅷ 關於德國的地理
德國位於歐洲中部。它周圍有9個鄰國:北鄰丹麥,西部與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法國為鄰,南邊是瑞士和奧地利,東部與捷克共和國和波蘭接壤。自1990年10月3日德國重新統一以來,這個中心地理位置變得更為突出。它是東西歐之間和斯堪的納維亞與地中海之間的交通樞紐,其間水、陸、空道路條條通過德國。作為歐盟和北約的一員,德國被稱為「歐洲的走廊」。 德國的國土面積為35.7萬平方公里。南北之間的直線最遠相距876公里,東西之間相距640公里。最外的邊境點是:北部是濟耳特島上的理斯特,西部是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的塞爾夫康特,南部是巴伐利亞州的奧伯斯特道夫,東部是薩克森州的泰斯卡。德國的邊境線全長為3758公里。按面積計算,德國小於法國和西班牙。 復雜多樣的地形 德國的地形異常多樣,從連綿起伏的山巒、高原台地、丘陵、山地、湖泊直至遼闊寬廣的平原。從北到南劃為5大地形區:北德低地、中等山脈隆起地帶、西南部中等山脈梯形地帶、南德阿爾卑斯山前沿地帶以及南部的阿爾卑斯山區。整個地勢南高北低。 溫和的氣候 德國處於涼爽的溫帶,溫度大起大落的情況很少。降雨分布在一年四季。西北部靠近海洋,主要是海洋性氣候,夏季不太熱,冬季多數不冷。東部和東南部隨地勢的升高,氣候差異加大,大陸性氣候冬冷夏熱的特徵逐漸顯著,最冷時氣溫可達-10度,最熱時接近30度。 平穩溫和是德國氣候的總體特徵,冬季平均溫度在1.5度(低地)和-6度(山區)之間。7月份平原地區的平均溫度為18度,在南方山谷地區為20度左右。一般認為4月是德國氣候變化無常的月份,暴雨、洪水、颶風、大雪交替而至,因此在這個月出門的德國人一般都帶傘。5月、6月和9月、10月、11月是德國人從事各種交流活動的好時節,各種活動一般都安排在這五個月內進行。7月、8月是德國人休假的季節。
Ⅸ 德國的地理特徵
德國位於歐洲西部,東鄰波蘭、捷克,南接奧地利、瑞士,西接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法國,北與丹麥相連並鄰北海和波羅的海與北歐國家隔海相望,是歐洲中部鄰國最多的國家。
萊茵河畔
邊境線全長3758公里,從最南部的巴伐利亞州奧伯斯特道夫到最北邊濟特島上的里斯特,相距876公里;從東端的薩克森州泰斯特至西端的北萊茵 - 威斯特法倫州塞爾康特距離640公里。全國總面積為357 020平方公里(2003年12月)。地勢北低南高,可分為四個地形區:北德平原,平均海拔不到100米;中德山地,由東西走向的高地塊構成;西南部萊茵斷裂谷地區,兩旁是山地,谷壁陡峭;南部的巴伐利亞高原和阿爾卑斯山區,其間拜恩阿爾卑斯山脈的主峰楚格峰海拔2963米,為全國最高峰。主要河流有萊茵河(流經境內865公里)、易北河、威悉河、奧得河、多瑙河。較大湖泊有博登湖、基姆湖、阿莫爾湖、里次湖。西北部海洋性氣候較明顯,往東、南 部逐漸向大陸性氣候過渡。平均氣溫7月14~19℃,1月-5~1℃,12月至3月為冬季,阿爾卑斯山區冬季一直到5月,夏季平均在20度。年降水量500~1000毫米,山地則更多。1995年1月1日起,根據1982年國際海洋法協定,德國在北海和東海的領海由3海里增至12海里(約22公里),其面積各增加4100和1700平方公里。
德國的能源和原材料對進口依賴程度相當高
德國是缺乏原料的國家,主要依靠進口來滿足本國原料和能源的供給。農產品產量能滿足國內需求的一半略強。德國是世界上第五大能源消費國,所需天然能源的 2/3強必須從國外進口,2002年德國石油消費量為1.27億噸,幾乎全部靠進口,天然氣消費量826億立方米,而天然氣產量僅151億立方米。 2002年德國的能源消費結構為:石油38.6%,天然氣22.6%,煤炭25.7%,核能11.3%,水電1.8%。在礦產品方面(如鋼、鋁、鎢、錫、錳、鈦等),對國外的依賴也很大,據統計,在西方採掘工業產品中,德國的消費量約佔10%,而它自己的採掘共有1%。德國除煤炭和鉀鹽資源豐富以外,其他礦產資源或相當缺乏,或完全沒有。現代工業不可缺少的許多原料,幾乎完全依賴進口。近幾年,輕紡等日用消費品進口大量增加,尤其是紡織及服裝。
Ⅹ 關於德國在兩次世界大戰中失敗的原因
一、兩次世界大戰中德國失敗的根本原因是以德國為首的軍事集團的工業實力不如美國為首的西方盟國的工業實力。不論是在一戰,還是二戰,美國的戰爭機器一旦運行起來,兩邊軍事實力的巨大差距就立即顯現出來。
二、德國的地理位置不利,處在幾個大國之間。一旦開戰,如果不能迅速打垮一方就會處於兩線作戰的境地。兩次世界大戰德國都是在一方沒有打垮的情況下對另一方進行戰爭,結果進入兩線作戰的消耗戰中,這對於資源和工業實力不如對手的德國來說,他就已經戰敗了。
三、軍事實力發展不平衡,在一戰時,德國陸軍世界第一,也盡量下大力氣發展海軍,但是海軍實力還是不如世界霸主的英國。二戰時,德國的海軍、陸軍、空軍在戰爭開始時也曾威風一時改信,但是但戰爭持續兩三年時德國的,德國空軍連本土防空都很難做到,一些工業城市經常遭到盟軍的慘烈轟炸。海軍只能依靠潛艇去癱瘓敵國的海上運輸線,卻無法保護自己的海上補給線,只能依靠陸軍苦苦支撐。
四、德國國土面積較小,戰略迴旋餘地較小。一旦亮穗不能速戰速決,就意味著失敗。
五、兩次世界大戰中德國都是當著挑起世界大戰的罪魁禍首,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大肆屠殺,猶太人的其他種族。敬殲卜失道寡助,德國的主動挑起戰爭的行為,受到世界上極大多數人民的反對。
綜合以上因素,德國的失敗理所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