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中心地理論為什麼是六邊形

中心地理論為什麼是六邊形

發布時間:2023-05-12 17:56:16

A. 為何在長三角城市群畫不出中心地理論所說的正六邊形

中心地理論城市服務范圍是正六邊形,這只是一個很理想的狀況。在實際生活中受多種因素的影響,這個正六邊形很難畫出來。長江三角洲城市群有很密集的城市,城市之間距離比較近,各城市之間的服務范圍是交叉的。

B. 中心地理論的原理簡介

克里斯塔勒創建中心地理論深受杜能和韋伯區位論的影響,故他的理論也建立在「理想地表」之上,其基本特徵是每一點均有接受一個中心地的同等機會,一點與其它任一點的相對通達性只與距離成正比,而不管方向如何,均有一個統一的交通面。後來,克氏又引入新古典經濟學的假設條件,即生產者和消費者都屬於經濟行為合理的人的概念。這一概念表示生產者為謀取最大利潤,尋求掌握盡可能大的市場區,致使生產者之間的間隔距離盡可能地大;消費者為盡可能減少旅行費用,都自覺地到最近的中心地購買貨物或取得服務。生產者和消費者都具備完成上述行為的完整知識。經濟人假設條件的補充對中心地六邊形網路圖形的形成是十分重要的。
克里斯塔勒還提出以下概念:
(l)中心地(Central Place),可以表述為向居住在它周圍地域(尤指農村地域)的居民提供各種貨物和服務的地方。
中心地的等級性
1、中心地主要提供貿易,金融,手工業,行政,文化和精神服務。中心地提供的商品和服務的種類有高低等級之分。根據中心商品服務范圍的大小可分為高級中心商品和低級中心商品。高級中心商品是指服務范圍的上限和下限都大的中心商品。例如高檔消費品,名牌服裝,寶石等,而低級中心商品是商品服務范圍的上限和下限都小的中心商品,例如小百貨,副食品,蔬菜等。
提供高級中心商品的中心地職能為高級中心地職能,反之為低級中心地職能,例如名牌服裝的專賣店和經營寶石的珠寶店是高級中心地職能,而經營小百貨的零售店是低級中心地職能。
具有高級中心地職能布局的中心地為高級中心地,反之為低級中心地。低級中心地的特點是:數量多,分布廣,服務范圍小,提供的商品和服務檔次低,種類少。高級中心地的特點是:數量少,服務范圍廣,提供的商品和服務種類多。在二者之間還存在一些中級中心地,其供應的商品和服務范圍介於兩者之間。居民的日常生活用品基本在低級中心地就可以滿足,但要購買高級商品或高檔次服務必須到中級或高級中心地才能滿足。不同規模等級的中心地之間的分布秩序和空間結構是中心地理論研究的中心課題。
2、特點
⑴中心地的等級由中心地所提供的商品和服務的級別所決定。
⑵中心地的等級決定了中心地的數量,分布和服務范圍。
⑶中心地的數量和分布與中心地的等級高低成反比,中心地的服務范圍與等級高低成正比。
⑷一定等級的中心地不僅提供相應級別的商品和服務,還提供所有低於這一級別的商品和服務。
⑸中心地的等級性表現在每個高級中心地都附屬幾個中級中心地和更多的低級中心地,形成中心地體系。
(2)中心貨物與服務(Central Good and Service),分別指在中心地內生產的貨物與提供的服務,亦可稱為中心地職能(Central Place Function)。中心貨物和服務是分等級的,即分為較高(低)級別的中心地生產的較高(低)級別的中心貨物或提供較高(低)級別的服務。
在大多數中心地,每一種中心貨物或服務一般要由一家以上的企事業單位承擔。例如,一個集鎮,往往有二三家雜貨店或飲食店。每個擔負一種中心地職能的單位,稱為一個職能單位(Functional Unit)。可以肯定,中心地的職能單位數量必定大於或等於中心地職能種類的數量,通常總是前者的數量超過後者的數量。
除了幾家單位共同提供一種中心貨物或服務之外,也可能有一家單位提供多種中心貨物或服務的場合,從而包括了幾個職能單位。這種情況多見於百貨公司、超級市場等大型零售商業組織。
(3)中心性(Centrality)或「中心度」。一個地點的中心性可以理解為一個地點對圍繞它周圍地區的相對意義的總和。簡單地說,是中心地所起的中心職能作用的大小。一般認為,城鎮的人口規模不能用來測量城鎮的中心性,因為城鎮大多是多功能的,人口規模是一個城鎮在區域中的地位的綜合反映。克里斯塔勒用城鎮的電話門數作為衡量中心性的主要指標,因為當時電話已廣泛使用,電話門數的多少,基本上可以反映城鎮作用的大小。
(4)服務范圍。克里斯塔勒認為中心地提供的每一種貨物和服務都有其可變的服務范圍。范圍的上限是消費者願意去一個中心地得到貨物或服務的最遠距離,超過這一距離他便可能去另一個較近的中心地。以最遠距離r為半徑,可得到一個圓形的互補區域,它表示中心地的最大腹地。服務范圍的下限是保持一項中心地職能經營所必需的腹地的最短距離。以為半徑,也可得到一個圓形的互補區域,它表示維持某一級中心地存在所必需的最小腹地, 亦稱之為需求門檻距離(Threshold),即最低必需銷售距離。
服務范圍上下限之間存在著三種關系,它們對進一步的分析具有重要意義:①如果門檻距離大於貨物的最大銷售距離,那麼這種貨物在該地區就不可能以正常的方式提供。②如果貨物的最大銷售距離和門檻距離相等,那麼,經營該種貨物正好能得到利潤。③如果貨物的最大銷售距離大於門檻距離,那麼,該項貨物不僅可被提供,而且經營者還可從為居住在兩個腹地間的人口服務中得到超額利潤。 從以上條件出發,克里斯塔勒推導了在理想地表上的聚落分布模式。由於克里斯塔勒關心的是,在農村市場服務中心演化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聚落體系的特徵,他又提出了構成市場原則的兩個限制因素:一是各級供應點必須達到最低數量以使商人的利潤最大化;二是一個地區的所有人口都應得到每一種貨物的提供或服務。為滿足第一個條件,模式的概括中就必須採用貨物的最大銷售距離,因為這可以使供應點的數量達到最少化。於是,作為第一步,克里斯塔勒假設在理想地表上均勻分布著一系列的B級中心地,它們的最高級別貨物的最大銷售距離定為r。這樣,B級中心地之間的距離為2r。如將所有的B級中心地聯接,則可得到一張有規則的等邊三角形的網。
但是,這樣的一個系統將不能滿足第二個限制因素。因為B級市場區都是圓形的,居住在三個圓形相切所形成的空角里的消費者將得不到供應。因此,對上圖必須作一些修改,這就是將所有的圓形市場區重疊起來。重疊後,B級中心地仍按有規則的等邊三角形網排列,只是間隔更緊湊,其距離為d。此外,由於重疊區被分割,圓形的市場區被六邊形的市場區所替代,其理由是消費者應按「最近中心地購物」的假設,選擇距離自己最近的中心地去得到貨物或服務。
至此,人們討論了一種貨物供應時的情況。實際上,一個中心地能提供多種貨物。由於克里斯塔勒採用的是B級中心地最高等級貨物最大銷售距離的概念,這就意味著B級中心地還提供一系列較低級別的貨物或服務。這些貨物和服務組成一個連續的、遞降的等級序列,自高級向低級,它們的最大銷售距離分別為r-1,r-2,r-3…,但是,由於它們的最大銷售距離均小於r,因此不能服務於B級中心地市場區的所有地方。隨著貨物級別的降低,較低級貨物市場區的范圍與B級中心地市場區的范圍的差距將越來越大。在此情況下,一個較低級別的中心地,克里斯塔勒稱之為K級中心地的出現就順理成章了,它可以為B級中心地中的較低級貨物服務不到的地方的居民服務。K級中心地的位置處於三個B級中心地所構成的等邊三角形的中央,即引力中心的位置,因而可與B級中心地展開最有效的競爭。K級中心地市場區的邊界由它所提供的最高級貨物的最大銷售距離e所決定。
與K級中心地產生的過程類似,在某項更低級的貨物的最大銷售距離上可產生相應級別的A級和M級中心地。作為一個反過程,則可能出現高於B級中心地的G級中心地,較低一級的中心地的位置總是在高一級的三個中心地所形成的等邊三角形的中央,由此形成克里斯塔勒命名為K=3的中心地網路。 克里斯塔勒認為,有三個條件或原則支配中心地體系的形成,它們是市場原則、交通原則和行政原則。在不同的原則支配下,中心地網路呈現不同的結構,而且中心地和市場區大小的等級順序有著嚴格的規定,即按照所謂K值排列成有規則的、嚴密的系列。
1.市場原則
如上所述,克里斯塔勒首先關心的是在農村市場中心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聚落體系,因此他首先論述的也是按市場原則建立起來的中心地模型。按照市場原則,低一級的中心地應位於高一級的三個中心地所形成的等邊三角形的中央,從而最有利於低一級的中心地與高一級的中心地展開競爭,由此形成K=3的系統。
低一級市場區的數量總是高一級市場區數量的3倍。由於每個中心地包括了低級中心地的所有職能,即一級中心地同時也是二級乃至更低級的中心地,所以,一級中心地所屬的3個二級市場區內,只需在原有的一個一級中心地之外再增加兩個二級中心地即可滿足3個二級市場區的需要。在9個三級市場區內,因已有了一個一級中心地、兩個二級中心地,因此只增加了六個三級中心地。這樣,在K=3的系統內,不同規模中心地出現的等級序列是:
1,2,6,18,…
由市場原則形成的中心地等級體系的交通系統,是以高等級中心地為中心,有6條放射狀的主幹道聯接次一級的中心地,又有6條也成放射狀的次幹道聯結再次一等級的中心地。由於此種運輸系統聯系兩個高一等級中心地的道路不通過次一級中心地,因此,被認為是效率不高的運輸系統。
2.交通原則
克里斯塔勒認識到,早期建立的道路系統對聚落體系的形成有深刻影響,這導致B級中心地不是以初始的、隨機的方式分布在理想化的地表上,而是沿著交通線分布。在此情況下,次一級中心地的分布也不可能象K=3的系統那樣,居於三個高一級的中心地的中間位置以取得最大的競爭效果,而是位於聯接兩個高一級中心地的道路干線上的中點位置。
和K=3的系統比較,在交通原則支配下的六邊形網路的方向被改變。高級市場區的邊界仍然通過6個次一級中心地,但次級中心地位於高級中心地市場區邊界的中點,這樣它的腹地被分割成兩部分,分屬兩個較高級中心地的腹地內。而對較高級的中心地來說,除包含一個次級中心地的完整市場區外,還包括6個次級中心地的市場區的一半,即 包括4個次級市場區,由此形成K=4的系統。在這個系統內,市場區數量的等級序列是:
1,4,16,64,…
次級市場區的數量以4倍的速度遞增。與K=3的系統類似,由於高級中心地也起低級中心地的功能,在K=4的系統內,中心地數量的等級序列是:
1, 3, 12, 48,…
依交通原則形成的交通網,因次一級中心地位於聯系較高一級中心地的主要道路上,被認為是效率最高的交通網,而由交通原則形成的中心地體系被認為是最有可能在現實社會中出現的。
3.行政原則
在K=3和K=4的系統內,除高級中心地自身所轄的一個次級轄區是完整的外,其餘的次級轄區都是被割裂的,顯然,這不便於行政管理。為此,克里斯塔勒提出按行政原則組織的K=7的系統。在K=7的系統中,六邊形的規模被擴大,以便使周圍6個次級中心地完全處於高級中心地的管轄之下。這樣,中心地體系的行政從屬關系的界線和供應關系的界線相吻合。
根據行政原則形成的中心地體系,每七個低級中心地有一個高級中心地,任何等級的中心地數目為較高等級的7倍(最高等級除外),即:
1,6,42,294,…
市場區的等級序列則是:
l,7,49,343,…
在K=7的系統內,由於其運輸系統顯示出每位顧客為購買中心性商品或享受服務所需旅行的平均距離較另兩個系統都長,因此,行政原則下的運輸系統被認為是效率最差的一種。
三原則適合條件
在三原則中市場原則是基礎,交通原則和行政原則可以看作是對市場原則基礎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統的修改,克氏進一步分析了三原則的適用范圍.。
市場原則適用於由市場和市場區域構成的中心地商品供給情況,如資本主義自由競爭時期。交通原則適合新開發區,交通過境地帶或聚落呈線狀分布區域.在文化水平高,工業人口多,人口密度高的區域,交通原則比市場原則作用大。行政原則適用於具有強大統治機構的時代,或者象社會主義過境以行政組織為基礎的社會生活。另外,自給性強,與城市分離,相對封閉的偏遠山區,行政原則的作用也比較強。
此外,克氏還認為,高級中心地對遠距離的交通要求大。因此,高級中心地按照交通原則布局,中級中心地按照行政原則作用較大,低級中心地的布局用市場原則解釋比較合理。
以上三個原則共同導致了城市等級體系(Urban Hierachy)的形成。克里斯塔勒認為,在開放、便於通行的地區,市場經濟的原則可能是主要的;在山間盆地地區,客觀上與外界隔絕,行政管理更為重要;年輕的國家與新開發的地區,交通線對移民來講是「先鋒性」的工作,交通原則占優勢。克里斯塔勒得出結論:在三個原則共同作用下,一個地區或國家,應當形成如下的城市等級體系:A級城市1個,B級城市2個,C級城市6至12個,D級城市42至54個,E級城市118個。

C. 中心地理論的理論發展

基本前提
克里斯泰勒認為在市場原則基礎上形成的中心地的空間均衡是中心地系統的基礎.提出以下基本前提: 1、中心地分布的區域為自然條件和自然相同且均質分布的平原。人口均勻分布,居民的收入,需求和消費方式相同。
2、具有統一的交通系統,同一規模的所有城市,其交通便利程度一致。運費與距離成正比。 3、消費者都利用距離最近的中心地,就近購買,以減少交通費。
4,相同的商品和服務在任何一個中心地的價格和質量都相同.消費者購買商品和服務的實際價格等於銷售價格加上交通費.
5、供給中心商品的職能,盡量布局於少數的中心地,並且滿足供給所有的空間的配置形式。
均衡
均衡模式
在滿足上述前提條件下,中心地均勻分布在平原上,同一等級的中心地之間的距離相等,服務范圍是相同半徑的圓形區。每三個相鄰B級中心地之間有一個空白區,得不到這3個中心地任何一個提供的商品和服務,因此,在這個空白區的中心會產生1個次一級K級的中心地,以滿足居民消費.而每3個K級中心地之間又出現空白,會出現次一級中心地A級。依此類推。中心地可以分為許多等級。
由於競爭機制的存在,各個中心地都想擴大服務區范圍,相鄰的中心地服務區之間將出現重疊,根據到中心地購物的原則,重疊區的消費者將以中心線為界被最近的中心地吸引。於是每個中心地的服務區變成最穩定空間結構的六邊形.每個次一級的中心地成為六邊形的6個頂點,各級中心地組成一個有規律遞減的多級六邊形圖形,形成一般均衡狀態下的中心地空間分布模式。 市場原則與中心地系統
在市場作用明顯的地區,中心地的分布要以利於提供商品和服務為原則.根據均衡模式,每個中心地B級為周圍市場提供的商品和服務是通過6個次一級K級中心地來實現的,.因此,每個K級中心地同時接受3個B級中心地提供的商品和服務.所有,每個B級中心地提供給周圍6個K級中心地的總服務量為6×1/3=2,即2個K級中心地的服務量,其自身還有1個K級中心地的服務量.因此,每個B級中心地共有3個K級中心地的服務量.因此,按照市場原則形成不同等級的空間中心地系統,其排列為K=3序列,即在一級中心地所屬的3個二級市場內,有1個一級中心地,2個二級中心地,其分布呈三角形.市場區的等級序列為1,3,9,27,81……,公式為K=3n-1.而各級中心地的從屬關系序列為1,2,6,18,54……
交通原則與中心地系統
在交通影響明顯的地區,交通原則制約著中心地的等級系統,各級中心地都應位於高一級中心地之間的交通線上.但從均衡模式看,兩個B級中心地間的連線不能包括K級中心地,這不符合交通原則,需要調整模式.從交通聯系的便捷程度出發,克氏把六邊形6個頂點的各級中心地都布局在六邊形六條邊的中點上,這樣任何一級中心地之間的交通線都可以把低一級中心地連接起來,形成一個新的模式.每個B級中心地提供給周圍6個K級中心地的總服務量為6×1/2=3,加上自身包括的1個,形成K=4的序列,公式為K=4n-1,其等級序列為1,4,16,64…….各級中心地的從屬關系序列為1,3,12,48……
行政原則與中心地等級系統
在行政職能作用明顯的地區,行政原則制約著中心地的等級系統.克氏認為每個中心地在行政管理上只能從屬於一個高級中心地,不能象市場原則或交通原則那樣同時受到兩個或三個高一級中心地的影響.在一個六邊形中有7個行政單位,其中1個高級行政區單位行使對6個基層行政單位的管理,從而形成K=7序列,公式為K=7n-1,行政區的等級序列為1,7,49,343…….各級中心地的從屬關系序列為1,6,42,294……

D. 什麼是中心地理論有什麼特點

德國地理學家克里斯泰勒(W·christaller)通過對德國南部城市的深入考察和理論研究,1933年提出了著名的中心地理論。這一理論是在西歐國家工業化和城市迅速發展的歷史背景下產生的,中心內容是論述一定區域內(國家)城鎮等級、規模、職能間關系及其空間結構的規律性。誠如作者所言:「……為什麼城市有大有小?我們相信,城市分布一定有什麼安排它的原則在支配著……」為了尋求這個支配城市分布及城市規模等級的規律,他按照演繹推理的特點,從提出假設出發,通過邏輯推理,建立理論和法則。並用實踐反復進行檢驗,因此中心地理論既與當時德國南部城鎮的實際分布具有相當程度的吻合性,同時又有抽象的概括力。

E. 商業中心與零售業布局

《商業中心與零售業布局》是一本以二十世紀 60 年代的作品為母本的更新版。同濟大學出版社把這本書歸類為[世界城市規劃經典譯叢]。這本書有一個非常駭人的頭銜——展示 20 世紀中心地理論研究成果的力作。當然這個頭銜是它的譯者同濟大學的王德教授給予的。中心地理論是城市與區域規劃的基礎理論之一,是城市地理學 20 世紀最偉大的發現。中心地這一理論並不是本書作者貝利第一個提出的,而是 20 世紀 30 年代,德國城市地理學家克里斯泰勒克里斯塔勒提出的,後又有多人進行總結發現的。所以研究人員也稱它為克氏中心地理論。

中心地理論的研究內容基本可以概括人類活動行為在時空中的分布規律。當某種理論牽涉上時空後,十之八九都很玄乎。但這本書就兩塊內容。第一塊內容在前四章部分主要講述中心地理論的發展和現狀以及他的理論模型。後四章內容說的是零售業的分布與中心地理論的關系規律和應用。

首先在這本書第一部分,相當多的篇幅介紹了中心地理論的發展歷程。其中,作為中心地理論基石的克氏理論,始終作為基礎性原理貫穿全篇。

二十世紀 30 年代,德國地理學家克里斯泰勒克里斯泰勒研究了德國南部區域內城鎮等級、規模、數量、職能間關系,及其空間結構的規律性,並採用六邊形對城鎮等級與規模關系加以概括,正式提出了「中心地」這一理論概念。40 年代,廖什則從企業區位的理論出發,通過數學推導和經濟學理論,得出了一個與克里斯泰勒完全相同的區位模型———六邊形,論證並發展了中心地理論。

如果有六個村莊分布在六邊形的每個端點上,那麼對於這六個村莊來說,同等最近距離的一定是中央的中心點,你可以大膽想像一下,人們的生活需求行為一定會在這個中心點發生質的變化,人們他們會在這里交易、集會,也許這個地方慢慢地產生了廟宇、診所、集市甚至行政管理中心,克氏中心地就是這么來的。

好,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中心地的基礎模型是六邊形不是圓形?也不是其他形狀?這本書看到一半,我都沒理解為什麼不是圓?難道圓不是更滿足消費輻射半徑的理論模型嗎?在這一點上,廖什認為,滿足線性需求曲線的情況下,同等面積的六邊形與矩形等其他形狀相比,單位面積的需求量較多。1981 年另一位學者穆麗根也指出:在平衡狀態下,如果是六邊形的市場地域,容納獲取正常利潤的商人數量一定是最多的。

中心地理論中,中心地是提供中心商品或服務的場所。中心商品或服務是指在少數的地點生產、供給, 而在多數地點消費的商品。

中心性是指就中心地的周圍地區而言,中心地的相對重要性,也可理解為中心地發揮中心職能的程度。

由於中心性的程度不同,中心地又可分為高級中心地、中級中心地和低級中心地。低級中心地數量多,分布廣,服務范圍小,提供的商品和服務檔次低,種類也少;而高級中心地數量少,服務范圍廣,提供的商品和服務種類也多。在二者之間存在著一些中級中心地,,其供應的商品和服務范圍介於兩者之間。

例如高級中心地位於它的服務范圍的中央,有 6 個低一級的中心地位於六邊形端點,低一級的中心地又有自己的服務范圍,它的端點上又有 6 個更低一級的中心地分布著,如此依次類推,直到最低一級的中心地和服務范圍。就像北京是華北的最高級中心地,圍繞著它的幾個次要城市是的六邊形輻射端點。在這六個端點上的天津,也有自己的,向外再低一級的六邊形輻射端點。

克氏他們認為,決定各級中心地商品和服務供給范圍大小的重要因素是經濟距離,,由費用、時間、勞動力三個要素決定,但消費者的行為也影響到經濟距離的大小。克氏這一套理論雖然在中心地理論上屬於開拓者,但是他們這套理論很快就被後來者打成了篩子。因為克氏這套理論是在有假設條件的基礎上設立的。比如地域是一個沒有阻隔的平原,區域有足夠的且分布均勻的資源,居民及其購買力是連續分布等條件,但是在現實世界中,這都不是不可能的。這使得中心地的布局不可能完全依照理論形成標準的[六邊形]。

說到這兒,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縣城很小,但是北京很大?為什麼廣州、佛山彼此不分你我?為什麼城市有大有小?為什麼雄安新區偏偏選址在那裡?一定是有什麼因素默默的支配著這些。

這就是本書第二大部分要講到的,關於中心地體系的形成。

在這本書的第 6 頁,貝里提出: 或許決定中心地存亡的最重要的因素是政府駐地的選擇 ,因為政治中心比一般的中心,為人民提供了更多的光顧和服務的機會。

同時在這本書里,貝利研究了美國開發過程中的很多城鎮,他發現整個 19 世紀中心地的體系幾乎完全是以鐵路為導向。這一點也很好理解,有火車鐵路站的地方容易富起來。要想富先修路嘛。

中心地最密集的區域是鐵路沿線,中心地分布的空隙,與與各地到鐵路的不便所導致的居住地分布間隙,一致。關於鐵路沿線的這些城鎮中心地相互之間的距離,和相應的周邊居民地的距離是一致的,正好符合六邊形基礎理論模型。

但在實際上,一個區域內的中心地具有不同的等級、規模和職能,等級越高,規模越大,數量越少,職能越復雜,這一普遍規律是可以作為中心地布局原則,被應用在商業布局和城市規劃等相關領域中。

所以第三點要素,就是中心地擁有其自身市場吸引聚合能力,功能組合豐富的高級中心地,要比低一級的小規模競爭對手,具有更強的吸引能力。

比如五道口金融學院畢業生走上社會以後,對他們來說北京要比其他城市更具有吸引力才對。

一直到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中心地理論逐漸被地理學家們完善,其中比較著名的是 1976 年戴維·哈夫提出的:一個不同等級中心地人口長期變化的理論模型。

哈夫認為,克氏模型缺乏延續過程,是靜態的,是不科學的。他認為,在克氏理論的基礎上,人口流動應該遵循幾大原則:首先某一個中心地每個周期都有固定比例的人口發生遷徙,其次:人口遷徙應該是雙向的,要有進有出。而且:人口遷徙應該在某一個中心地范圍內。

哈夫這個人口流動的條件,最誇張的案例就要屬我們國家的春運了,當然現在春運都需要通過現代遙感等大數據來檢測。很顯然,哈夫這套理論也被後來者打成了篩子,因為哈夫模型解釋不了春運!

直到 1981 年,艾倫和桑格利耶在 white 模型的基礎上發展出來了城市空間演化的系統動力學模型。也可以成為城市進化模型。

這套模型增加了聚集不經濟性的因素,也就是通常說的交通成本。所以在這套模型的基礎上,產生了四個階段的城市化階段。第一階段,中心地增長集中在相對較少的的幾個定居點;第二階段由於通勤成本過高,居民開始往外分散,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反城市化現象。第三階段:居住的反城市化帶來了部分城市功能職能的分散化和中心地中心核的衰退,比如老城區成了老破小的代稱;第四階段,伴隨著分散化模式的發展,一個城市出現多個副中心,城市內部的競爭出現了。

你我們看,這套理論系統是不是我們今天中國經歷以及正在經歷的樣子。

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有一個美麗的名字——宇宙!往古來今謂之宙,四方上下謂之宇。千百年來人類一直在探索時間和空間。

厲害的是中心地理論就是這樣做的,在全書的第三部分,全書以市場的周期性為時間引線,以中心地的地域范圍變化為空間尺度,詳細地論述了現代中心地理論和市場零售業發展的關系。

中心地理論從克氏發展出來,每次都有點片面,雖然說現在有衛星遙測等比較先進的技術,但是中心地理論模型還在繼續發展中。試想一下,高鐵作為本世紀偉大發明會不會對中心地產生影響!?再大膽想一下,如果未來有個人飛行器了呢?中心地理論又會是什麼樣子。 但是無論社會怎麼發展,理論基礎在這里,前人已經給大家准備好了石頭等你踩。

前面給你大家介紹了六邊形中心地理論,但是怎麼更好的理解和應用這個理論,這是這本書後半部分的內容有講到。

前面講到六邊形的每個端點都有一個村莊,他們會在中央的中心地集會,對於村莊來說,需求不高,活躍度低,他們就需要約定一個日子集中進行相互交易。在我們中國,這種周期性的集會被成為,趕集。這種一個個小周期中間也有會一兩次高潮,我們稱它為廟會、春會等。這就是這本書在第五章提到的周期性市場理論。

為什麼會提到周期性市場這一經濟理論,因為後來者對克氏模型經濟要素不滿意。

比如斯金納對解放前的中國周期性的市場研究就是一個經典的案例。但是在這個著名的案例中,解放前,中國周期性市場的較低等級的中心地市場,基本是符合克氏那套理論基礎的。這應該歸因於中國華北華東大面積的平原以及封閉的小農經濟環境。

可惜的是,一旦現代交通體系出現,最低層次的中心地就開始衰退。正如我們今天在感嘆逐漸消失的村莊一樣。因為像高鐵高速等發達的物流運輸系統使得現在最基層的村民,能夠很容易地接觸到地級市、甚至省會、更或者把貨物運往北上廣的交易。很顯然,這樣做給村民節省了更多的中間環節,對更高級的中心地來說增加多樣性、同時降低了成本。所以,他就很自然地,繞過較低層次的中心地,比如鄉鎮、縣城。長久看,這些縣鄉一定是逐漸地降低活躍度,甚至最後消失。這里就出現了反傳統的過程。

中心地理論的應用在商業規劃發展上,會更多地考量區域間存在人口密度和購買力、交通運輸條件等多方面因素。

在零售業中,應用最多的就是哈夫模型了,他建立了一種對於研究商店選擇[顯示偏好]的概率方法。通過偏好概率,可以判斷消費者的實際行為。哈夫模型認為,顧客光顧一個商店的可能性概率等於,該商店的效應與所有可供顧客考慮的商店的效應和的比值。運用哈夫模型在預測購物中心的市場份額上也有很高的精準性。

在這本書在後面講到的,市場地理學和商店區位研究的邏輯框架,是目前整個房地產行業主流的發展研究思路。貝里在書中把他簡要的分成市場研究、參數、市場戰略三大板塊這樣一套完整的方法論。書上很多方法論都是可以拿來直接用的。就像本書中講到,每一個購物中心的吸引力與其規模成正相關系,和社區的距離成反相關系。用地產人的話來說就是體量越大,輻射范圍越大。

本書的第四個部分中,貝里在書里探討了中心地理論在區域和國土規劃中的應用。最直觀的案例是每個城市的規劃,相關到我們個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收入和家庭發展。

談到中心地理論一定是繞不開區位論的,區位論作為人類征服空間環境的一個側面,是為尋求合理空間活動而創建的理論。如果用地圖來表示的話,它不僅需要在地圖上描繪出各種經濟活動主體與其他客體的位置,而且必須進行充分地解釋與說明,探討形成條件與技術合理性。

由於其實用性和應用的廣泛性,使區位活動成為人文地理學基本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

那麼,區位如何與中心地理理論相結合呢?

荷蘭在艾瑟爾湖發起了一個圍湖造田的項目,並設計了兩個市場中心體系。很多實例都標志著,中心地理論在區域及城市規劃者,應用中心地理念,進行地方商業中心和商業城鎮的規劃,並用以指導區域的發展。中心地和區域的發展密不可分。

在這本書的最後,提到的區域內在增長理論中,作者認為,以城市為中心的經濟活動組織,有兩個主要的要素,一個是以等級結構排布的城鎮體系;另一個是影響到周圍每一個城市的、與大都市相稱的服務范圍。

所以,他們認為經濟變化的推動力同時有三種途徑在城鎮體系中進行傳播:

第一種就是從大都市中心向外擴散到腹地。這一點你可以拿江浙滬包郵的活動方式來理解。

第二種就是以[等級擴散]的模式,從城市等級體系中較高等級的中心向低等級中心擴散。

第三種就是通過[輻射效應]從城市中心向城市周邊地區擴散。

但是社會經濟活動往往是很復雜的,就像前面說到,由於經濟活動的變化是由較高等級的中心地向較低等級的轉移,所以這就要求像北上廣深這些大城市保持持續性的創新,才能為整個經濟體系的增長,帶來不斷繁榮。

我們看到下國內的區域經濟的發展就表現出了不均衡的這一特點。沿海地區由於有較好的經濟基礎,形成了較大的經濟規模,所以在吸引投資方面具有更大的優勢。這就使其區域經濟增長更有後勁,而胡煥庸線以西等相對落後的邊遠地區在中心地系統中處於較弱的位置。這樣就會使區域經濟差距更加擴大,最終對國家宏觀經濟的發展是有削弱害的。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這兩年諸多城市對吸引人才,頻頻釋放大招。

《商業中心與零售業布局》這本書整本書大致的結構內容就是這樣。

這本書從克氏的中心地出發,探討了中心地理論的發展研究歷程,以及中心地學說的各種模型和案例的研究,零售業布局的要點,以及城市規劃發展的宏觀理念。可謂是做到理論充實邏輯嚴密,論據翔實。你可以在這本書里讀出屠龍技,也可以在這本書里看到城市應用指南。

雖然說,目前中心地的學說還在進一步的研究過程中。但就是這樣一門研究中的學科已經被廣泛應用到城市發展的很多領域。

現在遙感技術改變了地理空間數據的獲取來源,人民可以利用遙感技術掌握地球表層系統的大空間、長時間序列的系統數據。人造衛星 18 天就可送回一套全球的圖像資料,利用遙感技術,可以高速度、高質量地測繪地圖,以目前計算機水平可以准確並迅速對遙感數據進行處理和分析,這些都為中心地理論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空間數據資源。

F. 區位理論的中心地

中心地理論是由德國著名的地理學家克里斯塔勒提出的。
(一)中心地理論有關基本概念
1.中心地。指相對於一個區域而言的中心點,不是一般泛指的城鎮或居民點。更確切地說,是指區域內向其周圍地域的居民點居民提供各種貨物和服務的中心城市或中心居民點。
2.中心地職能。由中心地提供的商品和服務就稱為中心地職能。中心地職能主要以商業、服務業方面的活動為主,同時還包括社會、文化等方面的活動,但不包括中心地製造業方面的活動。
3.中心性。中心性或者中心度,可理解為一個中心地對周圍地區的影響程度,或者說中心地職能的空間作用大小,中心性可以用「高」、「低」、「強」、「弱」、「一般」、「特殊」等概念來形容和比較。
4.需求門檻。需求門檻是指某中心地能維持供應某種商品和勞務所需的最低購買力和服務水平。
在實際中,需求門檻多用能維持一家商服企業的最低收入所需的最低人口數來表示。這里的最低人口數,就稱為門檻人口。
5.商品銷售范圍。如果其他條件不變,消費者購買某種商品的數量,取決於他們准備為之付出的實際價格。此價格就是商品的銷售價格加上為購買這種商品來往的交通費用。顯然,實際價格是隨消費者選擇商品提供點的距離遠近而變化的。距離越短,交通花費越少。商品的實際價格越低,結果該商品的需求量也就越大。否則相反。由此可得出,商品銷售范圍就是指消費者為獲取商品和服務所希望通達的最遠路程,或者是指中心地提供商品和勞務的最大銷售距離和服務半徑。
(二)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論
1.假設條件。克氏理論的假設條件如下:(1)研究的區域是一塊均質的平原,其上人口均勻分布,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費方式完全一致。(2)有一個統一的交通系統,對同一等級規模的城市的便捷性相同,交通費用和距離成正比。(3)廠商和消費者都是經濟人。(4)平原上貨物可以完全自由地向各方向流動,不受任何關稅或非關稅壁壘的限制。
2.六邊形市場區。在一個均質平原上,讓所有的人都由一個中心地提供商品和服務顯然是不能的。超額利潤的存在,必然吸引其他中心地的廠商加入進來。為了避免相互競爭所引起的銷售額下降,第二個中心地必須與第一個中心地相隔一定距離,一般 的距離(r是第一個中心地某商品的最大銷售距離),不能相距太近。以後,第三個中心地、第四個中心地……都會以同樣方式加入進來。
在這塊平原上,由於新的中心地廠商的不斷自由進入,競爭結果使各廠商經營某類商品的最大銷售范圍逐漸縮小,直到能維持最低收入水平的門檻范圍為止。這樣,就使某類商品的供給在均質平原上最終達到飽和狀態,而每個中心地的市場區都成為圓形,且彼此相切。但是,相切的圓形市場區,如果不重疊的話,圓與圓之間必然會出現空隙,使居住在這些空隙里的居民將得不到服務。實際上在相互激烈競爭的情況下,這種現象不可能長期存在下去。各中心地都試圖把這片空白區吸引到自己的市場區內。競爭的結果,使它們之間的距離進一步縮短,以致各中心的銷售范圍都有一部分相互重疊。這時,居住在重疊區內的居民就有兩個可供選擇的區位。其中位於平分線上的居民到兩個相鄰的中心地的距離是相等的,故這條線被稱為無差別線。由於重疊區被無差別線分割,圓形的市場區即被六邊形的市場區所替代,從而推導出正六邊形市場區這一便於組織中心地與服務區相聯系的最有效的全覆蓋的理論圖式(如圖所示)。
3.市場等級序列。根據前面的論述,中心地商品和勞務的需求門檻、利潤和服務范圍,是與中心地規模、人口分布密度、居民收入水平及商品與服務的種類密切相關的。例如,在一個規模較小、人口密度和居民收入都很低的中心地,其每個單位面積內的商品銷售量和服務需求水平亦低。不同規模的中心地,其需求門檻和銷售范圍也是不同的。它們在空間地域上的這些差異,經過互相作用和人類經濟活動的干擾,就將形成規律有序的中心地——市場等級體系。
就區域內各城鎮而言,大城市的商服設施和商品種類向高級發展,多而全;中等規模的城市具有中高級或僅能維持中級水平,服務項目少而不齊全;小城市具有中低或只有低級水平,種類少而不全;一般城鎮(縣城、建制鎮)只有基本生活性商服,水平很低,種類更少。就城市內部而言,市級中心、區級中心和小區級商服中心也有類似的分異規律。
就不同商業、服務行業而言。有些行業經營品類多,有些則少;有的以高級為主,有的以低級為主。商品的種類、級別不同,其需求門檻和服務范圍也不一樣,由此形成的等級序列可歸並為:低級商品和服務,其售價低,顧客購買頻率高,需要量大,需求門檻則低,銷售距離則短或服務半徑較小。而高級商品和服務,因質量好、耐用、更新慢,故售價高,需要量相對少,購買頻率則低,運費占售價的比重小,致使其門檻高,銷售距離長或服務半徑大。按地域歸並可以找出規律,即:高級商服中心,提供高級到低級的全部商品和服務;中級商服中心提供從中級到低級的全部商服活動;而低級商服中心只有低級的商品和服務。需求門檻和服務范圍也依次由高到低、由大變小。

G. 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論的六邊形網路是怎樣形成的

克里斯塔勒推導了在理想地表上的聚落分布模式。由於克里斯塔勒關心的是,在農村市場服務中心演化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聚落體系的特徵,他又提出了構成市場原則的兩個限制因素:一是各級供應點必須達到最低數量以使商人的利潤最大化;二是一個地區的所有人口都應得到每一種貨物的提供或服務。為滿足第一個條件,模式的概括中就必須採用貨物的最大銷售距離,因為這可以使供應點的數量達到最少化。於是,作為第一步,克里斯塔勒假設在理想地表上均勻分布著一系列的B級中心地,它們的最高級別貨物的最大銷售距離定為r。這樣,B級中心地之間的距離為2r。如將所有的B級中心地聯接,則可得到一張有規則的等邊三角形的網。
但是,這樣的一個系統將不能滿足第二個限制因素。因為B級市場區都是圓形的,居住在三個圓形相切所形成的空角里的消費者將得不到供應。因此,對上圖必須作一些修改,這就是將所有的圓形市場區重疊起來。重疊後,B級中心地仍按有規則的等邊三角形網排列,只是間隔更緊湊,其距離為d。此外,由於重疊區被分割,圓形的市場區被六邊形的市場區所替代,其理由是消費者應按「最近中心地購物」的假設,選擇距離自己最近的中心地去得到貨物或服務。
至此,我們討論了一種貨物供應時的情況。實際上,一個中心地能提供多種貨物。由於克里斯塔勒採用的是B級中心地最高等級貨物最大銷售距離的概念,這就意味著B級中心地還提供一系列較低級別的貨物或服務。這些貨物和服務組成一個連續的、遞降的等級序列,自高級向低級,它們的最大銷售距離分別為r-1,r-2,r-3…,但是,由於它們的最大銷售距離均小於r,因此不能服務於B級中心地市場區的所有地方。隨著貨物級別的降低,較低級貨物市場區的范圍與B級中心地市場區的范圍的差距將越來越大。在此情況下,一個較低級別的中心地,克里斯塔勒稱之為K級中心地的出現就順理成章了,它可以為B級中心地中的較低級貨物服務不到的地方的居民服務。K級中心地的位置處於三個B級中心地所構成的等邊三角形的中央,即引力中心的位置,因而可與B級中心地展開最有效的競爭。K級中心地市場區的邊界由它所提供的最高級貨物的最大銷售距離e所決定。
與K級中心地產生的過程類似,在某項更低級的貨物的最大銷售距離上可產生相應級別的A級和M級中心地。作為一個反過程,則可能出現高於B級中心地的G級中心地,較低一級的中心地的位置總是在高一級的三個中心地所形成的等邊三角形的中央,由此形成克里斯塔勒命名為K=3的中心地網路。

H. 中心地理論的詳細內容

20世紀以來,由於資本主義經濟的高度發展,加速了城市化進程,城市在整個國民經濟,社會生活中,地位日益重要,逐漸占據主導地位,各種經濟活動如工業,商業,貿易,服務行業等由於集聚效益,開始向城市聚集。因此,對城市的研究顯得日益重要,主要研究城市的空間分布,數量和規模等級。1933年,德國地理學家克里斯泰勒出版了一本著作《南德的中心地》或《德國南部的中心地原理》。成為城市區位論的代表性著作。
與杜能的農業區位論相似,中心地理論是克里斯泰勒在大量的實地調查基礎上提出的,他在德國南部所有的城市和農村進行調研,積累大量的基礎數據和詳細資料。理論的中心內容是論述一定區域內城鎮等級,規模,職能之間的關系及其空間結構的規律性,並用六邊形圖式對城鎮等級與規模關系加以概括。 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論盡管對地理學、城市經濟學和區位理論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處。當然這種缺陷是從現在的眼光來看的。
第一,克里斯塔勒只重視商品供給范圍的上限分析,即中心地的布局是按照上限大小來決定。雖然他也提出了商品的供給下限,但缺乏詳細分析。對各種商品得到怎樣程度的超額利潤論述也不明確。
第二,在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系統中,K值在一個系統中是固定不變的。事實上,由於區域的各種條件作用,所形成的區域模型各等級的變化用一個固定的K值無法概括。
第三,克里斯塔勒把消費者看作為「經濟人」,認為消費者首先是利用離自己最近的中心地。但在現實中,消費者的行為是多目標的。因此,消費者更傾向於在高級中心地進行經濟或社會行為活動。這樣會導致高級中心地的市場區域范圍擴大,使中心地系統結構發生變形。
第四,克里斯塔勒忽視了集聚利益,事實上,同一等級或不同等級的設施集中布局會產生出集聚利益。而克氏只重視各等級中心設施的出現,對出現的數量不感興趣。 1,中心地,是向周圍地區居民提供各種貨物和服務的地方。中心商品是在中心地生產,提供給中心地及周圍地區居民消費的商品。中心地職能是指中心地具有向周圍地區提供中心商品的職能。
2,中心性,是指對周圍地區而言,中心地的相對重要性,或中心地發揮中心職能的程度,在數值上等於中心地供給周圍地區中心商品的數量,即中心地供給中心商品的總量與供給中心地自身的中心商品的數量.C=B1-B2。
3,補充區域,以中心地為中心的區域稱為中心地的補充區域,也稱市場區域或中心地區域。具體說,是中心地的周圍從中心地接受中心商品供給的區域。在中心地,中心商品有剩餘,而在中心地的周圍區域中心商品不足。中心地中心商品的剩餘部分就用於補充周圍區域的中心商品的不足部分,當兩者(供給和需求)均衡時的區域范圍就成為補充區域的范圍。
4,商品服務范圍,有上限和下限兩種,商品服務范圍上限是由對中心商品的需求所決定的,為中心地的某種中心商品能夠到達消費者手中的空間邊界。從理論上說,商品服務范圍上限為補充區域的邊界.商品范圍下限是由中心商品的供給角度所規定的邊界。中心地為供給某種中心商品而必須達到的該商品的最小需求量,也稱為需求門檻,是中心地最小限度的空間范圍。
5,經濟距離,是決定各級中心地商品和服務供給范圍大小的重要因素,是用貨幣價值換算後的地理距離,主要由費用,時間,勞動力三個要素所決定的距離,但消費者的行為也影響到經濟距離的大小。

I. 高一地理題,請問中心地理論圖片怎麼看呀

兩個實線六邊形代表兩個城市的影響邊界,中間的圓圈加點代表城市中心,根據常識,離市中心越近,地租越高,人流也越密集,離市中心越遠,地租越低,人流越少。圖中小黑點是城市的衛星城鎮或商業點,是次級中心,輻射范圍比較小虛線六邊形是他的影響范圍。
入題,甲在次中心上,乙在市中心上,丙在兩城市交界處;根據常識可知:乙地租>甲地租>丙地租;
A:丙星級賓館的地租不可能低過早點鋪和普通服裝店的,不符合乙>甲>丙規則
b:乙傢具店的地租也不會高過珠寶行,不符合乙>甲規則
c:丙的家用電器的地租也應該高過甲的早點鋪,不符合甲>丙規則
所以是D
給分!點贊吧,看我這麼耐心份上!!

閱讀全文

與中心地理論為什麼是六邊形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4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97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4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36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77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93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14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47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78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49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1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0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41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1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79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