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歷史上最早出現的地理考察著作是
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地理考察著作是戰國時期的《尚書·禹貢》。這本書一共只有1193個字,但是在這本書裡面卻根據當時的自然地理山脈、河流為主要的標志,將國家分為了不同的9個區,並且對於這9個區中的每一個地方的山川,河流,植被,土壤以及風土人情,人文地理等方面都做了簡要的記錄。關於這本書的作者有傳說是禹所做,但是實際的作者卻並沒有詳細的記錄。在該書中對於長江和黃河這兩條區域沿岸的江河流域以及山脈記錄是比較詳細的,而其他河流的記錄比較粗略~
㈡ 最早出現地理一詞的書是
在我們祖先留下的文獻中,最早出現「地理」一詞的是公元前5世紀成文的《易經·系辭》,裡面有「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的文句。東漢思想家王充對天文、地理有相當深入的研究,他的解釋是:「天有日月星辰謂之文,地有山川陵故謂之理。」中國古代最早的地理書籍包括了《尚書-禹貢》和《山海經》等。古代的地理學主要探索關於地球形狀、大小有關的測量方法,或對已知的地區和國家進行描述。
在西方,公元前2世紀,古希臘學者埃拉托色尼第一次合成了geographica(geo+graphica)這個術語,意思是「地理」或「大地的記述」,並寫出了西方第一本以「地理」命名的專著《地理學》。
㈢ 中國最早出現的自然地理考察著作是
《山海經》是中國最早的關於自然地理的考察著作。它是一部古代文化經典,是古代中國人對大自然的認知和探索的匯編總結。
《山海經》分為山經和海經兩部分,《山經》收錄了中國古代地理方面的地理學知識,主要為山川、水系、地理物產、方向等方面的內容,涉及全國各地的地理地貌、自然資源及歷史文化等,全書共計十八篇。
《山海經》的貢獻
《山海經》的貢獻不僅僅在於對自然地理的描述態譽敏和傳承,它也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傳承和創新的重要來源之一,為中國古代文化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山海經》還對諸多方面進行了描述,包括神話人物、歷史事件、風俗文化等,為我們了解古代中國習俗、信仰、文化、藝術等方面的內容提供了珍貴的資料。
㈣ 中國歷史上最早出現的自然地理考察著作
《尚書·禹貢》中國第一篇區域地理著作。是戰國時魏國的人士託名大禹的著作,因而就以《禹貢》名篇。這是撰著這篇《禹貢》的人士設想在當時諸侯稱雄的局面統一之後所提出的治理國家的方案。這是一個宏偉周密的方案,不與尋常相等,故託名大禹,企望能夠得到實際的施行。這篇《禹貢》以地理為徑,分當時天下為九州。--引自網路
我們在閱讀古代文獻,歷史著作中經常聽到一個名詞,九州神地這個名詞最少出現在《尚書·禹貢》這部著作當中,這部著作一句山脈河流把當時的中華大地分為九個州,為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這部著作所記載的地理位置,就是現在中華大地的雛形,隨著時間的不斷流逝,歷代王朝更迭過程中促進民族大融合大發展,中華56個民族的生活區域在不斷擴大,九州神地這個名詞也逐漸退出歷史舞台。
這部書籍全片總共有1000多個字,但是精確,客觀地把當時中原地區分成九個區域,在科技水平並不發達的古代具有指導作用。樹木作為路標,以高山大河奠定界域。
這部書籍對於後代的地理著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和重要依據,很多古代書籍的地理劃分標准和這部書籍有千絲萬縷的關系,突破了早期著作中傳播的許多神秘觀念,打破了傳統束縛。
㈤ 中國最早出現的自然地理考察著作
中國最早出現的自然地理考察著作是《尚書·夏書·禹貢》;作為《尚書》中的一篇,《禹貢》全文以「禹」的名字作為篇名,描述了他「奠高山大川,任土作貢」的功績。文中不僅將全國劃分為九個地區,並對每個地區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現象作了描述,是歷代學者的重要參考文獻。
《尚書·夏書·禹貢》原文部分摘錄:
禹別九州,隨山浚川,任土作貢。禹敷土,隨山刊木,奠高山大川。
冀州:既載壺豎攜搭口,治梁及岐。既修太原,至於岳陽隱改;覃懷厎績,至於衡漳。厥土惟白壤,厥賦惟上上錯,厥田惟中中。恆、衛既從,大陸既作。島夷皮服,夾右碣石入於河。
濟河惟兗州。九河既道,雷夏既澤,灉、沮會同。桑土既蠶,是降丘宅土。厥土黑墳,厥草惟繇,厥木惟條。厥田惟中下,厥賦貞,作十有三載乃同。厥貢漆絲,厥篚織文。浮於濟、漯,達於河。
海岱惟青州。嵎夷既略,濰、淄其道。厥土白墳,海濱廣斥。厥田惟上下,厥賦中上。厥貢鹽絺,海物惟錯。岱畎余拿絲、枲、鉛、松、怪石。菜夷作牧。厥篚絲。浮於汶,達於濟。
海、岱及淮惟徐州。淮、沂其乂,蒙、羽其藝,大野既豬,東原厎平。厥土赤埴墳,草木漸包。厥田惟上中,厥賦中中。厥貢惟土五色,羽畎夏翟,嶧陽孤桐,泗濱浮磬,淮夷蠙珠暨魚。厥篚玄纖、縞。浮於淮、泗,達於河。
㈥ 我國最早的地理著作是
最早的地理著作是《山海經》
《山海經》傳世版本共計18卷,包括《山經》5卷,《海經》13卷,各卷著作年代無從定論,其中14卷為戰國時作品,4卷為西漢初年作品。
山海經內容主要是民間傳說中的地理知識,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產、葯物、祭祀、巫醫等。保存了包括誇父逐日、精衛填海、大禹治水等相關內容在內的不少膾炙人口的遠古神話傳說和寓言故事。
《山海經》具有非凡的文獻價值,對中國古代歷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話等的研究,均有參考。其中的礦物記錄,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關文獻。
《山海經》雖然不是純粹的地理書,但其地理學內涵是第一性的,它從各個方向有秩序、有條理地記敘各地的地理特徵,包括自然地理特徵和人文地理特徵。
首先,《山海經》有自然地理記述。這包括記載了許許多多的山,如「堂庭之山」,「杻陽之山」,「青丘之山」「箕尾之山」等,而每座山的命名是根據山的地貌而定的,這些山也體現了山系的走勢。
以及極其豐富的水文記載,河流大都記明了源頭和注入之處,河流的發源地可以在某一山麓,而它的注入處卻遠離此山,記述者對於水文的記載時也注意到河流幹流的全貌,河流的經由雖不見記載。
但是若乾乾流如黃河、渭水可以從許多支流流入其幹道的情況了解到它們的大致流經區域。《山海經》記載了伏流河和季節河。「潛行於下」的河即伏流河。
㈦ 中國最早地理考察著作是哪個
中國最早自然地理考察著作是《尚書·禹貢》。
《禹貢》是中國古代名著,屬於《尚書》(一作《書經》,簡稱《書》)中的一篇,其地理記載囊括了各地山川、地形、土壤、物產等情況。
對其作者說法不一,王國維在《古史新證》中認為《禹貢》為周初人所作;史念海在《論〈禹貢〉的著作時代》一文中,則據《禹貢》中有「南河」、「西河」之稱,認定作者為魏國人;顧頡剛認為出自戰國時秦國人之手;此外還有日本學者內藤虎次郎的戰國末至漢初說。
《禹貢》雖然託名為大禹所作緩做悶,其實卻是戰國後的作品。以前的學者都以為《禹貢》為夏朝史官甚至是大禹本人的著述,現在早已為學界所否定。
《禹貢》中所談到的中國當時的地理疆土主要包括長江中下游,黃河中下游以及這兩條河流之間的平原和山東半島,西面達到渭水和漢水的上游,包括山西和陝西的中南部。《禹貢》全篇只有1200字左右,由「九州」、「導山」、「導水」和「五服"」四個部分組成。
「九州」部分主要依據自然條件中的河流、山脈和大海的自然分界,把所描述的地區分為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等胡租九州。如把山西、陝西交界的黃河以東、河擾彎南黃河以北、河北黃河以西的地區劃為冀州;
把山東濟水與河北黃河之間的地區劃為兗州;把湖北荊山與河南黃河之間的地區劃為豫州等。這種區分具有明顯的地理學意義,帶有自然區劃思想的萌芽。
但是總的說來,由於只以少數山川表明九州之間的分界,其山只限於岱(泰山)、華、荊、衡,水只限於河(黃河)、濟、淮、黑水和海,岱、華只有定點的作用,黑水本身部位不明,所以九州的區界不很明確,只是提供了一個約略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