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地理科學進展哪個出版社

地理科學進展哪個出版社

發布時間:2023-05-13 03:16:43

⑴ 邱揚的專著、教材

專著與教材
1 郭旭東, 邱揚, 劉世梁, 呂一爛寬河. 2007. 土地生態學綜述. 土地科學學科發展藍皮書: 2006年 (中國土地學會等編). 北京: 中國大地出版社. pp. 165-220.
2 武吉華, 張紳,江源, 康慕誼, 邱鄭歷磨揚. 2004. 植物地理學(第四版).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82頁喊斗.
3 傅伯傑, 陳利頂, 邱揚, 王軍, 孟慶華. 2002. 黃土丘陵溝壑區土地利用結構與生態過程. 北京: 商務印書館. 302頁.
4 邱揚,傅伯傑. 2001. 景觀生態學與土地持續利用. 景觀生態學原理及應用 (傅伯傑等編著). 北京:科學出版社. pp. 269-309.
文章 (英文)
1 Wang Jun, Fu Bojie, Qiu Yang, Chen iding, Chen Chen, Hu Baodong. 2005. The effects of and use on runoff and soi nutrient osses in a guy catchment of the hiy areas: impications for erosion contro. Journa of Geographica Sciences. 15(4): 396-404.
2 Fu Bojie, Meng Qinghua, Qiu Yang, Zhao Wenwu, Zhang Qiuju and D.A. Davidson. 2004. Effect of and use on soi erosion and nitrogen oss in the hiy area of the oess Pateau, China. and Degradation and Deveopment, 15: 87-96.
3 Qiu Yang, Fu Bojie, Wang Jun, Chen iding. 2003. Spatiotempora prediction of soi moisture content for an event-based hydroogy mode in a guy catchment of the oess Pateau, China. Catena. 54(1-2): 173-196.
4 Wang Jun, Fu Bojie, Qiu Yang, Chen iding. 2003. The effects of and use and its patterns on soi properties in a sma catchment of the oess Pateau. Journa of Environmenta Sciences, 15(2): 263-266.
5 Wang Jun, Fu Bojie, Qiu Yang, Chen iding. 2003. Anaysis on soi nutrient characteristics for sustainabe and use in Da Nangou catchment of the oess Pateau, China. Catena. 54(1-2):17-30.
6 Fu Bojie, Wang Jun, Chen iding, Qiu Yang. 2003. Infuence of and use on soi moisture variation on a sma catchment of the oess pateau, China. Catena. 54(1-2):197-214.
7 Meng Qinghua, Fu Bojie, Qiu Yang, Zhao Wenwu. 2002. and use effects on soi erosion and phosphorus oss in the Hiy area of the oess Pateau, China. Proceddings of 12th ISCO Conference, Process of Erosion and its Environmenta Effects (Voume II). Beijing: Tsinghua University.
8 Qiu Yang, Fu Bojie, Wang Jun, Chen iding.2001. Soi moisture variation in reation to topography and and use in hisope catchment of the oess pateau, China. Journa of Hydroogy, 240(3-4):243-263.
9 Qiu Yang, Fu Bojie, Wang Jun, Chen iding. 2001.Spatia variabiity of soi moisture content and its reation to environmenta indices in a semi-arid guy catchment of the oess Pateau, China. Journa of Arid Environments, 49: 723-750.
10 Wang Jun, Fu Bojie, Qiu Yang, Chen iding. 2001. Soi nutrients variation in reation to and use and topography in guy catchment on oess pateau of China. Journa of Arid Environments, 48: 537-550.
11 Wang Jun, Fu Bojie, Qiu Yang, Chen iding. 2001. Geostatistica anaysis of soi moisture variabiity in space and time on Da Nangou catchment of oess pateau, China. Environmenta Geoogy, 41: 113-120.
12 Chen iding, Wang Jun, Fu Bojie, Qiu Yang. 2001. and-use change in a sma catchment of Northern oess Pateau, China. Agricuture, Ecosystem & Environment, 86(2): 163-172.
文章 (中文)
1 邱揚, 傅伯傑, 王軍,張希來, 孟慶華. 2007. 土壤水分時空變異及其與環境因子的時空關系. 生態學雜志. 26(1): 1-8.
2 邱揚, 李湛東, 張玉鈞, 徐化成, 於汝元,張希來. 2006. 大興安嶺北部地區原始林白樺種群世代結構的研究. 植物生態學報. 30(5): 753-762.
3 邱揚, 李湛東, 張玉鈞, 徐化成, 於汝元. 2006. 火干擾對大興安嶺北部原始林下層植物多樣性的影響. 生態學報. 26(9): 2863-2869.
4 王軍, 邱揚. 2005. 土地質量的空間變異與尺度效應研究進展. 地理科學進展, 24(4): 28-35.
5 郭旭東, 邱揚, 連鋼, 王靜. 2005. 基於壓力-狀態-響應框架的縣級土地質量評價指標研究. 地理科學. 25(5): 579-583.
6 邱揚, 傅伯傑, 王軍, 陳利頂. 2004. 黃土丘陵小流域土壤侵蝕的時空變異及其影響因子. 生態學報. 24(9): 1871-1877.
7 邱揚, 傅伯傑. 2004. 異質景觀中水土流失的尺度變異及尺度轉換. 生態學報. 24(2): 330-337.
8 邱揚, 傅伯傑, 王軍, 陳利頂. 2004. 黃土高原小流域土壤養分的時空變異及其影響因子. 自然科學進展. 14(3): 294-299.
9 朱源,邱揚, 傅伯傑,張英. 2004. 河北壩上草原東溝植物群落生態梯度的數量分析. 應用生態學報. 15(5): 799-802.
10 郭旭東, 邱揚, 連鋼, 王靜, 張愛萍. 2004. 基於PSR框架針對土壤侵蝕小流域的土地質量評價. 生態學報. 24(9): 1884-1893.
11 李雙才,羅利芳,張科利,邱揚,劉宇. 2004. 黃土溝壑丘陵區退耕對土壤侵蝕影響的模擬研究. 水土保持學報. 18(1): 74-77.
12 邱揚, 傅伯傑, 王軍, 陳利頂. 2003. 黃土丘陵小流域土地利用的時空分布及其與地形因子的關系. 自然資源學報. 18(1): 20-29.
13 邱揚, 李湛東, 張玉鈞, 徐化成, 於汝元. 2003. 大興安嶺北部地區興安落葉松種群世代結構的研究. 林業科學. 39(3): 15-22.
14 郭旭東,邱揚,連綱,劉康. 2003. 基於PSR框架的土地質量指標體系研究進展與展望. 地理科學進展, 22(5): 479-489.
15 王軍, 傅伯傑,邱揚,陳利頂, 余莉. 2003. 黃土高原小流域土壤養分的空間分布格局-Kriging插值分析. 地理研究. 22(3): 373-379.
16 邱揚, 傅伯傑, 王勇. 2002. 土壤侵蝕時空變異及其與環境因子的時空關系. 水土保持學報. 16(1): 108-111.
17 邱揚, 傅伯傑, 王軍, 陳利頂. 2002. 黃土丘陵小流域土壤物理性質的空間變異. 地理學報. 57(5): 587-594.
18 傅伯傑,邱揚,王軍,陳利頂, 2002. 黃土丘陵小流域土地利用變化對水土流失的影響. 地理學報. 57(6): 717-722.
19 孟慶華, 傅伯傑,邱揚. 2002. 黃土丘陵溝壑區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徑流及磷流失研究. 自然科學進展. 12(4): 393-397.
20 王軍, 傅伯傑,邱揚,陳利頂, 余莉. 2002. 黃土高原小流域土壤養分的空間異質性. 生態學報. 22(8): 1173-1178.
21 王軍, 傅伯傑,邱揚,陳利頂. 2002. 用空間內插法研究黃土丘陵小流域土壤水分時空分布特徵. 自然科學進展. 12(4): 430-433.
22 邱揚, 傅伯傑, 王軍, 陳利頂. 2001. 黃土丘陵小流域土壤水分的空間異質性及其形成機制. 應用生態學報. 12(5): 715-720.
23 邱揚, 傅伯傑, 王軍, 陳利頂. 2001. 黃土丘陵小流域土壤水分的空間預測研究. 地理研究. 20(6): 739-751.
24 王軍, 傅伯傑,邱揚,陳利頂, 2001. 黃土丘陵區土地利用與土壤水分的時空關系. 自然資源學報. 16(6):521-524.
25 邱揚, 傅伯傑, 王軍, 陳利頂. 2000. 黃土丘陵小流域土壤水分時空分異與環境關系的數量分析. 生態學報. 20(5): 741-747.
26 邱揚, 傅伯傑. 2000. 土地持續利用評價的景觀生態學基礎. 資源科學. 22(6): 1-8.
27 邱揚, 張金屯, 鄭鳳英. 2000. 景觀生態學的核心: 生態學系統的時空異質性. 生態學雜志. 19(2): 42-49.
28 邱揚, 張金屯. 2000. DCCA排序軸分類法及其在關帝山八水溝植物群落生態梯度分析中的應用. 生態學報, 20(2): 199-206.
29 王軍, 傅伯傑,邱揚,陳利頂, 2000. 黃土丘陵小流域土壤水分的時空變異特徵-半變異函數. 地理學報. 55(4):428-437.
30 傅伯傑, 邱揚, 陳利頂. 2000. 景觀生態學的原理及應用.(中國地理學會自然地理專業委員會編),全球變化--區域響應研究.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pp366-385.
31 傅伯傑,邱揚. 2000. 英國環境變化監測網路簡介. 資源生態環境網路研究動態. 11(3):1-4.
32 張金屯, 邱揚, 鄭鳳英. 2000. 景觀格局的數量研究方法. 山地學報, 18(4): 346-352.
33 張金屯, 邱揚, 鄭鳳英, 柴寶峰. 2000. 呂梁山嚴村低中山區植物群落演替分析. 植物資源與環境學報, 9(2): 34-39.
34 張金屯, 柴寶峰, 邱揚,陳廷貴. 2000. 呂梁山嚴村流域摞荒地植物群落演替中的物種多樣性變化. 生物多樣性, 8(4): 378-384.
35 邱揚, 張金屯. 1999. 關帝山八水溝天然植物群落時空梯度的數量分析. 應用與環境生物學報, 5(2): 113-120.
36 邱揚, 張金屯, 柴寶峰, 鄭鳳英. 1999. 晉西油松人工林地上部分生物量與生產力的研究. 河南科學, 17(增): 72-76.
37 邱揚, 張金屯, 畢全喜. 1999. 山西省森林資源的現狀、評價及發展對策. 山西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2(1): 91-96.
38 邱揚, 馬正岩, 張金屯. 1999. 山西森林資源的動態變化分析. 山西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2(4): 387-392.
39 柴寶峰, 張金屯, 邱揚, 鄭鳳英. 1999. 晉西華北落葉松人工林生物量與生產力的研究. 河南科學, 17(增): 68-71.
40 邱揚. 1998. 森林植被的自然火干擾. 生態學雜志, 17(1): 54-60.
41 邱揚, 李湛東, 於汝元. 1998. 白樺種群的穩定性與火干擾關系的研究. 植物研究, 18(3): 321-327.
42 邱揚, 張金屯. 1998. 地理信息系統(GIS)在景觀生態學研究中的作用. 環境與開發, 13(1): 1-4.
43 邱揚, 張金屯. 1997. 自然保護區學研究與景觀生態學基本理論. 農村生態環境, 13(1): 46-49.
44 邱揚, 杜建林, 王曉軍. 1997. 植被動態的格局與過程. 山西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4): 440-451.
45 邱揚, 杜建林. 1997. 林木種群年齡結構研究在森林生態學中的應用. 山西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 107-110.
46 邱揚, 李湛東, 徐化成. 1997. 興安落葉松種群的穩定性與火干擾關系的研究. 植物研究, 17(4): 441-446.
47 徐化成, 李湛東, 邱揚. 1997. 大興安嶺北部地區原始林火干擾歷史的研究. 生態學報, 17(4): 337-343.

⑵ 請問北京大學人文地理專業的教材有哪些指的是研究生

沒有什麼固定的教材,給你一些必讀書目:
1.李旭旦:人文地理學,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1984年
2.張文奎:人文地理學,東北師范大學,1993年
3.王恩涌:人文地理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4.陳慧琳:人文地理學,科學出版社,2001
5.王恩涌:政治地理學,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
6.陳才:區域經濟地理學,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年。
7.李小健等:經濟地理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8.曹國民:理論人口學,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89年。
9.李希文、徐興國:簡明人口學教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8年唯則。
10.張文賢:人口經濟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11.李競能:人口理論新編,北京:中國人口出版社,2001年。
12.陸大道:區域發展及其空間結構,北京:科學出版社,1995年。
13.陸大道等:中國區域發展的理論與實踐,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年。
14.陳述彭、魯學軍.地理信息系統導論, 科學出版社
15.張超等.地理信息系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
16.潘玉君.地理學基礎.科學出版社,2001
17.水延凱等.社會調查教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
18.郭志剛.社會統計分析方法——SPSS軟體應用. 北京:中芹謹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
19.威廉.瑟厄波德,全球旅遊新論,中國旅遊出版社,2001
20.約翰.斯沃魯克,景點開發與管理,中國旅遊出版社,2001
21.吳必虎 , 區域旅遊規劃原理,中國旅遊出版社,2001
22. Gunn•C A,Tourism Planning, N.Y. Taylor & Frances, 1994
23. Inskeep.E ,Tourism Planning: anintegrated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pproach.,N.Y. Van Nostrand Reinhold,1991
24.WTO , Nationdl and regional tourism Planning: methodologies and case studies , N.Y. Routledge,1994
重要期刊:
1.《地理學報》
2.《地理科學》
3.《地理研究》
4.《自然資源學報》
5.《人文地理》
6.《經濟地理》
7.《旅遊學刊》
8.《資源科學》
9.《旅遊科學》
10.《民族研究》
11.《地球科學進展》
12.《地球信息科學》
13.《地理科學進展》
14.《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15.《中國人指首棚口科學》
16.《人口研究》
17.《地域研究與開發》

⑶ 工程測量參考文獻

工程測量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是在學術研究過程中對某一著作或論文的整體的參考或借鑒,關於工程測量論文參考文獻有哪些?以下是我整理的工程測量參考文獻,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工程測量參考文獻 篇1

[1] 李青岳. 工程測量學[M]. 北京: 測繪出版社,1984

[2] 李青岳, 陳永奇. 工程測量學[M]. 北京: 測繪出版社,1995

[3] 張正祿. 工程測量學[M]. 武漢: 武漢大學出版社,2002

[4] 張正祿等. 工程的變形監測分析與預報[M]. 北京: 測繪出版社, 2007

[5] 張正祿等. 地下管線探測和管網信息系統旅首知[M]. 北京: 測繪出版社, 2007

[6] 黃聲享,郭英起,易慶林.GPS在測量工程中的應用[M]. 北京:測繪出版社,2007

[7] 張希黔,黃聲享,GPS在建築施工中的應用[M]. 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2005

[8] 黃聲享,尹 暉,蔣征. 變形監測數據處理[M]. 武漢:武芹缺漢大學出版社, 2004

[9] 張正祿主編. 工程測量學[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2

[10] 尹暉 編著.時空變形分析與預報的理論和方法[M].北京:測繪出版社,2002

[11] 張正祿等. 工程測量學[M]. 武漢: 武漢大學出版社, 2005

[12] 齊民友等. 概率論與數理統計[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13] 張正祿等. 科傻系統使用說明書[M], 2006.

[14] 武漢大學測繪學院測量平差學科組. 誤差理論與測量平差基礎[M]. 武漢: 武漢大學出版社,2003.

[15] 潘正風,楊正堯等. 數字測圖原理與方法[M]. 武漢: 武漢大學出版社, 2004

[16] 李慶海,陶本藻. 概率統計原理和在測量中的應用[M]. 北京: 測繪出版社, 1982

[17] 張正祿, 吳棟材等. 精密工程測量[M]. 北京: 測繪出版社, 1992

[18] 吳翼麟, 孔祥元等. 特種精密工程測量[M]. 北京: 測繪出版社, 1993

[19] 陳龍飛, 金其坤. 工程測量[M]. 上海: 同濟大學出版社, 1990

[20] 於來法, 楊志藻. 軍事工程測量學[M]. 北京: 八一出版社, 1994

[21] 覃輝等. 土木工程測量[M]. 上海: 同濟大學出版社, 2004

[22] 王兆祥等. 鐵道工程測量[M] . 北京: 鐵道出版社, 1998

[23] 陳永奇, 李裕忠等. 海洋工程測量[M]. 北京: 測繪出版社, 1991

[24] 吳子安, 吳棟材. 水利工程測量[M]. 北京: 測繪出版社.1990

[25] 錢東輝. 水電工程測量學[M]. 北京: 中國電力出版社.1998.

[26] 秦昆, 李裕忠等. 橋梁工程測量[M]. 北京: 測繪出版社, 1991

[27] 吳棟才, 謝建綱等. 大型斜拉橋施工測量[M]. 北京: 測繪出版社, 1996

[28] 張項鐸, 張正祿. 隧道工程測量[M]. 北京: 測繪出版社, 1998

[29] 田應中,張正祿等. 地下管線網探測與信息管理[M]. 北京: 測繪出版社, 1998

[30] 馮文灝. 工業測量[M]. 武漢: 武漢拆消大學出版社, 2004

工程測量參考文獻 篇2

[1]黃杏元,馬勁松,湯勤.地理信息系統概論[M].修訂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165-171.

[2]《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技術規程》,TD/T1014-2007.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資源部,2007.

[3]陳澤民.中國矢量數據交換格式的應用研究[J].武漢大學學報信息科學版,2004,29(5):451-455.

[4]吳文新,史文中.地理信息系統原理與演算法[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28-29.

[5]Kang-tsungChang著,陳建飛等譯.地理信息系統導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43-44.

[6]唐原彬,張豐,劉仁義.一種維護線狀地物基本單元屬性邏輯一致性的平差方法[J].武漢大學學報信息科學版,2011,36(7):853-856.

[7]黃杏元,湯勤.地理信息系統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130-133.

[8]陳先偉,郭仁忠,閆浩文.土地利用資料庫綜合中圖斑拓撲關系的創建和一致性維護[J].武漢大學報信息科學版,2005,30(4):370-373.

[9]毋河海.關於GIS中緩沖區的建立問題[J].武漢測繪科技大學學報[J].1997,22(4):358-364.

[10]張國輝,胡聞達,李慧智.基於GDI+的緩沖區建立及邊界描述方法[J].測繪科學技術學報,2010,27(3):292-232.

[11]馮花平,連文娟,盧新明.求緩沖區演算法[J].山東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24(3):57-59.

[12]張欣,陳國雄,鍾耳順.優化柵格細化演算法的線狀地物提取[J].地球信息科學,2007,9(3):25-27.

[13]潘瑜春,鍾耳順,劉巧芹.土地資源資料庫中線狀地物面積扣除技術研究[J].資源科學,2001,24(6):12-17.

[14]唐原彬,張豐,劉仁義.一種維護線狀地物基本單元屬性邏輯一致性的平差方法[J].武漢大學學報信息科學版,2011,36(7):853-856.

[15]尹為華,劉盛慶.ARCGIS在地類面積統計中的應用[J].科技資訊,2012:29.

[16]劉洪江,曹玉香.基於ArcGIS實現地類圖斑凈面積的計算[J].城市勘測,2012(10)114-116.

[17]邊馥苓.地理信息系統原理和方法[M].北京:測繪出版社,1996.

[18]任娜,張道軍.基於空間推理及語義的圖斑扣除線狀地物面積關鍵演算法及其在土地調查建庫中的應用[J].安徽農業科學,39(35):22013-22016.

[19]計長飛.土地利用現狀圖的矢量化方法研究[J].測繪與空間地理信息,2011,34(4):159-163.

[20]馬欣,吳紹洪,康相武.線狀地物的區域影響模型及其在綜合評價中的應用[J].地理科學進展,2007,26(1):87-94.

工程測量參考文獻 篇3

[1]吳戰廣,張獻州,張瑞,楊龍傑。基於物聯網三層架構的地下工程測量機器人遠程變形監測系統[J].測繪工程,2017,02:42-47+51.

[2]付海軍。淺談工程測量技術的發展及應用[J].工程建設與設計,2016,16:5-6.

[3]趙紅強,成曉倩,韓瑞梅。多基線數字近景攝影測量在建築工程中的應用[J].測繪與空間地理信息,2016,12:33-36.

[4]張冠海。工程測量中測繪新技術的應用分析[J].化工管理,2017,01:84.

[5]何屹雄,花向紅,許承權,姚周祥,黎洋。全站儀建築物立面圖測量方法研究及工程實踐[J].測繪地理信息,2017,01:10-13.

[6]馮志成。工程測量中應用GPS控制測量平面及高程精度[J].工程建設與設計,2017,01:111-113.

[7]練偉東。提高水利工程測量水平的措施探析[J].住宅與房地產,2017,03:285.

[8]叢林,孫梅君。城市規劃管理中工程測量的作用探討[J].住宅與房地產,2017,03:142.

[9]黃維。建築工程測量模式對測量精度的影響分析[J].住宅與房地產,2017,03:196.

[10]程永剛。淺談建築工程測量對於工程質量的作用和意義[J].江西建材,2017,02:228.

[11]繆健軍。建築工程測量中數字測量技術應用分析[J].宏觀經濟管理,2017,S1:68-69.

[12]尤瀟華。大夥房輸水工程TBM2標隧洞測量貫通控制技術研究[J].東北水利水電,2017,01:8-10+71.

[13]張健,魏峰,詹勇。現代工程測量新技術在水利工程的應用探析[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7,03:219-220.

[14]岳太恆。土木工程施工中的測量施工分析[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7,01:251.

[15]高爽。淺析攝影測量與遙感在工程測量中的應用[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7,03:98.

[16]胡楊。測繪新技術在工程測量中的應用[J].科技與創新,2017,03:157-158.

[17]史雨露,李宗義。現代測繪技術在工程測量中的應用[J].四川水泥,2017,01:340.

[18]崔繼忠。數字化測量技術在工程測量中的應用[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7,04:282.

[19]盧秋羽,殷潤浩,張俊毅。數字測量技術在建築工程測量中的應用[J].四川水泥,2017,01:282.

[20]楊紫薇。數字測量技術在建築工程測量中的應用[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7,02:95-96.

[21]趙海龍。工程測量技術現狀與發展[J].門窗,2017,01:235.

[22]吳湧泉,石頻。現代測繪技術在工程測量中的'應用[J].門窗,2017,01:240.

[23]胡斐。施工測量在建築工程中的作用[J].山西建築,2017,03:205-206.

[24]張建媛。淺論建築工程測量技術的應用[J].江西建材,2017,03:216.

[25]湯棹穎。路橋工程測量中GPS的應用現狀與發展趨勢分析[J].福建建材,2017,01:27-28.

[26]王獻奇,張翠萍。激光跟蹤測量在大型水輪發電機組安裝工程的應用[J].水電與新能源,2017,02:22-25.

[27]徐輝,袁子喨。發電工程測量中UTM投影變形的處理與實踐[J].工程勘察,2017,03:53-58.

[28]羅毅。GPS測量技術在工程測量中的應用[J].工程技術研究,2017,02:48+50.

[29]王芳,戴建安,晏承志,孟偉。工程測繪中GPS測量技術的應用研究[J].資源信息與工程,2017,01:129-130.

[30]王學強。工程測量中GPS控制測量高程精度分析[J].江西建材,2017,05:208-209.

[31]羅瓊。無人機航空攝影測量技術在電力工程測量中的應用分析[J].通訊世界,2016,23:179-180.

[32]楊天。精密工程測量中全站儀三角高程精度分析[J].四川建材,2017,02:187+191.

[33]陸立飛。淺論GPS(RTK)在工程測量中的應用及其優點[J].世界有色金屬,2017,01:83+85.

[34]李宇。工程測量中GPS技術存在的問題及其解決措施[J].世界有色金屬,2017,01:69+71.

[35]熊金鶴。現代技術在工程測量中應用的探討[J].世界有色金屬,2017,01:57+59.

[36]史曉峰。影響工程測量中的精度因素及控制分析[J].地下水,2017,01:117+172.

[37]龐秀淼,李勝利。免棱鏡全站儀在工程測量中的應用[J].資源信息與工程,2017,01:116-117.

[38]陳晨。現代測繪技術在工程測量中的應用研究[J].資源信息與工程,2017,01:126-127.

[39]唐信東。新技術在建築工程測量中的應用分析[J].江西建材,2017,05:214.

[40]張樹升。建築工程中測量技術的應用分析[J].江西建材,2017,05:217+221.

工程測量參考文獻二:

[41]楊雪芬。淺析工程測量技術及應用[J].低碳世界,2017,03:97-98.

[42]張城泉。探討RTK技術在市政工程測量中的應用[J].工程建設與設計,2017,02:7-8.

[43]朱慶偉,王家偉,王濤。工程測量中高精度對中桿設計研究[J].西安科技大學學報,2017,02:280-284.

[44]王文賢。工程測量與現場施工管理的關系[J].交通世界,2017,08:126-127.

[45]劉勇。GPS測量技術及其在工程測量中的應用[J].世界有色金屬,2017,02:92-93.

[46]張欣,王章朋,羅斌,丁劍。基於參考線方法的大型建築工程放樣測量[J].施工技術,2017,06:136-138.

[47]李宗義,史雨露。工程測量在信息化測繪戰略跨越中的拓展[J].四川水泥,2017,02:278.

[48]潘雨竹。公路工程中工程測量技術的應用分析[J].江西建材,2017,06:225+228.

[49]章錦傑。任務驅動教學法在中職「建築工程測量」綜合實訓課中的實踐與探索[J].新課程研究(中旬刊),2017,02:63-65.

[50]姚海軍。現代工程測量技術的發展與應用[J].工程技術研究,2017,03:77+105.

[51]張莞玲。數字化測繪技術在工程測量中的應用[J].工程技術研究,2017,03:78+102.

[52]田峰,蘇宗躍。基於工程測量技術的發展趨勢淺析[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7,08:88-89.

[53]許東昕。電力線路設計工程中的測量設備結合衛星地圖的應用[J].工程技術研究,2017,03:121+126.

[54]胡興強。淺論GPSRTK技術在工程測量中的應用[J].科技風,2017,03:272.

[55]李曉偉。軌道精密工程測量技術在地鐵軌道運營維護中的應用研究[J].鐵道勘察,2017,02:1-6.

[56]王素權。RTK技術在水利工程測量中的應用分析[J].建材與裝飾,2017,01:276-277.

[57]黃勇。對於工程測繪測量技術應用的分析與研究[J].世界有色金屬,2017,03:198-199.

[58]郭偉。GPS實時動態(RTK)測量在工程測量中的應用研究[J].工程建設與設計,2017,07:54-55+58.

[59]張元。建築工程測量模式對測量精度的影響分析[J].世界有色金屬,2017,03:16-17.

[60]婁義康。建築工程施工測量的精度要求探討[J].世界有色金屬,2017,03:13-14.

[61]何民華。淺談建築工程測量在施工中的應用[J].科技展望,2017,09:29.

[62]付鵬程。高職院校工程測量教學改革探討[J].科技資訊,2017,06:161+163.

[63]王秀春。建築工程測量技術在實際應用中存在的問題及應對策略[J].江西建材,2017,10:215+219.

[64]屈秀傑。工程測量與三維測繪技術的發展探討[J].世界有色金屬,2017,04:205+207.

[65]黃勇。工程測量的重要性與測量技術及其發展方向[J].世界有色金屬,2017,04:230-231.

[66]王恩強。地質工程測量中新型測繪技術的應用探究[J].世界有色金屬,2017,04:238+240.

[67]孫立業。論工程測量在施工質量管理中的重要性[J].世界有色金屬,2017,04:203-204.

[68]李石貴。淺談高速鐵路精密工程測量技術的特點[J].價值工程,2017,15:126-127.

[69]李貝,陳羽,孫平,李冰,劉萬鋒。滾動摩擦系數工程測量方法與驗證[J].工程機械,2017,04:29-32+7-8.

[70]許康艷。淺談數字化測繪技術在建築工程測量中的應用[J].江西建材,2017,11:215+218.

[71]寧林春,方榮華,黃辰虎,王玉春。海港工程浚後測量的實施[J].海洋測繪,2017,02:39-41+50.

[72]王朕。論建築工程測量中的數字測量技術[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7,11:71-72.

[73]何小文。建築工程測量施工的放樣方法及具體運用分析[J].中國高新技術企業,2017,07:170-171.

[74]王恩強。地質工程測量中新型測繪技術的應用探究[J].世界有色金屬,2017,04:238+240.

[75]郭剛,賈衛國,張社安,李靜,張靜波。配電網工程電纜長度測量儀的研製與應用[J].河北電力技術,2017,02:19-21.

[76]何小文。建築工程測量中存在的問題及應對措施分析[J].中國高新技術企業,2017,08:155-156.

[77]廖全軍。淺析數字化技術在工程測量中的應用[J].中國高新技術企業,2017,08:165-166.

[78]趙敏。現代測繪技術在工程測量中的應用及完善策略[J].工程技術研究,2017,05:70-71.

[79]馮宇華。工程測量與三維測繪技術發展探析[J].中國高新技術企業,2016,03:149-150.

[80]霍棟良。影響工程測量精度的因素及控制分析[J].江西建材,2016,01:243.

;

⑷ 龍花樓的科研業績

學術兼職
Habitat International(UK)副主編
Land Use Policy(UK)編委、客座主編(SI on Land Use Policy in China)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UK)編委、客座主編(SI on Rural Restructuring in China)
《地理研究》、《地理科學進展》、《山地學報》、《經濟地理》、《地域研究與開發》編委
環境保護部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專家
國際農業發展基金會(IFAD)顧問
國土資源部全國土地整治規劃修編組專家
中國區域科學協會生態文明研究專業委員會副主任
中國地理學會理事、農業地理與鄉村發展專業委員會秘書長
中國自然資源學會理事、土地資源研究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兼秘書長
主要獲獎
第九屆全國青年地理科技獎(2007)
國土資源部優秀青年科技人才(2009)
第二屆「全國優秀地理科技工作者」(2014)
第一屆中國自然資源學會優秀科技獎(2013)
海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2009/第五)
教育部科技進芹咐步一等獎(2004/第七)
國土資源部科學技術一等獎(2013/第四)
國土資源部科學技術二等獎(2015/第二,2005/第三,2010/第四,2006/第四)
成果發表
在城鄉發展與土地利用轉型研究的基礎理論與方法、演化機理與模式及其與土地整治的綜合研究方面取得系列科技成果。出版著作6部,發表論文160餘篇,其中SCI/SSCI收錄論文32篇(第一/通訊作者23篇,第一作者論文H指數12)。代表性論著:
龍花樓. 論土地整治與鄉村空間重構. 地理學報, 2013, 68(8): 1019-1028.
龍花樓. 論土地利用轉型與土地資源管理. 地理研究, 2015, 34(9): 1607-1618.
龍花樓. 論土地利用轉型與鄉村轉型發展. 地理科學進展, 2012, 31(2): 131-138.
龍花樓. 中國農村宅基地轉型的理論與證實. 地理學報, 2006, 61(10): 1093-1100.
龍花樓. 區域土地利用轉型與土地整理. 地理科學進展, 2003, 22(2): 133-140.
龍花樓. 土地利用轉型—土地利用/覆被變化綜合研究的新途徑. 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 2003, 19(1): 87-90.
龍花樓, 李秀彬. 長江沿線樣帶農村宅基地轉型. 地理學報, 2005, 60(2): 179-188.
龍花樓, 李婷婷. 中國耕地和農村宅基地利用轉型耦合分析. 地理學報, 2012, 67(2): 201-210.
龍花樓, 李秀彬. 長江沿線樣帶土地利用格局及其影響因子分析. 地理學報, 2001, 56(4): 417-425.
龍花樓, 李裕瑞, 劉彥隨. 中國空心化村莊演化特徵及其動力機制. 地理學報, 2009, 64(10): 1203-1213.
龍花樓, 劉彥隨, 鄒健.中國東部沿海地區鄉村發展類型及其鄉村性評價. 地理學報, 2009, 64(4): 426-434.
龍花樓, 劉彥隨, 張小林, 喬家君. 農業地理與鄉村發展研究新近進展. 地理學譽困報, 2014, 69(8): 1145-1158.
龍花樓, 蔡運龍, 萬軍. 開發區土地利用的可持續性評價—以江蘇崑山經濟技術開發區為例. 地理學報, 2000, 55(6): 719-728.
龍花樓, 胡智超, 鄒健. 英國鄉村發展政策演變及啟示. 地理研究, 2010, 29(8): 1369-1378.
龍花樓, 張杏娜. 新世紀以來鄉村地理學國際研究進展及啟示. 經濟地理, 2012, 32(8): 1-7, 135.
龍花樓, 劉永強, 李婷婷, 王靜, 劉愛霞. 生態用地分類初步研究. 生態環境學報, 2015, 24(1): 1-7.
LONG Hualou (Guest Editor). SI on 「Land Use Policy in China」. Land Use Policy, Vol. 40 (2014) 1-146.
龍花樓. 中國鄉村轉型發展與土地利用. 北京: 科學出版嫌虛純社, 2012.
龍花樓, 蒙吉軍. 中國開發區土地資源優化配置研究. 長春: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4.
劉彥隨, 龍花樓 等. 中國農業現代化與農民. 北京: 科學出版社, 2014.
劉彥隨, 龍花樓 等. 中國鄉村發展研究報告—農村空心化及其整治策略. 北京: 科學出版社, 2011.
劉衛東, 龍花樓 等. 2013中國區域發展報告—轉型視角下的中國區域發展態勢.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14.
Long Hualou, Liu Yansui. A brief background to Rural Restructuring in China: A forthcoming special issue of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15, 25(10): 1279-1280.
Li Yurui, Long Hualou*, Liu Yansui. Spatio-temporal pattern of China』s rural development: A rurality index perspective.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2015, 38: 12-26.
Liu Yongqiang, Long Hualou*, Li Tingting, Tu Shuangshuang. Land use transitions and their effects on water environment in Huang-Huai-Hai Plain, China. Land Use Policy, 2015, 47: 293-301.
Li Tingting, Long Hualou*, Liu Yongqiang, Tu Shuangshuang. Multi-scale analysis of rural housing land transition under China』s rapid urbanization: The case of Bohai Rim. Habitat International, 2015, 48: 227-238.
Xiong Shangao, Long Hualou*, Tang Guoping, Wan Jun, Li Hongyuan. The management in response to marine oil spill from ships in China: A systematic review. 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 2015, 96: 7-17.
Long Hualou, Liu Yansui, Li Tingting. Agricultural proction in China under globalization. Editors: Guy M. Robinson, Doris A. Carson. Handbook on the Globalisation of Agriculture. Publisher: Edward Elgar, 2015, 214-234.
Long Hualou. Land consolidation: An indispensable way of spatial restructuring in rural China.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14, 24(2): 211-225.
Long Hualou. Land use policy in China: Introction. Land Use Policy, 2014, 40: 1-5.
Long Hualou, Liu Yongqiang, Hou Xuegang, Li Tingting, Li Yurui. Effects of land use transitions e to rapid urbanization on ecosystem services: Implications for urban planning in the new developing area of China. Habitat International, 2014, 44: 536-544.
Liu Yansui, Yang Ren, Long Hualou*, Gao Jay, Wang Jieyong. Implications of land-use change in rural China: a case study of Yucheng, Shandong province. Land Use Policy, 2014, 40: 111-118.
Long Hualou, Li Yurui, Liu Yansui, Zhang Xingna. Population and Settlement Change in China』s Countryside: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Editors: Cawley M., Bicalho A.M.S.M., Laurens L. The Sustainability of Rural Systems: Global and Local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Publisher: The Commission on the Sustainability of Rural Systems (CSRS) of the International Geographical Union (IGU) and the Whitaker Institute, National University of Ireland Galway, 2013, 123-133.
Long Hualou, Li Yurui, Liu Yansui, Woods M., Zou Jian. Accelerated restructuring in rural China fueled by 『increasing vs. decreasing balance』 land-use policy for dealing with hollowed villages. Land Use Policy, 2012, 29(1): 11-22.
Long Hualou, Li Tingting. The coupling characteristics and mechanism of farmland and rural housing land transition in China.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12, 22(3): 548-562.
Long Hualou, Liu Yansui. A commentary on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Land Use Issues and Policy in China.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2012, 3(4): 384-384.
Wang Ling, Long Hualou*, Liu Huiqing, Dong Guihua.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rought-Flood Disasters and Land-Use Changes in West Jilin, China. Disaster Advances, 2012, 5(4): 652-658.
Long Hualou, Woods M. Rural restructuring under globalization in eastern coastal China: What can be learned from Wales? Journal of Rural and Community Development, 2011, 6(1): 70-94.
Long Hualou, Zou Jian, Pykett J., Li Yurui. Analysis of rural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in China since the turn of the new millennium. Applied Geography, 2011, 31(3): 1094-1105.
Long Hualou.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A geographical perspective. Disaster Advances, 2011, 4(1): 3-5. (Invited Editorial)
Long Hualou, Liu Yansui, Li Xiubin, Chen Yufu. Building new countryside in China: A geographical perspective. Land Use Policy, 2010, 27(2): 457-470.
Long Hualou, Zou Jian. Farmland destroyed by natural hazards in China: spatio-temporal pattern and integrated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system. Disaster Advances, 2010, 3(4): 592-597.
Long Hualou, Zou Jian. Grain proction driven by variations in farmland use in China: an analysis of security patterns.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2010, 1(1): 60-67.
LI Yurui, LONG Hualou*, LIU Yansui. Instrial development and land use/cover change and their effects on local environment: a case study of Changshu in eastern coastal China. Frontiers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 Engineering in China, 2010, 4(4): 438-448.
Long Hualou, Zou Jian, Liu Yansui. Differentiation of rural development driven by in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in eastern coastal China. Habitat International, 2009, 33(4): 454-462.
Long Hualou, Liu Yansui, Wu Xiuqin, Dong Guihua. Spatio-temporal dynamic patterns of farmland and rural settlements in Su-Xi-Chang region: Implications for building a new countryside in coastal China. Land Use Policy, 2009, 26(2): 322-333.
Long Hualou, Wu Xiuqin, Wang Wenjie, Dong Guihua. Analysis of urban-rural land-use change ring 1995–2006 and its policy dimensional driving forces in Chongqing, China. Sensors, 2008, 8(2), 681-699.
Long Hualou, Heilig G.K., Li Xiubin, Zhang Ming.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land-use change: analysis of rural housing land transition in the Transect of the Yangtse River, China. Land Use Policy, 2007, 24(1): 141-153.
Long Hualou, Tang Guoping, Li Xiubin, Heilig G.K. Socio-economic driving forces of land-use change in Kunsha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Economic Area of China.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07, 83(3): 351-364.
LONG HL, HEILIG GK, WANG J, LI XB, LUO M, WU XQ, ZHANG M. Land use and soil erosion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some socio-economic considerations on China』s Grain-for-green Programme. Land Degradation & Development, 2006, 17(6): 589-603.

⑸ 什麼是一類期刊

問題一:請教什麼是一類期刊,二類期刊,三類期刊 希望能幫到你,滿意請採納喔~
一類期刊是國家級的核心期刊,二類的是除國家級核心期刊之外的其它核心期刊,三類的就是普通期刊,每個地方的分類不太一樣。
一般期刊等級的劃分
? 按期刊的主管部門分級
? 期刊是否公開出版分級
? 以期刊質量分級
期刊分級的級次和稱謂
期刊分級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從所有的期刊中提取突顯少數優秀的重點期刊,故一般分級層次不多,大多為2--3級,少數在4級以上。如:
2級:核心期刊--非核心期刊
來源期刊--非來源期刊
3級:國家期刊獎--國家期刊獎提名獎--非獲獎期刊(以獲獎與否劃界,也可看作是2級)
一級期刊--核心期刊--其它期刊
一級期刊--二級期刊--三級期刊
4級:全國高校社科學報雙十佳--全國高校社科學報百強--全國高校
優秀社科學報--其它社科學報
一等獎--二等獎--三等獎--未獲獎
期刊級次的稱謂有很多種,主要有:
(1)按主管部門劃分為全國性期刊和地方性期刊。
(2)按是否正式出版分正式期刊和非正式期刊。
(3)核心期刊,如《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
(4)稱一級期刊、二級期刊、三級期刊(如四川省第二次期刊質量考評,評定1998年全省期刊質量為一級期刊179種,二級期刊93種,三級期刊6種)。
(5)優秀期刊(如1999年社科院舉行的期刊評獎活動中,《文學遺產》等八種刊物被評為「優秀期刊」)。
(6)一等獎、二等獎、三等獎,如1992年國家科委、中宣部、新聞出版署聯合舉辦的首屆全國優秀期刊評比中,設優秀期刊一、二、三等獎。
(7)十佳期刊,如江蘇省社科類十佳期刊,首屆全國高校社科學報雙十佳。
(8)來源期刊,如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來源期刊。
(9)國內權威刊物,如《湖南大學校定國內權威刊物目錄》。
(10)重要學術期刊,如《湖北大學一級和重要學術期刊目錄》。
由於給期刊定級的機構、院校很多,定級的出發點、目的和標准各不相同,期刊分級的稱謂也就顯得五花八門。需要指出的是,由於期刊的主辦者越來越重視期刊分級的結果,對分級中獲得的好成績往往在刊物醒目位置予以標注,而稱謂的復雜多樣使得讀者難以辨明。如「優秀期刊」,在某次定級中可能是最高級別,而在另一個定級中可能是第二級或第三級,最典型的如全國高校社科學報評獎,在「優秀學報」上還疊著兩級,分別是「百強」(第二級)和「雙十佳」(第一級)。而「核心期刊」的標注方式竟有19種之多,出處不一但又未標明,讀者很難弄得明白

問題二:什麼是一類期刊和二類期刊? 請參考:
邯鄲學院中文學術期刊分類認定意見
(自然科學部分)
一類期刊:
科學通報(中國科學院)、中國科學(中國科學院)
二類期刊:
1. 綜合類:自然科學進展
2. 數學類:數學學報、數學進展、數學年刊、應用數學學報、高校應用數學學報
3. 物理學類:物理學報、高能物理與核物理、天文學報、半導體學報、金屬學報
4. 化學類:化學學報、高等學校化學學報、化工學報
5. 生物類:植物生理與分子生物學學報、動物學報、遺傳學報、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學報
6. 地理類:地理學報、地理研究、地理科學
7. 計算機技術類:計算機學報、軟體學報、計算機研究與發展
8. 電子、電工、自動化類:自動化學報、電子學報、電工技術學報
9. 材料科學類:無機材料學報、中國稀土學報、材料研究學報
10. 體育類:中國運動醫學雜志
三類期刊:
1. 綜合類:中山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復旦學報(自然科學版)、武漢大學學報(理學版)、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東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北京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 數學類:數學物理學報、應用概率統計、應用數學和力學、工程數學學報、數學研究與評論、系統科學與數學、計算數學
3. 物理學類:中國激光、原子與分子物理學報、物理學進展、天文學進展、光學學報、計算物理、物理
4. 化學類:分析化學、化學通報、應用化學、物理化學學報、無機化學學報、有機化學、高分子學報、分析試驗室、色譜、硅酸鹽學報、光譜學與光譜分析
5. 生物類:昆蟲學報、微生物學報、實驗生物學報、生物工程學報、生態學報、水生生物學報
6. 地理類:自然資源學報、經濟地理、地理科學進展、資源科學、人文地理、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環境科學、自然災害學報、地球學報
7. 計算機技術類:小型微型計算機系統、計算機科學、計算機工程與應用、計算機應用研究
8. 電子、電工、信息、自動化:電子與信息學報、信息與控制、電視技術、通信學報、電力系統自動化、電力電子技術
9.材料科學類:功能材料、復合材料學報、人工晶體學報
四類期刊:
1. 上述一、二、三類學術期刊以外的中文核心期刊(須為專業學術、理論、技術性刊物,並以《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2004年版為准,北京大學出版社)上發表的學術論文;
2. 在部、省、自治區、直轄市所屬重點本科院校學報上發表的學術論文。
五類期刊:
1. 在一般本科院校學報上發表的論文;
2. 被收錄在具有「ISBN」書號的國際專業會議論文集的學術論文。
六類期刊:
1. 在一般專業學術性期刊上發表的論文;
2. 被收錄在具有「ISBN」書號的國內專業會議論文集的學術論文。
(社會科學部分)
一類期刊:
中國社會科學(中國社科院)
二類期刊:
1. 綜合類:社會科學戰線、文獻(國家圖書館)、國外社會科學
2. 哲學類:哲學研究(中國社科院哲學所)、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國科院馬列主義所)、自然辯證法通訊(中國科學院)
3. 社會學類:社會學研究(中國社科院社會學所)、統計研究、人口研究、中國人口科學(中國社科院人口所)、世界宗教研究(中國社科院宗教所)、民族研究
4. 管理學類:中國行政管理、管理世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管理(中國企業管理學會、國家經貿委)
5. 政治學類:政治學研究(中國社科院政治學所)、求是、世界經濟與政治
6. 法學類:法學研究(中國社科院法學研究所)
7. 經濟學:經濟研究、經濟學動......>>

問題三:請教什麼是一類期刊,二類期刊,三類期刊 國內目前沒有給期刊分級的權威標准。但是可以看幾個指標。如果被北大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確定為核心期刊,或被中國國家科技部確定為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或被南京大學編輯的中文社會科學期刊引文索引確定為源期刊,一般可成為國內的核心期刊;有些也按期刊的出版機構劃分。但是要想確定為一級(國家級),最基本的條件應該是全國性機構(學會、協會)出版的期刊。你提供的雜志算為省級期刊,或你說的二級期刊較為合適。

問題四:什麼是CN類刊物? CN期刊為我國目前鑒定期刊真偽的唯一標准。即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正式批准出版的期刊都應具備CN刊號。
九品論文

問題五:期刊類型是指什麼 期刊可以從不同角度劃分類型。大致有以下幾種劃分角度:
I、按期刊的載體分:印刷型、電子型、縮微型等。
2、按內容、用途分:學術性期刊(有學報、公報、通報、會志、匯刊等);科普性期刊;技術性期刊;情報性期刊;檢索性期刊(文摘、題錄、索引等);工具資料性期刊(統計資料、要人傳記、時事紀要等,);行業性期刊。
3、按出版機構分:學術團體;大專院校; *** 機構;公司企業;商業機構;科研部門等。
4、按文種分:中文期刊;外文期刊。
5、按刊期分:定期(周刊、旬於U、半月刊、月刊、雙月刊、季刊、半年刊、年刊等);不定期;
6、按期刊文獻級別分:一次文獻期刊(又稱一級文獻),如:公報、會報、會志、學報和江刊等;二次文獻期刊(又稱二級文獻),指書目、索引、文摘、題錄等;三次文獻期刊(又稱三級文獻),如述評、綜論、評論和進展報告等。

問題六:論文發表怎麼看期刊的級別?什麼是三類期刊,幾類期刊的劃分標準是什麼? 按新聞出版總署的相關規定,期刊沒有級別之分;而我們目前大多參照的分類標準是由各機構和主管部門根據自身情況對期刊所進行的劃分,每一個地區或者同一個地區不同的職能機構對期刊的認定標准都不同,所以了解幾類期刊,請直接向其所在單位了解。

問題七:什麼是c類期刊 你們學校或單位,根據省里的規定,再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一般是按照研究領域的專業性,把全國的刊物劃分為A、B、C類,和你們研究領域最合適的,就是A類,其次的是B類,再次是C類。刊物的目錄,只有你們單位的人事處有,其他地方的規定,對你們來說,是無效的。

問題八:醫學論文里,什麼是一類期刊,二類期刊,核心期刊,一般期刊。求解。 第一檔:跨學科的頂級刊物。包括知名的science,nature,pnas。
這些刊物是面向所有自然科學學科的,發表難度特別大,一般國內學生不太可能發表,差不多都是要看作者在學術圈的影響力足夠大才有可能發表,初出茅廬的小毛孩就算寫得再好也被拒是經常的。一般來說都是經過美國院士或者英國XX牛人推薦,並且以他的信譽擔保才能發表。所以說各位民科看到了吧,真正的學術腐敗是在美國,用面子跟資歷來卡人。
順便說下這上面的文章大多是宣傳性質的,感覺可參考性不大,其他大神也跟我有同樣的觀點。這一檔次的論文都是幾個特別牛的老師一輩子看能不能發一篇。能發一篇你只管開公司數票子就是。
第二檔:本學科的綜合性刊物rev mod phys,phsy rev letter,phys rev ABCDE。
這個檔次的同樣對於我們博士生而言很難,但也有人做得到。這上面確實有不少牛論文,可參考性很大。但是一般理論都寫的比較深,要讀懂很難。如果有幸在這上面一作名義發一篇基本上下輩子混飯不成問題了= =
第三檔:本研究方向的頂級會議,頂級刊物。
這個級別的我們一般叫1區,一般來說這個級別是一個博士生能發表的最高級別了,我們所要求發一篇1區才能博士畢業,但是實際上還是有一部分的人只能發個2區,最後拖著拖著也就混畢業的。
在這上面發文章代表有一定的影響力的,一般來說一個研究方向,哪個大學的誰誰誰發了一篇啥啥啥,國內哪些人發過頂會基本上同行都清楚。能發一篇1區區美國top50混個博士後問題不大。
我剛讀博時聽說身邊有博士發這個覺得特別佩服,現在想起來,加把勁我倒也不是做不到。。。
這一檔審稿人一般是本領域的超大牛。
第四檔:非頂會的SCI會議,刊物
這個級別跟2區還不太一樣,有些文章還不算2區,但在評職稱好像把這一些都當2區這一檔(除非真的是篇用了點trick的垃圾論文)這個級別還是發的比較多的,一般來說連這個檔次都發不了,那博士還真畢不了業。我在讀研階段以三作發過一篇。
這檔的審稿人一般是一些比較有名氣的大學教授吧,這個檔次的審稿人還是認識幾個,第三檔的就高攀不上了。。。
第五檔:EI檔
一般來說這個檔次碩士生發一篇EI才能畢業,但是實在發不了發一篇核心到也能說過去。我讀研時也發過一篇。感覺這個檔次的論文的貢獻度可能不怎麼大,但是要求你在做這次研究時從選題,找資料,實驗,寫作都按照現行科研的規范才能發表。在這上面發文章,也算是一次科研的體驗吧。
順便說下,這個檔次的論文也是我老師說的分水嶺,我老師見過無數民科,他說最牛的也就發個核心,能發EI的,即使是中文EI的一個也沒見過。蔣春暄發的代數幾何群也不是EI收錄的,但因為是外文刊物,也不知道歸到哪一檔好,說核心嘛也不是。
吧里各位民科朋友可以挑戰,挑戰成功了就可以成為中國最牛的民科。
還順便說下,第五檔的論文,很多美國教授不認可,不少美國教授認為SCI以外的論文都是沒有審稿的(垃圾)論文,如果你要發前四檔的論文最好不要引用第五檔的。
第六檔:核心期刊
我們一般叫黑心期刊,碩士畢業的最低要求,也是可以評職稱的最低檔次論文(再低的論文,你發100篇也沒用,不認可),我沒發過,不好說。感覺很多一般大學的碩士混畢業在上面發。
下面七八九十,十一檔是我自己排的,因為這些文章老師不讓看。。。
第七檔:國家級刊物
這一級別,如果是科研,還真不好說有什麼價值,比較爛一點的學校可能要求學生發這級別吧。但是如果不是前沿科研,到還真有不少值得參考,總而言之不太學術。很多都是花錢就能發。
第八檔:省級刊物
這個級別。。。。我知道中等數學雜志不錯,雖然......>>

問題九:7類和8類期刊是什麼? 您好 ,九品論文很高興為您解答,希望能幫助到您。
論文幫發表
望採納
劃分標準是怎樣的?

問題十:省級期刊屬於幾類刊物?是三類嗎? 每個地方的劃分是不一樣的,這個是要看在那裡發,還是問問當地的人比較好

⑹ 徐斌的主要科研工作

徐斌研究員主要承擔草原植被生態遙感監測、草原沙化和退化遙感監測 、草地資源規劃評價和草原沙化治理等多方面的任務。主持項目和課題等30餘項,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一級課題、863計劃、國際合作項目以及農業部等課題。課題任務主要集中在草原生產力、草畜平衡、草原長勢、返青、草原沙漠化、草原水熱旱情等遙感監測等方面。獲省部級科技獎5項,中國農業科學院一等獎1項,登記軟體著作權6項,申報國家專利2項,主編和參編著作7部,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中國科學》、《生態學報》、《地理研究》、《中國草地學報》等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110餘篇,至今培養了博士後2人,博士生6人和碩士生5人。此外,從1999年起每年主持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生院「生態學專題講座」。 ①「中國草原植被遙感監測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 ,獲2009年度農業部中華農業科技獎一等獎,第一完成人;
②「基於MODIS的中國草原植被遙感檢測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 ,獲2009年度北京市科學技術二等獎,第一完成人;
③「冬牧70黑麥種養殖與農業結構調整技術示範」,獲2003年農業部豐收計劃獎三等獎,第3完成人;
④「省級資源環境信息服務示範研究與應用」,獲2002年北京市科技進步獎三等獎,第2完成人。
⑤「中國土地利用/土地覆蓋變化研究」,獲2006年北京市科學技術二等獎,第8完成人。
⑥「省級資源環境信息服務示範研究與應用」,獲2002年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第2完成人。 [1] 徐斌(主編). 草原保護建設與飼料生產加工. 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
[2] 徐斌,楊修等編著. 西藏自治區林芝縣天然林資源與保護. 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3.
[3] 徐斌(副主編). 中國重點生態建設地帶農業資源可持續利用研究. 北京:氣象出版社,2004.
[4] 徐斌,楊秀春,金雲翔等,2011,第四章,青藏高寒牧區草原資源遙感監測與評價(59-89);第五章,青藏高寒牧區冬蟲夏草資源評價研究(90-118)(約10萬字);范小建主編,2011,扶貧開發與青藏高原減災避災產業發展研究,中國農業出版社. [1]B Xu, X C Yang, W G Tao, Z Qin, H Q Liu, J M Miao, YY Bi, 2008, MODIS-based Remote Sensing Monitoring of Grass Proction in Chin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 29(17-18): 5313-5327. [SCI]
[2] Qin Zhihao, Xu B, Xin X., Zhou Q., Zhang H., Liu J., 2004, Integration of remote sensing and GIS technology to evaluate grassland ecosystem health in North china. International Geosciences and Remote Sensing Symposium, VI: 4034-4037, September 20-24, 2004, Anchorage, Alaska, USA.[EI]
[3] Qin Zhihao, XuBin, Liu J., Zhang W., Zhang H., 2004, Monitoring land use dynamics for ecological degradation assessment in the rim zone of North China using MODIS and Land TM data. International Geosciences and Remote Sensing Symposium, VI: 4021-4024, September 20-24, 2004, Anchorage, Alaska, USA. [EI]
[4] Qin Zhihao, Xu B., Zhang W., Li W., Zhang H., 2004, Comparison of split window algorithms for land surface temperature retrieval from NOAA-AVHRR data. International Geosciences and Remote Sensing Symposium, VI:3740-3743, September 20-24, 2004, Anchorage, Alaska, USA. [EI]
[5] Yuxia Zhu; Zhihao Qin; Bin Xu; Maofang Gao; Huan Pei, 2007, An approach for desertification monitoring in Hulun Buir grassland of Inner Mongolia, China (Proceedings Paper), Proceedings Vol. 6752, Geoinformatics 2007: Remotely Sensed Data and Information, Weimin Ju; Shuhe Zhao, Editors, 675223. Date: 26 July 2007, DOI: 10.1117/12.760762. [EI]
[6] Lu Liping, Qin Zhihao, XU Bin, Tao Weiguo, Jianglipeng, 2007, Remote sensing monitoring of grass growing in grassland ecosystems of China, Geoinformatics 2007, Remotely Sensed Data and Information, May 25-27, Nanjing, China. Proceedings of SPIE, 0277-786X, v.6752 675225-1-9. [EI]
[7] Ruijie Wang, Zhihao Qin, Bin Xu, Xiaoyong Zhang, Maofang Gao, 2007, Using vegetation photosynthesis model to estimate net primary proction of rangeland ecosystem in Inner Mongolia of China, Geoinformatics 2007, Geospatial Information Science, May 25-27, Nanjing, China. Proceedings of SPIE, 0277-786X, v.6753 67532S-1-8. [EI]
[8] Kebiao Mao, Zhihao Qin, Manchun Li, Lixin Zhang, Bin Xu, Lingmei Jiang, 2006, An Algorithm for Surface Soil Moisture Retrieval Using the Microwave Polarization Difference Index, International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Symposium (IGARSS06). [EI]
[9] Kebiao Mao, Zhihao Qin, Bin Xu, Manchun Li, Jianming Wang Shengli Wu, 2005. The Influence Analysis of Water Content for the Accuracy of Practical Split-window Algorithm, International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Symposium (IGARSS05), 5: 3266 - 3268. [EI]
[10] Zhihao Qin, Yuxia Zhu, Wenjuan Li, Bin Xu, 2008, Mapping vegetation cover of grassland ecosystem for desertification monitoring in Hulun Buir of Inner Mongolia, China. Proceedings of SPIE, (7104): 71040C-1~71040C-12. 16-18 September 2008, Cardiff Wales, United Kingdom. [EI]
[11] Maofang Gao, Sanchao Liu, Zhihao Qin, Jianjun Qiu, Bin Xu, Wenjuan Li, Xiuchun Yang, Jingjing Li, 2008, Integration of remote sensing with GIS for grassland snow cover monitoring and snow disaster evaluating in Tibet. Remote Sensing for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GIS Applications, and Geology VIII, Ulrich Michel; Daniel L. Civco; Manfred Ehlers; Hermann J. Kaufmann, Editors, 13 October 2008, DOI: 10.1117/12.800047. [EI]
[12] Lei Gao, Zhihao Qin, Bin Xu, Liping Lu, Huan Pei, 2007, Mapping drought status of winter wheat from MODIS data in North China Plain. Proceedings of SPIE, (6752): 675229-1~675229-10. 25-27 May 2007, Nanjing, China. [EI]
[13]Bin Xu, Zhongxin Chen, Zhihao Qin, Jia Liu, Guixia Yang, et al.. 2005, Application of GIS technology to build climatic scene in 2036 and 2056 in China. IEEE 2005 International Geosciences and Remote Sensing Symposium,Jul., 2005, Soul, South Korea,5110-5113. [EI]
[14]Bin Xu, Zhihao Qin, Jia Liu, Zhongchao Shi,Xiuchun Yang, Guixia Yang, 2005, Remote Sensing Monitoring of Grassland in Key region of North China. IEEE 2005 International Geosciences and Remote Sensing Symposium,Jul., 2005. Soul, South Korea,3266-3269. [EI]
[15] Xu Bin, Yang Xiuchun, Tao Weiguo, Qin Zhihao, et al., 2006, MODIS-based Remote Sensing Monitoring upon the Grass Proction in China. Second Recent Advances in Quantitative Rremote Sensing. ISBN: 84-370-6533-X. Printed in Spain by Guada Impresores.698-703. [EI]
[16]Xu Bin, Tao Weiguo, Yang Xiuchun, Qin Zhihao, et al., 2006, Vegetation Growth Monitoring in the Grassland of China Using MODIS Remote Sensing Data. Second Recent Advances in Quantitative Rremote Sensing. ISBN: 84-370-6533-X. Printed in Spain by Guada Impresores.704-707. [EI]
[17]B Xu, Z. Chen, et al., 2002, Hydrothermal Background Data Layer and Planting System of China,Application of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for the management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115-120. [EI]
[18] B Xu, Z Chen et al., 2002, Spatial Relationship Between Grassland in Restoration and Climate. Application of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for the management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20-26. [EI]
[19]Xu Bin, Yang Xiuchun, Tao Weiguo, Qin Zhihao, et al.. 2007, Remote sensing monitoring upon the grass proction in .China.Available online . Acta Ecologica Sinica, 27(2): 405−413.
[20] 金雲翔,徐斌,楊秀春,李金亞,王道龍,馬海龍,2011,內蒙古錫林郭勒盟草原產草量動態遙感估算. 中國科學:生命科學,12(41):1185-1195.(通訊作者)
[21] 徐斌,楊秀春,2009,東北草原區產草量和載畜平衡的遙感估算. 地理研究,28(2):402-408.
[22] 金雲翔,徐斌,楊秀春,覃志豪,高懋芳,呂海燕,朱立博,2010,青藏高原那曲地區冬蟲夏草資源分布空間分析方法. 生態學報,30(6):1532-1538.(通訊作者)
[23] 李亞雲,楊秀春,朱曉華,徐斌, 2009,遙感技術在中國土地荒漠化監測中的應用進展. 地理科學進展,28(1):55-62.
[24] 李金亞,楊秀春,徐斌,曹雲剛,覃志豪,金雲翔,趙莉娜, 2011, 基於MODIS與AMSR-E數據的中國6大牧區草原積雪遙感監測研究. 地理科學,9(31):1097-1101.
[25] 李金亞,徐斌,楊秀春,金雲翔,李亞雲,張濟,趙莉娜,李潤林, 2011,錫林郭勒盟草原沙化動態變化及驅動力分析——以正藍旗為例. 地理研究,9(30):1669-1682. (通訊作者)
[26] 楊秀春,曹雲剛,徐斌,朱曉華, 2008, 中國北方草原積雪遙感監測:2007.10-2008.3期間. 地理研究,27(5):1109-1117.
[27] 楊秀春,朱曉華,徐斌,李亞雲, 2008,遼西北地區土地荒漠化研究及其進展. 災害學,23(2):117-122.
[28] 朱玉霞,覃志豪,徐斌, 2007,基於MODIS數據的草原荒漠化年季動態變化研究--以內蒙古自治區為例. 中國草地學報,29(4):2-7.
[29] 白可喻,徐斌,邱建軍, 2007,基於GIS的中國苜蓿資源分布和生產力分析. 中國草地學報,29(4):15-20.
[30] 陶偉國,徐斌,楊秀春, 2007,草原產草量遙感估算方法發展趨勢及影響因素. 草業學報,16(2):1-8. (通訊作者)
[31] 楊秀春,徐斌,朱曉華,陶偉國,劉天科, 2007,北方農牧交錯帶草原產草量遙感監測模型. 地理研究,26(2):213-221.
[32] 陶偉國,徐斌,繆建明,楊秀春,覃志豪,2006,草地遙感估產中不同尺度信息源關聯方法對比及評價. 中國草地學報,28(4):68-74. (通訊作者)
[33] 覃志豪,高懋芳,秦曉敏,李文娟,徐斌,2005,農業旱災監測中的地表溫度遙感反演方法—以MODIS數據為例. 自然災害學報,14(4):64-71
[34] 覃志豪, 李文娟, 徐斌, 陳仲新, 劉佳, 2004, 陸地衛星TM6波段范圍內地表比輻射率的估計. 國土資源遙感, 9: 28-36.
[35] 毛克彪, 覃志豪, 徐斌, 2005, 被動微波土壤水分反演模型研究.測繪與空間地理信息, 28(5):12-14.
[36] 姜立鵬, 覃志豪, 謝雯, 徐斌, 2006, 基於MODIS數據的草地凈初級生產力模型探討.中國草地學報, 28(6): 72-76.
[37] 毛克彪, 施建成, 覃志豪, 宮鵬, 徐斌, 蔣玲梅, 2006, 一個針對ASTER數據同時反演地表溫度和比輻射率的四通道演算法.遙感學報, 10(4): 593-599.
[38] 毛克彪, 施建成, 李召良, 覃志豪, 李滿春, 徐斌, 2006, 一個針對被動微波AMSR-E數據反演地表溫度的物理統計演算法. 中國科學D輯(地球科學), 36(12): 1170-1176.
[39]徐斌, 陶偉國, 楊秀春, 覃志豪, 劉海啟, 繆建明, 2006, 中國草原植被長勢MODIS遙感監測. 草地學報, 14(3):242-247.
[40]徐斌,楊秀春,侯向陽,陶偉國,覃志豪, 2007, 草原植被遙感監測方法研究進展. 科技導報, 25(9): 5-8.
[41] 陶偉國,徐斌,劉麗軍,楊秀春,覃志豪, 2007, 不同利用狀況下草原遙感估產模型. 生態學雜志, 26(3): 332-337. (通訊作者)
[42] 徐斌,辛曉平,陶偉國,覃志豪, 2005, 草地超載狀況該如何應對. 中國牧業通訊,(21):48-50.
[43]徐斌,侯向陽,王道龍, 2004,沙塵暴的危害及農業防治措施. 生態科學,23(1):60-63.
[44] 曹雲剛,楊秀春,徐斌,朱曉華,2007,MODIS在青藏高原大范圍積雪制圖中的應用及存在的問題. 科技導報,25(21):51-54.
[45] 楊秀春,徐斌,2007,土壤風蝕農業區實施保護性耕作技術的策略研究. 科技導報,25(19):65-69.
[46] Qin Zhihao, Xu B., Liu J., Zhang W., 2004, Applications of GIS and RS for land use dynamics monitoring in the Rim Zone of North China. Geoinformatics. Proc. 12th Int. on Geoinformatics-Geospatial Information Research: Bridging the Pacific and Atlantic University of Gavle ,Sweden, 7-9 June 2004.
[47]B Xu, X Xin, Z Qin, H Liu, Z Chen, G Yang, W Wu, Q Zhou, and X Wu, 2004, Development of spatial GIS database for monitoring on dynamic state of grassland proctivity and animal loading balance in north China. Geoinformatics 2004–Proc. 12th Int. Conf. on Geoinformatics: Geospatial Information Research: Bridging the Pacific and Atlantic, University of Gävle, Sweden, 7-9 June 2004, Gävle University Press, vol. 2, 585-592.
[48] Z Qin, B Xu, W Li, W Zhang and J Liu, 2004, Integration of ground sampling with satellite imaging through GIS database to monitor rangeland proctivity for grazing in north China. Geoinformatics 2004–Proc. 12th Int. Conf. on Geoinformatics: Geospatial Information Research: Bridging the Pacific and Atlantic, University of Gävle, Sweden, 7-9 June 2004, Gävle University Press, vol. 2, 715-722.
[49]徐斌,楊秀春,陶偉國,覃志豪,劉海啟,繆建明.中國草原產草量遙感監測.生態學報,2007,27(2):405-413.
[50] 袁平,徐斌,張力建.縣域可持續發展評價中的生態足跡動態研究——以內蒙古阿魯科爾沁旗為例,中國農業科學,2007,40(4):7730-781
[51] 姜立鵬, 覃志豪, 謝雯, 王瑞傑, 徐斌, 盧琦, 2007, 中國草地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遙感估算研究. 自然資源學報, 22(2): 161-170.
[52]徐斌, 陶偉國, 楊秀春, 覃志豪, 高懋芳, 2007, 我國退牧還草工程重點縣草原植被長勢遙感監測.草業學報, 16(5):13-21.
[53] 高懋芳,覃志豪,徐斌, 2007, 用MODIS數據反演地表溫度的基本參數估計方法. 乾旱區研究, 24(1): 113-119.
[54]徐斌,楊秀春,白可喻,陳仲新,覃志豪,邱建軍, 2007, 中國苜蓿綜合氣候區劃研究. 草地學報, 15(4): 316-334.
[55]徐斌,劉佳,陳仲新,等, 2004, 中國草原分布與氣候關系及西部草原建設問題. 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4):20-22.
[56] 郭守平,楊秀春,徐斌, 2006,中子水分儀在流動沙丘上的標定研究. 乾旱地區農業研究,24(4):72-75.
[57] 楊秀春,嚴平,劉連友,徐斌, 2005,農牧交錯帶不同農田耕作模式土壤風蝕的風洞實驗研究土壤學報,42(5):737-743.
[58]徐斌,楊秀春,等, 2005, 內蒙古沙漠化地區農業保護性耕作技術研究. 北京: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 路明,趙明主編. 見:土地沙漠化治理與保護性耕作, 44-48
[59] 楊秀春,徐斌, 2005, 農牧交錯帶不同耕作模式對農田近地面風況影響的試驗研究. 北京: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 路明,趙明主編. 見:土地沙漠化治理與保護性耕作, 105-109
[60] 楊秀春,徐斌,嚴平,劉連友,色布力瑪, 2005,農牧交錯帶不同農田耕作模式土壤水分特徵對比研究. 水土保持學報,19(2):125-129.
[61] 王道龍,畢於運,徐斌,周旭英,張小川, 2003, 西北地區利用冬閑田種植冬牧70黑麥的建議. 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4(5):1-4.
[62] 徐斌,辛曉平,大黑俊哉, 2002, 植物群落和物種多樣性動態過程及物種喪失機制放牧試驗. 生態科學,2002,21(1):1-5.
[63]徐斌,楊秀春,金雲翔,等, 2012, 中國草原牧區和半牧區草畜平衡狀況. 地理研究(已接受).
[64]徐斌等,植物群落和物種多樣性動態過程及物種喪失機制放牧試驗,生態科學,2002,21(1):1-5.
[65] 黃治平,徐斌.2008,規模化豬場區域農田土壤重金屬積累及影響評價分析.土壤通報. 39(3): 641-646.
[66] 黃治平,徐斌.2008. 規模化豬場廢水污灌農田的土壤Zn和Cu空間變異分析,生態環境,2008,27(1):0126-0132
[67] 黃志平,徐斌,張克強,楊秀春. 連續四年施用規模化豬場豬糞溫室土壤重金屬積累研究. 農業工程學報.2007.11,239-244(通訊作者)[EI]
[68] 黃治平,徐斌,塗德浴, 張克強.2008, 規模化豬場廢水灌溉農田土壤Pb,Cd,和As空間變異及影響因子分析. 農業工程學報.24 (2):77-83.[EI]
[69]徐斌等,湖北利川市的草地資源特徵及評價利用,農業資源利用與區域可持續發展研究,唐華俊主編,中國展望出版社,2003
[70]徐斌等,中國北方草地的超載狀況和對策,《中國西部發展論壇》第五屆論文集,2004
[71] 白可喻,徐斌,政府決策和管理體制在草地健康發展中的作用,中國草業可持續發展戰略論壇2004論文集,2004
[72]徐斌,覃志豪,白可玉,2004, 草地的生態功能和保護建設。中國草業可持續發展戰略論壇論文集,317-322,2004年9月,北京
[73] 徐斌,辛曉平,劉海啟,劉佳,陳仲新,楊佳霞,吳文斌,周清波,吳曉天,覃志豪,2004, 中國北方草地生產力和載畜平衡動態監測。中國草業可持續發展戰略論壇論文集,469-472,2004年9月,北京
[74] 覃志豪,徐斌等,我國北方草原產草量遙感測算模型,中國草業可持續發展戰略論壇2004論文集,2004年9月,北京 [1] 徐斌、趙哈林、徐浩、劉寅虓 ,沙地草場放牧試驗植物群落的TWINSPAN數量分析,植物生態學報,2000, 24(2) 252-256.
[2] 徐斌、趙永平.科爾沁沙地典型區景觀要素動態過程研究,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00:21(1), 40-44.
[3] 辛曉平、徐斌、王秀山、楊正宇、高瓊,鹼化草地群落演潛空間格局動態分析,生態學報,2001,21(6)878-882.
[4] 辛曉平,徐斌,單保慶,李建東,楊允菲.恢復演替中草地斑塊動態及尺度轉換分析。生態學報.2000. 20(4):587-593.
[5] 徐斌等,2000,「三北」風沙區生態建設與綜合治理,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00年第2期.
[6] 辛曉平,李向林、徐斌,放牧和刈割條件下草山草坡群落空間格異質性分析等,應用生態學報,2002,13(4):449-453.
[7] 陳佑啟,Peter.H.Verburg,徐斌.中國土地利用變化及其影響的空間建模分析.地理科學進展,2000,19(2):116-127.
[8] 周清波,徐斌,王秀山.未來資源、環境、社會經濟與全球變化. 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00,21(1): 29-32.
[9] 徐斌、辛曉平、唐華俊、周清波、陳佑啟,氣候變化對我國農業地理分布的影響及對策,地理科學進展,1999, 18(4):316-321.
[10] 徐斌,21世紀中國農業生態學的發展趨勢,1999,新世紀周刊(約稿).
[11] 趙永平、徐斌等,基於沙漠化的圖形庫方法研究,乾旱區資源與環境,1998,Vol.12 No.1 ,14-20
[12] 陳仲新、徐斌等,2001,中國氣溫的空間分布與時間變化格局,農業資源利用與區域可持續發展研究(區劃所論文集)
[13] 趙永平、徐斌等,基於專題圖形庫系統的科爾沁沙地動態研究,地理科學,1998年第1期,14—20。
[14] 徐斌,科爾沁沙地土壤風蝕過程及其防治措施,1997,中國沙漠,Vol.17 Supp. 1,7-14。
[15] 徐斌、劉新民等,風沙流擊打作物幼苗和土壤風蝕的野外研究,1997,中國沙漠,Vol. 17 Suup. 1,78-84。
[16]徐斌,數量生態方法的評述和TWINSPAN分析技術,中國沙漠,1997,Vol. 17,Supp.1,64-69。
[17] 趙永平、徐斌,專題圖形庫研究方法,乾旱區地理,1997年第3期,36—42。
[18] 徐斌、趙松齡,不同放牧梯度下天然沙質草場群落分異特徵及沙漠化發生機理試驗研究,1994,蘭州大學學報,30(4),137-142。
[19] 徐斌,科爾沁沙丘植物群落TWINSPAN數量分析,1995,中國沙漠,Vol.15 No. 3 233-236。
[20] 徐斌等,科爾沁沙丘植物群落圍封條件下的動態過程研究,1995,西北植物學報,15(8).89-97。
[21] 徐斌,沙地培肥改土技術規程,1995,中國沙漠,Vol.15 Spec.3, 42-51。
[22] 徐斌、劉新民,風沙危害監測技術規程,1995,中國沙漠,Vol.15 Spec.3, 42-51。
[23] 徐斌等,科爾沁沙質草甸草場不同牧壓條件下植物群落分異數量分析,1995,西北植物學報,15(5),134-139。
[24] Bin Xu, Xinmin Lu, Soil Erosion and its Control in the Farming-pastoral transitional Belt in Horqin Sandy Land. Inner Mongolia, Chines Journal of Arid Land Research, 1995,Vol. 8 No. 4.
[25] 徐斌,劉新民,趙學勇,內蒙古奈曼旗中部農田土壤風蝕及防治,水土保持學報,1993,Vol. 7 No.2 75-80。
[26] Xu Bin, M. Nemoto et al,Environmental Characteristies and Desertification Control Method in Northen Naiman Banner. Inner Mongolia, China, Proceeding of Japan-Chinna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tudy of the Mechanism of Desertification, 1993:500-508 .
[27] 徐斌,劉新民,堯勒甸子試區土壤性狀及其改良利用,科爾沁沙地生態環境綜合整治研究論文集,劉新民,趙哈林主編,1993年,甘肅科學技術出版社,65-72。
[28] 徐斌,黃學文,楊泰運等,沙土上沙打旺產量和土壤動態變化研究,科爾沁沙地生態環境綜合整治研究論文集,劉新民,趙哈林主編,1993,甘肅科學技術出版社,282-288
[29] 劉新民,趙哈林,徐斌,科爾沁草原生態系統破壞與恢復機制,科爾沁沙地生態環境綜合整治研究論文集,劉新民,趙哈林主編,1993,甘肅科學技術出版社,12-26。
[30] 楊泰運,徐斌,奈曼旗沙漠化農田生態系統功能淺析及其調整利用研究,中國沙漠,1989,Vol. 9 No. 2 32-37。
[31] 徐斌,沙漠化土地圍封後土壤性質變化的初步研究,乾旱地區農業研究,1988,No. 4 65-70。
[32] 徐斌,杜明武,沙漠化土地圍封後植被和土壤的變化,農業現代化研究,1998,No. 6, 45-48。
[33] 張繼賢,徐斌,科爾沁草原南部不同類型沙丘水分研究,中國沙漠,1985,Vol. 5 No. 3. 33-39。
[34] 徐斌參加統稿、組織校對、討論修改等工作,《中國生物多樣性國情研究報告》,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8。
[35] 徐斌參加合著,科爾沁風沙環境與植被,科學出版社,1996,頁碼分別為18-31,50-56,230-241(徐斌承擔約4.5萬字)。
[36] 徐斌參加編寫,《山東省濱州市農業可持續發展規劃》,1999,中國農業出版社,69-93,承擔第五章,土地資源開發利用規劃。

⑺ 夏軍的論文發表

已發表學術論文400多篇,其中SCI收錄69篇、EI收錄102篇;獲省自然科學一等獎1項及省部級科技進者讓純步獎勵6項。2007年當選為國際水文科學協會(IAHS)副主席;擔任國際「水文科學雜志(HSJ)」副主編、美國土木工程學會(ASCE)水文工程雜志(JHE)副主編;2009年當選為國際水資源協會(IWRA)主席,也是中國學者首次擔任國際知名水組織主席;2011年獲「國際水資源管理傑出貢獻獎。
1.國際學滑畢術刊物近發表的SCI/EI/ISTP論文
[1] XIA Jun, WANG Gangsheng, Tan Ge, YE Aizhong & G.H. Huang, 2005, Development of Distributed Time-Variant Gain Model for Nonlinear Hydrological Systems,Sciences in China Ser.D Earth Sciences, 48(6),713-723(SCI檢索)
[2] Xia Jun & Zhonggen Wang,, 2004, The Renewability of Water Resources and its Quantification of the Yellow River in China, Hydrological Process, Special Issue,Vol.18 2327-2336(SCI檢索)
[3] Trevor Boston & Xia Jun, 2004, Improving Calculated Discharge from TOPMODEL using Antecedent Precipitation Index and Discharge -Correlated Rainfall: Calibration Results, Hydrological Process, Special Issue Vol.18,2313-2326(SCI檢索)
[4] Liu Changming & Xia Jun, 2004, Water Problems and Prospective of Hydrological Research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China, Hydrological Process, Vol.18, 2197-2210.(SCI檢索)
[5] Liu Changming & Xia Jun, 2004, Water crises and hydrology in North China, Hydrological Process, Special Issue Vol.18, 2195-2196(SCI檢索)
[6] Z.Kundzewicz & Xia Jun,2004, Editorial: Towards an improved flood preparedness system in China, Hydrological Science Journal , 49(6) 941-944.(SCI檢索)
[7] ZHANG Shifeng, LIU Changming, XIA Jun, 2004, 降雨徑流過程驅動因子的室內模擬實驗研究(Experimental study on rainfall-runoff:Indoor imitation experimental study on driving factors of rainfall-runoff process),中國科學 D 輯 地球科學 (Sciences in China Ser.D Earth Sciences ), 34(3):280-289(首咐SCI檢索)
[8] Quanxi Shao, Heung Wong, Jun Xia & Wai-Cheung Ip, 2004, Models for extremes using the extended three-parameter Burr XII system with application to flood frequency analysis, Hydrological Science Journal , 49(4) 685-703.(SCI檢索)
[9] Huang, Y.F.,et al. and J.Xia, 2003, GIS-based distributed model for simulating runoff and sediment load in the Malian River Basin, Hydrobiologia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n Limnology and Marine Sciences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494(1-3), 127-134 (SCI檢索).
[10] Chen, Z., G.H. Huang, C.W. Chan, L.Q. Geng, and J. Xia, 2003, Development of an expert system for the remediation of petroleum-contaminated sites, Environmental Modeling and Assessment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8(4), 323-334 (SCI檢索)
[11] Xia Jun, 2002, A system approach to real time hydrological forecasts in watersheds, Water International, 27(1), 87-97 .(SCI檢索)
[12] Xia Jun, & Y.D.Chen, 2001, Water problems and opportunities in hydrological Sciences in China, Hydrological Science Journal , 46(6) 907-921. (SCI檢索)
[13] Xia Jun, et al.,2001, An integrated Hydro-ecological Modeling Approach Applied to the Lake Bositeng Basin in China, Water International, 26(1), 105-118 . (SCI檢索)
[14] Xia Jun, et al., 2001, An Integrated Planning Framework for Management of Flood-Endangered Regions in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Water International, 26(2), 153-161. (SCI檢索)
[15] Xia Jun, & Gordon G H,Huang, 2001, Flood prevention and watershed management: An overview, Guest editors for Special Issue, Water international, 2001 (6) , 151-153(主編國際水專刊的綜述論文,SCI檢索)
[16] Huang, G.H., and J.Xia ,2001, Barriers to sustainable water quality management,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61(1), 1-23.(SCI檢索)
[17] 薛金鳳,夏軍,梁濤等,顆粒態氮磷負荷模型研究,水科學進展,2005年5月,第16卷(3期),334-337(EI 檢索)。
[18] 占車生,夏軍,豐華麗等,河流生態系統合理生態用水比例的確定,中山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年3月,第44卷(2期),121-124(EI 檢索)。
[19] 朱一中,夏軍,王綱勝.西北地區水資源承載力多目標情景分析與評價,中山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年3月,第43卷(2期),64-67(EI 檢索)。
[20] Xia Jun, 2004, A nonlinear system approach and distributed hydrological modeling, The 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ydroinformatics, Liog, Phoon & Babovic (eds), 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 Company(ISBN 981-238-787-0),246-253. (ISTP)
[21] Zhu Y.Z., Xia J. & Wang G.S., 2004, Assessment of water resources carry capacity of Northwest China, The 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ydroinformatics, Liog, Phoon & Babovic (eds), 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 Company(ISBN 981-238-787-0),1269-1276. (ISTP)
[22] Zhan C.S , Xia J. & Liu B.L., 2004, The WEBGIS-based hydrological information service system & secondary developmen, The 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ydroinformatics, Liog, Phoon & Babovic(eds), 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 Company (ISBN 981 – 238 – 787 – 0 ),1971-1978. (ISTP)
[23] Xia Jun et al., 2003, Water Problems and sustainability in North China, IAHS Pub. No. 280 (Water Resources System- Water Availability & Global Change), UK, 12-22.(EI,ISTP檢索)
[24] Xia Jun, Tan Ge, Li Xin & Zhu Yizhong 2003,Hydrological Modeling of Imperfect Gauged Basins: A New Challenge,IAHS Publication no.279, 145-150,UK, (EI,ISTP檢索);
[25] Xia Jun, Wang Gangsheng, Tan Ge,2003,A distributed hydrological model applied to Heihe mountainous basin in western China. IAHS Publication No.282, 268~274, ,UK (EI,ISTP檢索) 。
[26] Xia Jun & Wang Zhonggen et al.,2003, A quantifying method of water renewability: Case study of the Malianhe watershed in China, Proccedings of the 1st International Yellow River Forum on River Basin Management,Vol.1,111-121,The Yellow River Conservation Publishing House (ISTP檢索)。
[27] 張利平、陳萬春、夏軍等,乾旱災害成災過程數值模擬,武漢大學學報(工學版),2003年,36卷第4期,24-27(EI檢索)。
[28] 葉守澤,夏軍,水文科學研究的世紀回眸與展望,水科學進展,2002,1(13),93~104(EI檢索)
[29] 竇明,謝平,夏軍,漢江水華問題研究,水科學進展,2002,5(13),557-561(EI檢索)
[30] 竇明,謝平,夏軍,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對漢江水華影響研究,水科學進展,2002,6(13),714~718(EI檢索)
[31] Xia Jun, et al., 2001, Enlightenment on sustainable management of water resources from past practices for the Bositeng Lake basin in Xinjiang, China, IAHS Pub. No. 260 (Regional Management of Water Resources), UK , 41-48. (EI ,ISTP檢索)
[32] Xia Jun, et al., 2001, Eco-environment quality assessment: a quantifying method and case study in Ning Xia, arid and semi-arid region in China, IAHS Pub. No. 266 (Hydro-ecology: Linking hydrology and Aquatic Ecology) , UK , 41-48.(ISTP檢索,)
2.國內核心刊物發表的論文
[1] 夏軍、劉孟雨、賈紹鳳等,華北地區水資源及水安全問題的思考及研究,自然資源學報,第19卷第5期,2004年,550-560
[2] 夏軍、王中根、左其亭,生態環境承載力的一種量化方法研究:以海河流域為例,自然資源學報,第19卷第6期,2004年,786-794
[3] 夏軍,現代水文學的發展與水文復雜性問題研究,水問題的復雜性與不確定性研究與進展(夏軍主編),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4年12月
[4] 夏軍,王中根,穆宏強,可持續水資源管理評價指標體系研究(I),長江職工大學學報,2000,17(2),1-7
[5] 夏軍,王中根, 生態環境承載力評價方法及其在海河流域的應用研究,自然資源學報,2004年第6期。
[6] 夏軍,引江濟太工程與太湖流域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芻議,中國水利,2004年第2期,32-35(CSCD刊物)。
[7] 夏軍,王綱勝 等,分布式時變增益流域水循環模擬,地理學報,2003,58(5),789-796。
[8] 夏軍,王中根,劉昌明,黃河水資源量可再生性問題及量化研究,地理學報,2003年,58(4),534-541。
[9] 夏軍,豐華麗,談戈,生態水文學-概念、框架與體系,灌溉排水學報,2003年,22(1),4-10。
[10] 夏軍,孫雪濤,豐華麗, 西部地區生態需水問題研究面臨的挑戰,中國水利,2003年第5期 A刊,57-60(CSCD刊物)。
[11] 夏軍,孫雪濤,中國西部流域水循環研究進展與展望,地球科學進展,2003,18(18),58-67
[12] 夏軍,豐華麗,2003,生態水文學的發展與面臨的挑戰,水問題研究與進展,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396-407
[13] 夏軍,薛金風,應用於非點源污染模擬的分布式徑流模型研究,中國自然資源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陳傳友主編),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水科學進展,2003年,124-131
[14] 夏軍,華北地區水循環與水資源安全:問題與挑戰, 地理科學進展,2002,6(21),517-526
[15] 夏軍,朱一中,水資源安全度量:水資源承載力的研究與挑戰,自然資源學報,17(3),2002年5月,262-269
[16] 夏軍,談戈,全球變化與水文科學新的進展與挑戰,資源科學,2002年5月,24(3),1-7
[17] 夏軍,鄭冬燕,劉青娥,西北地區生態環境需水估算的幾個問題研討,水文,2002,5(22),12—17
[18] 夏軍,水文科學發展與思考,中國地理學會水文專業委員會年會「21世紀中 國水文科學研究的新問題新技術和新方法」,科學出版社,2001年9月,18-27
[19] 夏軍,水文學科發展與思考,中國科學基金,2000年9月,14(5),293-297
[20] 夏軍,竇明,水體富營養化綜合水質模型及其應用研究,上海環境科學,2000,19(7),302-304
[21] 夏軍,湖北省的水問題與可持續發展,科技進步與對策,2000,17(114),17-19
3.出版專著與教材
(1)專著
[1] 夏 軍, 水文非線性系統理論與方法, 武漢大學出版社,2002.11.
[2] 夏軍,左其亭,邵民誠,博斯騰湖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理論.方法.實踐),當代傑出青年科學文庫,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年
[3] 夏 軍, 灰色系統水文學, 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 2000.6.
[4] 夏 軍, 區域水環境及生態質量評價, 武漢水利電力大學出版社, 1999.6.
[5] 胡國華,夏軍,趙沛倫等,多泥沙河流水污染與模擬控制——理論、方法及應用,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6.
(2)主編專集/教材
[6] Liu Changming & Xia Jun, (ed.), Water Crises & Hydrology in North China, Hydrological Processes, 18(12), 2004.
[7] Xia Jun & Gordon G H,Huang(ed.), Flood Prevention and Watershed Management, Water International, 26(2), 2001.
[8] Xia, Jun and Takeuchi,K. (ed.). Barriers to Sustainable Management of Water Quality and Quantity, Hydrological Science Journal, 44(4), 1999.
[9] 夏 軍, 水問題的復雜性與不確定性研究與進展持續水資源管理研究與實踐, 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 2004.12.
[10] 夏 軍, 許新宜, 胡寶清, 可持續水資源管理研究與實踐, 武漢測繪科技大學出版社, 1999.4.
[11] 夏 軍等, 水利水電工程研究與實踐, 武漢工業大學出版社, 1998.3. [12] 魏文秋, 夏 軍, 現代水文學與水環境科學研究與進展, 武漢水利電力大學出版社, 1999.4. [13] 夏 軍參編, 工程水文學, 水利電力出版社, 2000.5.

⑻ 地理科學進展 人文地理 經濟地理 哪一個期刊更好

經濟地理和地理科學進展是中科院所屬的刊物,說那個好都是核心期刊,側重點不同,都是不錯的。

⑼ 測繪類期刊哪個好發論文

比較容易發表論文的測繪類期刊有《測繪科學技術學報》、《遙感學報》、《地理科學進展》創、《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

1、《測繪科學技術學報》創於1984年,是由中國人民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主管、信息工程大學測繪學院主辦的測繪科學學術期刊。本刊在國內外有廣泛的覆蓋面,題材新穎,信息量大、時效性強的特點,其中主要欄目有:學科進展、學術研究、應用工程等。

辦刊宗旨:本刊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為指針,貫徹執行江主席「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堅持以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指導,積極報道和反映測繪科學最新研究成就,傳播和積累軍事測繪科學知識。

4、《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創刊於1985年,由河北省地理科學研究所主辦。包括地理學和地理信息科學兩大部分,具體欄目有:3S研究與應用、數字城市與數字國土、區域經濟、環境與生態、旅遊開發、可持續發展研究等。

基本涵蓋了地理學、地理信息科學的前沿與熱點,側重報道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點實驗室基金項目、國家科技攻關項目和國際合作項目的新研究成果。

⑽ 柴彥威的主要論文

著作2008,開發區產業與空間及管理轉型,科學出版社,304頁。
2008,中國都市の生活空間——社會構造・ジェンダー・高齢者(合著),ナカニシヤ出版。
2005,城市社會地理學導論(譯著),商務印書館,461頁。
2004,人文地理學詞典(譯著),商務印書館,823頁。
2003,資源型老工業城市經濟結構調整與改造對策研究(合編),雲南大學出版社,492頁。
2002,中日城市的時空間結構(合著),北京大學出版社,312頁。
2000,城市空間,科學出版社,153頁。
1999,中國城市地理(合著),商務印書館,703頁。
1999,中日城市結構比較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167頁。
1998,區域旅遊開發與管理(合編),海洋出版社,172頁。
學術論文
1.2008,Chai Yanwei,Zhou Shangyi et al. Recent Progress of Human Geography in China. Japanese Journal of Human Geography. Vol. 59, No. 6: 2~22.
2.2008,Chai Yanwei,Zhou Shangyi et al. Urban, Culture, Tourist and Historical Geographies. In Cai Yunlong ed. Recent Progress of Geography in China. Beijing: Commercial Press. pp148-212.
3.2008,Wang Donggen, Chai Yanwei. The jobs-housing relationship and commuting in Beijing, China: the legacy of Danwei. Transport Geography. In press.
4.2008,柴彥威,上海居民購物行為的時空間特徵及影響因素,經濟地理,Vol 28,No. 2:221-227.
5.2008,柴彥威,劉志林,沈潔,中國城市單位制度的變化及其影響, 乾旱區地理,Vol 31, No. 2:155-163.
6.2008,柴彥威,翁桂蘭,沈潔,基於居民和正購物消費行為的上海城市商業空間結構研究,地理研究,Vol. 27, No. 4: 897-906.
7.2007,Cao Xinyu, Chai Yanwei. Gender Role-Based Differences in Time Allocation: Case Study of Shenzhen, China.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Record. No. 2014: 58-66.
8.2007,Chai Yanwei,Shen Jie,Long Tao. Downtown Retailing Development Under Suburbanization——A Case Study of Beijing.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Vol.17, No. 1:1~9
9.2007,柴彥威,李昌霞,沈凡卜。北京市老年人口的空間分布與變化,《中國大城市住房市場化及其空間擴展》課題研究報告書:57~71
10.2007,柴彥威,沈潔,基於消費行為的北京城市中心商業區發展研究,中國城市評論,第3輯:62~70
11.2008,森川洋著,柴彥威譯。日本城市體系得結構特徵及其改良。國際城市規劃,Vol.22,No.1:5~11
12.2007,湯茂林,柴彥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人文地理學譯著出版的蠢棚亮特徵、問題與建議。人文地理,Vol.22,No.3:125~128
13.2007,土居青洋,柴彥威。北京市住房改革與住宅開發,《中國大城市住房市場化及其空間擴展》課題研究報告書:39~56
14.2007,姚江春,柴彥威。上海市民高檔服裝購物出行的交通方式特帶寬征。地域研究與開發,Vol.26,No.3:45~50
15.2007,周千鈞,柴彥威,彭雪。北京城區便利店的空間布局與居民利用特徵*——以7-11為例。經濟地理,Vol.27,No.4:595~598
16.2006,柴彥威,沈潔。基於移動活動法的城市空間研究,人文地理,Vol.21,No.5:108~112
17.2006,柴彥威,顏亞寧,曲華林,馬玫。濱海新區空間關系與發展戰略思考。時代建築.
18.2006,陳零極,柴彥威。上海市民大型超市購物行為特徵研究。人文地理, Vol.21,No.5:124~128
19.2006,劉雲剛,柴彥威。日本人文地理學的發展特徵與動態。人文地理,Vol.21,No.6:6~10
20.2006,龍韜,柴彥威。北京市民郊區大型購物中心的利用特徵——以北京金源時代購物中心為例。人文地理,Vol.21,No.5:117~123
21.2006,沈潔,柴彥威,郊區化背景下北京市民城市中心商業區的利用特徵,人文地理,Vol.21,No.5:113~123
22. 2005,柴彥威、李昌霞,中國城市老年人日常購物行為的空間特徵——以北京、深圳和上海為例,地理學報,60卷3期,401-408。
23. 2005,柴彥威,行為地理學研究的方法論問題,地域研究與開發,24卷2期,1-5。
24. 2005,柴彥威,尚嫣然,深圳居民夜間消費活動的時空特徵,地理研究,24卷5期,803-810。
25. 2005,李昌霞,柴彥威,改革開放後上海市民消費方式的變化及其空間擴展,經濟地理,25卷4期,528-531。
26. 2005,李昌霞, 柴彥威,張純,中國城市老年人的時間利用與活動空間特徵.地域研究與開發,24(7):108-113
27. 2005,田文祝,柴彥威,李平,當代西方人文地理學研究動態——《人文地理學詞典》評述,人文地理,20卷4期,125-128。
28. 2004,柴彥威、王茂軍,日本消費者行為地理學研究進展,地理學報,59卷增刊,167-174。
29. 2004,柴彥威、林濤、龔華,深圳居民購物行為空間決策因素分析,人文地理,19卷6期,85-88。
30. 2004,柴彥威、翁桂蘭、龔華,深圳居民購物消費行為的時空間特徵,人文地理,19卷6期,79-84。
31. 2004,Araki Hitoshi, Chai Yanwei, Fresh vegetable supply system at the Dazhengsi wholesale marlet in Beijing: in the context of commodity chain analysis, Annals of the Japan Association Of Economic Geographers, Vol.50, No.3, 249-265.
32. 2004,翁桂蘭,柴彥威,深圳居民酒吧消費行為及其空間特徵研究,地域研究與開發,23卷7期,44-48。
33. 2004,林濤,柴彥威,深圳居民住房消費行為特徵與機制分析,地域研究與開發,23卷7期,38-43。
34. 2004,金曉哲,柴彥威,歐美消費者行為的地理學研究進展,地域研究與開發,23卷7期,13-18。
35. 2004,尚嫣然,柴彥威,深圳居民服務性消費行為的偏好與空間特徵,人文地理,19卷6期,93-96。
36. 2004,李昌霞,柴彥威,劉璇,北京城市老年人購物決策過程中的評價性認知特徵,人文地理,19卷6期,89-92
37. 2004,曲華林,翁桂蘭,柴彥威,新加坡城市管理模式及其借鑒意義,地域研究與開發,23卷6期,61-64。
38. 2004,蔡運龍,陸大道,周一星,王緝慈,秦其明,李有利,柴彥威,張鐿鋰,劉衛東,王勁峰,宋長青,冷疏影,王民,地理科學的中國進展與國際趨勢,地理學報,59卷6期,603-810
39. 2004,蔡運龍,陸大道,周一星,王緝慈,秦其明,李有利,柴彥威,張鐿鋰,劉衛東,王勁峰,宋長青,冷疏影,王民,中國地理科學的國家需求與發展戰略,地理學報,59卷6期,811-819
40. 2003,柴彥威,林濤,劉志林,曹藝民,旅遊中心地研究及其規劃應用,23卷5期,547-553。
41. 2003,柴彥威,從「隱退現在的地理學研究」說起,地域研究與開發,22卷4期,30。
42. 2003,柴彥威,翁桂蘭,劉志林,中國城市女性居民行為空間研究的女性主義視角,人文地理,18卷4期,1-4。
43. 2003,柴彥威,劉志林,中國都市における単位制度の変化と生活活動および都市構造への影響,東大人文地理學研究,第16號,55-78。
44. 2003,柴彥威,中國都市住民における日常生活活動の特徴,歴史と地理,第10號。
45. 2003,翁桂蘭,柴彥威,馬玫,王新風,大都市區居民對新興邊緣城市的認知與遷居意向——以天津大都市區為例,人文地理,18卷4期,5-9。
46. 2003,邢海峰,柴彥威,大城市邊緣新興城區地域空間結構的形成與演化趨勢——以天津濱海新區為例,22卷2期,21-25。
47. 2002,柴彥威,劉璇,城市老齡化問題研究的時間地理學框架與展望,地域開發與研究,21卷3期,55-59。
48. 2001,柴彥威,龔華,城市社會的時間地理學研究,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8卷5期,17-24。
49. 2001,柴彥威、史中華、王宏偉,地域軸的概念、形成過程及其政策意義,城市規劃,25卷5期,25-28。
50. 2001,柴彥威,日本的產煤地域振興對策及其對我國資源型老工礦地區改造的啟示,現代日本經濟,119卷5期,25-29。
51. 2001,劉志林、柴彥威,深圳市民周末休閑活動的空間結構,經濟地理,21卷4期,504-508。
52. 2001,劉璇、柴彥威、史中華、王宏偉,中國西部城鎮空間組織的幾種型式與未來構想,地域研究與開發,20卷5期,59-62。
53. 2001,劉志林、柴彥威,企業研究的時間地理學框架--兼論泰勒模式的時間地理學解釋,地域研究與開發,20卷3期,6-9。
54. 2001,仵宗卿、柴彥威、戴學珍、楊吾揚,購物出行空間的等級結構研究--以天津市為例,地理研究,20卷4期,480-488。
55. 2000,柴彥威、周一星,大連市居住郊區化的現狀、機制及趨勢,地理科學,20卷2期,127-132。
56. 2000,柴彥威、胡智勇、仵宗卿,天津城市內部人口遷居特徵及機制分析,地理研究,19卷4期,391-399。
57. 2000,柴彥威,李崢嶸,劉志林,史中華,時間地理學研究現狀與展望,人文地理,15卷6期,54-59。
58. 2000,柴彥威、龔華,關注人們生活質量的時間地理學,中科院院刊,15卷6期,417-420。
59. 2000,史中華,柴彥威、劉志林,深圳市民遷居特徵的時空分析,人文地理,15卷3期,38-42。
60. 2000,仵宗卿、柴彥威,論城市商業活動空間結構研究的幾個問題,經濟地理,20卷1期,115-120。
61. 2000,龔華、柴彥威、劉志林,深圳市民工作日生活活動時空結構特徵研究,人文地理,15卷6期,60-66。
62. 2000,李崢嶸、柴彥威,大連市民通勤特徵研究,人文地理,15卷6期,67-71。
63. 2000,劉志林、柴彥威、龔華,深圳市民休閑時間利用特徵研究,人文地理,15卷6期,73-78。
64. 2000,仵宗卿、柴彥威、張志斌,天津市民購物行為特徵研究,地理科學,20卷6期,534-539。
65. 1999,柴彥威,中日城市內部空間結構比較研究,人文地理,14卷1期,6-10。
66. 1999,柴彥威、李崢嶸、史中華,生活時間調查研究回顧與展望,地理科學進展,18卷1期,68-75。
67. 1999,李崢嶸、柴彥威,大連城市居民周末休閑時間的利用特徵,經濟地理,19卷5期,80-84。
68. 1999,仵宗卿、柴彥威,商業活動與城市商業空間結構研究,地理學與國土研究,15卷3期,20-24。
69. 1998,柴彥威,時間地理學的起源、主要概念及其應用,地理科學,18卷1期,66-72。
70. 1998,柴彥威,中國城市居民休息日的時間利用特徵與活動時空結構,吳必虎、柴彥威主編:區域旅遊開發與管理,海洋出版社,17-22。
71. 1998,曹廣忠、柴彥威,大連市內部地域結構轉型與郊區化,地理科學,18卷3期,234-24。
72. 1997,Chai Yanwei, Residence suburbanizition in Dalian City,China City Planning Review, Vol.13, No. 2, 58-63.
73. 1997,柴彥威,中國都市における內部地域構造の特徴と変容,森川洋主編〖都市と地域構造〗,大名堂、1-17
74. 1997,柴彥威、王恩宙,時間地理學的基本概念與表示方法,經濟地理,17卷3期,55-61。
75. 1997,柴彥威、史育龍,日本東海道大都市帶的形成、特徵及其研究動態,國外城市規劃,第2期,16-22。
76. 1997,柴彥威、何家蓉,中國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的特徵及其變化,中國地理學會第六屆青年地理工作者學術研討會文集,205-211。
77. 1997,馬玫、柴彥威,中國郊區化特徵分析--以天津市為例,中國地理學會第六屆青年地理工作者學術研討會文集,212-217。
78. 1996,柴彥威,以單位為基礎的中國城市內部生活空間結構,地理研究, 15卷1期,30-38。
79. 1996,柴彥威,日本產煤地域的振興對策,國土開發與整治,6卷4期,58-62。
80. 1996,Chai Yanwei,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a city in Chinese arid area : a case study of Lanzhou, Gansu Province. Chinese Journal of Arid Land Research,Vol.9,No. 3,169-180.
81. 1995,柴彥威,郊區化及其研究,經濟地理, 15卷2期。
82. 1994,柴彥威,中國都市住民の日常生活における活動空間--蘭州市を例として,地理科學,49卷1號。
83. 1993,柴彥威,広島市民の日常生活における活動空間--壯年層住民の場合,人文地理,45卷4號。
84. 1993,柴彥威,中國都市の內部地域構造と市民生活,日本都市學會年報,27卷。
85. 1992,柴彥威,中國都市の地価評価,地理科學,47卷1號。
86. 1991,柴彥威,中國都市の內部地域構造-蘭州を例として,人文地理,43卷6號,1-17。
87. 1990,柴彥威等,中國地理學関系學會の動向,地理科學,45卷2號。

閱讀全文

與地理科學進展哪個出版社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4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97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4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36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77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93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14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47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78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49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1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0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41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1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79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