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初中地理人口為什麼會遷移

初中地理人口為什麼會遷移

發布時間:2023-05-13 21:35:54

A. 地理:人口遷移的意義是什麼

中國古代人口遷移的意義

�(1)促進了中華民族的大融合,有利於國家統一,推動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

�(2)有利於國內各族人民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推動各民族經濟的進步發展。

�(3)有利於江南的開發,推動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

�(4)開發南洋,對世界文明發展做出貢獻。

�(5)人口分布日漸合理,人口資源得到開發和利用。

(6)也促進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和南洋經濟文化的發展。

人口問題是當代人類面臨的一個重大課題,也是高考命題的熱點。每年的高考試卷都要涉及與人口有關的一些問題,如當你打開噴著油墨香的2001年廣東文理大綜合卷、全國文科綜合卷、上海高考卷時,首先映入你眼簾的就是關於人口方面的問題。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人口多、耕地少,底子薄,人均佔有資源相對不足,這是我國的基本國情。我國人力資源豐富,這固然是我們建設社會主義的一個重要條件,但人口增長過快,又是我們一個沉重的負擔,它嚴重製約著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進程,影響著人民生活的改善和民族素質的提高。作為當代中國學生必須了解我國人口的歷史和現狀,增強人口意識,自覺宣傳黨的人口政策。

人口對自然經濟條件下的古代中國來說,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人力是當時生產力的主體,是小農經濟的支撐。古代人口的遷移有利於民族融合,有利於生產的發展和進步,有利於中華民族的形成,同時也豐富了整個中華民族的文化。

1、中國古代的人口總量的變化

�(1)秦朝時全國人口約2000萬。

�(2)西漢末年達到5059萬人,約佔世界總人口的1/5。

�(3)從秦代到清康熙元年,除兩宋和明代中期,我國人口曾達到1億左右外,一般都在6000萬徘徊。東漢和帝時期5300萬,隋唐4600萬,北宋1億,

�(4)從清康熙初年到鴉片戰爭爆發(1840年)的178年中,我國人口進入一個快速發展時期。在這期間,人口總數連闖四關:1684年達到了1億;1762年突破2億;1790年越過3億;1834年超過4億。

這組人口數據說明,

第一,人口總量的增長是中國人口發展史中最明顯的特徵;

第二,人口總量的變化為波浪型增長。可以說,社會安定、經濟發展,人口總量就會大幅度增長,如兩漢、隋唐、北宋、清前期等。反之,社會動盪,經濟凋敝,人口總量就會減少,如秦末、楚漢戰爭時期、兩漢之交、三國兩晉南北朝、明末清初等。因此,中國人口波浪型變化呈現出谷連著峰,峰連著谷的軌跡。

第三,人口增長呈現加速增長態勢。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中國人口達到1億用了幾千年,達到3.6億用了幾百年,達到5億多隻用一百多年。

2、中國人口分布格局的變化。

遠古以來相當長的時間里,黃河流域成為我國經濟、政治的重心,人口分布呈現北重南輕的格局。

三國兩晉南北朝以來,北方政局動盪長期戰亂,因此,中原人口多次大規模南遷,北重南輕的人口分布格局逐漸被打破。特別是西晉八王之亂,持續時間長,破壞嚴重,加劇了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導致中原人口大量南遷,掀起了前所未有的移民浪潮,流徙人口在耶90萬以上。

唐朝安史之亂後,北人再次大舉南遷。五代十國時期,北方混戰不已,北人繼續南遷。於是,南方逐漸成為全國經濟的先進地區,人口數量也隨之超過北方,南重北輕的人口分布格局最終形成。

3、影響中國人口歷史變化的重要因素。

(1)自然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

自然環境包括地理、氣候、水文、土壤等。只要有可能,人們總是尋求氣候良好、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的地方生存。中國歷史人口起源於兩河中下游地區,東南人口密度高於西北人口密度,這充分說明了自然環境對人口變化的重要影響。

(2)以農業為主的經濟影響人口的變化。

在農業生產力水平沒有明顯提高的情況下,擴大耕地面積,增加農作物品種和提高畝產量,都是增加糧食的重要途徑。我們雖然不能將人口變遷完全歸因於糧食的多少和農業生產的興衰,但農業發展和糧食豐收肯定有利於人口增殖。每個朝代前期社會安定,農業發展,糧食豐收,都伴隨著人口的興盛。北宋人口劇增,與南方農業發展,水稻品種增加不無關系。清朝前期人口的增長也與高產作物甘薯、玉米的廣泛種植有密切關系。

(3)社會環境與人口的變化休戚相關。

社會環境中戰爭、政策和人口統計制度等,對人口變化有較大影響。縱觀中國歷史上戰爭對人口的影響有三個方面,一是直接造成人口死亡和人口總量的減少。三國時期的「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就充分說明了戰爭的殘酷性以及對人口的摧殘。二是直接造成人口生存環境的破壞。翻開史書,屢有「室廬焚毀,田畝無主,荒棄不耕」。「人相食啖」的記載。三是造成在籍人口下降。長期戰亂,造成大量人口遷徙。遷徙人口脫離原籍,使國家在籍人口減少。反之,社會安定有利於人民休養生息,增殖人口。前面所講人口波浪型變化,就在一定意義上反映了戰爭與和平環境對人口興衰的影響。

就政策而言,對廣大農民來說土地政策和賦稅政策是最重要的。只要政府將農民與土地結合,輕徭薄賦,放鬆對農民的人身控制,就有利於人口增殖。如均田制、租庸調制以及攤丁入畝的實施,對人口增殖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反之,土地兼並,賦稅苛重,人身依附加強,人口總量就會減少,其中有飢俄而死,也有人口逃散和隱匿人口現象。前面所講人口波浪型變化,又在一定意義上反映了政府經濟政策變化對人口興衰的影響。

中國很早就建立了人口登記和調查制度。人口統計制度經歷了歷代的發展,不斷完善,也成為影響歷史人口變化的重要因素。雖然歷代的人口統計或殘缺不全,或有可能失真,但它為後人留下了珍貴的歷史人口資料,成為我們了解中國人口歷史變遷概貌的重要依據。

人口變動的途徑有兩條:

一條自然增加,另一條,則是遷移。

2、中國古代人口的流向(軌跡)

�(1)由人口稀少的荒漠草原向人口稠密的黃河流域中下游地區遷移。如東漢以後的五族內遷;元朝時女真、蒙古人的南下。

�(2)北方人民南遷,由人口眾多的黃河流域遷向人口稀少的長江中下游地區。。如西晉末年起,北方人民南遷;五代十國時期中原人民流落江南。

�(3)內地人口向邊疆遷移,大多由政府組織軍民遷移,從事戍守、開發、屯田等。。如秦朝遷50萬中原人去越族地區;元統一後許多漢族人到邊疆去。

�(4)華人外流。我國古代有很多人由於多方面的原因到海外謀生、居住,形成華人外流。如唐朝時有人到南洋;鄭和下西洋後去南洋的人更多。

�(5)外族內流。在長期的中外經濟文化交往過程中,不少外國人來華經商定居,形成外族內流。如唐朝時信仰伊斯蘭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到我國一些地區居住;元朝時形成回族。

人口遷移的原因:

少數民族生產方式的落後和中原地區先進的經濟文化吸引少數民族內遷;

北方戰亂不斷,南方相對安定導致大量北人南遷;

統治階級出於政治、經濟、軍事目的組織軍民遷移;

統治階級專制統治、土地兼並等,也使農民流離失所,導致人口被迫遷移。

3、人口遷移的史實

第一、秦漢時期人口從東向西遷移,如秦始皇命令12萬戶富豪遷咸陽(60萬人),漢高祖遷大量人民到長安。秦始皇遷移內地人民去河套地區居住生活;遷移50萬中原人到越族雜居。

第二、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人口從北向南遷移,如少數民族內遷(西北部的匈奴、鮮卑、羯、氐、羌從東漢起陸續內遷。),黃河流域人民因戰亂南遷。

第三、五代十國宋元及明末清初因北方戰亂人口繼續向南遷移。

第四、明清人口從國內向海外遷移。如鄭和下西洋後,大量華僑到東南亞;大量華工向美洲的輸人。

第五、內地居民向邊疆遷移,如秦朝時漢族人民向河套地區和越族地區的遷移;唐朝時向藏族地區、南詔地區等地區遷移;五代十國兩宋時期,北方人民不堪金人統治紛紛南遷。元朝時期漢族向邊疆地區遷移;邊疆各族包括蒙古族,大批遷入中原和江南。明清時期內地人口向西南、東北、西北的遷移 。從唐朝開始,我國就有很多人到東南亞一帶謀生。明朝鄭和下西洋後,我國人民移居東南亞的就更多了。

3、中國古代人口遷移的意義

�(1)促進了中華民族的大融合,有利於國家統一,推動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

�(2)有利於國內各族人民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推動各民族經濟的進步發展。

�(3)有利於江南的開發,推動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

�(4)開發南洋,對世界文明發展做出貢獻。

�(5)人口分布日漸合理,人口資源得到開發和利用。

(6)也促進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和南洋經濟文化的發展。

4、中國古代的人口政策及其經驗教訓:

勞動者和生產資料是生產力的構成因素。人類社會迄今已存在三代生產力:手工生產力、機器生產力和信息生產力。在第一次產業革命以前的漫長歷史中,人類所獲得的是第一代生產力,其基本特徵是:以簡陋的手工工具為整個生產力基礎。與此相聯系,人的體力成了操作工具的主要動力,勞動者為體力型。整個中國古代的生產力,基本上屬於這種第一代的生產力。顯然在這種情況下,勞動者或勞動人手的增加,對於社會生產力和社會經濟的發展,就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為此,中國古代國家往往採取鼓勵人口增殖的政策,眾多的人口是國民經濟的支柱,人既是生產者,又是征稅和服兵役的對象,因此人力資源倍受重視。國家鼓勵人口增殖的政策,具體表現在:(1)對生育子女者,免徵賦稅。(2)對晚婚子女,課以重稅。(3)對世代同居的大戶徵收重稅。

�中國古代,一般把人口和勞動力的增長當作發展社會經濟的先決條件。不僅如此,還往往把人口和勞動力的增長當作社會繁榮昌盛和國力強大的象徵。而從實際情況來看,在歷代封建王朝的前期,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一般說來是與人口和勞動力的增長相同步的。如漢初漢高祖為恢復經濟,一面號召流離的勞動力回到生產上,一面鼓勵生育,人口和勞動力開始有了增殖,此時社會經濟也開始得到初步恢復。惠帝、文帝、景帝時,人口增殖的速度也相應加快,並形成「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

�國家促進、鼓勵人口和勞動力增長的政策,在一定時期內直接促進了經濟的興盛。但人口的過多增長,對社會經濟的發展也必將產生消極後果。如濫墾濫伐、盲目開荒、與水爭地等給生態環境造成巨大破壞,反過來又影響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5、清代前期我國人口為什麼急劇增長?

從清康熙初年到鴉片戰爭爆發(1840年)的178年中,我國人口進入一個快速發展時期。在這期間,人口總數連闖四關:1684年達到了1億;1762年突破2億;1790年越過3億;1834年超過4億。為什麼清康熙以後,我國人口會這樣迅速增長呢?首先,是因為康熙即位後,社會安定,出現了一百多年「丁男不知兵革之患」的穩定局面;農業的精耕細作有了新的發展,糧食生產跨上了新的台階,平均畝產由兩宋時的100公斤提高到125公斤;而且,清朝最後奠定了我國多民族國家的疆域,加強了各民族之間的經濟聯系與交流,農業地區擴展到了雲南、內蒙、西北和東北,使全國耕地面積迅速擴大,為人口的快速增長提供了較大的空間和較強的物質基礎。同時,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宣布取消新增人口的人頭稅,雍正又進一步實行「攤丁入畝」,將丁銀(人頭稅)平均攤入田畝中,全部按土地多少納稅,徹底廢除了自秦漢以來延續了兩千多年的人頭稅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勞動者的負擔,促進了人口的增長,並使長期隱瞞不報的戶口陸續報了上來。實行「攤丁入畝」的辦法後,還使城鎮居民全部免除了人頭稅,推動了手工業的發展和資本主義的萌芽,促進了商業的發展和城市的繁榮,增加了人口的容量。再加上清政府比較重視醫葯衛生事業,從而提高了人們對疾病的防治能力,使人口的死亡率大大降低。

6、建國後我國的人口遷移和流動:

建國初期,我國省區之間的人口遷移,一是國家有組織地從東部地區城市,調出各種人員支援西部內地和邊疆地區建設;二是東部農村大量人口自發移向廣大地廣人稀的東北、西北等地。農村人口在省區之間的遷移主流是人口自發的流動。我國的人口遷移主要是由於經濟原因引起的。我國東南部人多地少,勞動力剩餘,西部、北部地廣人稀,勞動力不足。所以解放前河北、山東的貧苦農民就向東北遷移,山西向內蒙古遷移,甘肅向新疆遷移。建國後,全國人口主要移出地區是黃河、長河下游地區。這種人口的遷移,對於調整全國人口的分布,開發荒地和礦產資源,發展落後地區經濟、文化,建設邊疆地區都有積極作用。

7、當前民工流動的成因、特點和利弊:

1)成因:

①農村剩餘勞動力多,經濟收入低。

②農村生態環境壓力大。

③農村勞動艱辛,文化落後。

④農村體制改革。

⑤城市的吸引力。

(2)特點:

①流動據經濟定向:

主要從山區流向平原,從農村流向城市,從貧困地區流向發達地區。四川、江西、安徽、貴州、湖南等農業人口多的省是民工主要的輸出地,上海、北京、廣東等大城市和沿海經濟發達地區,是民工的主要輸入地。

②季節性流動以成年民工為主,「外籍工人」以年青人居多。

③流動不穩定。

④文化素質偏低。

(3)利弊:

民工的流動有效調整了我國各地區勞動力的餘缺,促進了經濟的發展;許多外來民工承擔了城市建築、環衛、商業、飲食業、服務業工作,對城市的發展和繁榮起了積極作用。民工的勞務收入、文化技術水平的提高,對改善農村經濟,促進鄉鎮企業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所以「利」是主要的。

但民工盲目無序流動也帶來了一些社會問題。最為突出的是城鎮民工的違法犯罪率有所上升,對社會治安和當地居民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威脅。其他社會問題還有:違反計劃生育,城市人口急劇增多,住房緊張,交通擁擠,增加了城市就業壓力,損害環境等。

8、人口的增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人口的發展受社會政治、經濟的制約,同時對社會發展起促進或延緩的作用。人是生產者,也是消費者,人口的發展要和社會經濟的發展相適應,同資源的利用和環境保護相協調。因為當人類自身的生產同物質資料生產互成比例協調發展時,人口的增長就成為推動社會發展的動力;反之,則出現嚴重的人口問題,人口偏多或偏少,對社會的發展都起延緩作用。

9、我國的人口問題:

人口問題是指人口增長速度和人口數量與物質資料的生產不相適應,並且阻礙了國民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人口問題主要表現在:

(1)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低,人均國民收入低。

(2)人口增長快,使得人均國民收入增長率低。

(3)我國資料的擁有的絕對量大,但人均相對量小。

(4)勞動力過剩,勞動就業問題相當嚴重。

(5)增加勞動就業與提高勞動生產率之間的矛盾突出。

(6)國家用於建設的資金積累困難,影響經濟的發展。

(7)學齡人口比重大,教育經費增長緩慢,從而影響教育的發展,人口素質的提高。

(8)人口的消費水平增長緩慢。

(9)對我國的生態環境造成巨大壓力。

10、我國的人口政策:

「控制人口增長,提高人口素質」是我國人口政策的基本內容。我國人口政策的具體要求是晚婚、晚育、少生、優生、優育。少生是控制人口的關鍵,優育是提高人口素質的先決條件。計劃生育已使我國人口再生產狀況由「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長」轉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長」類型。

11、認識:

1、一般說來,人口遷移最基本的動因在於不同地區的人口同生活資料在數量上的不平衡。而人口遷移正是調節這兩者關系的重要杠桿之一。

2、北方人口的南移(包括兩方面:A由北方草原遷入黃河流域,B、由黃河流域遷入長江流域,珠江流域)軌跡明晰而有力,歷時長久,為中國古代人口遷移的主流,其動力來自北方游牧民族策馬南下逐中原,促使黃河流域人口遷移到長江流域、珠江流域,從而使三大流域人口得到均勻分布,推動區域經濟向前發展,也推動了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

北方人民南遷有三次高潮:(1)三國兩晉南北朝。(2)五代十國(3)南宋。

3、中國古代內地居民向邊疆地區遷移往往發生在統一王朝;遷移有由政府組織和老百姓自發進行兩種方式;通過遷移,把內地的先進文化和生產技術傳到邊疆地區,促進了邊疆地區文化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鞏固了邊防。

4、清代人口比明代人口成倍增長,近代中國大門被西方打開,這為國內過剩人口移居海外提供了條件(如東南亞美洲),但由於中國向海外大量移民的機會已經錯過,故內地貧困人民只好向邊遠地區移動(西北、西北等 )。

5.影響我國人口正常發展的主要因素是戰亂,以及隨之而來的各種天災人禍。

B. 人口為什麼會遷移呢

歷史上我國的人口遷移1.「永嘉喪亂」時期發生在西晉永嘉年間,腐朽的統治者對各族人民進行殘酷的剝削和壓迫,從而使黃河流域廣大人民流離失所,被迫大規模遷移到江淮流域(主要是流入江蘇、安徽、湖北、四川等地)。這次南遷人口約90萬,使秦漢以來人口分布顯著的北多南少格局開始發生變化,南方人口得到較快增加,促進南方經濟的迅速發展,這是中國人口分布中心向長江流域轉移的一個標志性事件。2.「安史之亂」時期發生在唐代,約有100萬人南遷,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口分布以黃河流域為重心的格局,我國南北人口分布比例第一次達到均衡。3.「靖康之亂」時期發生在北宋,1125年金滅遼開始南下攻打北宋,黃河流域成為主要戰場,每次大的戰爭都造成黃河流域大量居民向長江流域遷移,主要遷移浙江、江蘇、湖北、四川,這是北宋末年人口遷移規模最大的階段。4.「金完顏亮」時期1161年金撕毀了與宋的合約,大舉南侵,淮河流域成為主要戰場,迫使淮河流域的居民南遷到長江流域,主要遷移浙江、江蘇、湖南、江西等地。5.「蒙古兵南侵」時期忽必烈等上汗位後,於1273年出動大批蒙古兵南侵,發動了消滅南宋的戰爭,主要戰場在長江中下游地區,當地居民為躲避戰亂大量向珠江流域遷徙,主要遷入廣東、廣西、福建等地。6.「走西口、闖關東」時期19世紀後期的舊中國,俄國和日本帝國主義侵入後,兩國競相在東北擴張勢力,修築鐵路、掠奪資源,需大批勞動力,迫使華北破產,農民移入東北,尤以山東、河北兩省農民最多.1923年-1930年間移入東北達300萬人,1937年一年就達到70萬人。此外,西北地區的甘肅握數、青海、新疆等地,也有很多來自河南、陝西等省的農民。7.「東南沿海下南洋」時期歐美資本主義侵入東南亞後,為掠奪東南亞資源,招收中國破產農民作為開發殖民地的勞動力資源,並販賣中國勞工,致使東南亞人口激增。黃河中下游平原是中華民族的發源地。從秦漢時期開始,我國人口就由黃河中下游平原向四周擴散,重點是向南方的長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擴散。由「安史之亂」而引發的人口大遷移,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口地理分布的格局,使南方人口第一次超過了北方人口,中國人口地區分布的中心首次由黃河流域移到了長江流域。引起我國歷史上人口中祥遷移的原因,其中最直接的就是移民支邊、戰爭和自然災害。如我國歷史上,每發生一場戰亂或者災荒,就會引起一賣皮搏次較大規模的人口遷移。

C. 人教版地理必修二知識點什麼是人口遷移人口遷移的影響因素有哪些

人口遷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國際或本國范圍內發生改變.
人口遷移三要素:居住地變更、時間上長期性(1年以上)、市空間位置變化是否跨越行政界限
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
主要因素:一是自然環境和社會經濟環境的變化;二是個人對生活或職業需求的變化.
——經濟因素、生態環境、政治因素、社會變仔扮握革、宗教、個人動機念慶和需求
在某種特定的時空條件下,任何一種因素都有缺乎可能成為促使人口遷移的決定性因素.

D. 人口為什麼遷徙

自然災害往往造成大規模的人口遷徙。唐山地震時,傷員運送直達位於我國西南腹地的成都和重慶。在城市重建期間,以投親靠友的形式判沒蔽疏散出來的人口,幾乎遍布整個中國。而今現在的經濟條件下,災區居民外出並從事勞務活動,幾乎成了生產自救活動中最重要的形式。

鼠疫人口的大規模遷徙,首先給一些地方病的蔓延造成了條件,並使一些疾病大流行。如中世紀的黑死病,中國雲南歷史上最近一次鼠疫大流行,就是從人口流動開始的。

人口流動造成了兩個方面的問題。其一,當災區的人口外流時,可能將災區的地方性疾病傳播到未受災的地區。更重要的是,當災區開始重建,人口陸續還鄉時,又會將各地的地方性傳染病帶回災區。如果受災地區具備疾病流行的條件,就有可能造成新的地方病區。

人口流動帶來的第二個重大問題是它干擾了一些主要依靠免疫來控制疾病的人群的免疫狀態,造成局部無免疫人群,察手從而為這掘州些疾病的流行創造了條件。

E. 地理說明我國目前人口遷移的特點及其原因

80年代中期以來的人口遷移
1.表現特點--流動人口大量增加並逐年上升
2.人口遷移和流動方向--①從農村到城市,②從內地到沿海工礦區
3.人口遷移和流動的原因和目的--城鄉差距、農村勞動力過剩等
4.流動人口由農村到城市及其影響--促進經濟發展,縮小城鄉差別,存在城市環境問題

閱讀全文

與初中地理人口為什麼會遷移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03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7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16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09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4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6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59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70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4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88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21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47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58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2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12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00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05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87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51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