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地理位置是如何對區域教育發展產生影響的

地理位置是如何對區域教育發展產生影響的

發布時間:2022-03-04 06:45:53

❶ 某地理興趣小組開展位置和資源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的專題探究閱讀材料完成下

(1)日本位於亞洲的東部,太平洋的西岸,日本位於中緯度,北溫帶地區,日本位於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的交界處;
(2)東京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其氣候有海洋性特徵,濟南屬於溫帶季風氣候,東京相比濟南冬季平均氣溫較高,夏季平均氣溫較低,氣溫年較差小;
(3)日本地域狹小,礦產資源缺乏,需要大量進口原料和燃料,出口工業產品,太平洋沿岸地區和瀨戶內海沿岸地區多優良港灣,海上交通運輸便利,該地區人口與城市集中,是國內最大的消費地,所以日本的工業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瀨戶內海沿岸;
(4)提出的問題可以是:日本位於哪一個火山地震帶上?
故答案為:
(1)日本位於亞洲的東部,太平洋的西岸,日本位於中緯度,北溫帶地區,日本位於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的交界處;
(2)冬季平均氣溫較高,夏季平均氣溫較低,氣溫年較差小;
(3)日本地域狹小,礦產資源缺乏,需要大量進口原料和燃料,出口工業產品,太平洋沿岸地區和瀨戶內海沿岸地區多優良港灣,海上交通運輸便利,該地區人口與城市集中,是國內最大的消費地;
(4)日本位於哪一個火山地震帶上?

❷ 區域的地理位置對什麼影響大

區域的地理位置對農業生產影響最大。

緯度位置決定了區域熱量的多少,區域的海陸位置決定了區域降水的多少,因此區域的地理位置直接影響到區域的氣候特點。而氣候是農業生產中難以改造的自然條件。氣候條件制約著一個區域農業的生產品種、耕作制度和生產季節等。
比如中國松嫩平原位於北緯43-48度,屬於溫帶季風氣候,發展旱作農業,作物只能一年一熟,主要農作物品種有春小麥、大豆、玉米、高粱等;而長江三角洲位於北緯30度附近,且臨海,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氣溫高,降水多,發展水田農業,作物一年兩熟到三熟,主要農作物品種有水稻、油菜、棉花等。

❸ 論述 從地理位置的角度解釋城市的產生和發展

可以由影響城市布局的區位入手,主要有氣候·地形·河流·礦產資源·交通·宗教·歷史等因素,然後由地理位置去對應這些因素即可,一切回歸課本啊。。。。。。

  1. 由經緯度位置可得當地氣候狀況,地形是否平坦,是否適宜人類居住。

  2. 海陸位置一般關繫到當地交通條件,沿海的一般交通便利,城市發展較快。還有看他挨著什麼海和什麼大陸,有沒有重要航線經過,地理位置是否重要。

  3. 相對位置就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了,主要看該城市與什麼城市或國家相鄰,是否有利於該城市發展。

    我認為應該這么分析,不知道對不對,僅供參考,絕對原創,呵呵。。。。。。

❹ 區域地理環境是如何影響當地人們的生產和生活的

區域內,地形、土壤、水源等,影響農業的發展。區域內,經濟發展水平與人們生活水平成正比。

考點三 不同發展階段區域地理環境對人類生產和生活的影響:結合實例,比較不同發展階段區域地理環境對人類生產和生活的影響(P16-22)
課程標准:以某區域為例,比較不同發展階段區域地理環境對人類生產和生活的影響
學習要求:1、運用案例,說明不同發展階段,地理環境對人類生產和生活方式的不同影響
2、通過案例分析,理解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應如何協調人地關系,實現區域可持續發展,樹立可持續發展觀念。

一、基礎知識
1.衡量指標:常用指標: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人均國民收入、三種產業的產值比重等
綜合指標:人文發展指數(預期壽命、教育程度和國內生產總值)等
2.傳統農業為主體的發展階段:
①經濟發展水平低,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少
②傳統農業占較大比重,以資源型工業和勞動密集型工業為主,多數勞動力從事農業生產
③區域內經濟差異小,交通通達度低,對外開放程度低,對外貿易規模小
3.工業化階段:
①第二產業比重上升,第三產業加速民展,勞動力由農業向製造業和服務業轉移
②相繼出現較多的中心城市和工業基地,交通逐步發達,對外開放程度逐步提高
4.高效益的綜合發展階段:
①第三產業比重明顯超過第二產業,占相當大的比重,成為區域發展的主要力量,加工製造業向資金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轉變
②工業化和城市化推進到比較高的水平,區域內的差異逐步縮小,區域對外開放程度和對外聯系大幅度加強
二.案例分析
1.案例一 美國的匹茲堡
(1)初期階段:
特點
區域內城鎮很少,空間結構比較單一
人地關系
地理環境對人類活動制約較少,人類對環境影響比較微弱,區域內部人地關系基本協調

※★「鋼都」匹茲堡興起的條件(或區位因素)
開發煤炭資源

運入鐵礦石

(2)成長階段:
特點
資源開發規模擴大,城市和工業區迅速向外擴展,區域內部產業結構和空間結構漸趨復雜,呈現由點到面的發展局面,產業由集聚走向擴散
人地關系
開始出現明顯的不協調
主要問題
資源面臨枯竭,發展空間受到制約,環境污染嚴重,環境受到明顯破壞

※ 方法技巧
生產規
模擴大
企業和城
鎮增多
自然資源被大量開采
發展空間受到限制
排放生產過程中廢棄物大量排放
資源面臨枯竭
地價上漲
環境污染加重



→ -→



(3)轉型階段:
特點
區域原有優勢喪失,經濟增長緩慢甚至停滯,產品市場競爭力下降,效益降低。區域經濟整體呈現衰敗、萎縮狀態
人地關系
人地關系矛盾加劇
主要問題
出現高失業率、人口減少等嚴重的社會問題
發展要求
調整區域產業結構,尋求新的發展空間

※鋼鐵工業衰退的原因
原因
具體表現
生產結構單一
工業生產集中在鋼鐵、機械等少數重工業部門,缺少第三產業和新興產業

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
匹滋堡的優勢資源是煤炭,但隨著石油、天然氣廣泛應用,煤炭所佔比重逐漸下降,新技術煉鋼耗煤輛也在下降
世界性的鋼鐵過剩
產鋼和出口鋼的國家增多,世界鋼鐵市場競爭激烈;20世紀70年代的經濟危機及鋼鐵產品的替代產品廣泛應用
新技術革命沖擊
新技術革命產生了一批新興工業部門,但由於用地緊張、環境污染嚴重等原因,新興企業不願來此落戶

※方法技巧
資源開發規模小,產業結構簡單
資源開發規模擴大,產業結構漸趨復雜
區域經濟呈現衰敗、萎縮狀態
調整產業結構,治理環境污染
初期階段
成長階段
轉型階段
再生階段

※活動參與:
美國20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人口遷移的主要特點:
大量人口從東北部的「冷凍地帶」(又稱「冰雪地帶」「銹蝕帶」)向西部、南部的「陽光地帶」遷移。
原因:美國東北部的五大湖區周圍資源枯竭,地價上漲,環境污染加重,許多工廠倒閉,工人大量失業,而西部、南部陽光充足,環境優美,又發現了新的資源,新興產業和旅遊業迅速發展。
(4)再生階段:
特點
「對症下葯」,採取措施,使區域產生新的增長活力,促使區域經濟復甦

區域發展
尋找新的發展空間,改變區域產業結構,如運用新技術,改造傳統工業部門,減少無增長潛力的產業部門,大力發展增長潛力大、效益好的新的工業部門;發展高新技術產業;
措施
大力治理污染,改善地區投資環境
人地關系
逐漸由緊張走向協調

※ 方法技巧

2.案例二 大慶的發展(P20)
(1)初期階段:
大慶地區荒地較多,人煙稀少,發現了油田,並開始開發,該階段人地關系基本協調;

(2)成長階段:
大慶市區面積增大,人口增多,成為全國最大的石油城,人地關系開始出現明顯的不協調;

(3)轉型階段:
大慶油田資源面臨枯竭,經濟體制以國有計劃經濟為主,經濟結構單一,使大慶市的發展面臨困境;

(4)再生階段:
大慶市實行二次創業,發展後續產業,經濟得到好轉,力爭實現可持續發展,人地關系逐步走向協調。

※ 建議加強城市規劃,合理布局工業企業,引進高科技人才和設備,發展新興工業和第三產業;加強污染治理力度,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加強城市的美化與綠化。這是一個資源型城市再生的必由之路。
※ 我國的資源型城市同大慶一樣,隨著資源開采量的不斷增加,最終都要面臨資源枯竭的問題。為了避免礦竭城衰的命運,必須「未雨綢繆」,及時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努力實現可持續發展。

實例: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
項目
內容
區位優勢
煤、鐵、石油和森林等自然資源豐富,海陸交通便利,工業基礎雄厚,農業發展潛力巨大
歷史地位
曾是我國最大的重工業基地,新中國工業的搖籃
面臨問題
經濟體制落後,生產結構單一,礦產資源枯竭,生產設備老化,技術落後,就業矛盾突出,環境嚴重污染
振興措施
改變原有計劃體制,加快市場經濟體制建設,調整產業結構,引進技術和人才,美化環境,擴大對外開放

3.案例三 長江中下游平原
⑴該區地理環境:
①由長江中下游沿岸若干平原組成
②平原上河流、湖泊和沼澤分布較廣
③地勢平坦,土質黏重。
⑵不同時期對農業生產活動的影響
一些原來制約區域發展的地理因素得到克服,甚至成為促進區域發展的有利因素。(因為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人們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強。)
開發時期
地理環境對農業生產活動的影響
原因分析
早期
稠密的水系成為人們交通的阻隔;黏重的土壤使人們開墾困難。耕作農業發展緩慢
人們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
中後期
①稠密的水系為擴大交通聯系提供了天然水道;②多水而質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為耕作業的限制條件,農業生產得到較快的發展
①船作為交通工具被廣泛使用②農業生產工具的改進和生產技術的改良

⑵長江中下游平原糧食生產地位的變化

總體地位
發展區位條件分析
農業社會
我國糧食的主要產地和主要的桑蠶和棉花生產基地。
①水稻具有單位面積產量較高的優勢;②人口稠密,豐富的勞動力資源使長江中下游平原的水稻種植業可以精耕細作
工業社會
全國「糧倉」的地位和全國棉花生產中的地位下降
①人均耕地面積遠低於全國平均水平;②稠密的水網,耕地被分割不利於機械化的推廣,糧食商品率較低。

(1)開發早期:水系稠密成為交通阻隔,土壤黏重使開墾困難,耕作農業發展緩慢;
(2)成長階段:人類利用和改造自然能力增強,稠密的水系成為區域發展的有利條件,通過技術改良土壤發展水稻生產,成為我國主要的糧食產地、桑蠶、棉花生產基地;
(3)後期階段:工商業的發展,農業生產的規模小,不利於機械化的推廣,糧食商品率低,糧倉地位下降。
協調人地關系的主要對策:
①調整農業結構,發展高產值的農產品;
②發展科技,提高單產等。
體驗收獲:
1.「鋼都」匹茲堡興起的優勢區位條件有(雙項) ( AB )
A.豐富的煤炭資源 B.便利的水陸交通運輸
C.豐富的水能資源 D.優美的環境條件
2.有關區域發展的初級階段的敘述,正確的是 ( D )
A.地理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制約因素多 B.人類對環境的影響較大
C.區域內城鎮很少,空間結構比較復雜 D.區域內人地關系基本協調
3.將德國魯爾區和美國五大湖區工業發展相關內容填入下圖相應的方框中(填代號)
A.資源型 B.煤鐵資源豐富 C.水陸運輸便利 D.科技力量雄厚
E.煤炭豐富,鐵礦石短缺 F.水資源豐富

4.關於區域發展的成長階段的敘述,正確的是 ( C )
A. 產業結構日趨復雜,產業由擴散走向集聚
B. 區域內人地關系仍然基本協調
C.城市和工業區迅速向外擴展,有些區域形成城市群或工業帶
D. 人類對環境的影響比較微弱
5.下列工業區中,工業的發展建立在豐富的自然資源基礎上的是 (D )
A.德國的慕尼黑 B.日本的太平洋工業地帶
C.「矽谷」高技術工業區 D.美國東北部地區
6.有關區域發展的轉型階段的敘述,正確的是 (A )
A.區域原有的集聚效應減弱,區域經濟呈現萎縮、衰敗狀態
B.區域發展面臨失業率高、人口增多等嚴重問題
C.經濟增長加快,產品市場競爭力增強
D.人地關系以趨緩和
7.20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美國人口大量從「冷凍地帶」向「陽光地帶」遷移的原因是 (A )
①「冷凍地帶」的工業衰退,失業率升高 ②「陽光地帶」建立了許多新興的工業部門 ③「陽光地帶」發展了旅遊業 ④「陽光地帶」陽光充足
⑤「陽光地帶」離海洋近,水資源豐富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⑤ C. ①②④⑤ D.②③④⑤

8.有關區域發展的再生階段的敘述正確的是(雙項) (CD )A.積極發展勞動密集型工業,解決大量工人失業問題
B.集中力量發展原有的傳統工業,突出主導產業的龍頭地位
C.調整產業結構,促使區域經濟復甦
D.人地關系逐步由緊張走向協調
9.為促進區域經濟復甦,匹茲堡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的重點是 (A )
A.從重工業向高科技產業方向發展
B.由鋼鐵工業向汽車工業方向發展
C.由資源密集型工業向勞動密集型工業方向發展
D.進一步突出鋼鐵工業的主導地位
10.讀五大湖地區圖,回答下列問題。

(1)有「汽車城」之稱的是底特律,享有「鋼都」之稱的是匹茲堡。
(2)圖中各城市共有的工業部門是鋼鐵工業,改種工業布局的方式屬資源型,發展改種工業的有利條件是:資源條件是煤鐵資源豐富,交通條件是五大湖和運河廉價的水運,農業條件是農業基礎好,歷史條件是開發歷史悠久(殖民者最早的落腳點)。

❺ 開封地理環境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開封位於中國河南省中部偏東(古代稱東京),地處中華民族歷史發源地、中國文化搖籃的黃河南岸,是一座歷史文化悠久的古城。是北宋時的國都,簡稱汴,是我國七大古都和國務院首批公布的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在中國的歷史上,開封曾被稱為大梁、汴梁、東京、汴京等。自建城至今已有2700多年的歷史。戰國時期的魏國,五代時期的後梁、後晉、後漢、後周以及北宋和金七個王朝曾先後建國都於開封,故稱「七朝故都」。開封與中國的西安、洛陽、北京、南京、杭州、安陽並稱七大古都,在國內外享有盛名。高等教育有河南大學、開封大學、黃河水利職業技術學院、開封教育學院。開封地理位置優越,氣候溫和,物產豐富,交通便利,文化教育發達,科技進步,經濟繁榮,是中原地區的重要旅遊城市和對外開放城市。
開封建國前是河南省省會。經政務院(今國務院)1951年批准,1954年10月,河南省省會由開封市遷往鄭州,並帶去三四萬各行業人員。
開封是中國六大古都之—,文物遺存豐富,城市格局形成較早,古城風貌濃郁,北方水城獨特,集中體現了古城悠久的歷史傳統與豐富的文化內涵。1982年被國務院列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在歷史上,開封憑借河湖縱橫、灌溉發達、氣候溫和、交通便利的有利條件,是中國最早開發的地區,其城垣宏大,文化燦爛,古人曾有「琪樹明霞五鳳樓,夷門自古帝王州」的詩句。特別是北宋時期,開封作為都城東京,是中國政治、經濟、軍事、科技與文化中心,也是當時世界上最繁華的都市之一。其建設規劃思想獨特,宏大的城垣分外城、內城、皇城,三重城郭,三條護城河。城內交通水陸兼容,暢通無阻。在布局上、打破了封閉性的坊里制,代之以商住開放的街道形式,實行坊市合一,擴大市民階層,使其人口達到15O余萬。
非農業人口的增加,帶動了城市手工業與商業的發展,域內外貿易繁榮發達,成為「八荒爭湊,萬國咸通」的大都市。這一建築布局。對宋以後封建王朝都城建設影響深遠。東京的園林也極具特色。史載東京城宮苑御園、寺觀有100餘座。「大抵都城左近,皆是園圃,百里之內,並無閑地。」著名的皇家名園「艮岳」,集中國名岳大山諸特色於—園,園內植奇花珍木,放養珍離異獸,史家稱其為中國園林史上承前啟後的傑作。開封有眾多的文物古跡、包括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13處,省級38處,市級26處,縣級136處。聞名遐邇的鐵塔、相國寺、延慶觀、禹王台、繁塔等,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價值。作為河南三大石刻集中地之一,開封館藏和各名勝古跡中保存著上自漢代、下止民國的各類石刻珍品1000餘件,是研究歷史、科學技術和書法藝術的寶貴資料。
希望

❻ 地理位置與區域地理特徵、區域發展的關系

這個問題有點大
按我的理解
地理位置決定了它的區域特徵(比如在熱帶就是高溫)
區域發展要按照區域特徵來 就是俗說的 因地制宜

❼ 影響區域教育資源分配因素是什麼

一、教育功能的定義:是教育活動和系統 對個體發展和社會發展所產生的各種影響和作用。
二、 教育功能的類型:
1、從作用的對象看,教育功能可分為個體功能和社會功能。
2、從作用的方向看,教育功能分為正向功能和負向功能。
3、從作用的呈現形式看,教育功能分為顯性功能和隱性功能。
三、教育的個體功能:
1、教育對個體發展的促進功能。
(1)教育促進個體社會化的功能:促進個體思想意識的社會化;促進個體行為的社會化;培養個體的職業意識和角色。
(2)教育促進個體個性化的功能:促進人的主體意識的形成和主題能力的發展;促進個體差異的充分發展,形成人的獨特性;開發人的創造力,促進個體價值的實現。
2、教育的個體謀生和享用功能。
3、教育對個體發展的負向功能。現存教育由於某種異化阻礙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個性潛能的充分實現。
四、教育的社會功能:
1、教育改善人口質量,提高民族素質的功能;
2、教育促進文化延續和發展的功能:
(1)教育的文化傳遞、保存功能;
(2)教育活化文化的功能;
(3)教育的文化選擇功能;
(4)教育的文化批判功能;
(5)教育的文化交流、融合功能;
(6)教育的文化更新與創造功能;
3、教育促進經濟發展的功能:
(1)教育通過提高國民的人力資本,促進國民收入和經濟的增長;
(2)教育通過生產科學技術,促進經濟的發展;
4、教育促進政治民主化的功能:
(1)教育傳播科學,啟迪人的民主觀念;
(2)教育民主化本身是政治民主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3)民主的教育是政治民主化的加速器;
5、教育調節人與自然的關系,促進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功能
6、教育對社會發展的負向功能
(1)當社會發展處於負向時,教育對社會出現總體的負向功能;
(2)當社會發展處於正向時期,教育對社會發展的功能總體上是正向的,但也由於某種因素的影響,使得教育與社會的外部關系失調,出現了局部的負向功能。

❽ 如何理解一個地區的地理位置及其對經濟的影響

地理位置: 位於太平洋西岸,是一個由東北向西南延伸的弧形島國.西隔東海、黃海、朝鮮海峽、日本海與中國、朝鮮、韓國、俄羅斯相望.陸地面積377880平方公里,包括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4個大島和其它6800多個小島嶼.領海面積310000平方公里.與俄羅斯存在「北方四島」(俄方名為「南千島群島」)領土爭端,與韓國存在竹島(韓方名為「獨島」)領土爭端.山地和丘陵占總面積的71%.全國有160多座火山,其中50多座是活火山,為世界上有名的地震區.富士山是全國的最高峰,海拔3776米.溫泉遍布全國各地.境內河流流程短,最長的信濃川長約367公里.最大的湖泊是琵琶湖,面積672.8平方公里.由於地處海洋的包圍之中,屬溫帶海洋性季風氣候,終年溫和濕潤,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夏秋兩季多台風,6月份多梅雨.1月平均氣溫北部-6℃,南部16℃;7月北部17℃,南部28℃.年降水量700—3500毫米,最高達4000毫米以上. 資源: 資源貧乏,80%以上依賴進口.主要資源蘊藏量為:金礦689.6萬噸,銀礦1689.7萬噸,鐵礦62.1萬噸,煤826.5萬噸(以上數字為2000年統計).鉛礦為4317.9萬噸(1992年統計),銅礦為1155.3萬噸(1996年統計).石油100%依靠進口.核能開發較早,截至2002年8月,擁有53所核能發電站,總發電裝機容量為4590.7萬Kw(千瓦).森林面積2521萬公頃,占國土總面積的2/3,是世界上森林覆蓋率最高的國家之一.但木材52%依賴進口,是世界上進口木材最多的國家.日本山地與河流較多,水力資源豐富,蘊藏量約為每年1353億Kwh(千瓦時).日本的專屬經濟區面積約相當於國土的10倍,漁業資源豐富,但由於過度捕撈等原因,資源量近年逐漸下降. 一、自然地理特徵 1、領土組成 日本是東亞的島國,東臨太平洋,西北臨東海、黃海、朝鮮海峽、日本海, 與中國、朝鮮、韓國、俄羅斯相望. 日本是我國的近鄰. 日本領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四個大島和一些小島組成. 2. 多山的地形 日本境內多山,國土的四分之三以上是山地和丘陵,僅沿海一帶分布著狹小的平原,臨近東京灣的關東平原是日本最大的平原. 日本群島位於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上,火山很多.富士山是其中的一座活火山,也是日本最高的山. 日本地震頻繁,人們可以感覺到的地震每年平均多達1500多次. 3. 海洋性季風氣候 日本氣候具有海洋性特徵,與亞洲大陸同緯度地方相比,冬季較溫暖,夏季較涼爽,降水比較豐富. 4. 自然資源 日本大部分地區為森林覆蓋,森林資源豐富.山間河流短急.水力資源豐富.但礦產資源缺乏. 二、發達的資本主義經濟 1.發展經濟的條件 有利條件:豐富的人力資源,較高的科學技術水平,島國多優良港口,海上航運便利. 不利因素:耕地狹小,礦產資源缺乏,許多重要的自然資源,需要從國外進口. 石油、天然氣、煤炭、鐵礦石、銅礦石、棉花等工業原料90%以上,甚至100%從國外進口. 2. 日本經濟特點 大力發展海上航運,進口原料,出口工業產品,積極開拓國際市場,從而使本國經濟得到調整發展. 日本是世界上經濟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 日本的主要工業部門: 鋼鐵、汽車、造船、電子、化學和紡織工業. 這些工業的產品大量出口,在國際市場上佔有重要地位. 日本的最大貿易對象是美國,其次是亞洲和西歐. 日本與中國的貿易,日本從中國輸入的商品有服裝、石油、煤炭、棉花、水產品和蔬菜等.向中國輸出的商品有鋼材、電子產品和其他工業品. 三、工業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 1、主要工業區 日本工業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瀨戶內海沿岸的狹長地帶. 東京大阪、名古屋、北九州等大城市及其附近地區是主要的工業區. 2. 影響日本工業分布的原因 以海港為依託,進口原料,出口工業產品,依靠國際市場,是形成日本工業臨海分布的主要原因. 首都東京在關東平原的南部,東京灣的西北岸,人口有1200多萬,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城市之一,也是日本國內和國際交通的樞紐. 大阪、名古屋、北九州等是日本重要的工業城市,橫濱和神戶是著名的海港. 四、日本的漁業,北海道漁場 日本北海道附近海域是世界著名的漁場,日本發展漁業的自然條件十分優越. 日本擁有龐大的遠洋捕撈和近海捕撈船隊,沿海和陸上淡水養殖業也較發達. 日本的捕魚量佔世界第一位. 五、日本的農業 日本人口稠密,耕地很少,平均每人耕地不到0.1 公頃,現在專門從事農業的人也很少. 由於地塊較小,日本農民多採用小型農業機械,發展水利,合理施用化肥,精耕細作,提高單位面積產量. 平原地區多生產稻米,現在稻米的產量已能自給. 丘陵地區多栽培果樹和種植蔬菜,但蔬菜、水果仍需大量進口. 六、兼有東西方文化特點 日本在民族文化發展的過程中,不斷吸收外來文化,經過消化,成為本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因此,現代日本文化既有日本民族文化的傳統,又兼有東西方文化的特點. 在古代,日本與中國等東方國家早有往來.日本不僅從中國傳入了水稻、鐵器,而且日本的文化、藝術也深受中國的影響,例如日本的古代建築,文字等. 近代,日本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歐美文化的影響出深入到日本社會,例如許多日本人平時已不再穿傳統的服裝——和服,而穿上了西裝. 飲食方面,由於大量進口小麥,吃麵包的人逐漸增多. 在日本各地,人們可以看到本民族的神社,東方的佛教寺廟,又可以看到西方常見的基督教堂.

❾ 地理環境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根據其所受人類社會的影響程度的差別,自然環境又可分為天然環境和人為環境。天然環境(原生自然環境)指只受到人類間接或輕微影響的而原有自然面貌未發生明顯變化的地方,如極地、高山、大荒漠、大沼澤、熱帶雨林、某些自然保護區以及人類活動較少的海域等。人為環境(次生自然環境)指受到人類直接影響和長期作用而使自然面貌發生重大變化的地方,如農業、工礦、城鎮等利用地。放牧的草場和采育的林地,雖然它們仍能保留草原和森林的外貌,但其原有的條件和狀態已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也屬於人為環境。

經濟環境是在自然環境的基礎上由人類社會形成的一種地理環境,主要指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經人類開發利用後形成的地域生產綜合體的經濟結構,包括工業、農業、交通和城鄉居民點等各種生產力實體的地域配置條件和結構狀態。

社會文化環境包括人口、社會、國家、民族、語言、文化和民俗等方面的地域分布特徵和組織結構關系,而且涉及社會各種人群對周圍事物的心理感應和相應的社會行為。社會文化環境是人類社會本身所形成的一種地理環境。上述三種環境在地域上和結構上又是互相重疊、互相聯系的,從而構成統一的整體地理環境。

(9)地理位置是如何對區域教育發展產生影響的擴展閱讀

在區域發展初期,地理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制約因素較少,人類對環境的影響也比較微弱,區域內部人地關系基本協調。在這個階段,區域內往往城鎮很少,空間結構比較簡單。

在區域發展的成長階段,隨著經濟的發展,資源開發的規模越來越大,城市和工業區迅速向外擴展,區域內部產業結構和空間結構漸趨復雜,呈現由點到面的發展局面,產業由集聚走向擴散。在這一階段,人地關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開始出現明顯的不協調。

成長階段後期,隨著資源枯竭、環境污染加重、地價上漲,以及勞動力價格提高等,區域原有優勢逐漸喪失 ,經濟增長緩慢甚至停滯,產品市場競爭力下降,效益降低。區域原先具有的集聚效應減弱,導致區域經濟整體呈現衰敗、萎縮狀態,並帶來高失業率、人口減少等嚴重社會問題。區域產業必須進行調整,尋求新的發展。

❿ 地理環境差異對區域發展的影響是什麼(註:中國北方地區!)最好舉兩、三個例子。

以黑龍江為例,說三個不同類型的經濟體系
1. 哈爾濱--多種交通交叉帶來的工業城市
2. 大 慶--資源帶來的城市,因為資源走上深加工道路
3. 佳木斯--由於地理優勢,開發相應的工業

哈爾濱
哈爾濱市的歷史非常短,不到200年,哈爾濱就是一個鐵路帶來的城市,航運運來的城市。

哈爾濱毗鄰松花江,水力資源十分豐富,於是建立了碼頭發展航運,哈爾濱的道外區由於碼頭開始興旺。後來中東鐵路修建,火車站所在地南崗區開始興旺。位於碼頭和火車站之間的道里區由於區位因素發展迅速。現在哈爾濱最發達的兩個區就是道里區和南崗區,道外區由於航運的下滑衰落了。

由於哈爾濱的交通運力良好,有先天的便利條件發展工業。建國後,哈爾濱成為全國重要的重工業城市之一。

大慶
大慶市的歷史更是短小精悍,數十年,一個從無到有,因油立市的城市。

非常簡單,由於大慶油田石油儲備豐富,設立的這個城市;由於資源優勢,大慶市除了開採石油,還大規模進行石油工業,生產化工原料。是一座以石油及相關工業為命脈的城市。即使大慶油田的石油被開采一空,由於近些年來石油深加工工業的迅猛發展,以及中俄石油管線的鋪設,大慶可以在沒有資源的情況下走石油加工的道路(新加坡沒有石油,卻是世界知名的石油煉化中心)。

佳木斯
這座城市可能默默無聞,但是說到他的貢獻,那是相當驚人。佳木斯地處三江平原,地勢平坦,土地肥沃,十分適於耕種。更重要的是,是中國少有的適宜進行大規模機械作業的區域。佳木斯每年的玉米和黃豆產量均佔到全國總產量的50%以上!

由於先天的地理優勢,佳木斯在大規模推行大面積機械化生產的同時,積極開展糧食深加工、和大型農機的生產製造。

個人總結。
由於本人是黑龍江人,給你提供的材料都是黑龍江的城市。三個城市三種類型,應該可以滿足你的要求。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ps:打字好辛苦的,要是覺得好,追加點分數吧~~~

閱讀全文

與地理位置是如何對區域教育發展產生影響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0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72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18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10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48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6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6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71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5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89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2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49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5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30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13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01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08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8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52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