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地理發展歷程答什麼

地理發展歷程答什麼

發布時間:2023-05-15 19:19:44

1. 地理科學的發展可以劃分為那幾個階段各個階段劃分的時間界限和代表人物

地理學的發展可劃分為三個基本階段:
古代地理學,以記載地理知識為主體;
近代地理學,對各種地理現象進行條理化歸納,並對它們之間的關系進行解釋性描述;
現代地理學,採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法,規范研究與實證研究並舉,解釋各種地理現象的內在機制並預測其未來演變。

2. 試述地理學的發展分幾個階段各階段有何特徵

人文地理學的產生和發展可分為三個階段
(1)古代人文地理學的萌芽時期(萌芽階段):從公元前9世紀荷馬史詩開始到1859年(19世紀中葉以前)
(2)近代人文地理學的形成時期(近代階段):1859—1945年(19世紀中葉到二戰以前)
(3)現代人文地理學時期(現代階段):1945年—今(二戰以後)

3. 現代人文地理學研究發展歷程

人文地理學的發展歷程
人文地理學發端於19世紀的德國地理學家李特爾和拉采爾,當時稱為人類地理學。由於他們過分強調"地對人的控制",因而不可避免地陷入環境決定論的泥坑。20世紀20年代,法國地理學家韋達 白蘭士及其學生白呂納提出"人地相關論"稱其學說為人文地理學。他們的觀點成為人文地理中"或然論"的理論基礎。本世紀20年代始,地理學注意的重點逐步轉向社會科學,離開了單純的地球科學,探討地理學新起點的各種學說競相爭鳴。各種學說的共同點都與環境決定論相對立,都拋棄了以往那種"自然為因,人生為果"的命題,從人本主義出發,探討人地關系。

3.當代人文地理學研究
3.1 研究的主要內容[2]
人文現象的分布、擴散和變化雖然受到自然環境的制約,但是社會、經濟、文化和政治等因素,尤其是社會生產方式和社會經濟制度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人文地理學可以說是地理學中的一門人文科學或社會科學。人文地理學經過長期發展已形成一個較完整的學科體系。"空間"和"地方"是人文地理學的兩個核心論題。20世紀80年代以來,由於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人文地理學在理論、方法以及研究內容等方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當代人文地理學的基本理論主要涉及空間、全球化、城市化、人口、遷移、文化、景觀、發展和地緣政治等,其內容主要包括:(1)社會經濟發展的全球化特徵與地區差異之間的關系;(2)人類與其周圍生活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3)不同空間尺度,包括世界、國家、地區和城市的政治、經濟演化特徵與趨勢;(4)與民族、種族、性別、年齡、階級等因素相連的社會特徵及其對空間發展的影響。
綜上所述,不難看出,盡管當代人文地理學的發展仍存在一些問題和薄弱環節,但在現代社會發展中,人類的作用和科學技術的作用日趨明顯,使得地理學人文化的趨勢加強。人文地理學地位的提高,將可能使地理學的發展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3.2 研究的主要方法[3]
幾個世紀以來,哲學家們已經提出了以下的研究方法:(1)意識形態觀念學。尋求知識的社會或政治的支持理由或目的。(2)認識論。知識是如何獲得的?有關我們如何認識世界的假設(我們認識了些什麼?我們是如何認識的?)(3)本體論。支持理論或觀念體系的一系列特定的假設(什麼可以被認識)。(4)方法論。一套可以應用於進行調查研究某種現象的計劃和程序。人文地理學是研究社會、空間、地方和環境相互關系的科學,在不太長的時間內形成了一系列研究方法論。

4.人文地理學的發展趨勢:
4.1 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高度綜合
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高度綜合表現為以人地協調發展為目標,以區域為主要研究對象,實現資源、人口、環境、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這克服了以往拼盤式或形式綜合的缺點,體現了當今地理學走向統一的趨勢。
4.2 加強了對非物質生產領域的研究
加強對非物質生產領域的研究,並開拓了許多新的研究領域,如商業地理學、旅遊地理學、文化地理學、行為地理學。其中旅遊地理學雖然起步較晚,但發展迅速,迄今為止,已在旅遊資源分類與評價、旅遊客源市場與遊客行為、遊客空間結構、旅遊開發與規劃、旅遊地形象設計與營銷、生態旅遊與持續發展、旅遊影響等取得了豐富的研究成果。少數研究成果同國際水平相比已無明顯差異,如旅遊地綜合個案研究、旅遊資源分類和評價、旅遊環境容量、國內旅遊者行為規律、主題公園的研究等。
4.3 密切關注我國社會經濟發展中出現的一些新問題[4]
如對農村工業化的研究。中國鄉鎮企業高速增長以及對農業發展的帶動,是世界各國工業化進程中的一種獨特現象。相關研究包括鄉鎮企業影響因素及環境,農村工業化差異,產業聯系與農村工業發展,外向型農村工業的省際差異分析等。其它新興領域還包括企業發展的地理學研究,農村鄉、村級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建設的研究、城市感應空間的研究等。
4.4 理論研究逐漸加強
中國地理學的理論建樹不多,人文地理學與自然地理學相比,理論研究又較為薄弱。中國與西方國家在社會制度、文化傳統、價值判斷、思想理念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異,具有滋生新理論的土壤,但我們的理論建設卻滯後了,這與重實踐輕理論的大氣候有關,也與人文地理學一開始就表現出與國土規劃相結合的特點有關。可喜的是,相當一部分學者在地理學的理論研究方面做出了努力。
4.5 服務於決策和管理的應用研究仍然是人文地理學發展的支柱
地理學中人文地理學屬應用性較強的學科。80年代以前,人文地理學的決策支持系統在我國主要集中在農業發展、工業資源的開發、重大項目的選址等領域,隨著人與自然協調發展思想的興起,區域可持續發展調控與決策,區域產業結構和布局,區域經濟戰略和區域政策,城市和農村發展等成為人文地理學應研究的熱點。
4.6 研究技術的多樣化
地理學包括人文地理學都經歷了從個別地理知識的記載到地理現象歸納解釋,從定性文字描述到定量化地揭示地理現象發生發展規律的過程,從最初的多元統計與線性規劃的應用,到後來系統科學、灰色描述在人地相互關系,社會發展因子相關分析等方面的應用,到今天GIS技術在城市規劃、區域發展、資源開發方面的大量應用,人文地理學研究技術手段的豐富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可以認為當代人文地理學也正在從經驗科學走向實驗科學,從宏觀進人微觀。

4. 地理教育的發展歷程

學校地理教育分為大、中、小學 3個階段。17世紀中葉捷克教育家T.A.誇美紐斯首先提出在學校中把地理作為獨立科目進行教學。18世紀前半葉,歐洲中、小學開始設置地理課,於19世紀在大學開設地理課並設立地理系。中國在19世紀中葉某些教會學校開始設置輿地課,19世紀末開始設置地理課,以後在大學設立地理系。大學地理教育主要培養地理科學的研究人員、教師和地理工作者。不少國家按專業培養地理人才,專業劃分和范圍各有不同。中學地理教育培養學生具有較系統的地理知識。小學地理教育要求學生了解初步的地理知識。隨著各國經濟、文化交流的增多,世界性環境、資源、人口等問題的出現,使地理教育還在其他學科、相關學校,以及報刊雜志、廣播電視等方面受到重視,形成社會的地理教育。
國外世界地理教學的發展:
20世紀90年代以前,蘇聯和東歐國家的世界地理一直沿用著蘇聯的區域地理課程體系,教材體系分為「外國地理」和本國與地區地理兩大部分。也有一部分專門論述某個部門如工業、能源、農業、交通運輸業等的部門地理。西方,主要是美國的「世界地理」一直是以「區域地理」的形式出現,但是沒有統一的名稱規范,多數稱「區域地理」,也有一部分稱為「世界地理」或者「世界經濟地理」。
20世紀90年代以來西方流行的「後現代主義」文化,對區域地理-世界地理的影響較大。幾乎不做任何數量模型建設,而是以大量的地理知識為基礎,運用十分有力的描述手段,如圖像、概念模型、地理信息系統技術支持下的圖片,使區域描述的水平和效果達到了一個令人耳目一新的境地。關注社會、文化、經濟,而不注重自然地理知識的講授,是西方區域地理的多年傳統。這與西方地理學多年以來在人文地理方向上的發展有密切的聯系。追求以新視角來解釋各國各地區的地理事物,是教材的突出之處。在區域體系的安排上,普遍的是把歐洲或發達國家(工業化國家)置於前面,之後是與歐洲文明關系密切的美洲、非洲。這其中體現了一種以歐洲為中心的「地理過程」的思想,即把歐洲作為近現代文明的發源地,按照地理擴散的規律——由近及遠地形成了當代世界文明和社會經濟發展的格局。即使不是按大洲的順序,按照工業化國家—工業化進程中國家—發展中國家的順序,也體現著地理的擴散。
自工業革命以來的近現代文明傳播顯然是以西歐為中心的。這一點對我們來說是一種啟發,因為地理格局和地理過程是我們過去在區域地理教學中所一貫忽視的。保持區域研究的傳統,注重格局和過程的研究,輔之以數量(模型)的分析和數學化表現的圖像(圖譜),應該是當前地理科學發展的新的要求。西方世界地理(區域地理)大量引用西方經濟學的成果是一貫的。從歷史上引進經濟區位理論,到後來的空間經濟學、區域科學,西方的區域地理不斷走向理論的深化。在它們的世界地理教材中,會看到這種理論化的傾向:在非洲介紹經濟二元結構、在中東介紹文化地理的基本原理、在東南亞介紹「增長極」、在印度介紹人口地理原則、在拉丁美洲介紹核心-邊緣地理論(這個理論的發祥地)
我國地理教學的發展:
任何一個國家的地理教育都有一個明確的目的,那就是提高國民的文化素質和培養愛國主義思想。在這個框架下,我國的世界地理學與研究取得了下列一些發展:
(1)突破了蘇聯區域地理課程體系和內容體系的束縛。
(2)全球地理環境方面發生的一系列問題,如全球變暖與溫室氣體的增加、陸地生態系統的多樣性的減少、陸地水資源的日益短缺、沙漠化和森林草原退化、自然災害的負面作用加強等,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
(3)隨著世界經濟的巨大發展,促使世界地理教學內容不斷更新。石油經濟、世界財富的巨大增長、世界貧富差距的擴大、國際經濟關系的不斷調整、以信息產業為代表的眾多新興產業部門的出現、新興工業化國家、經濟體制轉軌國家以及國家的區域集團化等等,已經使得我們過去掌握的世界地理知識顯得陳舊,世界地理的教學內容大大地更新了。
(4)經濟學的理論不斷被吸收到世界地理的教學之中。
(5)世界地理越來越重視文化、政治、歷史因素的分析。
(6)信息技術的發展使世界地理的教學可以通過計算機網路很方便地獲得由各個國家、各個國際組織和國內外專家的著作提供的各類豐富信息。

5. 旅遊地理學的發展歷程

20世紀40年代艾塞林、迪賽對遊客客流進行了分析。50年代聯邦德國地理學家哈恩從遊客的性質、逗留時間、季節性變化方面劃分了德意志聯邦旅遊地類型。可是,這段時間內絕大多數旅遊地理著作主要是描述某些旅遊勝地,或限於一般論述旅遊的經濟意義,對旅遊地理學的基本理論極少探討。
20世紀60年代以來,旅遊地理學的學科屬性和理論問題逐漸為人們所重視。1964年,加拿大地理學家沃爾夫指出:旅遊地理學是從經濟地理學中分離出來的,可以從不同的角度進行研究。英國地理學家羅賓遜則把旅遊地理學當作一門應用地理學。70年代魯彼特等結合聯邦德國實例,對旅遊市場和旅遊區位做了分析研究。法國在這一時期對地中海沿岸的沼澤、沙丘地進行規劃建設,成功地建成了富有魅力的國際海濱旅遊勝地。同期,國際地理聯合會(IGU)和國際地理大會(I.G.C)開始專門討論旅遊和娛樂地理。 旅遊地理學的理論研究存在不同的見解。如1966年義大利的布魯諾提出5個方面的研究課題:旅遊的基本動力;旅遊的環境和空間;旅遊對人們居住地的影響;旅遊的運行;旅遊區規劃。羅賓遜在《旅遊地理學》中,著重闡述了旅遊的發展,人類需求的演變,旅遊的動力,國際旅遊者的流向,旅遊的計量和范圍,旅遊的組織、運輸、經濟、社會意義以及旅遊規劃,旅遊與環境,世界區域旅遊的發展等。
蘇聯地理學家科特利亞羅夫所著《休憩與旅遊地理》,主要闡述遊憩地域綜合體形成的理論基礎,遊憩地域綜合體形成和發展的前提,遊憩用地區劃和評價,遊憩地域綜合體的布局,遊憩用地的自然保護和改造。美國地理學家布里頓1979年提出了閑暇地理學的概念,他認為閑暇地理學的研究包括國際旅遊、國內旅遊、娛樂旅遊、城市娛樂、運動等活動,旅遊和娛樂只是存在著功能上的差異。
目前,旅遊地理學研究已從傳統的定性描述轉入結合數量方法、系統工程,模型研究,參與旅遊區(點)布局和開發規劃。 1、旅遊地理學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邊緣學科
2、旅遊地理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應用學科

6. 高中地理的發展方向主要是答什麼,謝謝了

世界農業發展的主要趨勢

從科技進步的角度看,世界農業發展主要表現出八個趨勢:

一、農業生產日益科技化,高新技術成為農業發展的強大動力。現代農業與傳統農業不同,它是建立在全面應用現代科技基礎上的高效農業,目前,現代農業科技正迅速地向宏觀和微觀兩個領域全面發展,由生物技術佔主導地位的農業科技革命正促進著農業面貌發生根本性變化。

二、各國政府都把發展農業科技作為振興農業的一項重要事業來抓。盡管在一些發達國家農業只佔國民生產總值的很小比重,但考慮到農業的特殊地位與作用,各發達國家的政府都很重視農業科技工作,鼓勵和支持農業高新技術的研究和開發,積極建立各自龐大的農業科研機構和技術推廣體系。如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建立了以國立農業科研機構為主導的科研體系,並與地方政府和全國「農協」的科研推廣組織相配合,成為「科技立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三、運用科學技術對傳統農業實行技術改造,推動現代農業的發展。一些發達國家不斷創新農業技術,在作物栽培、畜禽和水產養殖的各個環節,包括土壤調查與環境控制、配方施肥和配合飼料、品種選用、栽培與飼養管理、病蟲害與疫病防治以及產後處理等過程,都己實現了工廠化,並應用計算機進行管理和調控;各種形式的設施農業,如溫室、塑料大棚、地膜覆蓋等廣泛應用於蔬菜、花卉、瓜果生產,無土栽培和植物快繁脫毒等密集型高新技術正開始在實際中應用。

四、農業正面臨著新技術革命的挑戰。以農業生物技術和農業信息技術為主導技術的農業高新技術革命,正使未來農業由「資源依存型」向「科技依存型」轉變。農業面臨著觀念更新、內涵深化、外延擴大的挑戰。

五、農業日益走向商品化、國際化。世界農業正朝著國際化方向發展,各國都在利用自己的比較優勢參與國際經濟分工和經濟循環。農業國際化趨勢對各國農業既是挑戰又是機遇,各國只有調整農村經濟結構,優先吸納先進技術,才能適應國際市場的形勢。農業日益商品化、國際化的趨勢是農業採用高新技術的強大動力,它把各國的農業生產逐步推向世界市場。

六、農產品朝多品種、高品質、無公害方向發展。質量和品種成為農產品競爭的首要因素。未來農業不僅滿足人們追求物質生活的需要,同時還能給人們提供健康向上的精神享受,「無公害」、「無污染」、「反季節」水果蔬菜以及工藝型、觀光型、保健型農產品將會應運而生,為農業開發和科技應用展現了誘人的前景。

七、從專業化生產向農工商一體化發展。農業生產內部的許多環節逐步從農業中分離出來,成為獨立的專業化農業部門,隨之出現了市場競爭、商品流通、各專業化農業部門供求之間的矛盾。為解決這一矛盾,「農工綜合體」、「農工商聯合企業」應運而生,促使世界農業向農工商一體化發展。這一趨勢50年代最先在美國興起,60年代波及西歐各國,到70年代擴散到原蘇聯、東歐及世界各地。

八、世界農業的潮流——建立實現「高效、低耗、持續」的農業發展模式。近年來,世界農業發展的新目標集中在全球農業低耗、持續發展這個主題上,許多國家的農業經濟學家和有識之士都認識到,農業決不是可有可無的短期產業,重視農業持續發展,增強農業的持續發展後勁,這是每一個國家在發展農業時都必須考慮的一個基本原則。

7. 政治地理學的發展歷程

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已對國家與其地理區域的關系進行探討。在其著作《理想國》中,提出了理想國家的模式。以後,古羅馬學者斯特拉波在其著作《地理學》中,也論述了大政治區域有效功能的必要條件。
古代所有主要區域地理著作中,政治地理的內容都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著重記述國家疆域、邊界、首都、行政區劃、人口、民族、城市、交通以及與鄰國的敵友關系等有關政治現象及其發展變化的過程。例如,中國東漢歷史學家班固所撰《漢書·地理志》,以及後來歷代史書和方誌中,都有這方面記述。
明末清初的學者顧炎武、顧祖禹分別撰寫的《天下郡國利病書》和《讀史方輿紀要》,論述了中國古代利用區域地理特點經營邊防、保衛疆土的歷史。到了近代,西方不少地理學家根據大量歷史資料和當時的政治狀況,進行理論探索。
拉采爾1897年發表的《政治地理學》,第一次把政治地理學作為地理學的一個分支進行研究。他還提出了國家有機體學說,以及政治地理學的空間和區位分析因素。瑞典的謝倫進一步發展了國家有機說,並提出了地緣政治學這個名稱。以後麥金德提出了陸心說,斯皮克曼提出陸緣說,鮑曼提出「民族自決論」。他們的政治地理學論述,在不同時期的國際問題討論和國際形勢決策中,起過相當重要的作用。
20世紀20~40年代,豪斯霍弗等德國地緣政治學者歪曲拉采爾的「生存空間」的概念,使地緣政治學成為納粹德國對外侵略擴張的工具,致使政治地理學的名聲一度深受損害。為使政治地理學復興為真正的科學,一些政治地理學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即開始探討新的研究方法。
1950年,哈特向提出政治地理學應當研究政治區域內的區域異同,強調向心力和離心力對政治單元結合的作用。以後,工戈特芒提出引起國家不穩定的流通或運動和促進國家穩定的國家意識,是政治地理學研究的兩個重要因素。70年代以來,研究多集中在政治過程和政治行為方面,更為關注較小的政治區域,如城市政治地理、隔離區、選舉地理等。

8. 中國國家地理的發展歷史

南京解放後,中國地理研究所和國立南京大學(原中央大學)地理系的教研隊伍希望有一份地理學習、研究雜志,故而,1950年1月,《中國國家地理》的前身——《地理知識》應運而生。 當時整本雜志只有8頁,一年後增至16頁。當時的內容包括地理思想、中外國地理、自然地理、地圖及地理調查法、地理教學、地理資料等。後來,雜志得到金擎宇兄弟等輿地界名流協助,發行狀況和雜志印刷質量均有顯著改善。
1954年,《地理知識》因發表披露中國國內的工業地理文章,被中國官方認為是「泄密」而遭受重創。但不久後影響消失,該雜志的內容繼續擴充,至1957年時增至48頁,發行量達到了20000冊。
1960年7月,首次遭遇停刊,1961年改名為《地理》復刊。
中國大陸的一些科學雜志在大躍進及文化大革命中遭受重大打擊,《地理知識》也不例外,1972年才得以復刊。在此期間,《地理知識》發行很不穩定,時斷時續,該情鄭野況在文革結束後才有所改善。
1998年,該雜志全面改版,頁數增至84頁,翌年增至100頁。由黑白改為全彩,由膠版紙改為銅版紙,定價由4.9元增至16元。
2000年10月,《地理知識》雜志更名為《中國國家地理》,隨後亦在台灣、香港等地推出繁體字版乃至在日本推出日文版。
2004年,《中國國家地理》增至148頁,並推出青少年版《博物》。
2005年10月,在其創刊55周年之際,推出550頁的「選美中國」特刊,出版量達到55萬冊的歷史新高。該特刊深受消費者的好評,一上市便被搶購一空,乃至出現了部分地區的書報亭出現囤積居奇哄抬價格的情況。
2008年3月,《中華遺產》正式成為了《中國國家地理》雜志品牌下的一員。
2008年7月,推出港澳繁體版。
2009年1月,雜志價格提升至20元,頁碼加到176頁。
2009年4月,《中國國家地理》英文版正式出版。
2010年是《攜叢陵中國國家地理》創刊60周年,雜志舉辦了重溫最有影辯戚響力的觀點、徵集改變最大的地方、尋找60年傳讀的世家和「校園行知客」4樣活動。

9. 地理環境的發展歷程

人類今天枝擾所處的地理環境是經過了漫長的發展歷程的。
首先是地表液態水的形成和原始海洋的出現。水不僅是地表環境中的活躍因素,而且為生命所必需。原始海洋是地球上最早的有機化合物的聚集場所,使它們在此演化成為復雜的高分子有機物,以至演化成為生命。因此,原始海洋不僅是生命的誕生地,而且由於海洋能阻擋紫外線傷害原始生命,保障了原始生命的生存和發展。也有人認為生命不起源於海洋,而起源於能防禦紫外線的地殼表層(風化殼)。
其次是生命的出現。地理環境的成分包括生物,只有在生命出現以後,才標志著地理環境的形成。以前有人認為生命出現於10~20多億年前,但近十幾年,學者們在前寒武紀的岩石中發現多種廳攔正鏈烷氨基酸,因而認為大約在30億年前就有生命存在。
第三是大氣中游離氧的出現。最早的原始生命處於還原環境。植物出現後,卟啉類化合物已經被合成,其中一種含鎂的葉綠素能進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和水製成碳水化合物,同時放出氧,從而使一個富含二氧化碳、不適於動物生存的環境轉化成為一個適宜動物生存的氧化環境。由於大自然的放電,太陽輻射和紫外線對氧的作離地面20~50公里處形成臭氧層,保護扮搭胡了生命特別是動物的生存和發展。
第四是人類的出現,人文地理環境的出現,意味著地理環境發展到了成熟的程度。

10. 地理變化趨勢答什麼

地理變化趨勢可能可以答包括氣候、地形等諸多地理要羨攔素的變化趨勢。地理要素中包含了氣候、地形等等。題干並沒有具體指明語境和帶派鉛題目環境,所以並沒能給出具體的作答。但是可能可以圍繞氣候或地形來展開相同地區時間變化蠢好,地理變化可能更側重於氣候變化,不同地區的地理變化可能更側重於地形變化和氣候變化。

閱讀全文

與地理發展歷程答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4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97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4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36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77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93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14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47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78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47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1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0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41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1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79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