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z-library打不開
您好,Z-Library是一個免費的電子書資源網站,提供了大量的電子書下載服務。如果無法打開Z-Library,可能是以下原因導致的:
1. 網站伺服器故障:Z-Library的伺服器可能出現了故障或維護,導致無法訪問該網站。這種情況下,只能等待伺服器恢復正常。
2. 瀏覽器寬伏唯緩存問題:有時候瀏覽器緩存會導致網站無法正常載入。可以嘗試清除瀏覽器緩存,然後重新訪問Z-Library。
3. 網路連接問題:如果網路連接不穩定或者網路速度較慢,也可能導致Z-Library無法打開。可以嘗試重新連接網路或者更換網路環境。
4. 地理位置限制:有些國家或地區可能對Z-Library進行了限制,導廳者致無法正常訪問。可以嘗試使用慎培VPN等工具來解除限制。
總之,如果無法打開Z-Library,可以先嘗試清除瀏覽器緩存、重新連接網路等方法。如果問題仍然存在,可能需要等待網站伺服器恢復正常或者使用其他工具來解除限制。
㈡ 「EI」是什麼意思
EI是工程索引(The Engineering Index)的引文縮寫。
工程索引(EI)是由美國工程師學會聯合會於1884年創辦的歷史上最悠久的一部大型綜合性檢索工具。EI在全球的學術界、工程界、信息界中享有盛譽,是科技界共同認可的重要檢索工具。
EI每月出版1期,文摘1.3萬至1.4萬條。資料庫每年新增500000條工程類文獻,數據來自5100種工程類期刊、會議論文和技術報告,原始文獻來自40餘個國家,涉及的語言多達39種,其中3600種有文摘。年報道文獻量16萬余條。
每期附有主題索引與作者索引;每年還另外出版年卷本和年度索引,年度索引還增加了作者單位索引。
(2)為什麼地理科學進展無法訪問擴展閱讀:
發展歷史
1、Ei公司在1992年開始收錄中國期刊。
2、1998年Ei在清華大學圖書館建立了Ei中國鏡像站。
3、2011年4月27日,為了讓中國用戶與全球用戶同步使用EV2資料庫,EI公司實施EV2中國用戶的平台轉換工作。平台轉換後,現有成員將全部通過國際站點訪問EV2資料庫,清華鏡像站點將停止使用。
收錄文獻涉及的領域:
1、機械工程、機電工程、船舶工程、製造技術等;
2、礦業、冶金、材料工程、金屬材料、有色金屬、陶瓷、塑料及聚合物工程等;
3、土木工程、建築工程、結構工程、海洋工程、水利工程等;
㈢ 001_《人文地理學》名詞解釋
《人文地理學》名詞解釋
人文地理學 :
是研究地表人文事象的空間分布及其空間差別,並預測其發展規律的科學,它是以人地關系為基礎,著重研究地表人類活動或人與環境所形成的各種文化現象的分布與變化。
文化區 :
是指某種文化特徵或具有文化特徵的人的群體在空間上的分布。
形式文化區 :
某種文化現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聯系的文化現象,在空間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區與模糊的邊界的文化區。
出現三個層次:
功能文化區 :
以該文化特徵受政治、經濟或社會某種功能影響,其內 部彼此之間有一種相互聯系從而確定其分布區范圍的文化區。
該文化區中心位置明確,但不一定居於分布區的幾何中心,受政治、經濟或社會某種功能影響,內部彼此之間有一種相互聯系從而確定其分布區范圍的文化區。
鄉土文化區 :
居住於某一地區的居民的思想感情上有一種共同的區 域自我意識。這種自我意識除了在感情上有所反應外,還有一種符號做標志。
擴展擴散 :
某種文化現象出現後,通過其居民,從該地向四周,不斷地傳遞,其所佔據的空間也 就越來越大。特點是空間上的相對聯系性,速度的差異性
接觸擴散 :
某種文化現象易於為接觸者所接受,幾乎接觸該文化現象的人,如同接觸到易於傳 染的病菌一樣,就自然地接受了這種文化現象,從而實現了其擴散。(電視)
等級擴散 :
該文化現象的傳播,或接受該文化現象的人,在空間上或人群等方面,有一種等級現象。
刺激擴散 :
某種文化現象受某種原因而無法在另一地存在,不得不將原文化現象做某種程度改變,使其得以在當地存在,得到傳播。(俄羅斯西伯利亞的土著人由狩獵轉向放牧馴鹿)
遷移擴散 :
某種文化現象與擁有這種文化現象的人或集團緊密聯系,往往由於擁有這種文化的人、群體遷移到新的地方,遂將該文化傳播到該地。特點是文化上保持原汁原味,速度快,空間上不連續,在空間上這種文化擴散呈孤立的點或小區(島狀分布),與原文化區在空間上不連續。(中國的飲食文化在世界各地的傳播)
文化生態學 :
應用生態學的觀點研究人與自然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既研究自然地理環境在文化發展中的作用,也研究人的文化作用對自然地理環境影響。
文化景觀(人文景觀) :
居住於該地的某文化集團為滿足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觀的基礎上,疊加上自己所創造的文化產品。文化景觀是研究地理學的核心,是地理學的中心課題。
環境決定論 :
自然環境決定人類生理和心理特徵,並由此決定人類社會的發展。德國的拉采爾和美國的森普爾。認為人類的身心特徵、民族特性、社會組織、文化發展等人文現象受自然環境,特別是氣候條件支配的觀點,是人地關系論的一種理論,簡稱決定論。
可能論 :
法國的地理學家維達爾•白蘭士提出了一種人地關系論,後人稱之為可能論或或然論。他認為地理學的任務是闡述自然條件與人文條件在空間上的相互關系,自然環境提供一定范圍的可能性,而人類在創造居住地時,按照自己的需要、願望和能力來利用這種可能性。文化遺產在影響人的行為方面,至少其作用的重要性不亞於自然環境的影響。代表人物:維達爾•白蘭士和白呂納等
適應論 :
生物通過文化的發展而對自然環境和環境變化的長期適應。英國的羅克斯比。
生物適應性 :
人類在其發展中,為適應環境而獲得更好的生存條件在體質方面發生的變化,而這種變化具有遺傳特性。
文化適應性 :
利用工具、製造工具、技術發展、群體組織與分工以有效獲取食物和改善其生活條件,以適應環境
生態論 :
借生物學的生態學一些觀點來分析人地關系的特點,研究人類對自然環境的反應。美國的巴羅斯。
環境感知論 :
環境感知是文化地理學借心理學新的研究成果來分析人地關系的。他們認為,人與自然環境中的各種可能性進行選擇時不是任意的、隨機的和毫無規律的,而是有一定的客觀規律
文化決定論 :
在現代技術條件下,人類不僅可以利用自然,而且可以按照人類願望來改造自然, 征服自然。在人地關系中,人通過文化起著決定作用,成為文化決定論。
和諧論 :
人地關系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人類應順應自然規律,充分合理地利用地理環境;另一方面要對已經破壞的不協調的人地關系進行優化調控。人文地理學和諧論的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①認為協調的目標是一個由多元指標構成的綜合性戰略目標,應包括生態、社會、環境等多元指標構成的一個綜合性發展戰略目標;②要保持經濟系統與生態系統的和諧發展;③合理利用資源,維護資源的永續利用,尋求經濟發展的同時也要對資源進行有效地保護,使社會生產力和自然生產力保 持和諧共生;④整治生態環境,實現生態系統良性循環。
人口轉變 :
由傳統人口再生產類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長率)向現代人口再生產類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長率)的過渡。人口轉變模式旨在揭示不同類型的國家或地區人口轉變過程與經濟再生產類型之間的相關規律。
適度人口 :
是一個國家或地區最適宜的人口數量,它實際上是一種理想人口數量。適度人口有經濟適度人口和實力適度人口之別,前者指在最有利的條件下達到最高生活水平(即 按人口平均的最高產量和最高收人)的人口,也即獲得最大經濟福利的人口;後者指一個國家達到最大實力時的人口,即指除去考慮每人平均的最高生活水平外還要考慮國家的政治和軍事所需要的人口。因而,實力適度人口在數量上要高於經濟適度人口。
人口分布 :
是指一定時間內人口在一定地區范圍的空間分布狀況,它是人口過程在空間上的表現形式。
人口密度 :
一般被看作是衡量人口分布的主要指標,它反映一定地區的人口密集程度,是指單位土地面積上居住的人口數,通常用每平方公里常住的平均居民數量來表示。
人口遷移 :
通常人們出於某種目的,移動到一定距離之外,改變其定居地的行為叫作人口遷移(populationmigration);而暫時離開居住地的人口位置變動叫作人口流動。
人種 :
即人類的種族,是指具有共同起源並在體質形態上具有某些共同遺傳特徵的人群。這些特徵包括膚色、眼色、發色、發型、身長、面型、鼻型、血型等。可見,人種概念屬於生物學和體質人類學范疇,它是人類自然屬性的一種表現。
地理人種 :
地理條件對體質、血型系統、免疫系統和遺傳基因有一定影響,導致地理區范圍內的人群具有一 定共性,這些人群稱為地理人種。
民族 :
是在歷史上形成的一個有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以及表現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質的穩定的共同體,是人們最主要的社會劃分形式之一,屬於歷史學、社會學范疇。和人種的區別:人種是在人類歷史的早期由於長期生活在相對隔離的不同地理環境中形成的具有某些共同遺傳特徵的人群,它按人們自然的體形和遺傳特徵加以區分,屬於生物學范疇。
民族機能分布區 :
是指按民族的聚居地域而建立的行政管理體制。例如,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為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在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建立不同等級的自治機構,行使自治權。
民間文化 :
又稱民俗,是指一個民族在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和家庭婚姻等社會生活各方面的傳統, 是各民族人民歷代相沿積久而形成的風尚、習俗。具體反映在民族的服飾、飲食、居住、生產、婚姻、喪葬、文娛活動、節慶、禮儀、禁忌等方面。
原始農業---遷移農業 :
是農業起始階段的農業類型,即遷移農業。現在只在熱帶地區還保留這種農業類型,其主要地區包括:①南美洲的亞馬孫地區;②非洲中部的剛果地區;③亞洲的新幾內亞島、東南亞一些雨林地區。
傳統農業---生計農業 :
從奴隸社會起,經過封建社會一直到資本主義社會初期,即產業革命以前,這個階段稱為傳統農業階段。傳統農業有旱作農業、水稻農業、地中海農業和游牧業四種類型。
現代農業---商品農業 :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在經濟發達國家中,農業生產機械化、專業化、地域化程度越來越高,進人現代農業生產階段。現代農業與傳統的自給自足的生計農業不同。它的產品不是以供給自己消費為主要目的,而是作為商品進人市場以獲得利潤為目的。現代農業亦稱為商業農業。現代農業的類型有種植園、穀物農業、牲畜育肥農業、乳品業、市場園藝農業和大牧場
農業景觀是包含了土地、動植物和聚落在內的地域綜合體,屬於文化景觀的一種類型。
農業區位論指以城市為中心,由內向外呈同心圓狀分布的農業地帶,因其與中心城市的距離不同 而引起生產基礎和利潤收入的地區差異。這是現代農業商品經濟條件下有關農業生產體系空間布局的理論,由德國農業經濟學家馮•杜能首先創立。他在1826年出版了《孤立國對於農業及國民經濟 之關系》(簡稱《孤立國》),運用抽象法(也稱「孤立法」)提出了農業區位的理論模式,抽取主要影響因素,分析這些因素對農業布局的影響。
第三產業 :
在再生產過程中為生產和消費提供各種服務的部門。包括除第一和第二產業外的其他各行業,包括交通運輸業、商業、服務業、金融保險業、房地產業、公用事業等。
第四產業 :
即以計算機和通訊設備行業為主體的IT產業,我們通常稱之為信息產業。主要以電子計算機為基礎,從事信息的收集、生產、傳遞、儲存、加工、處理和服務等為職能。第四產業技術新,知識、智力、科學技術密集,行業多、領域寬,涉及面廣,社會服務性和相關性強。與第三產業有著明顯的區別,勞動工具、勞動對象、勞動產品形態、勞動形式均不同,主要反應人類的 腦力勞動,生產無形的信息產品,具有很高的附加價值。
第五產業又稱文化產業,它是按照工業標准生產、再生產、存儲以及分配文化產品和服務的一系列活動統稱。第五產業是屬於智慧產業范疇,包括咨詢、策劃、廣告、文藝、科學、教育等,它是直接獲取和利用人自身的智慧資源,滿足人或機構在知識、文化、技術等方面的需要。
聚落是人類活動的中心,是房屋的集合體,以及與之相關的生產生活設施。它既是人們歷經、生活、休息和進行各種社會活動的場所,也是人們進行勞動生產的場所(空間場所)。聚落分城市、鄉村兩大類。主要指標:人口規律、政治地位.
聚落的演變方向是:小村——村莊——集鎮——鎮——城市——大城市。
城市
是以非農業產業和非農業人口集聚形成的較大居民點(包括按國家行政建制設立的市、鎮)。一般而言,人口較稠密的地區稱為城市(city),一般包括了住宅區、工業區和商業區並且具備行政管轄功能。
村落
是以農業人口為主的居民點。具有人口和建築密度低,基礎設施落後,服務職能水平低,人口以農業人口為主。一般是由村莊(中心村,基層村)和集鎮構成。
城市化
是指農業人口轉化為非農業人口、農村地域轉為城市地域、農業活動轉化為非農業活動, 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是社會進步的體現,是一個國家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體現。是一個國家或地區實現人口集聚、財富集聚、技術集聚和服務集聚的過程,同時也是生活方式、生產方式轉變、組織方式轉變和傳統方式轉變的過程
形式城市化 :
人口及非農產業向城市集中,農村地域轉變為非農地域(城市地域)的過程。結果是城市數量增多、城市規模擴大。
功能城市化 :
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向農村擴散。結果是城市特徵強化、城市現代化。
城市地域 :
指城市在地面上的實際范圍,由二部分組成,一是已經成為市區的里側建成區,二是正在城市化的,與市區聯系頻繁的外側郊區。
城市地域結構 :
指在城市地域內部,各功能區的地理位置及其分布特徵和組合關系,它是城市功能在地域空間系列上的投影
城市地域體系 :
一定地區內,性質不同、規模不等的城市是互相聯系、互相依賴、互相補充的,進而形成一個統一的城市地域體系。
城市體系城市系統 :
不同地區,不同等級的城市結合為固定關系和作用的有機整體。
城市等級結構 :
在城市系統內,大小城市具有等級從屬及職能聯系的關系,按大、中、小,按規模 職能有規律的排列與組合,即為城市的等級結構。
農村聚落體系 :
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圍內,由村莊和集鎮共同組成的一個有機聯系的整體.。根據其人口規模,經濟職能,服務范圍等可將一定范圍內的村鎮劃分為若乾等級,不同等級的村鎮相互聯系在空間上構成一個具有一定特點的村鎮體系.
語言是指用習慣的記號、姿勢、符號,特別是音節分明的口頭聲音交流思想和感情的工具,是人類思維的物質外殼。具有社會性,交際性,工具性。
譜系分類法 :
是指運用歷史比較的方法,將語言比擬為生物,按其親屬關系的遠近、親疏劃分為不 同等級的類別。
語系 :
具有共同歷史淵源(即有同一母語分化的)的若干具有親屬關系的語言組成。是分類的最大單位。
語族 :
語系中的語言根據其在演化上的親疏遠近之分,分成次級的語言群,就是語族。是分類 的二級單位。
語支 :
在語族單位劃分的基礎上進一步細分的單位。通常是同一語系中最小的語言群。
語種 :
一個語種就是一種語言。但一種語言往往包含有若干方言。是分類中的最小單位。
宗教 :
是對支配人們日常生活的自然和社會力量在人們頭腦中的虛幻、歪曲的反映。它屬於社會意識形態之一,最大的特點是相信現實世界之外還存在一個超自然、超人間的神秘境界和力量,這個力量主宰著自然和社會。
旅遊 :
是指人們為休閑、商務或其它目的離開慣常環境,到其它地方去訪問、連續停留時間不超過一年的活動。
旅遊者 :
指任何一個人到他(她)的慣常環境以外的地方去旅遊,連續停留不超過1個月,並且旅遊目的不是通過所從事的活動從訪問地獲取報酬的人。
旅遊業 :
為旅遊者在旅遊活動過程中,提供產品和服務的全部相關企業的總和。在這一過程中,憑借旅遊 資源和設施,專門或者主要從事招徠、接待遊客,為其提供交通、游覽、住宿、餐飲、購物、娛樂等六個環節的服務,並獲取經濟收益的相關行業的綜合。
旅遊系統 :
以一定的經濟、社會、環境存在和發展為依託,由旅遊者、旅遊客體和旅遊媒介互為條件、相互作用所產生的現象和關系的總和。包括:旅遊主體——旅遊者;旅遊客體——旅遊產品;旅遊媒介——旅遊業和貫穿在其中的旅遊活動。
客源地 :
產生旅遊者的地域,即遊客的來源地。客源地的形成是經濟發展的產物。旅遊動機、 出遊能力、閑暇時間。
目的地 :
旅遊吸引物比較集中,有旅遊接待服務設施,具備旅遊功能的區域,它是旅遊流指向的目的區域。
旅遊動機 :
促發一個人有意於旅遊以及到何處去、作何種旅遊的內在驅動力,也就是推動一個人進行旅遊活 動的內部動因或動力。
旅遊資源 :
旅遊者具有吸引力的自然存在和歷史文化遺存,以及直接用於旅遊目的的人工創造物。旅遊資源可以是有具體的物質形態的,也可以是無形的文化或精神的因素。旅遊資源涉及旅遊活動的商品、設施和服務,包括人力資源、物質資源和資金資源以及吸引物資源。
旅遊資源評價 :
從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旅遊資源及取得最大的社會經濟效益的角度出發,運用某種方法,對一定 區域內旅遊資源本身的價值及其外部開發條件等進行綜合評判和鑒定的過程。是在旅遊資源調查的基礎上所進行的更深入的研究工作;是科學地開發和利用旅遊資源的前提;為制定旅遊開發規劃等提供科學的判斷標准或理論依據。
政治地理現象 :
人類社會的政治活動也與地理環境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這種聯系就構成了政治地理現象。政治是一種無形的社會文化現象,並存在於人類社會活動的每一個角落。政治是一種追求權力的社會文化現象,具有排他意義的權力空間現象。政治也是一種最不穩定的社會文化現象。
政治地理單元 :
在一定地理環境及社會文化條件下形成、由具體政治組織或集團支配、具有一定范圍的地理區域 稱為政治地理單元。
政治地理結構 :
指由某一空間范圍內的政治現象與地理環境的有機結合而成的政治地理單元的結構。分為政治空間結構和政治實力結構。
政治空間結構 :
是由政治地理單元中包括領土范圍、邊界、位置、形狀和具有支配地位的中心性區域等空間要素組成的。
政治實力結構 :
是由諸如領土、自然條件、人口、軍事、經濟、科學技術、國民士氣及政府能力等實力要素組成的。每一權力要素都對政治地理單元的實力及有效地使用它的能力產生重大影響,只是在不同條件下其影響力不同。
政治地理過程 :
政治地理單元及其結構要素有其發生和發展的過程。政治地理過程主要包括政治擴散,政治整合,政治分離,主權變化
國家 :
具有保持內部穩定、不受外來控制和侵人(干涉)能力的獨立主權政府領導下,佔有一定領土的、有組織的政治地理單元。
國傢具有四個基本特徵 :
擁有確定的領土;具有一定數量的定居人口擁有被其國民需要和承認、行使諸如國家、外交等職能的政府;擁有主權。
國家的領土是由各種不同的部分組成,包括疆界以內的陸地、水域和水域的底土以及陸地和水域的上空,即領陸、領水和領空。
國家權力是指一國為生存和發展而擁有的力量,以及有效使用它的能力,又稱綜合國力或國力。
行為地理學 :
主要研究人類在環境感覺的基礎上,所產生的內在行為(心理行為)和外在行為(表現行為或社會 行為)之間的關系,探討人類的環境知覺、環境認知、地理物象、物象評價和外在行為等的機製作用過程。
認知及行為過程 :
感覺 知覺 認知 決策行為
環境知覺 :
人們在環境外觀感覺的基礎上對地理環境的整體認識和綜合解釋的過程。是客觀事物表面現象或外部聯系的綜合反映,是對地理客體(事物)的全面認識與綜合解釋。既反映地理環境的總體屬性,同時又反映個別屬性之間的關系。環境感覺是環境知覺的基礎,環境知覺是各種環境感覺相互聯系和有機結合的產物。
環境認知 :
是在環境知覺基礎上人們對環境信息再現大腦後的認識。環境認知是人們對地理環境識記(記憶的開始)再現的一種形態,不僅包括對環境信息刺激的直接反應認識過程,也包括依靠間接環境信息刺激的更一般的認識過程。環境認知是在環境知覺的基礎上建立的,強調以往感知過的環境刺激再現大腦的再認識。
地理物象 :
地理環境及事物通過知覺和認知過程,反映在人頭腦中的形象(映象)。是個人或集體對地理環 境的直接或間接觀察、體驗所了解到的地理客體的思維產物。地理物象是知覺判斷、地理優選以及決策形成的基礎,它是人們對周圍的地理環境通過直接或間接觀察、體驗和了解得到的具體形象。因此它是行為地理學研究的一個核心問題。
心理圖譜 :
意境圖譜,構想圖、智能圖,指人們的大腦通過環境信息刺激而幻想出的心理圖片或通過大腦回憶出的地理事物圖像
行為矩陣 :
指作為決策人的行為和區位關系的一般描述模式
報償矩陣模型 :
美國艾薩德(W. Isard)在《區域科學導論》著作中,繼承和發展了韋伯、廖什等人的區位理論,對自然、經濟、技術和社會行為等多種因素進行了綜合分析,並用專門章節論述了區位決策問題,建立了報償矩陣。
引力模型 :
在行為地理學中研究消費行為空間引力問題主要是與研究商店區位、商店分布模式、零售區位變 化過程以及影響因素等綜合起來進行的。賴利他在基本引力定律的基礎上提出了零售引力法則,以後經康維斯的改進,形成斷裂點理論。他們認為商業中心(或商店)對消費者消費的吸引力同其本身的規模成正比,而同商業中心之間距離的平方成反比。
消費行為空間偏好模型 :
在對消費者行為空間研究的過程中,一些學者也對消費者行為的個性性質和動機進行了研究,在對個體消費行為調查的基礎上,建立了消費空間偏好模型。
經濟一體化 :
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國家在現有生產力發展水平和國際分工的基礎上,由政府間通過協商締結條約,建立多國的經濟聯盟。在這個多國經濟聯盟的區域內,商品、資本和勞務能夠自由流動,不存在任何貿易壁壘,並擁有一個統一的機構,來監督條約的執行和實施共同的政策及措施。世界經濟一體化,指世界各國經濟之間彼此相互開放,形成相互聯系、相互依賴的有機體。
經濟全球化 :
世界經濟活動超越國界,通過對外貿易、資本流動、技術轉移、提供服務、相互依存、相互聯系而形 成的全球范圍的有機經濟整體。(簡單的說也就是世界經濟日益成為緊密聯系的一個整體)。經濟全球化是當代世界經濟的重要特徵之一,也是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趨勢。
文化全球化 :
大致有以下幾種對文化全球化的理解。第一種理解:文化全球化指一種共同的或單一的文化的形成,可稱為文化同質論。把文化全球化看作是經濟全球化的結果,認為由經濟、政治、科技等方面的發展決定,冷戰後世界「文化變化的方向 是更加趨於均一」,「文化差異的重要性將變得越來越小」。第二種理解:文化全球化是同質化與異質化同時進行的過程,或者是全球化與本土化的辯證並行。這種理解認為全球化同時也是一個異質化的過程。第三種理解:否認文化全球化的存在。
文化本土化型 :
文化的本土化有二層涵義,一是民族文化面對外來文化介入而實行的或正在追求的一種生存方式,它倡導保護和復興傳統文化,特別是繼承和發揚本民族文化的優秀品質,塑造民族特色,同時對外來文化進行吸納和融塑,豐富本民族的文化內涵,使外來文化民族化;另一方面,對外來文化而言,文化本土化是傳播主體調整和改變自身來適應當地文化生態環境,以更好藉助客體文化要素來實現其傳播,也就是說,本土文化異化外來文化的過程不可避免地包含著外來文化異化本土文化的過程,文化本土化,從來就不可能是一條單行線。
《人文地理學》名詞解釋
㈣ 本溪市南芬區徐家村什麼時候動遷
徐家村的動遷時間是在2019年。南芬區政府從2016年開始枯者租就開始了該區域的城市更新計劃,而徐家村也被確定為重點改造區域之一。在2019年初,南芬區政府和徐家村村委會嫌森簽署了動遷協議,協議規定了徐家村居民的搬遷安置方式、時間、標准以及其他相關事宜。根據協議,政府將為徐家村的居民提供新居住地,並且補償合理的搬遷費用。
在協議簽署後的數月內,南芬區政府組織相關部門,對新居住地進行規劃、設計、建設,並且努力為徐家村的居民提供更好的居住環境。到了2019年夏季,所有的准備工作已經完成,政府開始對徐家村居民進行搬遷工作。整個搬遷過程非常順利,大多數居民都已經成功遷入新居住地,並且享受到了政府提供的優惠政策和服務。動遷工作的成功實施,也沒兆進一步推動了南芬區城市更新計劃的順利進行。
㈤ 為何北緯30度出現許多神秘事件,是巧合還是另有隱情
地球上有許多神秘的事物和科學無法解釋的事物,有些是科技不發達造成的,有些是超越現有科學理論的認知造成的。這些大部分散布在世界各地,但可以說它是地球上北緯30度附近最神秘的地區。
還有一種說法是史前文明,地球存在了46億年,人類存在的時間在地球面前不值一提。地球上只有一種文明嗎?一些科學家提出了文明周期進化論。一個文明群體如果達到一定程度,就有可能被戰爭等不確定因素毀滅,這也是地球上發生很多神秘事件的原因,也許是史前文明留下的痕跡。
在現有的科學解釋下,北緯:度和北緯30度被稱為地球的臍帶,其微量元素礦物質、磁場、電場和重力場對人和環境都有影響。另外,地球自轉導致不同的內緯度有不同的作用力。百慕大是磁場或水下藻類腐爛造成的,青藏高原的隆起是板塊碰撞造成的,但這只是一個大概的解釋,並沒有準確的答案。
北緯30度培乎確實是一個神奇的存在。對比科學家一直在深入研究它是外星文明的“傑作”還是史前文明留下的痕跡。也有人說所謂的神秘只是你認為神秘的東西,但這些都有待調查。
㈥ 請問地理科學導論和地球科學導論這兩本書到底是不是同一本書目前知道都是劉本培編的。
地理科學導論和地球科學導論這兩本書到底不是同一本書。
《地球科學導論 》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圖書,本書包括地球的基本天文知識和地球各圈層的結構、功能、相互關系等知識,同時分析、闡述了當今地球所面臨的問題,諸如全球變化、環境污染、資源枯竭、人口膨脹、自然災害等。
㈦ 簡述中學地理課程的基本理念有哪些
第一條基本理念是「培養現代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設計具有時代性和基礎性的高中地理課程,提供未來公民必備的地理知識,增強學生的地理學習能力和生存能力。關注人口、資源、環境和區域發展等問題,以利於學生正確認識人地關系,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觀念,珍愛地球,善待環境」。
第二條基本理念是「滿足學生不同的地理學習需要。建立富有多樣性、選擇性的高中地理課程,滿足學生探索自然奧秘、認識社會生活環境、掌握現代地理科學技術方法等不同學習需要」。
第三條基本理念是「重視對地理問題的探究。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開展地理觀測、地理考察、地理實驗、地理調查和地理專題研究等實踐活動」。
第四條基本理念是「強調信息技術在地理學習中的應用。充分考慮信息技術對地理教學的影響,營造有利於學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識和能力的教學環境」。
㈧ 高中地理最好的學習方法
一、書本。地理科的書本大體劃分為兩類,一類是文科知識較重,也就是記憶量較多的部分,例如人文地理和區域地理。另一類是理科思維較重,也就是需要理解、應用較多的部分。例如自然地理,這方面往往還涉及計算。在看書本時就要注意這一特點。人文地理和區域地理在看書時要記憶和聯系實際,注意關鍵詞句。而自然地理則應加深理解及推算的原理。看書時還要注意加強空間思維的聯想,例如想像地球的轉動變化等。按照以上的規律看書,把書本的知識結成網路,這樣就能在運用時得心應手。
二、練習。在熟悉書本的基礎上做練習也是需要技巧的。文科類的知識題量不需要太多,重在表達時要注意簡明和清晰,因為這部分內容往往涉及簡答題。而理科類的題目通常是難點,特別是計算的部分,做這類題可以進行專題式的訓練,對每一種類型題進行專門訓練,並在訓練中發現問題,及時解決,長此以往,便能收到不錯的效果。
做練習貴在精而不是多,做題是檢查書本知識的很有效方法,因此做題時不清晰或出現錯誤,立即查書並記住是很重要的。
地理作為一門學科,學法上有著與其他學科許多共同點。如:科學的學習態度;勤動腦、勤動手、勤動口;耳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等;同時還有它獨特的學法。其實我們一直強調的就是科學的學習方法和思維方法。
1、依綱據本,掌握地理原理、規律
① 先將書讀厚:在書上作讀書筆記,加上自己的理解或找出自己的疑點
② 再將書讀薄:將知識整理歸納形成主幹,構建自己的「思維導圖」。思維導圖是指用圖示的方法來表達人們頭腦中的概念、思想和理論等,是把隱性的知識顯性化、可視化,便於思考、交流與表達。它是由節點、連線組成的知識網路圖,其中節點表示概念,連線表示概念之間的聯系,用節點和連線組成的網路知識結構表示某一個主題及其層次。 2、利用課本,學會舉一反三
做到舉一反三,尋找同類地理事物的一般特點和規律。在復習中要跳出教材的局限,適當拓寬知識面,在思考問題時,有一定的鋪墊,能觸類旁通,思路靈活。
3、利用課本總結和歸納,掌握地理學習的規律。
如:區域地理(大洲或國家):位置、范圍、人口、地形、氣候、河湖、資源、工農業、交通、城市。
分布(區位選擇)、成因、特點、問題、解決措施
4、巧妙記憶地理知識
① 諧音記憶法。例:地殼中含量最豐富的自然元素:氧、硅、鋁、鐵、鈣、鈉、鉀、鎂
(養閨女,貼給哪家美?)
② 口訣記憶法。例:我國省級行政區的名稱:兩湖兩廣兩河山,五江雲貴福吉安;川西二寧青甘陝,內重台海北上天,港澳特別行政區,一國兩制已實現。
㈨ 發明地球儀的科學原理是什麼
早期地球儀的製作過程是這樣的:先印刷出狹長的三角形圖塊,然後將這些圖塊剪下來,粘貼在木球上。德國最有名的地球儀製作者,是紐倫堡學者瓊漢恩斯·肖納。他在16世紀早期製作的兩個地球儀保存至今。
地球儀在歐洲:
世界現存最早的地球儀是由德國航海家、地理學家貝海姆於1492年發明製作的,她至今保存在紐倫堡博物館里。1480年,貝海姆(1459年~1507年)作為佛蘭芒貿易商人初次訪問葡萄牙時,自稱是紐倫堡天文學家米勒的學生,所以成為約翰二世的航海顧問。當時航海者用星盤來測定日、月、星辰的高度,以推算時間和緯度。用黃銅代替木製星盤,可能是由他創始的。他可能曾與D·考航行到非洲西岸(1485年~1486年)。1490年回紐倫堡後,在畫家格洛肯東的協助下,開始繪制他設計的地球儀,1492年完成了一架直徑20英寸的地球儀。因為這架地球儀是根據托勒密《地理學指南》中的地圖製成的,所以世界地形既不準確又已過時,在這個地球儀上,印度洋是向東西擴展的海洋,特別是非洲西海岸,錯誤之多實在驚人。不過有趣的是,在發現北美洲的前夕他繪制的地球儀,為當時的人們提供了關於地理上的一些有益設想。
地球儀在中國:
中國地球儀的製作始於元代,由西域天文學家扎馬魯丁為元朝廷督造,球面上反映了地球表面的海、陸分布狀況,屬於原始的繪制方法。明萬曆年間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來華後,為向中國傳授古希臘的地圓說,親自製作地球儀,並著有《坤輿萬國全圖》。受其影響,明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學者李之藻製成一架地球儀。約在崇禎三年(1630年),朝廷也製作了一架地球儀。這些地球儀上繪制了經緯網,擴充了我國此前的地球儀上只有27處觀測點的緯度,包括了赤道、南北回歸線、南北極圈的整個地球緯度,也彌補了我國此前不知經度的空白,並標注了五洲說,使當朝人能以了解西方地理大發現的新知識。繼明之後,喜愛科學的康熙皇帝不僅引進、製作,還熟練使用許多來自西方的科學儀器,使他的天文、地理、數學知識都超出了其他歷代的統治者。
㈩ 不出名,但非常值得稱贊的25位超級科學家
科學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周圍的日常現象。它使我們能夠了解正在發生的事情,發生的原因以及它將如何影響我們。它可以幫助我們設計出解決問題的方案。最後,它還可以使我們想起地球上和宇宙中比我們自身更大的力量。
科學還賦予了世界一些最重要的人類。從亞里斯多德到達芬奇,從艾薩克·牛頓到尼古拉·特斯拉,從查爾斯·達爾文到艾伯特·愛因斯坦,科學界的傳奇人物從根本上改變了世界。
但是,許多科學家為我們的 社會 做出了巨大貢獻。不幸的是,出於某種原因,我們大多數人都忽略了這些無名英雄。
您從未聽說過但應該贊賞的25位超級聰明的科學家名單將幫助您了解許多我們應該感謝和感謝的科學家。
25
約翰·巴丁(John Bardeen)是美國物理學家和電氣工程師。他是唯一兩次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人。
他第一次獲得該獎是在1956年,與William Shockley和Walter Brattain一起發明了晶體管。十六年後的1972年,他與Leon N Cooper和John Robert Schrieffer共同獲得了同樣的榮譽,他的傳統超導基礎理論被稱為BCS理論。
Bardeen在超導方面的發展已廣泛用於核磁共振波譜(NMR)和醫學磁共振成像(MRI)。
24
保搏廳襲羅·奧特萊(Paul Otlet)是比利時的律師兼作家。大多數現代學者都將他視為信息科學之父,他將這一領域稱為「文檔」。
Otlet因在歐洲採用標準的美國3 5英寸索引卡而「應受到法律責備」,直到最近在全球大多數圖書館目錄中都使用過,然後才被在線公共訪問目錄(OPAC)所取代。 )。
23
卡爾·蘭德基兄斯坦納(Karl Landsteiner)是奧地利生物學家。他以1900年發明人體不同血型的類別而聞名。
憑借他的非凡成就,輸血對患者的危險性大大降低。這項令人難以置信的醫學發明使他成為「輸血醫學之父」的名字。1930年,他被授予諾貝爾醫學獎。
22
Justus von Liebig是一位德國科學家,為農業和生物化學做出了重要貢獻。他被認為是有機化學的創始人。
他還因著重強調氮和微量礦物質作為植物的必需養分,以及制定最低限度法則而被稱為「肥料工業之父」。後者基本上描述了植物生長如何依賴最稀缺的營養資源,而不是可用資源總量。
21歲
弗里茨·哈伯(Fritz Haber)是1918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德國化學家。他發明了哈伯-博世(Haber-Bosch)工藝,這項發明對於大規模合成化肥和炸葯具有重要意義。
要了解他的發明有多重要,請記住,目前世界人口的一半糧食生產都使用這種生產氮肥的方法。
20
ḤasanIbn al-Haytham是阿拉伯數學家,天文學家和物理學家。現代學者經常將他描述為現代光學的創始人。
他是第一個解釋視覺發生的事物,當光線從物體反射然後傳遞到人的眼睛時,就會發生視覺。他還是通過實驗演示視覺如何在大腦而非眼睛中發生的第一人。
19
恩里科·費米(Enrico Fermi)是一位義大利裔美國物理學家,並且是世界上第一個核反應堆:芝加哥P-1的創造者。他最受歡迎的綽號之一是「原子彈的建築師」。
費米在理論和實驗物理學方面都表現出色;他專門研伏畢究與使用核電有關的任何事情。由於在科學領域的傑出貢獻,他於1938年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18歲
內蒂·史蒂文斯(Nettie Stevens)是一位早期的美國遺傳學家,發現了所謂的「性」染色體。1905年,她成為第一個觀察到雄性蠕蟲產生兩種精子的科學家:一種具有較大的染色體,一種具有較小的染色體。
大染色體受精卵產生雌性染色體,而小染色體受精卵產生雄性染色體。
多虧了史蒂文斯(Stevens),我們今天將這些「性」染色體稱為X和Y染色體。
17
羅莎琳德·埃爾西·富蘭克林(Rosalind Elsie Franklin)是一位英國化學家和X射線晶體學專家,他的貢獻為理解DNA(脫氧核糖核酸),RNA(核糖核酸),病毒,煤和石墨的分子結構奠定了基礎。
盡管她一生中對煤和病毒的研究受到贊賞,但她去世後對發現DNA結構的貢獻得到了認可。
16
吳建雄(音譯)是美國華裔實驗物理學家,在核物理學領域做出了重要貢獻。Wu在曼哈頓項目中工作,在那裡她幫助開發了通過氣體擴散將鈾分離為235鈾和238鈾的方法。
她以開展「 Wu實驗」而聞名,這證明了奇偶校驗是不守恆的。這一發現為她的同事李宗道和楊晨寧贏得了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但卻被瑞典科學院忽略了。
無論如何,她在科學界被認為是「物理學的第一夫人」。
15
蒂姆·伯納斯·李(Tim Berners-Lee)是一位英語工程師和計算機科學家,我們每天都應該認識,慶祝和感謝他。瞧,他是發明萬維網的人。
他還是通過互聯網在超文本傳輸 協議(HTTP)客戶端和伺服器之間實現通信的第一人。是的,你說對了。他是您發明互聯網幾乎值得感謝的人。
14
諾曼·伯勞格(Norman Borlaug)是一位美國農藝師,他領導了全球范圍內的各種舉措,這些舉措被稱為綠色革命,為農業生產的廣泛增長做出了貢獻。
世界糧食獎基金會主席執行助理詹·道格拉斯(Jan Douglas)表示,博洛格(Borlaug)通常被稱為「綠色革命之父」,被譽為全世界拯救了超過10億人免於飢餓的罪魁禍首。
13
現在我們都知道洗手有多重要。在醫院中,通過簡單的洗手動作即可消滅具有抗生素抗葯性的細菌。
手術前由外科醫生「擦洗」的常規做法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做法。然而,情況並非總是如此。
直到1800年代後期,外科醫生才在手術前進行擦洗,甚至沒有在病人之間洗手,導致感染從一個病人轉移到另一個病人。醫生和醫學生通常從解剖屍體轉向檢查新母親而沒有先洗手,結果是由於產褥期或「兒童褥子」發燒而致死。
通過嚴格的分析,Semmelweis找出了問題所在,並在產科病房中引入了嚴格的洗手規則。死亡人數大為減少,塞梅爾維斯(Semmelweis)被稱為「母親的救世主」。
12
雷切爾·卡森(Rachel Carson)是一位美國海洋生物學家,向世界發出肥料和殺蟲劑對環境的影響的警報。
在1950年代,她將注意力轉移到保護上,尤其是她認為是合成農葯引起的問題。1962年,她出版了《 寂靜的春天 》( Silent Spring) 一書,該書在世界范圍內廣為人知。
卡森(Carson)於1964年因癌症去世,並被銘記為早期活動家,他致力於為後代保護世界。
11
以伏爾泰的情婦而聞名的ÉmilieChâtelet實際上是一位才華橫溢的科學家和知識分子。克服了當時使婦女無法成為科學家的挑戰,她進行了自我教育並進行了物理實驗。
她是第一個將牛頓的《 原理》 翻譯成法語的人。經過不懈的努力,她實現了在1749年9月去世之前完成手稿的目標。
十年後,當哈雷彗星的回歸帶來了對牛頓力學的新興趣時,完整的著作得以出版。
10
格蕾絲·霍珀(Grace Hopper)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加入了美國海軍,並被指派為Mark I計算機編程。戰後,她繼續從事計算機工作。
她對計算的最著名貢獻也許是編譯器的發明,它是將英語指令翻譯成目標計算機語言的中間程序。她說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她很懶惰,並希望「程序員可以重返數學家的行列」。
9
Lemarr女士於1914年11月9日出生於奧地利維也納,出生於Hedwig Eva Maria Kiesler,在17歲的德國電影 Geld Auf DerStraße (《金在大街上》)中 首次擔任主角。
她成為第一位在電影中描繪女性高潮的女演員,並且主要以其華麗的外貌而聞名。但是,她不可思議的科學才能卻被大大忽略了。
拉瑪爾(Lamarr)於1940年代發明了無線通信的祖先,該技術曾被用作秘密的戰時通信系統,可以防止敵人干擾船上的魚雷。
她在1942年8月獲得了這項專利,並將其捐贈給了美軍幫助與納粹作戰。
8
Jocelyn Bell Burnell是英國天體物理學家和天文學家。作為研究助理,她幫助建立了大型射電望遠鏡和共發現的脈沖星,為存在迅速旋轉的中子星提供了直接的直接證據。
盡管貝爾被公認為20世紀最重要的科學成就之一,並且她的發現獲得了197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但貝爾卻並非獲獎者之一。
這是一個男人的世界……不幸的是,在某些情況下。
7
阿爾弗雷德·羅素·華萊士(Alfred Russel Wallace)是英國自然學家,探險家,地理學家,人類學家和生物學家。毫無疑問,他有許多積極的屬性。
他的研究和工作在發展自然選擇理論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他關於該主題的論文與查爾斯·達爾文(Charles Darwin)的一些著作於1858年共同出版。這促使達爾文 在《物種起源》(On the Species of Species)中 發表了自己的觀點。
據估計,華萊士收集了超過100,000種昆蟲,鳥類和動物標本,並送給了大英博物館。
6
洛夫萊斯伯爵夫人(俗稱「阿達洛夫雷斯」)的著名英國詩人拜倫勛爵的女兒奧古斯塔·阿達·拜倫(Augusta Ada Byron)於1815年出生於倫敦。
她從小就表現出了對數學的天賦。她以成為第一個計算機程序員而聞名(或者應該是知名的),她撰寫了有關Charles Babbage的分析引擎的大量筆記。
在這些筆記中,Lovelace將他的機器描述為一台計算機,另外還概述了軟體。注釋中的演算法概述了為在計算機上使用而量身定製的第一種演算法,但是由於Babbage的機器從未完成,因此無法測試其程序。
唯一可以確定的是,艾達是一個會編碼的女孩。就此而言,她的編碼要比那個時代的任何人都要好。
5
Georgios Papanikolaou是細胞病理學和早期癌症檢測領域的希臘先驅。他發明了巴氏塗片檢查,挽救了數百萬婦女的生命。
Papanicolaou最早在1928年意識到可以在陰道塗片中檢測到子宮癌細胞,但是直到1940年代後期,他的研究和工作才得到廣泛的贊賞。
在1960年代,他受邀到邁阿密大學領導和發展Papanicolaou癌症研究所。奇怪的是,他因對醫學界的獨特貢獻而沒有獲得諾貝爾獎。
4
康斯坦丁·齊奧爾科夫斯基(Konstantin Tsiolkovsky)是蘇聯的火箭科學家和航天理論的先驅。他被認為是現代火箭和航天學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貢獻對蘇聯太空計劃的成功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有趣的是,齊奧爾科夫斯基相信他發展了火箭理論,只是作為對該問題的哲學研究的補充。
3
里斯·邁特納(Lise Meitner)是奧地利瑞典物理學家,從事放射性和核物理研究。她對核裂變的研究幫助開創了核反應堆的發電領域。
她是德國第一位成為物理學專業教授的女性,但由於納粹德國的反猶太紐倫堡法律,她在1930年代失去了這個職位。
她曾獲得19項諾貝爾化學獎和29項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提名,但不幸的是,她從未獲得此殊榮。
2個
艾美獎諾瑟(Emmy Noether)是一位德國數學家,為抽象代數和理論物理學做出了重要貢獻。作為當時最傑出的數學家之一,她發展了環,場和代數的理論。
在物理學中,諾瑟定理解釋了對稱定律和守恆定律之間的聯系。艾伯特·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和其他有名的科學家將她描述為數學史上最重要的女人。
1個
約瑟夫·李斯特(Joseph Lister)是英國外科醫生,也是防腐外科手術的先驅。他是無菌外科手術概念的忠實擁護者。李斯特(Lister)有效地建立了使用石酸來對手術器械進行消毒和清潔傷口的方法。
他利用路易·巴斯德(Louis Pasteur)的突破性微生物學來支持使用碳酸作為防腐劑,後來石碳酸成為了外科手術中第一個被廣泛使用的防腐劑。
李斯特在手術後的衛生習慣為患者提供了更加安全的環境,使他成為現代手術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