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歷史上最早出現的自然地理考察著作的是
中國歷史上出現最早的自然地理考察著作是《尚書·禹貢》。
是中國第一篇區域地沒裂理著作。是戰國凱旅時魏國的人士託名大禹的著作,因而就以《禹貢》名篇。這是撰著這篇《禹貢》的人士設想在當時諸侯稱雄的局面統一之後所提出的治理國家的方案。這是一個宏偉周密的方案,不與尋常相等,故託名大禹,企望能夠得到實際的施行。
這篇《禹貢》以地理為徑,分當時天下為九州,這是撰著者理想中的政治區劃。此外兼載山脈、河流、土壤、田地、物產、道路,以及各地的部落,無不詳加論盯察凳述。
2. 最早的地理學著作是
最早的地理著作是《山海經》。《山海經》是一部充滿著神奇色彩的著作,內容無奇不有,無所不包,蘊藏著豐富的地理學、神話學、民俗學、科學史、宗教學、民族學、醫學等學科的寶貴資料,它的學術價值涉及多個學科領域,它大量地、有條序地記載了當時中國的自然地理要素及人文地理的內容。
《山海經》是先秦古籍,是一部富於神話傳說的最古老的地理書。縱今之學,山海經是所有漢文化的源頭,無論自然科學、民俗科學、民族遷徙學、民族融合學、文學、地理學、動植物科學、礦物學等等,皆源自《山海經》。
民俗
《山海經》最重要的價值也許在於它保存了大量神話傳說,這些神話傳說除了我們大家都很熟悉的如誇父逐日、精衛填海、羿射九日、鯀禹治水、共工怒觸不周山等之外,還有許多是人們不大熟悉的。如《海外北經》中載:「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於九山。相柳之所抵,厥為澤溪。禹殺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樹五穀種。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為眾帝之台。在昆侖之北,柔利之東。相柳者,九首人面,蛇身而青。不敢北射,畏共工之台。台在其東。台四方,隅有一蛇,虎色,首沖南方。」
文學
神話乃文學之母。神話與文學的關系,就像《山海經》神話中所見的盤古與日月江海的關系。神話說盤古死後,頭化為四岳,眼睛化為日月,脂膏化為江海,毛發化為草木。盤古雖死,而日月江海、人間萬物……都有盤古的影子。神話轉換為其它文學形式以後,雖然往往消失了它本身的神話意義,神話卻在作為文學中藝術性的沖擊力量而活躍起來。(語見王著《神話與小說》)例如:先秦文學的南北兩大代表:《詩經》與《楚辭》,都有古神話的痕跡,尤其是《楚辭》,保存極大量的古神話。《老子》、《莊子》、《淮南子》的道家思想也大量吸取古代神話而加以哲理化。
3. 中國出現的最早的地理考察著作是什麼
中國歷史上出現最早的自然地理考察著作是《尚書·禹貢》,是中國第一篇區域地理著作。
是戰國時魏國的人士託名大禹的著作,因而就以《禹貢》名篇。
這是撰著這篇《禹貢》的人士設想在當時諸侯稱雄的局面統一之後所提出的治理國家的方案。
這是一個宏偉周密的方案,不與尋常相等,故託名大禹,企望能夠得到實際的施行。
這篇《禹貢》以地理為徑,分當時天下為九州,這是撰著者理想中的政治區劃。
此外兼載山脈、河流、土壤、田地、物產、道路,以及各地的部落,無不詳加論述。
《禹貢》是中國古代名著,屬於《尚書》(一作《書經》,簡稱《書》)中的一篇,其地理記載囊括了各地山川、地形、土壤、物產等情況。對其作者說法不一,王國維在《古史新證》中認為《禹貢》為周初人所作;史念海在《論〈禹貢〉的著作時代》一文中,則據《禹貢》中有「南河」、「西河」之稱,認定作者為魏國人;顧頡剛認為出自戰國時秦國人之手;此外還有日本學者內藤虎次郎的戰國末至漢初說。
《禹貢》雖然託名為大禹所作,其實卻是戰國後的作品[1]。以前的學者都以為《禹貢》為夏朝史官甚至是大禹本人的著述,現在早已為學界所否定。
4. 最早提出地理名稱的書是什麼書
准確的說是在《禹貢》 中明確提出的,易經的說法是後人自己的解釋,不一定準確」!
我國第一部地理書 是《禹貢》 《禹貢》是我國流傳至今最古老的地理文獻,它僅用1100餘字,把我國主要的山川、土壤、物產、貢賦等描述清楚。歷代儒者奉為圭臬,即使以現代科學的眼光衡量,仍不失為最古老、最有價值的歷史地理學文獻。然而說它古老,它究竟成文於什麼時代呢? 傳統的記載,《禹貢》是大禹治水時所積累地理知識的總結,因此它成書於夏代。《尚書·禹貢》說大禹分九州,根據山川和不同的土壤制定貢物和賦稅,稱之為「禹貢」。《史記·夏本紀》更詳細記載了大禹治水時,—「左准繩,右規矩,載四時,以開九州,通九道,陂九澤,度九山」。因當時食物短缺,禹為了「有餘相給,以均諸侯」,於是施行「相地宜所有以貢」的方法,,互通各地山川之便利,並說大禹治水劃九州,是從冀州開始的。因此,《尚書》的編定者把《禹貢》列入夏書,認為它成文於夏代。 顧頡剛《<禹貢>評注》打破這種傳統觀念,提出《禹貢》成文於戰國時代,認為《禹貢》的作者把落後制度(五服制)與先進的理想(九州的劃分)一齊記下,就顯出矛盾,尤其是九州的設想是戰國時代才出現,這樣《禹貢》的著作時代「明晃晃地顯現在人們的面前」。另外,《禹貢》中出現的「內方」、「外方」等,都是春秋時代才出現的地名;揚州就是越地,越國國境達到淮地,是在公元前473年越滅吳後,可是《禹貢》說「淮、海惟揚州」;梁州正是蜀境,顯然是秦滅蜀(前316年)後所得的地理知識。再說鐵器時代始於春秋而盛於戰國.《禹貢》卻已記載梁州的貢物是鐵和鏤,鏤即鋼,不是虞夏時代所可能有的。鑒於上述理由,顧頡剛提出,《禹貢》成文於秦滅蜀(前316年)以後,至公元前280年的時期中,或者說是公元前第三世紀前期的作品。 《禹貢》是一篇言簡意賅的上古地理學文獻,盡管其著作時代存在疑問,仍不失其在我國地理學中經典的地位。
5. 中國最早地理考察著作是哪個
中國最早自然地理考察著作是《尚書·禹貢》。
《禹貢》是中國古代名著,屬於《尚書》(一作《書經》,簡稱《書》)中的一篇,其地理記載囊括了各地山川、地形、土壤、物產等情況。
對其作者說法不一,王國維在《古史新證》中認為《禹貢》為周初人所作;史念海在《論〈禹貢〉的著作時代》一文中,則據《禹貢》中有「南河」、「西河」之稱,認定作者為魏國人;顧頡剛認為出自戰國時秦國人之手;此外還有日本學者內藤虎次郎的戰國末至漢初說。
《禹貢》雖然託名為大禹所作緩做悶,其實卻是戰國後的作品。以前的學者都以為《禹貢》為夏朝史官甚至是大禹本人的著述,現在早已為學界所否定。
《禹貢》中所談到的中國當時的地理疆土主要包括長江中下游,黃河中下游以及這兩條河流之間的平原和山東半島,西面達到渭水和漢水的上游,包括山西和陝西的中南部。《禹貢》全篇只有1200字左右,由「九州」、「導山」、「導水」和「五服"」四個部分組成。
「九州」部分主要依據自然條件中的河流、山脈和大海的自然分界,把所描述的地區分為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等胡租九州。如把山西、陝西交界的黃河以東、河擾彎南黃河以北、河北黃河以西的地區劃為冀州;
把山東濟水與河北黃河之間的地區劃為兗州;把湖北荊山與河南黃河之間的地區劃為豫州等。這種區分具有明顯的地理學意義,帶有自然區劃思想的萌芽。
但是總的說來,由於只以少數山川表明九州之間的分界,其山只限於岱(泰山)、華、荊、衡,水只限於河(黃河)、濟、淮、黑水和海,岱、華只有定點的作用,黑水本身部位不明,所以九州的區界不很明確,只是提供了一個約略的范圍。
6. 最早的地理學著作是什麼
最早的地理學著作是《山海經》。《山海經》具有非凡的文獻價值,對中國古代歷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話等的研究,均有參考。其中的礦物記錄,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關文獻。
《山海經》是一部記載中國古代國神話、地理、植物、動物、礦物、物產、巫術、宗教、醫葯、民俗、民族的著作,反映的文化現象地負海涵、包羅萬匯。除了保存著豐富的神話資料之外,還涉及到多種學術領域,例如:哲學、美學、宗教、歷史、地理、天文、氣象、醫葯、動物、植物、礦物、民俗學、民族學、地質學、海洋學、心理學、人類學……等等,可謂汪洋宏肆,有如海日。在古代文化、科技和交通不發達的情況下,《山海經》是中國記載神話最多的一部奇書,也是一部旅遊、地理知識方面的網路全書。
兩大部分中,《山經》5篇是為一組,以四方山川為綱,記述內容包括古史、草木、鳥獸、神話、宗教等。依南、西、北、東、中的方位次序分篇,每篇又分若干節,前一節和後一節又用有關聯的語句相承接,使篇節間的關系表現的非常清楚。
《海經》中的《海外經》5篇是為一組,主要記載海外各國的奇異風貌;《海內經》5篇為一組,主要記載海內的神奇事物;《大荒經》4篇為一組,主要記載了與黃帝、女媧和大禹等有關的許多重要神話資料,反映了中華民族的英雄氣概。《海經》以上每組的組織結構,皆自具首尾,前後貫串,有綱有目,除著錄地理方位外,還記載遠國異人的狀貌和風格。第18篇《海內經》是《山海經》地理狀況的總結,總結中國境內地理形勢分野、山系、水系、開拓區域分布;農作物生產;井的發明;樂器製作;民族遷徙;江域開發以及中國洲土安定發展形成的基本格局。
《山海經》雖然不是純粹的地理書,但其地理學內涵是第一性的,它從各個方向有秩序、有條理地記敘各地的地理特徵,包括自然地理特徵和人文地理特徵。
首先,《山海經》有自然地理記述。這包括記載了許許多多的山,如「堂庭之山」,「杻陽之山」,「青丘之山」「箕尾之山」等,而每座山的命名是根據山的地貌而定的,這些山也體現了山系的走勢;以及極其豐富的水文記載,河流大都記明了源頭和注入之處,河流的發源地可以在某一山麓,而它的注入處卻遠離此山,記述者對於水文的記載時也注意到河流幹流的全貌,河流的經由雖不見記載,但是若乾乾流如黃河、渭水可以從許多支流流入其幹道的情況了解到它們的大致流經區域。《山海經》記載了伏流河和季節河。「潛行於下」的河即伏流河。
其次,《山海經》還有人文地理記述。《海經》部分大量記述了當時的一些區域的社會人文風俗、經濟發展、科技成果等。有許多關於先民對於疆域的開發。
因此有學者認為:《山海經》是中國的第一部地理志。
7. 我國第一部地理學著作是什麼
《水經注》
8. 我國歷史上最早的地理學著作是什麼
我國歷史上最早的地理學著作是《山海經》,其作為是中國一部記述古代志怪的古籍,大體上是戰國中後期到漢代初中期的楚國或巴蜀人所作。此外,這也是一部荒誕不經的奇書。這部書的作者沒有詳細記錄。
(8)中國最早地理學著作是哪個尚書擴展閱讀:
《山海經》具有非凡的文獻價值,對中國古代歷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等的研究,均有參考,其中的礦物記錄,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關文獻。
最早提到《山海經》的是司馬遷,其《史記·大宛列傳》中說,《禹本紀》和《山海經》中的內容過於荒誕無稽,所以作史時不敢以為參考。並在《大宛列傳》中指出《山海經》與當時現實地理不符。
9. 我國最早的地理學著作是()。
我國褲祥態最早胡源的地理學著作是()。
A.《易經》
B.《史記》
C.《山海經》(正確答宴轎案)
D.《水經注》
10. 最早的地理學著作是什麼
山海經
最早的地理學著作是《山海經》。《山海經》是中國一部記述古代志怪的古籍,大體上是戰國中後期到漢代初中期的楚國或巴蜀人所作。此外,這也是一部荒誕不經的奇書。這部書的作者沒有詳細記錄。
我國歷史上最早的地理學著作是《山海經》。在古代文化、科技和交通不發達的情況下,《山海經》是中國記載神話最多的一部奇書,也是一部旅遊、地理知識方面的網路全書。《山海經》具有非凡的文獻價值,對中國古代歷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等的研究,均有參考,其中的礦物記錄,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關文獻。
最早提到《山海經》的是司馬遷,其《史記·大宛列傳》中說,《禹本紀》和《山海經》中的內容過於荒誕無稽,所以作史時不敢以為參考。並在《大宛列傳》中指出《山海經》與當時現實地理不符。
《山海經》全書現存18篇,其餘篇章內容早佚。原共22篇約32650字。共藏山經5篇、海外經4篇、海內經5篇、大荒經4篇。《漢書·藝文志》作13篇,未把晚出的大荒經和海內經計算在內。山海經內容主要是民間傳說中的地理知識,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產、葯物、祭祀、巫醫等。保存了包括誇父逐日、女媧補天、精衛填海、大禹治水等不少膾炙人口的遠古神話傳說和寓言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