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識點概要
必修一部分(高一)
第一章行星地球
§1宇宙中的地球
1、天體系統級別:
河外星系←總星系→銀河系→太陽系→地月系
2、太陽系中距太陽由近及遠的八大行星分別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3、因為地球上有生物,所以地球是一顆特殊的行星.
4、地球上產生生命的基本條件:外部條件包括太陽穩定的光照和地球安全的運行軌道;自身條件:(1) 地球有適中的質量體積,所以地球周圍有適合生物呼吸的大氣;(2)由於日地距離適中及地球大氣的削弱作用和保溫作用,所以地球上有適中的溫度;(3)地球上有液態水(能形成海洋).
§2太陽對地球的影響
1、太陽輻射是地球的主要能量來源,它可以維持地表溫度,是促進地球上的水、大氣、生物活動和變化的主要動力,可以影響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提供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還可以通過人為轉化形成其它形式的能量.
2、太陽活動的標志包括黑子和耀斑.當太陽活動比較劇烈時,可以形成磁暴和極光現象,造成無線電短波通訊中斷,可以誘發水旱災害和地震等自然災害.
§3地球的運動
1、地球的自轉方向是自西向東,其自轉周期若以太陽為參照物大約為24小時,叫做一個太陽日;若以遠離地球的某一恆星為參照物,則大約為23小時56分4秒,叫做一個恆星日.
2、地球的公轉方向是自西向東,其公轉周期大約為365天6小時9分10秒,叫做一個恆星年.
3、由於地球的自轉,形成了(1)晝夜更替現象;(2)不同經度出現了不同的地方時,即東邊的時間比西邊的時間要早;(3)形成了地轉偏向力,即水平運動的物體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4、在空白圖中繪制出直射光線、晨昏線,標注出直射點及夜半球,表示出地球自轉方向.
5、地球公轉與自轉軌道的夾角叫做黃赤交角,其大小是23°26′.
6、由於黃赤交角的存在,產生了太陽直射點的南北移動,以及晝夜長短的變化和正午太陽高度角的變化、四季的變化等.
7、太陽直射點的南北移動:
6月22日(節氣:夏至日),太陽直射點位於北回歸線;
9月23日(節氣:秋分日),太陽直射點位於赤道;
12月22日(節氣:冬至日),太陽直射點位於南回歸線;
3月21日(節氣:春分日),太陽直射點位於赤道;
太陽直射點南北移動的周期:大約為365天5小時48分46秒,叫做一個回歸年.
8、在圖中適當位置繪制出地球自轉和公轉的方向,並判斷出各點的日期
9、晝夜長短變化規律:
(1)夏至日越向北晝越長,北極圈及其以北出現極晝,南極圈及其以南出現極夜;冬至日越向北晝越短,南極圈及其以南出現極晝,北極圈及其以北出現極夜;春分日、秋分日則全球晝夜等長.
(2)北半球夏至日晝長最長,冬至日晝長最短;南半球冬至日晝長最長,夏至日晝長最短;赤道全年晝夜等長.
10、正午太陽高度角變化規律:
(1)夏至日正午太陽高度角分布規律:由北回歸線向南北兩側逐漸降低;冬至日正午太陽高度角分布規律:由南回歸線向南北兩側逐漸降低;春分、秋分日正午太陽高度角分布規律:由赤道向南北兩側逐漸降低;
(2)夏至日正午太陽高度角達到一年中最大值的是北回歸線及其以北,達到一年中最小值的是南半球;冬至日正午太陽高度角達到一年中最大值的是南回歸線及其以南,達到一年中最小值的是北半球;春秋分正午太陽高度角達到一年中最大值的是赤道.
§4地球的圈層結構
1、地球的內部圈層包括地殼、地幔、地核;地球的外部圈層包括水圈、大氣圈、生物圈.
2、圖中1表示地殼,2表示地幔,3表示地核,A表示莫霍面,B表示古登堡面.
3、岩石圈包括軟流層以上部分,即地殼和上地幔頂部.
4、水圈是一個連續而不規則的圈層.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氣
§1冷熱不均引起大氣運動
1、大氣的根本熱量來源是太陽輻射,但大氣最直接的熱量來源是地面.
2、大氣對太陽輻射具有削弱作用,對地面具有保溫作用.
3、大氣中的二氧化碳越多,通過大氣逆輻射還給地面的熱量越多,即保溫作用越強.
4、熱力環流的形成過程是地面冷熱不均→大氣垂直運動→水平氣壓差異→大氣水平運動(風).
在圖中繪制出空氣運動的方向、標注出地面氣壓的高、低.
5、空氣水平運動(風)的方向是從高壓指向低壓,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在等壓線圖上,等壓線越密集,風力越大.
§2氣壓帶和風帶
1、在圖中標出氣壓帶、風帶的名稱,畫出風帶的風向.
2、氣壓帶中是由於熱力原因形成的是赤道低壓帶、極地高壓帶;由於動力原因形成的是副熱帶高壓帶、副極地低壓帶;風帶是從高壓帶吹向低壓帶,並考慮地轉偏向力形成的.
3、氣壓帶、風帶的季節移動規律是無論南北半球都是7月向北移,1月向南移.
4、北半球1月(冬季),亞洲大陸上形成亞洲高壓,切斷了副極地低壓帶,從而在太平洋上形成了阿留申低壓;北半球7月(夏季),亞洲大陸上形成亞洲低壓,切斷了副熱帶高壓帶,從而在太平洋上形成了夏威夷高壓.
5、東亞地區由於海陸熱力差異對氣壓帶、風帶的影響可以在形成冬季由陸地吹向海洋、夏季由海洋吹向陸地的季風現象.(冬季西北風,夏季東南風)
6、氣壓帶、風帶對氣候的影響:
主要分布氣候成因氣候特點
熱帶雨林氣候南北緯10°之間終年受赤道低壓帶控制全年高溫多雨
熱帶草原氣候南北緯10°到回歸線之間受赤道低壓帶與信風帶交替控制干濕季分明,乾季高溫少雨,濕季高溫多雨
地中海氣候南北緯30°-40°的大陸西岸受西風帶與副熱帶高壓帶交替控制夏季高溫少雨,冬季溫和多雨
溫帶海洋氣候南北緯40°-60°的大陸西岸終年受西風帶控制終年溫和多雨
§3常見天氣系統
1、圖中1表示冷鋒,2表示暖鋒.其中冷鋒在我國出現的頻率較高.
2、鋒面天氣系統:
過境前過境時過境後天氣現象實例
冷鋒氣溫較高,
氣壓較低,
天氣晴朗易出現雨雪大風及降溫天氣氣溫下降,
氣壓升高,
天氣轉晴.夏季的北方暴雨
冬季的寒潮
(大風降溫)
春季的沙塵暴
暖鋒氣溫較低,
氣壓較高,
天氣晴朗易出現連續性降水或霧等天氣氣溫上升,
氣壓下降,
天氣轉晴.略
3、圖中的1表示高壓,2表示低壓.
4、在圖中用箭頭表示出氣流的水平運動和垂直運動方向.
5、圖中1形成的天氣特點是晴朗少雨,如我國夏季的伏旱、冬季的寒潮、秋季的秋高氣爽等天氣.2形成的天氣特點是雲雨天氣,如我國夏秋季的台風現象.
§4全球氣候變化
1、全球氣候變化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為原因.現代氣候變化最主要的趨勢是全球氣候變暖.
2、在我國,氣候變暖現象由空間上看,北方地區十分明顯,由時間上看,冬季季節比較突出.
3、產生全球氣候變暖的主要原因:二氧化碳的排放(化石燃料的燃燒)、森林的破壞、人口的增長
4、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1)導致海平面上升;(2)改變水循環,產生洪澇、乾旱等災害;加劇水資源的不穩定性及供需矛盾. (3)有利於高緯國家,使其農業增產(生長期延長);不利於低緯國家,使其農業減產(洪澇與乾旱加劇).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
§1自然界的水循環
1、水資源是指陸地上的淡水資源,其中儲量最大的是冰川水,利用最多的是河流水.
2、
(1)圖中1是蒸發,2是降水,它們組成了海上內循環循環;
(2)圖中3是蒸發,4是降水,它們組成了陸地內循環(內陸循環)循環;
(3)圖中5是蒸發,6是水汽輸送,7是降水,8是地表徑流,9是下滲,10是地下徑流,它們組成了海陸間循環循環.
(4)能夠更新和凈化陸地水資源的是海陸間循環.人類在利用水循環過程中對地表徑流的利用和影響最大.
3、水循環的意義:(1)維持全球水體的動態平衡;(2)促進全球的能量交換和物質轉移;(3)塑造地表形態;(4)對陸地水資源具有更新、凈化的作用.
§2大規模的海水運動
1、形成洋流的主要動力是盛行風,另外地轉偏向力和陸地形狀也可以影響洋流的方向.
2、洋流的主要類型有寒流和暖流.
3、在圖中繪制出洋流的方向.
4、圖中的寒流包括5、7、10、11;暖流包括1、2、3、4、6、8、9.
5、洋流的影響:
(1)影響高低緯間熱量的輸送和交換.
(2)對沿岸氣候的影響:暖流起增溫增濕作用,如西歐的溫帶海洋氣候氣候即受北大西洋暖流影響.寒流起降溫減濕作用,如沿海地區受寒流影響可能形成荒漠.
(3)對漁場的影響:太平洋中由於寒暖流3和7 的交匯形成北海道漁場;由於上升流的影響在11處形成秘魯漁場.
(4)對海洋污染的影響:擴大污染范圍;加快污染物的凈化.
(5)對海洋交通運輸的影響:順流時可以加快速度、節省燃料;寒暖流交匯處易出現霧,可以干擾交通運輸;另外洋流可能由高緯帶來冰山,危害交通運輸.
§3水資源的合理利用
1、自然資源按其性質可以分為可再生資源和非可再生資源,水資源屬於其中的可再生資源.
2、影響水資源豐歉程度的因素有降水量、蒸發量、徑流量等,其中徑流量是衡量水資源豐歉程度最重要的標准.
3、水資源的數量主要影響經濟活動的規模大小,水資源的質量主要影響經濟活動的效益高低.
4、生產力(科技)的發展可以影響人類對水資源的利用.在科技落後時代,人類主要利用河流水、淡水湖泊水;科技發達時代,人類利用水資源的種類增多,利用方式多樣化.例如地下水開采、海水淡化、跨流域調水、修建水庫等.
5、當前人類對水資源的需求量不斷增加,而水資源質量不斷下降,必須合理利用水資源,因為水資源並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
6、人類利用水資源的措施:(1)修建水庫;(2)跨流域調水;(3)提高利用效率和重復利用率.(4)海水淡化;(5)合理開采地下水;(6)提高節水意識;(7)人工增雨;(8)減少污染浪費.其中屬於開源措施的有(1)(2)(4)(5)(7),屬於節流措施的有(3)(6)(8).
第四章地表形態的塑造
§1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
1、地質作用按照能量來源的不同可以分為內力作用、外力作用兩種類型.由整個地質時期看,地質作用中內力作用居主導地位
2、內力作用的能量主要來自地球內部(熱能),它可以使地表變得高低不平;內力作用主要包括岩漿活動、變質作用、地殼運動等基本形式.
3、地殼運動中塑造地表形態的主要方式是地殼運動,其按運動方向和性質又可以分為水平運動和升降(垂直)運動兩種形式.
4、水平運動常常形成褶皺山脈、斷裂帶、裂谷、海洋等;垂直運動常常形成地勢起伏、海陸變遷等.就全球規模的運動而言,地殼運動以水平運動為主.
5、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來自地球外部(太陽能、重力能),它可以使地表
變得平坦;外力作用主要包括風化作用、侵蝕作用、搬運作用、沉積作用(堆積作用)、固結成岩等基本形式.
6、三大類岩石可以相互轉化(地殼物質循環).在圖中填出相應名稱.
§2山嶽的形成
1、山嶽的主要類型包括褶皺山、斷塊山、火山.
2、褶皺的基本形態有背斜和向斜兩種類型.其中岩層向上拱起形成的是背斜,其岩層的新老關系是中心岩層較老,兩翼岩層較新;岩層向下彎曲形成的是向斜,其岩層的新老關系是中心岩層較新,兩翼岩層較老.
3、在內力作用影響下,一般情況下背斜成山,向斜成谷;但如果考慮到外力作用,背斜的頂部由於受張力作用,容易被侵蝕成山谷,而向斜的槽部受擠壓力作用,不易發生侵蝕作用,從而形成山.世界著名的喜馬拉雅山脈、阿爾卑斯山脈、科迪勒拉山脈等按其成因類型都屬於褶皺山.背斜屬於儲油氣構造;可修建隧道;向斜屬於儲水構造.
4、岩層在地殼運動過程中破裂並沿破裂面發生明顯位移而形成斷層.兩條斷層之間的岩塊相對上升則形成地壘,容易形成斷塊山地,例如華山、廬山、泰山等即是如此形成;兩條斷層之間的岩塊相對下降則形成地塹,容易形成低地和谷地,例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東非大裂谷等即是如此形成.
5、哥倫比亞高原、我國長白山主峰、日本富士山等都由於岩漿活動形成的.
6、山嶽地區的交通線主要分布在山間盆地和河谷.原因是:山嶽地區地表崎嶇不平,而山間盆地及河谷地勢相對較平緩.
7、山嶽地區的交通線長度較長,彎曲度比較大.原因是:山嶽地區的交通線需要繞過各種障礙物.
8、山嶽地區的交通線主要以公路為主,其次才是鐵路.原因是:山嶽地區的交通建設成本比較高,難度比較大,而公路的建設成本相對較低.
§3河流地貌的發育
1、河流地貌按照成因可分為侵蝕地貌、堆積地貌.
2、溯源侵蝕可以使河谷向河流源頭方向伸展;下蝕可以使河谷加深,側蝕可以使河谷加寬.
3、河流堆積地貌最典型的類型是沖積平原,它是由河流上游的洪積-沖積平原、河流中下游的河漫灘平原、河流入海口的三角洲平原等組成.
4、高原地區的聚落一般分布在深切河谷兩岸的河漫灘平原,其形態呈條帶狀狀,集散程度比較分散,規模比較小.主要原因是:這里氣候溫暖(海拔低),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5、山區地區的聚落一般分布在河流兩岸的河漫灘平原或山前的沖積扇,其形態呈條帶狀狀,集散程度比較分散,規模比較小.主要原因是:這里地形平坦,地表或地下水源充足,土壤肥沃.
6、平原地區的聚落一般分布在三角洲或河流兩岸的河漫灘平原,其形態呈條帶狀狀或團狀狀,集散程度比較密集,規模比較大.主要原因是:這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內河與海洋交通便利.
第五章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
§1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1、組成環境的各個要素,總是力求整體的一致性;某一要素發生變化,會引起其它要素甚至整體發生相應改變.
2、地理要素間進行著物質與能量的交換,如水循環、生物循環、岩石圈物質循環(地殼物質循環)等過程.
3、地理要素間相互作用產生生產功能、平衡功能等新功能.其中,生產功能是指自然環境具有合成有機物的能力;平衡功能指各自然地理要素通過物質和能量交換,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質保持穩定.
4、自然地理環境具有統一的演化過程,即自然地理環境的變化是由多個地理要素變化共同組成的.
5、地理要素的變化會「牽一發而動全身」,即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變化,
會導致其它要素及整個地理環境狀態的相應改變.
§2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
1、以熱量變化為基礎,形成自然帶由赤道向兩極呈現南北方向有規律的更替,這種現象在低緯、高緯地區最明顯.
2、以水分變化為基礎,形成自然帶由沿海向內陸呈現東西方向有規律的更替,這種現象在中緯地區最明顯.
3、以水分和熱量的共同變化為基礎,形成自然帶由山麓向山頂呈現垂直方向有規律的更替,這種現象在高差較大的山區地區最明顯.當地所在緯度越低,海拔越高,垂直帶數目越多,垂直帶譜越完整.
② 地理的高一第一章知識點詳細總結
高一地理的知識點具體的總結
第一單元 宇宙環境
一、考試內容分析:
人類對宇宙的認識在不斷深化
宇宙是物質的、運動的
宇宙中物質的存在形式:天體(會舉例:恆星等;還有星際空間的氣體和塵埃)
天體之間相互吸引和繞轉形成:天體系統
天體系統的層次:地月系——太陽系——銀河系——總星系
河外星系——總星系
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地球的宇宙環境、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太陽系圖:九大行星按結構特徵的分類及各自的成員(地球的普通性)
小行星帶的位置
彗星
中心天體:太陽(質量最大)
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地球的特殊性)
宇宙環境的原因:九大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幹擾;太陽光照穩定
地球自身的原因:適宜的日地距;適宜的體積與質量
太陽的能量來源及其對地球的重大的影響
來源:太陽中心的核聚變
影響:是自然界水、大氣、生物循環的主要動力;生產和生活的能量(太陽能和化石燃料)
太陽黑子和耀斑對地球的影響
太陽大氣分層 太陽活動類型 太陽活動比較 對地球影響
光球層 黑子 多少和大小是太陽活動強弱的標志 對氣候:降水與黑子數的相關性干擾電離層,影響短波通訊干擾地球磁場,引起磁暴
色球層 耀斑 最強烈的太陽活動顯示;但兩者常相伴出現,活動周期為11年
地球自轉的方向及周期
自轉方向:自東向西;北極逆時針;南極順時針
周期:1個恆星日
晝夜更替和地方時產生的原因——地球自轉產生的現象之一、二
晝夜更替
晨昏線的含義、位置
太陽高度的概念:晝半球和夜半球的太陽高度?晨昏線上的太陽高度=0
晝夜更替的周期及意義:1個太陽日(24小時)
不同經度地方時不同
自西向東自轉:地方時東早西晚;每15經度地方時差1小時
地轉偏向力對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影響——地球自轉產生的現象之三
南半球左偏;北半球右偏;赤道處不偏
影響:風向;洋流;河流兩岸沖刷和泥沙堆積狀況
地球公轉的方向、軌道、周期、黃赤交角
公轉方向:同自轉相同
公轉軌道:近似正圓的橢圓;近日點和遠日點的位置及大致日期
周期:1個恆星年
速度的變化:近日點最快;遠日點最慢
黃赤交角(體現自轉和公轉的關系)
重視黃赤交角的立體圖和平面圖:
理解圖上重要的點、線、面、角及其關系,並要求會畫、會描述
地軸、晨昏線、赤道面、黃道面、南北回歸線、南北極圈、太陽直射光線(點)
黃赤交角與地軸的軌道傾角的關系
黃赤交角的影響:太陽直射點在地表位置的移動——地表太陽輻射量的時間分配變化
明確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規律及周期:——以1回歸年為周期,在南北回歸
線間往返移動(線上有一次直射;線間有兩次直射)
黃赤交角的變化會導致五帶范圍的什麼變化?
「二分二至圖」
地球位置及相應的日期和節氣、公轉方向、地軸指向、近遠日點的大致位置、公轉速度的變化
地球運動的基本形式:公轉和自轉
繞轉中心 太陽 地軸
方向 自西向東(北天極上空看逆時針) 自西向東(北極上空看逆時針,南極上空相反)
周期 恆星年(365天6時9分10秒) 恆星日(23時56分4秒)
角速度 平均1o/日 近日點(1月初)快遠日點(7月初)快 各地相等,每小時15o(兩極除外)
線速度 平均30千米/小時 從赤道向兩極遞減,赤道1670KM\小時,兩極為0.
地球自轉和公轉的關系:
(1)黃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黃道平面的交角。目前是23o26』
(2)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的移動
二: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
(1)晝夜更替(2)地方時 (3)沿地表水平運動的物體發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三: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
(1)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①晝夜長短的變化
北半球:夏半年,晝長夜短,越向北晝越長 ①太陽直射點在那個半球,
北極圈以北出現極晝現象 那個半球晝長,②赤道全年
冬半年,晝短夜長,越向北晝越短 晝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
北極圈以北出現極夜現象 晝夜平分
南半球:與北半球相反
②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 由太陽直射點向南北
隨緯度的變化 夏至日:由23o26』N向南北降低 方向降低
冬至日:由23o26』S向南北降低
23o26』N以北在夏至日達到最大值 離直射點越近高度
隨季節的變化 23o26』S以南在冬至日達到最大值 越大
南北回歸線之間每年有兩次直射
四:光照圖的判讀
(1)判斷南北極,通常用於俯視圖,判斷依據為:從地球北極點看地球的自轉為逆時針,從南極看為順時針;或看經度,東經度遞增的方向即為地球自轉的方向.
(2)判斷節氣,日期及太陽直射點的緯度 晨昏圈過極點(或與一條經線重合),太陽直射點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線與極圈相切,若北極圈有極晝現象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陽直射點為北緯23o26』,若北極圈有極夜現象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陽直射點為南緯23o26』
(3)確定地方時 在光照圖中,太陽直射點所在的經線為正午12點,晨昏線所包圍的白晝部分的中間經線為12點,晨線與赤道交點經線的地方時為6點,昏線與赤道交點經線為18點,依據每隔15o,時間相差1小時,每1o相差4分鍾,先計算兩地的經度差(同側相減,異側相加),再轉換成時間,依據東加西減的原則,計算出地方時
(4)判斷晝夜長短 求某地的晝(夜)長,也就是求該地在緯線圈上晝(夜)弧的長度,這個長度也可由晝(夜)弧所跨的經度數來推算
(5)判斷正午太陽高度角 先求所求地區與太陽直射點的緯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陽直射點在同一半球,取兩地緯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陽直射點不在同一半球,取兩地緯度之和,再用90o-兩地緯度差即為所求地的正午太陽高度
五:晨昏線與經線和緯線
(1)根據晨昏線與緯線相交判斷問題
①晨昏線通過南北極可判斷這一天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後
②晨昏線與南北極相切,北極圈內為晝,可判斷這一天為6月22日前後,北半球為夏至日,北半球為夏季,南半球為冬季
③晨昏線與南北極相切,北極圈內為夜,可判斷這一天為12月22日前後,北半球為冬至日,北半球為冬季,南半球為夏季
(2)根據晨昏線與經線相交關系判斷晝長和夜長
推算某地晝長或者夜長,求晝長時,在晝半球范圍內算出該地所在地的緯線圈從晨線與緯線圈交點到昏線與緯線圈交點,所跨的經度除以15即該地晝長,如果圖上只畫了晝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圖中白晝所跨經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該地的晝長
七:區時,地方時的計算
第一步:先求兩地的經度差.
第二步:再求時間差,以每一度經度相差4分鍾來算.
第三步:然後判斷兩地的東西方向,求東用加,求西用減.若求出的時間大於24小時,則減24,日期加1天,若時間為負值,則加24小時,日期減去1天.
③ 高一必修一地理知識點歸納有哪些
高一必修一地理知識點如下:
1、海陸分布:北半球高緯度的苔原帶和亞寒帶針葉林帶呈東西延伸、南北交替的現象十分明顯,而南半球相同緯度絕大部分是海洋,故沒有苔原帶和針葉林帶分布。
2、局部岩石性質的變化:在四川盆地的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中,由紫紅色的砂岩、頁岩風化而成的紫色土。
3、按空間分布分:地表水:江河水、湖泊水、冰川、沼澤水、生物水。
4、最高一級天體系統是總星系;最低一級天體系統是地月系。
5、太陽活動的主要類型:主要類型有黑子、耀斑,黑子發生在光球層,耀斑發生在色球層。
④ 高一地理開學第一課怎麼上
如何上好高一地理第一節課
最佳答案
1 做好心理調適,盡快進入教師角色
盡快適應教學環境,作班集體中的領導者,從思想、行為等各個方面承受社會對自己的角色期望。
2 作為新教師,上課前要有良好的思想准備
①克服畏懼心理,樹立自信心。
②虛心向老教師請教,取得支持和幫助。
③ 設計好莊重儀表,把握好嚴中有愛
3 精心備好第一堂課,打好「第一仗」
深入研究大綱、教材,提高教育思想、業務水平和教學藝術。從教學過程來說,要做到教學目的明確,教學層次清楚,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從教學語言來說,要做到語言生動形象,活潑有趣,邏輯性強,通俗易懂;從教學形式來說,要做到教學方法靈活,啟發得當,教學步驟嚴密,緊湊等等。
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一是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情況,就是學生想不想學你的課?愉不愉快?為什麼?二是學生學習的科學性情況,學生會不會學?是怎麼學習的?存在什麼問題?三是學生的有關預備知識和能力的掌握情況,也就是講新課要用的有關預備知識是否掌握?有關能力如何?
反復「試教」。及時發現問題,並逐個進行糾正;最好能熟悉到講課時不用看教案最好。
課後小結 。上完課後要及時對比備課和上課:分析在本堂課中有哪些較好地實現了原定計劃,還有什麼不足;課上發生的自己.沒有預料到的情況,自己是如何應變處理的,並進行分析;哪些問題在備課時沒有考慮到;學生在學習中有哪些反應;下堂課教學要著重注意些什麼等等;分析的結論記錄下來,作為下階段備課和上課的參考
⑤ 高一下學期地理第一課講什麼
人口數量的變化。§1人口的數量變化1、一個地區人口的數量變化包括人口的自然增長和機械增長(人口遷移)。其中,影響人口數量變化的決定性因素是自然增長,而機械增長對人口數量的影響力隨鉛亂尺著范圍的增大而減弱。2、從時間上看,世界人口數量的變化在不同歷史時期是不同的,從總的趨勢來看是不斷增長的,20世紀以來則進入快速增長時期。從空間上看,集中於歐洲、北美洲、大洋洲的發達國家,人口自然增長率較低,日本;俄羅斯;德國、法國、匈牙利等國家甚至出現了人口負增長現象;而集中於亞洲、非洲、拉丁美洲的發展中國家人口自然增長率較高。因此不同的國家和地區採取的人口政策是不同的。3、世界人口增長模式是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長率三項指標共同構成的,可以分為原始型、傳統型、現代型三種類型。4、圖中曲線①表示出生率,曲線②表示死亡率。A表示的人口增長模式是原始型,B表示的人口增長模式是傳統型,C表示的人口增槐高長模式是現代型。在表格中填出各種人口增長模式的相關特點。 5、影響人口模式轉變的主要因素是社會生產力,在人口模式的轉變過程中,首先出現下降變化的是死亡率。6、全球增長模式從總體來看處於由傳統型轉向現代型的過渡階段,從局部看,發達國家以及中國等少陪枯數發展中國家已經進入現代型型,而大部分發展中國家仍然處於由傳統型轉向現代型的過渡階段。
⑥ 高一地理必修一說課稿
作為一名教職工,就難以避免地要准備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那麼說課稿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我整理的高一地理必修一說課稿,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一、說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是高中階段自然地理部分學習的總結,同時要為人文地理的學習打下基礎,以及為正確處理人地關系並正確指導人類活動的合理性打下基礎。
本節的關鍵所在是,自然地理各要素之間誰也離不開誰,而且誰也會影響誰。各要素之間通過物質和能量的交換相互影響達到統一的狀態。
案例是本節教學的重要手段。因為本節是抽象的理論,教師要以具體的案例讓學生有形象具體的感知;而學生要學會分析案例來掌握本節知識和鍛煉分析能力、歸納總結能力、實踐能力等。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以生物為例,說明生物與其他地理要素間的物質和能量交換,認識生物在地理環境中的作用;
2、了解地理要素間相互作用產生的新功能;
3、以黃土高原地區的水土流失、東北地區的森林砍伐為例,說明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閱讀案例一,緊扣植物的光合作用,繪制生物循環示意圖,說明生物與其他地理要素間的物質和能量交換,及生物在地理環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
2、閱讀案例二,緊扣黃土高原的土壤侵蝕,剖析生物、土壤、地貌、水文、氣候等要素間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3、閱讀案例三,緊扣森林破壞,剖析植被變化對土壤、地貌、水文、氣候的影響,說明人類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培養正確的人地思想。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樹立事物普遍聯系的思想;
2、樹立科學的資源觀、環境觀,促進形成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三)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生物在自然地理環境形成與演化中的作用、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2、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及其表現(自然地理環境各要素間的關系、牽一發而動全身)教學難點:
1、地理要素間物質和能量的交換、整體性功能
2、自然地理環境的生產功能、平衡功能;學生綜合分析問題、表述問題的能力。
二、說學情
學生已學習水循環和岩石圈物質循環,對地理環境要素有初步的認識,對物質遷移和能量的交換有一定的了解,已具備基本的地理閱讀分析、提取信息的能力。但學生還缺乏綜合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案例來幫助學生對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的認識,還需要補充光合作用、分解作用等知識,並進一步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地理問題的能力。
三、說教法
案例教學、啟發式講授
四、說學法
學生原有的地理基礎知識不扎實,學習地理方法簡單;但學生思維活躍,有強烈的求知慾,所以在學習的過程中,老師應充分利用這一點,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案導學法;合作探究法;案例分析法等,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主動學習的能力、團隊精神,增強學習效果;體會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復雜性,將學習目標內化到行動上。
五、說教學過程
一、說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本節課是高中地理必修一的最後一節內容,從它的位置安排就可以看出它的定位:即是對自然地理知識的總結、歸納和融合。所以在教學中應充分聯系學生已有的舊知識,做好縱向、橫向聯系,啟發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
本節教材從總體上看,包括兩部分內容,一是自然地理環境的基本特徵之一──差異性,二是陸地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陸地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是通過自然帶的`地帶性分布規律來體現的。本節課主要是以地理分布規律為中心內容,在教學時,要突出讀圖分析、推斷的環節,而且所提供的圖表、資料必須有利於學生分析、推理能力的培養和提高。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認識和理解自然地理環境的地域差異特點
2、了解地理環境差異性的分異規律
3、提高讀圖和語言表達能力,以及地理空間思維能力的培養
4、運用地理環境差異性的原理,分析人類生活和生產中的現象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嘗試運用所學的地理知識和技能對「世界陸地自然帶分布圖」進行分析,並可以圖文轉換;閱讀「喜馬拉雅山的垂直地域分異圖」,獲取「山地的垂直地域分異規律」。
2、學會與他人合作,並學會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
3、運用適當的方法和手段,表達、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學習和探究的體會和見解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激發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和動機,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提高地理審美情趣。
2、樹立地理環境的差異性普遍存在的思想,因此在利用自然中要做到因地制宜。
(三)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自然地理環境差異性的含義和體現。
2、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及產生的原因。
教學難點:
1、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及產生的原因。
2、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與農業生產地域差異的關系。
二、說學情
本節內容是第五單元第二節內容,學生學完了前四章內容,已基本掌握了氣候、生物、土壤、水文和植被等地理環境要素間關系,估計學生通過讀圖、討論和思考,應該能得出地理環境的基本特點――地域差異性。但地域差異性的分異規律對學生來講仍有一定的難度。
三、說教法
①問題探究教學法
②多媒體教學法
③圖文轉化教學法
④案例教學法
⑤討論歸納教學法
四、說學法
①小組合作學習法
②圖表學習法
③比較學習法
④案例學習法
五、說教學過程
⑦ 人教版必修課高一地理,生物,政治,歷史的第一課是什麼
歷史: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第一課: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地理: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節:宇宙中的地球.
生物鬧昌漏:第一章:走近細胞.第一節:從生物迅灶圈到液爛細胞.
政治:第一單元:生活與消費.第一課:神奇的貨幣.
⑧ 高中第一節地理課講什麼要不要講課本知識
第一節課主要和學生交流介紹,能調動學生積極性更好,展示一下自己的才華,學生喜歡厲害的老師,建議不要講課本知識。
高中地理學習方法如下:
1、學會使用課本
教科書既是掌握知識、技能的工具,又是培養自學能力的依據。目錄提示著全書的要領和前後的聯系,要經常翻閱,以便對全書內容心中有數。精讀課文、常看深思,抓住要點,記下問題,要特別重視插圖和表格,領會圖表所說明的問題。
2、學會使用地圖
地圖是地理信息的載體,它能將我們不能親眼見到的廣大地理環境變得一目瞭然。
地圖又是學習地理的工具,通過分析地圖,可以認識地理特徵、原理、成因,找到利用改造的途徑,要學會讀、用各種地圖,首先要記住最基本的地圖。對於世界地理而言,首先要記住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
成為一名初中地理老師的方法
按照《教師法》和《教師資格條例》的要求,擁有合法教師資格證是從事教師行業的必要條件。因此,必須持有教師資格證書。
取得初級中學教師、初級職業學校文化、專業課教師資格,應當具備高等師范專科學校或者其他大學專科畢業及其以上學歷;(部分省市專科不能報考初中教師資格證)。
應當具備大學專科畢業及其以上學歷,具體的申報要求:
1、普通話水平應當達到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頒布的《普通話水平測試等級標准》二級乙等以上標准。
2、各級各類學校非師范專業畢業生申請教師資格應按省教育廳部署補修教育學、心理學課程,並由省教育廳統一組織考試合格。(申請者學歷為師范專業畢業人員免於教育學、心理學考試)。
⑨ 高一地理開學第一課
昨天我們高一地理組任老師線上教學,內容是《開學第一課》。課堂中間,任老師播放了這兩張圖片,然後提出問題:同學們,從圖上看到了什麼?
有同學說:石頭、一排樹;也有同學回答:沉積岩、樹干刷了白漆。
這個回答引起了我的深思:地理是一門有用、有趣又重要的學科。重要,自不必說。如何讓學生發現它的用處和趣味呢?聯系實際最好。
當學生看到這幅圖,回答的內容與我們預設的不同時,是因為學生觀察到表達僅僅是感性認識,不能結合地理知識去思考。這就是知識未能走進現實的典型代表。如何培養學生的「地理眼」來仔細觀察世界?如何塑造一顆「地理腦」去思考世界?
因此,我設計了圖釋高一地理開學第一課。
第1組圖:辦公室里的一塊「石頭」
在沉積岩的形成過程中,有些生物的遺體或遺跡會在沉積物中保存下來,形成化石。
一位前輩贈送的這塊「石頭」,清晰的樹葉紋路、那是植物化石;密集的小洞,那是動物棲息地的遺存。
他說「這塊石頭,感覺你能用的上,搬回去吧!」那句話里有暖暖的期待,他的笑容至今清晰,我們總能在某些時候遇見一份溫暖,珍惜它、記住它,帶著它堅定前行吧。
新安縣的地層分布圖,在西北角有一部分是前震旦系,新安縣志里說這塊地方屬於火成岩。然而它與青要山所在位置是有一些差距的,就山脈分布圖和地層圖來說,青要山山脈出露震旦、寒武、奧陶、及石炭、二疊系地層。據此證明,該地主要為石英砂岩分布,所以:蜂窩崖是如何形成的?
崖壁上發育的密集的小坑,狀似蜂窩於是被稱為「蜂窩崖」。成因:紫紅色石英砂岩中含有抗風化能力弱的泥質成份,岩石暴露地表,泥質成份率先被風化剝蝕掉,在這種差異風化作用下,形成了凹凸不平的小坑。
地球經歷了怎麼樣的演化歷程?地層和化石會「說話」。地球具有什麼結構?她處在什麼樣的宇宙環境中?太陽對她有什麼影響?這就咱們下節課要學的內容。
第2組圖 大氣
大氣運動,熱力環流,氣候,我們都能感知。用所學的知識去認識大自然,感受學習的樂趣和意義。
第四組圖 水
水循環
人類活動對水體的影響
第五組圖 地貌
北冶漏明崖,北方喀斯特地貌。形成、發展、影響。
第6組 人類活動
交通線、農業、民居
第7組:自然災害
第8組:土壤與植被
地理思維的培養:
照片解讀、地理中國紀錄片、研學實踐活動。
地理很美,需要一雙地理眼去看,一顆地理腦去想,需要地理思維。我們的知識走進現實,才有意義。
地理學科學習方法:
最主要的是:培養一雙地理眼,不斷提升自己的地理思維。高考題,都在真實情境里。
設計目的和意圖:我們都能學會,我們都會愛上地理課。
地理課要求:
1.勤
書山有路勤為徑。
讀書、做題、反饋、旅行、實踐。
2.思
為什麼?怎麼樣?如何發展?
聯系、融匯、辯證、發展
3.實
踏實、扎實、真實
物質滿足的時代,我們的追求也可以更提高一些。不願意只局限於眼前的苟且,那麼久認真用心的往前沖,去打開自己飛翔的天空。
學習無止境,地理無極限。只要願意,總有驚喜陪著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