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如何滲透地理課的思想品德

如何滲透地理課的思想品德

發布時間:2023-05-18 09:54:03

『壹』 如何加強地理教學中的政治思想教育

德育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道德和心理品質方面的教育,它體現和規定著教育教學的方向,是素質教育的靈魂。初中地理教學中能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內容很多,在地理課堂教學中開展思想道德教育有其獨到的優勢。 一、初中地理新教材具有獨特的德育功能 1、初中地理新教材中的教學內容綜合性得以增強,德育的比重增加。教材從最基本的人類活動人手,闡述人類的生產活動與地理環境、人類的居住地,然後分析人類面臨的全球性環境問題與可持續性發展問題,城市、文化、旅遊、政治等地理的基礎知識,這就為培養學生思想品德素質提供了較好的素材。 2、初中地理新教材充分體現出基礎地理教學目標是提高公民素質。各章節都從正反兩方面講述了人與環境的關系,較多地滲透了辯證唯物主義思想,通過中國的區域差異和國土整治等內容,使學生深化對國情、國力以及國策的認識。深入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通過有效的教學過程,培養學生對祖國的深厚感情,以及對祖國的責任感。 3、初中地理新教材十分重視對自然地理過程和規律的分析。強調人與環境的關系。力求通過了解自然界的客觀規律。培養學生的地理基本技能、地理思維能力以及地理探究能力。使學生自覺規范自己的行為,這些都是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 二、初中地理教學中思想道德教育的滲透 1、在國情教育中滲透思想道德教育。愛國主義體現了對自己祖國的深厚感情。它作為一種意識形態對於一個偉大民族不僅是政治標准,也是道德規范。因此。在地理教學中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可以使學生增強民族自豪感,克服自卑感,增強責任感和為國獻身的使命感。

『貳』 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如何滲透新課標理念

一、使教學內容接近生活,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到「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生活即教育」。的確如此,以前,很多教學照本宣科,缺乏生活味,學生總感覺到學習地理的過程是枯燥無味的。如果能將實際生活中的地理知識融入到課堂教學中,學生會在不知不覺中掌握知識的同時,增加地理學習興趣。作為在新課標理念倡導下的地理教師,可以及時靈活地將社會生活中發生的重大地理事件,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識,作為教學內容及時補充到課堂中來。這樣一來,學生學習將更有樂趣,地理課堂將更具魅力。

二、巧設教學情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

在地理教學中,教師不要急於把現成的知識硬灌給學生,而要善於啟發學生,幫助他們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要善於聯系新舊知識間的相似點和不同點,引導學生充分利用已學知識探求新的知識。要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的認識水平,盡可能地創造條件,使學生通過觀察、分析、總結,形成他們自己的概念。強烈的求知慾,是學生學習的動力,也是探究的催化劑。地理教學中要善於創設問題,留出課堂「空白」讓學生去質疑、解疑。鼓勵學生自覺地探索新事物,創造性地解決新問題。實際上,在探究教學中的最高境界,應該是讓學生提出一些探究性的問題。也就是說,平時的教學實踐中,教師完全可以鼓勵學生獨立探究,給學生自由探索的時間和空間;鼓勵學生大膽猜想、質疑問難、發表不同意見,不要急於得到圓滿的答案;給學生以思考性的指導,特別是當學生的見解出現錯誤或偏頗時,要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自我矯正,將機會留給學生。「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是學的宗旨。「施教之功,貴在誘導」。其實,不論是學還是教,都應注重探究。學生自我發現知識並獨立地掌握知識,正是當前新課標理念下的地理課教學中,培養學生各種能力的迫切要求,也是適應素質教育和新課標標準的需要。

三、實現知識和技能的遷移,擴充學生知識容量

培養學生解決地理問題能力的根本目的是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創造能力,使學生學會創造性地獲取知識。因此地理學習的主要目的並非保持和再現知識,而是使學生能在新情境中運用知識,即實現地理學習成果的遷移。所謂學習成果的遷移就是利用所學技能、知識等去解決問題的過程。這一過程實際上就是對學生獲取地理信息、加工地理信息、儲存地理信息和應用地理信息等多方面能力的綜合培養。地理教學的實踐活動豐富多樣,教師應有計劃、有目的地組織學生結合課本知識到大自然和社會中去進行地理考查。在這些地理實踐中,既培養了學生綜合運用課本知識的能力和實踐能力,也培養了學生思維的獨立性、探索性與創造性。

總之,在新課標理念下的初中地理教學,要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地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學習對終身有用的地理。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不斷創設教學情景,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感受地理學科的魅力。教師要及時轉變教學觀念,加強自身的理論學習,指導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教學有法,但無定法。相信,只要大膽嘗試、並在實踐中積極探索,新課標的教育理念必定會不斷地滲透到初中地理教學中來。初中地理教學將獨具魅力,初中地理課堂也將會煥發異彩。

『叄』 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學各環節有效滲透學科核心素養

核心素養是最關鍵和最基礎的共同素養,是後天獲得的素養,它除了學科獨特素養
外,還包括跨學科素養。高中學生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包括基本的地理知識、技能和學習地理的方法等。為此,應採取基於地理教科書的地理核心素養培養、基於校本課程的地理核心素養培養、基於課堂教學的地理核心素養培養和基於地理核心素養的教學質量評價等策略。
關鍵詞:高中生;地理;核心素養中圖分類號:G623.4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2-0845(2016)05-0029-062014年3月發布的《教育部關於全面深化課
該具備哪些最核心的知識、能力與情感態度,才能成功地融入未來社會,才能在滿足個人自我實現需要的同時推動社會發展?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通過多學科整合歸納出「能互動地使用工具」「能在異質社群中進行互動」和「能自律自主地行動」等方面的核心素養。隨後世界許多國家或地區,如中國、美國和日本等也紛紛啟動以「核心素養」為基礎的教育目標體系研究,並在此基礎上進行課程改革,以期全面提升教育質量。

『肆』 如何在地理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一、開展地理實踐活動,增強意志力
對地理知識的學習離不開實踐活動,教師在組織學生參與實踐活動的同時也可以間接地提升學生的意志力。可如何才能將課堂、實踐、心理健康教育完美結合呢?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教師為了能更好地讓學生理解等高線在山頂、山脊、山谷及鞍部陡崖的不同特點,可以發動學生一起去登山。這樣不僅可以在登山的途中講解「坡度陡,等高線密集;坡度緩,等高線稀疏」等地理知識,還可以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擁有不輕言放棄的精神。登山本來就需要耐心和毅力,大多數學生可能會半途而廢,這個時候就需要老師在旁邊加油鼓勁,告訴學生堅持不懈的重要性。對於學生來說,登山的過程中還可以仔細觀察山各個部位等高線的分布,他們親自去觀察地理課本中的地理現象,在老師的鼓舞下咬牙堅持爬到頂峰,不僅充分了解到課本中的知識,意志力也隨之增強,這樣一舉多得的教學活動值得廣大的教師群體模仿學習。
二、關注海洋環境,提升責任感
隨著科技的發展和經濟水平的大幅提升,海洋環境問題也日益突出。近幾年來,海洋環境問題得到社會各行各業的關注,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知識的同時,也應該給學生仔細分析我國周邊海域的環境問題。我國周邊海域由於過度捕撈造成漁民養殖不足,大量船舶也致使近海受到嚴重污染,情況不容樂觀。每況愈下的海洋環境給我國帶來了大量的經濟損失,長此以往,終會對我們的生存環境造成不可估量的影響。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可以就海洋環境問題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和保護環境的責任感。鼓勵學生依靠自己的綿薄之力呼籲周邊的人關注海洋,保護環境,為自己爭取碧海藍天。眾人拾柴火焰高,只要我們齊心協力,眾志成城,我們一定能生活在一個更好的家園。在整個學習、宣傳的過程中,學生會自覺提升對海洋環境的關注度,當他們盡心盡力地勸告身邊的人為解決海洋環境問題出一份力的同時,青少年的責任感也會油然而生。他們作為國家的棟梁和民族的希望,如果能在日後建設祖國的過程中擁有高度的愛國熱情和責任感,不論是對個人還是對社會,都是有益的。
三、導入地理小故事,灌輸樂觀心態
在地理課堂上,學生難免會感到有一些枯燥乏味。那麼如何提升學生的興趣,增強學生的課堂積極性?大多數教師會選擇用一些視頻、音頻作為課堂導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當學生產生濃厚興趣時,再引出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往往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師在講解「板塊漂移學說」的同時,可以穿插講解關於魏格納發現大陸漂移說的故事。先告訴學生魏格納不僅是著名的天文學家、氣象學家,還是地理物理學家。讓學生對這一人物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和了解。然後再繼續講述魏格納發現「大陸漂移學說」的故事。偶然的一次,由於身體不舒服,魏格納住進了醫院,無聊之時,魏格納的眼睛緊緊地盯著病房裡面掛著的一張世界地圖,他對著這張地圖仔細觀察起來。「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魏格納作為這個幸運的「有心人」,他驚奇地發現,地圖上大西洋兩岸的輪廓竟然驚人得相似,而與之相對應的,還有巴西海岸與非洲海岸。愛研究的魏格納馬上翻閱資料查找原因,而在這一過程中,魏格納提出了「大陸漂移假說」。從此以後,魏格納一夜走紅,立刻成為社會的焦點。本來是百無聊賴時的無心之舉

『伍』 高中地理教學中如何滲透德育教育

一.德育滲透勢在必行1.是社會發展的要求
當今時代人文精神弱化、道德理性滑坡,在這樣的背景下,道德及人文教育已被提到了重要的地位。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地理課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幫助學生樹立人地和諧、因地制宜和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理念。2.
是實現地理教育價值目標要求
在地理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是幫助學生形成正確價值取向,實現地理教育價值目標的重要途徑。地理教育的價值目標,最重要的有二:其一是要讓學生擁有對終生發展有用的地理知識和技能;其二是要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使其積極參與協調人類與環境關系的活動。如果說前者重點在於知識和技能傳授的話,那麼後者的關鍵就在於觀念的形成了,因此在地理學科中的德育滲透對於學生正確價值觀念的形成以及實現地理教育價值目標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3.
是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的要求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准》中關於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要求特別提到:在地理教學過程中要激發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和動機,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提高地理審美情趣;了解全球的環境與發展問題,理解國際合作的價值,初步形成正確的全球意識;關心我國的基本地理國情,關注我國環境與發展的現狀與趨勢,增強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情感;增強對資源、環境的保護意識和法制意識,形成可持續發展觀念,增強關心和愛護環境的社會責任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因此,在地理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勢在必行。
二.德育滲透勢在必得1.教材中蘊含豐富的素材
新教材強調基礎地理教育的首要任務是觀念和觀點的教育以及學生能力的培養,其次,強調地理教育應以學生發展為本,在地理教學中體現人文精神。仔細研究教材可以發現在現行高中地理教材中蘊含著豐富的德育教育素材。(1)以人地關系為主線的國情教育素材
國情教育,是向學生傳授有關自己國家和民族的歷史、地理、政治、經濟、文化、人口等方面的最基本情況,並以此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進行國情教育,要始終抓住人地關系這一主線,而這恰恰是貫穿高中地理教材的重要線索。如在高中地理教材中涉及有陸地自然資源、海洋資源、氣候資源、旅遊資源、環境問題、工業、農業、交通、城市化、人口、國土整治等內容,在教學過程中只要我們善於挖掘,巧妙設計就能夠讓學生既了解我國國情的優勢:遼闊的國土、壯麗的山川、富饒的物產、多樣的氣候,不斷發展的經濟建設……同時,又實事求是地讓學生認識到我國人口基數大、人口文化素質不高,人均資源少、資源浪費嚴重,經濟發展不平衡、環境問題突出等國情劣勢,從而既培養他們的愛國情感,又激發他們的憂患意識和責任心。(2)培養學生辯證唯物主義的思維方法的教育素材
辯證唯物主義是地理德育的思想基礎,物質觀、運動觀、聯系觀、發展觀教育 在現行高中地理教材中都可以找到恰當的載體。例如物質觀,教材中涉及的內容()有「宇宙是物質的」、「大氣的物質組成」等;運動觀,涉及的內容有「地球的運動」、「大氣的運動」、「海水的運動」、「陸地水的循環和轉化」等;聯系觀,涉及的內容有「日、月、地三者的關系」、「地理環境的整體性」、「人類活動的地域聯系」、「全球性問題產生的原因及影響」等;發展觀,涉及的內容有「天體演化」、「全球氣候變化」、「海陸變遷和地表形態的變化」、「城市聚落的形成」、「可持續發展思想的產生」等。自然地理的各章節普遍貫穿了辯證唯物主義思想,這給教師挖掘教育點,抓住時機培養學生用唯物辯證法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辯證思維的素質提供了良好的契機。2.生活實踐中可得多彩的案例「學習對生活有用和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是當代地理教育的一個重要理念。而地理本身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在我們身邊蘊藏著豐富的與地理學科相關的案例,就以我們生活的北京為例,北京的水資源現狀與問題、北京的旅遊資源與旅遊活動、北京的工業發展與變遷、北京的城郊農業發展現狀、北京城市交通現狀及問題、北京的城市化及其問題、北京的城市規劃的變遷、北京的人口增長與人口問題、北京的氣候變化、北京的自然災害與環境問題等等,這些我們每天接觸到的現象和問題與我們所學的地理課程有著密切聯系,都可以成為我們學習地理的真實案例,如果我們把視野再擴大,在地球上,我們所聽到、看到和所發生的事只要與地理學研究的內容有關都可以成為我們學習地理、進行德育滲透的有效案例,而且生動、形象、真實、有說服力。
三.德育滲透的實踐途徑1.適時滲透潤物無聲
在高中地理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把目光的焦點集中在如何讓學生理解並掌握那些抽象的地理原理上,容易忽略掉在教學過程中適時滲透有關情感、價值觀方面的教育。但只要我們做個有心人,幾句簡單的話就可以水到渠成。比如在講授完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對季風氣候形成的影響後,我概括了這樣一句話:「海陸熱力性質的差異帶來了不同季節海陸的氣壓差異,而氣壓的差異又導致了風向的變化,形成了季風環流,從而構成了季風氣候。這一連串的連鎖反應雄辯證明世界萬物是普遍聯系的,也希望大家能夠用聯系的觀點來理解和掌握大氣運動與氣候形成之間的關系。」這樣既讓學生從辯證唯物主義的高度來認識具體的地理問題,又教給學生一種挖掘知識點之間聯系的學習方法,可謂一舉兩得。把所學的地理知識和掌握的基本規律,同生產、生活實際相結合,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觀點和思想方法,是智能培養的需要,也是地理學科滲透德育的重要途徑。2. 深入挖掘巧設案例
高中地理教材側重於對地理基本原理的闡述,有些原理過於抽象,如果我們能夠深入挖掘,為這些基本原理找到合適的案例載體,並將資源觀、環境觀、發展觀融入其中就能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比如在《城市規劃》一節的教學時,如果單純就書本講理論,學生聽起來空洞、乏味。在認真挖掘教材之後,我引入了北京城市規劃的變遷這一案例,將北京城市功能區形成的歷史過程、北京工業區(特別是首鋼)的搬遷、解決北京城市交通擁擠的措施等學生們較為熟悉的事作為一個個子案例逐一分析討論,從而讓學生認識到北京「攤大餅」式的城市布局到「一軸兩帶多中心」城市布局規劃變遷的意義所在,這樣的教學設計不僅讓書本上的理論鮮明而具體,而且,在案例的討論過程中融入了環境觀、發展觀,引導學生們用可持續發展的理論、思想、法規分析城市規劃的目的和意義。3.
親身體驗自我教育
情感價值觀的形成本身就是一個漫長的內化過程,在地理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徑是讓學生們在親身體驗中自我感悟,在老師所設計的教學活動中自我教育。比如在《旅遊活動與旅遊資源開發條件評價》一節的教學中,讓學生來分析旅遊活動中的常見問題和如何對旅遊資源開發進行評價是常見的教學方法,為了讓學生對旅遊活動有更深刻的感受,我在課前設計了8個研究性課題,要求學生根據所選課題到八達嶺長城進行實地考察。通過設計問卷調查、實地考察,學生對旅遊活動中出現的種種破壞旅遊環境的問題、旅遊開發中出現的旅遊超載問題有了直接而深刻的感受,許多學生提出了有獨到之處的建議。課堂上學生們各抒己見,老師又適時引導,為本課設計了一個「旅遊資源可持續發展復合系統示意圖」
,由於有了前面的鋪墊,這里就可以水到渠成將旅遊三要素:旅遊資源、旅遊者、旅遊業作為三個系統來看,他們之間是相互影響和相互制約的,而人的調控起到了關鍵性作用,點明旅遊資源的可持續發展這一主題,這樣就從可持續發展的高度來認識《旅遊活動》整個單元的知識及相互關系。
對學生進行資源觀、環境觀、發展觀教育是高中地理教學的重要任務,高中地理教材專門設計了資源專題、環境問題專題和可持續發展專題,這也正是我們進行大力推進的良好契機,但是往往教材的理論性較強,只要我們巧妙設計就可以找到很好的切入點。比如,在進行《陸地資源》一節的教學時,如果僅僅就課本論原理是很乏味的,我引入了許多有關中國資源國情的資料和數據,通過材料閱讀、問題設置、分析討論等教學環節,特別是一組身邊事的數據計算,起到了很震撼的效果,學生真切的感到許多資源就從我們身邊悄悄溜走,節約資源何等重要。在教學過程中由陸地資源的基本特性,引申到中國資源國情的教育,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我國目前正在大力倡導建設節約型社會、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重大意義,學會用可持續發展的理論和思想觀念去分析和思考現實社會中的現象,同時進一步明確個人在實施可持續發展過程中應具備的正確態度、責任和行為准則。本堂課不僅成為對學生進行國情教育、科學發展觀教育的良好契機,同時也很好體現了日常教學中應如何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去滲透德育教育的方法。
高中地理雖然不像初中地理那樣有豐富的德育教育素材,但是只要我們在頭腦中始終有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這一意識,善挖掘、巧設計,許多教材元素中都可以找到適合的切入點。值得注意的是在進行德育滲透的過程中,要避免過於偏重理論的講解,而多從學生可以接受的良好的行為習慣和解決問題的基本技能的培養上多做些文章。只要我們做有心人,就會有許許多多的素材、方法讓學生在學習地理知識、掌握地理技能的同時,受到良好的情感體驗、價值觀的培養,使德育與智育猶如鹽和湯一樣不可分割。

『陸』 如何在地理教學中開展思想道德素質教育

德育是老師有目的地正確培養學生思想品德的活動,是當今社會素質教育的靈魂。地理學科有著豐富的德育內涵,理應擔當德育教育的重要角色。思想道德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老師在學科教學中要積極實施思想道德教育。因此,做為一名地理教師,要把德育作為地理教學中的靈魂,自始自終將德育貫穿於整個地理教學之中。如何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我做了一下探索。
一、利用教材內容,挖掘德育因素
地理教材包含著及其豐富的德育內容。我們的教學要充分發掘其本身的德育因素,寓德育於地理教學之中。如通過學習中國疆域、行政區劃,人口和民族,復雜多樣的地形、氣候,豐富的自然資源等內容,增強學生熱愛祖國的情感,這種情感表得外現在對祖國和人民的熱愛;對祖國歷史和文化的愛好;對祖國前途的高度關心和堅定信念;為了祖國人民甘願犧牲一切的獻身精神。地理教材中的內容是地理教育和思想滲透的依據和基礎,我們在充分發揮教材本身教育因素的同時,必須緊密聯系實際深入挖掘教材,補充必要的、趣味化的材料,增強教學的感染力、吸引力和說服力。如聯系國家的方針政策、祖國發展的實際、世界各國發展現狀、國內外重大的事件、聯系鄉土人情等。例如,在講中國地土地資源時,教師可根據中的土地資源的有關材料並結合當地土地資源現狀補充一些土地資源方面的材料,介紹一些國家土地資源方面的政策。通過這些材料的補充,便可使學生感受到我國的土地資源「人多地少」的基本國情,並且後備資源不足的現狀,使他們樹立科學的資源觀、人口觀、環境觀,這里便滲透學生對祖國和家鄉的熱愛之情的教育。
二、課堂教學,強化思想教育
地理教學中應嚴格遵循「分析——綜合——再分析——再綜合」的規律,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通過對各種地理現象的分層剖析,將各個組成部分的特徵辨析清楚,再加以綜合概括,這樣既能獲得完整的知識,又能激發和活躍學生的創新思維。總而言之,創新思維是一種新穎、有價值,具有高度機動性和持續性,且能清楚地勾畫和解決就只是問題的思維活動。把抽象的文字知識通過形象化模擬,讓學生對地理學習感興趣,是目前地理教學研究中的一大課題。運用教育學和心理學等原理,有力地控制學生的學習注意力,在一定時間內集中在一個目標上,從而形成具體形象的地理知識表象,有效提高學習效果,活躍課堂教學的氣氛。因此要充分發揮教具演示、地理模型、地理掛圖、景觀圖片、音像顯示,以及多媒體教育技術的作用,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熱情和興趣。只有這樣才能進行下一步思想教育功能的實現過程。利用鄉土地理內容進行身邊地理學教育。每個學生都對於自己身邊的地理環境比較熟悉,這就要求教師要積極地探索地理教材教學內容與鄉土地理素材的有機結合的方式和途徑,將地理學思想教育功能融合在具體的地理教學活動中,只有這樣才能夠更具體而深刻,這種教學活動也容易得到各方面的支持。充分利用有限的地理園活動和時事新聞中地理教育素材。組織學生積極參加學校的地理園活動,同時,鼓勵同學們發現身邊的地理,及時運用新聞媒體等的地理素材。教會學生地理思維,使學生真正做到「學習身邊的地理,學習有用的地理,學習終身有益的地理」。這是綜合運用地理課進行愛國主義、空間意識、競爭意識、災害意識和科學精神教育的重要途徑。
三、結合教材,融入愛國主義教育
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首先要使學生有充分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使學生了解、認識我國偉大、光輝的歷史文化,中國人民對人類的貢獻,以及我們社會主義祖國通過改革開放,正在蓬勃發展的情形。
英國科學家培根講過,在人類社會發展中,只有造紙、印刷術、火葯和指南針對整個歷史進程的影響最大。這說明了中華民族對全人類作出了巨大貢獻,在世界發展民族之林中是值得驕傲的。愛國主義體現了對自己祖國的深厚感情,它作為一種意識形態對於一個偉大民族不僅是政治標准,還是道德規范。因此,愛國主義主要表現為愛祖國、愛人民、愛共產黨、愛社會主義的教育,使學生增強民族自豪感,自覺抵制不良思想侵蝕,克服自卑感,增強責任感和為國獻身的使命感。
例如,在講授「中國的疆域」一節時,我重點介紹我國陸地面積960萬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三,然後通過我國優越的地理位置和遼闊的國土等內容的教學,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在講授「中國的行政區劃」時,則重點強調台灣是我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教育學生維護祖國統一、保衛祖國領土完整是每一個公民的神聖職責。
四、樹立法制觀念,養成良好習慣
為了保護環境,造福後代,世界各國許多法律條文,明文規定污染環境、破壞資源要受到各種不同的懲罰。我國保護環境的法律也相繼出台,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草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沙治沙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域使用管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法》。現在地理課本中已寫進了環境保護法、森林法、水法、大氣污染法等。學生在學習地理課地時候要接觸到這些法規,因此,在地理教學中要讓學生通過讀資料、討論、調查等一系列活動,結合學法用法,對學生進行深入的環境教育,讓學生明確保護環境的意義,使學生懂得破壞環境的法律的意義,使學生懂得破壞環境與自然資源不只是文明道德問題,還有觸犯法律的問題。這樣既增強了學生的環境意識,又強化了他們的法制觀念,對學生文明行為的養成也會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五、在初中地理教學中,進行思想教育應注意的問題
一是進行思想教育,應「寓教育於教學之中」。應該看到,在地理教學中進行思想教育與地理知識教育二者是統一的。在教學中教師應用正確的思想和觀點、科學的方法分析和統率教、材,將正確的思想、觀點、方法貫穿於地理知識教學之中,而不是在地理知識之外,另講一套理論,以免成為枯燥的說教。二是在地理教學中要力求將地理概念、原理、規律及各種事實講清楚,揭示其本質、內在聯系、演變規律等,使學生受到相關的思想教育。例如,如果能以翔實的材料說明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和華北平原的堆積作用,學生就可以理解地形是變化的,變化是有規律的,從而受到辯證唯物主義的教育。在講授都江堰水利工程時,如果教師能將「都江魚嘴」和飛沙堰工程及其在洪水期和平水期的作用講清楚,學生定能受到強烈的愛國主義教育,極大地增強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三是對初中學生進行思想教育,一般應從感感性到理性,從學生熟悉的、具體的地進事物進行分析,以利於學生進入積極的思維狀態和激起情感的變化。因此,在教學中應盡量向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如圖片、數據、生動的地理事例。如能組織調查、考察、參觀、訪問,讓學生在現實生活中去親身體驗,則對豐富情感,促進思考會起到更積極的作用。四是教師應以正確的觀點、實事求是的精神、科學的思想方法和充沛的思想情感去影響學生。教師的言行對學生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教師的觀點、情感、思想方法都會不斷地滲透給學生。因此,在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中,教師的表率作用,教師的情感和觀點,都會對學生的成長起重要作用。
總而言之,新時期新形勢下的地理教育,不能只為傳授單純簡單的地理知識而教學。我們只有將思想品德教育寓於地理學科教學的整個過程,這樣才能使我們的學生一方面具有廣博的天文地理知識,另一方面具有開闊博大的胸襟、高尚的品德、遠大的理想,這才是地理課堂的核心。(作者單位:重慶市長壽區雲台鎮中學校)

『柒』 地理教學過程中如何滲透德育工作

1、鑽研教材內容,挖掘德育因素 

地理教材包含著及其豐富的德育內容。要結合教學充分發掘其本身的德育因素,寓德育於地理教學之中。課堂教學是素質教育的主陣地,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不能脫離實際,也不應是隨心所欲,而是要有知識傳授與思想教育的最佳結合點。如通過學習祖國歷史、地大物博、山川壯麗等內容,增強學生熱愛祖國的感情,這種感情表現在對祖國和人民的熱愛;對祖國歷史和文化的愛好;對祖國前途的高度關心和堅定信念;為了祖國人民甘願犧牲一切的獻身精神。

2、加強鄉土地理教學滲透德育教育

家鄉是我們成長的搖籃,它是學生看得見、感受得到、摸得著的熟悉地方。地理學科中的鄉土地理是指本鄉本土上的地理。幫助學生認識學校所在地區的生活環境,引導學生學以致用,培養學生實踐能力,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增強愛國、愛家鄉的情感。通過鄉土地理教學,可使學生深刻地了解家鄉、深切地熱愛家鄉,自然會萌發建設家鄉的強烈願望,而愛國之心與愛家鄉之情是息息相通的,進而升華為熱愛和建設偉大祖國的崇高理想。

3、適當運用比較法的有效途徑滲透德育教育

地理教學中的大量事實材料,對從中比較所得的結論,具有極強的說服力,學生易於接受,迅速改變觀念,教育效果自然明顯。但要注意,對比的事物要具有類比性。

4、適時運用地理課外活動滲透德育教育 

地理課外教學指由地理教師組織安排的,學生利用課外時間進行的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地理課外教學活動。地理學是科學的、系統的、現實存在的,所以說地理課外活動能取得課堂教學所無法想像的德育滲透效果。例如,在講解土地荒漠化的時候可以讓學生結合自己親身體驗談一談身邊是否有此類現象,然後讓他們自己先發表一下對於這些現象產生的原因、治理措施的看法,讓他們意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然後教師再進行總結,這樣就很好地進行了這方面的德育教育。

5、通過作業訓練、試題測驗等來滲透德育教育。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要接觸大量的作業、練習和試題,這是向學生滲透德育的重要渠道之一。因此,在編選作業題、練習題和考試命題時,要注意增強思想性,發揮育人功能。從而增強學生的情感教育,要愛護環境,保護資源。

『捌』 如何在地理課堂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

地理課堂教學中通過地理知識滲透,嚴密的邏輯推理,師生情租陪虧感的互動、和諧的課堂氛圍,把地亂頃理學科中的德育內容充分展示出來。通過讓學生參與社會活動的教學過程,達到德育的內化。一、利用課堂教學,實施德育教育地理科學是反映地理事物、現象的發生、發展及分布規律的科學,既有大量地理事物(或現象)的時空分布弊神,即經常說的「地」,又有這些事物(或現象)之間的內在邏輯聯系,即「理」,作為地理教學來講,不僅要明確地理事物的分布,還有必要弄清知識間的必然聯系,並通過歸納、分析、對比等教學方法,藉助多種教育手段揭示知識間內在聯系,幫助學生有效地獲得知識,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和思維水平,自覺形成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行為習慣,從而提高其德育水平。

『玖』 如何在地理教學過程中實施素質教育

一、德育要貫穿地理課堂教學的始終

德育是學校培養合格人才的首要任務,也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教師應該從地理學科自身的知識結構和教學內容中挖掘教育素材,尋找德育與地理知識教育的結合點,把思想教育與地理知識教育以及學生能力的培養有機地結合起來。例如:結合我國鋼鐵、煤炭、石油等工業所取得的成就的講述,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可以結合環境、資源與人類的關系等內容的講解,對學生進行環境保護意識的教育;可以結合地理現象的講授,對學生進行破除迷信,相信科學的教育。例如,通過講解板塊構造理論講述地球上地震和火山現象成因。通過學生旅遊實地考查,培養學生勇於探索、勤奮勞動的精神,對他們進行意志品質的教育。

二、創造良好愉悅的課堂教學環境

課堂教學活動是學校所特有的育人環境,這種環境是在師生雙向心理活動過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對課堂教學來說,只有創造良好愉悅的心理環境,形成一種團結進取、協調融洽的心理氣氛,才能激起共同的情感體驗,產生感情上的共鳴,使教師傳授的知識被學生愉悅地接受和自覺地掌握。正所謂:「親其師,信其道」。
教師發揚教學民主,在分析、討論問題時敢於讓學生大膽質疑,形成暢所欲言、寬松民主的課堂氣氛等,對於教學活動順利進行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三、科學安排教學過程

教學程序要結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做到環環緊扣,節奏張弛適度,過渡自然巧妙。教師的講授應突出重點,目標明確,啟發思維,切忌一講到底。增加學生學習活動的訓練內容,難度要適中,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尤其要照顧到中差生以達到大面積提高學生素質的目的。課堂教學必須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教給學生能藉助已有的知識去獲取知識,這是最高的教學技巧之所在。」地理教師應隨機應變,選擇啟發式、討論式、探究式等有針對性的教法,引導學生注意知識的挖掘與拓展,善於發散、引發思維、開闊思路。

四、努力做到讓全體學生參與地理課堂教學

全體學生是否積極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是素質教育思想在課堂教學中能否順利貫徹的重要標志之一。教師在備課時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增加學生參與活動的目標內容。教師在教學中應轉變觀念,由目前的「主演」變成「導演」。教師要帶有飽滿的穩定的激情,指導點撥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以嚴肅認真的態度和言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真正把課堂教學作為學生整體參與的主戰場。教師更要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對學生進行分層次教育,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五、加強對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

自學能力是學生能力的一個綜合指標,是學生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重要能力指標,可以通過預習、閱讀、復習,以及提出、分析、解決問題等逐步培養這方面的能力。教師在教學中要善於把握重點,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力。能力培養是長期和連續的,它可以幫助學生找出學習活動的自我差距,並且自我完善。在地理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將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與發展學生的自學能力統一起來。

六、提高教師素質,保證優師育人

在地理教學實施素質教育過程中,必須把地理教師隊伍建設當作「重點工程」,做到「愛師有情,重師有誠,用師有長,培師有方。」具體做法如下:
1.加強教師職業道德建設,提高教師職業道德水平,開展「立高尚師德,樹教育新風」的師德教育活動。
2.加強教育理論學習,提高教師的理論素質,轉變教育思想,樹立正確的教育觀、質量觀、人才觀。

『拾』 如何在中學地理教學中滲透「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

1 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是地理學科刻不容緩的任務
環境與發展是當今世界普遍關注的問題,人類經過漫長的奮斗歷程,在改造自然和發展經濟方面取得了輝煌的成就,與此同時,由於人口的快速增長,自然資源的不合理利用和過度消耗,污染物的大量排放,使得全球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越來越突出。在今後的幾十年內,生態環境問題將嚴重威脅未來中華民族生存與發展的基礎,將會不斷損害我國社會經濟持續發展的能力,將會削弱我國工業化的成果。
地理學科作為一門專門研究人類社會與地理環境關系的科學,環保教育也是其主要目的之一。在地理教學中把環境教育作為教育的重要部分並加以強化,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讓學生樹立正確的環境觀,是可持續發展的要求,也是當今新課改背景下素質教育的組成部分,能夠有效地促進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為了給子孫後代留下碧水藍天,地理教學應當自覺肩負起培養學生環境意識的任務,為培養21世紀高素質的人才做出貢獻。
2 地理學科教學中滲透環保教育的方法途徑
教學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所組成的一種人類特有的人才培養活動。教師的教不僅僅局限於課堂,還可以通過豐富的課外實踐活動對學生進行教育。本學期我擔任本校初一四個班的地理教學工作。下面我就結合自己所嘗試的一些方法進行介紹。
2.1 立足課堂,挖掘教材環保內容,對學生進行有意識地環保教育
在學生環保意識培養方面,地理學科有著獨特的優勢。我們可以結合課本知識有關滲透環境教育的內容,利用多媒體、互動式、探究式等教學形式,開展形象生動的環境教育。
舉例:人教版七年級《地理》上冊第三章第一節《多變的天氣》中第三個標題:我們需要潔凈的空氣。可以讓學生們就如下問題展開討論:
a. 西安的大氣環境質量如何?
b. 污染的大氣對人類有什麼危害?
c. 人類的哪些行為會影響大氣環境質量? d. 我們應該怎麼做?
通過這些問題的討論,加上多媒體展示的被人類活動污染的景觀圖片,學生很容易了解大氣污染的危害、影響因素,進而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
2.2 充分利用課前幾分鍾時間進行環保宣傳
這學期我帶初一年級的地理課。七年級上學期地理教材內容涉及環保知識的地方並不多。僅僅利用教材內容傳授環保知識並不夠。環保教育是平常的事。我們可以充分利用預備鈴後的幾分鍾進行環保教育。我在初一1班布置了寫環保演講稿的作業,有三分之二的學生能夠認真完成。仍然有三分之一的學生因為不知道該寫什麼沒能完成作業。說明部分學生對環境保護沒有深刻的認識理解。我讓學生們利用每節課的課前五分鍾做環保演講,這樣不光讓環保意識深入學生心中,還可以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自信。
2.3 舉辦環保講座,讓學生較系統的掌握環保知識,進而提高環保意識
學校可以請專家或相關教師舉行環保講座,這樣可以讓學生較系統和較全面的掌握環保知識,對目前中國的生態環境現狀、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環境對人類的反作用等內容理解的更加深刻,讓學生產生一種環境危機感,從內心深處自覺保護環境。
2.4 利用第二課堂,讓學生通過課外實踐活動提高環保意識
短短的45分鍾的課堂,時間是有限的,並且還要完成相應的教學任務。僅靠課堂來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顯然是不夠的。我們可以充分利用第二課堂,讓學生參與課外實踐活動來提高環保意識。
我在2班布置了「廢物利用」DIY 製作的作業,參與的學生們製作得很認真,有的用廢舊紙板製作了中國地圖的拼圖,有的用廢舊飲料瓶製作了筆筒,有的製作了小收納盒等。部分學生還寫了製作感言。我在課堂上展示了部分作品,並且告訴他們廢物在某些方面仍有價值。
我在3班布置了「節約用水——做家庭小主人」的任務,讓學生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注意節約用水,並在家裡監督爸爸媽媽是否有浪費水的行為。還要求學生們在家中堅持用淘米水澆花。如果能在課堂上給他們放一些缺水地區的視頻資料,效果應該會更好。
我在4班布置了製作環保手抄報的任務。我把部分手抄報在本班後面的黑板上進行了展示。沒參與的同學看到展出的環保手抄報也會受到或多或少的影響。
2.5 參加有關環保的公益活動
利用節假日,可以讓學生們參加一些公益活動。比如,「街道小衛士」活動。讓幾個學生負責某條街道的衛生,主要是監督路人不要亂扔垃圾,不隨地吐痰。在監督別人的同時,自己自然不會那樣做。還有,當善意的提醒路人時,路人也會不好意思,改掉自己的壞毛病。可以提高大家的環保意識,並付諸行動。
2.6 教師的榜樣力量,從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去影響學生
俗話說,「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老師要時時做好表率,凡是要求學生做到的,老師首先要做到。看到紙屑丟在地上,帶頭去撿;提倡節約水電,自己做到人離關燈、隨手關水龍頭。即使學生看到默不作聲,也會在心裡留下印象。
3 初中學生環保意識問卷調查結果分析
一學期接近尾聲,我對本校初一年級的部分學生進行了環保問卷調查。調查的100個學生當中有91%的學生表示對環保問題有興趣,其中35%的學生表示很感興趣。100個學生當中有47個學生表示學校課堂是其環保知識的主要來源。95%的學生認為有必要將環境教育編入初級中學課程計劃。85%的學生能認識到我國環境總體仍在惡化。77%的學生認為環境保護與自己關系密切。70%的學生認為個人在環境保護中的作用較大。52%的學生最樂意接受的環境教育方式是活動參與式,27%的學生樂意選擇課堂講座。73%的學生表示會盡可能參加學校組織的環保活動。71%的學生表示要用實際行動去影響周圍不愛護環境的人。
調查數據表明:第一,學生對環保教育感興趣,並且覺得有必要進行環保教育。第二,學生的環保意識還有待提高,讓他們從感興趣變成行動還需要較多努力。第三,筆者對初中學生進行的環保教育工作是有成效的。
面對目前日益惡化的生態環境,作為傳道授業解惑的教師應該肩負起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的責任。地理教師更是責無旁貸。

閱讀全文

與如何滲透地理課的思想品德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03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7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16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09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4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6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59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70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4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88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21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47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58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2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12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00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05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87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51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