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什麼是地理學思想史
地理學思想的起源、演變與發展分期。地理學的發展大致經歷了古代、近代到現代的發展階段。地理學思想萌芽散布於上古時代的史詩、哲學、歷史叢書中,當時的中國、埃及、巴比倫、印度諸國產生了相當規模的地理知識積累,形成了地理學觀念的雛形。從公元5世紀延續到15世紀,是地理學發展的中古時期,宗教勢力特別是歐洲的基督教壟斷了學術領域,窒息了地理學的思想。但從公元2~15世紀,中國發達的古代文明形成了世界上最發達的地理研究中心,中國的地理志、地圖、專論從數量到質量都達到了當時的最高水平。地理學的近古時期約始於地理大發現時代,從15~17世紀中葉,地理學的視野擴展到全球,標志著地理學科學見解的啟蒙。19世紀後半期,進入近代發展時期,地理學思想不斷發展,新的理論和方法不斷涌現,逐步形成了現代地理學;
②地理學結構的形成和發展,它規定著地理學的科學性質、功能和發展趨勢,是現代地理學思想爭論的重點。地理學不是機械的拼湊,偶然的堆積,而是有序的,有結構的,是經歷了漫長的歷史,不斷豐富和發展著的科學體系。地理學從古代的數理地理學和描述地理學為主體的學科,經過演化已發展成具有許多分科的有自己邏輯體系和層次的科學結構。不同學派或觀點依據地理研究客體組成元素的層次性或空間尺度的層次性而進行分類。許多地理學家為探索地理學的科學結構和邏輯體系作出了艱辛的努力,積累了豐富的精闢見解;
③地理學科學性質認識的形成和發展。地理學在科學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領域和范疇,研究對象和任務,其基礎理論和核心的探索,歷來存在著許多不同意見和爭辯,也是地理學思想的活躍領域;
④地理學的方法論思考。地理學思想史的幾本最有代表性的著作為詹姆斯(P. E. James)的《地理學思想史》,赫特納的《地理學,它的歷史、性質和方法》,哈特向的《地理學性質》和《地理學性質透視》,哈維(D. Harvey)的《地理學解釋》等,闡發了歷史地形成的獨特的方法論所反映的地理學思想的發展;
⑤地理哲學與科學哲學思想。從地理學發軔初期,各種哲學觀念就滲透於地理學領域,樸素的唯物論思想促進了地理學思想的活躍。在現代地理學發展中新的科學哲學理論逐漸取代了以往的哲學觀念,有益於地理學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地理學思想中的有機組分。
『貳』 中國古代的地理學思想是以什麼為源發展起來的
《易經》里說:「一陰一陽謂之道。」陰陽互補依存,具有均衡、和諧、對稱、協調的機制。「《易》以天地為准,故能彌綸天地之道。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精氣為物。」其意思是:《易》客觀而嚴密地反映了天地構成和運動變化的道理。人們懂得了這個道理,且借它來仰觀天文、俯察地理,探知其中或幽或明的奧秘,追溯事物的起始,跟蹤其發展的軌跡,直至終了。中國古代的地理學思想,就是以此為源發展起來的。陰陽變異、生生不息是中國古代地理學思想的特點之一。
『叄』 中國古代的地理思想是怎麼認為天、地、人之間的關系的
中國古代的地理思想認為,天、地、人之間由「氣」相感而連貫。「氣不自成,必依脈而立;脈不自為,必因氣而成。」「氣乘風則散,遇水界止。」因此,古人要努力去找尋、構建、培育「藏風得水」的聚氣的地理環境與場所。
『肆』 中國古代的地理思想的核心理論包括哪些內容
中國古代的地理思想,萌發的時代久遠,從考古發掘的證據「天人合一」,即地下、天上共同的青龍白虎已經有6400多年了。其構思獨特,內容博大。「天人合一」、「天人感應」、「人地和諧」等是其核心理論之一。
『伍』 《易經》中的主要地理思想是什麼
講的是理、象、數。用變易,簡易,不易三種看法去讀。從形式和方法上看,易好象是專論陰陽八卦的著作。但實際上,它論述的核心問題,是運用一分為二、對立與統一的宇宙觀,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方法論,揭示宇宙間事物發展、變化的自然規律,對立與統一的法則,並運用這一世界觀,運用八卦預測自然界、社會和人本身的各種信息。《周易》內容十分豐富,涉及的范圍很廣,它上論天文,下講地理,中談人事,從自然科學到社會科學,從社會生產到社會生活,從帝王將相如何治國到老百姓如何處世做人等等,都有詳細的論述,真是包羅萬象,無所不有。
『陸』 中國古代傳統的風水地理思想是怎樣的
大地活體、經絡、穴位、循環說淵源於西方的地學觀念認為大氣圈、水圈和岩石圈是沒有生命的無機界,只有生物圈和人類智慧圈才是有生命的有機界。但是,中國古代傳統的風水地理思想與此不同。不僅認為人和生物有生命,而且認為天、地、生、人各大系統之間組成一個整體性的大自然也是有循環、輪回、有新陳代謝的系統。同時,把一個相對獨立的生活空間也看成是一個有生命的活體。例如,一套住宅、一個村莊、一個城市或都城,甚至整個大地,都可以看成是一個活體。在這獨特的地理思想之下,大自然的生命在於陰、陽的結合。陰、陽是宇宙間最基本的兩種力量。它是深層次的關於物質世界結構的最終原理。《黃帝內經》說:「陰、陽交而不離乎中」、「天地感而萬物生化」。這個「萬物」包含了大氣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和人類智慧圈。它們組成一個活體。
中國古代的地理觀念認為:這個活體「石為山之骨;土為山之肉;水為山之血脈;草木為山之皮毛。皆血脈之貫通也。」宋代蔡元定的《發微論》則把構成大地的四種主要元素直接與人體類比,說:「水則人身之血,故為太柔;火則人身之氣,故為太剛;土則人身之肉,故為少柔;石則人身之骨,故為少剛。合水火土石而為地;猶合精氣骨肉而為人。近取諸身,遠取諸物,無二理也。」唐代章貢、卜應天的《雪心賦》說:「體賦於人者,有百骸九竅。形著於地者,有萬水千山。自本自根,或隱或顯。胎息孕育,神變之無窮。」
其次,古代地理思想中的「大地有機」自然觀,還表達了一種「天人合一」的思想。漢代董仲舒提出「人副天數」,認為:「人有360節,偶天之數也;形體骨肉,偶地之厚也;上有耳目聰明,日月之象也;體有空竅理脈,川穀之象也。……天以終歲之數成人之身,故小節366,副日數也;大節12分,副月數也;內有5臟,副五行數也;外有4肢,副四時(季)數也;乍視乍瞑,副晝夜也;乍剛乍柔,副冬夏也;乍哀乍樂。副陰陽也。」他又說:「天地之常,一陰一陽。陽者天之德也,陰者天之刑也。……天亦有喜怒之氣、哀樂之心,與人相副。以類合之,天人一也。」因此,「事各順於名,名各順於天,天人之際合而為一。」「道之大源出於天。」這樣,「天地是個大宇宙,人身是個小宇宙」,中國古人就這樣從自身去推測宇宙。《周易》,中所謂「近取諸身,遠取諸物」的說法,也包含著這樣一層意思。
『柒』 地理思想中的「五氣」是什麼意思
地理思想認為:「人本五氣之融結,骨肉是五氣之清濁,魂魄是五氣之變化,生死是五氣之運動」。「五氣」就是古代人們認為的構成宇宙的五種元素:金、木、水、火、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