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鄉土地理的簡介
中學課程標准規定,「鄉土地理是必學內容」。進行鄉土地理教學,首先應明確鄉土地理的區域范圍。「鄉土」一詞,按《辭海》的解釋,是指「家鄉、故土」,「亦泛指地方」。可見,「鄉土」是一個邊界模糊的地域概念。
鄉土地理作為區域地理學中的一個特定的科學概念。因其是從「鄉土」一詞延伸發展而來的,其所指的區域范圍,尚有不同的解釋。如《辭海》中解釋為省區以下較小地區,而《地理學詞典》則解釋為「可以一省、市或地區為單位,也可以一個縣、區和鄉為單位」。據此,中學地理教學中,對「鄉土地理」區域范圍的劃定,先後也有變動。如1978年原教育部頒布的教學大綱中把「鄉土地理」的范圍規定為:「一般包括本省(直轄市、自治區)地理和本縣地理;而原國家教委1986年頒布的《全日制中學地理教學大綱》和1987年頒布的帆年義務教育地理教學大綱》則規定了「鄉土地理限於本縣(市)地理」。
結合我國「鄉土地理」教學的實踐並綜合考慮我國各地區的特點本課程標准中對"鄉土地理"的范圍作了如下的規定:一般要求以「縣一級行政區」為單位;但也考慮到我國各地區教育發展的不平衡,從而規定,也可「根據各地的實際情況,鄉土地理的教學可以講授本省地理,或者本地區(地級市)地理」。
㈡ 鄉土地理學生實踐活動設計有哪些
1 活動背景
1)《全日制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准》規定,鄉土地理是必學內容,
並給出了活動建議:圍繞家鄉的環境與發展問題,開展地理調查,
提出合理建議。
2)學習鄉土地理,要體現新課標中的「學習生活中地理」的課改
理念,讓學生在熟悉的地理環境中,以活動課的形式,學習地理知
識,掌握地理方法,增加學習體驗,提高學習興趣。
3)荊州鄉土地理最具有區域特色的是荊州古城牆,本次活動的主
要內容就是讓學生調查古城牆的損壞情況,探究古城牆的保護策
略。通過社會實踐活動,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能主動學習、
合作學習,使他們真正做學習的主體。
4)經國家文物局批准,荊州古城牆將和南京、西安、遼寧興城3
座明清城牆一起捆綁申報世界文化遺產。荊州市政府以此為鍥機,
號召全體市民以主人翁精神,為「申遺」活動作出貢獻,宣傳荊州,
保護古城牆,爭做文明市民。
2 活動目標
1)通過開展調查古城牆的損壞情況,探究古城牆的保護策略,使
學生進一步了解荊州古城牆的歷史知識和文物保護知識。
2)通過參加調查古城牆的損壞情況、探究古城牆保護的活動,讓
學生了解地理調查方法,培養學生收集、處理、存儲、運用信息的
㈢ 如何指導學生開展鄉土地理調查
在鄉土地理調查活動開展前,要先做好准備工作,准備工作是否充分,對活動的成果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個准備過程主要缺含由教師來進行。首先要了解學生,通過了解學生的組織能力、實踐能力及創造能則早力,以居住地為原則進行分組,組成鄉土地理調查小組,並由能力較強的學生擔任組長。其次,教師也要對本地的環境狀況、經濟孫扮雀發展、人口、資源分布與利用等內容進行初步的了解,以便做到心裡有數,才能在指導學生進行調查時有的放矢。
㈣ 怎樣上好一節地理課
對於地理老師來說,應該怎樣上好一堂課呢?下面是我網路整理的怎樣上好一節地理課的方法以供大家學習參考。
怎樣上好一節地理課(一)
一、設計開場白
好的開場白能夠與學生產生情感共鳴,拉近與學生的距離,集中學生的注意力。這節課我精心設計了如下的開場白:以後我就是你們的地理教師,“有緣千里來相會”,因為有緣,所以同學們相聚在一起,因為有緣,所以我與你們成為師徒,願同學們惜緣,珍惜時光,努力向前,做一名優秀的中學生。當好講完我的開場白後,我發現同學們情緒激動,有的同學眼裡還閃動著淚花。
二、創設問題
利用生動的地理課程資源,創設誘人思考的問題情境,啟發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也有利於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例如,講到“解開地理之謎”時,我提出了問題:我們這個地方一年經歷春、夏、秋、冬四季,那是為什麼呢?為什麼會發生火山、地震呢?為什麼全球的人們都在關注環境問題呢?為什麼中東地區戰火不斷呢?等。在問題的驅使下,學生紛紛發表自己的意見,認識到地理是一門很有用的學科,強化學生地理學習動機。
三、聯系生活實際
在地理教學中,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感到地理就在身邊,體現新課程的理念。例如,講到地理與日常生活時,我讓學生思考,本地的傳統民居,為什麼屋頂是斜的,房屋的朝向大都是朝南?讓學生聯系本地的氣候加以解答,有利於激發學生對地理問題的興趣,鼓勵積極探索,使學生了解地理知識的功能與價值。
四、引入鄉土地理內容
鄉土地理中蘊藏著大量有價值的教學資源,與當地的生產生活關系更為密切,學生對這部分知識更為感興趣,易被學生理解接受,運用鄉土地理知識的實例能讓地理課堂充滿活力。例如,講到“地理與生產建設”時,我組織學生進行探究“為什麼我們浮梁的茶葉能深受青睞?”,有的說出我們這個地方降水多,氣溫適宜、土壤肥沃適合茶葉的生長,有的說茶葉歷史悠久,曾多次榮獲國際大獎,有的說我們這個地方生的茶葉出口國外,價錢高,市場廣闊等等,
這樣引入鄉土地理內容,將課堂活動置於逼真的社會背景之中,給學生以直觀的感性認識,更符合初中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的心理特點,地理課更具有鄉土性、實用性、趣味性和信服力,學生更喜歡上地理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採用激勵性評價
一節課地理要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教師對他們的期望,在教學中採用激勵性評價,始終把學生作為一個能動發展的主體來看待,通過各種外部誘因來滿足學生興趣、情感的需求,。學生哪怕是取得一點點成績或進步,都要給給予他們以鼓勵,以點燃他們的求知的火花,促進學生學生地理的主動性。
總之,上好初中第一節地理課,是學生學好地理的關鍵,教師應該給學生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充分挖掘地
怎樣上好一節地理課(二)
一、學會使用課本
教科書既是掌握知識、技能的工具,又是培養自學能力的依據。目錄提示著全書的要領和前後的聯系,要經常翻閱,以便對全書內容心中有數。精讀課文、常看深思,抓住要點,記下問題,要特別重視插圖和表格,領會圖表所說明的問題。 二、學會使用地圖
地圖是地理信息的載體,它能將我們不能親眼見到的廣大地理環境變得一目瞭然。 地圖又是學習地理的工具,通過分析地圖,可以認識地理特徵、原理、成因,找到利用改造的途徑,要學會讀、用各種地圖,首先要記住最基本的地圖。對於世界地理而言,首先要記住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地圖是學習地理的重要工具,它具有感官刺激強、信息容納量大、表述簡明扼要等優點。藉助地圖可以更好的掌握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理解地理概念、原理。 1地圖的閱讀 要運用地圖,首先必須會讀地圖。這也是考試大港中能力要求的重要部分。 一般的地圖都會涉及比例尺、方向、圖例注記等要素,讀圖時必須先看一下這些要素。 接下來要根據提供的圖表特點,判斷這是哪一類地圖,分布圖、原理圖、統計圖、景觀圖還是其他的圖。根據具體圖類,運用具體方法讀圖。如等高線圖,就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去讀:等高距為多少,何處為山峰,何處為山谷,何處為山脊線,何處為集水線,等等。究竟讀哪幾個方面要視題目要求而定。2、地圖運用 地圖的運用主要有這么幾個方面: (1) 運用政區圖,記國家、省(區)、市的空間分布及彼此相對位置關系。 讀政區圖,要注意觀察國家、省(區)的輪廓特徵,境內河流等地理事物在此基礎上多次重復閱讀,漸漸的在自己同形成有關國家與地區圖。這樣當時卷中出現某國家圖形時,頭腦中存儲有關國家的圖形會立刻浮現出來,經過聯系、核對,片刻即可判斷出該圖所示國家。 (2) 運用地形圖、記地勢變化、地形區分布、河流流向、河流形狀。 現行的圖冊中的地形圖均為分層設色法所繪制,給人的感官刺激強,印象深,反復運讀後,可在頭腦中形成立體感很強的地形圖,藉此科教容易地記注大洲、國家、地區的地勢起伏、地形區分布及受制於地形的河流流向、水系形狀。 (3) 運用示意圖,及有關概念、地理規律、地理原理。 在復習中要記的概念、原理、規律很多,有的在文字表述上還較相似,這就給記憶帶來了麻煩。若能藉助於示意圖,寓文於圖,則十分簡單得一幅示意圖就會把有關概念、原理的本質反映的淋漓盡致、印象深刻、難以忘記。 三、重視地理觀察
觀察就是邊思考邊細看。看一看當地的地理環境的面貌,以及人們在當地是怎樣活動的。通過報刊、電視節目、圖片獲得地理信息,鍛煉我們的才智。 四、善於地理想像
觀察只能得到局部直觀,地圖只能提供位置直觀,想像才能使二者聯系起來,使你獲得地理環境的全面景觀,進而向你展示地理的未來。 五、要善於動腦
經常向自己提出問題,地理問題的一般思路是: ①學什麼?如黃河及其水文特徵。 ②在哪裡?如黃河流經的省區和流域范圍。 ③為什麼?如黃河的水文特徵是怎樣形成的。 ④有何利弊?如怎樣評價黃河對我國北部地區提供的有利條件和不利條件。 ⑤怎樣協調好人地關系?如怎樣使人類與黃河的關系協調起來,應當怎樣合理利用改造它。 六、要勤於動手
經常用手寫,動筆畫,動手製作學具,這不僅使你心靈,還能使你手巧。 方法對頭,事半功倍,你將越學越愛學。
㈤ 鄉土地理教學過程與方法的目標是怎麼樣的
一、鄉土地理教學的目的
鄉土地理是指本鄉本上的地理。課程標准把「鄉土地理」作為中學地理教學中的重要內容之一,其目的正如課程標准中所指出的:「幫助學生認識學校所在地區的生活環境,引導學生學以致用,培養學生實踐能力,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增強愛國、愛家鄉的情感。」課程標准中的這段話包含有四層意思:
l.認識家鄉的地理環境
雖然鄉土地理講的是學生家鄉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也許是學生熟識的,但是,這並不等於學生已認識和理解了家鄉的地理環境,這中間還有一個將感知提升為理性認識的過程。鄉土地理教學的目標之一,就是要幫助學生以實踐和綜合學習為主要學習途徑,認識家鄉的地理環境。
2.增強愛國、愛家鄉的情感
鄉土是學生觀察、了解祖國的「窗口」,通過鄉土地理的學習,可以讓學生對祖國有更深切的感受,從而有助於學生萌發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感。因此,課程標准把增強愛國、愛家鄉的情感作為鄉土地理學習的目標之一。
3.培養學生實踐能力
「鄉土地理」的教學安排在九年義務教育地理教學的最後部分,並作為綜合學習的載體是因為這肘學生通過學習「地域和地圖」、「世界地理」和「中國地理」,已初步掌握了一定的地理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從而有可能將所學得的地理方法運用於鄉土地理的學習;同時.由於"鄉土地理"所屬的范圍就在學生身邊,更加貼近學生生活實踐,因而更利於學生好展野外考察或社會調查等地理實踐活動。因此,把培養學生實踐能力作為鄉土地理學習的目標之一,對於提高學生的國民素質是十分重要的。
4.培養學生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課程標准中要求:「鄉土地理要結合所在地區的自然、經濟、社會發展實際,突出區域地理特徵,體現太地關系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可持續發展觀念,是人們在反思人類改適利用自然的實踐中形成的,因此,只通過從書本到書本從理論到理論,是難以真正確立的;而通過鄉土地理的學習,結合觀察、考察、調查等實踐分析自然條件對家鄉社會、經濟、環境、生態、文化、生活諸方面的影響以及當地人民的生產,生活等事件對家鄉自然環境的影響在理論聯系實際中才能逐步確立。換句話說,可持續發展觀念的確立具有很強的實踐性,而鄉土地理的學習只能較好地體現了這種實踐。因此,課程標准也把培養學生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念作為鄉土地理學習的目標之一。
二、鄉土地理教學的意義
通過鄉土地理教學,實現上述教學目標也就能充分體現學習鄉土地理的重大意義。
l.一般說來,鄉土是學生自幼生活並在這里成長的地方,因而也是學生所熟悉的地方通過鄉土地理學習,能使學生親身感受到家鄉伴隨自己成長而發生的變化。也就是說,鄉土地理具有更貼近學生生活的特點。因此象鄉的山山水水、家鄉人民的勤勞奮發的精神、家鄉的
變化等等,這些都是學生能切身感受到的生動的事實,其遠勝於一般地理教學中那些只有文字描述、圖片展示或錄像等音像展現的事實因而也就更有助於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感。同時,家鄉的故土情結,可以激發學生樹立改造家鄉、建設家鄉的崇高志向,這就有助於促進學生將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付諸實踐。
2.鄉土地理的學習,因其可緊密聯系當地社會和經濟建設的實踐從而能有力地促進課本知識與實踐活動的聯系。九年義務教育地理教學中所涉及的諸如區域地理位置的評價、合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分析影響區域農業或工業生產的地理因素、保護自然環境和生態環境。
防災減災等地理基礎知識以及繪制地圖、地理野外考察和社會調查等地理基本技能,學生都可緊密結合鄉土地理的學習應用於地理實踐。
3.這樣的地理實踐還有利於培養學生探究性學習能力。因為其打破了封閉式的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使學生可以在象鄉的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中,通過自由選擇家鄉地理環境某幾個要素或某一要素開展綜合或專題的研究,這對培養他們的探究學習能力無疑是極為有益的。
4.通過這樣的地理實踐,不僅有助於培養、增強學生的學習能力,而且還可在考察、調查等實踐中,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同他人合作共事的精神、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㈥ 如何做好初中地理教學
如何成為一名優秀的初中地理老師
1、趣味導課
在初中地理教學過程中,為了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可以運用一些風趣幽默的謎語導入的方式,來吸引學生們的注意力,使學生們能夠以最快的速度全身心的投入到學習中去,從而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地理課堂的教學效率。比如,可以用「紅麵粉」猜謎底「丹麥」來導入,使學生們在測謎語過程中,學習到地理知識,從而對學習地理知識充滿興趣。
2、恰當使用多媒體教學工具
眾所周知,圖畫在初中地理課本中占據著非常大的比例,而且學生們也更加喜歡去研究圖畫,而不是去讀文字,因此,教師根據學生們這一心理特點,結合多媒體技術,將一些課本上的圖畫通過多媒體技術放映出來,這樣可以使課堂顯得更加生動、形象,學生們也會覺得好像身在其中一樣,這將會在很大程度上促進學生們對地理知識的記憶力和分析能力,從而激發學生們學習地理知識的興趣。比如,教師在將兵馬俑時,可以將一些有關的圖片和視頻播放出來,教師可以在講台上以便播放以便講課,這對吸引學生們上課注意力來說起著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同時學生們也能夠在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中學到地理知識,這對培養學生們學習地理的興趣起著重要作用。
3、利用互助合作激發興趣
對於大多數初中生來說,非常容易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因此,初中地理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初中生們的這些特點,讓學生之間進行相互合作的方式來學習地理知識,在相互學習過程中,學生們能夠親切感受到同學們身上的優點,這對很多學生們來說都具有非常大的影響力,這對提高學生們學習地理的興趣起著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比如,教師在講「我們臨近的國家」這一章中的「日本」這個國家時,可以將全班同學分成幾個小組,然後讓這幾個小組去准備有關的材料,在這個准備的過程中,會在很大程度上促進學生們才華的發揮,使學生們在相互鼓勵、合作的氛圍中,全身心的投入到對地理知識尋找的過程中,使學生們對這個學習過程中充滿興趣,並且能夠促使學生們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進去,這對提高地理課堂教學質量來說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4、採用游戲化教學模式
每個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都離開游戲的陪伴,在這個過程中他們顯得是非常快樂,因此,初中地理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一特徵,使學生們可以通過以游戲的方式來認識地理,學到地理知識,這樣將會使學生們對學習地理充滿興趣,心理對上地理課堂也是充滿希望,比如,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將全班同學分成兩組,兩組之間進行猜地理知識游戲,其中一個組的成員來描述,讓另一個組的所有成員來猜,學生們在這個游戲過程中,一方面會使學生們學到更多地地理知識,另一方面還能開闊學生們的眼見、發散思維,不斷進行思考,同時也能夠使學生們在輕松、愉快氛圍中學到更多地地理知識,這對學生們來說是最重要的,使學生們對學習地理知識充滿興趣。
在初中地理教學中鄉土地理的滲透,有助於學生了解自身所處環境的地理知識,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知識在實踐中有效地應用,進而培養學生的認知能力,加強學生的地理知識的學習,並幫助學生樹立可持續發展的人地和諧觀,增強學生的愛國情感。教師應積極研究符合實際環境情況和學生個體發展的有效教學方式,在地理教學過程中有效地滲透鄉土地理,使學生充分認識地理知識的現實意義,積極自主的學習地理知識。
1、初中地理教學中鄉土滲透的意義
在初中地理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學生身邊的鄉土地理內容,能夠加深學生對地理知識中概念的理解,幫助學生養成觀察生活的習慣。教師在講解一些抽象知識時,可結合鄉土地理知識將抽象知識轉化為直觀存在的事物,使學生更容易理解,並意識到地理學習聯系生活的重要意義,從而積極深入生活、觀察生活和了解生活,全面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地理學習水平。雖然我國近年來,經濟不斷進步和發展,但是我國很多地方還屬於貧困落地區,面對當下的實際情況,學生能夠充分認識到家鄉的現狀、所存在問題,進而使學生思考、分析當前家鄉發展前景,使學生更加熱愛自己的家鄉,為家鄉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2、初中地理教學中鄉土滲透的策略
2.1.教師要熟悉本地地理
教師要對當地的地理了如指掌,才能高質量的完成初中地理中的鄉土地理教學。一些學校中很多教師都是外地人士,要教好鄉土地理,就必須熟悉當地環境,收集本地地貌特點、風景名勝等地理資料,還有一些鄉土文學、鄉土歷史等方面的資料。不僅拓展教師的視野,加深對當地地理環境的認識,也能夠在進行鄉土教學時,對學生如數家珍地娓娓道來,用自身的知識和對本地環境的感情,感染學生,充分調動學生深入學習的積極性。
2.2指導學生進行野外考察
野外考察是對自然界中各種地理事物和現象進行有計劃、有目的的感知活動,將地理教學的內容直觀、形象的展現在學生面前,培養學生利用所學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學生分
㈦ 高考鄉土地理試題研究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高考鄉土地理試題研究主要是研究高考地理試題的結構特點、考查內容、考查方式以及考查要求等。首先,要深入頃局仿了解鄉土地理試題的結構特點,即試題的臘攜類型、題型、題量、難易程度等,以及試題的考查內容,如地理知識、地理思維、地理技能等。其次,要深入了解鄉土地理試題的考查方式,即試題的命題方式、考查方式、考查雀纖要求等,以及試題的考查要求,如考查知識點的深度和廣度、考查思維能力的深度和廣度、考查技能的深度和廣度等。最後,要結合鄉土地理試題的結構特點、考查內容、考查方式以及考查要求,深入研究鄉土地理試題的答題技巧,以提高考生的答題能力。
㈧ 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如何滲透鄉土地理
按照地理新課標的要求,要教給學生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那麼在初中地理教學實踐中,就要從實際出發結合學生的生活,有意識的滲透鄉土地理知識。我們的學生主要生活在陝西省西安市灞橋區,我在地理教學中就結合本地的文化、氣候、土壤、植被、水資源、工業、農業、交通、教育、科技等對學生進行引導交流,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㈨ 如何有效開展初中鄉土地理實踐活動
傳統的初中地理教學,過分強調智力教育和應試教育,所以地理教學對教材的依賴性比較強,而對於鄉土地理實踐活動則是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即便有的地理教師會根據教學目標設置一定的鄉土地理實踐活動,但是由於缺乏有效的組織和設計,地理實踐活動的管理比較粗放,所以並沒有對學生的動手能力、創造能力和知識應用能力進行有針對性的培養。對此,初中地理教師要增強鄉土地理實踐教學的意識和能力,積極加強教材內容與鄉土資源的整合,構建更具地域絕段特色的教育內容,進而為初中地理教學注入新的活力,促進初中生地理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
一、整合鄉土資源優勢,激發學生的地理學習興趣
基於初中地理課程的學科特徵以及並伍譽初中生的學齡特徵,初中地理教師在教學中要增強對鄉土資源的開發與應用意識。順德區是佛山市五個行政轄區之一,位於廣東省的南部,珠江三角洲平原中部,由江河沖積而成的河口三角洲平原;廣佛同城的西南邊界、廣佛肇經濟圈的南部,是橘侍佛山市與廣州市聯系的重要核心區域之一;地勢上西北偏高,自古經濟發達,商業繁榮,文教鼎盛,是「世界美食之都」。
㈩ 我國中學地理課程是怎樣設置的
我國中學地理課程設置
一、我國中學地理課程設置的演變
我國古代學校中沒有專門設置的地理課程,地理知識的傳授多分散在《四書》《五經》《尚書·禹貢》等書籍的學習之中。19世紀我國沿海城市的一些新式學校中開始有了地理課程,但中小學各年級正式設置地理課程是始於1904年清政府頒布《奏定學堂章程》之後。90多年來,我國中學地理課程的發展大約經歷了以下幾個主要階段。
(一)清末階段(1904~1912年)
1904年清政府廢除科舉制度興辦學校,頒布了《奏定學堂章程》實行癸卯學制。《奏定學堂章程》是我國最早制訂的、在全國范圍中小學普遍施行的含有地理學科的課程方案。當時中學學制5年,一、二年級安排地理概論、亞洲總論、中國地理等內容,三、四年級開設外國地理,五年級開設地文學。教學時數,除了二年級每周3學時外,其餘年級都是每周 2學時,總時數為每周 11學時。1909年後中學分文、實(理)兩科,文科在一、二年級開設中國地理,每周3學時,三、四、五年級開設外國地理,每周2學時,總時數為每周12學時;實科一、二、三年級開設中國地理,四、五年級開設外國地理,每周均為1學時,總時數為每周5學時。
在這一階段,地理課程的內容主要敘述中外各國的疆域、山川、城市、交通、物產等,課本的編寫具有地理志、地方誌的特點。
(二)辛亥革命後至新中國建立前階段(1912~1949年)
在這個階段的前期,地理課程變動較多,開設的課程主要為中國地理和外國地理,也曾在高年級開設過自然及人文地理概論;總時數也有變動,每周有8學時、6學時、9學時不等,並且也不是所有年級都開設地理課程。後期(1932年以後)則是歷史上開設地理課學時較多的時期之一,總時數達12學時,在初中和高中總共6個學年中,全部開設地理課程,每周均為2學時。課程內容,無論是初中、高中甚至小學,基本上都是循環重復,從本國地理到外國地理,區別僅是內容的繁簡。
這一階段地理課本的編寫質量有了提高,打破了過去地方誌式的框框,並吸收了當時地理科學研究的一些成果。但課本中也存在一些錯誤的觀點,如地理環境決定論、優秀種族論等等。
(三)新中國建立以後至「文化大革命」階段(1949~1976年)
這一階段地理課程變動較大,整個學校地理教育可以說是經歷了一個由興旺趨於萎縮的過程。解放初期,地理課程的體系基本上按照解放前的舊體系,但在內容上,刪除了地理環境決定論等觀點,加強了愛國主義教育。1953年至1957年期間,主要參照蘇聯模式,課程體系由自然地理到經濟地理、由世界地理到中國地理,地理課時數總共達每周12學時,也是歷史上開設地理課學時較多的時期之一,在內容上相對比較系統、完整,但結合我國實際尚不夠。從1958年開始一直到「文化大革命」,地理課程基本上屬於教學內容和教學時數削減的時期。這一時期地理課學時數削減幅度很大,從1957年每周的12學時,削減到1958年的8學時、1959~1962年的5學時,甚至在「文化大革命」中有一段時間全國大多數中學都停開地理課,學生的地理知識水平普遍下降。
(四)「文化大革命」以後階段(1976年~現在)
「文化大革命」以後,地理教育處於振興階段,地理課程逐步得新中國建立以來中學地理課程設置概況一覽表(括弧內為學時數)到恢復,學時也由少到多,逐步得到增加。不僅在小學,而且在高中一年級(或高中二年級),以及高中三年級的文科班也開設了地理課程。在教學內容上,初中階段開設區域地理(包括中國地理、世界地理、鄉土地理),高中階段基本上講授系統地理。在指導思想上,逐步明確了以人地關系、可持續發展理論作為地理教學內容的核心論題。在地理課本的編寫上,由以往「偏重提供事實材料」向「事實與原理相結合」方向轉變,區域地理內容的組織由條述法向特徵法轉變,課本的表述方法也由以往的文字表述為主向圖文並茂方向轉變。
在這一階段,我國各地雖曾編寫過一些不同版本的地理課本(包括各地的鄉土地理課本),但在大部分時期主要還是採用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寫的全國通用的統編教材。從1993年秋季開始,我國在全國范圍推廣使用多種不同版本的地理課本,這標志著我國的地理教材已由「一綱一本」(全國一個大綱,一種課本)走向「一綱多本」(一個大綱,多種課本)和「多綱多本」(不同的大綱,多種課本)的改革時期。
二、我國現行中學地理課程的設置
根據原國家教委(今教育部)1990年頒發的《現行普通高中教學計劃的調整意見》和1993年頒發的《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地理教學大綱(試用)》,現行中學地理課程設置如下:
初一開設世界地理,每周3課時,課程內容包括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地球和地圖初步知識,作為學習中、外區域地理的基礎知識;第二部分是世界概況,是對全球的總認識;第三部分是各大區地理特徵和一些國家地理知識;第四部分主要講時區、日界線和世界環境保護。
初二開設中國地理,每周2課時。四年制初中比三年制初中每周多一課時。教材按照中國地理總論→中國區域地理→中國在世界中,即總論→分論→總論的編排方式安排順序,最後學習本省(自治區、直轄市)地理和鄉土地理。
高一地理(必修)每周3課時。高中地理共計十一章,前五章屬自然地理,主要講地球的宇宙環境和人類的自然環境。後六章屬於人文地理,講述當前世界性的環境問題,也是我國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面臨的重要問題。
高三地理(選修)每周4~6課時,屬文科選修,教材內容以中外區域地理為主。
1994年開始,原國家教委又組織有關方面人員編制新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地理課程標准(教學大綱)。按照新高中地理課程方案的設計:高中一年級開設的地理為必修課,每周3課時,學習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有關的知識;高中二年級和高中三年級開設的地理為限定性選修課,高二每周1課時,高三每周2課時,主要學習人文地理知識。目前,新高中地理課程正在天津、山西、江西等省、直轄市試點,2000年起在全國推廣。
此外,上海市經國家教委(教育部)批准,在1988年也設計了一套初、高中地理課程設置方案,試點後已於1993年起在上海地區施行。此方案規定,6年級(9年義務教育一貫制)開設自然地理基礎(每周1課時),7年級開設世界地理(每周2課時),8年級開設中國地理(每周2課時),高中二年級開設必修地理課程(每周2課時),高中三年級開設文科班選修的地理課程(每周3課時)。
浙江省也經國家教委(教育部)批准,試行綜合課程方案,將初中階段地理課程的內容分設在自然和社會兩門課程之中。
三、台灣、香港中學地理課程的設置
(一)台灣地理課程設置
台灣中小學修業年限為12年:其中國民教育(即義務教育)為9年,前6年為國民小學,後3年為國民中學(即初級中學),合稱國民學校;3年普通高中,另稱高級中學。
近年來國民中學單獨設置地理課程。初中三個年級都開設地理課,周課時總量為5課時。第一、二學年每周2課時,第三學年每周1課時。在三年六個學期中,前四個學期主要講中國地理,後兩個學期主要講授外國地理。
高中三個年級也都開設地理課。高中地理課程分為必修和選修。高一、二年級地理為必修課程,每周2課時,第一學年為地理通論,第二學年為外國地理和本國地理。高中地理選修課設在高三年級,分設人文地理、經濟地理和地球科學三門。高三實行文理分科,理科可選地球科學,文科選人文地理或經濟地理。
(二)香港中學地理課程設置
目前香港的學制是:小學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二年(稱中四、中五),大學預科一年或二年。20世紀80年代以前,香港私立中學較多,後因經濟迅速發展,公立學校大大增加,到1985年已有70%的中學生在公立中學就讀。地理課程在香港普通教育中是受到重視的。一般中學從初一到高二年級都開設地理課。這一方面是由於香港在1997年回歸祖國以前的一百多年裡為英國佔領,深受英國的影響,繼承了英國重視地理教育的傳統;另一方面也與香港的環境條件有關。
香港地理課程的設置是:初一為香港本土地理,初二、初三為世界地理。不修讀地理的學生改念社會科。社會科是一門綜合了歷史、地理、經濟和公共事務的科目。地理和社會這兩門學科都是初中階段持續三年的必修課。
高中地理課程開設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經濟地理。香港中學習慣把高中分為文、理、商三組,其中修讀地理的學生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