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在地理中什麼是時間變化和空間變化
季節變化屬於時間變化,海陸屬於空間變化。緯度經度的變化也屬於空間變化。
⑵ 怎樣理解地理事物的變化
我們知道,萬事萬物都處在不斷運動和變化中,地理事物也不例外。這些地理事物的變化,由於其中有些內容比較抽象,過於枯燥,所以學生不易理解。下面是我整理了,希望對你的學習有幫助。
地理事物的變化一、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變化
例:說出太陽直射點從6月1日到次年1月1日的移動情況。
分析:太陽直射點始終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移動,當南移到最南位置時***12月22日***才會回歸,轉而北移。當北移到最北位置時***6月22日***才會回歸,轉而南移。從6月22日到12月22日,太陽直射點往南移;從12月22日到6月22日,太陽直射點往北移。所以從6月1日到次年1月1日的移動情況應當是從6月1日到6月22日往北移;從6月22日到12月22日往南移;從12月22日到1月1日往北移。
參考極值:12月22日太陽直射點移到最南位置,開始北移;6月22日太陽直射點移到最北位置,開始南移。
地理事物的變化二、晝夜長短差異的變化
①若從時間上考慮:
例:說出元旦、勞動節、兒童節、建軍節、國慶節絕拍、教師節等節日中晝夜長短差異最小的是哪個,晝夜長短差異最大的是哪個。
分析:春分、秋分日晝長、夜長均為12小時,晝夜長短差異為0,所以越接近3月21日或9月23日的日期,晝夜長短差異越小,而冬至、夏至日分別為晝最短、夜最長和晝最長、夜最短的兩天,晝夜長短差異為所有日期中的最大,所以越接近6月22日或12月22日的日期,晝夜長短差異也越大,以上六個節日對應的日期分別是1月1日、5月1日、6月1日、8月1日、10月1日、9月10日,其中10月1日最接近3月21日或9月23日,晝夜長短差異也就最小,而1月1日最接近6月22日或12月22日,晝夜長短差異也就最大。
參考極值:3月21日或9月23日,晝夜長短差異最小;6月22日或12月22日,晝夜長短差異最大。
②若從地點上考慮:
例:說出夏至日哈爾濱、北京、上海、海口四城市中晝夜長短差異最小的是哪個,晝夜長短差異最大的是哪個。
分析:赤道上全年始終晝夜均為12小時,晝夜長短差異為0,夏至日,除了北極圈及其以內地區晝夜長短差異均為24小時外,其餘地區越接近赤道,該地區的晝夜長短差異也越小。從緯度位置考慮,哈爾濱離赤道最遠,晝夜長短差異最大;而海口離赤道最近,晝夜長短差異最小。
餘缺參考極值:赤道上晝夜長短差異最小。
地理事物的變化三、極晝極夜范圍大小的變化
例:說出從6月22日到12月22日,北半球極晝極夜范圍的變化情況。
分析:以北半球為例。6月22日,北半球極晝范圍最大,整個北極圈及其以內地區出現極晝現象;9月23日,全球晝夜平分,北極圈及其以內地區無極晝極夜現象。所以從6月22日到9月23日,北半球極晝范圍由整個北極圈及其以內地區縮小到北極點。12月22日,北半球極夜范圍最大,整個北極圈及其以內地區出現極夜現象。所以從9月23日到12月22日,北半球極夜范圍由北極點擴大到整個北極圈及其以內地區。又知,3月21日,全球晝夜平分,北極圈及豎宏辯其以內地區無極晝極夜現象。由此類推,12月22日到3月21日,北半球極夜范圍由整個北極圈及其以內地區縮小到北極點。而從3月21日到6月22日,北半球極晝范圍由北極點擴大到整個北極圈及其以內地區。
參考極值:以北半球為例。夏至日極晝范圍最大,整個北極圈及其以內地區出現極晝現象;冬至日極夜范圍最大,整個北極圈及其以內地區出現極夜現象;春秋分日極晝極夜范圍最小,幾乎無極晝極夜現象。
地理事物的變化四、正午太陽高度隨緯度變化的規律
例:說出二分二至日,正午太陽高度隨緯度變化的規律。
分析:春分日,太陽直射點落在赤道上,根據正午太陽高度的計算公式可知,赤道上的正午太陽高度最大,為90°。而離赤道越近的地區,也即離太陽直射點所在緯線越近的地區,與太陽直射點的緯度差越小,正午太陽高度也就越大。所以春分日正午太陽高度自赤道向兩側遞減。同理,夏至日,太陽直射點落在北回歸線上,正午太陽高度自北回歸線向兩側遞減。秋分日,太陽直射點落在赤道上,正午太陽高度自赤道向兩側遞減。冬至日,太陽直射點落在南回歸線上,正午太陽高度自南回歸線向兩側遞減。綜上得出,正午太陽高度自太陽直射點所在緯線自向兩側遞減。越接近太陽直射點所在緯線的地區,正午太陽高度也越大。
參考極值:太陽直射點所在緯線正午太陽高度最大。
⑶ 地理書裡面的。 空間差異。 是什麼意思
空間差異:就是一個地方和另外一個地方有不同支持。
舉例:我國降水時空不均
降水的空間差異:我們東部地區降水多,西部地區降水少,(不同的地方,他們的降水有差異,就叫降水空間差異)
降水的時間差異:我國降水的時間分布不均,我們夏季降水多,冬季降水少。(不同的時間降水量不同)
⑷ 在一些問題中常常看到「空間變化」,卻一直不理解這個詞
空間變化就是指我們所在的地方發生了變化,時間變化是指時間的流逝。求採納
⑸ 什麼是地理空間數據,它有哪些表現形式
地理空間數據,英文名稱:Geospatial data,定義:面向主題的、集成的、動態更新的、持久的空間數據集合。所屬學科:地理學(一級學科);地理信息系統(二級學科)空間數據:是數據的一種特殊類型。它是指凡是帶有空間坐標的數據。地理空間數據:是空間數據的一種特殊類型。它是指帶有地理坐標的數據,包括資源、環境、經濟和社會等領域的一切帶有地理坐標的數據,是地理實體的空間特徵和屬性特徵的數字描述。
科技名詞定義中文名稱:地理實體的空間特徵表現為地理實體的幾何(定位)特徵(地理實體的位置、形狀、大小及其分布特徵)和實體間的空間關系。地理實體的屬性(定性)特徵表現為實體的數量特徵、質量特徵和時間特徵。定位是指一個坐標系裡空間實體都具有唯一的空間位置。定性是指有關空間實體的自然屬性,它伴隨著空間實體地理位置。時間特徵是指空間實體隨時間的變化而變化。
⑹ 什麼是地理空間
地理空間簡介:
地理空間是物質、能量、信息的數量及行為在地理范疇中的廣延性存在形式。特指形態、結構、過程、關系、功能的分布方式和分布格局同時在暫時時間的延續(抽象意義上的靜止態寬蠢乎),討論所表達出的斷片檔埋圖景。地理空間的研究是地理學的基本核心之一。
地理空間主要研究內容如下:
1、地理空間的宏觀分異規律與微觀變化特徵。
2、地理事物在空間中的分布形態、分布方式和分布格局。
3、地理事慎悉物在空間中互相作用、互相影響的特點。
4、地理事物在
⑺ 地理大發現的根據是什麼
1912年,德國地球物理學家魏格納根據大西洋兩岸,特別是非洲和南美洲海岸輪廓非常相似
魏格納的"大陸漂移說"。
①大西洋兩岸的海岸線相互對應
特別是巴西東端的直角突出部分與非洲 大陸漂移說
西岸呈直角凹進的幾內亞灣非常吻合。
②大西洋兩岸構造呼應
北美洲和非洲﹑歐洲在地層﹑岩石﹑構造上遙相呼應。例如北美紐芬蘭一帶的褶皺山系與西北歐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褶皺山系相對應﹐都屬早古生代造山帶﹔非洲南端和南美阿根廷南部晚古生代構造方向﹑岩石層序和所含化石相一致。
③相鄰大陸
特別是大西洋兩岸古生物群具有親緣關系。如巴西和南非石炭-二疊系的地層中均含一種生活在淡水或微鹹水中的爬行類──中龍化石﹐而迄今為止世界上其他地區都未曾發現。又如主要生長於寒冷氣候條件下的舌羊齒植物化石廣泛分布於非洲﹑南美﹑印度﹑澳大利亞﹑南極洲等諸大陸的石炭-二疊系中。而這些大陸所在的氣候帶卻不相同。
④石炭紀-二疊紀時
在南美洲﹑非洲中部和南部﹑印度﹑澳大利亞都發生過廣泛的冰川作用。這些地區除南美洲和南極洲外﹐目前都處於熱帶或溫帶地區。與此同時﹐在北半球除印度以外的廣大地區並未找到確切的晚古生代冰川遺跡﹐相反卻見到許多暖熱氣候的生物化石。這表明上列出現古冰川的諸大陸在當時曾相連接﹐為一個統一的大陸。
⑤現代科學的發展
為大陸漂移提供更直接的證據﹕精確的大地測量的數據證實大陸仍在緩慢地持續水平運動﹔古地磁的資料表明許多大陸塊現在所處的位置並不代表它初始位置﹐而是經過了或長或短的運移。 大陸漂移思想是一種活動論﹐它的提出是對固定論的挑戰﹐並為板塊構造學的建立和發展奠定了基礎﹐對地球科學的發展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⑻ 空間變化及構造位置
在新元古代至早古生代的加里東構造旋迴期,新元古代揚子古陸與華夏古陸再次發生裂解,其間南華裂谷海槽形成,該區沉積了被動大陸邊緣的台地相、大陸斜坡相和深海盆地相沉積岩石組合,發育了代表Rodinia超大陸裂解事件的蛇綠岩組合。早古生代末揚子、華夏古陸碰撞,發生加里東運動,本區出現低綠片岩相———極低變質作用,發育造山帶的一系列構造組合,以發育阿爾卑斯式褶皺、過渡性剪切帶、變質核雜岩構造和伸展剝離斷層系為代表,變形以脆韌性變形為主要特點,具中部層次構造變形特徵,構造運動方向以由西北向東南為特點。至此該區結束了揚陸轉換階段的地質發展歷程。
(一)不整合界面特徵
根據貴州省、湖南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區域地質志資料,黔東及鄰區早、晚古生代地層的間斷明顯(圖78)。
圖78黔東及鄰區泥盆系與下伏地層接觸關系示意圖
在貴陽烏當地區,泥盆系下統蟒山群烏當組淺灰、紫紅色薄層—中厚層細粒石英砂岩、粉砂岩平行不整合於志留系下統高寨田群紫紅色薄層鐵質、泥質粉砂岩、粘土岩之上。
在凱里-丹寨地區,泥盆系下統丹林組淺—深灰色薄層—厚層石英細砂岩、粉砂岩平行不整合於志留系下統翁項群黃綠色粉砂質頁岩之上。在三都地區,泥盆系下統丹林組淺—深灰色薄層—厚層石英細砂岩、粉砂岩平行不整合於奧陶系中統賴殼山組灰白色薄層粘土質粉砂岩之上。
在貴州荔波九阡、茂蘭地區,泥盆系下統丹林組灰黑色厚層長石岩屑砂岩低角度不整合於寒武繫上統三都組黃綠色鈣質頁岩夾薄層泥質灰岩之上。
在廣西環江一帶泥盆系中統東崗嶺組灰岩、白雲岩高角度不整合於震旦系南沱組灰、深灰色變余含礫砂岩、變余含礫泥岩之上;在廣西羅城寶壇附近泥盆系中統鬱江組礫岩、含礫砂岩更是以高角度不整合於新元古代丹洲群合桐組黑色絹雲千枚岩、絹雲板岩、含炭質絹雲千枚岩之上。
在廣西永福、蒙山、環江縣介洞等地區,泥盆系下統石橋組紫紅、紫灰、灰、灰黃色中—細砂岩、粉砂岩、頁岩,含礫砂岩以高—低角度不整合於寒武系清溪組灰黑色頁岩夾薄層硅質岩、白雲岩和小內沖組灰綠色砂岩、頁岩互層之上。在湖南通道一帶,泥盆系中統跳馬澗組紫紅石英砂岩、泥質粉砂岩與灰綠色、淺灰色粉砂岩不整合於寒武系中統探溪組炭質泥質灰岩、鈣質頁岩之上。
在廣西灌陽地區,泥盆系下統石橋組紫紅、紫灰、灰、灰黃色中—細砂岩、粉砂岩、頁岩,含礫砂岩以低角度不整合於奧陶系黃隘組砂岩、頁岩之上。
(二)空間變化特徵
從上述地層接觸關系的下伏地層出露情況可以反映出,加里東運動形成的該地區褶皺造山的構造高位區在廣西羅城—龍勝,使泥盆系與震旦系南沱組、新元古代丹洲群合桐組直接接觸,向西泥盆系依次與寒武系、奧陶系和志留系接觸;向東也依次與寒武系、奧陶系接觸,平面上出現以廣西羅城—龍勝、湖南通道地區為中心,向東、西兩側其下伏地層逐漸變新的有規律變化;從該界面的上伏地層泥盆系出露情況可以看出,在廣西羅城—龍勝、湖南通道地區無下泥盆統沉積,而向東、西兩側出現了下泥盆統沉積,反映出早泥盆世廣西羅城—龍勝、湖南通道地區為剝蝕區,有大量石炭紀、二疊紀台地相地層以角度不整合接觸關系下伏於新元古代地層。東、西兩側為坳陷區,在坳陷區形成的早泥盆世地層的底部均發育底礫岩,與上述廣西羅城—龍勝、湖南通道地區為構造高位區的結論一致。
從變形變質情況來看,在早、晚古生代接觸界面特徵方面,廣西羅城—龍勝、湖南通道地區為高角度不整合,向西至貴州荔波縣茂蘭、九阡地區為中、低角度不整合,而至貴州三都以西均為平行不整合;從廣西羅城—龍勝、湖南通道地區向東也具有從高角度不整合—中、低角度不整合—低角度不整合的變化趨勢。
在新元古代—早古生代地層變形方面,該地區發育兩套構造樣式,其一是燕山期形成的侏羅山式隔槽式褶皺,以貴州黔中地區和廣西都安-柳州地區為代表,其二是加里東期形成的阿爾卑斯式褶皺,以黔東南、桂東北地區為代表,而且在貴州榕江縣平永可見燕山期侏羅山式褶皺疊加在加里東期阿爾卑斯式褶皺之上。在排除後期燕山運動形成構造樣式影響的基礎上,廣西羅城-龍勝、湖南通道地區加里東期構造變形強烈,形成一系列韌性剪切帶和復式褶皺。其中復式褶皺具有緊閉型阿爾卑斯式褶皺特徵,而向西至貴州黎平、雷山地區,變形程度逐漸減弱,形成的構造樣式有過渡性剪切帶和復式褶皺,其中復式褶皺具有開闊型阿爾卑斯式褶皺特徵。在變質程度方面,該地區新元古代地層均出現低綠片岩相變質作用,早古生代地層的變質作用在廣西羅城-龍勝、湖南通道地區較明顯,普遍經歷區域變質作用,其泥質一般已變為絹雲母,有白雲母、黑雲母雛晶及綠泥石出現,長英質碎屑具有重結晶現象。向西至黔東地區則不明顯,反映出變質程度以廣西羅城-龍勝、湖南通道地區為中心,向西逐漸減弱的變化趨勢。
(三)構造位置
黔東及鄰區加里東運動對該地區沉積格局、岩漿活動、變形變質影響明顯,形成了晚古生代地層與下伏地層之間的不整合接觸關系。廣西羅城—龍勝、湖南通道地區是加里東運動的構造高位區,向西至黔東地區在地層接觸關系、不整合面界面特徵、變質作用程度和構造樣式等方面均出現有規律變化。同樣,從廣西羅城—龍勝、湖南通道向東也具有相同的變化趨勢,反映出該地區加里東運動的中心位置為廣西羅城—龍勝、湖南通道一線,是該地區加里東期造山帶的中心即內帶位置,在區域上可能向北東方向沿桃江、景德鎮一線延伸。
加里東運動的中心位置位於廣西羅城—龍勝、湖南通道一帶,與該構造旋迴期沉積盆地的中心位置相一致,是南華裂谷海槽萎縮、消亡,揚子古陸與華夏古陸的再次匯聚碰撞形成華南陸塊,新元古代—早古生代該地區造山歷程的具體體現。可以確定,早古生代末發生的加里東運動形成的造山帶中心位置與中元古代末發生的武陵運動形成的造山帶中心位置已經向東遷移,形成了江南造山帶的加里東期亞帶,即中亞帶,黔東地區在該時期位於造山帶的外帶位置。
⑼ 地理環境變化是包括哪些因素的變化啊
自然因素:氣候、水文、生物、土壤、地貌。
地理環境從長期來看是由自然過程形成的,因此大尺度的變化也是由於自然原因,例如太陽輻射的變化,地質活動,風化作用,成土作用等,而小尺度的變化通常是由於人類活動的影響,例如環境問題、資源問題等,歸根究底是由於人類數量增加和不當的生產方式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