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學好地理看地圖的方法!
地理讀圖方法
地理課本中的各種地圖、景觀圖、示意圖、結構圖、統計圖等等,有機構成了一個「圖像系統」。地理與其他學科不同,除了文字系統以外,尤其要重視「圖像系統」的復習。這是因為這些圖像包含著豐富的地理知識、通過復習這些圖像可以達到鞏固知識的目的;另外它們作為地理知識的「載體」,直接成為考試的題目。
地理復習中的讀圖一般包括看、析、繪、默四個主要環節。
1.看圖
看圖是讀圖的第一步。為了正確讀圖,首先就要正確觀察圖像。
(1)要排除看圖的「障礙」。看圖時,往往由於一二個關鍵點沒有搞懂,而發生「卡殼」現象。因此,要及時排除「障礙」,看懂圖像。
如:有的學生在讀「城市工業布局圖」時,覺得很困難。原來,其中有一個關鍵:對風向玫瑰圖是否看得懂。如果看得懂,對風向與工業布局的關系就容易理解了。
(2)要考慮看圖的有序性。看圖不能雜亂無章,而要根據各種圖的實際情況,按照一定的順序,一步一步地進行。高中地理下冊有一幅世界石油資源分布圖,此圖內容豐富,在復習中,要分步觀察。第一步:看石油的地理分布是否均勻?主要分布在北半球,還是南半球?第二步:看世界石油資源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區與國家?第三步:看哪些地區屬於石油輸出區,哪些國家是石油輸入國家?第四步:看有哪些重要的輸油路線?途經哪些主要的邊緣海、海灣、海峽、港口、運河、島嶼等等?通過這樣有層次、有步驟地看圖,學生就能形成比較完整的知識。還比如看水系圖一般循著上游、中游、下游的順序。看洋流模式圖,通常先看熱帶、副熱帶海區的洋流,後看極地、副極地海區的洋流。然而,看圖順序也不是絕對的、一成不變的,有時根據需要及學習情況可以靈活變通。如看我國山脈分布圖,可以按幾組走向確定看圖順序,也可以按我國的方位依次看下來。但無論怎麼看圖,總要有一定的「序」。
(3)要變換看圖的角度。看圖一般總要進行幾遍,只看一遍往往是看不透、看不細的。然而,反復看圖,不能老是從原來的角度機械地重復看圖,而要適當變換看圖的角度。這樣往往能收到很好效果。比如,在一張世界政區圖上,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復習關於地理位置方面的知識,沿著赤道、本初子午線、南北回歸線、南北極圈等有特殊意義的「線」,去找一找這些線經過了哪些主要國家。這種變換角度的觀察,會產生耳目一新的感覺。除此之外,還可以沿著環太平洋、地中海—喜馬拉雅山的路線,看地震、火山分布的國家與地區;沿著北半球的中緯度帶由東向西找出煤炭分布國,等等。
(4)要注意看圖的整體性。在看區域地圖時,不能孤零零地看一條「線」或一個「點」,而要進行組合觀察,擴大到一個「塊」或一個「面」。例如,看中國鐵路分布圖,要沿線觀察途經哪些地形區、主要河流、省市、礦產地、農業基地等等。看一個城市的地理位置,要顧及它的「左鄰右舍」的相對位置。這樣整體性看圖,有助於形成地理事物空間位置、空間分布、空間結構的正確觀念。
2.析圖
所謂析圖,就是對圖展開積極的思維活動(包括邏輯思維與形象思維),通過思維達到准確理解圖的內涵的目的。如若說看圖是為了解決「有什麼」、「怎麼樣」的問題的活,那末析圖是為了說明「為什麼」的問題。
(1)一般有這樣兩類問題,一類是通過同類地理事物的比較,引導學生分析其原理,比如歐洲的溫帶海洋性氣候分布面積較廣,北美洲這種氣候分布面積小並呈狹長條帶狀,這是什麼原因呢?另一類是針對普遍規律中的特殊現象,分析其原因,比如,在「世界自然帶」圖上可以看到赤道經過的地方大多是熱帶雨林,為什麼東非卻出現草原甚至荒漠?這樣的問題提得越多,學生思維越活躍,析圖越深刻。
(2)析圖要深刻理解與運用基本原理,有些學生在復習時習慣於死記圖中內容,不重視地理基本原理,結果「事過境遷」,一旦遇到一些源於課本插圖又稍有變化的讀圖分析就不知所措。因此,應注意對圖進行剖析,把其中蘊含的基本原理吃透,並研究可能出現的變式。這樣就能以不變(基本原理)應萬變(圖型)。比如在圖上對亞洲的西南季風形成的原理剖析透徹了,那末很自然對澳大利亞的西北季風的形成也能作出正確解釋。
(3)析圖要注意前後知識的相互聯系。在分析初中地理的插圖時,若圖中內容與高中地理知識有關,應該用高中地理的基本理論「統帥」初中地理知識。如「澳大利亞」一節中的「自流井成因」的示意圖,與高中地理承壓水的知識是緊密聯系的。在分析高中地理插圖時,若圖中內容與初中地理知識有關,應將初中地理知識作為深刻理解高中地理知識的基礎。如高中地理第二章在闡述地面狀況對氣流影響時,設置了一幅「迎風坡和背風坡對氣流影響示意圖」,分析時可聯系初中區域地理的一些實例,如台灣東北部山地的迎風坡、馬達加斯加島東部山地的迎風坡等等。
這樣多方位的聯系分析,能夠使學生瞻前顧後,開闊思路,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因而,引導學生將散落在若干章節中的相關插圖集中起來,把圖和與圖有關的知識靈活地組合在一起,是很有效的讀圖方法。
(4)析圖要運用辯證的思維方法。在析圖過程中,要切忌用片面的、絕對的、靜止的思維方法分析問題,既要找出一般的地理規律、地理成因,又要注意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忽視個別現象與特殊規律。比如,澳大利亞西部的氣候類型「譜」不同於其他大陸,在熱帶沙漠氣候的南北兩側均為熱帶草原氣候,整個澳大利亞的氣候類型呈半環狀分布,如果學生把一般的氣候分布規律推廣、套用到澳大利亞,就會發生錯誤。
3.繪圖
繪圖是讀圖過程中的「動手操作」環節,而在復習中往往被忽略。它包括彩描黑白地圖的點、線、面,繪制各種分布略圖、示意圖、剖面圖、統計圖等等。自己動手繪圖,有利於加深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理解與記憶,同時也有利於發展學生的地理技能。
(1)彩描:這是一種簡便的方法,即利用課本插圖與空白的暗射圖,用彩色筆勾描所要復習的地理事物。彩描應當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①彩描要突出重點、目的明確。一張圖不能點、線、面兼施,描得「琳琅滿目」,而要有所側重。
②彩描要運用各種線條、顏色與表達方式。不同性質的地理界限可採用粗細不同的線條。顏色無論是點、線、面均應根據地理事物的類別加以區別。在彩描區域范圍時,還要運用不同的表達方式,如有的可以打「點」子,有的可以劃斜線等等,這樣也能達到預定效果,並能夠節省塗大片彩色的時間。
③彩描要配以適當的注記。如這個「點」是「東京」,這條「線」是京廣線,這片「面」(區域)是黃土高原,要用文字注一下。
(2)畫簡圖:這是復習地理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即把地理的文字知識轉化為簡圖,或把繁雜的地圖進行簡化、縮略,以突出某一要素、某一區域、某一問題。地理簡圖的設計,須注意:
①簡圖輪廓要盡可能地簡便,最好由簡單的幾何圖形組成,以降低作圖難度,使幾乎每一個學生都能適應。
②一張圖中內容不宜過多、過繁,要突出主要的地理事象,並以這些「事象」作為記憶的基點,然後聯系更多的知識內容。
③一張圖中有時可以同時包含幾種地理要素(如地形、河流、氣候、礦產、城市等),來加強知識間的有機聯系,但要遵照循序漸進的原則,讓各種地理要素按適當的順序逐次出現,使學生有一個消化、吸收的過程。
4.默圖
默圖就是對圖示的重要信息的記憶,因而也可以稱作「記圖」。對於圖上的信息,不加分析,不分主次,一概去記,是不足取的。然而讀圖時什麼都不記,也是不行的。事實證明,利用圖像進行記憶,印象深刻,易形成空間觀念,到考試或需要回憶時,眼前似乎就會浮現出一幅生動形象的圖像。這種現象也可稱為「心理圖像的復現」。
默圖包括:①默繪,如不看課本、圖冊,自己繪出「三山夾兩盆」的新疆地形結構;②默記,即試圖回憶,如面對一張不加註記的全國鐵路網圖,回憶這個點是什麼城市,那條線是什麼鐵路;③默填,即利用空白的暗射圖,自行填圖。
⑵ 高中地理怎麼看圖啊。
那個圖很容易就能先確定一點,就是北極點在圖的左上角。這樣你把圖斜過來就能得到正常情況下的空間位置了。北極點在上,就是N在上,然後你會看到另外一個給你判斷位置的重要信息,就是180度經線,是國際日期變更線。這個180左側就是E,右側就是W。東西經就是這樣判斷的,這個是需要記憶的,而且東半球的時間是要比西半球快的,以為只有照耀圈經過日期變更線的時候才換新的一天。南北容易分辨,經線上靠近北極方向就是在北面。地球自轉是自西向東的,也就是從0度--90W--180--90E--0這個方向轉的。
所以D是在C之後,就是在C的東面。同樣D的緯度高於C,就是在C的北面。D就位於C的東北方。
經度每隔15度差一小時,但是這個題D與C之間跨過180度經線,是要加一天的,因為日期變更,所以時間就是第二天,在12點基礎上再減去3小時,這樣就是7月1號9點了。
(我們計時用得是平太陽的高度,也許你們沒有講過,但是我在這提一下,規定180度經線為日期變更,東半球要早於西半球,相當於時間是從180度剛過照耀圈開始起算,然後走過東半球,在走過西半球再到180度經線,所以就多了一天。日期是變了,但是D點比C點太陽高度低,而且D的太陽高度在增加實際上它的太陽在升起過程中,這樣它就是時間實際落後於西邊的點,但是日期因為跨過變更線而增加了一天。括弧內可以不用理解,只是粗略給你講述一下。)
⑶ 地理側視地球圖如何判斷東西經
側視圖默認經線相交點上面的是北極點,下面的是南極點(有點傾斜的也是這樣前液鋒)。在此基礎上,經度數向東(右)增大的是東經,向西(左)增大的西經。
所以,圖中0°經線以西(左邊)的是西慧晌經,以東(右邊)埋衫的是東經。
⑷ 地理地圖方位怎麼看
看地圖時,應該把帶有指示北方N的指示箭頭朝上放置,這樣就是看圖指示口訣: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⑸ 很多人說地理要多看地圖,到底怎麼看,看哪些,能看出什麼
首先要掌握書本知識,然後多看圖,用所學知識來分析地圖中的事物,季風環流成因是海陸熱力性質差異,風帶移動和地轉偏向影響
亞洲東南部:背靠最大的大陸亞歐大陸和面臨最大的海洋太平洋,海陸熱力性質差異顯著,夏季太平洋形成高壓,亞歐大陸形成低壓,在亞洲東南部形成東南風,冬季相反,形成西北風。
南亞及東南亞:北半球夏半年,太陽直射點北移,全球風帶北移,東南信風隨之北移,越過赤道受地轉偏向力(向右)影響偏轉成西南風,北半球冬半年,全球風帶南移,東北信風隨之南移,越過赤道受地轉偏向力(向左)影響偏轉成東北風。
⑹ 地理,不懂看圖怎麼辦,都快會考了…
我認為看圖應把握這樣幾點:第一學會認方向——一般情況下地圖多是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的方向;如果有指向標,就要安指向標的;如果有經緯線,一定要結合經緯線來定方向,此時要按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的辨別方法。第二學會認圖例——圖例是地圖的語言,它會告訴我們地圖上的那些地理事物或符號代表什麼意思,這是非常關鍵的一點
。第三化整為零勤讀圖——在掌握了讀圖的基本能力之後,就要每天花5--10分鍾的時間(把時間化整為零)勤讀圖,熟悉地理事物的分布,推斷地理現象的成因
⑺ 學好地理看地圖的方法!
看地圖要注意將地圖量化,比如世界各個地區的東西南北分界線的經緯度數,可以找到一下規律:
各主要地區東西以30個緯度為一個界限,30E是亞非和亞歐分界,60E是烏拉爾山脈,以及西亞和南亞分界線,90E是南亞和東南亞的分界線,如此等等
找到主要地理事物,如城市、河流、山脈的經緯度,但只需要最主要的,目的是找尋參照物,根據這些最主要的地理物的精確位置推測出其他地理事物,例如:
開羅經緯度是30E,30N,這樣可以猜出以色列的經度是30出頭
通過地形圖了解一些地理現象的深層原因,例如河流走向可以從地勢特徵中看出來,洋流分布可以從海陸分布特徵和緯度中看出來,歐洲的隙縫氣候為什麼深入歐洲大陸(歐洲山脈多東西橫貫大陸,對風基本無阻擋),美國氣候的大陸性為什麼那麼強(山脈南北縱貫利於季風吹過),東非高原為什麼不是雨林氣候而是草原氣候(地勢高,、氣候退化),四川為什麼多陰雨(盆地容易形成陰天),北疆為什麼比南疆多雨(天山阻擋水汽)
以上這些都是從地形圖中看出來的
除了地形圖之外還要接觸一些專門地圖,如氣候類型分布圖、洋流分布圖、資源能源的分布圖、交通圖等
這些圖往往要熟記
高考題大多都要有圖作依據,因此看圖相當重要
有時還要出現一些很特殊的圖,平時沒看見過或不常用,需要臨場學會看圖,例如太陽高度角分布圖、氣候玫瑰圖、微笑曲線圖等
還有一些等值線圖格外需要注意,這些都會是復習的重點,如等高線圖、等壓線圖、等降水量線圖等,這些圖都有專門的方法來分析,高三會進行專門的訓練
有的題需要你猜出圖中的具體位置或所處地區,這種題首先看輪廓,像山東半島、日本四島、台灣島、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義大利、阿拉斯加、澳大利亞等地區或國家一眼就能看出來
看不出來的就要用經緯度來猜,具體參見上文
4.2. 等溫線:
4.2.1. 等溫線圖判讀要點:
4.2.1.1. 判斷等溫線的分布大勢:
分析等溫線的分布大勢,可以看出某地處在南半球還是北半球。一般說來,氣溫是由低緯向高緯遞減,如果越向北溫度越高,說明向北是低緯,該地處於南半球;反之則為北半球。
4.2.1.2. 判斷等溫線的延伸方向:(圖表顯示不出來,按等溫線變化 解說 影響因素的順序排列)
(1)等溫線平直與緯線平行 太陽輻射能量因緯度而不同 太陽輻射(緯度)
(2)等溫線大體與海岸線平行 氣溫由沿海向內陸遞變 海洋影響程度不同
(3)夏季:內陸向高緯凸 冬季:內陸向低緯凸 海陸分布(海陸熱力差異)
(4)與等高線平行(與山脈走向、高原邊緣平行) 等溫線延伸到高地,急轉彎曲 地形(山地垂直高度)
(5)暖流:向高緯凸 寒流:向低緯凸 暖流增溫 寒流降溫 洋流
(6)盆地閉合曲線 夏季炎熱中心 冬季溫暖中心 夏季不易散熱 下沉氣流增溫 冬季山嶺屏障 地形閉塞 四周山嶺屏障
(7)山地閉合曲線 冬夏均為低溫 氣溫垂直遞減 地勢高
(8)鋸齒狀分布 (南美洲7月氣溫圖) 河谷、平原與高原、山地相間分布,氣溫高低不同 地勢高低起伏大°
4.2.1.3. 判斷等溫線的彎曲方向:
向高緯凸出則較相鄰地區溫度也較高。
4.2.1.4. 判斷等溫線的疏密程度:
等溫線密集則溫差大;等溫線稀疏則溫差小。
4.2.1.5. 讀出溫度最值:
通過分析圖中氣溫的最高、最低值可以看出溫度差異的大小。
4.2.1.6. 幾條主要的等溫線:
一些特殊的等溫線往往是氣候區的大致界線,例如0℃、20℃等溫線。
4.2.1.7. 找出圖中特殊形狀等溫線所在的地區:
有的等溫線圖上,有一些等溫線形狀特殊的地區,為氣溫狀況特殊的地區。(如2003年高考題中等溫線沿太行山向南急轉)
4.2.1.8. 判斷閉合等溫線區域內的溫度:
位於兩條等溫線之間的等溫線閉合區域:如果其溫度值與兩側等溫線中的較低溫度值相等,則閉合區域內的溫度低於其等溫線的溫度值;:如果其溫度值與兩側等溫線中的較高溫度值相等,則閉合區域內的溫度高於其等溫線的溫度值。總值也遵循「高高低低」的規律。例如圖中A的溫度低於12℃,B的溫度高於15℃。
4.2.1.9. 根據等溫線的分布特點判斷海陸或季節:
幾個原則:
(1)氣溫由低緯向高緯遞減。
(2)北半球的低緯在南方,南半球的低緯在北方。
(3)大陸溫度高於海洋則該半球為夏季,反之則為冬季。
(4)等溫線向高緯凸出則溫度相對於附近同緯度較高,反之則較低。
(5)北半球為夏季是南半球為冬季,北半球為冬季是南半球為夏季。
幾個結論:
(1)若幾條等溫線在同一半球上,且高溫在北方則該半球為北半球;
若幾條等溫線在同一半球上,且高溫在南方則該半球為南半球。
(2)1月大陸等溫線向南凸出,7月向北凸出;
1月海洋等溫線向北凸出,7月向北凸出。
(3)冬季大陸等溫線向低緯凸出,夏季向高緯凸出;
冬季海洋等溫線向高緯凸出,夏季向低緯凸出。
4.2.1.10. 根據等溫線分布狀況判斷地形:
4.2.1.10.1. 根據等溫線判斷地貌:
閉合等溫線分布區域中如果等溫線數值從里向外遞減,即內高外低,一般為盆地地形,反之則為山地。
4.2.1.10.2. 根據等溫線分布判斷等溫線之間的相對高度:
若兩條等溫線的溫差為A,則兩條等溫線之間的相對高度為:(1000×A/6)米。
4.2.2. 我國等溫線分布規律:
4.2.2.1. 我國1月等溫線的分布特點:
(1)1月份等溫線的延伸方向大致與緯線平行,等溫線的排列密集。
(2)1月份平均氣溫最低的是黑龍江省北部,溫度最高的是南海諸島。
(3)0℃等溫線大致沿青藏高原東南邊緣,向東經過秦嶺-淮河一線
(4)在塔里木盆地、青藏高原、祁連山地等地區,出現了封閉狀的等溫線;4℃等 溫線經過四川盆地時明顯向北彎曲,這些地區冬季氣溫與同緯度其他地區不同。
4.2.2.2. 我國冬季氣溫分布的主要特點:
我國冬季南北氣溫相差很大。冬季太陽直射南半球,北方正午太陽高度比南方低,晝長比南方短,得到的太陽高度比南方少,同時,冬季風加劇了北方的嚴寒。我國冬季氣溫最低值出現在黑龍江北部漠河一帶。
4.2.2.3. 我國7月等溫線的分布特點:
(1)等溫線排列稀疏,東部大致與海岸平行。
(2)除青藏高原和天山、大小興安嶺以外,大部分地區氣溫在20℃以上,南方許多地方還超過了28℃。
(3)東北北部與南海諸島的7月份溫差僅8℃左右。
4.2.2.4. 我國夏季氣溫分布的主要特點:
我國夏季大多地區普遍高溫,南北氣溫相差不大。青藏高原由於地勢高,空氣稀薄,是我國夏季氣溫最低的地方。
4.2.3. 世界等溫線分布規律:
根據1月份和7月份世界等溫線分布圖,可以分析世界氣溫分布的特點。
(1)從全國氣溫分布大勢看:
無論冬季或夏季,氣溫大致從低緯向高緯遞減。等溫線並不完全與緯線平行,因為氣溫還受洋流、海陸分布、地形等因素的影響。
(2)從南北半球對比看:
南半球等溫線比較平直而且稀疏,北半球等溫線比較曲折而且密集,北半球氣溫的分布和變化要比南半球復雜。這是因為南半球陸地面積比較小,表面性質比較均一的海洋比北半球廣闊的多,海陸熱力性質的差異比較小,因此氣溫的變化比較簡單。
(3)從北半球的冬夏氣溫看:
北半球冬季大陸等溫線向南彎曲,海洋向北彎曲;夏季大陸等溫線向北彎曲,海洋向南彎曲。
(4)從氣溫極端值出現的地區看:
全球的最冷和最熱的地方都出現在大陸上,夏季的炎熱中心出現在北緯20~30度的沙漠地區,如撒哈拉沙漠和阿拉伯沙漠,冬季北半球的寒冷中心出現在西伯利亞,而極端低溫出現在南極大陸。
4.3. 等降水量線:
(1)判斷降水地區分布差異的大小:
密集——降水的地區分布差異大
稀疏——降水的地區分布差異小
(2)判斷迎風坡和背風坡:
等降水量線與山脈走向平行。
多雨——迎風坡;少雨——背風坡。
(3)判斷海陸影響:
等降水量線與海岸線大致平行——降水自沿海向內陸減少。如遼寧省降水量等值線分布狀況,降水由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
⑻ 初一地理學會看圖的正確方法
初一地理是初中生新增的一門科目,想要在初一地理的考試中取得好成績,就必須掌握好初一地理看圖的正確 方法 。下面是我為您整理的初一地理學會看圖的方法,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初一地理學會看圖的方法
一、學習目標
1、了解什麼是地圖和地圖的用途。在地圖上辨別方向的三種方法。學會正確運用比例尺,在地圖上量算兩地距離。能識別和填繪常用圖例和注記。
2、能夠結合生活實際運用地圖知識與技能。
3、了解我國在世界地圖科學發展中的重要貢獻。學會仔細觀察,養成良好的 學習方法 。
二、學習要求
1、基本知識
⑴知道:地圖上比例尺的表示方法。比例尺大小與地圖內容詳略的關系。在地圖上表示方向的基本方法。圖例和注記的作用。等高線、等高線地形圖、地形剖面圖。
⑵理解:海拔和相對高度
⑶應用:地圖上的比例尺進行距離計算。等高線分層設色地形圖
2、基本能力
⑴初步學會:在地圖上識別經線、經度、緯線、緯度。識別常用圖例和注記,並能正確填注圖例和注記。
⑵學會:運用比例尺在地圖上量算距離。在地圖上運用指向標和經緯線判別方向,運用經緯網確定任意地點位置。
3、實踐能力
⑴搜集城市及旅遊點的地圖
⑵繪制自己住宅的簡易平面圖。
4、德育要求:
逐步養成實事求是、嚴謹細致的科學態度,逐步體會學習和生活必須具有科學精神和科學方法。
三、學習建議
1、在掌握地圖知識的基礎上,要多運用地圖。
2、注意看圖的順序。
初一地理讀圖技巧
一類問題是定性問題;
一類問題是定量問題。
所以大家研究分布規律、示意圖的解釋原理過程,這些 往往是定性的問題。再有地理考試中也會出現一些定量,就是給你圖表數據,一旦出現了圖表數據問題的時候,大家橫縱坐標必須觀察的很細致,因為有些問題是確 實需要你計算的。
這是定量的問題,但是,考題中更多的還是關註定性問題的分析。這就是讀圖。就地理讀圖來說,包括的圖象類型很豐富,很多。那麼怎麼讀圖呢?
第一,就是讀世界大洲、大洋分布圖,這是一個大的輪廓圖。七大洲、四大洋,大家一定要熟悉他們的基本分布和輪廓,另外重要的運河、海峽的關鍵運口。我覺得這是讀圖的第一個層次,把整個世界最大的面貌先記住。而且這種記住,要作為一種常識。
第二,就是具體的圖。提醒大家學習自然地理的時候,就是《必修(上冊)》,要關注閱讀自然地理規律圖,主要包括四幅圖,這是在《必修(上冊)》,每一個單元大家要關注一幅圖,是什麼呢?其中大氣圈,大家比較關注氣候類型分布圖,水圈,就是陸地和海洋這一塊,大家要關注洋流的分布圖,當然陸地淡水,就是水循環的分布圖也要給予理解。再有陸地環境中,大家還要關注自然帶的分布圖。最後是板塊分布圖。
第三就是大家最頭疼的世界級中國區域圖,大家覺得在讀區域圖時覺得復雜,而且擔心考試中隨便出了兩條經線、緯線畫一個小方塊讓你確定這個地方是什麼,這並不是現在考試的方向,現在考試並不是要考查你對某一塊地方是不是可以背下來它在什麼位置。
而是考試中它一定會把非常明確的位置給你框定好,是在什麼緯度,什麼經度,典型的城市、典型的地形區都標注出來,讓你肯定認出這個區域,就像在考試當中你自己讀地圖一樣,確定了位置之後,讓你干什麼呢?要讓你在這個區域圖上分析問題,分析什麼?分析自然的規律、人類活動的規律。
初一地理讀圖步驟
第一,先選好一個區域。每天隨便拿地圖掏一個紙窟窿,找一小塊,選定一個區域,選定區域之後做區域定位。這個定位很重要,考地理的時候,你一定要抓住這點,就是拿到地理題,第一件事就問在哪兒,然後再問是什麼時間,最後是發生什麼事,我們再去研究。進行空間定位很重要。空間定位怎麼定位呢?一般來說,先看緯度,再看海陸,再看相互的關系。位置是定熱量關系,海陸位置是定水分關系。
在這里我還想強調,定海陸位置的時候,大家一定要關注三類國家:
一類國家是島國,
一類國家是海陸兼備的國家,
一類國家是內陸國。
這三類國家是世界上最有特色的三類國家,因為所處的海陸位置不一樣,發展策略是不同的,所以要關注這三類國家。再有根據一些相關的信息,比如一些典型的湖、河等典型地形區可以幫助你確定這個位置在哪兒。
第二,定好位置之後,分析這個區域的自然要素特徵。自然要素特徵最核心的是地形、氣候、水。這三個自然要素去分析的時候,
①要找氣候,這是自然界最基礎的要素,而且是地帶性要素的基礎。
②去找地形要素,這是非地帶性要素。
③看水,因為水文要素是受地形和氣候影響的,氣候影響水量,地形影響水的流向、流速。
這樣把三個要素疊在區域,這是單一要素一個一個往上疊,之後對不同的要素之間的關系琢磨一下。比如說,這個地區是這樣的氣候,這種氣候會使它的水量怎麼樣呢?這個地區是這種地形,這種地形會影響到氣候、水文什麼呢?相互之間的關系搞清楚了。這是第二步疊加自然要素。
第三,分析這個區域的各項人類活動,這個就由你自己想像。在這樣一個緯度海陸范圍之內,這種氣候、地形、水的狀況下,人類的衣食住行該怎麼安排呢?你就去想。衣食住行實際上就是工業、農業、交通、城市、人口等這樣的一些活動,於是你圍繞著這樣的活動,去把相應的區位因素回憶起來,進行區域分析。
第三方面,分析了自然、人文、區位要素之後,你就去推斷這個地區的區位的優勢是什麼?是水最優越,還是氣候最優越,人文因素當中是勞動力最豐富,還是資金最豐富,去找它的優勢。找到優勢,再找劣勢,優、劣勢找到之後就可以確定出這個地區中的核心問題了。如果說發展的話,自然條件中水是限制條件,缺水肯定是它的問題。
人文要素中,如果這個地方勞動力短缺或者什麼,你也可以找到它人文方面的問題,所以確定區位問題,最後確定這個區域的發展方向。所謂“發展方向”就是把劣勢轉化成優勢,或揚長避短,或揚長補短,或取長補短,都可以作為發展戰略。這是第三方面讀世界和中國區域圖隨便找出一個區域來做這樣疊加性的練習。
第四方面,就是大家同時要關注教材中的圖,關注教材中圖就是剛才提到的,教材中的每一幅圖往往是有個性特徵,大家除了關注前面說的規律性的圖之外,同時也要關注教材給我們提供的個性化的圖。
最後我還想提一點,大家要熟悉地理工具中的圖象,它有很多類型,不同的類型在讀圖的時候也有一些差異,我這里有一個表,這點可能老師也給大家說過,地理的圖象大致分為這么幾類。這樣的分類大家是熟悉的,也就是說,地理圖象一般可以分成六類:包括分布圖、示意圖、統計圖表、圖象和等值線圖,不同類型的圖解決的問題有差異。
猜你喜歡:
1. 七年級上冊地理知識點歸納
2. 地理七年級上知識點梳理
3. 2017七年級上冊地理復習資料
4. 7年級地理上冊人教版試題及答案
5. 2017七年級上冊地理復習資料內容
6.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地理復習提綱
⑼ 地理怎麼看圖
是你掌握得不夠好。地理看圖了慢有方法的。另外需要常常看常常用才可以。
一、要注意讀圖順序,先看地理位置(包括經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地理位置往往決定了這個區域的一些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徵,這個關系要明確);然後看地形、氣候、河流、湖泊、植被、土壤等自然地理狀況;之後看人口、城市、礦產、工業、農業等人文地理狀況,並且明確自然與人文地理之間的關系。
二、注意各國家和省份、湖泊的輪廓、注意河流和海岸線的彎曲
三、最後一點特別注意:所有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狀況一定要落實在這個區域位置上,很扎實很扎實,不然最後都混了
⑽ 初中地理讀圖方法
對於地理地圖的學習,有什麼好方法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初中地理讀圖方法以供大家學習。
地理與其他學科在內容和形式上明顯不同的是,除了文字系統以外,還有較多的圖像,各種地圖、景觀圖、描繪圖、示意圖、結構圖、統計圖等,它們有機地構成了一個“圖像系統”,與課本文字部分密切配合,有的“以圖釋文”,有的“以圖代文”,成為地理知識的載體,在地理學習中發揮著重要的功能。它不僅具有知識傳播的功能,而且具有能力培養的功能,它可以儲存、選擇、模擬和表達地理信息,而且還承擔著培養學生觀察、思考等多方面能力的任務,尤其在空間概念的形式、空間規律的掌握、空間因果關系分析上,地理圖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搞好地理圖像的學習是學好地理的關鍵。
初中地理讀圖方法之看圖
看圖是讀圖的第一步。為了正確讀圖,首先就要正確觀察圖像。
(1) 要排除看圖的“障礙”。看圖時,往往由於一兩個關鍵點沒有搞懂而發生“卡殼”現象。因此,要及時排除“障礙”,看懂圖像。
(2) 要考慮看圖的有序性。看圖不能雜亂無章,而要根據各種圖的實際情況,按照一定的順序,一步一步地進行。如看世界石油資源分布圖,首先要看石油分布是否均勻,南半球多還是北半球多;其次看分布的地區和國家;再次是石油輸出地區和石油輸入國;最後看輸油路線,途徑的海、海灣、海峽、港口、運河、島嶼等,這樣容易形成完整的知識。看水系圖一般循著上游、中游、下游的順序。然而,看圖順序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有時根據需要及學習情況可以靈活變通。如看我國山脈分布圖,可以按幾組走向確定看圖順序,也可以按我國的方位依次看下來。但無論怎麼看圖,總要有一定的“序”。
(3)要變換看圖的角度。看圖一般總要進行幾遍,只看一遍往往是看不透,看不細的。然而,反復看圖,不能老是從原來的角度機械地重復看圖,而要適當變換看圖的角度。這樣往往能收到很好效果。比如,在一張世界政區圖上,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學習關於地理位置、方向的知識,沿著赤道、本初子午線、南北回歸線、南北極圈等有特殊意義的“線”,去找一找這些線經過了哪些主要國家。這種變換角度的觀察,會產生耳目一新的感覺。
(4)要注意看圖的整體性。在看區域地圖時,不能孤零零地看一條“線”或一個“點”,而要進行組合觀察,擴大到一個“塊”或一個“面”。如看中國鐵路分布圖,要沿線觀察途經哪些地形區,主要河流、省區市、礦產地、農業基地等等。看一個城市的地理位置,要顧及它的“左鄰右舍”的相對位置。這樣整體性看圖,有助於形成地理事物空間位置、空間分布、空間結構的正確觀念。
初中地理讀圖方法之析圖
所謂析圖,就是對圖展開積極的思維活動(包括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通過思維達
到准確理解圖的內涵的目的。如若說看圖是為了解決“有什麼”“、怎麼樣”的問題的話,那麼析圖是為了說明“為什麼”的問題。
(1)一般有這樣兩類題+一類是通過同類地理事物的比較,引導學生分析其原理。比如歐洲的溫帶海洋性氣候分布面積較廣,北美洲這種氣候分布面積小並呈狹長條帶狀,這是什麼原因呢?另一類是針對普遍規律中的特殊現象,分析其原因。比如,在“世界自然帶”圖上可以看到赤道經過的地方多是熱帶雨林,為什麼在東非卻出現草原甚至荒漠?這樣的問題提得越多,學生的思維越活躍,析圖越深刻。
(2)析圖要深刻理解與運用基本原理。有些學生在學習時習慣於死記圖中內容,不重視地理基本原理,結果“事過境遷”,一旦遇到一些源於課本插圖又稍有變化的讀圖分析就不知所措。因此,應注意對圖進行剖析,把其中蘊含的基本原理吃透,並研究可能出現的變式。這樣就能以不變(基本原理)應萬變(圖型)。比如在圖上對亞洲的西南季風形成的原理剖析透徹了,那麼很自然對澳大利亞的亞熱帶濕潤氣候的形成也能做出正確解釋。
(3)析圖要注意前後知識的相互聯系。在分析初中地理的插圖時,若圖中內容與高中地理知識有關,應該用高中地理的基本理論“統帥”初中地理知識,深入淺出地分析。如“澳大利亞”一節中的“自流井成因”的示意圖,與高中地理承壓水的知識是緊密聯系的。這樣多方位地聯系分析,能夠使學生瞻前顧後,開闊思路,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因而,引導學生將散落在若干章節中的相關插圖集中起來,把圖和圖有關的知識靈活地組合在一起,是很有效的讀圖方法。
(4)析圖要運用辯證的思維方法。在析圖過程中,要切忌用片面的、絕對的、靜止的思維方法分析問題,既要找出一般的地理規律、地理成因,又要注意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忽視個別現象與特殊規律。比如,澳大利亞西部的氣候類型不同於其他大陸,在熱帶沙漠氣候的南北兩側為熱帶和亞熱帶草原氣候,整個澳大利亞的氣候類型呈現半環狀分布,如果學生把一般的氣候分布規律推廣,套用到澳大利亞,就會產生錯誤。
初中地理讀圖方法之繪圖
繪圖是對讀圖的提高和再創造,是提高學生析圖能力的有效方法。繪圖時,學生會進入積極思維的狀態,不斷產生各種疑問。繪圖是讀圖過程的“動手操作環節”,而在學習中往往被忽略。它包括彩描黑白地圖的點、線、面,繪制各種分布略圖、示意圖、剖面圖、統計圖等等。自己動手繪圖,有利於加深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理解與記憶,同時也有利於發展學生的地理技能。彩描,這是一種簡便的方法,即利用課本插圖與空白的暗射圖,用彩色筆勾描所要學習的地理事物。
彩描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1、突出重點、目的明確。一張圖不能點、線、面兼施,描得“琳琅滿目”,而要有所側重。彩描要運用各種線條、顏色與表達方式。不同性質的地理界限可採用粗細不同的線條,顏色無論是點、線、面均應根據地理事物的類別加以區別。在彩描區域范圍時,還要運用不同的表達方式,如有的可以打“點”子,有的可以劃斜線等等,這樣也能達到預定效果,並能夠節省塗大片彩色的時間。2、彩描要配以適當的注記。如這個“點”是“徐州”,這條“線”是京滬線,這片“面”(區域)是華北地區,要用文字注一下。
如我國的34個省級行政區的學習是個難點,我在講《中國的34個省級行政區》一節時,為了學生易於讀圖,我分兩節課進行。我按照活動中要求把全國按方位劃分為7塊進行。學生先用彩筆圈出7小塊,再分別進行填、認、記,這樣既減小了難度,劃整為零,又教給了學生讀圖的方法,打牢了基礎。再加上在以後的教學時再進行合理的規劃與復習鞏固,學生掌握就較好了。又如我在講《中國地形》一節中,課堂上引導學生用水彩筆在復雜的地形圖上分別按山脈的走向描繪不同的山,這樣就很明了,利於記憶掌握。
引導學生繪制地圖是地理教學比較高層次的要求,繪圖的目的是為了增強學生的應用能力。開始時,教師主要指導學生繪制簡單的曲線圖、柱狀圖,勾畫各大洲的分布、國家的輪廓圖。當學生已掌握了一定的繪圖技能,再指導學生繪制中國政區簡圖,並結合不同章節的教學內容,加繪山脈、河流、城市等多種地理要素。隨著學生繪圖能力的逐步提高,可以要求他們繪制一些剖面圖、柱狀圖、曲線圖、折線圖和一些簡單的示意圖。
初中地理讀圖方法之默圖
默圖是讀圖學習的最後環節,也是最高境界,通過看、析、繪圖學習之後,重新回顧該地理圖像所蘊含的知識是否全面掌握,並進行查漏補缺,然後進行疏理並結合實際或時事增添新的知識,形成新的圖像系統;再通過默讀、默記達到課文與圖像融會貫通,並能根據圖像復述課文,藉助圖像回憶思考地理知識;將各種地理要素的內容逐步填充或迭加,不斷豐富“印”在腦海中,進而達到獨立運用各種圖像進行空間思維、描繪地理特徵、分析和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做到胸有成圖,運用自如,圖文升華,達到學以致用的最終目的。如學習中國地理第四章中國的鐵路干線分布時,我通過引導學生看、析“五縱三橫”的分布,並與省級行政區劃和省級行政中心結合記憶,當堂課上要求學生每人手繪一幅簡易的示意圖,下節課上默圖,效果較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