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麼是中小尺度地形區和大尺度地形區
一般說來,全球尺度、全海洋尺度和全大陸尺度等屬於大尺度范圍,而局部地區則屬於小尺度范圍。對於地形區來說,青藏高原、長江中下游平原等均為大尺度地形區;而一個小山丘為小尺度地形。
2. 地理區域劃分尺度劃分尺度什麼意思
是指在區域的范圍內進行的景觀規劃,是從區域的角度,區域的基本特徵和屬性出發,基於規劃地域的整體性、系統性和連續性。區域景觀規劃著眼於在更大范圍內,從普遍聯系的自然、社會、經濟條件出發,研究某一點(譬如城市)與周圍的環境的關系此皮尺,以及周圍環境條森高件對城市的影響,從而更加科學、嚴謹、系統地規劃區域景觀。區域景觀規劃概念的提出應該說是對區域規劃和景觀規劃的內容的有力補充,區域景觀規劃是區域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區域景觀規劃是更大范圍和尺度的景觀規劃,有價值的區域規劃應該從對人類的需求和景觀的理解開始。因此區域規劃,區域景觀規劃,景觀規劃是對土地利用和景觀的不同層次上的規劃。是指在區域的范圍內進行的景觀規劃,是從區域的角度,區域的基本特徵握雹和屬性出發,基於規劃地域的整體性、系統性和連續
3. 地理/地質/空間數據尺度
空間尺度是指在觀察或研究某一地理現象時所採用的空間尺度限定,通常指地理現象在空間上所涉及的范圍,同時也包括空間的間隔、頻率、解析度。空間尺度與觀測的地理現象或地理目標無關,由於多種地理現象和過程的尺度行為並非按比例線性或均勻變化,因此,研究地理實體的空間形態和過程隨尺度變化的規律,是地理信息尺度變換研究的重點。
時間尺度是指在觀察或研究某一地理現象時所採用的時間尺度限定,通常指地理現象在時間上所涉及的范圍,同時也包括與時間的間隔、頻率、解析度。時間尺度主要刻畫地理現象的時間長度和變化的粗略與詳細程度。
語義尺度是指地理信息所表達的地理實體、地理現象組織層次大小及區分組織層次的分類體系在地理信息語義上的界定,體現了對於地理實體類的概括程度。
語義尺度用於描繪事務過程或屬性。
現象尺度是指地理目標、空間結構和地理現象自身存在的尺度,它是對地理現象理解的本質尺度,是空間目標和現象的「真」的尺度,是不以人們的分析和表達為轉移的。
數據尺度是指根據用戶需要對空間現象的抽象描述,數據尺度的大小與區域大小和數據使用要求有關,與介質無關。對於空間數據本身而言,尺度則表現為解析度或精度,大尺度數據意味著空間和時間解析度和屬性精度較低。
分析尺度是指對地理現象和地理目標進行度量和數據採集時的尺寸大小,主要包括空間廣度、空間粒度、空間精確度以及研究尺度。其中空間粒度可以看作空間數據采樣的像素多少、地理目標的解析度、空間數據的認知層次等。
幅度是指地理信息所表徵的地理現象的廣度和范圍,所以也稱廣度或區域大小。空間幅度就是指空間的范圍和面積,時間幅度指時間所持續的長度。
粒度也稱顆粒度在物理學中指微粒或顆粒大小的平均度量,即構成物質或圖案的微粒的相對尺寸。對空間尺度來就,粒度是指地理信息中最小的可辨識單元所代表的特徵長度、面積或體積。對語義尺度來說,粒度是指地理信息中最小單元所表示的意義以及層次,粒度越小,所能表達的語義層次越多,解析度越高。對時間尺度而言,粒度是指在獲得地理信息時采樣計量的時間精度或者單位,即單位時間采樣點的數量。
解析度是和圖像相關的一個重要概念,它是用於度量點陣圖圖像內數據量多少,衡量圖像細節表現力的一個參數。例如影像數據通常用解析度來度量圖像內數據量;數字高程模型通常用柵格數據格網的大小來衡量數據細節表現力。
時間解析度是指在同一區域進行的相鄰兩次遙感觀測的最小時間間隔。對軌道衛星,亦稱覆蓋周期。時間間隔大,時間解析度低,反之時間解析度高。時間解析度是評價遙感系統動態監測能力和「多日攝影」系列遙感資料在多時相分析中應用能力的重要指標。
根據地球資源與環境動態信息變化的快慢,可選擇適當的時間解析度范圍。按研究對象的自然歷史演變和社會生產過程的周期劃分為5種類型:①超短期的。如台風、寒潮、海況、魚情、城市熱島等,需以小時計;②短期的。如洪水、冰凌、旱澇、森林火災或蟲害、作物長勢、綠被指數等,要求有以日數計;③中期的。如土地利用、作物估產、生物量統計等,一般需要以月或季度計;④長期的。如水土保持、自然保護、冰川進退、湖泊消長、海岸變遷、沙化與綠化等,則以年計;⑤超長期的。如新構造運動、火山噴發等地質現象,可長達數十年以上。
光譜解析度指成像的波段范圍,分得愈細,波段愈多,光譜解析度就愈高,現在的技術可以達到5~6nm(納米)量級,400多個波段。細分光譜可以提高自動區分和識別目標性質和組成成分的能力。
4. 關於地理尺度問題:誰能告訴我地理的尺度是如何劃分的
地理區域是根據不同標准劃分的。
東西部 這是中國最大的區域劃分。主要著眼點是經濟發展。沿海和內陸劃分和它基本相似。近幾年東西部劃分用的多一些。
跨省區域 如東北老工業區、環渤海、長三角、珠三角、西南、中原經濟區等,劃分原則主要考慮區位因素和經濟發展。
省級區域 就是省級政區
省內區域 也是根據方位和經濟發展水平劃分。比如山東省分為半島、魯中南、魯西南、魯西北等區域。
總結:地理區域一般按照方位劃分,兼顧經濟發展水平和其他自然、人文因素。
5. 地理中什麼是大尺度.中尺度.小尺度的區域名稱
從物理學觀點看地理問題,我們從受「干擾」的可忽視性,可以把地理學的不同尺度劃分。王錚在《地理科學導論》中寫道:在地理學分析中,尺度選擇並非是任意的。我們認為可以分為三級,第一級是球觀的,如地球表層系統、地緣問題、全球環境演變等。球觀問題是唯一的,一般講它的時間尺度≥102年,空間尺度≥103公里。球觀問題一般只能發展學說,因為沒有第二個例證來檢驗『模型」或「理論」。第二級是宏觀的,如區位現象、景觀生態現象,這一級現象是大量的可重復的.因此盡管個體之間有差異,但可以有統計規律,可以忽視細節。它的時間尺度約為10^-1~10^2年,空間尺度為10~10^2公里。地理學的理論,如區位論、景觀生態學說主要是針對這一層次的。局地觀的時間尺度約為旬到年,空間尺度約為10^1一10^3米,但也不盡然,其主要特徵是認為對象既有統計性也有唯一性,如土地問題,景觀系統分帶現象、河道演變、海岸的年周期性侵蝕進退。它的系統性特別是巨系統性(復雜類型大量單元構成)顯著地突出,因此,系統分析最適合於這一層次的現象。微觀的地理分析本質上已經不針對或不完全針對地理現象,如大氣湍流及其產生的污染擴散、地氣系統熱交換、人口增長與就業問題,但這類現象又是局地地理現象的基礎,同時正確的局地系統模型必須藉助微觀分析才能科學地建立。因此,地理學家不得不朝前跨出一步,注意純物理、純化學、純生物、純經濟性質的現象。誠然,這種注意更多地是從地理系統性或綜合性的角度去抽取特性和動力機理,識別局地觀的模式。沒有微觀的觀念,可能給其它層次的地理學分析帶來不可越逾的障礙。微觀觀念帶來了地理學理論的開放性,因為微觀分析的理論或定則,幾乎全部來自其它專門的學科,地理學者僅在應用它們時起到了綜合提純的作用。出書的1993年我還沒有認識求出中觀問題,另外球觀問題認識也不足。希望新版中改進。於球觀問題,是科學發展從地理學角度提出的經濟學問題和自然科學問題。人類經濟發展到了一個新點,就是人類可以干擾世界了,人的經濟行為已經改變這地球。在經濟學領域,這時人類發現資源的有限性,資源有限性是地理學為經濟思想帶來的新貢獻。有人說,經濟學不是已經說資源是「稀缺的」嗎?稀缺性不是有限性嗎?我說不是的或者准確的講不完全是。Samuelson的《經濟學》(16版)對它的理解是」不能無限量生產出各種物品「使」人們擁有一切想要的東西「,因為這個生產企業要花費成本支付職工的健康保健。用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說法,稀缺是有價值的根源,叫」勞動創造價值「。凱恩斯懂不懂稀缺性,當然懂,正是懂他才提倡刺激消費來解決就業問題,刺激經濟增長。因為消費就會刺激生產,稀缺性決定生產需要勞動,需要資源,於是就業就解決了,資源開發活動興起了,經濟增長了。可是在全球尺度下,消費越多,資源耗損越多,增長就越接近極限。凱恩斯在宏觀經濟學學中,沒有考慮有限性。可見球觀的資源有限性概念沒有出現在宏觀經濟學中。地理學在長期的發展中清晰地認識到了資源的有限性,這就為地理學豐富經濟學提供了科學概念。球觀問題,不僅在可持續發展問題上表現出來,而且在經濟地理中表現出來,就是一個一個國家、一個一個區域的獨特性,在經濟沖擊下各自有自己的響應行為,因為區域的結構不一樣,演化的路徑依賴不一樣。新經濟地理學或者地理經濟學的做法,想抽象統一模式,象氣象學一樣,不可能解決全球問題。從地理學分離出去氣象學最後從她的母體學科地理學吸收了新概念,發展出了更全面的大氣科學或者說地球系統科學,地理學與經濟學結合也要發展出一個新的學科,至少在廣義的區域科學內部孕育著這樣的學科。由於可持續發展問題揭發了資源有限性的作用,經濟地理學正在面臨著一場創新,自己創新,學科發展,讓其他學科創新,自己毀滅。參考網頁: http://www.plansky.net/bbs/archiver/?tid-5198.html
6. ,地理課本上的不同尺度是什麼意思不同尺度
尺度是我國古時候的數理術語,相當於「尺寸」「尺碼」。中學地理課本上所說的【不同尺度】,是指地區的等級差別(有數理上的大洲和大洋,也有文化上的地區和國家,還有政治上的省市區,還有自然意義的地形氣候區。地理的許多概念都有一些相對應有區別的輔助性概念,這些概念上的區別,往往反映了【尺度】的不同。
例如:【大陸-島-嶼-礁】;【國家-省-區-市-縣-鄉-村】;【亞洲-東亞-日本-九州島】它們都是【不同尺度】的【地理區域】。
7. 地理學中的 尺度是什麼意思
尺度——學習進度、海拔高度、比例尺、掌握課本知識的力度...都是學科中的「尺度」。
8. 尺度什麼意思
"尺度"可以有多種意思,具體取決於上下文。尺度的意思如下:
1、尺度可以指物體的大小或長度,通常用於測量和比較的單位。例如,厘米、英寸等都是尺度的單位。
2、在數據分析中,尺度是描述變數屬性的方法之一,它指的是變數的度量水平。常見的尺度包括名義尺度、順序尺度、區間尺度和比率尺度。
3、在藝術和設計領域,尺度指的是在一個作品中不同元素之間的大小關系。這種大小關系可以幫助觀眾感受到作品的視覺張力和平衡感。
8、在心理學和社會科學研究中,尺度是指用來測量人類行為、態度和信念等因素的工具。這些尺度可以包括問卷調查、測試、測驗等。
尺度的由來
"尺度"一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拉丁語中的"scala",意為"梯級、階梯、等級或標准"。在古代羅馬時期,人們使用一種稱為"scala"的工具來測量長度和重量,這也是該詞最早的使用方式之一。隨著時間的推神啟移,"scala"逐漸演變成了現代英語中的"scale",並擴展到表示多種含義的符號、標准、比例關系、等級等方面。
9. 什麼是地理尺
已故的哈巴特大學科學史教授里維奧.斯坦基尼博士,在經過20年調查古代世界度量衡體系後,提出了一種新的看法,有力地支持了宇宙考古學的假說。他說:「從最古老的中國、印度乃至中南美,古代文明所使用的度量衡,即長度、容積、重量單位,全是以一個基本的長度單位為基礎組成合理的數值系統。」這個單位是將地球的圓周360等分,或36萬等分的長度(約308毫米)。博士將此命名為「地理尺」,以及將此1.5倍長度單位的「地理庫比特」(約462毫米)作為最古老的科學尺度在世界中使用。
這種提法與歷來所說的,從手腳長度相等的原始尺度開始,隨著文明的進展才精密化的度量衡概念是完全對立的。他認為越是追溯到古代,尺寸標准越是嚴格的,倒是隨著年代的流逝,尺度變得多樣化,標准變得曖昧。到了近代,度量衡概念又折向古代的道路上了。
作為其最好的證據,博士列舉了埃及的大金字塔、英國的斯通亨傑、希臘的帕提儂神廟,蘇美爾的神廟遺跡以及墨西哥的特奧蒂瓦坎的太陽金字塔等,這些建築皆採用了地理尺、庫比特單位能夠整除的尺寸。
10. 如何理解地域分異的尺度性
地域分異規律在地理學中是普遍存在的。首先全球分異為大陸與海洋,大陸分異為各自然地帶、自然亞地帶、自然區等等。在一局部環境或區域中,地域分異也是存在的。在空間經濟現象中,區位現象也是一種地域分異現象。有的學者認為,地域分異可分為四級規律:
①全球性分異,如全球熱量帶;
②大陸、大洋的分異,如大陸緯度自然帶;
③區域性分異,干濕度分異和垂直帶性;
④地方性分異,主要是土地的分異。
第一、第二種分異,是全球尺度的分異,第三種是區域尺度的,第四種是局地尺度的。這些不同尺度的分異各有自己的成因和具體的規律性。但彼此不是孤立的,而是存在一定的聯系。一般說來,高級分異規律是下級分異的背景。而低級分異的有規律聯系又是構成高級分異的基礎。地理環境在不同尺度分異規律的作用下,分化為一系列等級和規模不同的區域單位。大尺度分異形成等級高、范圍大的區域,在其背景下,中小尺度的分異又形成級別漸低、范圍漸小的區域,使地球表面形成一個由多級區域單位構成的復雜的鑲嵌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