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高中地理案例分析怎麼寫

高中地理案例分析怎麼寫

發布時間:2023-05-24 08:37:56

⑴ 如何有效應用案例進行高中地理教學

一、案例教學理論闡述
案例教學法是美國首創的,後推廣到全世界。其最先應用於醫學教學,隨後很多學科都引入這種教學方法。案例教學是一種開放式、互動式的新型教學方法。它事先需要制訂周密的計劃,做好充分的准備工作,做好案例的選擇,在教學中要組織學生展開討論,提升學生思考問題的方法及專業水平。在這個過程中,案例的選擇非常重要,這個案例要基於一定的事實,又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能夠讓學生通過案例分析,提高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案例教學要重視教學計劃、學生討論、雙向交流等內容和環節。
二、高中地理案例教學建議
1.制訂恰當的教學計劃
高中地理知識涵蓋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區域地理知識,理論性很強,需要學生具有一定的邏輯思維能力。教師制訂科學的教學計劃,遵循由淺到深的認識規律,尊重學生的發展規律,在進行案例教學時尤其要如此。案例教學時,制訂教學計搜弊慧劃要注意兩點:一是計劃的制訂要符合地理教學大綱的精神要求。教學大綱是教學的指揮棒,是教師教學的原則和方向,所有的教學內容都要在大綱的指導下進行。二是地理教學計劃的制訂要符合學生的實際。由於到了初中才開始地理課,學生學習地理的時間較短,很多學生對地理不感興趣,導致其學習基礎差,這就需要教師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
2.選擇合適的教學案例
案例教學,選擇合適的案例尤為關鍵。在地理案例教學中,教師課下一定要備好課,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認真鑽研教材,精心挑選恰當的教學案例。例如,在學習「常見天氣系統」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討論「為什麼新疆地區長期乾旱少雨,而東南沿海會有那麼多的台風光顧」。學生通過已經掌握的大氣運動等知識進行分析,然後提出不同的意見,最後教師綜合學生的各種意見進行正確的理論講解和指導,學生就能全面掌握天氣系統知識。又如,在學習「區域經濟發展」這一部分內容時,可以設計問題,讓學生了解自己家鄉的發展模式以及該模式的利弊,由於涉及家鄉的具體內容,學生熟悉且感興趣,這樣的案例更適合學生進行探討研究。
3.學生要有豐富的綜合知識
地理是一個系統的知識圈,前後聯系緊密,尤其是前面的自然地理對後面的人文地理的學習,對人類的實踐活動具有直接的指導作用。案例教學需要學生具有豐富的知識積累和較廣的知識面。高中生在進行地理知識學習時,一定要加強綜合知識的積累。這個綜合知識,既有地理學科的綜合知識,如各種地理理論知識及人文地理的實踐知識;又有其他學科的知識,如時政熱點、傳統文化、民族習俗等知識。掌握綜合知識既可以增加案例教學的有效性,也是應對地理考試、提高地理實用能力的有效手段。
4.通過問題導向來加強案例教學
對於案例教學,引入的案例要讓學生通過案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解決問題是地理學習的根本目的。地理案例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設置問題引導學生進行學習。例如,在學習「氣象災害」時,教師可以設置問題,讓學生列舉生活中常見的氣象災害,然後說出每一種氣象災害影響的主要地區以及發生的主要季節,然後讓學生分析其形世答成的主要原因,然後讓學生針對具體的氣象災害做出可行的監測和防禦措施等。
5.注重理論聯系實際
學習任何知識都是為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地理學科也不例外。因此,案例教學需要聯系實際,讓學生用學到的地理理論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難題。例如,在學習「自然災害與防治」的內容時,學生可以用學過的原理,為自己家鄉或某一城市設計合理的預防災害的應急預案,達到解決問題、學以致用的目的。又如,學習「環境保護」這部分內容時,可以用地理理論知識,對自己所在城市的主要環境問題進行分析,給出環境保護的主要措施,幫助政府分憂解難。
三、總結
總之,教師在高中地理教學中運用案例教學,必須認真研究學生,做好各項准備工作,以提高學生運用地理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為核心,加強對案例的把關,從而提高案例教學卜孝的實效性。

⑵ 高中生地理小論文怎樣寫

-[高中生地理論文範文] : 隨著高考制度的不斷改革,高中地理學科重回高考之列,目前是「3+綜合」考試模式中「綜合」科的一門,這無疑使高中地理教學極大地從應試教育的桎梏中解放出來;而且隨著高中地理教材的改革,高中地理新教材更適應了社會和時代發展的需要,地理學科具有的鮮明特點必將為我國培養具有新世紀創新人才作出更大的貢獻。下面我以高中地理新教材的教學為例,談談地理教學中怎樣培養學生科學創新精神和動手實踐能力的。
一、 以樹立學生科學正確的人地觀來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
科學正確的人地觀是21世紀各行各業人員必須具備的最基本素質,是學校教育必須培養的一種觀念,是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也正是地理教育的優勢。地理教學就是要讓學生懂得人類是地球環境的產物,是地球大家庭的產物,和地球上的其他生命——動物、植物有共同享用地球環境及自然資源的權利。如果人類按自然界的發展規律辦事,自然界的一切就會和人類和諧發展,自然資源也會按照人類的需求達到永續利用的目的;如果人類對環境為所欲為,違背了自然界的發展規律,自然界就會用各式各樣的自然災害來懲罰人類。從而教育學生愛護大自然,保護大自然中的一切生命。
在高中地理新教材中介紹了許多當前人類面臨著的全球性的環境與發展問題:人口劇增,資源過度消耗,環境嚴重污染,生態平衡遭到破壞,溫室效應加劇,酸雨增多,臭氧層出現空洞等。在教學中我十分注重剖析這些案例,分析其成因、後果及解決辦法,從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地觀,認識到自己應承擔的責任和義務,認識到保護環境就是保護自己的生存權利,就是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 ——地球。

⑶ 高中地理主觀題模式與思路

一、河流的治理措施
上游:治理原則是調洪,做法是修水庫、植樹造林;中游:治理原則是分洪、蓄洪,做法是修水庫,修建分洪、蓄洪工程;下游:治理原則是泄洪、束水,做法是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道,開挖河道。
二、河流洪澇災害的成因分析
自然原因(主要從三個方面考慮:水系特徵、水文特徵、氣候特徵)
人為原因(主要從三個方面考慮:植被破壞、圍湖造田、佔用破壞河道)。
三、分析河流水能豐富的原因
主要從兩個方面分析:一是流速(位於地勢階梯過渡地帶,河流落差大);二是徑流量大(看降水量的多少、流域面積的大小、蒸發量的大小)。
(一)凌汛的形成條件
凌汛的形成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有冰期(時間在初春解凍和初冬封凍);二是流向較高緯。在我國凌汛最嚴重的是黃河,主要發生在上遊河段和下遊河段(即山東河段)。
(二)解決缺水問題的措施
主要從開源和節流兩個方面入手:保護有限的水資源,防止水污染;開發水資源,提高供水能力;加強用水管理,增強節水意識,提高用水效率,控制需水量的增長;控制人口增長。
四、影響雪線高低的因素(雪線是指永久冰雪下限的海拔高度)
主要影響因素有兩個:一是0'等溫線的海拔;二是降水量的大小(影響降水量的因素是坡向,即迎風坡降水量大),因此,喜馬拉雅山的南坡比北坡雪線低。
註:可根據該特點來判斷迎風坡或背風坡。
五、開鑿隧道問題
開鑿隧道應注意兩個問題:一是滲漏問題;二是塌方問題。因此,開鑿隧道要選擇在背斜處,因為背斜岩層向上拱起,地下水向兩側滲流,不容易發生滲漏問題;並且,背斜為穹形構造,不易塌方。
六、水庫壩址的區位選擇
主要考慮以下3個方面:1.選在河流較窄處或盆地、窪地的出口處(因為工程量小,工程造價低);2.選在地質條件較好的地方,盡量避開斷層、喀斯特地貌等,防止誘發水庫地震;3.考慮佔地搬遷狀況,盡量少淹良田和村鎮。
七、農業區位因素分析
(一)自然條件
土地(地形、土壤)+氣候(光照、熱量、降水、晝夜溫差)+水源(指灌溉水源)
註:自然因素的改造:通過培育良種、改良耕作制度等技術改革,擴大某種農作物的區位范圍;另外,人們根據經濟技術條件,對不適宜農業生產的自然因素進行改造,使之適宜發展農業。
(二)社會經濟因素
1.市場:市場需求量最終決定了農業生產的類型和規模。市場區位及需求的變化,對農業區位的影響最為突出。
2.交通運輸:交通運輸條件的改善和農產品保鮮、冷藏等技術的發展,使市場對農業區位的影響在地域上大為擴展,即市場對農業區位的影響減小。在最適宜的地方形成區域專業化生產,從而形成區域性或世界性的農產品生產基地。如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法國、阿根廷5國成為世界主要商品糧生產國;荷蘭、丹麥、紐西蘭等成為世界主要的乳畜產品供應國;拉丁美洲、非洲以及東南亞和南亞成為世界熱帶經濟作物的生產基地。
3.政策 4.勞動力 5.科技 6.工業基礎
八、如何分析某一作物生長的氣候條件
1.從有利條件和不利條件兩個方面去分析;
2.從光照、熱量、降水、晝夜溫差、氣象災害等方面去分析;
3.從春、夏、秋、冬4個季節的氣候條件分段分析。
例如,試分析華北地區棉花生長的氣候條件。
有利條件: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秋季雨水少,天氣晴朗,有利於棉花後期生長和收摘。
不利條件:播種期適逢春旱,灌溉水源不足。
九、工業區位因素分析
(一)自然條件:位置、土地、水源。
(二)經濟因素:農業基礎、原料、燃料、市場、交通、勞動力、技術。
(三)社會因素:政策、個人偏好、工業慣性、社會協作條件、國防安全需要、社會需要、歷史條件、政策。
(四)環境因素:主要用於微觀布局。
工業區位因素是多方面的,在諸多的區位因素中,某種工業的區位選擇所要考慮的主導因素可能只有一個(或少數幾個),因此,在現實的區位選擇中,要首先考慮其主導因素或具有明顯優勢的條件。
註:①原料地對工廠區位的影響逐漸減弱(原因是工業所用原料的范圍越來越廣,可替代原料越來越多,加上交通運輸條件的改善);②市場對工廠區位的影響在逐漸加強;③沿海、沿江港口、鐵路樞紐、高速公路沿線地區,對工業具有很大的吸引力;④信息通信網路的通達性越來越重要;⑤勞動力素質對工業區位的影響在逐漸加強。
十 、區域工業發展條件分析
(一)分析思路
某地發展工業的條件,一般從以下幾方面來加以分析:地理位置;自然資源條件;農業基礎(農業可以為工業提供糧食、副食品、原料、勞動力等);交通條件;市場條件;勞動力條件;技術條件;歷史條件;政策條件等9個大的方面。
(二)舉例
例l:分析我國沿海四大工業基地發展工業的條件是:
(1)均位於我國東部沿海,海運方便,有利於對外開放,鐵路、公路、水運、管道運輸連接國內各地,便於物資、人員、信息交流;(2)當地及鄰近地區資源或原料豐富,如,遼中南地區的鐵、石油,京津唐地區的煤、鐵、石油、海鹽、棉花等;(3)京津唐和滬寧杭地區科技力量雄厚,遼中南地區工業基礎好,珠江三角洲靠近港澳台和東南亞,為僑鄉,有吸引外資、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的優勢;(4)四大基地中有不少的開放城市和經濟特區,享有發展經濟的優惠政策。
例2:上海建立大型鋼鐵企業的有利條件是什麼?海南為何目前仍沒有建立鋼鐵企業?
(1)位置優越,交通便利。上海位於長江人海處,居我國大陸南北沿海航運中點,京滬、滬杭兩條鐵路在此相接,是水陸交通樞紐。可以利用便利海運、廉價的河運從內地和國外輸入煤鐵,發展臨海型鋼鐵工業。
(2)接近消費市場。上海市是全國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基地,上海所在的長江三角洲工業區又是我國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區,各種工業的發展需要消耗大量鋼鐵,建立鋼鐵企業,可以就地消費,減少運輸費用,降低成本。
(3)工業用水方便。上海位於長江人海口,大型現代化寶山鋼鐵聯合企業就建立在長江之濱,工業用水極為方便。
(4)技術力量雄厚。上海工業的發展有悠久的歷史,是我國沿海地區老工業基地,知識技術密集,高等教育、科學技術都很發達,能為我國生產高、精、尖、新的產品,為全國鋼鐵企業培養和輸送高級技術和管理人才。
海南島雖然蘊藏著豐富的富鐵礦,但由於能源短缺,開發較晚,技術落後,市場狹小,目前還沒有建立大型鋼鐵企業。自從1988年成立海南省以來,它已成為我國最大的經濟特區,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入,海南的鋼鐵工業也會興起的(但須考慮環保的要求和產業的需要)。
十一、影響城市的區位因素
(一)自然因素
1.地形: (1)世界上的大城市多數位於平原地區。因為平原地區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便於農耕,且有利於交通聯系和節省建築投資,是人口集中分布地區,也是城市發育的理想環境。 (2)在熱帶地區,低地悶熱,居住條件不利,所以,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 (3)山區城市一般都沿河谷或在比較開闊的低地分布。
2.氣候:世界上的城市大多分布在中低緯度氣溫適中,降水適度的沿海地區。
3.河流:河流對城市區位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供水和運輸功能上。城市最容易出現在河運的起點或終點、河流的匯合處、河口以及過河點。
(二)社會經濟因素
1.自然資源; 2.交通; 3.政治、軍事、宗教; 4.科技和旅遊。
十二、交通遺輸網中「線」的區位因素分析方法
包括社會經濟因素——決定因素;自然因素——制約區素;科技因素——保障因素。
1.從自然因素考慮歸納如下:
(1)地形:地勢平坦,對交通線的選擇限鍩目少;地形起伏大,鐵路多要築洞架橋;工程難度大,公路、管道需沿等高線延伸,延長里程;河流湍急,不利航行;但對航空影響小。
(2)地質:喀斯特地形——防塌陷、滲漏;地質不穩定一加固地基,避開斷層等。
(3)氣候:暴雨、洪澇、凍土、泥石流——公路、鐵路;氣象災害(大風、霧等)——水運、航空。
(4)土地:少佔耕地,尤其是良田。
2.從人為因素考慮,歸納如下:
(1)合理布局交通網——分配交通線上的客貨運量,獲取最大經濟效益。
(2)經濟:經濟發展了——客貨運量大增,資金充足;反過來,交通建設——加快物資流通,促進區域發展。
(3)資金——盡量減少橋梁、隧道,縮短里程,節省投資。
(4)人口分布——盡量聯系城鎮、人口稠密區,最大限度受益。
(5)污染——干線不要穿過城區,遠離重要文物古跡等。
(6)政治:京九線—一維持香港穩定與繁榮;進藏鐵路一加強援藏,鞏固國防等。
(7)科技——如在凍土上修築鐵路的技術已解決等。
十四、交通運輸中的點、線的典型案例與區位選擇
1.京九線、南昆線和青藏線區位選擇的異同 (1)從完善路網、經濟發展需要、人口與城市分布、自然條件、科學技術5個方面加以比較。
(2)突出共同點:社會經濟條件是主導因素,自然條件是限制因素(主要是地形地質條件的限制)。
(3)不同地位:京九線是全國南北干線,南昆線是西南地區出海通道,青藏鐵路有利於開發邊疆,加強西藏和內地聯系。
(4)不同的自然條件:京九線突出溝通五大水系,多穿山跨河;南昆線穿越喀斯特地形;青藏鐵路需穿越高山高寒氣候區,此處地質地貌復雜。
2.「西氣東輸」管道建設的區位因素分析
(1)建設「西氣東輸」管道的主要目的,是把西部塔里木盆地及沿線地區的天然氣輸送到能源緊缺的東部沿海地區,最終到達上海市。
(2)沿線選點的主要區位因素:沿線油、氣田的分布(西段)以及人口和城市的分布。 沿線穿越多座大山,三跨黃河並穿越多條河流。
十五、生態環境問題
1、水土流失問題——黃土高原
原因:(1)自然原因:①季風氣候降水集中,夏季多暴雨;②地表植被稀少;③黃土土質疏鬆 (2)人為原因:①植被的破壞;②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輪荒);③開礦。
措施:①壓縮農業用地,擴大林、草種植面積;②植樹造林;③小流域綜合治理。
意義:有利於因地制宜地進行產業結構的調整,使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可以增加農民收入,促進當地經濟發展,改善農民生活條件,提高生活質量;有利於改善當地的生態環境,建立良性生態系統;建立生態農業模式,有利於促進生態和經濟可持續發展。
2、荒漠化問題
我國典型的地區:西北地區(新疆、青海、內蒙古等地)
產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①處於內陸地區,降水少;②全球變暖,蒸發旺盛;③鼠害、蝗害。
(2)人為原因:①過度放牧、過度樵採、過度開墾;②水資源的不合理利用;③交通線等工程建設保護不當。
治理措施:制定草場保護的法律、法規,加強管理;控制載畜量;營造「三北防護林」建設;退耕還林、還牧;建設人工草場;推廣輪牧;禁止採伐發菜等
治理意義:有利於因地制宜地進行產業結構的調整,使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可以增加農民收入,促進當地經濟發展,改善農民生活條件,提高生活質量;有利於保護土地資源改善當地的生態環境;有利於促進生態和經濟可持續發展。
3、乾旱缺水問題
我國典型地區:華北地區、西北、長江中下游地區。
例如華北地區:
產生原因:(1)自然原因:①溫帶季風氣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徑流量小;②降水季節分配不均、年際變化大;
(2)人為原因:①人口稠密、工農業發達,需水量大;②水污染嚴重;③浪費多,利用率低。
治理措施:(從開源、節流兩方面去思考分析)①南水北調;②修建水庫;③控制人口數量,提高素質;④減少水污染;減少浪費,提高利用率;⑤限制高耗水工業的發展;⑥發展節水農業;採用滴灌、噴灌農業灌溉技術,提高利用率;⑦實行水價調節,樹立節水意識;海水淡化等。
(拓展思考:華北春旱原因:①春季氣溫回升快,蒸發較強②夏季風弱,雨季未到③春耕需水量大,冬小麥返青用水大。 東北地區為何沒有形成春旱:①春季氣溫回升慢,蒸發較弱②有春季季節性積雪融水補給 長江中下游伏旱:7、8月受副高控制,降水少 廣東冬旱:①冬季盛行大陸風,降水少 ②冬季氣溫較高,蒸發較強 ③工農業發達,需水量大等 沙烏地阿拉伯乾旱:熱帶沙漠氣候,終年受副高控制,降水少)
4、土壤鹽鹼化
我國典型地區:黃淮海平原、寧夏平原、河套平原、河西走廊等
華北平原鹽鹼化原因:(1)自然原因:①地形低窪; ②春秋季節乾旱,蒸發量旺盛③土壤中鹽分向地表積聚 ④鹼性土壤
(2)人為原因:不合理的灌溉(只灌不排、大水漫灌)
治理措施:①引淡淋鹽;②井排井灌;③生物措施;農田覆蓋;④合理的灌溉,不能只灌不排;⑤採取噴灌、滴灌技術等
5、地面下沉、沿海地區鹽鹼化
我國典型地區:北方廣大地區和南方城市
產生的原因:過度抽取地下水
治理措施:①控制抽取地下水;②實行雨季回灌
6、赤潮
我國典型地區:珠江口、杭州灣、渤海等,尤其以夏季為盛
產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①氣溫高;②靜水;③靜風;④海域相對封閉。
(2)人為原因:①沿岸地區人口稠密、經濟發達,排入海洋的工業和生活污水多; ②農業生產過程中大量使用化肥、農葯; ③由於海洋開發程度高和養殖業規模的擴大,嚴重的污染了養殖水域。
十六、自然災害(既有天災,又有人禍)
1、洪澇災害
我國典型地區:東北;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淮河流域;珠江流域等
產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氣候)①降水持續時間長,降水集中(如長江流域的梅雨天氣);②夏季風的強弱變化(副高強:南旱北澇;副高弱:南澇北旱);③台風的影響;④厄爾尼諾現象(水文水系)⑤缺少天然的入海河道(淮河);⑥水系支流多(扇形水系、樹枝狀水系),匯水集中;⑦河道彎曲(荊江河段)。(地形)⑧地勢低窪(海河、珠江)
(2)人為原因:①濫砍濫伐,造成水土流失加劇,河床抬升;②圍湖造田;③不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設(渭河流域)及其他活動
治理措施:①植樹造林,建設防護林體系;②退耕還湖;③修建水利工程;④裁彎取直,加固大堤;⑤開挖入海河道(淮河);⑥修建分洪區;⑦建立洪水預報預警系統等
2、沙塵暴現象
我國典型地區:西北;華北地區;東北地區也有
產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①氣候乾旱,降水少;②快行冷鋒天氣影響,春季大風日數多,風力的吹揚;③地表植被稀少等關;④多鬆散碎屑物
(2)人為原因:①過度放牧、過度樵採、過度開墾、破壞水源、工礦交通建等;
治理措施:①制定草場保護的法律、法規,加強管理;②控制載畜量;③營造「三北防護林④退耕還林、還牧;⑤建設人工草場,推廣輪牧;⑥禁止采扒發菜等
3、地震
我國典型地區:東部台海地區;西南、西北新寧甘地區、太行山-京津唐
形成原因:位於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的交界處,地殼活動劇烈。
造成重大人員和財產損失的原因可能有:震級大,破壞性大;震中附近城市分布多,人口集中;淺源地震;發生的時間可能在夜間;誘發其他災害等
減輕災害的措施:積極開展防災、減災的宣傳教育,提高公眾的環保和減災意識;建立災害監測預報體系;加強地質災害的管理,建立健全減災工作的政策法規體系;提高建築物的抗震強度;植樹造林,建立防護林體系;加強國際合作等。
4、西南地區地質災害嚴重
形成原因:(1)自然原因:①地殼運動強烈、山體中斷層發育,岩石破碎;②山區面積廣大,地勢起伏大③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 (2)人為原因:對植被的破壞
治理措施:恢復植被、水泥護坡
5、咸潮
咸潮多發生在沿海(或河口)地區,以冬季最為嚴重
咸潮的形成原因主要有哪些?
自然原因: (氣候) ①冬季降水少,氣候乾旱,河流正處枯水期,流量較小;②氣候變暖,海平面上升;(地形)③地勢地平,河汊縱橫;(天文)④朔望日天文大潮加劇了咸潮。
人為原因:①人類生產、生活用水增多;②下游無序采沙,使河床降低等。
危害:①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②對企業生產造成威脅,生產設備容易氧化、腐蝕,鍋爐容易積垢;③造成地下水和土壤內的鹽度升高,危害到當地的植物生存。
措施 :①加強監測,建立預警機制;②採取調水以淡壓咸;③對河流水資源及河道泥沙等加強統一調度、統一管理;④節約用水
6、台風
台風多發生夏秋季節,主要發生海域為-西北太平洋、西北大西洋、孟加拉灣
台風災害由強風、特大暴雨、風暴潮造成
台風對我國的有利方面:①帶來豐沛降水,緩解長江中下游的伏旱,②緩解高溫酷暑天氣
如何減小台風損失:加強台風的監測和預報(氣象衛星跟蹤、沿海雷達監測)、緊急撤離

4、目前能源利用緊張原因:①我國經濟發展速度快,能源需求量大;我國耗能大的工業發展快,加劇了能源緊張;②能源利用率低,浪費嚴重;③能源勘探、開采跟不上國民經濟需求;④國際石油價格上漲;⑤我國缺少石油儲備體系。
5、調整措施:①採取多元化戰略,進口石油;②建立石油儲備體系;③加大能源勘探、採取,增加能源產量;④加快西電東送、西氣東輸工程建設;⑤穩妥發展核電;因地制宜地發展沼氣、太陽能、水能、風能、海洋能等;⑥加大技術革新,提高能源的利用率;⑦加強宣傳,提高公民節約能源的意識;⑧實現產業升級,適當限制耗能大的工業發展;
7、西氣東輸、西電東送工程對東、西部地區影響:有利於改善能源生產、消費結構和能源地域分布;有利於緩解東部地區能源供應緊張的矛盾;有利於改善能源消費結構,保護環境;有利於改善經濟結構,刺激相關產業的發展;帶動基礎設施的建設,拉動國民經濟持續發展;緩解農村生態壓力。
問題及其影響:管道途徑地區地貌類型復雜、植被稀少、生態脆弱;工程建設可能會產生新的水土流失或荒漠化,工程難度大,要注意環境保護。
二十、城市區位
1、 分析我國武漢市的城市區位因素:
地理位置:位於長江和漢江匯合處—有水運和供水條件;中國大陸的中部—九省通衢
自然因素:亞熱帶季風氣候,熱量充足,降水豐富,雨熱同期;處於長江中下游平原,地形平坦,長江、漢江匯合處,為城市提供豐富的水源,也方便人流、物流的集散和中轉。
社會經濟因素:附近鐵礦、棉花資源;長江和漢江匯合處,京廣鐵路穿過,交通便利;科技發 達;勞動力豐富,素質高;湖北省省會城市,華中地區最大的經濟、文化中心;現代工業、新興高科技產業(光谷)。(主要工業部門:鋼鐵、汽車、棉紡織、光谷等)。
2、第一批城市誕生的地區:世界上一些大河沖擊平原,如:長江黃河中下游平原;恆河和印度河、尼羅河中下游平原等。 原因分析:由於肥沃的土壤和便利的灌溉條件,使農業發達;便利的水運。
3、上海市的發展
優越的區位因素:①便捷的交通;②廣闊的經濟腹地;③高素質的勞動力;④充足的農副產品供應;⑤溫暖濕潤、地形平坦、水源充足 不利之處——資源能源不足
城市化問題:產生——城市人口膨脹;用地規模擴大;表現——①用地緊張,城市建設滯後;道路狹小,交通堵塞;②居住擁擠;③綠地面積小,環境質量差。
浦東新區的規模和發展:作用——解決城市化問題;帶動區域經濟發展;有利條件——位置:接近上海繁華市區;地形:平坦、開發空間大;水源:河網密集,水源充足;產業:農業為主,開發成本低城市規劃:分為城市化地區和非城市化地區兩部分;採取軸向發展與綜合組團相結合的布局形態;縱橫交錯的快速幹道和河流;各種類型的綠地組成綠化體系。
二一、人口問題
現階段我國人口主要問題為:①人口基數大、增長快 ②人口老齡化
1、發展中國家人口迅速增加的問題:①糧食供應不足;②就業問題嚴重;③人民生活貧困化;④妨礙人力資源形成;⑤產生持久的環境壓力。
2、發達國家人口老齡化問題:①社會經濟負擔加重;②影響社會勞動力生產率提高;③國防兵力不足;④老年人養老問題。(措施:建立社會保障體系等)
3、我國人口流動的影響:(1)有利影響:①人口流動給城市提供大量廉價勞動力,為城市經濟發展創造了條件;②促進了城市商業的發展,增加城市的收入;③改變城市的經濟結構,為城市經濟結構體制改革深化發展作出貢獻;④促進城市第三產業發展;⑤促進城市周圍地區的農、牧、漁、副業的發展
(2)不利影響:①大量流動人口的湧入,增加城市的住房、交通等壓力;②加劇城市的環境污染;③給城市的社會治安管理帶來問題;④就業困難,失業人數增多
4、目前我國人口遷移的原因:①城鄉收入差距大;②國家政策允許人口流動;③我國人口眾多,農村剩餘勞動力多。
5、人口遷移對遷入地影響:①獲取足夠的勞動力;②有利於當地資源的開發;③給城市環境造成影響。
對遷出地影響:①加強與外界在經濟、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交流;②有利於緩解當地的人地矛盾;③有利於增加收入,促進社會經濟發展(上海成為人口遷入地原因:經濟發達,收入高,就業機會多)
6、珠三角人口問題(包括人口數量、質量、結構、分布等方面)(靜態、動態)
①增長迅速,人口機械增長、自然增長都較快 ②流動人口數量大 ③綜合素質提升較快,但文化素質偏低 ④性別比嚴重失調 ⑤已步入老齡化社會 ⑥城市化水平高,城市人口比重大
二二、旅遊區位分析
1、旅遊的作用:①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②增加外匯;③擴大就業;④促進國民經濟相關產業發展;⑤擴大交流;滿足人類高層次需求等。
2、旅遊活動出現的問題:環境污染、對動植物資源破壞;對背景環境的破壞;對文物古跡破壞;對正常社會秩序的沖擊;對旅遊資源的破壞等。
3、旅遊資源開發條件:①旅遊價值(資源質量、集群狀況、地域組合狀況);②市場距離(長度、經濟發達程度);③交通位置及其通達性;④地區接待能力;⑤環境承載量。
二三、工程建設區位分析
(一) 鐵路建設區位:自然因素;經濟因素;政治因素;戰略因素;科技因素等
南昆鐵路建設的區位因素:
(1)社會意義 合理布局交通網
(2)經濟意義① 有利於資源開發和物資輸出:西南區地域遼闊,人口眾多,資源豐富,少數民族集中。南昆鐵路的修建解決了雲南磷礦和貴州煤炭的外運,促進了紅水河水能和廣西平果鋁礦的開發。②有利於發揮鐵路對經濟輻射的作用:鐵路的輻射作用可加快對外開放,使西南區形成「沿海、沿江、沿邊」的形勢,背靠大西南,面向東南亞,促進外向型經濟發展。② 有利於開發旅遊資源,帶動第三產業發展:開辟旅遊熱線,使西南豐富的旅遊資源得到開發(喀斯特地形,少數民族風情、世界文化遺產等),並能帶動該地區相關產業乃至整個第三產業的發展。

(二)我國高速公路發展快的原因:
公路運輸機動靈活、周轉速度快、裝卸方便、對自然條件適應性強;我國各地經濟的快速發展,對公路運輸的需求增加;國民經濟的發展,地方財政的寬裕,高速公路以較快的速度發展,高速通暢的道路為公路運輸帶來活力
(三)港口的建設區位
荷蘭的鹿特丹的區位因素:
地理位置:位置適中,位於歐洲西部的中部。
自然區位:位於萊茵河口,河海聯運便利;港闊水深,不淤不凍;地形平坦,有利於建港口。
社會經濟因素:經濟腹地廣闊;位於第二條歐亞大陸橋的終點,連接中歐、中亞、東亞等地;
(四)北京首都國際機場
區位因素:①地形有適當的坡度,以保證排水。②地面平坦開闊,以利於跑道建設及飛機起降。③良好的地質條件,以保證地基穩定。④與城市有一定的距離,並有快速交通幹道相連接。⑤跑道沿盛行風的方向修建,以利於飛機逆風起飛和降落。⑥雲、霧和暴雨出現頻率較少的地區等。⑦、經濟發達,人流物流量大。

(六三峽工程
意義:防洪(提高荊江河段防洪標准;緩解洪水對武漢市的威脅;減輕洞庭湖淤積;大幅度減少分蓄洪造成的損失)發電(緩解華中、華東地區能源緊張狀況;變輸煤為輸電,減輕鐵路運輸的壓力;水電代替火電,環境效益十分顯著);航運;供水和灌溉、南水北調、水產養殖、旅遊。環境效益 防洪、防治血吸蟲病;有利於中下游減輕洞庭湖淤積、增加枯水期流量,改善水質、調節局部氣候,減輕環境污染(社會經濟效益:有利於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有利於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調整產業結構;有利於擴大就業;有利於加強基礎設施的建設;有利於提高長江上游的通航能力;有利於該地區脫貧致富,促進經濟發展;有利於西部大開發的實施。)
對庫區不利:①淹沒土地、耕地②加劇水土流失和環境污染③誘發地質災害(地震、滑坡)④加重泥沙淤積⑤影響物種生存⑥增加蚊蟲孳生
對長江三角洲影響:不利影響:①長江三角洲長速減慢;②長江口海岸侵蝕,海水倒灌;③長江河口生態環境改變,影響水生生物的生長;④影響南水北調東線工程調水。 有利影響:①河口淤泥減少,提高了河口的通航能力;②有利於改善長江水情(泥沙減少,枯水期)

⑷ 如何寫高中地理教材分析呢

高中地理選修模塊
(人教版)地理選修 整體教材分析

(一)課本內容體系結構分析
(二)課本對課標要求的體現和對課標內
容的覆蓋情況
(三)教學目標分析(細化、拓展)
(四)編寫特點分析
(五)教學策略及教學方法建議

一)本單元教材在整體中的地位、承前啟後的關系和前後聯系。
討論:以人教社版第一章地球和地圖、第二章 陸地和海洋、第三章天氣與氣候、第四章居民與聚落及亞洲、日本等為例分析。
(二)本單元教材內容體系結構分析
—— 通讀本單元課本,明確本單元體系結構,繪出本單元知識結構圖。
二)本單元教材內容體系結構分析
三)教學目標分析
——依據課標確定本單元的基本教學目標和拓展性教學目標。(見後頁)
課堂討論: 「黃河」的教學目標?
課程標准:「在地圖上找出我國的主要河流,說出長江、黃河的概況。」 ——顯然彈性空間很大!
知識與技能
過程與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⑸ 高中地理說課稿

【必備】高中地理說課稿3篇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說課稿,說課稿可以幫助我們提高教學效果。那麼什麼樣的說課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收集的高中地理說課稿3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高中地理說課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2.4全球性大氣環流》這一課題選自人教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中教科書《地理》第二單元第四節,適用於高中一年級學生使用。整個說課共分四個部分。

一、教材分析與處理:

(一)地位和作用:本單元緊緊圍繞大氣環境與人類生存和發展這一主線。前幾節介紹了大氣的組成、大氣的垂直分布、大氣運動的基本知識和基本理論,本節課內容是本章的重點和難點,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可以初步了解全球大氣的整體運動原理及其產生的重要意義,並為以後學習世界氣候類型、自然帶的形成和分布及洋流的形成提供基本理論基礎。

(二)學情分析

高一學生身心發育趨於成熟,知識面廣,具有較強的認知能力、推理能力和自學能力,故教學過程以啟迪學生思維為核心,以學生主動參與為標志,在自主學習方式下,進行有效教學。

(三)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1.重點:三圈環流的形成和氣壓帶、風帶的形成及移動過程。

2.難點:三維空間中的風的方向。

3.重點、難點確立依據:

確立三圈環流的形成為重點的依據是三圈環流是全球氣壓帶、風帶形成的基礎,也是世界氣候形成的基礎;確立氣壓帶、風帶的形成及移動過程為重點的依據是氣壓帶、風帶的形成及移動過程是季風環流和世界氣候形成的基礎。

確立三維空間中的風的方向為難點的依據是學生缺乏空間想像力,難以建立一個三維空間模式,更難在三維空間模式上理解低空和高空的風向。

(四)教材處理:

本節課為了充分體現探究的全過程,先提醒學生緊緊抓住以前學過的大氣運動的形成過程,將前後知識緊密聯系起來;為了讓學生能更好的掌握三圈環流的形成,增加了一個內容——即單圈環流的形成;另外將教材的知識體系分解為三圈環流的形成、氣壓帶和風帶的形成、海陸分布對大氣環流的影響和季風環流四部分。

二、三維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理解三圈環流的形成過程;掌握氣壓帶與風帶的形成以及移動規律。

2.過程與方法

①實踐能力:能正確繪制三圈環流及氣壓帶、風帶示意圖;

②讀圖分析能力:能運用圖示來正確分析和解釋氣壓帶、風帶的一些問題。

3.情感態度及價值觀目標

使學生養成學以致用、理論聯系實際的學習習慣,讓學生樹立辯證的唯物主義思想觀,認識到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

4.確立依據:

依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和高一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

三、教學方法及手段

1.確立依據:有位著名的教育家說過:施教之初,在於得法。所以要取得較好的教育效果,教師應選擇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由於本節難點多,而且較為抽象,如果應用傳統教學,不太便利,所以運用了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由於本節對學生空間思維能力的培養是一個重要的教學內容,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注意運用各種地理原理示意圖或多媒體動畫,引導學生觀察思考,由形象思維、抽象思維的培養,最終做到兩種思維的結合。

2.方法和手段:

①通過多媒體動畫演示,讓學生根據課文來分析、歸納、比較三圈環流的形成;

②藉助多媒體動畫,採用設問式教學和探究式學習的方法完成知識的傳授。

3.目的:使用多媒體動畫,將教材靜態信息加工成動態信息,化抽象為具體,調動學生多種感官,以生動直觀的畫面給學生留下了鮮明、深刻的印象。同時,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喚起其強烈的求知慾,為攻破難點打下基礎。

四、教學過程

(引課,教師展示多媒體動畫)引起大氣運動的根本原因是什麼?從全球看獲取太陽輻射能量最多和最少的地區各是哪裡?

(教師展示多媒體動畫,引導學生思考)赤道附近地區獲熱最多,空氣在垂直方向上如何運動?極地附近地區終年或熱較少,空氣在垂直方向上如何運動?這種垂直運動導致的結果是什麼?如果不考慮地表起伏和海陸分布,只考慮地轉偏向力的影響,大氣運動的結果如何?三圈環流的作用是什麼?

(板書)一、三圈環流

1.成因

2.單圈環流的形成

3.三圈環流的形成

4.三圈環流的作用

(教師引導學生觀察三圈環流示意圖多媒體動畫或思考)赤道地區空氣上升,兩極地區空氣下沉,導致近地面的氣壓如何變化?副熱帶地區空氣下沉,副極地地區冷暖空氣相遇,暖空氣上升,導致近地面氣壓如何變化?比較赤道低壓帶和副極地低壓帶成因上的差異?比較副熱帶高壓帶和極地高壓帶在成因上的差異?由於近地面高低氣壓的分布極地轉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影響,會導致空氣在水平方向如何運動?氣壓帶和風帶的分布是否不會改變?氣壓帶和風帶各有什麼性質?

(板書)二、全球氣壓帶和風帶

1.氣壓帶的分布及成因的差異

2.風帶的分布規律

3.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移動

(引導學生觀察教材中一、七月氣壓分布圖,或黑板上繪制的板圖或多媒體動畫)以亞歐大陸為例,冬季大陸是一個冷源,形成了高壓中心,切斷了哪個氣壓帶?夏季大陸是一個熱源,形成低壓中心,切斷了哪個氣壓帶?這樣在海洋和陸地之間形成不同的高、低氣壓中心,這些高、低氣壓中心的分布位置及名稱是什麼?

(板書)三、海陸分布對大氣環流的影響

1.海陸熱力差異對南北半球氣壓帶和風帶的不同影響

2.北半球一、七月份陸地和海洋氣壓中心名稱

(引導學生觀察教材亞洲季風是一圖或多媒體動畫思考)由於在北半球大陸和海洋之間形成不同的高低氣壓中心,因此不同季節在海洋和陸地之間大氣水平運動的特點是什麼?東亞和南亞的冬、夏季風其成因有什麼差異?冬夏季風的特點是什麼?影響范圍有多大?

(探究活動)題目:為什麼我國長江中下游地區是著名的魚米之鄉?而與之緯度相近的撒哈拉地區卻是沙漠廣布?

分析:本探究活動可以在課內使用(最好放在已經講授了全球大氣環流還沒有講季風環流時進行。這樣可以引入季風環流的教學。本探究活動最主要的目的是讓學生明白理想的全球大氣環流模式實際上還受到其他一些因素的影響,如海陸分布和風帶、氣壓帶的季節移動。

(板書)四、季風環流

1.季風環流的成因

2.東亞和南亞冬、夏季風的特點及其影響范圍

五。板書設計

第四節 全球性大氣環流

一、三圈環流

1.成因

2.單圈環流的形成

3 三圈環流的形成

4.三圈環流的作用

二、全球氣壓帶和風帶

1.氣壓帶的分布及成因的差異

2.風帶的分布規律

3.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移動

三、海陸分布對大氣環流的影響

1海陸熱力差異對南北半球氣壓帶和風帶的不同影響

2.北半球一、七月份陸地和海洋氣壓中心名稱

四、季風環流

1.季風環流的成因

2.東亞和南亞冬、夏季風的.特點及其影響范圍

六。教學反思:

新課程強調師生共同參與課堂建設,強調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成為組織者、引導者、促進者,而讓學生成為探究者、發現者,從而使創新的思想在他們身上得以閃光。

高中地理說課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1、本節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課程標准:舉例說明產業轉移對區域地理環境的影響。

本課包含兩部分內容:

一是介紹產業轉移的概念及分類;

二是分析影響產業轉移的因素;

2、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了解產業轉移的概念、分類。

2、運用實例分析影響產業轉移的因素。

過程與方法

通過小組討論的形式,學會與他人合作,分析產業轉移的影響因素。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產業轉移案例的學習,激發學生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

3、重點、難點

重點:影響產業轉移的因素。

難點:影響產業轉移的因素。

二、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學習了工業區位、工業化與城市化的相關知識,有了區域聯系及產業結構升級的知識儲備,又對區域分析、區域發展規劃的一般方法有所了解,這都為本課的學習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學生對產業轉移現象有一定的感性認識,因此,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的經歷和體驗出發,讓學生想思考,敢探究,進而使學生學會用地理的思維方式進行分析和表達。

三、教學方法及學法指導

更好體現「學習有用的地理」理念根據案例教學的特點主要採用小組討論、角色扮演等參與式探究教學法讓學生通過「會學」達到「學會」的目的。

四、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圖片引入(四季沐歌太陽能熱水器生產基地的轉移引入)

(二)新課學習

1、實例分析 明確概念

實例分析:

1.日本汽車產業向中國的轉移————技術,市場

2.服裝,製鞋企業的轉移————勞動力

學生結合教材,解釋產業轉移的概念

2、比較分析 區分類型

生結合教材分清類型:國際產業轉移和區域產業轉移

3、分析影響產業轉移的因素

主要因素:勞動力、內部交易成本、市場

其他因素:國際經濟形式變化、原生產地用地緊張、環境污染等

4、課堂活動

(三)課堂小結:

歸納總結,並強調:不同區域由於區位條件、資源狀況、自然條件、社會經濟等情況不同,經濟發展水平不同,在產業轉移中所處的環節、地位、產業轉移的影響因素等方面必然存在差異,因而在分析不同的案例時,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高中地理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一)。本課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課是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1第二單元中的第二節「地球表面形態」第一課時,對認識地貌的形成和變化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對地殼和地表形態有一個整體上的了解,是自然地理中關於地形要素的重要內容。對學習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以及選修的「旅遊地理」的地質景觀以及「自然災害中的地質災害」有著廣泛的聯系,起著很強的基礎知識的作用。

(二)。說教材目標

1。知識和技能目標:

①。了解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觀點、能用理論解釋宏觀地形的成因;

②。了解簡單的地質構造的概念和類型,能分析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理

③。 培養學生讀圖分析能力、歸納總結能力、觀察力;圖文轉換能力;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①。通過列表比較,了解內外力作用的能量來源與表現形式

②。運用動畫演示板塊運動,更直觀的去理解理論,解釋地理事物和地理現象的成因

③。通過對地質構造示意圖的閱讀分析,學會簡單的地質構造類型的判斷和構造地貌的分析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創新意識;培養欣賞美,鑒賞美的能力;樹立事物是在不斷發展變化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和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意識。

(三)、說教材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

①。板塊運動與宏觀地形,把板塊的兩種運動形式對宏觀地形的形成作為本節重點之一;

②。重點之二即為兩種基本的地質構造類型————褶皺和斷層所形成的地表形態和地貌特徵。

2。教學難點

教學難點:

①板塊構造與宏觀地形的關系;這部分內容是從很大的尺度來介紹地質作用與地表形態的關系,學生直接感知比較困難,須有較強的抽象思維能力,而高中一年級的同學的抽象思維能力有限,所以在理解板塊運動機制及其所形成的地貌方面會有一些困難。

②地質構造中「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由於這種地貌不同於背斜、向斜的基本形態,學生不易理解,所以作為一個難點。

二、說學情

心理特點:進入高一年級的學生,大部分的學習行為任然已興趣為引導,興趣也是最好的老師,故教學中運用音象、動畫演示等生動、形象的現代教學手段激發學生興趣。

知識基礎:通過初中的學習,學生對地形的知識有初步的了解,但僅從感性上認識到地形在變化,至於地殼變化原因、運動的形式及結果等抽象的理論知識一無所知,而高一學生理性認識、抽象思維能力還較差,給教學帶來一定難度。

三、說教法與學法

1。 實例教學法;直觀教學法;圖表分析法;對比分析法;目的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解析和思辨能力,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2。 視聽觀察法;邏輯思維法;討論分析法;圖文轉換法;目的是培養學生獨立和合作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四、說教學過程構思

導入: 從觀看各種地形圖片,給學生以感官刺激,美的享受;通過圖文資料,讓學生感受自然之美的同時,增強學生興趣,也使導入對本節課的學習更加具有針對性。

1。不斷變化的地表形態

通過導入,提出問題「是什麼力量能讓地球表面如此的千姿百態?」引發學生思考。

通過學生自主的閱讀教材,引導學生列表比較歸納,地質作用的能量來源及其表現形式,讓學生認識到地表形態的變化時內外力共同作用的結果。

通過列表對比分析, 提高學生歸納總結的能力,使學生更能夠記住內外力作用的區別和聯系,加強了形象記憶,同時增強學生探究自然奧妙的熱情。

2。「內力作用與地表形態」

承轉(長期以來,科學家一直在探索有關內力作用的表現形式,引出板塊學說)

①。 引導分析照板塊分布示意圖2—10,介紹板塊學說這一理論的主要觀點,認識六大板塊的名稱,分布及板塊的邊界類型(生長邊界和消亡邊界);

【教師澄清講解】①板塊是地球岩石圈被構造帶分割成的單元,而不是地殼的單元,也不是硅鋁層的單元。②六大板塊的范圍與大洲、大洋的范圍不一致。除了太平洋板塊基本上是水域外,其他的板塊都包括了海洋和陸地。板塊不是大洲、大陸或大洋,只是借用了大洲、大陸和大洋的名稱來命名。③消亡邊界(圖中實線)是板塊相向運動形成的,表現為海溝或造山帶;生長邊界(圖中虛線)是板塊向相反方向運動形成的,表現為海嶺或斷層。

通過「喜馬拉雅山的形成」音像視頻,在演示的工程中提醒學生注意視聽過程,看到板塊的運動對地表形態的影響,在過程中形成的各種宏觀地形(因為在整個過程中會依次形成海溝,島弧,喜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然後再演示東非裂谷的動畫,說明板塊運動與地球上海陸的形成和分布,大規模山系、高原、裂谷、海溝、島弧等地貌格局間的關系。(培養學生的觀察,想像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通過視頻動畫,保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然後學生根據動畫及教材討論歸納,老師點撥總結活動探究1。2。,再歸納總結板塊運動和宏觀地形的關系,來完成對這一重點內容的突破。這里我是採用先把問題(學生分組討論,探究答案,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②。 「地質構造與構造地貌」。讓學生通過觀察圖片,引出地質構造的概念,先讓學生閱讀教材,再用動畫演示直觀認識褶皺和斷層,討論分析其形成原因、表現形式。

針對「背斜成谷、向斜成山」這一難點,首先讓學生理解背斜與向斜的基本成因和區別,分析不同部位的受力情況,岩石的堅硬程度,抵抗外力侵蝕的能力;然後再從岩層新老關繫上來判斷,在此過程中,注重引導學生思考,思考沉積岩岩層新老的識別,給他們提供表達自己的觀點的機會,幫助他們歸納、總結在教師指導下,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對於斷層,在演示動畫的時候,引導學生觀察斷層線兩側的運動方向,讓學生討論分析所形成的地貌,斷層線上的岩石抗侵蝕強度,侵蝕後形成的地形?(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師拓展】我們學習了地質構造對地形影響的規律,在實踐中具有重大意義。例如,找石油天然氣要在背斜部位;打隧道、開礦石也應在背斜部位,如果在向斜部位,將可能使隧道變為水道。在背斜部位採石,工程難度較小,開石方可降低成本。找地下水要在向斜部位。

;

⑹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案例

在教學過程中,反思是否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關注學生的經驗、增強課程內容與生活的聯系,注重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形成,滿足學生不同的地理學習需要,轉變課堂教學模式,注重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評價相結合。同時,我們也充分考慮到普通高中教育的基礎性這一特徵,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也注重了學科基礎知識的落實,盡量使每一個學生掌握地理學科最基本和最核心的知識,為進一步提升奠定基礎。這一學期的高一地理新課程教學工作,收獲多,反思亦多。現將這一學期的教學工作做一反思,以利於指導自己更好地開展教學工作。
1.反思是否已轉變了自己的角色
教師不能把知識傳授作為自己的主要任務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檢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上,而應成為學生學習的激發者、引導者、組織者和合作者。為此,在課堂教學中注意創設民主、平等、自由、和諧的教學氣氛,形成一個無拘無束的思維空間,讓學生處於一種輕松愉快的心理狀態,來積極思維與想像。
2.反思是否已學會欣賞學生
「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為了實現這一理念,教師在尊重學生的同時,還要學會贊賞每一位學生:(1).贊賞每一位學生的獨特性、興趣、愛好、專長;(2).贊賞每一位學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極其微小的成績;(3).尤其要注意贊賞那些智力一般、成績一般、性格內向、膽怯的學生。這樣做,會有不少驚喜的發現。
3.反思是否教會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
在傳統的地理教學中,學生處於被動的學習狀態,依賴性很強,這就需要教師教會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讓學生能夠在自主學習中獲得知識,體驗到自主學習的樂趣,有一定成就感,激發學習的興趣。學生的本性向善,天生就有一種有所作為、被人賞識的需要,他們需要自我實現,自我尊重;需要得到我們的支持;需要有對其他同學的生活產生影響的機會;需要做有趣並且有挑戰性的事情等等。
4.反思是否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在地理教學中培養創新意識,具有獨特的優勢。地理亦文亦理,涉及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多方面的知識,更能激起學生質疑、想像和創造的慾望。因此,只要努力用科學的方法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就不僅能發展學生的地理才能,而且能養成學生勇於創新的品格。在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鼓勵學生自信敢為的同時,更要培養學生科學的環境觀、資源觀、人口觀和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總之,目前的新課改處於不成熟的探索階段,要正確、深刻地認識與理解現代地理教育的特徵,突破舊的思維方式,逐步樹立正確的人才觀、教學觀、質量觀等素質教育新觀念,面向全體學生,為學生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學會勞動、學會生活、學會審美打下扎實的基礎,使學生在德智體等方面得到全面協調的發展。

⑺ 地理教案高中教學範文5篇

在讀書、聽課、研習、 總結 這四個環節,高中學習比初中的學習有更高的要求。接下來是我為大家整理的地理教案高中教學 範文 ,希望大家喜歡!

地理教案高中教學範文一

大規模的海水運動

一、說教材

《大規模的海水運動》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二節的內容,第三章內容屬於自然地理部分,是對地球外部圈層結構的展開,而本節內容是本章內容的重點,《大規模的海水運動》是在學習了第一節《自然界的水循環》和氣壓帶風帶的基礎上,對地球上最主要的水體----海水的運動進行更加具體、深入的學習。海水運動又對學習第五章自然地理壞境和人文地理的學習埋下伏筆,因此,它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二、說學情

此階段的學生通過初中階段地理知識的學習,已初步掌握了學習地理的一般 方法 ,能夠根據地圖和材料,初步分析所學的地理知識。但是,由於學生綜合分析能力有限,空間思維能力還有待提高,不能自主歸納總結,找出規律;再加上學生的知識面有限,生活閱歷較淺、對重難點的地理知識不熟悉,不了解,需要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習地理知識並提高地理思維能力、實踐能力以及創新能力。

三、教學目標

本節《課程標准》的要求是「運用地圖,歸納世界洋流分布規律,說明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據此我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1)了解世界表層洋流的分布規律,理解洋流的分布模式及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2)提升讀圖、繪圖以及在圖上觀察、比較、歸納、分析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1)運用洋流模式圖和世界表層洋流的分布圖歸納世界洋流分布規律;

(2)運用案例分析說明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養成合作、探究的學習理念和嚴謹、科學的 學習態度 ;

(2)樹立正確的海洋觀念,增強現代海洋意識;

(3)學習洋流形成的因果關系,培養學生探究地理事物之間的辨證關系。

四、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世界表層洋流的分布規律;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依據:課程標準的要求確定

難點:利用「全球風帶與洋流模式圖」,分析世界洋流分布規律。

依據:此部分知識難理解,難記憶,部分學生有知識缺陷

五、教法與學法

說教法:

根據教學內容目標和地理科教學特點以及有關的教學規律,即學生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認知規律,由宏觀掌握到微觀掌握的規律,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作相統一規律,主要採取了讀圖分析法,啟發式教學法、案例分析法和討論式教學法。

地理新課標倡導自主、探究、體驗合作的學習方式,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因此,教師必須是課堂師生互動的引導者,幫助學生制定適當的學習目標,選擇必要的學習策略,創造豐富的教學情景,激發學生的情趣動機,引導學生質疑問難,求索 反思 ,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和終身發展打下基礎。所以,學生在學習時採取如下的學習法:自主學習法、看圖分析法、討論式學習法、圖文轉化法以及知識遷移法。

六、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講解 故事 「海上信使」:一艘在大海航行的船遇上了海上風暴,船被毀後幾個海員被吹到了一個小島上。他們失去了大船,沒有辦法離開小島,一個聰明的海員現出了一個辦法,把要說的話寫在紙上塞入瓶子里然後蓋上蓋子,密封後扔到海中讓流動的海水帶著他們的信飄到大陸邊通知人來營救他們,結果他們勝利的離開了小島。

依據:利用故事創設教學情境;設置懸念,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帶著問題學習(製作Flash動畫)

地理教案高中教學範文二

旅遊活動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 理解旅遊活動中的環境問題及其成因

(2) 掌握旅遊資源開發條件的評價內容

2.能力目標:

通過學習,培養學生判斷、推理、分析問題的能力

3.德育目標:

通過學習,培養學生文明習慣、公德意識及利用資源、保護資源的可持續發展觀

教學重點:

旅遊資源開發評價條件

教學難點:

1.游覽價值

2.市場距離

3.旅遊的環境承載量

教學方法 :

案例法、討論比較法

教學手段:

電化教學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復習導入]略

[講授新課]

[板書]4.5旅遊活動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

一、 旅遊活動中的環境問題

[點擊課件]展示圖片:旅遊交通工具,旅客隨便丟廢棄物

提問:這幅圖片反映出旅遊活動會產生什麼問題?產生什麼影響?

回答,總結:略

[板書]1、環境污染

[點擊課件]展示材料1、材料2

提問:上述兩材料,反映旅遊活動中存在什麼問題?後果如何?

回答,總結:略

[板書]2、對動植物資源的破壞

[點擊課件]展示材料

提問:這段材料反映出旅遊活動中的什麼問題?有何影響?

回答,總結:略

[板書]3、對背景環境的破壞

[點擊課件]展示圖片

提問:上述幾幅圖片反映旅遊活動中的什麼現象?會有何負面影響?

回答,總結:略

[板書]4、對文物古跡的破壞

[承接]除了以上問題,旅遊活動還會對正常社會秩序產生沖擊。

[板書]5、對正常社會秩序的沖擊

[提問]誰能說一下,旅遊活動會怎樣沖擊正常社會秩序?

回答,總結:略

[過渡承轉]略

[板書]二、旅遊資源開發評價

1、游覽價值

[提問]從游覽價值角度考慮,旅遊資源開發要考慮哪些條件?

回答,總結:(1)資源的質量。舉例①萬里長城,秦兵馬俑

②杭州西湖,蘇州園林

(2)集群狀況。 舉例①北京景區

②楊村小世界

(3)地域組合狀況。舉例①天津水上公園

②北京雍和宮

[承轉]旅遊地的資源價值越高,其經濟價值也就越高嗎?(不是)

講解:與其他產業一樣,旅遊業也必須考慮市場因素。

[板書]2、市場距離

[點擊課件]展示材料

討論:為什麼到杭州的遊客以上海、江蘇最多?而安徽、北京很少?

師總結:略。提出經濟距離的概念。

[點擊課件]展示「經濟距離」動畫

[承轉]經濟距離越長,旅遊者對旅遊目的地的需求也越低,可見,旅遊地的吸引半徑是有限的。

[點擊課件] 展示「吸引半徑」動畫

舉例:北京、杭州、西安、洛陽

[板書]3、交通位置及通達性。

[點擊課件]展示材料

討論:兩地中哪一個旅遊資源的開發速度快一些?為什麼?

[板書]4、地區接待能力

[點擊課件]展示材料,自學

[板書]5、旅遊的環境承載量

[提問]請同學讀一下旅遊環境承載量的概念,且說出它是用什麼來衡量的呢?

師講解:旅遊環境承載量包含著景區資源、經濟發展、生態環境等對遊人數量的適應能力,有的景區大,有的景區小。

[點擊課件]展示材料

討論:兩地在旅遊的地區接待能力,旅遊的環境承載量方面有什麼差異?

回答,總結:略

[板書]「旅遊環境的保護」

(讓同學課下自學)

[課堂小結]

[課堂反饋]

[課下作業]

地理教案高中教學範文三

太陽、月球與地球的關系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了解太陽能量的來源,理解太陽是地球的主要能量源;

2.了解太陽活動(主要是黑子和耀斑)對地球的影響;

3.理解月相變化的規律。

二、能力目標

1.能通過閱讀太陽黑子與降水量的相關圖分析太陽黑子變化的周期及太陽黑子對降水的影響。

2.能通過展示的圖片理解太陽活動增強時會使地球無線電短波通訊受干擾及產生磁暴現象的原因。

3.能通過計算機的演示分析月相產生的原因和規律。

三、德育目標

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人地觀、科學的宇宙觀,和熱愛科學勇於探索的精神。

關於太陽輻射的教學建議

太陽輻射這部分內容屬於常識性的介紹,重點在於讓學生了解太陽對地球的重要性。除了讓學生看教材的兩張圖,了解太陽常數的概念,以及由於緯度、地形和氣象條件的不同,太陽輻射在地球上分布不均外,這里介紹一個小實驗可以讓學生更生動的了解太陽輻射。

實驗是這樣的:拿兩個瓶子,一個塗成白色,一個塗成黑色,在瓶口各套一個小氣球,氣球沒有充氣。注意密封性要好。放在太陽下照射,觀察結果。容易看到,白色瓶子上的氣球沒有太大變化,而黑色瓶子的氣球開始膨脹。通過實驗比較清楚地看到:黑色的瓶子更容易吸收太陽輻射。從而讓學生明白太陽輻射的能量巨大,對地球的影響也是深遠的。

關於月相的教學建議

由於本節主要是要講太陽、地球、月球三者之間的關系,因此,和原教材相比,新的教材將月相這部分內容作為了必講內容。關於月相,重點有三個:

一、要說明月相的成因。

月相的形成原因主要是太陽、地球、月球三者相對位置在發生改變。地球在繞太陽公轉,月球繞地球公轉,如果同時考慮兩者地球和月球的運動,學生很容易被弄得摸不著頭腦。其實,由於空間兩點是決定一條直線,地球雖繞太陽一周,而地球和太陽總是能連成一條直線。因此,我們完全可以讓地球和太陽的位置不動,而僅僅考慮月球的公轉。

我們可以從地球、太陽、月球成直線開始考慮(注意,嚴格地講大部分時間它們不在一條直線上,否則,每個月都會發生月食和日食了),月球繞地球一周回到相對位置繼續成直線,所需要的時間是一個朔望月的時間(29.53天),而不時恆星月(月球真正的公轉周期27.32天)的時間。月相形狀變化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月球是不發光的,只能反射太陽光。月球總是半個球發光,半個球不發光。而觀測者的角度不同,發光的部分對於觀測者來說就有了不同的形狀。

二、觀測不同月相的時間

對於幾個重要的位置(新月、上弦月、滿月、下限月)的月相,應該是什麼時候觀測呢?關於這個問題,重點在於掌握地球的運動規律。對於某一個月相而言,地球上總是只有半個地球的地方才能看到月相。當然,也只有半個地球能看到太陽。初一新月的時候,太陽和月球是一起在東方升起,西方落下,而每隔一天,月球就相對於太陽向東邊移動12°,這樣,整個朔望月周期內,每一天能看到月相的時間和日出日落的時間才有了變化。有一點必需強調,不論太陽還是月亮,對於地球上的觀察者來說,都是東升西落的(因為地球的自轉),白天並不是沒有月亮,只不過由於太陽光太強,月亮根本顯現不出來。

三、關於月相的方位

教材中提到了觀察者觀測不同月相的時間不同,觀看的方位也不一樣。既然新月時月球和太陽是同升同落,那麼隨著月球的東移,月相出現在天空的方位也是逐漸遠離太陽落下的方位。教師在介紹這部分內容時,能藉助多媒體軟體。如果條件不允許,也應該盡量使用教具(如地球儀、三球儀)等。

太陽、月球與地球的關系

【教學重點】①知道太陽輻射對地球的影響;②知道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

【教學手段】多媒體資料庫

【教學過程】

(引課)萬物生長靠太陽,太陽對地球的影響有哪些方面?(板書)一、太陽輻射對地球的影響

1.太陽輻射的概念

2.太陽輻射能量的來源

3.太陽輻射對地球的影響

(多媒體資料展示,並指導學生閱讀教材P7圖1。5)通過資料、地圖及同學日常生活 經驗 說明太陽輻射在哪些方面對地球產生影響?

(學生活動:閱讀教材P7圖1。6)太陽外部大氣結構由幾部分組成?

(板書)二、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

1.太陽外部大氣結構:由內到外,光球層——色球層——日冕

(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查找資料、閱讀教材P7—8相關圖像思考解答)太陽大氣各層中,有哪些太陽活動?其表現形式?其活動周期有多長?這些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有什麼?

(板書)2.太陽活動及主要類型

①太陽活動

②主要類型

黑子——發生在光球層,周期11年,太陽活動強弱的標志

耀斑——發生在色球層,周期11年,太陽活動最激烈的顯示

3.對地球的影響:干擾電離層—使無線電短波通訊中斷;對地球磁場的影響—產生「磁暴」;對地球氣候的影響

三、月相及其變化

1.月相變化的周期規律

(引導學生利用多媒體資料庫和教材中相關圖像,思考討論)為什麼有月相的變化?月相變化的周期有多長?不同時間應在天空的什麼方位觀測到哪種月相?教材P9圖1.10和P10圖1.11兩副圖像應該如何判讀?月相的變化對地球有什麼意義?

(教師總結)月相變化是由於地球、太陽、月球三者之間的運動關系產生的,教材P9圖1.10閱讀時應注意觀測者是站在圖像中心,因此上弦月時,是觀測者右邊的月面明亮,下弦月時,是觀測者左邊的月面明亮。教材P10圖1.11閱讀時,應注意,觀測者位於北半球,月球在南部天空,觀測時間和方位:上圖是以太陽落山時,不同時間的月相和所在天空的方位,此圖表現的是上半個月的月相狀況;下圖是以太陽升起時,不同時間的月相和所在天空的方位,此圖表現的時下半個月的月相狀況。

(板書)2.月相變化對地球的意義

【設計思想】本節教材主要由兩個重點知識,一個是太陽輻射及其對地球的影響;另一個是太陽活動類型及其對地球的影響。對於太陽輻射對地球的影響,注意從學生實際生活出發。難點知識是月相的變化,通過多媒體手段的輔助,創建學生的學習過程,完成由形象思維想向 抽象思維 的過渡。

【板書設計】

第二節 太陽、月球與地球的關系

一、太陽輻射對地球的影響

1.太陽輻射的概念

2.太陽輻射能量的來源

3.太陽輻射對地球的影響

二、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

1.太陽外部大氣結構

由內到外:光球層——色球層——日冕

2.太陽活動及其主要類型

①太陽活動的概念

②主要類型

黑子——發生在光球層,周期11年,太陽活動強弱的標志

耀斑——發生在色球層,周期11年,太陽活動最激烈的顯示

3.對地球的影響

干擾電離層——使無線電短波通訊中斷

對地球磁場的影響——產生「磁暴」

對地球氣候的影響

三、月相及其變化

1.月相變化的周期規律

2.月相變化對地球的意義



地理教案高中教學範文5篇相關 文章 :

★ 地理教師教學工作心得總結最新範文5篇

★ 2020高中地理教學工作總結範文最新5篇

★ 2019高三地理教學工作總結範文【五篇】

★ 地理教學計劃總結集錦5篇

★ 地理教學工作心得總結最新範文5篇

★ 地理教師工作心得總結範文5篇

★ 地理老師教學工作心得總結最新範文5篇

★ 關於地理教師心得體會5篇優秀範本1200字大全

★ 地理計劃5篇範文合集大全

★ 高一地理老師教學反思範文

⑻ 地理講解人文地理案例如何分析

一、運用地租曲線探究農業圈層現象形成機理的方法

作為農產品消費市場的城市與鄉村相互作用,農業部門通過競爭決定其區位。因其競爭是圍繞地租進行的,故地租曲線是探究農業圈層現象形成機理的重要工具。准確把握地租曲線的運用方法是探討農業圈層現象形成機理的基礎和前提。

(一)運用地租曲線分析市場所具有的農業圈層分化功能

根據《孤立國》中的六個前提,假定地租曲線R=(P-C-Kt)Q中的農產品單價P、單位農產品成本C、農產品運費率t、農產品總產量Q等為常量,討論市場距離K的變動對地租R的影響。

(二)運用地租曲線分析市場作用下的農業圈層分化機理

在笛卡爾坐標系中,地租曲線是向右下方傾斜的直線。首先,討論農產品運費率t與直線斜率、單位面積利潤P-C與直線在縱軸上的截距之間的關系。其次,根據不同農產品的運費率t、單位面積利潤P-C畫地租曲線,探究運費率t、單位面積利潤P-C在「杜能圈」形成中的作用。再次,分析不同農產品空間競爭優勢的形成機理及農業圈層分化機理。

(三)運用地租曲線探究農業圈層現象形成機理的分析步驟

學生經探究得知,整個分析過程有以下步驟:第一步,搜集相關數據和資料。第二步,分析農業生產的地域格局。第三步,分析農業生產地域格局同市場的關系。第四步,分析不同農業部門的單位面積利潤的空間特徵及其與農產品運費的關系。第五步,比較區域農業地域格局與「杜能圈」的異同,並分析原因。探究時可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取捨。

二、運用地租曲線分析現實中「杜能圈」的形成機理

1980年代上海郊區農業生產表現出圈層結構,但與經典的「杜能圈」存在差別。引導學生對其形成機理進行探究,能強化他們對農業區位論的認識。

(一)1980年代上海郊區的農業圈層現象

1980年代上海郊區農業生產由近郊到遠郊可分為四大圈層:第一圈層以發展蔬菜、奶牛、花卉為主;第二圈層以生產棉花、蔬菜、奶牛和自給性糧食為主;第三圈層以商品糧、棉花、季節性蔬菜為主;第四圈層則以商品糧、棉花、漁業和奶牛為主。該農業圈比「杜能圈」要復雜得多,需透過現象揭示其本質。

(二)1980年代上海郊區農業圈層的特徵

學生經過探究,發現1980年代上海郊區農業圈層現象具有四個特徵:第一,各農業圈層皆以市場為圓心。第二,越接近市場的圈層,單位面積農產品的利潤越高、其運費率也越大;反之,農產品的單位面積利潤越低、運費率也越小。如單

⑼ 地理學情分析怎麼寫

一、高中地理課堂中學生學情分析
在高中地理教學實踐中,通過平時觀察交流聽課教研活動,從高一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徵、學習興趣、學習能力的偏差、學習風格與習慣、課堂參與、課後作業延伸及日常生活的表現等方面去了解學生,通過定性分析我們發現以下情況。
1.初、高中地理知識跨度大,致使高一新生在思想、學習方法以及地理知識和能力儲備方面一時不能適應或准備不足,普遍感覺地理難學。
2.面對地理課本不知從哪裡下手,總感覺腦子里亂糟糟的,不知道哪些重要,哪些不重要,即便是認真學了,努力背了,但還是記不準、記不全,在解決問題時,不是理解出現偏差,就是沒有解題的思路,或是有了思路答不完整。
3.課堂參與程度低,僅限於一問一答,對老師提出的問題不深入思考。
4.很多同學課堂上不願意主動發言,幾乎不質疑,更別提上升到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層面了。
二、高中地理課堂上教師教學脫離學情的原因分析
針對學生的學習現狀,教師互聽互評課,交流教法,探討教育理論,發現存在以下原因:
1.備課過程中重「文本」輕「學生」
在「知識本位」「教師為中心」的傳統地理教學中,教師的備課時間、精力幾乎都用於研究大綱、鑽研教材、撰寫教案。教師根據自己的理解進行「閉門造車」式的教學設計,有些青年教師往往還對多媒體課件的製作特別研究,常常花大量的時間製作出精彩生動、內容豐富的課件,然後用設計好的教案、課件機械式地上課,不能隨機應變,也不會調整教學進程和策略。
2.教學起點和要求定位不恰當,分層教學措施缺失
一方面對不同層次、不同特點的班級和學生,在確定教學目標、教學起點時搞「一刀切」,提出的學習要求相同,導致對有的班級和學生教學起點偏高,有的班級則相反;另一方面對課堂教學提問的問題難度、作業難度和作業量、完成時間等方面的要求不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如學習興趣、認知能力和知識基礎等,難以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各自的起點上都有收獲,從而出現優等生「吃不飽」,基礎薄弱的學生「吃不了」的現象。
3.不能根據學情妥善選擇教學方法
教師的教學方法單一,不善於因勢利導、深入淺出,使學生對地理產生抑制情緒,這是學生感到地理困難的主要原因之一。

⑽ 高一地理下冊說課稿5篇

1.高一地理下冊說課稿


一、課程標准分析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准》對本節的要求是「分析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此要求是這節課的教學指導思想和教學依據。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內容緊緊圍繞地球運動及其所產生的地理意義進行學習,而晝夜交替則是地球運動的重要地理意義之一。它對我們以後學習時差和晝夜長短起到了鋪墊作用。並且,學生對晝夜交替的學習有利於透過一些自然現象認識到事物本質規律和空間思維能力的培養。

(二)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准要求(對知識傳授、能力培養、思想教育三者統一以及地理知識分層次掌握的要求),加上我對教材的分解和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能力,我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定為以下三大方面: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能夠解釋晝夜現象和晝夜交替想像。

(2)能夠讀圖判讀晨昏線,並能夠運用晨昏線的特徵解決問題。

2、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教學掛圖解釋晝夜現象,運用地球儀演示晝夜交替現象,運用教學掛圖分析晨昏線的特徵。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樹立世界的物質性及物質運動規律性本質性的價值觀。

(三)重、難點分析

1、重點:晨昏線的判讀和特徵及運用。

2、難點:晨昏線的判別和特點。

3、重點、難點確立依據這個知識點比較抽象,對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及讀圖分析能力要求很高,晨昏線特徵的運用是解決地理問題的重要運用之一。

三、教法分析

根據本節內容對空間思維能力要求較高的特點,我採用的教學方法以讀圖分析法為主,通過地球儀演示,讓學生根據演示來分析、歸納、比較晝夜現象和晝夜交替現象的形成,運用教學掛圖,指導學生分析歸納晨昏線的特徵,同時輔以情景創設,採用設問式教學方法完成知識的傳授,讓學生主動去理解知識,運用學習成果。

四、學法指導

興趣是的老師,故教學中運用地球儀,地圖演示等生動慶銷、形象的現代教學手段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提出一些小問題(如在同一時間里,為什麼太陽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引導學生進行積極地思考,激發學生探索知識的興趣和熱情,變被動為主動。

五、教學過程

本節課程教學我將從導入、新課教學、兩個環節進行。

我的時間分配如下,新課導入三分鍾,新課教學十九分鍾,總結一分鍾。

(一)貼近生活,導入新課

由於本節內容與生活現象聯系緊密,因此我通過生活中的白天黑夜引出晝夜現象,再指出日復一日白天黑夜往復交替的事實,從而引出晝夜交替現象。由此進入新課的學習。

(二)新課教學

1、創設情境,明確關系

在引入新課的基礎上,首先要給學生提出一個問題(是什麼原因導致了晝掘差中夜現象呢?),為了實現學生由日常生活經驗的積累到從空間上進行地理規律的分析的思維角度轉變,我寫一副對聯(人間豪傑立地頂天,天外來客俯視星河)來對學生作出引導,通過教學掛圖讓學生從宇宙空間角度來認識晝夜現象,點出晝半球和夜半球的概念,並明確這是由太陽和地球雙方的特性決定的。接下來通過地球儀來演示地球自轉引起的晝夜交替現象。再指出相對於靜態的晝夜現象,晝夜交替則是動態的,讓學生明確晝夜交替是在晝夜現象的而基礎上地球自轉產生的自然現象。

2、步步引導,合理過度

在上面知道了晝夜交替的原因,通過生活中日復一日的晝夜交替現象我們可以得出晝夜交替的周期為一日,這里的一日是指太陽日(24小時),在這里要強調我們判山的研究對象為地球和太陽,是以太陽作為參考點,所以周期為一個太陽日。

再指出晝夜交替影響著人類的起居作息,因此,太陽日被用來作為基本的時間單位。

3、圖文結合,突破難點

讓學生觀察教學掛圖,指出晝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線為晨昏線(圈),在這里學生可以通過教學掛圖形象直觀的出分界線在空間上表現為一個圈。再指出,晨昏線由晨線和昏線構成的,通過生活中清晨日出和黃昏日落的自然下現象引導出晨昏線的判讀方法,即順著地球自轉方向,由夜半球進入晝半球經過的分界線是晨線,由晝半球進入夜半球經過的分界線為昏線。在這里要強調順著地球自轉方向這個前提條件。接下來,通過教學掛圖來分析晨昏線的特徵,針對晨昏線是過地心的大圓的這個特點,以赤道為例補充說明球體上大圓的知識點。在特點中重點強調晨昏線平分赤道,晨線與赤道的交點的地方時為六點,昏線赤道的交點的地方時為十八點,並指出這點在以後知識學習中的重要性。對於太陽光線垂直於晨昏線,以及將經過的緯線分割為晝弧和夜弧指導學生讀圖分析即可得出,作簡要解釋即可。

本節課我主要採用的是綱目式板書,比較簡略,易於突出重點,有利與學生對重點知識把握,也有助於學生知識體系的建構。

2.高一地理下冊說課稿


一、說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是高中階段自然地理部分學習的總結,同時要為人文地理的學習打下基礎,以及為正確處理人地關系並正確指導人類活動的合理性打下基礎。

本節的關鍵所在是,自然地理各要素之間誰也離不開誰,而且誰也會影響誰。各要素之間通過物質和能量的交換相互影響達到統一的狀態。

案例是本節教學的重要手段。因為本節是抽象的理論,教師要以具體的案例讓學生有形象具體的感知;而學生要學會分析案例來掌握本節知識和鍛煉分析能力、歸納總結能力、實踐能力等。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以生物為例,說明生物與其他地理要素間的物質和能量交換,認識生物在地理環境中的作用;

2、了解地理要素間相互作用產生的新功能;

3、以黃土高原地區的水土流失、東北地區的森林砍伐為例,說明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閱讀案例一,緊扣植物的光合作用,繪制生物循環示意圖,說明生物與其他地理要素間的物質和能量交換,及生物在地理環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

2、閱讀案例二,緊扣黃土高原的土壤侵蝕,剖析生物、土壤、地貌、水文、氣候等要素間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3、閱讀案例三,緊扣森林破壞,剖析植被變化對土壤、地貌、水文、氣候的影響,說明人類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培養正確的人地思想。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樹立事物普遍聯系的`思想;

2、樹立科學的資源觀、環境觀,促進形成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三)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生物在自然地理環境形成與演化中的作用、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2、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及其表現(自然地理環境各要素間的關系、牽一發而動全身)

教學難點:

1、地理要素間物質和能量的交換、整體性功能

2、自然地理環境的生產功能、平衡功能;學生綜合分析問題、表述問題的能力。

二、說學情

學生已學習水循環和岩石圈物質循環,對地理環境要素有初步的認識,對物質遷移和能量的交換有一定的了解,已具備基本的地理閱讀分析、提取信息的能力。但學生還缺乏綜合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案例來幫助學生對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的認識,還需要補充光合作用、分解作用等知識,並進一步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地理問題的能力。

三、說教法

案例教學、啟發式講授

四、說學法

學生原有的地理基礎知識不扎實,學習地理方法簡單;但學生思維活躍,有強烈的求知慾,所以在學習的過程中,老師應充分利用這一點,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案導學法;合作探究法;案例分析法等,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主動學習的能力、團隊精神,增強學習效果;體會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復雜性,將學習目標內化到行動上。

3.高一地理下冊說課稿


一、說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本節課是高中地理必修一的最後一節內容,從它的位置安排就可以看出它的定位:即是對自然地理知識的總結、歸納和融合。所以在教學中應充分聯系學生已有的舊知識,做好縱向、橫向聯系,啟發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

本節教材從總體上看,包括兩部分內容,一是自然地理環境的基本特徵之一──差異性,二是陸地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陸地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是通過自然帶的地帶性分布規律來體現的。本節課主要是以地理分布規律為中心內容,在教學時,要突出讀圖分析、推斷的環節,而且所提供的圖表、資料必須有利於學生分析、推理能力的培養和提高。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認識和理解自然地理環境的地域差異特點

2、了解地理環境差異性的分異規律

3、提高讀圖和語言表達能力,以及地理空間思維能力的培養

4、運用地理環境差異性的原理,分析人類生活和生產中的現象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嘗試運用所學的地理知識和技能對「世界陸地自然帶分布圖」進行分析,並可以圖文轉換;閱讀「喜馬拉雅山的垂直地域分異圖」,獲取「山地的垂直地域分異規律」。

2、學會與他人合作,並學會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

3、運用適當的方法和手段,表達、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學習和探究的體會和見解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激發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和動機,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提高地理審美情趣。

2、樹立地理環境的差異性普遍存在的思想,因此在利用自然中要做到因地制宜。

(三)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自然地理環境差異性的含義和體現。

2、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及產生的原因。

教學難點:

1、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及產生的原因。

2、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與農業生產地域差異的關系。

二、說學情

本節內容是第五單元第二節內容,學生學完了前四章內容,已基本掌握了氣候、生物、土壤、水文和植被等地理環境要素間關系,估計學生通過讀圖、討論和思考,應該能得出地理環境的基本特點――地域差異性。但地域差異性的分異規律對學生來講仍有一定的難度。

三、說教法

①問題探究教學法

②多媒體教學法

③圖文轉化教學法

④案例教學法

⑤討論歸納教學法

四、說學法

①小組合作學習法

②圖表學習法

③比較學習法

④案例學習法

4.高一地理下冊說課稿


各位領導、各位專家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人類對宇宙的新探索》。

一、說教材

本節教材內容位於高中地理(必修)上冊的第一單元第三節,是高中地理學習的導入課,是人類為了實現飛天的夢想,所做的不懈努力歷程。通過對本節的學習,讓同學們了解基本的宇宙探索的知識,激發學生努力學習科學知識,立志探索宇宙奧秘的情感。增強民族自豪感。

二、說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讓學生了解人類對宇宙的認識是在不斷的發展的,知道我國已步入航天技術先進國家的行列。

2、過程與方法目標:認識人類研究、開發、利用宇宙的重要意義及其成果。認識當前的「太空污染」危害以及「保持太空清潔」的重大意義。

3、情感和價值觀目標:通過學習本節內容,讓學生樹立科學的宇宙觀,用全面、發展、辨證的觀點來看待一些宇宙現象,並能作出正確的解釋。認識人類在不斷探測宇宙活動中所獲得的科學成就,激發學生努力學習科學知識,立志探索宇宙奧秘的情感。

三、說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

①人類對宇宙新探索的進程

②人類研究、開發、利用宇宙資源的重要意義及其成果。

2、難點:認識當前的「太空污染」危害以及「保持太空清潔」的重大意義。

教材內容確定了兩個大問題:一是人類對宇宙進行探索的進程。二是人類對宇宙進行探索的目的。因此我們把人類對宇宙新探索的進程和認識人類研究、開發、利用宇宙資源的重要意義及其成果作為本節課的重點。在理解太空垃圾產生原因及危害上同學們有一定的困難,因此把它作為難點。

四、課時安排:一課時

五、說教法

教無定法,應「以學定法」,這是新課程「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的體現。以此為出發點,本節課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年齡特徵,主要採用以下教學方式:

1、探究式教學:在教學中,營造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激勵學生在解決問題中探究。採用webquest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主動性,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地理實踐能力。

2、小組合作學習:這種方式既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意識,又能增強學生競爭意識,提高參與各種活動的積極性,促進全體學生的共同發展。

3、計算機輔助教學:利用課件大師等軟體製作地理課件,將文字、圖形、動畫等媒體綜合在一起,創設直觀性與探索性相結合的教學情境,以強化教學的直觀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4、提問導學法:提出問題讓學生採取自學的方式來解決,增強學生自己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

5、視頻錄相:通過神舟系列飛船的錄相,增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

六、說學法

教學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學生的學。學是中心,會學是目的。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授之於漁」,培養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本節課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滲透學法:

1、運用圖表:培養學生從各種地理圖像中獲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在地理課中,圖表是最重要的一種知識載體,在圖表上可以獲得很多地理信息,在本節課中要求同學們運用圖表來熟悉人類對宇宙進行探索的歷程。

2、學會合作:通過小組討論,培養學生的互動能力,使學生學會合作學習。

3、學會探究:使學生在探究性學習中,掌握比較、分析綜合等科學的探究方法。

5.高一地理下冊說課稿

一、說教材

地理學是一門研究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地理環境,以及人類和地理環境關系的學科。地理環境有氣候、地貌、水、土壤、植被等要素構成。水是地理環境中最活躍的因素之一。《陸地水與水循環》這節內容通過對陸地水體類型的介紹,水體類型轉化規律的分析和水循環原理的剖析,使學生能對地球淡水資源有比較全面的了解。本節教材的特點之一,是從幫助學生認識地理環境的角度出發,注重闡明地理過程及地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規律,培養學生正確的人地觀。本節內容是第三單元的重點。

二、說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使學生了解陸地水體的各種類型以及不同類型水體之間相互轉化規律,理解水資源的性質,使學生明白在一定時間和空間內水資源數量是有限的,並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2、理解自然界水循環的類型、主要環節和海陸間循環的意義。理解人類是如何水循環規律來化害為利,造福人類的。

能力目標

1、通過水體類型及其轉化等圖表的學習,使學生掌握利用圖表和數據的基本方法和技能;通過水循環等知識的學習,使學生學會運用地理基本概念、原理分析評價地理問題。

2、利用水循環過程的學習,學會繪制地理示意圖。

德育目標

通過陸地水體有關知識的學習,增強學生的憂患意識,樹立科學的環境觀和資源觀,使學生養成節約用水的好習慣。

三、說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陸地水體相互轉化及其規律。

2、海陸間水循環的過程和意義。

因為這些知識是學習河流水文特徵的基礎,也是學生正確理解水資源性質的前提。更能使學生對我國的「三峽水利工程」、「南水北調工程」有更深層次的了解。

教學難點

1、河流水的補給以及河流水、湖泊水和地下水相互轉化規律。

2、海陸間水循環的意義。

這些內容和各地的氣候、地貌、地形等其他地理要素關系密切,而目前學生對各區域的特徵了解不多,就給學習帶來了難度。

四、說教學方法

教無定法,應「以學定法」,這是新課程「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的體現。以此為出發點,本節課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年齡特徵,主要採用以下教學方式:

1、構建問題情景,引導探究性學習

在教學中,營造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創設思考問題的空間,激勵學生在解決問題中探究,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主動性,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地理實踐能力。

2、師生合作、生生合作,引導合作學習

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圍繞一個或幾個問題相互交流信息,從而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在獲取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展思維,培養合作的態度。這種方式既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意識,又能增強學生競爭意識,提高參與各種活動的積極性,促進全體學生的共同發展。

五、說學生學法

教學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學生的學。教是手段,會學是目的。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授之於漁」,培養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本節課主要使用自主學習的方法,組織和指導學生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積極開展合作教學和探究教學。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學生的綜合素養。

高一地理下冊復習知識點 高一地理下冊優秀說課稿模板 高一地理下冊說課稿模板 高一地理下學期知識點整理 高一地理下冊知識點整理 高一地理下冊說課稿五篇 查看高一全部文檔資源 >>
閱讀全文

與高中地理案例分析怎麼寫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03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7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16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09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4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6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58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70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4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88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21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47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58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2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11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00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05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87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51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