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傳統文化產生的歷史地理環境有哪些
地理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它對文化的影響是極其重要的,尤其在生產力水平低下的人類社會初期,它的影響甚至是具有決定性的,中國歷史地理環境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也是如此。
一.中國歷史地理環境
⑴地形地貌
中國是一個多山的國家,山地高原丘陵約佔全國土地面積65%。海拔500米以下的僅佔全國土地面的25、2%,而3000米以上的卻佔25、9%。全球超過8000米的12座山峰中國即有7座。我國地勢的總體走向是自西向東依次遞降,呈現落差顯著的、三級台階式的地形、地貌。中國的西北背靠歐亞大陸,東南面向太平洋,幅員遼闊地形復雜。
⑵氣候環境
中國大陸以距海遠近形成了從東南到西北由濕潤、半乾旱到乾旱逐漸遞變的明顯趨勢。中國大陸由南而北,以山川河流為天然分界,呈現出熱帶、亞熱帶、暖溫帶、中溫帶、寒溫帶的依次遞變。季風氣候明顯。主要表現為冬夏盛行風向有顯著的變化,隨季風的進退,降水量有明顯的季節性變化。大陸性氣候強。表現為冬夏兩季平均溫度與同緯度其他地區或國家有較大的差異,冬季低於同緯度地區,夏季則高於同緯度地區,氣溫年差較大。
⑶中國地理的多樣性特徵:幅員遼闊地形地貌無所不包;氣候類型多種多樣。
中國地理的整體性特徵:首先是眾多的河流猶如血脈一樣,將大陸廣大地區聯系在一起。黃河、長江貫穿三大階梯之中,溝通中國大.陸的東西。而漢水、淮河則把這兩條大河聯系在一起。長江的支流湘江和贛江與屬於珠江水系的灕江、北江同發源於南嶺山,秦朝時開鑿靈渠,把湘江和灕江相溝通。西江則聯系著嶺南和雲貴。中國大陸遂成為一個整體。
其次是地理通道:中國大陸地形復雜,山脈眾多,但無論多麼險峻的地勢,大自然總留給人以交通的便利,實際上也幾乎沒有一個地方沒有發生過人群交流的。
二.歷史地理環境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
⑴歷史地理環境對中國傳統文化多樣化的影響
不同的地理環境,對不同的文化類型的生成及其發展趨向具有重大的影響。中國境內地理環境的多樣化,客觀上構成了多民族共居、多種經濟成分互立、多種文化類型並存的物質基礎。不同的地理環境與物質條件,使人們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與思想觀念。在衣食住行方面,各地歷來就存在很大差別,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不同的風俗習慣。
⑵歷史地理環境對「多元一體格局」的影響。
中國的地理環境,尤其是黃河中下游地區相對優越,為農業的發展提供了適宜的條件。在中國佔主導地位的傳統文化,無論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農耕經濟基礎之上的,它們形成於農業區,也隨著農業區的擴大而傳播。大量漢族(華夏族)人口不斷從黃河流域遷往南方、西北、東北各地,文化上的優勢和數量上的多數是這些移民最終成為遷入地區的主體人口,他們所傳帶的文化自然也成為遷入地的主體文化。當然,傳統文化也吸收牧業民族和其他民族文化的精華,因此,形成了各民族內聚,多文化類型融合的歷史趨勢,從而形成了中華以農耕文化為主體的多元一體格局。
⑶歷史地理環境影響了中國傳統的「倫理政治型文化」的形成。
❷ 中國的地理環境的基本特徵是什麼還有形成原因。
我國地理環境的特點,最突出的是:
1)季風影響顯著,范圍廣闊。季風環流使東亞大氣運行發生明顯改變,也大大改變了氣候要素的組合形式與分布規律。季風的強弱和影響的范圍,各年不同,各月不同,但季風在一年中的交替和南北推移,對我國自然景觀的形成和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我國東部和西部的差異以及東部季風區自然地帶的南北遞變,在很大程度上受季風的控制。我國亞熱帶有著廣闊的面積,從南到北跨緯度12°之多,我國的亞熱帶植物在世界同類植物中所佔面積也最大。廣大亞熱帶地區不像世界同緯度許多地區那樣表現為荒漠或草原,由於受季風的影響,在高溫季節降水豐沛,氣候溫暖濕潤,成為世界上著名的農業發達地區。
2)地形復雜,高原、山地和丘陵佔有很大比重。青藏高原雄踞我國西部,高原上聳立著許多著名的高大山系,位於中尼邊境的珠穆朗瑪峰,海拔8848.13米,是世界第一高峰。海拔在3000米以上的高山高原,占國土面積的25%。我國東部有廣闊的平原,其間也散布著許多中山、低山和丘陵。在自然地域分異中,水平地帶與垂直地帶犬牙交錯。不同水平地帶內的山地各具不同的垂直帶結構,從而加深了我國自然條件的復雜性和多樣性,使我國自然地域分異具有世界罕見的獨特性。特別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 500米,面積約為國土總面積的1/4。它的存在極大地破壞了通常的水平地帶結構。高原上的土壤、植被既與同緯度低海拔的水平地帶不同,屬於垂直地帶性的高寒類型,又與同緯度的山地土壤植被有明顯區別。而類型相似的土壤植被在高原上分布的海拔界限也遠比同緯度的山地為高,植被的旱生性也比同緯度的山地強烈。
3)獨特的自然發展歷史,土壤、生物資源豐富。在我國,某些從地質時期(主要是新生代)承襲下來的因素,在現代自然界中仍具有相當重要的作用。由於第四紀冰川作用遠沒有歐洲、北美同緯度地區那樣廣泛、強烈,生物演化受到的影響較少,所以生物種屬(包括特有種屬)特別繁多,地理成分復雜,分布亦比較混雜。古代紅色風化殼分布范圍很廣,主要分布在長江以南,但甚至在大興安嶺還可見到。在現代土壤中也可能反映古代紅色風化殼的殘留特徵。對歷史過程中遺留下來的許多自然痕跡,必須和現代自然過程比較才能獲得合理的解釋。
4)人類活動使自然界發生深刻的變化。我國歷史悠久,長期的人類活動在很大程度上加速或延緩了自然景觀的演變過程,強烈地改變著自然面貌。
幾千年來,我國勞動人民開墾草原,砍伐森林,疏干沼澤,圩湖築垸,圍海造田,修塘築堰,開河修渠,在祖國大地上開拓了十多億畝耕地,培育了許多作物和牲畜品種,建成了都江堰、大運河等馳名中外的水利工程。解放以來,廣大人民群眾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發展生產,改造山河,使過去經常泛濫成災的黃河、淮河、海河等重要江河得到了治理,修建了許多水庫、分洪、滯洪和水利樞紐工程,發揮了防洪、灌溉、發電、運輸等多方面的綜合水利效益。營建了大面積防風固沙林與海防林,為國民經濟建設作出重要貢獻,同時也使祖國的自然面貌發生重大變化。
但是,人與自然環境的關系是復雜的,在利用自然的過程中,由於帶有不同程度的盲目性,也使生態系統的平衡遭到破壞,從而導致自然環境的惡化。例如,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生產力低下,固然有其自然因素,但和歷史上砍伐森林、濫墾草原、破壞植被等人為因素也直接關聯。嚴重的水土流失,又引起黃河下游的河流演變與洪水泛濫,造成華北平原的旱、澇、鹽、鹼、風沙的危害。烏蘭布和沙漠、毛烏素沙地和渾善達克、科爾沁等地沙丘的出現,也是人類活動破壞草原使草場退化,風沙漫延的結果。不合理的砍伐,過度的捕獵,使森林資源、野生動物大為減少,甚至絕跡。二三百年前祁連山「野牛出飲,數以千計」的情景,已不復見。大興安嶺的黑貂、麋鹿(又名四不象,Elaphurus dividianus)也已絕跡。我國林木種類豐富,但森林覆被率只有12.98%,和世界許多國家相比,和經濟建設對木材的需求相比,仍然有很大的差距。
❸ 中國歷史地理環境要素疆域和政區的基本特徵
疆域:意指領土的范圍或面積。例如,我國疆域遼闊。《荀子·君道》:「使無去其疆域,則國終身無故。」
政區:即行政區劃,指國家根據政治和行政管理的需要,依據有關法律規定,充分考慮經濟聯系、地理條件、氣候條件、民族分布、歷史傳統、風俗習慣、地區差異、人口密度等客觀因素,將全國的地域劃分為若干層次大小不同的行政區域,設置相應的地方國家機關,實施行政管理。政區以國家或次級地方在特定的區域內建立一定形式、具有層次唯一性的政權機關為標志。政區因不同的國家結構形式而不同。
中國歷史地理環境
1 、中國歷史地理環境的基本特徵包括:疆域、政區、民族、人口、地形、地貌、氣候等.
2 、中國歷史上只有月氏族的主體在公元前2 世紀遷到中亞了,其他各民族都沒有完全離開過中國.
3 、從境外遷入中國的民族是朝鮮族、俄羅斯族、塔塔爾族.
4 、中國歷史上,除漢族以外,匈奴、鮮卑、羯、氐、羌、契丹、女真、蒙古、滿族都曾經建立過統治中原地區的政權,其中蒙古、滿族還統治過整個中國.
5 、商和西周時期實行分封制,從上到下「分土而治」.秦以後,郡縣制基本上推行到了全國.
6 、元朝的中央政府稱為尚書省.
7 、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形成地形上的三級台階,慣稱為三大階梯.
8 、我國最低的內陸盆地是吐魯蕃盤地.
9 、中國疆域的基礎是在乾隆年間最終確定的.
10、中國的氣候有三個特點:一是季風氣候明顯;二是大陸性氣候強;三是氣候類型多種多樣.
❹ 古代中國的地理位置有什麼特點
1中國疆域遼闊,海陸兼備,東臨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太平洋,氣候濕潤,有利農業生產;
中國東南瀕臨海洋,夏季,風從海洋吹向陸地,帶來了濕潤的空氣,形成了豐富的降水
2沿海多良港,利於發展海洋事業,比如制鹽業、捕魚業、石油開采、海洋運輸業等。
。海上交通便利,便於對外貿易的發展,便於同海外各國友好往來。而海洋資源豐富,魚米蝦鹽較為富足,為內陸居民提供了生活保障。
3 內部深入亞歐大陸內部,使陸上交通能與中亞、西亞、歐洲直接往來,且古有「絲綢之路」,現有橫貫亞歐大陸的鐵路線,更方便了對外交流及貿易往來。
4 國土遼闊,為民族生存發展提供巨大空間,為社會進步奠定雄厚的物質基礎。眾多人口的廣大生活空間、西部地區豐富的礦產資源等都能反映出這一優越性
❺ 中國歷史地理環境有哪些基本特點
中國地理環境對於開放或封閉的影響
中國有較易於隔離的地理環境。東面臨海,西北橫亘漫漫沙漠,西南有世界上最大的青藏高原。這些都是地理上的阻絕地帶,給予農業民族無法突破的限制。這種一面臨海,其它三面陸路交通極不便利,而內部迴旋餘地又相當開闊的環境,形成一種與外部世界半隔絕的狀態,使中國沒有向外部拓展的野心,養成了獨自經營,和平溫順的國民性格。加上中國發達的農業文明,中國人一直以「天朝上國」自居,不願意與外界打交道。
實例
1.明朝的海禁政策使其錯過的資本主義的萌芽,也就是從那時起漢民族開始走下坡路。間接導致明朝的滅亡。
2.清朝奉行閉關鎖國的政策,致使中國很少接受外來文化。中國傳統文化的相對封閉性,導致了中國近代的屈辱歷史。
地理環境對開放與封閉的影響
1、地理環境的開放與封閉是相對的,不存在絕對的開放或封閉。
2、在不同的生產力條件下,地理障礙的影響也是不同的。
3、自然地理環境並不是決定開放與否的唯一條件,海洋也不是開放的唯一途徑。
❻ 我國環境的基本特徵有哪些
1、區域位置:中國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2、地勢:地形復雜,高原、山地和丘陵佔有很大比重。3、自然因素:獨特的自然發展歷史,土壤、生物資源豐富。4、氣候:中國的氣候復雜多樣,有溫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熱帶季風氣候、熱帶雨林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和高原山地氣候等氣候類型。
(6)中國歷史地理環境的基本特徵是什麼擴展閱讀
中國的主要自然資源:1、礦產:中國幅員廣大,地質條件多樣,礦產資源豐富,礦產171種。已探明儲量的有157種。其中鎢、銻、稀土、鉬、釩和鈦等的探明儲量居世界首位。煤、鐵、鉛鋅、銅、銀、汞、錫、鎳、磷灰石、石棉等的儲量均居世界前列。
獨特的自然發展歷史,使得我國的土壤、生物資源豐富。在我國,某些從地質時期(主要是新生代)承襲下來的因素,在現代自然界中仍具有相當重要的作用。由於第四紀冰川作用遠沒有歐洲、北美同緯度地區那樣廣泛、強烈,生物演化受到的影響較少,所以生物種屬(包括特有種屬)特別繁多,地理成分復雜,分布亦比較混雜。
我國地理環境西高東低,地勢呈三級階梯分布,河流多自西向東流。地形復雜多樣,西部多高大山脈。西南喀斯特地貌廣部,西北部多荒漠。東部多平原,東南部多為丘陵,地壤為呈酸性的磚紅壤,東北黑土地土壤肥沃。
❼ 中國的地理環境有什麼特徵
中國地理環境具有復雜性。中國東部地區形成季風區,受夏季風影響夏季降水集中,降水豐富。自然環境以濕潤半濕潤的森林環境為主。西北地區深居內陸,不受夏季風影響,形成乾旱半乾旱的草原和荒漠景觀。青藏地區海拔高,形成高寒為主的地理環境。
中國地理環境具有明顯的差異性。受地形和氣候影響,中國四大地理區域自然環境特徵差異明顯。
地理環境具有整體性。一個區域的氣候對地理環境的影響是主要的。自然環境特色與氣候一致。自然環境各因素之間相互協調,相互聯系,相互依存,處於一種動態平衡的狀態。
地形地貌對地理環境影響明顯。高山地區形成垂直分異的自然環境。高海拔地區形成高寒氣候和高寒植物區。
❽ 我國的地理環境特點是什麼
我國地緣環境的特點:地緣戰略地位十分重要,鄰國眾多,邊境線漫長,大國集中。
1、三面陸地,東面海洋。陸地三面北邊是荒原和冰凍之地,西邊是戈壁、沙漠,南邊是崇山峻嶺、大河和熱帶雨林,在歷史上是一個相對封閉的環境。
2、陸海兼備,陸地邊界和海岸線漫長。陸地邊界全長約2.28萬公里,大陸海岸線長1.84萬公里,另有島岸1.4 萬余公里,海岸線總長超過3.2 萬公里。
3、地緣戰略地位重要。現在社會隨著海陸交通的發達,東面和西面已游悔做經分別成為中國經濟和能源的戰略要地,處於對外交流的前沿。
4、大國眾多。三面陸地、一面海洋面對十幾個鄰國,其中日本、俄國、印度、韓國等均為世界大國或中等強國,與我國存在各種領土、領海和資源明確前瞎或潛在的爭端,整體地緣環境不容樂觀。
簡介
陸地三面,北邊是荒原和冰凍之地,西邊是戈壁、沙漠,南邊是崇山峻嶺、大河和熱帶雨林,在歷史上是一個相對封閉的環境。現在隨著海陸交通的發達,東面和西面已經分別成為中國經濟和能源的戰略要地,處於對外交流的前沿。
中國是當今世界陸海鄰國最多的國家之一,而且多陸、海強鄰,如日本、俄國、印度、韓國等。
中國與周邊相當一部分鄰國存在著復雜的領土、領海爭端。如東海、南海爭端。
中國周邊地區與神衡周邊國家都存在著眾多的跨界民族,以及中國周邊分布著一系列當今世界的熱點問題和潛在的不穩定因素。
❾ 中國歷史地理環境有哪些基本特點
中國文化產生和發展的地理生態環境,是指中國進入文明社會以來的整個歷史時期的地理環境,即歷史地理環境.地理環境包括兩個主要方面: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地理環境.一般說來,自然地理環境,如氣候、地形、地貌、水文、植被、海陸分布等,發展變化的速度比較緩慢,有時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才能為人們所覺察.但在某些階段和某些局部地區自然地理環境的變化也可能發生得非常迅速,非常劇烈,造成巨大的影響.人文地理環境,如疆域、政區、民族、人口、文化、城市、交通、農業、牧業等方面,發展變化的速度比自然地理因素發展變化的速度要快得多.當然,這兩方面的是相互作用,不能截然分開的.
1、疆域、政區
自秦至清的疆域范圍,以鴉片戰爭前的清疆域為極盛.秦漢實行郡縣制,唐朝逐漸演變為道-州-縣三級制,宋朝主要為路-州-縣三級制,元朝實行行省制,明清沿襲,基本形式為省-府-縣.
2、民族、人口
中國歷來是多民族國家,各族共同締造中國,中國領土也由各民族共同開拓和鞏固.公元初已有6000多萬人口,幾經起落,至19世紀中葉達4.3億.人口分布極不均衡,遷移頻繁,移民眾多.
3、地形、地貌
一些湖泊消失,或發生巨大變化;水道、水系的變遷,如黃河改道,海河水系形成;海陸變遷,一些沿海地區陸續成陸,另一些地區又淪入大海;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地貌破碎;沙漠擴大或范圍變動等.
4、氣候
溫度變遷,有過多次反復,由寒轉暖,又由暖轉寒;濕潤狀況的變遷,由濕潤而逐漸乾燥,旱情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