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如何做地理教案

如何做地理教案

發布時間:2023-05-25 11:15:04

『壹』 高中地理教案如何寫

一:地球運動的基本形式:公轉和自轉
繞轉中心 太陽 地軸
方向 自西向東(北天極上空看逆時針) 自西向東(北極上空看逆時針,南極上空相反)
周期 恆星年(365天6時9分10秒) 恆星日(23時56分4秒)
角速度 平均1º/日 近日點(1月初)快遠日點(7月初)快 各地相等,每小時15º(兩極除外)
線速度 平均30千米/小時 從赤道向兩極遞減,赤道1670KM\小時,兩極為0.
地球自轉和公轉的關系:
(1)黃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黃道平面的交角。目前是23º26』
(2)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的移動

二: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
(1)晝夜更替(2)地方時 (3)沿地表水平運動的物體發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貳』 如何做好初中地理教學

如何成為一名優秀的初中地理老師

1、趣味導課

在初中地理教學過程中,為了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可以運用一些風趣幽默的謎語導入的方式,來吸引學生們的注意力,使學生們能夠以最快的速度全身心的投入到學習中去,從而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地理課堂的教學效率。比如,可以用「紅麵粉」猜謎底「丹麥」來導入,使學生們在測謎語過程中,學習到地理知識,從而對學習地理知識充滿興趣。

2、恰當使用多媒體教學工具

眾所周知,圖畫在初中地理課本中占據著非常大的比例,而且學生們也更加喜歡去研究圖畫,而不是去讀文字,因此,教師根據學生們這一心理特點,結合多媒體技術,將一些課本上的圖畫通過多媒體技術放映出來,這樣可以使課堂顯得更加生動、形象,學生們也會覺得好像身在其中一樣,這將會在很大程度上促進學生們對地理知識的記憶力和分析能力,從而激發學生們學習地理知識的興趣。比如,教師在將兵馬俑時,可以將一些有關的圖片和視頻播放出來,教師可以在講台上以便播放以便講課,這對吸引學生們上課注意力來說起著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同時學生們也能夠在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中學到地理知識,這對培養學生們學習地理的興趣起著重要作用。

3、利用互助合作激發興趣

對於大多數初中生來說,非常容易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因此,初中地理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初中生們的這些特點,讓學生之間進行相互合作的方式來學習地理知識,在相互學習過程中,學生們能夠親切感受到同學們身上的優點,這對很多學生們來說都具有非常大的影響力,這對提高學生們學習地理的興趣起著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比如,教師在講「我們臨近的國家」這一章中的「日本」這個國家時,可以將全班同學分成幾個小組,然後讓這幾個小組去准備有關的材料,在這個准備的過程中,會在很大程度上促進學生們才華的發揮,使學生們在相互鼓勵、合作的氛圍中,全身心的投入到對地理知識尋找的過程中,使學生們對這個學習過程中充滿興趣,並且能夠促使學生們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進去,這對提高地理課堂教學質量來說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4、採用游戲化教學模式

每個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都離開游戲的陪伴,在這個過程中他們顯得是非常快樂,因此,初中地理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一特徵,使學生們可以通過以游戲的方式來認識地理,學到地理知識,這樣將會使學生們對學習地理充滿興趣,心理對上地理課堂也是充滿希望,比如,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將全班同學分成兩組,兩組之間進行猜地理知識游戲,其中一個組的成員來描述,讓另一個組的所有成員來猜,學生們在這個游戲過程中,一方面會使學生們學到更多地地理知識,另一方面還能開闊學生們的眼見、發散思維,不斷進行思考,同時也能夠使學生們在輕松、愉快氛圍中學到更多地地理知識,這對學生們來說是最重要的,使學生們對學習地理知識充滿興趣。

在初中地理教學中鄉土地理的滲透,有助於學生了解自身所處環境的地理知識,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知識在實踐中有效地應用,進而培養學生的認知能力,加強學生的地理知識的學習,並幫助學生樹立可持續發展的人地和諧觀,增強學生的愛國情感。教師應積極研究符合實際環境情況和學生個體發展的有效教學方式,在地理教學過程中有效地滲透鄉土地理,使學生充分認識地理知識的現實意義,積極自主的學習地理知識。

1、初中地理教學中鄉土滲透的意義

在初中地理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學生身邊的鄉土地理內容,能夠加深學生對地理知識中概念的理解,幫助學生養成觀察生活的習慣。教師在講解一些抽象知識時,可結合鄉土地理知識將抽象知識轉化為直觀存在的事物,使學生更容易理解,並意識到地理學習聯系生活的重要意義,從而積極深入生活、觀察生活和了解生活,全面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地理學習水平。雖然我國近年來,經濟不斷進步和發展,但是我國很多地方還屬於貧困落地區,面對當下的實際情況,學生能夠充分認識到家鄉的現狀、所存在問題,進而使學生思考、分析當前家鄉發展前景,使學生更加熱愛自己的家鄉,為家鄉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2、初中地理教學中鄉土滲透的策略

2.1.教師要熟悉本地地理

教師要對當地的地理了如指掌,才能高質量的完成初中地理中的鄉土地理教學。一些學校中很多教師都是外地人士,要教好鄉土地理,就必須熟悉當地環境,收集本地地貌特點、風景名勝等地理資料,還有一些鄉土文學、鄉土歷史等方面的資料。不僅拓展教師的視野,加深對當地地理環境的認識,也能夠在進行鄉土教學時,對學生如數家珍地娓娓道來,用自身的知識和對本地環境的感情,感染學生,充分調動學生深入學習的積極性。

2.2指導學生進行野外考察

野外考察是對自然界中各種地理事物和現象進行有計劃、有目的的感知活動,將地理教學的內容直觀、形象的展現在學生面前,培養學生利用所學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學生分

『叄』 初中地理教案整理五篇

教案是教師為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教案包括教材簡析和學生分析、教學目的、重難點、教學准備、教學過程及練習設計等。下面給大家帶來一些關於初中地理教案整理五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初中地理教案整理1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知道世界主要的語言,記住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漢語)和使用范圍最廣的語言(英語)。

2.知道世界三大宗教,記住信教人數最多的宗教。

能力目標

1.運用地圖,說出世界主要語言的分布地區,並能夠用表格或其他方式表達出來。

2.閱讀材料,說出世界三大宗教的主要分布地區及他們的建築特色。

3.舉例說出不同國家和地區不同的宗教信仰和 文化 傳統。

情感目標

培養唯物主義觀念,理解並尊重宗教信仰的差別。

教學重難點

1.知道世界主要的語言,記住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漢語)和使用范圍最廣的語言(英語)。

2.知道世界三大宗教,記住信教人數最多的宗教。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同學們,隨著我國經濟文化的快速發展,我們與世界各國的交往越來越頻繁。為了加強與世界各國的友好往來,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些世界的語言和宗教的有關知識。

設計意圖:直接導入新課。

新授:

一、世界的語言

教師啟發:同學們想一想,我們現在正在使用的是什麼語言?除了我們使用的語言外,你能說出世界上還有其他什麼語言嗎?

學生活動:自由發言列舉出知道的語言。

設計意圖:挖掘學生已有的知識 經驗 ,激發學習興趣。

活動一:

指導學生閱讀課本P73第1自然段,P74圖4.12「不同的語言文字」和閱讀材料「世界語言知多少」.獨立完成下列問題:

①世界大約有多少種語言?

②哪6種語言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語言,也是聯合國的工作語言?

③哪種語言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

④哪種語言是世界上使用較廣的語言,也是國際上通用的語言?

設計意圖: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教師組織學生就上述問題以及他們所知道的其他語言,自由發言,相互交流。使學生拓寬和加深對這些問題的認識和了解。

過渡:這些語言都分布在世界哪些地方?請在圖上找到。

活動二:

學生分組讀「世界主要語言的分布」圖,完成課後活動題表格。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讀圖能力和小組合作能力。

二、世界三大宗教

教師:前面我們了解了世界六種主要語言,那麼世界上不同語言的人們的宗教信仰有何差異呢?下面我們學習世界三大宗教。

活動一:交流自己搜集的關於宗教的各種資料,初步了解宗教的有關知識。

教師通過課件提供有關三大宗教的文字和圖片資料補充。

教師:宗教是一種社會歷史現象,是人們的一種精神寄託,它對人們的生活以及許多國家的歷史、文化都有深刻地影響。我們對信徒們都應該十分尊重。你能說出三大宗教的不同嗎?你信仰宗教嗎?你周圍有信仰宗教的人嗎?

學生看資料後討論交流。

設計意圖:通過各種活動,讓學生了解宗教的產生、影響及區別,尤其是三大宗教的特色建築。

活動二:組織學生讀世界三大宗教分布圖找到其分布地區。

小結:宗教在發展過程中吸收了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民俗、經濟、哲理等諸多要素。所以,宗教發展到今天,不能簡單地視為迷信,而應該看成是一種文化現象、社會現象。對信仰宗教的人不能歧視反對,而應尊重信教人的信仰自由,保護宗教。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正確的認識宗教信仰。

結束:讓學生 總結 學習的主要內容,並談談感想。

設計意圖:讓學生自始至終做課堂的主人。

初中地理教案整理2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知道我國的民族構成狀況,了解我國一些少數民族的風土人情和文化特點,理解我國的少數民族政策和民族分布特點。

2、過程與 方法 :課上通過小組合作,課下通過多種 渠道 收集有關少數民族的服飾、風土人情和文化的圖文資料,然後進行整理,開拓視野,了解我們祖國豐富的民族文化。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認識到我國是一個由56個民族組成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樹立各少數民族一律平等、互相尊重、共同維護祖國統一的正確觀點

教學重難點

重點:我國的民族構成和分布特點及民族政策。

難點:主要少數民族的風土人情和文化特點。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視頻引入(視頻內容為多民族舞蹈《大地春暉》),請大家看一段錄。

(講述)前面我們學習了我國人口數量、人口分布的特點,剛才大家也看了視頻,我們知道在我國遼闊的國土上,不僅生活著漢族同胞,還有不少兄弟民族和我們漢族一起生活在這個大家庭中。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多民族的大家庭

板書:第三節 多民族的大家庭

二、民族構成與數量

【承轉】我們這個多民族的大家庭到底有多少個民族呢?生(56個)請同學們閱讀課文第一段內容回答屏幕上的問題.請生回答。出示答案教師總結:相對於漢族而言,其他的55個民族在人口數量上處於少數,因此,稱除漢族以外的55個民族為少數民族。

3人口超過四百萬的少數民族有哪些?4人口數量最多的少數民族是?(珞巴族)

出示圖片歸納知識。

三、民族文化

【承轉】師:同學們請你觀察一下手上的人民幣,除了漢字,還有其他文字嗎?想一想這是為什麼?對照一下屏幕上的各族文字,看看人民幣上是哪些民族的文字。

學生活動:對照文字。蒙古 維吾爾 藏族 壯族。

【承轉】由於地理環境歷史傳統和宗教信仰的不同各民族在衣食住行節日風俗等生產和生活方面獨具特色。讓我走進民族村去領略他們的風采。

播放圖片

思考:為什麼有的民族喜愛-,有的喜歡賽龍舟?師:出示答案。騎馬是北方草原牧區人們的日常生產生活所需,當地具有良好的-條件,同時,通過-活動能鍛煉提高騎馬的技能因此盛行-。南方地區氣候暖濕,多河湖海灣水域,舟船是當地重要的傳統交通工具,因而人們喜歡賽龍舟。

四、民族分布

【承轉】了解完我國56個民族的人口構成和部分少數民族的文化、風俗習慣後,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我國民族的分布情況又如何呢?

請大家讀課本19頁中國民族分布示意圖.

【師生共同歸納總結】我國各民族的地區分布狀況是:漢族遍及全國,主要集中在東部和中部。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東北等邊疆地區,在這些地區,漢族與各少數民族雜居在一起。我國幾乎沒有一個縣或市的居民是單一民族的。這充分印證了我國民族分布的特點是大雜居、小聚居。(板書)

五、中國的民族政策

【承轉】我國的少數民族多分布在邊疆地區,那麼在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我國是如何管理的呢?這就涉及到民族政策問題。請學生讀課本,回答我的民族政策。


初中地理教案整理3

一、說教材

1.本節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與作用

本節教材是初中《地理》七年級下冊第九章西半球的國家中重點介紹的一個國家,它的經濟發展過程、社會背景、文化特點基本上代表了拉丁美洲的發展過程和社會現狀,了解認識巴西就等於了解拉丁美洲。巴西是拉丁美洲的縮影。

2. 編者的意圖:力求以貼近生活的方法來幫助學生感知世界。

3. 教材的主要內容和特點:

(1)本節教材以人種作為切入點,誘導學生思考世界人種的分布,但巴西人的膚色又不同於世界三大人種,從而引出了民族大熔爐的縮影的內容。 教材在舉例中採取"引而不發"的方法,讓學生來總結巴西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經濟地理等方面的地理基礎知識

(2)在掌握了足夠的基礎知識後,教材要求學生學會運用巴西的自然條件、人口分布、歷史背景、經濟發展等因素對巴西農業和工業布局進行分析。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聯系實際能力。

(3)在聯系實際貼近生活的內容中,教材又提供了大量的閱讀資料及圖片,培養學生從直觀的角度來認識巴西。

4.重點、難點:

重點:通過巴西過去與現在經濟結構差異的對比,了解巴西經濟的發展歷程。讓學生認識到殖民主義統治對巴西的影響及當今世界的發展中國家建立健全獨立經濟體系的必要性。

難點: a.使學生懂得保護熱帶雨林的重要意義。

b.熱帶雨林的成因及亞馬孫河水量大的原因分析。

5. 教學目標:

(1)認識目標:

a.知道巴西是拉丁美洲面積、人口最多的國家b.能說出熱帶雨林對巴西的環境效益、開發目的及生產的環境問題。

c.能說出巴西的地理位置,地形區劃及主要氣候特徵。

d.能說出巴西工農業生產的特徵。

e.能讀圖說出巴西主要的城市及分布地區。

(2)能力目標:

a.分析獨特的拉丁文化的成因。

b.認識到殖民統治對巴西種族的構成及政治、經濟、文化的深遠影響。

c.學會分析巴西熱帶雨林的成因及,亞馬孫河水量大的原因,提高綜合分析地理問題的能力。

d.能初步分析巴西城市化過程中帶來的問題及解決辦法。

(3)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熱愛科學、增強環保意識。

二、說學生

巴西是 足球 王國,對大多數學生來說並不很陌生,現代媒體手段先進,同學們可以通過上網、報紙、雜志查找各種資料進一步認識巴西。

初一年學生思想活躍,感情豐富,求知慾強,好勝心切,在接受知識上往往帶有濃厚的感-彩,樂於接觸有趣的感性知識,因此,在講授巴西時,要多用一些激趣的方法,要多舉例,多要以實圖展示,增強學生印象。

三、說教法

1. 教學方法 的組合

a.本節課運用談話、閱讀、討論、學習競賽等多種教學方法。尤其是學習競賽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學生多種能力。本節又採用了知識結構圖法,使學生的地理思維隨著教師的講解而步步深入,且激發了學生的 想像力 。

b.整節課主要貫穿"學為主體、教為主導、思練結合"的教學思想,讓學生獨立自主親身參與、體驗教學活動的全過程。教師注意由淺入深、由簡單到復雜的恰當引導,學生從不斷演示中觀察問題,探究現象,解決問題。

2.教學手段

運用多媒體教學將一些靜態信息加工成聲、情、形的動態信息,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興奮點,喚起強烈的求知慾,強調重點,攻破難點。增大教學容量,提高教學效果。

3.教具選擇

多媒體課件。

四、說學法

1.依據教學目標,快讀課文,整體把握,明確重點。

2.充分利用多媒體資源,理解和記憶。

3.理論聯系實際,結合日常生活經驗,積極思考,培養能力。

五、課時安排:2課時

六、說教學程序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主要內容是p.89—92民族大熔爐的縮影和發展中的工農業大國兩節。

教學目標:1、了解巴西的面積人口、經濟水平。

2、了解巴西的地理位置、地形氣候。

3、了解巴西的人種文化、工業農業。

教學重點:巴西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狀況

教學。難點:①巴西的位置、地形、氣候河流、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關系。

②巴西的經濟、文化、人種與殖民主義的關系。

1、引課設計

根據世界盃足球賽主題音樂,引出課題:第九章 第二節 巴西(版書),之後,介紹胡-出訪巴西,讓學生認識到巴西與中國的友好關系。主要是為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突出本課學習的主要內容。

2、學生自學,整體感知,重點把握。

自學3分鍾,學習方式自由,要求學生盡量多的發現問題,發現有價值的問題,找出答案,准備競答與競提。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地理自學能力,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學生的自信心、進取心、合作意識、集體榮譽感、團隊精神等。

3、教師主持,問題競答與競提。

這一活動由教師主持,學生比賽提問題,教師從量和質兩方面為學生所提問題打分,分組比賽,決出勝負。主要是為了提高學生對地理及對地理課學習的興趣。活動中,教師可尋機插入點撥講解,在學生興趣盎然的氛圍中,教師盡情發揮自己的主導作用,強調重點,突破難點。

4、總結鞏固,隨堂練習。

總結重在綜合概括,使知識條理系統。隨堂練習意在鞏固本課所學知識與技能。

七、設計的理論依託:地理新課程標准中提出的"改變地理學習方式""構建開方式地理課程""學習結果與過程並重""發現閃光點、鼓勵自信心"等基本理念。

八、板書設計:

粉筆板書與電子板書相結合。粉筆板書採用詞語式板書;電子板書採用結構式。粉筆板書如下圖。"咖啡之國""文明古國""足球王國""狂歡之國"四個關鍵性詞語,基本反映本課的教學內容,能引起學生的思考,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和記憶。

初中地理教案整理4

《天氣》

【課題】七年級上冊第四章第一節天氣

【課型】新授課

【課標要求】

●區分「天氣」概念,並能正確運用。

●識別常用的天氣符號,能看懂簡單的天氣圖。

●用實例說明人類活動對空氣質量的影響。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知道天氣與氣候的區別,並能在生活中正確使用這兩個術語。初步認識天氣與人類活動的關系;

能識別常用的天氣符號,看懂簡單的天氣圖。(重點)

2、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各種途徑感知身邊的天氣現象,並形成地理表象;

初步學會根據提供的地理信息,通過比較、概括等思維過程,形成天氣與氣候的概念。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人類活動及對空氣質量的影響及保護大氣的重要性分析,增強環境保護意識和,逐步養成關心愛護環境的行為習慣。

【教學模式】

目標導學

【教學方法】

講授法、活動教學法、小組合作法、角色扮演法

【教具准備】

教學課件

【學生課前准備】

收看中央電視台天氣預報

【教學 反思 】

第四單元天氣與氣候是世界自然地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教材中佔有重要地位。天氣與生活是本單元的第一課,主要包括天氣與生活、看圖識天氣、讓天空更藍三部分內容。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天氣與氣候的概念及特點,如何描述天氣、常用的天氣符號,簡單分析天氣與人類活動的關系。為後面氣溫的變化與分布、降水的變化與分布、世界的氣候類型、影響天氣的因素、人類活動與氣候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依據皮亞傑認知發展理論,初一學生位於認知發展具體運算階段(七至十一二歲),具備一定依賴於具體事物或形象的 邏輯思維 能力,是智力發展和能力培養的重要階段。學生在生活中時時刻刻都感受著天氣的變化及天氣對其生活的影響,亦在小學階段通過其他學科了解到一些天氣 諺語 。

本節課我主要採用了講授法、活動教學法、角色扮演法等教學方法。考慮到地理對初一學生來說是一門新學科,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在教學過

程中以講授法為主,其他方法為輔。聯系實際生產、生活,設計多處角色扮演情景及活動,使學生在活動過程中體會、認識有關概念和基本原理,初步學會一些基本的技能和能力。

本節課我運用了多媒體教學手段,設計了一個教學課件。多媒體直觀性和交互性,能幫助學生理解較為抽象的地理問題,從而更好的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也給學生充分的學習空間,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

依據該年齡段學生的特點及學習內容,採用小組合作學習、探究學習、角色扮演等學習方式,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思維活動和體驗獲得知識,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合作交流能力。

【板書設計】

簡單天氣符號、衛星雲圖

天氣和氣候的概念與區別

初中地理教案整理5

《自然環境》

教學目標

1、運用地圖歸納一個大洲的地形、氣候、水系的特點,簡要分析其相互關系。

2、通過初步掌握使用地形圖和地形剖面圖,學會總結歸納兩大洲地形和河流特點。

教學重難點

重點:亞洲、北美洲地形特點

難點:地形對河流流向的影響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1、展示「亞洲地形圖」。

2、指導學生基本的讀圖方法,觀察陸高海深表。結合地圖判斷不同圖下顏色各代表什麼地形。我們來認識一些主要的地形區,描述一下它們的位置和大致海拔。

請不同組的學生展開競賽搶答,增強組內的合作意識,活躍氣氛。

3、學生查圖討論回答各地地理位置海拔高度。

引導:根據以上的讀圖分析從位置和海拔方面考慮,得出亞洲地形特點

板書:地勢起伏很大,中間高四周低,亞洲地面高低起伏很大,地勢中間高四周低。

4、引入地形剖面圖。

(展示亞洲大陸沿北緯30度的地形剖面圖和北美洲沿北緯40度的地形剖面圖)

觀察區別兩圖:

學生讀圖歸納:亞洲在東西方向上地勢表現出起伏大,中部高,兩側低的特點。而北美洲在東西方向上地勢東西高中間低。

河流是構成自熱環境的另一重要因素。

1、在圖上找出幾條大河,長河眾多,觀察河流的位置、流向及流入的海洋。

2、歸納亞洲的大河在分布上的特點。

板書:受地形影響,亞洲的地勢中間高四周低決定了河流多發源於中部山地, 四周呈放射狀分布。

北美洲地形對河流流向的影響。

北美洲地勢中部低,但中部北高南低。密西西比河主幹呈自北向南流,東西部地勢高,所以密西西比河水系多發源於兩側高原山地。

亞洲主要有哪些氣候?

學生看圖回答:說出亞洲的主要氣候類型,認識亞洲氣候復雜多樣的特點。

為什麼亞洲氣候復雜多樣?

引導學生從位置、范圍、地形等方面說明亞洲氣候復雜多樣的原因。

分析亞洲氣候特點的成因,亞洲季風氣候特點及其對農業造成的影響

成因:受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的影響。夏季風弱,從海洋上帶來的水汽少,降水就少。如果過少,就可能形成旱災。夏季風強,從海洋上帶來的水汽多,降水就多。如果過多,就可能形成水災。

亞洲地跨寒、溫、熱三帶,氣候具有復雜多樣、季風氣候顯著和溫帶大陸性氣候分布廣的特點。

2、亞洲分布面積最廣的氣候類型—溫帶大陸性氣候,得出另一特點—大陸性氣候分布廣(距海洋遠,深入大洲大陸內部)

3、季風氣候是亞洲獨有的氣候類型且分布廣,得出亞洲氣候的又一特點,季風氣候顯著,三種季風氣候的降水季節分配圖和降水年際變化圖。

分析得出結論:氣候復雜多樣、季風氣候顯著、溫帶大陸性氣候分布最廣。

過渡:為什麼會形成這么復雜的氣候?主要受了哪些因素的影響?

(以亞洲的幾個城市{前述}為例,提示回憶上冊學過的「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知識,引導學生總結出氣候與位置的關系及氣候與地形、地勢的關系)

小結:影響亞洲氣候的因素,除了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外,還有地勢及其他因素,但主要的是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

教育 學生分析季風氣候降水的特點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結合活動引導學生通過閱讀「北美洲的氣候類型圖」認識北美洲的氣候分布,主要氣候類型。與亞洲相比北美洲所跨緯度范圍稍小些,高山高原貫穿兩部,因山地也呈現出氣候復雜多樣,溫帶大陸性氣候分布廣的特點,但是北美洲西北沿海有狹長的溫帶海洋性氣候分布。

課後小結

這節課的主要內容學習了亞洲和北美洲的氣候類型,氣候特點,引導學生認識了季風氣候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初中地理教案整理五篇2020相關 文章 :

★ 最新2020初中地理教師工作總結五篇

★ 2020初三地理教學的工作計劃5篇

★ 2020初中地理知識點整理

★ 2020初一地理教學的工作計劃5篇

★ 2020初中地理老師的工作計劃5篇

★ 初中地理教學計劃合集大全5篇

★ 2020初一地理的教學工作計劃5篇

★ 2020初一地理老師的教學工作計劃5篇

★ 2020年初二第二學期地理教學工作計劃5篇

★ 2020年初一第二學期地理教學工作計劃精選5篇

『肆』 地理教師教學,備課過程中的哪些做法

地理備課組活動是校本培訓,加強地理師資隊伍建設的一個載體。備課組建設的成功與否,將直接影響到地理教學質量。如何開展好地理備課組活動,下面談談個人的幾點看法:
一、形式求規范
1、有計劃、有總結。
每學期開學伊始,備課組長制定本學期教研活動計劃、教學計劃、進度等。安排本學期校級及以上公開課,示範課的開課教師,提前做好准備。安排每次的期中、期末的復習題的編制及命題工作。在期中與期末做好試卷講評、質量分析,並做好本學期的教學、教研總結。
2、有固定的時間和地點
每周要有至少一次集體備課活動,有固定的時間和地點。每次集體備課都有一個主講人。備課組長提前一周通知主講人進行准備。集體備課前一天,主講人寫好「集體備課中心發言稿」,交給備課組長審閱,並且每次都要做好集體備課記錄,內容為:時間、地點、主講人、參加人員每位組員發言內容。
3、有明確的主題。
針對地理教學突出的問題確定備課組活動的主題,這些問題是教師們在平常的課堂教學中遇到的困惑和問題,而且是僅憑個人努力難以解決的。備課組成員針對活動主題共同研討,集思廣益,大家暢所欲言,發表自己的看法,力求解決問題,解開困惑。
4、有完善的制度
教案要求項目完備,條理清楚,詳略得當,統一作業類型、項目、數量友桐鍵,規定好備課組成員聽課的節數及公開課的節數,開展好聽課後的議課活動,備課組長對各項活動要有檢查記錄,反饋情況。
二、內容要有效
1、談教學反思
課後,開課老師先談談課堂上有哪些精彩之處,說說自己在哪一環節的處理上還不夠到位,對於一些共性的問題,大家一起研究解決的策略。
2、梳理本周地理教學的重、難點
備課組的老師,在對課標、教材和學情的認識和把握上,可能存在異議,我們可以通過集體備課,共同討論,梳理出教材的重、難點,然後集體研究在教學過程中如何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做到「五備」:備課標、備教材、備教法學法、備教學過程、備教學評價,落實「三統一」,即統一進度、統一方案、統一考查。
3、研討教育熱點話題
我們老師都訂有一些教育教學雜志,如《中學地理教學參考》《地理教學》《地理教育》等,凡與我們的教學息息相關的,都可聯系自身來輪正談談自已的學習收獲,這樣即拓寬了大家的視野,又夯實了教育理論基礎。
5、交流外出教研和反饋情況
珍惜每次外出教研的機會,要准時參加,認真學習、交流、體會。回來要在備課組會上交流討論,取長補短,共同進步。
三、項目顯特色
1、開通備課組活動網站。
同備課組的老師可以通過網站這個交流平台獲取相關的信息,也可以把要發表的文章、試卷、習題、等內容掛上去,完善備課組的教學資源網的建設,使之成為學生、老師學習的有力資源。
2、創建資源庫
收集與整理任教年級的課件、試題等教學資源,建立資源庫,存儲在學校電子備課室的電腦里,每一位老師都能隨時調用它、完善它。
3、課例研討
開展基於地理課例研究的備課組活動,採取「備課―說課―觀課一議課―總結」的方式,把集體智慧和個人的特長有機結合起來,取長補短,最終達到多贏提高的目的。
地理備課組活動是提高地理教學質量,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的有效平台,今後應不斷探索提高地理備課組活動有效性的方法好巧與策略,充分發揮地理備課組的功能。

『伍』 2020高中地理教學教案3篇

現代人 總結 成功的幾大要素:正確的思想、不懈的行動、偉大的性格、嫻熟的技能、天賜的機會、寶貴的健康。可見,想取得成功,不僅要吃「苦中苦」,也要相關條件的配合支持,那些光知道吃苦的人,那些吃了不值得吃的苦的人,那些把吃苦當成解決一切問題法寶的人,恐怕只能繼續在「苦中苦」的怪圈裡徘徊。接下來是我為大家整理的2020高中地理教學教案,希望大家喜歡!

2020高中地理教學教案一

自然界的水循環

教學目標

⑴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陸地水體的組成及主要類型,能夠分析掌握陸地各種水體之間相互運動和相互轉化的關系,掌握陸地水體的運動更新過程和規律,明確水循環對整個地理環境的作用和意義。

⑵ 通過學習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判讀地理原理示意圖的 方法 ,培養學生從圖像中提取、認定、加工處理各種信息的能力。

⑶通過學習使學生認識陸地水體對於人類生存的重要性,從而使學生明確在人類生產生活中應合理利用水資源使之能夠可持續利用下去,使學生樹立節約用水的意識,逐步樹立人地協調的觀點。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水圈的組成及主要的水體類型;

2.水循環的過程和主要環節;

3.陸地水體的補給關系。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考情分析】高考中多以水循環示意圖、區域圖、 熱點 材料為載體,突出查水循環的原理、人類活動對水循環的影響以及水循環的地理意義

【高考預測】1.以大型工程建設如南水北調,三峽大壩,退耕還林、還草、還湖及城市化建設為切入點考查人類活動對水循環環節的影響

2.以區域圖、水資源分布及利用圖表為背景,考查水資源的分布特點及對人類生產和生活的影響

3.結合有關水資源的重要工程、重要政策,以案例的形式考查解決水資源問題的 措施 。

水圈的組成

1.圖解水圈的組成

2.特點:地球上各種水體共同組成的一個________但不規則的圈層。

知識點一:水循環的類型及環節

【雙基落實】

1. 概念:自然界的水在地球表層通過各個環節

________運動的過程。

2.類型及主要環節:畫出水循環的過程和環節

(在右中畫出水循環環節箭頭方向,標注各環節

及水循環的三種類型)

【真題選粹】

(2008山東卷)下圖是我國某地區略圖,圖中景觀圖片為黃土塬(黃土高原地區面積廣闊、地面平坦的黃土高地)。黃土塬上水循環過程不同於黃土高原其他地貌類型區,其最弱的環節是

A.降水 B.下滲

C.蒸發 D.地表徑流

知識點二:水循環各環節的影響因素

【高頻考點】

【真題選粹】

(2014課標卷II)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

河流的侵蝕、沉積及沼澤的吸收(附)影響河流泥沙和營養物質含量,水體中營養物質含量影響浮游生物量,與水溫共同制約魚類資源數量。根據大屏幕展示圖片可知:西西伯利亞平原地勢低平,凍土發育,河流眾多,沼澤廣布。

分析西西伯利亞平原沼澤廣布的原因(8分)

提示:沼澤廣布的原因從水循環的角度考慮主要是地表水來水量大,排水不暢、下滲少、蒸發量小,其影響因素與地形、氣溫、凍土、凌汛等有關。

【深度探究】

(分組討論,利用水循環的原理分析以下四個問題的形成原因)

1.分析死海面積縮小的原因

2.分析修水庫對河流徑流及庫區的影響

3.分析土地鹽鹼化的形成原因

4.分析城市內澇的原因

【高考選粹】

(2015o新課標I卷) 雨水 花園是一種模仿自然界雨水匯集、滲漏而建設的淺凹綠地,主要用於匯聚並吸收來自屋頂或地面的雨水,並通過植物及各填充層的綜合作用使滲漏的雨水得到凈化。凈化後的雨水不僅可以補給地下水,也可以作為城市景觀用水、廁所用水等。結合大屏幕上的圖片完成下列小題。

1. 鋪設樹皮覆蓋層的主要目的是( )

A.為植物提供養分 B.控制雨水滲漏速度

C.吸附雨水污染物 D.保持土壤水分

2. 對下滲雨水凈化起主要作用的填充層是( )

A. 樹皮覆蓋層和 種植 土層 B. 種植土層和砂層

C. 砂層和礫石層 D. 樹皮覆蓋層和礫石層

知識點三:水循環的地理意義

【雙基落實】

水循環的地理意義

(1)實現了________、大氣圈、岩石圈和____________的相互聯系;

(2)促進了地球上各種水體的更新,維持了全球水的________________;

(3)調節圈層間的________________,進行能量的轉換,改造地表形態;

(4)使地表物質發生________。

【高頻考點】水資源短缺的原因及措施

提示:自然原因(空間分布不均、時間分布不均、氣候乾旱,水資源總量少)

人為原因(人口劇增,工農業發達,需求量大;水資源浪費;水資源污染)

【考向透視】

亞馬遜雨林在地球的水循環和碳循環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讀「亞馬孫平原大氣環流示意圖」,完成下列問題。

(1)來自本地區的水汽經上升、冷卻形成降水降到地面,相當於亞馬孫河流域總降水量的50%,另外50%降水量來自( ) 帶來的水汽。

(2)據調查,近年來亞馬孫河流域某些地區空氣濕度下降,降水量減少約20%,但是流入亞馬孫河的水量及洪水次數反而有所增加。結合水循環原理,解釋以上現象。

2020高中地理教學教案二

全球氣候變化

教學目標

1.閱讀不同時間尺度的氣候變化圖等有關圖表資料,認識全球氣候變化的事實。

2.利用有關圖文資料,探究分析全球氣候變化對海岸、水循環、農業等的影響。

3.通過討論交流,歸納全球氣候變暖的適應對策,樹立合作意識和全球意識。

教學重難點

重點:全球氣候變化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難點:全球氣候變化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教學過程

【導入】導入

播放視頻

從北半球的哥本哈根到南半球的德班,從西半球的坎昆到東半球的巴黎,雲集各國首腦,聚焦全球目光,關注一個問題,全球氣候變化。

那麼,全球氣候變化有哪些表現?對人類活動帶來什麼影響?我們如何應對?帶著這三個問題,我們進入今天的學習。【板書】

【活動】教學過程

活動一

請同學們拿出學案,按照要求,完成活動一。

活動二

完成了知識的准備,讓我們穿越時間,去探知全球氣候變化的歷程。

請大家完成活動二。

活動三

接下來,我們看一看歷史時期的氣候變化,又有著怎樣的特點。

這幅圖同學們能看懂么?

懂,那老師來考一考大家~

不懂,那我們一起來研究怎麼讀這一副圖~

活動四

最後,我們來看一看近現代的氣候變化。

活動五

是誰?讓北極熊哥哥如此憂郁?

是誰?讓乞力馬扎羅山的帽子不翼而飛?

又是誰?讓馬爾地夫陣地不保,眼看著就要香消玉殞?

不僅僅是馬爾地夫,世界各地的陣地都保不住了。

全球氣候變化已經深刻而廣泛的影響著人類,下面,我們將走進非洲的肯亞,看一看氣候變化帶來了哪些影響?

接下來,我們要去一個美麗而神秘的地方,請同學們拿好筆,一邊觀看視頻,一邊記錄下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集中注意力,仔細聆聽,快速記錄,我們來比一比,哪個小組記得最多!

「是誰帶來,遠古的呼喚·····

美妙的歌聲把我們帶入了地球的第三極——神奇的青藏高原。

原本「高處不勝寒」的青藏高原經歷氣候的變化,成為全球氣候變化最典型的受影響地區之一。

監測和研究表明,過去半個世紀,西藏地表年平均氣溫每10年升高0.31℃,極端高溫頻次顯著上升,而年降水量累計增加33mm,高原冰川面積在30年級退縮15%。

氣溫上升,降水增加利於牧草生長,增加了牧草產量,牲畜成活率得到提高;也改變了農區種植制度,作物適宜種植區域擴大,拓展了農牧業結構調整的空間。

降水增多,冰川面積增加,高原湖泊和沼澤濕地面積不斷增加,生物增多,高原景觀視覺效果更好。

高原生態環境整體改善的同時,融雪徑流有時也引發了洪水、滑坡、泥石流災害。影響生產和牧民生活。氣候變暖還導致凍土消融,高原公路凍土病害加劇,許多跑運輸的司機反映,一些路面起伏的情況越來越明顯。

歸納了氣候變化的影響,同學們是否明白氣候變化影響人類活動的過程呢?請同學們完成第3問,運用整體性的原理,將選項填入合適的空格。

從這兩個關聯圖中,我們來歸納全球氣候變化影響人類活動的過程。

據研究表明,人類活動加劇了全球氣候變化

2020高中地理教學教案三

氣壓帶和風

教學目標

(1)結合「熱力環流」和「大氣的水平運動——風」這兩部分內容,在教師指導下,知道氣壓帶、風帶的形成過程。

(2)在知道氣壓帶、風帶的形成過程的基礎上,掌握氣壓帶、風帶的分布,並會繪制全球氣壓帶、風帶分布示意圖。

(3)了解氣壓帶、風帶對降水的影響。

(4)掌握並能說出氣壓帶、風帶的移動規律。

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

氣壓帶、風帶的分布;氣壓帶、風帶的季節性移動規律。

2.教學難點

氣壓帶、風帶的形成原因及其分布示意圖的繪制;氣壓帶、風帶對降水的影響。

教學過程

1、引入唐代詩人崔護的詩《題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引出本課主題「風」。

2、風的概念。風是在水平氣壓梯度力的作用下,大氣由高壓區指向低壓區的水平運動。

回顧熱力環流的知識,並舉例說明什麼是水平氣壓梯度力。

3、風的方向。分三種情況歸納。

(1)只受水平氣壓梯度力的影響時,風向垂直於等壓線(理想情況);

(2)受氣壓梯度力和地轉偏向力時風向垂直於地轉偏向力(高空);

(3)受氣壓梯度力和地轉偏向力、摩擦力同時作用時,風向與等壓線呈 一定夾角(近地面)。

小結。想一想:生活中還有哪些和風有關的詩詞或 成語 。播放《風之谷》主題曲。

過渡:(1)給出材料「二戰期間日本向美國發出的風戰」,思考氫氣球炸彈是如何從日本漂洋過海到達美國的?(2)講解小 故事 ---「馬緯度」問題和咆哮西風帶的出現,讓學生思考原因。引出課題----氣壓帶和風帶的形成。

5、大氣環流:全球性有規律的大氣運動。

6、利用三個假設來分析氣壓帶風帶的形成過程。

(1)假設1:地表均勻、不考慮地球自轉(地轉偏向力)和公轉

引起大氣運動的因素是高低緯度之間的受熱不均。

形成單圈環流

(2)假設2:地表均勻、考慮自轉、不考慮公轉

引起大氣運動的因素是高低緯之間的受熱不均+地轉偏向力

形成三圈環流

視頻播放:「新聞--全球高溫都是副熱帶高壓帶惹的禍」

重點講解三圈環流的形成過程和全球7個氣壓帶6個風帶。

思考:赤道低氣壓帶和副極地低氣壓帶的成因有何不同?極地高氣壓帶與副熱帶高氣壓帶的成因有何差異?

前者由於冷熱不均引起的空氣運動而形成的,所以是熱力原因形成的。後者是大氣運動引起空氣質量的變化而形成的,因此這兩個氣壓帶是動力原因形成的。

(3)假設3:地表均勻、考慮地球的自轉和公轉。

太陽直射點隨季節南北移動-----氣壓帶風帶在一年內也作周期性季節移動。

氣壓帶風帶的季節移動規律:在北半球,與兩分日相比,氣壓帶和風帶的位置大致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課堂小結

假設一:單圈環流。

假設二:三圈環流。

假設三:氣壓帶、風帶季節移動。

思考假設四:條件更換為考慮地表海陸性質的差異,自轉和公轉?

課後習題

探究地中海氣候的特點

結合氣壓帶、風帶的季節性移動規律和氣壓帶、風帶對降水的影響,探索地中海地區夏季炎熱乾燥、冬季溫和多雨的氣候特徵是怎樣形成的,並以Flash動畫的形式加以解釋。



2020高中地理教學教案3篇相關 文章 :

★ 2020高中高一開學第一課教案優秀3篇

★ 2020最新高中地理教學計劃範文模板

★ 2020高三地理教學工作計劃範文

★ 2020高中地理教師工作反思範文

★ 2020高中地理教學工作總結範文最新5篇

★ 2020地理教師教學工作總結精選篇

★ 2020中小學開學第一課教案3篇

★ 2020關於幼兒園婦女節教案3篇

★ 2020高一第二學期地理教學的工作計劃

★ 2020高一地理教學工作總結範本

『陸』 高三年級地理教案範例

1.高三年級地理教案範例


教材內容分析

本節內容是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影響的一個案例,是前面理論知識的具體應用,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河流地貌是外力塑造地表形態的一種重要的表現形式,同時可以延伸到其他外力作用。在研讀課標的基礎上,比較四個版本的相關內容,可以結合課本案例和鄉土案例,以達到學生學習到身邊的地理,化抽象為具體,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等。

教學設計思路

本節內容通過教學過程中各種河流地貌景觀圖片的多媒體演示,加強直觀性教學,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和觀察分析、綜合概括能力。通過具體案例分析,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總之,運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使學生在自主學習與探究學習的結合中,既實現本節的三維目標,又獲取一些基本的地理技能和方法。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掌握流水侵蝕地貌類型,讀圖分析流水侵蝕地貌的形成,說出河谷的演變過程示意圖,能夠分析不同階段河流侵蝕作用的差異。

(2)掌握流水堆積地貌類型,讀圖分析流水堆積地貌的形成,讀各類河流堆積地貌示意圖,說明其形成態和原因及地貌特點。

過程與方法

(3)讓學生學會搜集、整理與課堂有關的地理資料的能力,同時運用資料說明地理事物的特點或原因,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讀圖分析、歸納能力。

(4)以「問題為中心」進行探究討論和實驗研究,讓學生開心地進行自主合作學習。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豐富學生學習地理的成功體驗,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2)進一步培養與他人合作交流的學習能力,加強科學、嚴謹的治學態度。

教法與學法多媒體教學法、動畫演示法、問題探究法、小組合作法等等。

重、難點

重點

1、流水侵蝕作用的三種形式,流水侵蝕地貌類型及河谷的演變過程。

2、流水堆積地貌類型及形成原因。

難點

1、流水侵蝕作帆晌盯用的三種形式及河谷的演變過程。

2、河流演變過程中凹岸侵蝕和凸岸堆積的分析以及碼頭的選擇。分析河流堆積地貌形成過程。

2.高三年級地理教案範例

一、教材分析:

本節教學內容選自課程標准中必修課程1的第二章《自然地理環境中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中「大氣的熱狀況和大氣運動——幾種重要的天氣系統」。天氣現象是人們最能感受到的一種自然現象,它與人們的生產、生活密切相關。本課所講的內容,對於學生了解支配天氣變化的最基本因素,普及天氣預報知識具有積極的意義。

從教材的編排體系看,第二章教材遵循學生的認識規律,循序漸謹慶進,前後呼應,步步深入。天氣系統是其中知識結構上重要的一環。由於各種天氣現象的產生與大氣的組成和結構、大氣的熱力狀況、大氣的運動有密切的聯系,所以,這一課是在綜合前面內容的基礎上,概括出天氣系統的形成及天氣狀況,使得本章各內容連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學習「天氣系統」知識,目的在於教會學生掌握簡易天氣圖的閱讀,以便日後自己能判斷天氣變化、合理安排生活、指導生產。高中地理在初中學過的有關風、雨、陰、晴等氣象要素的天氣預報的基礎上,上升到理性認識,進一步探討這些氣象要素變化的基本依據,是知識的深化和提高。限於學生的知識和篇幅有限,教材只重點介紹了幾種重要的天氣系統——氣團、鋒、氣旋(低壓)、反氣旋(高壓)系統。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理解冷鋒、暖鋒過境前後的天氣變化特徵;理解氣旋(低壓)、反氣旋(高壓)系統的不同天氣特徵;學會運用「冷鋒天氣」圖、「暖鋒天氣」圖,判別冷鋒與暖鋒的特點,並能聯系當地天氣變化的特點或氣象資料,分析冷鋒、暖鋒過境前後對天氣的影響。

·通過對冷鋒與暖鋒天氣系統和氣旋(低壓)與反氣旋(高壓)天氣系統的對比分析來實現學生地理綜合分析能力的提高;通過鋒面天氣圖的分析來建立地理空間思維的習慣。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使學生能聯系當地的天氣變化,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學生不斷探求新知識的精神,並提高學生辯證唯物主義認知水平。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鋒面系統;氣旋(低壓)、反氣旋(高壓)系統

·教學難點:

鋒及鋒面天氣的形成;

氣旋、反氣旋水平氣流的運動

四、教學方法手段:

·指導觀察法、程序教學法、比較法、討論法

·藉助現代教學手段,優化課堂教學。

五、教學設想:

本堂課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在掌握鋒面系統和高、低壓系統的活動規律及其形成的天氣狀況的基礎上,使他們具備看懂簡易天氣預報圖的能力。但從教材內容看,要完成這一教學任務,本課在教學上還具有一定的難度,主要體現在以下二個方面:

1、概念多。有氣團(冷氣團、暖氣團、大陸性氣團、海洋性氣團)、鋒、冷鋒和暖鋒,鋒前和鋒後,氣旋(低壓)、反氣旋(高壓)等。這些概念是學習本課知識的基礎。

2、知識抽象、理論性強。如鋒面形態特徵、鋒面的移動,鋒面附近的降水區域的分布,氣旋和反氣旋的氣流方向等。這些抽象的知識是弄清天氣現象發生的關鍵,也是本課的重難點。

鋒面系統和高、低壓系統的活動及其形成的天氣都是大氣運動的綜合表現。但大氣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只有使抽象的知識形象化,才能讓學生易於接受,弄懂原理。所以,對圖像的充分運用是本課教學的突破口。

在教學方法上,要注重學生對事物的觀察力和分析能力的培養。根據學生的實際,可採用指導觀察法,認識地圖上的事物,如什麼是鋒面,冷鋒與暖鋒的區別等。採用比較法,深化認識,如冷鋒天氣與暖鋒天氣的區別,氣旋與反氣旋的區別與聯系等。採用程序教學法,設計具有啟發性和邏輯關聯性的若干問題,分析地圖上事物的演變,如鋒面天氣是如何形成的。其間,根據新課標的基本理念,將探究學習引入課堂,通過合作探究,提高學生探究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還藉助現代多媒體手段,構建立方體化教學,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增加了課堂的知識容量。

3.高三年級地理教案範例


教學目的

(一)、知識要求

1、理解地球、地圖的相關知識。

2、掌握地球的`宇宙環境、大氣環境、海洋環境、陸地環境的有關知識。

3、掌握世界地理及相關分區地理的內容。

(二)智能訓練要求

1、培養學生運用圖像分析說明問題的能力和勇於探索,動手實踐的能力。

2、培養學生自學能力,教會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

(三)思想教育要求

1、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宇宙觀。

2、培養學生的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

3、培養學生熱愛科學、勇於探索的精神。

主要工作

1、拜師學藝,取長補短按照學校要求,新教師與老教師結對子,堅持互相聽課,取長補短。聽完課後,及時評課,發現問題,及時解決。

2、集體備課,持之以恆堅持每周一第八節集體備課,共同探討本周備課內容、重點、難點、教學目的、教法以及學法指導,對於備課中發現的問題集體討論,形成濃厚的教研氛圍。

3、參加教研,積極踴躍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教研活動,認真聽取每一位同組教師的匯報課,示範課,努力探索地理教學的新路子,新方法。

4、研究教法,及時總結在教學工作中,及時總結自己的經驗教訓,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以利於今後教學。

5、教給學法,培養能力教師要在課堂教學中逐漸滲透學習方法,使學生逐步養成自學能力。

重點難點

1、本學期教學的重點為自然地理相關內容。

2、地球運動、時區計算、等值線計算、大氣運動是本學期難點。

教學措施

1、加強教學的直觀性,多利用多媒體技術,使得教學內容形象直觀,培養學生學習興趣。

2、適當補充課外地理內容。

3、加強雙向教學,培養學生自學能力讓學生參與教學活動,變被動接受為主動探索。

4、加強輔導,保證差生跟得上,尖子生吃得飽。

5、精講多練,向45分鍾要質量。

6、虛心學習,多聽課,向老教師拜師學藝。

7、集體備課,互相探討。

4.高三年級地理教案範例


高中地理中有很多知識是密切生活的,而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氣》中的第三節《常見的天氣系統》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一個內容。這一節中很多的知識學生在生活或者在電視上都能夠經常接觸到。天氣的陰晴、冷暖學生司空見慣了,也切身感受到,但未必能掌握其變化的規律。這些問題的提出學生非常感興趣,學習的激情比較高,而且教材對這一內容的介紹也表較詳細。怎麼能夠讓學生們更好地掌握住天氣變化規律呢?在思考如何讓學生們更好地理解這部分內容的過程中,我先後想到了三個教學方法:

第一,聯系生活。在上課之前給學生放一段學生經常接觸的天氣預報視頻,學生看到其常看的節目時,感覺很親切,學習的興趣立刻被激發起來,而且視頻中也富含的這一節課所學的內容,讓學生有先入為主的思想,首先對所學知識有個大概的了解,憑借學生們的已有知識,將視頻中的內容儲存在大腦中,再經過加工、分析、比較,形成新事物的形象,來獲取新知識。這樣做對接下去的教學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第二,利用多媒體動畫來演示鋒面結構和成因示意圖。多媒體的信息含量比較大,可以在課堂當中給學生提供較多的圖片和動畫。本節課的一些知識比較宏觀、抽象,且學生們在初中時地理知識比較薄弱,單單通過文字表述,學生很難理解鋒面的結構和變化過程。通過讀圖(鋒面結構圖)可使學生們加深對文字系統知識的認識和理解。有助於他們建立起較為完整的知識體系,把握地理事物的空間位置、空間結構和空間聯系。

第三,聯系本地區的實際情況。天氣在地球的各個地方都有其特殊性,而且心可改也提出了讓學生多學習家鄉的地理,所以在將這個內容時,我大膽的加入了本地的天氣變化來解釋常見的天氣系統。在上這節內容時,剛好有一股冷空氣南下影響我市,結合此次的冷空氣南下,形象地解釋了冷鋒過境前、過境時、過境後的天氣變化狀況以及給我市帶來的影響,通過這一例子學生很容易的理解了冷鋒的知識。

第四,圖表結合講解法。鑒於教材中的圖像統和文字系統都是我們要掌握的內容。而且常見的天氣系統中又存在著冷鋒、暖鋒和准靜止鋒三種不同的天氣系統,這三種天氣系統既有相似的地方也不同的地方,對於這點學生非常容易混淆。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我通過列出表格對比三種天氣系統的俯視圖、側視圖、結構、氣團運動狀況、降水分布、降水特徵以及過境的天氣變化特徵。這樣做學生就可以直觀的感受到三種鋒面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比較輕松的縷清知識點。

不過這節課的設計也存在著諸多不足之處:

第一、是在時間的把握上,前面鋒面的結構和成因上用的時間過多,使得後面列表比較三種鋒面系統的異同上所用的時間相對較少。提到最近冷空氣對我市的影響這一知識點,所用的時間也不夠。很多學生沒有很好的了解此內容。

第二、在講到鋒面過境前、過境時和過境後對所經過地區天氣變化的影響時,過早的把答案公布給學生,使學生沒有來得及思考問題,學生的動腦能力沒有很好的調動起來,活動不充分。

第三、上課過程中,由於多媒體的出錯,有幾個動畫沒有展示出來。且多媒體的屏幕太小,前面的同學可以清晰地看到屏幕的內容,而坐在教室後面的同學由於反光並不能清晰地看到屏幕的內容,影響了課堂整體效果。這些問題都是在上課前所沒有預料到的,在後面的幾個班中我將做及時地調整。

這節課所有的案例都來源於實際,使教材貼近生活,激發學生研究自然現象的興趣。

案例分析的過程,調用了學生已有的知識和運用新學的知識來理解鋒面系統,使知識變得鮮活、有趣。

案例分析的過程,採用了理論聯系實際的方法,促進思維,開闊視野,是學生得到綜合能力的培養,利於學生全面發展。

在這些案例的教學中,融入了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使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體現了地理教學的育人功能。

自然界的許多現象和規律需要我們用地理知識去解釋和研究,如何用更有效,更直接的方法去讓學生們理解這些知識,是我們地理教師需要精心設計和思考的問題。

5.高三年級地理教案範例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了解褶皺、斷層的概念,認識褶皺山和斷層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態特徵。

2、了解火山的形成、結構和規模。

3、提供數據,從技術要求、工程量和造就方面的差異,說明山地對交通運輸的影響;培養學生運用數據分析地理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1、閱讀褶皺、斷層示意圖,分析褶皺、斷層的成因及地貌表現。

2、通過讀圖分析地質構造的基本類型及其對地表形態的影響,培養學生讀圖能力,培養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3、通過分析各種山地的成因,培養讀圖、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4、以小組協作討論的方法學習山地對交通運輸的影響。培養學生大膽、主動分析問題和解決生活中的地理問題。

5、案例探究:山地對交通運輸線路結構、線路分布格局、線路延伸方向的影響。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小組協作討論和案例探究,幫助學生建立勇於探索創新的精神,克服困難的信息和團結協作的良好習慣。學會傾聽和欣賞別人,學會從分歧中尊重別人,從而提高人文素養。

2、通過"背斜成谷,向斜成山"教學,樹立事物是運動的,是不斷發展變化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重點

1、山地的三種類型。

2、山地對交通的影響。

難點

1、正確判斷背斜和向斜

2、閱讀褶皺、斷層示意圖,分析褶皺、斷層的成因及地貌表現。

教學方法與手段

模擬演示法、多媒體輔助教學、自主探究學習法

教材分析及教學策略

山地是陸地地形的骨架,它的形成和發展都與內力作用有關系,所以,在講述了塑造地表形態的力量之後,本節將山地作為內力塑造地表形態的一個典型案例單獨講授。地表形態與人類生活和生產有密切的關系,為了讓學生認識地表形態對人類生活和生產的影響,本節在講述了山地的形成之後,還以山地對交通運輸的影響為案例,剖析了山地對人類生活、生產的影響。所以,本節有兩個重點內容:一個是山地的形成,介紹了褶皺山、斷塊山和火山的形成、分布和規模;另一個是山地對交通運輸線路結構、線路分布格局、線路延伸方向的影響。本節以山地為案例,對內力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態進行剖析,目的是讓學生對內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影響有更為深入理解,學會分析內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影響,並將這種案例剖析方法遷移到其他構造地貌的學習中。

對褶皺和斷層內容的處理。褶皺山和斷塊山都發育在一定的地質構造上,所以,教材在講述褶皺山和斷塊山的形成的時候,都是先從褶皺和斷層這些基本地質構造的形成講起的。它們是學習褶皺山和斷塊山的基礎,但不是最後的落腳點。最後的落腳點是褶皺山和斷塊山的基本形態。

"火山"部分內容組織。教材從三方面介紹了火山,即火山是如何形成的、火山的結構、火山的規模。在火山的形成部分,教材用對比的方式介紹了兩種不同的火山活動形式及其形成的地貌,一種是裂隙式噴發與玄武岩高原的形成,一種是中心式噴發與火山錐的形成,目的是讓學生知道並不是所有的火山噴發都能形成火山錐。這給學生將來有機會到野外觀察火山提供一個基本常識。

『柒』 高一年級地理教案範例5篇

【 #高一# 導語】高一新生要根據自己的條件,以及高中階段學科知識交叉多、綜合性強,以及考查的知識和思維觸點廣的特點,找尋一套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 為各位同學整理了《高一年級地理教案範例5篇》,希望對您的學習有所幫助!

1.高一年級地理教案範例


[教學目標]

1.理解三圈環流的形成過程。

2.掌握各氣壓帶風帶的位置和特性。

3.理解氣壓帶風帶的季節移動的成因與規律。

4.理解大氣環流的作用。

[教學重點]

氣壓帶、風帶的分布與移動規律。

[教學難點]

三圈環流與氣壓帶風帶的形成。

[教學方法]

多媒體互動式演示講解。

大氣環流是產生風雲變幻的天氣現象的直接原因,也是氣候形成的重要因子,對世界粗檔各地的天氣和氣候有著重大影響,因此在第二單元中起著關鍵作用,是承前啟後的紐帶。

三圈環流與氣壓帶、風帶形成,是教學大綱中要求學生能夠理解掌握並靈活應用的重點內容,同時也是教學中的難點內容。

如何設計課堂教學才能讓學生在有限的課時條件下充分理解三圈環流與氣壓帶、風帶的形成,並在頭腦中形成正確的、立體的、動態的圖像呢?這是一直以來的一個難題。曾有人嘗試過多種教學方式:

傳統的灌輸式教學、將學生分成不同緯度,形體活動演示教學、邊講解邊和學生一起畫圖的方式教學等等。

收效不同,但都不理想,突出的問題就是將近地面與高空混為一談,沒有非常清晰的思路,因此不會靈活岩亮亂自覺地應用大氣環流的知識解決問題。只能靠死記硬背的方式來應付考試。

也曾考慮利用學校的現代化多媒體教學設備製作動態演示課件,但是時間、精力、能力有限,未能成功。

在網上教學資源庫中有這部分內容,且設計精美貼近教學時,便立即進行了教學嘗試,結果是喜人的。學生樂於通鍵宴過觀察電腦動態演示,經過仔細思考,認真討論後自己總結得出答案。由於結論是學生積極動腦思考反復討論得出的,並且頭腦中有立體直觀的動態圖像,因此學生自我感覺思路清晰而嚴謹,應用起來就得心應手。

2.高一年級地理教案範例


一、課標要求與教材分析:

高中地理課程標准提出本節知識要求:「繪制全球氣壓帶、風帶分布示意圖,分析大氣運動的規律,說出氣壓帶、風帶的分布、移動規律及其對氣候的影響。」依據課程標準的要求,本節課時的主要內容讓學生理解三圈環流及氣壓帶、風帶的形成;掌握氣壓帶、風帶的分布及其季節性移動規律,為後面課時學習「海陸分布對大氣環流的影響」、「季風環流」和「氣壓帶風帶對氣候的影響」兩部分內容做好基礎鋪墊。「氣壓帶和風帶的形成」是第二章中重要的一節,本節內容在第二章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全球大氣運動的規律需要在前面知識學習的基礎上,運用引起大氣運動的根本原因原理、影響大氣水平運動的幾種作用力的關系等知識來分析,而後面的氣候類型的判斷則也需要由全球大氣運動規律的知識來分析。三圈環流控制著各種形式的大氣運動,它的分布及變化直接影響著天氣和氣候,因此三圈環流是本節重點,是關鍵之關鍵。為了能讓學生掌握氣壓帶、風帶的分布,教師需要通過引導學生分析氣壓帶、風帶的形成原因,進而使學生發現氣壓帶、風帶的分布規律,以免死記硬背。

二、學情分析:

高一學生由於學生在初中階段學習由於九年級地理課程開設的缺失,基礎較差,同時高一學生還沒有涉及立體幾何的知識,在空間想像能力上較欠缺,再加之理解運動又需要相關的物理學科知識,由於學生基礎知識的欠缺,因此在教學中學生理解比較困難,這就要求教師要化繁為簡,層層推進,加強講解便於學生的理解,再通過多媒體的輔助教學加深學生對知識的鞏固,效果會更好。

三、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理解三圈環流的形成過程;掌握氣壓帶風帶的形成與移動規律。

2.能力目標:繪制三圈環流及氣壓帶風帶示意圖,培養和提高學生繪制示意圖的地理技能和空間想像能力。

3.情感目標:使學生養成學以致用、理論聯系實際的學習習慣。

四、重點難點

1.重點:

三圈環流的形成、氣壓帶和風帶的形成及移動過程。

2.難點:

(1).三維空間中高空和近地面的風

(2).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性移動

五、教學方法

採用設問式教學,在一定的情景中提出問題,層層講解分析,步步深入。先提出假設條件,通過回顧前面所學知識總結、得出單圈環流的結論;再否定其中條件之一分析得出三圈環流的結論;否定其中條件之二,分析得出氣壓帶風帶季節移動的結論。

學生採用探究式學習,通過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來獲取知識、發展技能、培養能力,在「重新發現」和「重新組合」知識的過程中進行學習,強調自主學習。

3.高一年級地理教案範例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能說出火山的概念、組成及其形成;

【過程與方法】

通過觀察模擬實驗,能描述火山的形成過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生能夠體會自然地理的神奇之美。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火山的組成以及火山的形成。

【教學難點】

火山的形成過程。

三、教學方法

設置情境法、講授法、演示實驗法。

四、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PPT展示一組日本富士山的圖片

同學們,上課前老師給大家展示一組圖片,大家看看圖片上的地方是哪裡?我聽到很多同學都認出來了,說是日本的富士山,很正確,富士山是日本人的象徵和驕傲。那同學們知不知道,富士山是屬於我們上節課所學的三種山嶽類型中的哪一類?對,屬於火山。這節課,我就一起來具體學習一下——火山。(板書課題)

(二)新課教學

1、教師做演示實驗,模擬火山形成過程:

在桌上放一個錐形瓶,瓶中裝適量白醋和洗滌劑,用滴管向錐形瓶中滴入小蘇打溶液。滴入後,瓶內產生泡沫,隨著泡沫的不斷增加,溢出瓶外,堆積在錐形瓶周圍。

教師做實驗時,學生觀察實驗過程,觀察時注意保持安全距離,解決以下問題:

(1)學生觀察後,描述所看到的實驗現象。

(2)學生運用初中所學化學知識——酸鹼中和反應,解釋這一現象產生的原因。

(3)學生類比演示實驗的現象及產生的原因,推理火山的形成過程。

最後,教師總結歸納火山的形成過程:處於底下深處的岩漿,在巨大的壓力作用下,沿著地殼的中央噴出口或管道噴出。

處於底下深處的岩漿,在巨大的壓力作用下,沿著地殼的中央噴出口或管道噴出。這樣形成的山體就是火山。如果岩漿是沿著地殼的線狀裂隙流出,往往形成的是寬廣的玄武岩高原。

2、結合課本和實驗後的泡沫狀態,學生思考並回答:

(1)火山由哪幾部分組成?

(2)每個部分分別對應泡沫堆的哪個部位?

3、結合課本,學生回答:火山的規模範圍有多大?

(三)鞏固拓展

(1)PPT展示我國長白山天池的視頻和圖片。

(2)介紹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的相關小知識。

(四)小結作業

課下搜集其他火山的相關資料,做成PPT或視頻,下節課進行匯報和分享。

五、板書設計

火山的形成:

處於底下深處的岩漿,在巨大的壓力作用下,沿著地殼的中央噴出口或管道噴出,形成火山。

4.高一年級地理教案範例


一、教學目的

「三圈環流」一直是教學的難點。由於本節內容空間尺度大、要素多,只憑課本中的圖片,學生難以理解吃透,藉助多媒體課件的動畫展示,也只能看得見,仍然摸不著,學生也只是憑借畫面去想像,難以形成空間思維的概念,最後也是暈頭轉向。因此我們決定讓學生動手,製作三圈環流模型。以此提高學生的空間想像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

二、教學思路

本次實驗按照實驗准備――小組分工――合作互助――模型展示――教師總結這5步完成。在實驗准備階段,由老師事先安排好實驗所需要的材料;然後小組分工對材料進行加工,形成最後模型製作所需要的材料;然後,小組結合課本上「三圈環流的形成」相關文字介紹,合作完成模型;最後對模型進行展示,教師對模型製作中出現的問題進行點評。

三、教學准備

(1)地球儀。每個班准備10個橡膠地球儀玩具,其大小適中,並自帶經緯網,學科性強,可以在實驗的同時幫助學生加深地理認識。

(2)硬紙條。以列印紙為材料,上面已經繪制了4個垂直氣流、3個近地面風向和3個高空風向,只需要學生在上課時沿線剪下即可,大大節省了課堂時間。同時,在設計上,高空風和近地面風是不一樣的,高空風成弧形,最後偏轉了90°,近地面風成直線形。這是因為高空風向和近地面風的成因略有差異,在製作前需要給學生具體強化。

(3)透明膠布、剪刀等。

(4)模型製作:明確分工。在課堂上,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合理分工。2個同學負責剪紙,2個同學負責折疊,准備出4個垂直氣流、3個高空風、3個近地面風,另2個同學負責閱讀課本,了解三圈環流的形成過程;合作互助。材料准備齊後,小組同學群策群力,共同完成模型。

第一步,赤道地區受熱最多,近地面空氣膨脹上升,所以在赤道附近有上升的垂直氣流;而極地終年寒冷,空氣堆積下沉,所以極地附近有下沉的垂直氣流。

第二步,赤道地區空氣上升後,高空空氣密度增大,形成高氣壓;極地地區空氣下沉後,高空空氣密度減小,形成低氣壓。在水平氣壓梯度力的作用下,高空空氣由赤道流向極地(南風),受地轉偏向力影響,南風逐漸右偏成西南風,在30°N附近高空偏轉成西風。這樣,來自赤道上空的氣流不斷在此堆積下沉。因此,30°N附近有下沉的垂直氣流。因此近地面空氣密度增大,形成高氣壓。空氣由此向南、向北流出,其中向南流的氣流(北風)受地轉偏向力的影響,逐漸偏成東北風(近地面),低緯環流形成。

第三步,從30°N近地面向北流的氣流(南風)受地轉偏向力的影響,逐漸偏成西南風(近地面);極地空氣下沉,近地面空氣密度增大,形成高氣壓,空氣向南流出(北風),逐漸偏成東北風(近地面)。於是在60°N附近,從南邊來的西南空氣和從北邊來的東北空氣相遇,暖而輕的氣流爬升到冷而重的氣流之上。因此60°N附近有上升的垂直氣流。

第四步,60°N附近空氣上升後,在高空分別流向30°N(高空風)和90°N(高空風),組成了中緯度和高緯度環流圈。

5.高一年級地理教案範例


一、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是城市單元的教學重點和難點。在上一節,教材把城市是作為一個點,從宏觀上講解城市的區位因素,而本節把城市作為一個區域,從微觀上剖析城市的內部結構。重點在於分析不同功能區的分布和形成原因。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掌握城市功能區類型並能夠舉例說明歷史因素、經濟因素、社會因素對功能分區的影響。

(2)了解地域文化對城市的影響

2.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的讀圖分析能力和理論聯系實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2)要應用綜合的觀點、辯證的觀點看問題,避免使所學知識公式化。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1)認識城市各功能區的分布是有一定規律可循的,學會用發展的觀點認識城市各功能區的形成和變化,培養學生對具體問題進行具體分析,樹立實事求是的思想。

(2)通過認識城市,理解三大因素對城市地域結構的形成和合理規劃起重要的指導作用,從而進一步熱愛自己生活的城市。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1.城市三種功能區在空間上的分布規律和特點。

2.影響城市功能分區的主要因素。

3.地域文化對城市的影響。

難點:經濟因素對城市功能分區的影響。

四、學情分析

高一的學生屬於平行分班,沒有實驗班,學生對城市有所了解,但對於城市功能分區了解很少,所以講解時需要細致。對於地域文化對城市的影響了解更少,講解時應多提供一些合適的案例。

五、教學方法: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學習、講解法

六、課前准備

1.學生的學習准備:預習課本知識,完成學案。

2.教師的教學准備:多媒體課件製作,課前預習學案,課內探究學案,課後延伸拓展學案,城市圖片。

3.教學環境的設計和布置:四人一組,准備探究學習。

『捌』 高二年級地理教案設計

1.高二年級地理教案設計


教學目標:

1、了解大西南的范圍、區位條件、自然資源、社會經濟條件。

2、理解交通運輸是經濟發展的先行官;理解大西南發展交通的主要影響因素。

3、能運用圖表資料分析大西南大力發展交通運輸的緊迫性,發展交通運輸的有利和不利條件,並由此會分析一個地區經濟發展和交通建設的關系。

4、培養學生用普遍聯系的觀點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運用圖表資料分析大西南發展交通運輸的緊迫性和有利條件與不利條件。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交通運輸是經濟發展的「先行官」:交通運輸是流通領域中的主要物質生產部門,以及支撐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設施,在整個國民經濟建設中必須先行一步,以適應其他經濟部門的發展對交通運輸的需求。

交通運輸對於溝通各地區聯系、保障社會和經濟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我國廣大的西部地區交通運輸基礎仍然比較薄弱,如大西南地區是我國腹地廣闊、資源密集、發展潛力的地區,而長期以來經濟發展明顯滯後,交通不暢是諸多因素中最為突出的問題之一。

一、區位條件

1、相對位置

大西南地區包括川、滇、黔、桂、藏三省兩區一市。

2、經濟地理位置

⑴屬於我國邊疆區,與越南、寮國、緬甸、尼泊爾、印度等國相鄰,毗鄰國家經濟比較落後。

⑵為我國內陸腹地,遠離我國東部經濟發達地區,經濟落後,開發程度低;

⑶為我國戰略大後方,具有國際區位優勢;

⑷從發展來看,隨著我國對外開放政策的進一步深入,該區將面臨新的發展契機。

⑸三峽工程的建設、重慶直轄市的成立使得本區區位優勢明顯增加。

二、自然條件和資源條件

1、自然條件:

⑴地跨我國地勢三級階梯,地勢起伏大。

⑵受地形地勢影響,區內氣候多樣,差異很大。有XX帶氣候、熱帶季風氣候、高山氣候等。

⑶區內地殼構造運動活躍,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頻繁。

⑷河流眾多,但航運條件差。

2、資源條件

(1)西南地區自然資源潛在價值分析

西南區(不包括西藏)自然資源潛在價值佔全國23.3%,人均超過全國19.2%,潛在價值高。其中,農林和礦產資源約各佔一半,利於工農業協調發展。

(2)礦產資源:種類多,儲量察胡大,而且地域組合好。釩、鈦、錫儲量居世界首位適宜於發展成為鋼鐵、有色金屬、原材料生產基地。

(3)能源資源:可開發的水能資源佔全國70%;四川天然氣儲量居全國首位;貴州省是我國南方第一煤炭大省;廣西北部灣油氣資源前景看好。

(4)農林資源:四川盆地物產富饒,素有「天府之國」的美稱;橫斷山區是我國第二大林區,滇南谷地是我國主要羨掘的熱帶作物基地。本區生物資源和物種資源居全國首位。

三、社會經濟條件

1、本區地處西部地帶的內陸邊疆,又是我國少數民族的主要聚居區,社會經濟基礎薄弱。

2、新中國成立後,本區發展變化很大,現已建立起鋼鐵、有色冶金、能源、化工等重工業為主體的工業體系,區域經濟已經形成一定的基礎和規模。

3、本區交通運輸已經成為西南地區經濟發展的瓶頸,加強交通運輸建設是西南地區迫切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

四、西南地敗派攔區經濟發展的瓶頸因素及對策

交通運輸是制約本區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加強交通建設,緩解交通運輸緊張狀況,是西南地區迫切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

學生閱讀最後一自然段,結合現實談感想。

作業布置:

舉例說明西南地區發展交通運輸的有利條件與不利條件。

[討論]面對西部大開發這一歷史機遇,大西南應怎樣抓住機遇,大力發展交通運輸業,以促進經濟的發展?

2.高二年級地理教案設計


教學目的:

1、了解GIS的基本構成。

2、了解GIS的基本功能,理解GIS在城市管理中的作用。

3、會使用常見的GIS產品,能使用電子地圖查詢所需信息。

重點與難點:

GIS基本原理;了解GIS在城市管理中的應用

教學過程:

導入:探索活動:問題:GIS是如何做到預防犯罪的?(學生答)其操作過程是什麼?

(犯罪地點)數據採集——數據處理、分析(空間分析)——分析犯罪頻率與犯罪模式(哪些地方易發生哪些案件)——據分析信息,分配警力

問題:GIS具有哪些功能?空間分析(犯罪的空間分布),模式分析(犯罪案件與其它因素的相關性),趨勢分析(分析哪些地方可能發生案件),決策應用(分配警力)

一、GIS

1、概念:依靠計算機實現地理信息的收集、處理、存儲、分析和應用的系統。

2、功能:

製作電子地圖數據採集

空間查詢數據分析

空間分析決策應用

模擬空間規律和發展趨勢

3、工作流程:如P96圖

4、構成:硬體軟體數據人員(其中軟體是核心)

GIS與其它系統的區別

GIS有別於DBMS(資料庫管理系統)。GIS具有以某種方式對空間數據進行解釋和判斷的能力,而不是簡單的數據管理,這GIS是能對空間數據進行分析的DBMS,GIS必須包含DBMS。

GIS有別於MIS(管理信息系統)。GIS要對圖形數據和屬性資料庫共同管理、分析和應用。MIS則只有屬性資料庫的管理。

GIS有別於地圖資料庫。地圖資料庫僅僅是將數字地圖有組織地存放起來,不注重分析和查詢,不可能去綜合圖形數據和屬性數據進行深層次的空間分析和提供輔助決策的信息,它只是GIS的一個數據源。

GIS有別於CAD系統。二者雖然都有參考系統,都能描述圖形,但CAD系統只處理規則的幾何圖形,屬性庫功能弱,更缺乏分析和判斷能力。

GIS:突出空間數據,反映的信息為地理信息。

二、GIS應用:(可以解決的四類基本問題)

1、與分布、位置有關的基本問題

顯示了GIS對信息空間表達的功能,它實際是回答了以下兩個問題:

(1)對象(地物)在哪裡?

(2)哪些地方符合特定的條件?

2、趨勢分析:

傳統地圖:某個時間的空間特徵與屬性特徵。

GIS:可以表示空間特徵與屬性特徵隨時間變化的過程

因此:可以分析該地物的發展趨勢,即回答:從何時起發生了哪些變化?

3、模式問題:

對象的分布存在何種空間模式?即揭示各種地物之間的空間關系。

GIS由許多圖層組成,每圖層都表示不同的地理因素,它們之間的空間關系的融合表示了各因素之間的相互關系。

例:三層數據:交通、人口密度、商業網點分布。

通過圖層的融合可以看出三者之間的關系,其用途:決策商業網點的布局。

4、模擬問題:利用數據及已掌握的規律建立模型,就可以模擬某個地方如具備某種條件時將出現的結果。

即回答:如果……將如何?

高程與被淹沒地區的關系溫室效應與海平面上漲的關系。

三、城市管理中的應用:功能的應用:

電子地圖空間查詢空間分析空間模擬趨勢分析決策應用

1、城市信息管理與服務:電子地圖、查詢

2、規劃:決策應用

3、道路交通管理:查詢——決策應用

4、抗震防災:分析模擬

5、環境管理:分析、決策

3.高二年級地理教案設計

一、課標要求

「舉例說明產業轉移對區域地理環境的影響」,這條標准要求學生能夠辯證地看待問題,通過實例分析產業轉移對轉入區和轉出區地理環境有利與不利的影響。

二、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了解產業轉移的概念。

2.理解影響產業轉移的因素。

3.能通過案例分析產業轉移對區域地理環境的影響。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圖文材料了解什麼是產業轉移,並通過案例分析使學生能理解影響產業轉移的因素。

2.結合案例理解產業轉移對轉入區和轉出區地理環境有利與不利的影響,培養學生綜合分析能力。

3.通過讀圖,學會利用圖表分析問題的基本方法。

4.通過小組討論的形式,學會與他人合作的方式、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分析產業轉移對轉出地和轉入地的有利與不利影響,培養學生「一分為二」辯證看問題的能力。

2.通過對身邊地理現象的案例分析,培養學生對地理事物的探究意識,感受家鄉經濟發展的變遷,樹立熱愛家鄉、報效家鄉的理想。

三、教學重點、難點

(一)教學重點

1.理解影響產業轉移的因素。

2.能分析產業轉移對區域地理環境的影響。

(二)教學難點

1.影響產業轉移的因素。

2.產業轉移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四、教學方法

學案導學法、案例分析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

五、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地理是一門與人類生產活動聯系非常緊密的學科。讀下面兩段材料,你能不能指出它反映的是什麼地理現象?產生的原因是什麼?對兩個區域的地理環境分別有什麼影響?

講授新課

學生:思考問題,小組討論,展示成果。

教師:及時點評和總結學生的回答。

(1)經濟增長速度減緩;市場萎縮;就業壓力加大。

(2)從長遠來看,這是一種正確的選擇,在轉型初期確實會遇到很多困難,但這些困難的出現都是暫時的。對於佛山當前來說,陶瓷屬於夕陽產業,只有它轉走了,才能給朝陽產業騰出發展空間,更有利於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的發展。

(3)有利於經濟發展;有利於增加就業機會;有利於產業結構升級。

小結:產業轉移會促進區域產業結構調整、促進區域產業分工與合作、改變區域地理環境、改變勞動力就業的空間分布。此外,產業轉移的影響我們應該一分為二地看待,遷出地如此,遷入地亦然,關鍵是如何取其有利,弱化不利。

4.高二年級地理教案設計

教材結構

地球上各種水體都處於不斷的循環運動之中。陸地上各種水體不僅自身都有各自的運動系統和運動規律,而且它們之間又彼此密切聯系、相互制約,共同構成了一個較大的循環運動系統,而這一循環系統又是全球水循環系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本節教材按照這樣的思路,第一部分講述了陸地水的組成及主要的水體類型;第二部分講述了陸地各種水體之間的相互運動、相互轉化的關系;第三部分說明了陸地水的運動更新,即闡明了全球水循環運動的過程和規律。

一、引言部分:

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的引言以簡短的文字,說明了陸地水在地理環境中的重要作用及它對於人類的重要性。這部分應講清水資源的概念、陸地水對人類的重要意義,從水資源的概念自然過渡到陸地水體類型。

教法設計

我採用了「目標題目化導學」方式,用投影顯示有關題目,讓學生看書後回答。

二、陸地水體類型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介紹了陸地水的概念。然後從陸地水的來源入手,簡要說明了主要的陸地水體類型及其成因。在此基礎上從各種水體的靜態儲水量和動態儲水量兩方面,著重分析了各種水體特點及其對人類開采利用的價值。

講「陸地水體類型」時,首先從陸地水體的空間分布,講明陸地水體分為地表水和地下水,以及地表水又分為哪幾種水體。然後從空間補給而言,明確陸地水的'補給來源,以及陸地各種水體的形成。

教法設計

由於這一部分內容的難度不大,我設計了幾道題目投影出來,讓學生自學,在書中找答案。另一方面本節內容較多,這樣處理可以節約時間。

然後從人類利用水資源的角度,從靜態水資源和動態水資源兩方面分析。說明動態水資源是人類開發利用的重點;並著重指出,對動態水資源的利用,應以不污染、不破壞和不超過其更新速度為前提,否則會造成水資源的枯竭。在講述人類可利用的水資源時,強調了兩個數據,即陸地水只佔全球水體總量的3.5%,人類目前可利用的水資源僅占陸地水資源的0.3%,使學生認識保護水資源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並樹立節約用水的意識。

二、陸地水體的相互關系

教材分析

「陸地水體的相互關系」主要是指它們之間的運動轉化及其水源補給關系,因此,這部分教材實際上是講述陸地水的補給,其中重點介紹了與人類關系最為密切的河流水的補給,以及河流與陸地其他水體之間的水源補給關系。

教法設計

講授「陸地水體的相互關系」時,引導學生觀看課件「河流徑流與降雨量關系圖」和「冰川補給的河流流量與氣溫關系圖」,使學生明確以雨水補給為主的河流,河流流量變化與降雨量變化一致;以冰川融水補給的河流流量與氣溫變化有密切的關系。通過分析「河水與潛水相互補給示意圖」,知道河流與地下水之間具有水源相互補給關系,再以長江與洞庭湖湖泊為例說明湖水與河水之間的互補關系。

三、水循環及意義

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的最後部分,從陸地淡水資源更新的角度,講述了地球上的水循環運動及其地理意義。水循環是自然界最活躍的物質循環之一。這部分內容是本課的重點,也是對前面所述的海洋水和陸地水等有關內容的總結。

教法設計

在講解「水循環」時,我先播放「水循環」的課件,引導學生結合地圖完整地敘述水循環運動的全過程及其主要環節,並要求學生自己繪出示意圖(一個學生上黑板畫,其他同學畫在本子上)。課文中重點介紹了海陸間循環和陸地循環,對海洋循環只是稍帶提及,教師可適當加以補充,使學生理解水循環的全過程。然後總結「水循環」的意義。最後(如有時間),我打算談談人類活動對水循環的影響,好的和不好的各舉一例(如修水庫和圍海造田)。

四、作業布置

根據教材76頁的「活動」,我設計了兩道練習題;可以作為課堂練習或家庭作業(視時間而定)。

5.高二年級地理教案設計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能說出火山的概念、組成及其形成;

過程與方法

通過觀察模擬實驗,能描述火山的形成過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生能夠體會自然地理的神奇之美。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火山的組成以及火山的形成。

教學難點

火山的形成過程。

三、教學方法

設置情境法、講授法、演示實驗法。

四、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PPT展示一組日本富士山的圖片

同學們,上課前老師給大家展示一組圖片,大家看看圖片上的地方是哪裡?我聽到很多同學都認出來了,說是日本的富士山,很正確,富士山是日本人的象徵和驕傲。那同學們知不知道,富士山是屬於我們上節課所學的三種山嶽類型中的哪一類?對,屬於火山。這節課,我就一起來具體學習一下——火山。(板書課題)

(二)新課教學

1、教師做演示實驗,模擬火山形成過程:

在桌上放一個錐形瓶,瓶中裝適量白醋和洗滌劑,用滴管向錐形瓶中滴入小蘇打溶液。滴入後,瓶內產生泡沫,隨著泡沫的不斷增加,溢出瓶外,堆積在錐形瓶周圍。

教師做實驗時,學生觀察實驗過程,觀察時注意保持安全距離,解決以下問題:

(1)學生觀察後,描述所看到的實驗現象。

(2)學生運用初中所學化學知識——酸鹼中和反應,解釋這一現象產生的原因。

(3)學生類比演示實驗的現象及產生的原因,推理火山的形成過程。

最後,教師總結歸納火山的形成過程:處於底下深處的岩漿,在巨大的壓力作用下,沿著地殼的中央噴出口或管道噴出。

處於底下深處的岩漿,在巨大的壓力作用下,沿著地殼的中央噴出口或管道噴出。這樣形成的山體就是火山。如果岩漿是沿著地殼的線狀裂隙流出,往往形成的是寬廣的玄武岩高原。

2、結合課本和實驗後的泡沫狀態,學生思考並回答:

(1)火山由哪幾部分組成?

(2)每個部分分別對應泡沫堆的哪個部位?

3、結合課本,學生回答:火山的規模範圍有多大?

(三)鞏固拓展

(1)PPT展示我國長白山天池的視頻和圖片。

(2)介紹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的相關小知識。

(四)小結作業

課下搜集其他火山的相關資料,做成PPT或視頻,下節課進行匯報和分享。

五、板書設計

火山的形成:

處於底下深處的岩漿,在巨大的壓力作用下,沿著地殼的中央噴出口或管道噴出,形成火山。

『玖』 初中地理備課方法

  一.完成教學計劃

本學期初一初二年地理以新課程理念進行教學,初中教學中從傳授知識為重點,轉變從能力的培養中獲取知識,做到能力和知識並重,同時還要重視學生情感目標的評價。

完成初一年上冊共有五章,初二年上冊共有四章的各章教學任務。

注重導學案的應用和系列練習的編寫,導學案注意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強調學生學習過程的情感體驗;系列練習以新課程標准為指導,做到不遺漏重點,不全面鋪開,做到少而精。

教學中加強了地圖知識的講解和地圖的應用。

全面完成本學期的教學計劃

二.備課組常規活動

加強集體備課,每一周舉行一次集體備課,根據教材和教法確定教學目標,特別注重能力目標和情感目標的確定,以達到完成知識目標。根據教學目標共同探討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分析加強重點的學習和突破難點的教法和學法,應用何種教學手段激活課堂。

在學校公開課周認真聽初中地理課和其他學科的課,了解各個教師上課的特點和吸收其優點,了解各學科之間的相互關系和知識滲透。

平時也能聽高中地理課,分析高中課程如何應用初中的地理知識,如何用高中的理論分析初中的地理現象,在教學中才能如何為學生在今後的高中地理學習打好基礎知識,盡量為學生未來的學習培養學習能力。

聽其他學校的課,比較其他學校的地理課教學進度和教學方法,學習眾教師各種優良的教學方法為我們所用,衡量自己在廈門市地理教師中的水平地位,樹立信心,超越他人和超越自己。 本學期多人次參加廈門市地理課堂教學研究,聽了多節其他學校的地理課,學習了其他學校教師的優點,也衡量了解我校地理教師的優秀水平。

三.備課組的教研活動

繼續進行初一、初二地理中進行網路教學的研究,完善情境教學的課題研究,分析初中教學中重點和難點如何用情境教學的方法進行強化和突破,分析教材中的那些內容可以應用情境教學激活課堂,為今後建立情境教學資源庫提供理論基礎和方向

參加初中科技創新活動,指導學生撰寫創新論文,成績不理想。

四.參加學校地理教研組的一切活動

全校地理教研組一盤棋,初中地理備課組是學校地理教研組團隊的一部份,參加本學期學校地理教研組的全部教學教研活動,共同完成學校領導給地理教研組的任務。  參加廈門市《中學地理案例教學研究》,初中部完成了「廈門的颮線、冰雹、雷暴災害」章節部分

『拾』 如何進行地理教學設計

過去,我們稱之為「備課」,而如今叫「教學設計」。它們之間不僅是名稱的變換,而其本質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那麼,如何為初中地理進行有效的教學設計呢? 一、教學設計的出發點 1、地理教學設計的課程理念 過去,我們教學地理緊緊圍繞教材知識、地圖表格、地球儀等,以及幾年來電子信息、電子備課等多種手段。在地理課上,老師們取得了顯著的成績,獲得了豐碩的成果、奪得了輝煌的成功。這一點,人人皆知,不可否認。然而,在構建和諧社會的今天,新課程.新課改的思想已深入人心,這大大促進了地理教育者進行地理改革的積極性,使得越來越多的地理教師一心一意地投身到地理教育教學的實踐活動中來。他們對地理的教育教學探討得越來越深刻、越來越全面。他們一致認為:地理的教育教學要開啟學生智力,發展學生思維;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生發展有用的地理;培養現代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滿足學生學習需要。對這些有著強烈的時代感、責任感、急迫感的教育新理念,我們必須加以重視。 2、地理教學設計的基本特徵(1)教學設計的理論基礎是教學理論、學習理論和傳播理論。(2)教學設計是解決教學問題的科學方法。(3)教學設計是操作和規劃教學活動的程序和過程。(4)教學設計是以反饋評價對教學效果進行價值判斷。(5)教學設計是一門理論和實踐兼備的應用性學科。 3、地理教學設計的教學目標 教學設計是指運用相關理論和系統方法,對參與教學活動的諸多要素所進行的一種分析和策劃的過程,是在教學活動開始之前,對教學的預謀和籌劃,是對「教什麼」和「如何教」的一種操作方案,它先從「教什麼」入手,對學習者,學習目標,學習內容等進行分析,然後從「怎麼教」入手,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運用恰當的媒體,對教學績效做出評價,以確保教學和學習獲得成功。 二、地理教學的基本內容和設計過程 1、地理教學的基本內容(1)分析教學需求,確定教學目標,即教學目標設計。 (2)設計教學策略,即教學策略設計。(3)進行教學評價,即教學評價設計。 2、地理教學的設計過程(一)教學內容分析 教學內容的分析是進行課堂教學策略設計的一個重要環節。它將影響教師對教材的把握,直接影響對學習水平的確定和教學目標、學習目標的陳述,以及教學媒體的選擇和使用效果等等以後各個環節。(二)教學目標的確定 目標是教師和學生從事教學活動的指南和出發點,是教學活動過程中所的依據,同時也是評價教與學活動的依據。教與學的目標是影響教學策略的制定和選擇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制約教學策略的關鍵。教學策略是否有效,一般是以能否實現教學目標和學習目標為標準的。 (三)教學設計的理論指導 教學策略的設計、選擇與實施的各個階段,不可能離開理論的指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每一個有意識、有目的的行為的背後,必然會有相應的理論或原則作為指導,有時是在不自覺的情況下發生的。(四)了解實際環境條件 為了使教學方案更加具有針對性,方案的制定應以一定的因素為基本依據,其中包括三個內容,學生、教師和教學條件。作為教師在這里應該深入全面地把握這三個因素。(五)教學方法的選擇 教學方法是指為達到教學目的,實現教學內容,運用教學手段而進行的,由教學原則指導的,一整套方式組成的,師生相互作用的活動,教學策略解決戰略問題,而教學方法解決戰術問題,教學策略指導教學方法的選擇和運用。(六)課堂教學組織形式的選擇和確定 所謂教學組織形式,我們可以定義為教學活動中師生相互作用的結構形式,或者說是師生的共同活動在人員、程序、時空關繫上的組合形式。 (七)教學媒體的選擇 教學媒體的選擇是教學傳遞策略重要的內容,是教師設計教學時需要認真思考的一個重要問題。面對眾多的可供使用的媒體,我們需要回答怎樣選擇,為什麼這樣選擇,依據什麼選擇等一系列問題,媒體選擇的成功與否會直接影響到教學效果的高低。因此,樹立正確、科學的媒體觀是教師的當務之急。(八)確定課堂教學過程的結構 確定課堂教學過程的結構是指將前面確定的各個教學要素,主要包括教師的活動、學生的活動、教學內容、教學媒體等,按照一定的時間順序,以一定的結構關系組織起來,形成一個有序的流程。(九)形成可操作性教學設計方案 需要將前面各部分的工作進行全面的總結和落實,要充分考慮前面各項研究,匯集各種研究內容,將其綜合化、系統化和具體化,最後產生一個由一系列表格組成的,具有真正可操作性的課堂教學策略方案。 總之,我們教學的一切是為了學生。只有你設計的空間越大,學生思考的面就越廣,學生的思維更容易發展。如果你的設計很死板,是固定的模式,是無懈可擊的真理,那麼說明你並沒有真正懂得地理教學設計的含義。

閱讀全文

與如何做地理教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03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7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16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09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4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6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58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70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4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88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21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47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58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2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11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00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05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87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51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