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四季是怎麼劃分的地理
1、天文劃分法:從天文現象看,四季變化就是晝夜長短和太陽高度的季節變化。在一年中,白晝最長、太陽高度最高的季節就是夏季,白晝最短、太陽高度最低的季節就是冬季,冬、夏兩季的過渡季節就是春、秋兩季。為此,天文劃分四季法,就是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作為四季的開始。
2、氣象劃分法:在氣象部門,通常以陽歷3到5月為春季,6到8月為夏季,9到11月為秋季,12月到來年2月為冬季,並且常常把1、4、7、10月作為冬、春、夏、秋季的代表月份。
3、古代劃分法:以立春作為春季開始,立夏作為夏季開始,立秋作為秋季開始,立冬作為冬季開始。
4、農歷劃分法:我國民間習慣上用農歷月份來劃分四季。以每年陰歷的1到3月為春季,4到6月為夏季,7到9月為秋季,10到12月為冬季。正月初一是全年的頭一天,也是春天的頭一天,所以又叫春節。
2. 為什麼地球會有四季的變化
地球自轉產生晝夜之分,地球公轉就產生了春夏秋冬四季的變化。
季節更迭的根本原因是地球的自轉軸與其公轉軌道平面不垂直,偏離的角度是23度26分(黃赤交角)。在不同的季節,南北半球所受到的太陽光照不相等,日照更多的半球是夏季,另一半是冬季。
(2)四季跟地理有什麼關系擴展閱讀:
一、冬至日的天文現象
每年的12月21、22日或23日。太陽直射點在南回歸線上(即南緯23°26′),南半球各地晝最長,夜最短。南半球緯度越高的地方,白晝越長,黑夜越短,南極圈內出現極晝現象。
北半球則完全相反。地球上距南回歸線越遠的地方,太陽光線越傾斜,獲得的太陽光熱越少。相比之下,此時南半球比北半球獲得的熱量多。由於太陽輻射到地面的能量仍比地瞎彎面向空中發散的少,所以在短時間內氣溫繼續降低。一般北半球12、1、2三個月是冬季,孫胡南半球是夏季。
二、四季更替的地理現象
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是橢圓的,而且與其自轉的平面有一個夾角。當地球在一年中不同的時候,處在公轉軌道的不同位置時,地球上各個地方受到的太陽光照是不一樣的,接收到太陽的熱量不同,因此就有了季節的變化和冷熱的差異。
在氣候上,四個季節是以溫度來區分的。在北半球,一般來說每年的3~5月為春季,6~8月為夏季,9~11月為秋季,12~2月為冬季。在南半球,各個季節的時間剛好與北半球相反。南半球是夏季時,北半球正是冬季;南半球是冬季時,北半球是夏季。在各個季節之間並沒有明顯的界限,季節的轉換是逐漸的。
3. 地理春夏秋冬怎麼劃分
問題一:地理怎樣分別在12個月春夏秋冬所佔的日子 地球上不僅各地區的氣候差異很大,就是同一地區在不同季節,氣候也是不同的。
對四季的劃分,有以下幾種方法:
1.天文劃分法 從天文現象看,四季變化就是晝夜長短和太陽高度的季節變化。在一年中,白晝最長、太陽高度最高的季節就是夏季,白晝最短、太陽高度最低的季節就是冬季,冬、夏兩季的過渡季節就是春、秋兩季。為此,天文劃分四季法,就是以春分(3月21日)、夏至(6月21日)、秋分(9月21日)、冬至(12月21日)作為四季的開始。即:春分到夏至為春季,夏至到秋分為夏季,秋分到冬至為秋季,冬至到春分為冬季。
2.氣象劃分法 在氣象部門,通常以陽歷3~5月為春季,6~8月為夏季,9~11月為秋季,12月~來年2月為冬季,並且常常把1、4、7、10月作為冬、春、夏、秋季的代表月份。
3.古代劃分法 以立春(2月4日或5日)作物宴胡為春季開始,立夏(5月5日或6日)作為夏季開始,立秋(8月7日或8日)作為秋季開始,立冬(11月8日或9日)作為冬季開始。
4.農歷劃分法 我國民間習慣上用農歷月份來劃分四季。以每年陰歷的1~3月為春季,4~6月為夏季,7~9月為秋季,10~12月為冬季。正月初一是全年的頭一天,也是春天的頭一天,所以又叫春節。
上述幾種方法雖然簡單方便,但有一個共同的缺點,就是全國各地都在同一天進入同一個季節,這與我國各地區的實際情況是有很大差別的。例如,按照上述劃分方法,3月份已屬春季,這時的長江以南地區的確是桃紅柳綠,春意正濃;而黑龍江的北部卻是寒風凜冽,冰天雪地,毫無春意;海南島的人們則已穿單衣過夏天了。為使四季劃分能與各地的自然景象和人們生活節奏相吻合,氣象部門採取了候溫劃分四季法
問題二:地理中的春夏秋冬各分的三個月與語文中常說的相同嗎? 相同 一年四個季度 春3-5夏6-8秋9-11冬12-2月
滿意請採納
問題三:高中地理中的四季是怎樣劃分的 氣候方面四季的劃分:3-5月是春季,6-8月是夏季,9-11月是秋季,12-2月是冬季。
問題四:地理知識,一年裡為什麼會有春夏秋冬四季的變化 地球繞太陽公轉,同時地球的自轉軸有一個23度27分的傾角。 太陽輻射是地球表層能量的主要來源。太祥差陽輻射在大氣上界的分布是由地球的天文位置決定的,稱此為天文輻射。由天文輻射決定的氣候稱為天文氣候。天文氣候反映了全球氣候的空間分布和時間變化的基本輪廓。 太陽輻射隨季節變化呈現有規律的變化,形成了四季. 除太陽本身的變化外,天文輻射能量主要決定於日地距離、太陽高度角和晝長。當北半球接受太陽光的直射而處在盛錠時,南半球則面對太陽光的斜照而正值隆冬。北半球的春天又對應著南半球的秋天,兩半球得到了同樣多的陽光。這便是四季的由來。
問題五:地理學中哪座山 *** 了春夏秋冬四季的氣候特徵? 20分 1.海拔高。2.山腳氣溫較高(位於熱帶)
問題六:天文四季和地理四季怎麼劃分,詳細 四季是怎樣劃分的
春、夏、秋、冬四季,對於人類生產和生活是至關重要的。罩攔劃分依據不同,四季的長短、起止時間也不一樣。四季大致有以下幾種劃分方法。
1、天文四季
這是以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為依據劃分的四季。夏季是一年中白晝最長、太陽高度最大的季節;冬季是一年中白晝最短、太陽高度最小的季節;春秋兩季是過渡季節。
2、我國傳統劃分的四季 以「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別為四季之首。這種四季,符合天文條件,即當太陽高度最大、白晝最長的3個月是夏季;太陽高度最小、白晝最短的3個月是冬季;太陽高度、白晝適中的6個月為春季和秋季。但這樣劃分與實際情況差別較大,如2月初立春時,並沒有多少春意,特別在我國北方,人們還在「北風吹,雪花飄」的嚴寒中歡度新春佳節。8月已經立秋了,但仍然夏日炎炎。
3、西方國家的四季
在西方國家習慣上以「兩分」、「兩至」(即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為四季之首,它在時間上比我國傳統四季推遲約一個半月。這種四季在一些地區與實際氣候基本一致。例如,我國大部分地區春分時節已經冰雪消融,萬物復甦,人們才真正感到春天的來臨。
4、氣候統計學的四季
按陽歷的月份,把3月~5月定為春季;6月~8月定為夏季;9月~11月定為秋季;12月~2月定為冬季。這種四季,比較接近西方國家的四季。
5、候溫四季
為了使春夏秋冬四季與「桃花開,蟬始鳴,雁南飛,冰霜凝」等物候現象一致,氣象部門就以實際氣溫作為四季劃分的依據。
我國古代有五天為一候的規定。「五日謂之候,三候謂之氣,六氣謂之時,四時謂之歲」,全年72候。現代氣象學規定,每候日平均氣溫的平均值稱為「候溫」,候溫穩定在22℃以上時為夏季;低於10℃時為冬季;介於兩者之間則為春季、秋季。這種四季特點是反映草木榮枯,花開果熟,鳥獸繁衍,與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密切相關,受到了人們的重視。
問題七:不明白。為什麼地圖分春夏秋冬? 人家是按照季節為周期更新地圖的,所以就用季節命名版本了唄
問題八:看地球公轉圖如何判斷春夏秋冬? 看直射點的位置,,這個圖都給你標好了,,直射點在哪是什麼季節,這應該知道吧。。(公轉軌道面規定為北半球在上)
4. 地理上四季是怎麼劃分的
四季是根據晝夜長短和太陽高度的變化來劃分的。在四季的劃分中,以太陽在黃道上的視位置為依據,以二分日、二至日或以四立日為界限。但是,東西方各國在劃分四季時所採用的界限點是不完全相同的。
第一種分類法:
我國傳統的四季劃分方法,是以二十四節氣中的四立作為四季的始點,以二分和二至作為中點的。如春季立春為始點,太陽黃經為315°,春分為中點,立夏為終點,太陽黃經變為45°,太陽在黃道上運行了90°。這是一種傳統的,常見的方法。
第二種分類法:
天文學分類法(即西方分類法)四季劃分更強調四季的氣候意義,是以二分二至日作為四季的起始點的,如春季以春分為起始點,以夏至為終止點。這種四季比我國傳統劃分的四季分別遲了一個半月。
第三種分類法:
為了准確地反映各地的實際氣候情況,劃分四季常採用氣候上的方法既近代學者張寶坤分類法,採用候平均氣溫劃分四季。並且規定:候平均氣溫大於或等於22℃的時期為夏季,小於或等於10℃的時期為冬季,介於10℃~22℃之間的為春季或秋季。按此標准劃分四季,中緯地區季節與氣候相一致,低緯地區和極地附近春、夏、秋、冬的溫度變化很不明顯。同時,在中緯地區,各季的長度也不一樣。這就是氣候四季。例如,北京春季有55天,夏季103天,秋季50天,冬季157天。這種方法,可以結合各地的具體氣候,農業,故運用較多。
第四種分類法:
氣候統計法,因為一般以1月份為最冷月,因此,春季,為3,4,5月.夏季,為6,7,8月.秋季,為9,10,11月.冬季,為12,1,2月.這種四季分類法,比較適用四季分明的溫帶地區。
5. 地球的四季變化是怎麼形成的
地球的四季春夏秋冬,不同的季節就有不同景色,那麼你知道四季怎麼形成的呢?下面我為你分享一下地球的四季變化是怎麼形成的吧。
地球的四季變化形成的過程
四季的形成原因是:地球一面自轉一面公轉,赤道平面和黃道平面形成了 23°26′的夾角。由於黃赤交角的存在,太陽直射點在南北緯23°26′之間回歸移動。 在地球上 除赤道以外,同一緯度的地區一年內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大小是隨季節的變化而變化,導致同一緯度的地區太陽輻射也隨季節變化呈現有規律的變化,就形成了四季。從天文含義看,夏季是一年內白晝最長、太陽高度最高的季節,也是獲得太陽輻射最多的季節;冬季是一年內白晝最短、太陽高度最低的季節,也是獲得太陽輻射最少的季節;春季和秋季是冬、夏兩季的過渡季節,獲得太陽輻射居中。
四季的內容
指一年中交替出現的四個季節,即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在天文上,季節劃分是以地球圍繞太陽公轉軌道上位置確定的。當地球在一年中不同的時候,處在公轉軌道的不同位置時,地球上各個地方受到的太陽光照是不一樣的,接收到太陽的熱量不同,產生季節的變化和冷熱的差異。地球上的四季不僅是溫度的周期性變化,而且是晝夜長短和太陽高度的周期性變化。它影響或者決定地球環境中很多事物的運動節律,尤其是生物適應最為明顯。
四季的地理現象
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是橢圓的,而且與其自轉的平面有一個夾角。當地球在一年中不同的時候,處在公轉軌道的不同位置時,地球上各個地方受到的太陽光照是不一樣的,接收到太陽的熱量不同,因此就有了季節的變化和冷熱的差異。
在氣候上,四個季節是以溫度來區分的。在北半球,一般來說每年的3~5月為春季,6~8月為夏季,9~11月為秋季,12~2月為冬季。在南半球,各個季節的時間剛好與北半球相反。南半球是夏季時,北半球正是冬季;南半球是冬季時,北半球是夏季。在各個季節之間並沒有明顯的界限,季節的轉換是逐漸的。
四季的變化規律
從春分經夏至到秋分,北半球處於夏半年,南半球處於冬半年。在此期間,北半球晝長夜短,南半球晝短夜長;北極處於極晝,南極處於極夜;北回歸線以北的太陽高度始終大於平均值,南回歸線以南則小於平均值。北回歸線以北太陽升起於東北方的地平圈上,降落於西北方的地平圈上。二分日全球各地太陽均升起於正東方,降落於正西方。
從秋分經冬至到春分,北半球處於冬半年,南半球處於夏半年。在此期間,南北半球的晝夜長短、極晝極夜和太陽高度,都同上述情況相反。北回歸線以北太陽升起於東南方的地平圈上,降落於西南方的地平圈上。
從夏至經秋分到冬至,北半球由夏半年變為冬半年,南半球由冬半年變為夏半年。在此期間,北半球晝漸短,夜漸長,極晝帶逐漸縮小;南半球晝漸長,夜漸短,極夜帶逐漸縮小。北回歸線以北太陽高度一直在減小,南回歸線以南則在增大。北回歸線以北太陽出升方向由東北變為東南,降落方向由西北變為西南。秋分日由正東升起,正西降落。
從冬至經春分到夏至,北半球由冬半年變為夏半年,南半球由夏半年變為冬半年。南北半球的晝夜長短、極晝極夜和太陽高度的變化同上述情況相反。北回歸線以北太陽升起的方向由東南變為東北,降落方向由西南變為西北。
從冬至到春分和從夏至到秋分,全球各地晝長都向平均值(12小時)接近,極晝、極夜的范圍都逐漸縮小。北回歸線以北和南回歸線以南的太陽高度都在向平均值接近。北回歸線以北,太陽升起方向逐漸接近正東,降落方向接近於正西。
從春分到夏至和從秋分到冬至,全球各地晝夜長短都在向極值變化,極晝、極夜的范圍都逐漸擴大。北回歸線以北和南回歸線以南的太陽高度也趨向極值。北回歸線以北太陽升、落的方向,分別向東北、東南和西北、西南移動。
由於南北回歸線之間的晝夜長短和太陽高度的變化較復雜,所佔篇幅較多,我們沒有充分地說明,讀者自行總結出規律來也是不難做到的。在分析的時候,最好能分成幾個階段來進行。例如,在北半球,
可以從春分到太陽直射該地算做一個階段,再到夏至為第二個階段,夏至以後到再次太陽直射為第三個階段,以後可以把到冬至作為下一個階段,由冬至到春分是最後一個階段,太陽完成了一次回歸運動。每個階段晝夜長短、太陽高度、太陽的升落方向及正午時太陽的方向(例如,北半球夏至時,太陽在正午時位於天頂以北,冬至時則在天頂以南),等等,都有較大的變化。
四季的劃分
四季是根據晝夜長短和太陽高度的變化來劃分的。在四季的劃分中,以太陽在黃道上的視位置為依據,以二分日、二至日或以四立日為界限。但是,東西方各國在劃分四季時所採用的界限點是不完全相同的。
第一種
我國傳統的四季劃分方法,是以二十四節氣中的四立作為四季的始點,以二分和二至作為中點的。如春季立春為始點,太陽黃經為315°,春分為中點,立夏為終點,太陽黃經變為45°,太陽在黃道上運行了90°。這是一種傳統的,常見的方法。
第二種
天文學分類法(即西方分類法)四季劃分更強調四季的氣候意義,是以二分二至日作為四季的起始點的,如春季以春分為起始點,以夏至為終止點。這種四季比我國傳統劃分的四季分別遲了一個半月。
第三種
為了准確地反映各地的實際氣候情況,劃分四季常採用氣候上的方法既近代學者張寶坤分類法,採用候平均氣溫劃分四季。並且規定:候平均氣溫大於或等於22℃的時期為夏季,小於或等於10℃的時期為冬季,介於10℃~22℃之間的為春季或秋季。按此標准劃分四季,中緯地區季節與氣候相一致,低緯地區和極地附近春、夏、秋、冬的溫度變化很不明顯。同時,在中緯地區,各季的長度也不一樣。這就是氣候四季。例如,北京春季有55天,夏季103天,秋季50天,冬季157天。這種方法,可以結合各地的具體氣候,農業,故運用較多。
第四種
氣候統計法,因為一般以1月份為最冷月,因此,春季,為3,4,5月.夏季,為6,7,8月.秋季,為9,10,11月.冬季,為12,1,2月.這種四季分類法,比較適用四季分明的溫帶地區。
淺論
春、秋二分日,全球各地晝夜長短和太陽高度都等於全年的平均值,具有從極大值(或極小值)向極小值(或極大值)過渡的典型特徵。因此,把春分作為春季的中點,和把秋分作為秋季的中點是非常合理的;夏季里,晝最長,夜最短,太陽高度最大的是夏至那一天,該日地表獲得太陽能量是最多的。所以,夏至作為夏季的中點是很合理的;同理,冬至作為冬季的中點也是很科學的。
但是,從實際氣候上講,夏至並不是最熱的時候,冬至也不是最冷的時候,氣溫高低的極值都要分別推遲1~2個月。我國有"熱在三伏",冷在三九"的說法。因此,把夏至和冬至分別安排為夏季和冬季的開始日期,與實際氣候能更好地對應。所以,西方四季劃分更能體現實際的氣候意義。 無論是我國的具有天文意義的四季劃分,還是西方具有氣候意義的四季劃分,都是天文上的劃分方法。這是因為,二分、二至和四立在天文上都有確切的含義,都是把全年分成大體相等的四個季節,每個季節三個月,太陽在黃道上運行90°。它們都不能反映各地氣候的實際情況。通過這種方法劃分的季節,就是天文四季。
天文四季是半球統一的。在半球的范圍內,每個季節有統一的開始和結束的時刻,並且在半球范圍內,每一地點均存在著這四個季節,每個季節都是等長的。天文四季具有理論意義,氣候四季具有實用價值。天文四季是氣候四季劃分的基礎。天文四季是半球統一的。北半球是夏季,南半球是冬季;氣候四季則是局部區域(中緯地區)統一的。天文四季的劃分取決於天文現象的變化,氣候四季的劃分取決於氣溫的變化。無論哪個半球的哪個地點,都有等長的天文四季;而氣候四季則在同一地點也不一定等長。這是天文四季和氣候四季的主要不同之處。
6. 高中地理:四季更替的原因是什麼
四季更替的原因是由地球公轉產生的。正是因為地球的北極總是指向北極星,或者說有黃赤交角的存在。正是這個原因,地球公轉的同時,太陽直射點也在不斷移動,直射點總是圍繞南北回歸線往返移動,所以說有四季更替現象。
7. 地理知識,一年裡為什麼會有春夏秋冬四季的變化
地球繞太陽公轉,同時地球的自轉軸有一個23度27分的傾角。當北半球接受太陽光的直射而處在盛夏時,南半球則面對太陽光的斜照而正值隆冬。北半球的春天又對應著南半球的秋天,兩半球得到了同樣多的陽光。這便是四季的由來!!!
在世界各地,不但有晝夜交替現象,而且有四季變化現象,並且南北半球的四季變化剛好相反。當我們這里正是夏日炎炎、揮汗如雨的季節,而南半球卻處在寒風凜冽、大雪紛飛的情況哩!
為什麼地球上會有四季交替變化現象呢?
四季的形成是因為地球繞太陽公轉的結果。地球一直不斷自西向東自轉,與此同時又繞太陽公轉。而地球公轉的軌道又是一個橢圓的形狀,太陽始終位於一個焦點上。地球在不斷公轉的過程中,地軸與公轉軌道始終會保持66°34′的交角,即地球始終是斜著身子繞太陽公轉。因為地球公轉的原因,致使太陽直射點在地球表面發生變化。
到了每年6月22日前後,地球就是位於遠日點。太陽會直射北回歸線,這一天就是北半球的夏至日。與此同時北半球得到的熱量最高,白晝最長,而且氣候也炎熱,屬於北半球的夏季,但南半球正處於寒冷的冬季。
此後因為繼續在公轉軌道上不停運行,太陽的直射點便會南移。到了9月23日左右,太陽就會直射赤道,這一天就是北半球的秋分日。現在南半球以及北半球得到的太陽熱量都相等,晝夜平分,北半球是秋季,南半球是春季。
地球繼續不斷運轉,到12月22日左右,地球開始位於近日點,太陽便直射南回歸線。這一天就是北半球的冬至日。而此時北半球得到的熱量為最少,且白晝時間最短,氣候也相當寒冷,是北半球的冬季。南半球剛好是夏季。
太陽直射點北返以後,在3月21日左右,太陽再次直接射向赤道,這一天就是北半球的春分日。這個時候,是北半球的春季,而南半球卻是秋季。地球像這樣以一年為周期繞太陽不停運轉,從而產生了四季的更替。
8. 自然地理地球上為什麼會有四季
地球圍繞太陽的公轉軌困野道和地球自轉的軸心之間有個夾角,當地球在公轉軌道上的不同位置的時候液尺明,地球上陽光的角度將會產生差異,這個差異在6.22日和12.22日左右的時候達到最大,而在3.21日和9.23日左右的時候基本處於中間。不同的位置地球上相同地方吸收的熱量不同,由此產生了周而復始的四季。
地球上的四季不僅是溫度的周期性變化鬧告,而且是晝夜長短和太陽高度的周期性變化。它影響或者決定地球環境中很多事物的運動節律,尤其是生物適應最為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