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為什麼培養地理綜合思維

為什麼培養地理綜合思維

發布時間:2023-05-27 00:33:39

① 如何在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如何在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以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為核心的創新教育是落實素質教育的關鍵,地理教育是實施創新教育的重要陣地之一,在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特別是創新思維能力,已成為地理學科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所在。那麼,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呢?筆者結合近年中學地理教學經驗及對創新、創新思維概念的理解,談談對此問題的認識。
一、創設探究合作的教學氛圍,引導學生自主創新
教師要善於創設適宜的情境,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積極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例如,在講授「黃赤交角」這一教學內容的時候,鼓勵學生在課堂上放開手腳討論,大膽發言。很快就有學生發現黃赤交角的度數同回歸線的度數是一致的,聯系初中的知識,也很快能發現極圈的度數與之是互余的。在初步肯定學生的發現後,教師設置問題:如果黃赤交角為20°,將會有什麼其他要素的改變。學生通過演示地球儀、思考討論後,很快也能得出結論:回歸線、極圈度數相應變為20°、70°,緊接著教師繼續引導學生,從中是否還有進一步的發現,這往往可以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使得學生能總結出黃赤交角決定了極圈、回歸線存在的規律。最後教師再進行拓展性的引導:這是否只是簡單的數字變化,鼓勵學生繼續觀察地球儀,找出黃赤交角與太陽直射點季節位移、極晝極夜范圍的關系。這樣,整個課堂充滿了熱烈的討論和積極的討究,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思考、在思考中創新、在創新中體會學習的快樂,從而能很好地掌握了本節課的知識。
二、運用地圖,培養思維的深刻性、創新性
要充分利用地圖,引導學生認識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分析它們之間的關系,培養思維的深刻性。要在專題地圖的製作上為學生開拓思維空間,逐步形成空間觀念和思維能力,由此及彼、舉一反三,發展思維的創造性。如,以同一緯度不同地區作比較,教師指導學生分析閱讀各專題地圖,進行以下思維活動:赤道、南回歸線、南緯40°緯線通過非洲、南美洲、澳大利亞大陸的位置,各處在什麼氣壓帶風帶?沿海有哪些洋流?海陸位置、地形及洋流對氣候有何影響?各大陸分別以什麼氣候類型為主?哪些反映出地帶性分布、哪些屬於非地帶性?最後得出非洲、南美洲、澳大利亞氣候的主要特徵。教師繼續運用地圖提出假設:若安第斯山脈呈東西走向,南美氣候會發生什麼變化?若澳大利亞大分水嶺西移,沙漠面積、氣候將怎樣變化?赤道兩側一般是熱帶雨林氣候,為何非洲東部卻是薩瓦納氣候?若馬達加斯加島移至南緯30°—50°之間,島上氣候會有什麼變化?學生從這類具體事例中受到啟迪,激發出思維的創造性。
三、合理選材,豐富學生想像
地理教育要引導學生自主創新學習。
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關鍵在於教師,即教師必須為學生的學習選取充分的學習素材,讓學生在課堂上有事可做、有事想做。比如在講中國分區地理的「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時,可以把學生分成兩個大組,分別代表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分組討論自己所代表的這個區的地理特徵和發展優勢。接著就讓學生分別來指出對方區域的發展的局限並要求對方回答解決的措施。頓時,教室里是熱火朝天,此起彼伏,學生的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了,思維也完全放開了。在學生辯論結束後,教師又安排學生為對方所代表的地區地理特徵進行總結,使學生感到別開生面,印象深刻,加強了思維的發散性和深刻性。同時,很多同學打開了創新思維的閘門,新思想、新觀念不時涌現,讓教師和學生都大有收獲。 四、巧「問」互動,引發學生思維
「學起於思,思源於疑」,質疑是創造思維的開始,也是創造思維的動力。因此,在教學中設置情景,巧設疑問,引導學生自主創新學習,教師的主要作用是啟發和引導,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自覺性,啟發、誘導學生在課堂中主動進行創新性活動。例如在地球運動一節關於地轉偏向力的'教學中,教師在介紹了一般規律後,話鋒一轉,設問「北半球的河流河岸會受地轉偏向力的影響嗎?」,引發學生思考。當學生給出肯定的回答並說明河流右更易受水侵蝕時,繼續提問,如果你是長江大堤防洪總指揮,在人手不足的情況下,應優先保證南岸還是北岸的防洪兵力?要求學生討論。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往往有很高的熱情,經過研討,南岸為防洪重點的觀點很快就達成共識了。教師再引導學生思考南半球的情況,除了河流以外,看看大氣運動是否存在類似的情況,如果有,在北半球向北運動的風將如何變化?學生經過思考和討論給出答案後,教師又請學生將教材翻到後面大氣運動部分,讓學生自己感受思維創新的成果,享受學習的樂趣。一節課下來,知識學了不少,更重要的是學生學會了思考,知道了解決問題的方法,增強了學習的興趣和信心。
五、加強集中思維訓練,強化思維的綜合性
集中思維是通過觀察、找資料、找規律,將已有的信息集中分析、綜合的思維活動。分析和綜合是矛盾的統一體。分析就是把對象分解成各個部分或各種要素;綜合就是把各個部分或各個要素聯接成整體,從中考察各部分、各要素間的聯系。分析是綜合的前提和基礎,綜合是分析的提高和結果。分析綜合這一思維活動的特殊功能就是在於它能夠揭示事物的內在聯系,從而把握事物的整體性。根據地理學科綜合性的特點,在地理教學中應遵循「分析——綜合——再分析——再綜合」的規律,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總之,教學實踐證明,要搞好地理創新教育,必須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思維,增強創新能力,健全創新人格。這需要教師及時轉變觀念,順應科技發展,用全新的教育理念、嶄新的教育模式來培養和造就有用人才。 ;

② 如何培養和提升學生的地理綜合思維

地理學科作為一門自然和人文兩方面內容的綜合性很強的學科,具有區域性、綜合性、基礎性、廣泛性、實用性的特點,這些特點為學生進行思維能力的培養,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在地理教學中如何對學生進行思維能力的培養,本人在借鑒他人經驗基礎上,結合自己的教學,突出以下觀點:
一、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培養思維能力的前提

心理學家告訴我們,自由能使人的潛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任何壓抑和干擾都會使思維受阻。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學生體會心靈自由的有效途徑,良好的師生關
系就意外著教師願意傾聽學生的所思所想,更多地了解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熟悉學生的興趣和愛好,更好的貫徹以學定教、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良好的師生關
系,就意外著學生樂於接受教師的指導與幫助,教學過程中師生雙方積極參與教學,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才成為可能。

二、創設積極地教學情境,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關鍵

1.運用漫畫、精美照片,形象生動。地理學科的有些內容單純用語言是難以表達清楚的,運用地理漫畫形象生動,增添可讀性和親切感。一些枯燥的地理問
題,通過地理漫畫的形式來表現,激發了學生的參與與興趣,使其在討論中獲取地理知識。通過他倆的對話所營造出的學習情境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也激發學生參
與討論的慾望。在討論中,不但鍛煉了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更為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與人交往的能力。初中教材中有兩個卡通人物:玲玲與貝貝,他倆經常討論一
些有趣的地理問題,比如觀測北極星、東西半球的判定等。通過他倆的誇張表現來展現其學習過程,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然而越是這樣的內容,越有助於學生
思維能力的培養。地理課本中精選了許多精美照片,更加突出地理特徵,幫助學生理解地理事象,充分合理地使用照片進行教學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不可缺少的手
段。比如「荷蘭的風車」、「熱帶荒漠景觀」、「萊茵河」等,增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有助於學生發散思維的培養。

2.聯系實際,解決問題。按照人本主義理論,學習內容應該是學習者認為有價值、有意義的知識和經驗。而這種價值和意義的重要體現就是學以致用。因此,
地理學習的主要目的並非保持和再現知識,而是使學生能在新情境中運用知識,即實現地理學習成果的遷移,作為教師和學生,都應該關注身邊發生的各種事情,他
們中的許多現象都可以從地理學科的角度去進行分析闡述,為學生思維能力的鍛煉和培養,提供豐富的素材。

例如,在學習氣溫的測量時,教材提出「有時候,我們的體感溫度與天氣預報中的最高氣溫或最低氣溫會有明顯的差別。想一想,這是為什麼?」在學習主要降
水類型時,讓學生結合降水的形成條件,說一說夏天從冰箱中拿出冷飲後,會在容器表面形成大量的水珠的原因等等,真是舉不勝舉,信手拈來。如果我們在教學中
能夠關注生活中的各種問題,有意識利用所學知識對其進行分析思考,並提出相關的治理措施,不僅學有所用,讓學習變的快樂而有價值,同時也激發了思維的興
趣,鍛煉了思維能力。

3.巧設懸念,追根求源。在地理課堂教學中恰當的設置懸念,給學生一個期待的情境,可以喚起學生的注意,激活學生的思維,創設活躍的教學氣氛。例如,
在導入新課時,有意將本節的重點內容以問題的形式,提前展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帶著困惑去學習。像在講「熱力環流」時,讓學生觀察「雞蛋湯」的「熱氣」,
可以看到「受熱上升」有跡可尋。隨著熱氣不斷升騰,引導學生聯想到其他「受熱上升」的實例。將小吃碟放在「熱氣」的上方,一會兒便在小吃碟上凝結出了小水
珠,引導學生討論:空氣在上升運動中,如何形成降水?這一系列與生活聯系緊密的問題,可以避免因疲勞而產生的注意力不集中,吸引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中來。

三、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是培養思維能力的保障

科學的學習方法對於思維能力的培養至關重要的。教師應因材施教,因生施教,多採用比較、歸納、綜合分析等方法。在學習方法的運用上,學生應針對地理問題積極開展探究性學習,嘗試運用地理知識、地理技能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可以按照以下程序來設計教學過程:

「提供一個背景 提出一個問題 收集一些材料 組織一些活動 得到一點啟示」。

例如,在了解某區域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徵時,可採用讀圖和查閱資料的方法。例如,在學習「亞洲和歐洲」一節中,教材安排了「亞歐大陸輪廓」、「亞洲
和歐洲地形分布」、「亞洲和歐洲氣候類型分布」等一系列地圖,以及相關的文字材料,幫助學生認識區域的地理位置、地形、氣候、水系的特點及其相互關系,並
在此基礎上,認識區域人口、國家的分布等。

總之,能力的培養不是孤立的存在於學科教學,它是教學的三維目標之一。特別是地理教學,更要重視學生「地」的概念形成和「理」的邏輯思維,以及與地理位置密切聯系的知識要的推理,這也是地理教學的必然之所在。只要我們重視學生的思維能力的培養,地理教學將會大放異彩。

③ 如何培養高中地理核心素養

高中地理課標要改變了,新課標的核心,就是培養學生地理核心素養,是學生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一、人地協調觀。
地理學是研究人地關系的學科,我們國家有很多能人,沒有人地協調觀,他的能力越強,造成的破壞越大。鋼鐵生產產能過剩,房地產庫存太大,因為企業主沒有人地協調觀,政府官員沒有人地協調觀,為了短期利益,大拆大建,幾百億的項目,只考慮經濟效益,不考慮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最終成了既危害人民健康,又無法收回投資的怪胎。
二、綜合思維
地理學具有綜合性的特徵。綜合思維是核心素養最關鍵最核心的一條。將地球表層或其一定地域作為統一整體,綜合研究其組成要素及其空間結構和演變過程。看到一個區域,先是整體掃描,說一說氣候水文地形土壤生物人口礦產三大產業特點,然後分析它們之間的聯系。第二步是局部聚焦,該區域內部的差異性,為什麼會有這種差異性,分析其原因。大體是遵循總--分---總的思路。
三,區域認知
地理學科具有區域性的特徵。
組織區域:使地球表層的無限多樣性變得井然有序
——教學取向:使學生具有將認識對象置於特定區域加以認識的意識與習慣。
認識區域:認識區域特徵、區域差異、區域聯系、區域發展等。
——教學取向:掌握和靈活運用認識區域的方法,評析相關的區域決策的得失。
四.地理實踐力。我認為,地理實踐力很重要,但為了安全,不讓學生走到大自然中去,不參與觀摩三大產業的生產,只是在學校里培養地理實踐力,有些蒼白。
我把這個視頻給學生播放了,學生反映,對於以後解答選擇題和問答題都有啟發,學會了用重要經緯度定位,學會了區域分析的方法,以新疆為例,從空間入手,解題思路要先整體掃描,然後局部聚焦,要注意各地理要素之間的聯系,萬事都有因果。還學會了分析區域農業發展、工業發展,對可持續發展的理解更深了。

④ 如何在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

1、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給思維以動力
中學生好奇心強,求知慾望高。而中學地理教材既包括自然地理,又涉及到人文地理,內容豐富多彩,這就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提供了豐富的素材。興趣是學生學習和發展思維能力的巨大推動力,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思維活動往往和解決問題聯系在一起,教師要適時提出問題,激發學生積極思維,促使學生去思考、去理解、去尋找問題的正確答案。例如:講經緯線方向時提出:「一個人沿某緯線一直走能否回到原地?為什麼?」「一個人沿某經線一直向北走能否回到原地?為什麼?」又如講青藏高原時提問:「青藏高原地勢高、太陽輻射強,為什麼氣候天寒地凍?」等等。這些問題學生都很感興趣。學生對學習內容最有興趣的時候也是學習狀態最佳的時候。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有計劃地創設各種問題情境,設置一定困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引導學生運用靈活多樣的學習方法,理解和掌握概念,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培養。
2、 密切聯系各種實際,充分利用各種手段,使形象思維發展到抽象思維
人的認識過程是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過程,思維的發展規律是從生動的直觀形象思維發展到抽象思維。由於中學生年齡和見聞的局限,很多地理事物和現象學生是從未感知過的,因此在教學中必須向學生提供盡可能豐富的感性材料,聯系學生的知識和實際生活,並藉助各種直觀教具,引導學生在形成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從直觀形象思維通過積極的思維過程――分析、綜合、概括上升到理性認識,理解、掌握地理概念、地理規律、地理成因和原理。如在學習季風形成時,提問「盛夏的中午、傍晚游泳時在水中和岸上各有什麼感覺」來啟發學生,聯系實際經驗,理解海陸熱力差異,推導出季風的形成。
3、 結合地理學科特點,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
地理教材的內容有不同的屬性,在學習中要運用不同的思維方法,採用不同的思維形
式。由於中學地理教材是以地理概念、地理判斷和地理推理材料為主,因此,地理教學中就要以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為主。邏輯思維能力的方法有多種,地理教學中最根本、最常用、最重要地方法是比較法及分析綜合法。
比較方法在地理教學中運用極其廣泛,無論地里表象、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地理基本技能的形成和掌握及地理事物的分布、演變、數據、景象等教學,都離不開比較法的運用。它可在學生已知地理知識的基礎上去認識未知的地理事物,有助於學生認清地理事物間的相互聯系,明確地理事物發展的過程規律:可使學生掌握的知識更加系統化、條理化,有利於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如對大陸冰川和山丘冰川的比較,秦嶺――淮河一線南北農業的對應比較等。
分析綜合法是地理教學運用廣泛的邏輯思維方法之一。分析就是把復雜的地理事物分解為簡單要素、分別加以認識和研究的邏輯思維方法。綜合是把地理事物各個要素或各個方面的特徵綜合起來考慮的邏輯思維方法。分析的目的在於透過現象把握本質,綜合是要揭示地理事物的總體特徵。分析和綜合是不可分的,只有在分析的基礎上才有綜合的可能,只有通過綜合才能透徹地理解地理事物各個要素的總體特徵,從而獲得正確完整的地理知識。
4、 充分利用地圖,培養讀圖能力,發展學生思維能力
地理學科研究的對象是地理環境。要研究地理環境中各種地理事物的分布規律及他們的相互關系,立體思維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立體思維能力的重要方式是利用地圖。地圖是無聲的語言,是地理知識的載體和地理教學的工具。地圖是各種地理事物在時空分布上形象直觀的概括,運用地圖可使復雜的問題簡單化、抽象問題具體化。他不僅可以告訴學生許多地理知識,也可反映出各種地理事物的分布規律、區域特徵及地域差異,還可以找出各類地理事物之間的有機聯系。如指導學生讀「澳大利亞氣候圖」,看東西岸氣候類型的差異,然後結合地形、氣壓帶、風帶、洋流等分布圖,分析其差異的成因。這些內容的獲得,是要通過觀察、比較、分析、綜合、歸納等方法,是要通過學生積極思維才能完成。所以指導學生運用地圖的過程不僅是培養學生讀圖和分析地圖能力的過程,更重要的是發展學生地理思維能力的過程。
5、 創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培養創造性思維能力
在地理教學中創造性思維能力表現為學生能依據地理規律,對新的地理問題進行獨特分析與解決的能力。
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首先要擺脫教學中習慣性認識的束縛,開拓思維,挖掘教材中創造性思維和創造意識的因素和材料,抓住教材中「擴點」、「補充」、「延伸」,進行創造思維訓練;抓住教材的「異點」,進行擴散思維訓練;藉助插圖、附圖,培養學生的發現能力和想像能力;通過教材中的「想一想」、「做一做」、「讀一讀」,進行「一題多解」和「一解多題」訓練,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其次,要勇於打破教學上的老框框,鼓勵學生質疑提問,探索求異。創設一種自由思考的課堂氛圍,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充分調動全體學生創造的積極性,形成開放的課堂
總之,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要密切聯系實際,結合地理學科特點,多角度、全方位地進行大膽嘗試,最大限度地激發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進而收到提高學生思維能力的最佳教學效果。

⑤ 如何在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一、地理課教學中對學生的綜合能力的培養的意義
高中地理是中學階段重要的基礎學科。《地理課程標准》中明確指出,高中地理課程能「反映地理學科發展」,「引導學生關注全球問題以及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的重大地理問題,弘揚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培養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增強社會責任感,強化人口、資源、環境、社會相互協調的可持續發展觀念。」地理學是研究地理環境以及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相互關系的科學。區域性和綜合性是地理學的兩個鮮明特性。區域性要求學生在學習地理中要樹立空間概念,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和空間結構,闡明地理事物的空間差異和空間聯系,並致力於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間運動、空間演變的規律。綜合性要求學生在學習地理中要以綜合的觀點、聯系的觀點系統地綜合分析地理事象。培養學生綜合能力是落實是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環節。
二、地理課教學中對學生的綜合能力的培養的途徑
縱觀這幾年來的地理高考試題,仍是強調以能力測試為主導,考查學生所學的地理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運用這些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而地理學科因其獨特的學科特徵及與自然、人文眾多學科的內在關聯,使它在培養學生綜合能力方面具備了得天獨厚的條件。那麼,如何在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呢?
(一)、依據地理學科的區域性和綜合性特徵,在學科內部,培養綜合能力
地理學科區域性和綜合性兩大特徵是由其研究對象所決定的。在廣闊的空間區域背景下,綜合分析復雜多變的影響因素,掌握地理環境變化規律,無疑有助於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所以「空間綜合分析法」,成為高三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重要方法之一。
例如學習「美國」這一節可設計如下聯系圖,來幫助學生理解美國自然條件與工農業及城市特點之間的關系。
上述空間區域的綜合分析是建立在自然地理要素之間、人文地理要素之間及自然與人文地理要素之間內外部聯系的基礎之上的。這就給同學們提出更高的要求:(1)以空間區域圖為依託,運用地圖進行信息歸類與處理;(2)聯想相互要素進行逐一分析;(3)綜合各要素、並明確相互關系、主導要素和從屬要素的地位最終進行綜合分析,得出結論。

(二)、依據地理學科的廣泛性和交叉性特徵,在學科之間,培養綜合能力
地理教學橫向滲透的內容選擇應基於課本,聯系經濟、政治、文化等相關內容,豐富、深化、升華課本。使地理課堂教學真正與社會發展緊密聯系起來,使社會發展與人的發展相協調。在教學中可以把握切入線索,培養綜合能力,具體做法如下:
(1)從時空線索切入,著眼史地綜合
地理學科是研究人類與生存空間環境關系的科學,是以廣闊的空間背景為依託的;歷史學科是以漫長的時間背景為線索的,要研究歷史事件與社會發展的演變過程需要以一定的空間區域為背景依託。由此看來,兩門科學都與時空線索相關,。例如:16世紀60年代,歐洲的荷蘭雖然國土面積很小,但依靠海陸優越位置,資本主義經濟逐步發展起來,成為最早進行資產階級革命的國家。同學們在學習這段史實時,就不應忽視地理位置的影響作用。又如:98年長江洪災的成因分析,同學們既要考慮到氣候異常的現實因素,考慮到百餘年來長江沿岸森林破壞、水土流失、淤塞河道的歷史因素。
(2)從理論與實踐關系入手,著眼政地綜合
中學階段的政治學科主要包括經濟學常識、哲學常識和政治學常識三部分內容。從人地關系切入,不難發現哲學為地理學提供了堅實的理論依據即對立統一的關系。例如森林資源的利用與更新保護、我國農業生產以糧為主及多種經營的方針、一切從實際出發,綜合分析及解決問題。政治經濟學常識提供了商品、貨幣及價值規律;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和生產資料所有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我國的分配和消費;走向世界的中國經濟及國民經濟的三大產業等知識。這些內容是學習經濟地理的基礎,而且與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農業生產與布局、人口與城市等地理知識關聯密切。從政治地理線索切入,我們能探尋到培養綜合能力的另一番 「天地」,地理學和政治學常識綜合研究問題時,通常是以國家或地區作為研究問題的基礎,從上層建築的角度去綜合分析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發展變化。例如:在綜合分析21世紀香港發展前景時,同學們一定會聯想到「一國兩制」這一國家政治前提,在這一背景下,香港的金融、外貿、知識經濟、旅遊等多種經濟產業都將會出現前所未有的大發展其中涉及許多經濟地理的具體內容。
(3)從原理、成因入手,著眼與自然學科結合
地理學科的許多概念、分布與規律是依靠與數學、物理、生物及化學等自然科學的知識來解析其原理或成因的,這是地理學科的交叉性與廣泛性所決定的。例如喀斯特地形的成因與化學;正午太陽高度角與代數或幾何;地球自轉或公轉與物理;生態系統與生物皆為佐證。遇到上述問題,同學們應有意識地從多學科角度去綜合思考,以求得全面與深入地分析結論。
(三)、把握人地關系主線特徵,從樹立正確的觀念角度,培養綜合能力
人地關系協調論是地理學科最重要的價值觀念,人地關系的主線自始至終貫穿於中學地理教材之中。那麼「人地關系的主線與能力的培養有什麼必然關聯呢!」兩者關聯主要體現在:(1)人地關系協調論的觀念形成單靠地理一個科目是難以完成的,它需要以史為鑒、辯證唯物主義觀念及生物、物理、化學等多學科的價值觀念的教育來長期共同完成。(2)人地關系的協調發展本身就是一道擺在人類面前的超級綜合課題,其下屬的人口問題、土地資源問題、城市生態環境問題等二級子課題的內容皆為綜合性極強、綜合能力要求極高的大熱點。(3)前述課題內容的解析需要自然、人文多種學科的共性能力和獨特的學科能力共同作用,才能產生良好的效果。由此看來,在教學中把握人地關系主線時應注意:(1)認同人地關系協調論的基本觀點。(2)面對具體內容,善於從多學科綜合的分析角度入手剖析問題。(3)將具體內容經思維加工轉化為可持續發展,環境與發展等抽象結論,逐步形成嶄新的價值觀念。(4)運用已有的觀念、能力及多學科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以達到升華的目的。
例如,在初中教材「黃河」這節課中,以黃河為研究對象,以人類活動對黃河的影響為核心展開,分為「源河概況」、「母親河」、「害河」、「根治黃河」四個板塊。在教學時,教師引導學生從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出發,分析黃河的「利」與「害」,「功」與「過」,在提示地理現象發展變化的原因和規律中,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並強化學生關於協調人地關系認識,並且將舊中國黃河肆虐的和新中國對黃河的治理開發進行對比,挖掘出教材中的愛國主義內涵,陶冶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操。這樣的教學充分體現了知識、能力、態度三方面的全面發展,地理教育三項職能的「立體交叉」落實,不僅是高效能的教學,而且是現代教學觀的具體體現。
(四)、把握地理學科的應用性和地圖特徵,培養綜合能力
廣泛地聯系生產和生活實際,應用地理及其他文理學科的知識和能力去解決現實問題是地理學科的突出特徵。而現實問題往往又不是單一的地理學科知識所能解決的,它們經常需要多學科綜合分析方可解決。地圖是學習地理學科的重要工具,是地理學的突出特徵之一。地圖所包涵的信息主要是地理信息,但不容忽視它所涵蓋的相關學科的信息,以及分析時涉及到的多學科知識。由此,我們可以推論出地圖是有助於綜合能力的培養,地理學其它特徵都是建立在地圖知識基礎之上的。所以,同學們應在閱讀、分析、填充、繪制地圖四方面下功夫,應在地圖以外的原理示意圖、綜合景觀圖、剖面圖、知識關聯圖、統計圖表等圖象類型的閱讀分析方面下功夫,以便打好基礎,逐步地培養綜合能力。

⑥ 如何培養學生的地理空間思維能力

一、地理思維能力培養途徑 1.加強學生對基本地理知識、技能的掌握 在教學中我們要關注學生探究學習的過程, 也關注學生對基本地理知識、技能的掌握.如我國地勢、 地形對我國河流、氣候有什麼影響?學生必須對我國地形、地勢、 氣候等特點有清晰的認識,這有利於學生進行良好的思維活動. 這種探究過程伴隨著思維活動的進行. 探究的過程就是思維活動的過程. 思維活動就必須藉助自身已有的基本地理知識來完成. 2.讓學生對觀察對象獲得足夠的認識 初中學生的空間想像能力有一定局限, 對各種地理事物和現象的空間結構、 空間分布和空間聯系沒有足夠的認識, 因為沒有相關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去認識它們.我們設置一些問題, 引導學生去觀察,讓學生獲得豐富的感性材料, 為學生順利地進行思維活動提供了思維素材, 並將感性知識上升到理性知識,形成認識上質的飛躍. 如平原和高原有何不同? 不妨讓學生觀察平原與高原景觀圖片再作比較. 學生發現平原上綠油油的,水好像要滲出來,感到地勢(海拔) 很低;站在高原上伸手可以摘下雲彩,感到地勢(海拔)很高, 因而從直覺上感知了平原和高原的差異. 3.注意學生思維習慣的培養 教師提出的問題新穎、獨特,並具有挑戰性, 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興趣,引導他們積極思考. 如我國北方水資源缺乏,教學中教師藉助北方的井越挖越深的漫畫, 請學生談談自己的觀點和看法. 這樣的問題不可能有統一標準的答案, 但能很好地培養學生發散思維的習慣,教師要給以正確地引導. 教師通過語言傳遞的信息盡量是一種程序性知識(為什麼), 減少陳述性知識(是什麼)的描述.讓學生有足夠的思考時間, 並有表述自己見解的機會.如巴西的人口和城市主要分布在哪裡, 為什麼?讓學生回答,而不必直接講述地理事實.通過這種途徑, 我們也可以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探究過程, 適度對教學活動做出相應的調整. 二、地理思維能力培養方法 1.從地理事物或現象的相互聯系進行思維 各種地理事物或現象都是相互聯系、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 弄清了他們的聯系,才能沿著他們聯系的脈絡進行思維. 知道了結果,可追溯原因;知道了原因,可推知結果. 如我國洞庭湖的面積日益萎縮,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我們從其與地形、位置、人類活動等的聯系來分析: 洞庭湖位於長江支流湘江與長江幹流交會處, 支流與幹流中上游的植被不斷地被砍伐、破壞,降水較多, 導致水土流失加劇,湖泊不斷地被泥沙淤積;同時,填湖造陸造田, 使洞庭湖面積退縮得很快.那麼洞庭湖的退縮或消亡, 會對這里環境、氣候有什麼影響?我們從湖泊及其環境、 人類生活狀況的變化等聯系來分析, 顯然這對我們生態環境有極大的危害. 2.按地理事物或現象的發展規律進行思維 物質的運動和變化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 地理事物或現象也是如此,我們要用發展的觀點來認識這種規律. 如有人對我國「北大荒」變為「北大倉」持贊成意見, 有人持反對觀點,我們該做出怎樣正確的判斷呢? 從現實事物發展規律看,五六十年代我國對「北大荒」 的開發使它變成了「北大倉」,為我國提供了大量的糧食等農產品. 可這里原始濕地﹑林地被破壞了,野生動物失去了理想的棲息場所, 瀕臨滅絕或已經滅絕;氣候也不斷惡化,水土流失加劇, 終於在1998年發生了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水災害. 這給我們敲響了警鍾:保護原始生態環境,退耕還林﹑還草、 還濕地. 3.運用邏輯思維方法進行思維 邏輯思維,也就是對地理事物或現象進行比較﹑分析綜合﹑ 歸納演繹等方法.比較法是地理思維教學應用較多的一種方法. 可以是相同的或相似的事物或現象的橫向比較, 也可以是同一事物或現象的不同發展階段的縱向比較.通過比較, 我們獲得了新的地理概念和地理發展規律.如我們對尼羅河、 亞馬孫河、長江、 密西西比河等世界四大河流的水文特徵及其影響因素的比較, 可以得知影響河流流量大小的主要因素是氣候(降水), 其次是地形. 三、構建地理思維訓練素材庫 1.注意挖掘教材中的思維素材 通過挖掘教材中的思維素材,讓學生得到思維的鍛煉和發展, 並掌握一定的探究問題的思維技巧與方法,為今後學習打好基礎. 如在暗室里,將手電筒的光照射在牆上, 垂直照射時光束集中而明亮;傾斜照射時光束分散而暗淡,為什麼( 湘教版地理教材中提供)? 我們可以藉此來說明太陽輻射對氣溫的影響. 2.利用日常生活、生產中事物構建思維素材 只有教學與生產實踐相結合,才能激發學生探究思維的興趣. 學生在社會實踐的過程中常是進行獨立創造思維的, 他們有很大的創造思維的潛力,有待於我們挖掘和培養. 如我們這里是亞熱帶濕潤性季風氣候,一年四季都下雨, 可為什麼書上說降水集中於夏秋季呢?學生通過討論、 觀察教材中降水量柱狀圖,才明白這主要從降水量上來區別. 3.從各種媒體信息中搜集思維素材 社會發展的問題,無非就是我們如何生存得更好的問題, 這種問題人人關心.學生也是如此, 我們應該利用這種問題對學生加以正確引導, 使他們思維能力得到充足的發展.如媒體報道: 2005年9月中下旬,颶風連續三次在美國東南沿海登陸, 給新奧爾良、佛羅里達州等城市造成150億美元以上巨大的損失. 我們可以藉此讓學生探討:怎樣預防颶風帶來的危害並加以利用、 使其為人類造福? 4.注意跨學科思維素材的整合 地理教學中涉及到眾多跨學科知識,如化學的、歷史的等. 我們通過利用跨學科知識的思維方式來探究地理問題, 培養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得出科學的結論的習慣. 如學習《非洲》時,教材中提到了「水能資源」, 這里蘊涵了物理學中動能與勢能原理,學生還沒有足夠的、 也不習慣用相關的物理知識來探究、分析水能資源豐富的原因的. 怎麼辦呢?我們不妨做一個實驗讓學生觀察: 把同樣一杯水從不同高度在軟軟的沙地上(教具模型), 結果不一樣,為什麼?經過一翻思維探究,學生便很快做出了答案. 這就幫助學生構造了一種思維模式,啟發他們大膽創新.

⑦ 什麼是高中地理學科的核心素養

地理學科核心素養 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

(1)人地協調觀

指人們對人類與地理環境之間關系所持的正確價值觀。人地關系是地理學科最為核心的研究主題和基本的思維視角。面對人口、資源、環境、發展問題人類社會要更好的協調好人類活動與環境的關系。

(2)地理實踐力

指人們在考察、調查模擬實驗等地理實踐活動中所具備的行動能力和品質。野外考察與室內試驗、模擬相結合,是現代地理學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高中地理課程特有的學習方式。 具備地理實踐力有助於人們更好地在真實情境中觀察、感悟、理解地理環境,以及他與人類活動的關系,增強社會實踐能力和責任感。

(3)綜合思維

地理學科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既包括自然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等綜合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的綜合研究,也包括地貌水文氣候植被土壤人口聚落工業交通等要素之間的綜合研究。

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決定了對地理問題的分析和對人類活動的評判必須藉助綜合思維。 將地理的綜合思維確認為地理核心素養是基於對地理學科內容和學習思維綜合性的考慮。

(7)為什麼培養地理綜合思維擴展閱讀:

培養高中地理學科的核心素養的方法

1.課前教學設計培養意識的滲透

在地理教學中,要做到對地理核心素養的培養,首先需要地理教師樹立地理核心素養教育的理念,地理教師是地理教學工作的主導者,是推進地理核心素養培養進程的主力軍,也是地理教學過程的設計師,這個課前的設計對於整個地理課堂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決定的了整個課堂的培養方向和重點。

因此在課前的地理教學設計中教師首先要有培養學生地理核心素養的意識,並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來設計課堂,這樣才能有效地在教學的過程中有的放矢,培養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例如,在上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一節「宇宙中的地球時」。

在設計教學時,可以滲透培養學生空間視角這一核心素養的意識,通過設計讓學生觀察和分析宇宙各星球的分布和運動規律這樣的活動以達到這一培養目的。

2.課中培養方式和學科教學內容和邏輯的結合

核心素養包括地圖技能、空間視角、綜合思維和人地觀念等多個方面,教材中的各個地理知識點都有其側重的方向,一個地理知識點往往不能兼顧核心素養的四個方面,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根據學科知識自身的特點來選擇相應的教學方式方法。

例如,在學習各類地圖時,主要側重培養學生的識圖、繪圖、用圖的地圖技能,在設計教學的時候首先應該讓學生學會利用地圖三要素區分各類不同的地圖類型、能夠繪制簡單的地形等高線圖、通過對圖的分析正確的運用地圖解決地理問題等。

另外地理的學科知識是培養學生地理核心素養的載體,在運用學科知識培養地理核心素養的時候也需要符合學科的邏輯性,使地理核心素養的培養和相應的學科邏輯相結合,有效培養出符合需要的地理核心素養。

3.課後評價體系的建立和完善

既然地理教學的大方向是培養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因此在教學評價上就要以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的發展為側重點,而不僅僅是以往的對基礎知識和基礎技能或是對三維目標的評價。

在設計時不能僅僅局限在知識的記憶,要更加關注學生對知識的遷移應用及其在解決地理問題過程中的應對能力,如在設計對地理必修一「大氣的運動—熱力環流」這一章內容的評價量表時,不能單純地設計「請繪制出熱力環流模式圖」而應該設計成「請根據熱力環流模式圖,繪制出白天和夜晚的海陸間的熱力環路模式圖」,這樣就完成了知識的遷移。

測量到了學生的綜合思維及人地觀念的核心素養。由於地理核心素養具有其內隱性,在評價時具有一定難度,所以建立可量化的對地理核心素養的評價體系和開發出信效度高的測量工具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建立了相應的評價測量工具,對教學活動中地理核心素養進行測量才能精確的把握住培養的動態以及時調整教學活動中的相應的策略。

⑧ 如何培養地理思維

一、理解基本知識點,切勿死記硬背

有人說地理是文科中的理科,其實我以前高中讀的就是理科,以前的師范生只招理科,只有最近幾年才文理兼收。從這個角度來說,理解是學好地理的前提。只要學生能理解地理現象產生的原理,就可以用自己的語言進行描述和歸納,教師在歸納的基礎上修正一下一些專業術語就可以了。地理知識之間的邏輯性是很強的,尤其是一些重難點知識之間,尤其要注意理解。所以,教師在授課過程中,不要注意地理結論的呈現。而應注意地理現象的產生,地理原理的形成過程。

二、重視地理基本原理、現象,掌握基本地理概念

地理基本原理是地理知識的靈魂,一個地理原理本身就隱含多種地理現象。只要重視每一章節的基本原理,其他的知識點就可依次推理歸納。比如學習鋒面系統,只要學習能掌握鋒面的形成原理,那麼,冷暖鋒過境前,過境時,過境後的天氣狀況就能依次推出。雨區的位置就很明了了。

三、整理知識點,突破重難點

地理教材每一章就是一個小模塊,比如說必修一第二章就是大氣模塊。每一章結束後,應該對所學的知識進行整理,整理可以分類進行。可以按照重點、難點、識記、計算等整理出來,專項鞏固突破,這樣,有利於一些難點知識的突破,重點知識的鞏固。必修一第一單元,計算較多,難度也大。在上完新課後,我就要求學生把第一單元的所以計算知識點整理出來,熟悉公式、方法等。最後再專門印刷試題,專項訓練,結果學生掌握這類知識比同類班級好多了。

四、梳理知識體系,建立知識系統框架

學生掌握的知識點是零散的,需要一個框架把知識點串聯起來,這就好比撿珍珠,要增大其價值,就需要把珍珠串聯起來,製作成項鏈。其實,梳理知識體系不僅是幫助學生建立知識框架,也是幫助學生掌握知識點之間邏輯性的過程。建立知識框架,使知識形成系統性、邏輯性、這樣「牽一線」就「出一串」。學生在以後復習時,只要拿出知識體系框架,就能順藤摸瓜,熟悉掌握框架上的所有知識點。如果從高一入手培養這個能力,一直堅持到高三,那麼,你的學生地理思維能力會比其他同學高很多。

地理是一門和現實生活聯系緊密的學科,也是一門邏輯性很強的學科。只有注重地理思維能力的培養,才能提高地理綜合能力。

⑨ 什麼是高中地理學科的核心素養

高中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包括以下幾點:

1、人地協調觀:是地理學和地理教育的核心觀念,指人們對人類與地理環境之間形成協調關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的認識、理解和判斷。

學生建立人地協調觀,就能夠正確認識地理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以及人類活動影響環境的不同方式、強度和後果;能夠理解人們對人地關系認識的階段性表現及其原因;能夠結合現實中出現的人地矛盾的實例,分析原因,提出改進建議。

2、 綜合思維:是地理學基本的思維方法,指人們具備的全面、系統、動態地認識地理事物和現象的思維品質與能力。

學生運用綜合思維方法,就能夠從多個維度對地理事物和現象進行分析,認識各要素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系,並在一定程度上解釋其發生、發展和演化的過程,從而較全面地觀察、分析和認識不同地方或區域的地理環境特點,並且能夠辯證地看待現實生活中的地理問題。

3、區域認知:是地理學基本的認知方法,指人們具備的對人地關系地域系統的特點、問題進行分析、解釋、預測的方法和能力。

學生掌握區域認知方法,就能夠形成從區域的視角認識地理現象的意識與習慣,運用區域綜合分析、區域比較等方式,來認識區域特徵和區域人地關系問題,形成因地制宜進行區域開發的觀念。

4、地理實踐力是指人們在地理戶外考察、社會調查、模擬實驗等地理實踐活動中所具備的行動能力和品質。

學生具備地理實踐力,就能夠運 用適當的地理工具完成既定的實踐活動,對地理探究活動充滿興趣與 *** ,並會用地理眼光認識和欣賞地理環境。

(9)為什麼培養地理綜合思維擴展閱讀:

高中地理學習方法的基本原則和一般規律介紹:

1、哪些內容應成為學習的重點內容:

⑴地理基本概念。

① 能說明某種特點地理現象的特定概念。

如太陽高度、正午太陽高度、低氣壓、高氣壓、地球的自轉、公轉等;

② 反映某種地理事物類別的特定概念(對這類概念特別要注意概念的內涵與外延的分析);

⑵地理基本規律與基本原理。

地理事物的時空分布規律及其成因分析。

⑶地理基本技能。

如等值線的分析應用、各類經濟圖表的繪制與判讀、各種地理示意圖的繪制與判讀、圖文轉換與圖圖轉換能力等等。

⑷地理內容的文字邏輯表達能力。

⑸收集、整理地理資料的能力。

2、怎樣高效地掌握上述學習重點內容

⑴用理科思維的方法學習自然地理。

① 充分運用圖解法,從三維空間的角度理解基本概念、基本規律和基本原理。

② 用跨學科的知識解決地理問題。

⑵注重各類地理圖表的表達功能及其相互之間的轉換關系。

⑶用文科思維方法學習人文地理。

所謂人文地理主要指下冊的內容。

這部分內容的學習與自然地理的學習有較大的差異,它所涉及的內容主要是社會生產活動,從歷史的角度分析各社會生產部門是怎樣發展起來的,為什麼會沿著這樣的軌跡發展。

人類目前面臨的怎樣的可持續發展問題;從經濟的角度多因素的分析各社會生產部門布局的合理性、科學性,這部分可能與政治課的內容有較多的聯系,同學們應該把政治課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地理學習上來。

閱讀全文

與為什麼培養地理綜合思維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4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97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4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36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77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93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14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47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78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47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1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0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41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1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79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