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地理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觀念

地理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觀念

發布時間:2023-05-28 00:08:38

『壹』 淺談在地理教學中怎樣樹立學生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可持續發展是人類在面臨當今世界人口急劇膨脹,資源極為匱乏,環境嚴重污染以及生態瀕遭破壞等社會危機的困惑,仿徨與痛苦中,通過對人類工業文明進程的深刻的歷史反思而提出的,並逐漸達成共識的一種全新的社會發展觀。可持續發展就是走一條經濟、社會人口、環境和資源相互協調,既能滿足當代人需要,又不對後人的生存發展構成危害的發展道路。所以,環境與發展是當今世界關注的主題之一
隨著國家經濟建設的飛速發展,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對環境造成的破壞和污染也日益嚴重,對自然資源進行毀滅性的開發隨處可見,整個國家或地區的環境質量已經嚴重下降,環境因素對經濟發展的制約日趨明顯,所以治理環境,消除環境對經濟發展的制約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國家在環境治理方面雖然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但效果卻不盡人意,關鍵原因是人們的環保意識非常淡薄。在發展經濟過程中只注意經濟利益,不注意對環境的保護,不進行環境評估,出現了短視的急功近利的行為。所以必須加強人們的環保教育,盡早、盡快提高人們的環保意識,按照自然規律辦事,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教書育人是每個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在中學階段,利用地理學科的特點,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從小培養和提高他們的環保意識,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所以地理教師必須充分利用這優勢,在教學過程中進行環保教育。那麼如何實現這一目標呢?我認為可通過以下幾方面去進行。
一、確定環保教育的教學目標
1、啟蒙、發展和完善學生的環保意識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根據每節課的具體情況,適時、適量地宣揚和滲入環保觀點,進行環保教育,通過教學使學生了解我國環境質量的現狀。獲取與環保相關的概念和基本原理,啟蒙和灌輸環保、資源、人口、環境質量等意識。使學生能正確理解人與自然、經濟發展與自然資源、長期利益和短期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等方面的辨證統一的關系。
2、提高參與環保的意識
鼓勵學生積極、自覺地參與保護環境,可讓學生去搜集有關環保的熱點問題,如:三江源地區的水土流失情況、沙塵暴天氣的成因及危害、厄爾尼諾現象、臭氧空洞、溫室效應、赤潮及水體富營養化、轉基因產品對環境的影響、外來物種引入對本地物種的影響等資料,通過分析資料幫助學生獲得環保意識及提高分析能力,並能運用所學知識初步分析和評價環境、環境問題、進行環境調查,嘗試提出改善和解決環境問題的初步方案。
二、建立較完善的環保教育知識體系
環保教育在教材中沒有編排專門的章節,有關的知識點散見於不同年級的地理教材中,教師要通過課堂教學滲透環保教育,就必須較系統地掌握有關的知識體系,對各個章節知識點進行總結和歸納。
新課標對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目標要求是增強對環境、資源的保護意識和法制意識,初步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觀念,逐步養成關心和愛護環境的行為習慣。義務教育階段地理的環保教育的知識體系可歸納為以下幾個要點:
1、用實例說明人類活動對大氣環境的負面影響及保護大氣環境的重要性
2、舉出日常生活中的實例,說明氣候對生產和生活的影響。
3、舉例說明人口問題對環境及社會、經濟的影響。
4、舉例說出聚落與自然環境的關系……
5、說出兩極地區自然環境的特殊性以及開展科學考察和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6、以水、土資源為案例,引導學生了解我國自然資源總量大、人均少、時空分布不均的特點,並滲透節約資源的教育。
7、舉例說明區域環境和區域發展對生活方式和生活質量的影響。
8、鄉土地理幫助學生認識學校所在地區的生活環境,引導學生學以致用,培養學生實踐能力,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增強愛國、愛家鄉的情感。
三、完成環保教育的渠道
1、教師授課
課堂教學是環保教育的主要方式,地理教師應根據地理課的特點,在教學中適時地、有針對性地滲入環保教育,充分利用現實生活中出現的一些事實材料進行授課,既提高了地理課的趣味性,加深學生的印象,又達到了教育目的。
2、學生活動
教師根據課本可以設計或補充一些活動讓學生完成,使環保教育更加直觀、形象,讓學生產生強烈的共鳴,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利用苔蘚能作為指示植物的特點,帶領學生對本地區的苔蘚植物分布進行初步的調查分析,了解本地區的空氣污染情況;在學生中調查電池的使用情況,讓學生查找資料了解廢舊電池對環境的危害等。
3、社會實踐和調查
在學生進行社會實踐和調查活動中,可與環保部門聯系,根據本地的實際情況和特點,帶領學生到不同的地方進行實地調查和考察。例如:2008年,本校的地理興趣小組在區環保局技術人員的帶領下,前往區水泥廠、造紙廠進行調查,了解兩間廠對工業廢水的處理情況;2009年又對區城市建設綠化面積進行了調查,考察了本地區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的處理。通過這些活動,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加強了環保教育。
四、加強法律意識
目前,國家就環境方面已建立了多部法律,如:《礦產資源法》、《水法》、《土地管理法》、《森林法》、《環境保護法》等法律,教師可在教學過程中加強有關法律宣傳,提高學生的法律意識,使他們能自覺遵守和維護法律,養成愛護環境,保護環境的良好情操。在宣傳過程中,為了避免枯燥、空洞,加強宣傳力度,教師可在課余時間多收集正反兩方面素材,結合課堂教學,培養學生環保意識,教育他們遵紀守法。
五、加強環境保護的宣傳力度
地理學是一門自然與實驗科學,學生對實驗及社會調查等活動興趣頗濃,踴躍報名參加興趣小組。教師利用這一特點,在組內進行宣傳教育,並通過小組以點帶面,向外輻射,達到進行環境保護的宣傳。
1、舉辦專欄,宣傳環保知識 ;
通過收集報紙、雜志廣泛收集有關環保方面的資料,整理成專題,開展形式多樣的宣傳活動,如牆報、手抄報、班際競賽等。
2、舉辦興趣小組的成果展:
將地理興趣小組的活動成果,例如學生撰寫的小論文、社會調查報告、製作的地理標本、獲獎情況等成果在校舉辦活動成果展,既擴大地理小組的影響又可進行環保宣傳。
3、利用一些重大環境和地理節日,進行專題環保學習、宣傳和公益實踐活動,培養學生活動能力。
地球日、環境日、無煙日、植樹節等,都是世界國際組織和我國政府為維護人類良好生存環境而發出的吶喊。在這樣的日子定期開展相應的活動,喚起學生與世人的全球環境憂患意識、環境責任意識、行動意識。同時,也為學生提供了施展自己能力,發揮自己的創造才能提供了舞台和機會,可以收到良好的社會和教育效果。
可持續發展教育應使學生深深懂得地球是人類之家,大自然是同我們生死相關的朋友。大自然給人類提供了生存的空間和活動場所,也給人類社會、住行,發展工業、農業、交通、文化等各項事業提供了大地、陽光、空氣、水、森林、礦產等種種能源和資源,滿足人類生活和生產的需要。所以保護資源環境,就是保護現在和未來人類所享用資源和環境的權利。地理課堂教學要使學生這些觀點根深蒂固,才能加強其對社會的責任感,為祖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打下扎實的基礎。

『貳』 如何進行有效的高中地理教學

一、加強理論學習,努力轉變教育教學觀念 新課程改革對學校、教師和學生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新課程改 革背景下的教師必須加強學習,加強對教學行為的研究已成為全體教師的 共識,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形成正確的教育觀、學生觀、教師觀和質量觀等。 為此我堅持對新課程改革的理念、高中地理課程標准、課程內容與目 標等理論知識進行學習與探討,從而使自己的教學實踐具備堅實的理論基 礎。
二、大膽改革教法,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新課程注重「師生互動」、「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等教學原則,為 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力爭改變過去「一言堂」的局面,變學生被動的接 受為主動的合作、探究式學習,努力做到轉變自己角色與地位,由過去課 堂上的權威變為學生共同學習的夥伴、朋友、指導者。 例如:在學習長江時,我在課前布置學生預習,並根據學生的意願進 行分工備課,然後在課堂上讓學生來當老師,可以提問,可以補充,可以 自由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很高,都做了充分准備,這從上課的情景就可看 出。尤其是我的地理科代表同學,「老師」當的有模有樣,他把長江水系 圖畫在黑板上,邊指圖邊講,還畫出長江流域一些大水電站的位置,並且 編出順口溜,形象、好記。真是出人意料!台下的同學也紛紛舉手發言, 班級反應強烈。我故意坐在學生中間,如果覺得某個問題答案不確切或占 時間太多,不必重復回答,就舉手站起來發言,以質疑的形式引入下一個 話題。最初學生看我舉手要求發言都笑了起來,但很快就接納了我這位「老 同學」。我以合作者的身份上完了這節課,每個問題同學們都完成的很好。 通過練習檢測,我也發現學生真正學會了本節知識。
三、巧妙設疑,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在地理教學中培養創新意識,具有獨特的優勢。地理亦文亦理,涉及 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多方面的知識,更能激起學生質疑,想像和創造的欲 望。因此,只要努力用科學的方法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就不僅能發展學 生的地理才能,而且能養成學生勇於創新的品格。 例如;上「我們需要潔凈的空氣」一課時,我不僅僅局限於教材,而 是讓學生結合身邊發生的一些現象思考,我們為什麼需要潔凈的空氣?現 在我市尤其是大街上空氣如何?你有什麼感受?我們能有什麼好的建議 來改變這一現狀? 經過一番熱烈地討論,「高招」出來了:大家一致認為應該使用無鉛 汽油,並大力提倡騎自行車,盡量少用汽車和摩托車來減少空氣的污染; 有的同學建議最好騎電動自行車,速度快,又沒有污染;有的同學說國外 對汽車尾氣的排放都實行歐1、歐11 標准,發達國家實行的是歐1 標准, 現在我國大城市北京、上海已實行歐 11 標准,假如超過這個標准就不準 使用汽車,我們長春也應該執行這個標准;有的同學建議應該在汽車尾氣 排放管上面安裝個過濾器,把有害物質都過濾掉……學生的建議頗有創造 性、這讓我感到教師作為學生唯一知識源的地位已被動搖了。 我再次感悟:我們在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鼓勵學生自信敢為的同時, 更要培養學生科學的環境觀、資源觀、人口觀和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四、發揮多媒體計算機作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課標指出,"按照課標的目的要求、確定教學內容的原則,還可以編 寫與地理教學有關的視聽教材"。根據教學的需要,發揮信息技術媒體豐 富的表現力,把教科書中的地圖變成融解說詞、背景音樂、動畫、視頻為 一體的電子地圖;把教科書中的插圖由靜態的平面圖變成動態的三維模 型;把原本單調枯燥的描述地理事物的地圖變得更充實、更形象、更具有 吸引力。 例如,在板塊構造學說教學時,把教科書中的《大洋板塊與大陸板塊 移動圖》製作成《大洋板塊與大陸板塊的移動》多媒體課件,讓大洋板塊 和大陸板塊以連續相向的方向移動,使大洋板塊向下府沖,大陸邊緣褶皺 隆起,引發火山地震的現象生動地呈現在學生的眼前。

『叄』 探討如何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意識

一、建立正確的觀念
眾所周知,我國的人口數量眾多,基數大,人口增長快。在新中國成立之後,我國的經濟與文化得到了飛速的提升,而醫療和衛生條件也得到了很大的完善。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人們的平均壽命得到了延長,新生兒的死亡率也大大降低。我國人口從1949年的5.4億到今天已經是14億人口了,但和世界上一些發達國家相比,我國人口的素質依舊存在很大的距離,新生兒的死亡率比發達國家都要高出許多,而人口的平均壽命也比發達國家要低。人口問題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可以這樣說,這是一個全人類都必須面對的難題,因為人口的快速增長不但消耗了自然資源,還使得自然環境失去平衡。學生們只知道我國人口眾多,但對我人均資源短缺並沒有了解,對一些我國面臨的問題沒有一個明確的概念。這就需要教師在日常的課堂中補充一些具體的列子來幫助學生理解。比如,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問計劃生育對於我國的作用,或者我國為什麼要實行計劃生育這樣的問題,讓學生獨立的去思考這個問題,他們才會了解只有將人口限制在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水平點上,才能夠將環境和資源進行可持續的利用。除此之外,我國人口的平均素質較低,與世界上的一些發達國家相比之下,我國還有一段很大的距離。在我國,文盲和半文盲的比例很高,比世界上的一些發達國家高了整整1.72%。我國的老齡問題也十分嚴重,在2000年我國的老齡化人口就已經佔了總人數的6.8%,而在2010老齡化已經達到了總人口的7.6%。這些信息都是需要學生去了解的,所以教師應當在日常上課的時候進行補充說明。只有當學生建立起正確的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他們才能夠成為一個對保護環境有意識的人。
二、培養的途徑
在當代的初中地理教育已經不僅僅是一門講授地理知識的學科了,它肩負著向學生宣傳全球意識、環境意識、和可持續發展這幾個方面的重任。教師在課堂中不僅要不斷更新自己的教學內容,還要靈活使用自己的教學手段。比如,可以在課堂中向學生展示一些被污染的河流照片和資料,讓學生看到當環境受到嚴重污染後會造成怎樣的可怕後果,教師再進行提問:「對於這樣的環境,我們應當做些什麼」;「對於山區而言,有什麼合理的開發利用」一類的問題,組織學生進行課堂討論,讓課堂變成一個開放,可以自由發言的民主課堂,並藉此討論來喚醒學生保護環境的意識。除了一些必要的知識外,教師還可以補充一些額外的知識來開闊學生眼界。
學校可以在校內舉行一些實踐活動來鼓勵學生實踐,因為沒有一些實踐活動,那麼保護環境永遠只是一句口號。只有將保護環境的活動舉辦起來,學生所學習到知識才能夠轉化升華成為一種意識和能力,學生才能夠在體驗中得到巨大收獲。比如,學校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自來水廠參觀調查」,有教師組織學生進行調查和研究並仔細分析調查結果,最後將提出自己關於可持續發展的意見。還可以舉辦環保演講比賽,讓學生在3.12植樹節或者3.22世界水日上宣傳保護環境的重要性。讓學生積極性參與到保護環境運動中去,在活動中潛移默化的培養他們的可持續發展觀。
在課堂上,初中地理教師可以將課堂作為一個平台,不僅僅在課上只講述課本上的知識,而是將重點放在宣傳保護環境的重要性上。讓學生將可持續發展觀作為自己的一種日常行為。向學生宣傳一些環保意識,如拒絕使用一次性物品和商品過度包裝,拒絕食用野生動物,主動收集廢舊電池,注意節水節電等等生活小細節。還可以在班上舉辦「廢物利用大賽」讓學生利用手中不需要的材料變廢為寶,鼓勵學生的環保行為。

『肆』 怎樣才能促進四大地理區域間的可持續發展呢用所學的地理知識談談看法

如何學好地理
地理課是中學生認識地理環境、形成地理技能和可持續發展觀念的一門必修課程。我國將初中地理課程的總目標定位為:通過初中地理課程的學習,了解有關地球與地圖、世界地理、中國地理和鄉土地理的基本知識,了解環境與發展問題;獲得基本的地理技能以及地理學習能力;使學生具有初步的地理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培養愛國主義情感,形成初步的全球意識和可持續發展觀念。所以,地理課對於提高中學生的綜合素質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學好地理很有必要。
地理學是研究地理環境以及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相互關系的一門科學。地理學的研究對象,決定了它具有兩個突出特點:第一,綜合性。上至宇宙空間,下到地球內部,還有我們生活的人類社會,這些都是地理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也都屬於地理學的研究范疇。所以我們說,地理學是一門兼有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雙重性質的綜合性科學。第二,地域性。不同地區,地理環境是不同的。地理學研究的正是地理環境的差異、分布睜察規律及其成哪早鄭因。
除此之外,地理學還具有極強的實用性。地理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我們可以在生活中觀察到許多有趣的地理現象,在生活中學到許多有用的地理知識;反過來,我們還可以運用所學的地理學理論指導我們的實踐活動。
不僅如此地理學在現代科學中佔有重要地位,對於解決當今世界所面臨的人口、資源、環境和發展等問題起著重要作用。既然地理如此重要,我們怎樣才能學好地理呢?有些同學認為,地理不難,關鍵是記性好,只要死記硬背就行;還有的同學認為地理課沒意思,除了背還是背。其實不然,地理環境的發展變化是有規律的,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之間的關系也是有規律可尋的,地理學也有自己獨特的學習方法和技巧。只要我們掌握了這些學習方法和技巧,我們就會學得既簡單又有趣。
一、培養空間概念,學會正確的讀圖、用圖方法。
種類繁多、數量巨大的地圖是地理課區別於其他學科課程的突出特點,於是有人說,「沒有地圖就沒有地理學」。只要掌握了正確的讀圖方法,培養良好用圖習慣,形成基本的地理技能,你就已經掌握了學習地理課的最重要的工具。
首先,養成良好的讀圖、用圖習慣。要知道地理知識不僅存在於課本的文字當中,也蘊含於地圖之中。在地理學習中,我們要做到左圖右書,注意隨時運用地圖,查閱地圖,善於從地圖中發現地理知識,尋找地理規律。長期堅持下去,你就能夠做到眼中有字,心中有圖,文字和圖象有機結合在一起,形成正確的空間想像。
其次,要掌握正確的讀圖方法。讀圖要注意先後順序,先看圖名、圖例、比例尺和方向,知道該圖表現的主要內容、范圍等,再觀察圖的具體內容。觀察要仔細全面,不要漏掉每一個信息。
例一:在「經緯網圖」上我們觀察到的知識就有:
①我們在這幅圖上可以看到有許多線,其中連接南北兩極的線是經線,與經線垂直相交的線是緯線。
②經線與緯線的特點:所有的緯線都是圓並相互平行;緯線圈有長有短,赤道最長,向兩極逐漸縮短,最後成一點。所有的經線都是半圓;長度都相等且相交於極點。
③指示的方向: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④經緯度的變化規律是:0經線以東為東經度,0經線以西為西經度;自西向東,東經的度數逐漸增大,西經的度數逐漸減小。緯度以赤道為界,以北是北緯,以南是南緯;自北向南,北緯的度數由大到小,南緯的度數由小到大。
⑤經緯網:確定地球上某一點的位置。
例二:我們在《森林資源》一課中曾經學過的原理圖,其圖名叫做「護坡林帶保持水土示意圖」。我們以這幅圖作為例子,討論閱讀原理圖的幾個主要步驟。
第一李頌步,獲取信息,是獲取原理圖中所顯示的各種信息。在「護坡林帶保持水土示意圖」中,我們可以觀察到有山坡、兩道林帶、降水和河流,一些不同粗細、不同顏色以及不同指向的箭頭,還有 「微量清水入河」和「泥沙徑流」等文字。
第二步,分析地圖,是要分析我們在圖中獲取的各種信息和內容之間的相互關系。在圖中我們可以看到:山坡從上到下,表示地表徑流的箭頭由粗到細,顏色也由深變淺,最後變成「微量清水入河」。這些說明了大氣降水在從空中降落到地面的過程中,受到了林木枝葉、枯枝落葉層的阻滯,促使大量雨水下滲,導致地表徑流流量不斷減小,含沙量逐漸減少。護坡林降低了泥沙流失的程度,起到保持坡地水土的作用。
第三步,說明原理,明確原理圖所說明的原理。這幅「護坡林帶保持水土示意圖」,說明了森林具有含蓄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
二、學會讀書,掌握科學的讀書方法。
地理教材是我們獲取地理知識、提高地理素養的重要途徑。怎樣才能學好教材上的地理知識呢?我們應該注意把握以下幾個要點:
1.讀出書中有什麼
閱讀教材,首先要讀懂,明白書中講了些什麼。比如,教材在介紹某個地理區域時,一般從構成這一區域的各地理要素分別進行論述。這個區域在哪兒?這里的自然概況怎樣?經濟發展情況如何?存在什麼問題?等等
2.讀出知識網路
地理環境是一個有機整體,組成地理環境的各個要素是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的,其中任何一個地理要素的改變,都可能影響到其他要素的變化。我們應該將理清這些地理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在頭腦中形成這一地域的知識網路。
例:通過世界地理的學習我們知道,南極大陸一塊特殊的大陸,這里的地理環境特徵與眾不同,烈風、暴雪、嚴寒是南極大陸最顯著的氣候特徵,這里有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大陸冰川,動植物種類稀少,有極晝極夜現象,還有美麗的極光……等等。而形成這些地域特徵的最關鍵的因素就是由於南極大陸絕大部分位於南極圈以以南的高緯度地區,其他諸多的地理特徵都與這一要素緊密相聯。

3.學會梳理知識
①教材對於同類知識的論述角度具有相似性和規律性
地理教材所涉及的內容具有范圍廣、信息多等特點,但是它對同一類型知識進行描述的角度和方法,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和規律性。
例如描述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的氣候特徵,往往要從氣溫和降水兩個方面來加以說明。而氣溫又包括著年平均氣溫、年溫差和氣溫的分布等內容;降水主要是由年降水量、降水的時空分布所組成。

除了這一點外,我們還可以將差異性或相似性較明顯的國家或地區,進行對比梳理。
②將差異性或相似性較明顯的國家或地區,進行對比梳理
不同的國家和地區的地理環境或地理要素之間存在著明顯的差異性或相似性。我們就可以根據這一點,採用對比的方法進行學習,對比差異性,找到相似性。如我們在學習印度和巴西、日本和英國、我國的南方和北方、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非洲和南美洲等地時,就可採用這種方法。
例:我國南方地區與北方地區,無論是在自然條件、經濟發展還是在生活習慣方面都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如果我們採用對比的方法進行歸納和概括,那麼南方地區與北方地區的諸多的差異便一目瞭然。

糧食
作物 油料
作物 糖料
作物 主要
水果 主要
能源 主要金屬礦產 人們
主食 傳統
交通
工具 運動
項目
北方地區 小麥 花生 甜菜 蘋果
梨 煤、石油 鐵 麵食 馬車 滑冰
滑雪
南方地區 水稻 油菜 甘蔗 柑橘
香蕉 水力 有色金屬 大米 船 游泳
賽龍舟
我們不僅要明確兩個地區或兩個國家之間的差異,而且也要思考這些差異是怎樣形成的。我國南方地區與北方地區的這些差異主要是由於所處的地理位置不同,導致了自然環境的差異。
我們不僅通過對比梳理找到差異性,我們還能找到相似性,如印度和巴西兩個國家,雖然位於不同的大洲,但它們在許多方面具有相似性,利用對比歸納的方法,我們就能夠將兩個國家的主要的地理特徵知識點梳理得一清二楚。
印度和巴西都是位於熱帶的臨海國家;地形以平原和高原為主;優質的鐵礦資源豐富;都是世界上著名的熱帶經濟作物的生產國和出口國;近年來電子工業和信息產業得到了迅速發展,是發展中國家工業比較發達的國家。
三、培養地理思維能力
培養地理思維能力,是初中地理課程的重要目標,對中學生學好地理非常重要。
組成地理環境的各要素之間是相互聯系、互為因果的,任何地理事物的發生發展都不是由單一的因素造成的,而是由多種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但是,在這諸多的地理因素中,有某一、兩個要素起著關鍵性的作用。我們應當學會找出這一關鍵性的因素,並以此為線索,將其他的各要素聯系起來,從而正確理解各地理要素之間的內在聯系。
初中地理主要側重於區域地理的學習。一般來說,影響某區域的地理特徵的最主要因素就是該區域的地理位置(也就是我們經常講的區位因素),這一點從教材內容先後順序中就已經明顯地表現了出來。同時,在對每個區域的論述中,首先提出的也是該地的地理位置,位於哪個半球?什麼緯度?海陸位置如何?有哪些鄰國?等等。所以思考問題時應抓住該地的地理位置,以此為突破口,去分析其他地理要素的特徵。
關於地理位置影響自然環境,最具有代表的地區是我國西北地區。與我國其他地區相比較,西北地區具有許多獨特的地理特徵。如沙漠廣泛分布,人煙稀少,地表植被以草原、荒漠為主,河流湖泊多為內流河和內陸湖,動植物具有明顯的耐旱特徵,農業生產以畜牧業為主,灌溉農業發達……等,這些現象產生的直接原因是這里的大陸性氣候顯著,降水稀少,而造成降水稀少,氣候乾旱的根本原因又是這里「深居內陸」的地理位置。當然,「地形閉塞」也對西北地區乾旱的氣候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不是所有的區域地理特徵的形成都是以地理位置為主要因素的,有些區域的地理特徵的形成是其他因素在起著更重要的作用,青藏高原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我國的青藏高原是一個特殊的區域。其特殊就在於這里的海拔高。大家知道,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高原。較高的海拔,給這里帶來了與眾不同的低溫和強日照,從而導致了一系列其他地理要素的變化。

圖解:由於「地高」導致氣候寒冷,使青藏高原雪峰連綿,積雪冰川廣布,成為大江和大河的發源地;由於氣候寒冷,這里以耐寒的草甸草原為主;農業以河谷農業和高寒的畜牧業為特色;高原上廣泛分布的三大牲畜是耐寒和耐缺氧的藏綿羊、藏山羊和藏氂牛;由於氣候惡劣,這里是我國人口密度最小的地區,交通運輸也比較落後;但太陽能資源和地熱資源豐富;奇異的雪域高原風光和獨特的地理環境使這里成為我國的旅遊勝地和科研基地。
四、學會科學的記憶方法
許多同學反映「地理不難學,就是不好記」。的確,教材中有許多的地名、數據、物產,要把它們記住確實很不容易。這時候,我們首先,應該分清課標中對這些地理事物的要求,是必須記住的,還是可記可不記的,還是只要理解不必記憶?在明確這個問題之後,我們就可以再來探討記憶的方法。
1.及時復習,重復記憶
如何記得又快又准,是大家比較關心的事情。其實,克服遺忘、加強記憶的最好辦法,就是重復,這也是由人的生理結構所決定的。當天學過的內容當天復習,一周至10天左右再復習一遍,兩個月內再復習一遍,這對鞏固記憶非常有效。同學們想一想,這是不是也正好和老師、學校安排的單元檢測、期中或期末考試的周期是相吻合、相一致的。
2.調動感官,增強記憶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由多種感官(眼看、耳聽、口誦、手寫、腦想)參加的學習活動,其記憶效果最好。這些感官是眼、耳、口、手、腦。在學習中,應當盡可能多地讀一讀、想一想、說一說和做一做並將其結合在一起就是有效的記憶方法。
例如,在讀圖時,不僅僅是觀察地圖,還可以根據需要用彩色筆進行勾畫塗抹。
在「非洲氣候帶分布圖」上就可以將熱帶沙漠氣候區用紅筆塗色,將熱帶草原氣候區用黃筆塗色,將熱帶雨林氣候區用綠筆塗色等。又如在「我國年降水量分布圖」上將>1600毫米、1600~800毫米、800~400毫米、400~200毫米和200~50毫米的不同降水的區域塗上不同的顏色,那麼關於非洲氣候分布特徵和我國年降水量分布規律的知識會深深地印在你的腦海中。這樣記憶肯定是深刻的。
3.適當聯想,趣味記憶
同學們在學習地理時除了進行重復記憶、感觀記憶之外,還可以充分地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利用聯想、理解增強記憶。
比如,將一些內在聯系並不緊密的地理事物編成一些朗朗上口的短語或句子,也是一種有效的記憶方法。
如南亞所包括的八個國家:
南亞八國家,海上斯與馬,
內陸錫尼不,臨海孟印巴。
在學習中國政區圖,記憶我國省區輪廓時,同學們可發揮自己的想像進行形象地記憶,把黑龍江形象地看成一隻美麗的天鵝,廣東像一頭大象的頭部,而台灣省又像一葉正在駛向祖國懷抱的小舟……等等,這樣記憶的效果也是比較好的。
此外,在學習地理時,我們可以利用自己在生活中的體驗和感受來學習和領會知識,加強記憶。例如:對於三大人種的體質特徵,我們可以根據自己對電視、畫報中不同膚色人們的觀察,就能夠比較容易地說出他們的膚色、頭發、面部等特徵。其它的象大量農村人口遷往城市的主要原因、人口增長過快所產生的社會問題等內容,我們不要去死記,而是依據我們對生活的體驗和感受,去理解地記憶。
4.把握聯系,理解記憶
地理環境各要素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這就決定了地理知識之間也存在著必然的內在聯系。只要我們理解了知識之間的這種聯系,並把握住這些聯系,縱然知識是千頭萬緒,我們也會記憶的一清二楚。相反囫圇吞棗地死記硬背,一方面不能將知識融會貫通,靈活運用;另一方面也容易丟三拉四,背了後面忘記了前面。地理學科知識紛繁復雜,千條萬緒。學會抓住知識之間的聯系進行記憶對於我們學好地理具有很大的益處。
例如:關於日本,課本介紹的內容是很多的,這么多的知識單憑機械記憶是不行的,應當找到知識與知識之間的聯系進行記憶,但這些豐富而紛雜的內容之間具有什麼樣的聯系呢,我們能不能根據這些聯系進行記憶呢?電視機前的同學可以和我一起試一試:

日本是亞洲東部的位於太平洋上的一個群島國家,這種地理位置決定了日本的氣候是海洋性的季風氣候,海洋性的季風氣候降水豐富,加上國土狹小,多山地丘陵的地形,使河流短促,水力資源豐富;在濕潤的氣候條件下,山地和丘陵地區分布著廣闊的森林;日本的礦產資源貧乏,但利用海岸線曲折,多優良港灣,海上交通便利的條件,大量地進口工業原料和燃料,由於國內市場狹小,大量的工業品需要出口,所以工業集中分布在多優良港灣的太平洋沿岸和瀨戶內海沿岸;群島國家的附近海域漁業資源豐富,日本的漁業發達。象這樣是不是好記一些了呢?
5.抓住異同,對比記憶
抓住地理事物之間的差異性和相似性進行記憶也是一種有效的記憶方法。例如長江和黃河是我們著名的兩條大河,它們在許多方面存在著差異,運用對比的方法去記憶關於長江和黃河的知識是比較合適的。
如果你在學習或復習長江和黃河時,也象我們設計一個表格進行比較的話,肯定有助於你的記憶。
例:長江、黃河水文特點及開發利用狀況的比較

河流名稱 長度 流域 水系特徵 流經省區 注入海洋 流量 汛期 冰期 開發利用
長江
黃河
五、在生活中學習地理,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
要學好地理,不僅要學好書本知識,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還要特別注意聯系生產生活實際,在生活中學習地理,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將我們所學到的書本知識運用到社會生產和實踐活動中去,使所用的知識在實踐中得到鞏固和深化,同時也可以增強你學習地理的興趣。
在同學們的日常生活中,存在著許多的地理問題;同時,當今社會中的許多熱點問題,如人口、資源、環境、可持續發展等,也與地理環境密切相關。我們要有一雙善於觀察的眼睛,有一個勤於思考的頭腦,注意觀察生活中的地理現象,要善於發現身邊的地理問題,用所學的地理知識去指導自己的生活實際,解釋生活中的地理現象;探究生活中的地理問題,就會學到更多的地理知識。
1.注意觀察地理現象,在生活中學習地理知識。
例如天象觀測。我們知道月亮有時象一個圓盤,而有時又呈現月牙形。我們就可以親自觀察一下月相是怎樣變化的,變化有什麼規律;當然有興趣的同學還可以進一步探究月相產生變化的原因。在晴朗的夜晚,我們還可以觀看天空中都有哪些星座,平常人們所說的北斗星、牛郎星、織女星、北極星在哪裡?哪兒有銀河?晚上8點鍾與9點、10點,我們頭頂上的星座是否相同?
再如氣象觀測,我們可以觀測雲的形狀。課本中所講的晴、多雲、陰等天氣狀況下,天空中的雲量有什麼不同?雨天的雲是什麼樣的?出現什麼樣的雲天會下雨?出現什麼樣的雲又預示著大晴天?
氣溫觀測:首先,設計一個表格,確定觀測的時間,然後將自己在這些時間測得的氣溫記錄下來。

觀測時間 2時 8時 14時 20時
氣溫(℃)
日平均
氣溫
分析測得的氣溫值:氣溫的日變化有什麼特點?日平均氣溫是多少?為什麼氣溫最高值沒有出現在正午?你認為一天中氣溫最低值是出現在子夜嗎?你所測得的氣溫與氣象台播報的一致嗎?哪些因素影響了你的觀測結果?
2.用所學的地理知識去解釋生活中的現象
現在正值六月,六月的石家莊是華北地區的高溫中心,天氣又干又熱,這是為什麼?我們學過海拔每升高100米,氣溫下降0.6℃,相反,海拔每降低100米,氣溫就會升高0.6℃,石家莊位於太行山東面的華北平原,來自西北方向的氣流在順太行山東坡下沉的過程中增溫,同時濕度越來越小,空氣越來越乾燥,這樣就使正在初夏增溫過程中的石家莊更加乾熱。
細心觀察也會發現,人們的許多生活習慣與地理環境有著密切的關系。
飲食:南甜北咸,東酸西辣
服飾:西藏居民習慣穿藏胞
民居:北方房屋牆體厚,屋內有火炕,南方人習慣睡木床或竹床。
還有,日本人愛吃魚;中東的一些國家把旅館建在了屋頂上;東非高原上出了許多優秀的中長跑運動員等,這些都有著地理方面的原因。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還有許多諺語、成語、詩歌等與地理有著密切的關系。
如諺語:
天上積雨雲,地上雨淋淋——雲與降水的關系;
一場秋雨一場寒——秋季降水與冷鋒之間的相互關系;
一陣春風一陣暖——春季降水與暖鋒之間的關系;
春雨貴如油——我國春季降水少的特點。
如成語:
滴水穿石——流水的侵蝕作用
飛沙走石——沙漠地區的風力搬運作用
滄海桑田——地殼是不斷處於運動和變化之中
我國古詩詞中也有許多詩句與地理有關。
反映長江三峽湍湍急流、水位落差很大:
朝辭白帝彩雲間,
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
輕舟已過萬重山
我國地勢西高東低,河流自西東流的地理現象:
問君能有幾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人口分布不均勻的現象,城市人口稠密集中,農村人口稀少分散:
城中十萬戶,此地兩三家。
我們所熟悉的二十四節氣也有許多與地理關系密切。
冬至、夏至——是我國北方地區一年中正午太陽最低或最高的一天
春分、秋分——分別是全球晝夜等分的兩天。
5月21日是小滿,俗話說:「小滿大滿江河滿」,它反映了河流汛期與節氣的關系。這一節氣預示著我國的河流特別是南方河流開始進入汛期。
6月8日是芒種,這一節氣正好是我國北方夏糧收獲、秋糧播種的最佳時節。
世界各地和我國發生的一些具有較大影響的事件也有著一定的地理背景和地理原因的。
伊拉克戰爭時機的選擇:3月開戰,5月戰事基本結束(6月之後熱帶沙漠地區進入非常炎熱的季節,生活在溫帶的美軍和英軍很難適應在高溫條件下的戰斗——強調其中的地理原因)
日本、菲律賓、阿爾及利亞的地震:5月中下旬,這些國家在什麼地方?為什麼會有
這么頻繁的地震?(板塊交界地帶,地殼活動頻繁)
特殊的長假使我們有更多的時間接觸各種媒體,看電視、聽廣播、上網、讀書、看報的時間增多了。各種媒體中,開闊了我們的眼界,豐富了我們的知識。如中央和各地方電視台播放的一些知識性、趣味性欄目如《開心辭典》、《幸運52》、《探索與發現》、《人與自然》、《環球》、《天氣預報》、《探索時代》等,都給我們帶來了豐富的地理知識。
例一:將下列節氣按時間早晚的順序排列:寒食、重陽、端午、元霄、春節、中秋和清明節
例二:「柴達木」在少數民族語言中的意思是:
A.沙漠 B.盆地 C.鹽澤 D.石油
這兩道題目就是在我們在近期的《開心辭典》欄目中看到的。在觀看這些欄目時候,除了娛樂,還要與我們所學的地理知識相聯系,學會運用我們學到的地理知識來解釋欄目中介紹的一些現象。
3.活動與探究
這個長假,同學們還可以補做一下平時學習中想做而沒有時間做的小製作、小實驗,也可以探究一些自己感興趣的地理問題。比如:
1.在乒乓球上繪制經緯網
通過這個製作,我們可以更加清楚經線緯線的含義、經緯線之間的相互關系,以及經緯度在地球儀上的分布規律,將課本中的知識加以鞏固。
2.繪制家庭的平面圖,學會自己設計圖例、標明注記,選擇適當的比例尺等。
3.通過繪制生活小區的平面圖,深入了解你生活的小區有哪些基礎設施,與你的日常生活關系最密切的設施有哪些,你認為哪些設施在設計、布局和管理上存在著不足,應該進行怎樣的改進,還應該增設哪些新的設施?等等。並把你的設想和建議與小區的管理部門進行交流。
4.體驗生活中辯認方向的方法:比如樹冠、年輪、房屋朝向(農村的房屋一般座北朝南,北方城市的樓房主卧室一般位於南面)。
5.嘗試辦一期地理小報
同學們還可以利用業余時間,將自己感興趣的地理知識和國內外地理大事以及學習地理的心得和體會等編輯起來,出一期以地理為主題的小報。等到開學後,同學們之間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學習。
6.鄉土地理調查
我們每個同學都對自己家鄉具有深厚的感情,也熟悉家鄉的一切。利用我們所熟悉的環境開展地理活動,開展一些地理方面的社會調查活動,既幫助我們了解家鄉,也加深我們對所學知識的掌握和理解。
例如:家鄉附近河流(或湖泊、池塘)的水質,近年來有什麼變化?產生這些變化的原因是什麼?這些變化對周圍環境有什麼影響?為使保護河流(或湖泊、池塘)的水質,防治污染提出自己的建議等等。
我們還可以根據自己家庭、家鄉的實際情況,做許多地理調查活動。如家庭用水情況調查、家庭塑料袋使用和廢棄情況調查、家鄉人口流動情況調查、家鄉環境情況調查等等。
地理的學習方法是多樣的。學好地理,必須善於觀察,勤於思考,勇於探究,只有平時注意對地理現象的觀察,把握地理現象發展的規律,才能不斷積累有關的地理知識。我們每一個人都生活在地球上,我們身邊的地理環境是時刻變化的、也是生動有趣的。只有留心身邊地理環境的變化,用自己掌握的地理知識去解釋身邊的地理現象,從身邊的地理現象中去發現地理事物發生發展的規律,才能真正學到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對自己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
希望同學們能夠將地理知識學懂學通,活學活用。

『伍』 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滲透可持續發展觀念

反問學生,什麼什麼如果被破壞了,我們人類會怎麼樣?通過討論,發展觀念

『陸』 如何在地理課中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第一:充分發揮教材的載體作用
1.教材為學生提供有關態度和價值觀的認知內容。認知是態度形成的基礎,沒有正確的認知,就不可能形成正確的態度和價值觀。如七年級地理上冊P2,引導學生閱讀「麥哲倫環球航行路線圖」及P3的【閱讀材料】以及P2的地球衛星照片圖,讓學生真正認識我們生存的地球形狀的真相,而不會被一些假象所蒙蔽;閱讀P8的「天轉還是地轉」,以及P36的「偶然的發現,偉大的假說」,讓學生在認識到天體運行的真相及地球上海陸形成的原因的同時,被科學家鍥而不舍的追求真理的獻身精神所鼓舞和激勵,同時也培養學生「求真求是」的科學態度;又比如七上P89「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人均國民收入」比較表,可引導學生改變一下表述方式,如變成直觀的柱狀圖等,讓那些反應國情的一組組枯燥的數字變得生動起來,同時也讓學生的心靈受到震撼,油然而生濃烈的社會責任感。還比如八年級上P83-84,「家鄉與家庭的用水調查」活動的開展,讓學生養成自覺的關注生存環境,關注世界的資源現狀,從而形成全球意識、環保意識和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2.教材能夠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情感體驗。如七上第一章《地球的運動》一節類似的自然科學部分,富有豐富的哲理內涵,其內容能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也讓學生領略到辯證思維和創造活動帶來的神奇與愉悅;又如七上第一與第二章中,人類對於地球的形狀、地球的運動、以及地球上海陸分布的認識過程,會使學生感受到只有嚴謹的科學態度才能取得偉大的成就;再比如,八年級上冊我國的國情教育、人口教育、資源教育和經濟發展教育的內容,可讓學生正確認識我國的國情,從而在信念、意志、責任感及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等各個方面的情感都受到感染,得到升華。
總之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充分考慮認知因素,充分發揮教材的載體作用,以完善教學目標,增強教學效果,同時培養學生積極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第二:充分發揮教師的媒介作用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在每個孩子的心中最隱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獨特的琴弦,撥動它,就會發出特有音響。要使孩子的心同我的話發生共鳴,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對准音調。」這就要求教師每一節課都要利用學生的好奇心、好勝心來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求知慾;並且要精心設計教學活動,給學生提供探索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在探索、發現知識的內在規律中,不斷獲得成功,積累愉快的體驗,增進學習的信心和興趣。
教師不僅在學科的基礎知識方面引導著學生的認知結構和發展,而且在態度的認知方面也起著主要的灌輸和引導作用。這就要求教師首先要有自己正確的、恆久的信念,並由此去感召學生的心靈。而學生也往往自覺不自覺地接受教師所具有的態度和價值觀,並逐漸內化為學生自己的人格因素。
教學上,教師所創設的教學情境、設計的教學活動、營造的課堂氛圍等都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當它能滿足學生求知慾的需要時,學生就會產生愉快、喜愛的情感;反之,則是苦惱、厭煩,影響學習效率。例如;在進行我國「34個省級行政區」這一部分內容教學時,既要讓學生初步了解我國三級行政區劃,還要辨認34個省級行政區的相對位置,有大量的概念、地名及其空間分布。在教學上是難點,其難不在於「深」而在於「多」如果教師在教學進度安排和教學設計上處理不當,將會使學生產生繁而多、雜而亂的心緒,反之在這部分教學設計上如採用拼圖游戲、小組或個人識圖、拼圖競賽的形式,則適合學生年齡特點,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對省級行政單位和位置的觀察力
第三: 培養學生進行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是價值觀教育中最有效的方法。教師要運用自己真實的情感,影響學生;教育學生用自己真實的情感去認識世界,認識自我。
對於學生來說,端正學習態度、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有利於形成樂觀的人生態度、求實的科學態度和寬容的人生態度。根據學生的自身特點:對現實敏感卻又很叛逆,可開展各種各樣的社會實踐活動,如自發組織去野外調查研究;創建一個「地理園」;在家鄉開展人口、資源、工農業發展現狀的調查活動等。讓學生用自己的眼眸觸摸真實的世界,從而愈來愈認同世界的美好,也愈來愈關注人類大家庭中的問題,並試著從我做起,樹立環境意識、全球意識,以及熱愛自己生存的家鄉、國家、世界的高尚情感。
總之,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關繫到學生的價值取向,關繫到學生能否全面發展。它需要教師不斷的眷注心靈,更需要教師不斷地進行反思。因為情感教育也是一把雙刃劍,搞得好,優化教學;搞得不好,損害教學。作為教師,不僅要充分具有駕馭課堂的能力,更要有駕馭情感的能力,從而促使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朝著有利於充分發揮教學潛能、優化教學效果的方面發生作用。因此,教師不僅要具有正確的教學觀念、自覺的教學意識,還需要科學而富於實效的操作能力。唯有這樣,教師的教學行為才不會偏離課程改革的方向,教改才會取得更大的成功。

『柒』 地理教學過程中如何滲透德育工作

1、鑽研教材內容,挖掘德育因素 

地理教材包含著及其豐富的德育內容。要結合教學充分發掘其本身的德育因素,寓德育於地理教學之中。課堂教學是素質教育的主陣地,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不能脫離實際,也不應是隨心所欲,而是要有知識傳授與思想教育的最佳結合點。如通過學習祖國歷史、地大物博、山川壯麗等內容,增強學生熱愛祖國的感情,這種感情表現在對祖國和人民的熱愛;對祖國歷史和文化的愛好;對祖國前途的高度關心和堅定信念;為了祖國人民甘願犧牲一切的獻身精神。

2、加強鄉土地理教學滲透德育教育

家鄉是我們成長的搖籃,它是學生看得見、感受得到、摸得著的熟悉地方。地理學科中的鄉土地理是指本鄉本土上的地理。幫助學生認識學校所在地區的生活環境,引導學生學以致用,培養學生實踐能力,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增強愛國、愛家鄉的情感。通過鄉土地理教學,可使學生深刻地了解家鄉、深切地熱愛家鄉,自然會萌發建設家鄉的強烈願望,而愛國之心與愛家鄉之情是息息相通的,進而升華為熱愛和建設偉大祖國的崇高理想。

3、適當運用比較法的有效途徑滲透德育教育

地理教學中的大量事實材料,對從中比較所得的結論,具有極強的說服力,學生易於接受,迅速改變觀念,教育效果自然明顯。但要注意,對比的事物要具有類比性。

4、適時運用地理課外活動滲透德育教育 

地理課外教學指由地理教師組織安排的,學生利用課外時間進行的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地理課外教學活動。地理學是科學的、系統的、現實存在的,所以說地理課外活動能取得課堂教學所無法想像的德育滲透效果。例如,在講解土地荒漠化的時候可以讓學生結合自己親身體驗談一談身邊是否有此類現象,然後讓他們自己先發表一下對於這些現象產生的原因、治理措施的看法,讓他們意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然後教師再進行總結,這樣就很好地進行了這方面的德育教育。

5、通過作業訓練、試題測驗等來滲透德育教育。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要接觸大量的作業、練習和試題,這是向學生滲透德育的重要渠道之一。因此,在編選作業題、練習題和考試命題時,要注意增強思想性,發揮育人功能。從而增強學生的情感教育,要愛護環境,保護資源。

『捌』 如何在教學中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

(1)在教學觀念上真正確橡帆立起以學生為主體的意識:

(2)將培養學生具有全面、和諧發亂如畝展的素質作為教學目標;

(3)在教學內容上著眼於課程的綜合化:

(4)在教學過程上要著力於奠定學生終身發展的基礎:

(5)在教學評嘩森價上要以學生的持續發展為導向。

『玖』 初中地理的教學方法和技巧有哪些

地理老師在進行初中地理教學時,一定要注重相關方法和技巧,這樣才能有效的提升教學效果。本文我就帶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初中地理的教學方法和技巧有哪些?

一、 學習新課程標准,以當前先進的教學理念為指導,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

初中地理課程的總目標是要求學生初步掌握地理的基本知識和基本原理,或得地理技能,發展地理思維能力,掌握學習和探究地理問題的基本方法和技術手段;增強愛國主義情感,樹立科學的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和可持續發展觀念。在教學中進行目標的細化,從知識和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進行落實。即不但要求學生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識和學習地理的基本技能,同時還要求學生掌握獲得知識的方法或了解知識獲得的過程,為了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現代公民,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人地關系、可持續發展觀念及愛國情感。

教學中,重視學生為知識的創造者,而不把學生當作一個知識的接受者培養。教學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學會學習,只有學生學會了學習,教學才變得有意義和有希望。要實現這一教學理念,教學手段要靈活多樣,讓學生學會主動學習。在班級教學中,班級之間有差別,學生個體也有差異,教學中根據學生實際情況,採用分層教學,展現學生個性風采。遵循進步就是優秀的原則,突出過程性評價,提高學生的學習的積極性。

二、結合學生實際,加強學生的地理基礎,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

這批學生在初中沒有系統的學習地理,地理基礎較差,甚至一些地理常識也不具備,更不用說養成地理思維和方法,在觀念上他們把地理當作副科、次科,對地理學習不重視。對高一的學生來說,由於地理是綜合文科目,在會考之後,多數選學理科的學生極不重視地理學習。選學文科的學生由於在初中階段成績也很差,從小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缺乏自信。學生在課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學習不認真,練習作業應付了事。針對這些情況,在課堂上通過激趣使學生保持注意,重點要求學生掌握地理基礎知識。多從初中生活,地理學習等方面給以方法的指導,在教學中滲透先進的學習觀念,讓學生體驗成功,培養自信;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突出強化地理思維能力的培養。

三、抓緊、抓好課堂教學環節,搞好常規教學,開展多樣化的學習形式

在備課前,認真研究教學標准,綜合各種版本教材,結合學生實際,適當增加學生對問題的理解深度。平時多收集一些相關的時事材料,結合安順市的自然環境和經濟建議成就,注重生活與所學知識內容的聯系,以生活中的材料作為知識興趣的切入點,把握好每節課的重點、難點,認真備好每一節課,寫出較好完整而詳細的教案。

在備好課的基礎上,講好每一節課,提高課堂40分鍾的教學效果,是提高地理教學成績的關鍵。在課堂上准確無誤的向學生傳授教材知識,經常啟發學生思維,注重教學語言的生動性、趣味性,分析問題深入淺出,列舉學生喜聞樂見的事例剖析難點,創設寬松的課堂氣氛,極大的提高了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性。一方面,充分藉助多媒體展示地理事物的形成過程。讓學生增強了感性認識,加深對教材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又培養了學生的讀圖能力,課堂效率有較大提高。另一方面,結合有關章節內容,對全體學生進行環境保護方面的教育,培養學生的環境意識,如環境污染、自然資源利用與生態破壞等等。

在教學中嘗試開展多樣化的學習形式,培養學生地理學習能力。在學習過程中使學生獲得收集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利用地圖,綜合分析地理問題的能力;辯證的思維方式及其表述能力等。通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發展學生的個性,使學生具有活躍的思維,從而達到培養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目。

以上就是我帶來的初中地理的教學方法和技巧有哪些?希望本文介紹的初中地理的教學方法和技巧可以給大家一些好的啟發!

閱讀全文

與地理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觀念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4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97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4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36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77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93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14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47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78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47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1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0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41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1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79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