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貧瘠的以色列,為什麼農業那麼發達呢
以色列位於中東地區,水資源、土地和礦產資源都十分匱乏,是一個極度缺水、土地貧瘠、荒漠化嚴重的國家。但是,他們的農業發展卻一直是為國家創收不少,位於世界前列。這也讓以色列農業成為與惡劣條件作長期斗爭的成功典範。
近10多年來,以色列農業總產值年增長率始終保持在15%以上,占總人口不到3%的農民不僅供給全國農林產品,還大量出口歐洲,出口額在過去50年裡增長了12倍,名副其游圓姿實地成為「歐洲廚房」。
那麼,以色列人是怎麼實現這個農業奇跡的呢,讓世界上眾多發達國家都自嘆不如?
其實,這主要是得益於以色列現代節水農業的發展。由於國內自然條件惡劣,嚴重缺水,以色列人發明了先進的滴管技術,因為滴灌技術,以色列這個三分之二國土面積是沙漠和戈壁的國家不僅種出了莊稼,培育了林果蔬菜,還創造了適宜人類生存發展的環境。
以色列的農業灌溉用水已經連續30年穩定在13億立方米,神絕自建國以來,農產品產量增長了12倍。
『貳』 以色列國界線為什麼那麼直
您好,以色野高列國界線之所以那麼直,主要是因為歷史原因和政治因素的影響。
首先,以色列國的邊界線源自於1947年聯合國通過的《巴勒斯坦分割計劃》,該計劃將巴勒斯坦地區分成猶太人和阿拉伯人兩部分,並在猶太人部分設立以色列國。這個劃分方案在當時引起了爭議和反對,但最終被猶太人方面接受。
其次,以色列國的邊界線受到了周邊阿拉伯國家的反對和沖突的影響。自1948年以色列國建國以來,周唯磨邊阿拉伯國家就對其存在表示強頌山尺烈反對,多次發動戰爭試圖消滅以色列國。在這些戰爭中,以色列國不斷擴張領土,直到1967年六日戰爭後,以色列國實際控制了包括約旦河西岸、加沙地帶和戈蘭高地在內的大片領土。在此後的和平談判中,以色列國和周邊國家逐漸確定了邊界線,使得以色列國的邊界線變得更加直。
總之,以色列國界線之所以那麼直,既是歷史和政治因素的結果,也是周邊國家反對和沖突的影響。
『叄』 在沙漠中尋找到水源極其困難,以色列究竟是怎樣做到的
以色列對水資源太看重了,任何關於水的問題都被放在了重中之重。
以色列幾乎涉及到水的問題都很注重,包括一系列有效的新技術,例如海水淡化,先進的灌溉方法,先進的污水處理概念,尖端的計量和泄漏檢測系統,所有國家都不能和以色列相比。以色列對水的關注太看重了,目前,以色列水量約為13.25億立方米,地下水僅佔38%,其餘的62%來自污水再生水,海水淡化,鹽水淡化和雨水利用,其中約6提供了%。巴勒斯坦和沖虛約旦。資源不會耗盡。只有採取行動的先進意識和決心才能預先計劃並解決問題,不僅是水,而且還有其他能源。
『肆』 以色列的地理位置自然環境和人類活動經濟發展環境保護等。
以色列位於阿拉伯半島西北角,地處歐、亞、非三大洲之要沖。北接黎巴嫩,東北與敘利亞為鄰,東與約旦接壤,南及西南連接埃及之西奈半島,西瀕地中海。北至南沿海為狹長之平原,北部為山地及溪谷,南部為沙漠。氣候乾燥,降水稀少。
當地發展農業生產缺水,因此發展滴灌和噴灌技術。
『伍』 以色列為什麼能創造了農業的奇跡我所見到的資料大多從某個側面去談,但我需要能夠比較全面系統的答案。
我覺得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環境差,被逼無奈;二是民族頑強聰明,沒被逼死。
猶太民族從亡國到復國,創造了世界歷史上的奇跡。單單這一點就令人無比敬佩,比起慕容復之流不知強了多少倍。但是敬佩歸敬佩,復國畢竟不是到網路上提問,總體上說還是一個難度比較高的任務。所以盡管猶太民族非常優秀,也沒牛到復國時滿世界隨便挑地理位置的地步。費了半天勁搞到最後,只好免強佔了一片三不管的不毛之地地帶落了戶。即使這樣,這片基本是沙漠的貧瘠土地佔的也不消停。因為這塊地處於阿拉伯世界的包圍之中,經常有國家上門來添堵。所以以色列的現實情況就是這樣:國土狹窄貧瘠,嚴重缺水,鄰居們根本指望不上。我猜想,即使鄰國能指望的上,大部分糧食和農產品可以隨便進口,以色列也不會放棄發展本國的農業。因為糧食安全畢竟是一個國家的頭等大事。這么聰明的一個民族不可能任由別人掐住自己的脖子。
被逼到這份上,沒有其它方法了,於是以色列動力充沛,就只好創造了農業的奇跡。不僅實現了95%的農產品自給自足,而且農產品和農業技術還大量的出口。
光有充沛的動力和美好的願望其實是遠遠不夠的。非洲土地貧瘠的國家和地區多了去了,據說還經常餓死人,動力應該也不小,但為啥這些地區沒有變成以色列呢?這就要從另外一方面去分析。
我認為那就是猶太人有好告錢、團結、聰明、夠狠。其實猶太人的這些品質之間也是互相關聯,互為因果的。簡單說,聰明的人容易發財。復雜的事利潤高,但復雜的事單干不行,必須靠團隊,所以團結的民族能幹大事,容易發財。有錢的民族可以投資教育,使自己變得更聰明或者叫更有智慧。當然,也必須有足夠的智慧,才肯投資教育。教育投資的回報畢竟有點慢。還有就是夠狠。這點就不用特別說明了,想想猶太人追殺納粹殘余的那股勁就行了。夠州頃狠的民族能夠保護好自己的家園,這樣創造出來的財冊襪陸富不會被別人輕易掠奪走。
綜合起來看,現實問題雖然很多,但有動力解決,有資金解決,有聰明的人去解決,於是這么多問題就挨個都解決了,順便還在短時間內創造了農業上的奇跡。
具體講,由於缺水,所以建立了完善的水利設施,國家統一管理。發展了海水淡化技術。發展了微噴灌和滴灌技術。開發了能夠使用微鹹水灌溉的作物品種。由於土地貧瘠,所以大力發展了設施農業,自動化農業,建立了農業工廠,生產效率得到成倍提高。由於土地狹窄,所以大力發展高附加值的農產品,經濟作物、花卉、蔬菜和水果,還有乳業和養殖業。
另外國家對農業非常重視,持續大力度投入農業科技研發與農業人才培養。在農業設施、農業機械、農業自動化技術與裝備、作物育種、轉基因與克隆技術、生物化學技術、化工技術等各個領域都取得了突出成績。各個學科之間技術的綜合應用,更是產生了無窮的威力。
再有就是管理方面,生產形式上創造了共產主義式的公社。並且建立了完善的社會服務體系,使得分散的公社和農戶能夠組織起來,有序生產,一致對外,減少了內耗和浪費,在國際貿易中取得了巨大的談判優勢和經濟利益。
總之,以色列是創造出了農業奇跡了。那麼中國是否也能借鑒這種模式呢?我認為客觀上講很有希望,主觀上講非常渺茫。中國的農業生產效率不高。中國的西北部地區,與以色列自然環境和氣候條件非常相似。這些都是模仿以色列農業模式的客觀基礎。在河北廊坊中以示範農場和陝西楊凌農業基地等地,也成功的引進了以色列的各種農業技術。但是要在廣大的西北地區普遍推廣這一模式,還有幾方面的困難。首先是土地的長期使用權。這種項目投資大,周期長,如果不能保證長期穩定,是不可能有人去投資的。但國內氣氛普遍浮躁,只關心自己任期內工作的領導大有人在,國家也沒有相應的土地流轉合並和使用政策。其次是資金,前期投入大,資金要就位。項目周期長,投資還要有耐性。最後是人力資源,高水平的項目需要高水平的人力去支持。人如果不行,我看再好的事情也得辦壞嘍。所以這種模式在中國推廣應用,難!
『陸』 以色列因其發達的農業,獲得了那些美稱
: 以色列每年都推出新的滴灌技術與設備,現在從滴灌技術中又派生出埋藏式灌溉以及噴灑式灌溉、散布式灌溉等灌溉方式
以色列位於亞洲西部。毗鄰巴勒斯坦。東接約旦,東北部與敘利亞為鄰,南連亞喀巴灣,西南部與埃及為鄰,西瀕地中海,北與黎巴嫩接壤。海岸線長度198公里。
根據1947年聯合國關於巴勒斯坦分治決議的規定,以色列國的面積為1.52萬平方公里。1948-1973年間,以色列在四次阿以戰爭中佔領了大片阿拉伯國家領土,80年代以後陸續部分撤出。目前以色列實際控制面積約2.5萬平方公里。 人口801.8萬(2013年4月),其中猶太人約佔75.3%,其餘為阿拉伯人、德魯茲人等。建國時在特拉維夫(TEL AVIV),1950年遷往耶路撒冷(JERUSALEM)。 希伯來語和阿拉伯語均為官方語言,通用英語。大部分居民信奉猶太教,其餘信奉伊斯蘭教、基督教和其他宗教。
以色列北部是加利利山,在加利利山以東為約旦河谷。在加利利山以西為狹長的沿海平原,從黎巴嫩邊境一直延伸到南部。加利利山向南俯瞰著埃斯德拉隆谷或埃梅克谷,埃斯德拉隆以南是高原。高原以南是內格夫。
沿海地區為典型的亞熱帶地中海型氣候。夏季炎熱乾燥,溫度在32~38℃之間。冬季溫和濕潤,最低氣溫4℃左右。以色列降雨少,一般在400~550毫米。降雨主要在冬季的12月至來年3月,6、7、8三個月根本無雨。降雨量各地區差別也很大。加利利年降雨量在1000毫米以上。以色列越往南雨量越少。從全國看,60%屬乾旱地區,20%為半溫潤區(北部),50%國土降雨少於150毫米。耕地主要分布在北部濱海平原、加利利山區以及上約旦河谷。
一、農業發展歷史
以色列農業奇跡得益於正確的發展戰略。建國50年來,以色做斗卜列農業是推動經濟發展的杠桿,農業和整個經濟的發展相輔相成。其農業發展大致經歷了3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50年代開始,農業開始大起步、大發展。建國初,以色列處於戰爭環境,大量移民從國外湧入,經濟面臨巨大壓力,農業成了當時經濟恢復和發展的支柱。以色列在全國墾荒、興建定居點,目標是糧食和農副產品自給自足。當時,以色列軍事開支負擔沉重,但仍優先滿足農業投資。1952年以色列引種棉花,用10年時間解決了穿衣問題,棉花單產世界第一,棉花出口創匯僅次於柑桔。1953年以色列開始建北水南調輸水工程,開發沙漠。
第二階段從60年代開始,滴灌推動農業革命,建立高效市場機制。60年代初,以色列土地開墾飽和,農業單產徘徊,沙漠改造緩慢。以色列開始探索科技發展農業的出純穗路,60年代中期發明滴灌後,國家立即大力扶持,農業革命找到突破口,農產品產量直線上升,沙漠改造突飛猛進,可耕地持續增加,農業面貌根本改銷宏觀。
第三階段從80年代開始,農業實現產業化。根據國際市場和本國自然條件,以色列70年代開始改變農業生產結構,從以糧食生產為主,轉向發展高質量花卉、畜牧業、蔬菜水果等出口創匯的農產品和技術,用高科技、現代管理不斷提高農業效益,形成高投入、高科技、高效益、高產出的特色,建成了一整套符合國情的節水灌溉、農業科技和工廠化現代管理體系。
二、農業生產現狀
以色列耕地少,自然條件惡劣,但由於科技興農,使農業獲得令人矚目的發展.農業發達,科技含量較高,高附加值,其滴灌設備、新品種開發舉世聞名。
以色列分為10個農業區。主要農作物有小麥、棉花、蔬菜、柑橘等。糧食接近自給,水果、蔬菜生產自給有餘並大量出口。畜牧業主要飼養豬、牛、羊(綿羊與山羊)、鵝、鴨、火雞、蛋雞等,產品率比較高。主要畜產品均已達到世界上等水平。
政府用價格、貸款等市場調節機制進行宏觀調控,並通過低息貸款等方式支持創匯農產品,體現發展出口型農業的戰略。農業部負責宏觀指導、規劃、市場預測、分配產額、大型基建、區域開發、提供貸款、農業科研和對外合作等。
以色列只有中北部約20%的土地適宜耕種,其中水澆地佔48%。主要農作物有小麥、玉米、棉花、柑桔、葡萄、蔬菜、和花卉,產量最多的是柑桔。盡管以色列的自然環境差,水源匱乏,可耕地面積有限,但以色列人通過將不毛之地改造成肥田沃土的方法,使可灌溉土地增長了8倍,占可耕地面積的49.5%;農業種植區已由400個增加到750個。但由於以色列正朝城市化發展,農村人口已由12%下降到6%。
通過興修水利,使用先進技術,提高機械化程度,農業獲得迅速發展。糧食已基本自給,水果、蔬菜和花卉除了滿足國內需要外,還出口到歐、美市場。棉花單產水平是世界最高的,水果和蔬菜單產水平,在世界也位居前列或中上等在世界上具有相當的競爭能力。
三、三種體制並存
以色列的農業組織至今有並駕齊驅的三種形式:公有制集體農庄 — 基布茲、合作社 — 莫沙夫、個體農戶 — 莫沙瓦。政府對它們一視同仁。
基布茲是1909年東歐移民為了在艱難的環境中生存,而在加利利湖邊創建的。這種模式發展迅速,現在以色列有270個基布茲,每個基 布茲的人數從50至2000人不等,人們在「平等、公有、自願」的原則下,實行「各盡所能,各取所需」,衣、食、住、行全部包干,每戶一幢小樓。隨著經濟的變革,基布茲也在變革,有些基布茲也發放部分生活費,經營范圍也從農業擴大到工業和服務業。
莫沙夫1921年始創於傑茨雷埃勒,現有400多個。每個莫沙夫有60至100農戶,各個家庭農場是獨立的,房屋、田地、收入歸農戶所有,平時各農場相互協作,相互提供經濟和社會服務,農忙時雇短工,集體合作社負責供銷、教育、醫療、文化等。新建村落由農業安置規劃中心和猶太人服務社共同規劃,政府向他們出租土地。
莫沙瓦是個體農民組成的團體,他們就地組織自己的產品市場,進行農資交易。
三種體制各有所長,共同創造了以色列的高效農業。
市場競爭促使傳統農業向農業產業體系轉化。農戶們根據規劃核算成本,預測市場,簽訂產銷合同,他們只管精心種植。種植之外的加工、采購、財政、購銷等繁瑣的農業服務由區域合作組織承擔。農產品銷售依靠專業內銷、外銷組織,它們是獨立核算的企業。全國農產品內銷組織「努瓦」有職工7000多人,負責70%以上的農產品收購、加工和批發。以色列農產品出口組織於1957年成立,負責2萬農戶的出口,年底農戶參與利潤分成。它在國外設辦事處,推銷產品,反饋市場信息。
四、農產品對外貿易
(一) 概況
以色列在建國初期,80%的糧食靠進口,目前已基本實現自給自足。除此以外,主要進口產品包括動植物油、糖、牲畜、肉類、水海產品、咖啡可可及木材等。糧食進口實際上靠農產品出口來支付。由於歷史和政治的原因,以的經貿合作夥伴主要為歐美。以與歐盟、美國均簽有自由貿易協議,加上地域因素的影響,雙邊農產品貿易合作關系尤為密切。
水果生產在以色列農業生產中佔有重要地位,它占以色列全部農業生產的15.1%(2005年)。在以色列水果生產中,柑橘是主導產品。僅柑橘生產一項就在其全部農業生產中佔有6.5%的份額。出口地區主要是西歐、日本和美國。多種多樣的氣候條件,使以色列在水果旺季剛開始和結束時都可以採摘到水果,甚至過了旺季,也能採摘。這樣,在市面上就能長期有水果可賣。
鱷梨是以色列主要的出口水果。以色列是世界上鱷梨年人均消費量第二大的國家,僅次於墨西哥。85%供出口外銷,其中2/3以上出口法國,其餘則銷往英國、德國、瑞士、斯堪的那維亞半島諸國。鱷梨是一種堅韌耐久的果樹,在以色列本土除加利利山區和內格夫沙漠外,其他地區均可生長。鱷梨成熟後,不必及時收摘,可讓其留在樹上達六星期之久而不腐爛變質,因此既可不必突擊僱工搶收,也無需為了爭取時間必須空運國外出售,從而可以大量節省開支和運費。
以色列是世界上主要的香蕉生產國出口大量的香蕉種苗。以色列為生產高品質的香蕉研究開發出了細胞組織培育方法,它能使無論是品質還是抗病性都是最優異的品種,准確地進行再生。
(二)農產品進口關稅及非關稅措施
1.關稅措施
需繳稅的商品稅率一般為8-12%,鮮活產品及加工後食品關稅較高,有的超過200%。
2.非關稅措施
(1)以進口管制主要包括禁止進口、數量限制和進口許可證三類。
①禁止進口。以禁止進口有損公共道德、健康、安全等方面的產品,禁止進口未按猶太教教規製作的肉及肉產品,不允許從與以沒有外交關系的17個國家進口商品。
②數量限制。目前,以僅對一些農產品和破壞臭氧層的物質實行配額限制。
③進口許可證。以對125項大類產品的進口實施許可證限制,農產品中活動物及動物產品類受限最多。申請進口許可證的進口商必須是以公民或在以注冊的公司。
(2)以色列在安全、環境、衛生、檢驗檢疫等方面的要求.
①以安全、環境、消費者保護等方面對進口商品制訂了一系列強制和非強制標准。其中,強制標准大多用於食品、飲料、煙草等,所有企業必須遵照執行;非強制標准則主要起指導和參考作用。
對於適用強制標準的產品,進口產品與本國產品的檢驗程序有所不同。進口產品大多在港口接受檢驗,而本國產品則為市場檢驗。進口商若獲得標准局發放的標准標志,其進口的產品可不需另行檢驗而直接進入以色列。對於未獲得標准標志的進口商,其進口產品需接受類型審批及檢驗。
②衛生、檢驗檢疫及健康規定適用於以下產品:飼料、植物及植物產品、活動物、生肉及製品、動物產品、疫苗、血清、微生物、動物飼料和蜂蜜產品等。
進口家畜必須附有出口國官方獸醫辦公室簽發的衛生證明,證明在發貨前6個月之內該地區無傳染性疾病並且該批家畜不曾染病;冷凍或冷藏肉類的衛生證書須證明該肉類可供人類食用,且在裝運前一直得到正常的冷凍或冷藏;獸皮及動物的部位(皮膚、骨頭、蹄、毛、毛發和剛毛)的進口也需衛生證書;所有植物繁殖原料(包括種子)和大部分植物和材料、新鮮水果、蔬菜、部分干水果、堅果和切花均需衛生證明和/或進口許可。
為保護公共及動物健康,以根據各國的監控措施、瘋牛病發病紀錄等一系列指標來對各國進行分類。
(3)猶太教規的特殊要求
猶太教律法對食品有一些特別規定。如進口商想在以推銷帶有Kosher(按猶太教規定製作的食品)標記的食品,必須獲得由猶太教大拉比簽發的證書。但獲得Kosher證書手續相當繁瑣,企業不但要滿足猶太教中規定的從屠宰到加工的一系列要求,而且每年要請拉比赴工廠現場考察檢驗約一個月,企業支付所有交通、住宿及一定的檢驗費。獲得拉比認可後,企業才可獲得有效期為一年的Kosher證書,且需每年更換,成本相當高。
(4)標簽和包裝要求
以對商品有嚴格的標簽及包裝要求。貨物標簽必須列印、粘貼或以其它方式附在貨物或包裝之上。進口貨物必須註明原產地、生產商名稱和地址、進口商名稱和地址、成分含量、重量及體積等。標簽應使用希伯萊語,並可附英文標簽(其字體不應大於希伯萊語字體)。
五、農業技術水平
以色列農業的迅速發展,是同科學技術的應用和推廣分不開的。以色列農業機械化、化學化、電子化的水平都比較高。
以色列將先進的電子技術應用到農業機械方面,發明一種安有計算機和自動裝置的拖拉機。其特點是,能完成從犁地、種植到收割的全套田間作業,並以最經濟的辦法保持燃料消耗和操作速度,既提高了勞動生產力,又提高了經濟效益。
由於實行機械化、應用先進技術,以色列在興修水利、改造沙漠、提高勞動生產率方面,取得很大成績。為了生存、移民和農業的發展,以色列政府竭盡全力發展水利。以色列政府一成立就制訂法律,宣布水資源為公共財產,並建立專門管理機構加以控制。一方面,充分利用地下水和雨水,把它們從北部的太巴列湖引到乾旱貧瘠的南方內格夫沙漠地區,輸水總渠長達300公里,並將原有的小規模、短距離地區性水利系統連接成網;另一方面,修建了金奈勒將一內格夫輸水系統,道過直徑為2.74米、長為145公里的混凝土管道,將約旦河水和其它水資源納入太巴列湖,再從太巴列湖將水輸送到南部。開鑿了一條從黎巴嫩利達尼河哈爾達利橋,經黎以邊界到太巴列湖的隧道。為了尋找水源,還利用城鎮工業和生活廢水,實行凈化,對地下豐富的鹹水資源進行淡化,並試驗人工降雨。
為了節約用水,以色列基本不用漫灌、溝灌和畦灌等常規方法,自80年代以來,滴灌已普遍應用。主要用在水果、蔬菜、花卉和棉花種植上。以色列的實踐證明,滴灌除節水外,投資並不比噴灌高,而且對地形、土壤、環境的適應性強,不受風力和氣候影響,肥料和農葯可同時隨灌溉水施入根際,並可防止產生次生鹽漬化,消除根區有害鹽分作用。以色列發展自控灌溉技術。這種自控體系可提供農田中所需溫度、濕度、蒸發量、用水量、施肥量等信息,並對作物所需水、肥和農葯及時進行遙控供應。以色列由電子信息處理的滴灌和噴灌技術,居世界領先地位。採用這種技術對較短乾旱期作物的生長,對葡萄園、柑橘園的灌溉,及對種植較密的多年生植物如洋薊、香蕉等的生長最為有利。
以色列還採用滴灌技術將內格夫沙漠地區含鹽鹼度較大的水灌溉棉花、西瓜、番茄、椰棗等作物。這種方法不但節省化肥和農葯,節約50%以上的用水和能源,還能減少鹽分集結,提高產量一倍。在內格夫中部和南部一些地方,由於採取滴灌技術,使作物產量成倍增長,早已實現冬季蔬菜的輸出。以生產灌溉設備著稱的魏茲曼企業有限公司使用計算機可設計最有效的灌溉系統裝置計劃圖,提供有關土地使用、灌溉、有效利用水、控制流速、流量、壓力等信息。多年來,由於土壤得到改良,灌溉面積不斷擴大。
為了保持冬季出口果蔬土壤的溫度和水分,廣泛利用聚乙烯薄膜製造小溫室,也是以色列農業技術的特色。農業工人先用機器將薄膜鋪到播種行上,使土壤保溫,然後用播種機經過薄膜燒成的孔洞進行播種,最後用機器把半環形鋼絲架插入土中,在架上鋪上塑料,形成半圓形長條臨時溫室。開春後,揭去第二層薄膜,讓作物進入大自然中生長。這種臨時溫室如在夏季土壤濕度高的土地上使用,還能防治真菌病(如棉花和番茄萎蔫病)、輪枝菌病和鐮刀病菌。為了保持農業增產,以色列科學家還利用天然除蟲菊酯,開發合成除蟲菊酯,研製出一種無毒葯劑,既能殺蟲,叉能除草,也適於穀物長期保存。
以色列科學家十分注重結合自然條件,培育農畜產品新品種。目前已培育出適宜於內格夫沙漠地區鹹水生長的小麥、洋蔥、西瓜和番茄,以及用海水灌溉的灌木叢,並培育了以這種灌木叢為主要飼料的羊種。此外,還培育了適宜於亞熱帶養殖的雞種,以及含脂少(僅為3.1%)、乳量高的以色列弗里斯牛,還培育出結果期提前一倍、需水量減少1/3的矮桿柑橘新品種,這種矮桿果樹耐旱,便於澆灌、剪枝和收摘,被認為是種植酸甜類水果的一場「革命」。柑橘矮化的方法,是在嫁接時利用病毒使砧木矮化,栽植密度從原有的1公頃400株增為1000株,一年即可結實。為了抵禦病害,以色列培育出抗花葉病毒和白粉病(乾旱氣候易於引發的病害)的黃瓜和甜瓜,抗輪枝菌病、鐮刀菌病和線蟲病的番茄、以及熱帶耐霜霉病的萵苣等。他們還把對植物病害有天然免疫性的野生穀物(野小麥、野燕麥、野大麥)和非野生穀物進行雜交,培育出對谷銹病、白粉病和其他寄生病有天然抵抗力的高產作物,並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專門儲存野生谷類的植物種質庫,擁有8萬種不同遺傳型種子。具有天然免疫性能的燕麥品種,能使產量提高30%。從以色列出口的種子,必須通過特拉維夫植物保護局,進行熏蒸消毒,發給植物衛生證書。進口種子也必須由該局驗收,並要求發給衛生證書。在畜牧業方面,已研究出用疫苗防治家畜血液寄生蟲病(如貝巴斯蟲病、邊蟲病、泰勒蟲病)的方法,疫苗冷凍顆粒在田間稀釋後,即可發揮免疫功能。這一系列的優質農產品無一不是農業高科技的成果。
隨著農產品的增長與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農產品的加工、利用也日益得到發展。出口的食品加工業,不僅有胡蘿卜、洋蔥、土豆、胡椒、甜菜、菜豆、韭蔥、洋白菜、花椰菜、茴香等脫水蔬菜,而且開辟專門基地種植柑橘、製作軟飲料、果醬、糖果汁和葯品配料,還有橄欖油與可作化工用品和食品佐料的香料油。
為了提高國際市場上的競爭能力,以色列政府大力加強對出口加工食品的研究與開發,在營養、美味、包裝和保管方面攻關。在發展柑橘類食品的同時,正在重點發展燒烤食品、豆製品、魚蝦食品。為了食品工業多樣化,還確定發展冷凍食品魚和半加工品、天然保健食品、高熱量食品、方便食品、機關食品、少數民族食品與鑒賞家食品、香料與莖葉食品、食品配料、水產養殖食品、食品粉等。目前,以色列不僅將計算機技術應用於按重量、大小、顏色挑選水果,還應用於挑選家禽。科研工作者正試驗用太陽能作凈化水的處理,研製利用太陽能作動力的渦輪機,用畜糞發酵產生的沼氣作燃料的發電機。
農業科技還包括間接服務。如,放射性氡確定水源水齡,水齡大就不宜作為農用穩定水源;長鏈乙醇取代銀碘化合物,可提高人工降雨量15%;電滲析薄膜能凈化化肥污染;加工技術使農產品增值5倍以上;等等。
『柒』 以色列自然地理特徵
以色列位於西亞巴勒斯坦地區,地中海的東南方向;亞洲西部,亞、非、歐三大洲結合處。沿海為狹長平原,東部有山地和高原。以色列北靠黎巴嫩、東瀕敘利亞和約旦、西南邊則是埃及。以色列西邊有著與地中海相連的海岸線、在南邊則有埃拉特的海灣(又被稱為亞喀巴灣)。
地中海沿岸的海岸平原從北部的黎巴嫩邊界一直延伸至南部的加沙,該地區土壤肥沃而潮濕,是農業和水果栽種的重要地帶。海岸平原的東部是中央的高原地帶,高原地帶的北邊是加利利山脈的山丘,更南邊的地區是由許多小型而肥沃的溪谷地區所組成的撒馬里亞山脈;再往南則是荒蕪的朱代山丘地區。中央高原地帶的東部是約旦大裂谷,屬於長達6500公里的東非大裂谷的一部分。在以色列境內的裂谷是由約旦河、加利利海、以及死海所構成。內蓋夫沙漠由大約12000平方公里的沙漠組成,占據了以色列的一半土地面積,在地理上內蓋夫沙漠是屬於西奈半島的延伸。
以色列屬於夏季乾熱的地中海型氣候,從海拔2810米的黑門山,一直到降至水平線以下392米的地球最低處──死海,氣候區域性明顯,狀況各不相同。海岸平原夏季濕熱,冬季略冷有雨,在山丘區域偶有小雪。在約旦山谷區域夏季乾燥炎熱,南方區域則屬半乾燥型氣候,白天暖熱,夜晚涼爽。
以色列是有著地中海型氣候,特徵為漫長而又炎熱、少雨的夏季,以及相對較為短暫而又涼爽、多雨的冬季。以色列的氣候是由鄰近的亞熱帶撒哈拉和阿拉伯沙漠地帶、與地中海東部沿岸的亞熱帶濕熱氣候所共同影響的,氣候的狀況在以色列國內各地也有相當差異,並且會因為各地高度、緯度、以及與地中海的距離而變化。
『捌』 以色列有多強關於它的歷史
以色列歷史
巴勒斯坦,古稱迦南,位於亞洲西部,版圖包括現在的以色列、約旦、加沙和約旦河西岸地區。歷史上,巴勒斯坦一直是猶太人和阿拉伯人混居之地,公元前12世紀末,猶太人祖先希伯來部落遷居巴勒斯坦。公元前11世紀,智慧而善商的猶太人在此地建立了希伯來王國,曾經強盛一時。公元70年,古羅馬大軍佔領耶路撒冷,摧毀猶太教聖殿。公元135年,猶太人被逐出巴勒斯坦,由此開始了持續1800多年的漂泊生涯。從被逐出故土那天起,猶太人就沒有忘記過重返故園。
19世紀末,歐洲出現了大規模反猶太主義浪潮,猶太復國主義的思潮和運動也由此相應興起。1881年,俄籍猶太醫生平斯克爾出版了《自我解放》一書,提出了建立猶太民族國家的想法。該書被認為是猶太復國主義的發端。1896年,匈牙利猶太律師赫茨爾好缺空又出版了《猶太國》一書,完整地提出了猶太復國主義的思想。針對當時歐洲到處可以聽到的「猶太人滾出去」的口號,他這樣寫道:「我現在要以最簡單的形式提出這個問題:我們現在要『出去』嗎?到哪裡去呢?」「應該把地球的某一部分的主權授予我們,其面積足以滿足一個民族的正常需要;其餘的事情將由我們自己來做。」赫茨爾的著扮悔作在猶太人中引起了很大的反響,但這個民族家園究竟建在何處,猶太人內部也有過分歧。他們設想過在南非和阿根廷,還認真考慮過烏干達,並為之進行過投票。直到1897年8月29日在瑞士巴塞爾召開的第一次世界猶太復國主義者代表大會,才將其最終定在猶太人心目中的文化根——巴勒斯坦。
這次大會提出,猶太人應建立「一個得到公眾承認的、有法律保障的家園(或國家)」。與此同時,「世界猶太復國主義組織」成立並開始活動。他們組織猶太人向許多世紀以來阿拉伯人聚居的巴勒斯坦移民,並成立了「猶太國民基金」和「巴勒斯坦土地開發公司」等相應機構。這次大會召開的1897年,被認為是猶太人將自己的家園夢想開始付諸實踐的一年,也被認為是巴以爭端的開始之年。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巴勒斯坦被英軍佔領,戰後成為英國的「委任統治地」。1917年11月2日,英國外交大臣貝爾福寫信給猶太復國主義者聯盟副主席羅斯查爾德,聲稱「英王陛下政府贊成在巴勒斯坦建立一個猶太人的民族國家,並將盡最大努力促其實現」。此信後被稱為《貝爾福宣言》。猶太人據此開始向巴勒斯坦大批移民。但是,此舉遭到巴勒斯坦當地阿拉伯人的強烈反對,他們以暴動和罷工的方式向英國施加壓力,要求限制猶太人移民。這場動亂一直持續了3年之久。與此同時,在納粹迫害下生計無著的猶太人繼續向巴勒斯坦大批移民,至1939年,移居巴勒斯坦的猶太人總數已增加到44.5萬人。
1936至1939年期間,英國曾建議在巴勒斯坦分別建立一個猶太人國家(面積遠比後來聯合國劃定的小)和一個阿拉伯人國家,但被阿拉伯人拒絕。1939年5月,英國政府害怕進一步激起阿拉伯各國的反抗,遂主動向阿拉伯各國示好,提出了所謂的《巴勒斯坦白皮書》。白皮書提出:在今後5年中,每年只限移入1.5萬名猶太人;限制猶太人購買阿拉伯人的土地,准備把巴勒斯坦逐步移交給一個阿拉伯人佔多數的當地政府,猶太人可在該政府管轄下實行高度自治。阿拉伯人的動亂是平息了,但是,在對立情緒強烈的猶太人與阿拉伯人之間建立信任,顯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巴勒斯坦白皮書》公布之時,恰是歐洲猶太人為逃避納粹大屠殺,苦苦尋求安身立命的綠洲之日。在納粹慘絕人寰的大屠殺中,全世界1/3的猶太人被殺害,遇難者總數達600萬,歐洲猶太人所剩無幾。英國在向德國宣戰前,由於堅持白皮書的立場,不讓受迫害的德國和奧地利猶太人進入巴勒斯坦,使得當地猶太人和託管當局處在了戰爭邊緣。只是基於對德國法西斯的共同仇恨,才使暴力活動有所限制。但是,在戰時,猶太突擊隊從未停友瞎止過對攔截非法移民的英軍設施的破壞。
二戰結束後,從納粹集中營里解放出來的幾十萬波蘭猶太囚徒,成了無家可歸之人。他們不能返回故園,因為此時在波蘭各地相繼發生了殺害返鄉猶太人的事件;除了幾個北歐國家之外,飽受戰爭蹂躪的西歐國家無力收容他們;連素以移民國家著稱的美國都不願敞開大門。此時,惟一張開臂膀歡迎他們的,就是巴勒斯坦的猶太社區。由於英國繼續堅持白皮書的政策,導致猶太突擊隊同英國託管當局的沖突不斷升級。猶太人炸路斷橋,襲擊拘禁非法移民的營地,暗殺英國官員。
對英國而言,這將是一場不得人心的戰爭。此時,希特勒殺害600萬猶太人的罪行,正被逐步揭露,國際輿論一邊倒地同情猶太人。讓那些被解放的波蘭猶太人繼續住集中營,實在是說不過去。隨著軸心國秘密文件的曝光,英國當年拒絕義大利的提議、不同意德國和奧地利猶太人經義大利轉送巴勒斯坦的決定,也大白於天下,輿論視英國為殘殺猶太人的幫凶。在國際輿論的壓力下,英國決定從巴勒斯坦脫身。1947年2月15日,英國宣布把巴勒斯坦這塊燙手山芋轉交聯合國。
1947年11月29日,第二屆聯合國大會以33票贊成、13票反對(其中10個是伊斯蘭國家)、10票棄權的結果,表決通過了巴勒斯坦分治的決議,即聯合國第181號決議。決議規定:英國於1948年8月1日之前結束在巴勒斯坦的委任統治,並撤出其軍隊;兩個月後,在巴勒斯坦的土地上建立兩個國家,即阿拉伯國和猶太國。根據分治決議的藍圖,阿拉伯國國土可達11203平方公里,約占當時巴勒斯坦總面積的43%,人口中阿拉伯人為72.5萬人,猶太人為1萬人;猶太國國土為14942平方公里,約占巴勒斯坦總面積的57%,人口中阿拉伯人為49.7萬人,猶太人為59.8萬人。決議還規定:成立耶路撒冷市國際特別政權,由聯合國來管理。蘇聯出於爭取以色列執政的工黨的考慮,一改從帝俄時期就固有的反猶態度,為以色列建國出了大力,並對以色列國的建立和鞏固給予了外交和軍事上的支持。蘇聯常駐聯合國代表葛羅米柯在聯大一番感人的演講,對181號決議的順利通過起了重要作用。而曾在《貝爾福宣言》中信誓旦旦地表示支持猶太人復國的英國,卻在此時投了棄權票。
當時,巴勒斯坦地區的阿拉伯人有120多萬,占總人口的2/3強。但分治決議中的阿拉伯國的領土只佔巴勒斯坦總面積的43%。更令阿拉伯人難以容忍的是,阿拉伯國的領土支離破碎,互不相連,大部分是丘陵和貧瘠地區。猶太國則不然,猶太人雖僅有60萬,不到總人口的1/3,然而其領土卻占巴勒斯坦總面積的57%,大部分又位處沿海地帶,土地肥沃。
1948年5月14日下午,特拉維夫現代藝術博物館前面的廣場上,擠滿了猶太人。下午4時,身高1.6米的「以色列建國之父」本—古里安宣布《以色列國獨立宣言》。本—古里安就任以色列第一任總理。
以色列建國的消息通過電波傳遍了全世界,大部分國家作出了積極的反應。本—古里安宣布建國17分鍾後,美國白宮新聞秘書查理·羅斯向記者宣布:美國承認以色列。承認以色列的文告是美國人在還不知道這個新國家叫什麼名字的時候就擬好的。當得知這個國家取名「以色列」時,杜魯門總統用筆將文告上的「猶太國」字樣劃去,改為「以色列」。5月17日,蘇聯宣布承認以色列。
1948年5月15日,也就是以色列宣布建國的第二天,英國宣布結束在巴勒斯坦的委任統治。當天,阿拉伯聯盟國家埃及、伊拉克、黎巴嫩、敘利亞以及外約旦(1950年改稱約旦)的軍隊相繼進入巴勒斯坦,同時,阿拉伯聯盟發表聲明,宣布對以色列處於戰爭狀態,第一次中東戰爭由此爆發。這次戰爭史稱「巴勒斯坦戰爭」。
與以後的幾次中東戰爭不同,英美兩國出於在阿拉伯世界的長遠戰略考慮,在巴勒斯坦戰爭中站到了阿拉伯人一邊。倒是蘇聯為爭取這個新生的國家,對以色列給予了充分的支持。當時在蘇聯控制之下的捷克斯洛伐克不僅為以色列提供了大量的軍火,而且為以色列提供專用機場、建立空中走廊,為以色列訓練空軍和傘兵部隊。戰爭進行之時,幾名駐歐美國空軍猶太裔士兵冒著軍法審判的危險,偷了3架重型轟炸機,在捷克斯洛伐克的機場裝滿炸彈後,起飛轟炸開羅和大馬士革。
由於參戰的阿拉伯各國彼此之間心存疑忌、內部不和,外約旦國王阿卜杜拉和埃及國王法魯克各打算盤,使得只有游擊隊實力的以色列取得了戰爭的主動權。7月中旬,在英、美的催促下,以色列宣布停火,但零星戰斗持續到1949年。這次戰爭後,巴勒斯坦被分為三部分:以色列佔領了巴勒斯坦總面積的78%,超過「分治決議」規定面積5700多平方公里;約旦河西岸歸約旦管轄;加沙地帶歸埃及管轄。近百萬巴勒斯坦人被逐出家園成為難民。
第一次中東戰爭的失敗使周圍阿拉伯國家備感恥辱,到處彌漫著革命的氣息。1949年3月、8月和12月,敘利亞先後3次發生政變。1951年7月,約旦國王阿卜杜拉父子被巴勒斯坦難民刺殺。阿卜杜拉國王18歲的孫子海珊由於子彈擊中了祖父親手別在他胸口上的一枚勛章而倖免於難,於1953年繼位成為約旦哈希姆王國國王。1952年7月,埃及軍人推翻法魯克王朝,自由軍官組織領導人納賽爾於1956年6月成為總統。
以 色 列 概 況
國名:以色列國 (The State of Israel)
獨立日:5月14日(1948年)。以色列於1948年5月14日宣布獨立。以色列雖然在日常生活中採用公歷,但是民族節日均採用猶太歷。因此,每年的獨立日不一定是公歷的5月14日。
國慶日:5月14日(1948年)
國旗: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約為3∶2。旗地為白色,上下各有一條藍色寬頻。藍白兩色來自猶太教徒祈禱時用的披肩的顏色。白色旗面正中,是一個藍色的六角星,這是古以色列國王大衛王之星,象徵國家的權力。
國徽:為長方形盾徽。藍色盾面上有一個七杈燭台,據記載此燭台為耶路撒冷聖殿中點燃祭壇的物件。燭台兩旁飾以橄欖枝,象徵猶太人對和平的渴望。燭台下方用希伯萊文寫著「以色列國」。
國歌:《希望之歌》
國家政要: 總統摩西·卡察夫 (Moshe Katsav) ,2000年任職;總理阿里埃勒·沙龍 (Ariel Sharon ),2001年3月任職,2003年2月再次任總理;外交部長西爾萬·沙洛姆 (Silvan Shalom);國防部長 沙烏勒·莫法茲(Shaul Mofaz) ;臨時議長希蒙·佩雷斯 (Simon Peres );總參謀長摩西·亞阿隆 (Moshe Ya'alon);利庫德集團總書記馬克西姆·利維 (Maxim Levy)。
為中東和平獻身的以色列前總理拉賓
月光下的耶路撒冷老城
自然地理:根據1947年聯合國關於巴勒斯坦分治決議的規定,以色列國的面積為1.49萬平方公里。位於亞洲西部,北與黎巴嫩交界,東北部與敘利亞接壤,東面是約旦,西瀕地中海,南連亞喀巴灣,是亞、非、歐三大洲結合處。沿海為狹長平原,東部有山地和高原。屬地中海型氣候。
人口:625.9萬(2000年統計,包括約旦河西岸、加沙地帶和東耶路撒冷猶太居民),其中猶太人佔76.7%,阿拉伯人、德魯茲人及其他人佔23.3%。希伯萊語為國語,與阿拉伯語均為官方語言,通用英語。猶太教為國教,居民中約85%信奉猶太教,13%信奉伊斯蘭教。
猶太新年哭牆祈禱
首都:建國時在特拉維夫(Tel Aviv),1950年遷往耶路撒冷 (Jerusalem),未得到普遍承認。1980年7月30日以色列議會通過法案,宣布耶路撒冷是以色列「永恆的與不可分割的首都」,但它的政府所在地仍在特拉維夫。」[ 對於耶路撒冷的地位和歸屬,阿拉伯國家同以色列一直有爭議,阿拉伯國家要求「以色列撤出1967年以來它所佔領的一切阿拉伯領土,包括阿拉伯的耶路撒冷(指東耶路撒冷)」。絕大多數同以有外交關系的國家仍把使館設在特拉維夫] 。耶路撒冷市人口約63.4萬(2000年)。 哭牆
港口城市海法標志性建築「船型大廈」
簡史:以色列歷史悠久,是世界主要宗教猶太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的發源地。猶太人遠祖是古代閃族的支脈希伯萊人。公元前13世紀末開始從埃及遷居到巴勒斯坦,曾先後建立希伯萊王國及以色列王國。公元前722年和586年,這兩個王國先後被亞述人征服和被巴比倫人滅亡。 公元前63年羅馬人入侵,大部分猶太人被趕出巴勒斯坦,流亡歐美各國。 公元7世紀巴勒斯坦被阿拉伯帝國佔領,阿拉伯人從此成為該地居民的絕大多數。16世紀巴勒斯坦被奧斯曼帝國吞並。19世紀末,歐洲猶太資產階級發起「猶太復國主義運動,並於1897年成立了「世紀猶太人復國主義組織」。1917年英國佔領巴勒斯坦,11月2日發表《貝爾福宣言》。
以第一處世界文化遺產——古城阿克有5000多年歷史,是世界最古老城市之一
表示主張「在巴勒斯坦為猶太民族建立一個由公共法律保障的猶太人之家」。1922年,國際聯盟通過了英國對巴勒斯坦的「委任統治訓令」,規定在巴勒斯坦建立「猶太民族之家」。以後,世界各地猶太人 大批移居巴勒斯坦。1947年11月29日,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決定在巴勒斯坦分別建立阿拉伯國和猶太國。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國正式成立。
加沙地帶與猶太人定居點 以色列的核狀況
政治:以色列是議會制國家,議員候選人以政黨為單位競選。以色列沒有憲法,只有議會法、總統法和內閣法等基本法。總統是象徵性的國家元首,職能基本上是禮儀性的。議會有權解除總統職務。內閣向議會負責。 以色列的選舉制度>>> 利庫德集團
耶路撒冷老城聖墓大教堂
經濟:50多年來,土地貧瘠、資源短缺的以色列,堅持走科技強國之路,重視教育和人才的培養,使經濟得以較快發展,1999年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高達1. 6萬美元。以色列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舉世矚目,特別是在電子、通訊、計算機軟體、醫療器械、生物技術工程、農業以及航空等方面擁有先進的技術和優勢。以色列地處沙漠地帶邊緣,水資源匱乏。嚴重缺水使以色列在農業方面形成了特有的滴灌節水技術,充分利用現有水資源,將大片沙漠變成了綠洲。 不足總人口5%的農民不僅養活了國民,還大量出口優質水果、蔬菜、花卉和棉花等。
外交:開展全方位外交。保持與西方國家傳統的友好關系;維護與美戰略盟友地位;積極發展與獨聯體各國和東歐國家關系;推動中東和平進程,力圖實現同阿拉伯國家的和解;拓展與非洲、亞洲各國的關系。
與中國關系:1950年1月9日,以色列宣布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1992年1月24日,以色列與中國建立大使級外交關系。2003年12月,以色列總統卡察夫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
以色列人口約650萬,其中500萬為猶太人,其他主要是阿拉伯人。以色列人多為外來移民,是一個由各種不同的種族背景、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和文化傳統的人組成的融合體。約91%的居民生活在城市,約5%的人是獨特的鄉村合作社----基布茲和莫沙夫成員。首都耶路撒冷是自大衛王約三千年前建都以來猶太人歷史、精神與民族的中心。主要城市有耶路撒冷,特拉維夫,海法,貝爾謝巴,內坦亞,埃拉特特拉維夫則為全國工業、商業、金融和文化中心。官方語言為希伯來語和阿拉伯語,英語和俄語也十分通用。
以色列位於中東地區,西濱地中海,並與黎巴嫩、敘利亞、約旦與埃及接壤,為歐、亞、非三大洲之匯合處。以色列國土狹長,面積約2.2萬平方公里。以色列面積不大,卻蘊含豐富的地貌特徵,從蒼翠的高原到肥沃的綠谷,從山丘綿延的沙漠到沿海平原,從具有亞熱帶氣候的約旦河谷到地球的最低點死海。以色列的氣候以陽光充足為特徵,雨季為每年11月到隔年4月。以色列動植物種類多樣,是其地理位置、多種地形和氣候的反映。
以色列實行議會民主政體,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權鼎立。國家元首為總統,是國家統一與主權的象徵,目前這一職位由摩西.卡察夫擔任。議會(KNESSET)是以色列的立法機構,由120名每4年經全國直接普選產生的議員組成,議會多數黨領袖被任命為政府總理。。以總理為首的政府掌管行政、內務與外交。
作為一神論宗教的搖籃,以色列以擁有諸多聖址和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和巴哈教的祈禱場所而以「聖地」著稱。(截止到1999年)猶太教78.5%, 伊斯蘭教15.0%, 基督教2.1%, 德魯茲1.6%, 其他2.7%。
2001年,國民生產總值為1106.23億美元, 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為17180美元, 失業率為9.3%, 通貨膨脹指數為1.4%,凈外債為42.79億美元。貨幣:新以色列謝克爾(NIS)。
以色列歷史及中以關系淵源
對以色列,兩種觀點針鋒相對:1、美國的走狗,廣大中東人民不共戴天的敵人,對中國三心二意,特別是惠爾康事件中更是與美國人合謀拖延了中國空軍預警機的入役計劃。2、中國人民的好朋友,對中國人懷有感恩心情,唐山大地震時第一時間宣布援助中國人民1億美元,還有其它或明或暗的軍事支持。縱觀以色列的歷史,總覺得這兩種觀點都有不妥之處。
1、以色列什麼時候成了美國的走狗?
巴勒斯坦是猶太人的故鄉,但羅馬帝國佔領了耶路撒冷後,開始迫害猶太人,猶太人只有背井離鄉,聰明的猶太人卻在歐州和美州的金融、文化、思想、科學界大放異彩,以至於以色列人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時,經常只提兩點:如果沒有猶太人,就沒有原子彈,沒有蘇聯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因為愛因斯坦和馬克思都是猶太人。很不幸,猶太人的突出並不受當地人喜歡,他們把腐化、失業、貧窮歸咎於猶太人,這有點類似華人在印尼。從莎士比亞時期或更早開始,歐州排猶思潮開始了,《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就是猶太人,到19世紀,歐州已基本沒有一個國家歡迎猶太人,這時以色列歷史上的一個重要人物出現了,西奧多·赫茨爾,法籍猶太人,正是他領導創建了猶太復國主義,從20世紀初開始,大批東歐猶太人紛紛回到已被英國人統治下的巴勒斯坦,猶太人精明的從阿拉伯人手中購買土地,在窮山惡水中建設家園。在納粹迫害猶太人時,巴勒斯坦成了猶太人的希望,但英國人和阿拉伯人並不歡迎猶太人的大規模遷入,矛盾開始了,猶太人開始成立自己的武裝,並與英國人和阿拉伯人發生了沖突,雖然緊接著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緩解了猶太人與英國人的矛盾,但當戰事已明朗化,德國失敗已成定局,對猶太人的迫害到達頂峰時,英國人仍然採取限制猶太人進入巴勒斯坦的政策激怒了猶太人,猶太人的准軍事組織伊樂貢領導人貝京於1944年下令對英國人開戰,緊接著1945年10月1日,本·古里安(以色列第一任總理)也命令猶太武裝對英國人進行武裝襲擾。很難說這裡面誰對誰錯,英國人必須要對當地的阿拉伯人負責,巴勒斯坦並不是一個適合很多人居住的地區,而隔壁的埃及、外約旦、敘利亞、伊拉克已對猶太人的到來頗有微詞,英國人的做法無可厚非,但是在猶太人看來,歐州的猶太人已到了最危險的時候,英國的限制政策是猶太人最大的敵人,對英國人的開戰也是迫不得已。
到了1947年,焦頭爛額的英國人不得不把巴勒斯坦問題提交給聯合國,這是一個兩面不得罪的辦法,猶太人對此表示歡迎,阿拉伯人無所謂。猶太人主張分治,並成功的說服了聯合國的巴勒斯坦特別委員會,相反,阿拉伯人拒絕與特委會合作,終於,1947年11月29日,聯合國通過了以巴分治決議,請注意投票結果,美國和蘇聯投了贊成票,美國和蘇聯的大部分盟友也投了贊成票,美國和蘇聯難得在一個問題上看法一致,為什麼一致,原因很復雜,下面再說,而正是這個原因,左右了第一次中東戰爭的結局。投反對票的是阿拉伯國家,英國、中國(國民黨)投了棄權票。猶太人拿到了聯合國頒發的建國證。從這一點來說,以色列的存在是有法律基礎的。
1948年5月14日英國託管結束,猶太人的以色列按照聯合國決議,宣布正式建國。當時尚在西柏坡的中共表示支持,華北解放區的《冀中導報》社論為此歡呼道,定名為以色列的新猶太國家,於14日宣告成立,兩千年來沒有祖國而到處流浪受著侮辱與屠殺的猶太人民,他們要求建立猶太國家的願望,開始實現了。但阿拉伯國家則拒絕承認。以色列立國的次日,黎巴嫩、敘利亞、約旦、埃及和伊拉克五個阿拉伯國家組成盟軍向以色列宣戰,要將這個新國家從地圖上抹去。但結果是以色列戰勝,佔領了大片阿拉伯人土地,96萬巴勒斯坦人逃離家園。這就是第一次中東戰爭,以巴沖突的開始,也是巴勒斯坦難民的由來。
歷史上對第一次中東戰爭(以色列稱之為獨立戰爭)作墨不多,但其實是以色列打的最危險的一場戰爭,也是阿拉伯人進入以色列腹地最深的一場戰爭,後來以色列再也沒有給阿拉伯人這個機會,剛獨立的以色列,沒有空軍、海軍,連坦克也沒有,只有幾門大炮,少量的機槍,這時候有人說了,美國佬要給支援了,現在我要告訴你,美國人除了支持以色列建國外,沒有給以色列1分錢軍伙,真正從道義上和軍事上支持以色列打贏獨立戰爭的,是社會主義的蘇聯!
這是事實,其實在1948年的中東,和現在根本不同,當時埃及是由法魯克王朝統治,英國人支持,伊拉克由費薩爾王朝統治,約旦也是由國王統治,敘利亞剛獨立不久,政治上倒向英美,黎巴嫩一向親西方,可以說,美國與當時的阿拉伯國家有著良好的關系,而英國是大部分阿拉伯國家的宗主國,因此,美、英在第一次中東戰爭中保持中立並不奇怪,而剛獨立的以色列,政治上是工人黨領導,經濟上是基布茲為主體,合作經濟、生產工具公有化、勞動成果平等分配都跟社會主義一脈相承,資本主義和自由市場被視為骯臟的詞彙,對比那些腐朽的阿拉伯王國,多象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啊。斯大林命令捷克和南斯拉夫,提供一個軍用機場,專門用於向以色列走私武器(因為蘇聯不會公開得罪阿拉伯國家和美英),把那些繳獲的德國裝備,無償提供給了急需武器的以色列,並接待了前往訓練的以色列飛行員。羅馬尼亞、匈牙利、波蘭允許猶太人出境,緩解了以色列人手的短缺。憑著這些原因以及為了國家獨立的勇敢精神,以色列打贏了第一次中東戰爭。
戰爭結束了,朋友變成了敵人。
首先是以色列與蘇聯的決裂,蘇聯是繼美國之後,第二個承認以色列的大國,然而,以色列畢競是一個小國,它必須學會在夾縫中生存,作為國家領導人,本·古里安要考慮國家的安全,作為民選政府的首腦,他還得要考慮改善普通群眾的生活,以色列的經濟發展離不開西方,戰爭結束後不久,以色列接受了美國進出口銀行一億美元的貸款,但同時又向蘇聯保證:我們的政府決不會受到利誘就跟著別人反蘇,也不會把基地交給任何一個西方國家使用。但斯大林不這么想,很快,東歐的猶太人的境況開始惡化,但以色列的辦法是兩個大國都不得罪,都說好話,甚至在1949年10月22日聯合國討論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匈牙利人權與移民自由問題時,以色列代表團奉命保持沉默。
然而,以色列的財政每況愈下,沒有美國的援助,以色列的經濟就要破產,朝鮮戰爭爆發,以色列的騎牆態度到了頭,不得不違心譴責朝鮮,雖然外交部長夏里特多次向蘇聯解釋並作出保證,但蘇聯人已經看出:以色列和南斯拉夫一樣,還是要跟西方跑。大規模的反猶在東歐和蘇聯暴發:布拉格公審,受審的十四名高級官員有十一名是猶太人,聞名世界的蘇聯醫生謀殺案受指控的又是猶太人,緊接著,以色列駐布拉格和華沙的公使被宣布為不受歡迎的人。最後,1953年2月16日,蘇聯關閉駐以色列公使館,雖然斯大林的去世兩國關系有所緩和,7月20日,在蘇聯的提議下,兩國外交關系恢復,但雙方關系已受破壞,從1954年春天開始,在聯合國,蘇聯帶頭攻擊以色列。蘇聯外交發生了劇烈傾斜。
這一切,跟阿拉伯國家的劇變不無關系。
阿拉伯人輸了第一次中東戰爭,一些下級軍官們認為戰爭的失敗不是因為猶太人的堅強和勇敢,而是國王們的無能與腐敗,1953年,以納賽爾為首的自由軍官團推翻了法魯克王朝的統治,成立了埃及共和國,與英國反目,倒向了蘇聯,並在1955年得到了價值3.2億美元的蘇聯最新式武器,緊接著敘利亞也與蘇聯集團簽訂了協議,1958年
7月14日,以阿卜杜勒·卡里姆·卡塞姆為首的伊拉克自由軍官組織發動政變,推翻費薩爾王朝,宣布成立伊拉克共和國,由卡塞姆任總理。1959年3月24日,伊拉克退出親美的巴格達條約組織和英鎊區。中東政壇發生了180度大轉向。也就是在這個時候,新中國的中東外交政策也出現了調整,埃及等改制國家和我國建交,我們轉而支持阿拉伯國家,與蔣介石集團在中東展開了外交爭奪戰。
就在阿拉伯國家源源不斷的得到蘇聯的軍事支持時,以色列卻得不到同等質量的武器,現在的情況是埃及的武器質量和數量都超過了以色列,按照常規推算,埃及軍隊需要六至八個月時間學習和掌握蘇式武器性能,埃及很有可能在1956年的春夏向以色列進攻,然而,以色列買不到武器。英國、美國、加拿大都靠不住(主要原因是他們並不看好以色列),這是候,救星出來了,法國新政府對以色列有好感,年輕的西蒙·佩雷斯成功的說服了法國人,法國同意從1956年開始秘密(注意:秘密)賣給了以色列72架幻影式戰斗機、200輛AMX坦克、大批彈葯,價值8000萬美元。法國人雖然在二次大戰中一敗塗地,但法制武器還是很有特點的。以色列人鬆了一口氣,但埃及的威脅還沒有消除。
1956年7月26日,納賽爾宣布把英、法控制的蘇伊士運河收歸國有,斷了兩個沒落帝國的財路,並直接影響了它們在亞洲的利益,老殖民主義者立即露出猙獰面目,它們找到了以色列,而以色列從獨立戰爭開始就意識到,自己國土狹小,不能等到敵人打進來,那樣對自己的國家不利,最有利的是打出去,首先要把阿拉伯的領頭羊埃及打垮,三方一拍即和,由以色列充當侵略者,英、法以威脅運河航行為由武力調停,借機佔領運河。戰爭按預期發展,以色列佔領了西奈半島。但人算不如天算,美國在西方帶頭抨擊侵略者
『玖』 世界以色列
國名:以色列國 (The State of Israel)
獨立日:約公歷5月。以色列於1948年5月14日宣布獨立。以色列雖然在日常生活中採用公歷,但是民族節日均採用猶太歷。因此,每年的獨立日不一定是公歷的5月14日。
大屠殺紀念日:根據猶太歷法確定的,按照公元紀年則每年有所不同。
國旗: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約為3∶2。旗地為白色,上下各有一條藍色寬頻。藍白兩色來自猶太教徒祈禱州悉時用的披肩的顏色。白色旗面正中,是一個藍色的六角星,這是古以色列國王大衛王之星,象徵國家的權力。
國徽:為長方形盾徽。藍色盾面上有一個七杈燭台,據記載此燭台為耶路撒冷聖殿中點燃祭壇的物件。燭台兩旁飾以橄欖枝,象徵猶太人對和平的渴望。燭台下方用希伯萊文寫著「以色列國」。
國歌:《希望之歌》
國家政要:總統希蒙·佩雷斯 (Shimon Peres),2007年6月當選;總理埃胡德·奧爾默特(Ehud Olmert) ,2006年1月,沙龍 病重住院後暫時代行總理職權,4月,被任命為臨時總理,5月宣誓就任;工黨主席、國防部長埃胡德·巴拉克 (Ehud Barak) ,2007年6月任職;利庫德集團主席本雅明·內塔尼亞胡 (Benjamin Netanyahu) 。 為中東和平獻身的以色列前總理拉賓 以色列歷任總統和總理
自然地理:根據1947年聯合國關於巴勒斯坦分治決議的規定,以色列國的面積為1.49萬平方公里。位於亞洲西部,北與黎巴嫩交界,東北部與敘利亞接壤,東面是約旦,西瀕地中海,南連亞喀巴灣,是亞、非、歐三大洲結合處。沿海為狹長平原,東部有山地和高原。屬地中海型氣候。
人口:625.9萬(2000年統計,包括約旦河西岸、加沙地帶和東耶路撒冷猶太居民),其中猶太人佔76.7%,阿拉伯人、德魯茲人及其他人佔23.3%。希伯萊語為國語,與阿拉伯語均為官方語言,通用英語。猶太教為國教,居民中約85%信奉猶太教,13%信奉伊斯蘭教。
猶太新年哭牆祈禱
首都:建國時在特拉維夫(Tel Aviv),1950年遷往耶路撒冷 (Jerusalem),未得到普遍承認。1980年7月30日以色列議會通過法案,宣布耶路撒冷是以色列「永恆的與不可分割的首都」,但它的政府所在地仍在特拉維夫。」[ 對於耶路撒冷的桐派地位和歸屬,阿拉伯國家同以色列一直有爭議,阿拉伯國家要求「以色列撤出1967年以來它所佔領的一切阿拉伯領土,包括阿拉伯的耶路撒冷(指東耶路撒冷)」。絕大多數同以有外交關系的國家仍把使館設在特拉維夫] 。耶路撒冷市人口約63.4萬(2000年)。 空中俯瞰以色列 哭牆
港口城市海法標志性建築
「船型大廈」
簡史:以色列歷史悠久,是世界主要宗教猶太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的發源地。猶太人遠祖是古代閃族的支脈希伯萊人。公元前13世紀末開始從埃及遷居到巴勒斯坦,曾先後建立希伯萊王國及以色列王國。公元前722年和586年,這兩個王國先後被亞述人征服和被巴比倫人滅亡。 公元前63年羅馬人入侵,大部分猶太人被趕出巴勒斯坦,流亡歐美各國。 公元7世紀巴勒斯坦被阿拉伯帝國佔領,阿拉伯人從此成為該地居民的絕大多數。16世紀巴勒斯坦被奧斯曼帝國吞並。19世紀末,歐洲猶太資產階級發起「猶太復國主義運動,並於1897年成立了「世紀猶太人復國主義組織」。1917年英國佔領巴勒斯坦,11月2日發表局跡賀《貝爾福宣言》。
以第一處世界文化遺產——古城
阿克有5000多年歷史,是世界
最古老城市之一
表示主張「在巴勒斯坦為猶太民族建立一個由公共法律保障的猶太人之家」。1922年,國際聯盟通過了英國對巴勒斯坦的「委任統治訓令」,規定在巴勒斯坦建立「猶太民族之家」。以後,世界各地猶太人 大批移居巴勒斯坦。1947年11月29日,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決定在巴勒斯坦分別建立阿拉伯國和猶太國。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國正式成立。2005年9月,以色列國防軍在原加沙定居點附近的以軍總部舉行告別儀式並降下國旗,宣告以色列對加沙長達38年的佔領就此結束。 以色列:建國60年的奇跡與困惑
巴以爭端的主要問題 巴以問題由來與現狀
2005年巴以關系回顧 加沙地帶與猶太人定居點 戈蘭高地及敘以和談
以色列的核狀況 以色列的隔離牆
以色列計劃與巴勒斯坦實行以「土地換定居點」 以色列政府證實與哈馬斯達成停火協議 劍拔弩張的平靜
奧爾默特稱以准備在邊界問題上做出「重大」讓步
月光下的耶路撒冷老城
政治:以色列是議會制國家,議會是最高權力機構,擁有立法權,負責制定和修改國家法律,對政治問題表決,批准內閣成員的任命並監督政府工作,以及選舉總統和議長。議員候選人以政黨為單位競選。以色列沒有憲法,只有議會法、總統法和內閣法等基本法。總統是象徵性的國家元首,職能基本上是禮儀性的。議會有權解除總統職務。內閣向議會負責。
前進黨贏得以色列大選 巴拉克當選工黨主席 以色列議會選舉制度 以色列三大政黨 利庫德集團
經濟:50多年來,土地貧瘠、資源短缺的以色列,堅持走科技強國之路,重視教育和人才的培養,使經濟得以較快發展,1999年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高達1. 6萬美元。以色列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舉世矚目,特別是在電子、通訊、計算機軟體、醫療器械、生物技術工程、農業以及航空等方面擁有先進的技術和優勢。以色列地處沙漠地帶邊緣,水資源匱乏。嚴重缺水使以色列在農業方面形成了特有的滴灌節水技術,充分利用現有水資源,將大片沙漠變成了綠洲。不足總人口5%的農民不僅養活了國民,還大量出口優質水果、蔬菜、花卉和棉花等。
雅法老城 地球上海拔最低的公園
耶路撒冷老城
聖墓大教堂
旅 游 勝 地 死 海
外交:開展全方位外交。保持與西方國家傳統的友好關系;維護與美戰略盟友地位;積極發展與獨聯體各國和東歐國家關系;推動中東和平進程,力圖實現同阿拉伯國家的和解;拓展與非洲、亞洲各國的關系。
與中國關系:1950年1月9日,以色列宣布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1992年1月24日,以色列與中國建立大使級外交關系。2003年12月,以色列總統卡察夫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 2007年1月,奧爾默特總理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2005年11月,以色列政府正式承認中國完全市場經濟地位。2005年1-9月雙邊貿易總額達22.6億美元,同比增長22.7%。 中國北京市與以色列特拉維夫市建立友好城市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