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地理學完必修二學什麼

地理學完必修二學什麼

發布時間:2023-05-28 07:27:06

高中地理必修二的主要內容

必修二部分(高一)第一章人口的變化§1人口的數量變化1、一個地區人口的數量變化包括人口的自然增長和機械增長(人口遷移)。其中,影響人口數量變化的決定性因素是自然增長,而機械增長對人口數量的影響力隨著范圍的增大而減弱。2、從時間上看,世界人口數量的變化在不同歷史時期是不同的,從總的趨勢來看是不斷增長的,二戰後則進入快速增長時期,70年代後增長速度減緩。從空間上看,集中於歐洲、北美洲、大洋洲的發達國家,人口自然增長率較低,日本、俄羅斯;德國、法國、匈牙利等國家甚至出現了人口負增長現象;而集中於亞洲、非洲、拉丁美洲的發展中國家人口自然增長率較高。因此不同的國家和地區採取的人口政策是不同的。3、世界人口增長模式是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長率三項指標共同構成的,可以分為原始型、傳統型、現代型三種類型。4、圖中曲線①表示出生率,曲線②表示死亡率。A表示的人口增長模式是原始型,B表示的人口增長模式是傳統型,C表示的人口增長模式是現代型。在表格中填出各種人口增長模式的相關特點。 5、影響人口模式轉變的主要因素是社會生產力,在人口模式的轉變過程中,首先出現下降變化的是死亡率。6、全球增長模式從總體來看處於由傳統型轉向現代型的過渡階段,從局部看,發達國家以及中國等少數發展中國家已經進入現代型型,而大部分發展中國家仍然處於由傳統型轉向現代型的過渡階段。§2人口的空間變化1、人口遷移按照是否跨越國界可以分為國際人口遷移和國內人口遷移。2、國際人口遷移總體特點是以集團性、大批量的移民為主。①19世紀以前主要遷往新發現的大陸,如由歐洲遷往美洲、大洋洲,開發了新大陸,傳播了工業文明,改變了人種的空間分布。②二戰後的人口遷移主要特點是定居移民減少,短期流動人口增加,遷移方向主要由發展中國家遷往發達國家以及世界性的大型能源基地,主要遷出區是拉丁美洲,主要遷入區有歐洲、北美和西亞、北非地區。3、我國人口遷移分為兩個階段:①20世紀80年代以前,為了開發邊疆,主要以政策性遷移為主。②20世紀80年代以後,主要特點表現為人口遷移規模增大,頻率加快,遷移方向主要為由農村向城市,由內陸向沿海。4、我國人口遷移的主要意義:①調節人口空間分布;②調節人才餘缺;③加強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④促進經濟發展、縮小地區經濟差距。5、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社會經濟因素、個人動機和需求等,從總體上看,最主要的影響因素往往是經濟因素。§3人口的合理容量1、①環境人口容量:是環境承載力最重要的指標,表示一個地區能養活的最大人口數量;②人口合理容量表示一個地區在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下所能養活的最大人口數量。二者均具有不確定性性。2、影響環境人口容量的因素主要包括資源、科技水平、生活和文化消費水平等,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資源,與環境人口容量成正比的是資源和科技水平,成反比的是生活和文化消費水平。3、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關鍵是既要提高生活質量,又要保持好生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發展;對於不同國家和地區來說,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關鍵措施是不同的,發展中國家要盡最大可能將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規模之內,而發達國家要建立公平秩序,保證大多數人追求生活質量的平等權力。第二章城市與城市化§1城市內部空間結構1、城市形態分為組團狀(重慶)、團塊狀(北京、成都、合肥、華盛頓)、放射狀(延安)、條帶狀(蘭州、洛陽、西寧、宜昌)等。2、影響城市形態的因素有自然條件(地形、河流等)和社會經濟條件(交通、經濟、文化、歷史等)。如:平原地區的城市形態多為團塊狀,山區和丘陵區的城市形態則多為組團狀。3、城市中最常見的功能區主要是住宅區、商業區、工業區。各功能區之間沒有明顯界線;各功能區可能兼有其它土地利用方式;不同規模和類型的城市,其功能區構成不同。4、住宅區:城市最廣泛的土地利用方式,中高級與低級住宅區呈背向發展。 5、商業區:需要便捷的交通及大量消費者;分布以市場最優或交通最優為原則;多位於市中心、交通干線兩側或街角路口;大多呈點狀或條狀。6、工業區:專業化程度較高,相互之間協作性強;不斷向外緣移動;分布於交通便利地區(靠近公路、鐵路、河流等)7、影響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的最主要的因素是經濟因素,如地租的高低(主要取決於交通便捷程度及距市中心遠近)、各類土地利用方式的付租能力等。8、圖中A表示工業,B表示住宅,C表示商業,由市中心向外緣遞變最快的是商業,①-③中適合發展住宅區的是②,適合發展工業區的是③,適合發展商業區的是①。 9、代表性的城市地域結構包括同心圓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10、城市規劃的合理性必須兼顧生態、經濟、社會效益。例如:要有便利的交通條件;協調好相互的位置關系,以減少污染;設置必要的防護帶;必要的衛星城建設等等。§2不同等級城市的服務功能1、城市等級越高,其服務種類越多,服務級別越高,服務范圍越大。城市服務范圍通常不固定,沒有明顯界線。一般城市服務范圍包括城市本身、周圍的小城鎮以及廣大農村地區;省會城市服務范圍覆蓋周圍各縣乃至全省;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服務范圍則可擴展至全國。2、城市規模和等級與其地理位置相關,位於資源豐富、交通便利的地區,有利於城市等級的提高。3、合理布局城市的原則:①高等級城市數量少,低等級城市數量多;②低等級城市分布於高等級城市周圍;③高等級城市相互距離較遠,低等級城市相互距離較近;④不同等級城市的服務范圍層層嵌套(高等級城市服務范圍包含低等級城市服務范圍)§3城市化1、人口向城鎮集聚、城市范圍不斷擴大、鄉村變為城鎮的過程就是城市化。其水平高低的主要衡量標准包括城市人口比重、城市人口數量、城市用地規模和面積等,其中最重要的標準是城市人口比重的高低。2、促進城市化發展的原因主要包括:農村(推力):人口過剩(對土地壓力大)、自然災害頻繁嚴重、收入低、社會服務短缺;城市(拉力):就業機會多、社會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設施齊全、交通便利。3、發達國家城市化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城市人口比重大),發展速度慢,已經進入城市化的後期成熟階段,多出現逆城市化現象,從而出現眾多的衛星城。4、發展中國家城市化起步晚,城市化水平低(城市人口比重小),發展速度快,已經進入城市化的中期階段,多出現郊區城市化現象,造成城市規模和面積不斷擴大。5、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即可以改善環境,如平整土地、修建水利設施、綠化環境等,也可以破壞環境,產生環境污染問題(大氣污染、水體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噪音污染、光污染、電磁輻射污染等)和生態破壞問題(如生物多樣性減少),另外還可以產生交通及居住條件差、失業和就業問題突出、社會秩序混亂、內城衰落等現象。6、人類解決城市化問題(建造生態城市)的主要對策:①發展節能建築和綠色交通,減少環境污染。②使城市與自然環境保持協調,建立良性循環:例如:�8�3 A.城市化發展要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與環境保護相協調�8�3 B.控制大城市規模,分散大城市職能,建設城市新區和建設衛星城�8�3 C.合理規劃城市,處理好城市各功能區的關系�8�3 D.提高綠化�8�3 E.其他措施:合理進行交通改造、住房改造、加強社會秩序管理、合理調整產業結構第三章農業地域的形成與發展§1農業的區位選擇1、影響農業的區位條件:自然因素:地形、氣候、土壤、水源社會經濟因素:交通、市場、勞動力、機械(工業基礎)、政策、科技、歷史原因(生產習慣)2、農業區位選擇的實質是合理利用農業土地。影響農業的區位因素是在不斷變化的,自然條件相對穩定,社會經濟條件更容易發生變化。3、主要的農業地域類型:①以種植業為主的農業地域類型:季風水田農業;商品穀物農業。②以畜牧業為主的農業地域類型:大牧場放牧業;乳畜業。③種植業、畜牧業兼備的農業地域類型:混合農業。§2以種植業為主的農業地域類型1、混合農業是同時發展種植業和畜牧業的農業地域類型,如澳大利亞東南部的墨累-達令盆地就是一個以小麥種植和牧羊為主的混合農業區。主要特點:①自身可形成一個良性生態系統;②時間利用效率高;③對市場的適應性強。2、季風水田農業主要分布在亞洲季風區(東亞、南亞、東南亞),以種植水稻為主,基本特徵:①屬於勞力密集型農業;②以小農經營為主(以家庭為生產單位);③單位面積產量高,但是商品率比較低;④機械化和科技水平比較低(日本除外);⑤水利工程量大(需要政府投資,治理水旱災害)。3、商品穀物農業主要分布在美國、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亞、俄羅斯、烏克蘭等(均以家庭經營為主),另外中國的東北和西北地區也有分布(以國營為主)。商品穀物農業是一種以小麥和玉米為主要種植作物、典型的商品農業。商品穀物農業的主要特點:①生產規模大;②機械化水平高,③商品率率高。§3以畜牧業為主的農業地域類型1、大牧場放牧業屬於畜牧業,主要分布在以牧牛為主的美國、阿根廷,以牧羊為主的澳大利亞、紐西蘭、南非。大牧場放牧業的主要特點:①面向市場(商品率高);②生產規模大;③專業化程度高。2、乳畜業屬於畜牧業,主要以奶牛為生產對象,生產牛奶及其相關製品。乳畜業主要分布在北美五大湖、西歐、中歐、澳大利亞、紐西蘭等經濟發達地區。因為乳畜業產品不耐貯藏、運輸不便,其布局必須緊鄰消費市場,因此多布局於大城市的市郊地區。乳畜業的主要特點:①面向城市市場;②商品化;③集約化。第四章工業地域的形成與發展§1工業的區位因素與區位選擇1、影響工業的區位條件:①自然條件:土地(地形;租金)、水源。②社會經濟條件:市場、交通、勞動力、原料、動力、政策、科技、農業基礎2、從經濟效益角度考慮:①甘蔗或甜菜製糖、水產品加工、水果罐頭製造等屬於原料導向型工業;②食品、瓶裝飲料製造(啤酒、汽水)、傢具製造、印刷、石化等屬於市場導向型工業;③有色金屬冶煉(鋁、銅、鎳、錫……)屬於動力導向型工業;④服裝、電子裝配、包帶、制傘、製鞋、被服廠等屬於勞動力導向型工業;⑤衛星、飛機、集成電路、精密儀表等屬於技術導向型工業。3、從環境效益角度考慮,高技術產品、食品等企業對環境十分敏感,應以優質環境為主導區位因素。①造成空氣污染的工業,應設置在居民區常年盛行風的下風地帶、最小風頻的上風地帶、與季風方向垂直的郊外;②造成水體污染的工業,污水排放口遠離河流上游;③造成固體廢棄物污染的工業,遠離居民區和農田。4、在國家政策、企業決策者的理念及心理因素等社會因素影響下出現的現象:①我國80年代以前在內地建大型工業基地,在西部一些非紡織原料產區、消費密集區、經濟欠發達地區建設一批紡織工業中心;②實行改革開放政策,沿海地區經濟迅猛發展;③為縮小東西部經濟差異,大力推動內地工業發展;④近些年許多台港澳同胞、海外華人華僑在我國的投資。5、現代工業發展中,①由於科技(冷藏保鮮技術)和交通的發展,原料地對工業區位的影響逐漸減弱,市場對工業區位的影響逐漸加強;②重要樞紐及干線對工業仍具有較大吸引力,但部分發達國家由於交通的完善,工業布局已不再將交通列為主要區位因素;③信息通信網路的通達性對工業的影響越來越突出;④對勞動力的素質要求越來越高。§2工業地域的形成1、工業聯系類型:①工序上的工業聯系,即不同工業間存在著產品、原料的供應關系;②空間利用上的工業聯系,即不存在生產工序聯系的工業企業,因為需要共用各種基礎設施、服務設施以及廉價勞力等因素影響,也可以布局在同一區域內,例如:我國許多的經濟技術開發區;③信息聯系等。2、工業地域的形成:工業聯系→工業集聚→工業地域。工業集聚可以是自發形成,也可以是規劃形成。3、工業集聚的作用:①加強企業間的信息交流和技術協作;②降低中間產品的運輸費用和能源消耗;③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和利潤,取得規模效益;④共同利用基礎設施,節約生產建設投資。4、發育程度高的工業地域,例如:鋼鐵工業區(鞍山)、石油化學工業區(大慶)、汽車工業區(十堰)以及機械製造工業區等,它們的特點主要包括:①協作企業多,工業聯系復雜;②生產規模大,佔地面積廣。5、發育程度低的工業地域,例如食品工業等(麵粉廠、糕點廠、糖果廠)等,它們的特點主要包括:①主要利用當地自然資源和農產品,發展初級加工業;②工廠少,工業聯系簡單;③生產規模較小,佔地面積小。6、要求分散布局的工業,主要以交通和通信為聯系基礎,在發達國家比較常見,容易形成跨國公司。比較常見的分散工業主要有產品「輕薄短小而且價格昂貴」的高科技產業(如電子工業)、結構復雜而且零部件繁多的復雜產品生產企業(如汽車工業)。§3傳統工業區與新工業區1、德國魯爾工業區、英國中部工業區、美國東北工業區(五大湖工業區)、中國遼中南工業區等都屬於傳統工業區,它們的主要特徵:(1)建立在豐富的煤炭、鐵礦等原料及燃料基地附近;(2)以煤炭、鋼鐵、機械、化工、紡織等傳統工業為主;(3)以大型企業為核心。2、傳統工業區當前發展狀況:(1) 原料和能源消耗量大,運輸量大,污染嚴重;(2)20世紀70年代以來出現衰落,急需改造。3、德國魯爾工業區:(1)主要區位條件:①豐富的煤炭資源(鐵礦較少,需由法國和瑞典進口);②充沛的水源;③便捷的交通;④廣闊的市場。(2)衰落原因:①生產結構過於單一;②煤炭地位下降;③世界性鋼鐵過剩;④新技術革命的沖擊。(3)整治措施:①調整產業結構;②發展第三產業;③調整工業布局;④完善交通網路;⑤消除污染,美化環境。4、新工業區基本特徵:(1)時間新:出現於二戰後;(2)地區新:形成於無傳統工業基礎的鄉村地區;(3)形式新:以中小型企業為主;(4)部門新:以出口型輕工業或高科技電子工業為主。新工業區主要包括兩種類型:(1)以新興工業即高新技術產業為主的工業區,如美國矽谷、德國慕尼黑、日本九州島、英國蘇格蘭地區、俄羅斯新西伯利亞。(2)以出口型輕工業為主的出口型工業區,如義大利薩索洛、普拉托。5、義大利工業小區模式:以一項經營活動為中心,有比較穩固的協作關系和產供銷體系。基本特點:①以中小企業為主;②以輕工業為主;③集中了大量同類或相關企業;④生產高度專業化;⑤企業分布於小城市甚至農村,實行家庭包工等形式,生產過程分散。6、美國矽谷電子工業區:(1)主導區位:科技、環境、交通。(2)主要優勢:①地理位置優越,環境優美;②氣候宜人;③高等院校集中,科技發達,人才集中;④便捷的交通;⑤穩定的市場(美國國防部的軍事定貨);⑥創新環境和創新文化。(3)主要特點:①從業人員具有高水平的知識和技能;②增長速度較傳統工業快,產品更新換代周期短;③研究開發費用在銷售額中所佔比例高;④產品面向世界市場。第五章交通運輸布局及其影響§1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1、主要交通運輸方式的優缺點:①鐵路:最重要的方式,運量大,適合長途運輸;②公路:運用最廣泛,最機動靈活,對自然條件適應性強,適合短途運輸;③水路:運量大,成本低,速度慢;④航空:速度快,運量小,運費高;⑤管道:運具與線路合二為一,運量大,連續性強。2、現代交通發展趨勢:高速化、大型化、專業化。3、主要點狀交通設施:港口、車站、航空港; 主要線狀交通設施:鐵路、公路、航道航線4、影響交通運輸網布局的因素:①自然條件:位置、地形、氣候、河流等;②社會經濟條件:經濟水平、技術條件、社會因素。§2交通運輸布局變化的影響1、聚落空間形態往往沿交通干線擴展,使交通干線成為聚落的主要發展主軸,例如:株洲、築波;交通線的興衰(運輸方式的變化、公路改線、河運航道的延伸和改變)會引起聚落空間形態的變化,例如:嘉興。2、山區地勢起伏大,交通線路稀少單一,商業網點密度小;平原地勢起伏小,交通線路密集多樣,商業網點密度大。3、城市商業中心、商業小區的布局主要有兩種情況:①以交通為最優原則,靠近交通線(城區幹道及道路交叉口、市區環路邊緣、高速公路沿線等);②以市場為最優原則,靠近城市幾何中心、住宅區。第六章人類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1人地關系思想的演變1、人地關系演變:崇拜自然(原始時期)→改造自然(農業時期)→征服自然(工業時期)→人地和諧(即人口、資源、環境和發展相協調)(現在)2、人類不斷通過生產活動從環境中獲取物質和能量;人類不斷通過新陳代謝和消費活動向環境中排放廢棄物和能量;人類對待環境的態度和行為,會得到環境不同的響應(環境的反饋作用)。3、人類向環境索取資源的速度超過了資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會造成資源短缺和生態破壞等問題;人類向環境排放廢棄物的數量超過了環境的自凈能力,會造成環境污染等問題。4、環境問題主要分為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從其分布來看,①城市以環境污染為主,鄉村以生態破壞為主;②發達國家以環境污染為主,發展中國家,由於承受人口和發展的雙重壓力,而且發達國家將許多污染嚴重的工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其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均較嚴重。5、產生環境問題的根本原因是片面追求經濟效益,忽略了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即環境問題的實質是發展問題。6、可持續發展的內涵:生態可持續、經濟可持續、社會可持續,其中生態可持續是基礎,經濟可持續是條件,社會可持續是目的。7、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公平性原則、持續性原則、共同性原則。§2中國的可持續發展實踐1、中國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原因主要是:①人口基數大,每年凈增人口多,人口素質相對較低;②資源利用效率低,浪費和破壞嚴重,資源相對短缺;③各種環境問題不斷加劇。2、實施可持續發展的最重要的途徑是發展循環經濟,其基本原則是:資源輸入減量化、資源再利用、廢棄物再生資源化。3、實現循環經濟的關鍵:工業實行清潔生產,農業發展生態農業,日常生活中注意適度消費。

❷ 高二地理必修二知識點總結

韓愈說過這樣一句話:「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天才就是無止境刻苦勤奮的努力。成績優與良;才思濃與淡,都是由勤奮註定的。做為一個高中生,就應該要這種狀態來迎接學習,以下是我給大家整理的 高二地理 必修二知識點 總結 。希望能幫助到你。

高二地理必修二知識點總結1

西北地區概況

⑴位置范圍:位於大興安嶺以西,昆侖山—阿爾金山—古長城一線以北;在行政區劃上大致包括新疆、寧夏、甘肅北部和內蒙古大部;

⑵地形特徵:東部是遼闊坦盪的高原,西部山脈和盆地相間分布。

⑶主要景觀:乾旱是最顯著的自然特徵。形成草原、荒漠主的景觀。

⑷內部分異:以賀蘭山為界,以東為半乾旱草原帶,以西為乾旱和極端乾旱地區。

2.荒漠化

⑴概念:發生在乾旱、半乾旱地區以及一些半濕潤地區的土地退化。

⑵表現:耕地、草地、林地等退化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質荒漠化、次生鹽漬化。我國西北地區最為突出。

⑶原因:

自然因素:①氣候乾旱,多戈壁荒漠;②植被稀疏,多沙質沉積物;③大風日數多且集中。

人為因素:

①根本原因:人口激增對環境的壓力;人類活動不當,對資源的不合理利用。

②直接原因:過度樵採、過度放牧、過度開墾、水資源的不合理利用、工礦交通建設不注意環保。

3.荒漠化防治的對策和 措施

⑴內容:①預防潛在荒漠化的威脅②扭轉正在發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③恢復荒漠化土地的生產力

⑵原則:維護生態平衡與提高經濟效益相結合,治山、治水、治鹼、治沙相結合重點: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風沙危害嚴重的地段

⑶措施:①合理利用水資源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構築防護林體系③調節農、林、牧用地之間的關系④採取綜合措施,多途徑解決農牧區的能源問題⑤控制人口增長

高二地理必修二知識點總結2

口的數量變化

一、人口的自然增長

1.1999.10.12,世界60億人口日;2005.1.6,中國13億人口;至2008年,世界總人口已達67億。 2.一個地區人口的自然增長,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決定的。

3.某個地區人口自然增長的數量受人口自然增長率和人口基數大小共同影響。

4.人口數量變化原因:①生產力水平;②醫療水平;③政策;④傳統觀念;⑤社會保障體系;⑥婚姻制度;⑦ 教育 水平;⑧宗教信仰。 5.人口增長的時空差異: ①時間差異:

②空間差異:

6.趨勢:世界人口數量變化的總趨勢是不斷增長的。發達國家人口總數將較為穩定,有的國家將出現負增長;發展中國家人口增長相對緩慢。

7.中國人口問題:①人口老齡化嚴重(因為醫療、計劃生育);②人口性別比例失調;③人口素質較低。 應對措施:①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②弘揚尊老愛老的傳統,關心照顧老年人。

二、人口增長模式及其轉變

1.人口增長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長率三個指標構成。公式: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 2.三種人口增長模式特點:

3.大部分發達國家(歐洲、北美為代表)為現代型,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為傳統型,中國、新加坡、韓國、古巴為現代型,世界為由傳統型轉向現代型的過渡階段。第二節.人口的空間變化

1.一個地區人口數量變化的原因:人口自然增減和人口遷移(機械增長)。 【辨識:人口流動,范圍更大,包括人口遷移;短期。如出差、上學、度假、探親】 2.人口遷移:一段時間內人的居住地在國際或本國范圍內發生改變。

人口遷移的判斷:是否發生了地域上的移動(行政區位的改變,最小單位為縣市);是否有居住地的改變;時間的改變(通常為一年)

3.在世界六大洲中,那些始終是人口遷入區:北美洲、大洋洲;哪些時候總是人口遷出區:亞洲、非洲;二戰前遷出,二戰後遷入:歐洲;二戰前遷入,二戰後遷出:拉丁美洲。 4.分類: ⑴、國際人口遷移

①概念:人口跨國界並改變住所達到一定時間(通常為1年)的遷移活動。 ② ⑵、國內人口遷移

①概念:在一國范圍內,人口從一個地區向另一個地區移居的現象。 ②A、古代:

B、現代

5.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

①社會經濟因素:經濟(就業機會、經濟收入)——主導作用、交通運輸和通信、教育、家庭婚姻;②宗教;③個人動機和需求;④政治因素:戰爭、政策、政治變革;④自然因素:氣候、土壤、水、自然災害、礦產資源

6.人口遷移的影響

①遷入地:提供充足的勞動力;促進經濟的發展;增加城市壓力;增加城市管理難度。

②遷出地:加強了遷出地與外界經濟 文化 的聯系,促進經濟發展;緩解人地矛盾;導致勞動力不足,人才的流失。

高二地理必修二知識點總結3

一、自然資源

1、氣候資源:特點(共同點、獨特之處)、開發利用(農業與 種植 制度、日照與街道方位、風與城市規劃、交通線的選址、飛機場的選址)

2、海洋資源:海洋生物資源與漁業生產(大陸架生物資源豐富的原因、五個漁業地區和四個漁場及成因)、海底礦產資源與油氣開發(大陸架礦產資源與開發、深海錳結核、海洋能源)、海洋空間利用(港口腹地、港口建設的陸域和水域條件、世界石油運輸線、圍海造田的利與弊)、海洋的權益和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海洋環境問題(海洋污染和生態破壞)

3、陸地資源:四個特點、能源資源(常規資源和新能源)、陸地資源與人類社會的關系(尤其是能源資源與社會進步)

二、自然災害

1、氣象災害:台風(氣旋)、暴雨洪澇、乾旱、寒潮(源地是冷高壓、冷空氣南下形成冷鋒)、乾熱風(對華北農業的影響)

2、地質災害:主要地質災害:地震、火山噴發、滑坡和泥石流(泥石流產生的三個條件)、地質災害的關聯性、地質災害的防禦。

高二地理必修二知識點總結相關 文章 :

★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識點總結歸納整理

★ 高二地理必修二知識點整理

★ 2020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識點總結

★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知識點總結

★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識點總結

★ 高中地理必修2知識點2020總結

★ 高中地理必修2知識點總結2020

★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識點總結歸納

★ 高中地理必修二總結知識點

★ 高中地理必修2知識點小結

❸ 高中地理必修一必修二重點考哪些內容

必修一:地球的運動,大氣運動,三圈環流,季風環流,氣候,鋒面,洋流
必修二:人口增長模式,遷移,城市功能分區,城市化,農業類型,工業類型,交通線的布局,可持續發展,循環經濟。

❹ 高中地理有哪幾塊,大概學什麼的,怎麼學

高中地理共3本必修課本,其中必修1是自然地理,前四章分別介紹地球,大氣,水,地形地貌,都是重點。必修2是人文地理,前四章分別介紹人口,城市,農業,工業,都是重點。必修3是區域地理,是在學完必修1和必修2
的基礎上,每章節以案例的形式探討具體地區的可持續發展問題,一般模式是當地的地理分析,出現的問題,解決途徑。
必修1和必修2是高中地理的基礎,必須熟練掌握每個知識點的原理。所以高中地理是理性的,必須在課堂上認真聽講,弄清各種地理現象的因果聯系。其中必修1的難度不次於數理化,做題的時候必須有較強的理性思維。

❺ 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二知識點

【篇一】
1、地理信息技術:RS(遙感),GPS(全球定位系統),GIS(地理信息系統),要熟悉中英文

2、地理信息技術的應用:環境監測、城市管理、資源普查、災情評估、農業生產、台風預報等等。

3、地理信息技術大眾化趨勢:GPS汽車導航、城市多媒體地理信息、空間信息網站

4、RS的定義:利用裝載於飛機或者航天器、衛星等上面的設備,對地面進行遠距離的感知。關鍵的裝置時:感測器

原理:不同物體發射的電磁波不一樣

主要環節:目標物——感測器——處理裝置—激清簡—遙感圖像

5、GPS

組成部分:空間部分、地面部分、用戶設備利用GPS可以得到精確的三維坐標(經緯度和高程)

應用:汽車導航、空間定位、農業灌溉

6、GIS:是一種計算機系統,需要人來操作(輸入信息、管理、分析、表達)

數據源:統計數據、田野調查數據、遙感圖像

應用:空間分析、查詢檢索

在RS的的基礎上,可以利用GIS來動態監測或預報

台風的監測就是利用的RS和GIS技術

【篇二】
第一節人口增長模式

1、人口增長模式: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長率

2.生條件,婦女就業狀況,婚姻生育觀,宗教信仰,風俗習慣,戰爭,自然災害,人口政策等。

第二節人口合理容量

自然資源是人類生產生活資料的主要來源

自然資源是有限的:土地。礦產資源。森林環境人口容量的制約因素:資源(成正比)、科技發展水平(成正比)、生活和文化消費水平(成反比)。人口容量三個特點:臨界性。相對性。警戒性。

第三節人口遷移

人口遷移的判斷:空間位移;變更居住地;永久性人口遷移的類型(按是否跨越國界明褲):國際遷移、國內遷移

人口遷移對遷入地和遷出地的影響

對人口遷出地:減少遷出地人口密度、緩解人口對環境的壓力

有人才、勞動力的流失對人口遷入地正畝:人口增加,人才的流入,有利於經濟發展

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對環境的壓力增加

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

自然:氣候,土壤,水源,地形,資源經濟:發展水平,交通通訊發展

政治:政策。戰爭,政治中心變更.

❻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識點總結

生活的全部意義在於無窮地探索尚未知道的東西,在於不斷地增加更多的知識。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於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識點 總結 ,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識點1

第一章 人口的變化

一、人口增長

1、影響人口增長的主要因素:生產力水平、醫療衛生條件和 教育 程度影響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進而影響到人口的增長模式。此外,政策、社會福利、自然災害等也會影響到人口的增長。

2、人口增長模式(人口再生產模式):

①原始型:高高低(極少數原始落後地區)。

②傳統型:高低高(水平較低的發展中國家)。

③現代型:三低(發達國家或發達地區)。

3、世界人口增長:非洲人口自然增長率最高,歐洲最低;亞洲凈增人口數量最多。

4、人口問題:

①人口增長過快:人口壓力大——控制人口(中國實行計劃生育)。

②人口增長過慢:人口老齡化——鼓勵生育、接受移民(中國靠發展生產力)。

二、人口遷移

1、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

經濟(落後地區向發達地區)、政治(政治迫害、戰爭、國家有組織的人口遷移)、社會 文化 (宗教迫害、民族歧視)、生態環境、其他因素(家庭和婚姻、投親靠友、逃避歧視)。

2、人口遷移的意義(效應)

(1)利:

①加強民族團結,促進民族融合。

②加強文化交流。

③減輕遷出地的人口壓力。

④為遷入地提供廉價勞動力。

(2)弊:

①造成遷出地人才外流。

②給遷入地的環境增加了壓力,社會管理增加了難度。

三、人口分布與人口容量

1、人口環境承載力(人口環境容量):

一定時期,某一地域能夠維持撫養的最大人口數量。

人口合理容量:一個地區所能持續供養的最適宜人口數量。人口合理容量要小於環境容量。

2、影響環境人口容量(環境承載力)的因素:

①資源狀況。

②生產力水平。

③開放程度和消費水平。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識點2

第二章 城市空間結構與城市化

一、城市的空間結構

1、城市功能分區——相同的城市用地類型發生集聚

(1)商業區:位於城市中心、交通干線兩側—交通便利,通信發達,人流量大;付租能力強。

★中心商務區(CBD):建築密集、高樓林立、交通便捷——面積有限,但需求量大。

(2)工業區:一般分布在城市邊緣,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鐵路、公路經過。

(3)住宅區:是城市最廣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4)文化區:一般要求環境優美,遠離工業區和商業區。城市建設要注意保護文物古跡。

2、城市地域功能分區形成的原因:歷史因素、經濟因素、社會因素、行政因素。

3、城市規模與地域結構、服務范圍

(1)城市規模: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

(2)城市地域結構模式:同心圓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3)小城市:地域結構的分化不明顯,提供的服務種類少、級別低,服務范圍小。

大城市:地域結構的分化明顯,提供的服務種類多、級別高,服務范圍大。

二、影響城市的區位因素

(一)、自然方面

1、地形——平原地區城市密度大(熱帶地區的城市分布在高原上是因為氣候更涼爽)。

2、氣候——氣候溫暖濕潤的地區城市密度大(溫帶、沿海地區)。

3、河流——河流的供水和運輸功能決定城市區位(兩江交匯處,過河點,河口)。

(二)社會經濟方面

1、資源:克拉瑪依(石油)、伯明翰(煤)、攀枝花(鐵)、約翰內斯堡(黃金)。

2、交通條件:沿海、沿江、沿鐵路線、沿高速公路可以形成城市軸線。北方城市大都在大道匯合處。

★交通線的變化,會給城市發展帶來影響。(如揚州:運河通航時—興,運河淤塞後—衰)。

3、政治(如行政中心)、軍事防衛、宗教、科技、旅遊等也能促進城市的形成和壯大。

三、城市化

1、城市化的標志:

①城市人口增加。

②城市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重上升。

③城市用地規模擴大。其中最重要的指標是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百分比。

2、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城市化特點:

①大城市發展速度超過小城市;

②大城市數目不斷增多;

③100萬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發展快。——大城市化趨勢

3、發達國家的城市化

(1)特點:①起步早,②水平高,③出現逆城市化現象。

(2)逆城市化的原因:

①對城市環境質量的要求提高。

②城市土地租金高。

③鄉村地區和小城鎮基礎設施逐步完善。

④農村和小城鎮環境質量好,土地租金低。

4、發展中國家的城市化

(1)特點:

①起步晚,但發展速度快,

②城市化水平低,

③城市發展不合理,大城市化趨勢明顯。

(2)我國城市化落後於工業化。

(3)城市發展不合理:大城市迅速膨脹,中小城市發展緩慢,人口集聚於少數大城市。

5、城市化的一般規律:

城市化——郊區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四、城市化對自然環境的影響

1、城市化對自然環境的影響

(1)對氣候的影響:熱島效應、雨島效應、城郊熱力環流、大氣污染嚴重。

(2)對水文的影響:對地下水——下滲量減少、地下水漏斗區范圍和深度增大。

對河流水——坡面流水的流速加快,河流匯水時間縮短,更易形成洪峰。

對水質——城市工業廢水、生活污水造成城市水源的污染。

(3)對生物的影響:草坪和人工林品種單一;破壞生物棲息地,生物的多樣性減少。

2、城市化出現的問題:

①環境污染,

②交通堵塞,

③住房緊張,

④就業困難,

⑤社會治安混亂。

3、解決 措施 :

保護和改善城市環境——建立「生態城市」

①建立衛星城,開發新區,分散城市職能。

②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環境。擴寬主幹道,建環城公路,建高架公路、地鐵、輕軌交通。

③保護和治理城市環境。大力加強綠化建設。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識點3

第三章 農業地域的形成與發展

一、農業區位因素

1、自然因素(氣候、水源、地形、土壤):改造——溫室農業、梯田、施肥、灌溉。

2、社會經濟因素(市場、交通、政策、勞動力、地租)

★市場決定著農業的類型和規模。

★交通條件(特別是保鮮和冷藏技術)的發展,使市場對農業區位的影響在地域上擴展。

3、技術因素(育種、機械、化肥、農葯)

★培育良種(高產、耐旱、耐寒、耐儲存等品種):有利於擴大 種植 面積。

★機械化:可以提高勞動生產率。

★施用化肥、農葯等:可以提高單位面積產量。

二、主要農業地域類型

★農業的分類:①按生產對象可分為:種植業、畜牧業、林業、漁業和副業。

②按投入多少可分為:粗放農業和密集農業(集約化農業)。

③按產品用途可分為:自給農業和商品農業。

1、季風水田農業(水稻種植業):

(1)分布:東亞、東南亞、南亞季風區。

(2)區位條件:

①氣候: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適合水稻生長。

②地形:河流下游平原或河口三角洲,地勢平坦,土壤肥沃,土層深厚,利於耕作。

③勞動力:(屬勞動密集型農業)人口密集,勞動力豐富,利於精耕細作。

④歷史:種植歷史悠久,傳統 經驗 豐富,也有飲食習慣的影響。

(3)主要特點及原因:

①小農經營。原因:以家庭為單位,生產規模小。

②單產高,但商品率低。原因:精耕細作;但農村人多,自給為主。

③機械化水平低。原因:經濟水平低,體力勞動為主。

④水利工程量大。原因:季風氣候,水旱災害頻繁發生。

⑤科技水平低。原因:種植歷史悠久,傳統經驗豐富。

2、商品穀物農業:

(1)分布:主要分布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阿根廷、俄羅斯等國,我國東北、西北有國營農場。

(2)主要品種:小麥、玉米(旱地作物,便於機械化生產)。

(3)區位條件:

①自然條件: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耕地廣闊,地廣人稀(大規模經營的可能)。

②社會經濟條件:交通發達,技術水平高。

③技術條件:機械化程度高。

(4)特點:①生產規模大;②機械化程度高;③商品率高。

3、大牧場放牧業:

(1)分布:阿根廷、美國——牛;澳大利亞、紐西蘭、南非——羊。

(2)區位條件:

①氣候:大面積的乾旱、半乾旱地區。

②植被:植被稀疏,不適合種植業,只能放牧牲畜。

(3)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的區位優勢:

①氣候溫和,草類茂盛。

②地廣人稀,土地租金低,有利於大規模生產。③距海港近。

(4)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的發展措施:

①培育良種②改善交通運輸條件

③開辟水源

④種植飼料。

(5)特點:

①生產規模大;

②專業化程度高;

③商品率高。

4、乳畜業:

(1)分布:歐美發達國家、大城市附近。

(2)區位條件:(以西歐為例)

①氣候溫暖濕潤(溫帶海洋性氣候),利於牧草生長。

②地形平坦,利於飼草和飼料種植。③人口密集,經濟發達,城市化水平高,有飲用牛奶的習慣,市場廣闊。

(3)特點:

①商品率高;

②機械化程度高;

③集約化程度高。

5、混合農業

(1)主要是牲畜和穀物的混合農業。我國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產主要是漁業與林業的混合農業。

(2)分布:歐洲、北美、澳大利亞(「騎在羊背上的國家」、「坐在礦車上的國家」)等。

(3)特點(墨累—達令盆地的「小麥——牧羊帶」為例)

①良性的農業生態系統:

★互惠互利:種植業為畜牧業提供飼料,畜牧業為種植業提供肥料★休耕和輪作、(有利於恢復土壤結構,提高土壤肥力)、種植、牧場。

②有效合理的農事安排:小麥農忙(播種5—6月、收割11—12月)正是放牧的閑時。

③對市場的適應性強:靈活的生產選擇,根據市場確定是多種植小麥還是多牧羊。

6、其他農業地域類型

(1)遷移農業:包括熱帶雨林遷移農業和游牧業,分布在某些較原始的落後地區,生產力水平低。對環境有所破壞,會導致生物多樣性減少,氣候惡化。

(2)種植園業:種植單一的熱帶經濟作物,如咖啡、橡膠等。特點是生產規模大,專業化程度高,商品率高。

三、農業生產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1、對生物的影響:

①開墾耕地、砍伐森林等;

②人工培育良種;

③過渡放牧導致草場破壞,出現荒漠化;

④施用農葯會使農產品遭到污染,導致農產品質量下降。

2、對土壤的影響:

①大水漫灌導致土壤鹽漬化;

②長期施用化肥會使土壤板結,變酸變硬。

3、對氣候的影響:砍伐森林與植樹造林、修建水庫與引水灌溉都改變了下墊面性質,改變了大氣的熱源和水源條件。

4、對水文特徵的影響:

①修建水庫和引水灌溉:改變了河流徑流的流量過程;

②開墾梯田、砍伐森林、植樹造林:影響河流含沙量。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識點總結相關 文章 :

★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識點總結歸納整理

★ 2020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識點總結

★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識點總結

★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知識點總結

★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二知識點總結

★ 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一單元知識點

★ 高中一年級地理必修二知識點總結歸納整理

★ 高三年級地理必修二知識點總結

★ 高中地理地貌知識點總結

★ 地理高一必修2知識點

❼ 高二必修二地理知識點整理

【 #高二# 導語】高二變化的大背景,便是文理分科(或七選三)。在對各個學科都有了初步了解後,學生們需要對自己未來的發展科目有所選擇、有所側重。這可謂是學生們第一次完全自己把握、風險未知的主動選擇。 考 網高二頻道為你整理了《高二必修二地理知識點整理》,助你金榜題名!

1.高二必修二地理知識點整理


商品穀物農業:

(1)分布:主要分布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阿根廷、俄羅斯等國,我國東北、西北有國營農場。

(2)主要品種:小麥、玉米(旱地作物,便於機械化生產)。

(3)區位條件:

①自然條件: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耕地廣闊,地廣人稀(大規模經營的可能)。

②社會經濟條件:交通發達,技術水平高。

③技術條件:機械化程度高。

(4)特點:

①生產規模大;

②機械化程度高;

③商品率高。

2.高二必修二地理知識點整理


我國農業發展的自然條件

1.大部分地區屬中低緯度,熱量條件較為優越,雨熱同期;

2.水資源總量大,但地區分布不均;

3.土地資源總量不少,但是山地多,乾旱區面積大,中低產田比重高;

4.農耕史悠久,耕地質量好,但後備資源不多;

5.物種資源豐富。

我國農業存在的問題:人均農產品擁有量少;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尚低,抗災能力差,農業生產常有很大波動;農業結構不合理,農林牧漁業沒有全面發展,林漁業比重小,各地農業發展不均衡;農業環境污染日益嚴重,耕地退化嚴重,自然災害頻繁。

區位和布局的異同:區位強調客觀存在,布局強調主觀安排。

區位因素除了農業生產的投入要素外還包括市場、政策等因素。

3.高二必修二地理知識點整理


城市化

(1)概念:指農業人口轉化為非農業人口、農村地域轉化為城市地域、農業活動轉化為非農業活動的過程。

(2)表現:人口的集中過程:農村小檔棗城鎮人口向城市集中,城市人口總數增多,城市人口占總人口比重上升,城鎮數量增多,城鎮規模擴大。地域的轉換過程:農業用地發展為城區,城市功能用地進一步分化,土地景觀變化。經濟結構的變化:產業掘清結構由第一產業向第二、第三產業轉變。

(3)城市化本質內容:第二、三產業的建立和集聚。

(4)城市化的進程是人口、空間地域、經濟活動三個主體內容的轉化,三者相互關聯,相互影響。第二、三產業在特定地域的空間集聚是前提,人口的集中、地域的轉化是結果。

4.高二必修二地理知識點整理


一、東亞:

中國西北部:塔克拉瑪干沙漠;

二、南亞:

印度西北部與巴基斯坦交界處:印度沙漠(塔爾沙漠);

三、中行散拆亞:

1、土庫曼境內的卡拉庫姆沙漠;

2、烏茲別克境內中部地區;

3、哈薩克西部與俄羅斯交界處和中東部一小部分;

四、西亞:

1、西亞以熱帶沙漠氣候為主;

2、沙烏地阿拉伯境內大部分地區:北部內夫得沙漠、南部魯卜哈利沙漠;

五、非洲:

撒哈拉沙漠(世界上的沙漠);

六、大洋洲:

澳大利亞西部維多利亞大沙漠;

5.高二必修二地理知識點整理


1、遙感(RS)

主要是獲取信息,對地表物體進行遠距離的感知。視力的延伸

工作過程:

物體輻射和反射電磁波→收集→傳輸→信息處理信息分析→專業圖件統計數字

目標物→感測器→遙感地面系統→成果

特點和優點:可以首先從面上的區域分析研究入手,然後有重點地選擇若干點、線進行野外驗證和檢查。不僅可以提高研究工作的精度和質量,而且節省人力、財力,提高效率。

2、全球定位系統(GPS)

主要功能是定位,在全球范圍內實時進行導航、定位的系統。如,可以精確定位某地理事物的三維坐標(經度,緯度和海拔),還可為飛機、船舶、汽車導航。

由三大部分組成:空間部分—GPS衛星星座(共24顆,其中21顆工作衛星,3顆備用衛星);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監控系統;用戶設備部分—GPS信號接收機

特點:全能性(陸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連續性、實時性

3、地理信息系統(GIS)

專門處理地理空間數據的計算機系統,用於所有用到地圖或需要處理地理空間數據的領域。在區域地理環境研究和城市管理中得到應用。

優點:

①信息量大,使用方便;

②功能強大;

③動態監測(GIS與RS相結合)

4、地理信息技術與數字地球

數字地球是指數字化的地球,即把整個地球信息進行數字化後,由計算機網路來管理的技術系統。

6.高二必修二地理知識點整理


一、主要運輸方式及其特點:

鐵路運輸

當代最重要的運輸方式之一。運量大,速度快,運費較低,受自然因素影響小,連續性好

修築鐵路造價高,消耗金屬材料多,佔地面積廣,短途運輸成本高

公路運輸

發展最快、應用最廣、地位日趨重要的運輸方式。機動靈活,周轉速度快,裝卸方便,對各種自然條件適應性強

運量小,耗能多,成本高,運費較貴

水路運輸

歷史最悠久的運輸方式,運量大,投資少,成本低

速度慢,靈活性和連續性差,受航道水文狀況和氣象等自然影響大

航空運輸

速度快,運輸效率高,是最快捷的現代化運輸方式

運量小,能耗大,運費高,且設備投資大,技術要求嚴格。

管道運輸

運具和線路合二為一的新型運輸方式。貨物主要是原油、成品油、天然氣、煤漿及其它礦漿。氣體不揮發,液體不外流,損耗小,連續性強,平穩安全,管理方便,而且可以晝夜不停,運量很大。

管道運輸要鋪設專門管道,設備投資大,靈活性差。

二、交通運輸網的形成與發展趨勢:

分一種運輸方式形成的運輸網、兩種以上運輸方式形成的運輸網及不同地域的綜合運輸網。

發展趨勢:交通運輸不僅日益網路化、國際化,而且日益高速化、大型化和專業化

❽ 高一年級地理必修二知識點總結

1.高一年級地理必修二知識點總結


農業區位因素

1、自然因素(氣候、水源、地形、土壤):改造--溫室農業、梯田、施肥、澆水。

2、社會經濟因素(市場、交通、地租、政策、勞動力)

市場決定著農業的類型和規模。

交通條件(特別是保鮮和冷藏技術)的發展,使市場對農業區位的影響在地域上擴展。

3、技術因素(育種、機械、化肥、農葯)

培育良種(高產、耐旱、耐寒、耐儲存等品種):有利於擴大種植面積。

機械化:可以提高勞動生產率

施用化肥、農葯等:可以提高單位面積產量。

2.高一年級地理必修二知識點總結

1、混合農業是同時發展種植業和畜牧業的農業地域類型,如澳大利亞東南部的墨累-達令盆地就是一個以小麥種植和牧羊為主的混合農業區。主要特點:

①自身可形成一個良性生態系統;

②時間利用效率高;

③對市場的適應性強。

2、季風水田農業主要分布在亞洲季風區(東亞、南亞、東南亞),以種植水稻為主,基本特徵:

①屬於勞力密集型農業;

②以小農經營為主(以家庭為生產單位);

③單位面積產量高,但是商品率比較低;

④機械化和科技水平比較低(日本除外);

⑤水利工程量大(需要政府投資,治理水旱災害)。

3、商品穀物農業主要分布在美國、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亞、俄羅斯、烏克蘭等(均以家庭經營為主),另外中國的東北和西北地區也有分布(以國營為主)。商品穀物農業是一種以小麥和玉米為主要種植作物、典型的商品農業。商品穀物農業的主要特點:

①生產規模大;

②機械化水平高,

③商品率率高。

3.高一年級地理必修二知識點總結


一、人口增長

1、影響人口增長的主要因素:生產力水平、醫療衛生條件和教育程度影響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進而影響到人口的增長模式。此外,政策、社會福利、自然災害等也會影響到人口的增長。

2、人口增長模式(人口再生產模式):

①原始型:高高低(極少數原始落後地區)。

②傳統型:高低高(水平較低的發展中國家)。

③現代型:三低(發達國家或發達地區)。

3、世界人口增鋒衡長:非洲人口自然增長率,歐洲最低;亞洲凈增人口數量最多。

4、人口問題:

①人口增長過快:人口壓力大——控制人口(中國實行計劃生育)。

②人口增長過慢:人口老齡化——鼓勵生育、接受移民(中國靠發展生產力)。

二、人口遷移

1、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

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生態環境、其他因素(家庭和婚姻、投親靠友、逃避歧視)。

2、人口遷移的意義(效應)

(1)利:

①加強民族團結,促進民族融合。

②加強文化交流。

③減輕遷出地的人口壓力。

④為遷入地提供廉價勞動力。

(2)弊:

①造成遷出銀慎做地人才外流。

②給遷入地的環境增加了壓力,社會管理增加了難度。

三、人口分布與人口容量

1、人口環境承載力(人口環境容量):

一定時期,某一地域能夠維持撫養的人口數量。

人口合理容量:一個地區所能持續供養的最適宜人口數量。人口合理容量要小於環境容量。

2、影響環境人口容量(環境承載力)的因素:

①資源狀況。

②生產力水平。

③開放程度和消費水平。

4.高一年級地理必修二知識點總結

1、城市化對自然環境的影響

(1)對氣候的影響:熱島效應、雨島效應、城郊熱力環流、大氣污染嚴重。

(2)對水文的影響:對地下水——下滲量減少、地下水漏斗區范圍和深度增大。

對河流水——坡面流水的流速加快,河流匯水時間縮短,更易形成洪峰。

對水質——城市工孝空業廢水、生活污水造成城市水源的污染。

(3)對生物的影響:草坪和人工林品種單一;破壞生物棲息地,生物的多樣性減少。

2、城市化出現的問題:

①環境污染,

②交通堵塞,

③住房緊張,

④就業困難,

⑤社會治安混亂。

3、解決措施:

保護和改善城市環境——建立「生態城市」

①建立衛星城,開發新區,分散城市職能。

②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環境。擴寬主幹道,建環城公路,建高架公路、地鐵、輕軌交通。

③保護和治理城市環境。大力加強綠化建設。

5.高一年級地理必修二知識點總結


1、環境承載量,指環境能持續供養的人口數量。人口數量是衡量環境承載力的重要指標。

2、環境人口容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環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預見的時期內,利用本地資源及其他資源、智力和技術等條件,在報政府和社會文化准則的物質生活水平條件下,該國家或地區所能持續供養的人口數量。全球為110億,我國為16億。

3、環境人口容量的各因素之間的關系

科技發展水平——決定開發數量

資源——環境人口容量最主要因素

生活和文化消費水平——決定消耗數量

在各因素中,科技發展水平與環境人口容量成正相關關系,生活和文化消費水平與環境人口容量呈負相關關系,資源與環境人口容量成正相關關系。

4、制約因素:資源、科技發展水平、地區開發程度、消費水平。

5、環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確定性和相對穩定性。

❾ 地理在高中三年分別學什麼內容

總共五本書
必修有三本,必修一(自然地理)是高一上期學,必修二(人文地理)是高一下期學,必修三(區域整治與開發)是高二上期學。高二下期開始復習區域地理(世界地理和中國地理)以及選修教材。選修一般選兩本,四川選的的是選修5(自然災害與防治)和選修6(環境保護),各個省選修內容不一。之後就是高三的三輪復習。
自然地理主要是指自然方面:地球、大氣、地球上的水、地表形態、自然環境的整體與差異性。人文地理主要是指人文方面:人口、城市、農業、工業、交通、人地協調發展
區域地理就是在一個區域內對自然和人文兩方面進行分析,找問題,提出解決方案以達到區域可持續發展。分析內容包括:位置、氣候、地形、水文、土壤、植被、資源、農業、工業、人口、交通、勞動力、政策、宗教等自然和社會經濟條件。

閱讀全文

與地理學完必修二學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02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70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15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08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45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67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57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69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47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87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20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46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57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21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10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299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04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86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50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