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什麼是地理學案

什麼是地理學案

發布時間:2023-05-28 13:36:40

A. 七年級中國地理和世界區域地理部分復習學案

地理(七上)復習要點

一、地球和地圖
1.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①地球是一個球體。
②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率領的船隊首次實現了人類環繞地球一周的航行。
③地球表面積5.1億平方千米,最大周長4萬千米,赤道半徑6378千米,極半徑6357千米,平均半徑6371千米。
2.緯線和經線
①緯線:與地軸垂直並且環繞地球一周的圓圈。
緯線是不等長的,赤道是最大的緯線圈。
②經線:連接南北兩極,並且與緯線垂直相閉檔碼交的半圓。
經線是等長的。
3.緯度和經度
①緯度的變化規律:由赤道(0°緯線)向轎哪南、北兩極遞增。最大的緯度是90度,在南極、北極。
②赤道以北的緯度叫北緯,用「N」表示;赤道以南的緯度叫南緯,用「S」表示。
③以赤道為界,將地球平均分為南、北兩個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④經度的變化規律:由本初子午線(0°經線)向西、向東遞增到180°。
⑤本初子午線以東的經度叫東經,用「E」表示;本初子午線以西的經度叫西經,用「W」表示。
⑥東、西半球的分界線是:20°W、160°E組成的經線圈。
20°W以西到160°E屬於西半球(大於20°W或大於160°E)
20°W以東到160°E屬於東半球(小於20°W或小於160°E)
4.地球的運動

地球運動 繞什麼轉 方向 周期 產生的自然現象
自轉 地軸 自西向東 約24小時 晝夜交替
公轉 太陽 自西向東 一年 形成四季
②北半球與南半球的季節相反(春——秋;夏——冬)
③地球表面五帶的劃分:北寒帶(66.5°N--90°N)、北溫帶(23.5°N--66.5°N)、熱帶(23.5°N--23.5°S)、南溫帶(23.5°S--66.5°S)、南寒帶(66.5°S--90°S)
寒帶:有極晝極夜現象 熱帶:有陽光直射現象
溫帶:既無陽光直射現象,又無極晝極夜現象,四季變化明顯
④低緯:0°--30°;中緯:30°--60°;高緯:60°--90°
⑤自西向東撥動地球儀,從北極上空看,地球儀按逆時針方向轉;從南極上空看,地球儀按順時針方向轉。
5.地圖
①地圖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圖例。
②比例尺類型:線段比例尺、數字比例尺
③比例尺大小的判斷:分母愈小,分值愈大,是大比例尺;分母愈大,分值愈小,是小比例尺。
④大比例尺,表示範圍小,表示內容詳(如東台市地圖)
小比例尺,表示範圍大,表示內容略(如江蘇省地圖)
⑤地面某個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稱為海拔。將海拔高度相等的點連接成線就是等高線。用等高線可以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

二、陸地和海洋
1.世界海陸分布很不均勻,陸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北極周圍卻是一片海洋(北冰洋);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北球,但南極周圍卻是一塊陸地(南極洲蠢扒)
2.地球表面71%是海洋,29%是陸地。
3.半島是陸地伸進海洋的凸出部分;海峽是溝通兩個海洋的狹窄水道。
4.七大洲:亞洲 非洲 北美洲 南美洲 南極洲 歐洲 大洋洲
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5.海陸變遷的原因:地殼的變動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陸變遷的主要原因,人類活動也會引起海陸的變化。
6.德國科學家魏格納提出了大陸漂移的假說。
7.20世紀60年代,地球科學研究表明,大陸漂移是由板塊運動引起的。
8.六大板塊示意圖參看課本第37頁。
9.一般來說,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交界的地帶,地殼比較活躍,是世界火山、地震的集中分布地帶。

三、天氣與氣候(P42)
1.天氣有兩個重要特點:天氣反映一個地方短時間里的大氣狀況;同一時刻,不是地方的天氣可能差別很大。
2.風向及風力參見課本第45頁圖3.4。
3.氣溫和氣溫的分布
①一天中的最高氣溫出現在午後2時左右,最低氣溫出現在日出前後。
②一年中,北半球氣溫,大陸上7月最高,1月最低。
一年中,南半球氣溫,大陸上7月最低,1月最高。
③從赤道向兩極,氣溫逐漸降低。
④據觀測,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氣溫約下降0.6℃。
⑤用等溫線圖表示氣溫的水平分布。
4.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①從大氣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統稱為降水。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霧、露不是降水。
②由赤道往兩極,總的趨勢是年降水量逐漸減少。
③南北回歸線附近,大陸東岸降水多,大陸西岸降水少。
④在溫帶地區,大陸內部降水較少,沿海地區降水較多。
⑤用等降水量線圖表示降水量的分布情況。
⑥世界「雨極」——乞拉朋齊;世界「干極」——阿塔卡馬沙漠。
⑦通常情況下,山地的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降水少。
4.世界的氣候
①氣候是一個地方多年的天氣平均狀況,一般變化不大。
②世界氣候分布圖參見課本第58頁。
③赤道附近(熱帶雨林氣候);兩極地區(寒帶氣候);回歸線附近的大陸東岸(亞熱帶季風和季風性濕潤氣候);回歸線附近的大陸西岸(熱帶沙漠氣候);中緯度內陸地區(溫帶大陸性氣候)。
④熱帶雨林氣候特點:全年高溫多雨;地中海氣候特點:高溫時期少雨,低溫時期多雨。
⑤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形,也是影響氣溫和降水的主要因素。
⑥《地理圖冊》中的有關本節內容。

四、居民與聚落
1.人口與人種
①人口增長的速度是由出生率與死亡率決定的。
②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
③人口密度表示人口疏密的程度。人口密度一般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內居住的人口數。
某區域的人口數(人)
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該區域的面積(平方千米)
④人口稠密地區:中低緯度近海的平原地區。
人口稀疏地區:極端乾旱的沙漠地區、氣候過於潮濕的雨林地區、終年嚴寒的高緯度地區或地勢高峻的高原、山區。
⑤白種人主要分布地區:非洲北部、歐洲、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東岸、亞洲西部
黃種人主要分布地區:亞洲東部、北美洲北部、南美洲西北部
黑種人主要分布地區:非洲南部、大洋洲西北部
⑥從16世紀中期開始,歐洲殖民者開始擄奪非洲黑人販賣到美洲為奴隸,以彌補美洲勞動力的不足。
2.世界的語言和宗教
①漢語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英語是世界上使用范圍最廣的語言。
語言 主要分布地區
漢語 中國
英語 歐洲西部、北美洲、亞洲的南部等
俄語 俄羅斯
法語 法國、非洲的中部和南部
西班牙語 西班牙、拉丁美洲的許多國家
阿拉伯語 亞洲西部、非洲北部


③基督教、佛教、伊斯蘭教是世界三大宗教。
④基督教是世界上信仰人數最多的宗教。
⑤伊斯蘭教徒稱為穆斯林。伊斯蘭教在中國又稱為回教或清真教。
⑥基督教——教堂;伊斯蘭教——清真寺;佛教——寺廟。
3.人類的居住地——聚落
①聚落不僅是人們的居所,也是人們進行勞動生產和社會活動的場所。
②一般來說,先有鄉村聚落,後有城市聚落。
③鄉村聚落的居民主要從事耕作、放牧、捕魚、伐木等生產活動。城市聚落的居民主要從事工業、服務業等工作。
④目前,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區,聚落分布比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區,少有或沒有聚落。
⑤在全年炎熱多雨的熱帶,鄉村聚落中常見雙層木樓或竹樓(高腳屋或高架屋)
在熱帶沙漠地區,當地的房屋具有牆厚、窗小的特點

五、發展與合作
1.目前世界上有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分布在除南極洲以外的各大洲。
2.從陸地面積看,最大的是俄羅斯,中國位居世界第三位。
從人口來看,最多的是中國,印度居世界第二。
3.世界各國的政治制度主要有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種。
4.一些還沒有獲得獨立的殖民地和屬地,叫做「地區」。目前世界上有30多個地區。
5.國界主要依據山脈、河湖、海洋、經緯線來劃分。
6.國界范圍以內的領陸、領水和領空,總稱領土。
7.目前,世界上有20多個發達國家,主要分布在歐洲、北美洲和大洋洲。亞洲的日本也是發達國家
8.目前,世界上有150多個發展中國家,大部分是二戰後新獨立的國家,主要分布在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
9.在國際上,習慣把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之間的政治、經濟商談稱為「南北對話」;把發展中國家的互助合作稱為「南南合作」。
「南」——發展中國家主要分布在南半球及北半球的南部。
「北」——發達國家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也有少數分布在南半球。
10.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國際組織是聯合國,正式成立於1945年,總部設在美國紐約,其基本宗旨是「促進國家發展,維護世界和平」。
第六章亞洲
1、亞洲的地理位置:地處東、北半球,東北方向以白令海峽與南美洲為界,西北以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裏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和土耳其海峽與歐洲為界,西南與蘇伊士運河與非洲為界,南面隔海與大洋洲相望。
2、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面積最大,跨緯度最廣,東西距離最長。
3、人們按地理方位把亞洲分為:東亞、南亞、西亞、北亞、中亞、東南亞;中國位於東亞,東亞的國家有:中國、日本、朝鮮、韓國、蒙古。
4、分層設色地形圖:(中部(深棕色——粉紅色)海拔較高,四周顏色逐漸由淺黃色到淺綠的顏色——海拔逐漸變低)——亞洲地形的特點:中間高,四周低。
5、能在地圖中找出下列地名,說出這些地理事物的表現形式:喜馬拉雅山脈、珠穆朗瑪峰(黑色小三角)、青藏高原(深褐色區域)、西西伯利亞平原(綠色區域)、裏海、貝回爾湖、死海(封閉的淺藍色)、阿拉伯半島、馬來群島、華北平原、印度河平原、德干高原、帕米爾高原、伊朗高原。
6、河流分布特點:發源於中部,呈放射狀流向四周。主要河流有:長江、黃河、湄公河、恆河、印度河、鄂畢河、葉尼塞河。
7、亞洲氣候特點:氣候類型復雜多樣,季風氣候著,大陸性氣候分布較廣。分析其它大洲氣候特點的方法:氣候類型的分布規律和那種氣候類型分布最廣。季風氣候的特點:夏季高溫,冬季低溫,降水季節變化大,集中於夏秋季節,雨熱同期。
8、按人口排序:亞洲、非洲、歐洲、南美洲、北美洲、大洋洲;按人口自然增長率排序:非洲、南美洲、亞洲、大洋洲、北美洲、歐洲。
10、國家的產業結構是衡量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指標,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越高的國家,經濟越發達,第三產業大,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起低的國家,經濟越落後,第一產業比重越大。
亞洲經濟差異:東部沿海經注發達,西部內陸經濟較落後,不同的海陸位置經濟發展不同,不同的社會歷史條件下的經濟發展不同。
第七章:我們鄰近的國家和地區
1、地理位置:海陸位置(太平洋西北部)、大洲位置(亞洲東部)、緯度位置(經緯度跨度較廣)23°N——46°N、122°E——148°E,日本南北國土狹長,並與經線斜交,使得日本的地理環境更為復雜多樣,跨緯度最廣,南北溫差就大,跨經度廣,東西地方時差就大。
2、地形特點:典型的島國,以四大島(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四大島)和3900多個小島組成;國土面積37.7萬平方千米;海岸線曲折,多優良港口(如神戶、橫濱),地形以山地為主、平原面積狹小、多火山、地震(日本地處太平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的交界處,地殼活動頻繁,不穩定)
3、發達的加工貿易型經濟:日本是世界經濟強國,屬加工型貿易型經濟,對外依賴嚴重,要從國外進口原材料,出口製成品。
4、日本的主要工業區:京濱工業區、名古屋工業區、瀨戶內工業區、阪神工業區、北九州工業區;分布特點:日本工業高度集中,主要分布於瀨戶內海沿岸和太平洋沿岸地區。
5、東西方兼容的文化:傳統色彩與現代氣息並存,中日文化交流源流長。
6、日本投資措施:擴大海外投資,建立海外的生產和銷售基地,主要向美國、西歐和東南亞地區; 海外投資建廠給日本帶來的好處:利用發展中國家的廉價勞動力;降低工業生產的投入成本;加入國際經濟技術的合作和國際市場的競爭;保護本國的自然資源,減緩資源消耗,保護本國環境,減少運輸成本的投入。 日本在海外投資建廠對其它國家的影響:日本把污染嚴重的企業移到海外,會使其它國家的環境受到污染,導致環境質量下降;日本從本國利益出發,保護本國資源的意識很強,但是大量進口木材或遠洋超量捕撈,將導致世界其它地區或國家的資源嚴重破壞,進而導致全球生態環境失調。
7、東南亞的范圍:包括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國家(共11國):越南、寮國、印度尼西亞(千島之國,世界上最大的群島國家)、柬埔寨、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汶萊、東渧汶。 地理位置:緯度位置(10°S——25°N)主要位於熱帶;海陸位置:西臨印度洋,東臨太平洋,大部分國家都是臨海國和島國,受海洋影響較大;交通位置:位於南北兩個大洲(亞洲和大洋洲)東西兩個大洋(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處於「十字路口」。 馬六甲海峽:位於馬來半島和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島之間,是從歐洲向東航行到東南亞,東亞各港口最短航線的必經之地,是邊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
氣候類型 分布地區 氣候特徵 對農業產生的影響
熱帶雨林氣候 馬來半島南部和馬來群島大部 全年高溫多雨 農作物可以隨時播種,四季都有收獲
熱帶季風氣候 中南半島,馬來半島以及菲律賓群島北部 全年高溫,有旱季和雨季 雨季播種,旱季收獲
2、東南亞的糧食作物為什麼 以水稻為主:水稻是一種主產的糧食作物,但它的生產需投入大量的勞動力,並且要求有高溫多雨的條件,東南亞人口稠密,耕進較少,高溫多雨,將水稻作為主要的糧食作物是因進制宜的必然條件。 東南亞熱帶經濟作物的分布狀況:泰國、越南、緬旬是世界重要的稻米出口國;泰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橡膠生產國;菲律賓是世界上最大的蕉麻生產國和椰子出口國;馬來西亞是世界最大的棕油生產國;印度尼西亞是世界是最大的椰子生產國。
3、東南亞的河流大部分發源於我國的青藏高原地區,如湄公河(瀾滄江)、薩爾溫江(努江)、河流特點:南北縱列、山河相間,河流上洲流經山區,兩岸高山聳立,水流湍急,蘊藏豐富的水能資源,下洲河谷展寬,水流緩慢,泥沙沉積,河岸兩側形成沖積平原,入海口形成河道縱橫,地勢低平而土質肥沃的河口三角洲。
4、為什麼城市分布在河流沿岸及河口三角洲:因為這些地方土地肥沃,地勢平坦,易於灌溉,交通便利,是東南亞人口稠密,農業發達的重要農業區,也為城市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如我國的重慶,武江,上海。
5、印度的地理位置:位於我國的西南部,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印度的鄰國有巴基斯坦、中國、尼泊爾、孟加拉國、緬甸,以及隔海相望的斯里蘭卡,印度的地形可以他為三大地形區:北部為西馬拉雅南側山地,中部為恆河平源,南部為德干高原。
6、印度的人口總數己經超過了10億,是世界第二人口在國,50年間印度人口增長了近三倍,印度人口問題的主要特點:人口增長速度過快。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印度政府採取了人口控制政策及獎勵計劃,但是印度廣大農村的傳統觀念還十分強烈,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印度人口每年凈增量會越來越大。印度由於人口過多,使印度無論是人均自然資源佔有量,還是人均糧食產量和鋼產量與世界平均水平相比,都有較大的差距。這就說明,人口的過度增長會對一個國家的資源、環境以及經濟發展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
7、印度的大部分地區處熱帶和亞熱帶,以熱帶季風氣候為主,熱帶季風氣候的主要特點是:全年高溫,雨旱兩季。雨季(6——9月)風從海洋吹向陸地(西南風),旱季(10月——次年5月)風從大陸吹向海洋(東北風)。季風使得印度水旱災害頻繁,如是季風來得早,退得晚,風力強的時候,形成水災,季風來得晚,退得早,風力弱的時候就形成了旱災。
8、印度糧食迅速增長的突破口在於推行了「綠色革命」。水稻和小麥是印度主要的糧食作物,二者的產量均居世界前列。水稻主要分布在降水充足、地勢平坦的恆河平原和沿海平原上;而小麥則主要分布在降水少、光照足的恆河上游和德干高原西北部。這也說明農業生產和自然條件的關系是極為密切的。
9、印度的工業,英國統治時主要發展紡織工業和采礦業,這是由於英國出於本國經濟發展的需求,對印度工業嚴格控制,印度當時科技水平相當落後,獨立後,印度積極引進外資和先進技術,重視培養科技人才,努力發展本國工業,主要有:鋼鐵工業、機械工業、化學工業和棉麻紡織工業,而且在原子能、航天、計算機軟體等高科技領域也有一定的成就。
10、俄羅斯自然概況:①地形:比較平坦,以平原為主,烏拉爾山以西為平原,以東依次為西西伯利亞平原、中西伯利亞平原、東西伯利亞同地。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東西長1萬平方千米,南北寬約4000千米,面積超過1700萬平方千米;②氣候: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各地差異較大,北部有終年寒冷的極地氣候,南部有地中海氣候和溫帶草原性氣候,東部是溫帶季風氣候。俄羅期的氣候牲:冬季長而寒冷,夏季短而溫暖; ③河流與湖泊:伏爾加河是歐洲最長河,水力豐富,最主要的內河航道。鄂畢河、葉尼塞河、勒加河,富水能,封凍期長。貝加爾湖為世界最深的湖泊; ④自然資源豐富。種類多,儲量大,地區分布不均,東部多,西部少。主要礦產有:石油、天然氣、煤、鐵礦、有色金屬等,產地主要有庫爾斯克鐵礦、庫茲巴斯煤礦、秋明油田。
11、四大工業區:以莫斯科為中心的工亞區,分布在俄羅斯的歐洲部分,這里是俄羅斯工業最發達的地區,主要有鋼鐵、汽車、飛機、火箭和電子等工業部門;以聖彼得堡為中心的工業區,分布在俄羅斯的歐洲部分波羅的海沿岸。這里的石油化工,造船、電子、造紙和航天業十分發達。也是俄羅斯食品和紡織工業最發達的地區;烏拉爾工業區,在烏拉爾山區,位於亞歐分界線上。這里主要生產石油、鋼鐵和機械等產品;以庫茲巴斯為中心的西伯利亞工業區:這里主要生產煤炭、石油、天然氣、電力、鋼鐵等重工業產品和軍事工業產品。
12、亞伯利亞大鐵路為什麼沿南部山修建:首要原因是南部山區有著豐富的礦產資源,其次俄羅斯北部地區由於緯度高,終年寒冷,氣溫低,有著很深的凍土層,而在凍土層上修建鐵路,難度大,且安全系數較低。管道運輸是將線路和運具合二為一的新型運輸方式,主要運輸石油和天然氣。交通運輸的兩種主要方式:公路和鐵路;貨運的兩種主要方式:管道和鐵路。
第八章 東半球其它國家和地區
1.中東是以歐洲為中心劃分的地理區域。17世紀歐洲國家向東方擴張時,按距離的遠近,將部分東方國家分為近東、中東和遠東。中東地區主要包括阿富漢外的西亞各國(沙烏地阿拉伯、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敘利亞、黎巴嫩、約旦、土耳其、巴勒斯坦、以色列、埃及),以及北非的埃及,其中西亞不包括土耳其的歐洲部分,而中東卻包括土耳其的歐洲部,也就是說中東的地理位置比較特殊,地跨亞洲、歐洲和非洲,被譽為兩洋三洲五海之地(亞洲、歐洲、非洲;大西洋和印度洋;黑海、地中海、裏海、紅海、阿拉伯海),特殊的地理位置也是本區成為熱點地區的原因之一。土耳其海峽與蘇伊士運河分別為亞洲與歐洲、亞洲與非洲的分界線。 中東猶如世界的交通要沖,古代這是曾是「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現在也還是東西方的交通要道,尤其是蘇伊士運河的開通和土耳其海峽的利用,更顯其地理位置的優越,中東還是世界交通的「空中走廊」,許多國際航線都要經過這里,因此,中東過去是帝國主義、殖民主義侵略擴張的地區,如今一些大國為爭奪世界霸權,都想把它置於自己的控制之下,他們的斗爭十分激烈,這就造成了中東的局勢的不穩定。
2、豐富的石油資源:中東是目前世界上石油儲量最大、生產和輸出石油最多的地區(石油儲量佔65.4%,產量佔30.5%,出口量佔44.7%),在世界上佔有重要地位,被譽為世界石油寶庫。中東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灣沿岸,主要運往美國、日本、西歐各國

B. 地理試題設計說明怎麼寫

《地理導學案》編寫設計說明
《地理導學案》編寫的依據有兩點:一是導學案是關於指導學生自主學習進行知識的主動構建的操作方案,旨在能夠通過導學案從「學會」到「會學」,重點在於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二是導學案中要體現教師與教學內容、學生與學習內容、教師與學生之間以及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關系。而這種互動關系必須基於新課標的要求。遵循這樣的原則,我們精心的編寫了這套《地理導學案》。
《地理導學案》是我們地理編寫組的成員在深入分析《地理新課標》對教學目標的要求的基礎之上,將學生的學習內容經過精心的組織呈現給學生。主要包括學習目標、學習重難點、知識准備、學法指導、學習流程、知識點總結和學後反思七大部分。其中學習流程又包括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當堂檢測三大模塊。現在就以七年級《地理》第一章的第一節設計進行說明。
第 1 頁
《地理新課標》要求學生能運用地球儀,說出經線與緯線、經度與緯度的劃分;用經緯網確定任意地點的位置。《緯線和緯度》這課的教學目標我們設計為:掌握緯線和緯度的定義、會表示緯線和緯度,知道緯線和緯度的特點;掌握南北半球分界線。充分體現了新課標的要求。知識准備的設計內容主要基於兩個目的,一方面是復習舊知識,另一方面是展現本節教材沒有的但需要掌握的知識(南北回歸線和南北極圈這些特殊的緯線),為本節的知識學習做充分的准備。學法指導的設計主要是針對學習流程的三大模塊設計的。旨在具體指導怎麼樣看書、讀圖,目的是教會學生學習地理的方法。

C. 地理教師崗位教學計劃怎麼寫

地理教師崗位枝閉教學計劃怎麼寫呢?一起來看看小編今天的分享吧。
1、地理教師崗位教學計劃首先可以描寫地理教材的分析和教案的准備;2、然後可以描寫學生的學習情況分析;3、其次可以描寫地理教學的方法和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手段;4、最後可以描寫地理教學的輔導、學生作業的批改以及教學反饋。


地理教師崗位教學計劃1
一、指導思想
在新課標理論的指導下,以學校教務處工作計劃為指導,加強課堂教學,高效地完成本學科教學目標。積極進行教科研活動,努力使教學水平,業務能力有更大的提高。同時,通過傳授與學生生活密切聯系的地理知識,傳達地理思想,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和初步能力,最終使學生從「學會地理」,走向「會學地理」,從「懂得地理」走向「利用地理」。
二、情況分析
本學期,本人承擔七年級四個班的地理教學任務,每周每班二個課時,課時相對教材內容有些不足。所使用的教材是在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精神和《全日制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准》的基本理念指導下編寫的人教版地理新教材。新課標,新教材,新環境,高要求給本人教育教學工作帶來新的挑戰。同時,因地理課一直不受學生、家長和部分教育工作者的重視,使得同學們難以認真學習地理。但是,因為學生剛剛升入初中,第一次接觸地理,所以讓同學們認識到地理的重要性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把課堂上好,還是可以讓學生重視這門課程的。再加上學校良好的人際關系,先進的教育理念,為教育教學提供了理想的環境。我有信心做好。
三、具體措施
1、抓好地理課堂教學常規。認真備好每一節課,努力講好每一節課;保障每節一練。
2、認真學習新課標理論,領會新課標精髓,用科學的理論指導教學實踐。
3、積極參加教研教改活動,努力使教育教學能力再上新台階。
4、教學中關注學生的身心發展。結合學科特點,開展學科知識競賽活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5、虛心向外學習,取長補短,不斷提高教學水平。
6、擬好復習計劃,制定復習提綱,認真組織復習。
7、每次單元檢測搏友後,全面做好每個學生,每個班級的質量分析。注意發現教學和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並及時解決。
8、充分利用網路資源,切實做好地課備課資料的收集,整理工作,為地理課件的製作準備充分的素材。
9、爭取結合地理學科內容多點使用多媒體教學,以增強教學效率效果。
地理教師崗位教學計劃2
一、指導思想
在新課標理論的指導下,在學校主管教學校長的帶領下,充分發揮自身教學優勢,努力使教學水平,業務能力有更大的提高。同時,通過傳授與學生生活密切聯系的地理知識,傳達地理思想,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和初步能力,最終使學生從「學會地理」,走向「會學地理」。
二、學情分析
本屆蒙西陽光學校七年級共有五個班平行班級,平均每個班級30人。由於學生的生源地不同,學生的層次也有很大的差異,通過開學近一周的觀察,學生的學習慾望並不強,一些小學生身上的特點還沒有完全褪去,面對地理這門新的課程,本學期的重點任務是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針對七年級學生好動的習慣,多安排一些動手實踐的活動,訓練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
三、教材分析
七年級地理教材內容豐富,呈現形式多種多樣,該教材針對初中生的特點,設置了多個學生活動,密切聯系學生實際和生活體驗,同時還有課外讀及小資料對學生的知識面的拓展起積極作用,同時活動又利於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七年級上冊以區域地理為主要框架,包括地球與地圖、陸地和海洋、天氣與氣候、居民與聚落、發展與合作共五章內容。
第一章《地球和地圖》分三節,第一節地球和地球儀主要介紹了地球形狀的認識過程,地球的大小,地球儀的組成要素,重點是經線、緯線和經緯度的劃分。第二節主要介紹了地球的兩種運動方式,即自轉和公轉,這裡面主要學習自轉和公轉的一基搭槐般規律和產生的地理現象,也為高中地理必修1地球的運動做鋪墊。第三節地圖,主要講述地圖的基本要素,要求學生學習讀圖、析圖、繪圖和選圖用圖。
第二章《陸地和海洋》分兩節,第一節大洲和大洋,主要是介紹了七大洲和四大洋的相關概念和分布,是區域地理學習的基礎。第二節海陸的變遷,重點講述海陸變遷的原因和大陸漂移假說,板塊運動學說理論。
第三章《天氣與氣候》共包括四節,第一節從天氣和氣候的區別入手,學習天氣的相關知識;第二、三節分別講述氣候的兩個基本要素—氣溫和降水;第四節主要介紹世界各地氣候類型的分布及特點。
第四章《居民與聚落》分三節,第一節介紹世界人口與人種的構成和分布;第二節主要講述世界上各地區的語言種類和分布以及宗教的分布;第三節講述什麼是聚落,以及聚落的類型,聚落的特點和影響聚落形成的一些基本因素。
第五章《發展與合作》本章內容主要介紹世界上二百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分布,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區別和聯系,最後講述國際合作的重要性。
四、具體教學措施
1、必須以新理念指導教育教學。落實「自學精講,以練為主」的教學模式,貫徹「先學後教,以學定教」教學理念,加強集體備課,精心准備地理學案,力求每節課學生各取所需,做到天天清、課課清、堂堂清。
2、以教材中的「活動」部分內容為突破口,深入研究課堂教學模式,繼承以往教學活動的長處,並不斷深化、創新、拓展,形成多種多樣的符合學生個性發展的、有特色的課堂教學模式。
3、深入研究學案教學的特點,認真編寫學案和教案,把握學案教學的整個流程,充分發揮學案教學的優勢。
4、關注學生個體差異。在面向全體的同時,進行分層次教學,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給予更多的關注和輔導,提高整體地理學習質量。
5、要特別注重學習方法的研究和指導,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在教學在採取精講多練的方法、教師作適當引導、學生思考解決、教師再進行總結、要課文、圖像作業有機結合,激發學習興趣、幫助理解記憶作用。培養學生的觀察、思維、想像、歸納、記憶等能力、並及時強化鞏固、懂得應用,同時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7、密切聯系生活和生產實際,注意挖掘學生的生活經歷和體驗,盡可能多地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使學生感受到地理就在身旁,感受地理學科的有用性。
8、指導學生開展地理實驗,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
9、充分利用網路資源,切實做好地課備課資料的收集,整理工作,為地理課件的製作準備充分的素材。
10、及時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做出評價,注意發現教學和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並及時解決。
地理教師崗位教學計劃3
一、指導思想
通過教與學讓學生由莫生到熟悉再到喜歡,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熱情,本學期教學的重點就是打好基礎,抓重點——在新課標理論的指導下,以初二會考為指針,加強課堂教學,更加高效地完成本學科教學目標。同時,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和初步能力。
二、基本情況分析
本學期,本人承擔初一年級三個班的地理教學任務,每周6個課時。小學升上來的學生對地理完全莫生,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就顯得特別重要
三、教學目的要求
1、抓好常規地理課堂教學。認真備好每一節課,努力講好每一節課;保障每月一考,作業方面做到單獨面批和與小組長檢查相互結合的辦法,來緩解班級數量太多,作業積壓的程度。
2、認真學習新課標理論,領會新課標精髓,針對考試抓重點。
3、更多注重平時讀圖能力的培養與訓練。
四、本期教材重點、難點
(1)地球的運動及現象,海陸變遷;
(2)氣候與天氣。
五、完成本期教學任務的具體措施
1、認真備課,精益求精,爭創優秀教案。強化學生的基本技能,學會讀圖、填圖,從宏觀上了解地理單元的知識。進行地理基礎知識和基本數據的強化記憶,對地理知識進行必要的儲備。參加聽課評課活動。虛心向他人學習,取長補短,不斷提高教學水平。
2、積極參加教研教改活動,在教研處,教務處的指導下,努力使教育教學能力再上新台階。
3、擬好復習計劃,制定復習提綱,認真組織復習。每次月度考試後,全面做好每個學生,每個班級的質量分析。注意發現教學和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並及時解決。
4、教學中關注學生的身心發展。結合學科特點,開展學科知識競賽活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地理教師崗位教學計劃4
一、指導思想
在新課標理論的指導下,以世紀精神為指針,以學校工作計劃為指導,加強課堂教學,盡快適應網路環境下和計算機輔助下的地理課堂教學模式,更加高效地完成本學科教學目標。積極參加教科研活動,努力使教學水平,業務能力有更大的提高。同時,通過傳授與學生生活密切聯系的地理知識,傳達地理思想,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和初步能力,最終使學生從「學會地理」,走向「會學地理」。
二、基本情況
通過復習七、八年級上下冊相關內容的學習,學生對地理知識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具備了初步的讀圖、分析、判斷的能力,對世界概況有了一定的了解。但也有一少部分學生對地理學科的學習不夠重視,知識還沒有形成系統,沒有達到應有的水平。我將本著認真,嚴謹的教學態度開展本期教學工作,在新的學期里希望揚長避短,深入學生,力爭取得更有效的教學效果。
三、教學目標
教完七、八年級地理上下冊選取的8章內容,使學生掌握必要的地理知識,讓學生具備必要的基本技能,對我們所處的世界有一個明晰的了解,對世界一些重要的國家和地區有著較為詳盡的知識掌握。
四、本期教材重點、難點
1、地球和地圖,地球的運動。
2、中國的氣候及自然資源。
3、會用地理知識解決生活問題。
五、教學措施
1、強化學生的基本技能,學會讀圖、填圖、從客觀上了解地理單元的知識。充分利用地圖冊來實現教學目標和要求。
2、進行地理基礎知識和基本數據的強化記憶,對地理知識進行必要的儲備。同時,在本學期的教學過程中穿插回憶上學期的世界地理基本知識,讓學生對世界地理能有一個系統的了解和掌握,也為他們今後地理知識的學習打好基礎。
3、強化學生運用所學的地理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開展多種教學形式,適當的運用多媒體教學,提高學生運用地理知識的能力。
4、培養學生關注自然,關心社會,關心時事的自覺性。關注熱點問題生活問題,進行專題復習和綜合復習。
六、教學課時與進程:
1、九月份復習七年級上冊內容。
2、十月份復習七年級下冊內容。
3、十一月份復習八年級上冊內容。
4、十二月份復習綜合訓練題。
5、一月份進行考前模擬訓練。
地理教師崗位教學計劃5
一、課前教學設計准備
課前的教學設計是學生上好地理課的關鍵,也是教師運用策略的智慧結晶。在設計教案時教師要注意突破三點:
1、目標性——授課目標應清晰。在每堂地理課堂上師生需要完成哪些教學目標,怎樣完成教學目標。要做到這一點,教師必須吃透教材,考慮好每段小結,在學生每個階段的活動之後能夠給予學生一個簡潔、精闢、深刻的評價,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使其產生認識上的飛躍,體現出教師的主導作用,使教學過程達到狀態,利於教與學的穩定平衡。
2、針對性——首先教學內容是面向全體,重點突出,突破難點。教師應根據以往的教學實踐,了解學生容易在什麼地方出問題,對教學的這些關鍵點,教師應提前構思好教學方案,設計好問題,引導學生渡過難關。當然這也是教師在學生以往反饋的基礎上提煉出來的,經驗豐富的教師為什麼一般教學效果較好,學生容易理解和掌握所學的知識,道理也就在這里。其次,教育全體學生,但要針對群體的學生,這樣以牽前引後,擴大學生吸收面。因為目前各班人數在40個左右,層次差別較大。
3、高效性——課堂40分鍾時間里應高效地達到或接近目標。這就意味著要化地利用好時間成本。學生是能動的主體,他們在想學的前提下,潛意識里計算著在時間一定的情況下,限度地消化最多的知識;或者是在知識一定的情況下,怎樣利用最少的時間。這種時間利用的效用都體現著高效性。所以,教師教學要想體現出高效性,關鍵在於如何擴充知識容量或者如何擴展思維的空間。在一般情況下,這兩者應相互協調為宜。
二、提高自身全方位的素質
1、培養自身的專業素養
首先要進一步充實自己的專業知識,對所教知識有深刻的理解,只有這樣,才能在設計學案時做到「深入淺出」,做到知識問題化,問題層次化,從而使學生「淺入深出」,步步為營,逼近目標;其次對自己所教學科的前沿知識有所涉獵,甚至可以作為課題來研究,這樣在編寫教學案時,才能使設置的問題具有啟發性,才能夠有所創新,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以達到「應用」和「拓展」的目的。我們地理學科,我可以多讀一些書,比如《中國國家地理》、《中學地理教學參考》等。還可以到地理專業論壇、周村區地理教師QQ群、淄博初中地理人QQ群等交流區,跟同行探討請教,還可以互相分享資料;甚至看看新聞,也可以了解一些熱點知識。總之只要用心,雖不一定能成為名師,至少能做一個不誤人子弟的老師。
2、注重集體備課
積極參與備課和集體備課,製作完善導學案。第一步是個人課前備課;第二步是集體備課,初三地理組內討論、點評;第三步是修改並印發學案;第四步是課後要通過課堂反思修改學案;第五步是將最後的學案製成電子稿,存檔,作為後續教學使用。
三、學生興趣的培養
1、創情設境,激發興趣
(1)精心導入,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工作計劃#導語是一堂課的切入點。特級教師於漪老師說過:課的'開始,其導入語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調。第一個音定準了,就為演奏或者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而地理課堂的導入也應該精心構思,巧妙設計,具有形象美、情感美、和諧美、懸念美。使教學過程引人入勝、扣人心弦、生機盎然,充盈著美的氣息,讓學生感受一種神聖、魅力和詩意。精心設計課堂#工作計劃#導語,先聲奪人,可以喚起學生強烈的「樂知」、「樂學」的慾望。
(2)授課,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應把自己完全融入授課過程當中,讓教師的情感與授課內容同興奮、同疑問、同激昂、同探求。充分利用自己的形體語言來配合授課內容,並且要把學生的情緒也引入教師當中。
2、發揮小組合作優勢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讓學生在參與中生動活潑地發展,在發展中積極主動地參與,人人都有參與和發展的機會。充分利用小組合作,發揮小組的作用,同時盡量做到保證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到課堂中來,實現全員參與、全程參與、主動參與、真實參與。
3、鼓勵質疑問難,引導學生創新意識
(1)審題激質疑:關鍵字句是題目的「窗戶」,透過「窗戶」才能領略內涵,引導學生讀題、審題,圍繞題目提出問題,不但可以訓練學生的審題能力,更能迅速地掌握題目的脈絡和內容。
(2)身邊小事啟質疑:除了課堂教學訓練學生質疑能力之外,應鼓勵學生多觀察生活實際,多問幾個為什麼,從身邊日常事務提高質疑問難的能力。總之,教師要鼓勵學生敢於提出疑問,引導學生產生疑問,進而發現問題,要給學生質疑的時間和空間,使學生可以隨時質疑,會質疑本身就是思維的發展、能力的提高。通過質疑使學生獲得有益的思維訓練,變「學會」為「會學」,會「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再發現問題」養成勤於思考。
4、巧妙運用電教媒體,創設高效課堂
隨著信息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電教媒體逐步走入課堂,它彌補了傳統教學在情境營造、時空轉換、情感滲透、思維創新等方面的不足,以一種鮮明的教學特點,豐富的教學內容,形象生動的教學情境為特徵的新型課堂教學模式,顯示出它得天獨厚的優勢。教師優化運用電教媒體,運用多媒體、投影儀、電子雜志等手段來提高學生習趣,這對於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打造高效課堂,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5、及時進行反思
教師應該教有所得。目的是讓自己更輕松,更高效地開展教學。把節約出的時間投入到更需要的體現個人價值的方面,做個科研型、博學型的教師。鑒優劣、品得失,所以在課後反思中我們需要進一步完善自己。這也是教師肩負教育的責任。
總之,沒有所謂的教師,而只有最適合特定課堂的老師,沒有的課堂,只有最有效實現特定目標的課堂。地理教學改革是逐步累積的,提高初中地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工作也不能一蹴而就,但只要每個地理教師積極投身於課堂教學改革,用自己的眼光發現問題,用自己的思考分析問題,用自己的智慧解決問題,多管齊下,共同努力,相信地理課堂必將充滿朝氣與活力,地理課堂教學效果也一定能大大提高!


以上就是小編今天的分享了,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D. 高二年級必修一地理教案

1.高二年級必修一地理教案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復述褶皺、斷層的概念,認識褶皺山和斷塊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態。

2.繪制褶皺構造的示意圖,判斷褶皺的基本類型。

3.描述火山的形成、結構和規模。

4.說明山地對交通運輸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

1.閱讀褶皺、斷層示意圖,分析褶皺、斷層的成因及地貌表現。

2.通過讀圖,分析地質構造的基本類型及其對地表形態的影響,培養學生讀圖能力,培養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卜祥頌3.通過分析各種山地的成因,初步培養讀圖、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4.案例探究:山地對交通運輸線路結構、線路分布格局、線路延伸方向的影響。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和「板塊學說」教學,樹立事物是運動的、是不斷發展變化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2.通過對山地形成宴斗的學習,樹立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觀點,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山地的類型的判斷。

2.山地對交通的影響。

【教學難點】

正確判斷褶皺、斷層示意圖,分析褶皺、斷層的成因及地貌表現

教學工具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設計

【新課導入】

通過上節課內容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內力作用和外力型鄭作用是塑造地表形態的兩大力量,內力作用的總趨勢是使地表變得高低不平,而外力作用的總趨勢是使地表起伏狀況趨向於平緩。今天這節?課我們要進一步以山嶽為例來學習內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塑造和影響。

一、山地的形成與分類

【導學與自主探究】

請大家認真閱讀教材P73頁內容,結合學案分析思考下列問題

(一)山地與陸地的關系

山地是陸地的主要組成部分之一,也是陸地的骨架。山的形成和發展與內力有關。

(二)山地的分類:褶皺山、斷塊山、火山等

二、褶皺的形成和基本形式

【互動討論】

請觀察褶皺形成中岩層形態發生了什麼變化?有幾種類型?

【總結分析】

(一)褶皺:

在地殼運動產生的強大的擠壓作用下,岩層會發生塑性變形,產生一系列的波狀彎曲。

(二)褶皺的基本單位──褶曲

岩層向上拱起部分稱為背斜;岩層向下彎曲部分稱為向斜。

三、地球岩石圈板塊構造學說

(一)地球岩石圈板塊示意圖

活動:(課件展示板塊示意圖)說出板塊名稱並填注在板塊示意圖中。

六大板塊名稱: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

(二)板塊屬性

板塊的內部地殼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交界的地帶,地殼比較活躍,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也集中分布在板塊邊緣地帶

(三)板塊運動與地表形態的關系

(四)褶曲的判斷方法

1.結合上圖,你可以從哪些方面來判斷背斜和向斜?

(1)從形態上看:岩層向上為背斜、向下為向斜。

(2)從岩層的新老關繫上看:背斜中老翼新、向斜中新翼老。

(3)從地貌景觀上看: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2.探索·褶皺地形──「地形倒置」的原因是什麼?

歸納展示:

一般:背斜成嶺,向斜成谷;地形倒置:背斜成谷、向斜成山。背斜頂部受張力作用岩性較疏鬆,容易被外力侵蝕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擠壓力作用岩性較堅實,不易被外力侵蝕反而成為山嶺。

(五)褶皺的實踐意義

1.利用向斜構造找水,利用背斜找油。向斜構造有利於地下水補給,兩翼的水向中間匯集,下滲形成地下水,故打井可在向斜槽部打;背斜是良好的儲油構造,由於氣最輕,分布於背斜頂部,中間為石油。

2.利用背斜、向斜確定鑽礦的位置。如果岩層中含有某種礦產層,如煤、鐵礦等,往往保留在向斜部分的地下,因此鑽井或打井應在向斜構造處;因背斜頂部易被侵蝕,背斜岩層中的礦石很可能被侵蝕搬運掉了。

四、斷塊山

(一)斷層的形成

當地殼運動產生的強大壓力和張力,超過了岩體承受能力時,岩體就會破裂;岩體發生破裂後,兩側的岩體沿斷裂面發生明顯的位移,就形成了斷層。

(二)斷層的基本形式

上升岩塊(地壘):常形成塊狀山地或高地。

下沉岩塊(地塹):常形成谷地或低地。

(三)斷層位移與地表形態

(四)斷層構造地貌

(1)汾河谷地

位於山西省中、南部。這里在地質為一東北—西南走向的斷層地塹,南與渭河平原相接,北與滹沱河谷地相連,後經汾河等河流沖積形成為河谷平原。汾河谷地土壤肥沃,灌溉條件優越,是山西省重要的糧、棉產地。

(2)渭河平原

又稱渭河盆地,系地塹式構造平原。位於陝西省中部,介於秦嶺和渭北北山之間。西起寶雞,東至潼關,海拔約325~800米,東西長約300公里,南北寬窄不一,面積約3.4萬平方公里。因在函谷關和大散關之間古代稱「關中」。春秋戰國時為秦國故地,號稱「八百里秦川」。是陝西最富足的地方,也是中國最早被稱為「金城千里,天府之國」的地方。

(五)斷層的實踐意義

1.利用斷層找水。斷層由於岩層破碎,往往是地下水外露的地方。

2.建築、工程隧道選址應避開斷層。在斷層地帶搞大型工程易誘發斷層活動,產生地震、滑坡、滲漏等不良後果,造成建築物塌陷。向斜構造在地形上一般表現為盆地,修築鐵路、開鑿隧道時應避開向斜部位,因為如果在向斜部位開鑿,向斜是地下水匯集區,隧道可能變為水道。

3.斷層能加大地震裂度。地震發生時,有斷層處的地區裂度會變大。

課後小結

本節課我們主要學習了兩種山地──褶皺山和斷塊山的形成、地貌特徵及其實踐意義。在山地形成學習中了解了板塊運動的基本特徵。

2.高二年級必修一地理教案


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初步認識大洲是世界第一大洲。運用地圖說明亞洲和歐洲的經緯度位過程與方法通過學生對地圖的閱讀,使學生學會從地圖上學習地理知識的能力情培養學生熱愛我們所居住的大洲——亞洲的良好情感,激發學生的自教學內容稱述性知識「亞細亞」和「歐羅巴」亞歐大陸亞洲的地理位置時區與區時

運用引導法、讀圖分析法、對比分析法掌握亞洲和歐洲地理位置及特徵。

培養學生熱愛我們所居住的大洲——亞洲的良好情感,激發學生的自評價方法作業評價、小測試評價教學資源印刷資料小測試題多媒體資源flash動畫模型實物:地球儀教學重點學會運用地圖說出某地區的地理位置。教學難點學會運用地圖說出某地區的地理位置。

教學關鍵

運用引導法、讀圖分析法、對比分析法學會分析某個未知區域各地理事物之間的相互

聯系及該區域的地理特徵。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請大家看一段錄像,猜一猜片中展現的景觀在哪裡?(播放一段關於亞洲的錄像資料,如長城、日本富士山、沙漠中的阿拉伯人、喜馬拉雅山脈等)

學生發言:中國、亞洲、日本??

(二)新授

板書第一章認識大洲第一節亞洲及歐洲

指導學生閱讀課文第二頁第一自然段。指導學生找到南北半球和東西半球的分界線。學生閱讀。教師進行總結。

板書:「亞細亞」和「歐羅巴」

1.大洲名稱的由來

2.亞歐大陸

亞洲和歐洲的大陸部分連在一起,合稱亞歐大陸,是世界上的大陸。學生通過閱讀圖1-1,進行討論後總結。提問亞洲的地理位置如何呢?

板書:亞洲的地理位置

(1)經緯度位置

北部深入北極圈內,南部延伸到赤道以南。緯度范圍:南緯10度~北緯80度之間經度范圍:東經25度~西經170度之間主要位於北半球和東半球。(2)海陸位置

亞洲東、北、南三面分別瀕臨太平洋北冰洋和印度洋,西與歐洲相連,西南與非洲為鄰,東隔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望,是世界第一大洲。

我們通過對亞洲的學習,直到認識一個大洲的地理位置應該從經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兩方面來說明。

承接通過我們對亞洲的學習,請同學們都歐洲的地理位置,來描述一下。學生通過讀地圖1-1,對歐洲的地理位置進行描述。活動分小組討論,發表各自意見,然後進行總結。歐洲:

緯度范圍:北緯36度~北緯71度之間經度范圍:西經9度~東經66度之間

總結歸納了解一個大洲的地理位置可以從哪幾個方面入手?學生回答經緯度位置(半球位置)、海陸位置兩方面。

3.高二年級必修一地理教案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識記人口增長的時空分布,了解世界人口的增長狀況。

(2)理解人口對環境的壓力,理解人口是怎樣對環境產生壓力的。

(3)理解資源的不合理利用的表現和如何運用其趨利避害。

(4)比較兩種經濟增長模式的特點。

(5)理解人口、資源、發展與環境問題的關系,並能應用來解決實際問題。

2、能力目標

(1)提高學生利用圖像、圖表、數據進行定量分析問題的能力。

(2)提高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

3、德育目標

(1)使學生正確認識人口與社會經濟、資源環境的密切關系,樹立科學的人口觀。

(2)使學生認識到資源問題的實質是人與資源之間的矛盾,進而培養學生合理利用和保護資源的意識。

(3)使學生認識到環境問題的產生與人類活動有關,努力規范自己的行為,養成愛護環境、美化環境的公德意識。

4、美育目標

通過對環境問題產生原因的教學,培養學生樹立愛護環境、美化環境的高尚情操。

二、教學重點

1、使學生認識人口對環境的壓力不僅體現在人口增長的絕對數量對環境的壓力,同時也體現在人口增長速度的時間和空間差別對環境的影響。

2、通過案例教學,使學生理解人類對資源的不合理利用而導致環境問題。

3、通過對經濟增長與生活質量關系分析,使學生認識到片面追求經濟增長會造成嚴重的環境問題。

三、教學難點

對環境問題本質的理解和運用。

四、教學方法

1、利用CAI課件輔助教學。

2、探究式學習法。

3、師生互動、合作學習法。

4、圖像、圖表、數據定量定性分析法。

5、案例分析法。

五、教學媒體選擇與組合設計思想

1、視頻展示環境問題的現象,發現、提出問題,引起學生思考。

2、多媒體展示社會調查的過程,輔之以學生表演,促進學生學習探究思維規律的形成。

3、通過多媒體展示調查結果,並結合教材學習本課知識,進而推導出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通過多媒體出示練習題,及時反饋學生知識的掌握情況。

4、播放視頻影片,通過美麗的人居環境與前面的對比,從而呼應主題,引起學生深層次的思索。

六、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播放環境問題的相關影片和漫畫欣賞,引出環境問題,通過多媒體和漫畫使學生發現問題。

教師:同學們從上面的影片和漫畫中看到了什麼現象?漫畫作者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激發學生求知慾。

播放調查研究的流程圖,學生上台演示調研的全過程,教會學生自己探究問題。

整理材料,展示調查的結果,分類匯總,得出初步結論。

【講授新課】

學生閱讀教材,教師巡視指導,結合材料學習本課內容,使其理論化、系統化。

一、人口壓力

1、人口增長

(1)時間分布

A、產業革命前

B、二戰前

C、20世紀70年代

(2)空間分布

A、發達國家慢

B、發展中國家快

多媒體展示瑪雅文化的遺址圖片,用瑪雅文化的衰落引出人口壓力。

2、人口壓力

人口過多且持續增長,對物質的需求和消耗增多,超過環境供給資源和分解廢物的能力,進而產生資源和環境問題。

引用泰晤士河上的悲劇突出傳統經濟增長模式的缺點。

二、資源的不合理利用

1、資源的過度利用——資源耗竭

2、資源的不合理利用——環境的破壞

三、片面追求經濟的增長

1、什麼是傳統的發展模式

2、學生討論:「經濟增長和生活質量」的關系。

3、環境問題的本質是發展問題。

4.高二年級必修一地理教案


一、學情分析:

在高二地理文理教學中,這學期我擔任高二五個理科和一文科班的地理教學工作,其中1、2班基礎較好,8、9、10、11班的基礎較差。其中的一個原因是初中和基礎比較薄弱,另外一個是他們的地理學習習慣不好,不愛學習。如何讓他們養成好的學習習慣以及加強他們的基礎知識,這是本學年的教學重點。這一切都要求老師加強集體備課,發揮好教研組、集備組整體優勢。

二、指導思想:

認真貫徹落實學校的工作思路,以「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為宗旨,以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濃厚的學習興趣為重點,深入了解學生情況,著手教學模式的探討,不斷提高教學質量。

三、學生基本情況:

本學期教學班6個,5個班學生基礎都較差,在高二年級也非常特殊,不愛學習的學生較多,1、2班學生的基礎相對較好點。總的來說,學生的情況不夠理想,給教學帶來許多困難。

四、教學目的和要求:

讓學生獲得比較完備的地理基礎知識,學習對學生終生發展有益的地理;倡導學生主動參加參與,樂於探究,勤勞動手,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五、教材內容、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

教材除了學科理論外,增設了活動設計、研究性學習、案例教學、社會實踐等,同時,配備了不少案例,這些案例源於實際的社會活動和不斷發展的社會現實生活,與地理學科。有緊密的聯系,是對已發生的典型時間的真實寫照;因此,學生思考、分析和探究的一系列地理現實問題,通過案例分析引導學生去觀察、體驗、判斷和推理也是教學的重點,更是難點。

六、教學措施:

中學地理與其他學科相比,他的獨特性主要體現在起直觀性和辨證思維能力的廣泛運用上,因此在教學中,首先應充分培養地圖的觀點,包括看圖能力、記圖能力和再認再現能力的培養。牢固樹立地圖是地理學科第二語言的思想。第二,根據教材特點選用一些帶有鄉土性質的案例,做好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盡可能在課堂上實現。另外,做好後進生的會考輔導工作。

七、具體措施:

1、加強對《課程標准》的深入研究

《課程標准》是教學、命題的標准和依據,教學過程中要以課程標准為依據制定教學目標,落實高中地理教學的目標要求,為會考和高考打下牢固的基礎。

2、認真鑽研教材

在教學中既要重視教材中學科知識點的落實,也要重視學科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重視教材的整合,樹立「用教材教」的新的教材使用價值觀,使教材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重要資料來源,根據《課標》要求選取恰當的案例,彌補教材的不足。改變傳統地理教材觀,由單一教材向多元素材轉化,由依賴教材向主動構建教材轉化。

3、重視課堂教學中「過程與方法」的研究與實踐。

《課標》教學目標中的「過程與方法」是課程標准提出的新的關鍵性目標。要在教學中倡導勤於動手、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合作與交流的能力。重視能力培養的同時也要重視基礎知識的掌握,能力是建立在穩固的學科基礎知識之上的。

4、重視備課環節

備課的依據是《課程標准》、學情和教材,在備課的過程中首先解讀《課程標准》,依據《課標》要求和學情制定教學目標。處理好「量」與「時間」的關系,合理取捨和整合教材,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加強校內備課組的活動,開展校際交流,尋求共同發展。

5.高二年級必修一地理教案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能說出火山的概念、組成及其形成;

【過程與方法】

通過觀察模擬實驗,能描述火山的形成過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生能夠體會自然地理的神奇之美。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火山的組成以及火山的形成。

【教學難點】

火山的形成過程。

三、教學方法

設置情境法、講授法、演示實驗法。

四、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PPT展示一組日本富士山的圖片

同學們,上課前老師給大家展示一組圖片,大家看看圖片上的地方是哪裡?我聽到很多同學都認出來了,說是日本的富士山,很正確,富士山是日本人的象徵和驕傲。那同學們知不知道,富士山是屬於我們上節課所學的三種山嶽類型中的哪一類?對,屬於火山。這節課,我就一起來具體學習一下——火山。(板書課題)

(二)新課教學

1、教師做演示實驗,模擬火山形成過程:

在桌上放一個錐形瓶,瓶中裝適量白醋和洗滌劑,用滴管向錐形瓶中滴入小蘇打溶液。滴入後,瓶內產生泡沫,隨著泡沫的不斷增加,溢出瓶外,堆積在錐形瓶周圍。

教師做實驗時,學生觀察實驗過程,觀察時注意保持安全距離,解決以下問題:

(1)學生觀察後,描述所看到的實驗現象。

(2)學生運用初中所學化學知識——酸鹼中和反應,解釋這一現象產生的原因。

(3)學生類比演示實驗的現象及產生的原因,推理火山的形成過程。

最後,教師總結歸納火山的形成過程:處於底下深處的岩漿,在巨大的壓力作用下,沿著地殼的中央噴出口或管道噴出。

處於底下深處的岩漿,在巨大的壓力作用下,沿著地殼的中央噴出口或管道噴出。這樣形成的山體就是火山。如果岩漿是沿著地殼的線狀裂隙流出,往往形成的是寬廣的玄武岩高原。

2、結合課本和實驗後的泡沫狀態,學生思考並回答:

(1)火山由哪幾部分組成?

(2)每個部分分別對應泡沫堆的哪個部位?

3、結合課本,學生回答:火山的規模範圍有多大?

(三)鞏固拓展

(1)PPT展示我國長白山天池的視頻和圖片。

(2)介紹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的相關小知識。

(四)小結作業

課下搜集其他火山的相關資料,做成PPT或視頻,下節課進行匯報和分享。

五、板書設計

火山的形成:

處於底下深處的岩漿,在巨大的壓力作用下,沿著地殼的中央噴出口或管道噴出,形成火山。

6.高二年級必修一地理教案

【教學目標】

1.在熟練繪制《中國地形圖》的基礎上,學會經緯網定位中國地形單元的方法;

2.學會提取試題中給出的地理信息進行正確的空間定位,再以此為基礎,分析、推理其他特徵;

3.使學生掌握聯系知識,從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兩方面入手分析我國區域地理要素分布情況的方法。

【教學重難點】

1.准確定位地形單元的范圍和位置。

2.根據地形單元的區域特徵,結合具體區域分析相應的自然和人文特徵。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近幾年來,浙江省文綜高考的第37題屬於中國地理,面對26分,區域定位是攻克這個堡壘的先鋒隊,定位準確了,特徵清晰了,就可以穩操勝券。這是高考考查區域地理的一般方法,也是今後更加註重考查的方向。那麼如何做到中國地理空間的准確定位呢?

二、方法:

1、是什麼:先要確定對象,是自然還是人文,其中自然地理要素分布應從我國地形、氣候、水文、植被和土壤等方面入手,人文地理要素分布應從我國工業、農業、城市、商業、交通等方面入手。

2、在哪兒:即定位,通過經緯網確定地理事物的位置和范圍,事先要求學生熟練繪制《中國地形圖》;

3、有什麼:即自然和人文特徵的分析;

4、為什麼:即成因分析和聯系比較。

5、怎麼辦:即措施和發展方向。

三、例題分析:

深秋季節,一旅遊者從圖中某區域乘火車外出旅遊。出發時落葉紛飛,滿目金黃,穿越重重隧道後,驀然樹木蔥郁,山清水秀。火車經過的區域是()

A、從①到②

B、從②到④

C、從③到⑤

D、從⑤到⑥

問:1、劃出關鍵詞

2、答案是什麼?為什麼?

3、請在自繪的《中國地形圖上》畫出相應的地形單元,並說明理由。

總結:以上可以通過准確定位來確定是秦嶺還是淮河,特別是它們的位置和范圍。本題是通過准確定位即可得出結論。

例2、(26分)圖12為我國某區域示意圖,完成下列問題。

(1)說出該區域自然環境特徵和農業土地利用類型。你認為沙地和旱地在生態環境治理中應分別採取的主要措施是什麼?(12分)

問:1、圖12在哪兒

2、在自繪的《中國地形圖上》畫出相應的地形單元,並說明理由。

3、該地形單元的區域特徵是什麼?

總結:該區域實際上是由內蒙古高原和黃土高原組成,如果沒有找到區分兩者的界線,就會將內蒙古高原或黃土高原的特徵混答,干擾答案,影響得分。以上主要是准確定位後,劃清相鄰兩個單元的界線,從而得出正確的結論。但是不少同學因為沒有區分這兩個地形單元,導致巨大的偏差。

例3、下圖中甲省為我國重要中葯材基地之一。根據下面圖、表資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1)從地理位置、地形因素分析該省的主要氣候特徵。並指出在此氣候條件下中葯材資源的突出特徵。

(2)簡述A地發展中葯材加工業的有利社會經濟條件。

問:1、該圖在哪兒

2、在自繪的《中國地形圖上》畫出相應的地形單元,並說明理由。

3、地理位置包含哪些?

4、該省的東部是什麼地形,西部是什麼地形單元;

5、指出相應的氣候特徵。

6、請說出第二問的解題思路。

四、總結答題思路:略

五、歸納區域定位的方法:略

六、板書設計:略

七、作業布置:

再次熟練繪制《中國地形圖》

閱讀全文

與什麼是地理學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4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97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4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36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77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93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14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47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78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47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1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0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41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1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79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