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地理實驗教案怎麼寫

地理實驗教案怎麼寫

發布時間:2023-05-30 07:03:16

① 幼兒園地理活動教案

活動目標:1、知道台灣、香港和澳門都是中國的一部分,有美麗的風景和特產。
2、積極和同伴交流自己收集的資料和信息。
3、在交流和分享中增進對台灣、香港和澳門的了解及情感。
活動准備:1、請家長和幼兒共同收集台灣、香港、澳門的圖片資料,中國地圖,小紅旗3面。
2、教師編排高山族舞蹈《高山青》。
3、幼兒用書:《特別的地方》。
活動過程:
1、引導幼兒了解台灣、香港、澳門的地理位置
師幼一起觀看中國地圖。教師請幼兒找出陸地和大海。
教師引導幼兒找出台灣、香港、澳門的位置。
幼兒找到後,教師用小紅旗在地圖上標示出來。
教師小結:香港和澳門臨海,台灣四面環海。
2、師幼共同了解台灣、香港和澳門的風土民俗。
幼兒交流收集的有關於台灣的資料,教師歸類展示。
幼兒閱讀幼兒用書《特別的地方》了解台灣。
教師小結:台灣是中國最大的島嶼,四周都是海。台灣島上居住著很多高山族的人,他們穿著鮮艷的服裝,喜歡唱歌跳舞。台灣島上有許多世界上珍貴的蝴蝶。台灣氣候比較熱,特別適合大米和甘蔗生長。
幼兒交流收集的有關香港的資料,教師分類展示。
幼兒閱讀幼兒用書《特別的地方》,了解香港。
教師小結:香港由小島組成,有古老的有軌電車--香港島電車,有世界上最長的自動行人電梯--中環半山自動行人電梯,有世界上最大的戶外青銅座佛--天壇大佛。香港高樓大廈林立,有"東方明珠"的美稱。
幼兒交流收集的有關澳門的資料,教師分類展示。
幼兒閱讀幼兒用書《特別的地方》,了解澳門。
教師小結:澳門既有古色古香的廟宇,又有庄嚴肅穆的天主教堂,還有眾多的保護文物,以及沿岸優美的海濱風景。
幼兒了解台灣、香港、澳門的故事。
幼兒交流有關台灣、香港、澳門的故事,了解簡單的歷史背景。
教師小結:台灣、香港、澳門都是中國的一部分。香港、澳門已經回歸祖國懷抱。
我們和台灣人民都盼望著早日統一。
欣賞詩歌《七子之歌--台灣》,激發愛國情感。
3、教師跳高山族舞蹈《高山青》,幼兒欣賞。

② 七年級地理《海陸的變遷》教案範文

通過從現象到本質的研究,提高學生對探究事物本質的科研興趣;通過魏格納的 故事 ,激發學生勇於創新的精神。接下來是我為大家整理的 七年級地理 《海陸的變遷》教案 範文 ,希望大家喜歡!

七年級地理《海陸的變遷》教案範文一

一、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主要講述「滄海桑田」的變化,以及形成這種變化的原因。學習本節知識,要求能運用實例說明海陸的變遷,樹立海陸不斷運動變化的辯證唯物主義科學觀點;了解大陸漂移和板塊運動學說的基本觀點,並能解釋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通過大陸漂移——板塊運動學說的發展過程,進行科學史 教育 及培養科學興趣、科學 方法 和探究精神的培養。

二、學情分析

學生的年齡特點,決定了他們對千變萬化的自然界充滿好奇心,教師在教學中設置探究性和懸念性很強的問題,開啟學生求知慾望;根據學生已掌握的地理技能,為學生創造自主學習的氛圍。

三、設計思路

1.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舉例說明地球表面海陸的變遷。

了解大陸漂移和板塊運動學說的基本觀點。

說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系。

過程與方法

通過拼圖和分析示意圖,培養讀圖能力、想像能力和推理能力。

運用板塊運動學說,解釋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形成及發展變化。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大陸漂移—板塊運動學說的發展變化,進行科學史教育及科學興趣、科學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養。

2.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系。

教學難點

海陸變遷的原因。

板塊相對運動形成的地表形態。

3. 教學方法

演示、分析、討論、推理為主的教學方法。

四、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地中海曾經有座美麗的小島,它有一個神秘而古怪的名字「幽靈島」,大家想一想,為什麼這么美麗的小島卻有一個古怪的名字呢?

幽靈島究竟從何而來,又因何而去呢?難道真的是幽靈在作怪嗎?今天我們就揭開幽靈島的 對幽靈島的名稱的由來發表見解。 通過懸念的設置,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神秘面紗。

在我們生活的美麗星球上,萬事萬物都處在不斷的運動變化之中。陸地和海洋也不例外。有些地方陸地會變成海洋,有些地方海洋會變成陸地。究竟什麼會引起海陸變遷呢?

實驗探究

水在這里代表海洋,露出水面的沙土代表陸地。

實驗一:

如果不斷向水裡倒入沙土,插小旗的位置海陸情況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 這是自然原因還是人為因素引起的海陸變遷呢?

實驗二:

請同學們設計方案,如何使插小旗的位置由陸地變成海洋呢?(材料:水)?

?

綜上所述,引起海陸變遷的原因有地殼的變動、海平面的升降、人為活動。

我們剛才通過實驗分析了引起海陸變遷的原因。在地球上這樣的實例有很多,下面我們一起去看一看。

實地考察

荷蘭的圍海造陸工程。?

喜馬拉雅山地區。

海底世界。

現在,大家來分析一下幽靈島出現和消失的原因?

小島為什麼會多次的出現和消失呢?兩個學說能夠給我們一個解釋,談到這兩個學說就要從一張地圖說起,現在我們從世界地圖上看看會得到什麼啟示。?

?

觀察圖片。

分析引起海陸變遷的原因。

利用實驗探究的結論,分析各地海陸變遷的原因。

觀察世界地圖,談發現、談猜想。 ?

通過實驗探究,縮短學生與自然變化的距離,使學生更易接受。

理論聯系實際,學以致用。

培養學生觀察、發現、大膽猜想能力。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友情提示:同學們觀察一下各大洲的輪廓?你發現了什麼?你有什麼猜想呢?

最早發現其中的奧秘是德國的科學家魏格納,他是怎麼發現的呢?又提出什麼猜想呢?

閱讀材料

1910年的一天,年僅30歲的魏格納躺在病床上,目光正好落在牆上的一幅世界地圖上。「奇怪!大西洋兩岸大陸輪廓的凹凸,為什麼竟如此吻合?」他的腦海再也平靜不下來:「非洲大陸和南美洲大陸以前會不會是連在一起的?只是後來因為受到某種力的作用才破裂分離。大陸會不會是漂移的?」

猜想是空想還是有科學依據的?需要證據去驗證。

如果你是魏格納,你會從哪些方面進行了嚴密的論證呢?

下面通過拼圖活動,看看你會得到哪些啟示呢?

探究 發現

七年級地理《海陸的變遷》教案範文二

設計理念

依據地理新課標的要求,課程要面向學生的生活世界和 社會實踐 ,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輔助地理教學,創設學習情景,引領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合作學習,培養學生運用資料說明或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學會使用「證據」表明自己的觀點,建立「用事實說話」的科學態度,從而實現學習方式的改變,讓學生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

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海陸的變遷」是第二章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介紹地球面貌形成的原因。地球自誕生以來,風雲變幻,歷經滄桑,處於永恆的變化之中。今天海陸的分布及千姿百態的地表形態只是地球發展中的一幕。通過學習本節海陸的變遷等實例,初步認識自然環境的變化對人類造成的影響,初步認識自然界的發展變化是無止境的,人類對自然規律的認識和利用自然的手段也無止境。

編者的意圖:使學生認識地球面貌的變化發展過程,培養學生的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

第一課時教學內容安排:

滄海桑田——海陸的變遷

從世界地圖上得到的啟示——大陸漂移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舉例說明地球表面海陸在不斷的運動和變化之中,知道大陸漂移假說。

能力目標:通過實物圖、課件的閱讀分析;動畫模擬的演示過程;學生拼合非洲和南美洲大陸輪廓的吻合,初步了解地球海陸變遷的發展變化,培養學生的想像能力、讀圖能力和推理能力。

情感目標:通過講述魏格納大陸漂移假說的故事,培養學生善於觀察發現問題的能力,不畏艱險、勇於探索、為科學獻身的精神。

重難點的確立及依據:

確立:大陸漂移假說

依據:初一學生 抽象思維 能力差,知識面窄,但要培養學生的讀圖與分析問題的能力。

教法指導

教法及依據:啟發探究式教學方法

在教學中根據初一學生的心理特點(好奇心、求知慾),結合本節課文的內容,多選精選實例,配以實物投影片和動畫效果,設置一些富有啟發性的問題,盡可能地給學生動腦、動手、動口的機會,啟發學生分析想像,培養學生自我獲取知識的能力和參與意識、主體意識,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

教學手段及依據:(多媒體課件、課前活動准備)

利用投影儀,將實物圖片設置成問題,通過學生看圖思考解決問題,了解認識地表形態的變化和海陸變遷。將大陸漂移的過程通過電腦動畫由靜態的變成動態的,學生易於掌握理解,直觀形象生動,吸引了學生注意力,激發興奮點,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有利於加大課堂教學的力度,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活躍課堂氣氛,也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

學法指導

依據課程標准,精讀課文,把握重點。

指導學生運用實物投影圖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利用動畫培養學生的想像能力及推理能力。

通過課前准備活動,培養學生動手、動腦、動口的能力和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

課前活動

活動材料:1個地球儀、1張描圖紙、一支筆、1把剪刀

實踐活動:把描圖紙覆蓋在地球儀上,用筆描出非洲大陸、南美洲大陸的輪廓,將描好的兩幅圖,剪下來,看一看,拼合處是否吻合,演示這兩塊大陸是怎樣漂移的。

確定依據:課前活動是為了配合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演示非洲和南美洲的吻合,以及大西洋的形成,為大陸漂移提供證據。

教學程序

教學流程 教 學 內 容 設計意圖 導入新課 師問:誰知道 成語 :滄海桑田的含義和來歷嗎?

滄海桑田就是指海陸變遷,在地球上滄海變成桑田,桑田變成滄海的實例有許多 引用成語,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興奮點 看圖思考 出示實物圖片投影:喜馬拉雅山脈中的海洋生物化石。師問:誰能解釋這種現象?(海洋變成陸地)

出示實物圖片投影:中國東南海底的古河流遺跡。師問:誰能解釋這種現象?(陸地變成海洋)

七年級地理《海陸的變遷》教案範文三

《海陸變遷》

師:歡迎大家來到《探索·發現》節目現場,今天我帶領大家去地中海看一看,有一座美麗的小島,它卻有一個古怪的名字——「幽靈島」,這么美麗的小島為什麼會有一個古怪的名字呢?

生1:可能生長著古怪的植物。

生2:發出古怪的聲音。

生3:一些人游覽後,奇怪地死亡了。

生4:……

師:事實是因為它忽隱忽現,人們把它稱為幽靈島。難道真的是幽靈在作怪嗎?幽靈島因何而來?又因何而去呢?今天我們就來揭開幽靈島的神秘面紗。

在我們生活的美麗星球上,萬事萬物都處在不斷的運動當中,陸地和海洋也不例外。有的地方陸地變成海洋,有些地方海洋變成陸地。究竟什麼會引起海陸變遷呢?(書寫板書——海陸變遷)

(展示課件)實驗探究

實驗一:

如果不斷向水裡倒入沙土,插小旗的位置海陸情況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這是自然原因還是人為因素引起的海陸變遷呢?

生:人為因素

實驗二:

請同學們設計方案,如何使插小旗的位置由陸地變成海洋呢?(材料:水)?

生:加水。

師:為什麼加水後插小旗的位置會由陸地變成海洋呢?

生:海平面升高。

師:如果海平面下降,該地海陸情況發生怎樣的變化?

生:有些地方由海洋變成了陸地。

師:這是什麼原因引起海陸變遷呢?

生:海平面的升降。

師:除了加水,還有什麼方法呢?

生:把沙土挖走。

師:這是我們人為的,自然界中會不會自己發生呢?

(展示課件:實驗二)

生:地殼的下沉。

師:如果地殼上升,該地海陸情況發生怎樣的變化?

生:有些地方海洋變成陸地。

師:實驗二研究證明什麼會引起海陸變遷呢?

生:海平面的升降、地殼的運動。

師:綜上所述,引起海陸變遷的原因有地殼的變動、海平面的升降、人類活動。

我們剛才通過實驗分析了引起海陸變遷的原因。在地球上這樣的實例有很多,下面我們一起去看一看。

(展示課件:實地考察)

師:觀察荷蘭、海底世界、喜馬拉雅山地區圖片,分析其原因?

生:略。

師:現在,大家能不能來分析一下幽靈島為什麼會忽隱忽現呢?

生:地殼的運動。

師:我們知道了幽靈島因何而來,因何而去,小島為什麼會多次的出現和消失呢?(為什麼此地地殼如此活躍呢?)兩個學說能夠給我們一個解釋,談到這兩個學說就要從一張地圖說起,現在我們從世界地圖上看看會得到什麼啟示。

友情提示:同學們觀察一下各大洲的輪廓?你發現了什麼?

生:非洲和南美洲輪廓吻合。

師:你有什麼猜想嗎?

生:以前可能是一塊大陸。

師:最早發現了其中的奧秘是德國的科學家魏格納,他是怎麼發現的呢?又提出什麼猜想呢?(展示課件:魏格納與大陸漂移說)

生:朗讀。

師:同學們的猜想跟魏格納的猜想不謀而合。可見大家非同尋常。

七年級地理《海陸的變遷》教案範文四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舉例說明地球表面海陸的變遷。

2.了解大陸漂移和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觀點。

3.說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系。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分析課文的示意圖,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和想像能力、推理能力。

2.運用板塊運動解釋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形成及火山、地震的分布。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海陸的變遷,使學生樹立海陸不斷運動變化的辯證唯物主義科學觀點;

2.通過大陸漂移——板塊構造學說的發展過程,對學生進行科學史教育和探究精神的培養。

【重點與難點】

1.海陸變遷的原因;

2.大陸漂移學說內容;

3.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系。

【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多媒體教學,創設情景法、讀圖分析法、 總結 歸納法。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24

一、情景導入k

溫故知新:在圖中指出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提問:它們的位置自古以來就是固定不變的嗎?各大洲、大洋的輪廓是怎樣形成的呢?帶著這些問題,我們一起來學習海陸的變遷史,相信同學們很快就能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z

二、新課講解M

(一)滄海桑田N

你知道「滄海桑田」這個 成語故事 嗎? 傳說 我國古代有個叫麻姑的仙女,曾經三次看到東海變成桑田。後人以「滄海桑田」來比喻世事變化很大。其實這個故事的原意是指海陸的變遷。Z

1.海陸變遷的原因:l

地殼的變動、海平面的升降(主要原因)和人類活動(如填海造陸)。Y

2.活動:海陸變遷的實例分析,圖2.13~2.15實例舉證,解釋原因。(小組合作完成下列問題)Q

(導學):我國地理工作者在喜馬拉雅山考察時發現岩石中含有魚、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化石。p

(講解):喜馬拉雅山曾經是海洋,後來地殼隆起形成高山。X

(導學):在我國東部海域的海底,人們發現了古河道及水井等人類活動遺跡。B

(講解):我國東部海域的海底曾經是陸地,海平面上升成為海洋。R

(導學):歐洲的荷蘭是世界著名的「低地國」,全國約1/4的陸地低於海平面。I

(講解):人類活動造成海陸變化。9

(二)從世界地圖上得到的啟示b

1.讀圖2.16關於地球上海陸輪廓的爭論和圖2.17 難道僅僅是巧合嗎?L

(導學):地球上海陸輪廓是怎樣形成的?P

(講解):南美洲大陸凸出部分與非洲大陸凸出部分幾乎是吻合的。s

閱讀材料:從世界地圖上得到的啟示/

2.讀圖2.18 大陸的漂移p

(導學):大陸漂移學說認為:在兩億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連接的一塊大陸,它的周圍是一片汪洋。後來,原始大陸才分裂成幾塊大陸,緩慢地漂移分離,逐漸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狀況。7

(講解): 大陸的漂移: 2億年前只有一塊大陸——分裂,漂移——6500萬年前分裂成若干塊,——繼續分裂,漂移——七大洲、四大洋——仍在繼續變化著。A

(導學):大西洋是怎樣形的?太平洋有什麼變化?=12487113

(講解):大西洋是原始大陸分裂後,緩慢的漂移分離,非洲大陸、亞歐大陸與美洲大陸逐漸分離造成的。太平洋逐漸變小。=

3.活動:讀圖2.19和2.20運用大陸漂移學說解釋地理現象(小組合作完成下列問題)

(導學):非洲大陸和南美大陸都有古老地層相似性和相似的動物,說明什麼問題?

(講解):說明非洲大陸和南美洲大陸曾是相連的。


③ 設計地理實驗

冷熱不均引起大氣運動

一: 實驗材料

長方形的玻璃缸(長100CM左右,寬30CM左右,高40CM左右)、膠合板或塑料薄膜、熱水一盆、冰塊一盆、香、火柴等。

二 、實驗步驟

1、將一盆熱水和一盆冰塊分別放置在玻璃缸的兩側。

2、用平整的膠合板或塑料薄膜將玻璃缸上部開口處蓋嚴。

3、在裝冰塊的盆上方的膠合板或塑料薄膜的一側開一個小洞。

4、將一束香點燃,放進小洞內。

5、觀察:煙霧在玻璃缸內是如何飄動的

④ 高二年級地理教案

作為一位人民教師,時常會需要准備好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恰當地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那麼高二年級地理教案怎麼寫呢?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高二年級地理教案,歡迎大家查閱。

高二年級地理教案篇1

一、地形、地勢區別與聯系

如何描述一個地方的地形地勢

描述地形有三個步驟:

1、簡單描述地勢(如,東高西低)

2、描述地形(如,平原,高原,山地等)

3、描述第二步地形的分布情況(如,沿海有小面積平原分布等)

另:有某些參考資料,還要求描述海拔等

應用:如何描述福建省的地形和地勢特徵?

二、地形概況

1、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三級)

通過表格分析我國地勢三級階梯的界線和主要地形區

思考:我國地勢西高東低的分布狀況對氣候、河流和經濟的發展有什麼影響?

有利影響

(1)西高東低,有利於東部太平洋濕潤氣流

深入內地

(2)決定了我國許多大河東流入海,既有利於溝通我國的海陸交通,又便於我國東西地區之間的經濟聯系。

(3)由於地勢起伏大,河流的落差大,特別是第一、二級階梯交界處,水流湍急,產生巨大的水能。

不利影響

階梯交界處不利於交通運輸線、工業、農業、城市的建立

2、地形多種多樣,山區面積廣大。

思考:我國地仿滾形對氣候、經濟的發展有什麼影響?

(1)、地形多樣,山區面積廣,利於發展多種經營

(2)、山地的迎風坡,有利於地形雨的形成並富水力但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嚴重

(3)、我國冬季多偏北風,夏季多偏南風,東西向的山脈對寒冷的偏北風有削弱作用,成為重要的地理分界線

秦嶺

以北:最冷月低於0°C暖溫帶降水小於800mm

以南:最冷月高於0°C__熱帶降水大於800mm

(4)、許多山區降水少,乾旱面積廣,不利於從事生產、生活活動

讀中國地形圖進行空間定位

要求學生掌握800E、900E、1000E、1100E、1200E、1300E和北回歸線、300N、400N、500N經過的地形單元

三、主要地貌類型

(一)縱橫交錯的山脈(具有界線意義的山脈重點分析)

1.東西走向的山脈

北列:天山山脈----陰山山脈

中列:昆侖山脈----秦嶺

南列:南嶺

2.東北----西南走向的山脈

西列:大興安嶺----太行山脈----巫山----雪峰山

中列:長白山脈----武夷山脈

東列:台灣山脈

3.南北走向的山脈:

橫斷山脈等

4.西北----東南走向的山脈:

祁連山等

5.孤形走向的山脈:

喜馬拉雅山等

(二)四大高原

確定四大高原的位置

思考:四大高原的主要特點是什麼?

四大高原位置和特徵表格對比(略)

(三)四大盆地

確定四大盆地的位置

思考:四大盆地的主要特點是什麼?

四大盆地位置和特徵表格對比(略)

(四)三大平原

確定三大平原的位置

思考:三大平原的主要特點是什麼?

三大平原位置和特徵表格對比(略)

四、地質災害

(課堂小結)略(課堂練習)略

(作業布置)區域地理第126至128頁能力提升訓練

高二年級地理教案篇2

教學目標:

1.了解中外景區的景觀特徵,學會從地理角度分析其特點與成因。

2.理解景觀與自然和人文環境之間的關系。

3.通過對景觀的自然成因和人文成因的理解,學會從外觀結構和形成原因兩方面欣賞旅遊景觀。

教學重難點:

重點:各景區的景觀特徵及形成原因

難點:各景區的形成原因

教具准備:風景圖片、自製圖片等

教學方法:案例分析法、對比分析法與啟發教學法相結合

教學過程:

一、備漏余黃山風景名勝區

通過黃山景區示意搜做圖介紹黃山風景區的主要景點及其位置。

1.位置:黃山風景區位於我國安徽省南部。

2.景觀特徵:黃山有四絕「奇松、怪石、雲海、溫泉」。集國內眾多名山風光之大成。199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世界遺產委員會通過決議,正式將黃山列入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名錄。

3.黃山自然景觀的成因:黃山由花崗岩構成,其花崗岩體垂直節理發育充分,是我國花崗岩地貌中的傑出代表。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塑造了黃山的地質地貌景觀。

(1)奇松

黃山「無峰不石、無石不松、無松不奇」。松和石相互依存而形成絕妙佳境。

探究活動:分析黃山松之奇與哪些生存環境特點有關?

學生通過探究活動,掌握以下知識:

黃山松是黃山特有的樹種,生長在黃山海拔800米以上的懸崖峭壁上,懸崖峭壁的生存條件和植物向陽的特性,加之黃山山谷風大的影響,促使黃山松枝幹虯生,樹冠扁平。

(2)怪石

怪石成因:首先是黃山由花崗岩構成,花崗岩岩體堅硬,但垂直節理發育,表面易發生球狀風化;其次是旅遊者的觀賞角度和站位的不同,使之步移景異,妙趣橫生。

(3)雲海

黃山雲海的動態美、朦朧美,呈現出一種天地交融、渾然一體、虛無縹緲的景象。奇峰怪石和古松隱現在雲海之中構成了一幅朦朧美的畫卷,美在天邊、美在眼前。

探究活動:分析黃山多雲海的形成原因。

點撥:黃山雲霧多的原因是由特殊的自然條件造成的。黃山屬於__熱帶季風氣候,雨量充沛;山高谷深,林木繁茂,日照時間短,濕度大,水汽多,容易成雲致霧。此外,峰頂和谷底、向陽處和背陰處溫差大,水分蒸發速度不同,以及受山谷風的影響,黃山的雲霧變幻詭譎。

(4)溫泉

黃山溫泉成因:黃山的花崗岩體龐大,深厚且斷層發育,節理發育使地下熱能沿斷裂處釋放,當地表水下滲受熱,或是地下水與地下熾熱的岩體相接觸,就變成地下熱水或蒸汽。地下熱水沿著斷層或裂隙上升到地表,就形成了溫泉。

歸納:黃山四絕

現象成因奇松黃山松是黃山特有的樹種,生長在黃山海拔800米以上的懸崖峭壁上,遍布於山巔峰巒之間。黃山松依山勢而長,形態有立、有卧、有仰,還有異體同干。正所謂黃山「無峰不石、無石不松、無松不奇」。黃山的松樹以其頑強的生命力與奇異的姿態聞名於天下。黃山松生存於高峰懸崖之上,那裡岩石堅硬,土壤貧瘠。然而,黃山松根部能釋放酸性物質,溶解、侵蝕花崗岩體,使根系穿縫而植。懸崖峭壁的生存條件和植物向陽的特性,加之黃山山谷風大的影響,促使黃山松枝幹虯生,樹冠扁平。怪石古人曾留下這樣一副對聯,極言黃山峰石的奇絕:「人間有石皆奴僕,天下無山可弟兄。」黃山群峰之間怪石星羅棋布,形態各異,名物狀景,惟妙惟肖。前人謂黃山石「有一石皆可名一物。」黃山石之怪還在於它往往有「移目換彩」「移步換形」之妙。

黃山的怪石是在奇峰的基礎上,通過外力的風化和侵蝕作用而形成的。雲海「黃山自古雲成海」,黃山雲海縹緲,瑰麗壯觀,氣象萬千。黃山一年之中有250多天有雲霧,有「十日九雲煙」「山色去來雲」之說。黃山雲霧多是由特殊的自然條件造成的。黃山屬於__熱帶季風氣候,雨量充沛;山高谷深,林木繁茂,日照時間短,濕度大,水汽多,容易成雲致霧。此外,峰頂和谷底、向陽處和背陰處溫差大,水分蒸發速度不同,以及受山谷風的影響,黃山的雲霧變幻詭譎。溫泉與諸多名山相比,黃山因有溫泉而備受遊人青睞,因此有「五嶽若與黃山並,猶欠靈砂一道泉」之說。黃山溫泉終年噴涌,水潔明凈,可飲可浴。溫泉的熱量主要來自地球內部。當地表水下滲受熱,或是地下水與地下熾熱的岩體相接觸,就變成地下熱水或蒸汽。地下熱水沿著斷層或裂隙上升到地表,就形成了溫泉。

二、澳大利亞大堡礁風景區

1.概況

大堡礁是澳大利亞東北海岸外一系列珊瑚島礁的總稱。大堡礁縱向分布在離岸16~240千米的珊瑚海上,斷續綿延2000餘千米。礁區覆蓋著澳大利亞大陸架大約35萬平方千米的面積,是世界上的珊瑚礁。

2.大堡礁的位置、分布、成因

⑴位置、分布

①大堡礁位於澳大利亞東北部海岸外。

②大堡礁海域處於熱帶的緯度位置,溫暖的淺海環境適合珊瑚蟲繁衍。

⑵成因

形成條件海域環境水溫高達2l℃~38℃,且垂直變化和季節變化較小鹽度平均3.5%海水清晰度高,水面較平靜海水淺,陽光充足地質環境地殼緩慢沉積,珊瑚蟲骨骼堆積

總結:大堡礁的成因:

①處於熱帶的緯度位置,溫暖的淺海環境適合珊瑚蟲繁衍。

②隨島嶼下沉逐漸形成。

3.大堡礁豐富的旅遊資源

(1)海底世界

①大堡礁海域是個色彩斑斕的世界。

②從大堡礁形成的水域環境和地質環境可知,大堡礁有的分布在水面以下,有的露出水面,但大多數是分布在水面以下很淺的部位。

③欣賞水下景觀,只有近距離的觀賞才能達到欣賞的目的。

大堡礁海區水下有著豐富的海洋生物資源。其鮮艷靚麗的色彩足以與珊瑚相媲美。

(2)熱帶風光的大陸島嶼和土著部落文化

思考我國海南島附近的南海屬於熱帶海區,海中也有珊瑚礁分布。如果有人想在那裡建立一個珊瑚礁主題公園,你認為可行嗎?

點撥:學生可以認為「可行」或「不可行」,只要學生能夠說出理由就行。

背景材料:海南島的三亞大東海——亞龍灣是海南的海灘之一,這里屬典型的熱帶海洋性氣候,全年平均氣溫25.5℃,海水能見度10米以上,海底珊瑚礁保存十分完好,生活著眾多形態各異、色彩繽紛的熱帶魚種,屬珊瑚礁重點保護區。在亞龍灣的西島,建有我國第一個以貝殼為主題的展覽館,展廳中展出了世界四大洋形態各異、色彩斑斕的珍奇貝殼和珊瑚。

三、中國雲南的元陽梯田景區

1.地理位置:

掌握:元陽縣位於我國雲南省南部,與雲南省省會昆明相距290千米。

2.元陽梯田修建的地理背景

通過圖片展示元陽的美麗和梯田的壯觀,雲南的元陽梯田景觀是居住地風景文化的典型例子。這是近千年來世代居住在這里的哈尼族人民辛勤汗水的結晶,體現著人與自然的和諧之美。

探究活動:根據圖文資料,說明元陽修建梯田的地理背景。

(提示:元陽修建梯田與生存需要、地理位置、地形特點、氣候條件、水源條件等密切相關。)

說明:首先,地理條件使元陽建梯田成為可能,說明地理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其次,根據地理條件修建梯田,說明在人地關系中,人是具有主觀的一面,需對自然條件進行改造,但改造活動要符合自然規律;第三梯田景觀是人地和諧發展的產物。

3.元陽的梯田景觀——不同的季節,景觀不同。

初春——流水飛濺,恰似一條條從天而降的銀鏈;

三四月——宛如一塊塊綠色的地毯不同的季節,景觀不同要把握觀賞時機

夏末初秋——一片金黃

冬天——如一面光亮的鏡子,映照著藍天白雲

思考雲南元陽梯田四季景色怎樣反映了水稻生產的過程?

點撥:反映了播種、生長、收割的生產過程。

高二年級地理教案篇3

一、能源概述

1、概念:凡是能夠提供某種形式能量的物質或物質的運動,統稱為能源。

2、分類:

(1)按形成和來源分類:

①來自太陽輻射的能量:煤、石油、天然氣、太陽能、生物能、水能、風能等。

②來自地球內部的能量:地熱、核能。

③來自月球、太陽對地球的引力而形成的潮汐能。

(2)按利用的技術狀況分類:

①常規能源:被人類利用多年,現在仍大規模使用的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氣、水能、生物能。

②近若干年才被利用的能源,如核能、地熱、海洋能、太陽能、沼氣;或過去利用過,現在又有新的利用方式的能源,如風能。

(3)按性質分類:

①可再生能源:使用後仍可更新或再生的能源,如太陽能、水能、生物能、風能等。

②非可再生能源:是經過地質作用在億萬年中形成的,開采以後,短期內無法恢復的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氣、核能等。

二、礦產資源利用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措施

1、存在的問題:濫采、濫用礦產資源,造成礦產資源的浪費甚至枯竭,廢棄物處理不當,使環境受到污

2、解決措施:合理開發和利用,加強勘探,跨區域調配,調整產業結構,提高資源的利用率,開展礦區土地復墾等。

三、世界能源問題

世界能源生產和消費存在地區差異。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常規能源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以俄羅斯、中國、美國、加拿大和英國為代表。南半球常規能源豐富的國家主要有南非、澳大利亞等。從總體上來說,發展中國家能源的生產量大於消費量,而發達國家消費量大於生產量,存在著嚴重的不平衡性和不合理性。新能源的開發和利用目前主要集中在發達國家。以核能為例,美國發電總量,法國能源消費構成中,核能所佔比例。我國核工業經過20多年的發展,取得了顯著成績,核電設計建設和運營水平明顯提高,核電工業基礎已初步形成。目前形成了浙江秦山、廣東大亞灣和江蘇田灣三個核電基地。

世界上能源完全自給的國家為數甚少,主要有俄羅斯、加拿大和英國。中東是世界的石油產區和出口區,主要出口到西歐、美國和日本,其中繞道好望角的海上航線被西方國家稱為「海上生命線」。由於石油比煤炭更容易運輸,更容易使用,發熱量更高,而且基本是無灰燃料,所以世界能源消費構成中目前是以石油為主,將來還是以石油為主。中國現在是以煤炭為主,將來還是以煤炭為主,這是由中國的基本國情所決定的,因為中國煤炭資源分布廣,儲量大,開采和使用都比較方便。而石油儲量有限,除了可作為燃料,更應作為化工原料。

無論是世界還是中國,目前能源消費構成中都是以常規能源為主。但對於中國來說,除了繼續保持和發揮煤炭的優勢以外,還應大力開發水力資源,因地制宜地開發新能源,以能源結構的多樣化促進經濟的快速、良性發展。

四、關注我國目前的能源問題

近幾年我國經濟發展很快,20__年我國成為第二大石油進口國,能源問題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問題。我國目前不僅1/3以上的石油消費需要進口,而且由於生產發展對電力的需求過大,導致電力需求出現較大缺口,為彌補電力供給不足,緩解近兩年的電荒,各地紛紛增加了發電機組和發電量,增加了對電煤的需求,從而使煤價不斷上揚。因此,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開發能源、保護資源已成為我國經濟建設過程中的當務之急。

緩解我國能源資源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矛盾,必須立足國內,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一要堅決實行「開發和節約並舉,把節約放在首位」的方針;二要抓緊制定專項規劃;三要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四要加強礦產資源的開發管理;五要大力倡導節約能源資源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加快建設節約型社會。另外,還要積極開展「能源外交」,從多渠道拓展我國的能源供應。

高二年級地理教案篇4

【課標要求】

1、結合實例,了解遙感在資源普查、環境和災害監測中的應用。

2、舉例說出全球定位系統在定位導航中的應用。

3、運用有關資料,了解地理信息系統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

4、了解數字地球的含義。

【教材分析】

隨著社會的發展,RS、GPS、GIS等地理信息技術的大眾化應用已成為趨勢,也給地理學科發展帶來了一次好的機遇,同時也是高考的必考點,因此應該高度重視該節內容。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了解遙感、全球定位系統、地理信息系統的原理,以及數字地球的含義。

2、舉例說明遙感、全球定位系統、地理信息系統在區域地理環境研究中的應用。

過程與方法

1、運用資料分析問題和圖表對比方法。

2、嘗試小組合作進行資料、圖像查找。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培養學生對地理信息技術進行探究的興趣。

2、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進行愛國主義思想教育,以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學重點】

1、遙感、全球定位系統、地理信息系統的原理,以及數字地球的含義。

2、遙感、全球定位系統、地理信息系統在區域地理環境研究中的應用。

【教學難點】

1、遙感、全球定位系統、地理信息系統的原理,以及數字地球的含義。

2、遙感、全球定位系統、地理信息系統在區域地理環境研究中的應用。

【教學方法】比較法、圖示分析法、圖示法等

【教具准備】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3課時

【第一課時】

(新課引入)在區域的研究中不僅有定性的研究方法,還有定量的研究方法,其中地理信息技術在區域發展的研究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有關地理信息技術的知識及其在區域地理環境研究中的應用。

【板書】一、地理信息技術

1.概念:指獲取、管理、分析和應用地理空間信息的現代技術的總稱。

2.主要包括:遙感(RS)、全球定位系統(GPS)和地理信息系統(GIS)

3.應用——廣泛應用於區域地理環境研究

資源調查、環境監測、自然災害防禦監測、國土資源管理、國土開發規劃

GPS汽車導航、空間信息網站、城市多媒體地理信息系統等。獲取管理分析應用RSGPSGIS區域地理

自然災害防禦檢測國土開發規劃

【板書】二、遙感(RS)

1.概念:在航空器(如飛機、高空氣球)或航天器(如人造衛星)上利用一定的技術裝備,對地表物體進行遠距離的感知。

2.遙感的關鍵裝置——感測器

⑴作用:感測器在航空或航天器上接受地面物體反射或輻射的電磁波信息,並以圖像膠片或數據磁帶記錄下來,傳送到地面接收站。

⑵工作原理:地面物體的種類、性質、環境條件的不同,其反射和輻射的電磁波也各不相同。

3.遙感技術的主要環節和功能

4、特點(優點):

①精度高、質量高、效率高,且節省人力、財力。

(講解)在區域地理研究中,遙感已成為重要的手段和方法。傳統的工作方法經常是從點、線實地觀測入手,逐漸過渡到面上的分析研究。運用遙感技術,則可以首先從面上的區域分析研究入手,然後有重點地選擇若干點、線進行野外驗證和檢查。這樣,不僅可以提高研究工作的精度和質量,而且節省人力、財力,提高效率。

②遙感信息作為重要的信息源,為區域地理環境研究從定性到定量、從靜態到動態、從過程到模式的轉化和發展,提供了條件。

(講解)區域地理環境研究的前提是獲取地理信息。例如,將多次或逐月、逐年的遙感影像圖疊加,就可反映城市的擴張、海岸的侵蝕、湖泊的消長,等等。

5、應用范圍:資源調查、環境監測、自然災害防禦監測等領域。

(講解)在區域地理環境研究中,遙感廣泛應用於資源凋查、環境監測、自然災害防禦監測等領域。遙感技術的應用范圍很廣。

案例介紹:

1998年洞庭湖及荊江地區飛機、衛星遙感影像對洪水監測

1998年夏秋,長江流域發生了罕見的大洪水,中科院遙感所等科研部門,利用飛機遙感監測和衛星遙感監測技術,對洞庭湖及荊江地區洪災情況進行監測,在很短的時間內獲得了較全面的資料,給抗洪決策提供了科學依據,為奪取抗洪斗爭立了大功。

區域地理環境研究的前提是獲取地理信息。例如,將多次或逐月、逐年的遙感影像圖疊加,就可反映城市的擴張、海岸的侵蝕、湖泊的消長,等等。在區域地理環境研究中,遙感廣泛應用於資源凋查、環境監測、自然災害防禦監測等領域。

遙感技術的應用范圍很廣。除了以上介紹的森林火災、洪水監測外,還廣泛應用於農業、地質、海洋研究、環境監測等許多方面。而且我國的遙感技術也已經在世界上具地位。

閱讀遙感在農業方面的應用通過這個材料,使學生了解如下問題:

1.遙感在農業方面的應用主要包括上地資源調查、土地利用現狀調查、病蟲害和農業生態環境調查及監測,以及農作物長勢監測和估產等方面。

2.遙感在土地資源與土壤調查中應用廣泛。

3.作物估產是體現遙感在農業方面綜合應用的例證。

思考

1.從監測的范圍、速度,人力和財力的投入等方面看,遙感具有哪些特點?點撥:范圍更廣、速度更快、需要人力更少、財力投入少。

2.有人說:遙感是人的視力的延伸。

高二年級地理教案篇5

一、教材分析

1、本節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課程標准:舉例說明產業轉移對區域地理環境的影響。

本課包含兩部分內容:

一是介紹產業轉移的概念及分類;

二是分析影響產業轉移的因素;

2、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了解產業轉移的概念、分類。

2、運用實例分析影響產業轉移的因素。

過程與方法

通過小組討論的形式,學會與他人合作,分析產業轉移的影響因素。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產業轉移案例的學習,激發學生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

3、重點、難點

重點:影響產業轉移的因素。

難點:影響產業轉移的因素。

二、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學習了工業區位、工業化與城市化的相關知識,有了區域聯系及產業結構升級的知識儲備,又對區域分析、區域發展規劃的一般方法有所了解,這都為本課的學習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學生對產業轉移現象有一定的感性認識,因此,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的經歷和體驗出發,讓學生想思考,敢探究,進而使學生學會用地理的思維方式進行分析和表達。

三、教學方法及學法指導

更好體現「學習有用的地理」理念根據案例教學的特點主要採用小組討論、角色扮演等參與式探究教學法讓學生通過「會學」達到「學會」的目的。

四、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圖片引入(四季沐歌太陽能熱水器生產基地的轉移引入)

(二)新課學習

1、實例分析明確概念

實例分析:

1.日本汽車產業向中國的轉移————技術,市場

2.服裝,製鞋企業的轉移————勞動力

學生結合教材,解釋產業轉移的概念

2、比較分析區分類型

生結合教材分清類型:國際產業轉移和區域產業轉移

3、分析影響產業轉移的因素

主要因素:勞動力、內部交易成本、市場

其他因素:國際經濟形式變化、原生產地用地緊張、環境污染等

4、課堂活動

(三)課堂小結:

歸納總結,並強調:不同區域由於區位條件、資源狀況、自然條件、社會經濟等情況不同,經濟發展水平不同,在產業轉移中所處的環節、地位、產業轉移的影響因素等方面必然存在差異,因而在分析不同的案例時,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⑤ 高一地理教案熱力環流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繪制熱力環流過程圖並說出熱力環流的形成原理;能夠運用熱力環流來分析實際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現象。

【過程與方法】

通過動手做實驗,觀察實驗現象,養成動手操作的能力,能夠透過現象獲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實驗探究,激發學生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養成探索自然、熱愛科學的精神。

二、教學重點:

熱力環流的形成過程及應用。

三、教學難點:

熱力環流的形成過程。

四、教學過程:

(一)設疑導入

播放《軍港之夜》歌曲,並且展示歌詞:軍港的夜啊靜悄悄……海風你輕輕的吹,海浪你輕輕的搖……

(二)新課教學

1.溫故知新:

①大氣運動的能量來源於哪裡?

②引起大氣運動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2.觀察熱力環流的實驗:

提供實驗器材、展示實驗。提問:玻璃缸內的煙是如何飄動的?為什麼會這樣飄動?

3.探究熱力環流過程:

①引導學生分析圖中若A、B、C三地受熱均勻時,海拔高度越高氣壓越低,同一水平高度上氣壓相等。

②分析地區間冷熱不均引起的空氣垂直運動。

③分析空氣垂直運動導致同一水平面上的氣壓差異。

④引導學生觀察等壓面的彎曲情況,得出等壓面的彎曲規律。

⑤分析同一水平面上氣壓差異形成的空氣水平運動,指出空氣在同一水平面上由高壓處流向低壓處。從而形成大氣的熱力環流。

4.揭開懸念:

再次播放《軍港之夜》歌曲,並且展示歌詞:軍港的夜啊靜悄悄……海風你輕輕的吹,海浪你輕輕的搖……

根據熱力環流的原理,判斷歌詞中的風向正確嗎?

學生根據已學的知識進行討論,繪制圖示,教師進行點撥和總結。

(三)拓展提升

討論分析城市熱島環流的形成過程,並提問:大氣污染的工業應該怎樣布局?

(四)小結作業

課堂小結:

熱力環流過程:太陽輻射→冷熱不均(熱力)→垂直運動→水平氣壓差→水平運動課後探究:

創設情境、製造問題:巴山夜雨是如何形成的?

五、板書設計

六、教學反思

⑥ 七年級地理《地球的運動》教案範文

日月星辰的東升西落、寒來暑往的四季變化,是我們非常熟悉的自然現象。接下來是我為大家整理的 七年級地理 《地球的運動》教案 範文 ,希望大家喜歡!

七年級地理《地球的運動》教案範文一

教學目標: 1、會用地球儀演示地球的自轉,說出地球自轉的方向、周期、並能夠解釋所產生的晝夜更替與時間差異現象

2、能夠結合日常生活中的實例,說明其與地球自轉的關系。

3、會用地球儀演示地球的公轉,說出地球公轉的方向、周期,並能夠解釋所產生的季節變化與熱量差異現象。

4、能夠結合當地季節變化的實例,說明其與地球公轉的關系。

5、 利用地球上的五帶分布圖說出五帶劃分的界線,並能舉例說明各帶的特點。

該學習目標可以分解細化如下。

1.通過演示地球的自轉運動,初步建立地球自轉的空間概念,認識地球自轉的特點(繞轉中心、方向和周期)。

2.通過演示、觀察地球的自轉過程,理解晝夜更替、各地時間差異等現象與地球自轉的關系。

3.通過演示地球的公轉運動,初步建立地球公轉的空間概念,認識地球公轉的特點(繞轉中心、方向、周期和地軸傾斜方向)。

4.通過演示、觀察地球的公轉過程,理解四季的變化、晝夜長短的變化,五帶的劃分等地理現象與地球公轉的關系。

5.在實驗演示、觀察思考、 總結 歸納等探究過程中,逐步樹立求真務實的科學探究精神。

環節預設:導學(分組演示實驗)—讀學(看教材)—研學(合作探究)—展學(展示學習成果)

學法導引:通過分組演示地球的自轉和公轉,看課件,閱讀課本,合作探究完成要點點擊。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用簡單的 方法 演示地球的自轉和公轉。

2.用地理現象說明地球的自轉和公轉。

【教學難點】

1.通過演示、觀察地球的自轉過程,理解晝夜更替、各地時間差異等現象與地球自轉的關系。

2.通過演示、觀察地球的公轉過程,理解中午太陽高低的變化、白晝和黑夜時間長短的變化、四季的形成、五帶的劃分等地理現象與地球公轉的關系。

■ 教學方法

【教法】

創設情景法、實驗探究法、讀圖分析法、總結歸納法、啟發引導法、交流談話法。

【學法】

情景感受法、實驗體會法、地圖觀察法、問題探究法、自主學習法、合作探究法。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導入1:通過兒歌創設意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導入地球的運動

SHAPE MERGEFORMAT

導入2:朝輝夕照,日月輪回。你知道為什麼太陽每天都是東升西落的嗎?地球上的晝夜更替現象是如何產生的呢?導入地球的自轉

講授新課(實驗探究,歸納提升)

一、地球的自轉

實驗探究,觀察發現

在老師的指導下,小組成員轉動地球儀,觀察討論地球自轉的特點(繞轉中心、方向和周期)。

小組成員共同思考下列問題:

1.地球沿什麼方向繞地軸自轉?

2.你知道地球自轉一周是多長時間嗎?

3.在北極上空俯視,地球呈順時針方向旋轉,還是呈逆時針方向旋轉?若在南極上空俯視呢?

地球的自轉運動 自轉中心 自轉的方向 自轉一周的時間 產生的自然現象(舉例) 小組長協調大家的觀察討論結果,記錄員做好相關結論的記錄工作。

老師演示、點撥提升,幫助學生認識地球自轉運動的特點,並強化對地球自轉方向的繪圖工作。

實驗探究,觀察發現

小組長組織大家,繼續剛才的實驗,用手電筒當光源照射地球儀,並按照地球自轉方向轉動地球儀,觀察、討論晝夜更替、各地時間差異等現象的產生,探究這些地理現象與地球自轉的關系。

小組長協調大家的觀察討論結果,記錄員做好相關結論的記錄工作。

老師用手電筒和地球儀演示畫圖、點撥提升,幫助學生理解晝夜更替、各地時間差異等現象與地球自轉的關系。

晝夜更替現象的產生、體驗和分析:

SHAPE MERGEFORMAT

晝半球、夜半球和晨昏線(圈)的關系:

二、地球自轉產生的現象

(1)晝夜交替

SHAPE MERGEFORMAT

各地時間差異現象的產生、體驗和分析:

(2、)時間差異:由於地球的自轉,地球上不同經度的地方出現了 差異。因為地球的自轉方向是自 向 運動,所以總是 邊比 邊先見到日出。

承轉:兒歌:太陽大,地球小,地球繞著太陽跑,地球繞著太陽跑就是指地球的公轉運動

七年級地理《地球的運動》教案範文二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了解和對比地球自轉和公轉的方向、周期、軌道、速度等基本特徵;

(2)理解黃赤交角的形式及其導致的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

(3)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培養學生觀察、理解、想像和創新的思維能力

過程與方法

(1)學會運用地球儀演示或者通過播放地球的自轉與公轉現象的視頻,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概括能力,形成空間想像能力。

(2)運用比較的方法,使學生更深入地理解、掌握地球自轉和公轉的知識,從中可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樹立宇宙是運動的,運動與靜止是統一的辯證的唯物主義宇宙觀。

(2)培養愛科學、學科學的興趣和理論聯系實際的思維方法。

二、教學重點:地球運動基本形式的一般特點

三、教學難點:黃赤交角的形成及其引起的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規律

四、教學方法

多媒體教學法、觀察法、演示法、繪圖法

五、教學過程設計

環節 教學程序 設計意圖 [圖片展示]

[教師提問] 太陽東升西落、四季變化現象的圖片。

1.為什麼太陽會東升西落?

2.地球上為什麼會如此的四季變化現象?

(引入新課) 創設情境,設疑導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把生活中的地理現象和課本的地理知識聯系起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喚起學生的求知慾望。 [教師提示] 這些現象都是由地球的運動引起的 通過簡略的告知答案,進一步喚起學生的求知慾望。 [教師提問] 地球的運動有哪兩種基本形式?

學生回答:自轉和公轉 引導學生看課本,找出知識點 [提示] 首先學習地球自轉的基本特徵(繞轉中心、方向、周期、速度) 讓學生進入狀態,大致了解教師授課的邏輯順序,便於學生掌握 [教師提問]

[過渡]

簡單溫故一下初中地理課本學習過地球運動的基本知識,回答:(概念、繞轉中心、方向)

溫故而知新,為更好地學習新知識。

[教師點評] (1)地球圍繞其自轉軸的旋轉運動,叫自轉。

(2)繞轉中心:地軸

(3)方向:自西向東,北極看:逆時針;南極看:順時針(南順北逆)

[地球儀演示] 分別從側面、北極上空、南極上空看地球自轉的旋轉方向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發現式的教學,更利於學生掌握

[教師講述] 地球自轉的周期,有參考點的不一樣,一日的時間長度也略又差異,有恆星日(23h56′4″)和太陽日(24h) 教學難點,簡單講解,不要求學生深入理解。 [教師講述]

[教師設問]

地球的速度可以用角速度和線速度來描述,設問:什麼是角速度和線速度,它們又是怎麼計算的呢? 培養學生對實物模型的觀察能力和空間思維能力,結合數學公式來分析,引出角速度和線速度存在的規律,有利於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點

[演示圖片、動畫]

[教師分析] 角速度:角速度是作圓周運動的物體單位時間轉過的角度(V=@/ t)

線速度是單位時間轉過的弧長(V=L/ t) [鞏固練習]

[提問] 問:廣州和上海,哪個地方的線速度大?

學生回答:廣州 結合考點檢查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程度

[過渡]

[提示] 從繞轉中心、方向、周期、速度四方面了解了地球的自轉,接下來,繼續按照這幾個方面來學習地球的另一種地球的運動方式——公轉。

適當過渡,為學生學習提供清晰的思路 [教師提問] 什麼是地球公轉?繞轉中心是?它的自轉方向又是怎樣的? 引導學生看書,尋找答案

[學生回答] 地球圍繞太陽的運動,叫公轉。

繞轉中心:太陽

自轉方向:自西向東

培養學生歸納能力

[教師講述] 同樣地,地球的公轉周期由於參照點不通也有兩個,分別是恆星年(365 天 6時9分10秒)和回歸年(365天5時48分46秒)。

[教師講述]

[動畫演示] 觀察圖1.18,地球是繞著太陽公轉產生的軌道,叫公轉軌道。地球的公轉軌道是近似正圓的橢圓,太陽位於橢圓的一個焦點上,所以有了遠日點與近日點之分。地球繞太陽公轉,當地球繞到近日點時,北半球正好為一月初;繞到遠日點時,北半球正好為七月初。

更好理解地球公轉 [提示] 一些學生好難想像地球自轉和公轉同時進行的情景 過渡

[學生演示] 4個學生分成兩組演示地球自轉的同時也公轉情景 把錯誤演示作為教學案例,及時指出錯誤,糾正,使學生印象深刻;演示正確則給與鼓勵,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過渡] 接下來,我們學習公轉的速度。地球公轉也有線速度和角速度。補充一個定律——開普勒定律 結合物理、數學定律公式,使抽象知識簡單化、直觀化

[教師分析] 開普勒定律:太陽和行星的連線在單位時間內掃過的面積相等。也就是圖中兩塊陰影部分的面積相等。用扇形面積公式推導s1=s2,s1=1/2L1R1=1/2L2R2,R1大於R2,所以L1要小於L2,根據V=L/t ,可以推出近日點速度較快,遠日點速度較慢。

[過渡]

[設問] 剛才講的是遠日點和近日點的速度,那地球公轉的平均速度是怎樣算出來的呢? 設置懸念

[教師講述] 因為地球繞日一周轉360度,而一個回歸年大約365日;所以平均角速度=360°/365日,每日59分,約為每日1度。由於日地平均距離為1.5億千米,所以平均線速度:V=路程(弧長)/T =約每秒30千米。

使抽象知識簡單化、直觀化

[練一練] 北半球每年夏半年(從 春分 日到 秋分 日)的日數為186天,冬半年(從秋分日到次年的春分日)的日數為179天。造成這種日數差異的原因是?

檢查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程度

[學生回答] 夏半年,地球位於遠日點,地球公轉速度較慢,冬半年,地球位於近3日點,速度較快,所以冬半年日數要比夏半年日數要多

七年級地理《地球的運動》教案範文三

第一章 行星地球

1.3地球的運動

教案

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

1.了解地球自轉和公轉的方向及一些基本數據:周期、速度、公轉的軌道、黃赤交角。

2.理解由於地球自轉運動造成的晝夜交替、地方時差,掌握時間的有關換算,能正確判斷晨昏線。

3.理解地球自轉和公轉的關系,理解太陽直射點的南北移動的過程及其原因,並能演示其運動規律。

4.理解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季節變化及緯度變化。

過程與方法

1.通過運用地球儀演示地球的自轉和公轉現象,學生能夠准確地畫出 夏至 日到 冬至 日太陽照射地球的示意圖。

2.能根據「二分二至日太陽照射地球示意圖「分析全球各地的晝夜長短狀況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分析同緯度地區不同季節和不同緯度地區相同季節的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樹立科學的宇宙觀,宇宙中所有的天體都在不斷地運動。

2.培養學生樹立辯證唯物主義的思想觀,理解事物之間是聯系的、發展變化的

教學重點

1.自轉和公轉的特徵,黃赤交角的產生及其引起的太陽直射點的移動。

2.晨昏線的判斷、地方時的計算、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規律。

3.四季的劃分方法及劃分依據。

教學難點 1.晨昏線的判斷、地方時的計算。

2.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規律,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的變化原因分析。

教具准備

地球儀和多媒體教學課件

課時安排

4課時

第1課時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上節課我們一起學習了「第二節 太陽對地球的影響「,下面就來回顧一下(略) 前邊兩節課我們了解了地球的宇宙環境,現在讓我們立足地球本身,探討地球的運動。

第三節 地球的運動(板書)

師:在初中時我們曾學過一些地球運動的知識,那麼你知道地球的運動有哪兩種形式呢?

生:自轉和公轉。

師:我們首先一起來探討地球自轉的規律。

(板書)一、地球的自轉

(演示地球儀,讓其自西向東旋轉)

師:地球儀在繞著什麼中心轉動呢?

生:地軸

師:很好。地軸就是地球的自轉軸,它的北端始終指向北極星附近。在地球中真有這么一根軸嗎?

生:沒有。

師:正確。地軸是人們假想出來的,地球的內部實際上沒有這么一根軸。我們把地球繞其自轉軸的旋轉運動叫做--地球自轉。那麼,地球的自轉方向是怎樣的呢?

生:自西向東旋轉。

師:所以,我們看到日月星辰都是東升西落。下面從不同的角度看地球自轉。

(從不同的角度演示地球儀的自轉)請同學描述地球自西向東轉。

生:(學生觀察、思考後得出結論)

從北極上空看,呈逆時針方向轉動。

從南極上空看,呈順時針方向轉動。

側面北極在上,自西向東旋轉。

師:(投影練習)

甲圖中心是北極還是南極?乙圖中心是北極還是南極?

生:甲圖中心是北極,乙圖中心是南極。

師:非常好。地球自轉一周需要多長時間呢?也就是地球的自轉周期是多長呢?

生:一天。

師:由於在計算自轉周期時,選定的參考點不同,一日的時間長度和名稱略有差別。

(多媒體動畫演示)恆星日與太陽日:拉長投影中地球與恆星之間的相對距離,日地距離可以更靠近一些。某一恆星、地面上某地點、地心第一次「三點共線「到下一次「三點共線「(註:「三點共線「是指地面上某點位於地心與恆星的連線上)的時間間隔為一個恆星日。太陽、地面上某地點、地心第一次「三點共線「到下一次「三點共線「的時間間隔為一個太陽日。

師:恆星日是以遙遠的「恆「星為參照物的,遙遠的恆星相對於地球而言是不動的,此時地球的公轉過程將會忽略不計。某一恆星、地面上某地點、地心第一次「三點共線「到下一次「三點共線「的時間間隔為一個恆星日。

(多媒體動畫演示)

師:此時地球是否自轉了一周,自轉的角度是多少,以什麼作參照?

生:(學生准確回答)

師:很好!(點擊滑鼠,電腦畫出SE2的連線和E2與恆星的連線,標出「恆星日「)從E1到E2,地球自轉了360°。而因為以恆星作為參照,地球從E1到E2的時間間隔就是「恆星日「,時長23時56分4秒,是地球自轉的真正周期

地球繼續自轉(即P點繼續繞圓運動),但地球同時繞太陽公轉到E3處時,動畫暫停,P點兩次對著太陽。太陽、地面上某地點、地心第一次「三點共線「到下一次「三點共線「(註:「三點共線「是指地面上某點位於地心與太陽的連線上)的時間間隔為一個太陽日。從E1到E3的時間間隔稱一個太陽日,長24小時,其自轉的角度是360°59′。

師:(過渡)任何一種圓周運動,總離不開角速度和線速度。下面我們就來探討一下地球自轉的角速度和線速度。什麼是地球自轉的角速度呢?

生:地球在單位時間內自轉的角度叫做地球自轉的角速度。

師:很好!根據地球自轉的周期,可以知道地球自轉的角速度大約為多少度?

生:15°/小時。

師:非常正確。地球表面除南、北兩極點外,任何地點的自轉角速度都一樣。根據 360°/24小時推算,地球自轉的角速度大約是15°/小時,1°/4分鍾,1′/4秒。但南、北極點無角速度,即南、北極點的角速度為零。

我們再看看地球自轉的線速度是怎樣的。地球自轉時,某點在單位時間內轉過的距離(弧長),叫做該點的自轉線速度。

(投影)地球自轉的線速度和角速度圖

師:大家一起探討地球自轉線速度有什麼分布規律。地球自轉線速度的大小因緯度而異(離地軸的距離即圓周運動的半徑不同,半徑越大,線速度越大),赤道處最大(1670千米/小時),自赤道向兩極漸小,兩極的線速度為零。在南北緯60°處,自轉線速度為赤道處的一半。

師:(過渡)我們已經探討了地球自轉的規律。而地球在自轉的同時,還在繞日公轉。那麼地球公轉又有什麼樣的規律呢?

(板書)二、地球的公轉

(演示)地球公轉運動

師:什麼是地球的公轉?

生:地球繞太陽的運動,叫做地球的公轉。

師:那麼應該從哪幾個方面來描述地球公轉的規律呢?可從地球公轉的軌道、方向、周期和速度等方面來說明地球公轉的規律。

師:地球公轉的路線叫做公轉軌道,又叫黃道。它是近似正圓的橢圓軌道,太陽位於橢圓的一個焦點上。(投影公轉軌道圖)

師:仔細觀察,地球公轉的方向是怎樣的?

生:由西向東。

師:在北極上空看地球公轉,順時針轉還是逆時針轉?

生:逆時針轉。

師:在南極上空看地球公轉,順時針轉還是逆時針轉?

生:順時針轉。

師:我們再來看看地球公轉的周期是怎樣的?

生:1個回歸年:365日5時48分46秒。

師:回歸指的是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的往返運動。大家看書圖1.18,地球公轉的速度有什麼特點?

生:近日點公轉速度最快,遠日點公轉速度最慢。

師:由於太陽略微偏離地球公轉軌道的中心,因此,日地距離不斷隨地球公轉而發生細微的變化,地球公轉速度也相應有一些變化。根據開普勒第三宇宙定律,行星運行在單位時間內掃過的面積相等,因此,近日點運行速度快,角速度是61′/d,線速度是30.3 km/s。而遠日點慢,角速度是57′/d,線速度是29.3 km/s。平均角速度:約1°/日,平均線速度: 30 km/s。

小結:本節課內容較多,主要是關於地球的自轉和公轉兩種基本形式的對比。

(投影下面的表格)分別對地球自轉和公轉進行總結。

地球運動 圍繞中心 運動方向 運動周期 運動速度

地球自轉 地軸 由西向東北極看:逆時針;南極看:順時針 23時56分4秒地球自轉的真正周期 1.地球自轉的角速度南、北兩極點為零,其他任何地點的角速度都相等,即15°/小時

2.地球自轉的線速度由赤道向南、北極點逐漸減小,至60°N、S處減小為赤道的一半;兩極點處為零

地球公轉 太陽 由西向東在北極上空看地球公轉:逆時針轉在南極上空看地球公轉:順時針轉 1個回歸年:365日5時48分46秒 平均角速度:約1°/日,平均線速度:30 km/s。近日點公轉速度最快,遠日點公轉速度最慢

第2課時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師: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地球的自轉和公轉的一般特點,讓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略)

(過度)晝夜的更替、時差的產生、四季的變化,都是因為地球運動的結果,下面我們就來一起研究地球的自轉能帶來哪些地理現象。

(板書)第三節 地球的運動

三、地球自轉與時差

師:大家知道,地球自己不能發光。看地球儀的演示,如果地球是透明的,還有晝夜之分嗎?

生:沒有,整個地球都是白晝。

師:很好。可實際上地球是不透明的,在同一時間里,太陽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因此地球的不透明就使地球上有了晝和夜的分別。如果地球是靜止的,會出現什麼現象?

生:一面是白晝和一面是黑夜。

師:非常正確。如果地球是靜止的,會形成晝夜現象。被太陽照亮的半個地球是白天,即晝半球;背著太陽的另一個半球是黑夜,即夜半球。晝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線,也就是中間的大圓圈,叫晨昏線,或者叫它晨昏圈,由晨線和昏線組成。晨線和昏線有什麼區別呢?

師:由夜變為晝的半圓弧叫做晨線,晨線上的各點即將進入晝半球,即晨線上的各點即將進入白晝時段;由晝變為夜的半圓弧叫做昏線,昏線上的各點即將進入夜半球,進入黑夜時段。

(投影--自轉)

師:晨昏線的位置是不是靜止的?

生:不是,晨昏線的位置在不斷向西移動。

師:很好。由於地球不停地自轉,所以晨昏線的位置也在不斷地移動,地球自西向東轉,晨昏線則自東向西移動。再看晨昏線與太陽光線有什麼關系呢?

生:垂直。

師:答得好。晨昏線一定垂直於太陽光線,並過平面圖中的中心。再給大家引進一個新的概念:太陽高度。太陽高度是太陽高度角的簡稱,太陽高度表示太陽光線對當地地平面的傾角。晨昏線上的各地太陽高度為0°,即太陽剛好位於地平線上;在晝半球上的各地,太陽高度總是大於0°,即太陽在地平線之上;在夜半球上的各地,太陽高度總是小於0°。

晨昏線把經過的緯線分割成晝弧和夜弧。

(投影晝弧和夜弧)地球在時刻不停地自轉著,假如這個紅點代表就是你站在那兒,你看到的晝和夜是怎樣變化的?

生:晝夜不停地交替。

師:很好。由於地球不停地自轉,晝夜也就不停地交替。

(板書)1.晝夜交替

師:晝夜交替的周期為24小時,叫做一個太陽日。過去人們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今天,人們的起居作息也深受晝夜交替的影響,因此太陽日被用來作為基本的時間單位。

(過渡)由於地球自西向東自轉,在同緯度地區,相對位置偏東的地點,要比位置偏西的地點先看到日出,這樣時刻就有了早遲之分。顯然,偏東地點的時刻要早一些。因經度而不同的時刻,統稱為地方時。因此,是地球自西向東自轉產生了地方時。

(板書)2.地方時

師:東邊地點的時刻總比西邊早。經度相差1°,地方時相差4分鍾,經度每隔15°,地方時相差1小時。經度上的微小差別,都能造成相應的地方時之差。

地方時因經度而不同,使用起來很不方便。19世紀中葉,歐美一些國家開始採用一種全國統一的時間。隨著長途鐵路運輸和遠洋航海事業的日益發達,國際交往頻繁,各國採用的未經協調的地方時,仍給人們帶來很多困難。1884年,國際上採取了全世界按統一標准劃分時區,實行分區計時的辦法。我們已經知道,從理論上全球共劃分成24個時區,各時區都以中央經線的地方時為本區的區時。相鄰兩個時區的區時相差1小時。

實際上,世界各國根據本國的具體情況,在區時的基礎上,採用一些特別的計時方法。

(投影文本)

(1)有的國家根據本國所跨的經度范圍,採用半區時,即採用與中央經線相差7.5°的時區的邊界經線的地方時。例如,亞洲的印度(東5.5區)。(2)有的國家為了充分利用太陽照明,採取本國東部時區的中央經線的地方時。例如,朝鮮位於東八區和東九區之間,但採用東9區的區時。(3)還有的國家雖然領土跨度很大,但仍採用一個時區的區時。例如,中國領土跨5個時區,為了便於不同地區的聯系和協調,全國目前統一採取北京所在的東八區區時(即東經120°的地方時),稱為北京時間。

請大家看P17圖1.21,時區和國際日界線。


七年級地理《地球的運動》教案範文相關 文章 :

1. 7年級地理教案:地球的運動

2. 初中一年級地理地球的運動教案

3. 晉教初中一年級地理教案

4. 七年級地理教學計劃範文

5. 初一地理教學工作計劃

6. 初一上冊地理教師工作計劃素材模板

7. 湘教版七年級地理上冊教學計劃

8. 2020年七年級第一學期地理教學工作計劃精選範文

9. 初中地理教師工作計劃素材模板

高中地理 學期教案怎麼寫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全教案
第一單元 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運動的基本形式:公轉和自轉
繞轉中心 太陽 地軸
方向 自西向東(北天極上空看逆時針) 自西向東(北極上空看逆時針,南極上空相反)
周期 恆星年(365天6時9分10秒) 恆星日(23時56分4秒)
角速度 平均1º/日 近日點(1月初)快遠日點(7月初)快 各地相等,每小時15º(兩極除外)
線速度 平均30千米/小時 從赤道向兩極遞減,赤道1670KM\小時,兩極為0.
地球自轉和公轉的關系:
(1)黃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黃道平面的交角。目前是23º26』
(2)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的移動

二: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
(1)晝夜更替(2)地方時 (3)沿地表水平運動的物體發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三: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
(1)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①晝夜長短的變化
北半球:夏半年,晝長夜短,越向北晝越長 ①太陽直射點在那個半球,
北極圈以北出現極晝現象 那個半球晝長,②赤道全年
冬半年,晝短夜長,越向北晝越短 晝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
北極圈以北出現極夜現象 晝夜平分
南半球:與北半球相反
②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 由太陽直射點向南北
隨緯度的變化 夏至日:由23º26』N向南北降低 方向降低
冬至日:由23º26』S向南北降低
23º26』N以北在夏至日達到最大值 離直射點越近高度
隨季節的變化 23º26』S以南在冬至日達到最大值 越大
南北回歸線之間每年有兩次直射
四:光照圖的判讀
(1)判斷南北極,通常用於俯視圖,判斷依據為:從地球北極點看地球的自轉為逆時針,從南極看為順時針;或看經度,東經度遞增的方向即為地球自轉的方向.
(2)判斷節氣,日期及太陽直射點的緯度 晨昏圈過極點(或與一條經線重合),太陽直射點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線與極圈相切,若北極圈有極晝現象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陽直射點為北緯23º26』,若北極圈有極夜現象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陽直射點為南緯23º26』
(3)確定地方時 在光照圖中,太陽直射點所在的經線為正午12點,晨昏線所包圍的白晝部分的中間經線為12點,晨線與赤道交點經線的地方時為6點,昏線與赤道交點經線為18點,依據每隔15º,時間相差1小時,每1º相差4分鍾,先計算兩地的經度差(同側相減,異側相加),再轉換成時間,依據東加西減的原則,計算出地方時
(4)判斷晝夜長短 求某地的晝(夜)長,也就是求該地在緯線圈上晝(夜)弧的長度,這個長度也可由晝(夜)弧所跨的經度數來推算
(5)判斷正午太陽高度角 先求所求地區與太陽直射點的緯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陽直射點在同一半球,取兩地緯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陽直射點不在同一半球,取兩地緯度之和,再用90º-兩地緯度差即為所求地的正午太陽高度
五:晨昏線與經線和緯線
(1)根據晨昏線與緯線相交判斷問題
①晨昏線通過南北極可判斷這一天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後
②晨昏線與南北極相切,北極圈內為晝,可判斷這一天為6月22日前後,北半球為夏至日,北半球為夏季,南半球為冬季
③晨昏線與南北極相切,北極圈內為夜,可判斷這一天為12月22日前後,北半球為冬至日,北半球為冬季,南半球為夏季
(2)根據晨昏線與經線相交關系判斷晝長和夜長
推算某地晝長或者夜長,求晝長時,在晝半球范圍內算出該地所在地的緯線圈從晨線與緯線圈交點到昏線與緯線圈交點,所跨的經度除以15即該地晝長,如果圖上只畫了晝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圖中白晝所跨經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該地的晝長
七:區時,地方時的計算
第一步:先求兩地的經度差.
第二步:再求時間差,以每一度經度相差4分鍾來算.
第三步:然後判斷兩地的東西方向,求東用加,求西用減.若求出的時間大於24小時,則減24,日期加1天,若時間為負值,則加24小時,日期減去1天.

第二單元 大氣
一:大氣的組成和垂直分層
1)低層大氣的組成:干潔空氣(氮—生物體的基本成分、氧—生物維持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臭氧—吸收太陽紫外線「地球生命的保護傘」)、水汽和固體雜質(成雲致雨的必要條件)
2):大氣的垂直分層(課本29頁圖2.1)
高度 溫度 大氣運動 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高層大氣 2000-3000千米 電離層反射無線電波
平流層 50-55千米 隨高度的增加而上升 平流運動 臭氧吸收紫外線升溫;有利於高空飛行
對流層 低緯:17-18千米,中緯:10-12千米,高緯:8-9千米 隨高度增加而遞減 對流運動 天氣現象復雜多變,與人類關系最密切
二:大氣熱力作用
(1)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具有選擇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紅外線,臭氧吸收紫外線,對於可見光部分吸收比較少
反射作用:無選擇性,雲層越厚,反射作用越強,在夏季多雲的白天,氣溫不是很高
散射作用:具有選擇性,對於波長較短的籃紫光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藍色
(2)對地面的保溫效應
①大氣吸收地面的長波輻射,截留熱量而增溫,由於大氣對於太陽短波輻射的吸收能力比較差,但是對於地面長波輻射吸收作用強,所以地面輻射大部分都是被大氣吸收
②大氣逆輻射是大氣輻射的一種,方向朝向地面,對地面熱量進行補償,起保溫作用
二:大氣的熱力狀況
大氣的熱力作用
1)熱力環流:由於地面冷熱不均而形成的空氣環流,是大氣運動的一種最簡單的形式。

從圖中可以看出,近地面等壓線向低壓方向(向下)彎曲,高空等壓線向高壓方向(向上)凸起
2)大氣的水平運動—--風
影響因素:等壓線越密集的地方,則風力越大(圖2.10,2.11,2.12)
在單一水平氣壓梯度力作用下:風向垂直等壓線,指向低壓
風向 在水平氣壓梯度力和地轉偏向力作用下:風向與等壓線平行
在三個力作用下:風向與等壓線成一夾角,始終由高壓指向低壓方向.
三:全球性的大氣環流
1)三圈環流(課本37頁圖2.14)
①在地表形成了七個氣壓帶和六個風帶,氣壓帶風帶隨太陽直射點的南北移動而南北移動,對於北半球來說,夏季向北移,位置偏北;冬季向南移,位置偏南.(圖2.15)
②海陸分布對大氣環流的影響

(3)季風環流(圖2.18)
地區 東亞 南亞,東南亞
氣候類型 溫帶季風氣候 亞熱帶季風氣候 熱帶季風氣候
成因 海陸熱力性質差異 海陸熱力性質差異,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移動
風向 冬季 西北風(亞洲大陸) 東北風(亞洲大陸)
夏季 東南風(太平洋) 西南風(印度洋)
四:常見的天氣系統
1)鋒面系統—冷鋒和暖鋒(圖2.19,2.20)
冷鋒 暖鋒
概念 冷氣團主動向暖氣團移動 暖氣團主動向冷氣團移動
天氣特徵 過境前 單一氣團控制,天氣晴朗 單一氣團控制,低溫晴朗
過境時 陰天、雨雪、刮風、降溫 連續性降水
過境後 氣壓升高,氣溫下降,天氣晴朗 氣溫上升,氣壓下降,天氣轉好
降水的分布 降水一般出現在鋒後 降水一般出現在鋒前
大氣舉例 北方夏季暴雨,冬春季大風,寒潮,沙塵暴
2)低壓、高壓系統—氣旋和反氣旋(以北半球為例,圖2.21)

氣旋 反氣旋
氣壓 低氣壓(中心低,四周高) 高氣壓(中心高,四周低)
水平運動 四周向中心輻合(北逆南順) 中心向四周輻散(北順南逆)
垂直運動 上升 下沉
天氣 多陰雨天氣 多晴朗、乾燥天氣
舉例 台風 長江流域的伏旱,北方「秋高氣爽」天氣
五;氣候的形成和變化
1)氣候的形成因子(太陽輻射、地面狀況、大氣環流、人類活動)
①不同氣候類型的氣溫特點
l 氣溫的分布,一般是低緯溫度高,高緯溫度低;山上的氣溫比山下低;暖流經過地區的氣溫比寒流經過地區高
l 同一緯度地帶內,由於下墊面不同,不同地點的氣溫狀況不同,其中影響比較的大是海洋和陸地
l 大陸性氣候與海洋性氣候的比較(北半球)
氣候類型 氣溫日較差 氣溫年較差 最高氣溫月 最低氣溫月
大陸性 大 大 7月 1月
海洋性 小 小 8月 2月
②不同氣候類型的降水狀況
l 赤道地區氣流以輻合上升為主,全年雨量充沛
l 南北回歸線至南北緯30º之間,在副熱帶高壓和信風帶控制下,常年乾旱
l 大陸的西岸有兩種情況,以亞歐為例,地中海地區(亞熱帶),夏季處於副熱帶高壓中心的邊緣,氣流下沉,乾燥少雨,冬季由於副熱帶高壓向南移,此地受西風帶的控制,多氣旋活動,濕潤多雨。歐洲地區(溫帶),終年盛行西風,各月降水量較多,而且比較均勻
l 大陸的東岸,以亞歐大陸為例,處於季風環流的控制下,冬季受來自大陸的冷干氣流的影響,降水不多,夏季受來自海洋的暖濕氣流的影響,降水較多
l 大陸的內部,以亞歐大陸為例,終年受大陸氣團的控制,降水比較少
l 兩極地區以輻合下沉氣流為主,全年降水少
2)氣候的類型(課本47頁的圖2.26)
3)主要10種氣候類型的判斷(課本48頁圖2.27)
步驟 依據 因素變化 結論
判斷南北半球 最高(或最低)氣溫月份 6.7.8三個月氣溫最高 北半球
12.1.2三個月氣溫最高 南半球
判斷所屬溫度帶 最冷月均溫 最冷月均溫>15℃ 熱帶氣候
最冷月氣溫在0℃~15℃ 亞熱帶氣候或者溫帶海洋性氣候
最冷月氣溫在-15℃~0℃ 溫帶氣候
最熱月<>5℃ 寒帶氣候
確定具體的氣候類型 降水量的年內分配情況 年雨型 熱帶 熱帶雨林氣候>2000mm
溫帶 溫帶海洋性氣候700~1000mm
夏雨型 熱帶 熱帶草原氣候(750~1000mm)熱帶季風氣候1500~2000mm)
亞熱帶 亞熱帶季風氣候
溫帶 溫帶大陸型氣候
冬雨型 亞熱帶 地中海氣候
少雨型 熱帶 熱帶沙漠氣候
寒帶 極地氣候
六;大氣環境保護
(1)全球變暖
原因:二氧化碳的增多而使氣溫升高
二氧化碳增多的原因:①大量燃燒礦物燃料,②毀林
危害:①海平面上升,淹沒陸地
②改變各地降水狀況和干濕狀況,導致世界各國經濟結構的變化
保護措施:①提高能源的利用技術和能源利用效益,採用新能源
②努力加強國際合作
(2)臭氧層的破壞與保護
原因:除了自然原因以外,主要是人類使用製冷設備排放的氟氯烴
危害:①危害人體健康,②對生態環境和農林牧漁業造成破壞
保護措施:減少並逐步禁止氟氯烴等消耗臭氧物質的排放,加強國際合作
(3)酸雨
概念:人們一般把PH值小於5.6的雨水稱為酸雨
成因:燃燒礦物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酸性氣體
危害:河湖水酸化,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農作物生長,腐蝕建築和文物古跡等
防治措施:防治酸雨最根本的措施是減少人為硫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的排放,我國已經採取了發展潔凈煤技術、清潔燃燒技術等措施來控制酸雨

第三單元 陸地和海洋
一:地殼物質的組成與循環
(1)組成岩石的礦物
元素:由多到少是氧、硅、鋁、鐵
結合
礦物:主要的造岩礦物有石英、雲母、長石方、解石
積聚 岩漿岩(花崗岩,玄武岩)
岩石 沉積岩:具有層理結構,常含有化石,包括(石灰岩,頁岩,砂岩,礫岩)
變質岩:大理岩,板岩
(2)地殼物質的循環
從岩漿到形成各種岩石,又到新的岩漿的產生,這一過程就是地殼物質循環
二:地殼變動與地表形態
1)地質作用:按能量來源不同,分為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內力作用:地震、火山爆發、地殼運動、變質作用
外力作用:風化、侵蝕、搬運、沉積,泥石流、滑坡、山崩
2)地殼運動的基本形式及其對地貌的影響
地殼運動 對地表形態的影響 兩者的關系
水平運動 形成褶皺山系,如裂谷和海洋,東非大裂谷,大西洋的形成 以水平運動為主,垂直運動為輔
垂直運動 引起地表高低不平和海陸變遷
3)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論點
(1) 全球岩石圈共分為六大板塊(課本63頁圖3.11)
(2) 板塊處於不斷運動之中,板塊內部比較穩定,板塊交界地帶地殼活躍多火山,地震等
(3) 板塊張裂地帶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東非大裂谷,大西洋,在板塊相撞擠壓地帶,常形成山脈,當大洋與大陸板塊相撞時,形成海溝、島弧、海岸山脈,當大陸與大陸板塊相撞時形成巨大的褶皺山脈
4)地質構造與構造地貌
(1)地質構造的概念:由於地殼運動引起地殼變形變位
(2)常見的地質構造及構造地貌
褶皺 岩層形態 未侵蝕的地表形態 侵蝕後的地表形態 與人類生產關系
背斜 一般是岩層向上拱起 成為山嶺 不少背斜頂部受張力,常被侵蝕成谷地 儲油構造
向斜 一般是岩層向下彎曲 成為谷地 不少向斜受擠壓不易被侵蝕成為山嶺 儲存地下水
斷層 沿斷裂面兩側岩塊錯位 東非大裂谷、華山北坡大斷崖;上升岩塊:華山、廬山、泰山,下降岩塊:渭河平原、汾河谷地、鄱陽湖。 工程建設遇斷層加固或避開
5)外力作用與地貌
侵蝕 搬運 堆積
流水作用 沖刷地表,如黃土高原千溝萬壑的地貌,流水使谷地加深加寬 搬運侵蝕後的產物,如流沙流速降低,泥沙逐漸沉積 流沙堆積形成山前沖積扇,河流中下游沖積平原、河口三角洲
風力作用 風蝕溝谷、風蝕窪地 形成戈壁、荒漠 風沙堆積形成沙丘、沙壟、沙漠邊緣黃土堆積,如黃土高原
三;海水的溫度和鹽度
(1)海水的溫度
海水溫度分布規律 水平方向 同一海區 夏季水溫高,冬季水溫低
不同緯度海區 緯度較低處水溫較高,緯度較高處水溫較低
緯度相當海區 暖流經過的海區水溫較高,寒流經過海區水溫較低
垂直分布 水溫由表面向深層遞減,在1000米以下垂直溫差較小
(3)海水的鹽度
①概念:單位質量海水中所含鹽類物質的質量。世界大洋平均鹽度為3.5%
②分布規律:從兩個副熱帶海區分別向兩側的低緯和高緯海區遞減。紅海最高(4.1%),波羅的海最低(不超過1%)
③影響因素
影響因素 影 響
降水量與蒸發量 降水量>蒸發量,鹽度較低;降水量<蒸發量,鹽度較高
入海徑流 有大量江河淡水注入的海區,鹽度偏低
洋流 同緯度海區,寒流經過的海區,鹽度偏低,暖流經過的海區,鹽度偏高
四;海水的運動
(1)海水運動的主要形式:波浪(風浪、海嘯);潮汐;洋流
(2)洋流的形成與分布(圖3.31,3.32)
風海流:南北赤道暖流,西風漂流,北印度洋季風洋流
按照成因分 密度流:直布羅陀海峽兩側海水流動,紅海與印度洋的曼德海峽
分布 補償流:秘魯寒流
寒流:從高緯流向低緯的洋流,水溫比流經海區溫度低
暖流:從低緯流向高緯的洋流,水溫比流經海區溫度高
北半球:順時針環流
分布規律 南半球:逆時針環流
北半球中高緯度海區:逆時針環流
北印度洋的洋流:夏季順時針,冬季逆時針
(3)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暖流:增溫增濕,如同一緯度地區,暖流經過的海區鹽度和溫度比較高,西歐地區的溫帶海洋性氣候就直接得益於北大西洋暖流有關,如果沒有北大
氣候 西洋暖流,英國和挪威的海港將有半年以上的冰封期,俄羅斯的摩爾曼斯克海港終年不凍與北大西洋暖流有關
寒流:降溫減濕,如同一緯度地區,寒流經過的海區鹽度和溫度比較低,
沿岸寒流對澳大利亞西海岸、秘魯太平洋沿岸的荒漠環境的形成,起了一定的作用
寒暖流交匯處漁場的形成:日本的北海道漁場、加拿大的紐芬蘭漁場、英
海洋生物 國的北海漁場
上升流的影響:秘魯漁場的形成、東南大西洋漁場
海洋環境污染:加快凈化的速度,有利於污染物的擴散,但是別的海域也可能受到污染,所以也擴大了污染的范圍
航海事業:順風順流,例如,北半球的冬季,從波斯灣到紅海的油輪經過阿拉伯海時是順風順流,從大西洋到地中海經過直布羅陀海峽時是順風順流
五:陸地水和水循環
(1)陸地水體類型:目前人類大量利用的淡水資源(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淺層地下水)
地表水:江河水、湖泊水、冰川
地下水:潛水、承壓水
靜態水資源:冰川、內陸湖泊、深層地下水
動態水資源:地表水、淺層地下水
目前,冰川是地球上淡水主體,分布於兩極與高山地區,直接利用少;地下水是淡水第二主體,但主要為深層地下水,開發難度較大;動態水是人們開發利用的重點,其中以河流水最為重要。
(2)陸地水的相互關系
水源補給類型 補給時間 補給特點 我國分布地區
雨水 夏秋季節 水量變化大 東部和南部
冰川融水 主要在夏季 補給有時間性,水量穩定 西北地區
湖泊水 全年 有調節性,水量穩定 東部
地下水 全年 水量穩定,與河流有互補關系 普遍
(3)水循環
能量來源:太陽能和重力能
類型:海陸間大循環(蒸發(包括植物的蒸騰),水汽輸送,下滲,地表和地下徑流四個環節,(圖3.37),陸地循環,海洋循環
六:生物
(1) 生物的分布和環境
光照:喜光植物和喜陰植物
熱量:從赤道向兩極,熱量減少
從山麓到山頂,熱量減少
水分:從沿海到內陸,水分減少,形成了不同的植被帶
(2)對環境的指示作用:駱駝刺表示乾旱的沙漠地區,蓮表示水濕環境,矮牽牛能夠指示大氣中二氧化硫的污染
(3)生物在地理環境中的作用
①光合作用(太陽能轉換成生物能,無機物轉換成有機物),②生物循環促使化學元素的遷移,聯系有機界和無機界,③改變原始大氣的成分,④改變水的化學成分,⑤參與沉積岩的形成,加速岩石的風化,促使土壤的形成,⑥綠色植物的環境效益(吸煙除塵,過濾空氣,減輕污染,降低噪音,美化環境)
七:土壤
(1)土壤的概念:是指陸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夠生長植物的疏鬆表層
(2)土壤的本質屬性:具有肥力,能夠生長植物
(3)土壤的組成:礦物質(土壤中礦物養分的來源),有機質(其含量的高低是土壤肥力高低的一個重要指標),水分和空氣(彼此消長,影響熱量)
(4)土壤的形成
形成過程: 岩石風化過程 低等植物著生過程 高等植物著生過程 土壤
生物對母質的改造作用:有機質的積累過程和養分元素的富集過程,所以生物在土壤的形成過程起著主導作用
八;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
(1)整體性(圖3.53):地理環境各要素不是孤立的,而是一個整體,例如我國西北內陸地區由於距海遠,海洋暖濕氣流難以到達,形成了乾旱的大陸性氣候,由於氣候乾旱,降水少,所以地表水少,多為內流河,由於氣候乾燥,流水作用微弱,但風化作用強,形成了大片戈壁和沙漠,氣候變化會導致植被稀少;整體性還表現在某一個要素發生變化會導致整個環境狀態的改變,例如,氣候變暖,導致兩極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最終會淹沒城市河低地
(2)地域差異
分異規律 形成基礎 影響因素 分布規律 主要分布地區
從赤道向兩極 熱量 太陽輻射 沿緯線延伸,經度更替 低緯度地區和北半球的高緯度地區
從沿海向內陸 水分 海陸分布 沿經度延伸,緯線更替 中緯度地區
山地的垂直分異 熱量,水分 海拔高度 從山麓到山頂有規律的變化 海拔較高的山地
第四單元 自然資源和自然環境
一:氣候資源的特點
(1)特點:普遍存在性,數值特徵,變率大
(2)開發利用
氣候資源與農業:一地的氣候資源往往決定了該地的農業類型和種植制度
氣候 日照與街道方位:街道與子午線成30~60度的夾角
開發 資源與 盛行一種主導風向:工業布局在下風向
利用 建築 風向與 盛行季風區:工業布局在垂直於季風區風向的郊外
城市規劃 已知最小風頻:工業布局在最小風頻的上風向
氣候資源與交通:公路和鐵路的建設(應特別注意沿線的暴雨及其激發的泥石流、大風等出現的強度和頻率,以及凍土、積雪的深度);機場的選址(宜選擇低雲、霧和暴雨出現頻率較少、風速較小的地方,還應與城市保持較遠的距離)。
二;海洋資源
(1)海洋漁業的形成和分布:
、 在淺海大陸架海域,陽光集中,光合作用強,入海河流帶
漁場的 來了豐富的營養物質
形成條件 在溫帶海域,季節變化顯著,冬季底層海水和表層海水交換時,帶來了豐富的營養鹽類
在暖流和寒流的交匯處,餌料比較豐富
世界主 世界主要漁場:課本100圖4.4
漁場的 世界四大漁場:紐芬蘭,北海道,北海,秘魯漁場
分布 我國和日本是世界海洋漁獲量最多的國家
(2)海洋油氣生產過程:資源勘探(利用地震波探測)、油氣開采(海上鑽井平台)、油氣運輸(管道運輸,船舶運輸)
(3)海洋空間的利用(圖4.9)
(4)海洋運輸和港口建設:港口作用:海洋運輸船舶停泊、中轉、裝卸貨物得場所。
腹地:為港口提供服務的區域
(5)海洋環境的主要問題
海洋污染:絕大部分來源於陸地上的生產活動,工業生產的廢
海洋環境 棄物是主要海洋污染物,集中在大型港口和工業城市附近
保護 海洋生態破壞:人類活動(海岸工程,圍海造陸)以及自然條件的變化(全球變暖,海平面上升)
主要來源:沿海工業生產和海運航線上的船舶
石油污染 石油污染 污染區域:集中在沿海水域和海上航道沿線
及其防治 治理重點:石油泄漏
石油污染的防治:分散、沉降、吸收、圍欄、放任、燃燒
三:陸地資源
(1)陸地資源的類型和特點: 類型:(表4.4)
特點:有限性;利用潛力的無限性;分布規律性;整體性。
(2)陸地資源與人類活動的關系:陸地資源是人類進行生產活動的對象;陸地自然資源是人類生產活動得以進行和發展的動力
四:氣象災害
(1)台風
形成:台風是形成於熱帶或副熱帶海區,強烈發展的熱帶氣旋
主要災害:強風,特大暴雨,風暴潮
主要影響地區:亞洲東部,亞洲南部,北美洲東海岸,其中西北太平洋是全球台風發生次數最多,強度最大的海區
發生季節:夏秋季節
監測和防禦:主要是利用氣象衛星監測,到近海後,還可以用雷達監測
(2)暴雨洪澇
形成條件:源源不斷的水汽供應;強烈的上升運動;形成降水的天氣系統持續時間長
主要影響地區:亞洲最多
防禦措施:利用氣象衛星,提高暴雨預報的准確率;工程措施(修築堤壩,整治河道,修建水庫,修建分洪區)和非工程措施防禦(洪泛區的土地管理,建立洪水預報警報系統,擬定居民的應急撤離計劃,實施防洪保險)
(3)乾旱
(4)寒潮
原因:由強冷空氣迅速入侵造成得大范圍得劇烈降溫,並伴隨有大風,雨雪,凍害等現象,寒潮是我國冬半年主要的氣象災害,尤以秋季和春季的寒潮對農作物危害最大。
五:地質災害
(1)地震
分布:環太平洋地震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山地震帶
能量大小:用震級表示,震級每增加一級,能量約增加30倍,3級以下為微震,5級以上為破壞性地震
要素:震中,震源,震中距,震級,烈度。
(2)火山噴發
火山構造:火山錐,火山口,火山通道
類型:死火山,活火山,休眠火山
(3)滑坡和泥石流
(4)地質災害得關聯性
①地質災害在成因上得關聯性:一個地域內得地質災害可能有若干種,他們在成因上關聯的,例如,我國的川、滇、黔接壤地帶,形成了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為主的災害
②由一種原發性的主災誘發其他災害,例如地震可能誘發火災、海嘯、滑坡、泥石流、瘟疫蔓延等
③人類活動及其對自然環境施加的影響可能誘發地質災害,例如,人為的破壞地表植被,造成了泥石流;人為大規模的工程活動,造成滑坡等災害。
(4) 防禦措施:加強地質災害的科學研究,加強地質災害的管理,實施一些防禦措施,開展防災、減災的宣傳教育,提高公眾的環保意識和減災意識。
第五單元 人類的生產活動與地理環境
1:農業
①農業生產的特點:地域性、季節性和周期性。
②農業的投入:自然條件:光照、熱量、水分、土壤
社會經濟條件:勞動力;生產資料、科技
③農業的分類: 按生產對象分類:種植業和畜牧業
按投入的多少分類:粗放農業和密集農業
按產品的用途分類:自給農業和商品農業
④農業區位因素:氣候、水源、地形、土壤、市場、交通、政策等
⑤農業發展與區位的關系:
區位因素 農業發展
氣候 熱量、光照、降水對農業區位的影響極大。光熱條件與農作物的分布、復種制度和產量關系最為密切。
水源 年降水量少於250毫米的乾旱地區,灌溉水源是決定性因素。
地形 不同的地形區(坡度、高度),適宜發展不同類型的農業。平原地區地勢平坦,土層深厚,適宜發展耕作業,山地適宜發展畜牧業和種植業
土壤 不同的土壤種類,適宜生長不同的作物。如東南丘陵地區分布廣泛酸性土壤,適合種植茶樹
市場需求 市場的需求量最終決定了農業生產的類型和規模
交通運輸 主要影響商品農業的區位,園藝、乳畜業等要求有方便快捷的交通運輸條件
國家政策 世界各國的農業都受到國家政策以
老師這些可以嗎?

⑧ 如何進行地理教學設計

過去,我們稱之為「備課」,而如今叫「教學設計」。它們之間不僅是名稱的變換,而其本質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那麼,如何為初中地理進行有效的教學設計呢? 一、教學設計的出發點 1、地理教學設計的課程理念 過去,我們教學地理緊緊圍繞教材知識、地圖表格、地球儀等,以及幾年來電子信息、電子備課等多種手段。在地理課上,老師們取得了顯著的成績,獲得了豐碩的成果、奪得了輝煌的成功。這一點,人人皆知,不可否認。然而,在構建和諧社會的今天,新課程.新課改的思想已深入人心,這大大促進了地理教育者進行地理改革的積極性,使得越來越多的地理教師一心一意地投身到地理教育教學的實踐活動中來。他們對地理的教育教學探討得越來越深刻、越來越全面。他們一致認為:地理的教育教學要開啟學生智力,發展學生思維;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生發展有用的地理;培養現代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滿足學生學習需要。對這些有著強烈的時代感、責任感、急迫感的教育新理念,我們必須加以重視。 2、地理教學設計的基本特徵(1)教學設計的理論基礎是教學理論、學習理論和傳播理論。(2)教學設計是解決教學問題的科學方法。(3)教學設計是操作和規劃教學活動的程序和過程。(4)教學設計是以反饋評價對教學效果進行價值判斷。(5)教學設計是一門理論和實踐兼備的應用性學科。 3、地理教學設計的教學目標 教學設計是指運用相關理論和系統方法,對參與教學活動的諸多要素所進行的一種分析和策劃的過程,是在教學活動開始之前,對教學的預謀和籌劃,是對「教什麼」和「如何教」的一種操作方案,它先從「教什麼」入手,對學習者,學習目標,學習內容等進行分析,然後從「怎麼教」入手,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運用恰當的媒體,對教學績效做出評價,以確保教學和學習獲得成功。 二、地理教學的基本內容和設計過程 1、地理教學的基本內容(1)分析教學需求,確定教學目標,即教學目標設計。 (2)設計教學策略,即教學策略設計。(3)進行教學評價,即教學評價設計。 2、地理教學的設計過程(一)教學內容分析 教學內容的分析是進行課堂教學策略設計的一個重要環節。它將影響教師對教材的把握,直接影響對學習水平的確定和教學目標、學習目標的陳述,以及教學媒體的選擇和使用效果等等以後各個環節。(二)教學目標的確定 目標是教師和學生從事教學活動的指南和出發點,是教學活動過程中所的依據,同時也是評價教與學活動的依據。教與學的目標是影響教學策略的制定和選擇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制約教學策略的關鍵。教學策略是否有效,一般是以能否實現教學目標和學習目標為標準的。 (三)教學設計的理論指導 教學策略的設計、選擇與實施的各個階段,不可能離開理論的指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每一個有意識、有目的的行為的背後,必然會有相應的理論或原則作為指導,有時是在不自覺的情況下發生的。(四)了解實際環境條件 為了使教學方案更加具有針對性,方案的制定應以一定的因素為基本依據,其中包括三個內容,學生、教師和教學條件。作為教師在這里應該深入全面地把握這三個因素。(五)教學方法的選擇 教學方法是指為達到教學目的,實現教學內容,運用教學手段而進行的,由教學原則指導的,一整套方式組成的,師生相互作用的活動,教學策略解決戰略問題,而教學方法解決戰術問題,教學策略指導教學方法的選擇和運用。(六)課堂教學組織形式的選擇和確定 所謂教學組織形式,我們可以定義為教學活動中師生相互作用的結構形式,或者說是師生的共同活動在人員、程序、時空關繫上的組合形式。 (七)教學媒體的選擇 教學媒體的選擇是教學傳遞策略重要的內容,是教師設計教學時需要認真思考的一個重要問題。面對眾多的可供使用的媒體,我們需要回答怎樣選擇,為什麼這樣選擇,依據什麼選擇等一系列問題,媒體選擇的成功與否會直接影響到教學效果的高低。因此,樹立正確、科學的媒體觀是教師的當務之急。(八)確定課堂教學過程的結構 確定課堂教學過程的結構是指將前面確定的各個教學要素,主要包括教師的活動、學生的活動、教學內容、教學媒體等,按照一定的時間順序,以一定的結構關系組織起來,形成一個有序的流程。(九)形成可操作性教學設計方案 需要將前面各部分的工作進行全面的總結和落實,要充分考慮前面各項研究,匯集各種研究內容,將其綜合化、系統化和具體化,最後產生一個由一系列表格組成的,具有真正可操作性的課堂教學策略方案。 總之,我們教學的一切是為了學生。只有你設計的空間越大,學生思考的面就越廣,學生的思維更容易發展。如果你的設計很死板,是固定的模式,是無懈可擊的真理,那麼說明你並沒有真正懂得地理教學設計的含義。

⑨ 初一地理地球公轉教案

教案作為初一教師對課堂地理教學的一種預計和構想,在教學地球公轉一課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下面是由我整理的初一地理地球公轉的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篇一
教學理念

1、 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

初一的學生對地球的自轉和公轉有一定的感性認識,但缺乏理性認識。本節課教學力求體現素質教學的思想。通過活動、討論,充分調動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主動性。

2、 採用討論比較方法展開「活動」

考慮到學生以前學過一些有關地球運動的知識。採用比較法進行討論,使學生在比較的基礎上了解自轉運動和公轉運動的異同點,有利於知識的掌握,以及比較分析能力的培養。

3、 通過課件的展示,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

教師通過閱讀專業書籍,蒐集一些關於地球運動的資料,對教材中不容易理解的內容加以補充、說明。

知識目標:

1、 知道地球運動的兩種基本形式——地球自轉和公轉的概念、周期、方向。

2、 知道地球公轉引起的晝夜長短的變化和四季的變化

3、 記住南北回歸線、南北極圈的度數、五帶的名稱和范圍。

能力目標:

1、 初步學會用地球儀演示地球的自轉和晝夜更替現象;初步學會繪制簡略的地球公轉示意圖,培養學生的空間想像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2、 通過活動用地球儀演示地球公轉,使學生能夠初步理解: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晝夜長短的變化以及四季的變化與地球公轉的內在聯絡。

情感目標

1、 通過介紹地球運動的形式和規律,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2、 通過講述地球的自轉和公轉,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

教學重點:

1、 地球自轉及帶來的影響。

2、 地球公轉及產生的影響。

教學難點:

1、 地球自轉產生晝夜更替。

2、 地球公轉且地軸是傾斜的、空間指向保持不變,產生

①一年中正午太陽的高低變化。

②一年中白晝的長短變化。

地面得到太陽光熱的多少 四季的變化

教學用具:

課件、學生自備地球儀、手電筒。

教學過程:

匯入新課:

播放地球運動實況錄影,請學生觀察。

講授新課:

電腦螢幕顯示本節課所學的主要內容:

一、地球的自轉 二、地球的公轉

螢幕顯示日月星辰東升西落現象,展開討論究竟是「天轉」還是「地轉」。

全班同學分屬兩種觀點,各抒已見。

引導學生參看閱讀材料,達成共識——「地轉」。

螢幕介紹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及其發表的科學鉅著——《天體執行論》。

過渡:我們了解到地球在不停地自轉和公轉,那麼,地球到底是如何自轉和公轉的?自轉及公轉的方向如何、周期多長呢?

活動一:教師用地球儀圍繞光源演示:地球公轉方向——「自西向東」,螢幕顯示地球公轉的全過程。指出公轉一周時間是一年。

教師請一至兩位學生用自備小地球儀繞光源同時演示地球的公轉和自轉,進一步推出地球運動是公轉和自轉的復合運動。公轉和自轉有一點是相同的,即方向均是自西向東。

承轉,同學們總結地球自轉與公轉的區別與聯絡。並完成螢幕表格的回答。

自轉 公轉

方向

轉動一周所需時間

旋轉中心

轉動特點

學生討論,教師提示,並請學生用滑鼠點選顯示答案。

再請學生列舉自然界有什麼現象,可以證明地球的自轉方向?***解答略。***

活動二:

1、利用光源和地球儀。教師演示:當前地球上晝夜的形成和分布。請學生觀察此時除中國是白天、還有哪些國家是白天,有哪些國家是黑夜?

2、請學生將地球儀轉動180度,再觀察:中國和美國分別處在白天,還是黑夜?

3、請學生連續轉動地球儀,觀察各地晝夜更替的情況,思考並總結晝夜更替的原因。

4、學生結合生活體驗計算:每天我們在夜半球大體經歷多長時間?***學生回答後,教師指出是12個小時左右,究竟多長時間,依季節而有差異,上高中時再深入了解***每完成一次晝夜更替需要多長時間?

5、請一位學生閱讀教科書第10頁中「暢暢和姨媽的問候」,思考產生時間差異的原因是什麼。

6、教師講述:可見,地球自轉還使地球上不同經度的地區產生了時刻的差異。在地球上,不同經度的地方,就有不同的時刻。教師利用地球儀和光源演示,讓學生計算倫敦、北京、新加坡、東京、莫斯科等城市中間的時間各相差多少小時。並根據地球自轉方向與太陽東升西落的規律,了解時刻計算「東加西減」的一般方法。

7、讓學生總結這部分內容學習的收獲。並總結。螢幕顯示主要內容。

活動三:

1、 提問:***螢幕顯示所提的內容,學生回答後,點選顯示答案***。

***1***在同一天中,早晨或傍晚與中午三個時段相比,哪個時段我們感覺到太陽光照射得最厲害?***中午比早晨或傍晚更厲害***那麼你能從這一現象中總結出什麼規律來呢?***太陽光線照射地面的角度越大,地面所得到的太陽光熱能量越多,反之越少。***

***2***太陽光熱能量在一年中的變化有什麼規律呢?請學生結合我們日常生活的體驗說明。

螢幕顯示地球公轉示意過程。***引導學生按春→夏→秋→冬的順序依次回答。***

2、利用課本中的地球公轉示意圖,讓學生觀察、思考並解釋太陽光照射情況在一年中的變化規律。螢幕顯示下列表格,引導學生觀察和思考:***先填左面兩項內容***

節氣和季節***月份*** 太陽直射的緯度 南北半球獲得太陽光熱狀況 南北半球晝夜長短的狀況 短的狀況

冬至***12、1、2***

春分***3、4、5***

夏至***6、7、8***

秋分***9、10、11***

學生回答後,點選顯示相應的答案。

3、指導學生觀察教科書中地球公轉示意圖,總結一年中晝夜長短的變化規律,完成螢幕表格中右側內容的填寫。

4、學生以家鄉為例,歸納總結四季的形成並達成共識。螢幕顯示:由於地球公轉,地球上所接受的太陽光熱能量隨季節而有規律地變化,形成了四季。

5、指導學生閱讀教科書中「地球的五帶圖」把學生分成四個小組,讓各小組學生分別歸納總結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個節氣時,地球上五帶內所接受到的太陽光熱能量狀況和晝夜長短的變化狀況。

小結:

本節課講述的重點內容:

一、地球的自轉 二、地球的公轉

鞏固練習:

完成填充圖冊上的相應作業。
篇二
教學目標

1、理解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季節變化規律和緯度變化規律;理解四季、五帶的形成和劃分。

2、能准確地畫出和識讀「二分二至日太陽照射地球的示意圖」,並能說明地球上不同地帶在不同季節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大小及季節變化狀況。

教學重點

太陽直射點的移動,晝夜長短的變化規律,正午太陽的高度變化規律

教學難點

晝夜長短的變化規律,正午太陽的高度變化規律

教學方法

圖示教學

教學過程

引入:為什麼冬天的晝比夜長,為什麼冬天的晝比夏天短?

回顧: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由於黃赤交角的存在,使得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間來回移動。圖示,加深學生記憶。

教具演示教學:

1、讓學生分析,如圖示,太陽直射點在哪裡,晝夜長短的情況,是哪個日期。

學生觀察後,整理清楚答案:太陽直射赤道;晨昏線把緯線圈分成相等的晝弧和夜弧,全球各地晝夜平分。此時北半球為春分日或秋分日。

2、提問:春分過後,太陽直射點往哪移動?

教具演示,讓學生觀察分析北半球晝夜的長短變化。

學生觀察分析後,整理:春分日後,太陽直射點由赤道向北移,北半球晝越來越長,而且晝長夜短。緯度越高,晝越長,夜越短。赤道晝夜平分,北極圈以內出現極晝現象。南半球則相反。

總結,夏半年,太陽直射點在北半球,北半球晝長夜短,緯度越高晝越長,夜越短。

3、夏至日過後,太陽直射點又如何移動?觀察分析地球晝夜長短如何變化?

教具演示,學生分析。

整理:夏至過後,晝越來越短。到了秋分日,晝夜再次平分。秋分過後,北半球晝短夜長,緯度越高,夜越長,晝越短。赤道依舊晝夜平分,南半球晝長夜短。

總結:冬半年,太陽直射點在南半球,北半球晝短夜長,緯度越高,夜越長,晝越短。

晝夜長短的一般規律:太陽直射哪個半球,哪個半球就晝長夜短,緯度越高,晝越長,所在半球的極圈以內出現極晝現象。

4、回答引入問題。

布置作業

這節課的作業是,理解消化這節課所講的內容,然後,畫出二分二至日太陽照射地球的示意圖。並預習下節課「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的內容。思考:為什麼同樣陽光燦爛的冬天溫度比夏天低。這是常識,但是你可以用地理知識回答嗎?下課。
篇三
第一課時 地球公轉和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掌握地球公轉的方向、周期、軌道、速度;理解黃赤交角的形成及其導致的太陽直射點的南北移動。

過程與方法:通過對黃赤交角和太陽直射點回歸運動的學習,培養學生的地理空間思維能力和歸納分析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熱愛科學和勇於探索的精神。

教學重點: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二分二至日時地球的位置。

教學難點: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

教學過程:

[知識講解]地球自轉的同時,傾斜著地軸繞日公轉,因此,地球運動是這兩種運動的疊加。

[多媒體演示]

強調:1、方向為自西向東;2、地軸的北端始終指向北極星方向,演示時注意地軸的指向要穩定。

[知識講解]地球公轉的軌道為接近正圓的橢圓,太陽位於其中的一個焦點上。隨著地球公轉,日地距離不斷變化著***如圖1-3-4***。每年一月初,地球在它的公轉軌道上離太陽最近,這個位置叫做近日點,地球公轉的線速度、角速度都較快;每年七月初,地球在它的公轉軌道上離太陽最遠,這個位置叫做遠日點,公轉的線速度、角速度都較慢。地球公轉一周360º所需要的時間是365日6時9分10秒,叫做一恆星年。

[設問過渡]一月份日地距離近,七月份日地距離遠,而我們感到七月氣溫要比一月氣溫高得多,為什麼距日近時反倒比距日遠時氣溫低呢?

地球自轉和公轉的關系可以用赤道平面和黃道平面的關系來表示。過地心並與地軸垂直的平面稱為赤道平面,地球公轉的軌道平面稱為黃道平面。

[課件播放]黃赤交角的形成

[問題導學]***1***黃道和赤道之間存在什麼樣的關系?

***2***黃赤交角與地軸和黃道平面的夾角之間有什麼關系?

[知識講解]地球在公轉的過程中,地軸的空間指向和黃赤交角的大小,在一定的時期內可以看作是不變的。因此,地球在公轉軌道上的不同位置,地表接受太陽垂直照射的點***簡稱太陽直射點***是有變化的。

[課件播放]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

[知識講解]太陽直射點在南、北緯23º26』之間作往返運動,稱為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南、北緯23º26』分別被稱為南、北回歸線。

[學生活動]通過看動畫,結合圖1-3-4,總結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規律,在圖1-3-5中,標出二分二至日太陽直射點所在位置,並用平滑曲線連線起來。

[教師活動]巡視、指正學生動手繪畫過程中出現的錯誤。學生交流後,可以師生共同學習,得出結論。

[討論]根據我們繪制的太陽直射點回歸運動的示意圖討論下列問題:

***1*** 太陽直射點一直向南移的時段是

***2*** 太陽直射點一直向北移的時段是

***3*** 太陽直射點位於北半球且一直向南移的時段是

***4*** 地表各點一年中接受陽光直射的次數:

①南、北回歸線上的各點一年中有 次陽光直射的機會

②南、北回歸線間的各點一年中有 次陽光直射的機會

③南回歸線以南、北回歸線以北的各點一年中有無陽光直射機會?

[知識講解]太陽直射點回歸運動的周期是365日5時48分46秒,叫做一回歸年。就南北半球而言,太陽直射點落在哪一半球,即為該半球的夏半年,是另一半球的冬半年。在太陽直射點上,地表單位面積獲得的太陽輻射量最多。由於太陽直射點南北移動,使太陽輻射能在地表的分配,具有回歸年的變化。

[提問]通過前面的學習,哪位同學能解釋為什麼地球距日近時反倒比距日遠時氣溫低呢?***請一位學生回答***

[小結]

第二課時 正午太陽高度變化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掌握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理解四季的劃分及五帶的劃分、分布

過程與方法:結合示意圖和多媒體演示分析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規律,讓學生自主探究,培養其綜合分析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熱愛科學和勇於探索的精神

教學重點: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四季的劃分

教學難點:分析、繪制《二分二至日太陽照射地球示意圖》,

教學過程:

[情境創設]去年6月,趙亮的父母在「陽光花園」購買了一套位於一層的住房。今年1月,全家入住後,發現陽光全被前排樓房擋住了。他感到很疑惑,那天看房時,小院內陽光充足,怎麼才過了幾個月,陽光就被擋住了呢?你能幫趙亮分析原因嗎?

[知識講解]太陽直射點的移動,使地球表面接受到的太陽輻射能量,因時因地而變化。這種變化可以用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來定性地描述。晝夜長短反映了日照時間的長短;正午太陽高度反映了太陽輻射的強弱。

太陽光線與地平面之間的夾角,叫做太陽高度角,簡稱太陽高度。一天中太陽高度最大值出現在正午,稱為正午太陽高度。

[課件播放]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swf

[分組討論]同一時刻,正午太陽高度的分布規律;同一地點,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規律

[教師點播]時刻確定,則太陽直射點的位置即確定,此時觀察正午太陽高度的分布規律;在太陽直射點所在經線上確定一點,讓太陽直射點作回歸運動,觀察在直射點運動過程中,該點的正午太陽高度如何變化。

***學生回答時,要注意做到發揮學生的合作精神。在學生回答有錯誤時,要做到正確的評價,同時還要鼓勵學生互評,共同進步。***

[教師活動]對學生的回答要歸納總結,強調離直射點越近正午太陽高度越大。在此基礎上給出正午太陽高度計算公式:

H=90º-緯差

[提問]現在你能幫趙亮家分析買房的疑惑嗎?

第三課時 晝夜長短變化

[過渡]由於黃赤交角的存在,使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間作往返運動,太陽直射點的變化使晨昏線的位置也不斷變化,從而導致了晝夜長短的變化。

[知識講解]晨昏線把它所經過的緯線圈分割成兩部分,位於晝半球的部分叫晝弧,位於夜半球的部分叫夜弧。把某緯線上的晝弧和夜弧的弧長換算成時間就是該緯線上各地的晝長和夜長。

[學生活動]回憶晨昏線和赤道的關系,分析赤道上的晝夜長短情況

[教師活動]幫學生定性分析赤道上的晝夜長短情況,總結晝夜長短的計算方法

[學生活動]結合圖1-3-9,針對每幅圖討論以下問題:

1、 太陽直射哪個緯度?

2、 全球晝長有什麼分布規律?

3、 正午太陽高度有什麼分布規律?極晝和極夜分別出現在哪些地區?

[播放課件]

[分組討論]分析北半球冬、夏半年晝夜長短的變化規律

***然後全班交流,師生共同總結規律;根據北半球規律,學生自己表述南半球晝夜長短變化規律,教師注意學生語言表達的准確性。***

[過渡]一年中,隨著地球上各地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隨時間的變化,導致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能的多少不同,造成地球表面的季節更替。

[學生活動]結合圖1-3-9分析,地球上高、中、低緯哪個緯度地區全年獲得的太陽輻射能最多?哪個緯度獲得的最少?哪個緯度單位面積所獲得的太陽輻射能變化最大?

[教師講解]中緯度地區,正午太陽高度變化最大,晝夜長短的變化也較大,單位面積所獲得的太陽輻射能變化最大,四季更替最為明顯。

[師生共同學習]知識窗:四季的劃分

[學生活動]根據「五帶劃分示意圖」,試解釋五帶劃分的依據;如果黃赤交角變化,五帶的范圍該如何變化?

[教學反思]: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也是難點,難度大,學生不好理解,尤其是在正午太陽高度的計算和應用方面,不能夠很好的掌握,我們通過利用觀察動畫計算比較,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利用課本中樓房的採光問題加以應用,加深學生的理解,在晝夜長短的變化也是利用動畫觀察,和讓學生自己回憶我們在一年日出、日落的時間差異,從而說明晝夜長短的變化,本節學完後要把地理的自轉結合起來考慮,地球的運動及其產生的地理意義,難度大,我們講課時放慢進度,同時結合各種題型進行講解說明,理解地理的運動和地理意義。

閱讀全文

與地理實驗教案怎麼寫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4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97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4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36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77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93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14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47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78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47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1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0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41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1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79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