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義務教育階段地理課程性質包括哪些內容
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准「前言」部分,開篇有一段沒有標題的導入語 ,闡述了地理課程改革的背景及地理課程的價值功能。 修訂時進行了改寫,增強了它的時代性和前瞻性。 導入語,共分為兩個自然段——現代社會要求公民能夠科學、充分地認識人口、資源、環境和社會等相互協調發展的重要性,樹立可持續發展觀念,不斷探索和遵循科學、文明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這對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改革提出了新課題。
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有助於學生感受不同區域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特徵,從地理的視角認識和欣賞我們所生存的這個世界,從而提升生活品味和精神體驗層次,增進學生對地理環境的理解力和適應能力;有助於學生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和良好的行為習慣,培養學生應對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問題的初步能力。這將利於為國家乃至全球的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培養活躍的、有責任感的公民。
第一個自然段闡述地理課程改革的背景,即當今社會對基礎教育地理課程改革期望達到的要求。課程標准指出:「現代社會要求公民能夠科學、充分地認識人口、資源、環境和社會等相互協調發展的重要性,樹立可持續發展觀念,不斷探索和遵循科學、文明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這是現代社會對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改革提出的新課題、新要求。 第二個自然段闡述課程改革的目標,也就是課程理應發揮的功能、對於促進學生發展的價值意義。修訂以後,有一定的新意。
第一次提出了地理課程「有助於學生感受不同區域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特徵,從地理的視角認識和欣賞我們所生存的這個世界,從而提升生活品位和精神體驗層次,增進學生對地理環境的理解力和適應能力;有助於學生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和良好的行為習慣,培養學生應對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問題的初步能力」。 以往一般側重從知識與技能方面提出要求。而這次課程標准用了兩個「有助於」的闡述來概括地理課程對於促進學生發展的價值和意義。這也從宏觀層面為我們地理教師的教學指明了方向,不僅要關注學生學到了哪些知識,更要關注學生的體驗,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以及認識社會、環境的能力。引導學生「感受」、「欣賞」千姿百態的地理環境,並養成愛護環境、資源的良好行為習慣。
『貳』 初中地理新課標內容詳細解讀2022
一、課程性質
義務教育地理課程引領學生認識人類的地球家園。地理課貼近生活,關注自然與社會,體現地理學特點並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對培育學生的人地協調觀、家國情懷、全球視野,以及批判性思維、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具有重要價值。
二、課程理念
主要包括五個方面:
1.堅持育人為本,確定基於核心素養培育的地理課程目標;
2.優化課程結構,搭建基於地理空間尺度的主題式內容框架;
3.活化課程內容,優選與學生生活和社會發展密切相關的地理素材;
4推進教學改革,倡導以學生為中心的地理教學方式;
5.發揮評價功能,促進學生學業進步和全面發展。
三、課程目標
地理課程要培養的核心素養,主要包括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和地理實踐力等。
四、課程內容
地理課程從空間尺度的視角對課程內容進行組織,按照「宇宙——地球——地表——世界——中國」的順序,引導學生認識人類家園。(圖2,p7)
地理課程內容結構中的「認識全球」部分,將地球整體作為學習對象,認識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地球的自轉和公轉運動、地球表層的自然和人文環境。「認識區域」部分,將地球表層不同空間尺度的區域作為學習對象,認識世界大洲、地區、國家等不同區域的地理事物和現象,認識中國的整體面貌、不同分區及家鄉的地理事物和現象。「地球工具」側重地球儀、地圖的基礎知識和應用,「地理實踐」則以多種方式貫穿全部課程內容。(此段配圖表,不用出字幕)
五、課程實施
這里,教育小新給老師們四個方面的教學建議:
第一,1.教學目標的設計要體現核心素養培育的整體性。
小貼士1:
在設計教學目標時,老師們要考慮地理課程的整體性和學生發展的連續性,體現學生不同學習階段的發展特點,循序漸進;還要充分考慮學生差異,以利於因材施教。
第二,教學內容和教育活動設計要聚焦重點內容。
小貼士2:
在設計教學目標時,建議老師們:
要突出重點教學內容,精選教學素材,可根據實際需求對相關學習主題內容進行重新組合。
在組織教學活動時,建議老師們:
可以圍繞教學重點,合理安排每節課或每個單元的學習活動數量,設計好活動之間的遞進關系。
第三,教學過程和教學策略要有利於引導學生主動學習。
小貼士3:
老師們需要精心設計創設教學情境,用符合學生年齡特點的素材和表達方式,以及能夠引起學生思考的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任務和教學活動的設計要多為學生自主探究和同學合作學習的機會,引導他們主動探索自己感興趣的地理問題。
比如,在學習「中國自然地理概貌」時,老師可以利用圖像、視頻等展示不同區域人們生產生活的場景,並提出問題:不同區域人們的生產生活相同嗎?同時引導學生自主地層層追問和思索:不同區域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有哪些不同?這些不同與地理環境有關聯嗎?用什麼證據說明地理環境是不同的?用什麼方法能描述中國自然地理環境的區域差距?
第四,教學活動要強化基於真實體驗的地理實踐活動。
小貼士4:
老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地理實踐活動,如地理實驗、社會調查和野外考察等,使學生有機會再真實環境中經歷體驗式學習。七年級、八年級至少應各組織一次戶外地理教學實踐活動。
同時,地理老師可以與其他課程教師共同開展跨學科主題學習實踐活動,為學生提供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叄』 初中地理的課程標准
初中地理的課程標准,地理課程分為四大部分,地球與地圖、世界地理、 中國地理、鄉土地理。為了體現地理課程的靈活性和選擇性,課程標准對學習順序不作規定。教材編寫者和地理教師可以自行選擇教材編寫和授課的順序。
『肆』 初中、高中地理課程標准
義務教姿者育地理課程標准(2012年版)word):http://wenku..com/view/e9d6da5777232f60ddcca1c3.html
教育跡此薯部: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准(2011年扒姿版)http://wenku..com/view/7e147d2d915f804d2b16c1d9.html
『伍』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識點整理
隨著同學們進入高中,如何分配學習時間便是重中之重,該如何學好地理。以下是由我為大家整理的「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識點整理」,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第一章
1、【天體系統的級別】
總星系——銀河系(河外星系)——太陽系——地月系
2、【地坦祥球上生命存在的條件】
①穩定的太陽光照條件;
②比較安全的宇宙環境;
③因為日地距離適中,地表溫度適宜(平均氣溫為15度);
④因為地球的質量和體積適中,地球能吸引大氣形成大氣層(氮、氧為主);
⑤形成並存在液態水
3、【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
(1)太陽活動的標志:黑子、耀斑
(2)影響:影響電離層,干擾無線電短波通訊;產生「磁暴」現象和「極光」現象;影響地球氣候。
4、【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
①晝夜交替:晝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線——晨昏線(圈)——與赤道的交點的時間分別是6時和18時——太陽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與太陽光線垂直;
②地方時差:東早西晚,經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時;
③沿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偏向力隨緯度的增大而增大。
5、【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
(1)晝夜長短的變化:
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陽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晝長夜短,緯度越高,晝越長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各緯度的晝長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極圈及其以北的地區,出現極晝現象。
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陽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夜長晝短,緯度越高,夜越長晝越短。冬至日——北半球各緯度的晝長達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極圈及其以北的地區,出現極夜現象。
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陽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晝夜等長,各為12小時。
④赤道全年晝夜平分。南半球的情況與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同一時刻,正午太陽高度由太陽直射點向南北兩側遞減。
夏至日,太陽直射北回歸線,正午太陽高度由北回歸線向南北兩側姿明遞減,此時北回歸線及其以北各緯度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緯度達最小值。
冬至日,太陽直射南回歸線,正午太陽高度由南回歸線向南北兩側遞減,此時南回歸線及其以南各緯度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緯度達最小值。
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陽直射赤道,正午太陽高度自赤道向兩極遞減。
(3)四季的變化(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隨著季節而變化,使太陽輻射具有季節變化的規律,形成了四季)
北半球季節的劃分:
3、4、5月為春季;6、7、8為夏季;
9、10、11為秋季1;2、1、2為冬季。
6、地球的圈層結構以地表為界分為內部圈層和外部圈層。
(1)地球內部的圈層根據地震波(縱波、橫波)的特點劃分為地殼、地幔、地核三個圈層。
地殼物質主要由岩石(岩漿岩、沉積岩、變質岩)組成,上地幔的軟流層是岩漿的源地,地核主要由鐵鎳物質組成。
(2)外部圈層: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
第二章
1、【岩石分三大類】
①岩漿岩(岩漿上升冷卻凝固而成);
②沉積岩(岩石在外力的風化、侵蝕、搬運、堆積、固結成岩作用下形成);
③變質岩(變質作用)。從岩漿到形成各種岩石,三大類岩石可以相互轉化,又到新岩漿的產生,這一運動變化過程,構成了地殼物質循環。
讓冊搏2、【地表形態變化的內外力因素(地質作用)】
(1)內力作用——能量來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內部熱能,它表現為地殼運動、岩漿活動、變質作用。造成地表高低不平。地質構造的類型有褶皺(背斜和向斜)和斷層(地壘和地塹)。
(2)外力作用——能量來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陽能和重力。使高低不平的地表趨向平坦。
表現為風化、侵蝕、搬運、堆積、固結成岩作用。
①流水侵蝕地貌(V型谷);
②堆積地貌(沖積扇、沖積平原和三角洲);
③風蝕地貌(風蝕窪地、蘑菇);
④風積地貌(沙丘)。
3、【六大板塊名稱】
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
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
一般說來,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兩個板塊之間的交界處,是地殼比較活動的地帶,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板塊的交界處。
生長邊界——板塊張裂處,常形成裂谷、海洋。
消亡邊界——板塊碰撞處,常形成山脈、海溝。
4、【大氣受熱過程】
太陽輻射(短波)、大氣削弱、地面增溫、地面輻射(長波)、大氣增溫、大氣輻射(長波)、大氣逆輻射(保溫作用)
(1)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
①吸收作用:具有選擇性,臭氧吸收紫外線,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紅外線。對可見光吸收的很少。
②反射作用:雲層和顆粒較大的塵埃。雲層的反射作用最顯著。
③散射作用:空氣分子或微小塵埃,使一部分太陽輻射不能到達地面。
(2)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
大氣吸收地面輻射並產生大氣逆輻射(射向地面的大氣輻射),把部分熱量歸還給地面,雲層越厚大氣逆輻射越強。
5、【全球近地面有7 個氣壓帶(高低壓相間分布),6 個風帶】
(1)低緯度環流:
①赤道低壓帶:因為熱力作用形成,氣流輻合上升,易成雲致雨,形成多雨帶。常年受其控制形成熱帶雨林氣候(亞馬孫平原、剛果盆地、東南亞的馬來群島)
②副熱帶高壓帶:因為動力作用而形成,氣流在30度緯度上空聚積而下沉,形成少雨帶(東亞季風區除外),常年受其控制的地區形成熱帶沙漠氣候(北非的撒哈拉水沙漠、西亞的沙漠、北美美國西部的沙漠、南美智利、秘魯西部的沙漠、澳大利亞大沙漠)
③信風帶:由副高吹向赤道低壓的氣流。在北半球右偏成東北信風,在南半球左偏成東南信風。
(2)中緯度環流:
④副極地低壓帶:由來自低緯的暖氣流與來自高緯的冷氣流相遇運動上升而形成。形成溫帶多雨帶。
⑤中緯西風帶:由副高吹向副極地低壓帶的氣流。
在北半球右偏成西南風,在南半球左偏成西北風,習慣上叫西風,受其常年控制的地區,在大陸西岸形成溫帶海洋性氣候。
(歐洲西部、北美西部如加拿大的溫哥華附近、南美南端的安第斯山西側、澳大利亞南端及塔斯馬尼亞島、紐西蘭等)
(3)高緯環流:
⑥極地高壓帶:因為熱力作用而形成,冷空氣下沉,形成少雨帶。不過極地因為氣溫低,蒸發更少,所以極地屬於降水量大於蒸發量的地區,為濕潤地區。
⑦極地東風帶:由極地高壓帶吹向副極地低壓帶的氣流。在地轉偏向力作用下,北半球右偏成東北風,南半球左偏成東南風。
(4)氣壓帶和風帶的移動:
①移動的原因:隨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而動。
②移動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5)單一氣壓帶或風帶作用形成的氣候類型:
熱帶雨林氣候(赤道低氣壓帶);
熱帶沙漠氣候(副熱帶高氣壓帶);
溫帶海洋性氣候(中緯西風帶)。
(6)氣壓帶、風帶移動形成的氣候類型:
熱帶草原氣候(夏季受赤道低氣壓帶控制,冬季受低緯信風帶控制);
地中海氣候(夏季受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冬季受中緯西風帶控制)。
6、【常見的天氣系統】
①鋒面系統(冷鋒、暖鋒、准靜止鋒);
②氣旋(低壓)和反氣旋(高壓);
③鋒面氣旋。
氣旋是低壓,低壓系統在實際大氣中常會出現沿中心向一定方向延伸出的低壓槽,在低壓槽上形成了鋒面系統。鋒面與氣旋是一個整體(高壓系統是沒有的)。
7、【水循環】
(1)類型:海陸間大循環(大循環)、陸地循環(水量很少)、海洋循環(水量最大)
(2)各環節的名稱:蒸發、降水、水汽輸送、地表徑流、地下徑流、下滲、植物蒸騰
(3)意義:它使陸地水不斷得到補充、更新,使水資源得以再生;塑造地表形態;聯系四大圈層。
8、【洋流】
(1)類型:按成因分風海流、密度流、補償流;按性質分暖流和寒流。
(2)分布:
①中低緯度——以副熱帶為中心的大洋環流,北半球順時針流動(與半球反氣旋方向一致),南半球逆時針方向流動(與南半球反氣旋方向一致)。
②中高緯度(主要指北半球)——以副極地為中心的大洋環流。
△南半球西風漂流,世界最強大的寒流。
△北印度洋的季風洋流——夏季由西向東流,冬季由東向西流(夏順冬逆)。
(3)影響:
①對氣候的影響:
暖流起到增溫、增濕作用(西歐海洋性氣候的形成,得益於北大西洋暖流);
寒流起到降溫、減濕作用(澳大利亞西海岸的維多利亞沙漠、秘魯太平洋沿岸的阿塔卡馬沙漠的形成都與沿岸的西澳大利亞寒流和秘魯寒流有關)
②對海洋生物的影響:
漁場的分布:寒暖流交匯處,給魚類帶來了豐富多樣的餌料;
北海道漁場——日本暖流與千島寒流的交匯處;
紐芬蘭漁場——拉布拉多寒流與墨西哥灣暖流的交匯處;
北海漁場——北大西洋暖流與高緯南下的冷海水交匯形成;
秘魯漁場——上升補償流使深層海水上泛,帶來深海的硅酸鹽類,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浮游生物又是魚類的餌料。
③對海洋污染的影響:
有利於污染物的擴散,加快凈化速度;但也使污染物的范圍擴大。
④對海洋運輸事業的影響:
順流——航行速度快;逆流——航行速度慢。
一、夯實基礎,構建知識體系
地理一輪復習一般以單元復習為主,是我們高中階段最後一次系統性的對地理基礎知識進行梳理。從近幾年的文科綜合試卷中的地理試題來看,高考考查的主幹知識主要有:
1.自然地理部分(宇宙中的地球;自然環境中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2.人文地理部分(人口與城市、生產活動與地域聯系、人類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人地關系思想的歷史演變)。
3. 區域可持續發展部分(區域地理環境與人類活動、區域的含義、區域可持續發展、地理信息技術的應用)。
以及《全日制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准(實驗稿)》的有關內容和旅遊地理、自然災害防治、環境保護三本選修內容。
面對這些知識點,有些同學認為就是「炒剩飯」,以前上課的時候老師都講過了,所以不能引起重視;而還有一些同學則指望著二輪復習再努力,也不重視一輪復習的課程。當然這兩種想法都是極不可取的,須知一輪復習的這部分知識更需要下功夫,要緊扣課本,全面復習基礎知識,才能不留死角;而對已考過、講過的知識點,也不能麻痹大意,要深入挖掘,鑽深研透,要轉換角度去思考,才能准確地了解其來龍去脈、適用范圍和條件。
所以說,地理一輪復習最終要將整個高中地理知識體系整理清楚,把知識間的邏輯關系在腦海中完整的構建起來,才能夠更好的銜接二輪復習。
二、學法轉換,培養地理思維
有人認為政史地三科中地理是最難的,在地理學習中按著一套固定的學法去學,貌似並不能學好地理的每一個知識點。究其原因,這和地理學科本身的性質相關聯。地理是一門文理兼修的學科。比如自然地理中的經緯線、太陽高度等知識點,就有著很強的理科性質;或者人文地理中的人口遷移、工業區位等知識點,又有著很強的文科性質。所以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區域地理、選修只採用一種復習方法肯定是行不通的。
自然地理知識較難,但規律性強,建議更多的採用理科的復習方法。一方面理解掌握地理規律,對基本概念等基礎知識做到瞭然於胸。另一方面加強練習,通過典型題和變式圖,結合區域實際,加強應用原理和方法的訓練。
人文地理知識理解不難,但內容分散,重點不突出,需要記憶內容多。此部分復習方法與策略要抓住下面幾點:1、統領人文地理知識,形成地理思維模式;2、結合區域特徵,善於將書本案例應用於習題中去;3、關注熱點,拓寬視野,學會運用原理解決實際問題。
區域地理要求學生在腦海有一個完整的地球概念,能夠在經緯網中找到幾個易於定位的參照點,以構建一個可以比對相互位置關系的三維地球模型。區域地理的復習使得學生不僅要關注常見的自然要素,還要關注這些自然要素影響下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的人文條件,自然人文地理要素的關聯成為學生地理思維的主線之一。
所以當一輪復習結束時,同學們應當做到有一個基本的地理思維能力。比如說當一個經緯坐標點給出的時候,學生的地理思維不僅會反映出這一點的位置,關於這一點的其他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特徵會源源不斷地展現出來,構建出該地的地理背景;然後結合地理背景學生甚至可以進一步深入的對該地某些地理問題的成因和對策作出相關分析和預測。
『陸』 7年級下冊地理《全日制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准2011》主要考點!
中東以後全復習 你可以去買本 《易百分》考試的圖許世慎物多在里孝悔邊。
親,加油哦! 祝你好運搜液! ——沫言兮、
『柒』 教師資格證考試初中《地理》考什麼
《2020教師資格證統考面試-初中地理-試講+答辯+結構化》
鏈接: https://pan..com/s/1LYELCIFmDIAm5dBdFo_twg
2020教師資格證統考面試-初中地理-試講+答辯+結構化|中公資格證面試-初中地理題本梳理【5視頻講義】|中公資格證面試-初中地理試講示範【5視頻講義】|中公資格證面試-初中地理試講+答辯【4視頻講義】|華圖資格證統考面試-初中地理試講教學案例【李新廣,1視頻】|華圖資格證面試-初中地理試講+答辯【史曉瑞,6視頻】|華圖教師資格證面試-試講提升班-中學地理【13視頻】|課程說明-試講提升班-中學地理.txt|華圖教師資格證面試-試講提升班-中學地理-|華圖教師資格證面試-試講提升班-中學地理-|華圖教師資格證面試-試講提升班-中學地理-|華圖教師資格證面試-試講提升班-中學地理-|華圖教師資格證面試-試講提升班-中學地理-|華圖教師資格證面試-試講提升班-中學地理-|華圖教師資格證面試-試講提升班-中學地理-
『捌』 中國八年級地理課程標準是什麼要求
《初中地理新課程標准》
第一部分一、背景當今世界,人口、資源、環境問題日益突出,南北發展差距不斷擴大,在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的曲折發展中,和平與發展仍是時代的主題。在我國,要堅持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促進人與自然的協調與和諧,改善生態環境,增強區域經濟發展活力,加速現代化進程。這些都給地理課程改革提出了挑戰和有待探索的新課題。關注全球性問題和我國新世紀所面臨的發展問題,建設符合時代要求的地理課程是當前的迫切任務。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全球定位系統、對地觀測系統、地理信息系統的廣泛應用,數字地球概念的建立,都為地理課程革新注入了活力。全面推進素質教育,要求地理課程改革必須轉變 "學科本位"、"知識中心"的教育觀念,著眼於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結合地理學科的特點,創設有助於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地理問題的學習情境。
二、課程性質(7-9'GEO'1.2)地理學是研究地理環境以及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相互關系的科學。它具有兩個顯著的特點:第一,綜合性。地理環境由大氣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及人類智慧圈等圈層所構成,是地球表層各種自然現象、人文現象有機組合而成的復雜系統。因此,地理學是一門兼有自然科學性質與社會科學性質的綜合性科學。第二,地域性。地理學不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和空間結構,而且闡明地理事物的空間差異和空間聯系,並致力於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間運動、空間變化的規律。地理學是一門既古老又年輕的科學,在現代科學體系中佔有重要地位,並在解決當代人口、資源、環境和發展問題中具有重要作用。地理課程是義務教育階段學生認識地理環境、形成地理技能和可持續發展觀念的一門必修課程,兼有社會學科和自然學科的性質。
三、基本理念(7-9'GEO'1.3)1.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課程要提供給學生與其生活和周圍世界密切相關的地理知識,側重基礎性的地理知識和技能,增強學生的生存能力。(7-9'GEO'1.3.1)2.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反映全球變化形勢,突出人口、資源、環境以及區域差異、國土整治、全球變化、可持續發展等內容。使所學內容不僅對學生現在的生活和學習有用,而且對他們的終身學習和發展有用。(7-9'GEO'1.3.2)3.改變地理學習方式。要根據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聯系實際安排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的經歷與體驗出發,激發學生對地理問題的興趣,培養地理學習能力,鼓勵積極探究,使學生了解地理知識的功能與價值,形成主動學習的態度。(7-9'GEO'1.3.3)4.構建開放式地理課程。地理課程要充分重視校外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形成學校與社會、家庭密切聯系,教育資源共享的開放性課程,從而拓寬學習空間,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求。(7-9'GEO'1.3.4)5.構建基於現代信息技術的地理課程。在課程內容選擇、教學方式方法改革和教學評價中,要充分考慮現代信息技術的影響,為發展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創造適宜的環境。(7-9'GEO'1.3.5)6.建立學習結果與學習過程並重的評價機制。地理學習的評價,既要關注學習結果,也要關注學習過程,以及情感、態度、行為的變化。實現評價目標多元化、評價手段多樣化、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並舉、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相結合,創設一種"發現閃光點" "鼓勵自信心"的激勵性評價機制。(7-9'GEO'1.3.6)
四、設計思路(7-9'GEO'1.4)1.7~9年級地理課程是基礎教育地理課程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7~9年級地理課程以區域地理學習為主,原則上不涉及較深層次的成因問題。(7-9'GEO'1.4.1)2.7~9年級地理課程內容分為四大部分:地球與地圖、世界地理、中國地理、鄉土地理。為了體現地理課程的靈活性和選擇性,課程標准對學習順序不作規定。教材編寫者和地理教師可以自行選擇教材編寫和授課的順序。例如,可以先教授中國地理,也可以先教授世界地理;"地球與地圖"的知識可以集中學習,也可以分散學習。(7-9'GEO'1.4.2)3.地理要素採用單獨列出和與區域地理結合兩種方式。例如,世界地理的自然部分只列出氣候,地形、自然資源等不再單獨列出,而是放在地區和國家的學習中,減少內容的層次和難度。無論是中國地理還是世界地理,均大幅度減少部門地理的內容,重點突出能夠說明地理問題和實現區域地理教學目標的內容。(7-9'GEO'1.4.3)4.世界地理和中國地理的分區部分,只列出區域的基本地理要素和學習區域地理必須掌握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以及必選區域的數量,而不再規定必須學習哪些區域。具體區域的劃分和選擇由教材編寫者和教師決定,以增強課程的開放性和彈性。例如,本《標准》規定,必須從世界范圍內選擇至少一個大洲、五個地區和五個國家編寫教材和組織教學,教材編寫者和教師可選擇非洲(洲)、南亞(地區)、英國(國家)等,也可選擇其他大洲、地區、國家。(7-9'GEO'1.4.4)5.提倡把鄉土地理作為綜合性學習的載體。學生可以通過收集身邊的資料,運用掌握的地理知識和技能,進行以環境與發展問題為中心的探究性實踐活動。(7-9'GEO'1.4.5) 第二部分課程目標(7-9'GEO'2)
通過7~9年級地理課程的實施,學生能夠了解有關地球與地圖、世界地理、中國地理和鄉土地理的基本知識,了解環境與發展問題;獲得基本的地理技能以及地理學習能力;使學生具有初步的地理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養成愛國主義情感,形成初步的全球意識和可持續發展觀念。
一、知識與技能(7-9'GEO'2.1)1.掌握地球的基本知識,學會運用地球儀的基本技能;掌握閱讀和使用地圖和地理圖表的基本技能,初步學會簡單的地理觀測、調查統計以及運用其他手段獲取地理信息等基本技能。(7-9'GEO'2.1.1)2.能初步說明地形、氣候等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環境形成中的作用,以及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初步認識人口、經濟和文化發展的區域差異,以及發展變化的基本規律和趨勢。(7-9'GEO'2.1.2)3.知道世界、中國和家鄉的地理概貌,了解中國與世界的聯系;初步學會根據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的地理信息,歸納其地理特徵。(7-9'GEO'2.1.3)4.了解人類所面臨的人口、資源、環境和發展等重大問題,初步認識環境與人類活動的相互關系。(7-9'GEO'2.1.4)
二、過程與方法(7-9'GEO'2.2)1.通過各種途徑感知身邊的地理事物,並形成地理表象;初步學會根據收集到的地理信息,通過比較、抽象、概括等思維過程,形成地理概念,進而理解地理事物分布和發展變化的基本規律。(7-9'GEO'2.2.1)2.嘗試運用已獲得的地理概念、地理基本原理,對地理事物進行分析,做出判斷。(7-9'GEO'2.2.2)3.嘗試從學習和生活中發現地理問題,提出探究思路,搜集相關信息,運用有關知識和方法,提出看法或解決問題的設想。(7-9'GEO'2.2.3)4.運用適當的方法和手段,表達自己學習的體會、看法和成果,並與別人交流。(7-9'GEO'2.2.4)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7-9'GEO'2.3)1.初步形成對地理的好奇心和學習地理的興趣,初步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和地理審美情趣。(7-9'GEO'2.3.1)2.關心家鄉的環境與發展,關心我國的基本地理國情,增強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感。(7-9'GEO'2.3.2)3.尊重不同國家的文化和傳統,增強民族自尊、自信的情感,懂得國際合作的價值,初步形成全球意識。(7-9'GEO'2.3.3)4.增強對環境、資源的保護意識和法制意識,初步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觀念,逐步養成關心和愛護環境的行為習慣。(7-9'GEO'2.3.4)
第三部分內容目標(7-9'GEO'3)
內容標准總體結構的說明如下:(1)內容標准由標准、活動建議等部分組成。(2)"標准"是學生學習地理課程必須達到的基本要求,以行為目標方式陳述。(3)"活動建議"是為開展教學活動提供的參考性建議。(4)"說明"是對標准中某些問題的進一步解釋。地理課程(7~9年級)內容標準的基本結構如下圖所示:一、地球與地圖(7-9'GEO'3.1)(一) 地球和地球儀(7-9'GEO'3.1.1)
標准 活動建議
1.地球的形狀、大小與運動(7-9'GEO'3.1.1.1)
●提出證據說明地球是個球體。(7-9'GEO'3.1.1.1.1)
●用平均半徑、赤道周長和表面積描述地球的大小。(7-9'GEO'3.1.1.1.2)
●用事實分別說明地球自轉、公轉及其產生的地理現象(7-9'GEO'3.1.1.1.3)
2.地球儀(7-9'GEO'3.1.1.2)
●運用地球儀,說出經線與緯線、經度與緯度的劃分。(7-9'GEO'3.1.1.2.1)
●用經緯網確定任意地點的位置。(7-9'GEO'3.1.1.2.2) ●用乒乓球或其他材料製作簡易的地球儀模型。
●用地球儀演示地球的自轉和公轉。
●比較不同季節正午太陽光下物體影子的長度。
說明:●"提出證據說明地球是個球體"一項,旨在通過該內容的學習使學生受到有關的科學史教育。
(二) 地圖(7-9'GEO'3.1.2)
標准 活動建議
●運用地圖辨別方向、量算距離、估算海拔與相對高度。(7-9'GEO'3.1.2.1)
●識別等高線地形圖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7-9'GEO'3.1.2.2)
●在地形圖上識別五種主要的地形類型。(7-9'GEO'3.1.2.3)
●根據需要選擇常用地圖,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養成在日常生活中運用地圖的習慣。(7-9'GEO'3.1.2.4)
●知道電子地圖、遙感圖像等在生產、生活中的用途。(7-9'GEO'3.1.2.5) ●利用泡沫塑料、沙土等製作地形模型。
●實地踏勘並繪制校園、社區等小區域的平面草圖。
●組織一次使用地圖"尋寶"、定向行軍等活動。
●在地圖上查找地名,並選擇到達該地點的最佳交通路線。
說明:●"知道電子地圖、遙感圖像等在生產、生活中的用途"一項,只要求學生知道電子地圖光碟、公共場所設置的電子查詢系統、電視天氣預報節目中的衛星雲圖等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二、世界地理(7-9'GEO'3.2)(一) 海洋與陸地(7-9'GEO'3.2.1)
標准 活動建議
1.海陸分布(7-9'GEO'3.2.1.1)
●運用地圖和數據說出全球海陸所佔比例,描述海陸分布特點。(7-9'GEO'3.2.1.1.1)
●運用世界地圖說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概況。(7-9'GEO'3.2.1.1.2)
2.海陸變遷(7-9'GEO'3.2.1.2)
●舉例說明地球表面海陸處在不斷的運動和變化之中。(7-9'GEO'3.2.1.2.1)
●知道板塊構造學說,說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系。(7-9'GEO'3.2.1.2.2) ●填繪全球海陸輪廓略圖。
●開展七大洲、四大洋拼圖游戲。
●有條件的學校可使用計算機軟體模擬演示"大陸漂移"。
●講述魏格納提出大陸漂移說的故事
說明:●"知道板塊構造學說……"一項,側重於科學史教育及科學興趣、科學方法的培養。
(二) 氣候(7-9'GEO'3.2.2)
標准 活動建議
1. 天氣與我們的生活(7-9'GEO'3.2.2.1)
●知道"天氣"和"氣候"的區別,並在生活中正確使用這兩個術語。(7-9'GEO'3.2.2.1.1)
●識別常用天氣符號,能看懂簡單的天氣圖。(7-9'GEO'3.2.2.1.2)
●用實例說明人類活動對大氣環境的負面影響及保護大氣環境的重要性(7-9'GEO'3.2.2.1.3)
2.氣溫與降水的分布(7-9'GEO'3.2.2.2)
●初步學會閱讀世界年平均氣溫分布圖,說出世界氣溫的分布規律。(7-9'GEO'3.2.2.2.1)
●初步學會閱讀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圖,說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異。(7-9'GEO'3.2.2.2.2)
●使用氣溫、降水資料,繪制氣溫曲線和降水量柱狀圖,並讀圖說出氣溫與降水的變化規律。(7-9'GEO'3.2.2.2.3)
3.主要氣候類型(7-9'GEO'3.2.2.3)
●在世界氣候分布圖上說出主要氣候類型的分布地區。(7-9'GEO'3.2.2.3.1)
●舉例分析緯度位置、海陸分布、地形等對氣候的影響。(7-9'GEO'3.2.2.3.2)
●舉出日常生活中的實例,說明氣候對生產和生活的影響。(7-9'GEO'3.2.2.3.3) ●收聽、收看廣播、電視的天氣預報節目,並做記錄,討論當地天氣情況,並根據天氣預報合理安排自己的活動。
●有條件的學校可參觀當地的氣象台站或大氣環境監測站。
●有條件的學校可建立氣象園地,使用常用的測量儀器進行氣溫、降水和風向等觀測;或將每天從廣播、電視節目中記錄的天氣資料繪製成圖表。
●如有條件,讓去過外地(或外國)的學生,描述對不同地區氣候的感受。
說明:●天氣符號和天氣圖,是指電視台天氣預報節目中出現的常用天氣符號和簡單天氣圖。●要求學生從世界氣候分布圖上指出主要氣候類型,培養讀圖能力以及通過讀圖獲得相應地理知識的能力。(三) 居民(7-9'GEO'3.2.3)
標准 活動建議
1.人口與人種(7-9'GEO'3.2.3.1)
●運用地圖、資料,說出世界人口增長和分布的特點。(7-9'GEO'3.2.3.1.1)
●舉例說明人口問題對環境及社會、經濟的影響。(7-9'GEO'3.2.3.1.2)
●說出世界三大人種的特點,並在地圖上指出三大人種的主要分布地區。(7-9'GEO'3.2.3.1.3)
2. 語言和宗教(7-9'GEO'3.2.3.2)
●運用地圖說出漢語、英語、法語、俄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的主要分布地區。(7-9'GEO'3.2.3.2.1)
●說出世界三大宗教及其主要分布地區,舉例說出不同國家和地區存在著不同的宗教信仰及文化傳統。(7-9'GEO'3.2.3.2.2)
3.聚落(7-9'GEO'3.2.3.3)
●運用圖片描述城市景觀和鄉村景觀的差別。(7-9'GEO'3.2.3.3.1)
●舉例說出聚落與自然環境的關系。(7-9'GEO'3.2.3.3.2)
●懂得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意義。(7-9'GEO'3.2.3.3.3) ●組織有關人口問題的辯論會。
●搜集世界三大宗教特色建築的圖片資料,配合地圖進行展示。
●收集聚落景觀圖片,辨別某一景觀及其與自然環境、人類活動的關系。
(四) 地區發展差異(7-9'GEO'3.2.4)
標准 活動建議
1. 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7-9'GEO'3.2.4.1)
●運用數據和實例,說出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發展水平的差異。(7-9'GEO'3.2.4.1.1)
●知道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地區分布特點。(7-9'GEO'3.2.4.1.2)
2. 國際合作(7-9'GEO'3.2.4.2)
●用實例說明加強國際合作的重要性。(7-9'GEO'3.2.4.2.1)
●說出聯合國等國際組織在國際合作中的作用。(7-9'GEO'3.2.4.2.2) ●搜集能反映世界上不同國家發展水平的資料,進行比較並開展討論。
●從報刊中剪輯有關聯合國等國際組織的活動信息,通過板報、小報、宣講等形式展示和交流。
(五)認識區域(7-9'GEO'3.2.5)
標准 活動建議
1. 認識大洲(7-9'GEO'3.2.5.1)
●運用地圖說明某一大洲的緯度位置、海陸位置。(7-9'GEO'3.2.5.1.1)
●運用地圖和有關資料歸納出某一大洲的地形、氣候、河流特點及其相互關系。(7-9'GEO'3.2.5.1.2)
●運用有關資料說出某一大洲存在的人口、環境、發展等問題。(7-9'GEO'3.2.5.1.3)
●通過實例說明某一大洲內部的經濟發展水平是不平衡的。(7-9'GEO'3.2.5.1.4)
2.認識地區(7-9'GEO'3.2.5.2)
●在地圖上找出某一地區的位置、范圍、主要國家及其首都,讀圖說出該地區地理位置的特點。(7-9'GEO'3.2.5.2.1)
●運用地形圖和地形剖面圖,描述某一地區地勢變化及地形分布特點,說出地形與人類活動的關系。(7-9'GEO'3.2.5.2.2)
●運用圖表說出某一地區氣候的特點以及氣候對當地農業生產和生活的影響。(7-9'GEO'3.2.5.2.3)
●運用地形圖說明某一地區主要河流概況,以及河流對城市分布的影響(7-9'GEO'3.2.5.2.4)
●運用地圖和資料,指出某一地區對當地或世界經濟發展影響最大的一種或幾種自然資源,說出其分布、生產、出口等情況。(7-9'GEO'3.2.5.2.5)
●舉例說出某一地區發展旅遊業的優勢。(7-9'GEO'3.2.5.2.6)
●說出某一地區最有影響的區域性國際組織。(7-9'GEO'3.2.5.2.7)
●運用資料描述某一地區富有特色的文化習俗。(7-9'GEO'3.2.5.2.8)
●說出兩極地區自然環境的特殊性以及開展科學考察和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7-9'GEO'3.2.5.2.9)
3.認識國家(7-9'GEO'3.2.5.3)
●在地圖上指出某一國家的地理位置、領土組成和首都。(7-9'GEO'3.2.5.3.1)
●根據地圖和資料,說出某一國家自然環境的基本特點,指出特有的自然地理現象和突出的自然災害,並簡單說明其形成的主要原因。(7-9'GEO'3.2.5.3.2)
●運用地圖和資料,聯系某一國家自然條件特點,說出該國因地制宜發展經濟的實例。(7-9'GEO'3.2.5.3.3)
●用實例說明高新技術產業在某一國家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7-9'GEO'3.2.5.3.4)
●舉例說出某一國家在開發利用自然資源和保護環境方面的經驗、教訓(7-9'GEO'3.2.5.3.5)
●根據資料和地圖,說出某一國家交通運輸特點以及主要城市。(7-9'GEO'3.2.5.3.6)
●根據資料和地圖,說出某一國家的種族、民族、人口、宗教、語言等至少一個方面的概況。(7-9'GEO'3.2.5.3.7)
●用實例說明某一國家自然與社會環境對民俗的影響。(7-9'GEO'3.2.5.3.8)
●舉例說出某一國家與其他國家在經濟、貿易、文化等方面的聯系。(7-9'GEO'3.2.5.3.9) ●分組准備某一大洲的資料,整理歸納後,選出代表向全班匯報。
●收集、整理其他大洲的資料,並與所學大洲進行對比。
●結合地區熱點問題,收集有關資料,並展開討論。
●模擬一次暑期出國旅行,選擇旅遊路線,說出經過的主要國家和城市,描述可能見到的景觀。
●以極地科學考察為主題,出一期牆報,或者舉辦一次科普報告會,或者觀看錄像片。
●結合歷史等課程,利用不同時期的世界地圖,探討國家名稱和版圖的變化。
●觀看介紹某一國家地理概況的錄像。
●討論某一國家特有自然現象的形成原因。例如,展示澳大利亞特有的野生動物袋鼠、樹袋熊、針鼴、鴨嘴獸等圖片,討論為什麼這些動物惟獨生活在澳大利亞。 ●進行一次針對某一突發性自然災害的自救演習。
●通過角色模擬討論有關地理問題。例如扮演政府官員、熱帶叢林土著居民、世界環保組織成員、開發商等角色,討論亞馬孫流域熱帶雨林的開發與保護問題。
●通過搜集材料等方式,了解華人與華僑對所在國科學技術與社會文化發展的貢獻。
●選擇某一主題,從互聯網上下載有關資料,製作計算機演示文稿,並在全班演講。
說明:●本單元通過從世界范圍內選學部分大洲、地區、國家,認識所學區域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徵,初步掌握學習區域地理的一般方法。●教材編寫者和教師必須從世界范圍內選擇至少一個大洲、五個地區(例如南亞)和五個國家編寫教材和組織教學。●在編寫教材和組織教學中,所選擇的"洲-地區-國家"的組合,其內容必須涵蓋所列各項"標准";就某一具體區域而言,可以選擇若干條"標准",合理組織材料;不一定是一個區域對應一條"標准"。●安排學習不同尺度的區域地理,主要目的在於通過探究性學習,使學生初步掌握學習和研究不同尺度區域地理的基本方法。
三、中國地理(7-9'GEO'3.3)(一) 疆域與人口(7-9'GEO'3.3.1)
標准 活動建議
1.疆域與行政區劃(7-9'GEO'3.3.1.1)
●運用地圖說出我國的地理位置及其特點。(7-9'GEO'3.3.1.1.1)
●記住我國的領土面積,在地圖上指出我國的鄰國和瀕臨的海洋,說明我國既是陸地大國,也是海洋大國。(7-9'GEO'3.3.1.1.2)
●在我國政區圖上准確找出34個省級行政區,記住它們的簡稱和行政中心。(7-9'GEO'3.3.1.1.3)
2.人口與民族(7-9'GEO'3.3.1.2)
●說出我國人口總數,運用有關數據說明我國人口增長趨勢,說出我國的人口國策。(7-9'GEO'3.3.1.2.1)
●運用人口分布圖說出我國人口的分布概況。(7-9'GEO'3.3.1.2.2)
●運用民族分布圖,說出我國少數民族分布特徵。(7-9'GEO'3.3.1.2.3) ●在地圖上計算出我國大致的東西經度差和南北緯度差,並以此來說明我國經度與緯度跨度大;分析我國相對於亞歐大陸和太平洋的具體位置。
●開展我國省級行政區拼圖游戲。
●收集、交流反映我國主要少數民族風俗、服飾的圖片、資料,了解這些少數民族的風土民情。
說明:●"在我國政區圖上准確找出34個省級行政區……"一項,省級行政區的名稱、簡稱和行政中心要求學生在中國地理的學習過程中逐步記住,而不是在本節課中全部記住。
(二)自然環境與自然資源(7-9'GEO'3.3.2)
標准 活動建議
1.自然環境(7-9'GEO'3.3.2.1)
●運用中國地形圖,說出我國地形、地勢的主要特徵。(7-9'GEO'3.3.2.1.1)
●運用資料說出我國氣候的主要特徵及其影響因素。(7-9'GEO'3.3.2.1.2)
●在地圖上找出我國的主要河流,說出長江、黃河的概況。(7-9'GEO'3.3.2.1.3)
2.自然資源(7-9'GEO'3.3.2.2)
●舉例說出什麼是自然資源,它有哪些主要類型。(7-9'GEO'3.3.2.2.1)
●運用資料,說出我國土地資源的主要特點。(7-9'GEO'3.3.2.2.2)
●運用資料,說出我國水資源的時空分布特點以及對於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7-9'GEO'3.3.2.2.3)
●運用實例,說出我國為解決水資源分布不均而建設的大型工程。(7-9'GEO'3.3.2.2.4) ●聯系生活經驗並運用有關資料,討論季風對人們日常生活的影響。
●搜集有關土地資源方面的資料,與俄羅斯、美國、印度等國進行對比。
●調查當地的主要自然資源,列舉合理或不合理開發利用方面的事例,並撰寫簡要報告。
說明:●"標准"沒有要求面面俱到地講述各種類型的自然資源。教學中應注意以水、土資源為案例,引導學生了解我國自然資源總量大、人均少、時空分布不均的特點,並滲透節約資源的教育。
(三) 經濟與文化(7-9'GEO'3.3.3)
標准 活動建議
1.經濟發展(7-9'GEO'3.3.3.1)
●運用資料並聯系實際,說出我國農業分布概況,並舉例說明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必要性。(7-9'GEO'3.3.3.1.1)
●運用資料,說出我國工業的地理分布。用實例說明高新技術產業在工業發展中的作用。(7-9'GEO'3.3.3.1.2)
●比較不同交通運輸方式的特點;運用地圖說出我國交通運輸網路的大致分布格局。(7-9'GEO'3.3.3.1.3)
2.文化特色(7-9'GEO'3.3.3.2)
●知道我國民居、服飾、飲食的地方特色,並舉例說明自然環境對文化的影響。(7-9'GEO'3.3.3.2.1)
●結合有關資料,說明我國地方文化特色對旅遊業發展的影響。(7-9'GEO'3.3.3.2.2) ●觀看反映我國農業生產特色的錄像,搜集有關我國工業生產現狀的圖文資料,討論我國工農業發展的前景。
●參觀本地特色農業生產基地、工礦企業或車站、碼頭。
●搜集有關各地風土人情的圖片資料,觀看反映地域文化特色的藝術表演或錄像,談一談對地方文化特色的認識。
(四)地理差異(7-9'GEO'3.3.4)
標准 活動建議
●在地圖上找出秦嶺、淮河,並說明秦嶺-淮河一線的地理意義。(7-9'GEO'3.3.4.1)
●運用地圖指出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青藏地區四大地理單元的范圍,比較它們的自然地理差異。(7-9'GEO'3.3.4.2)
●說出各地理單元自然地理環境對生產、生活的影響。(7-9'GEO'3.3.4.3) ●圍繞秦嶺-淮河一線南北兩側的地理差異,進行專題討論或知識競賽。
●觀看反映四大地理單元自然景觀特色的影像資料片。
●列表比較四大地理單元的區域差異。
『玖』 初中地理課程標準是怎麼出來的
課程目標。 1、運用地圖說出我國的地理位置(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及其特乎前點、 國土面積和鄰國。 2、學會在我國政區圖上准確找出 34 個省級行政區
2. 內容安排 八年級地理上冊各章歲源清節內容安排 章課 節題 地理課標要求 教學裂團內容 課時 1、運用地圖說出我國的地理位置及其 從 特點。
3. 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充分開發、利用地理課程資源,對於豐富地理課程內容,開 展形式多樣而有效的地理教學,增添地理教學活力,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積極建設
『拾』 如何解讀《地理課程標准》之內容標准
課程標準是國家對基礎教育課程的基本規范和要求,是教材編寫、教學、評估和考試命題的依據,是國家管理和評價課程的基礎。它是整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樞紐。因此,我們教師必須加大對《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准(實驗)》學習與研究的力度,盡可能縮小理想課程(課程標准)與文本課程(教材)、文本課程(教材)與實施課程(教學)之間的落差。下面,我們以「運用示意圖說明地殼內部物質循環過程」這條課程標准為例,對這條標准進行解讀示範。首先,對這條標准進行分解,確認其「行為動詞」、「行為條件」是什麼。從這條標准可看出:「運用示意圖」屬於行為條件,「說明……」中的「說明」屬於行為動詞,「地殼物質循環過程」屬於認知的內容。第二,依據國家課程標准中的學習水平與行為動詞的相應關系,確定其學習水平。國家課程標準的學習水平與行為動詞對應中(見下表),「理解水平」包括有「解釋、說明、闡明、……」,我們可以確定,本條標准認知要求屬於理解水平層次。課程標准行為動詞與水平要求 行為動詞認知水平知識說出、舉例、描述、辨認、列舉、復述、背誦、回憶、選出、識別、再認、了解、確定等了解水平解釋、說明、闡明、比較、分類、歸納、概述、概括、判斷、區別、提供、把……轉換、猜測、預測、估計、推斷、檢索、收集、整理等理解水平運用、應用、使用、編輯、質疑、辯護、設計、解決、撰寫、檢驗、計劃、總結、推廣、證明、評價等應用水平技能模擬、再現、重復、模仿、例證、臨摹、擴展、縮寫等模仿水平完成、計算、查閱、表現、制定、解決、擬定、安裝、繪制、測量、嘗試、試驗等獨立操作水平聯系、轉換、靈活運用、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等遷移水平摘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和《初中地理課程標准解讀》第三,依據「行為條件」分析課程標准對學生「學習過程與方法」或者說基本能力的要求。從本條標准中「運用示意圖」可知,要求學生具有讀圖分析能力,通過閱讀並分析地殼物質循環示意圖,解釋岩石是怎樣形成,它們是如何相互轉化的。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引導學生學會閱讀地殼物質循環示意圖的基本方法與步驟。在學生學習效果評價中,要通過「讀圖分析」題型,判別學生是否掌握讀圖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以及通過閱讀示意圖能否提取三大類岩石的相互轉化關系,進而歸納和解釋地殼物質循環的基本過程。第四,通過不同版本教材內容的對比,了解本條標准對認知內容的基本要求。我們手頭的二種不同版本教材在落實本條標準的學習內容上不同,一是人教版,把「地殼物質循環」部分安排在內、外力作用的知識之後,以內、外力作用為基礎,講述地殼物質循環;另一是山東版,把該部分內容安排在內、外力作用之前講述,從物質循環的角度出發介紹「地殼的物質循環」。因此,兩種內容的安排順序不同,以至「地殼物質循環」學習內容的基本知識鋪墊、呈現方式不大相同。一種認為,內、外力作用是地殼物質循環的基礎,另一種認為,礦物、岩石是地殼物質循環的基礎。因而,前者並不過多講述岩石的基本組成——礦物,而後者則增加了大量礦物的基礎知識。二個不同版本教材在內容上的相同點是,都講述岩石的基本分類、三類岩石的形成、岩石間的相互轉化及循環過程。本條標准關注的是「岩石」這一自然環境的組成要素,重點是「地殼內部物質循環」。因此對於礦物、三大類岩石的具體特徵等內容可以不在教學中進行講述。在教學過程中,從「行為條件」、「行為動詞」的要求,可按照以下的步驟進行:(1)知識鋪墊——岩石的分類、三大類岩石的形成;內、外力作用及其表現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