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地理環境對中國文化的作用與影響有哪些
一、對中國文化形成和延續的影響
1.由於土地、氣溫、雨水等條件較好,所以較早形成農業社會,使文化發展較早、較快.
2.盡管也有游牧文化和農業文化的沖突和融匯,但由於農業人口始終佔有數量上的多數和文化上的優勢,所以農業文化始終佔主導地位.
3.由於疆域遼闊,跨緯度大,所以局部自然環境的變動,並不能影響總體的農業生產,使文化的延續有了穩固的物質基礎.
4.由於受周圍的地理障礙的保護,文化得以獨立發展,長期延續.
二、對中國文化多樣性的影響
1、由於地形地貌繁復,地理特徵多樣,造成文化多樣.
2、有游牧文化和農業文化的不同.農業文化中也有中原文化、吳越文化、楚文化、巴蜀文化等區別.
3、各種文化區域之間經濟形態、生活方式、觀念形態不同,且接受外界影響的程度也不同.
三、對開放和封閉的影響
1、相對封閉的環境,使中國文化獨自完成文明發生期(與其他文明的比較).
2、形成中國獨特的表意文字、文學藝術、哲學、思維方式、社會結構,自成體系,與西方大異其趣.
3、使中華文化沒有斷層,保持鮮明的民族特色,具備前後遞進、陳陳相因的延續性.
4、長期隔離和文化發展水平高,造成自我中心意識.
(1)中國如何利用地理環境擴展閱讀
中國周邊的地理環境較為封閉,海上交流有限,而且沒有一種外來力量能夠對中國文化形成挑戰。一些游牧民族,如蒙古族、滿族等雖然在軍事上是征服者,但是在文化上卻是被征服者。伊斯蘭文化,印度文化均因為地理屏障,未能較深地影響到中國文明。反過來,同樣由於地理原因,中國也未能將自己的文化影響范圍擴大到全世界。
很多人認為古代中國的文化是全世界領先的,中華文明引領世界千年,只是近代才開始落後,也有很多人喜歡拿同時期漢朝與羅馬帝國進行比較。實際上這樣的觀點是站不住腳的,這樣的比較也沒有任何意義,原因就在於古代中國與世界其他范圍內的文明交流十分有限,相互之間很少有直接的碰撞,因此很難比較羅馬帝國與漢王朝。此外,一種文化必需與相應的地理環境相適應。
自古以來北方的游牧民族與華夏民族各方面的交流都十分頻繁,游牧民族也吸收了很多華夏民族的先進文化,但中原對草原的影響始終不像對日本、朝鮮那麼大,原因就在於中原、日本、朝鮮都是農耕文化,相互之間的交流和影響更加容易,而草原為游牧文化,因此不可能對華夏民族的傳統文化全盤吸收,只是部分的借鑒。明朝後期工業革命後的歐洲開始強大並逐漸加強最中國的文化影響和滲透,而由於中華文明深厚的底蘊,這樣的影響始終非常有限,防線最終被穿破是在鴉片戰爭以後。
雖然如前所說,中華文明由於地理原因,受到外界的影響較小,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中國文化是閉塞的。中國文化在發展過程中,從其他文明中吸收了很多的東西,只不過這些東西都被漢化了。例如現在的凳子就是從游牧民族傳入的,在南北朝時被稱為「胡床」。
參考資料網路——中國文化
⑵ 地理環境對中國文化的作用與影響
論地理環境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地理環境,通常指環繞在人類周圍的自然界,包括地形、地貌、氣候、土壤、生物、水文、自然資源等等,它是人類生活和生產的物質基礎,也是文化形成和發展的基礎。中國的地理環境復雜多樣,對中國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一、地理環境對中國文化形成的影響
一個國家和民族所處的地理位置、居住地的地理環境對文化的形成有重要的影響,尤其是對早期文化形成更為直接,是文化形成的首要因素。「如果把各民族、各國度有聲有色的文化表現比喻為一幕接一幕悲喜劇,那麼,這些民族、國度所處的地理環境便是這些戲劇得以演出的舞台和背景。」1馮天瑜教授用生動的文字描述了地理環境對文化形成的重要性。
地理環境是中國文化產生的基礎。中國是世界上的四大文明古國之一,較早地產生了文明。黃河和長江流域是中華民族的搖籃,也是中國文化的搖籃。人類的生命與水息息相關,決定了文明在江河的地理環境下產生。中華民族在黃河和長江流域繁衍生息,創造輝煌燦爛的中國文化。
不光是中華文明在特定的地理環境下產生,所有的中國文化都是在特定的地理環境下產生的。比如漢族的祖先崇拜文化,這種文化的由來是可以找到地理環境的因素的。漢文化起源於黃河、長江流域,土壤、氣候、水利等自然條件為發達的農業文化提供了優越的物質基礎,「促成了農業與手工業的結合體(家庭)的很早形成,以家庭為單位直接與自然界打交道,靠天吃飯萬事不求人,祖宗的一套生活方式對子孫來說已足夠應用,家族宗法觀念由此得到強化,引出了對祖先的莫大崇拜。」2無論是文學、思想、歷史學、經濟學、書畫等等,都是在一定的地理環境影響下形成的。唯物史觀告訴我們,地理環境決定論是錯誤的,但我們必須認識到地理環境對文化形成的重要影響。
二、地理環境對中國文化延續性的影響
中國文化的第一大特性是延續性,這種文化特性受到地理環境的深深影響。從中華文化產生開始,中國文化在數千年的發展中從來沒有中斷過,具有明顯的延續性,這不得不歸結於中國遼闊的地理環境。
在中國文化搖籃的黃河流域,這片七八十萬平方公里的黃土高原和沖積平原,地理環境良好,奠定了中華文明的根底。從遠古時期的雲南元謀人、陝西藍田人、北京人等古人類化石中,我們知道,中國人的祖先很早就分散在東亞大陸的廣大地域。「長江乃至遼河流域,以及西南崇山峻嶺間,也有長達四五千年的文明史,同樣也是中華民族的搖籃。」3這些廣大的區域的總面積有五百萬平方公里以上,是十分廣闊的,這就為中國文化的延續性奠定了地理基礎。
四大文明古國中的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它們的地理環境非常狹小,當遇到外族入侵,根本沒有迴旋的餘地,文明由此中斷了。中國則不同,中國文化在廣大的區域內發展,內部有廣闊的迴旋餘地。在歷史上,當北方的少數民族入住中原,中原王朝失去了黃河流域時,還可以以長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為依託延續自己的文化。歷史上的東晉、南宋,雖然偏居一隅,但延續了中國文化。即使是少數民族統治的元、清兩朝,漢族文化也能對他們潛移默化,迫使他們不得不接受漢文化。正是因為中國擁有廣闊的迴旋餘地,中國才始終保持著自己的文化,中國文化得以延續下去,而不至於像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文化那樣在歷史上滅絕了。
三、地理環境對中國文化多樣性的影響
中國文化的第二大特性是多樣性,這種文化特性也受到了地理環境的深深影響。中國文化從早期起源開始,就呈現了多元化的格局,具有明顯的多樣性,這不得不歸結於中國地理環境的復雜多樣性。
中國的地理環境是復雜多樣的,「遼闊而多樣的地理環境造就了中國文化的多樣性。」4中國是一個幅員遼闊的泱泱大國,自然條件千差萬別,內部形成了各種不同的自然地理區域,表現出不同的地理特徵。中國的地形、地貌、氣候條件繁雜多樣。中國的南北跨越30個緯度,東西跨越60個經度,南北溫差相差近50度,東西年降水相差幾千毫米,山脈和河流都有各種走向的,這種自然特點把中國大地分成大大小小的「國中之國」,從而造成了中國文化的多樣性,正所謂「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5
地理環境的復雜多樣性導致的中國文化的多樣性,各具特色的區域文化就是明證。早在先秦就形成了各種區域文化,如中原文化、齊魯文化、燕趙文化、三秦文化、荊楚文化、吳越文化、巴蜀文化、嶺南文化等,以後又有關東文化、草原文化、雪域文化、湖湘文化等等。這些區域文化各具特色,如中原文化人文淵藪,博大精深;燕趙文化多慷慨悲歌;荊楚文化輕靈精奇;湖湘文化朴質蠻霸等等。不同的地理環境,使人們的生活方式與思想觀念很不一樣,衣食住行不同,風俗習慣也不同。中國56個民族,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各民族的文化是很不一樣的。但中國文化雖然存在巨大的多樣性和差異性,但又具有統一性,形成了中國文化大一統的局面。各種文化共存構成了中國文化的顯著特點,正所謂「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患」。
⑶ 中國的自然地理環境是怎樣塑造中國文化的
1 、地理環境,主要是指「生物,特別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地球表層」,分為自然環境、經濟環境和社會文化環境三個方面.(注意前面是先分自然和人文,再從人文中分出經濟和社會文化)
2 、地理環境主要是自然環境,隨著人類生產力的發展,自然環境與經濟環境、社會文化環境的嚴格區分越來越難.
3 、地理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也是人類的意識或精神的基礎.
4 、地理環境對人類和人類社會所起的作用有四個方面:一是為人類的生產、生存、發展、消亡或離開這個環境提供物質基礎;二是決定這個環境中的一切生物及其活動,決定其產生、發展以至消亡的過程.三是在這個環境中的一切物質和由物質產生的能量既不能增加,也不會減少,只能是以各種形式轉化或傳遞.四是人類的一切活動必須順應這一環境的內在規律.(注意:這一條很可能考簡答題,簡記:為人類決定一切生物能量守恆一切活動)
5 、盡管地理環境提供給人類的條件是有限度的,但只要人類的活動沒有超越這一限度,就能夠擁有相對無限的活動餘地.因為第一它沒有規定人類從產生到消亡的具體過程、方式和時間;第二它沒有確定物質和能量的轉化和傳遞的具體過程、方式和時間;第三,人類只要不違背它的內在規定,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來利用這一環境,實現對自身有利的物質轉化和能量傳遞.
6 、同樣的地理環境,在不同的生產方式或生產力條件下,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7 、地理環境對中國文化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對中國文化形成和延續的影響;二是對中國文化多樣性的影響,不同的地區儒化的程度是不同的;三是對中國文化開放程度的影響.
8 、黃河中下游一帶是是中國歷史上百姓生存和繁衍的最適宜地區.
9 、在中國佔主導地位的傳統文化,無論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農業生產的基礎上的,它們形成於農業區,也隨著農業區的擴大而傳播.農業文明對中國文化的延續性起了很大的作用.
10、地理環境對中國文化多樣性的影響主要表現為,地理障礙對人類活動、特別是交通運輸的影響.不同的地理環境與物質條件,形成了不同人群的不同生活方式與思想觀念,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外來文化影響.
11、地理障礙對文化的傳播有很大的影響,也使中國的不同地區所受的外來文化影響和影響程度各不相同.
12、地理環境對開放與封閉的影響是相對的,首先,不存在絕對的開放或封閉的地理環境;其次在不同的生產力條件下,影響的程度是不同的;再次自然地理環境也不是決定開放與否的唯一條件,海洋並不是開放的唯一途徑.(注意,江蘇卷2001年專門考了簡答題)
13、中國歷史上確實長期缺乏開放的動力,但從某種意義上說,根本的原因並不是地理阻隔,而是中國的地理條件過於優越.
⑷ 地理環境對中國歷史和文化的影響葛劍雄
地理環境因素對人類文明的演進具有重要的影響,{一}首先我們的華夏文明屬於大河文明,這種文明區別與希臘的海洋文明(以對外貿易為主講究民主與公平).而大河文明以農耕(農耕的實用也使得中國古代科學帶有明顯的實用性)見長,出於防範自然災害(我國獨特季風氣候導致旱澇災害頻繁,地形的復雜多樣又導致地質災害頻繁)的需要加強中央集權,集中全全國的物力抵抗災害(這種明顯的集體主義也區別與西方濃厚的個人英雄主義).{二}農,牧文明的長期對抗也是推動中華文明前進的重要力量,農耕文明需不斷強化小農經濟應對北方游牧民族的沖擊。
{三}面對世界上最大的大洋,背靠最大的大陸。面對著對海權和陸權的選擇,在古代以陸路交通見長的時期加之長期無海患(相對2000多年封建社會來說)。
然而現今的現實是除了渤海我國所鋒寬有的領海都與外國有糾紛。我國對外能源的依賴不斷加深,對外貿易的不斷發展需要一個強有力的海軍。
美國妄圖以島嶼鏈實現對中國崛起的壓制。這種種表明我國的海防嚴峻,傳統的陸權思想亟待改變。
中國是一個素稱"以農業立國"的國家,從新時代起,一直到夏,商,周三代,統治者都是高度重視農業的發展.究其原因,地理,氣候環境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因素。這在很大成度上決定了了中國古代文化是一個典型的農業社會文化,並由此帶來了中國文化的一系列有別於游牧文化和商業文化的基本特徵。
從整體地理環境說,按其地理環境的差異,人類可以粗略區分為大陸民族和海洋民族。典型的海洋民族國家,人們生活的空間相對狹小,利用海洋漕運之便,往往商業比較發達,人員交往和流動方便。
又因為內地活動空間有限,迴旋餘地不大,造成向外拓展的動機。而中國整體地理環境的格局恰與海洋民族所處的地理環境相反。
中國有極為廣袤的疆土,其內部平原廣闊,特別是黃河,長江兩流域平原毗連,沒有明顯的天然的屏障可以析劃,因此在政治,經濟,文化以及軍事上都較海洋諸島易於統一,所以歷史上強悍的游牧民族南侵,中國縱使喪失了首當其沖的的黃河流域,仍有廣大的退路可供周旋。其他古文明地區淪亡於外族的入侵,即一蹶不振,獨中國能對邊族潛移默化,始終保持著自己文化的獨特風格和完整系統,並使之綿延不絕。
中國有較易於隔離的地理環境。東面臨海,西北橫亘漫漫沙漠,西南有世界上最大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高達四,五千公尺。
這些都是地理上的阻絕地帶,給予農業民族無法突破的限制。這種一面臨海,其它三面陸路交通極不便利,而內部迴旋餘地又相當開闊的環境,形成一種與外部世界半隔絕的狀態,使中國沒有向外部拓展的野心,養成了獨自經營,和平溫順的國民性格。
所以,中國文化大體上是在本土獨自醞釀成長,雖偶有外來文化成分由西域或海上傳入,皆能雍容消納,使中國文化的發展穩定而富於自信。 中國的氣候,也影響文明拓展的方向。
古代巴比倫,埃及,羅馬,印度等文明,都發源於暖溫帶逐漸向寒冷地帶發展,中國則相反,由於季風氣候的影響,我汪基拆國雨量由東南至西北遞減,而地勢由由東南至西北逐漸增高,多數河流由西向東或由北向南注入大海,這種自然條件,往往決定收獲的豐欠,再加上南暖北寒的氣溫,造成南長北短的農作物生長季節,這些條件對農民的墾殖發生吸引,所以形成人口南移,文化南進的趨勢。 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早在秦漢時期,就擁有六千萬人口,而耕地面積卻遠遠不足。
再加上封建地主階級的土地兼並,這樣不得不使農民在所分得的狹小的土地上精耕細作,對土地作最精濟的利用。在生產力十分落後的的條件下,雖然忙碌辛苦,也僅能糊口,這便養成了安土重遷,樂知天命,安分守己的民族性格。
對他們來說,土地就是生命,離開或失去土地,就意味著貧窮與死亡。 這種經濟上對土地的依賴,反映到民族心理上則表現為對鄉土的無限眷戀和對故國的深厚情懷。
這種文化特色,形成中華民族最大的凝聚力。
一、對中國文化形成和延續的影響 1.由於土地、氣溫、雨水等條件較好,所以較早形成農業社會,使文化發展較早、較快. 2.盡管也有游牧文化和農業文化的沖突和融匯,但由於困棗農業人口始終佔有數量上的多數和文化上的優勢,所以農業文化始終佔主導地位. 3.由於疆域遼闊,跨緯度大,所以局部自然環境的變動,並不能影響總體的農業生產,使文化的延續有了穩固的物質基礎. 4.由於受周圍的地理障礙的保護,文化得以獨立發展,長期延續. 二、對中國文化多樣性的影響 1、由於地形地貌繁復,地理特徵多樣,造成文化多樣. 2、有游牧文化和農業文化的不同.農業文化中也有中原文化、吳越文化、楚文化、巴蜀文化等區別. 3、各種文化區域之間經濟形態、生活方式、觀念形態不同,且接受外界影響的程度也不同. 三、對開放和封閉的影響 1、相對封閉的環境,使中國文化獨自完成文明發生期(與其他文明的比較). 2、形成中國獨特的表意文字、文學藝術、哲學、思維方式、社會結構,自成體系,與西方大異其趣. 3、使中華文化沒有斷層,保持鮮明的民族特色,具備前後遞進、陳陳相因的延續性. 4、長期隔離和文化發展水平高,造成自我中心意識. (4)中國如何利用地理環境擴展閱讀 中國周邊的地理環境較為封閉,海上交流有限,而且沒有一種外來力量能夠對中國文化形成挑戰。
一些游牧民族,如蒙古族、滿族等雖然在軍事上是征服者,但是在文化上卻是被征服者。 *** 文化,印度文化均因為地理屏障,未能較深地影響到中國文明。
反過來,同樣由於地理原因,中國也未能將自己的文化影響范圍擴大到全世界。 很多人認為古代中國的文化是全世界領先的,中華文明引領世界千年,只是近代才開始落後,也有很多人喜歡拿同時期漢朝與羅馬帝國進行比較。
實際上這樣的觀點是站不住腳的,這樣的比較也沒有任何意義,原因就在於古代中國與世界其他范圍內的文明交流十分有限,相互之間很少有直接的碰撞,因此很難比較羅馬帝國與漢王朝。此外,一種文化必需與相應的地理環境相適應。
自古以來北方的游牧民族與華夏民族各方面的交流都十分頻繁,游牧民族也吸收了很多華夏民族的先進文化,但中原對草原的影響始終不像對日本、朝鮮那麼大,原因就在於中原、日本、朝鮮都是農耕文化,相互之間的交流和影響更加容易,而草原為游牧文化,因此不可能對華夏民族的傳統文化全盤吸收,只是部分的借鑒。明朝後期工業革命後的歐洲開始強大並逐漸加強最中國的文化影響和滲透,而由於中華文明深厚的底蘊,這樣的影響始終非常有限,防線最終被穿破是在鴉片戰爭以後。
雖然如前所說,中華文明由於地理原因,受到外界的影響較小,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中國文化是閉塞的。中國文化在發展過程中,從其他文明中吸收了很多的東西,只不過這些東西都被漢化了。
例如現在的凳子就是從游牧民族傳入的,在南北朝時被稱為「胡床」。 參考資料網路——中國文化。
1、恢宏的地理環境,寬廣的發展地基 中國:黃河流域,70—80萬 東亞大陸:雲南元謀、陝西藍田、北京 周口店 長江流域 遼河流域 九州: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梁州、雍州、豫州 (《尚書 禹貢》) 2、完備的氣候類型,繁復的地形地貌和大江大河流域,奠定了中國傳統文化多樣發展的地理基礎; 秦嶺、淮河以北:小麥、粟等旱地作物區; 秦淮以南:水田作物區 東部:農耕區為主 西部:畜牧區為主 3、復雜的地理形式為中華文化的多樣化提供了空間條件 (1)各具特色的區域文化: 三晉文化、巴蜀文化、楚文化、吳越文化等等。
(2)統一性與多樣性並存 A 哲學、思想文化的多元並立到一元獨尊 春秋戰國時期、西漢前期----董仲舒----近代康有為 理學:濂學(周敦頤) 洛學(程顥、程頤) 關學(張載) 閩學(朱熹) B 文學: 宋代—江西詩派(黃庭堅) 永嘉詩派(徐照、趙師秀等) 明代— 茶陵派(李東陽) 公安派(袁宏道、宗道、中道等) 竟陵派(鍾惺、譚元春等) 清代---浙西詞派(朱彝尊) 桐城派(方苞、姚鼐等) 陽湖派(惲敬等) C 學術(以清代為例): 吳派(惠棟) 皖派(戴震) 浙東學派(黃宗羲—章學誠) D 藝術(以明清繪畫為例): 吳派(文徵明、沈周) 常州派(惲格) 揚州八怪(鄭板橋等) E 語言: 七大方言區 北方語言區(官話區):長江以北地區和長江南岸九江到鎮江沿岸地帶,以及湖北、四川、雲南、貴州等; 吳方言區:江蘇南部、浙江大部 贛方言區:江西省 湘方言區:湖南、廣西北部 粵方言區:廣東部分地區、廣西東南部 客家方言區:廣東東部和北部、福建西部、江西南部; 閩方言區(閩南、閩北):福建、台灣、海南潮汕。 3)遼闊的疆域為中華文化的中心轉移提供了縱深的腹地 安陽——西安及其周邊地區—— 洛陽——開封——南京——杭州——北京。
地理環境對中國文化的作用與影響
1
、地理環境,主要是指「生物,特別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地球表層」,分為自然環境、經濟環境和社會文化環境三個方面。
2
、地理環境主要是自然環境,隨著人類生產力的發展,自然環境與經濟環境、社會文化環境的嚴格區分越來越難。
3
、地理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也是人類的意識或精神的基礎。
4
、地理環境對人類和人類社會所起的作用有四個方面:一是為人類的生產、生存、發展、消亡或離開這個環境提供物質基礎;二是決定這個環境中的一切生物及其活動,決定其產生、發展以至消亡的過程。三是在這個環境中的一切物質和由物質產生的能量既不能增加,也不會減少,只能是以各種形式轉化或傳遞。四是人類的一切活動必須順應這一環境的內在規律。
5
、盡管地理環境提供給人類的條件是有限度的,但只要人類的活動沒有超越這一限度,就能夠擁有相對無限的活動餘地。因為第一它沒有規定人類從產生到消亡的具體過程、方式和時間;第二它沒有確定物質和能量的轉化和傳遞的具體過程、方式和時間;第三,人類只要不違背它的內在規定,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來利用這一環境,實現對自身有利的物質轉化和能量傳遞。
6 、同樣的地理環境,在不同的生產方式或生產力條件下,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7
、地理環境對中國文化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對中國文化形成和延續的影響;二是對中國文化多樣性的影響,不同的地區儒化的程度是不同的;三是對中國文化開放程度的影響。
8 、黃河中下游一帶是是中國歷史上百姓生存和繁衍的最適宜地區。
9
、在中國佔主導地位的傳統文化,無論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農業生產的基礎上的,它們形成於農業區,也隨著農業區的擴大而傳播。農業文明對中國文化的延續性起了很大的作用。
10、地理環境對中國文化多樣性的影響主要表現為,地理障礙對人類活動、特別是交通運輸的影響。不同的地理環境與物質條件,形成了不同人群的不同生活方式與思想觀念,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外來文化影響。
11、地理障礙對文化的傳播有很大的影響,也使中國的不同地區所受的外來文化影響和影響程度各不相同。
12、地理環境對開放與封閉的影響是相對的,首先,不存在絕對的開放或封閉的地理環境;其次在不同的生產力條件下,影響的程度是不同的;再次自然地理環境也不是決定開放與否的唯一條件,海洋並不是開放的唯一途徑
13、中國歷史上確實長期缺乏開放的動力,但從某種意義上說,根本的原因並不是地理阻隔,而是中國的地理條件過於優越。
地理環境最開始影響到的就是一個地方的地質地貌、氣候等自然環境因素。環境因素的不同使人環境的關系也不同。
人是環境中的動物,在依據周圍的環境狀況能動的改變自己的生存狀態飲食習慣。
環境的不同連同人民的飲食習慣一同更改者人的思維方式和對宇宙對世界對人生等等的認知。
文化說白了,其實是人的文化。
中國文化的南北和東西差異,精彩紛呈,就是在不同的自然環境條件和人民的飲食習慣下一步一步發展過來的。
生活在草原上的人,從小就過得游牧的生活,時刻在感受的草原的遼闊,所以所創造出來的文化業都打起不拘小節,好比大同石刻;青藏高原因為地處高喊地帶從古至今都有著對神的崇拜,所以有著很深的信仰文化;江南地區,以為內河網密閉,多低山丘陵,一衣帶水,所以碧水融情,所展現出來的文化就如同江南水鄉園林一樣柔美細膩,小巧可人。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人又以滿腔的情懷在執念這這片水土。
中國的歷史地理環境及其對文化的影響
第一節 地理環境及其對人類和人類社會的影響
一、地理環境
(P15、24頁)
我們所說的地理環境,是指生物、特別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地球表層。地理環境包括兩個方面: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地理環境(又分為經濟地理環境和社會文化環境)。
自然地理環境,是指地形、地貌、氣候、水文、植被、海陸分布等,從總體上來說,發展變化的速度比較緩慢,人們往往難以覺察。但在某些階段和某些局部地區,它的變化可能發生得非常迅速,非常劇烈,會造成巨大的影響。如地震、海嘯、火山爆發之類。
人文地理環境,是指疆域、政區、民族、人口、城市、交通、農業、牧業等方面,發展變化的速度要比自然地理因素發展變化的速度要快得多。
這兩種環境各有其特定的內容,但兩者之間又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不能截然分開的。
在人類產生之前,地理環境就已經存在,不過那時只有自然環境。在人類產生以後,完全單純的自然環境就不再存在,因為人類的活動總會或多或少地改變自然環境。但在人類漫長的早期,人們對自然的影響畢竟是極其有限的。所以,地理環境主要的應該還是自然環境。特別是當我們研究地理環境對人類文化的影響時,更主要討論的是自然地理環境。隨著人類生產力的發展,人文地理環境逐漸形成,並且越來越起作用。到了近代,就更難以將這兩者嚴格區分開來了。
二、地理環境對人類和人類社會的影響
(P25)
地理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當然也是人類的意識或精神的基礎。它對於人類文化的產生和走向具有重要的意義。而地理環境對人類或人類社會的影響,則是一個比較復雜的問題,不能簡單地歸結為決定或不決定,而應該作全面的認識。
從總體來說,地理環境對人類和人類社會所起的作用是具有決定意義的。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為人類的生產、生存、發展、消亡或離開這個環境提供了物質基礎。人類是自然的產物,人類的生存取決於自然環境,人類的一切活動都是在這一特定的自然環境中進行的,人類的任何歷史階段特別是遠古階段,都離不開這一特定的地理環境;
2、決定了這一自然環境中的一切生物及其活動(包括人類及其活動),都不可避免地有一個產生、發展以至消亡的過程。如許多生物物種的滅絕;關於人類消亡的話題:核武器的威脅、金字塔等早期人類文明的來源、佛教關於劫的說法。
3、在這個環境中的一切物質和由物質產生的能量。既不能增加,也不會減少,只能是各種形式的轉化或傳遞,除非受到這一環境之外(例如其他星球)因素的影響,或者離開這一環境。
4、人類的一切活動必須順應這一環境的內在規律。只有在這一前提下,人類才能夠更好的利用、開發這一環境,使它向著有利於人類自身發展的方向轉化。
從具體的地理環境來說,在具體的時間和空間范圍內,在具體的人和物上,地理環境一般只起著加速或延緩的作用,而不是決定性的作用。只要對地理環境的開發利用還遠沒有達到它的極限,人類的發展就擁有相對廣泛的自由。
自然生態環境是人類創造文化的載體。隨著時代的發展和工業化的加深,人們越來越認識到,自然環境存在著可供利用的最後限度,而現在的發展已經接近了這個限度。人類雖然通過適應環境、改造環境而改造自身,但成為環境的主人後,便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環境的制約。這也就是說,人與自然的關系是相互的,人通過改造自然獲得發展文化的機會,但畢竟要受到自然環境的制約。教材認為,盡管地理環境提供給人類的資源是有限的,但只要人類還沒有超越這一限度,就能夠擁有相對無限的活動餘地(第25頁)。這是一種理想的觀點。
收起 - zybang/q。
-2016-12-5-快照-地理環境對中國文化的作用和影響】" sogou_preview_link="://zybang/question/.?" url="/webpreview?ie=utf8&preview=1&url=%3A%2F%2Fzybang%2Fquestion%2F.%3F&did=4e8a345fcd5d274b-fbc066362e7c4c37-&k=&encodedQuery=%E5%9C%B0%E7%90%86%E7%8E%AF%E5%A2%83%E5%AF%B9%E4%B8%AD%E5%9B%BD%E5%8E%86%E5%8F%B2%E5%92%8C%E6%96%87%E5%8C%96%E7%9A%84%E5%BD%B1%E5%93%8D%20%E8%91%9B%E5%89%91%E9%9B%84&query=%E5%9C%B0%E7%90%86%E7%8E%AF%E5%A2%83%E5%AF%B9%E4%B8%AD%E5%9B%BD%E5%8E%86%E5%8F%B2%E5%92%8C%E6%96%87%E5%8C%96%E7%9A%84%E5%BD%B1%E5%93%8D%20%E8%91%9B%E5%89%91%E9%9B%84&&title=%E3%80%90%E7%AE%80%E8%BF%B0%EE%90%8A%E5%9C%B0%E7%90%86%E7%8E%AF%E5%A2%83%E5%AF%B9%E4%B8%AD%E5%9B%BD%EE%90%8B%EE%90%8A%E6%96%87%E5%8C%96%E7%9A%84%E4%BD%9C%E7%94%A8%EE%90%8B%E5%92%8C%EE%90%8A%E5%BD%B1%E5%93%8D%EE%90%8B%E3%80%91%E4%BD%9C%E4%B8%9A%E5%B8%AE&st=1">預覽
1----地理環境首先決定了人口的形成和分布,世界最早出現人類聚居的地方都是大河大江周圍,世界最早的物種也是起源於水中; 2----人口的聚居也形成了人類最早的文明,例如我國的黃河文明,古印度的印度河文明等。世界4大文明古國都是在水源附近的;3----人類文明出現就意味著文化開始逐漸形成,並且自成系統。
此後由於文明的擴張以及技術等條件的發展,人類開始開發水源附近的地形,並依據開發出的地形特徵開始形成一系列有特色的居住形式和生活方式,比如平原地區(生活住所穩定,氣候宜人,適合開展各種文農工商業活動,各行個業中又自成體系並且出現大批名人名史,很多習俗和節日就產生了,如農歷、12節氣等就是根據農業得來;端午節是根據歷史名人屈原得來;航運陸運和錢的使用是商業的需求等等);高原地區(氣候等條件比較惡劣,最顯著的就是形成了衣服飾品上的民族文化特色);草原地區(由於自然條件限制,居民住房多半是流動式[如蒙古包],牧草資源豐富所以畜牧業相當發達,而當地人由於長期流動並食用牛羊肉體格較強壯,由當初爭奪土地或者比試而產生的一些活動,發展到現在只是健身活動甚至是民族習俗的有很多,大家比較熟悉的一項就是摔交)。此外還分有多雨地區(吊角樓的發明);乾旱地區(坎兒井的發明)等等,涉及了民俗、風土人情、建築、飲食等方面的窘異。
4----由於各地區地理環境的不同導致了文明逐漸差異,南北高低地區就需要相互交流和補給,後來甚至需要與海外相互補給,這樣的交流需求促成了很多事件,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絲綢之路和香料之路,南北和海外的溝通又帶來更多的文化,最突出的就是宗教。各宗教的相繼傳入和影響也改變和形成了一些傳統文化,如高原地區信仰小乘佛教 ,出現了一系列事物,大到民族領袖班禪 *** 喇嘛,小到百姓用的轉經筒;平原地區漢族大多信奉大乘佛教,而流傳至今的很多傳統文化都來自佛教的宣傳和發明,如齋菜、茶道、人物山水畫、建築台基甚至印刷術在發明初期最大的需求就是用來印刷佛經;特例有 *** ,他們就信仰 *** 教,大家最熟悉的可能就是飲食方面不吃豬肉(當然還有很多其他方面,但多半都來自 *** 的清規戒律)5----在這樣的相互交流和補充中,外來習俗和文化因為要能與本土文化相互依存,因此進行了很多本土化的改造和發展,進而形成新的一批傳統文化。
6----發展到現在地理也依然在影響傳統文化,有的利於傳統的保留而有的就被逐漸破壞了,如 *** 布達拉宮,由於地形較為封閉現在又成為宗教旅遊聖區,一方面發展了經濟又與利於傳統的維護,因為人們來這里就是體驗當地風俗和文化的,算是一種變相性質的強迫保護;再比如沿海地區,由於航運等事業發展,和海外聯系緊密,但卻導致很多本土文化流失或是喪失了原本的寓意,如春節越來越沒氣氛,沒什麼人重視端午之類的傳統節日甚至最後都被別國申請了世遺,可以說是非常諷刺的,但聖誕節愚人節之類的舶來品卻越來越大受歡迎。(主要就這些吧~再擴展下去就該寫成論文了,希望對你有幫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