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文化地理學的中國文化地理學
20世紀80年代,在與西方文化地理學的交流中,中國文化地理學逐漸復興。與之相較,中國歷史文化地理此時已步入學術正規。代表性的著作有兩部,其一是1986年出版的周振鶴先生與游汝傑先生合著的《方言與中國文化》;其二是盧雲先生在1988年寫就,1991年由陝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漢晉文化地理》。
在文化地理研究中,語言和宗教是兩個最重要的文化要素。但在中國,由於民眾宗教觀念淡漠,政治對宗教的強勢控制,無論佛教還是道教,區域差異並不顯著,故語言研究就顯得頗為重要。
正如薩皮爾—沃爾夫假設(The Sapir-Whorf hypothesis)所論,世界是通過由語言產生的概念而得到過濾的,而且對於特殊語言慣常的、規則化的使用,產生了具有文化特定性的習慣化的思維模式。所以選擇語言來研究中國文化地理,實際上是切中了中國文化研究的關鍵。《方言與中國文化》主要解決了兩個問題,一是漢語方言地理格局形成的歷史文化背景,二是方言所折射出來的文化現象。第一個問題是一個純粹的語言地理學問題,作者主要通過「移民與方言」、「方言地理與人文地理」和「歷史方言地理的擬測及其文化背景」三個專題來論證。作者把移民史和歷史政區地理的研究方法引入到方言地理研究中,解決了許多重要語言地理問題,例如我國七大方言的淵源關系和地理格局,正是藉助了移民史這一有力工具,才得以很好地解決。
進入20世紀90年代,學界開始著手以省區為范圍的區域性歷史文化地理研究。這樣做的意義在於:「一是,從現在還不很成熟的文化地理理論來看,一個行政區就是一個機能文化區,因為行政機能的作用,使得一個行政區有同一化的文化基礎,而且有的省區已經出現基能文化與形式文化區重合的現象。二是,行政區有明確的邊界,便於將研究限制在確定的范圍內。」這樣的研究取向也與東、西方史學界自20世紀70年代重視中國區域社會研究的學術理路相一致。 有司徒尚紀的《廣東文化地理》、張偉然的《湖南文化地理研究》、周振鶴的《中國歷史文化區域研究》、藍勇的《西南歷史文化地理》、張曉虹的《文化區域的分異與整合》、劉影的《皇權旁的山西》和朱海濱的《祭祀政策與民間信仰變遷:浙江民間信仰研究》等。
⑵ 中國文化地理的目錄
緒論
第一節 文化與地理環境
一、文化的內涵
二、地理環境及其與文化形成的關系
第二節 中國文化地理學的宗旨
一、文化地理學的研究領域
二、中國文化地理學研究的歷史與現狀
三、中國文化地理學的宗旨
第一章 在中國文明的故鄉
第一節 創世紀的苦難歷程
第二節 春光明媚的大好時機
第三節 中國文明起源的時間
第四節 中國文明發祥的區域
第五節 文明搖籃的地理背景
一、溫暖濕潤的氣候條件
二、得天獨厚的自然富源
第二章 中國本土文化的形成
第一節 雙源並出
一、中原華夏文化的發展壯大
二、南方楚文化的蓬勃興起
第二節 合而為一
一、兼並戰爭與文化大融合
二、統一中國與文化大一統
第三章 中原農業文化與北方游牧文化之間的碰撞一融合
第一節 亞歐大陸農耕世界與游牧世界的形成和對抗
一、農耕世界與游牧世界的形成
二、游牧世界對農耕世界的沖擊
第二節 氣候變化的波動性與文化碰撞一融合的周期性
第三節 北方游牧民族對中原農業文化的沖擊
一、第一次沖擊
二、民族文化大融合的結晶——盛唐文化
三、第二次沖擊
四、第三次沖擊
第四章 中國國內文化中心的轉移
第一節 關於文化中心轉移的基本理論
第二節 中原文化軸心時代
一、政治中心:緩緩向東遷移
二、經濟重心:從穩定、傾斜到基本轉向江南
三、文化中心:在搖籃中徘徊
第三節 江浙人文淵藪時代
一、政治中心:從吳越到燕趙
二、經濟重心:穩定在江南
三、文化中心:江浙匯成人文淵藪
四、近百年來:東南沿海新月形文化帶初步形成
第五章 中國地理環境的特徵與中國古代文化的風貌
第一節 中國地理環境的特徵
一、偏居一方的地理位置
二、相對封閉的地理環境
三、條件優越的農耕世界
四、幅員遼闊的文化領地
第二節 地理環境影響下的中國古代文化風貌
一、中國文化的氣質——內向型
二、中國文化的風格——和諧型
三、中國文化的內核——倫理型
第三節 中國文化的延續性——不廢江河萬古流
一、中國傳統文化從未出現斷層
二、中國地理環境的保護性反應機制
三、中國傳統文化具有很強的內聚力
第六章 中國文化的地理區域分異
第一節 中國文化地理區的劃分
第二節 中國傳統農業文化亞區
一、關東文化副區
二、燕趙文化副區
三、黃土高原文化副區
四、中原文化副區
五、齊魯文化副區
六、淮河流域文化副區
七、巴蜀文化副區
八、荊湘文化副區
九、鄱陽文化副區
十、吳越文化副區
十一、嶺南文化副區
十二、台灣海峽兩岸文化副區
第三節 西南少數民族農業文化亞區
第四節 蒙新草原一沙漠游牧文化亞區
一、內蒙古文化副區
二、北疆文化副區
三、南疆文化副區
第五節 青藏高原游牧文化亞區
第七章 漢文化圈的形成
第一節 關於漢文化圈的概念
第二節 漢文化向東亞的播揚
一、中國文化對朝鮮的影響
二、中國文化對日本的影響
第三節 漢文化向東南亞的輻射
一、中國文化的蹤跡
二、中國文化對越南的影響
三、新加坡華人與中國文化
第四節 關於漢文化圈的沉思
一、唐代是漢文化圈形成的關鍵時期
二、東亞比東南亞更徹底地接受了漢文化
附錄 東亞經濟發展的文化地理學分析
⑶ 中國文化地理概述的內容簡介
中國文化地理研究中國文化的分布規律,包括區域文化特徵及其形成背景,文化中心的形成及其地域轉移,文化的擴散路線與融合過程,綜合文化區以及宗教區、語言區、民俗區等部門文化區。中國文化地理是邊緣性學科,在地理學科、社會文化藝術學科和自然技術學科的交融中成長,既要吸收相關學科的研究成果,又要發揚本學科的特色,防止與相關學科重疊。中國文化地理是中國區域地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文化地理研究可以防止就經濟論經濟,就自然資源論經濟,可以把握區域發展的深層次原因,把握區域發展的規律性。
一、文化的結構
文化是人類創造的精神成果和物質成果的總和,是一個龐大的體系。
(一)意識文化 制度文化 物質文化
通常將文化分成三個層次。
第一層次,意識文化,又稱精神文化、觀念文化。意識文化包括兩部分:(1)純意識文化,如心理、心態、觀念、思想、價值觀、認知方式等;(2)理論化和對象化的意識文化,如哲學、倫理、道德、宗教、美學、音樂、詩歌、文學、繪畫等。
第二層次,制度文化。制度文化包括三部分:(1)反映社會形態的基本制度,如封建制度、資本主義制度;(2)具體制度,如政治、法律、經濟方面的制度,家庭、婚姻等方面的制度;(3)一般規章制度,如生產管理條例、獎懲條例。
第三層次,物質文化。物質文化是在物質產品中融有意識文化要素。建築、園林、服飾、飲食等物質產品都有文化內涵,在不同程度上都是意識文化的載體。
⑷ 中國文化地理的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部系統研究中國文化地理的專著。它不僅全面探討了中國文化在太平洋西岸這一特殊地理環境中形成、發展和文化中心轉移的過程與規律,從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相結合研究的角度,闡釋了中國文化史上的諸多疑案,而且首次進行了中國文化的地理分區,一一展現了祖國各地異彩紛呈的文化風貌。最後研究了中國文化在時間一空間方面的傳播與輻射過程,討論了漢文化圈的形成,闡明了中國文化何以成為東方文明的靈魂。
⑸ 什麼是文化地理
文化地理學是研究人類文化的空間組合,人類活動所創造的文化在起源、傳布方面與環境的關系的學科.
文化是指人類社會在實踐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它具有歷史的延續性,同時在地球上佔有一定的空間,是人類社會環境的組成部分.
文化地理學的研究,旨在探討各地區人類的文化定型活動,人們對景觀的開發利用和影響,人類文化在改變生態環境過程中所起的作用,以及該地區區域特性的文化繼承性,也就是研究人類文化活動的空間變化.它是人文地理學的重要分支,也是文化學的一個組成部分.
⑹ 中國文化地理的介紹
《中國文化地理》,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 出版的圖書,《中國文化地理》是王會昌編著的一本圖書,該書體系新穎、結構嚴謹、內容豐富、文筆流暢,不僅適合高等院校地理、旅遊專業師生選用,而且對文、理各類專業師生和廣大文化工作者都是一部很有價值的參考書。
⑺ 中國文化地理概述的介紹
《中國文化地理概述(第3版)》通過中外對比和區域對比,運用案例和圖表,簡明地介紹中國文化及其地域差異。全書分三篇。上篇概述中國文化的特徵和形成背景。中篇探索語言、文學、藝術、戲曲、飲食、建築、園林、人才等領域的地理特點。下篇與維吾爾族、藏族、朝鮮族專家協作闡述全國分區的文化狀況。素材取自地理、景觀、規劃、房地產專業研究生班的教案。可供上述專業選作教科書或參考讀物,也可供政府管理領域和海內外人士選作了解中國文化和中國國情的讀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