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關鍵詞:高中地理;新教材;德育
摘要:地理德育是地理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新教材的教學中,加強地理德育,是社會發展的需要。依據教材體系、教學內容特點和思想教育觀點建立多層次的德育目標體系,是加強地理德育的必要前提。在教學中,教師運用大量事實資料,創設教育情境,緊扣教材,實事求是,把握導向,開展多種形式的形象教育,以新的質量觀評估學習成績,是加強地理德育的重要方法和原則。
地理德育是地理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形成學生正確的思想觀念和道德行為具有重要的作用。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面對新世紀的要求,地理德育體系應不斷完善並與之相適應。目前正在試用中的高中地理新教材,突出育人目的,體現了時代精神和21世紀的發展方向,充分體現了現代教育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為地理德育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如何發揮地理學科的優勢,利用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加強地理德育,成為一個重要的課題。
一、建立多層次目標體系,加強地理德育
任何學科的德育目標都是根據其教學內容和特點來確定的。高中地理新教材注重深化人地關系,反映社會發展需要和對學生能力的培養,依據新大綱的要求,其德育的目標可大致分為以下三個方面:
1.以人地關系為主線進行國情教育
國情教育,是向學生傳授有關自己國家和民族的歷史、地理、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社會、人口等方面的最基本情況,並以此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促其樹立建設祖國的堅定信念和信心。地理作為一門科學,它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都是從自然與人文等諸多地理要素所反映的客觀事實出發,運用科學原理和方法進行論證。所以,進行國情教育,要始終抓住人地關系這一主線。從地理角度認識國情,即認識我國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以及我國人地關系的基本狀況。在教學中,要始終貫穿反映人與環境的對立統一關系,良性循環與惡性循環的關系,及如何正確解決這些矛盾等問題。在國情教育中,除了要遵循科學性原則、針對性原則、漸進性原則外,堅持以知國—愛國—報國為教學目標的正面教育,講清我國國情的優勢:遼闊的國土、壯麗的山川、富饒的物產、多樣的氣候,優越的社會主義制度、日新月異的經濟建設……同時,又要實事求是地讓學生認識到,我國人口基數大,人均資源少,人口文化素質不高等國情劣勢。既使學生明確國情優勢,培養他們的愛國情感,又使他們了解了國情劣勢激發他們的憂患意識和責任心。通過教育活動,逐步把學生的憂患意識與愛國情、責任感,鑄造他們的報國志。
2.在分析地理事物和現象中,培養學生辯證唯物主義的思維方法
辯證唯物主義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它是研究自然科學的理論依據。辯證唯物主義是地理德育的思想基礎和方法。認識人類、資源、環境、社會與發展的辯證關系,能夠更好地樹立可持續發展觀念。辯證唯物主義思想內容豐富、內涵深刻。在教學中,應加強以下觀點的教育:物質觀,教材中涉及的內容有「宇宙是物質的」、「大氣的物質組成」、「陸地環境的物質組成」、「自然資源的物質屬性」等;運動觀,教材中涉及的內容有「地球的運動」、「大氣的運動」、「海水的運動」、「陸地水的循環和轉化」、「地殼物質循環」、「生物循環」等;聯系觀,教材中涉及的內容有:「日、月、地三者的關系」、「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地理環境為人類提供資源」、「自然災害及其防禦」、「工業、農業、交通和商業的區位選擇」、「人類活動的地域聯系」、「全球性問題產生的原因及影響」等;發展觀,教材中涉及的內容有:「天體演化」、「氣象氣候變化」、「海陸變遷和地表形態的變化」、「工業、農業、交通、商貿、旅遊等的發展」、「城市聚落的形成」、「可持續發展思想的產生」等。自然地理的各章節普遍貫穿了辯證唯物主義思想,這給教師挖掘教育點,抓住時機,畫龍點睛,培養學生用唯物辯證法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辯證思維的素質提供了良好的契機。
3.以傳授知識為契機,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學風
把所學的地理知識和掌握的基本規律,同生產、生活實際相結合,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觀點和思想方法,是智能培養的需要,也是地理學科滲透德育的重要內容。在教學中,教師應注意把所講授的知識與學生的日常生活及從電視、報紙等媒體中獲取的有關自然現象和生產活動的信息相結合。比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每天都收看電視台的天氣形勢預報和天氣預報,記錄下本地一個月以來每天的天氣預報內容,在講天氣時,就可以利用天氣符號表示的「天氣圖」,讓學生說出圖中反映的天氣狀況,並說出天氣與日常生活、農業生產、交通運輸、商業活動的關系。在講課時,從感性到理性,既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又增強了他們分析問題的能力,有助於培養學生良好的學風。以上三個內容是高中地理教學德育的總體目標,在每節課的教學中如何進行具體操作,教師還有必要將其深化細化為要素目標和課程目標,才能保證各部分知識在各級目標的控制下,發揮應有的德育功能。
二、利用高中地理新教材進行德育的原則
1.緊扣教材,寓德育於地理知識之中。地理德育是在地理知識的傳授、地理能力的培養中滲透的。認識國情就要認識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就要了解地理環境既有向人類生存和發展提供必需的場所和物質來源的作用,又有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起制約的作用,人類活動對地理環境既有保護利用也有破壞污染作用的辯證關系;就要明確在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的關系中,人是起主導作用的,只要人類能正確認識自然,合理利用和改造自然、保護環境,使人地關系朝著有利於人類和生產的方向發展,形成良性循環。這些在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識中蘊藏著的極為豐富的德育因素,就構成了地理知識學習過程與德育情操的培養過程的一致。
2.實事求是,正確導向。在地理教學滲透德育過程中教師必須運用辯證的教育方法,一方面利用自然條件的優勢和取得的巨大成就,充分發掘國情優勢,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當前,要特別注意克服那種一切不如外國好的民族自卑感和崇洋媚外思想,另一方面,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工作失誤,不能採取迴避或報喜不報憂的態度。相反,應把困難講清,問題說明,以激發學生改造自然、克服困難的雄心壯志,使學生產生憂國、富國、強國的崇高情感和樹立報效社會主義祖國的遠大理想和抱負。3.運用多種形式進行地理教育。通過地理知識的傳授,去影響學生的思想、情感、意志和道德品質,是一項長期的、潛移默化地艱苦工作,枯燥乏味的說教是難以奏效的,必須講究方法,把握時機,適時適量,有的放矢地開展國情教育。地理課外活動是開展國情教育的好形式。它具有機動靈活、選題豐富的特點。結合學校實際,組織國情小論文演講、專題講座、國情新聞發布和評論、影視觀看、出黑板報等活動,有些活動也可以與語文、歷史、政治等學科聯合進行,以求綜合效益。4.以新的質量觀評估學習成績。在地理教育中,有些評估單靠採用考試是難以獲得的,如情感、意志、態度、行為等。然而從現代教育觀點來看,它們是學習成績不可忽視的重要組成部分,缺少這部分,評估就不能全面。這些外部行為的表現和內心活動的流露,最充分也最真實地體現學生的學習成績。因此,評估學生成績的優劣,除了考試等定量測定外,還應看學生在地理教學中情感的內化程度和國情知識在實際生活、生產中的應用能力。我們應努力探索和掌握地理知識、能力培養、思想政治水平三者結合的評估方法。
地理德育研究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加強地理德育是時代的需要,我們要在地理教學中不斷探索新的內容和行之有效的方法,使地理德育提高到新水平。
② 地理教學過程中如何滲透德育工作
地理教材包含著及其豐富的德育內容。要結合教學充分發掘其本身的德育因素,寓德育於地理教學之中。課堂教學是素質教育的主陣地,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不能脫離實際,也不應是隨心所欲,而是要有知識傳授與思想教育的最佳結合點。如通過學習祖國歷史、地大物博、山川壯麗等內容,增強學生熱愛祖國的感情,這種感情表現在對祖國和人民的熱愛;對祖國歷史和文化的愛好;對祖國前途的高度關心和堅定信念;為了祖國人民甘願犧牲一切的獻身精神。
家鄉是我們成長的搖籃,它是學生看得見、感受得到、摸得著的熟悉地方。地理學科中的鄉土地理是指本鄉本土上的地理。幫助學生認識學校所在地區的生活環境,引導學生學以致用,培養學生實踐能力,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增強愛國、愛家鄉的情感。通過鄉土地理教學,可使學生深刻地了解家鄉、深切地熱愛家鄉,自然會萌發建設家鄉的強烈願望,而愛國之心與愛家鄉之情是息息相通的,進而升華為熱愛和建設偉大祖國的崇高理想。
地理教學中的大量事實材料,對從中比較所得的結論,具有極強的說服力,學生易於接受,迅速改變觀念,教育效果自然明顯。但要注意,對比的事物要具有類比性。
地理課外教學指由地理教師組織安排的,學生利用課外時間進行的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地理課外教學活動。地理學是科學的、系統的、現實存在的,所以說地理課外活動能取得課堂教學所無法想像的德育滲透效果。例如,在講解土地荒漠化的時候可以讓學生結合自己親身體驗談一談身邊是否有此類現象,然後讓他們自己先發表一下對於這些現象產生的原因、治理措施的看法,讓他們意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然後教師再進行總結,這樣就很好地進行了這方面的德育教育。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要接觸大量的作業、練習和試題,這是向學生滲透德育的重要渠道之一。因此,在編選作業題、練習題和考試命題時,要注意增強思想性,發揮育人功能。從而增強學生的情感教育,要愛護環境,保護資源。
③ 怎樣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
在中學教育中,素質教育被提升到了一個嶄新的歷史高度,無論是對於德育認識,還是審美能力,抑或創新精神等都有著重要的意義,尤其是人類面臨的環境、資源、人口問題逐漸引起人們重視的今天,中學地理顯得尤其重要。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更好地踐行素質教育理念,對於提高國民素質,培養21世紀「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的全面發展的人才,促進國家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一、提高教師素質
1.提高教師的文化素養。在教育領域,有一句話很是得到大家的肯定,要想教給學生一碗水,自己要先有一桶水,這句話延伸到現在,就演變成了朱熹的一句話:「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意思就是說教師的文化素養需要跟隨時代的發展不斷更新我們的知識結構,無論是地理方面的專業知識,還是其它學科的業務知識,我們需要更廣泛地博覽,更深刻地把握。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在課堂上對於知識的講解旁徵博引,游刃有餘,在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的同時,也使得我們的教學藝術趨於完善。
2.提高教師的業務水平。在教師具備強大的專業知識能力的基礎上,要做一名出色的地理教師,強化素質教育的極力實施,我們還需要在教育專業的能力提升方面下大力氣,提升自己的教學藝術性。對於提升課堂教學藝術,提升課堂教學效果都有著極大的好處。
3.提高教師的師德。教師職業的本質,就是奉獻,也就是說,教師的職業價值不能簡單地用幾千塊錢的工資來衡量,教師對於學生的影響也不僅僅在地理方面的專業知識,更是對於學生人生態度、情感價值觀施與榜樣性的影響。從這個角度來講,我們必須樹立堅定的愛國愛生,奉獻教育事業的信念與理想,另外,我們還要在師生關系,以及個人魅力方面來潛移默化地施與學生正面的積極影響,使學生在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的同時,還要給他們的人格養成注入強大的活力。
二、注重教學細節,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愛國之情
在地理教材所編入的知識體系當中,很多內容都滲入了一定的愛國主義因素,這既是當前課程改革的一大特色,同時也是學生成才,知識成長的一個必需環節。教師在講解這些章節時,要以情動人,注重語言的感染力,與學生情感共鳴。教師自身在教學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民族自豪感與自尊心,需要通過教師的言行舉止、神色情態來進行無形的滲透。眾所周知,我國的地理常識中蘊含著豐富多彩的自然地理與人文地理。教學中教師要適時對比、比較,增強學生愛國之情。比如講到中亞南亞西亞嚴重的民族宗教沖突時,可與我國進行對比。我國對民族關系較好的處理,我國政府對少數民族的照顧,政策的優惠,是很多國家難以做到的。從民族關繫上看,中國是世界上多民族國家中最團結最和諧的國家。這樣對比,就更加增強了學生的愛國之情。再比如通過新中國成立前後的對比,使學生了解到我國社會主義的建設成就。特別是通過學生熟悉的家鄉的發展變化來激發學生對家鄉的熱愛,並使之升華為對祖國的熱愛,這種有血有肉的愛,更容易被學生接受,更能激發他們的報國之情。
三、及時吸收地理信息,補充時事知識
地理教學依據教學大綱和教材,傳授最基本的地理知識。但是,由於教材的相對穩定性,它只能編入一定時期內有限的地理知識,不可能包羅未來不斷變化發展的所有知識。因此,面對千變萬化的世界,地理教材中的一些地理知識的滯後性就不可避免地存在。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往往會遇到地理教材中的知識與變化著的形勢不相符的情形。這時,是照本宣科地硬教還是及時吸收新的地理信息,豐富學生的時事地理知識,是對地理教師實施素質教育的一個考驗,關繫到是否對學生進行新知識教育和捕捉新知識能力的培養。實施素質教育,地理教師要教「活」,學生要讀「活」書,從而較好地克服教材的滯後性,豐富和超前地修正地理教材的不足,使學生獲得更新、更准確的地理知識。
四、積極培育融洽的師生關系
新的時代背景之下,教育界更加重視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為了切實推進素質教育,各層教育人員都在圍繞課改理念深入學習,積極踐行,在充分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的基礎上,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與求知慾,讓他們在地理知識的強大魅力影響下,養成積極探究,昂揚向上,執著追求的良好的學習習慣與品行。這方面,師生之間融洽和諧的關系建立對於學生求知意識的喚醒,追求意識的強化有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我們需要加以注意。首先,對於優等生,我們不能偏袒,不能恣意包容他們學習及為人當中的種種缺陷,我們要向他們滲透強大的理想教育,幫助他們樹立高遠的人生目標,這樣,健康積極的師生關系才有著存在的基礎。其次,對於中等生,我們不能忽視,要引導他們正確認識自身的優點與缺陷,樹立強大的自信,培養他們向優等生看齊,並勇於超越的信心與願望。
總之,素質教育是當前教育領域的主流思想,對於我們今後社會的良性發展有著革命性的意義與影響。我們教師當著眼現實,積極進取,在優化教學模式,更新教學理念,進而推進素質教育方面做出自己的貢獻。
④ 在教學中如何滲透德育教育
一、以身作則,滲透德育教育
古人雲:「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不能正其身,而正人何?」教師的一言一行直接影響著學生,是學生模仿的榜樣。為此,作為學生道路上的引航人——教師要將那些價值導向、情感陶冶、意志磨礪、自我示範的良好典範都融入到「無言之教」中,比如,教師的以身作則、模範言行、嚴於律己、作風正派、注意身教、無私奉獻等精神都會使德育教育達到「潤物細無聲」之目的。教師以身作則滲透德育教育,可以說是最有效最實用的德育教育方法。
二、因材施教,豐富德育教育內容
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可以進行與之相應的德育方向的滲透。如將一些較為簡單的、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融入其中,在無形中滲透德育教育理念。比如如跑、跳、球類、投擲、游戲等融入到體育教學中,藉助這種教學形式,使體育課更輕松、活潑,通過建立歡快的氛圍去感染學生,讓學生都能產生一種積極向上的態度,培養他們樂觀豁達的人生觀。再如,也可將一些較為枯燥的項目通過教法的靈活運用、教師語言的有意選用,鼓勵學生堅持、不放棄。以此來培養他們努力拚搏、吃苦耐勞、勇敢頑強的品質。對一些表現好的學生,要及時給予肯定的賞識,為學生創設可以充分展示他們自己能力的舞台,促進德育教學健康、可持續性的發展。可以說,德育教育的滲透是多方位、多渠道的,只要教師把握好平台,將德育融入其中,既有利於提高教學質量,又能增強思想教育的效果。
三、加強實踐性教學,塑造學生良好的內在品質
德育教育已成為基礎教育的重點,是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的重要一環。在德育教學中,作為師者,要時時刻刻將理論與實踐教學相結合,將實踐教學放在整個教學工作的首位,這既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而且也能有效促進學生良好內在品格的形成。在實際教學時,結合教學內容,教師可組織學生開展一些德育實踐活動,根據教學需要,設定一定的德育活動主題,讓學生都能參與到活動當中,讓學生在親身體驗總去感受德育活動的真實意義。在實踐活動中促進身心健康發展,以此來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品質。
⑤ 高中地理教學中如何滲透德育教育
一.德育滲透勢在必行1.是社會發展的要求
當今時代人文精神弱化、道德理性滑坡,在這樣的背景下,道德及人文教育已被提到了重要的地位。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地理課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幫助學生樹立人地和諧、因地制宜和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理念。2.
是實現地理教育價值目標要求
在地理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是幫助學生形成正確價值取向,實現地理教育價值目標的重要途徑。地理教育的價值目標,最重要的有二:其一是要讓學生擁有對終生發展有用的地理知識和技能;其二是要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使其積極參與協調人類與環境關系的活動。如果說前者重點在於知識和技能傳授的話,那麼後者的關鍵就在於觀念的形成了,因此在地理學科中的德育滲透對於學生正確價值觀念的形成以及實現地理教育價值目標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3.
是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的要求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准》中關於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要求特別提到:在地理教學過程中要激發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和動機,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提高地理審美情趣;了解全球的環境與發展問題,理解國際合作的價值,初步形成正確的全球意識;關心我國的基本地理國情,關注我國環境與發展的現狀與趨勢,增強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情感;增強對資源、環境的保護意識和法制意識,形成可持續發展觀念,增強關心和愛護環境的社會責任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因此,在地理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勢在必行。
二.德育滲透勢在必得1.教材中蘊含豐富的素材
新教材強調基礎地理教育的首要任務是觀念和觀點的教育以及學生能力的培養,其次,強調地理教育應以學生發展為本,在地理教學中體現人文精神。仔細研究教材可以發現在現行高中地理教材中蘊含著豐富的德育教育素材。(1)以人地關系為主線的國情教育素材
國情教育,是向學生傳授有關自己國家和民族的歷史、地理、政治、經濟、文化、人口等方面的最基本情況,並以此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進行國情教育,要始終抓住人地關系這一主線,而這恰恰是貫穿高中地理教材的重要線索。如在高中地理教材中涉及有陸地自然資源、海洋資源、氣候資源、旅遊資源、環境問題、工業、農業、交通、城市化、人口、國土整治等內容,在教學過程中只要我們善於挖掘,巧妙設計就能夠讓學生既了解我國國情的優勢:遼闊的國土、壯麗的山川、富饒的物產、多樣的氣候,不斷發展的經濟建設……同時,又實事求是地讓學生認識到我國人口基數大、人口文化素質不高,人均資源少、資源浪費嚴重,經濟發展不平衡、環境問題突出等國情劣勢,從而既培養他們的愛國情感,又激發他們的憂患意識和責任心。(2)培養學生辯證唯物主義的思維方法的教育素材
辯證唯物主義是地理德育的思想基礎,物質觀、運動觀、聯系觀、發展觀教育 在現行高中地理教材中都可以找到恰當的載體。例如物質觀,教材中涉及的內容()有「宇宙是物質的」、「大氣的物質組成」等;運動觀,涉及的內容有「地球的運動」、「大氣的運動」、「海水的運動」、「陸地水的循環和轉化」等;聯系觀,涉及的內容有「日、月、地三者的關系」、「地理環境的整體性」、「人類活動的地域聯系」、「全球性問題產生的原因及影響」等;發展觀,涉及的內容有「天體演化」、「全球氣候變化」、「海陸變遷和地表形態的變化」、「城市聚落的形成」、「可持續發展思想的產生」等。自然地理的各章節普遍貫穿了辯證唯物主義思想,這給教師挖掘教育點,抓住時機培養學生用唯物辯證法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辯證思維的素質提供了良好的契機。2.生活實踐中可得多彩的案例「學習對生活有用和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是當代地理教育的一個重要理念。而地理本身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在我們身邊蘊藏著豐富的與地理學科相關的案例,就以我們生活的北京為例,北京的水資源現狀與問題、北京的旅遊資源與旅遊活動、北京的工業發展與變遷、北京的城郊農業發展現狀、北京城市交通現狀及問題、北京的城市化及其問題、北京的城市規劃的變遷、北京的人口增長與人口問題、北京的氣候變化、北京的自然災害與環境問題等等,這些我們每天接觸到的現象和問題與我們所學的地理課程有著密切聯系,都可以成為我們學習地理的真實案例,如果我們把視野再擴大,在地球上,我們所聽到、看到和所發生的事只要與地理學研究的內容有關都可以成為我們學習地理、進行德育滲透的有效案例,而且生動、形象、真實、有說服力。
三.德育滲透的實踐途徑1.適時滲透潤物無聲
在高中地理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把目光的焦點集中在如何讓學生理解並掌握那些抽象的地理原理上,容易忽略掉在教學過程中適時滲透有關情感、價值觀方面的教育。但只要我們做個有心人,幾句簡單的話就可以水到渠成。比如在講授完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對季風氣候形成的影響後,我概括了這樣一句話:「海陸熱力性質的差異帶來了不同季節海陸的氣壓差異,而氣壓的差異又導致了風向的變化,形成了季風環流,從而構成了季風氣候。這一連串的連鎖反應雄辯證明世界萬物是普遍聯系的,也希望大家能夠用聯系的觀點來理解和掌握大氣運動與氣候形成之間的關系。」這樣既讓學生從辯證唯物主義的高度來認識具體的地理問題,又教給學生一種挖掘知識點之間聯系的學習方法,可謂一舉兩得。把所學的地理知識和掌握的基本規律,同生產、生活實際相結合,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觀點和思想方法,是智能培養的需要,也是地理學科滲透德育的重要途徑。2. 深入挖掘巧設案例
高中地理教材側重於對地理基本原理的闡述,有些原理過於抽象,如果我們能夠深入挖掘,為這些基本原理找到合適的案例載體,並將資源觀、環境觀、發展觀融入其中就能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比如在《城市規劃》一節的教學時,如果單純就書本講理論,學生聽起來空洞、乏味。在認真挖掘教材之後,我引入了北京城市規劃的變遷這一案例,將北京城市功能區形成的歷史過程、北京工業區(特別是首鋼)的搬遷、解決北京城市交通擁擠的措施等學生們較為熟悉的事作為一個個子案例逐一分析討論,從而讓學生認識到北京「攤大餅」式的城市布局到「一軸兩帶多中心」城市布局規劃變遷的意義所在,這樣的教學設計不僅讓書本上的理論鮮明而具體,而且,在案例的討論過程中融入了環境觀、發展觀,引導學生們用可持續發展的理論、思想、法規分析城市規劃的目的和意義。3.
親身體驗自我教育
情感價值觀的形成本身就是一個漫長的內化過程,在地理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徑是讓學生們在親身體驗中自我感悟,在老師所設計的教學活動中自我教育。比如在《旅遊活動與旅遊資源開發條件評價》一節的教學中,讓學生來分析旅遊活動中的常見問題和如何對旅遊資源開發進行評價是常見的教學方法,為了讓學生對旅遊活動有更深刻的感受,我在課前設計了8個研究性課題,要求學生根據所選課題到八達嶺長城進行實地考察。通過設計問卷調查、實地考察,學生對旅遊活動中出現的種種破壞旅遊環境的問題、旅遊開發中出現的旅遊超載問題有了直接而深刻的感受,許多學生提出了有獨到之處的建議。課堂上學生們各抒己見,老師又適時引導,為本課設計了一個「旅遊資源可持續發展復合系統示意圖」
,由於有了前面的鋪墊,這里就可以水到渠成將旅遊三要素:旅遊資源、旅遊者、旅遊業作為三個系統來看,他們之間是相互影響和相互制約的,而人的調控起到了關鍵性作用,點明旅遊資源的可持續發展這一主題,這樣就從可持續發展的高度來認識《旅遊活動》整個單元的知識及相互關系。
對學生進行資源觀、環境觀、發展觀教育是高中地理教學的重要任務,高中地理教材專門設計了資源專題、環境問題專題和可持續發展專題,這也正是我們進行大力推進的良好契機,但是往往教材的理論性較強,只要我們巧妙設計就可以找到很好的切入點。比如,在進行《陸地資源》一節的教學時,如果僅僅就課本論原理是很乏味的,我引入了許多有關中國資源國情的資料和數據,通過材料閱讀、問題設置、分析討論等教學環節,特別是一組身邊事的數據計算,起到了很震撼的效果,學生真切的感到許多資源就從我們身邊悄悄溜走,節約資源何等重要。在教學過程中由陸地資源的基本特性,引申到中國資源國情的教育,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我國目前正在大力倡導建設節約型社會、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重大意義,學會用可持續發展的理論和思想觀念去分析和思考現實社會中的現象,同時進一步明確個人在實施可持續發展過程中應具備的正確態度、責任和行為准則。本堂課不僅成為對學生進行國情教育、科學發展觀教育的良好契機,同時也很好體現了日常教學中應如何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去滲透德育教育的方法。
高中地理雖然不像初中地理那樣有豐富的德育教育素材,但是只要我們在頭腦中始終有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這一意識,善挖掘、巧設計,許多教材元素中都可以找到適合的切入點。值得注意的是在進行德育滲透的過程中,要避免過於偏重理論的講解,而多從學生可以接受的良好的行為習慣和解決問題的基本技能的培養上多做些文章。只要我們做有心人,就會有許許多多的素材、方法讓學生在學習地理知識、掌握地理技能的同時,受到良好的情感體驗、價值觀的培養,使德育與智育猶如鹽和湯一樣不可分割。
⑥ 如何滲透德育教學
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的方法有:
1、結合教材內容德育教育滲透。教材是課堂教學內容的載體,在教材中挖掘教育切入點進行直接或間接的德育教育,在學科中進行德育滲透的主要方式。
2、結合訓練內容透,德育教育。學生在學科學習中要接觸大量的作業,這是向學生滲透德育的重要渠道。教師在編選作業時,要注意增強思想性,發揮其教育功能。
3、創設和諧課堂氛圍實施德育教育目的。在課堂教學中,應該充分發揚民主,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個性差異;鼓勵學生辨認自己的價值觀念。
4、利用多媒體直觀教具科學地滲透德育教。課堂教學採用老師先講解,然後示範性的操作,最後學生按照老師的方法去實踐這一過程。
5、充分發揮教師的示範,表率作用。教師是受教育者最直接的榜樣。學校德育工作的成敗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育者的示範作用,作為教育者,良好的道德品質尤為重要。
⑦ 如何在地理課堂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
地理課堂教學中通過地理知識滲透,嚴密的邏輯推理,師生情租陪虧感的互動、和諧的課堂氛圍,把地亂頃理學科中的德育內容充分展示出來。通過讓學生參與社會活動的教學過程,達到德育的內化。一、利用課堂教學,實施德育教育地理科學是反映地理事物、現象的發生、發展及分布規律的科學,既有大量地理事物(或現象)的時空分布弊神,即經常說的「地」,又有這些事物(或現象)之間的內在邏輯聯系,即「理」,作為地理教學來講,不僅要明確地理事物的分布,還有必要弄清知識間的必然聯系,並通過歸納、分析、對比等教學方法,藉助多種教育手段揭示知識間內在聯系,幫助學生有效地獲得知識,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和思維水平,自覺形成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行為習慣,從而提高其德育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