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地理術語有什麼效應

地理術語有什麼效應

發布時間:2023-06-04 09:32:14

① 地理上都有些什麼效應

一、溫室效應
指各種溫室氣體(如CO2、N2O、CH4等)對地面長波輻射強烈吸收或散射回地面,從而使大氣和地面增溫的現象。溫室效應的直接結果是導致全球氣候變暖,會引起海平面上升,威脅沿海低地;引起世界各地降水和干濕狀況的變化,進而導致世界各國經濟結構的變化。
在各種溫室氣體中,以CO2的溫室效應最為顯著。隨著世界人口的迅速增長、工農業的發展,人類活動排放到大氣中的CO2不斷增加;同時因人類對森林等綠色植物破壞日趨嚴重,使植物吸收、固定的CO2迅速減少,大氣中的CO2含量明顯上升。
模擬結果表明,當大氣中CO2濃度加倍時,地球表面的平均溫度將會上升1.5℃~4.5℃。其中極地高緯度地區溫度升高幅度更可達5℃以上。
二、熱島效應
城市人口集中、工業發達,居民生活、工業生產和汽車等交通工具每天消耗大量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等礦物燃料,釋放大量的廢熱,加之CO2的溫室效應,導致城市的氣溫高於郊區,使得城市宛如一個溫暖的島嶼,人們稱之為「熱島效應」。當大范圍的大氣環流運動微弱時,會形成城市熱島環流。研究這種現象對城市規劃建設衛星城和工業用地布局具有指導意義,一般會考慮建在城市熱島環流之外,以避免相互污染。
三、綠島效應
乾旱、半乾旱的沙漠地區,氣溫的日較差比較大,降水稀少。而沙漠中的綠洲地帶,由於土壤濕度大、蒸發和植物蒸騰到空氣中的水分比較多,空氣濕度較大,降水相應增多;由於含水較多土壤的熱容量比較大,加上蒸發、蒸騰作用對熱量的調節,土壤溫度和近地面氣溫的日較差明顯變小。林地和草地的這種可以降低近地面溫差、提高近地面大氣相對濕度,通過調節局部地區小氣候而產生的影響就叫綠島效應,又稱綠洲效應。
四、沙漠化效應
在乾旱半乾旱地區,當地表植被遭到破壞時,則可能導致嚴重的沙漠化。。由於地表植被層和由沙石組成的裸露地面二者對太陽輻射的反射率相差很大(前者為15%~20%,後者為35%~40%)。當地表植被被破壞時,地面反射率明顯增大,地面吸收的太陽輻射能量減少。盡管沙石比熱小,在陽光照射下地面增溫強烈,但因空氣中雲量極少,大氣逆輻射微弱,地面散失的熱量很多。在缺少平流熱量輸入的情況下,為了維持熱量平衡,空氣盛行下沉運動,以壓縮增溫。由於下沉的氣流十分乾燥,缺乏降水,使得氣候進一步變干,從而導致地表植被的進一步減少,形成沙漠化效應。
五、湖泊效應
在湖泊及其周圍,由於湖泊與周圍地區地面存在熱容量差異,導致局地性大氣環流和小氣候的產生。當太陽照射時,由於湖面升溫較之周圍地面緩慢,大氣盛行下沉氣流,近地面大氣將湖面蒸發的水汽輸送到周圍地區形成降水,因而湖泊周圍地區空氣濕度較大,降水較多。
六、封凍效應
大洋表面因低溫結冰而產生的種種環境效應叫做封凍效應。從理論上講,大洋表面出現封冰現象將產生的效應包括:①阻斷了洋流,影響高低緯度之間的熱量交換,從而導致中高緯度地區的氣候變冷;②增大了大洋表面對太陽輻射的反射率,使得地面獲得的熱量減少,引起氣候變冷;③緩解了大洋水汽的蒸發,氣候變得乾燥;④隔斷了水圈與大氣圈之間的物質和能量變換,海水含氧量減少,海洋生物生產率大大降低。
七、焚風效應
沿水平方向運行的氣流遇到地形阻擋後,在山地迎風坡絕熱爬升,大氣中水汽隨著氣溫的下降而凝結成雲,此後,大氣按濕絕熱遞減率降溫,逐漸形成降水,即地形雨。越過山頂後,在背風坡氣流順坡而下,大氣按干絕熱遞減率下沉壓縮升溫,水汽難以凝結,降水稀少,形成雨影區。由於背風坡大氣比較乾燥,干絕熱溫度變化率比濕絕熱溫度變化率大,氣溫聲速上升,形成沿著背風坡向下吹的既干且熱的風,往往容易導致可燃物發生燃燒現象,叫做焚風效應。一般會引起山地背風坡森林發生火災,對山地植被類型的形成及生態特徵、土壤類型和形成都有一定影響。這種現象在我國西南峽谷地區表現最為明顯。
八、狹管效應
大氣運行經過山間峽谷地帶時,因風速加快、風力加大而引起的一系列地理環境效應,稱為狹管效應。如冬季北方冷氣流沿著西伯利亞山間南北縱列的谷地吹襲,風力加急形成烈風,加劇了嚴寒程度,使得奧伊米亞康成為北半球的「寒極」。甘肅河西走廊和內蒙古阿拉善地區,由於北臨騰格里和巴丹吉林沙漠,加上近十年來自然生態環境惡化以及人為因素的影響,北方強冷空氣以及人為因素的影響,北方強冷空氣以及人為因素的影響,北方強冷空氣南下在這一區域引起狹管效應,使該地區成為目前中國北方強度最大的沙塵暴策源地。

② 20種神奇的地理效應你聽說過嗎(一)

1、溫室效應 :又稱「花房效應」,是大氣保溫效應的俗稱。溫室效應是指透射陽光的密閉空間由於與外界缺乏熱對流而形成的保溫效應,即太陽短波輻射可以透過大氣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後放出的長波輻射卻被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質所吸收,從而產生大氣變暖的效應。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就像一層厚厚的玻璃,使地球變成了一個大暖房。

如果沒有大氣,地表平均溫度就會下降到-23℃,而實際地表平均溫度為15℃,這就是說溫室效應使地表溫度提高38℃。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增加,阻止地球熱量的散失,使地球發生可感覺到的氣溫升高,這就是有名的「溫室效應」。

2、峽谷效應: 也叫「狹管效應」,因地形的狹管作用,當氣流由開闊地帶流入地形構成的峽谷時,由於空氣質量不能大量堆積,於是加速流過峽谷,風速增大。當流出峽谷時,空氣流速又會減緩。這種地形峽谷對氣流的影響;稱為「狹管效應」。由狹管效應而增大的風,稱為峽谷風或穿堂風。

液體在管中流動,經過狹窄處時流速加快。氣流在地面流經狹窄地形時類似液體在管中的流動,流速也會加快,並因氣體具有可壓縮性,密度也會增大。地球上山地的許多風口和許多地方出現的地形雨都與氣流經過狹窄地形密切相關。

3、陽傘效應: 陽傘效應又稱微粒效應。指由大氣污染物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而引起的地面冷卻效應。有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前者如火山噴出大量塵埃和海水浪花飛濺將各種鹽分帶入大氣中;後者如工業、交通運輸和生活中燃燒化石燃料排放的煙塵。此外,農業生產和植被破壞等,產生許多灰塵由地面進入大氣環境,使懸浮在大氣中的顆粒物大大增加。這些氣溶膠粒子會吸收和反射太陽輻射,減少紫外線通過,使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大大減弱,導致地面溫度降低。大氣中氣溶膠粒子增加,增多了凝結核,使雲量、降水量、霧的頻率增多,對地表亦起冷卻作用。由於這種作用宛如陽傘遮擋太陽輻射而使地面溫度降低,故取此名。

4、大湖效應: 大湖效應指的是冷空氣遇到大面積未結冰的水面(通常是湖泊)從中得到水蒸汽和熱能,然後在向風的湖岸形成降水、降雪、霧氣等現象,通常是以雪的形式出現。這情形以在美國東北部的五大湖地區沿岸的降雪最為著名。其他水域,如某些海和湖也會產生大湖效應,產生面積較小的雪帶。比如美國東海岸的雪帶,冬季,以魁北克為中心的高壓區使大氣順時針環繞流動,使極地氣團向南經大西洋到達北美海岸,其間穿越墨西哥灣暖流溫暖水域,為美國東海岸帶來降雪。雪雖是大西洋而非湖泊帶來,也被稱為大湖效應降雪。

5、綠洲效應: 綠洲效應是指在沙漠地區,因為無水又高溫低濕,因此無動植物存活。但是沙漠地區只要有水源,水分與空氣混合,降低空氣溫度,提高相對濕度。濕潤的空氣適合作物生長,形成人類可居住的條件。在氣象學這種空氣與水混合,空氣的熱量使得水分自液體轉變為氣體(蒸發作用),空氣的熱量被水分吸收因此減少。空氣溫度因此降低(冷卻作用)。水分變成水蒸氣又進入空氣之內,因此空氣內相對濕度增加。此種水與空氣混合產生降溫加濕的結果與沙漠中綠洲的形成十分相似,因此稱為綠洲效應。此種過程也稱為蒸發冷卻作業。

6、熱島效應: 熱島效應(Urban Heat Island Effect)是指一個地區的氣溫高於周圍地區的現象。用兩個代表性測點的氣溫差值(即熱島強度)表示。主要有城市熱島效應和青藏高原熱島效應兩種。

熱島效應是由於人為原因,改變了城市地表的局部溫度、濕度、空氣對流等因素,進而引起的城市小氣候變化現象。該現象,屬於城市氣候最明顯的特徵之一。

7、焚風效應: 焚風(Foehn)是由於空氣作絕熱下沉運動時,因溫度升高濕度降低而形成的一種乾熱風 。

焚風常出現在山脈背風坡,由山地引發的一種局部范圍內的空氣運動形式——過山氣流在背風坡下沉而變得乾熱的一種地方性風。在高壓區,空氣下沉也可產生焚風。

8、盆地效應: 在盆地內部的地表,炎熱的夏季,常因地勢低,空氣密度大,稠密的大氣阻擋了地面熱量向高空的輻射冷卻,加之周圍高中間低的地勢不易散熱,使氣溫升高。如我國新疆吐魯番盆地(—155米)有「火洲」之稱,是我國夏季最高氣溫出現的地方,七月份平均氣溫為33℃,那裡極端最高氣溫曾達到49.6℃。在寒冷的冬季,常因冷空氣密度大,在重力作用下順山坡下滑至窪地底部匯集,使底部氣溫低於周圍坡地。如俄羅斯西伯利亞的奧伊米亞康成為北半球的寒極,曾達到—71℃的低溫,就是位於封閉盆地。以上現象謂之「盆地效應」。

9、柯氏效應: 我們觀看天氣圖和人造衛星拍攝的雲圖,再加上經驗,發現空氣的運動常常是循圓形軌跡的,譬如隨伴鋒面的氣旋和台風。這些美麗的大旋渦使得我們的地球從太空看起來婀娜多姿,而不是亂糟糟的一團。這些旋渦多半是地球自轉所導致的偏折效應引起的。在北半球這種偏折效應使得任何物體在運動時,都或多或少會有向右偏轉的趨勢;在南半球則相反,都有向左偏轉的傾向。空氣和海水的運動都不例外。

這種偏折的效應,科學家們稱之為柯氏效應(Coriolis effect),用以紀念物理學家柯里奧利斯在這方面所作的貢獻。

10、油膜效應: 人類在石油的開采、煉制、儲運和使用過程中都會將許多石油泄漏入海洋。石油進入海洋一方面粘附於海岸,使海灘休養地、風景區等沿海環境被破壞,海洋生態環境惡化,大量海洋生物死亡。另一方面,會形成油膜漂浮在海面上。油膜特別是大面積的油膜,把海水與空氣隔開,抑制膜下水分的蒸發,使污染區及其周邊地區上空乾燥,同時造成海洋與大氣的熱交換減少,使海水及污染區上空大氣的年、日溫差變大,這就是油膜效應。

③ 快點幫我想想50個地理名詞誒,還要解釋.

你是要什麼層次的考試呀?考研還是本科?我最近正好在整理地理題目,不知道你可能用得上.
1、溫室效應
大氣獲得熱能後依據本身溫度向外輻射,其中一部分熱能向下投向地面,稱之為大氣逆輻射.大氣逆輻射的存在使地面實際損失的熱量略少於長波輻射放出的熱量,地面得以保持一定的溫暖程度.這種保溫作用,通常稱之為「溫室效應」.
2、基座階地
多分布於河流中下游,是在谷地展寬並發生堆積,後期下切深度超過沖積層而進入基岩的情況下形成的.因此階地上部是由沖積物組成,下部由基岩組成.
3、頂極群落
在一定的自然地理區域里,植物群落主要受氣候、土壤、地形和動物等因素分別控制,相應地可以形成許多頂極群落,如氣候頂極等.發育在顯域生境上的,與當地大氣候水熱條件最相適應的、穩定的植物群落,即是氣候頂極.
4、灰鈣土
它是鈣積土的一個土類.是荒漠草原區的地帶性土類.它是鈣積層中具有石灰性反應、有厚淡色表層和質粘化層、具有薄的腐殖質層的土壤.
5、沙漠化
沙(荒)漠化是指包括氣候變異和人類活動在內的種種因素造成的乾旱、半乾旱和亞濕潤乾旱地區的土地退化.
6、城市熱島效應
城市熱島是城市化氣候效應的主要特徵之一,是城市化對氣候影響的最李亂典型的表現.大量的觀測對比和分析研究表明,這是城市氣候中最普遍存在的氣溫分布特徵.如果繪制等溫線圖,則形成等溫線呈閉合狀態的高溫區,人們把這個高溫區比喻為立於四周圍較低溫度的鄉村海洋中的孤島,稱為「哪握檔城市熱島」.大量觀測資料證明,在水平方向上,城市高溫中心出現在人口密集、建築密度大,工商業最集中的城區,例如上海熱島中心位於徐家匯到外灘的舊城區,北京熱島中心位於東西長安街的城區南部.城市熱島與城市化程度(城市建築面積、人口規模、人口密度、工業發展、交通運輸)以及城市的幾何形狀、自然地理環境、人類活動方式等均有密切關系.城市化程度愈高,即城市面積、人口規模、人口密度愈大,其城市熱島強度愈強.
7、溶溝與石芽
溶溝一般長數米至數十米,寬0.05—0.5m,深0.15—1.5m,其斷面呈「V」型或「U」型.石芽頂部多呈平滑的形態.溶溝、石芽構成的棋盤格狀地面比較常見,多發育在石灰岩分布區的平緩山麓地帶.
8、徑流系數
同一流域面積、同一時段內徑流深度(R)與降水量(P)的比值稱為徑流系數,以小數或百分數計,表示降水量中形成徑流的比例,其餘部分水量則損耗於植物截留、填窪、入滲和蒸發.
9、沙塵暴
沙塵暴是由於強風將地面大量塵沙吹起,使空氣渾濁水平能見度低於1000m的天氣現象.西北地區的人們常根據沙塵暴出現時天色昏暗的程度形象地稱之為「黑風」.
10、泥漠
泥漠是由粘土物質組成的荒漠.它形成於乾旱區的低窪地帶或封閉盆地的中心,這里是洪流從山區搬來的細粒粘上物質淤積的地方.變干時發生多邊形網狀裂隙,形成龜裂地.
11、地域分異
景觀作為一種系統除具有整體性,另一個重要的特點是具有地域性即地域分異的規律性.它是指地理環境各組成成分及整個景觀在地表按一定的層次發生分化並按確定的方向發生有規律分布的現象.
12、冷洋流與暖洋流
根據流動海水溫度的高低,可以把洋流分為暖洋流和冷洋流:暖流比流經海區的溫度高,寒流比流經海區的溫度低.
13、氣團
氣團是在水平方向上性質比較均勻的大塊空氣,即氣層的溫度和濕度等主要物理屬性變化較小.氣團的規模大,范圍可達數百公里直到2000--3000公里,垂直厚度可到達對流層的中上部.
14、鋒
兩個性質不同的氣團相接觸時存在的比較狹窄的過渡區稱為鋒.鋒兩側氣象要素存在明顯的差異,主要表現在溫度方面,因此往往把鋒看成是冷、暖氣團之間的過渡區.
15、岩溶峰林
岩溶峰林是成群或分散的石灰岩山峰,通常是峰叢進一步發展的結果.峰林受構造的影響而形態多變.在水平或微傾斜岩層發育的峰林,多成圓柱形或錐形,傾角較大的岩層發育的峰林,常成單斜式.
16、岩溶平原
岩溶平原是由岩溶盆地不斷擴大而形成的,地表覆蓋一層紅土和散立的孤峰殘丘.
17、黑鈣土
分布於大興安嶺的丘陵山麓及松嫩平原西部的半濕潤草原或草甸草原地區;表土黑色,腐殖質層厚約30--40厘米,逐漸向下層過渡,並有腐殖質呈舌狀向心土層延伸:心土層淺灰棕或黃棕色,碳酸鹽呈斑塊或結核狀積皮彎聚;母質層較厚;質地輕至中壤土.呈微鹼性.
18、頂級群落
一個地區的植物群落,在沒有外來因素的干擾,通過順行演替,最後會發展成為與當地環境條件相適應的、結構穩定的群落,這種演替到最後階段的群落叫做「演替頂極」或頂極群落.
19、土地
一般認為土地是地理環境(主要是陸地環境)中由相互聯系的各自然地理成分所組成,包括人類活動影響在內的自然綜合體.
20、黃土
黃土是一種灰黃色或棕黑色的特殊土狀堆積物.

高中地理常見各種效應

一、溫室效應指各種溫室氣體(如CO2、N2O、CH4等)對地面長波輻射強烈吸收或散射回地面,從而使大氣和地面增溫的現象。溫室效應的直接結果是導致全球氣候變暖,會引起海平面上升,威脅沿海低地;引起世界各地降水和干濕狀況的變化,進而導致世界各國經濟結構的變化。
在各種溫室氣體中,以CO2的溫室效應最為顯著。隨著世界人口的迅速增長、工農業的發展,人類活動排放到大氣中的CO2不斷增加;同時因人類對森林等綠色植物破壞日趨嚴重,使植物吸收、固定的CO2迅速減少,大氣中的CO2含量明顯上升。
模擬結果表明,當大氣中CO2濃度加倍時,地球表面的平均溫度將會上升1.5℃~4.5℃。其中極地高緯度地區溫度升高幅度更可達5℃以上。
二、熱島效應城市人口集中、工業發達,居民生活、工業生產和汽車等交通工具每天消耗大量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等礦物燃料,釋放大量的廢熱,加之CO2的溫室效應,導致城市的氣溫高於郊區,使得城市宛如一個溫暖的島嶼,人們稱之為「熱島效應」。當大范圍的大氣環流運動微弱時,會形成城市熱島環流。研究這種現象對城市規劃建設衛星城和工業用地布局具有指導意義,一般會考慮建在城市熱島環流之外,以避免相互污染。
三、綠島效應乾旱、半乾旱的沙漠地區,氣溫的日較差比較大,降水稀少。而沙漠中的綠洲地帶,由於土壤濕度大、蒸發和植物蒸騰到空氣中的水分比較多,空氣濕度較大,降水相應增多;由於含水較多土壤的熱容量比較大,加上蒸發、蒸騰作用對熱量的調節,土壤溫度和近地面氣溫的日較差明顯變小。林地和草地的這種可以降低近地面溫差、提高近地面大氣相對濕度,通過調節局部地區小氣候而產生的影響就叫綠島效應,又稱綠洲效應。
四、沙漠化效應
在乾旱半乾旱地區,當地表植被遭到破壞時,則可能導致嚴重的沙漠化。。由於地表植被層和由沙石組成的裸露地面二者對太陽輻射的反射率相差很大(前者為15%~20%,後者為35%~40%)。當地表植被被破壞時,地面反射率明顯增大,地面吸收的太陽輻射能量減少。盡管沙石比熱小,在陽光照射下地面增溫強烈,但因空氣中雲量極少,大氣逆輻射微弱,地面散失的熱量很多。在缺少平流熱量輸入的情況下,為了維持熱量平衡,空氣盛行下沉運動,以壓縮增溫。由於下沉的氣流十分乾燥,缺乏降水,使得氣候進一步變干,從而導致地表植被的進一步減少,形成沙漠化效應。
五、湖泊效應在湖泊及其周圍,由於湖泊與周圍地區地面存在熱容量差異,導致局地性大氣環流和小氣候的產生。當太陽照射時,由於湖面升溫較之周圍地面緩慢,大氣盛行下沉氣流,近地面大氣將湖面蒸發的水汽輸送到周圍地區形成降水,因而湖泊周圍地區空氣濕度較大,降水較多。
六、封凍效應
大洋表面因低溫結冰而產生的種種環境效應叫做封凍效應。從理論上講,大洋表面出現封冰現象將產生的效應包括:①阻斷了洋流,影響高低緯度之間的熱量交換,從而導致中高緯度地區的氣候變冷;②增大了大洋表面對太陽輻射的反射率,使得地面獲得的熱量減少,引起氣候變冷;③緩解了大洋水汽的蒸發,氣候變得乾燥;④隔斷了水圈與大氣圈之間的物質和能量變換,海水含氧量減少,海洋生物生產率大大降低。
七、焚風效應沿水平方向運行的氣流遇到地形阻擋後,在山地迎風坡絕熱爬升,大氣中水汽隨著氣溫的下降而凝結成雲,此後,大氣按濕絕熱遞減率降溫,逐漸形成降水,即地形雨。越過山頂後,在背風坡氣流順坡而下,大氣按干絕熱遞減率下沉壓縮升溫,水汽難以凝結,降水稀少,形成雨影區。由於背風坡大氣比較乾燥,干絕熱溫度變化率比濕絕熱溫度變化率大,氣溫聲速上升,形成沿著背風坡向下吹的既干且熱的風,往往容易導致可燃物發生燃燒現象,叫做焚風效應。一般會引起山地背風坡森林發生火災,對山地植被類型的形成及生態特徵、土壤類型和形成都有一定影響。這種現象在我國西南峽谷地區表現最為明顯。
八、狹管效應大氣運行經過山間峽谷地帶時,因風速加快、風力加大而引起的一系列地理環境效應,稱為狹管效應。如冬季北方冷氣流沿著西伯利亞山間南北縱列的谷地吹襲,風力加急形成烈風,加劇了嚴寒程度,使得奧伊米亞康成為北半球的「寒極」。甘肅河西走廊和內蒙古阿拉善地區,由於北臨騰格里和巴丹吉林沙漠,加上近十年來自然生態環境惡化以及人為因素的影響,北方強冷空氣以及人為因素的影響,北方強冷空氣以及人為因素的影響,北方強冷空氣南下在這一區域引起狹管效應,使該地區成為目前中國北方強度最大的沙塵暴策源地。

⑤ 高中地理27個必考效應

高中地理27個必考效應如下:

1.焚風效應;2.綠洲效應;3.盆地效應;4.高原效應;5.狹管效應;6.溫室效應;7.陽傘效應;8.大氣的保溫效應;9.熱島效應;10.干島效應;11.雨島效應;12.城市渾濁島效應;13.霧島效應;14.濕島效應;15.濕度效應。

16.湖泊效應;17.海洋沙漠化效應;18.二氧化碳的施肥效應;19.地形的屏障效應;20.科里奧利效應;21.地理滯後效應;22.綠島效應;23.雨影效應;24.冷島效應;25.山體效應;26.城市水文效應;27.水庫水文效應。

焚風效應:

大氣中空氣流動的方式並非單純南北向,這是因為地球的自轉會驅使北半球移動的物體或流體沿運動方向向右偏,南半球則向左偏。

⑥ 地理幾大島效應

根據提問,您應該問的是城市的「五島效應」,五島效應是指熱島效應、干島效應、濕島效應、雨島效應和渾濁島效應。根據設在城區和其周圍郊區的氣象站同時間觀測資料表明,城市氣候與郊區相比有「熱島」、「干島」、「濕島」、「渾濁島」和「雨島」等「五島」效應。

閱讀全文

與地理術語有什麼效應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02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70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15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08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45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67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57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69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47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87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20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46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57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21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10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299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03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86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50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15